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菲 , 汤正义 , 吴景程 , 杨洋 , 田秀丽 , 黄佳佳 , 徐茜 , 张杉杉 , 李小英 , 王卫庆 , 宁光
2011, 32(7):697-701. DOI: 10.3724/SP.J.1008.2011.0697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rimary aldosteronism,PA)患者心室重构的情况,观察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idiopathic hyperaldosteronism,IHA)患者在经过螺内酯治疗后的心肌重构转归,以及这种转归与血压、血醛固酮的关系。方法收集172例PA患者作为实验组,100例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患者作对照组。收集两组病史资料,比较两组一般临床资料、生化指标、激素水平,以及主动脉根部内径(AO)、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内径
刘慧 , , 龙娟 , 谭俊杰 , 孙滨 , 张鹏辉 , 邹琳
2011, 32(7):701-706. DOI: 10.3724/SP.J.1008.2011.0701
摘要:目的探讨β-arrestin1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方法收集155例初发ALL患儿的骨髓样本(ALL组),分离单个核细胞,以51例非恶性血液疾病患者作为对照(Ctrl组),将ALL患者分成高危、中危和标危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β-arrestin1 mRNA的表达,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和免疫荧光法检测β-arrestin1蛋白表达的变化。用Spearman统计分析β-arrestin1表达与ALL患者临床和生物学特点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ALL组β-arrest
2011, 32(7):706-710. DOI: 10.3724/SP.J.1008.2011.0706
摘要:目的筛选危险因素,建立老年风湿性心脏病(RHVD)患者瓣膜手术前冠心病危险度预测模型,以指导冠脉造影检查的选择。方法基于1998~2009年我院连续585例患者的资料,通过Logistic回归筛选老年RHVD患者瓣膜手术前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建立危险度预测模型并以bootstrap方法优化,以预测概率P<0.05为低危险度。以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ROC曲线)比较该模型和国外类似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老年RHVD患者并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中影响突出的是:男性、年龄、心绞痛、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成功建立危险度预测
2011, 32(7):710-713. DOI: 10.3724/SP.J.1008.2011.0710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低氧浓度环境训练后大鼠血清睾酮(testosterone,T)、皮质酮(corticosterone, C)的浓度及T/C的变化,为确立适宜的低氧训练模式提供实验依据。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C)、常氧运动组(E)、15%氧浓度对照组(15C)、15%氧浓度运动组(15E)、11%氧浓度对照组(11C)和11%氧浓度运动组(11E),每组10只,运动方式为跑台运动。采用ELISA方法检测大鼠血清中T和C的浓度。结果(1)11C组T浓度低于C组(P<0.05);11E组T浓度低于
李雅冬 , Ali Gowhere , 洪苏玲
2011, 32(7):713-717. DOI: 10.3724/SP.J.1008.2011.0713
摘要:目的检测头颈鳞癌标本,寻找与头颈鳞癌转移高度相关的基因。方法采用单核苷酸多态性基因芯片技术,检测80例临床头颈鳞癌标本,包括舌癌17例,口腔癌13例,口咽癌14例,下咽癌36例。在随访期内,将发生远处转移的39例患者标本作为试验组,将未发生远处转移的41例患者标本作为对照组,利用Cox回归分析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对肿瘤远处转移的影响。结果单核苷酸多态性检测发现,在位于11q13的区域出现了一个基因组增多所致的独特的峰值。在这个基因组内,Cox回归分析显示,SHANK2基因的rs9651738位点的T等位基因
覃林花 , 郑智武 , 孔玲 , 吕礁 , 施云星 , 李永平
2011, 32(7):717-721. DOI: 10.3724/SP.J.1008.2011.0717
摘要:目的研究穿心莲内酯对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介素-12水平的影响。方法用巯基乙酸腹腔注射小鼠,取小鼠的腹腔巨噬细胞进行体外培养,以穿心莲内酯预先作用于巨噬细胞,随后添加脂多糖刺激巨噬细胞,以RT-PCR检测巨噬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12a和白介素-12b mRNA水平,以ELISA检测巨噬细胞培养上清的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介素-12蛋白水平。结果穿心莲内酯能抑制活化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肿瘤坏死因子-α mRNA和蛋白水平,并能抑制白介素-12a mRNA、白介素-12b mRNA和白介素-12蛋
2011, 32(7):721-726. DOI: 10.3724/SP.J.1008.2011.0721
摘要: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大鼠失血性休克复苏后重要脏器功能及血浆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失血性休克复苏组(I/R组)、失血性休克复苏依达拉奉治疗组(I/R-ED组),每组8只。Sham组仅行股动、静脉置管。I/R、I/R-ED组经股动、静脉置管放血诱导休克,将平均动脉压(MAP)维持于35~45 mmHg(1 mmHg=0.133 kPa)60 min。休克期结束后,两组均给予60%的自体血和2倍的乳酸钠林格液复苏,分别在复苏即刻及结束时,I/R组给予生理盐水(2 m
张勇胜△ , 舒晓亮△ , 陈胜芳 , 汪海峰 , 孙贤青 , 申颖
2011, 32(7):726-730. DOI: 10.3724/SP.J.1008.2011.0726
摘要:目的研究谷氨酰胺强化的肠内营养对手术患者肠黏膜通透性的影响。方法216例消化道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肠外营养(PN)组、肠内营养(EN)组和谷氨酰胺强化的肠内营养(GLN)组。3组患者分别于术后3~11 d给予等氮、等能量(氮0.2 g·kg-1·d-1,能量125.4 kJ·kg-1·d-1)的营养治疗。观察术前 1 d、术后 7 d和术后 12 d口服含乳果糖10 g、甘露醇5 g的测试液后 6 h尿中乳果糖和甘露醇排泄率的比值 (L/M)变化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尿中乳果糖和甘露醇的浓度。结果3组术后7
党静霞 , 刘洁 , 王谨 , 秦星 , 靳娇婷 , 周文婷 , 李正义
2011, 32(7):730-734. DOI: 10.3724/SP.J.1008.2011.0730
摘要:目的探讨遗传性压力易感性周围神经病(HNPP)的神经电生理特点,为该病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对3个家系的8例有症状和无症状疑似HNPP患者进行常规神经电生理检测,包括双侧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胫神经和腓总神经的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并将其结果与同期我院肌电图室30例健康人同年龄组的正常值比较。结果(1)运动神经传导末端潜伏时延长异常率最高,为92.1%,主要出现在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有症状者和无症状者均延长。(2)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的异常率为63.2%,以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传导减慢最多见。(3)感觉神经
纪家涛 , 叶华茂 , 侯建国 , 王爱国 , 肖亮 , 孙颖浩
2011, 32(7):734-737. DOI: 10.3724/SP.J.1008.2011.0734
摘要:目的观察应用膀胱软镜双窥镜法冷刀内切开治疗尿道闭锁的初期疗效。方法2007年9月至2010年4月,对8例尝试逆行内切开术无法通过尿道闭锁段的患者(闭锁段长度0.8~2.0 cm),应用膀胱软镜双窥镜法冷刀内切开治疗,观察初期疗效。结果8例患者应用膀胱软镜双窥镜法冷刀内切开治疗均获成功,手术时间15~30 min,平均(21±8) min。术后留置尿管4~6周,拔管后均排尿通畅,无尿失禁。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11±2)个月\],其中3例患者无需任何后续治疗,4例需行6~16次尿道扩张
2011, 32(7):737-741. DOI: 10.3724/SP.J.1008.2011.0737
摘要:目的探讨肠外营养(TPN)与肠内营养(EN)联合应用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影响。方法126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分为3组:TPN组(n=42)行全胃肠外营养治疗;TPN+EN组(n=42)先行TPN,再过渡为PN+EN,最后EN;EN组(n=42)行肠内营养治疗。肠内营养选短肽型制剂,通过空肠造瘘管或鼻空肠管给予,观察3组临床指标变化。结果治疗前,3组APACHE Ⅱ评分、Ranson评分和C-反应蛋白浓度差异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TPN组血总胆红素明显升高(P<0.05),而治愈率、病死率、血浆白蛋
2011, 32(7):741-745. DOI: 10.3724/SP.J.1008.2011.0741
摘要:目的针对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体系,预测参保居民的医疗费用和各方费用分担分布。方法通过构建微观模拟模型,预测和评估2008~2010年昆明市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政策。构建模型的数据包括2000年国家人口普查的0.1%样本数据,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体系下的参保数据,其他数据信息包括昆明市2005年国家1%人口调查的结果。结果在2005年人口模型的基础上,实现人口信息数据和参保职工信息数据的统计拼接。获得个体收入和医疗消费信息,居民门诊大病和住院医疗的费用分布,预测不同途径的缴费水平。结论分析结果有助于政府在制订相关医疗保
2011, 32(7):745-749. DOI: 10.3724/SP.J.1008.2011.0745
摘要:目的利用简便有效的方法建立离体上颌第一前磨牙三维有限元模型,为生物力学研究提供数学模型基础。方法使用Micro-CT对离体、完整的左侧上颌第一前磨牙进行牙体扫描,将获得的CT影像转化格式,通过Mimics10.0软件采集釉质、本质及髓腔的点数据,导入Imageware 12.0软件中进行点云处理和曲线反求,通过Ansys 11. 0软件完成曲面拟合形成牙体组织的三维实体模型并进行布尔运算,整合釉质、牙本质及髓腔系统;建立牙周膜以及牙槽骨的实体模型,分别进行网格划分,同时对模型进行力学加载。结果建立了包含髓
2011, 32(7):749-754. DOI: 10.3724/SP.J.1008.2011.0749
摘要:目的对中药猫人参(镊合猕猴桃Actinidia valvata Dunn.根)中的抗肿瘤活性成分进行研究。方法运用多种色谱分离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1HNMR、13CNMR、MS等波谱技术确定化合物的结构,并采用MTT法测试了部分单体化合物的体外细胞毒活性。结果分离并鉴定了11个化合物,其中10个为三萜类化合物:2α, 3α, 24-三羟基乌苏烷-12-烯-28-酸(1),积雪草酸(2), 科罗索酸(3), 2α, 3α, 23, 24-四羟基乌苏烷-12-烯-28-酸(4), 2α, 3α, 24-三羟
2011, 32(7):754-759. DOI: 10.3724/SP.J.1008.2011.0754
摘要:目的研究具有正丁基和三氮唑侧链结构的三唑醇类化合物的抗真菌活性。方法设计合成了16个1-(1H-1, 2, 4-三唑-1-基)-2-(2, 4-二氟苯基)-3-取代-2-丙醇类化合物,其结构都经过 1HNMR和LC-MS确证。选择8种临床常见的真菌为实验菌株,进行体外抑菌活性测试。结果初步的体外抗真菌测试结果表明,所合成的化合物都有一定的抗真菌活性,其中化合物7b、7d、7e和7i对除薰烟曲霉菌外7种菌株的抑菌活性优于对照药氟康唑,与伊曲康唑相当。结论引入正丁基和三氮唑侧链的目标化合物都具有一定的抗真菌活
梁珊珊 , 赵亮 , 张海 , 贾静 , 李悦悦 , 张国庆
2011, 32(7):759-763. DOI: 10.3724/SP.J.1008.2011.0759
摘要:目的建立优化的HPLC方法同时测定不同产地罗布麻药材中芦丁、金丝桃苷、异槲皮苷以及槲皮素含量。方法采用Shiseido C18(3.0 μm,3.0 mm×100 mm)色谱柱;以乙腈甲醇=101作为A相-0.1%甲酸水溶液作为B相,梯度洗脱(0~4 min,5%→16%A;4~15 min,16%→23%A;15~20 min,23%→35%A;20~22 min,35%→55%A),流速 0.6 ml·min-1;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检测波长:360 nm;柱温:30℃;进样量:5 μl。结果芦丁、金
闫菁华 , 豆婧婧 , 徐坤 , 陈贵 , 惠先 , 鞠大宏 , 郝保华
2011, 32(7):763-767. DOI: 10.3724/SP.J.1008.2011.0763
摘要:目的探讨甘草次酸醇质体水凝胶贴剂的制备方法,并考察其体外透皮给药的规律与特点。方法注入法制备甘草次酸醇质体,考察其包封率、粒径与表面电位,再制备成水凝胶贴剂;采用改良Franz立式扩散池,HPLC法测定甘草次酸含量,评价甘草次酸醇质体水凝胶贴剂的体外透皮给药规律与特点。 结果甘草次酸醇质体外观为圆球形或椭球形,具有层状结构;其对于甘草次酸的包封率为(75.63±1.86)%,粒径为(106.2±20.54) nm,表面电位为(-41.3±2.8) mV。与甘草次酸水凝胶贴剂比较,甘草次酸醇质体水凝胶贴剂的
2011, 32(7):767-772. DOI: 10.3724/SP.J.1008.2011.0767
摘要:目的探索盐酸青藤碱在微针阵列作用下的透皮给药规律与微针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机制。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青藤碱的含量,裸鼠皮肤用微针阵列预刺处理,采用水平双室扩散池法研究微针的针尖形状、刺入力、滞留时间以及阵列数对于盐酸青藤碱透皮给药的影响规律。将微针预刺处理的皮肤制备成切片,并用显微镜观察皮肤的变化。结果微针阵列预刺处理与被动扩散比较能显著提高盐酸青藤碱透皮给药的累积渗透量(P<0.01),但平顶微针比尖顶微针更能有效促进药物的透皮吸收;药物的累积渗透量随着微针处理皮肤的刺入力的增加而增加,但当刺入力超过5
宣吉明 , 高静 , 黄景彬 , 林亚玲 , 鲁莹 , 钟延强
2011, 32(7):768-772. DOI: 10.3724/SP.J.1008.2011.0768
摘要:目的制备载艾塞那肽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 (lactic-co-glycolicacid),PLGA]微球,并对其体外释药特性进行考察。方法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为载体,采用凝聚法(W/O/O)制备载艾塞那肽缓释注射微球,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测定艾塞那肽含量的方法和微球中药物提取方法,考察微球粒径大小、外观、包封率、载药量等理化性质,并对微球体外释放特性进行了考察。结果微球球形较圆整,平均粒径为(51.2±1.97)μm,实际载药量为(4.50±0.13)%,包封率在(96.5±2.68)%,
肖健 , 何斌 , 朱晓燕 , 张宇峰 , 康波 , 王志农
2011, 32(7):776-779. DOI: 10.3724/SP.J.1008.2011.0776
摘要:目的探讨缺血再灌注(IR)损伤对心肌细胞自噬相关基因(autophagy-related gene,Atg)表达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假手术组),于左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LAD)下方穿过5-0丝线,不结扎;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结扎LAD,45 min后松结扎线再灌注120 min。利用RT-PCR方法,检测各组心肌Beclin 1和Atg5 mRNA表达;应用蛋白质印迹分析法检测心肌LC3蛋白表达变化。结果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心肌Beclin
2011, 32(7):779-783. DOI: 10.3724/SP.J.1008.2011.0779
摘要:目的研究射干异黄酮分散片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方法以崩解时间为指标,采用正交设计法考察处方组分和筛选处方,并对优选处方的3批样品进行崩解时限、溶出度、分散均匀性等质量评价。结果优选的射干分散片处方为: 12% 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内加外加=21),14% 预胶化淀粉(内加外加=21),3%微粉硅胶。射干分散片可在30 s内完全崩解,在45 min内可释放完全,分散均匀性等符合分散片各项质量指标。结论本实验制备的射干分散片崩解快,溶出度高,制备工艺较简单,适用于工业化生产。
2011, 32(7):783-786. DOI: 10.3724/SP.J.1008.2011.0783
摘要:骨形态发生蛋白(BMP)是明确具有诱导成骨作用的生长因子。其通过结合靶细胞表面受体,活化细胞内一系列Smad蛋白,经Smad蛋白介导,将信号转导至细胞核内,在一系列辅助因子的作用下,启动成骨基因的表达。细胞内源性Smurf1对这一整个过程起抑制作用。本文就Smurf1调节因子在骨形态发生蛋白诱导骨生成中的作用做一综述。
2011, 32(7):786-790. DOI: 10.3724/SP.J.1008.2011.0786
摘要:脱髓鞘病变可阻碍神经系统电传导,导致功能障碍。髓鞘再生由广泛分布于成体的少突胶质前体细胞(OPC)介导。理解少突胶质细胞生理学,了解髓鞘形成与维稳机制,了解在某些主要神经系统病变(如多发性硬化)CNS髓鞘再生失败与内源性OPC数量、迁移以及形成髓鞘能力的关系,对于改善髓鞘修复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2011, 32(7):790-795. DOI: 10.3724/SP.J.1008.2011.0790
摘要: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是一类转录本长度超过200 nt(核苷酸单位)的功能性RNA分子,可在表观遗传水平、转录水平和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的表达,广泛参与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目前发现的参与哺乳动物基因活动的lncRNA已有上千个,但有关lncRNA的功能机制及其与疾病的关系尚不完全明了。本文就lncRNA的功能研究进展及lncRNA在临床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2011, 32(7):795-799. DOI: 10.3724/SP.J.1008.2011.0795
摘要:谷氨酸(glutamate, Glu)的兴奋毒性已被证实对神经细胞具有损伤作用。研究发现Glu的兴奋毒性导致神经细胞损伤在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雌激素对Glu毒性导致的神经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该作用可能是通过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 ER)介导完成的。本文就雌激素及其受体对Glu诱导的神经细胞损伤的作用研究作一综述。
2011, 32(7):799-802. DOI: 10.3724/SP.J.1008.2011.0799
摘要:目的观察益气软坚方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Ⅳ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60例Ⅳ期糖尿病肾病病例分为治疗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常规疗法基础上予益气软坚方口服,两组疗程均为12周;观察两组西医疗效、中医证候疗效以及治疗后24 h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血清肌酐、血尿素氮。结果治疗前症候总积分以及各主症的积分基本无差别。而治疗后两组症候平均总积分比较,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中医疗效分别为86.7%、53.3%,西医疗效分别为
刘式威 , 刘政华 , 吕霞 , 杨桂蓉 , 刘志刚 , 尹岭
2011, 32(7):802-805. DOI: 10.3724/SP.J.1008.2011.0802
摘要:【摘要】 目的 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脑屏障EBA及通透性的影响。方法 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EPO治疗组、缺血再灌注组,采用阻断大鼠一侧大脑中动脉(MCA)血流2小时,再灌注24小时制成局灶性脑缺血模型。于再灌注前,EPO治疗组经腹腔注入EPO(3000U/Kg);缺血再灌注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24小时后断头取脑,制作冰冻切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血脑屏障EBA和fibrinogen的表达。结果 缺血再灌注组EBA表达数5.30±1.24,EPO治疗组EBA表达数10.60±0.93,,EPO治疗组较缺血再灌注组显著增加(P<0.01)。缺血再灌注组Fibrinogen表达数8.60±3.12,EPO治疗组fibrinogen表达数5.50±2.56,,EPO治疗组较缺血再灌注组显著减少(P<0.01)。结论 EPO能显著增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脑屏障EBA表达,减少fibrinogen外渗,通过提高EBA含量,降低血脑屏障通透性,从而发挥对血脑屏障的保护作用。
2011, 32(7):804-806. DOI: 10.3724/SP.J.1008.2011.0804
摘要:目的 探讨紧急床旁临时心脏起搏的路径。方法 收集我院2002年12月~2009年12月期间紧急床边临时起搏病例资料,研究了紧急床边起搏结果,分析不同起搏路径之特点。结果 27例患有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或心跳骤停的病人行床边右心室起搏32例次,其中右锁骨上静脉路径16例,均1次穿刺静脉成功,起搏所需时间最短;右股静脉和左锁骨下静脉路径分别为9和7例次,1次静脉穿刺成功率低,均有因起搏不稳定或穿刺部位感染更换到锁骨上静脉病例。结论 右侧锁骨上静脉路径起搏成功所需时间短,起搏稳定,应该是紧急床旁临时心脏起搏首选路径。
2011, 32(7):806-808. DOI: 10.3724/SP.J.1008.2011.0806
摘要:
2011, 32(7):807-809. DOI: 10.3724/SP.J.1008.2011.0807
摘要:
2011, 32(7):809-811. DOI: 10.3724/SP.J.1008.2011.0809
摘要:
2011, 32(7):810-812. DOI: 10.3724/SP.J.1008.2011.0810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