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第33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著
    • ERK1/2介导去甲肾上腺素对内皮祖细胞的功能调节

      2012, 33(2):117-122. DOI: 10.3724/SP.J.1008.2012.0117

      摘要 (2614) HTML (0) PDF 3.60 M (18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去甲肾上腺素(NE)对内皮祖细胞(EPCs)增殖和迁移能力的调节作用及其分子机制。 方法 将培养的健康成人外周血EPCs用不同浓度的NE、肾上腺素能受体拮抗剂或MAPK信号通道阻滞剂干预,检测EPCs的增殖和迁移能力,以及ERK1/2信号通路的激活情况。结果 NE浓度依赖性地(0.01、0.1、1、10 μmol/L)促进EPCs增殖,与对照组比较 EPCs分别增加(48.3±23.3)%、(70.5±35.6)%、(82.4±14.9)%和(100.3±48.1)%。α受体拮抗剂酚妥拉明、选择性β2肾上腺能受体拮抗剂I127、JNK抑制剂SP600125和ERK1/2 抑制剂A6355能够阻断NE的促增殖作用;而β1受体拮抗剂美托洛尔和p38抑制剂PD169318不能阻断NE的刺激效应。10 μmol/L NE促进EPCs的迁移(P<0.05),10 μmol/L酚妥拉明和10 μmol/L I127能够阻断这种作用,但美托洛尔不能。NE能够浓度依赖性(0.1、1、10 μmol/L)地激活EPCs 内的ERK1/2,酚妥拉明和I127能够阻断ERK1/2激活(P<0.05),而美托洛尔不能。结论 NE可能通过α和β2肾上腺能受体激活ERK1/2促进EPCs的迁移和增殖。

    • 膜片钳-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同步实时控制系统的建立及其在心肌细胞膜钙离子通道研究中的应用

      2012, 33(2):123-129. DOI: 10.3724/SP.J.1008.2012.0123

      摘要 (3043) HTML (0) PDF 4.08 M (24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建立膜片钳-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同步实时控制系统,并将其应用于体外心肌细胞膜钙离子通道的研究,验证其应用效果。方法 通过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上加装膜片钳装置,采用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建立膜片钳与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的同步实时控制系统;将建立好的装置应用于观察体外雄性大鼠心肌细胞膜钙离子通道,并分析观察结果 。结果 成功建立膜片钳-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同步实时控制系统;当刺激心肌细胞时,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膜片钳同步实时控制系统在通过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钙火花的同时可通过膜片钳记录心肌细胞膜钙离子通道电流信号。定量分析结果 表明相邻两个钙火花之间的时间间距分别为(10.055±0.021)、(10.079±0.021)、(10.087±0.021) s,符合膜片钳设定的刺激间隔(10 s);单个钙火花在空间上均局限于2 μm直径范围,在时间上平均经历了约30 ms,从出现至达到最高浓度平均需10 ms,从达到最高浓度到消失平均需20 ms,与钙火花理论吻合。结论 成功建立膜片钳-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同步实时控制系统,在心肌细胞实现了在利用膜片钳进行全细胞记录观测和测定钙离子通道电流及其开闭时程的同时,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获得了钙火花的显微结构形态图像,测定钙离子的位点变化,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质膜钙离子通道的内部机制。

    • 大鼠寡突胶质前体细胞的体外培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观察

      2012, 33(2):130-135. DOI: 10.3724/SP.J.1008.2012.0130

      摘要 (3110) HTML (0) PDF 2.54 M (21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体外培养条件下寡突胶质前体细胞增殖、迁移及分化特性。方法 取新生1 d SD大鼠大脑皮质混合胶质细胞培养10 d,分离纯化寡突胶质前体细胞。通过BrdU掺入实验对其增殖能力进行测定,采用经典的Transwell模型和重聚球模型对其迁移能力进行检验,并在分化培养基中观察其分化成为成熟寡突胶质细胞的能力。结果 混合培养胶质细胞在培养10 d后出现明显分层现象。初次振荡后,小胶质细胞脱落显示大量聚集成团的寡突胶质前体细胞散布于星形胶质细胞表面。分离的寡突胶质前体细胞NG2、A2B5表达阳性;阿糖胞苷可抑制其增殖(P<0.01);PDGF可明显促进其迁移(P<0.01);在分化培养条件下,MBP阳性的成熟寡突胶质细胞增多(P<0.01)。结论 寡突胶质前体细胞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可以保持其增殖、迁移和分化的基本特性。

    • 肝细胞癌甲胎蛋白表达与肝祖细胞激活状态及患者预后的关系

      2012, 33(2):136-139. DOI: 10.3724/SP.J.1008.2012.0136

      摘要 (2582) HTML (0) PDF 1.88 M (24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中甲胎蛋白(AFP)表达与肝祖细胞激活状态及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92例接受根治性切除术的原发性肝癌患者资料。其中男性76例,女性16例;年龄25~72岁,中位年龄51岁。对手术病理标本进行AFP和细胞角蛋白19(CK19)染色观察并定量。采用单因素Kaplan-Meier生存分析,观察AFP的表达对术后生存时间的影响。Cochran-Armitage线性趋势检验分析祖细胞激活状态(CK19阳性染色)评分与AFP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肝癌组织AFP高表达组总生存期短于肝癌组织AFP低表达组(P=0.021)。祖细胞激活状态评分与血清AFP浓度(P=0.046)、肝癌组织AFP表达(P<0.001)正相关。结论 肝细胞癌甲胎蛋白高表达对肝癌预后不利,可能与肝脏祖细胞的激活状态有关。

    •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对人THP1细胞 Notch1表达及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

      2012, 33(2):140-144. DOI: 10.3724/SP.J.1008.2012.0140

      摘要 (3256) HTML (0) PDF 2.54 M (21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ox-LDL)刺激人单核细胞株THP1对Notch1表达及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探讨其对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发病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将人单核细胞株(THP1)经氟波酯(PMA)刺激转化为巨噬细胞后给予不同浓度ox-LDL刺激,相差显微镜动态观察细胞形态变化,RT-PCR检测不同浓度ox-LDL刺激后细胞表面Notch1 mRNA水平,采用Western印迹测定Notch1蛋白表达,采用ELISA法测定上清液中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ve molecule-1,VCAM-1)和单核细胞趋化分子-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浓度。结果 ox-LDL诱导48 h后巨噬细胞形态发生树突样细胞改变; 与对照组相比,ox-LDL能刺激巨噬细胞表面Notch1蛋白和mRNA表达升高(P<0.05),培养上清液中VCAM-1和MCP-1表达升高(P<0.05),在50 mg/L浓度下诱导最佳。结论 ox-LDL能够刺激THP1细胞诱导Notch1表达增加,同时能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细胞因子VCAM-1和MCP-1的分泌,ox-LDL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可能部分由Notch1介导。

    • 含CpG免疫刺激序列的质粒增强HBsAg诱导的免疫应答

      2012, 33(2):145-149. DOI: 10.3724/SP.J.1008.2012.0145

      摘要 (3259) HTML (0) PDF 278.69 K (20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以含有多拷贝CpG寡脱氧核苷酸(CpG ODN)的质粒作为治疗性乙肝疫苗佐剂的可行性。 方法 构建含有6个拷贝D型CpG ODN的质粒pKO-CG6,将该质粒以及载体pKO分别刺激健康人及HBV感染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检测PBMC的增殖及分泌的细胞因子IFN-γ、IL-12,进一步将重组HBsAg分别联合这两种质粒免疫小鼠,检测小鼠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结果 质粒pKO-CG6与载体pKO在体外均能有效激活健康人及HBV感染者PBMC增殖反应,并促进IFN-γ、IL-12的产生,其中pKO-CG6的免疫刺激活性强于载体pKO。小鼠体内试验表明,虽然载体pKO也具有免疫佐剂作用,但pKO-CG6更能显著增强HBsAg诱导的免疫应答,尤其是细胞免疫应答。结论 含有多拷贝D型CpG ODN的质粒能有效激活HBV感染者的PBMC,并增强HBsAg在小鼠体内的免疫原性。

    • 前列腺癌细胞系中STAT3活性与顺铂敏感性之间的关系

      2012, 33(2):150-154. DOI: 10.3724/SP.J.1008.2012.0150

      摘要 (2628) HTML (0) PDF 3.45 M (26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前列腺癌细胞系中STAT3活性与顺铂敏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通过免疫细胞化学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3种常见前列腺癌细胞系LNCaP、PC3、DU145基础STAT3的活性;选取激素非依赖性细胞系PC3、DU145,分别加入2 ng/ml、20 ng/ml、200 ng/ml、2 μg/ml、20 μg/ml顺铂检测细胞增殖抑制情况,蛋白质印迹法检测低浓度顺铂作用DU145后STAT3的活性变化。结果 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细胞系PC3、DU145中STAT3的活性较激素依赖性细胞系LNCaP中的高,且STAT3活性较低的PC3细胞较DU145细胞对顺铂更敏感,低浓度顺铂长时间作用DU145后可引起STAT3活性上调。结论 STAT3可能参与调节前列腺癌细胞对顺铂的敏感性。

    • TNF-α及其受体基因多态性与类风湿性关节炎易感性和血清学指标相关性分析

      2012, 33(2):155-159. DOI: 10.3724/SP.J.1008.2012.0155

      摘要 (2480) HTML (0) PDF 246.63 K (19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TNF-α及其受体基因多态性与中国西北地区汉族人群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易感性及其血清学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利用高分辨率熔解曲线(high resolution melting, HRM) 技术对452例RA患者和匹配的356例正常对照人群的TNF-α及其受体6个SNP位点(TNFA -857C>T、TNFA -863C>A、TNFA -308G>A、TNFA -238G>A、TNFR1-383A>C、TNFR2-exonT>G)的基因多态性进行病例-对照研究。此外,采用临床常规方法 测定RA患者的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nti-CCP)和类风湿因子(RF),分析其与6个SNP位点的相关性。结果 TNFA -308GA和-863CA基因型在RA病例组和正常对照组中频率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P=0.002),TNFA -238GA、TNFA -238AA及TNFR2-exonTG、TNFR2-exonGG基因型在两组间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01,P=0.999,P=0.825,P=0.330)。由TNFA 3个位点构成的单倍型-238G/-308A/-863C(GAC)、-238G/-308G/-863A(GGA)和-238G/-308G/-863C(GGC)在两组间的频率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6,P=0.033,P=0.023)。TNF-α及其受体基因多态性与RA血清学指标(RF、anti-CCP)未见明显相关性。结论 TNFA -308GA和TNFA -863CA与中国西北地区汉族人群RA易感性相关;TNFA单倍型GAC、GGA和GGC与RA易感性相关;TNF-α及其受体基因多态性与RA患者血清学指标未见明显相关性。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单核细胞内miR-302e表达降低及意义

      2012, 33(2):160-164. DOI: 10.3724/SP.J.1008.2012.0160

      摘要 (2218) HTML (0) PDF 350.27 K (18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miR-302e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10名健康对照者和12名PBC患者的T细胞(CD3+)、B细胞(CD19+)及单核细胞(CD14+)内miR-302e的相对表达量。以100 ng/ml的LPS刺激PBC患者、健康个体的单核细胞及转染了miR-302e mimics或inhibitor的THP-1细胞,24 h后采用ELISA法检测培养基内IL-6及TNF-α浓度的变化。结果 PBC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内miR-302e的表达量较健康个体降低(P<0.01)。在LPS刺激的THP-1细胞中,miR-302e mimics和inhibitor分别可以抑制和促进IL-6、TNF-α的释放(P<0.05)。在LPS刺激下,PBC患者单核细胞释放IL-6、TNF-α的能力强于来自健康个体的单核细胞(P<0.05)。结论 miR-302e表达降低可能导致单核细胞对LPS刺激呈现高反应性,从而参与PBC发病。

    • 通络方剂减轻糖尿病大鼠肾小球足细胞损伤

      2012, 33(2):165-169. DOI: 10.3724/SP.J.1008.2012.0165

      摘要 (2657) HTML (0) PDF 367.93 K (20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通络方剂(TLR)和抗氧化剂α-硫辛酸减轻糖尿病大鼠肾小球足细胞损伤的作用,探讨糖尿病肾病足细胞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 通过高脂饮食和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35 mg/kg)制作糖尿病大鼠模型,将成模大鼠随机分为糖尿病组(DM组,8只)、糖尿病α-硫辛酸干预组(DM+ALA组,8只)、糖尿病TLR干预组(DM+TLR组,8只),另设正常对照组(CON组,8只)。DM+ALA组大鼠予以α-硫辛酸(0.1 g·kg-1·d-1)灌胃,DM+TLR组大鼠予以TLR (0.4 g·kg-1·d-1)灌胃,DM组和CON组每日均在同一时间予同体积蒸馏水一次性灌胃。干预12周后测定各组大鼠肾质量/体质量比值及24 h尿蛋白定量、BUN、Cr、Alb/Cr等肾功能指标;采用体视学方法 计数足细胞和计算足细胞相对密度;采用蛋白质印迹分析法检测足细胞nephrin蛋白的表达;测定血浆和肾皮质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结果 12周时,与CON组相比,DM组大鼠肾质量/体质量增大,24 h尿蛋白、尿白蛋白/肌酐升高(P均<0.01);足细胞计数减少、足细胞密度降低且nephrin表达减少(P均<0.01);DM+ALA组和DM+TLR组大鼠肾质量/体质量、24 h尿蛋白、尿白蛋白/肌酐均低于DM组(P<0.01),足细胞计数、足细胞相对密度和nephrin表达量均高于DM组(P<0.01,P<0.05)。与CON组相比,DM组、DM+ALA组和DM+TLR组大鼠在观察终点血浆和肾皮质SOD、GSH-Px活性均降低(P<0.01,P<0.05),MDA含量则升高(P<0.01,P<0.05);与DM组相比,DM+ALA组和DM+TLR组血浆和肾皮质SOD、GSH-Px活性增加(P均<0.01),MDA含量降低(P<0.01,P<0.05)。DM+ALA组与DM+TLR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TLR可改善糖尿病大鼠肾小球足细胞损伤,可能与其抗氧化应激作用有关。

    • 富氢林格液减轻严重烧伤大鼠延迟复苏引起的肠损伤

      2012, 33(2):170-174. DOI: 10.3724/SP.J.1008.2012.0170

      摘要 (2638) HTML (0) PDF 2.17 M (17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富氢林格液(富氢液)对延迟复苏严重烧伤大鼠肠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 制备富氢液,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即假烫组、烫伤+普通林格液组和烫伤+富氢液组,在后两组大鼠背部造成占体表面积(TBSA) 30% 的Ⅲ度烫伤,并于烫伤后7 h、9 h、17 h,分别经腹腔补给相当于总补液体积1/2、1/4、1/4的普通林格液或富氢液,假烫组不补液。24 h后取小肠组织做H-E染色,观察病理变化,并检测肠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和髓过氧化物酶(M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以及促炎细胞因子IL-1β 和 TNF-α的含量。结果 相对于普通林格液组,富氢液组小肠黏膜损伤减轻,肠组织MDA含量(P<0.05)及MPO和SOD活性均降低(P<0.01);促炎细胞因子IL-1β 和 TNF-α含量在富氢液组均显著低于普通林格液组(P<0.01)。结论 富氢液对烧伤延迟复苏后肠组织具有保护作用,可能主要从两方面体现:一是降低大面积烧伤及延迟复苏所带来的氧化损伤;二是抑制延迟复苏大鼠肠组织促炎因子IL-1β和TNF-α的生成。

    • 心力衰竭患者血清可溶性ST2水平的测定及其诊断价值

      2012, 33(2):175-178. DOI: 10.3724/SP.J.1008.2012.0175

      摘要 (2268) HTML (0) PDF 322.57 K (26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测定心力衰竭患者血清可溶性ST2(sST2)水平,探讨其对心力衰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2009年7月至2010年12月期间于心内科住院的心力衰竭患者192例,按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标准进行分级。所有入组病例均详细询问病史,入院后完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MB以及心脏超声检查,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sST2水平。结果 心力衰竭患者sST2明显高于正常对照人群(P=0.003)。sST2对心力衰竭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8.2%和77.8%。相关分析显示,sST2与BNP(r=0.427,P=0.01)、超敏C反应蛋白(r=0.252,P=0.023)、肌钙蛋白(r=0.330,P=0.041)以及左室射血分数(r=-0.354,P=0.047)具有相关性。高水平sST2提示患者近期预后不佳。结论 sST2与BNP、左室射血分数等指标具有相关性,可用于心力衰竭的诊断,并提示近期内预后不佳。

    • 孕酮对痛觉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

      2012, 33(2):179-182. DOI: 10.3724/SP.J.1008.2012.0179

      摘要 (2169) HTML (0) PDF 259.01 K (18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孕酮对外周痛觉的调节作用。方法 雌性SD大鼠分为4组,分别颈部皮下注射生理盐水、孕酮(500 μg)、RU38486(孕酮受体的拮抗剂,20 μg)及孕酮(500 μg)+RU38486(20 μg)。采用弗莱毛测痛法分别测量大鼠给药前、给药后30 min及给药后60 min的外周痛阈。另取SD大鼠分为两组,分别在足底注射生理盐水、孕酮(25 μg),测量给药后15 min的外周痛阈,观察孕酮的局部效应。结果 和对照组相比,颈部皮下注射孕酮30 min后,大鼠外周痛阈增高(P<0.01);60 min后,痛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颈部皮下注射RU38486后30 min及60 min,大鼠足底痛阈有显著性降低。颈部皮下同时注射孕酮和RU38486后30 min及60 min,大鼠外周痛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足底注射孕酮15 min后,大鼠外周痛阈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提高。结论 孕酮对大鼠外周机械痛起到抑制作用,而且这一作用可能是通过孕酮受体来完成的。

    • 髓过氧化物酶在吸烟与胰腺癌发病关系中的作用

      2012, 33(2):183-185. DOI: 10.3724/SP.J.1008.2012.0183

      摘要 (2104) HTML (0) PDF 197.57 K (17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髓过氧化物酶(MPO)在吸烟与胰腺癌发病关系中的作用。 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病例组为71例经病理证实的新发胰腺导管腺癌患者,对照组为71例按照性别、年龄进行匹配的健康人群。采用自制调查表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吸烟、饮酒、糖尿病史等。采集研究对象治疗前的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方法 检测其血浆MPO浓度。以对照组MPO浓度的中位数作为界值,将研究对象MPO浓度分为高和低两组。采用多元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 分别探讨吸烟与胰腺癌、吸烟与高MPO浓度胰腺癌、吸烟与低MPO浓度胰腺癌的关系。 结果 在控制年龄、性别、饮酒、BMI的情况下,吸烟者发生胰腺癌的风险升高(OR=2.74, 95%CI: 1.12-6.74; P=0.028);将病例组按照MPO浓度(196 IU/L)进行分层后,发现吸烟与高MPO浓度胰腺癌有关(OR=3.81, 95%CI: 1.17-12.44; P=0.026),但与低MPO浓度胰腺癌无相关(OR=2.51, 95%CI: 0.82-7.72; P=0.108)。 结论 吸烟可能导致胰腺癌的发病风险升高。血浆MPO浓度升高可能在吸烟与胰腺癌关系中起作用。

    • 腹腔镜和开放根治性肾切除术治疗T2期肾癌的临床疗效比较

      2012, 33(2):186-190. DOI: 10.3724/SP.J.1008.2012.0186

      摘要 (2789) HTML (0) PDF 283.48 K (19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比较腹腔镜和开放行根治性肾切除术治疗T2期肾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同期138例肾癌患者分别行腹腔镜或开放根治性肾切除术,腹腔镜手术组63例,开放手术组75例。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进食时间及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 腹腔镜肾根治性切除术手术时间为90~385 min,平均(213±61.6) min;开放手术时间为55~320 min,平均(173±52.3) min,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腹腔镜手术组术中失血量为30~1 600 ml,平均(220±291.8) ml;开放手术组术中失血量为50~1 400 ml,平均(319±244.1)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经腹腹腔镜组术后1~4 d进食,平均(2.4±0.82) d;经后腹膜腹腔镜组为术后2~5 d进食,平均(3.1±1.02)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经腹腹腔镜组术后住院4~15 d,平均(7.3±2.50) d;经后腹膜腹腔镜组术后住院6~15 d,平均(9.3±2.25)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有出血少、术后进食早和术后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开放手术相近,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治疗T2期肾癌安全可行。

    • 高温高湿环境下晕动病热习服消退后再建立所需时间的观察

      2012, 33(2):191-194. DOI: 10.3724/SP.J.1008.2012.0191

      摘要 (3257) HTML (0) PDF 339.45 K (20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对已建立热习服但停止训练3个月达到退化状态的受试者再次进行高温高湿环境下系统训练,观察再次建立热习服的时间,探讨晕动病习服消退与再建立的规律。方法 29名已建立热习服的受试者,在经过停止高温高湿环境训练3个月后,再次在39℃与85%湿度的高温高湿环境下进行与建立期实验相同项目、相近强度的晕动病转椅吊转训练。结果 与建立期实验中受试者要经过30 d才能达到热习服相比,在同样的频次和强度下,27名(2人退出)受试者仅经过19 d即达到建立期实验训练后的热习服水平,晕动病热习服退化后再建立所需时间明显缩短。结论 受试人员热习服退化后再次建立热习服所需的训练时间比首次建立所需时间短。

    • >研究快报
    • 不同栓塞程度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后囊内血流动力学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2012, 33(2):195-199. DOI: 10.3724/SP.J.1008.2012.0195

      摘要 (3211) HTML (0) PDF 3.05 M (23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弹簧圈栓塞不同栓塞程度下颅内动脉瘤内血流动力学变化,为临床血管内治疗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基于脑动脉瘤血管造影的三维血管成像,在不同栓塞状态下,重建动脉瘤的三维模型,采用Ansys CFX软件包分析血流速度、壁面切应力(WSS)、压力分布和流场情况。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动脉瘤顶端部分栓塞后瘤体明显缩小,瘤顶低WSS区域减小,瘤体内涡流减少但流速无变化,同时造成瘤顶部平均WSS增大为2.13 Pa; 而继续栓塞后,使动脉瘤整体壁面切应力显著下降,残留瘤颈远端流速明显降低; 无论栓塞与否,动脉瘤流入道血管壁的壁面压力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颅内动脉瘤囊内血流动力学变化受弹簧圈栓塞程度及其在瘤体内分布的影响。

    • 靶向肝素酶基因的microRNAs在胃癌中的表达

      2012, 33(2):200-203. DOI: 10.3724/SP.J.1008.2012.0200

      摘要 (2508) HTML (0) PDF 269.08 K (18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检测胃癌组织中肝素酶基因(heparanase,HPA)及可能靶向其表达的microRNAs(miRNAs)的表达水平。方法 应用实时定量PCR检测HP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根据miRNAs与HPA 3′非翻译区(3′-UTR)序列的结合情况,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 筛选出可能靶向HPA的miRNAs,并利用实时定量PCR检测这些miRNAs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 HPA在胃癌组织中表达水平较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高;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miR-18b、miR-137、miR-502和miR-299-3p可能结合于HPA的3′-UTR上,抑制其表达;实时定量PCR检测结果 显示,胃癌组织miR-18b、miR-137、miR-502和miR-299-3p的表达均较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低。结论 胃癌组织HPA高表达,而可能靶向HPA的miR-18b、miR-137、miR-502和miR-299-3p低表达,提示上述靶向HPA的miRNAs可能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发展。

    • 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及闭塞82例外科治疗经验

      2012, 33(2):204-207. DOI: 10.3724/SP.J.1008.2012.0204

      摘要 (2160) HTML (0) PDF 4.45 M (17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回顾性分析应用不同的外科方式干预颈动脉狭窄和闭塞的疗效。方法 对2002年3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82例87侧颈动脉狭窄、闭塞患者,应用颈动脉内膜切除手术治疗76侧,其中传统内膜切除6侧(联合补片成形3侧),外翻式内膜切除70侧,2例同期行双侧颈动脉内切除术; 应用支架成形治疗4侧; 应用相关旁路手术7例。本组病例均为症状性颈动脉重度狭窄、闭塞(70%~100%)。结果 术中、术后无脑卒中、死亡病例; 4例术后皮下血肿,12例术后伸舌偏向患侧,经对症处理后均恢复。结论 个体化分析、选择合适的外科干预方式治疗颈动脉狭窄和闭塞疾病能够取得较好的疗效。

    • 二七方治疗急性放射性肠炎的疗效及可能机制

      2012, 33(2):208-211. DOI: 10.3724/SP.J.1008.2012.0208

      摘要 (1915) HTML (0) PDF 1.35 M (18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二七方对急性放射性肠炎的疗效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SD大鼠53只,随机分为正常组(n=8)、模型组(n=15)、白头翁汤组(n=15)及二七方组(n=15)。采用6 MV高能X线建立急性放射性肠炎大鼠模型,连续灌胃给药7 d,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及图像分析仪测定其相关的形态学指标,并测定小肠组织匀浆NO含量、SOD活性及MDA含量。结果 二七方组大鼠肠组织绒毛高度\[(243±9) vs (211±21) μm\]、隐窝深度\[(171±12) vs (142±10) μm\]、黏膜\[(460±21) vs (420±37) μm\]及全层壁厚度\[(609±19) vs (569±21) μm\]均高于模型组(P<0.05),与白头翁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七方组大鼠肠组织匀浆NO\[(0.88±0.11) vs (1.65±0.12) μmol/g\]及MDA含量\[(3.20±0.12) vs (4.75±0.24) nmol/mg\]与模型组比较均降低(P<0.05),SOD活性升高\[(212±13) vs (150±11) U/mg, P<0.05\],与白头翁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二七方对肠黏膜结构具有保护作用,能减少肠组织NO生成、减轻炎症反应及组织过氧化损伤,抗自由基损伤可能是其治疗急性放射性肠炎的机制之一。

    • >综述
    • 肾移植长期存活相关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2012, 33(2):212-215. DOI: 10.3724/SP.J.1008.2012.0212

      摘要 (1911) HTML (0) PDF 253.93 K (19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如何维持长期良好的移植物功能是目前肾移植领域面临的最为突出的问题。鉴于现有诊断手段的种种缺陷,其相关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已在不同的生物学层面广泛开展,且进展迅速。本文拟对近年来与肾移植长期存活相关的生物标志物的研究现状作简要综述。

    • 微生物内氨基酸和小肽的分析方法及其应用进展

      2012, 33(2):216-219. DOI: 10.3724/SP.J.1008.2012.0216

      摘要 (2498) HTML (0) PDF 268.93 K (26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氨基酸和小肽是微生物内重要的活性组分和代谢产物。随着现代分析技术的日益革新,微生物氨基酸和小肽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也在不断发展。本文首先从淬灭、提取、样品衍生化和浓缩几个方面对微生物样品前处理方法 做了介绍;进而分别从分离技术和检测方法 两方面综述了氨基酸和小肽研究中所采用相关技术的特点及应用实例,并系统分析了各种方法 的优缺点,同时展望了其发展趋势。

    • 基于重组组织因子凝血活酶试剂的研究进展

      2012, 33(2):220-223. DOI: 10.3724/SP.J.1008.2012.0220

      摘要 (2367) HTML (0) PDF 254.17 K (36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可纯化组织因子(TF)之前,凝血活酶试剂由人或动物组织粗提物制成。近年来,已经改用高度纯化的重组组织因子(rTF)或可溶性组织因子(sTF)来制备凝血活酶试剂。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基于重组组织因子的凝血酶原试剂研发技术的发展历程,归纳重组凝血活酶试剂优于组织提取物试剂的特点,分析凝血活酶的发展趋势,并指出高灵敏性和稳定性重组凝血活酶是未来凝血活酶的发展方向。

    • >技术方法
    • 小型猪腹壁拉链模型动物的麻醉效果观测

      2012, 33(2):224-229. DOI: 10.3724/SP.J.1008.2012.0224

      摘要 (2677) HTML (0) PDF 330.34 K (24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速眠新Ⅱ和戊巴比妥钠联合麻醉法对小型猪腹壁拉链模型动物的麻醉效果,探讨小型猪腹壁拉链模型动物安全、可靠的麻醉方法 。方法 采用速眠新Ⅱ(0.1 ml/kg)肌内注射和3%戊巴比妥钠生理盐水溶液(0.2 ml/kg)静脉注射联合麻醉法对12只小型猪腹壁拉链模型动物进行麻醉,观察动物的基础生理指标、生物反射指标、镇静、镇痛和肌松效果以及麻醉维持时间。结果 静脉注射麻醉后15 min内,所有小型猪腹壁拉链模型动物的眼睑反射、角膜反射和肛门反射均消失,进入良好的镇静、镇痛和肌松状态,并持续至75 min;诱导期为(6.22±0.84) min,麻醉期为(79.9±3.6) min,苏醒期为(66.1±3.7) min,提供了长达80 min的良好麻醉时间。结论 肌内注射速眠新Ⅱ和静脉注射戊巴比妥钠联合麻醉法应用于小型猪腹壁拉链模型动物的麻醉,具有操作简便、镇静、镇痛、肌松效果好、用药量小、安全可靠等优点,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法 。

    • >短篇论著
    • 子宫腺肌病组织中MCP-1含量变化及意义

      2012, 33(2):230-232. DOI: 10.3724/SP.J.1008.2012.0230

      摘要 (2183) HTML (0) PDF 1.92 M (19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在子宫腺肌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36例子宫腺肌病患者在位内膜、异位病灶组织中的MCP-1含量,并与相应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腺肌病患者在位内膜和异位病灶组织MCP-1含量均高于相应正常对照组(P<0.05);异位病灶组织中MCP-1含量高于在位内膜(P<0.05),且两者具有相关性(r=0.87,P<0.01)。结论 MCP-1可能参与了子宫腺肌病的发病过程,但具体分子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重要通知
友情提醒: 近日发现论文正式见刊或网络首发后,有人冒充我刊编辑部名义给作者发邮件,要求添加微信,此系诈骗行为!可致电编辑部核实:021-81870792。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