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第33卷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著
    • 载脂蛋白D在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中的表达及对囊肿衬里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2012, 33(5):465-469. DOI: 10.3724/SP.J.1008.2012.00465

      摘要 (2774) HTML (0) PDF 1.66 M (23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载脂蛋白D(apolipoprotein D,ApoD)在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蛋白质印迹方法分析ApoD在ADPKD患者肾脏囊肿组织中的表达;蛋白质印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别检测Han:SPRD大鼠肾组织ApoD蛋白和基因表达的变化。应用MTT法检测人重组ApoD蛋白对ADPKD囊肿衬里上皮细胞(WT9-12)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经人重组ApoD蛋白作用后WT9-12细胞的凋亡情况及细胞周期改变。结果ADPKD患者及Han:SPRD杂合型大鼠(cy/+)肾组织中ApoD表达量分别低于正常人及Han:SPRD正常大鼠(+/+)肾组织(P<0.05,P<0.01)。8、12、16、24周龄Han:SPRD杂合型大鼠(cy/+)肾脏中ApoD基因表达量均低于同周龄Han:SPRD正常大鼠(+/+)(P<0.05)。人重组ApoD蛋白以100、200、400 ng/ml作用于WT9-12细胞,作用48 h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8.21%、7.59%、8.07%(P<0.05),作用72 h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8.62%、6.43%、9.42%(P<0.05)。人重组表达ApoD蛋白以400 ng/ml浓度刺激细胞72 h,对细胞凋亡无明显影响,但可使G1期细胞增加8.26%,S期细胞减少8.09%(P<0.05)。结论ApoD蛋白可能通过调节细胞周期减弱WT9-12细胞增殖,其表达减少可能在ADPKD的发病过程中具有一定作用。

    • 槐定碱对心肌梗死大鼠心功能及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2012, 33(5):470-473. DOI: 10.3724/SP.J.1008.2012.00470

      摘要 (2832) HTML (0) PDF 1.04 M (20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槐定碱对心肌梗死大鼠心功能及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方法制备SD大鼠心肌梗死模型,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和槐定碱低、中、高(5、10、20 mg/kg)剂量组,另设假手术组,每组10只。实验结束后测定左室舒张末压(LVEDP),左室内压最大上升、下降速率(±dp/dtmax)和心脏质量指数(HM/BM),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各组大鼠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对照组的±dp/dtmax降低,LVEDP升高,HM/BM升高(P均<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加药各组的±dp/dtmax升高,LVEDP降低,HM/BM降低,除低剂量组-dp/dtmax外,余者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电镜结果显示假手术组大鼠心肌细胞肌丝排列整齐,线粒体结构正常。模型对照组大鼠心肌细胞肌丝溶解,线粒体肿胀,嵴模糊不清,有显著的病理学改变;槐定碱低剂量组的肌丝溶解有轻微恢复,中、高剂量组肌丝溶解现象消失,肌丝排列整齐。结论槐定碱能改善心肌梗死大鼠的心功能,减轻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的损伤。

    • 具有肿瘤杀伤活性粒细胞的筛选及其体外抑瘤效应观察

      2012, 33(5):474-478. DOI: 10.3724/SP.J.1008.2012.00474

      摘要 (2115) HTML (0) PDF 342.03 K (21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索具有肿瘤杀伤活性(CKA)粒细胞的筛选方法,并对其体外抑瘤效应进行初步研究。方法(1)收集健康志愿者外周抗凝全血21份,分离粒细胞,与人肺癌A549细胞共培养,通过检测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筛选出CKA粒细胞。(2)将筛选得到的CKA粒细胞作用于不同种类的肿瘤细胞,采用CCK8法检测肿瘤细胞活性,双染法检测肿瘤细胞凋亡发生情况。(3)分别采用直接接触、Transwell共培养、条件培养液等共培养细胞方式,观察不同处理方式对CKA粒细胞抑制肿瘤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1)有6株粒细胞克隆对A549细胞活性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将其中作用最显著的克隆3标记为CKA粒细胞。(2)CKA粒细胞不仅对人肺腺癌细胞A549、人肝癌细胞HepG2和人宫颈癌细胞HeLa生长活性有明显抑制作用,且能促进这3种细胞的凋亡。(3)3种处理方式的抑制效率比较:直接接触>Transwell>条件培养。结论CKA粒细胞对某些类型的肿瘤细胞活性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CKA粒细胞对肿瘤的杀伤作用可能与其与肿瘤的接触方式有关。

    • RASSF1A和APC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与前列腺癌的关系

      2012, 33(5):479-483. DOI: 10.3724/SP.J.1008.2012.00479

      摘要 (3315) HTML (0) PDF 504.43 K (25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Ras相关区域家族1A (Ras association domain family 1 isoform A,RASSF1A)及结肠腺瘤性息肉病(adenomatosis polyposis coli,APC)基因启动子区CpG甲基化及与前列腺癌(PCa)之间的关系,探索PCa早期诊断的检测方法。方法收集60例PCa和40例前列腺增生(BPH)病例的组织标本及其相关的临床指标。应用亚硫酸氢盐修饰后测序法检测PCa组织及BPH组织中RASSF1A、APC基因启动子区CpG甲基化情况。结果PCa组RASSF1A、APC基因CG位点甲基化率高于BPH组(60.8% vs 14%,48.84% vs 1.19%,P<0.05);基因甲基化率与PSA、Gleason评分、病理分期和PCa危险分期关系密切(P<0.01);RASSF1A及APC基因甲基化联合检测用于判断PCa及BPH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是95.74%和82.9%。结论RASSF1A、APC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与PCa发生及发展有关,其甲基化率的变化与PCa的危险分期关系密切。检测前列腺组织中相关基因甲基化状态,有望成为诊断早期PCa的一种方法。

    • 土槿皮乙酸对大鼠脑胶质瘤C6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2012, 33(5):484-487. DOI: 10.3724/SP.J.1008.2012.00484

      摘要 (2689) HTML (0) PDF 2.86 M (20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土槿皮乙酸(pseudolaric acid B,PAB)对大鼠脑胶质瘤C6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MTT法检测0、0.1、0.2、0.4、0.8、1.6、8、16 μg/ml PAB对C6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碘化丙啶(PI)染色后细胞周期的变化;皮下注射C6细胞建立C6种植瘤大鼠模型并测量种植瘤体积;免疫组化法测定大鼠脑胶质瘤C6细胞种植瘤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变化。结果体外实验结果表明,PAB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胶质瘤C6细胞生长,半数致死剂量(IC50)为0.03 μg/ml,同时,可使C6细胞周期阻滞于G2/M期;体内实验结果表明,PAB给药后大鼠种植瘤体积有所降低,种植瘤组织中PCNA表达呈下降趋势。结论PAB可抑制大鼠脑胶质瘤C6细胞增殖,阻滞细胞周期中G2/M期、下调PCNA表达为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 透明质酸注射后组织坏死机制的实验研究

      2012, 33(5):488-492. DOI: 10.3724/SP.J.1008.2012.00488

      摘要 (2281) HTML (0) PDF 6.79 M (21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透明质酸注射治疗后发生组织坏死的机制。方法采用新西兰白兔20只(40只兔耳),结扎耳郭前动静脉和其他旁支动静脉,制成以耳中央动脉、静脉为主要血供的兔耳复合组织瓣模型。把兔耳组织瓣模型随机分为A、B、C、D组。A、B、C组分别将透明质酸0.2 ml注射入兔耳根部中央动静脉周围、中央静脉内和中央动脉内;D组切断耳中央动脉作为对照。分别于注射后第1、7、14天观察大体和微循环变化,监测皮温和血氧饱和度,第14天处死动物取耳标本进行组织学检查。结果各组动物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缺血,A组和D组注射后皮温和血氧饱和度变化与注射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注射后第1天皮温和血氧饱和度下降,而后逐渐回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和D组所有兔耳均成活。C组注射后兔耳皮温和血氧饱和度急剧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 d后皮肤相继出现溃疡和坏死。结论透明质酸注入动脉内可以导致远端小动脉栓塞和微循环障碍,可能是组织坏死的主要原因。

    • EBUS-TBNA与PET/CT在不明原因纵隔淋巴结肿大诊断中的价值

      2012, 33(5):493-496. DOI: 10.3724/SP.J.1008.2012.00493

      摘要 (2350) HTML (0) PDF 222.11 K (24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支气管超声引导针吸活检术(endobronchial ultrasound guided transbronchial needle aspiration,EBUS-TBNA)和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positron-emission tomography and computed tomography,PET/CT)用于不明原因纵隔淋巴结肿大诊断的价值,并探讨EBUS-TBNA和PET/CT联合应用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呼吸科自2010年12月至2011年8月采用EBUS-TBNA诊断前已采用PET/CT检查的45例不明原因纵隔淋巴结肿大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进行EBUS-TBNA检查前接受普通白光支气管镜检查,均未发现支气管内病变。对于EBUS-TBNA未能明确诊断的患者,可行外科手术切除,并经至少6个月以上的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EBUS-TBNA诊断恶性纵隔淋巴结的敏感性为81.48%(22/27)、特异性100%(18/18)、阳性预测值100%(22/22)、阴性预测值78.26%(18/23)、准确性88.89%(40/45);PET/CT诊断恶性纵隔淋巴结的敏感性为92.59%(25/27)、特异性55.56%(10/18)、阳性预测值75.76%(25/33)、阴性预测值83.33%(10/12)、准确性77.78%(34/45),EBUS-TBNA在诊断的特异性(P=0.003)和阳性预测值(P=0.016)方面优于PET/CT。结论EBUS-TBNA在不明原因纵隔淋巴结肿大的诊断方面有较高的价值;与PET/CT联合应用,可使EBUS-TBNA诊断恶性纵隔淋巴结出现假阴性结果的状况得到改善。

    • 年龄对风湿性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前瞻性研究

      2012, 33(5):497-500. DOI: 10.3724/SP.J.1008.2012.00497

      摘要 (2342) HTML (0) PDF 247.14 K (25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年龄对风湿性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将符合入选条件的2010年3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在长海医院接受主动脉瓣置换术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根据年龄分为3组: A组, <45岁; B组, ≥45岁且<65岁;C组, ≥65岁,每组14例。使用SF-36量表评估患者术前和术后不同时间(3、6、12个月)的生活质量。采用配对非参数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3组术后与术前生活质量评分的变化;采用重复测量方法分析年龄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评分的影响。结果(1)与术前相比,A、C两组术后3个月生理职能(RP)、总体健康(GH)、活力(VT)和精神健康(MH)等4个维度,以及术后6、12个月SF-36量表8个维度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B组术后3个月RP、GH、VT和社会职能(SF)等4个维度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6个月除MH外,余7个维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2个月,8个维度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2)各组之间比较,除A组GH评分趋势显著好于B、C两组(P=0.000)外,余7个维度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风湿性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患者生活质量有明显改善;年龄不是影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危险因素,但对年轻患者及时行手术治疗更有利于其GH的恢复。

    • C反应蛋白对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预测价值

      2012, 33(5):501-505. DOI: 10.3724/SP.J.1008.2012.00501

      摘要 (3473) HTML (0) PDF 291.84 K (24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价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CAP)患者就诊时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对其发生住院期间死亡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至2010年9月期间202例因重症CAP住院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提取出患者就诊时的血清CRP浓度以及肌酐、红细胞沉降率、白细胞计数等数据。根据治疗效果将患者分为住院期间死亡组(死于CAP并发症)和存活组,分别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法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CRP与患者发生住院期间死亡事件的关系。结果死亡组和存活组患者血清CRP中位水平(四分位间距)分别为327.00(246.25, 411.50) mg/L和167.00(132.50, 208.50) m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7.481,P<0.001)。ROC分析表明:血清CRP对预测患者发生住院期间死亡事件具有较高的预测效力,其曲线下面积(AUC)达到了0.85[95%可信区间(0.78,0.91)];以230.50 mg/L为界点时,其预测患者发生住院期间死亡事件的敏感性为0.83[95%可信区间(0.76, 0.89)],特异性为0.79[95%可信区间(0.65,0.89)]。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在校正了年龄、肌酐、红细胞沉降率后,CRP仍然与重症CAP患者住院期间发生死亡事件相关(OR=13.42,P<0.01)。结论血清CRP水平对重症CAP患者发生住院期间死亡事件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 胃癌TNM分期标准第6版和第7版对胃癌术后预后判断的价值比较

      2012, 33(5):506-509. DOI: 10.3724/SP.J.1008.2012.00506

      摘要 (2553) HTML (0) PDF 317.64 K (29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价第7版胃癌TNM分期标准对胃癌术后患者预后判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2002年至2005年在长海医院接受胃癌手术切除的381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胃癌TNM分期标准第6版和第7版进行分期,比较不同分期患者生存曲线的差异。结果采用第7版胃癌TNM分期标准,各T、N分期的不同组别生存曲线的变化趋势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第6版相比,第7版分期标准更为细化,具体表现为第7版中T2和T3、N1和N2不同组别生存曲线的变化趋势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6版中为Ⅳ期,经第7版分期降期后的患者的生存率较未降期的患者增高,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第6版胃癌TNM分期相比,第7版在T分期和N分期标准的划分更细致、更为合理,对胃癌手术后患者的预后判断更为准确。

    • 髋臼骨折ABC分类系统的可信度评价

      2012, 33(5):510-513. DOI: 10.3724/SP.J.1008.2012.00510

      摘要 (2240) HTML (0) PDF 243.01 K (19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对髋臼骨折ABC分类系统进行可信度评价。方法于已行手术治疗的1 122例髋臼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库中按ABC分类系统3个亚型中每种亚型随机抽取20例,再分为2组: 平片组30例(提供骨盆正位、髂骨斜位、闭孔斜位X线片)及平片+CT组30例(提供X线片、二维CT)。抽取1~5年资、5~10年资、10~15年资各3位骨科专业医生,对平片组和平片+CT组影像资料进行读片并根据ABC分类系统做出诊断;每位观察者只读片而不知晓其他临床资料。于第1次读片(第1阶段)3个月后将相同的病例资料打乱顺序,再次请原3组人员进行读片(第2阶段)。对两次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计算Kappa值进行一致性检验,以评估观察者间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结果不同观察者间在第1和第2两个阶段的一致性分别为: 平片组0.66、0.71,平片+CT组0.67、0.72;同一观察者前后两次读片可重复性分别为: 平片组0.75,平片+CT组0.78;高年资组医生诊断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相对较高。结论以ABC分类系统对髋臼骨折进行分类诊断时,可以获得一致度较高的诊断结果;CT虽然对于髋臼骨折的治疗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但并不能明显提高对髋臼骨折分类诊断的可信度。

    • 早期超声筛查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妊娠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2012, 33(5):514-518. DOI: 10.3724/SP.J.1008.2012.00514

      摘要 (2816) HTML (0) PDF 1014.35 K (21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超声筛查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妊娠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10年1月至12月在本院生殖中心接受IVF-ET的685例孕妇于妊娠早期(11~13+6周)进行超声筛查, 内容包括胎数、多胎绒毛膜性及孕龄的确定, 胎儿早期结构异常筛查, 超声软标记(sonographic markers)检测;对异常胎儿选择性行绒毛取样或羊水穿刺术, 对确定为三胎或双胎之一致死性畸形者行减胎术;并追踪所有孕妇的妊娠过程和临床结局。结果685例受检IVF-ET孕妇中, 单胎妊娠440例, 发生率64.23%;双胎妊娠244例, 发生率35.62%;三胎妊娠1例, 发生率0.15%。单胎妊娠早期共发现7例胎儿超声异常, 临床确诊5例。双胎妊娠早期共发现6例超声异常, 临床确诊3例。除去三胎, 本组IVF-ET孕妇总的胎儿畸形发生率为0.86%(8/928), 其中2例经染色体检查确诊, 另有2例接受减胎术。结论通过对IVF-ET妊娠早期(11~13+6周)进行超声筛查, 可以提高异常胎儿早期检出率, 并对多胎及异常胎儿的早期处理有临床指导意义。

    • 5-单硝酸异山梨酯上调斑马鱼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β表达并促进血管新生

      2012, 33(5):519-522. DOI: 10.3724/SP.J.1008.2012.00519

      摘要 (2835) HTML (0) PDF 585.41 K (20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研究5-单硝酸异山梨酯对斑马鱼血管发育的影响,探讨硝酸酯类药物促进血管新生的作用机制。方法以血管内皮具有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转基因斑马鱼胚胎为研究对象,将以100、300、500、1 000 μg/ml 5-单硝酸异山梨酯处理的胚胎作为实验组,以0.5% 二甲基亚砜(DMSO)处理的胚胎作为对照组,从受精卵形成后0.5~1 h开始药物处理,24~26 h后观察药物对转基因斑马鱼血管发育的影响。使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新生血管状态并记录血管长度。分别从药物处理后0、6、12和24 h的斑马鱼胚胎中提取总RNA,采用实时定量RT-PCR方法检测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β(PDGFRβ)的表达变化。结果5-单硝酸异山梨酯可促进斑马鱼血管发育(P<0.01),且在100、300、500 μg/ml 3个浓度梯度范围内其促进作用与药物浓度成正比。实验组较对照组PDGFRβ表达量升高,在药物作用12和24 h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P<0.01)。结论5-单硝酸异山梨酯可上调PDGFRβ的表达,促进斑马鱼血管发育。

    • 基于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恶性肿瘤血清癌胚抗原的诊断价值分析

      2012, 33(5):523-527. DOI: 10.3724/SP.J.1008.2012.00523

      摘要 (3007) HTML (0) PDF 247.04 K (27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中癌胚抗原(CEA)在各组人群中的表达以及其他指标的伴随情况,并探讨其可能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近年我院可供分析的25 076例多肿瘤蛋白芯片检测结果,分析CEA在各组人群、常见肿瘤中的升高特点,以及CEA伴随其他检测指标升高在肿瘤中的分布情况。结果CEA升高在恶性肿瘤患者中明显高于良性病变患者及正常体检者(P<0.01),以结直肠癌最高(41.85%),其次为胰腺癌(37.97%)和肺癌(37.16%)。在肿瘤患者中,CEA常伴随其他肿瘤标志物出现,以伴随CA125升高最为常见,其次为CA19-9和CA242。CEA/CA125伴随升高常见于胰腺癌(74.26%)、卵巢癌(69.57%)、肝细胞癌(62.13%)和肺癌(51.68%),CEA/CA19-9伴随升高常见于胰腺癌(77.23%)和肝细胞癌(72.34%),CEA/CA242伴随升高常见于胰腺癌(77.23%)和结直肠癌(57.61%)。CEA+CA19-9+CA242联合升高常见于胰腺癌(76.24%)、卵巢癌(52.17%)和结直肠癌(51.32%),CEA+CA19-9+CA242+CA125联合升高常见于胰腺癌(61.39%)。结论CEA在恶性肿瘤中广泛表达,但并非恶性肿瘤的特异性指标。CEA单项指标升高对结直肠癌、胰腺癌和肺癌的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CEA联合CA125、CA19-9和CA242检测有利于提高胰腺癌、卵巢癌和结直肠癌的诊断阳性率。

    • MCT1、CD147、CD44 mRNA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相关性及意义

      2012, 33(5):528-531. DOI: 10.3724/SP.J.1008.2012.00528

      摘要 (2496) HTML (0) PDF 239.17 K (21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单羧酸转运蛋白-1(MCT1)、CD147、CD44 mRNA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及其在NSCLC发生、发展和预后中的意义。方法取经病理确诊的56例NSCLC患者的癌及癌旁组织(距肿瘤边缘>5 cm)、20例肺良性病变、7例正常肺组织组织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MCT1、CD147、CD44 mRNA表达,并分析癌组织中三者表达的相关性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1)MCT1、CD147、CD44 mRNA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量高于癌旁组织、正常肺组织和肺良性病变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 癌组织中MCT1、CD147、CD44 mRNA三者表达具有相关性(P<0.05);(3) MCT1、CD147、CD44 mRNA的表达与NSCLC患者的性别、年龄、是否吸烟、肿瘤大小、pTNM分期均无关,但与肿瘤的组织类型(P均<0.05)、淋巴结转移(P均<0.05)有关;MCT1、CD44 mRNA的表达还与肿瘤分化程度有关(P均<0.05)。结论在NSCLC患者组织中MCT1、CD147、CD44 mRNA表达上调,它们可能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望成为NSCLC诊断和预后评价的指标。

    • 羟基乙酸乙基纤维素微球的研制

      2012, 33(5):532-535. DOI: 10.3724/SP.J.1008.2012.00532

      摘要 (3058) HTML (0) PDF 755.09 K (20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用于肝动脉栓塞治疗的羟基乙酸乙基纤维素微球的制备方法及其体外释药特征。方法选用乙基纤维素为载体,加入羟基乙酸,采用复乳法制备羟基乙酸乙基纤维素微球,以外观、粒径、载药量、包封率为考察指标,从微球的圆整度、光滑度、大小均匀度、含药量对微球综合评价,并采用恒温振荡透析法测定微球的体外药物释放特性。结果和结论羟基乙酸乙基纤维素微球外观光滑,球形圆整,平均粒径(233.38±1.62) μm,载药量114.32 μg/mg,包封率78.61%,微球体外可释放药物72 h。羟基乙酸乙基纤维素微球可满足进一步动物实验要求,为化学腐蚀性药物用于肝动脉栓塞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 UHPLC-Q-TOF/MS对藜芦药材化学成分的快速分离与鉴别

      2012, 33(5):536-539. DOI: 10.3724/SP.J.1008.2012.00536

      摘要 (2822) HTML (0) PDF 454.01 K (25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仪与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仪联用技术(UHPLC-Q-TOF/MS)对藜芦中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别。方法应用Agilent Eclipse Plus C18色谱柱(2.1 mm×100 mm,1.8 μm),以0.1%甲酸水溶液(A)-乙腈(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模式下采集数据。结果共鉴别出黎芦药材中32个化学成分,通过比较碎片离子对其中的3对同分异构体进行了结构解析。结论采用UHPLC-Q-TOF/MS方法能快速地在一张图谱上表征出藜芦中的主要化学成分,为藜芦的药效物质基础及化学成分体内代谢与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 >研究快报
    • 大鼠非梗死区心肌Dock1蛋白表达改变

      2012, 33(5):540-543. DOI: 10.3724/SP.J.1008.2012.00540

      摘要 (2089) HTML (0) PDF 2.90 M (19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大鼠非梗死区心肌Dock1蛋白的表达改变。 方法建立SD大鼠实验性心肌梗死(22只)及假手术模型(20只)。分别于术后24 h和12周时处死心肌梗死组和假手术组大鼠(各8只),获取心脏标本,应用免疫印迹法检测非梗死区心肌及假手术组心肌Dock1蛋白的表达。 结果术后24 h时,心肌Dock1蛋白表达在梗死组(0.13±0.03)与假手术组(0.10±0.04)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2周时,梗死组(0.17±0.04)较假手术组(0.11±0.05)表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12周时的梗死组心肌Dock1蛋白表达较24 h时的梗死组和假手术组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中存在Dock1蛋白的表达;梗死后12周时非梗死区心肌Dock1蛋白表达增加。

    • 丹参素对STAT1、PPARγ和HGF在糖尿病小鼠肝脏中表达的影响

      2012, 33(5):544-548. DOI: 10.3724/SP.J.1008.2012.00544

      摘要 (2797) HTML (0) PDF 1.70 M (24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丹参素对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小鼠肝脏组织中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因子1(STAT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 (PPARγ)以及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糖尿病小鼠肝脏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60只健康雄性C57BL/6小鼠中随机选取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剩余50只小鼠按200 mg/kg一次性腹腔注射STZ 500 mg,72 h后尾尖取血测空腹血糖,血糖值大于20 mmol/L为糖尿病小鼠。40只糖尿病小鼠随机分为糖尿病模型组,丹参素低剂量组(15 mg/kg)、中剂量组(30 mg/kg)、高剂量组(60 mg/kg)。丹参素组小鼠1次/d灌胃给药,连续给药12周,末次给药12 h后检测空腹血糖、胰岛素、糖基化血红蛋白(GHb)的水平,及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用蛋白质印迹分析法检测小鼠肝脏组织中STAT1、PPARγ和HGF蛋白的表达。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糖尿病模型组及丹参素组的血糖及GHb水平均增高(P<0.01),胰岛素水平降低(P<0.01),丹参素各剂量组间血糖、胰岛素及GH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糖尿病模型组血清AST、ALT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升高(P<0.05);丹参素组血清AST、ALT水平较糖尿病模型组下降(P<0.05);丹参素各剂量组间AST、AL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糖尿病模型组小鼠肝组织中STAT1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PPARγ和HGF的表达则降低(P<0.01);与糖尿病模型组比较,丹参素组的小鼠肝脏组织中PPARγ和HGF的表达上调(P<0.01), STAT1表达减少(P<0.01),且呈剂量依赖性。结论丹参素对糖尿病肝损害的保护作用可能与上调糖尿病小鼠肝脏组织中PPARγ和HGF的表达,抑制STAT1介导的炎症反应有关。

    • 加速溶剂萃取-HPLC-TOF/MS法同时测定重楼中6种甾体皂苷类成分

      2012, 33(5):549-552. DOI: 10.3724/SP.J.1008.2012.00549

      摘要 (2456) HTML (0) PDF 274.11 K (21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引入加速溶剂萃取(accelerated solvent extraction, ASE)技术,并结合HPLC-TOF/MS法同时测定重楼中6种甾体皂苷类成分的含量。方法加速溶剂萃取仪在120℃、1.17 MPa (1 700 psi)压力下,用70%的乙醇静态萃取样品6 min;6种重楼皂苷的含量用HPLC-TOF/MS同时测定,色谱柱: MGC18柱(3.0 mm×100 mm,3.0 μm);流动相: 乙腈与0.1%(V/V)甲酸水,梯度洗脱;流速: 0.8 ml/min;柱温: 25℃;进样量: 3 μl;离子源: ESI正离子模式;雾化气压力: 275.85 kPa(40 psi);干燥气流速: 10 L/min;干燥气温度: 350℃。结果重楼皂苷Ⅰ、重楼皂苷Ⅱ、重楼皂苷Ⅵ、重楼皂苷Ⅶ、薯蓣皂苷和纤细薯蓣皂苷的线性范围(μg/ml)分别为: 0.500 0~50.00(r=0.999 8)、0.422 3~42.23(r=0.999 7)、0.612 0~61.20(r=0.999 9)、0.714 0~71.40(r=0.999 5)、0.448 0~44.80(r=0.999 9)和0.436 0~43.60(r=0.999 7);各成分的平均回收率(n=6)分别为98.9%、98.0%、102.5%、101.9%、103.1%和97.9%。结论该法溶剂消耗少、耗时短、便于自动化,可实现高通量分析,可用于重楼中皂苷类成分的含量测定。

    • >综述
    • Shh信号通路在神经胶质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2012, 33(5):553-557. DOI: 10.3724/SP.J.1008.2012.00553

      摘要 (2773) HTML (0) PDF 264.16 K (37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Sonic hedgehog(Shh)信号转导通路是脊椎动物hedgehog信号通路家族成员之一,主要由分泌型糖蛋白Shh配体、跨膜蛋白受体Ptch和Smo以及下游转录因子Gli蛋白组成,在胚胎发育尤其是神经系统发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研究发现Shh信号通路与多种肿瘤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神经胶质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脑肿瘤,生长迅速且多呈浸润性,易复发,是脑肿瘤中治疗效果最差的肿瘤之一,主要原因是多种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增强了胶质瘤细胞的增殖能力。此外,神经胶质瘤是由不同属性的肿瘤细胞混合构成,胶质瘤中的肿瘤干细胞具有无限增殖能力,这一特性也对胶质瘤的发生、发展和复发起着重要作用。有研究发现Shh信号通路与神经胶质瘤的发生、增殖及胶质瘤干细胞有密切关系。本文主要就Shh信号通路的组成和其在神经胶质瘤发生及胶质瘤干细胞中的相关作用作一综述。

    • 深部真菌感染治疗的新思路

      2012, 33(5):558-561. DOI: 10.3724/SP.J.1008.2012.00558

      摘要 (2507) HTML (0) PDF 271.72 K (25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深部真菌感染发病率急剧升高,且具有极高的致死率。而临床上现有的抗真菌药物的耐药现象十分严重,寻求新的治疗手段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从作用于新靶点的抗真菌药物、采取联合用药方式进行抗真菌治疗以及研发真菌疫苗3大方面进行综述。

    • >短篇论著
    • 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应用黑升麻制剂治疗绝经相关症状

      2012, 33(5):562-564. DOI: 10.3724/SP.J.1008.2012.00562

      摘要 (3227) HTML (0) PDF 244.80 K (24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黑升麻制剂(莉芙敏片)用于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绝经相关症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60例因子宫内膜癌Ⅰ期术后出现绝经相关症状的患者,根据用药意愿分为莉芙敏研究组及不用药对照组,每组各30例。莉芙敏组口服莉芙敏片20 mg,每日2次,共24周;对照组不服药。随访12个月,比较2组的Kupperman绝经指数(KMI)总分、骨密度、肝肾功能、血常规等实验室检查项目及肿瘤复发率、死亡率。结果莉芙敏组治疗前KMI总分为26±7,治疗24周后为9±4,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KMI总分治疗前、后分别为25±8和2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莉芙敏组骨密度值在治疗前、后分别为(0.790±0.17)和(0.891±0.21) g/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骨密度值治疗前、后分别为(0.808±0.19)和(0.816±0.15) g/c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莉芙敏组服药期间无不良事件发生。随访1年对照组有1例肿瘤复发,莉芙敏组和对照组各有1例死亡。 结论黑升麻制剂可用于改善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的绝经相关症状,且不增加肿瘤的复发率。

    • 超声测盆腔积液深度在评估异位妊娠腹腔内出血量中的应用

      2012, 33(5):565-566. DOI: 10.3724/SP.J.1008.2012.00565

      摘要 (2685) HTML (0) PDF 191.97 K (23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比对异位妊娠患者术前盆腔积液深度的彩色超声测量结果与术中记录的实际腹腔内积血量,建立估测术前腹腔内出血量的方法。 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本院诊断为异位妊娠并行急诊手术的患者500例。术前患者取半卧截石位,行阴式超声检查。按彩超提示盆腔积液深度(x)和术中记录与之对应的腹腔内实际出血量(y),利用SPSS 16.0统计软件行统计学分析并建立方程。结果盆腔积液深度(x)与腹腔内实际出血量(y)符合方程: y=43.306 e0.704x,R2=0.983,P<0.05。按此方程推算腹腔内实际出血量,当盆腔积液深度为3、3.5、4.0及4.5 cm时,腹腔内实际出血量分别为357.91、508.92、732.64及1 028.95 ml。结论根据盆腔积液深度可估算出异位妊娠患者腹腔内出血的量,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准确的治疗依据。

    • 应用国产CL-V型双叶瓣行瓣膜置换21例分析

      2012, 33(5):567-569. DOI: 10.3724/SP.J.1008.2012.00567

      摘要 (2672) HTML (0) PDF 248.68 K (20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和评价新型国产CL-V型双叶型人工机械心脏瓣膜的早期临床疗效和近期随访结果。方法本组21例患者,行左房室瓣置换18例,左房室瓣及主动脉瓣联合置换3例。共植入进口瓣膜(23A)1枚,CL-V型双叶瓣23枚,其中CL-V型双叶瓣左房室瓣位21枚(25M 1枚、27M 20枚)、主动脉瓣位2枚(23A 1枚、25A 1枚)。比较术前与术后1周、术后6个月心脏房室大小、心功能、血流动力学及血液相容性指标;观察围术期及随访中是否有瓣膜相关并发症。结果随访率100%,随访时间6~61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9.8个月(1.7年)。本组无早期死亡(术后30 d内),术后早期及近期随访中血流动力学性能稳定,血液相容性良好,未发现与瓣膜有关的并发症发生。结论CL-V型双叶瓣的早期临床疗效满意,术后近期随访中未发现人工心脏瓣膜相关的并发症,远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研究。

    • 上海市青年人上前牙邻接触区和龈外展隙的形态研究

      2012, 33(5):570-572. DOI: 10.3724/SP.J.1008.2012.00570

      摘要 (3390) HTML (0) PDF 205.95 K (24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对上海市青年人不同牙形的上颌前牙邻接触区(PCA)和龈外展隙形态进行研究,为前牙美学修复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上海市青年人6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硅橡胶印模材法获取牙列模型,用Sirona inlab inEos Blue蓝光扫描仪扫描模型并测量,测量结果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三种牙体形态的上前牙邻接触区百分数(PCAP)比例: 方圆形上前牙的中切牙与中切牙(CI-CI)、中切牙与侧切牙(CI-LI)、侧切牙与尖牙(LI-CA)分别为(47.7±5.1)%、(34.6±5.0)%、(24.2±4.2)%;卵圆形分别为 (43.1±3.7)%、(31.3±4.1)%、(22.3±3.7)%;尖圆形分别(38.8±5.3)%、(33.1±5.7)%、(23.2±3.7)%。统计分析显示,方圆形和卵圆形分别在上前牙的CI-CI、LI-CA两牙位的PCA长度与同侧中切牙临床冠长存在线性相关性。中切牙临床冠长(P<0.01)、中切牙间龈乳头高度(PH)(P<0.01)和龈外展隙的角度(GEA)(P<0.01)在不同牙形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上前牙邻接触区长度百分数、龈乳头高度、龈外展隙的角度与上中切牙牙形密切相关,可以为临床前牙及其软组织修复治疗提供参考数据。

    • 生脉注射液辅助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2012, 33(5):573-574. DOI: 10.3724/SP.J.1008.2012.00573

      摘要 (2024) HTML (0) PDF 192.66 K (20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生脉注射液对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辅助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至2011年收治的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5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对照组为基础治疗;观察组为基础治疗+生脉注射液(4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每日1次,疗程7 d)。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心功能指标变化。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对照组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直径(LVESD)、左室舒张末直径(LVEDD)、每搏输出量(SV)和左室短轴缩短率(FS)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心功能指标改善更明显,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2.1%,较对照组(75.0%)有所提高(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生脉注射液可改善心脏收缩功能,疗效肯定。

    • >研究简报
    •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肝力保胶囊中虎杖苷的含量

      2012, 33(5):575-576. DOI: 10.3724/SP.J.1008.2012.00575

      摘要 (2537) HTML (0) PDF 227.29 K (20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病例报告
    • 妊娠合并双肾巨大错构瘤及子宫血管周上皮样瘤剖宫产分娩1例报告

      2012, 33(5):577-579. DOI: 10.3724/SP.J.1008.2012.00577

      摘要 (2281) HTML (0) PDF 917.28 K (24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Kimura病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2012, 33(5):580-F3. DOI: 10.3724/SP.J.1008.2012.00580

      摘要 (2683) HTML (0) PDF 508.91 K (19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重要通知
友情提醒: 近日发现论文正式见刊或网络首发后,有人冒充我刊编辑部名义给作者发邮件,要求添加微信,此系诈骗行为!可致电编辑部核实:021-81870792。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