• 2011年第32卷第10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专家访谈
    • 单孔腹腔镜技术是否代表着泌尿外科微创手术的发展趋势?——访著名泌尿外科专家孙颖浩教授

      2011, 32(10):1045-1046. DOI: 10.3724/SP.J.1008.2011.01045

      摘要 (2608) HTML (0) PDF 213.42 K (21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专家论坛
    • 经脐单孔多通道腹腔镜技术在泌尿外科手术中的应用回顾及展望

      2011, 32(10):1047-1049. DOI: 10.3724/SP.J.1008.2011.01047

      摘要 (2759) HTML (0) PDF 269.66 K (19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是新近出现的一种微创技术革新,符合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atural orifice transluminal endoscopic surgery,NOTES)的理念,近年来在泌尿外科领域得到了很快的发展,促进了泌尿外科手术理念的进步和技术的革新,取得了一些值得回顾总结的初步经验。因此,本文从该技术的动物实验基础、国内外应用现状、技术瓶颈及优势、发展方向等方面对其进行回顾及展望,以进一步指导其临床实践。

    • Robotic laparoendoscopic single-site surgery(R-LESS):current status in urology

      2011, 32(10):1050-1055. DOI: 10.3724/SP.J.1008.2011.01050

      摘要 (2041) HTML (0) PDF 1.80 M (16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Laparoendoscopic single-site surgery (LESS) is technically challenging; it can reduces instrument triangulation and robust retraction and is associated with a steep learning curve. The instruments of the daVinciR○ surgical system (Intuitive Surgical) are designed with seven degrees of motion mimicing the dexterity of the human hand and wrist. This inherent feature of the robotic arm provides superior ergonomics when performing LESS, especially for complex reconstructive surgery. This review analyzes the evidence supporting current and future application of robotic technology in the field of urologic LESS.

    • >专题报道:泌尿外科单孔腹腔镜的临床应用与实践
    • 泌尿外科单孔腹腔镜及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的培训现状

      2011, 32(10):1056-1061. DOI: 10.3724/SP.J.1008.2011.01056

      摘要 (2774) HTML (0) PDF 4.29 M (18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单孔腹腔镜手术(LESS)和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OTES) 已成为微创外科发展的新趋势,然而大量技术层面的难题尚未得到完满解决,学习曲线陡峭,影响着临床推广。合理的培训体系是加快新技术开展的必要手段,本文就泌尿外科单孔腹腔镜和NOTES技术的培训现状进行总结和展望,并介绍了一些有价值的训练模型供临床参考。

    • 新型Spider单孔腹腔镜平台下猪肾部分切除术

      2011, 32(10):1061-1065. DOI: 10.3724/SP.J.1008.2011.01061

      摘要 (2761) HTML (0) PDF 5.24 M (24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在新型Spider单孔腹腔镜平台下进行猪肾部分切除术,评估新型Spider单孔腹腔镜平台的操作特点及人机工程学特性。方法 猪麻醉固定后切开2 cm长的皮肤切口,按Spider平台置入法建立通道。接气腹并置入5 mm观察镜,调整好角度后,固定在床边悬挂架上。按常规手术方式行肾脏部分切除术,其中肾脏缺损以2-0 V-loc带倒刺的可吸收缝线连续全层缝合。结果 成功完成猪左肾部分切除术2例,手术时间为100、102 min,肾脏温缺血23、28 min,出血20~50 ml,开放肾动脉后肾实质无继发性出血。结论 Spider单孔腹腔镜平台下猪肾部分切除术安全可行,较好地解决了单孔腹腔镜“交叉操作”的难题,器械碰撞干扰明显减少。但仍存在诸多缺陷,尤其是依靠内鞘管带动的可弯器械无法提供足够的牵拉力量,使得术中视野显露不够满意。

    • 经尿道途径辅助下单孔腹腔镜猪全膀胱切除加回肠代膀胱术

      2011, 32(10):1065-1069. DOI: 10.3724/SP.J.1008.2011.01065

      摘要 (3538) HTML (0) PDF 4.23 M (19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尝试完成经尿道途径辅助下单孔腹腔镜猪全膀胱切除加回肠代膀胱术,探讨该操作的可行性,总结操作经验。方法 体质量约为30 kg的雌性香猪,全麻后仰卧位,平脐水平,经右侧腹直肌纵行切开2 cm长皮肤切口,钝性分开腹直肌并切开腹膜。置入SILS单孔多通道平台后,建立气腹。超声刀配合可弯分离钳游离膀胱周围组织,并离断双侧输尿管。末端可弯电钩离断尿道,完成膀胱切除。在输尿管镜的引导下,经尿道置入12 mm的普通腹腔镜套管。选择合适肠管后,经尿道套管置入直线切割器进行离断。单孔腹腔镜下完成小肠侧侧吻合和左侧输尿管小肠吻合。经尿道套管取出膀胱标本,缝闭尿道残端。取出SILS单孔多通道平台,一并将右侧输尿管及拟行造口的小肠输出袢带出。体外完成右侧输尿管和输出袢吻合,并将小肠黏膜外翻完成造口。结果 完成3例动物试验,手术时间210~335 min,平均(275±63) min,未增加额外套管。术毕,腹壁除正常肠造口外,无其他手术切口。结论 经尿道途径辅助下有利于完成高难度的单孔腹腔镜猪全膀胱切除加回肠代膀胱重建术,但手术操作难度较大。

    • 经脐单孔多通道腹腔镜肾癌根治术与标准腹腔镜肾癌根治术临床疗效对比研究

      2011, 32(10):1069-1076. DOI: 10.3724/SP.J.1008.2011.01069

      摘要 (4127) HTML (0) PDF 3.75 M (19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与标准经腹腹腔镜肾癌根治术进行对照研究,评价经脐单孔多通道腹腔镜肾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9月至2011年1月,本单位同一手术组共完成经腹腹腔镜肾癌根治术105例,其中经脐单孔腹腔镜肾癌根治术21例,标准经腹腹腔镜肾癌根治术84例。回顾性分析和比较21例单孔腹腔镜肾癌根治术(A组,2009年9月至2011年1月)和21例标准经腹腹腔镜肾癌根治术(B组,2008年9月至2010年3月)的临床资料和随访信息。两组的配比因素为: 患者年龄、体质指数、肿瘤最大径及位置、手术适应证(T1期)。结果 A、B两组的术后疼痛评分分别为3.5±0.84和 4.1±1.06,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分别为(31.6±17.98)、(42.3±19.94) h,手术切口满意度评分分别为8.2±0.71和7.3±0.8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前10例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但后10例(P=0.495)及总体(P=0.076)手术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时间分别为(8.4±4.41)和(20.0±3.95)个月(P=0.000),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 与标准经腹腹腔镜肾癌根治术相比,经脐单孔多通道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疼痛轻,肠道功能恢复快,切口满意度高,但肿瘤治疗效果仍需进一步长期随访予以证实。

    • 经膀胱单孔多通道腹腔镜下前列腺剜除术的初步疗效分析

      2011, 32(10):1076-1081. DOI: 10.3724/SP.J.1008.2011.01076

      摘要 (2425) HTML (0) PDF 2.61 M (19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采用经膀胱单孔腹腔镜下前列腺剜除术治疗前列腺增生,总结初步治疗经验和体会。方法 11例前列腺增生患者,年龄67~80岁,平均(72.3±4.61)岁,体质指数18~29 kg/m2,平均(22±3.81) kg/m2;超声测量前列腺体积19.9~116.9 ml,平均(74.3±27.9) ml;IPSS评分20~35分,平均(27.1±4.89)分;残余尿量18~1 000 ml,平均(308.3±283.6) ml;6例术前最大尿流率3.5~15.7 ml/s,平均(8.42±4.09) ml/s,4例因急性尿潴留留置导尿及1例因梗阻性肾衰未行尿流率检测;术前PSA水平2.31~12.15 ng/ml,平均(6.41±2.89) ng/ml,PSA>4 ng/ml的6例患者术前穿刺结果 均为良性前列腺增生。麻醉成功后,于脐下做2 cm皮肤切口,切开白线,上推腹膜,显露膀胱顶部,在膀胱镜监视下,放置单孔多通道套件,撤出膀胱镜,连接气腹机建立气膀胱空间。置入5 mm一体式腹腔镜,以可弯剪刀沿外科包膜内缘游离并剜除增生前列腺组织,经单孔套件取出。缝合膀胱裂孔后,留置导尿,并留置耻骨后引流管自切口引出。结果 1例因放置单孔套件失败,中转开放行耻骨上前列腺剜除术。其余10例手术顺利完成,耗时120~210 min,平均(155±30.1) min,术中出血50~900 ml,平均(355±288.1) ml,仅1例术中输血1 200 ml,无其他严重并发症。10例单孔腹腔镜下切除组织12~76 ml,平均(36.8±20.2) ml,术后病理均为良性前列腺增生。术后膀胱冲洗2~4 d,平均(2.7±0.95) d,术后1~4 d拔除耻骨后引流管,平均(2.4±0.92) d,术后住院5~11 d,平均(7.1±1.73) d,2周拔除导尿管。术后随访1~3个月,最大尿流率为16.4~26.9 ml/s,平均(23.2±5.59) ml/s,残余尿量10~67 ml ,平均(38.3±13.7) ml,IPSS评分为1~4分,平均(2.1±0.86)分,排尿均正常,无尿失禁、尿潴留、排尿困难等其他并发症。结论 单中心的初步经验表明,经膀胱单孔腹腔镜前列腺剜除术安全、有效、可行,且创伤小,但确切疗效需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和长期随访观察。

    • 经脐单孔多通道腹腔镜下放置腹透管的初步尝试

      2011, 32(10):1081-1085. DOI: 10.3724/SP.J.1008.2011.01081

      摘要 (2755) HTML (0) PDF 1.99 M (19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尝试应用经脐单孔多通道腹腔镜下放置腹透管,总结初步应用体会。方法 2009年5至8月对2例慢性肾功能衰竭且需行腹膜透析的患者行经脐单孔多通道腹腔镜下放置腹透管。结果 手术顺利完成,时间分别为15、25 min,出血约20 ml,未额外增加工作通道,术后1 d出院。结论 经脐单孔多通道腹腔镜下放置腹透管安全、有效,术后无明显手术瘢痕,美容效果良好。

    • 单孔多通道腹腔镜泌尿外科手术单中心临床应用总结

      2011, 32(10):1085-1091. DOI: 10.3724/SP.J.1008.2011.01085

      摘要 (3672) HTML (0) PDF 2.16 M (19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总结单中心100例次泌尿外科单孔多通道腹腔镜手术的临床疗效和经验。方法 自2008年12月至2011年5月,98例患者先后在我科接受单孔多通道(TriPortTM)腹腔镜手术,其中2例患者行双侧手术,共完成各类手术100例次;其中肾癌根治术24例,肾脏部分切除术3例,无功能肾切除术10例,肾囊肿去顶减压术21例,单侧肾上腺切除术12例,输尿管切开取石术6例次,经膀胱前列腺剜除术9例,其他手术15例。收集患者基本信息、围手术期各项临床指标及随访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 100例次单孔多通道腹腔镜手术中,87例手术在不增加任何辅助孔的情况下顺利完成,9例手术增加1个5 mm的辅助孔,1例中转传统腹腔镜手术,3例中转开放手术。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15%(术中6%,术后9%)。前50例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5%,后50例为10%。手术疗效满意,美容效果好,肿瘤患者术后平均随访9.9±5.61(3~24)个月,未出现复发或转移。结论 单孔腹腔镜技术在泌尿外科的应用安全、可行,创伤小,切口隐蔽。但早期应用阶段仍有一定的并发症发生率,应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随着手术器械的进一步改进、临床经验的不断积累以及优化设计的前瞻性大样本多中心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完成,单孔腹腔镜技术将在泌尿外科疾病的诊治中发挥更大的优势。

    • >论著
    • 纳米二氧化钛颗粒体外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的毒性效应

      2011, 32(10):1091-1096. DOI: 10.3724/SP.J.1008.2011.01091

      摘要 (2771) HTML (0) PDF 1.21 M (21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作用时间下粒径为25 nm的锐钛矿型二氧化钛(TiO2)颗粒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的毒性效应。方法 将100 μg/ml的纳米TiO2颗粒悬液与A549细胞在37℃、5%CO2的细胞培养箱中分别孵育1 h、4 h、8 h和24 h后,收集细胞。通过乳酸脱氢酶(LDH)检测实验检测纳米TiO2颗粒对细胞膜的损伤情况;通过ATP检测实验检测纳米TiO2颗粒对线粒体产生的影响;通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检测实验检测纳米TiO2颗粒对细胞的氧化损伤情况;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纳米TiO2颗粒引起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利用CCK-8法检测纳米TiO2颗粒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结果 随着纳米TiO2颗粒作用时间的延长,细胞外液中LDH活性增强,细胞内ATP浓度降低,SOD活性降低,细胞存活率呈现明显下降(P<0.05),且细胞线粒体和内质网出现不同程度的肿胀和扩张。结论 纳米TiO2颗粒体外能够引起肺腺癌细胞氧化损伤,抑制细胞生长,且对细胞的毒性效应存在时间依赖性。

    • 磁刺激对小鼠原代海马神经元突触素、生长相关蛋白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

      2011, 32(10):1096-1103. DOI: 10.3724/SP.J.1008.2011.01096

      摘要 (2877) HTML (0) PDF 1.63 M (26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磁刺激对原代海马神经元形态及突触素(SYN)、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 探讨磁刺激对突触可塑性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原代海马神经元随机分为对照组、假刺激组及40%(1 Hz,0.76 T)、60%(1 Hz,1.14 T)、80%(1 Hz,1.52 T)最大磁刺激输出强度组, 各刺激组自细胞接种后第2~6 天接受磁刺激, 连续5 d; 假刺激组置于相同磁场装置环境, 但不接受磁刺激。各组细胞于第7天相同时间取材。采用扫描电镜、细胞免疫荧光法、蛋白质印迹及RT-PCR等方法 观察神经元形态变化及SYN、GAP43与BDNF蛋白、mRNA的表达。结果 40%强度组神经元突起长度增长、胞间神经联系增多, SYN免疫反应性、BDNF免疫反应性及蛋白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5, P<0.01),GAP43免疫反应性及蛋白水平未见明显升高, SYN、GAP43与BDNF mRNA表达量高于对照组(P<0.05); 60%强度组突起长度与数量增加(P<0.01)、交织成密集网络, SYN、GAP43与BDNF免疫反应性、蛋白及mRNA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P<0.01); 80%强度组突起数目、长度增加, 同时有细胞损伤现象, GAP43免疫反应性、BDNF免疫反应性及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P<0.01), SYN免疫反应性及蛋白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SYN、GAP43及BDNF mRNA表达增加(P<0.05, P<0.01)。结论 磁刺激通过促进原代海马神经元BDNF的合成或分泌, 上调SYN、GAP43的表达, 影响神经元形态, 可能在调控突触可塑性、促进神经网络构建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不同磁刺激参数刺激效果不同。

    • 稳定沉默CXCR4表达的肾癌A498细胞株的构建

      2011, 32(10):1103-1108. DOI: 10.3724/SP.J.1008.2011.01103

      摘要 (3508) HTML (0) PDF 2.28 M (20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应用RNA干扰技术降低肾癌A498细胞株的CXCR4基因表达水平,并建立稳定转染细胞株。方法 针对CXCR4基因设计合成siRNA,转染肾癌A498细胞株,采用RT-PCR法检测CXCR4基因表达变化,根据有效干扰片段结果 合成重组shRNA质粒,稳定转染至A498细胞系并进行G418抗性筛选细胞株。采用RT-PCR和Westen印迹法检测CXCR4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CXCR4 shRNA诱导A498细胞凋亡的效应,Transwell试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的改变。结果 将CXCR4重组shRNA质粒成功转染A498细胞后,肾癌细胞内可见绿色荧光,通过G418筛选,获得了CXCR4基因沉默的A498细胞系,RT-PCR及Western印迹检测证实该细胞系的CXCR4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的表达水平(P<0.05)。CXCR4 shRNA组细胞的早期凋亡率、晚期凋亡率及总凋亡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ranswell体外侵袭实验显示CXCR4 shRNA能明显抑制A498细胞的体外侵袭力(P<0.05)。结论 成功构建稳定沉默CXCR4表达的肾癌A498细胞株,转染后的细胞凋亡率升高,体外侵袭能力降低,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 组合式输尿管软镜联合钬激光碎石术治疗上尿路结石的临床价值:附33例报告

      2011, 32(10):1108-1113. DOI: 10.3724/SP.J.1008.2011.01108

      摘要 (3568) HTML (0) PDF 5.27 M (23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采用F8组合式输尿管软镜联合钬激光碎石术处理上尿路结石的临床价值。方法 上尿路结石患者33例,其中左侧结石26例,右侧结石7例;阴性结石1例。包括输尿管上段结石14例,输尿管合并肾上盏、中盏、下盏结石各1例,肾上盏结石1例,肾中盏结石2例,肾下盏结石5例,肾盂结石8例。最大结石直径0.6~2.3 cm。全麻或脊麻下,截石位,先将F8/9.8号输尿管硬镜置入输尿管内行直视下扩张。退出输尿管硬镜,沿导丝置入F12/14软镜输送鞘,随后置入F8 “铂立”软镜进入肾盂内进行钬激光碎石。术后常规留置F6 D-J管4周,留置导尿1~7 d。术后第1天行腹部平片(KUB)检查碎石情况及D-J管位置,部分病例术后2~4周复查KUB,对残留结石直径>6 mm者进一步结合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治疗。结果 27例(27/33例)病例均顺利碎石,单次碎石成功率81.8%,手术时间25~75 min。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有2例出现低热,无明显的输尿管损伤穿孔、术后高热、败血症等情况。其余6例病例中,1例因合并输尿管上段息肉水肿,进镜后因肾盂内血块较多无法碎石,改行ESWL碎石成功;1例因输尿管扭曲狭窄无法进镜改经皮肾穿刺取石术(PCNL);2例肾下盏结石因下盏漏斗-肾盂夹角过小无法碎石改行ESWL后1例成功碎石,另1例因结石过硬,结石残留;2例因输尿管狭窄留置D-J管2周后第2次行输尿管软镜顺利碎石。结论 采用F8组合式输尿管软镜处理上尿路结石安全、方便、疗效可靠,尤其在处理输尿管上段结石和肾盂及肾中盏、上盏结石上疗效显著。

    • 24 h尿蛋白定量预测方程的诊断效能比较

      2011, 32(10):1113-1118. DOI: 10.3724/SP.J.1008.2011.01113

      摘要 (2317) HTML (0) PDF 436.63 K (26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分析尿蛋白/尿肌酐(Upro/Ucr)、尿白蛋白/尿肌酐(Ualb/Ucr)、尿蛋白/尿渗透压 (Upro/Uosm) 及尿白蛋白/尿渗透压 (Ualb/Uosm) 与24 h尿蛋白定量(24-UP)的相关性,建立并验证尿蛋白排泄量预测方程。方法 将参与本研究的530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开发组300例,验证组230例。利用简单线性回归的方法 建立尿蛋白预测方程,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计算相对差值和绝对差值,绘制ROC曲线综合评价方程预测的准确性。结果 建立的预测方程分别为E1-UP (mg/24 h)=86.1×\[Upro/Ucr (mg/mmol)\]0.595;E2-UP (mg/24 h)=53.5×\[Ualb/Ucr (mg/mmol)\]0.704 ;E3-UP (mg/24 h)=21.3×\[Upro/Uosm (mg/osm)\]0.598; E4-UP (mg/24 h)=10.9×\[Ualb/Uosm (mg/osm)\]0.698。Ualb/Ucr预测尿蛋白排泄量的相关性和准确性优于其他3种检测方法 。绘制ROC曲线未发现4种方法 的诊断效能存在显著差异。在CKD 1~4期时,方程预测的蛋白排泄量与24-UP存在极好的相关性,但在CKD 5期时,所有方程预测的准确性均显著下降。结论 虽然Ualb/Ucr预测的尿蛋白排泄量与24-UP相关性和准确性略优于其他3种方法 ,但4种尿蛋白定量替代方法 在预测的综合效能上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

    • 美沙酮维持治疗者脱失的影响因素单中心调查分析

      2011, 32(10):1118-1122. DOI: 10.3724/SP.J.1008.2011.01118

      摘要 (2979) HTML (0) PDF 264.23 K (20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单中心美沙酮维持治疗者脱失的资料,探讨治疗脱失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样本来源于上海市虹口区精神卫生中心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的海洛因依赖者。研究组(n=54)为服药时间不足3个月退出治疗者,对照组(n=107)为服药时间超过6个月仍在维持治疗者。调查两组研究对象的社会人口学特征、成瘾程度、戒毒治疗、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等情况,分析各种潜在因素对海洛因依赖患者美沙酮维持治疗依从性的影响。结果 对维持治疗的认识缺乏、低积极应对水平、高消极应对水平、社会支持差是影响美沙酮维持治疗脱失的危险因素。结论 应针对危险因素实施综合干预,降低美沙酮维持患者的脱失率。

    •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轻度认知损害的相关性

      2011, 32(10):1122-1126. DOI: 10.3724/SP.J.1008.2011.01122

      摘要 (2842) HTML (0) PDF 269.82 K (19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tatin C,Cys C)水平与轻度认知损害(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的关系,并分析MCI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156例分为MCI组与认知功能正常组;均使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帕金森病筛查量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全面衰退量表等进行测验,并检测Cys C、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总胆固醇和血压等;进行t检验、直线相关及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伴有MCI的老年T2DM患者血清Cys C水平明显升高(P=0.018);血清Cys C与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总分、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总分及视空间与执行功能、命名、注意、语言和延迟回忆得分均存在负相关(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进入方程的是:糖尿病病程、高血压、糖化血红蛋白和Cys C水平。结论 老年T2DM患者发生MCI存在多种危险因素,除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血压水平外,血清Cys C水平升高可能也是其危险因素之一,但有待大样本调查进一步验证。

    • >研究快报
    • 肝癌中少量侧群细胞的分离、纯化及在体内荷瘤能力

      2011, 32(10):1126-1131. DOI: 10.3724/SP.J.1008.2011.01126

      摘要 (2890) HTML (0) PDF 2.66 M (17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从侧群(side population,SP)表型细胞具有干细胞特性的角度出发,对肝癌细胞系中的SP细胞进行检测、分离和评价。方法 利用SP细胞能将荧光染料Hoechst33342泵到细胞外的特性,结合流式细胞技术进行分离纯化。结果 在肝癌细胞系PLC、Huh7、Hep3B、SMMC7721及1例临床肝癌组织中检测到SP细胞的比例依次为0.8%、0.3%、0.6%、0.3%、0.4%;未在HepG2中检测到SP细胞。NOD-SCID荷瘤实验发现SP细胞较非SP细胞具有更高的成瘤性。结论 肝癌细胞系及标本组织含有少量的SP细胞,这些SP细胞比非SP细胞具有更强的成瘤性,为进一步分析SP细胞的肿瘤干细胞特性奠定了基础。

    • 原发性肝脏类癌的超声诊断

      2011, 32(10):1131-1133. DOI: 10.3724/SP.J.1008.2011.01131

      摘要 (2528) HTML (0) PDF 944.33 K (24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脏类癌的超声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2年9月至2008年11月间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脏类癌患者的超声影像资料,分析其超声影像学特征。结果 9例肿瘤直径均大于5 cm,多表现为强或高回声,肿瘤内部回声欠均匀,形态不规则,未见明确包膜,与周围组织界限较清楚,血供较丰富,肿瘤广泛出血坏死时可形成巨大囊实性包块,门静脉及腔静脉未见癌栓。结论 原发性肝脏类癌缺乏特异性超声影像学表现,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其诊断效能。

    • >综述
    • 电离辐射对树突状细胞的影响

      2011, 32(10):1133-1137. DOI: 10.3724/SP.J.1008.2011.01133

      摘要 (2960) HTML (0) PDF 232.94 K (28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电离辐射可以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对人员健康及放射病的治疗及预后有重要影响。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机体最重要的抗原提呈细胞,是免疫反应的启动者和调控者,研究电离辐射对DC的影响不仅可以为辐射导致免疫抑制的机制提供依据,也可以通过改善照后DC的功能状态进行辐射防护研究,基于DC的癌症疫苗联合放射治疗也为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综述了电离辐射对DC存活率、表型、抗原提呈功能和迁移能力、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以及这些辐射生物效应产生的分子机制,同时也探讨了DC疫苗结合放疗在肿瘤治疗中的一些研究进展,旨在从免疫学的角度为辐射防护提供新的思路,也为改善受照人员免疫功能状态提供文献支持。

    • miRNA分子在近日节律调节中的作用

      2011, 32(10):1137-1140. DOI: 10.3724/SP.J.1008.2011.01137

      摘要 (2681) HTML (0) PDF 199.46 K (37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miRNA是近几年来发现的一类小RNA,它们在调节基因和蛋白质的表达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些小RNA(-22 nt)与3′端的非翻译区(3′-UTRs)结合,从而导致靶mRNA的降解、抑制蛋白质的表达。miRNAs在发育和正常的细胞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最新研究发现miRNA可能是近日节律的重要调节因子,从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解调控生物钟的层面。本文对miRNA在近日节律调节中的功能进行综述。

    • BRET技术在G蛋白偶联受体与β-arrestins相互作用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2011, 32(10):1140-1144. DOI: 10.3724/SP.J.1008.2011.01140

      摘要 (2632) HTML (0) PDF 261.09 K (45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GPCR)是一个重要的细胞膜受体超家族。β-arrestin 1和β-arrestin 2是广泛存在于细胞内的调配器和支架蛋白,它们在G蛋白偶联受体的细胞内信号转导、脱敏、内化、复敏以及G蛋白非依赖的信号转导中发挥重要作用。生物发光共振能量转移(BRET)技术能够实时监测活细胞内GPCRs和β-arrestins的相互作用,可进一步阐明β-arrestin调节GPCRs的作用机制,有助于开发新一代影响GPCRs功能活动的药物。

    • >技术方法
    • Caspase-3体外对PIAS1蛋白酶切作用的初步验证

      2011, 32(10):1144-1147. DOI: 10.3724/SP.J.1008.2011.01144

      摘要 (2888) HTML (0) PDF 373.43 K (38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体外对PIAS1蛋白的酶切作用,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以HEK293T细胞表达PIAS1蛋白,采用免疫共沉淀(Co-IP)实验观察其与 Caspase-3间的结合作用;采用体外蛋白酶切实验检测Caspase-3对PIAS1的酶切作用。结果 Co-IP实验发现体外Caspase-3可与PIAS1蛋白结合;蛋白酶切实验发现PIAS1的酶切片段。结论 Caspase-3与PIAS1在体外具有相互作用,PIAS1体外可被Caspase-3酶切,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 >短篇论著
    • Smurf1基因靶向RNAi 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转染

      2011, 32(10):1147-1149. DOI: 10.3724/SP.J.1008.2011.01147

      摘要 (2574) HTML (0) PDF 1.07 M (20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构建Smad泛素调节因子1 (Smurf1) 基因的RNA干扰( RNAi) 慢病毒表达载体,观察其转染骨肉瘤U20S细胞后对Smurf1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构建Smurf1 基因过表达质粒,同时针对Smurf1基因序列设计合成4 条RNAi片段并构建RNAi 慢病毒载体。过表达质粒和RNAi 质粒共转染293T细胞后应用Western印迹法进行外源筛靶,筛靶出成功的干扰质粒PSC2939。用慢病毒包装PSC2939后感染U20S细胞,进行内源验证,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U20S细胞中Smurf1 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 经PCR及测序证实,Smurf1基因过表达载体及4种干扰载体均成功构建;Western 印迹外源筛靶显示,PSC2939干扰载体能有效敲减目的基因的表达;慢病毒包装后的PSC2939干扰载体能有效抑制U20S细胞中Smurf1蛋白的表达,对Smurf1 mRNA的抑制率达到60%以上。结论 成功构建可供感染的Smurf1 基因RNAi 慢病毒载体,为进一步研究Smurf1基因在骨肉瘤细胞中的作用提供了有效的实验工具。

    • 腺病毒介导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进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恢复

      2011, 32(10):1150-1153. DOI: 10.3724/SP.J.1008.2011.01150

      摘要 (2333) HTML (0) PDF 346.02 K (19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腺病毒(Adts)介导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直接体内转基因对大鼠脊髓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SD大鼠在T10水平制备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为体内转基因治疗组和损伤对照组,用携带FGF-2和绿色荧光蛋白(GFP)的Adts行直接体内转基因治疗;荧光显微镜观察体内转基因表达,后肢运动功能评分(BBB评分)检测大鼠运动功能恢复情况, EC染色观察损伤后脊髓灰质和白质残存组织的体积变化。结果 BBB评分检测到体内转基因治疗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有明显恢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内转基因治疗组脊髓灰质残存组织的体积明显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由Adts介导FGF-2的直接体内转基因治疗能够明显促进损伤脊髓的功能恢复。

    • 喉鳞癌组织中PKC-δ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2011, 32(10):1153-1156. DOI: 10.3724/SP.J.1008.2011.01153

      摘要 (2151) HTML (0) PDF 1.95 M (16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喉鳞癌组织中蛋白激酶C (protein kinase C,PKC)-δ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可能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60例喉鳞癌组织和20例正常喉黏膜 PKC-δ蛋白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 喉鳞癌组织中PKC-δ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织(P<0.01)。Ⅲ~Ⅳ期喉鳞癌组织 PKC-δ 表达明显高于Ⅰ~Ⅱ期(P<0.05);伴有颈淋巴结转移的喉鳞癌组织PKC-δ表达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织(P<0.05);PKC-δ表达阳性组与阴性组患者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KC-δ 在喉鳞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且其表达程度与喉鳞癌的分期及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有关,提示PKC-δ过表达可能与喉鳞癌的发生、发展相关。

    • 脑胶质瘤组织中MMP-7、整合素αvβ5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2011, 32(10):1155-1158. DOI: 10.3724/SP.J.1008.2011.01155

      摘要 (1931) HTML (0) PDF 1.71 M (15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人脑胶质瘤组织中MMP-7和整合素αvβ5的表达,并探讨其可能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8例不同病理分级脑胶质瘤和13例正常脑组织中MMP-7和整合素αvβ5的表达情况,探讨二者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MMP-7和整合素αvβ5在脑胶质瘤中阳性表达均高于正常脑组织(P<0.01)。MMP-7蛋白表达水平与脑胶质瘤病理分级正相关(r=0.426,P<0.01);整合素αvβ5蛋白表达与病理分级正相关(r=0.323,P<0.05)。人脑胶质瘤中MMP-7的表达水平与整合素αvβ5的表达水平正相关(r=0.578, P<0.01)。结论 MMP-7和整合素αvβ5表达水平的测定可能有助于早期识别具有高度恶性的人脑胶质瘤并判断其预后。

    • 胰腺癌组织中BRAF基因和KRAS基因突变分析

      2011, 32(10):1158-1161. DOI: 10.3724/SP.J.1008.2011.01158

      摘要 (2663) HTML (0) PDF 551.88 K (19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人胰腺癌组织中BRAF和KRAS基因突变情况及两者的关系。方法 对36例胰腺癌组织及癌旁胰腺组织中BRAF基因15号外显子及KRAS基因12号密码子进行测序。结果 36例胰腺癌组织中,25例出现KRAS基因12号密码子突变(69.4%,25/36),3例出现BRAF基因V600E突变(8.3%,3/36),且均同时存在KRAS突变;11例KRAS野生型胰腺癌组织中未发现BRAF突变;癌旁胰腺组织中均未检出突变。结论 胰腺癌组织中BRAF基因突变可能并非主要突变,且常与KRAS基因突变同时存在。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重要通知
友情提醒: 近日发现论文正式见刊或网络首发后,有人冒充我刊编辑部名义给作者发邮件,要求添加微信,此系诈骗行为!可致电编辑部核实:021-81870792。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