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33(4):349-354. DOI: 10.3724/SP.J.1008.2012.00349
摘要:目的 克隆大鼠B细胞淋巴瘤因子6(B-cell lymphoma 6, Bcl6)基因,构建绿色荧光蛋白融合表达载体pEGFP-Bcl6,初步探讨大鼠Bcl6转录因子在大鼠肝细胞中的生物学作用。方法 首先提取大鼠肝脏总RNA,经反转录和巢式PCR扩增Bcl6编码区的CDS序列后,通过基因重组的方法构建pEGFP-Bcl6重组质粒并鉴定;然后利用脂质体转染法将重组质粒转入大鼠肝细胞BRL-3A中,利用实时定量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其表达;最后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转染融合表达质粒后肝细胞的凋亡,采用MTT法检测肝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 PCR法和测序法鉴定重组质粒pEGFP-Bcl6构建成功,实时定量PCR法和蛋白质印迹法鉴定重组质粒瞬时转染成功,流式细胞术证实Bcl6具有抑制肝细胞凋亡的作用,MTT法证实Bcl6具有促进肝细胞增殖的作用。结论 成功克隆了大鼠Bcl6基因,构建了Bcl6绿色荧光蛋白表达载体,在大鼠肝细胞中初步证明Bcl6具有促进肝细胞增殖和抑制凋亡的作用。
2012, 33(4):355-358. DOI: 10.3724/SP.J.1008.2012.00355
摘要:目的 利用Lewis肺癌动物模型探讨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MSC)对肺癌生长及转移的影响。方法 用16只C57BL/6小鼠分别建立Lewis肺癌模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NS组)和MSC组,每组8只。MSC组分别于接瘤后第7、12、17天时,尾静脉注射脐带MSC(1×106/只),在第21天时处死全部荷瘤小鼠,观察瘤体生长情况及肺转移情况。结果 NS 组和MSC组的平均瘤体质量分别为(4.587 5±1.04) g、 (4.155±1.13) g,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NS组和MSC组的平均肺转移数分别为(3.75±1.39)个、(1.13±1.13)个,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抑制转移率为70.0%。结论 脐带来源的MSC对C57BL/6小鼠Lewis肺癌本身的生长无影响,但能够抑制肿瘤的转移。
类春燕 , 沈秀华 , 张乃宁 , 丛峰松 , 马俐君 , 宋立华
2012, 33(4):359-363. DOI: 10.3724/SP.J.1008.2012.00359
摘要:目的 探讨金雀异黄素(genistein,GEN)对L-02人肝细胞DNA辐射损伤的防护作用。方法 (1)L-02细胞经不同浓度(1、5、10、20 μmol/L) GEN预处理24 h后,接受不同剂量(6、8、12、16、20 Gy) X线照射,利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2)L-02细胞经不同浓度GEN预处理后接受8 Gy (300 cGy/min) X线照射,利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检测照射后不同时间(24、48、72 h)细胞DNA损伤情况。另设正常对照(N)、单纯GEN处理(G)及单纯照射(R)组作为参照。结果 (1)当照射剂量为6、8及12 Gy时,5 μmol/L GEN预处理组细胞增殖率显著高于R组(P<0.05),而照射剂量为16 Gy和20 Gy时,各浓度GEN预处理组细胞增殖率与R组相比未见明显升高。(2)DNA损伤检测结果显示,N组和不接受照射的各浓度G组细胞均未见彗星拖尾。经8 Gy X线照射后24 h,R组及各浓度GEN预处理组彗星出现率均小于1%,各组间彗星尾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照后48 h, R组彗星出现率达(24.2±1.2)%,彗星尾长达(283.6±22.3) μm,而各浓度GEN预处理组的彗星出现率和彗星尾长均较R组明显降低(P<0.05);照后72 h,R组彗星出现率较48 h明显下降(P<0.05)、彗星尾长明显缩短(P<0.05),1、5 μmol/L GEN预处理组彗星出现率和彗星尾长仍明显低于R组(P<0.05),但10、20 μmol/L GEN预处理组彗星出现率则明显升高(P<0.05),彗星尾长明显增长(P<0.05)。 结论 低浓度(1、5 μmol/L) GEN能有效减轻较低剂量(8 Gy)照射对L-02人肝细胞的DNA辐射损伤。
2012, 33(4):364-367. DOI: 10.3724/SP.J.1008.2012.00364
摘要:目的 观察甲状腺激素T3 预处理对小鼠缺血-再灌注(IR)肾脏白介素-10(IL-10)、内源性白介素-1受体阻滞剂(IL-1Ra)表达的调控及其对中性粒细胞浸润的影响,探讨T3 对IR肾脏的保护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 12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4组(n=30): 正常对照组(假手术)、单纯IR组(仅行肾脏IR)、T3+IR组(肾脏IR前48 h行T3预处理)、 NaOH+IR组(肾脏IR前48 h 注射等量0.1 mol/L NaOH),建立肾脏IR模型。各组于再灌注后24 h取血标本进行肾功能检测(肌酐、尿素氮);取肾脏标本采用PAS染色评估肾脏组织形态学改变,髓过氧化物酶(MPO)染色评估中性粒细胞浸润情况;real-time PCR检测肾脏再灌注后1、3、6、12、24、48 h的IL-10、IL-1Ra mRNA的表达。结果 再灌注后24 h T3+IR组血肌酐、尿素氮水平较单纯IR组降低(P<0.05)、肾脏损伤程度轻(P<0.05);MPO染色示T3+IR组中性粒细胞浸润较单纯IR组明显减少(P<0.05)。再灌注后12 h,T3+IR组IL-10、IL-1Ra mRNA表达高于单纯IR组,并持续至再灌注后48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IR组和NaOH+IR组在上述各项指标的变化上无明显差异。结论 T3能在肾脏再灌注的晚期阶段发挥作用,促进IL-10、IL-1Ra的表达,减轻中性粒细胞浸润所产生的炎症反应,改善肾功能。
梁荣 , 于恩达 , 朱伟 , 高杰 , 李兆申 , 蔡全才
2012, 33(4):368-373. DOI: 10.3724/SP.J.1008.2012.00368
摘要:目的 探讨汉族大肠癌无症状平均风险人群中不同年龄组进展期肿瘤的发病率,从而为确定最佳的大肠癌筛查开始年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利用自制调查表对就诊于全国19家医院并接受结肠镜检查的大肠癌平均风险人群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生活方式、饮食习惯、肠镜检查结果等。基于之前已建立的平均风险人群大肠进展期肿瘤发生风险评分系统(由年龄、性别、吸烟、糖尿病、绿色蔬菜、腌制食品、油炸熏制食品、白肉等8个变量组成,总分为0~14分)对研究对象进行发生风险评估,计算各风险等级进展期肿瘤发病率。不同风险等级、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之间进展期肿瘤发病率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共7 541例患者完成全结肠镜检查。随着危险评分增加,进展期肿瘤发生率也明显升高。风险评估得分为0~2分的研究人群中,70岁以下的年龄组进展期肿瘤的发生率处于1.3%~4.0%的较低水平,70岁以上的年龄组进展期肿瘤的发生率处于8.9%~15.3%的较高水平,两组人群进展期肿瘤的发病风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风险评估得分为3~4分的研究人群中,45岁以下的年龄组进展期肿瘤的发生率处于3.6%的较低水平,45岁以上的年龄组进展期肿瘤的发生率为5.4%~14.8%,两组人群进展期肿瘤的发病风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风险评估得分为>4分的研究人群中,进展期肿瘤发生率处于9.8%~22.7%的较高水平,其40~44岁年龄组进展期肿瘤的发生率(9.8%)高于风险评估得分为0~2分的研究人群中70~74岁年龄组(8.9%)。在研究总体人群中,55岁以下的年龄组进展期肿瘤的发生率处于2.9%~4.6%的较低水平,55岁以上的年龄组进展期肿瘤的发生率处于6.8%~17.6%的较高水平,两组人群进展期肿瘤的发病风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女性进展期肿瘤的高发年龄分别为45岁以后和60岁以后。结论 不同风险人群、不同性别的最佳大肠癌筛查开始年龄不同。风险评估得分为0~2分的研究群体、风险评估得分为3~4分的研究群体、风险评估得分>4分的研究群体的最佳开始筛查年龄分别为70岁、45岁和40岁。女性筛查开始年龄可比男性推迟15年。
钟珣 , 钟晓妮 , 彭斌 , 张燕 , 梁浩 , 邹云锋 , 戴江红 , 刘倩萍 , 宋本莉 , 黄爱龙
2012, 33(4):374-379. DOI: 10.3724/SP.J.1008.2012.00374
摘要:目的 探讨中国西部地区艾滋病高危群体中吸毒人群对暴露前药物预防(PrEP)措施用于降低HIV感染风险的接受意愿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滚雪球抽样法招募来自重庆、四川、新疆、广西4个中国西部省市、自治区中的男男性行为者(MSM)、女性性工作者(FSW)和HIV感染者的阴性配偶或固定性伴(PAR)三类艾滋病高危人群中的190名吸毒人员,利用调查员协助下的自填问卷方式对他们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调查艾滋病高危群体中吸毒人员共190例,MSM、FSW、PAR分别占34.74%(66/190)、48.42%(92/190)、16.84%(32/190)。PrEP在保证药物安全有效的前提下,整体吸毒人群的接受意愿可以达70%左右,并且有随条件的优越性升高而增加的趋势。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显示,与吸毒人群接受PrEP的意愿呈显著关联的有:认为艾滋病严重(OR:2.66,95%CI:1.14~6.25, P=0.024 2)和对艾滋病患者的态度(OR:4.41,95%CI:1.68~11.58, P=0.002 6;OR: 2.99,95%CI:1.05~8.54, P=0.040 3)以及HIV检测(OR:1.94,95%CI:0.98~3.87, P=0.058 1)。结论 艾滋病高危群体中吸毒人群对PrEP的接受意愿主要与其艾滋病相关的知识行为及对待艾滋病的态度有关,提示应加强预防艾滋病的宣传教育,提高特定人群乃至全社会对艾滋病的正确认识,对多种预防措施进行联合使用,以增加艾滋病高危群体对PrEP的接受意愿。
2012, 33(4):380-384. DOI: 10.3724/SP.J.1008.2012.00380
摘要:目的 研究雷公藤甲素(triptolide,TP)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系增殖的影响及其与P53、P73基因表达和甲基化状态的关系。方法 用不同浓度(10、20、40 ng/ml)TP处理MCF-7细胞,采用MTT法检测TP对MCF-7细胞增殖的作用;RT-PCR检测MCF-7细胞甲基转移酶1(DNMT1)、DNMT3a、DNMT3b mRNA的表达;甲基特异性PCR检测TP对MCF-7细胞P53、P73基因甲基化的影响; 蛋白质印迹分析检测MCF-7细胞中P53、P73蛋白的表达。结果 TP剂量依赖性地抑制MCF-7细胞的增殖(P<0.05, P<0.01),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约为20 ng/ml,高浓度(40 ng/ml)时抑制率达(70.1±3.52)%。TP可明显抑制MCF-7细胞中DNMT1、DNMT3a、DNMT3b mRNA的表达(P<0.05,P<0.01)。TP处理MCF-7细胞后P53启动子区的甲基化降低,TP(20 ng/ml)处理后P53 mRNA的表达升高,而在高浓度(40 ng/ml) TP作用下表达明显上调(P<0.01);TP处理MCF-7细胞后P73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则明显降低,且TP(10 ng/ml)处理后P73 mRNA 的表达亦明显增强(P<0.05) ,并呈剂量依赖性。蛋白质印迹分析检测TP(20 ng/ml)处理MCF-7细胞后,P53、P73蛋白的表达均增强。结论 TP可通过抑制甲基转移酶活性和抑制P53特别是P73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促进P53、P73的表达,并且能够抑制MCF-7细胞的增殖。
2012, 33(4):385-389. DOI: 10.3724/SP.J.1008.2012.00385
摘要:目的 探讨津力达颗粒对糖尿病大鼠胰岛B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高脂饮食,链脲佐菌素腹腔一次性注射诱发SD大鼠糖尿病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津力达药物(0.75、1.5、3.0 g/kg)组、α-硫辛酸组、胰岛素组、二甲双胍组。根据分组分别给予不同的药物,胰岛素组采用皮下注射,其余药物均灌胃给药。给药2个月后测定体质量,空腹血糖(FBG)、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活性,白介素(IL)-1β、TNF-α和丙二醛(MDA)含量,并取胰尾组织行胰岛素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其他各组FBG、HbA1c等均降低(P<0.05, P<0.01);津力达高剂量(3.0 g/kg)组SOD、GSH活性升高(P<0.01),IL-1β、TNF-α、MDA含量降低(P<0.01),胰岛素免疫阳性染色的面积增加。结论 津力达颗粒对受损的糖尿病大鼠胰岛B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2012, 33(4):390-394. DOI: 10.3724/SP.J.1008.2012.00390
摘要:目的 通过前瞻性队列研究进一步探讨根治性肝切除术后辅助性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220例肝细胞癌患者在本院接受肝切除术,有104例符合条件的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治疗组56例,术后1个月接受了辅助性TACE治疗;对照组48例,术后不接受任何辅助性治疗。患者接受定期随访,统计分析术后无瘤生存及总生存情况。结果 治疗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较对照组缩短\[11(2~38)个月vs 13(2~59)个月,P=0.005\]。术后1、2、3年复发率,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为50%、85.7%、89.3%和46.8%、58.3%、62.5%(P=0.005)。COX回归多因素分析提示: 术后辅助性TACE、AFP、完整包膜、肝硬化、合并肉眼血管侵犯及肿瘤Edmondson-Steiner分级是影响术后肿瘤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治疗组中位生存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9(4~41)个月vs 24(5~59)个月,P=0.789\]。术后1、2、3年生存率,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为85.6%、59.5%、36.5%和75%、50%、41.7%(P=0.789)。COX回归多因素分析提示: AFP、完整包膜及肿瘤Edmondson-Steiner分级是影响术后生存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根治性肝切除术后辅助性TACE并不能显著改善肝细胞癌患者的无瘤生存及总生存,甚至可能会弊大于利,因此在治疗方案的选择上应慎重考虑。
庄晓华 , 桂燕萍 , 牛晓萍 , 张家友 , 顾兴建 , 赵亮 , 徐涛 , 廖德宁
2012, 33(4):395-398. DOI: 10.3724/SP.J.1008.2012.00395
摘要: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治疗频发室性早搏(室早)对左室功能及其结构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成功行射频消融治疗的频发室早患者56例,同期随访未予射频消融治疗的频发室早患者42例。比较两组患者不同处理前、后的室早数和超声心动图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室间隔厚度(IVSd)、左室后壁厚度(LVPWd)等各参数的变化。结果 (1)与非消融组比较,消融组射频消融治疗后室早总数明显减少[(125±113)个24 h vs (17 813±1 542)个24 h, P<0.01 ];超声心动图的各项参数[LVEDD (44.1±4.0) mm vs (48.9±3.8) mm; LVESD (27.0±3.7) mm vs (30.1±4.2) mm; IVSd (7.5±0.8) mm vs (8.5±0.8) mm;LVPWd (7.5±0.8) mm vs (8.5±0.9) mm; LVEF (0.72±0.06) vs (0.64±0.08)]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治疗前比较,射频消融治疗后室早总数减少[(125±113)个24 h vs (23 662±12 559)个24 h,P<0.01],患者胸闷、心悸症状缓解,超声心动图参数LVEDD [(44.1±4.0) mm vs (50.6±5.4) mm]、 LVESD [(27.0±3.7) mm vs (32.1±5.3) mm]、IVSd [(7.5±0.8) mm vs (8.8±1.1) mm]、LVPWd [(7.5±0.8) mm vs (8.7±1.1) mm]明显减小(P<0.05);LVEF [(0.72±0.06) vs (0.64±0.09)]显著提高(P<0.05)。结论 射频消融可有效改善频发室早引起的心脏结构重构和功能减退,缓解患者不适症状。
谢天浩 , 钱俊 , 刘飞利 , 姜伊昆 , 卢亦成 , 骆纯
2012, 33(4):399-402. DOI: 10.3724/SP.J.1008.2012.00399
摘要:目的 探讨症状性Rathke囊肿的诊断及手术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23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症状性Rathke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9例、女性14例;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15例(65.2%),视力下降和(或)视野缺损8例(34.8%),下丘脑-垂体功能紊乱11例(47.8%)。头颅MRI检查发现完全鞍内型病变10例,鞍内-鞍上扩展型10例,完全鞍上型3例。16例采用经鼻中隔-蝶窦入路手术,7例经右侧翼点入路手术,术中彻底清除囊内容物,完整或部分切除囊壁,开放囊腔。结果 随访14个月至10年,术后头痛缓解13例(13/15),下丘脑垂体功能紊乱缓解7例(7/11),视觉障碍均得到改善(8/8)。随访期间复发1例。结论 症状性Rathke囊肿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多样,术前明确诊断较困难。一般可经鼻中隔-蝶窦入路清除病灶,完全鞍上型病变则需选择经颅入路。显微镜下手术清除囊内容物并在确保安全前提下切除囊壁组织,既可明确诊断,又能缓解症状;是有效的治疗策略。
2012, 33(4):403-407. DOI: 10.3724/SP.J.1008.2012.00403
摘要:目的 比较锥形束CT(CBCT)与常规曲面断层片在下颌阻生智齿拔除术前设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97例135颗下颌阻生智齿行常规曲面断层片检查,其中41例共52颗进一步行CBCT检查并纳入本项研究。根据曲面断层片和CBCT所提供的影像资料,分别做出术前设计,判断能否根据影像资料决定术中去骨的部位、是否劈/截冠、分根以及确定脱位方向。采用SAS 9.3.1软件包对数据进行配对资料χ2检验。结果 相对于曲面断层片,CBCT能在术前更准确、量化地判断去骨部位和数量、是否需要分根、决定脱位方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术前决定是否需要劈/截冠上,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BCT在下颌阻生智齿拔除术前设计中能够为术者提供充分的三维影像信息,便于术者选择合适便利的进路和采用正确的策略、方法,减少邻近组织结构的损伤,确保手术顺利完成,从而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张竞 , 初向阳 , 刘阳 , 王云喜 , 云天洋 , 刘毅 , 万峰 , 张喆
2012, 33(4):408-412. DOI: 10.3724/SP.J.1008.2012.00408
摘要:目的 对比研究两种治疗方式治疗肺癌合并冠心病的优缺点,为临床工作提供帮助。方法 回顾分析 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9例在解放军总医院胸外科先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CI),术后短期内再行肺癌根治术的肺癌合并冠心病的患者(PCI组),以及8例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脏外科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ACBG)并同期行肺癌根治术的肺癌合并有严重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OPACBG组)的病例资料,对两组临床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均无围手术期心肌梗死、肺部感染、切口感染,无二次开胸止血、无围手术期死亡。与PCI组比较,OPCABG组的总手术时间[(428±22) min vs (149±32) min]、术中出血总量[(367±19) ml vs (171±19) ml]、第一个24 h胸腔引流量[(527±17) ml vs (250±14) ml] 均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间肺叶切除手术时间[(158±27) min vs (149±32) min]、术后住院天数[(10±0.5) d vs (11±0.5) d]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对于合并重度缺血性心脏病的肺癌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各有优势。应根据患者身体状况、冠状动脉病变部位等具体因素,严格按照适应证来选择恰当的血运重建技术,再积极行肺癌根治手术。
郭列平 , 周帆 , 韦苇 , 张忆梓 , 石昊天 , 凌晨晖 , 李璐 , 侯健
2012, 33(4):413-416. DOI: 10.3724/SP.J.1008.2012.00413
摘要:目的 探讨低剂量环磷酰胺联合泼尼松(CP方案) 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PDGF-BB)水平的影响。方法 54例难治或复发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给予低剂量环磷酰胺(CTX, 50 mg/d) 联合泼尼松(Pred, 15 mg/d)持续口服,评价疗效。于治疗前和治疗后2、4、6个月分别取患者的血清并应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VEGF和PDGF-BB的表达。结果治疗总有效率达69%(36/52)。其中有效并重复检测血清标本4次的患者30例(其中完全缓解2例,非常好的部分缓解4例,部分缓解24例),可评估无效患者7例。此30例有效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治疗2、4、6个月后血清VEGF和PDGF-BB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7例无效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治疗2个月后血清VEGF和PDGF-BB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低剂量环磷酰胺联合泼尼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有明显疗效,并可降低血清VEGF及PDGF-BB水平。推测其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新生血管的生成有关。
2012, 33(4):417-420. DOI: 10.3724/SP.J.1008.2012.00417
摘要:目的 通过分析7所军队医院2007年至2010年药品收益的影响因素,建立药品收益的回归方程。方法 数据摘自2007年至2010年7所医院财务收支数据和绩效考评数据;用Excel 2003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 18.0软件进行医院规模、服务量、当地经济水平、药品加成率等变量的主成分分析。遴选3个主成分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并建立回归方程。结果 和结论 (1)医院规模和服务量是药品收益的主要影响因素;(2)均次费用对医院药品收益有一定影响;(3)药品加成率和当地经济水平与医院药品收益呈负相关。
2012, 33(4):421-424. DOI: 10.3724/SP.J.1008.2012.00421
摘要:目的 观察玻璃化冷冻兔卵巢组织自体子宫系膜内种植后卵泡的发育情况。方法 15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两组: (1)冷冻复苏移植组,10只,切除双侧卵巢, 将卵巢切成小组织块玻璃化冷冻2周后复苏,多点自体种植于子宫系膜内;(2)对照组,5只。通过卵巢组织光镜、阴道脱落细胞学检查,观察种植后卵巢组织长期存活、卵泡生长发育及内分泌功能恢复及维持情况;观察存活的卵巢组织对促性腺激素的反应性;采集M Ⅱ 期成熟卵进行卵泡浆内单精子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 ICSI),进一步观察移植后发育成熟的卵母细胞的受精情况。结果 移植2个月和6个月后卵巢组织中各级卵泡所占的比例与正常卵巢组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半年后对卵巢组织应用卵泡刺激素,与未用卵泡刺激素的卵巢组织相比,近成熟卵泡所占的比例增多(P<0.05);成熟卵母细胞ICSI受精后,能够得到正常的胚胎。结论 玻璃化冷冻兔卵巢组织自体子宫系膜内种植能够很好地恢复卵巢功能,其功能可维持较长时间,结合体外受精技术可以产生正常的胚胎。
2012, 33(4):425-428. DOI: 10.3724/SP.J.1008.2012.00425
摘要: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入侵宿主细胞是由多种受体分子介导的多步骤过程,其中B族Ⅰ型清道夫受体(SR-BⅠ/SCARB1) 被认为是最先与HCV作用的受体。SR-BⅠ能够与HCV包膜糖蛋白E2相结合,在此过程中位于E2蛋白氨基末端的高变区1(hypervariable region 1,HVR1)起关键作用。SR- BⅠ与HCV的相互作用不仅能够介导HCV的细胞入侵,还能降低抗体对HCV的中和作用,有助于HCV的免疫逃避。因此,深入研究SR- BⅠ在HCV入侵细胞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有望发现在HCV感染的初始环节能够高效地阻断HCV入侵细胞的靶分子,从而预防和治疗HCV的感染。本文就SR-BⅠ的生物学特性、SR-BⅠ与HCV的相互作用对病毒入侵细胞的影响及机制等方面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2012, 33(4):429-431. DOI: 10.3724/SP.J.1008.2012.00429
摘要:创伤性视神经损伤(TON)是在外力作用下引起的视神经损伤,尚缺乏确切的治疗方法,预后较差,是颅脑外伤致残率较高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神经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展,视神经损伤和再生的研究成为神经科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本文针对各种创伤性视神经损伤动物模型的优缺点进行综述,为进一步建立理想的动物模型及进行前瞻性实验研究提供参考。
2012, 33(4):432-435. DOI: 10.3724/SP.J.1008.2012.00432
摘要:靶标范围的不断拓展是指数式富集的配体系统进化(SELEX)技术和其他随机文库技术(如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等)的显著特征之一。经过20多年的发展,SELEX的靶标已经拓展到包括金属离子、各种有机小分子、药物、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致病微生物、活细胞和组织等在内的多种形式,以细胞和组织为靶标的SELEX筛选策略在肿瘤靶向诊断和治疗的研究中也得到了初步应用,本文综述了SELEX技术的靶标拓展情况。
2012, 33(4):436-440. DOI: 10.3724/SP.J.1008.2012.00436
摘要:目的 探讨内皮素-1(ET-1)、ET-2、ET-3、内皮素受体A(ETRA)、ETRB和内皮素转换酶(ECE)在8周糖尿病SD大鼠视网膜中的表达。 方法 采用限制性片段差异显示PCR(RFDD-PCR)技术建立正常和8周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基因差异表达谱,并以半定量RT-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方法分别对两组间表达存在差异的6个基因(ET-1、ET-2、ET-3、ETRA、ETRB、ECE)的表达进行验证。 结果 RFDD-PCR结果显示,糖尿病组ET-1、ET-2、ET-3、ETRA、ETRB和ECE表达上调。半定量RT-PCR结果和蛋白免疫印迹结果显示,6种基因和蛋白在糖尿病组的表达(相对光密度比值)高于正常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均<0.01)。结论 ET-1、ET-2、ET-3、ETRA、ETRB和ECE在糖尿病视网膜中呈高表达,提示这6种基因可能参与了糖尿病视网膜的发病过程。
2012, 33(4):440-444. DOI: 10.3724/SP.J.1008.2012.00440
摘要:目的 探讨家族聚集性乙肝感染者HBV基因型和基础核心启动子(BCP)、前C/C区变异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家族聚集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98例(来自38个家族)作为研究组,非家族聚集性CHB患者11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型特异性引物巢式PCR法检测HBV感染者的HBV基因型,PCR测定BCP、前C/C区核苷酸序列,并且检测患者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乙肝五项和HBV-DNA载量等临床指标。结果 家族性乙肝母亲和(或)父亲与子女感染组以C基因型为主(52.9%,36/68),家族水平成员感染组和对照组以B基因型为主[分别为73.3%(22/30)、67.3%(74/110)],仅检测到少数B/C和B/D混合型,并且乙肝家族中母亲和(或)父亲与子女感染组C基因型所占百分比高于家族水平成员感染组及对照组(P<0.01)。家族内HBV聚集感染的基因型基本相同,不一致者为混合型。HBV C基因型的家族CHB患者比对照组具有更高的HBV-DNA载量(P<0.01),更高的BCP区A1762T/G1764A双突变率[61.9%(26/42) vs 35.7(10/28),P<0.05]。结论 家族聚集性CHB患者HBV基因型可能与传播途径有关,C基因型更易发生垂直传播。HBV C基因型感染并且BCP区A1762T/G1764A双突变可能是家族聚集感染者病情进展的危险因素。
吴弘△</sup> , 谢芳 , 郎希龙 , 郭志福 , 朱霓 , 白元 , 陈峰 , 潘静薇 , 郑兴 , 赵仙先 , 秦永文 , 黄薇
2012, 33(4):445-448. DOI: 10.3724/SP.J.1008.2012.00445
摘要:目的 调查2代3人同患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 FH)的家系,并检测和分析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基因突变,以探讨FH发病的分子机制。方法 对17岁先证者进行体格、心电图、血脂水平、心脏超声、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根据患者及其家系的血缘关系绘制家系图谱。以PCR法分别扩增家系成员LDL-R基因启动子、18个外显子及侧翼序列,应用直接测序法进行突变检测;并以90名来自患者原籍的正常人群和190个随机人群样本为对照。结果 共检查先证者4代28人。先证者、其胞姐及姨外祖母均为FH黄色瘤患者,3人血浆总胆固醇分别为18.89、15.23、12.89 mmol/L;临床诊断基因型分别为纯合型、杂合型及杂合型。系谱分析该家系遗传方式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规律。核苷酸序列分析显示3名患者LDL-R基因的10号外显子存在G1448A改变,为W462X终止突变。先证者、其胞姐及姨外祖母的基因型分别是GA、GA、AA;先证者的父亲家系均为GG纯合子。90名来自患者原籍的正常人群和190个随机人群样本该位点测序结果均为GG纯合子。结论 3名患者LDL-R基因均存在G1448A突变,为终止突变,来自母系亲属,此位点的突变很可能是该家系发病的分子基础。
汪向明 , 顾倩 , 于东红 , 刘银华 , 李佳嘉 , 张帆
2012, 33(4):449-453. DOI: 10.3724/SP.J.1008.2012.00449
摘要:目的 研究claudin-3和β-连环素(β-catenin)蛋白在卵巢交界性肿瘤(borderline ovarian tumors,BOTs)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claudin-3和β-catenin蛋白在69例BOTs组织中的表达,并与其在17例正常卵巢组织、31例卵巢上皮性良性肿瘤、39例卵巢上皮性恶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进行比较。结果 BOTs组织中claudin-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59.4%,41/69)低于卵巢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89.7%,35/39),而高于良性肿瘤及正常卵巢组织中的表达率(22.6%,7/31;5.9%,1/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正常卵巢组织与良性肿瘤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OTs组织中β-cateni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52.2%,36/69)低于卵巢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84.7%,33/39),而高于良性肿瘤及正常卵巢组织中的表达率(29.0%,9/31;11.8%,2/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而正常卵巢组织与良性肿瘤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laudin-3和β-catenin蛋白的表达与BOTs患者的临床病理分期以及腹腔有无种植相关(P<0.05),而与组织学类型和患者年龄无关(P>0.05)。Claudin-3与β-catenin在BOTs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439, P=0.000)。结论 Claudin-3与β-catenin在BOTs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着协同作用,对其进行联合检测有助于BOTs的诊断和治疗。
张东旭 , 李勋钢 , 徐丹枫 , 崔心刚 , 陈杰 , 王军凯 , 陈露 , 汪凯
2012, 33(4):454-456. DOI: 10.3724/SP.J.1008.2012.00454
摘要:目的 探讨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T1b期肾癌的临床经验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1月至2011年6月15例T1b期肾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5例,平均年龄(56.2±9.8)岁,其中左侧8例、右侧7例。肿瘤平均直径 (5.5±1.4) cm。15例患者均行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结果 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围手术期无严重并发症。平均手术时间 (100±23.6) min,术中平均热缺血时间(21.3±8.6)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35.3±11.6) ml,术后尿漏1例,肌酐短暂升高1例;术后平均住院时间(5.7±1.8) d,术后平均随访(21.2±10.1)个月,所有患者肾功能正常且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 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T1b期肾癌安全、有效,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但其远期疗效尚需大样本对照研究和长期随访观察。
2012, 33(4):457-459. DOI: 10.3724/SP.J.1008.2012.00457
摘要:鼻咽癌是中国南方地区的高发肿瘤,是目前放疗有效率较高的肿瘤之一,但复发和转移仍是导致鼻咽癌患者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如何完善鼻咽癌的综合治疗,提高其总体生存率是目前鼻咽癌治疗的重点。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细胞过继免疫疗法已经成为肿瘤患者放、化疗后辅助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促进患者免疫系统的重建、消除残留病灶及骨髓保护等都有良好的效果[1-2]。本研究观察了鼻咽癌患者自体CIK细胞的体外增殖能力及杀瘤活性,并与CD3AK和LAK细胞进行比较,旨在为鼻咽癌自体CIK细胞治疗应用于临床提供实验依据。
2012, 33(4):460-461. DOI: 10.3724/SP.J.1008.2012.00460
摘要:心血管系统疾病是导致终末期肾病和肾移植患者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1],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损伤是动脉硬化的早期改变,应用高频超声探测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与非内皮依赖性舒张,通过对比可无创性地判断血管内皮细胞功能[2]。研究发现尿毒症患者和同种异体肾移植患者的动脉内皮细胞功能均有损伤[3-5],但这些研究的受试者大多伴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已知心血管危险因素,这些危险因素本身也可以引起动脉内皮细胞功能损伤。本研究排除了所有伴有这些危险因素的受试者,对血透患者和肾移植患者的动脉内皮细胞功能进行比较。
2012, 33(4):462-463. DOI: 10.3724/SP.J.1008.2012.00462
摘要:1 病例资料患者女性,49岁,以“口齿不清2 d”为主诉于2011年10月27日收入我院神经内科。患者于2011年10月25日晨起出现口齿不清、舌头僵硬,无法发“斯”等平舌音,无发热,无头痛、头晕、恶心、呕吐,无视物旋转、复视、耳鸣,无语言理解障碍,无吞咽困难、饮水呛咳,无肢体麻木、肢体活动障碍,无意识障碍、抽搐、二便失禁。当日16:00症状稍减轻,18:00症状基本缓解。2011年10月26日晨再次出现类似症状。门诊头颅CT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为进一步诊治以“构音障碍待查”收入院。发病以来,患者神志清楚,精神、进食、二便正常。既往有“心绞痛”病史20余年,间断服药。无高血压、糖尿病、手术外伤史。自诉2011年发现“甲状腺肿块”,未正规诊治。体检:T 36℃,P 74次/min,R 18次/min,BP 130/90 mmHg(1 mmHg=0.133 kPa);神清,言语略含糊,口齿欠流利,查体合作,对答切题,定位定向力正常,近记忆力减退,计算力正常。颅神经检查未见异常。运动系统:未见四肢肌萎缩,四肢肌张力正常,肌力Ⅴ级,未见静止性震颤。感觉系统:四肢深浅感觉对称。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共济运动正常。脑膜刺激征:颈软,Brudzinski征(-),Kernig征(-)。GCS评分15分。内科体检:甲状腺未及明显肿大及肿块,心肺听诊无异常,眼睑及双下肢无水肿。入院后实验室检查:血、尿、粪常规正常,血糖、肝肾功能、电解质、自身免疫抗体、肌钙蛋白、肌红蛋白、肌酸磷酸激酶、凝血功能正常,抗链球菌溶血素O、类风湿因子阴性。心电图:窦性心律,T波异常;颈动脉超声:左侧椎动脉血流峰值流速减低。甲状腺B超:甲状腺弥漫性病变。脑电图检查:轻度异常脑电图,各区可见少量6~7 Hz θ波,颞部可见少量5~6 Hz θ波;睡眠脑电图:不正常脑地形图,背景活动中,各区可见少量5~7 Hz θ波,进入睡眠二期中,左侧半球可见一次尖波发放,双侧颞部可见一次尖波发放。心脏彩超:心内结构及血流未见明显异常,左室收缩功能正常。肌电图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头部MRI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腹部B超:肝囊肿。简易精神科智能量表(MMSE):28/30,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16/30,提示中度认知功能减退。2011年10月28日甲状腺功能:三碘甲状原氨酸 0.33(0.58~1.59) ng/ml,甲状腺素16.3(48.7~117.2) μg /L,促甲状腺素>100.00 (0.35~4.94) μIU/ml,游离甲状腺素<4.0(7.0~14.8) ng/L,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1.07(1.71~3.71) pg/ml;甲状腺相关抗体: 甲状腺球蛋白抗体 >1 000.00(0~4.11) IU/ml,甲状腺过氧化物抗体 > 1 000.00(0~5.61) IU/ml; 反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0.67 (0.6~1.81) ng/ml。2011年10月28日脑脊液常规检查:无色透明,比重1.010,细胞计数4.00×106/L,红细胞0/HP, Pandy试验微量。葡萄糖 4.61(2.2~3.9) mmol/L,脑脊液蛋白 545(150~450) mg/L,氯 126.3(120~132) mmol/L。血脑屏障破坏,但未见伴鞘内IgG合成增加。入院后给予吡拉西坦静滴改善脑功能,请内分泌科会诊,确诊为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予左甲状腺素钠片50 μg 每日一次口服,患者临床症状缓解,口齿不清明显改善。考虑为桥本脑病。患者拒绝服用皮质类固醇激素。2011年11月7日复查甲状腺功能,各项指标较前好转,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滴度水平较前有所下降,好转后出院。随访截至发稿前口齿不清未再发作。
2012, 33(4):464-f3. DOI: 10.3724/SP.J.1008.2012.00464
摘要:1 病例资料患者,女,45岁,2008年7月开始出现口干、多饮、多尿现象,半年内体质量减轻9 kg。2009年1月无诱因出现畏寒、发热,最高体温达39℃,伴纳差、乏力、恶心及双膝关节疼痛;空腹血糖为31.2 mmol/L,尿酮体阳性,白细胞(WBC) 12.6×109/L。于外院接受胰岛素静滴及头孢替安抗感染治疗7 d,但膝关节肿痛进行性加重,双下肢逐渐出现凹陷性水肿,右足背第3、4趾处发生皮肤剥脱,局部红肿破溃(图1)。于2009年1月21日转入我院,入院时测空腹血糖17 mmol/L,外周血WBC 23.1×109/L,中性粒细胞0.88,血红蛋白(Hb) 85 g/L,白蛋白21 g/L,血钠133 mmol/L,血钾3.4 mmol/L,诊断为2型糖尿病。予口服二甲双胍治疗,症状无明显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