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懿 , 胡志德 , 黄元兰 , 熊怡淞 , 邓安梅 , 仲人前
2011, 32(3):233-238. DOI: 10.3724/SP.J.1008.2011.0233
摘要:目的研究IL-22对ox-LDL诱导的CRL-1730细胞(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 方法100 μg/ml ox-LDL刺激CRL-1730细胞,不同时间点经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CRL-1730细胞中IL-22受体R1(IL-22R1)mRNA的表达状况。然后在ox-LDL诱导的CRL-1730细胞凋亡模型中加入20 ng/ml外源性IL-22,通过Annexin Ⅴ-PI凋亡试剂盒检测其对细胞凋亡的影响,经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检测Bcl-2、Bcl-xl、Bcl-w、caspase 3及STAT3 mRNA的表达,采用免疫印迹法分析STAT3磷酸化和Bcl-2蛋白的水平。结果 IL-22R1 mRNA在ox-LDL刺激后表达明显增高(P<0.05),且于12 h达峰值(P<0.01);加入IL-22可明显抑制ox-LDL刺激诱导的内皮细胞凋亡(P<0.01),促进抗凋亡基因Bcl-2、Bcl-xl和Bcl-w表达,而降低caspase 3 mRNA表达(P<0.01)。此外,IL-22作用1~2 h STAT3发生磷酸化, 4 h后Bcl-2蛋白表达升高(P<0.01)。 结论IL-22可抑制ox-LDL诱导的CRL-1730细胞凋亡,这可能与其促使STAT3磷酸化,上调抗凋亡分子Bcl-2、Bcl-xl和Bcl-w的表达,抑制促凋亡分子caspase 3的表达有关。
王昊 , 周东勋 , 周华邦 , 汪慧 , 涂芊茜 , 胡和平
2011, 32(3):238-243. DOI: 10.3724/SP.J.1008.2011.0238
摘要:目的调查不同类型自体吞噬在肝癌及癌旁组织中的分布情况。方法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15对肝癌组织标本的超微结构,并使用相关软件量化图像指标以分析不同类型自体吞噬分布与细胞超微结构特征之间的联系。结果数据提示肝癌细胞中主要分布巨型自噬,分布与肿瘤细胞的活动及代谢情况相关;而癌旁细胞主要分布微型自噬,且分布与细胞的炎症损伤程度相关。结论巨型自体吞噬和微型自体吞噬在肝细胞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呈现不对称分布,该现象可能与肝癌的发生相关。
方兴根 , , 赵瑞 , 李子付 , 杨鹏飞 , 黄清海 , 许奕 , 洪波 , 刘建民
2011, 32(3):243-249. DOI: 10.3724/SP.J.1008.2011.0243
摘要:目的 探讨采用将兔全骨髓直接体外培养诱导分化的方法获取内皮祖细胞(EPCs),同时观察EPCs扩增能力。方法 新西兰兔10只,每只兔骨髓穿刺抽取骨髓3ml,用EGM-2培养基对全骨髓进行培养,观察细胞生长及形态变化,绘制细胞生长曲线评估扩增能力。培养12 d后的贴壁细胞行CD133、CD34、VEGFR-2三抗原免疫组化鉴定及吞噬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ac-LDL)和结合荆豆凝集素(UEA-1 lectin)的内皮细胞功能鉴定。同时对其行CD133免疫磁珠分选及流式细胞术检测,比较分选前后的CD34+/VEGFR-2+ 和CD133+/CD34+/VEGFR-2+细胞比例的差异。结果 全骨髓直接培养48 h后可见细胞呈丛状或集落样生长,细胞呈梭形、三角形、多边形,细胞生长曲线呈“S”型。经过12 d的培养,每3 ml骨髓可以获得(1.51±0.29)×106个贴壁生长的EPCs,细胞呈铺路石样外观, 检测发现CD133、CD34、VEGFR-2三抗原阳性表达,并具有吞噬ac-LDL和结合荆豆凝集素(UEA-1 lectin)的内皮细胞功能。经CD133免疫磁珠分选后CD34+/VEGFR-2+ 和CD133+/CD34+/VEGFR-2+的细胞比例数分别为分选前的3.38倍和6.14倍。结论 通过全骨髓直接培养诱导分化获取兔EPCs的方法简单、可行。
2011, 32(3):249-254. DOI: 10.3724/SP.J.1008.2011.0249
摘要:目的观察人类新血小板反应素R-spondin 3(Rspo 3)的细胞定位,并探讨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可能作用。方法利用荧光显微成像法观察EGFP-Rspo 3在HEK293细胞中的分布。将重组质粒pcDNA-Rspo 3转染结肠癌细胞HT-29、LoVo,采用流式细胞术观察Rspo 3基因过表达对肿瘤细胞周期与凋亡的影响;采用Matrigel、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Rspo 3基因过表达对肿瘤细胞黏附及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荧光显微成像法观察发现,EGFP-Rspo 3融合蛋白在细胞核表达,呈弥散点状分布。流式细胞术观察发现,Rspo 3基因过表达对肿瘤细胞生长周期没有明显影响;Rspo 3基因过表达不影响低恶性的HT-29细胞凋亡,但诱导高恶性的LoVo细胞凋亡(P<0.01)。Rspo 3基因过表达增强肿瘤细胞黏附性(P<0.01),降低肿瘤细胞的侵袭力(P<0.01),对肿瘤细胞移行有一定抑制作用。结论Rspo 3有核定位功能,能诱导部分肿瘤细胞凋亡并抑制其转移扩散。
2011, 32(3):254-258. DOI: 10.3724/SP.J.1008.2011.0254
摘要:目的考察痛觉敏感性与体内雌孕激素水平的可能关系。方法将大鼠分为去卵巢组(8只)和去卵巢后雌激素替代组(8只),去卵巢组通过去卵巢手术降低大鼠体内卵巢激素水平,去卵巢后雌激素替代组在去卵巢手术后1周给予外源性雌激素替代。分别在两组大鼠足底注射P2Y1选择性激动剂2-MeSADP,通过行为学实验观察对大鼠足底机械痛阈的影响,并通过实时定量PCR研究2组大鼠背根神经节(DRG)中P2Y1受体mRNA表达的差别。结果与去卵巢组大鼠相比,雌激素替代组大鼠机械痛阈增高(P=0.014);足底注射P2Y1选择性激动剂2-MeSADP后,去卵巢组大鼠在注射药物前后痛阈无统计学差异,而雌激素替代组大鼠出现痛觉增敏。实时定量PCR结果表明雌激素替代组大鼠DRG P2Y1受体mRNA的表达高于去卵巢组大鼠(P<0.05)。结论雌激素可能通过促进DRG上P2Y1受体的表达从而影响外周机械痛阈。
2011, 32(3):258-262. DOI: 10.3724/SP.J.1008.2011.0258
摘要:目的探讨脂质体(TransfastFastTM Transfection Reagent)介导转录因子NF-κB圈套物(decoy)寡聚脱氧核苷酸(oligodeoxynucleotide,ODNs)对Wistar大鼠大脑皮质神经元氧糖剥夺/复氧(OGD/R)后受NF-κB P50、c-Rel调控的抗凋亡因子Bcl-xL表达的影响。方法原代大脑皮质神经元体外培养,建立OGD/R模型,分为OGD 4 h/R 6 h组、NF-κB decoy ODNs组、无关decoy ODNs组、脂质体组;同时设立正常对照组。采用蛋白质印迹分析检测NF-κB P50、c-Rel蛋白表达;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大鼠皮质神经元内Bcl-xL mRNA表达。结果蛋白质印迹分析显示OGD 4 h/R 6 h组P50、c-Rel蛋白表达较正常组升高(P<0.01);转染NF-κB decoy ODNs后P50、c-Rel蛋白表达低于OGD 4 h/R 6 h组、脂质体组、无关decoy ODNs组(P<0.05);RT-PCR显示OGD 4 h/R 6 h组Bcl-xL mRNA表达较正常组升高(P<0.05);NF-κB decoy ODNs组Bcl-xL mRNA表达低于OGD 4 h/R 6 h组、脂质体组、无关decoy组(P<0.05)。结论NF-κB decoy ODNs可有效抑制大脑皮质神经元OGD/R后受NF-κB亚基P50、c-Rel调控的抗凋亡因子Bcl-xL mRNA表达,这可能是NF-κB神经保护作用的部分机制。
2011, 32(3):262-266. DOI: 10.3724/SP.J.1008.2011.0262
摘要:目的构建重组原核表达质粒pGEX-4T-1/SH3,检测原核表达的SH3蛋白的生物学活性。方法利用PCR方法扩增HCK SH3基因,并将其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中,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GEX-4T-1/SH3,转化E. coli DH5α,进行双酶切和测序鉴定。筛选阳性质粒,转化至E. coli BL21(DE3)中进行表达,对表达产物进行SDS-PAGE和蛋白质印迹检测,同时纯化SH3蛋白。表达并纯化HIV-1 Nef蛋白,利用GST pull-down方法检测SH3蛋白与Nef蛋白的结合活性。结果成功获得重组质粒pGEX-4T-1/SH3,测序正确,高效表达并纯化了SH3蛋白。GST pull-down实验结果显示SH3与HIV-1 Nef蛋白具有良好的结合活性。结论成功地克隆、表达和纯化了GST-SH3蛋白,SH3与Nef蛋白具有体外特异性结合活性,为进一步研究针对Nef与SH3结合的靶向药物的筛选提供了实验基础。
唐琦 , , 梅长林 , 张黎明 , 芦怡舟 , 邬碧波 , 苏定冯
2011, 32(3):266-271. DOI: 10.3724/SP.J.1008.2011.0266
摘要:目的观察曲美他嗪对慢性肾衰竭大鼠左心室重塑的影响及血浆脑钠素(BNP)的变化。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手术对照组及曲美他嗪小、中、大剂量(3、6、9 mg/kg)治疗组,每组10只;后4组大鼠建立5/6肾切除术慢性肾衰竭模型,后3组大鼠每日灌胃给药,手术对照组则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持续17周。实验结束时,对大鼠心脏进行超声检查,监测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及心率,测定血浆BNP,并取心脏组织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心超检查结果表明: 曲美他嗪中、大剂量组大鼠左室收缩末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前壁厚度、左室收缩末期前壁厚度、左室舒张末期后壁厚度均低于手术对照组(P<0.05)。假手术组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血浆BNP水平均低于其余4组(P<0.01,P<0.05);曲美他嗪中、大剂量治疗组BNP均低于手术对照组(P<0.05)。光镜下可见手术对照组心肌细胞排列紊乱、肥大,部分心肌纤维化;电镜下手术对照组可见大片心肌纤维溶解,线粒体增多、肿胀、空泡化;曲美他嗪治疗组心肌损伤均较手术对照组改善,且随曲美他嗪剂量增大有进一步好转趋势。结论曲美他嗪降低血浆BNP水平,可改善慢性肾衰竭大鼠左心室重塑。
2011, 32(3):271-276. DOI: 10.3724/SP.J.1008.2011.0271
摘要:目的比较观察老年糖尿病(DM)、老年糖尿病肾病(DN)和健康老年人之间血清14,15-环氧二十碳三烯酸(14,15-EET)的代谢产物14,15-双羟二十碳三烯酸(14,15-DHET)的含量变化,并分析与血管内皮舒张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方法196例志愿者和患者分为3组:健康老年人组(A组)60例、老年DM组(B组)78例和老年DN组(C组)58例,每组男、女匹配。应用酶联法检测3组血清中14,15-DHET、前列环素(PGI2)代谢产物6-keto-PGF1α和血栓素TXA2代谢产物TXB2的含量,同时检测血糖、血脂等生化指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肱动脉基础内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DV)和硝酸甘油介导的血管内皮非依赖性舒张功能(NEDV)进行测定。结果B组和C组分别与A组比较: (1)血清14,15-DHET和6-keto-PGF1α含量下降(P<0.01),TXB2含量升高(P<0.01);(2)TXB2/6-keto-PGF1α比值和TXB2/14,15-DHET比值升高(P<0.01);(3)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三酰甘油(TG)和总胆固醇(TC)、尿白蛋白排泄量 (UAE)均升高(P<0.01);(4)EDV和NEDV降低(P<0.01)。(5)14,15-DHET含量与DM病程、HbA1c、UAE、TXB2、TXB2/6-keto-PGF1α比值和TXB2/14,15-DHET比值负相关,与EDV和NEDV正相关。结论老年DM和老年DN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依赖性的舒血管因子代谢产物14,15-DHET含量下降发生在DM早期阶段。与PGI2一样,14,15-DHET含量变化可作为判断DM、DN相关的血管EDV和NEDV功能受损的重要指标之一。
2011, 32(3):276-282. DOI: 10.3724/SP.J.1008.2011.0276
摘要:目的观察舒洛地特对慢性腹膜透析大鼠腹膜结构和功能的作用。方法36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n=6)、模型组(n=10)、低剂量\[10 mg/(kg·d)\]舒洛地特组(n=10)、高剂量\[20 mg/(kg·d)\]舒洛地特组(n=10)。透析8周后行1 h腹膜平衡试验(PET);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1 h腹膜平衡试验透出液中尿素氮(Durea)、透出液中总蛋白(Dtp)、初始腹透液葡萄糖浓度(D0)、透出液葡萄糖浓度(D1)、血浆尿素氮(Purea)及血浆总蛋白(Ptp),并计算D/Purea(说明腹膜对尿素氮清除效率)、D/Ptp(评估腹膜透析液中总蛋白丢失情况)、D1/D0(表示腹透超滤的能力)。取壁层腹膜行H-E及Masson染色观察腹膜结构变化,半定量计算腹膜厚度、腹膜单位面积血管及炎症细胞数;计算腹透液中白细胞数;ELISA法检测腹透液MCP-1及TNF-α水平;免疫组化检测壁层腹膜TGF-β1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长期腹透大鼠腹膜间皮细胞减少,间皮下基质增厚,炎症细胞增多,血管增生明显(P<0.05),腹膜超滤量和D1/D0减少,D/Purea及D/Ptp增加(P<0.05),腹透液中白细胞数、MCP-1及TNF-α水平上调(P<0.05),脏层腹膜TGF-β1表达上调;给予舒洛地特干预后腹膜结构改变减轻,腹膜组织炎症细胞浸润和血管增生减少,腹膜功能改善,腹透液MCP-1及TNF-α水平下调(P<0.05),脏层腹膜TGF-β1表达下调。结论舒洛地特可能通过抑制腹膜慢性炎症来达到抑制腹膜纤维化及改善腹膜功能的作用。
2011, 32(3):282-286. DOI: 10.3724/SP.J.1008.2011.0282
摘要:目的探讨去甲肾上腺素对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复苏后大鼠肾脏损伤的影响。方法建立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复苏大鼠模型,将模型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乳酸林格液(LR)组和去甲肾上腺素(NE)组。休克180 min,观察并记录各组大鼠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平均动脉压,MAP)。复苏时NE组以10 μg/(kg·min)泵注NE;LR组泵注等量的乳酸林格液。同时,两组在70 min内回输40 ml/kg的乳酸林格液及半量失血。复苏结束后再观察20 min,取血液标本检测尿素氮(BUN)及肌酐(Cr)。复苏后24 h,观察大鼠生存率并取左肾做病理检测。结果NE组血清BUN、Cr值较LR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 h生存率高于L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保证血容量的情况下,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的复苏过程中使用NE较单纯乳酸林格液复苏可减轻大鼠肾脏损伤,提高生存率。
2011, 32(3):286-291. DOI: 10.3724/SP.J.1008.2011.0286
摘要:目的对比研究手术/非手术治疗对脊柱转移性肿瘤患者长期心理状况的影响及疼痛控制效果。方法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Zung抑郁自评量表和数字疼痛分级法对脊柱转移性肿瘤确诊患者(手术组和非手术组)分别于确诊时及术后(确诊后)第1、3、6、9个月进行了5次焦虑、抑郁和疼痛测评,对比分析手术治疗及非手术治疗效果。结果216例符合条件的脊柱转移性肿瘤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接受脊柱肿瘤手术患者101例,未接受手术患者115例。两组确诊时焦虑、抑郁状态和疼痛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从术后(确诊后)3个月开始到术后9个月,两组患者焦虑、抑郁状态均有所缓解,手术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均低于非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手术组患者疼痛评分在9个月内降至(1.2±0.9)分,非手术组评分降至(6.4±2.0)分,手术组患者术后4次疼痛程度评分低于非手术组(P=0.000)。结论手术治疗缓解脊柱转移性肿瘤患者焦虑、抑郁状态及控制疼痛效果均优于非手术治疗。
2011, 32(3):291-295. DOI: 10.3724/SP.J.1008.2011.0291
摘要:目的构建、验证并优化3-D数字人脑模型,为准确展示人脑组织、指导临床实践奠定基础。方法以1例24岁健康成年志愿者头颅MRI T1加权二维断层图像176张图片为原始数据,联合应用Mimics 8.0、Z-brush、Imageware、Photoshop、Maya 8.5等软件对原始图像进行预处理,精准分割目标结构,进行三维重建形成3-D粗模,对粗模进行雕刻,模型验证后进行3-D彩绘和选染等加工。结果根据176张原始图像数据成功完成了人脑组织三维模型的重建,经验证计算所得的模型轮廓线与原始图像边缘吻合较好,经过3-D彩绘和渲染后所得模型具有较好的展示度。所建模型可任意旋转、放缩,从各个角度观察。结论成功构建出准确性高、展示度好的仿真人脑及部分相邻器官的三维模型,为后续指导临床实践奠定了基础。
2011, 32(3):295-299. DOI: 10.3724/SP.J.1008.2011.0295
摘要:目的制备包裹多烯紫杉醇PLGA-PEG纳米粒(DTX-NPs)并评价其体外释放行为。方法合成高分子聚合物PLGA-PEG-COOH并表征;以其作为载体,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隐形纳米粒;动态光散射粒径仪和透射电镜测定DTX-NPs的粒径分布、zeta电位及表面形态; 采用HPLC法测定DTX-NPs的包封率及载药量;以pH 7.4磷酸缓冲盐溶液(PBS)作为释放介质,考察DTX-NPs的体外释放行为。结果DTX-NPs平均粒径为(138.8±1.01) nm,zeta电位为(-13.74±3.54) mV,包封率(99.41%±0.29%),载药量(2.47±0.02) μg/mg,24 h突释量为49%。结论DTX-NPs制备工艺简便可控,结果稳定,且其体外释放行为具有缓释性,能够在血液中长时间滞留,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值得进一步研究。
2011, 32(3):299-302. DOI: 10.3724/SP.J.1008.2011.0299
摘要:目的评价基于纳米粒-微球系统(NiMS)的氢溴酸东莨菪碱口崩片对晕动病的防治作用。方法(1)将小鼠放进旋转刺激装置中进行旋转刺激,制备小鼠晕动综合征模型,出现立毛、肌肉震颤、大小便失禁症状等,观察实验前20 min灌胃给予口崩片6、12、24 mg/kg对小鼠晕动病样综合征的预防和治疗作用。(2)家兔右侧颈总动脉局部敷贴胆碱酯酶抑制剂对氧磷,家兔出现逆向(左向)转圈,逆向转圈3转/min以上为阳性症状;实验前10 min将口崩片按0.12、0.24、0.36、0.48、0.72、0.96、1.44 mg/kg置于家兔口中令其自然崩解后吞咽,观察对晕动病的防治作用。结果对于小鼠晕动病样综合征,氢溴酸东莨菪碱口崩片6 mg/kg与等剂量普通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74),与空白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口崩片抗晕动效果在6~24 mg/kg范围内具有剂量依赖性。对于家兔逆向转圈综合征,氢溴酸东莨菪碱口崩片的半数有效量(ED50)为0.476 mg/kg,剂量取对数后对抑制率进行曲线拟合,方程为y=0.679x+0.724,R=0.929。结论基于NiMS的氢溴酸东莨菪碱口崩片具有抗晕动效果。
2011, 32(3):302-306. DOI: 10.3724/SP.J.1008.2011.0302
摘要:目的探讨通过关节镜微创治疗全面处理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及其合并症的方法及疗效。方法2007年7月至2008年12月,对16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行关节镜下微创手术,年龄34~65岁,平均(55.6±9.1)岁。术前均拍摄肩关节前后位和冈上肌出口位的X线片及行肩关节MRI检查,均行选择性封闭帮助确定诊断。13例患者除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外还合并其他疾患,合并冻结肩5例,合并肩袖撕裂5例,合并冈上肌钙化1例,合并肩锁关节炎2例。所有患者均行关节镜肩峰下间隙减压术,并对合并症进行全面处理: 冻结肩行关节囊松解,肩袖损伤行肩袖修补或清创,钙化性腱炎行钙化灶清除和肩袖修补,肩锁关节炎行锁骨远端切除。结果随访时间12~31个月,平均(18±6.4)个月。ASES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学会肩关节评分): 术前总分(42.7±13.4)分,随访(92.5±12.9)分,较术前提高(P=0.001);UCLA评分(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评分): 术前(17.2±4.1)分,随访(31.1±3.4)分,也较术前提高(P=0.000),优良率为93.8%。结论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往往合并其他肩部疾患,需要结合病史、体检、影像学资料、选择性封闭试验和关节镜检查做出全面、准确的诊断。行关节镜肩峰下间隙减压术时对各类合并症进行全面处理,有利于取得良好的疗效。
2011, 32(3):306-311. DOI: 10.3724/SP.J.1008.2011.0306
摘要:目的运用快速液相-高分辨飞行时间质谱(RRLC-TOF/MS)技术对中药淫羊藿化学成分进行快速鉴别。方法色谱分离采用SHISEIDO MG C18 (3.0 mm×100 mm,3 μm) 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和0.1%甲酸水溶液,梯度洗脱,A相比例随时间的变化: 5%~19%(0~3 min),19%~32%(3~13 min),32%~52% (13~25 min),52%~70% (25~30 min);柱温25℃;流速0.6 ml/min,柱后分流比为31。质谱定性采用飞行时间质谱,电喷雾离子源(ESI),正离子模式,质量数扫描范围m/z 100~1 000。结果一次性鉴别出淫羊藿中43种的化学成分。结论建立了一种基于RRLC-TOF/MS技术对淫羊藿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快速鉴别的方法,为中药淫羊藿的质量控制及体内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席忠新 , , 王燕 , , 赵贵钧 , 李霞 , 吴志军 , 孙连娜
2011, 32(3):311-314. DOI: 10.3724/SP.J.1008.2011.0311
摘要:目的鼠曲草石油醚部位的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和结构鉴定。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和葡聚糖凝胶柱层析等色谱方法对鼠曲草石油醚部位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技术并辅以化学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鼠曲草石油醚部位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为蒲公英甾醇乙酯(taraxasteryl acetate,1)、α-香树素(α-amyrin, 2)、β-香树素(β-amyrin, 3)、白桦脂酸(betulinic acid, 4)、大黄素甲醚(physcioin, 5)、大黄素(emodin, 6)、4-胆甾烯-3-酮、\[(20R)-cholest-4-en-3-one, 7\]、3β-羟基豆甾-5, 22-二烯-7-酮(3β-hydroxy-stigmast-5, 22-dien-7-one, 8)、β-谷甾醇(β-sitosterol, 9)、正二十六烷酸(n-hexacosanic acid, 10)。结论化合物1~8均为首次从鼠曲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莫烽锋 , 王晓黎 , 刘彩萍 , 秦海宏 , 沈志雷 , 李敏
2011, 32(3):314-318. DOI: 10.3724/SP.J.1008.2011.0314
摘要:目的分析加速度暴露后发生晕动病与未发生晕动病人群的血清微量元素的变化特点。方法运用六自由度舰船运动模拟装置对60名受试对象进行加速度暴露。根据暴露后是否出现恶心、呕吐症状将受试者分为晕动病组和无晕动病组。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加速度暴露前后两组受试者血清微量元素的含量,采用放免法或高效液相-电化学法检测血液中皮质醇、肾上腺素含量。结果加速度暴露前2组人群所有检测出的微量元素、应激激素含量间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 与自身暴露前相比,暴露后无晕动病组人群血清铜、锶和锰的含量升高,而晕动病组没有统计学差异;晕动病组人群血清锌的含量较暴露前降低了19.7%(P<0.01),而无晕动病组没有明显变化;暴露后晕动病组与无晕动病组的血清铁含量相比降低了17.1%(P<0.05);加速度暴露后所有受试者血清皮质醇和肾上腺素含量均升高,但2组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加速度暴露造成的血清铜、锶和锰含量上升以及血清锌、铁含量降低可能与晕动病有关。
2011, 32(3):318-323. DOI: 10.3724/SP.J.1008.2011.0318
摘要:肝脏是体内糖脂代谢的重要器官,转录因子碳水化合物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hREBP)是调节肝脏糖酵解及脂肪合成的重要转录因子。ChREBP与Max样蛋白X以异二聚体的形式调控葡萄糖利用及转化为脂肪过程中大量基因的表达。在ob/ob小鼠肝细胞特异性敲除ChREBP基因后能明显改善其脂肪肝及胰岛素抵抗。阐明ChREBP对糖脂代谢的调控机制及其生物学功能,可进一步解释葡萄糖诱导脂肪形成的过程,并有望为脂肪肝等代谢性疾病的干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本文对ChREBP的结构特征、调控机制、生物学功能及其与疾病的关系等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2011, 32(3):323-329. DOI: 10.3724/SP.J.1008.2011.0323
摘要:嗅鞘细胞(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s, OECs)起源于外周神经系统(嗅基板),可穿越外周与中枢之间的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是嗅觉系统内一类特殊的胶质细胞。OECs在整个嗅觉通路中包绕在嗅神经外周,伴随其进入嗅中枢,在嗅神经生长和再生中发挥重要作用。OECs是目前移植治疗中枢神经损伤的重要候选细胞之一。其生物学特点是由特异表达的分子决定的,这些分子包括PDGF、NDY、S-100和Nestin等。目前实验室中常用p75NTR标记OECs的定位与分布,尚缺乏可以特异标记OECs的分子,将其与神经膜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区分开。本文就OECs生物学特性及其表达的相关分子作一简要综述。
2011, 32(3):329-334. DOI: 10.3724/SP.J.1008.2011.0329
摘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s 1, GLP-1)在控制血糖、保护神经、改善微循环、抗氧化应激及调节脂质代谢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可能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是目前相关研究的热点。本文就GLP-1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性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011, 32(3):334-337. DOI: 10.3724/SP.J.1008.2011.0334
摘要:p73作为p53家族成员之一,因具有与p53极为类似的结构和功能受到广泛关注。其中p73基因全长模式TAp73能够引起细胞周期停滞和诱导细胞凋亡,并能作用于p53的靶基因,推测TAp73很可能是另一个新型的抑癌基因。该基因的深入研究将为癌症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视野。本文将对p73的结构、生物学功能及其与妇科肿瘤发生、发展、预后之间的关系简要阐述。
2011, 32(3):337-339. DOI: 10.3724/SP.J.1008.2011.0337
摘要:目的研究键合多西紫杉醇(TSD)的聚乳酸-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PLA-PEG/TSD)对人前列腺癌细胞PC-3的增殖抑制作用。方法TSD、PLA-PEG/TSD和聚乳酸-聚乙二醇(PLA-PEG)作用于PC-3细胞,应用MTT法检测各组药物在不同浓度下作用24、48、72 h后PC-3细胞的抑制率,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PC-3细胞周期变化,应用电镜观察PC-3细胞凋亡的形态学特征。结果PLA-PEG/TSD和TSD比较,对PC-3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相似(P>0.05),并且两组均具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性,随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的增加,抑制率逐渐增高。PLA-PEG和对照组比较,对PC-3细胞的增殖没有影响(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PLA-PEG/TSD和TSD两组PC-3细胞明显阻滞于G2/M期,两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镜观察:PLA-PEG/TSD和TSD两组PC-3细胞凋亡的形态学特征一致。结论PLA-PEG/TSD与TSD相比较,抑制PC-3细胞增殖的特点和机制相似,PLA-PEG/TSD在治疗前列腺癌方面有研究价值。
2011, 32(3):339-342. DOI: 10.3724/SP.J.1008.2011.0339
摘要:目的研究5-脂氧合酶(5-LOX)和核因子κB P65(NF-κB P65)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结肠黏膜的表达,并探讨二者的关系。方法取32例UC患者结肠黏膜标本进行组织学分级,同时收集正常对照者结肠黏膜标本26例。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UC患者结肠黏膜5-LOX、NF-κB P65的表达,并分析其相互关系。结果32例UC患者组织学分级1 级11 例,2 级17 例,3 级4 例。UC患者结肠黏膜5-LOX、NF-κB P65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的阳性表达率随UC组织学分级增加而增加;5-LOX与NF-κB P65呈正相关。结论5-LOX和NF-κB P65在UC结肠炎症发生发展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2011, 32(3):342-345. DOI: 10.3724/SP.J.1008.2011.0342
摘要:目的比较在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中碳酸钙D3片和维生素E联合应用与碳酸钙D3片单用的疗效。 方法筛选门诊145名51~70岁绝经后患骨质疏松症的女性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用药组与单用组,联合用药组74例,单用组71例。联合用药组服用碳酸钙D3片(每片含钙600 mg、维生素D 125国际单位,1片/次,1次/d)和维生素E(每片含维生素E 50 mg,1片/次,3次/d),单用组仅同法服用碳酸钙D3片。两组均服药1年,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缓解情况、血清骨钙素、骨密度、雌二醇与血清碱性磷酸酶的变化情况。结果联合用药组的临床症状缓解、血清骨钙素与骨密度、雌二醇、血清碱性磷酸酶的变化情况均较单用组显著,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应用碳酸钙D3片和维生素E比单用碳酸钙D3片在治疗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的效果更好。
2011, 32(3):345-347. DOI: 10.3724/SP.J.1008.2011.0345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对踝关节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日本TOSHIBA Xario 660实时超声诊断仪对8例踝关节结核进行扫查,分析超声声像图特点。结果8例踝关节结核的超声表现:(1)滑膜增厚,8例,表现为关节表面的低回声带增厚,厚度不均,彩色多普勒内可见丰富血流信号; (2)关节积液,6例,表现为关节腔内深浅不一的无回声区;(3)骨质破坏,7例,表现为正常骨质光滑强回声带连续性中断或呈“虫蚀样”破坏;(4)软组织肿胀,8例,表现为关节周围局部软组织增厚,边缘不清,内部呈不均质增强回声;(5)软组织脓肿,6例,表现为关节周围软组织内无回声区,内透声差,可见点状强回声浮动,无回声区周围血流信号丰富,破溃者可见有窦道与皮肤相通。结论踝关节结核超声表现有相对特征性,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戴利明 , 谢菁 , 年申生 , 曹烈虎 , 马玉海 , 苏佳灿
2011, 32(3):347-349. DOI: 10.3724/SP.J.1008.2011.0347
摘要:目的 评价及比较锁骨钩钢板与AO锁骨外侧锁定钢板治疗锁骨远端NeerⅡ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间,收治45例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其中25例应用锁骨钩钢板,20例应用AO锁骨外侧锁定钢板固定,采用Constant-Murley法评价肩关节功能及比较两者临床疗效。结果术后2组伤口均I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年,平均1.3年。锁骨钩钢板组患者23例骨折愈合时间为13w(10~16w)。其中,2例延迟愈合,坚持肩关节锻炼1月后愈合,3例术后出现肩部不适感,活动时疼痛,1例出现肩峰撞击,内固定取出后症状逐渐消失。2例因尖钩位置放置欠佳出现滑钩。AO锁骨外侧锁定钢板组:20例患者骨折愈合时间12w(11~15w),未出现延迟愈合。未发现AO锁骨外侧锁定钢板松动或断裂。2例术后出现肩部不适感,活动时疼痛,内固定取出后症状消失。术后1年根据Constant评分进行评定,各项量化评分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锁骨钩钢板组组获优15例,良6例,一般2例,差2例,优良率84%;锁骨外侧锁定钢板组获优13例,良5例,一般2例,优良率90%。结论 AO锁骨外侧锁定钢板和锁骨钩钢板治疗锁骨远端NeerⅡ型骨折临床疗效相似,但是其术后并症发生率低,有利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2011, 32(3):348-350. DOI: 10.3724/SP.J.1008.2011.0348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