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 , 王科嘉 , 李玲 , 陈榕 , 麻献华 , 郭小芹 , 张晔 , 邹大进 , 谢志芳 , 章卫平
2011, 32(12):1277-1282. DOI: 10.3724/SP.J.1008.2011.01277
摘要:目的制备新型锌指蛋白ZBTB45的单克隆抗体,建立该分子的体内外免疫学检测方法,为研究其生物学功能提供技术手段。方法制备小鼠ZBTB45的多表位抗原融合蛋白,免疫小鼠,取其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经ELISA检测、多次有限稀释亚克隆建立分泌ZBTB45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从荷瘤小鼠的腹水中通过蛋白A柱纯化单克隆抗体,鉴定分析所制备抗体在免疫印迹、免疫沉淀和免疫组织化学中的应用效果。结果成功制备了6株抗ZBTB45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其中3E5、2G4、4D2和1D4可成功用于免疫印迹和免疫沉淀分析,3E5、6D8和8E3可用于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内源性ZBTB45,具有较好的敏感性、特异性。结论首次成功制备了抗ZBTB45单克隆抗体,可应用于体外和体内的免疫学检测,为深入研究ZBTB45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了技术支持。
2011, 32(12):1282-1285. DOI: 10.3724/SP.J.1008.2011.00
摘要:目的探讨盐酸非那嗪奈 (fenazinel dihydrochloride, FD) 对易卒中型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stroke-prone 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 SHRSP) 脑卒中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方法7周龄大小的SHRSP,令其每日摄入约1 g食盐以促进脑卒中的发生,同时每日腹腔注射剂量为1、3、10 mg/kg的FD。观察SHRSP脑卒中发生时间、存活时间和脑卒中后的神经症状的改变。结果FD可延缓SHRSP的脑卒中发生时间,延长动物脑卒中发生后的存活时间(P<0.05或P<0.01),低、中剂量还可减轻动物发生脑卒中后的神经症状(P<0.05或P<0.01)。结论FD对SHRSP有一定的抗脑卒中作用。
2011, 32(12):1286-1291. DOI: 10.3724/SP.J.1008.2011.01286
摘要:目的研究氯沙坦对大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Wistar雄性大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组和氯沙坦治疗组,正常组喂基础饲料,模型组以高脂饲料+维生素D3+动脉内膜球囊损伤术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治疗组同法造模后加氯沙坦治疗。喂养90 d后,比较各组间血脂水平、血钙水平、胸主动脉形态学改变、巨噬细胞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血浆和胸主动脉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分析病变部位的AngⅡ水平与相应的内膜厚度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和治疗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钙水平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模型组与对照组相比,内膜厚度增厚,中层厚度变薄(P<0.01);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内膜厚度变薄,中层厚度变厚(P<0.01)。对照组CD68阴性,模型组强阳性,治疗组为弱阳性;模型组斑块表面只有很薄的一层α-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中层明显萎缩;治疗组内膜及中层均有较厚的α-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血浆AngⅡ水平在3组间无差别;胸主动脉组织中的AngⅡ水平在模型组及治疗组均较对照组升高(P<0.01),治疗组较模型组降低(P<0.05)。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AngⅡ水平与相应的内膜厚度呈正相关。结论氯沙坦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2011, 32(12):1291-1296. DOI: 10.3724/SP.J.1008.2011.01291
摘要:目的探讨17β-雌二醇对成骨细胞中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 VDR)表达的调节,以及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moti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MAPK)信号通路是否参与该过程。方法小鼠前成骨细胞MC3T3-E1亚克隆14用添加10% 小牛血清的无酚红α-MEM培养液培养,在干预细胞时,换为不含血清的无酚红α-MEM培养液。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17β-雌二醇干预前后细胞中VDR基因和蛋白的表达,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17β-雌二醇干预前后细胞中MAPK信号通路的激活。然后用MAPK信号通路阻断剂U0126和17β-雌二醇同时处理细胞,观察VDR表达的变化。结果17β-雌二醇作用72 h可以上调MC3T3-E1细胞中VDR基因和蛋白的表达;17β-雌二醇可在15 min内激活ERK信号通路,并持续到60 min,但是不能激活JNK和p38信号通路;应用U0126后,17β-雌二醇对成骨细胞中VDR表达水平的上调作用可被部分抑制。 结论17β-雌二醇可上调成骨细胞中VDR的表达,并能快速激活成骨细胞中MAPK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参与了雌激素上调VDR表达的过程。
2011, 32(12):1296-1300. DOI: 10.3724/SP.J.1008.2011.01296
摘要:目的建立一种耐药性稳定的人肺癌BNX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为研究体内肿瘤耐药机制和逆转药物的筛选奠定实验基础。方法将体外培养的对数生长期的肺癌耐药细胞株A549-Taxol,接种在免疫缺陷小鼠的皮下,形成肿瘤,采用肿瘤组织块或肿瘤组织原代培养的细胞,分别于动物皮下接种致瘤; 体内外交叉进行致瘤,提高耐药细胞株A549-Taxol的致瘤率和缩短致瘤时间。通过免疫组化鉴定该耐药细胞的特性。用MTT法检测细胞的耐药指数。结果耐药细胞接种于SCID小鼠4个月后在皮下形成肿瘤灶。用该肿瘤组织块或细胞悬液移植于SCID小鼠,通过反复3次后,细胞生长速度变快,2个月后皮下即可形成肿瘤。将该细胞移植于BNX小鼠,以同样的方法将瘤组织体内外交叉进行致瘤,最终BNX小鼠种植成功率达到80%。致瘤时间为3周。耐药细胞和组织块P-gp170、GST-π和MMP-7均高表达。A549-Taxol细胞的紫杉醇半数抑制浓度(IC50)是亲代A549细胞的520倍。结论初步建立了人肺腺癌耐药细胞(A549-Taxol)的动物模型,为肺癌临床个体化治疗及耐药逆转研究等提供了良好的实验动物平台。
甘露 , 张霞 , 潘军 , 柳珂 , 李萍 , 王喜 , 王杰军
2011, 32(12):1300-1306. DOI: 10.3724/SP.J.1008.2011.01300
摘要:目的观察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在胃癌中的现症感染情况,探讨HP感染状态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794例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石蜡切片分别取自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和长征医院,采用改良Giemsa染色法检测切片中HP的感染状态,分析HP感染状态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采用单因素分析(Kaplan-Meier法)和多因素分析(Cox比例风险模型)方法研究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HP感染与胃癌Lauren分型、肿瘤分化和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HP阳性胃癌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68.5个月,高于HP阴性患者的36.4个月(P=0.003)。接受根治性手术的HP阳性胃癌患者预后好于HP阴性患者(P=0.034)。亚组分析显示,HP阴性的肠型胃癌患者预后较HP阳性者差(P=0.006),但在弥漫型胃癌患者中未发现HP阴性和阳性者之间有差异(P=0.922)。结论HP感染不是胃癌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HP阳性感染状态的肠型胃癌患者临床预后可能较好。
2011, 32(12):1306-1310. DOI: 10.3724/SP.J.1008.2011.01306
摘要:目的检测Hedgehog信号通路中SHH蛋白及其下游转录因子GLI1蛋白在人Peutz-Jeghers综合征(PJS)息肉中的表达,探讨其在PJS发生及恶变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JS息肉(20例)、正常肠黏膜组织(20例)、大肠腺瘤性息肉(25例)、大肠腺癌(25例)组织中SHH 和GLI1蛋白的表达和分布,并比较表达程度的差异。 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检测SHH蛋白和GLI1蛋白的阳性着色主要分布于胞膜和胞质,腺癌中GLI1蛋白的胞质和核染色增加。SHH蛋白和GLI1蛋白在正常肠黏膜组织、PJS息肉组织、腺瘤组织及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和表达强度依次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Kruskal-Wallis H test, P<0.001)。SHH与GLI1的蛋白表达在PJS中经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呈正相关(rp=0.503,P=0.024)。结论SHH/GLI1 在正常肠黏膜组织、PJS息肉组织、腺瘤组织及腺癌组织中均有表达,且表达水平依次增高,提示SHH-GLI1信号通路可能与PJS息肉的发生及恶变有关。
张连升 , 徐兴兴 , 崔心刚 , 王国萍 , 侯建国 , 曹广文 , 张宏伟 , 崔飞伦
2011, 32(12):1310-1316. DOI: 10.3724/SP.J.1008.2011.01310
摘要:目的研究前列腺癌激肽释放酶3(KLK3)与维生素D受体(VDR)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和环境危险因素与中国人群中前列腺癌(PCa)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08例PCa病例和242例正常社区对照采用TaqMan/MGB探针基因分型方法测定KLK3的SNP(rs2735839 位于基因KLK2 和基因 KLK3 之间)与VDR的SNP(rs731236位于外显子9)基因分型,同时收集人口学资料以及体质指数(BMI)、饮酒、饮茶、吸烟、体育运动等环境危险因素,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研究基因型及环境危险因素与PCa之间的关系。结果KLK3的SNP位点rs2735839(A/G)的基因型AA、AG、GG在PCa和对照组人群中的比例分别为13.89%、62.96%、23.15%和37.19%、44.63%、18.18%,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VDR的SNP位点rs731236(T/C)的基因型TT、TC、CC在PCa和对照组人群中的比例分别为88.89%、9.26%、1.85%和90.50%、9.10%、0.4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饮茶者患PCa的危险性比不饮茶者低(OR=0.58,95%CI,0.35~0.96)。结论环境因素饮茶与PCa的发生有关,饮茶是PCa的保护因素;KLK3的SNP位点rs2735839与PCa的发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环境因素饮茶与KLK3的SNP位点rs2735839之间存在相乘交互作用。未发现VDR的SNP位点rs731236与PCa的发生相关。
王淑荣 , 章建全 , 徐庆玲 , 于守君 , 张永林 , 王锡菊 , 孙艳华
2011, 32(12):1316-1321. DOI: 10.3724/SP.J.1008.2011.01316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与监测下经皮穿刺微波、射频消融治疗甲状腺结节性病变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南京康友Thy-ablation型冷循环微波针及德国Celon-ProBreath单针双极式射频电极针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消融治疗甲状腺结节性病变104例(共289枚结节),观察治疗后的近期效果和不良反应及其并发症。结果289枚结节均达到完全灭活,部分结节消融后获得了病理诊断结果,光镜下显示消融区为无滤泡结构的坏死物质;消融后第3~6个月随访观察发现结节缩小率达100%,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仅1枚结节需要二次消融。结论超声引导下微波、射频原位消融治疗甲状腺结节性病变效果确切,创伤微小,操作简便,恢复迅速,可于门诊实施,值得临床推广。
周潘宇 , 夏照帆 , 贲道锋 , 马兵 , 房贺 , 冯苹
2011, 32(12):1321-1324. DOI: 10.3724/SP.J.1008.2011.01321
摘要:目的研究爱康肤银离子敷料在小儿浅Ⅱ度烧伤创面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同体对照法,在40例烧伤患儿身上分别选取2处面积相当的浅Ⅱ度创面,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用磺胺嘧啶银霜换药治疗,治疗组则用爱康肤银离子敷料。分别统计两组创面的愈合时间、愈合率、病程早期渗出量、平均换药次数、平均更换最内层药用纱布次数,并取创面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同时定期监测受试者在用药期间有无实验室检测指标异常及不良反应。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创面愈合时间缩短(P<0.05),用药后第3、7、14天创面愈合率均增高(P<0.05,P<0.01),创面渗出量、平均换药次数及平均更换最内层药用纱布次数均降低(P<0.01)。两组创面细菌培养阳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期间所有受试患儿出现的实验室检测指标差异与药物不存在明显相关,绝大多数患儿无不适主诉。结论应用爱康肤银离子敷料治疗小儿浅Ⅱ度烧伤,能有效缩短创面愈合时间,提高创面愈合率,明显减少创面渗出及换药频率,其抑菌效果与浅Ⅱ度烧伤的经典创面外用药磺胺嘧啶银霜相比无明显差异,且在治疗期间绝大多数患儿未出现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王斌 , 徐志云 , 韩林 , 邹良健 , 宋智钢 , 郎希龙
2011, 32(12):1324-1329. DOI: 10.3724/SP.J.1008.2011.01324
摘要:目的明确术前房颤对左房室瓣置换术后早期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1998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行单纯左房室瓣置换术或联合右房室瓣成形术的左房室瓣病变患者资料,共2 001例,筛选出1 411例纳入研究,按照术前是否发生房颤分为两组:(1)窦性心律(SR)组,639例;(2)房颤(AF)组,772例。应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AF、SR两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术后早期病死率以及早期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用χ2检验。结果AF组左房室瓣置换术后早期病死率高于SR组(5.1% vs 2.8%, P=0.041),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高于SR组(9.5% vs 4.4%,P<0.001),其中低心排综合征及心室纤颤的发生率在AF组明显增高(4.0% vs 2.0%,P=0.044; 2.7% vs 1.1%,P=0.034)。瓣膜相关并发症、全身系统并发症发生率及二次手术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房颤并不是预测左房室瓣置换术后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伴有房颤可增加术后早期病死率,房颤发生是左房室瓣病变加重的重要标志之一。
王林辉 , 杨庆 , 刘冰 , 吴震杰 , 肖成武 , 侯炯 , 盛夏 , 王利丽 , 黄燕 , 罗文彬 , 陈伟 , 王承 , 陈楚 , 罗睿 , 肖亮 , 程欣 , 孙颖浩
2011, 32(12):1329-1335. DOI: 10.3724/SP.J.1008.2011.01329
摘要:目的全面进行相关术前评估并取得患者知情同意后尝试进行中国首例单孔多通道经腹腹腔镜活体供肾切取术,探讨该手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总结操作经验。方法2011年11月9日,我科完成1例单孔多核通道(TriPortTM)经腹腹腔镜下活体供肾(左侧)切取术。供者,女,59岁,体质指数(BMI) 21.6 kg/m2,术前血肌酐45 μmol/L。术前核素(99m Tc-DTPA)肾功能检查:左肾50 ml/min,右肾56 ml/min。受者,男,41岁,BMI 19.5 kg/m2,与供者为母子关系,术前血肌酐1 446 μmol/L,因“慢性肾功能不全(肾衰竭期)”拟行肾移植术。取脐水平线上方经腹直肌纵行切口约5 cm,供肾动静脉及肾脏完全游离后,在髂血管水平离断输尿管和生殖静脉,将肾脏装入取物袋(EndoCatchTM Bag),分别离断肾脏动静脉后,迅速将标本经原切口取出。结果在不增加任何额外切口的情况下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210 min,术中出血50 ml,热缺血时间3.8 min。供肾动脉长度3.6 cm,静脉长度4.5 cm,输尿管长度13 cm。皮肤切口关闭时长度为5 cm。供肾移植术中再通血流后,色泽良好,20 s后即有尿液排出。供者术后第1天、第2天、第3天视觉模拟疼痛评分分别为2.5/10、1/10、0/10,术后未使用任何止痛药物,第4天出院,无任何术中或术后并发症。受者术后12 h、24 h、2 d、3 d、4 d、5 d、6 d、7 d、出院前、术后1个月血肌酐分别为:475、282、148、145、117、100、103、98、80、84 μmol/L,恢复顺利,术后第10天出院。结论初步经验表明单孔多通道经腹腹腔镜下活体供肾切取术安全、可行、有效。术后供者疼痛轻,恢复快,切口小,具有良好临床应用前景,但目前完成的病例数较少,仍需进一步临床经验积累。
陆清声 , 洪毅 , 吴宏 , 王志农 , 李卫萍 , 张勇学 , 李南 , 马宇 , 秦永文 , 景在平
2011, 32(12):1335-1340. DOI: 10.3724/SP.J.1008.2011.01335
摘要:目的探讨经股动脉球囊扩张式主动脉瓣置换术治疗严重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可行性。方法选取3例严重主动脉瓣钙化狭窄的患者,术前评估无法耐受传统开放手术,行经股动脉球扩式主动脉瓣置换术。结果 3例均经股动脉完成,其中1例经心尖穿刺辅助完成。3例手术全部成功,术后患者主动脉瓣功能显著改善,无并发症,无死亡。结论经股动脉球扩式主动脉瓣置换术可用于国人严重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但在术前准备与评估、术中操作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任红旗 , 钟逸斐 , 李艳 , 蔡青 , 韩淑静 , 郝小可 , 王瑞 , 李玲
2011, 32(12):1340-1346. DOI: 10.3724/SP.J.1008.2011.01340
摘要:目的观察小剂量他克莫司(TAC)联合雷公藤多苷(TW)治疗激素抵抗性肾病综合征(SRNS)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经肾活检并结合临床诊断为系膜增生性肾炎(MesPGN)和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FSGS)、经泼尼松\[1 mg/(kg·d),最大60 mg/d\]治疗3个月无效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小剂量TAC+TW组: TAC首次使用0.05 mg/(kg·d),分2 次、间隔12 h 于餐后2 h 服用,服药3 d后检测TAC 浓度,维持血药浓度1.5~4 ng/ml;同时加用TW治疗剂量60 mg/d,分3 次餐前口服。TW组:单用TW,治疗剂量60 mg/d,分3 次餐前口服。观察各组的疗效、不良反应以及TAC的浓度变化。结果(1)符合入组条件的SRNS患者共20例, 小剂量TAC+TW组11例,TW组9例。入组基线年龄、性别分布、发病时间、血压、24 h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肌酐、胆固醇、三酰甘油、空腹血糖、肾脏病理类型及服用泼尼松时间等无明显统计学差异。(2)小剂量TAC+TW组治疗1个月后尿蛋白开始下降,随访至12个月时有8例完全缓解(72.7%),2例部分缓解(18.2%),1例无效(9.1%),总有效率(90.9%)。而TW组同样治疗1个月后尿蛋白开始减少,但随访至12个月时仅有2例完全缓解(22.2%),部分缓解4例(44.5%),无效3例(33.3%),总有效率(66. 7%)。随访至终点小剂量TAC+TW组完全缓解率高于TW组。(3)小剂量TAC+TW组治疗后患者血浆蛋白明显升高,治疗至6个月时血浆蛋白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而TW组血浆蛋白升高却不明显。两组患者血肌酐水平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4)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小剂量TAC+TW能有效减少SRNS患者蛋白尿,临床缓解率较高;并且患者耐受性好,是治疗SRNS的有效方法。
詹茜 , 卢明智 , 邵成伟 , 左长京 , 吕桃珍 , 陆建平
2011, 32(12):1346-1350. DOI: 10.3724/SP.J.1008.2011.01346
摘要:目的探讨肝脏不典型血管瘤的CT和MR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肝脏不典型血管瘤病例的CT和(或)MR检查平扫和增强扫描资料,总结其一般表现和特殊表现。结果肝脏血管瘤的“共性”表现有:(1)类圆形,边缘光整;(2)CT平扫表现为稍低密度,MRI平扫表现为稍长T1、长T2信号,其内密度或信号可不均匀,见瘢痕影;(3)增强扫描后,动脉期边缘结节状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向病灶内部推进、填充,呈典型的“早出晚归”表现,瘢痕不强化。肝脏不典型血管瘤的“个性”表现有:(1)病灶内瘢痕可发生囊变、坏死及钙化,或瘢痕生长过大,将整个瘤灶填充;(2)瘤灶出血,CT表现为病灶内密度增高影,MR表现为短T1、短T2异常信号改变;(3)瘤体可压迫邻近肝实质及脉管系统,发生继发性改变,如肝组织变形、血供异常、胆管梗阻等。结论典型的肝脏海绵状血管瘤不难诊断,当发生某些不典型表现时,仍需多方面观察、分析,作出正确诊断。
2011, 32(12):1350-1353. DOI: 10.3724/SP.J.1008.2011.01350
摘要:目的结合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化学发光法(CLIA)和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检测梅毒的优缺点。方法1 808例标本分别采用RPR法和CLIA法检测,结果阳性的标本再用TPPA法复测。结果1 808例患者中共确诊170例梅毒感染患者。RPR法敏感性和阳性预测值较低,与CLIA法和TPPA法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RPR法特异性与CLIA法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性预测值低于CLIA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LIA法敏感性与TPPA法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预测值低于TPPA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方法均存在一定的生物学假阳性,RPR法和TPPA法存在一定的假阴性。结论梅毒血清学试验CLIA法和TPPA法在梅毒诊断方面优于RPR法,建议改进梅毒检测流程并且结合流行病史、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2011, 32(12):1353-1357. DOI: 10.3724/SP.J.1008.2011.01353
摘要:目的在固定样本抽样框架下结合抽样和检测成本探讨基于混合样本的感染率检验中的混合样本大小和检测次数的确定方法。方法利用反正弦变换和正态近似,在控制两类错误概率的前提下建立混合样本量与混合样本大小之间的函数关系,并通过随机模拟考察近似功效函数的近似程度。结果利用数值方法得到不同检验阈值下最小检测次数的整数解及对应的最优混合样本。结论给定两类错误概率,混合样本的大小与检测次数之间此消彼长,实际工作中应根据样品采集成本与检测成本的相对大小加以权衡。
2011, 32(12):1357-1361. DOI: 10.3724/SP.J.1008.2011.01357
摘要: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主要特征是上皮表型的缺失及间质特性的获得。EMT在胚胎发育、创伤愈合及组织重建等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也参与组织纤维化及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等病理过程。EMT在促使肿瘤细胞侵袭并转移至远端组织的同时,也使得转移的肿瘤细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等干细胞样特性,有助于形成肿瘤宏观转移灶并产生多重耐药性。多种转录因子、信号转导通路、microRNAs及细胞微环境等参与并调控此过程。阐明EMT与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s,CSCs)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机制,将为肿瘤转移与复发的靶向治疗提供新思路。
2011, 32(12):1361-1366. DOI: 10.3724/SP.J.1008.2011.01361
摘要:随着移植技术的成熟,实体器官移植(solid organ transplant, SOT)成功率显著提高。近年来,在SOT受者中侵袭性真菌病(invasive fungal disease, IFD)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病死率较高,已成为SOT受者移植物带功能死亡的重要原因。由于IFD对移植成功造成极大威胁,已引起临床移植医师的高度重视。IFD治疗能否成功,取决于对IFD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有效治疗,目前相关研究多基于病例报道或回顾性分析。本文对侵袭性真菌病的危险因素、发病率、诊断及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2011, 32(12):1366-1370. DOI: 10.3724/SP.J.1008.2011.01366
摘要:曲霉菌性气管支气管炎是曲霉菌在气道内定植及生长所致疾病的总称,主要包括侵袭性曲霉菌性气管支气管炎、溃疡性曲霉菌性气管支气管炎、伪膜坏死性曲霉菌性气管支气管炎、气管支气管腔内曲菌栓型等4种类型。该病在全身免疫功能损害并气道局部结构破坏的人群中多见。本文对曲霉菌性气管支气管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后,以及在常见免疫功能损害人群中的临床特点进行综述。
朱伟锋 , 罗达亚 , 涂硕 , 张霞丽 , 揭克敏 , 万福生
2011, 32(12):1370-1375. DOI: 10.3724/SP.J.1008.2011.01370
摘要:目的建立盐析法快速从口腔拭子中提取基因组DNA的方法。方法首先以细胞裂解液和蛋白酶K消化口腔上皮细胞,然后用5 mol/L NaCl沉淀蛋白质,用异丙醇沉淀DNA,最后用70%乙醇洗涤得到的DNA并将其溶于TE(10 mmol/L Tris-HCl, 1 mmol/L EDTA, pH 8.0)中。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对TP53基因的rs1042522和CHRNA3基因的rs12910984位点进行分型。对不同基因型的样本测序验证。结果单支口腔拭子提取得到的DNA量在0.68~2.56 μg之间,D260/D280比值在1.77~1.94之间。经PCR扩增和酶切消化,10个样本的两个单核苷酸多态性都得到了清楚分型。酶切结果与测序结果吻合。结论本实验所建立的盐析法可以快速、简便、经济地从口腔拭子得到高质量的基因组DNA。
高鹏 , 肖萍 , 陈青锋 , 杨彦麟 , 赵桂玲 , 王立明 , 周萍 , 何强 , 魏喜生
2011, 32(12):1375-1378. DOI: 10.3724/SP.J.1008.2011.01375
摘要:目的通过多重线性回归方法探讨影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脂水平的因素。方法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23例,其中轻度患者161例、中度患者48例、重度患者77例、重症肝炎患者37例;健康者(对照组)39例。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乙型肝炎患者和对照组的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等指标,荧光定量PCR分析仪检测被测者的病毒载量,全自动血凝仪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比较上述指标在各组间的差异,并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患者血脂水平的因素。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脂水平随肝脏功能的恶化逐渐下降。通过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可见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脂水平受PTA、肝功能等多因素影响,而年龄、性别、血糖、病毒载量、肾功能等因素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脂水平影响较小或无影响。总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受PTA影响较大,而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受白蛋白影响较大。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脂水平主要与肝脏病变情况密切相关;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脂水平,对判断病情、估计预后有参考价值。
2011, 32(12):1378-1380. DOI: 10.3724/SP.J.1008.2011.01378
摘要:目的总结全腔镜食管癌根治手术的临床经验。方法2008年5月至2011年7月采用全腔镜技术对31例食管癌患者行根治术,胸腔镜下游离胸段食管,清扫胸部区域淋巴结,腹腔镜下游离胃,清扫腹部区域淋巴结,胃制成管状在颈部与食管吻合重建消化道。结果手术时间平均(213±48) min,术中估计失血量平均(220±59) ml。1例术后腹腔迟发性出血,2例术后乳糜胸,无死亡病例。结论全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技术上安全可行,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优势,但对术者要求较高。
2011, 32(12):1380-1382. DOI: 10.3724/SP.J.1008.2011.01380
摘要:目的探讨脑外伤合并小脑幕切迹疝手术中采用不切开小脑幕、直视下进行脑疝复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额颞(顶)部开颅颅内血肿及脑挫裂伤合并脑疝患者,在常规开颅手术中注重精细操作,清除血肿、挫裂伤灶及廓清蛛网膜、脑池出血后,在保持小脑幕结构完整的前提下,进一步在镜下直视复位脑疝组织;并与同期另一组术中额颞部开颅但未行脑疝复位的116例患者进行术后CT、神志改善、瞳孔恢复、颅内压情况及脑梗死、脑积水并发症等比较。结果采用直视下脑疝组织复位术式的病例组,其术后CT特征、神志改善、瞳孔恢复等临床疗效均优于常规手术组。结论采用术中直视下复位治疗部分脑外伤合并小脑幕切迹疝可取得一定疗效。
2011, 32(12):1382-1385. DOI: 10.3724/SP.J.1008.2011.01382
摘要:目的探讨初产妇的焦虑状态与痛阈的关系及对分娩镇痛的影响。方法硬膜外分娩镇痛的初产妇50例,根据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S/HAMA)、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DS/MAMD)评定每位产妇的焦虑、抑郁状态。焦虑组33例,其中轻度焦虑组24例、中重度焦虑组9例;无焦虑组17例。所有产妇均无抑郁症状(HDS<8分)。测定两组躯体感觉阈值(SPT)、痛觉感受阈值(PPT)和视觉模拟评分(VAS),观察各组的镇痛效果、产程,第一产程末检测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β-内啡肽(β-EP)水平。结果50例产妇焦虑发生率为66%。焦虑组PPT较无焦虑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焦虑组较无焦虑组的镇痛效果差、潜伏期延长,血E、NE、β-EP水平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AS标准分与PPT呈负相关性(轻度焦虑组r=-0.725,中重度焦虑组r=-0.836)。结论分娩状态下过度焦虑可降低产妇痛觉耐受,对镇痛效果产生影响。
2011, 32(12):1387-1389. DOI: 10.3724/SP.J.1008.2011.01387
摘要:
2011, 32(12):1388-1389. DOI: 10.3724/SP.J.1008.2011.01388
摘要:
2011, 32(12):1392-1393. DOI: 10.3724/SP.J.1008.2011.01392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