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第32卷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专题报道:超声内镜在泌尿系疾病诊治中的应用
    • 超声内镜在后腹腔镜下内生性肾脏肿瘤保留肾单位手术中的初步应用

      2011, 32(6):581-585. DOI: 10.3724/SP.J.1008.2011.0581

      摘要 (2497) HTML (0) PDF 3.89 M (23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尝试应用超声内镜指导后腹腔镜下内生性肾脏肿瘤保留肾单位手术,总结临床实践经验,探讨其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对1例28岁女性右肾占位患者(肿瘤大小1.4 cm×1.0 cm,临床分期为T1aN0M0)行后腹腔镜下保留肾单位手术;术中因肾脏表面光滑,无明显突起,无法准确定位肿瘤,以超声支气管镜探头定位肿瘤,观察肿瘤血供及其与周围肾脏组织的关系;按超声内镜定位标志行保留肾单位手术。观察切除肿瘤的完整性及切缘情况。结果超声内镜下肿瘤范围、血供清晰可辨,阻断肾动脉后未见肿瘤周围有明显血流声像,沿肿瘤边缘约0.5~1.0 cm完整切除肿瘤,术中未中转开放手术。超声内镜操作时间为5 min。术后病理提示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切缘阴性。 结论在1例后腹腔镜下内生性肾脏肿瘤保留肾单位手术中应用超声内镜成功进行了肿瘤定位、肿瘤血供评判,为彻底切除肿瘤提供了依据,值得进一步研究以利于临床推广。

    • “超声膀胱软镜”可辅助用于膀胱占位性病变的术前诊断

      2011, 32(6):585-589. DOI: 10.3724/SP.J.1008.2011.0585

      摘要 (2320) HTML (0) PDF 6.43 M (19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采用超声支气管镜作为“超声膀胱软镜”(超声内镜)用于膀胱占位性病变术前诊断,探讨其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采用超声支气管镜(Olympus BFUC260FOL8)对22例B超提示膀胱占位的患者行膀胱超声内镜检查,超声内镜初步诊断后改用传统膀胱镜行膀胱镜镜检,对可行活检的19例患者行病变活检术。根据镜检结果进行针对性手术治疗。比较超声内镜、传统膀胱镜检查术中的疼痛视觉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分析超声内镜检查结果与传统膀胱镜检查及手术后病理的符合率。结果顺利完成22例超声内镜检查,操作时间4~10 min,平均(6.4±1.2) min,长于传统膀胱镜检时间(5.1±1.8) 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超声内镜检查VAS为(1.4±0.5)分,低于传统膀胱镜检的(4.3±1.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超声内镜下膀胱壁黏膜层、肌层、浆膜层层次清晰,诊断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15例;肌层浸润性膀胱癌3例;左输尿管末段实性占位1例,结合宫颈腺癌术史考虑为局部复发;1例为脐尿管囊肿伴钙化;1例为膀胱肌层平滑肌瘤;1例为腺性膀胱炎。超声内镜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基本吻合。结论“超声膀胱软镜”操作可行,能显示膀胱各层结构及输尿管末端和膀胱外病变,具有痛苦小、无盲区的优点,但在镜头活动度、工作通道设计等方面仍有不足,进一步改进后可用于膀胱占位性病变的术前诊断。

    • “超声膀胱软镜”可辅助用于初发膀胱肿瘤术前分期诊断

      2011, 32(6):590-595. DOI: 10.3724/SP.J.1008.2011.0590

      摘要 (2750) HTML (0) PDF 3.31 M (18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采用超声支气管镜作为“超声膀胱软镜”进行膀胱肿瘤分期诊断,探讨其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10年6月至2010年11月我院收治的36例初发膀胱尿路上皮肿瘤患者术前行“超声膀胱软镜”检查以判断分期。“超声膀胱软镜”镜检后行常规膀胱镜检及活检术,所有患者均行静脉肾盂造影及盆腔CT检查,对于无法确诊肌层浸润的膀胱癌患者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并取肿瘤基底送病理。超声内镜检查结果与传统影像学检查结果及术后病理进行对照分析,比较超声内镜检查及常规膀胱镜检时患者的视觉疼痛评分(VAS)。结果“超声膀胱软镜”检查术中VAS明显低于常规膀胱镜检(1.3±0.5 vs 4.3±0.9,P<0.01)。36例初发膀胱尿路上皮肿瘤患者经“超声膀胱软镜”诊断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invasive bladder tumor,NMIBT;Ta+T1)28例,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uscle-invasive bladder tumor,MIBT;T2+T3)8例。与术后病理分期相比,“超声膀胱软镜”诊断NMIBT与MIBT符合率均为100%。结论“超声膀胱软镜”检查操作可行,痛苦小,能显示肿瘤浸润膀胱壁的深度,可辅助用于初发膀胱肿瘤术前分期诊断。

    • 膀胱软镜镜检术中实时观看操作视频可降低男性患者痛感

      2011, 32(6):595-598. DOI: 10.3724/SP.J.1008.2011.0595

      摘要 (3419) HTML (0) PDF 193.04 K (19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膀胱软镜镜检术中实时观看操作视频对男性患者术中疼痛的影响。方法11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男性患者在我院接受诊断性或监测性膀胱软镜镜检并随机分为两组:A组患者镜检过程中实时观看膀胱软镜镜检视频,B组患者镜检过程中不观看镜检视频,每组55例患者,均由同一医生进行操作。两组患者在接受膀胱软镜镜检前及实时观看操作视频的过程中都伴有医生解说。镜检术后立即将患者术中痛感记录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量表上(0~10分),同时记录呼吸频率及脉率。结果A组男性患者的疼痛评分较B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9±1.20 vs 3.36±2.46,P<0.001)。两组患者术后呼吸频率、脉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膀胱软镜镜检术中实时观看操作视频并接受医生讲解可降低男性患者痛感。

    • >论著
    • Id2 shRNA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转染后对胶质瘤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2011, 32(6):598-603. DOI: 10.3724/SP.J.1008.2011.0598

      摘要 (2934) HTML (0) PDF 2.68 M (20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构建能高效敲减分化抑制因子2 (Id2) 基因的短发夹状小干扰RNA(shRNA)慢病毒载体,并观察敲减Id2对胶质瘤细胞株U251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设计并合成特异性针对Id2基因的shRNA序列,将其构建到慢病毒载体pGCSIL-GFP中。以含有Id2基因的质粒为模板,扩增Id2基因cDNA序列的特异性片段,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3FLAG。构建含Id2基因质粒和不同靶点的RNAi慢病毒载体,共转染入工具细胞293T,筛选出适合浓度慢病毒感染U251细胞株。MTT法检测敲减Id2后胶质瘤细胞增殖的改变,RT-PCR检测Id2敲减后U251细胞caspase 3的表达。结果构建后载体的PCR鉴定及DNA测序结果与预期一致。与对照组相比,转染Id2 shRNA的U251细胞增殖降低,凋亡率升高,caspase 3表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功构建的针对Id2基因的RNA干扰慢病毒载体体外转染可抑制胶质瘤细胞增殖并促进其凋亡。

    • Livin siRNA重组腺病毒对胶质瘤U251细胞的增殖、凋亡的作用研究

      2011, 32(6):603-607. DOI: 10.3724/SP.J.1008.2011.0603

      摘要 (3052) HTML (0) PDF 637.90 K (25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 目的 通过小分子干扰RNA(siRNA)沉默Livin的表达,探讨对胶质瘤U251细胞的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 制备Livin siRNA重组腺病毒,感染U251细胞,采用RT-PCR、Western blot检测Livin基因的干扰效果,用MTT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其U251细胞的增殖、凋亡。同时在体内观察重组腺病毒对荷瘤小鼠的治疗效应。结果 重组腺病毒Ad-Livin siRNA能有效抑制U251细胞的Livin 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抑制U251细胞的增殖,促进凋亡;在体内有效抑制U251细胞的生长和提高荷瘤小鼠的平均生存期。结论 用重组腺病毒介导抑制Livin基因的表达,可抑制U251细胞的增殖,促进凋亡,为胶质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

    • miRNA-29c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系LNCaP的增殖和侵袭

      2011, 32(6):607-612. DOI: 10.3724/SP.J.1008.2011.0607

      摘要 (3531) HTML (0) PDF 1.53 M (24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miRNA-29c(miR-29c)对前列腺癌细胞系LNCaP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探讨其潜在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qRT-PCR观察雄激素依赖性(LNCaP)与雄激素非依赖性(LNCaP-AI)前列腺癌细胞中miR-29c的表达差异;采用miR-29c抑制物(anti-miR-29c)下调LNCaP细胞中miR-29c的表达量,绘制LNCaP细胞生长曲线,利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Transwell侵袭实验分析miR-29c抑制前后LNCaP细胞的体外侵袭能力。结果qRT-PCR显示LNCaP-AI细胞中miR-29c水平明显低于LNCaP细胞(P<0.05);下调LNCaP细胞中miR-29c的表达量,可明显促进LNCaP细胞体外增殖及侵袭能力(P<0.05)。结论miR-29c的正常表达有利于抑制LNCaP细胞的体外增殖和侵袭,有望成为前列腺癌生物治疗的潜在靶点。

    • miRNA-200c在上皮性卵巢癌细胞株及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2011, 32(6):612-617. DOI: 10.3724/SP.J.1008.2011.0612

      摘要 (2615) HTML (0) PDF 530.46 K (24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上皮性卵巢癌细胞株及肿瘤组织microRNA-200c(miR-200c)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可能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Real-time RT-PCR技术比较人卵巢癌母细胞系(HO-8910)、卵巢癌高转移能力变异细胞株(HO-8910PM)及HO-8910细胞团簇中miR-141、miR-200c的表达差异。同法测定上皮性卵巢癌(n=83)、交界性卵巢肿瘤(n=13)及正常卵巢组织(n=8)中miR-141、miR-200c的表达,并分析卵巢癌不同临床病理特征下二者的表达差异。结果与HO-8910、HO-8910PM 相比,HO-8910细胞团簇中miR-200c表达下调(P<0.05);正常卵巢组织、卵巢交界性肿瘤、卵巢癌中miR-141、miR-200c表达依次上调(P<0.05)。转移性卵巢癌、低分化卵巢癌及透明细胞卵巢癌中miR-200c表达下调(P<0.05)。miR-200c高表达患者预后优于miR-200c低表达者(P<0.05)。结论miR-200c表达下调与卵巢癌进展相关,可能提示卵巢癌预后不良。

    • 钙化性主动脉瓣疾病瓣膜间质细胞的生物学特征分析

      2011, 32(6):617-621. DOI: 10.3724/SP.J.1008.2011.0617

      摘要 (3796) HTML (0) PDF 3.34 M (22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初步分析钙化性主动脉瓣疾病(calcific aortic valve disease,CAVD)瓣膜间质细胞的生物学特征,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组织块接种和免疫磁珠法分选正常主动脉瓣和CAVD瓣膜间质细胞,观察其形态学和行为学特征。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和流式细胞术分析CAVD瓣膜间质细胞免疫表型的改变。结果与正常主动脉瓣瓣膜间质细胞相比,CAVD瓣膜间质细胞呈肌纤维母细胞和成骨细胞形态,当细胞达到一定密度后细胞自发性收缩、聚集样生长并形成钙化结节。体外培养的CAVD瓣膜间质细胞表达肌纤维母细胞标志物α-SMA和成骨细胞标志物碱性磷酸酶(ALP)。结论CAVD瓣膜间质细胞生物学特征的改变可能是导致主动脉瓣增厚、钙化和交界融合的重要因素。

    •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对人外周血CD4+T细胞Th1/Th2分化的影响

      2011, 32(6):621-625. DOI: 10.3724/SP.J.1008.2011.0621

      摘要 (2580) HTML (0) PDF 1.16 M (23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曲古抑菌素A(TSA)和丁酸钠(NaB)对人外周血CD4+T细胞向Th1/Th2分化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并培养人外周血CD4+T细胞,分为TSA组(0.33 μmol/L)、NaB组(1.4 mmol/L)和对照组(CON组)。采用MTT、流式细胞术、qRT-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TSA组、NaB组及对照组细胞因子IFN-γ、IL-4表达水平及IFN-γ+细胞/IL-4+细胞比值。结果外周血CD4+T细胞在植物血凝素(PHA)刺激48 h后,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显示:TSA组、NaB组上清IFN-γ、IL-4分泌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qRT-PCR检测显示:TSA组、NaB组IFN-γ mRNA表达高于对照组,相比对照组提高到(3.12±0.34)、(2.3±0.51)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4 mRNA提高到(1.87±0.42)、(1.63±0.51)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流式细胞术对胞内因子检测显示:TSA组、NaB组IFN-γ+细胞/IL-4+细胞比值明显升高,是对照组的1.93、1.55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TSA、NaB暴露可引起人外周血CD4+T细胞Th1/Th2分化平衡改变,出现向Th1方向的“Th1/Th2平衡的漂移”。

    • 淫羊藿素通过抗氧化损伤延缓CCl4诱导的大鼠肝硬化进程

      2011, 32(6):625-630. DOI: 10.3724/SP.J.1008.2011.0625

      摘要 (3152) HTML (0) PDF 4.69 M (19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淫羊藿素延缓大鼠肝硬化进程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淫羊藿素处理经CCl4损伤的体外培养大鼠原代肝细胞,测定细胞培养液中ALT、AST和MDA浓度、细胞内SOD含量及凋亡细胞数量。建立CCl4诱导的大鼠肝硬化模型,用淫羊藿素处理后检测各组大鼠血清ALT、AST、ALB、GLB浓度,并观察大鼠肝组织病理学变化和胶原蛋白Ⅰ表达情况。结果CCl4损伤可使原代大鼠肝细胞培养上清中ALT、AST活性和MDA含量以及细胞凋亡率升高,细胞内SOD活性降低。用淫羊藿素预处理后,其培养上清中ALT、AST活性和MDA含量以及细胞凋亡率均明显低于凋亡模型组和药物载体组,细胞内SOD活性则明显高于模型组和药物载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体内研究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淫羊藿素处理可降低肝硬化模型大鼠血清ALT、AST水平,改善肝功能指标(P<0.05)并减少胶原蛋白Ⅰ沉积,减轻肝硬化程度。结论淫羊藿素可能通过抗氧化损伤延缓CCl4诱导的肝纤维化向肝硬化发展的进程。

    • 通络方剂对1型糖尿病大鼠糖脂代谢的影响

      2011, 32(6):630-633. DOI: 10.3724/SP.J.1008.2011.0630

      摘要 (2926) HTML (0) PDF 234.36 K (20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通络方剂对1型糖尿病大鼠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3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糖尿病组(DM)、通络方剂治疗组(TLR),每组10只;后两组大鼠采用链脲佐菌素(STZ)60 mg/kg腹腔注射制备1型糖尿病模型。模型制备成功后,通络方剂组给予通络方剂(1.0 g·kg-1·d-1)灌胃,糖尿病组、正常对照组给予同剂量双蒸水灌胃。8周后比较各组大鼠体质量、附睾周围脂肪组织质量、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及血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游离脂肪酸(FFA)、瘦素(leptin)水平,检测脂肪组织中瘦素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糖尿病组相比,通络方剂治疗组大鼠体质量增加(P<0.01)、血FBG降低(P<0.05)、FINS升高(P<0.01)、FFA降低 (P<0.01)、血leptin水平增加(P<0.05);脂肪组织leptin 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结论通络方剂可能通过改善糖尿病大鼠瘦素、胰岛素低水平状态纠正糖脂代谢紊乱。

    • 川芎嗪对转化生长因子β1诱导的人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及Ⅳ型胶原分泌的影响

      2011, 32(6):633-636. DOI: 10.3724/SP.J.1008.2011.0633

      摘要 (2722) HTML (0) PDF 237.63 K (21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川芎嗪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的人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及Ⅳ型胶原分泌的影响。方法采用TGF-β1诱导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和Ⅳ型胶原表达以模拟肾脏疾病中的细胞纤维化,实验分为5组:空白组,对照组,川芎嗪高、中、低剂量(终浓度分别为100、30、10 μg/ml)组。MTT法检测肾小球系膜细胞的增殖抑制率, ELISA法检测肾小球系膜细胞Ⅳ型胶原的表达。结果川芎嗪高剂量(100 μg/ml)能够抑制TGF-β1诱导的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P<0.01);川芎嗪可抑制TGF-β1诱导的肾小球系膜细胞中Ⅳ型胶原的表达,以高剂量组(100 μg/ml)效果最为显著(P<0.01)。结论川芎嗪可抑制TGF-β1诱导的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及Ⅳ型胶原分泌。

    • 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癌性锚蛋白重复序列蛋白的表达及意义

      2011, 32(6):636-640. DOI: 10.3724/SP.J.1008.2011.0636

      摘要 (2568) HTML (0) PDF 2.58 M (17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 目的 探讨癌性锚蛋白重复序列(gann ankyrin repeats,gankyrin)蛋白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5例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及癌旁黏膜组织中gankyrin蛋白表达水平,观察口腔鳞状细胞癌不同临床病理特征下gankyrin蛋白蛋白的表达差异,分析其可能的临床价值。结果 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gankyrin表达远高于癌旁黏膜组织(P=0.000)。高、中低分化鳞癌间gankyrin蛋白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不同性别、年龄及有无淋巴结转移鳞癌组gankyrin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Gankyrin蛋白高表达于口腔鳞状细胞癌,且与肿瘤分化程度相关。

    • 人白细胞弹性蛋白酶抑制剂体外筛选模型的建立及优化

      2011, 32(6):640-645. DOI: 10.3724/SP.J.1008.2011.0640

      摘要 (3100) HTML (0) PDF 440.76 K (28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人白细胞弹性蛋白酶(HLE)与其底物反应的最适条件,建立一种高通量的HLE抑制剂体外筛选模型。方法通过测定反应产物——对硝基苯胺(p-NA)的光密度值,研究电解质浓度、反应温度、反应体系pH值、酶和底物作用浓度、反应时间及检测波长等对酶促反应的影响程度,确定酶与底物反应的最佳条件。结果确定的最优反应条件为:HLE (0.2 U/ml) 30 μl,底物(50 mmol/L)100 μl,含1.0 mol/L NaCl的Tris缓冲液(pH 7.5),反应温度37℃,反应时间24 h,检测波长为545 nm。结论建立了一种稳定的HLE抑制剂体外筛选模型,该模型灵敏度高、准确性和重复性强,可用作筛选HLE抑制剂的平台。

    • 有限元模型分析髓核摘除术后腰椎生物力学特性变化

      2011, 32(6):645-650. DOI: 10.3724/SP.J.1008.2011.0645

      摘要 (2481) HTML (0) PDF 902.61 K (22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采用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方法,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术对腰椎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方法采用新型CAD方法精确建立腰椎L4~L5活动节段有限元模型,构建正常模型、退变模型、髓核摘除即刻模型和瘢痕长入模型,分别模拟正常椎间盘、退变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即刻和术后中长期随访时的椎间盘,并在压缩、屈曲、伸展、前剪及后剪5种载荷条件下对4组模型进行生物力学测试。结果(1)各种载荷下退变模型的腰椎节段刚度较正常模型提高;(2)髓核摘除即刻模型的刚度较退变模型减小,但较正常模型提高;(3)瘢痕长入模型腰椎节段刚度大幅回升并超过退变模型;(4)髓核摘除即刻模型在屈曲、后伸和后剪载荷下关节突接触力减小,瘢痕长入模型则表现为在后伸、前剪和后剪载荷下关节突接触力增加;(5)各种载荷下退变模型后向膨出度较正常模型明显减小,髓核摘除即刻模型后向膨出度一定程度回升,但其纤维环内环会发生“内向膨出”。结论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可在术后不同时段对腰椎运动节段生物力学特性产生不同影响,髓核摘除术后即刻对腰椎稳定性和后部结构应力影响较小,而髓核摘除中长期后则可有腰椎运动节段变硬和关节突的应力增加。

    • CT泪囊造影术及三维重建在鼻腔结构异常伴功能性溢泪诊治中的应用

      2011, 32(6):650-654. DOI: 10.3724/SP.J.1008.2011.0650

      摘要 (2580) HTML (0) PDF 1.37 M (23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CT泪囊造影术(computed tomographic dacryocystography,CT-DCG)和泪道系统的CT三维重建(CT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在诊治鼻腔结构异常伴功能性溢泪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鼻腔结构异常并伴功能性溢泪及鼻阻塞患者18例,均有下鼻甲肥大,其中12例同时伴有鼻中隔偏曲。术前均排除由眼部疾病引起的溢泪。所有患者均采用CT-DCG和三维重建检查,行鼻内镜下鼻甲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12例伴鼻中隔偏曲者同时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观察疗效。术后随访12个月。结果CT-DCG和CT三维重建术能清晰显示泪道引流系统的解剖形态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术前影像显示鼻泪管口通而不畅,术后影像显示泪道系统通畅,造影剂可顺利经下鼻道流出。18例患者术后鼻中隔均居中,下鼻甲明显缩小。其中鼻阻塞痊愈14例(77.8%),好转4例(22.2%);13例(72.2%)溢泪症状消失,5例(27.8%)溢泪症状好转。结论CT-DCG和泪道系统的三维重建技术对鼻腔结构异常伴功能性溢泪的诊治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 改良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

      2011, 32(6):654-658. DOI: 10.3724/SP.J.1008.2011.0654

      摘要 (3425) HTML (0) PDF 2.80 M (23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改良的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效果。方法对常规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进行改良:腹腔镜下采用普通8号注射器针头带入4号丝线,体外持针,腹腔内辅助,分次行疝囊颈2个“半圈”缝合,将腹腔内两线头经辅助Trocar拖出体外,打结,倒拉回腹腔内,收紧线尾,打结于腹股沟处皮下。采用改良的手术术式对183例患儿进行手术,观察平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复发率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评价手术效果。结果183例(男142例,女41例)患儿(共计278侧次)均成功实施了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无一例中转开放。手术时间单侧6.8~15.2 min,平均(13.1±1.2) min;双侧22.7~33.3 min,平均(28.4±4.7) min。术后住院时间1~3 d,平均(2.3±0.6) d;术后复发率为0.7%。术中发现隐匿疝48例(发现率达35.2%),均同时予以高位缝扎。结论改良的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操作简单,易于掌握,疗效肯定,且取材容易,值得进一步实践以用于临床推广。

    • >综述
    • 液质联用技术在中药代谢物及代谢组学研究中的应用分析

      2011, 32(6):658-662. DOI: 10.3724/SP.J.1008.2011.0658

      摘要 (3438) HTML (0) PDF 253.86 K (39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药和天然产物在生物体内通常发生广泛代谢,因其代谢途径的复杂性和多组分、多靶点,整体调节作用的特点,现已将代谢组学应用于中药代谢产物及其药效机制的研究中。但是,由于代谢组学研究要求获得生物体液中大量外源性与内源性代谢物信息,这就对分析技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本文综述了中药代谢物和代谢组学研究中常用的液质联用技术,并对Pubmed检索到的23篇相关文献进行数据归纳与比较分析,重点讨论不同种类液质联用技术在中药代谢组学研究应用中的优缺点,指出UPLC-Q-TOF/MS的优势,以期为中药代谢组学研究提供新思路。

    •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与多囊肾病

      2011, 32(6):663-667. DOI: 10.3724/SP.J.1008.2011.0663

      摘要 (2940) HTML (0) PDF 267.67 K (23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DPKD)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疾病,发病率约为1/1 000~1/400。ADPKD中基因表达的表观遗传修饰和蛋白质功能的研究已成为最近研究的热点。表观遗传乙酰化修饰中的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s)参与调节了Pkd1基因的表达,其中HDAC5是液体流动引起的肾上皮细胞钙信号通路作用的靶点;HDAC6在囊泡表皮细胞中过度表达,通过α-tubulin去乙酰化参与调节纤毛形成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运输,并且通过β-catenin去乙酰化调节Wnt信号通路。HDAC抑制剂既能减少Pkd1基因条件性敲除小鼠囊肿的形成,又能延缓Pkd2基因敲除小鼠肾功能下降,因此抑制HDAC可能成为治疗ADPKD的新靶点。本文主要就ADPKD去乙酰化修饰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 Ang-(1-7)及其Mas受体的研究进展

      2011, 32(6):667-671. DOI: 10.3724/SP.J.1008.2011.0667

      摘要 (2659) HTML (0) PDF 276.74 K (22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血管紧张素(angiotensin, Ang)-(1-7)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中除AngⅡ以外,另一种重要的调节肽,主要作用于Mas受体发挥作用。Ang-(1-7)通过与其Mas受体的结合,发挥血管扩张和抗细胞增殖等作用;与AngⅡ及其AT1受体结合产生的血管收缩、血压升高、细胞增殖、尿钠潴留等作用相抗衡。近年来研究发现,Ang-(1-7)及其Mas受体在局部组织生理功能中具有积极作用,在多种疾病病理过程中具有保护作用。

    • >短篇论著
    • 骨关节炎患者关节软骨及滑膜中MMP-9、IL-6的表达

      2011, 32(6):672-677. DOI: 10.3724/SP.J.1008.2011.0672

      摘要 (3392) HTML (0) PDF 5.15 M (20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骨关节炎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白介素6 (IL-6) mRNA和蛋白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60例骨关节炎病例(OA组)及20例正常对照关节软骨及滑膜MMP-9、IL-6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原位分子杂交技术检测30例OA及10例正常对照关节软骨及滑膜MMP-9、IL-6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MMP-9 mRNA和蛋白在OA组阳性表达的积分光密度(IOD)值均高于正常对照组\[(8.38±2.29) vs (3.52±1.36),P<0.01;(9.18±3.58) vs (3.83±1.48),P<0.01\],OA中二者的表达正相关性(r=0.924,P<0.01);IL-6 mRNA和蛋白在OA组阳性表达的IOD值均高于正常对照组\[(8.74±3.62) vs (5.91±1.53),P<0.01;(8.96±3.57) vs (6.87±1.43),P<0.01\],OA中二者的表达亦正相关(r=0.917,P<0.01);MMP-9 mRNA、IL-6 mRNA及相应蛋白在OA中的表达均正相关(原位杂交r=0.426,P<0.05;免疫组化r=0.444,P<0.01)。结论MMP-9、IL-6在OA关节软骨与滑膜中呈高表达,二者对OA的发生发展可能起促进作用。

    • 罗库溴铵和顺式阿曲库铵对分娩大鼠离体子宫平滑肌收缩的影响

      2011, 32(6):677-680. DOI: 10.3724/SP.J.1008.2011.0677

      摘要 (3089) HTML (0) PDF 390.27 K (20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非去极化肌松药罗库溴铵和顺式阿曲库铵对分娩期SD大鼠离体子宫平滑肌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分娩期SD大鼠,脱颈椎法处死,取子宫平滑肌组织,放置离体实验装置中,浴槽中给予去极化肌松药,并通过换能器转换,将平滑肌收缩情况记录于多道生理信号分析仪,后分别用缩宫素和肌松药拮抗剂新斯的明作用于平滑肌,并分别记录收缩值。数据采用SPSS17处理,SigmaPlot11作图,比较药物作用下平滑肌收缩影响情况(P<0.05)。结果:罗库溴铵和顺式阿曲库铵对分娩期SD大鼠离体子宫平滑肌收缩具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罗库溴铵与顺阿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缩宫素和新斯的明可增强平滑肌收缩力(P<0.05)。结论:罗库溴铵和顺式阿曲库铵具有M受体拮抗作用,对分娩期SD大鼠离体子宫平滑肌收缩功能可产生抑制作用,缩宫素和新斯的明可缓解非去极化肌松药对离体子宫平滑肌收缩抑制。妇产科急重症全麻患者应考虑避免肌松药的残余作用造成的宫缩乏力可能。

    • 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2011, 32(6):680-683. DOI: 10.3724/SP.J.1008.2011.0680

      摘要 (2137) HTML (0) PDF 222.67 K (23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肠系膜缺血性疾病(mesenteric ischemia,MI)的病变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评价肠管受累范围及手术方式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1月至2010年1月新华医院收治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6例肠系膜缺血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26例MI患者包括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MVT)14例,其中存在肝硬化9例;肠系膜动脉栓塞(MAO)10例,其中既往合并脑梗死5例、合并房颤3例。结果剧烈腹痛是MI的共同表现。出现Bergan三联症的患者中66.7%预后不佳;发病12 h内出现腹膜炎体征者病死率为57.1%。本组病例中仅空肠受累者全部存活,回肠受累者病死率为43.8%,累及结肠者病死率为66.7%。手术治疗24例,所有保留回盲瓣的肠切除患者均无短肠综合征发生。16例治愈出院的患者中,3例失访,2例死亡(死因分别为短肠综合征及呼吸衰竭),其余11例生存至今,无复发,无营养障碍。结论MI是全身血管性疾病的一种表现形式,整个肠道均可受累,肠管受累范围越靠远端,病死率越高。手术时机和方式的把握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应在避免短肠的基础上切除足够范围的病变肠管,在保证肠管生机的前提下尽可能保留回盲瓣。

    • 微通道及标准通道经皮肾镜碎石术治疗马蹄肾结石的临床分析

      2011, 32(6):683-686. DOI: 10.3724/SP.J.1008.2011.0683

      摘要 (2388) HTML (0) PDF 236.72 K (21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价微通道及标准通道经皮肾镜碎石术治疗马蹄肾结石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马蹄肾结石患者共14例,男10例,女4例,平均年龄38岁(29~55岁)。均由B超、KUB、IVU及平扫CTU确诊。14例均为单侧,左侧9例,右侧5例,均多发结石,至少2个肾盏以上存在结石,其中鹿角形结石1例。结石长径平均4.2cm(2-6.5cm)。10例曾行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治疗,曾接受肾盂输尿管成形术者6例。所有病例均在B超引导下一次性穿刺建立通道,其中4例采用微通道(F18)经皮肾镜碎石术(MPNL),10例采用标准通道(F24)经皮肾镜碎石术(PCNL)治疗。结果:两组患者分别成功建立F18及F24经皮肾通道一期碎石,一期结石清除率78.6%(11/14),其中MPNL组75%(3/4),PCNL组80%(8/10),3例有残石者术后辅以ESWL治疗,结石均排净,无二期手术。单通道9例,双通道5例,通道经上盏建立9例,中盏7例,下盏3例,平均手术时间112.5±67.5min,MPNL组平均手术时间长于标准PNL组(135±45min对比102.5±75min)。而PCNL组中有3例术中出血较多(﹥500ml)给予输血。术后血红蛋白较术前平均下降3.7±1.3g/dl,MPNL组明显低于PCNL组(2.8±0.4g/dl对比4.2±0.8g/dl)。手术相关感染2例,未出现胸膜及腹腔脏器损伤。结论:微通道及标准通道经皮肾镜碎石术在治疗马蹄肾结石中各有优势,两种术式均具有较高的结石清除率,创伤小,并发症少,临床效果较好。

    • 喉罩通气时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的临床有效性分析

      2011, 32(6):686-688. DOI: 10.3724/SP.J.1008.2011.0686

      摘要 (2408) HTML (0) PDF 189.15 K (21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喉罩置入对颈内静脉和颈总动脉解剖位置的影响,探讨超声引导辅助对喉罩通气时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价值。方法80例喉罩通气下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解剖标志定位法穿刺组(A组)和超声引导穿刺组(B组)。在低位(锁骨上窝约1 cm水平)、中位(胸锁乳突肌三角顶点水平)及高位(胸锁乳突肌前缘中点,约平甲状软骨水平),观察所有患者喉罩置入前后颈内静脉直径、颈总动脉直径、二者间距离及二者重叠率的变化;比较两组患者的一针成功率、穿刺时间及误伤动脉、血肿形成、损伤神经和气胸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喉罩置入前后,低位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间的距离变化、部分重叠率、完全重叠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位颈内静脉直径变化、二者间距离变化、完全重叠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位颈内静脉直径变化、二者间距离变化、完全重叠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B组一针成功率高于A组(P<0.01);B组穿刺完成时间短于A组(P<0.01);B组误伤动脉、血肿形成发生率均低于A组(P<0.05或0.01)。结论喉罩置入充气会导致患者颈内静脉直径及其与颈总动脉间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尤以处于中位水平时改变最为明显,不利于颈内静脉穿刺置管;超声引导有利于提高喉罩通气时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成功率,缩短穿刺时间,降低穿刺并发症的发生率。

    • >研究简报
    •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海水浸泡伤大鼠小肠组织NF-κB及上游受体TLR4 mRNA的表达

      2011, 32(6):688-692. DOI: 10.3724/SP.J.1008.2011.0688

      摘要 (2456) HTML (0) PDF 581.31 K (17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 建立检测大鼠小肠组织NF-κB及IκB-αmRNA表达水平的SYBR Green 实时定量PCR实验技术,观察海水浸泡伤大鼠小肠组织NF-κB及IκB-αmRNA表达水平的动态变化。方法 wistar大鼠63只,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n=7),创伤组(分为12h、24h、48h、72h四组,每组n=7),海水浸泡+创伤组(分为12h、24h、48h、72h四组,每组n=7)。创伤组采用腹部开放伤模型,海水浸泡+创伤组在腹部开放伤的基础上海水浸泡1h。采用real-time PCR方法测定三组小肠粘膜组织NF-κB及IκB-αmRNA表达量并进行统计分析和组间比较。 结果 结果表明,与腹部开放创伤组相比,海水浸泡伤组大鼠小肠组织NF-κB mRNA在72h后出现显著表达水平上调(P<0.01),腹部开放创伤组和海水浸泡伤组大鼠小肠组织IκB-αmRNA在48h后都出现显著表达水平上调,但海水浸泡伤组在72h IκB-α mRNA表达上调更为显著(P<0.01)。结论 在海水浸泡伤的后期(>72h),NF-κB mRNA表达明显上调,从而促进NF-κB蛋白水平的合成,从而进一步放大NF-κB信号转导途径,诱导炎症反应。同时, IκB-αmRNA表达水平的也明显上调促使IκB-α蛋白表达增加,以尽量下调细胞核中NF-κb的活性。

    • 抑制miR-21表达对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生存和凋亡的影响

      2011, 32(6):691-694. DOI: 10.3724/SP.J.1008.2011.0691

      摘要 (2430) HTML (0) PDF 957.91 K (18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下调miR-21表达对抑制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增殖能力的效果和机制。方法:通过脂质体介导转染反义寡聚核苷酸(ASO-miR-21)下调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中miR-21的表达。使用荧光定量PCR检测转染后MDA-MB-231细胞miR-21表达水平下调;CCK-8法评价ASO-miR-21对 MDA-MB-231细胞生长效果的抑制;Hoechst33258染色检测转染后MDA-MB-231细胞细胞凋亡情况;采用RT-PCR及western blot评价转染后MDA-MB-231细胞中的肿瘤发育相关基因(Bcl-2、TPM1,和Caspase3)表达的改变。结果:实时定量PCR法:ASO-miR-21转染组miR-21表达较对照组下调;CCK-8结果显示ASO-miR-21转染组肿瘤细胞生长速度小于对照组与无义寡核苷酸组; Hoechst33258染色检测细胞凋亡可见ASO-miR-21转染组细胞凋亡程度高于对照组与无义寡核苷酸组;RT-PCR及western blot表明ASO-miR-21治疗后MDA-MB-231细胞Bcl-2下调、TPM1,Caspase3表达不同程度上调。结论:以miR-21作为靶点抑制MDA-MB-231生长具有可行性,miR-21可以作为乳腺癌基因治疗的候选靶点。

    • >短篇报道
    • 应用自体髂骨结合同种异体骨重建塌陷型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分析

      2011, 32(6):694-696. DOI: 10.3724/SP.J.1008.2011.0694

      摘要 (2228) HTML (0) PDF 468.43 K (21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自体髂骨结合同种异体骨重建塌陷型胫骨平台骨折的的临床效果,并发症。方法 2007年6月~2008年12月采用自体髂骨结合同种异体骨重建塌陷型胫骨平台骨27例。按Schatzker胫骨平台骨折分类法,Ⅱ型骨折19例,Ⅲ型骨折8例,全部病例术前均行线正侧位摄片、CT扫描及三维重建,以准确了解骨折的塌陷和粉碎程度及骨折碎片的翻转方向。凡骨折塌陷>5mm,且伤前无关节退行性变者, 均作为该手术方法的适应证。结果 27例患者术后获得1年以上随访,平均随访1年~2.5年(1.5年),骨折全部愈合,术后无感染发生,无切口边缘皮肤坏死,无骨折块坏死。结论 自体髂骨结合同种异体骨,可弥补自体骨量不足的缺陷,有效避免复位后的再丢失,增强骨折愈合。

    • 纳米人工骨与自体髂骨植骨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C型骨折的疗效对比

      2011, 32(6):696-698. DOI: 10.3724/SP.J.1008.2011.0696

      摘要 (2687) HTML (0) PDF 210.49 K (24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比观察组纳米人工骨与自体髂骨植骨不稳定性AO-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自2006年6月至2008年6月,选择需要植骨的桡骨远端不稳定性C型骨折65例,纳米人工骨组,35例,自体髂骨组30例,采用常规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骨科常规处理。对比观察手术耗时、出血量、引流量及伤口愈合情况。术后1、2、3、6个月、1年、2年、3年行X线摄片观察骨愈合情况。 结果 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年,平均2.2年。两组比较,纳米人工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明显少于自体髂骨组,具有统计学差异,两组住院天数、血清钙磷的水平检测在术后1周、1月、3月、6月未见明显差异。所有患者术后观察均未见伤口破溃、红肿及其它炎性反应,未见任何排斥反应,。依据Gartland和Werley的功能评分系统,纳米人工组优18例,良12例,一般3例,差2例,优良率85.7%;自体髂骨组优17例,良9例,一般2例,差1例,优良率86.7%。 结论 纳米人工骨结合支持钢板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能有效避免骨折复位后的再丢失,改善远期疗效;纳米人工骨作为骨移植替代材料,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重要通知
友情提醒: 近日发现论文正式见刊或网络首发后,有人冒充我刊编辑部名义给作者发邮件,要求添加微信,此系诈骗行为!可致电编辑部核实:021-81870792。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