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雅冬 , 张劲松 , 杨凯 , 张福军 , 陈睿 , 洪苏玲
2012, 33(1):1-5. DOI: 10.3724/SP.J.1008.2012.01
摘要:目的 研究微管蛋白酪氨酸连接酶类似物12(TTLL12)和硝基化酪氨酸对前列腺癌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 利用正常前列腺上皮细胞株PWR1E、RWPE1和前列腺癌细胞株DU145,通过蛋白质印迹分析检测TTLL12和硝基化酪氨酸微管蛋白的表达量,用MTT实验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 在硝基化酪氨酸的作用下,DU145细胞的硝基化酪氨酸微管蛋白表达量低于PWR1E和RWPE1细胞(P<0.05)。和对照组(以含800 μmol/L盐酸培养)相比,实验组(以含800 μmol/L硝基化酪氨酸的培养液培养)PWR1E和RWPE1细胞增殖受到抑制(P<0.05),而DU145细胞无明显改变(P>0.05)。在有效沉默TTLL12后,实验组(用siTTLL-12转染)的硝基化酪氨酸微管蛋白表达量高于对照组(用siControl转染,P<0.05);实验组内,硝基化酪氨酸使DU145细胞增殖受到抑制(P<0.05),而对照组内,硝基化酪氨酸对细胞增殖改变较小(P>0.05)。结论 TTLL12可使前列腺癌细胞逃避硝基化酪氨酸的打击,从而使前列腺癌细胞逃脱机体监控作用,获得异常增殖机会。
闻炳基 , 丛文铭 , 王爱忠 , 贺松琴 , JIANG Hong-mei , 董辉 , HOU Li-fang , 朱忠政
2012, 33(1):5-10. DOI: 10.3724/SP.J.1008.2012.05
摘要:目的 比较男性与女性肝细胞癌(HCC)在基因组DNA拷贝数变异(CNA)方面的差异性。方法 采用高分辨率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array-CGH)检测 17例女性与46例男性HCC患者的CNA差异。结果 女性HCC染色体片段1q21.3-q22扩增频率(76.5% vs 37.0%,P=0.009)、11q11扩增频率(35.3% vs 0.0%,P=0.000 2)、19q13.31-q13.32扩增频率(23.5% vs 0.0%,P=0.004)和16p11.2丢失频率(35.3% vs 6.5%,P=0.009)显著高于男性,而男性则有更高频率的11q11丢失(63.0% vs 17.6%,P=0.002)。进一步统计分析结果 显示,11q11扩增与19q13.31-q13.32扩增(P=0.042)及16p11.2丢失(P=0.033)显著相关,而1q21.3-q22扩增与19q13.31-q13.32扩增(P=0.046)显著相关。结论 CNA在性别特异性HCC演进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叶添文 , 郑晋华 , 安静 , 郭清河 , 陈方经 , 陈爱民
2012, 33(1):10-16. DOI: 10.3724/SP.J.1008.2012.010
摘要:目的 建立瞬时性受体电位通道香草酸受体亚型6(Trpv6)基因敲除小鼠模型,为在体研究Trpv6的生物学功能及其与骨代谢关系奠定基础。方法 从Ensembl数据库中获得小鼠Trpv6基因组序列。设计基因敲除策略,构建基因敲除载体pBR322-MK-Trpv6。以电穿孔方法 将基因敲除载体导入胚胎多能干细胞(ES细胞),用G418和Ganciclovoir进行正负筛选,获得双抗性克隆。PCR鉴定出正确同源重组的ES细胞克隆。将正确同源重组的ES细胞注射到C57BL/6J小鼠的囊胚中,获得嵌合体小鼠。挑选嵌合率在50%的雄鼠与C57BL/6J小鼠交配,获得的灰鼠经PCR鉴定为杂合子小鼠。杂合子小鼠交配后获得纯合子小鼠。结果 成功构建了打靶载体pBR322-MK-Trpv6。电穿孔后,共获得24个正确同源重组的克隆,同源重组效率为25%。同源重组的克隆经显微注射后,共获得4只嵌合率大于50%的雄鼠。嵌合鼠与C57BL/6J小鼠交配,获得57只来源于ES细胞的灰鼠,PCR鉴定证实其中17只为杂合子小鼠,阳性率为29.8%。杂合子小鼠交配获得纯合子小鼠。经蛋白质印迹分析证实纯合子小鼠无Trpv6蛋白的表达。结论 成功建立了Trpv6基因敲除小鼠模型,其中纯合子小鼠未出现胚胎致死现象。
2012, 33(1):16-21. DOI: 10.3724/SP.J.1008.2012.016
摘要:目的 探讨实验性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 。方法 25只新西兰大白兔(共50侧鼻窦)分为7组:空白对照组(6侧)、假手术对照组(6侧)、黏膜划伤组(6侧)、窦口阻塞组(6侧)、仅注入烟曲霉菌组(8侧)、注入烟曲霉菌并给予黏膜划伤组(9侧)、注入烟曲霉菌加窦口阻塞组(9侧)。以上颌窦自然开口是否予以封闭以及鼻窦黏膜是否划伤作为分组标准。观察以上组别在接种烟曲霉菌后成为真菌性鼻窦炎的可能性。于接种后14 d及28 d,根据上颌窦内分泌物真菌培养、分泌物涂片及病理检查结果 判定各组制模成功率。结果 注入烟曲霉菌加窦口阻塞组上颌窦分泌物烟曲霉菌培养阳性率14 d为88.9%(8/9侧),28 d为77.8%(7/9侧)。而注入烟曲霉菌并给予黏膜损伤组上颌窦分泌物烟曲霉菌培养阳性率14 d为44.4%(4/9侧),28 d为22.2%(2/9侧)。结论 窦口阻塞加注入烟曲霉菌的方法 可成功制造实验性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模型。
姚冬静 , 舒莉萍 , 何志旭 , 马建娟 , 李涛 , 黄惠敏
2012, 33(1):21-26. DOI: 10.3724/SP.J.1008.2012.021
摘要:目的 为了深入了解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尤其是在早期B淋巴细胞的生成和中脑的发育过程中pax5基因可能的作用及其机制, 选择斑马鱼作为实验动物, 构建野生型斑马鱼pCS2+-pax5重组质粒, 并观察pax5基因在野生型斑马鱼胚胎中的表达。方法 提取斑马鱼胚胎总RNA后经RT-PCR克隆斑马鱼pax5基因片段, 将得到的pax5基因片段和pCS2+质粒经EcoRⅠ、XbaⅠ双酶切后,在T4 DNA连接酶的作用下插入pCS2+质粒中, 通过对重组质粒进行双酶切、菌落PCR以及插入片段序列测定鉴定后, 经T3 RNA体外转录体系合成地高辛标记的pax5基因的反义mRNA探针。将得到的探针用全胚胎原位杂交技术检测pax5基因在斑马鱼早期发育过程中的表达。结果 成功构建pCS2+-pax5重组质粒并制备了pax5基因的反义mRNA探针,通过斑马鱼原位杂交技术, 发现在斑马鱼受精后18~72小时(18~72 hpf)胚胎头部的小脑、中脑后脑交界处均可观察到pax5基因阳性杂交信号; 在24~72 hpf胚胎的耳蜗均可观察到pax5基因的阳性杂交信号, 且随着时相的增长其表达逐渐增多;在18~48 hpf胚胎的脊索部位可见pax5基因的阳性杂交信号。结论 明确了pax5基因在斑马鱼胚胎的脑部、脊索神经系统高表达, 并首次证实其在耳蜗听神经的早期发育过程中有表达,可能对斑马鱼早期胚胎神经系统的发育起着某些至关重要的作用。
2012, 33(1):26-32. DOI: 10.3724/SP.J.1008.2012.026
摘要:目的 探讨沉默肝X受体α (liver X receptor α, LXRα)基因对HepG2.2.15细胞脂质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设立空白对照组(不转染任何质粒)、阴性对照组(转染阴性HK质粒)和shLXRα转染组(转染shLXRα质粒)。构建针对LXRα基因的shLXRα质粒并转染HepG2.2.15细胞,用荧光显微镜及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转染质粒24~96 h绿色荧光蛋白和LXRα蛋白的表达以确定质粒的最佳干扰时间,根据结果 给予激动剂T0901317刺激细胞,用三酰甘油(TG)含量检测肝细胞脂肪变性程度,RT-PCR检测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 binding protein-1c, SREBP-1c) mRNA的表达,蛋白质印迹法检测乙肝病毒X(hepatitis B virus X, HBx)蛋白及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ase,FAS)蛋白的表达。结果 成功构建shLXRα质粒并转染HepG2.2.15细胞。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比较,shLXRα转染组LXRα蛋白表达下降,于转染后48~72 h表达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激动剂T0901317处理时间延长,各组HBx和FAS蛋白表达、TG含量、SREBP-1c mRNA水平均逐渐增加,同一时间点HBx蛋白在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FAS蛋白、TG含量、SREBP-1c mRNA水平,在shLXRα转染组中的表达较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Bx 对脂代谢的调控可能部分通过LXRα/SREBP-1c/FAS途径实现。
徐宁 , 于振海 , 王志强 , 曲洪林 , 孙毅 , 刘蛟
2012, 33(1):32-38. DOI: 10.3724/SP.J.1008.2012.032
摘要:目的 探讨Toll样受体4(TLR4)、NF-κB p65及负性调控因子Tollip在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的结肠炎大鼠肠黏膜中的表达。方法 4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RT-PCR方法 比较两组大鼠肠黏膜TLR4、NF-κB p65和Tollip的表达。结果 TLR4、NF-κB p65 mRNA在模型组肠黏膜中的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TLR4: 0.376±0.029 vs 0.215±0.049, t=2.731, P=0.013; NF-κB p65: 0.746±0.049 vs 0.206±0.063, t=6.055, P=0.000),与大体形态损伤评分(TLR4: r=0.754, P=0.000; NF-κB p65: r=0.548, P=0.012)及组织学损伤评分(TLR4: r=0.866, P=0.000; NF-κB p65: r=0.919, P=0.000)呈正相关。Tollip mRNA在模型组及正常组中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288±0.050 vs 0.140±0.046, t=1.993, P=0.061);Tollip蛋白在模型组肠黏膜固有层的表达高于正常组;Tollip的表达与大体形态损伤评分(r=-0.497, P=0.026)及组织学损伤评分(r=-0.551,P=0.012)呈负相关。结论 Toll 样受体4与负性调控因子Tollip的表达失衡参与了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
2012, 33(1):38-43. DOI: 10.3724/SP.J.1008.2012.038
摘要:目的 观察YKL-40在博莱霉素诱导的肺间质纤维化大鼠肺组织中的表达。方法 以博莱霉素(7.5 mg/kg体质量)气管内注入复制大鼠肺纤维化模型,对照组气管内注入等体积生理盐水。分别于第7天、第14天、第21天分批处死大鼠。通过H-E染色、Masson染色,并依据Szapiel评分方法 判断肺组织肺泡炎及肺纤维化程度,采用免疫组化、real-time RT-PCR及蛋白质印迹分析测定肺组织YKL-40的表达。 结果 博莱霉素组大鼠肺组织第7天肺泡炎程度(2.8±0.45)与对照组(0.42±0.25)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之后肺泡炎症减轻,但至第21天(1.8±0.84)与对照组间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组织纤维化程度在第14天(1.7±0.73)即与对照组(0.2±0.45)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第21天(2.9±0.56)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YKL-40 mRNA相对表达量在第7天(3.71±0.25)即高于对照组(P<0.05);蛋白质印迹分析结果 显示,蛋白水平第14天(0.56±0.24)高于对照组(0.23±0.07,P<0.05),第21天(1.15±0.19)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组化结果 显示,博莱霉素诱导大鼠肺组织YKL-40的上调表达呈时间依赖性,且主要来源于平滑肌细胞、肺泡巨噬细胞、肺泡上皮细胞及成纤维细胞。结论 随着大鼠肺纤维化进展,YKL-40表达增加。YKL-40可能参与肺纤维化过程。
2012, 33(1):43-48. DOI: 10.3724/SP.J.1008.2012.043
摘要:目的 探讨胃癌组织中趋化因子受体4(CXCR4)的表达与临床病理、术后肿瘤转移复发及预后的关系。 方法 141例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取自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普通外科2007年11月至2008年11月间外科手术患者标本,用免疫组化检测胃癌、癌旁组织中CXCR4的表达,分析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进行3年随访,分析胃癌组织中CXCR4表达与转移复发以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CXCR4在胃癌组织中阳性表达为60.3%(85/141),在癌旁组织的表达为26.2%(37/14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织中CXCR4表达与胃癌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胰腺包膜累及与否有关(P<0.05)。多参数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胃癌术后复发与胃癌组织中CXCR4表达有关(P<0.05)。胃癌CXCR4阳性表达组3年生存率低于阴性表达组(43.1% vs 56.6%,P<0.05)。结论 CXCR4在胃癌组织中存在过度表达,与胃癌淋巴结转移、术后转移复发呈正相关性,胃癌组织CXCR4阳性表达组生存率低于阴性表达组,CXCR4有望作为预测胃癌淋巴转移、术后复发以及预后的指标。
苑振云 , 姜向明 , 王铭维 , 顾平 , 杨秀芬 , 苏冠丽 , 杨涛 , 李斌
2012, 33(1):48-53. DOI: 10.3724/SP.J.1008.2012.048
摘要:目的 观察自愿运动对快速老化小鼠(senescence-accelerated mouse prone 8, SAMP8)学习记忆能力和海马生长相关蛋白43(growth-associated protein-43, GAP43)表达的影响,探讨运动提高认知能力延缓衰老的机制。方法 60只3个月龄雌性SAMP8小鼠随机平均分为跑笼环境组(RCE组)和标准环境组(SE组)。饲养3个月后,用Morris水迷宫测试小鼠的寻找平台潜伏期及搜索策略。行为学测试后,各组分别取10只小鼠的鼠脑用RT-PCR法检测海马GAP43 mRNA的表达;取10只小鼠的鼠脑用免疫印迹实验检测海马GAP43蛋白的表达;剩余10只取鼠脑用免疫组织化学实验观察海马GAP43免疫反应产物的表达。 结果 Morris水迷宫实验表明RCE组小鼠寻找平台潜伏期较SE组缩短(P<0.01, P<0.05),在第Ⅰ象限游泳时间比SE组延长(P<0.01),在第Ⅳ象限游泳时间比SE组缩短(P<0.05)。RCE组与SE组比较,海马GAP43表达增加(P<0.01)。结论 自愿运动能提高SAMP8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其机制可能与运动能促进海马GAP43表达有关。
2012, 33(1):53-58. DOI: 10.3724/SP.J.1008.2012.053
摘要:目的 结合24小时平均血压(24hMBP)分析探讨接受降压治疗的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因素。方法 连续收集125例接受降压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和动态血压监测结果 ,结合24hMBP和昼夜节律,将患者分为:正常24hMBP杓型组(正常组)、异常24hMBP杓型组、异常24hMBP非杓型组和正常24hMBP非杓型组,比较后3组间临床资料和动态血压监测结果 存在的差异,并采用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法分析动态血压的影响因素。结果 异常24hMBP有90例(72.0%),昼夜节律异常106例(84.8%)。其中,正常24hMBP杓型2例(1.6%);异常24hMBP杓型组17例(13.6%);异常24hMBP非杓型组73例(58.4%);正常24hMBP非杓型组33例(26.4%)。合并肾脏疾病比例,异常24hMBP杓型或非杓型组均高于正常24hMBP非杓型组(P<0.05);合并糖尿病比例,昼夜节律异常者(非杓型)高于正常者(杓型),以正常24hMBP非杓型组最高(P<0.05); 钙通道阻滞剂(CCB) 的应用和每早一次的服用时间比例,正常24hMBP非杓型组亦高于异常24hMBP杓型组和非杓型组(P<0.05)。异常24hMBP杓型、异常24hMBP非杓型、正常24hMBP非杓型3组中动态血压异常程度以后者最严重。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显示: 合并肾脏病(OR=0.301,95%CI:0.124~0.729,P=0.008)、CCB应用(OR=2.191,95%CI:0.967~4.966,P=0.048)、每早一次的服药方法 (OR=2.384,95%CI:1.017~5.591,P=0.046)是动态血压的影响因素。结论 接受降压治疗的高血压住院患者昼夜节律异常率较高,合并肾脏病、服用CCB、每早一次的服药方式等均是动态血压的影响因素;结合24hMBP水平和昼夜节律的构成进行血压昼夜节律影响因素的分析和处理可能更加合理。
周林海 , 梁碧荣 , 张怀勤 , 黄伟剑 , 林捷 , 计光 , 胡建琼 , 虞晓武
2012, 33(1):58-63. DOI: 10.3724/SP.J.1008.2012.058
摘要:目的 研究标准12导联心电图区分急性肺动脉栓塞(APE)和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间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呼吸内科和心内科收治的126例患者资料,其中42例确诊为APE(APE组),平均年龄(61±12)岁;84例确诊为NSTEMI(NSTEMI组),平均年龄(72±15)岁。所有患者资料完整、真实,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分布上具有可比性。分析两组患者标准12导联心电图变化,寻找可用于区分两组的指标。结果 APE和NSTEMI两组仅有部分患者心电图表现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11.9%和14.3%),SⅠQⅢTⅢ或SⅠSⅡSⅢ模式(26.2%和15.5%)。Ⅱ、Ⅲ、aVF合并Ⅴ1~Ⅴ3导联T波倒置是APE的重要预测因子[OR(95%CI)值为1.32(1.15,1.69)],预测APE特异性为88%,阳性预测值为82%。Ⅴ5~Ⅴ6导联T波倒置合并ST段压低是NSTEMI的重要预测因子\[OR(95%CI)值为1.85(1.14,3.01)\], 特异性为89%,阳性预测值为50%。结论 心电图的RBBB、SⅠQⅢTⅢ或SⅠSⅡSⅢ模式不能对鉴别APE和NSTEMI提供帮助;而Ⅱ、Ⅲ、aVF合并Ⅴ1~Ⅴ3导联T波倒置应高度怀疑APE的可能,Ⅴ5~Ⅴ6导联T波倒置合并ST段压低应考虑NSTEMI的可能。
秦琴 , 张建荣 , 谷明莉 , 胡志德 , 赵东宝 , 邓安梅
2012, 33(1):63-67. DOI: 10.3724/SP.J.1008.2012.063
摘要:目的 研究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RAF6)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检测了23例pSS患者和23例健康对照个体PBMCs中TRAF6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析了其与pSS患者血清类风湿因子(RF)、免疫球蛋白浓度、抗SSA抗体和抗SSB抗体的关系。对其中9名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的pSS患者进行了随访,观察了治疗前后患者PBMCs中TRAF6 mRNA水平的变化。结果 pSS患者PBMCs中TRAF6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是健康对照个体的2.77倍(P<0.01),且与血清RF(r=0.45,P=0.03)和免疫球蛋白水平(r=0.43,P=0.04)呈正相关,但与抗SSA抗体和抗SSB抗体无关。9名患者经过治疗后TRAF6 mRNA表达下调了约50%(P<0.05)。结论 PBMCs中的TRAF6参与了pSS的发病机制,且是一种潜在的pSS标志物。
2012, 33(1):67-71. DOI: 10.3724/SP.J.1008.2012.067
摘要:目的 应用核磁共振一维氢谱(1HNMR)的代谢组学技术区分早期肾透明细胞癌(ccRCC)患者和健康人的血清代谢物差异。方法 选取11例低级ccRCC患者(均为Ⅰ~Ⅱ级)和16例健康人的血清,用Bruker 600 MHz核磁共振谱仪采用cpmgpr1d脉冲序列并做单脉冲压制水峰检测1HNMR。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PLS-DA)分析血清代谢物的改变。结果 结合PCA和PLS-DA统计方法 ,结果 表明与健康人比较,低级ccRCC患者血清中的低密度脂蛋白(LDL)、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异亮氨酸、丙氨酸、N-乙酰糖蛋白(NAC)、乙酰乙酸、谷氨酰胺、牛磺酸、1-甲基组氨酸和苯丙氨酸的含量升高(P<0.05或P<0.01);乳酸、醋酸盐、丙酮酸、胆碱类物质、甘油和葡萄糖的含量降低(P<0.05或P<0.01)。结论 1HNMR技术能显著区分早期的ccRCC患者和健康人的血清代谢物差异,为ccRCC的早期诊断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方法 。
赵贵成 , 巴根 , 傅强 , 李明 , 倪灿荣 , 汪涛 , 沙菲
2012, 33(1):71-76. DOI: 10.3724/SP.J.1008.2012.071
摘要:目的 制备可吸收交联微孔止血粉,观察其对肝脏、肾脏和股动脉出血的止血效果并探讨其止血机制。方法 取成年健康新西兰兔30只,雌雄不限,体质量2 000~2 250 g,随机分成A、B、C组(A组为肝脏出血模型,B组为肾脏出血模型,C组为股动脉出血模型),每组均根据切口再随机分成可吸收交联微孔止血粉实验组(1组)和AristaTM止血粉对照组(2组),每组5只,按随机化分组原则在出血创面喷洒1 g止血材料进行止血,观察止血情况并记录出血量和止血时间。止血成功后取创伤周围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组织学变化。结果 A1、A2组出血量分别为(1.02±0.10) g 和(1.03±0.09) g,止血时间分别为(92.6±5.16) s和(95.6±5.31) s,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B1、B2组出血量分别为(0.92±0.09) g 和(0.94±0.08) g,止血时间分别为(87.5±7.48) s和(88.8±6.54) s,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股动脉出血模型止血失败。创伤周围组织切片H-E染色显示红细胞大量聚集,无灼伤迹象。结论 可吸收交联微孔止血粉对于实质性脏器能达到与AristaTM止血粉相似的止血效果,但不适用于压力较高的知名动脉出血的止血。
2012, 33(1):76-81. DOI: 10.3724/SP.J.1008.2012.076
摘要:目的 探讨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MIF)在复杂区域疼痛综合征1型(CRPS1)的表达及MIF靶向阻断对CRPS1大鼠疼痛行为的影响。 方法 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治疗对照组及MIF抑制剂(ISO-1)治疗组。后3组均进行CRPS1远端胫骨骨折造模;ISO-1治疗组在骨折2周后开始将ISO-1溶解于10 μl 5% DMSO后行皮下注射,1 mg/(kg·d),连续14 d;治疗对照组同期皮下注射10 μl 5% DMSO作为对照。测定各组大鼠治疗前后下肢肿胀程度及痛觉阈值并进行比较;采用ELISA、蛋白质印迹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清、脑脊液、皮肤、坐骨神经和脊髓中MIF蛋白的表达并进行比较。 结果 模型组大鼠后足明显肿胀,疼痛阈值明显下降,与基线值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IF抑制剂ISO-1治疗组的下肢肿胀及痛觉阈值均有改善,与模型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治疗对照组及MIF抑制剂(ISO-1)治疗组的MIF在血清、脑脊液、皮肤、坐骨神经和脊髓的表达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MIF是CRPS1的关键性炎症因子,抗MIF可能成为其新的靶向治疗手段。
2012, 33(1):81-85. DOI: 10.3724/SP.J.1008.2012.081
摘要:目的 探讨单纯采用体表线圈进行磁共振波谱成像检查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48例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为前列腺良性增生或前列腺癌的老年男性患者术前单纯采用体表线圈进行三维多体素磁共振波谱成像扫描,获取各体素\[胆碱类化合物(Cho)+肌酸(Cr) \]/枸橼酸盐(Cit)值。参考病理结果 ,将前列腺各体素性质分为癌与非癌,分别分析前列腺中央带与外周带各体素(Cho+Cr)/Cit值,并对(Cho+Cr)/Cit值以体素性质为金标准描画接受者操作特性(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并以Youden指数最大为标准求得阈值及相应敏感度与特异度。结果 不同性质体素(Cho+Cr)/Ci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ho+Cr)/Cit值诊断前列腺癌的ROC曲线下面积:中央带为0.652,外周带为0.821;阈值:中央带(Cho+Cr)/Cit值为0.645,相应敏感度、特异度为0.512、0.71;外周带(Cho+Cr)/Cit值为0.815,相应敏感度、特异度为0.72、0.84。结论 仅用体表线圈可以顺利完成前列腺三维质子波谱成像,以(Cho+Cr)/Cit值0.815为阈值对外周带前列腺癌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2012, 33(1):85-88. DOI: 10.3724/SP.J.1008.2012.085
摘要:目的 探讨系统性湿性疗法对Ⅱ~Ⅳ度压疮的治疗效果。 方法 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我科共收治压疮患者30例,其中男21例、女9例;年龄60~80岁,平均(71±8.5)岁。创面类型:Ⅱ度压疮7例、Ⅲ度12例、Ⅳ度11例。按湿性疗法进行系统换药,观察各创面的肉芽生长和愈合情况。结果 湿性疗法换药后,创面肉芽生长良好,感染控制好,所有创面均在1~6周内愈合,随访3个月,未再复发。 结论 湿性疗法是治疗深度压疮的较理想的方法 之一,值得推广应用。
2012, 33(1):88-92. DOI: 10.3724/SP.J.1008.2012.088
摘要:氧化应激涉及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以及人体的衰老过程。DJ-1/PARK7基因编码DJ-1蛋白,研究发现其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包括细胞的恶性转化、雄性精子成熟与受精、促进细胞增殖及抵抗氧化应激等。近年来DJ-1抗氧化应激功能日益受到重视。研究层次包括体外实验、体内实验和临床研究。其机制主要包括自身构型改变、分子伴侣作用、保护线粒体功能、调控抗凋亡基因和抗氧化相关基因。对DJ-1进一步研究可能为氧化应激相关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策略。
2012, 33(1):92-95. DOI: 10.3724/SP.J.1008.2012.092
摘要:载脂蛋白A5是一种新发现的主要与高密度脂蛋白(HDL)相关的载脂蛋白,在临床上具有明显的降低三酰甘油作用,近期发现其可修饰HDL,促进胆固醇的逆转运,可通过多种机制影响AS进程,具有潜在的抗AS作用。本文针对载脂蛋白A5的研究及其对AS的预防及治疗作用作一综述。
2012, 33(1):95-99. DOI: 10.3724/SP.J.1008.2012.095
摘要: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骨组织工程支架在骨损伤修复和再造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 但由于PLGA亲水性差, 不利于种子细胞在支架上的黏附和增殖。RGD(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 Arg-Gly-Asp)肽修饰PLGA支架后, 材料的细胞亲和性得到了有效改善, 促进了种子细胞黏附和增殖。本文就近年来RGD修饰的PLGA骨组织工程材料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张宇 , 吴少鹏 , 夏雄智 , 邓崇礼 , 李参天 , 许学猛 , 钟招明 , 陈建庭
2012, 33(1):99-103. DOI: 10.3724/SP.J.1008.2012.099
摘要:目的 探讨从不同年龄的人获得黄韧带组织与原代培养细胞游出之间的关系, 以提高黄韧带细胞原代培养的成功率。方法 采用酶消化加组织块培养法,对来自21例不同年龄腰椎管狭窄和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黄韧带组织进行黄韧带细胞原代培养, 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从组织块迁出时间、形态和生长状态;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法对传第3代细胞进行Ⅰ型胶原和波形蛋白表达鉴定;对组织块内细胞游出率和年龄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倒置显微镜下见黄韧带细胞形态生长良好,培养细胞的波形蛋白和Ⅰ型胶原免疫荧光化学染色均呈阳性。患者年龄与黄韧带组织块原代培养时细胞游出率之间呈负相关关系(r=-0.618, P<0.05),年轻患者黄韧带组织细胞游出率高。结论 原代培养人黄韧带细胞时尽量采用年轻人黄韧带组织。
2012, 33(1):103-106. DOI: 10.3724/SP.J.1008.2012.0103
摘要:目的 探讨肝癌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的表达及与p53的相关性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法(ELISA)检测20例肝细胞癌、20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和20例健康志愿者血清HMGB-1和p53表达。结果 血清HMGB-1在肝细胞癌组\[(83.8±17.4) ng/ml\]和胆管细胞癌组\[(95.9±21.4) ng/ml\]的表达均高于健康对照组\[(8.4±2.6) 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p53在肝细胞癌组\[(251.0±45.6) pg/ml\]和胆管细胞癌组\[(267.8±47.4) pg/ml\]的表达均高于健康对照组\[(160.0±28.4) 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MGB-1和p53的表达在肝细胞癌组和肝内胆管细胞癌组血清中均呈正相关(r=0.660 3,P<0.05;r=0.614 2,P<0.05);血清HMGB-1和p53水平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和肿瘤数目无相关性(P>0.05),与肿瘤TNM分期、分化程度、淋巴转移情况相关(P<0.05)。结论 肝癌血清HMGB-1的表达与p53具有相关性,二者共同影响肝癌临床病理。
徐军 , 胡勇 , 王健 , 王星星 , 章太平 , 余宏宇
2012, 33(1):106-109. DOI: 10.3724/SP.J.1008.2012.0106
摘要:目的 分析乳腺癌组织CAS蛋白的表达水平与细胞增殖、凋亡指数及患者临床指标的关系。方法 收集普通导管增生20例、异型导管增生20例、导管原位癌10例、浸润性导管癌53例、正常乳腺组织14例的标本,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观察标本组织中CAS蛋白的表达,用ki-67标记细胞增殖指数,用TUNEL法测定凋亡指数,并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 结果 CAS在正常乳腺、普通导管增生、异型导管增生、导管原位癌、浸润性导管癌中的阳性率逐渐升高,分别为14.3%(2/14)、25.0%(0/20)、40.0%(8/20)、60.0%(6/10)、75.5%(40/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382, P=0.000);CAS的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肿瘤分期无关,与肿瘤的组织学分级、核分裂像、淋巴结转移有关(P<0.01, P<0.05);CAS评分与细胞增殖指数呈正相关(r=0.439,P=0.003),而与凋亡指数无相关性(r=0.248,P=0.083)。结论 乳腺癌组织中,CAS的表达和细胞增殖指数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熊华蓉 , 谭群友 , 廖红 , 滕永真 , 王睿 , 张景勍
2012, 33(1):109-112. DOI: 10.3724/SP.J.1008.2012.0109
摘要:目的 以溴吡斯的明普通片为对照,通过多剂量口服给药后,评价溴吡斯的明缓释片在兔体内的药动学和生物利用度。方法 6只新西兰兔随机分成两组,采用自身交叉对照实验,多剂量口服溴吡斯的明缓释制片(90 mg/次,2次/d)或普通片(60 mg/次,3次/d)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中溴吡斯的明浓度。计算药动学参数和相对生物利用度。 结果 家兔体内血浆中药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符合血管外给药二室模型。溴吡斯的明普通片与缓释片给药药动学参数如下:tmax分别为(2.00±0) h和(4.00±0) h; Cmax 分别为(25.48±0.18) mg/L和(19.24±0.45) mg/L;AUC0-∞分别为(321.42±5.00) mg·h·L-1和(370.08±12.23) mg·h·L-1。与普通片相比,缓释片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19.15%。结论 溴吡斯的明缓释片具有缓释动力学特征,与普通片生物等效。
2012, 33(1):112-114. DOI: 10.3724/SP.J.1008.2012.0112
摘要:
2012, 33(1):115-116. DOI: 10.3724/SP.J.1008.2012.0115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