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第32卷第9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专题报道:肾癌微创治疗
    • 肾细胞癌治疗单中心临床分析(1995-2009年)

      2011, 32(9):929-934. DOI: 10.3724/SP.J.1008.2011.0929

      摘要 (2714) HTML (0) PDF 280.02 K (20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总结分析我院15年的肾细胞癌临床数据,探讨技术的引进与改良对肾细胞癌外科治疗的微创率、手术切除率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95年1月至2009年11月收治的2 052例肾癌病例,按时间顺序分为3组: 1995年1月至1999年12月为第1组,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为第2组,2005年1月至2009年11月为第3组。比较各组的手术方式、手术切除率及安全性。结果 2 052例肾癌病例中,T1期1 516例;T2期以上536例,其中复杂性肾癌(伴淋巴结转移、静脉癌栓、侵犯周围脏器但可切除、肝肺孤立转移) 277例,完成根治手术217例、姑息性手术41例、未完成手术19例(包括术中因癌栓脱落死亡3例)。第1组共546例,全部采用开放手术,其中保留肾单位手术42例;复杂性肾癌89例,完成根治手术64例、姑息性手术16例、未完成手术9例(包括术中因癌栓脱落死亡2例)。第2组共673例,采用腹腔镜手术(经腰) 117例;开放手术556例,其中保留肾单位手术95例;复杂性肾癌88例,完成根治手术68例、姑息性手术13例、未完成手术7例(包括术中因癌栓脱落死亡1例)。第3组共833例,采用腹腔镜手术585例;开放手术248例,其中保留肾单位手术142例;复杂性肾癌100例,完成根治手术85例、姑息性手术12例、未完成手术3例,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结论腹腔镜技术的进步使肾细胞癌的手术治疗从开放手术转向微创,微创手术逐渐成为主流手术方式。手术操作技术的改进,使复杂性肾癌的安全性与切除率提高,保留肾单位手术应用越来越多,并逐渐向微创手术方向发展,单孔腹腔镜手术在肾癌外科治疗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

    • 超早期肾动脉阻断技术在经腹腹腔镜肾癌根治术中的安全性及可行性研究

      2011, 32(9):934-938. DOI: 10.3724/SP.J.1008.2011.0934

      摘要 (3042) HTML (0) PDF 1.67 M (22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比较经腹腹腔镜肾癌根治术中不同的肾动脉阻断技术,评价超早期肾动脉阻断技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 方法 2008年5月至2010年12月间,由我院泌尿外科同一手术组共完成64例T1N0M0~T2N0M0期经腹腹腔镜肾癌根治术,其中按标准方式分离并阻断肾动脉者33例(A组),经Treitz韧带(左侧)或经主动脉-下腔静脉间隙(右侧)超早期阻断肾动脉者31例(B组),两组患者间临床基本参数(年龄、性别构成、体质指数、既往腹部手术史、肿瘤侧别、肿瘤最大径、术前TNM分期等)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 A组1例患者因肾周广泛粘连,分离过程中因出血较多转开放,其余患者均成功实施经腹腹腔镜肾癌根治手术。两组患者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术后TNM分期、术后禁食时间、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病理类型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B组T2期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于A组(P<0.05)。结论经腹腹腔镜肾癌根治术中采用超早期肾动脉阻断技术是安全可行的,既遵循了无瘤原则又能减少T2期肾癌术中出血,且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肾癌腹腔镜手术的适应证。

    • 经腹与经后腹膜途径行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比较

      2011, 32(9):938-942. DOI: 10.3724/SP.J.1008.2011.0938

      摘要 (3018) HTML (0) PDF 251.01 K (21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比较经腹腔和经后腹膜途径行腹腔镜肾癌根治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58例分别经腹腔(n=116)或后腹膜(n=142)方式行腹腔镜下肾癌根治术的肾癌患者临床资料,比较2组术中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禁食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 经腹腹腔镜组手术时间为80~315 min,平均(167±66.8) min;经后腹膜腹腔镜组为85~280 min,平均(152±48.8) min,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经腹腹腔镜组术中出血50~1 000 ml,平均(181±140.4) ml;经后腹膜腹腔镜组为50~800 ml,平均(171±132.9) 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4)。经腹腹腔镜组术后禁食时间为术后1~5 d,平均为术后(2.8±1.3) d;经后腹膜腹腔镜组为术后1~5 d,平均为术后(2.9±1.2)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01)。经腹腹腔镜组术后住院3~9 d,平均(6.6±1.5) d;经后腹膜腹腔镜组为3~8 d,平均(6.5±1.6)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7)。结论经腹腹腔镜和经后腹膜腹腔镜肾癌根治术均有良好效果,且经腹腹腔镜肾癌根治术适用于体积较大的肿瘤。

    • 腹腔镜与开放保留肾单位手术治疗T1a期肾癌的临床疗效比较

      2011, 32(9):942-946. DOI: 10.3724/SP.J.1008.2011.0942

      摘要 (2873) HTML (0) PDF 259.63 K (21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比较腹腔镜和开放保留肾单位手术治疗T1a期肾癌的手术特点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15例同一术者行保留肾单位手术治疗T1a期肾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手术55例,开放手术60例。比较两种手术方法 的手术时间、肾脏缺血时间、失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及肾功能恢复的差别。结果 腹腔镜组手术时间为165~255 min,平均(212.0±45.3) min;开放组为95~138 min,平均(140.7±25.6)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腹腔镜组肾缺血时间为25~45 min,平均(41.3±5.4) min;开放组为15~26 min,平均(24.4±5.7)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腹腔镜组失血量为100~250 ml,平均(168.8±51.7) ml;开放组为200~550 ml,平均(285.3±77.9)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腹腔镜组术后住院天数为6~10 d,平均(6.2±0.5) d;开放组为7~15 d,平均(7.1±0.6)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腹腔镜组、开放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3%(4/55)、18.3%(1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术后中位随访时间18(6~32)个月,除失访和其他原因死亡外,无一例出现肿瘤复发和远处转移,两组间双肾总肾小球滤过率(GFR)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5)。 结论腹腔镜保留肾单位手术较开放手术具有失血量少、术后住院时间短、手术并发症少等优势,且手术时间和肾缺血时间的延长并未明显影响术后肾功能恢复和远期预后。

    • 腹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在泌尿外科的临床应用

      2011, 32(9):946-949. DOI: 10.3724/SP.J.1008.2011.0946

      摘要 (2157) HTML (0) PDF 204.16 K (17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尝试应用腹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完成复杂的泌尿外科手术,总结临床应用体会及操作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8月至2011年6月对3例孤立肾肿瘤、2例单侧多发肾肿瘤、1例双侧肾肿瘤、3例肾肿瘤合并对侧肾功能不全、3例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合并多发结石、1例输尿管下段肿瘤,采用腹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治疗,探讨手术要点,总结临床诊治经验。结果 9例肾肿瘤患者,手术切口长4~6 cm,肾冷缺血时间(15±4) min,手术耗时90~180 min。所有患者引流管均于术后48 h内拔出。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出血、尿瘘等严重并发症,术后肾功能正常。3例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患者,手术切口长4~5 cm,手术耗时110~190 min。所有患者引流管均于术后3~5 d内拔出,且均未出现出血、尿瘘等并发症。术后拔出双J管后无发热、腰痛等情况,复查静脉肾盂造影,肾盂形态良好,显影正常,无明显肾积水。1例输尿管肿瘤患者,术后3 d时拔除引流管,无并发症发生。以上患者术后均未使用术后镇痛泵及镇痛药物。结论腹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具有切口小、损伤轻、手术安全性高、肾功能保护好、能处理术中复杂情况等特点,尤其适用于完全腹腔镜处理有困难的病例,也是一种向标准腹腔镜复杂手术过渡的术式。

    • >论著
    • 通络方剂对1型糖尿病大鼠肾脏Ang Ⅱ、VEGF、ERK1/2表达的影响

      2011, 32(9):949-955. DOI: 10.3724/SP.J.1008.2011.0949

      摘要 (2597) HTML (0) PDF 4.06 M (17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通络方剂对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1型糖尿病大鼠肾脏组织ERK1/2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及对肾脏的保护机制。方法 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和造模组。造模组给予单次腹腔注射STZ 60 mg/kg,造模成功后按体质量随机分为5组:糖尿病非治疗组,通络方剂低剂量组[0.5 g/(kg·d)]、中剂量组[1.0 g/(kg·d)]、高剂量组[2.0 g/(kg·d)]和氯沙坦组[30 mg/(kg·d)],每组10只。适应性饲养1周后,按分组分别给予不同处理,持续给药12周后处死,称体质量,取血检测血糖、血脂、血肌酐、尿素氮,留24 h尿检测尿肌酐、尿蛋白、尿微量白蛋白,ELISA法检测血清及肾脏组织中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的含量,取左肾称质量,H-E、PAS染色观察肾脏病理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ERK1/2蛋白的表达,蛋白质印迹法检测VEGF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糖尿病非治疗组比较,糖尿病大鼠系膜细胞增殖受到抑制,蛋白尿明显降低,体质量增加,肾肥大指数降低,肌酐清除率、血尿素氮降低,肾功能改善,血清及肾组织Ang Ⅱ含量降低,VEGF及p-ERK1/2蛋白的表达降低(P<0.05)。中剂量通络方剂与氯沙坦在改善糖尿病大鼠肾功能及抑制Ang Ⅱ、VEGF、p-ERK1/2表达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通络方剂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Ang Ⅱ、VEGF表达,阻断ERK1/2信号转导通路有关。

    • 通络方剂对糖尿病大鼠肾小球足细胞的保护作用

      2011, 32(9):955-960. DOI: 10.3724/SP.J.1008.2011.0955

      摘要 (3090) HTML (0) PDF 1.60 M (19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通络方剂对糖尿病大鼠肾小球足细胞的保护作用,探讨糖尿病肾病足细胞损伤的可能机制。 方法 通过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60 mg/kg)制作糖尿病大鼠模型,将成模大鼠随机分为糖尿病组(DM组,12只)、糖尿病TLR干预组(DM+TLR组,12只),另设正常对照组(CON组,8只)。DM+TLR组大鼠予以TLR[0.4 g/(kg·d)]灌胃,DM组和CON组每日均在同一时间予同体积蒸馏水一次性灌胃。干预12周后测定各组大鼠24 h尿蛋白定量;取大鼠肾皮质,采用电子显微镜观察肾小球足细胞超微结构;采用体视学方法 计数足细胞、计算足细胞相对密度;采用蛋白质印迹分析法检测足细胞nephrin蛋白的表达;测定血浆和肾皮质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结果 与CON组比较,DM组和DM+TLR组大鼠肾质量/体质量比值、血糖和24 h尿蛋白升高(P均<0.01);12周时DM组大鼠肾小球基底膜增厚、足细胞足突融合、微绒毛化,足细胞计数减少(P<0.01)、足细胞相对密度降低(P<0.01)且nephrin表达减少(P<0.01)。DM+TLR组足突形态接近正常,基底膜增厚,但较DM组减轻,足细胞计数、足细胞相对密度和nephrin表达量均高于DM组(P均<0.01)。与CON组比较,DM组和DM+TLR组大鼠在观察终点血浆和肾皮质SOD、GSH-Px活性均降低(P<0.01,P<0.05),MDA含量则升高(P<0.01,P<0.05);与DM组相比较,DM+TLR组血浆和肾皮质SOD、GSH-Px活性增加(P均<0.01),MDA含量降低(P<0.01,P<0.05)。结论TLR可以改善糖尿病大鼠肾小球的足细胞损伤,可能与其抗氧化应激作用有关。

    • 西罗莫司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起始识别复合物1表达的影响及机制探讨

      2011, 32(9):960-965. DOI: 10.3724/SP.J.1008.2011.0960

      摘要 (2142) HTML (0) PDF 1.57 M (19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西罗莫司对体外培养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增殖、起始识别复合物1(ORC1)表达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瓶/孔,血清饥饿法培养细胞24 h使其同步化。对照组采用含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培养,实验组采用含10 μmol/L西罗莫司+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培养。继续培养0~48 h,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RT-PCR法检测ORC1 mRNA的表达,蛋白质印迹法检测P53、cyclin D1、cyclin A和ORC1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48 h PCNA阳性表达率降低\[(20±2.1)% vs (80±3.0)%, P<0.05\],P53蛋白表达升高 (P<0.05);细胞核有固缩的迹象;实验组cyclin D1蛋白表达轻微升高(P>0.05),48 h cyclin A蛋白的表达下降(P<0.05)。对照组ORC1 mRNA的表达在0~12 h升高,24~48 h降低,高峰期在12 h。实验组细胞ORC1 mRNA的表达始终处于高水平。与同时间对照组比较,实验组48 h ORC1 mRNA的表达升高(P<0.05)。蛋白质印迹分析结果 与之相似。结论西罗莫司抑制VSMCs增殖,同时促进其凋亡;其作用环节可能是通过阻止细胞由G0/G1期向S期转化,诱导细胞处于静止状态;ORC1的作用环节位于西罗莫司作用点的上游,进一步支持ORC1参与细胞复制起始过程。

    • 人参皂苷Rg1对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

      2011, 32(9):965-969. DOI: 10.3724/SP.J.1008.2011.0965

      摘要 (2687) HTML (0) PDF 1.55 M (19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人参皂苷Rg1对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1-methyl-4-phenylpyridinum, MPP+)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是否具有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MPP+诱导的具有多巴胺能神经元特性的PC12细胞凋亡作为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的体外模型。实验分正常对照组、MPP+损伤组、人参皂苷Rg1(10、20、50 μmol/L)3个浓度预处理组。用MTT法测定细胞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断裂的DNA片段,蛋白质印迹法分析细胞色素C(cytochrome C, Cyt C)蛋白含量。结果 10、20、50 μmol/L人参皂苷Rg1对MPP+诱导的PC12细胞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与MPP+损伤组 [(52±4.7)%] 相比,10、20、50 μmol/L人参皂苷Rg1预处理细胞活力分别上升为(64±3.4)%、(72±5.2)%、(83±6.2)% (P<0.05或P<0.01)。经流式细胞术检测,正常组、MPP+损伤组、人参皂苷Rg1预处理组(10、20、50 μmol/L)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8%、44.5%、32.9%、21.1%和14.2%。人参皂苷Rg1预处理后,细胞断裂的DNA片段明显减少。另外,蛋白质印迹分析也显示人参皂苷Rg1可抑制MPP+诱导的Cyt C的过表达。结论人参皂苷Rg1对MPP+诱导的细胞凋亡具有浓度依赖性的保护作用,其保护机制可能与下调线粒体内Cyt C的过表达有关。

    • 左上肺静脉脂肪垫对犬心房颤动的影响

      2011, 32(9):969-974. DOI: 10.3724/SP.J.1008.2011.0969

      摘要 (2495) HTML (0) PDF 1.95 M (17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射频消融左上肺静脉脂肪垫(left superior pulmonary vein fat pad,LSPV-FP)对心房颤动(AF)的影响。方法 12只健康杂种犬,麻醉插管后持续心电监测;于双侧颈部暴露迷走神经干,左右侧第4肋间开胸并暴露LSPV-FP;分别测量基础、刺激迷走神经、消融LSPV-FP、刺激迷走神经+消融LSPV-FP 4种状态下的心房及左上肺静脉有效不应期(ERP)和有效不应期离散度(dERP)、AF诱发率、AF时心室率。结果 基础状态下,刺激左侧或右侧迷走神经干可明显缩短心房ERP[(84.44±29.50) ms vs (129.7±15.83) ms, (85.42±26.11) ms vs (129.7±15.83) ms, P<0.05]、增大dERP[(71.67±14.03) ms vs (34.17±18.32) ms,(57.5±24.17) ms vs (34.17±18.32) ms, P<0.05]、增大左上肺静脉近端与远端ERP的差异(P<0.05)、增加AF的诱发率[(5.33±1.231)次 vs (0.75±0.96)次, (4.67 ± 1.155)次 vs (0.75±0.96)次, P<0.05]及降低AF时心室率[(143.6±22.42)次/min vs (226.3±28.50)次/min, (146.4±30.72)次/min vs (226.3±28.50)次/min, P<0.05]。消融LSPV-FP可以逆转刺激左侧迷走神经干所致的上述变化(P<0.05),但对右侧迷走神经刺激干所致的电生理变化无显著影响。结论左侧迷走神经干纤维部分通过LSPV-FP对心房颤动的触发或维持发挥作用。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抗-PF4/H抗体阳性率、危险因素及与血栓栓塞发病率的相关性

      2011, 32(9):974-979. DOI: 10.3724/SP.J.1008.2011.0974

      摘要 (2479) HTML (0) PDF 272.21 K (18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抗-PF4/H抗体的阳性率,分析影响抗体的危险因素及其与血栓栓塞事件的相关性。方法 招募解放军总医院血液净化中心157例患者,分别设计横断面和队列研究,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抗-PF4/H抗体水平的影响因素及其与血栓栓塞事件的关系。结果 40.8%(64/157)的患者表现为抗-PF4/H抗体阳性;血清抗体阳性组与抗体阴性组患者既往血栓栓塞事件、抗凝剂类型、每周透析总时间和透析龄等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体阳性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高于阴性患者(P<0.05),抗-PF4/H抗体对血栓栓塞的危险度RR=2.349。服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的抗体阳性患者血栓栓塞发病率低于未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透析患者。结论本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抗-PF4/H抗体阳性率为40.8%,影响该抗体水平的危险因素包括既往血栓栓塞事件、抗凝剂类型、每周透析总时间和透析龄等。该抗体可以作为血栓栓塞事件的标志物,抗血小板药物对预防抗体阳性患者血栓栓塞事件效果显著。

    • 乳腺癌3p染色体微卫星杂合性缺失与血管生成

      2011, 32(9):979-985. DOI: 10.3724/SP.J.1008.2011.0979

      摘要 (2639) HTML (0) PDF 1.25 M (18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乳腺癌染色体3p区域微卫星杂合性缺失(LOH)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及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例石蜡组织切块40例。运用激光显微切割技术留取组织中导管癌及正常乳腺细胞,应用毛细管电泳测序技术进行4个微卫星位点的LOH检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检测CD34、VEGF和Her2的表达,分析LOH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40例乳腺癌患者中D3S1038的LOH发生率为20%(8/40),D3S1295的LOH发生率为37.5%(15/40),D3S1581的LOH发生率为17.5%(7/40),D3S3118的LOH发生率为5%(2/40)。LOH与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r=0.658 0, P<0.01), LOH和MVD也呈正相关(r=0.804 9, P<0.01)。LOH发生率与Her2表达(r=0.539 4)、组织学分级(r=0.497 2)、淋巴结转移(r=0.506 4)、TNM分期(r=0.596 0)均有相关性(均P<0.01)。结论乳腺癌染色体3p微卫星位点LOH与血管生成具有相关性,抑癌基因失活并通过对血管生成的影响可能为肿瘤生长与转移提供了条件;同时检测染色体3p微卫星位点LOH与血管生成情况,可能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乳腺癌的生物学特性。

    • 唑来膦酸预防绝经妇女骨质疏松性骨折的meta分析

      2011, 32(9):985-991. DOI: 10.3724/SP.J.1008.2011.0985

      摘要 (2740) HTML (0) PDF 1.20 M (26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系统评价唑来膦酸预防绝经妇女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效果。方法 采用Cochrane 系统评价方法,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1966年1月至2011年4月)、OVID(1993年1月至2011年4月)、EMBASE(1974年1月至2011年4月)、CNKI(1979年1月至2011年4月)、VIP(1989年1月至2011年4月)等数据库有关唑来膦酸盐与安慰剂降低绝经妇女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随访2~3年且提供骨折发生率的文献纳入研究。评价入选文献的方法学质量,提取资料采用RevMan 5.0.25软件对纳入研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有3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包括11 947名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唑来膦酸可降低75%的椎体骨折(RR=0.25, 95%CI: 0.18~0.36)、33%的髋部骨折(RR=0.67, 95%CI: 0.52~0.85)和24%非椎体非髋部骨折(RR=0.76, 95%CI: 0.67~0.87)的风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唑来膦酸和安慰剂治疗后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每年注射5 mg唑来膦酸可有效预防绝经妇女发生各种骨质疏松性骨折,且不增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

    • 用于基因递送的普朗尼克化聚酰胺-胺树状聚合物研究

      2011, 32(9):991-996. DOI: 10.3724/SP.J.1008.2011.0991

      摘要 (3261) HTML (0) PDF 664.60 K (21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合成P123修饰的聚酰胺-胺(PAMAM)聚合物,并研究其作为基因递送载体的可行性。方法 合成及表征了普朗尼克P123修饰的PAMAM树状聚合物,选择A375、293T及HepG2细胞对其进行毒性实验(MTT法),选择HepG2细胞对其与质粒DNA形成的复合物进行转染实验,并与聚乙烯亚胺(PEI)以及未修饰的PAMAM进行比较。 结果聚合物有较高的纯度,粒径电位结果表明复合物符合基因递送的要求,P123修饰PAMAM可以降低细胞毒性,增加细胞体外转染效率。 结论 P123修饰的PAMAM是一种适用于基因递送的新型的聚合物载体。

    • 药用狗牙花茎叶部分化学成分

      2011, 32(9):996-1000. DOI: 10.3724/SP.J.1008.2011.0996

      摘要 (2944) HTML (0) PDF 314.23 K (17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药用狗牙花(Ervatamia officinalis) 茎叶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及结构鉴定。方法 利用硅胶柱、凝胶柱及反相硅胶柱等色谱柱技术进行分离,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学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共分离并鉴定了10个化合物:α-香树醇(α-amyrin,1)、α-香树酯醇乙酸酯(α-amyrin acetate,2)、棕榈酸(palmitic acid,3)、正三十四烷醇(tetratriacontanol,4)、豆甾醇(stigmasterol,5)、β-胡萝卜苷(β-daucosterol,6)、羽扇豆醇(lupeol,7)、毛蕊异黄酮(calycosin,8)、木犀草素(luteolin,9)、蓝萼甲素(glaucocalyxin A,10)。结论 化合物1、3~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7、9、10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 过氧化氢对5种唑类药物体外抗耐药白假丝酵母菌的协同作用

      2011, 32(9):1000-1006. DOI: 10.3724/SP.J.1008.2011.01000

      摘要 (3168) HTML (0) PDF 375.57 K (21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考察过氧化氢(H2O2)对5种唑类药物:氟康唑(FLC),伊曲康唑(ICZ),酮康唑(KCZ),咪康唑(MCZ)和硫康唑(SCZ)体外抗耐药白假丝酵母菌作用的影响。方法 利用8株对氟康唑耐药,2株对氟康唑敏感的白假丝酵母菌,采用微量液基稀释法测定药物单用时的最低抑菌浓度MIC80值,采用棋盘式微量液基稀释法测定两药联用时的MIC80值,在此基础上计算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ICI)即协同指数,依据FICI值判断H2O2与唑类药物联用是具有协同、无关还是拮抗作用。结果 对所有耐药菌株,两药联用的FICI值均小于0.5,H2O2与唑类药物联用显现出协同作用;对2株敏感菌株,两药联用的FICI值大于0.5、小于2,显示为无关作用。结论 H2O2和唑类药物(氟康唑,伊曲康唑,酮康唑,咪康唑,硫康唑)联用有协同抗耐药白假丝酵母菌作用。

    • 丹参复合微乳抗垂体后叶素致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的药效学研究

      2011, 32(9):1006-1009. DOI: 10.3724/SP.J.1008.2011.01006

      摘要 (2949) HTML (0) PDF 230.70 K (22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丹参复合微乳(Co-ME)抗垂体后叶素致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的药效。 方法 采用舌下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造成心肌缺血的方法,检测丹参复合微乳和空白微乳、丹参酮微乳、丹酚酸微乳、丹参酮混悬液各给药组在注射垂体后叶素30 min后血清中磷酸肌酸激酶(PCK)、乳酸脱氢酶(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 丹参复合微乳、丹参酮微乳、丹酚酸微乳和丹参酮混悬液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注射垂体后叶素诱导的急性心肌缺血,减少PCK、LDH活性及MDA的生成量、提高心肌组织SOD活性,且以丹参复合微乳疗效最为显著,具有优于丹参酮微乳、丹酚酸微乳的作用趋势,并优于丹参酮混悬液。结论 微乳载药体系可明显促进丹参酮的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对急性心肌缺血具有治疗作用,丹参酮和丹酚酸复合可增加疗效。

    • 酵母基因组尺度遗传相互作用网络的拓扑性质

      2011, 32(9):1009-1013. DOI: 10.3724/SP.J.1008.2011.01009

      摘要 (2442) HTML (0) PDF 290.51 K (23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酵母遗传相互作用的基因组尺度的总体性质。方法 用网络的图论方法, 计算酵母遗传相互作用网络的拓扑性质。结果 酵母全基因组的遗传相互作用中, 基因的相互作用个数服从幂律分布, 幂指数接近3。平均相互作用的基因为87, 约2/3的基因只需通过1个基因就有遗传相互作用, 约1/3只需通过2个基因就有遗传相互作用。遗传相互作用网络的平均聚集系数是0.047。结论 酵母的基因通常具有多种而不是单一的功能, 而且基因之间遗传相互作用高度密集。

    • >研究快报
    • 香草酸瞬时受体亚型1基因敲除雌性小鼠痛阈的变化

      2011, 32(9):1013-1016. DOI: 10.3724/SP.J.1008.2011.01013

      摘要 (2912) HTML (0) PDF 239.46 K (20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TRPV1基因敲除后外周痛觉的改变。方法 采用甩尾热痛仪和弗莱毛测痛法测量TRPV1基因敲除型及野生型雌性小鼠的热和机械痛阈,并进行比较。结果 热刺激后,TRPV1基因敲除型雌性小鼠较野生型雌性小鼠的甩尾潜伏期延长[(3.59±0.65) s vs (2.19±0.24) s,P<0.05],两组间机械痛阈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1±0.57) g vs (2.13±0.81) g,P>0.05]。结论 在生理条件下,TRPV1受体介导热刺激痛,与机械刺激痛无明显相关。

    • 肾癌伴肉瘤样分化治疗及预后观察并文献复习

      2011, 32(9):1016-1019. DOI: 10.3724/SP.J.1008.2011.01016

      摘要 (2895) HTML (0) PDF 1.06 M (26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收集、随访并分析16例肾癌伴肉瘤样分化患者临床资料并行文献复习,探讨肾癌伴肉瘤样分化患者临床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 2005年至2009年我院泌尿外科行肾癌手术的患者共547例,其中伴肉瘤样分化的肾癌16例(2.9%)。男性7例,女性9例;年龄52±10(36~70) 岁;临床表现为肉眼血尿者5例,腰酸痛5例,乏力、消瘦2例,咳嗽、咯血1例,体检发现肾脏占位者3例;肿瘤均为单发,其中左侧7例、右侧9例;肿瘤最大径7.8±4.1 (2~15) cm。术前充分检查以明确肿瘤分期。术前检查提示腹膜后淋巴结肿大2例,右肺门淋巴结肿大1例,肝转移1例,肾静脉和(或)下腔静脉癌栓2例,骨转移3例,侵犯同侧肾上腺1例,侵犯输尿管上段1例。16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病理标本常规行H-E染色及免疫组化检查。术后5例患者行INF-α治疗并进行随访。结果 所有患者行肾癌根治术,病理结果显示肾透明细胞癌伴肉瘤样分化9例,肾嫌色细胞癌伴肉瘤样分化3例,未分类肾细胞癌伴肉瘤样分化4例。术后分期与术前分期相同。4例pT1N0M0患者随访至今无复发或转移,pT2~T4患者已全部死亡,其无进展生存期为5.6±4.5(2~16)个月,总生存期为8.3±5.6(3~20)个月。结论 肾癌伴肉瘤样分化患者术前分期对患者预后影响较大,早期患者行手术治疗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建议早期患者术后定期复查以监视肿瘤复发、转移等情况,对于晚期患者靶向治疗可能有效。

    • 新型绿色室温离子液体催化合成monastrol及其衍生物

      2011, 32(9):1019-1023. DOI: 10.3724/SP.J.1008.2011.01019

      摘要 (3418) HTML (0) PDF 316.19 K (21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索操作简便的monastrol及其衍生物的绿色合成方法。方法 以(取代)苯甲醛、乙酰乙酸乙酯和硫脲(或尿素)作为起始原料,在微波加热、无溶剂条件下,采用自行设计的绿色室温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L-樟脑磺酸盐催化Biginelli反应合成monastrol及其衍生物。结果 该离子液体在微波加热、无溶剂条件下可催化Biginelli反应合成monastrol及其衍生物,且操作过程简单、反应时间短、环境友好。结论 以新型绿色室温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L-樟脑磺酸盐作为催化剂,经微波、无溶剂Biginelli反应合成monastrol及其衍生物是一种方法简单、操作方便、反应温和的绿色合成方法。

    • >综述
    • 抗环瓜氨酸抗体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临床意义

      2011, 32(9):1023-1027. DOI: 10.3724/SP.J.1008.2011.01023

      摘要 (3078) HTML (0) PDF 231.53 K (23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主要累及全身多关节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RA仍具有很高的关节致残率和病死率。早期诊断并进行积极治疗可有效减少关节畸形的可能。近年发现的抗瓜氨酸抗体(anti-citrullinated peptide antibodies,ACPA)可在关节破坏发生前即表现出阳性,该抗体与经典的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相比,在RA的诊断中具有相似的敏感性,但具有更高的特异性。研究发现抗环瓜氨酸抗体(anti-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 antibodies)在RA的早期诊断、预后判断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并有流行病学证据显示其可能在RA的发病中扮演重要角色。

    • 雷公藤内酯醇治疗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的现状及前景

      2011, 32(9):1027-1030. DOI: 10.3724/SP.J.1008.2011.01027

      摘要 (2768) HTML (0) PDF 220.56 K (26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 ADPKD) 是人类最常见的单基因遗传性肾脏疾病,其特点是双肾无数囊肿形成并进行性增大,破坏肾脏正常结构和功能,最后进展至终末期肾脏疾病。目前临床上尚无有效抑制囊肿形成和增大的治疗措施。雷公藤内酯醇(triptolide,TL)是从中药雷公藤中提取的环氧二萜类化合物,具有抗炎、抗增殖等多种作用,多个动物实验研究显示其具有抑制囊肿形成以及保护肾功能的作用,为将来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 间充质干细胞作为载体用于肿瘤治疗

      2011, 32(9):1030-1035. DOI: 10.3724/SP.J.1008.2011.01030

      摘要 (2609) HTML (0) PDF 254.73 K (21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干细胞有无限制自我更新以及分化成多种祖细胞的能力。间充质干细胞(MSCs)能特异地向多种肿瘤以及它们的转移灶迁移,并且它们的迁移是遍及全身的。借助这一特性,基因修饰MSCs可用作特异性靶向药物的载体并表达抗癌因子以抑制肿瘤生长。然而,许多问题和确切的机制尚待解答。本文主要回顾MSCs归巢的机制、MSCs作为载体用于肿瘤治疗以及MSCs与无活性药物载体相比的优缺点。MSCs作为载体可能成为一种细胞治疗,在未来的肿瘤治疗中发挥作用。

    • >学术园地
    •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妊娠与分娩

      2011, 32(9):1035-1037. DOI: 10.3724/SP.J.1008.2011.01035

      摘要 (2136) HTML (0) PDF 235.05 K (28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脏瓣膜假体植入;妊娠;分娩;抗凝;分娩方式;产褥期;并发症

    • >短篇论著
    • 洛伐他汀对多囊肾囊肿衬里上皮细胞α1(Ⅰ)胶原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2011, 32(9):1038-1040. DOI: 10.3724/SP.J.1008.2011.01038

      摘要 (2141) HTML (0) PDF 189.67 K (17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洛伐他汀对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DPKD)囊肿衬里上皮细胞COLⅠα1基因启动子活性的影响。方法 用FuGENE转染法将pCOLH0.27或pCOLH2.5重组体瞬时转染至ADPKD囊肿衬里上皮细胞,用不同浓度的洛伐他汀和香叶基香叶基焦磷酸(GGPP)处理转染细胞,24 h后,用ELISA法测定细胞报告基因CAT表达量。以未加入药物孔的CAT值为1,计算出实验孔CAT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瞬时转染pCOLH0.27或pCOLH2.5的ADPKD囊肿衬里上皮细胞,经10或50 μmol/L洛伐他汀处理24 h后,pCOLH0.27与pCOLH2.5的活性均受明显抑制。10 μmol/L洛伐他汀使pCOLH0.27与pCOLH2.5活性分别下降22%和26%(P<0.05),50 μmol/L洛伐他汀使pCOLH0.27与pCOLH2.5活性分别下降37%和39%(P<0.01)。洛伐他汀对pCOLH0.27与pCOLH2.5活性的抑制水平相近。GGPP可逆转这一作用(P<0.01)。结论 洛伐他汀对ADPKD囊肿衬里上皮细胞COLⅠα1基因启动子活性有明显抑制作用。洛伐他汀的这一作用可能与其抑制GGPP产生,从而阻断促纤维化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有关。

    •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乌金胶囊中延胡索乙素

      2011, 32(9):1040-1042. DOI: 10.3724/SP.J.1008.2011.01040

      摘要 (3028) HTML (0) PDF 241.59 K (17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建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乌金胶囊中延胡索乙素含量,并应用于该制剂质量控制。方法 使用Agilent Extend-C18柱 (4.6 mm×250 mm, 5 μm),甲醇-0.1%磷酸(以三乙胺调pH值至6.0)=5545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柱温35℃,检测波长280 nm,测定5批次乌金胶囊中延胡索乙素含量。结果 延胡索乙素在1.09~21.8 μg/ml(r=0.999 9)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62%,RSD=1.26% (n=6)。5批次乌金胶囊中延胡索乙素含量在15.87~50.57 μg/g。结论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灵敏、准确,适用于乌金胶囊中延胡索乙素的质量控制。

    • 心理因素与Coriolis转椅诱发晕动反应的关系

      2011, 32(9):1042-1044. DOI: 10.3724/SP.J.1008.2011.01042

      摘要 (3179) HTML (0) PDF 198.90 K (24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心理因素自我效感能、自我控制感与科利奥力(Coriolis)转椅诱发晕动症状的关系。方法 对某院校386名本科学员进行Coriolis加速度测试,采用格瑞比尔(Graybiel)6级评分标准进行晕动反应评估。受试者在测试前填写自我效能感量表、自我控制感量表。分析自我效能感、自我控制感与晕动症状的关系。结果 自我效能感与实验室环境Coriolis转椅诱发晕动症状呈负相关(r=-0.386,P<0.01)。Graybiel各等级人员组间自我效能感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614,P=0.001)。结论 自我效能感为针对性地开展提高实验室晕动耐受性的心理训练提供了重要依据。

    • >研究简报
    • 卵巢囊肿腹腔镜手术中抗生素的预防性应用

      2011, 32(9):1044-1046. DOI: 10.3724/SP.J.1008.2011.01044

      摘要 (2260) HTML (0) PDF 205.19 K (22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是每个医护人都常遇到的问题。以往对各种开腹手术预防性抗感染用药问题已经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普遍存在使用抗生素时间过长及不必要联合用药等问题。目前腹腔镜手术作为一种微创手术已在我国广泛开展,由于它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在妇科领域腹腔镜的应用日趋普遍,因此腹腔镜手术的预防性抗生素应用问题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新问题,合理用药可以杜绝抗生素的滥用,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和社会资源的浪费,减少护理工作量,合理配备护理人力资源,更大限度的提高患者满意度。本研究回顾性的分析我院腹腔镜卵巢囊肿手术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效果及方法,以期为腹腔镜手术的抗生素应用提供有益的借鉴。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重要通知
友情提醒: 近日发现论文正式见刊或网络首发后,有人冒充我刊编辑部名义给作者发邮件,要求添加微信,此系诈骗行为!可致电编辑部核实:021-81870792。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