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第33卷第9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著
    • 异源性筛选标记对白假丝酵母菌耐受各种应激的影响

      2012, 33(9):929-935. DOI: 10.3724/SP.J.1008.2012.00929

      摘要 (2154) HTML (0) PDF 1.21 M (22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考察以His1-Leu2-Arg4基因敲除策略敲除白假丝酵母菌基因后,异源性筛选标记C.dubliniensis HIS1(C.d.HIS1)、C.maltosa LEU2(C.m.LEU2)和C.dubliniensis ARG4(C.d.ARG4)对菌株耐受各种应激的影响。方法以SN152为亲本菌,融合PCR法构建重组片段,醋酸锂法转染白假丝酵母菌SN152,分别构建上述3个标记的回复菌。采用套式PCR法鉴定回复菌的构建,spot assay实验考察菌株对各种应激的敏感性。结果PCR验证7种菌株构建成功,spot assay结果显示各回复菌对pH应激、氧化应激、各种临床抗菌药应激、金属离子应激、细胞壁损伤相关药物应激、渗透应激、DNA损伤化合物应激的敏感性与亲本菌SN152一致。而给予0.02% SDS时各菌株的敏感性不一致,缺乏C.d.HIS1标记的菌株在0.02% SDS的应激条件下不能生长。结论C.d.HIS1、C.m.LEU2和C.d.ARG4 3个异源性筛选标记不影响白假丝酵母菌对大部分应激的敏感性,不同标记基因敲除菌间可以相互比较,且可以统一用SN152作为对照菌株。在考察SDS应激时,所用筛选标记不同,对结果有影响,不能用SN152代替作为统一对照,若要相互比较,要保证C.d. HIS1标记必须一致。

    • 促卵泡激素通过活性氧途径调控卵巢癌细胞Nrf2蛋白的表达

      2012, 33(9):935-940. DOI: 10.3724/SP.J.1008.2012.00935

      摘要 (2795) HTML (0) PDF 1.48 M (32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促卵泡激素(FSH)、活性氧(ROS)及其特异性抑制剂对卵巢癌细胞中红系衍生的核因子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2,Nrf2)表达的影响,探讨FSH是否通过ROS途径调控卵巢癌细胞Nrf2的表达。方法(1)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Nrf2在卵巢癌良恶性组织中的表达。(2)用不同浓度的FSH刺激卵巢癌Hey细胞不同时间,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内Nrf2蛋白的表达。(3)采用ROS检测试剂盒检测80 mIU/ml 的FSH 刺激后不同时间Hey细胞内ROS的生成情况。(4)Hey细胞经不同浓度的H2O2刺激48 h后,或经ROS特异性抑制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预处理后加入150 mmol/L的H2O2处理48 h,观察细胞内Nrf2的表达。(5)Hey细胞经不同浓度的NAC预处理1 h,加入80 mIU/ml的FSH共孵育48 h,观察细胞内Nrf2表达的变化。结果(1)10例良性卵巢囊肿组织中仅3例有Nrf2蛋白的弱阳性表达,而64例卵巢癌组织中42例(65.6%)有Nrf2蛋白的阳性表达,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2)FSH可上调Hey细胞内Nrf2的表达,并呈一定的剂量、时间依赖效应。(3)FSH可促进Hey细胞ROS的产生。(4)H2O2可诱导Hey细胞Nrf2蛋白的表达,且其作用可被NAC阻断。(5)NAC可阻断FSH所诱导的Nrf2蛋白的表达。结论FSH可促进卵巢癌Hey细胞中ROS产生,上调Nrf2蛋白表达,抑制ROS途径可阻断FSH诱导的Nrf2高表达。提示FSH可能通过ROS途径调控卵巢癌Nrf2的表达,进而促进肿瘤发生。

    • 微小RNA136过表达对结直肠癌细胞中钙结合蛋白S100A6含量及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2012, 33(9):940-945. DOI: 10.3724/SP.J.1008.2012.00940

      摘要 (2587) HTML (0) PDF 1.29 M (22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构建携带微小RNA136(mir136)的真核表达载体并将其转染人结直肠癌细胞,观察外源性mir136表达对人结直肠癌细胞中钙结合蛋白S100A6表达及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方法提取人肾上皮HEK293细胞基因组DNA,PCR扩增包含mir136前体序列的DNA片段并构建重组载体,采用阳离子脂质体法将重组载体转染人结直肠癌HCT116细胞。转染后48 h,采用实时定量 PCR法检测细胞内mir136含量变化,以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中S100A6 蛋白的表达;转染后24和48 h,采用CCK-8试剂盒检测肿瘤细胞增殖活性;转染后48 h,以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成功构建重组mir136真核表达载体并转染HCT116细胞。转染后48 h,重组载体转染组HCT116细胞内mir136相对表达量高于未转染组(P<0.01),而S100A6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则低于未转染组(P<0.01)。同时,重组载体转染组HCT116细胞增殖活性较未转染对照组降低(P<0.05),而细胞凋亡则较未转染对照组增加(P<0.01)。结论Mir136可能通过抑制S100A6基因表达而抑制结直肠癌细胞增殖活性,同时引起细胞的凋亡。

    • 人HBV、HBx定向敲入p53位点大鼠胚胎干细胞株的建立

      2012, 33(9):945-950. DOI: 10.3724/SP.J.1008.2012.00945

      摘要 (3029) HTML (0) PDF 2.68 M (19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建立人HBV、HBx定向敲入p53位点的大鼠胚胎干细胞株,为建立相关动物模型奠定基础。方法通过PCR方法扩增出人p53基因上下游同源臂、HBV全基因组序列、HBV 的X蛋白编码基因(HBx),将其插入本实验室自主构建的基因打靶通用载体pKO中,分别构建pKO-gHBV及pKO-X打靶载体。载体经SalⅠ酶切线性化后,电转入状态良好的大鼠胚胎干细胞株中,经3轮药物筛选,获得单细胞克隆。通过PCR技术筛选获得阳性细胞克隆,并进行支原体污染鉴定和核型分析。结果成功构建pKO-gHBV及pKO-X打靶载体;电转大鼠胚胎干细胞株,经3轮药物筛选,分别挑取若干细胞克隆,其中2个pKO-X细胞克隆和1个pKO-gHBV细胞克隆经PCR鉴定、支原体检测和核型分析确定结果正确。结论成功建立了人HBV、HBx定向敲入p53位点的大鼠胚胎干细胞株,为后续建立动物模型奠定了基础。

    • 荧光标记人卵巢癌细胞株的建立

      2012, 33(9):950-954. DOI: 10.3724/SP.J.1008.2012.00950

      摘要 (2454) HTML (0) PDF 3.03 M (21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建立稳定高表达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的人卵巢癌细胞株。方法采用基因转染的方法,将EGFP基因导入人卵巢癌细胞HO8910PM中,通过G418筛选、亚克隆扩增获得稳定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EGFP-HO8910PM细胞株,并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所获细胞株的EGFP表达率,通过细胞生长曲线、黏附实验、侵袭迁移实验比较EGFP-HO8910PM细胞和HO8910PM细胞的生物学行为。结果筛选出的EGFP-HO8910PM细胞经流式细胞仪检测EGFP阳性表达率达99%以上,EGFP-HO8910PM细胞和HO8910PM细胞生长、黏附及侵袭迁移能力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成功建立了稳定表达EGFP且保持母株细胞特性的人卵巢癌细胞株EGFP-HO8910PM,为人卵巢癌整体活体应用中可视化研究打下基础。

    • 羟基乙酸乙基纤维素微球经肝动脉栓塞治疗兔肝肿瘤

      2012, 33(9):954-959. DOI: 10.3724/SP.J.1008.2012.00954

      摘要 (2651) HTML (0) PDF 3.20 M (19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价羟基乙酸乙基纤维素微球对兔VX2肝肿瘤的介入治疗作用。方法将30只新西兰大白兔制作成VX2兔肝肿瘤模型,造模后13 d行CT检查,计算荷瘤兔肿瘤体积,按肿瘤体积大小进行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 3组,每组10只。所有动物经右侧股动脉插管至肝动脉,行造影后向肿瘤供血动脉给药: A组注入羟基乙酸乙基纤维素微球1 ml(0.023 g),B组注入碘油1 ml,C组注入生理盐水1 ml。记录实验动物介入治疗前后肝功能、肝脏肿瘤体积变化,观察各组治疗后肝肿瘤病理变化,从每组中随机选择5只观察生存期。结果介入治疗前各组肝功能、肿瘤体积无统计学差异;介入治疗1周后,A、B组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均高于C 组(P<0.05);CT测量显示A、B组肿瘤生长率低于C组(P<0.01),且A组较B组更低(P<0.01)。H-E染色显示A组及B组肿瘤纤维组织包膜增厚,癌巢中央大片坏死,癌细胞排列松散,细胞核明显固缩,病理性核分裂减少;免疫组化染色显示A组的VEGF表达和PCNA增殖活性弱于B组。A组生存时间较B、C组延长(P<0.05, P<0.01)。结论羟基乙酸乙基纤维素微球肝动脉栓塞对VX2兔肝肿瘤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使用安全。

    • 慢性睡眠剥夺对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及海马、下丘脑多巴胺含量和D1受体表达的影响

      2012, 33(9):959-965. DOI: 10.3724/SP.J.1008.2012.00959

      摘要 (2346) HTML (0) PDF 468.75 K (23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慢性睡眠剥夺(CSD)对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的损害以及对海马、下丘脑中多巴胺(DA)含量和D1受体表达量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经过筛选后随机分为CSD组、大平台铁丝网格实验对照(TC)组和空白对照(BC)组,每组10只。采用改良多平台睡眠剥夺法建立大鼠CSD模型,每天剥夺18 h,连续21 d。TC组除剥夺箱底为罩有铁丝网格的大平台外,其他环境与CSD组一致。利用Morris水迷宫和自主活动箱在CSD的第7、14、21天检测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变化; CSD 21 d后分别应用高效液相-电化学(HPLC-ECD)法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大鼠海马、下丘脑中DA含量和D1受体蛋白表达量的变化。结果与BC组和TC组相比,CSD组大鼠毛色无光泽、精神疲惫且易激惹,自CSD 3 d起,体质量在各时间点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SD组大鼠与其他两组相比,逃逸潜伏期在各时间点延长,穿环数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与其他两组相比,CSD组大鼠自主活动总路程缩短(P<0.05)、自主活动次数减少(P<0.01); HPLC-ECD及蛋白质印迹结果显示,CSD组大鼠与其他两组相比,海马及下丘脑中DA含量、D1受体蛋白表达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C组与BC组大鼠相比,学习记忆能力、各脑区DA含量和D1受体蛋白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SD可损害大鼠学习记忆功能,海马、下丘脑中DA含量和D1受体表达水平降低可能是其潜在机制之一。

    • AngⅡ抑制剂对HIF-1α在慢性肾衰大鼠肾组织中表达的影响

      2012, 33(9):965-969. DOI: 10.3724/SP.J.1008.2012.00965

      摘要 (2424) HTML (0) PDF 387.08 K (21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AngⅡ抑制剂对于5/6(ablation/infarction,A/I) 肾切除慢性肾衰大鼠残余肾组织HIF-1α蛋白及mRNA表达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SD雄性大鼠随机抽取15只设为假手术组(A组),其余采用5/6(A/I) 肾切除慢性肾衰模型法制作成慢性肾功能衰竭动物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B组)和AngⅡ抑制剂(氯沙坦钾合福辛普利钠)组(C组),每组15只,分别给予相应干预,60 d后检测生化指标,并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和荧光定量PCR分别测定大鼠残余肾皮质、髓质HIF-1α蛋白及mRNA的表达。结果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比较,SCr、BUN升高, CCr降低(P均<0.01);AngⅡ抑制剂组与模型组干预后比较,SCr、BUN水平下降,CCr水平升高(P均<0.05)。模型组大鼠肾皮质、髓质HIF-1α蛋白和mRNA的表达均较假手术组升高(P<0.05),AngⅡ抑制剂组HIF-1α蛋白和mRNA在肾皮质和髓质中的表达均较模型组减少(P<0.05)。结论AngⅡ抑制剂可以改善5/6(A/I)肾切除慢性肾衰大鼠的肾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HIF-1α信号通路有关。

    • 霍乱弧菌HutX蛋白的晶体结构

      2012, 33(9):969-974. DOI: 10.3724/SP.J.1008.2012.00969

      摘要 (2183) HTML (0) PDF 1.39 M (22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获取纯化的霍乱弧菌HutX蛋白晶体和衍射数据。方法通过基因克隆和蛋白表达得到HutX蛋白,通过镍柱亲和层析、Source Q阴离子交换柱层析和Superdex 200分子筛柱层析等纯化所得蛋白,并用蛋白质印迹法进行验证。将所获蛋白进行结晶条件筛选及悬滴优化,X线衍射分析所得晶体的结构。结果蛋白质印迹分析间接证明所得到的蛋白为HutX蛋白,并得到HutX蛋白的晶体及衍射数据。结论为进一步研究HutX的蛋白结构及其在霍乱弧菌亚铁血红素利用机制中发挥的作用提供了参考。

    • 胆囊三维有限元力学模型的构建

      2012, 33(9):974-978. DOI: 10.3724/SP.J.1008.2012.00974

      摘要 (2152) HTML (0) PDF 2.10 M (20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建立人胆囊三维有限元力学模型,用于胆囊的非侵害性生物力学研究和手术模拟。 方法根据胆囊的解剖学数据,在参数化CAD软件PRO/E中建立胆囊的三维交互式CAD模型,以IGES格式导入到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中,以20节点SOLID95单元划分几何模型并赋材料属性建立有限元模型。模拟胆囊底受钳夹的工况,分析胆囊在位移载荷下的形变和应力分布。 结果成功建立了具有几何相似性和物理相似性的三维胆囊有限元模型,包含了胆囊底、体、颈结构,共14 520个单元,82 524个节点。模拟胆囊底受钳夹工况时,形变集中在胆囊底顶部区域,而应力集中在胆囊床边缘和胆囊颈与胆囊管部。 结论有限元法可模拟胆囊在手术中的力学响应,可用于胆囊的生物力学研究。

    • 强化控制血糖、血压、血脂对2型糖尿病患者肥胖抑制素水平的影响及其与脂代谢的相关性

      2012, 33(9):978-982. DOI: 10.3724/SP.J.1008.2012.00978

      摘要 (2031) HTML (0) PDF 247.72 K (21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强化控制血糖、血压、血脂对2型糖尿病患者肥胖抑制素水平的影响及其与脂代谢的相关性。方法将72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4组: A组25例,强化血糖、血压控制; B组12例,A组基础上加用强化血脂治疗; C组20例和D组15例,在B组基础上分别加用维生素E和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结果A组空腹血浆肥胖抑制素水平低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空腹血浆肥胖抑制素浓度与体质量指数(BMI)、腰臀比(WHR)、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胰岛素(FIN)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呈负相关(P均<0.05),与HDL-C呈正相关(P<0.05);逐步校正年龄、性别、BMI、WHR、血糖和血压后,较高水平的空腹血浆肥胖抑制素浓度与强化控制血脂相关(P<0.01)。结论强化控制血脂较未强化控制血脂的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浆肥胖抑制素水平升高,肥胖抑制素可能与脂代谢相关。

    • 胫神经肌支转位治疗高位腓总神经损伤的解剖学研究

      2012, 33(9):982-986. DOI: 10.3724/SP.J.1008.2012.00982

      摘要 (2102) HTML (0) PDF 2.90 M (21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对近端胫神经的肌支情况进行解剖学测量,探讨胫神经肌支转位治疗腓总神经高位损伤或长段损伤的手术可行性。 方法选取12具(23侧)中性甲醛固定的成人下肢标本,解剖并测量胫神经近端各肌支的长度、入肌点处的直径、分支点至腓骨小头平面的距离(位置)及至腓骨颈的距离;从分叉部向近端膜内分离腓总神经的腓深、腓浅两部分,测量腓总神经可分离的最大长度以及腓深神经的直径。将腓深神经于分离的最高点处切断并模拟移位,观察胫神经肌支与腓深神经无张力缝合的可行性。结果胫神经近端主要肌支有比目鱼肌支、腓肠肌外侧头支和腓肠肌内侧头支,其长度分别为(53.2±9.9)、(36.3±9.6)和(44.7±8.6) mm;从分叉部向近端膜内分离腓总神经的最大长度为(59.3±7.2) mm;分离后,所有标本的比目鱼肌支和腓肠肌外侧头支以及21侧(91.3%)标本的腓肠肌内侧头支均可直接与腓深神经无张力地吻合。 结论膜内分离腓总神经后,胫神经肌支转位治疗腓总神经长段损伤或高位损伤在解剖学上可行。综合考虑各肌支的长度和直径,比目鱼肌支是移位的最佳供体神经。

    • HIV感染者配偶或固定性伴安全套使用影响因素分析

      2012, 33(9):986-991. DOI: 10.3724/SP.J.1008.2012.00986

      摘要 (2497) HTML (0) PDF 279.36 K (24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影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配偶或固定性伴安全套使用的影响因素。方法将HIV感染者的配偶或固定性伴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收集一般资料及安全套使用情况资料,以等级资料的秩和检验和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使用安全套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395位研究对象,其中72.66%的人与配偶或固定性伴发生性行为时每次都使用安全套,15.70%的人从不使用安全套。经统计分析,民族、是否有小孩、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配偶或固定性伴查出感染HIV的时间和自认为从配偶或固定性伴处感染HIV的可能性是安全套使用的影响因素。结论我国HIV感染者配偶或固定性伴安全套的使用状况仍不甚理想,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在以后的工作中,应针对重点人群,加强艾滋病的干预工作,并按时进行高危人群的筛查,以便及早采取预防措施。

    • 宫颈癌与微卫星不稳定性的相关性研究

      2012, 33(9):991-996. DOI: 10.3724/SP.J.1008.2012.00991

      摘要 (2587) HTML (0) PDF 431.59 K (21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宫颈癌与微卫星不稳定性的相关性,为探索宫颈癌的发病风险提供新的研究途径。 方法采用PCR结合毛细管电泳的方法对常州地区120例宫颈癌患者(病例组)和102例健康女性(对照组)的外周静脉血样进行D1S1627、D22S1045基因座的基因型分析,并根据两组在D1S1627、D22S1045基因座的等位基因分布差异来推测与宫颈癌发生相关的易感因素和(或)抗性因素。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在D22S1045基因座上的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8),在D1S1627基因座上的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5)。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在D22S1045基因座的等位基因14、17之间的频率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6,P=0.014),OR值分别为3.837(95%CI:1.078~13.658)、0.520(95%CI:0.306~0.882)。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产次、吸烟、D22S1045基因座等位基因14均为与宫颈癌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2.063(95%CI:1.070~3.975)、1.958(95%CI:1.002~3.826)、2.766(95%CI:1.039~7.360)。结论D22S1045基因座可能与宫颈癌的发生相关联,该基因座的等位基因14为宫颈癌的易感因素,等位基因17为宫颈癌的抗性因素。

    • 腹腔镜远端胰腺切除术与开腹远端胰腺切除术对比分析

      2012, 33(9):996-1001. DOI: 10.3724/SP.J.1008.2012.00996

      摘要 (2140) HTML (0) PDF 286.55 K (24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腹腔镜远端胰腺切除术(LDP)与开腹远端胰腺切除术(ODP)术中及术后资料,探讨LDP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与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12年2月68例远端胰腺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LDP组16例,ODP组52例,比较两组基线情况、术中及术后情况。结果两组均无死亡病例。LDP组与ODP组患者性别比例、年龄、体质量指数、肿瘤直径及住院总费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DP组与ODP组手术切口长度分别为(3.50±1.34) cm和(17.94±2.12) cm,手术时间分别为(145.63±56.80) min和(87.21±32.06) min,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LDP组与ODP组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5.06±1.24) d和(8.06±2.53) d,术后卧床时间分别为(1.31±0.68) d和(2.94±0.80) d,术后禁食时间分别为(1.31±0.57) d和(2.86±1.34) d,两组术后住院时间、卧床时间、禁食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术中失血量分别为(318.75±227.21) ml和(306.35±378.36) 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98)。LDP组术后并发胰漏4例(25.00%),腹腔积液1例(6.25%); ODP组术后并发胰漏12例(23.08%),腹腔积液3例(5.77%),其中有1例同时发生胰漏和腹腔积液;两组间胰漏及腹腔积液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DP组术后疼痛指数多分布于1~2级,而ODP组多分布于2~3级,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LDP用于治疗胰腺体尾部良性或交界性疾病是安全可行的,与常规开腹手术相比,LDP具有创伤轻、痛苦小、恢复快等优势,且并未增加总住院费用。

    • 内镜下水囊扩张和肉毒毒素注射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疗效比较

      2012, 33(9):1001-1006. DOI: 10.3724/SP.J.1008.2012.001001

      摘要 (2671) HTML (0) PDF 444.69 K (19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估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的食管动力学和临床症状,对比内镜下水囊扩张及肉毒毒素注射两种方法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取临床初次确诊为原发性贲门失弛缓症的患者共80例,随机分为2组,分别接受内镜下水囊扩张和肉毒毒素注射治疗。记录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1个月的临床症状评分和食管动力学指标,并记录随访12个月内患者的缓解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1周、1个月的临床症状积分(总体症状、反食、吞咽困难、胸痛)和食管动力学指标(下食管括约肌静息压和松弛率、食管体部收缩幅度及顺行性收缩百分比)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1)。治疗后1周水囊扩张组反食、吞咽困难症状积分的改善优于肉毒毒素注射组(P<0.05,P<0.01),治疗后1周和1个月水囊扩张组下食管括约肌静息压的改善优于肉毒毒素注射组(P<0.01)。术后12个月水囊扩张组和肉毒毒素注射组临床缓解率分别为73.2%和61.5%,Kaplan-Meier法分析显示术后12个月两组累积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结论内镜下水囊扩张和肉毒毒素注射两种方法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均有效,而且前者的治疗效果更好。

    • 非穿透性小梁手术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meta分析

      2012, 33(9):1006-1011. DOI: 10.3724/SP.J.1008.2012.001006

      摘要 (3275) HTML (0) PDF 247.81 K (22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价非穿透性小梁手术联合使用丝裂霉素C对治疗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疗效及耐受性的差异。方法检索MEDLINE、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获得以往发表的相关论文,经筛选后共有8项临床对照试验纳入meta分析。比较非穿透性小梁手术联合使用与未使用丝裂霉素C的眼压下降百分比、治疗完全成功率、治疗总成功率和并发症等指标。使用RevMan 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后6、12、24、36个月非穿透性小梁手术联合使用丝裂霉素C组与单纯非穿透性小梁手术组眼压下降百分比的加权均数差分别为5.24%(95%CI,-3.24~13.72)、8.31%(95%CI,4.33~12.30)、9.56%(95%CI,4.88~14.24)、14.45%(95%CI,9.02~19.88),除术后6个月外的其余各个时间点两组之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非穿透性小梁手术联合使用丝裂霉素C组的治疗完全成功率较单纯非穿透性小梁手术组增加,治疗完全成功率的合并风险差在术后6、12、24、36个月分别为1.16(95%CI,1.05~1.27)、1.20(95%CI,1.05~1.38)、1.30(95%CI,1.05~1.61)、1.36(95%CI,1.06~1.73),各个时间点两组之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未出现与药物相关的并发症。结论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可以改善非穿透性小梁手术的疗效,而且耐受性良好。

    • LAVA多时相动态增强技术结合DWI评价前列腺病变性质的应用价值

      2012, 33(9):1011-1015. DOI: 10.3724/SP.J.1008.2012.001011

      摘要 (2381) HTML (0) PDF 934.44 K (21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肝脏快速容积采集(LAVA)多时相动态增强技术结合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评价前列腺病变性质上的应用。方法67例经组织病理学及随访证实的前列腺疾病患者,其中前列腺癌(PCa)19例,前列腺良性病变(BPH)48例,行LAVA多时相动态增强及DWI扫描,测量并计算其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经2名有经验的医师进行双盲阅片,比较T-SI曲线及其结合ADC值对PCa、BPH的定性诊断准确率。结果T-SI曲线对PCa、BPH 的定性诊断准确率分别为57.9%、72.9%,T-SI 曲线结合ADC值对PCa、BPH的定性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3.7%、87.5%。 结论LAVA多时相动态增强技术结合ADC值对前列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 丙氨瑞林微球的体外释放

      2012, 33(9):1015-1019. DOI: 10.3724/SP.J.1008.2012.001015

      摘要 (2664) HTML (0) PDF 991.00 K (20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内水相明胶浓度、不同微球挥干固化方法和不同pH值释放介质等对丙氨瑞林微球的体外释放趋势的影响。方法由溶剂挥发法-复乳法(W/O/W)制备丙氨瑞林微球,内水相分别采用0%、8%、16%明胶水溶液,使用室温常压挥发和低温真空挥发法固化微球。体外释放实验中,采用pH=4.5、pH=7.0、pH=10.0三种释放介质,于第1、7、14、21、28、35天取样,残余法测定体外释放微球突释量及释放度,使用电子扫描电镜记录微球释放期间各取样点的微球降解程度。结果有机溶剂挥发固化方法会影响微球的体外释放模式,含不同明胶浓度内水相的微球有不同的体外释放模式,微球中的丙氨瑞林在释放介质pH=10.0中释放速率最快,而在pH=4.5中不能完全释放,最适宜的释放介质是pH=7.0缓冲液。结论不同挥发固化方法制备会影响微球的突释量,但对微球的整体体外释放趋势没有影响,内水相浓度对体外释放的趋势有影响,释放介质的pH值对丙氨瑞林微球药物的释放有影响。

    • 新型2,5-二取代-1,3,4-二唑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抗真菌活性

      2012, 33(9):1019-1024. DOI: 10.3724/SP.J.1008.2012.001019

      摘要 (2396) HTML (0) PDF 463.81 K (19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新型2,5-二取代1,3,4-二唑化合物的体外抗真菌活性。方法设计合成了16个新型2,5-二取代-1,3,4-二唑化合物,所得化合物都经过1HNMR、LC-MS确证;选择6种真菌为实验菌株,进行体外抗真菌活性测试。结果所合成的目标化合物对除熏烟曲霉菌外的所有菌株(白假丝酵母菌、新生隐球菌、热带假丝酵母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红色毛癣菌)均具有一定的体外抗真菌活性,其中化合物14、17、18对白假丝酵母菌和新生隐球菌的MIC80值均为0.25 μg/ml,与氟康唑(0.25 μg/ml)相当;化合物14、17对红色毛癣菌的MIC80值为0.25 μg/ml,是氟康唑(0.5 μg/ml)的2倍,与酮康唑相当。结论利用13偶极加成反应可在1,3,4-二唑化合物的5-位引入1,2,3-三唑取代基。初步体外活性显示,所合成的目标化合物对除熏烟曲霉菌外的所有菌株均具有一定的体外抗真菌活性。1,3,4-二唑2-位苯环上连有取代基对化合物的活性影响较大。

    • >综述
    • 高分辨魔角旋转核磁共振技术在肿瘤代谢组研究中的应用

      2012, 33(9):1024-1028. DOI: 10.3724/SP.J.1008.2012.001024

      摘要 (2731) HTML (0) PDF 233.87 K (32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高分辨魔角旋转核磁共振技术(HRMAS)无需溶剂提取分离, 能直接检测离体生物组织样品, 得到较高分辨率的核磁共振图谱, 在代谢组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应用HRMAS检测脑、肝、肾、肺等多种离体肿瘤组织, 可以直接得到组织细胞中分子水平的代谢物结构和组成信息。基于这些优势, HRMAS在肿瘤早期诊断研究方面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介绍了HRMAS技术在肿瘤组织代谢组研究中的应用。

    • >短篇论著
    • 局限性肾透明细胞癌术后应用干扰素辅助治疗免疫功能分析

      2012, 33(9):1028-1032. DOI: 10.3724/SP.J.1008.2012.001028

      摘要 (2470) HTML (0) PDF 230.88 K (19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价干扰素辅助治疗对局限性肾透明细胞癌患者术后免疫指标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35例局限性肾透明细胞癌患者术后应用干扰素α-2b进行免疫辅助治疗,6 MIU/次,每周3次,共持续3个月。免疫治疗前以及治疗开始后第1、2、4、8、16周抽取外周血,检测细胞免疫相关指标CD4+、CD8+、CD4+/CD8+、CD16+56+、CD19+和体液免疫相关指标IL-2、IL-6、IL-10、IL-8、TNF-α,比较各免疫指标手术前后的变化。结果免疫治疗3个月疗程结束后,患者细胞免疫指标CD4+、CD8+、CD4+/CD8+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16+56+在治疗开始后前两周升高,第2周时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第16周时较治疗前下降(P<0.01);CD19+在治疗开始后第1、2、4周较治疗前降低(P均<0.01),但在第16周时较治疗前升高(P<0.01)。体液免疫各项指标中,IL-8水平在治疗开始后第4周时较治疗前降低 (P<0.05),TNF-α在治疗开始后第8周时较治疗前升高(P<0.01)。治疗结束后,即第16周时,所有体液免疫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局限性肾透明细胞癌术后应用干扰素免疫辅助治疗(6 MIU/次,每周3次,共持续3个月) 对于提高患者部分免疫指标水平效果不明显,此免疫治疗方案对患者远期生存期的影响需要进一步随访观察。

    • 糖尿病肾病患者尿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2012, 33(9):1032-1035. DOI: 10.3724/SP.J.1008.2012.001032

      摘要 (2590) HTML (0) PDF 219.07 K (22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患者尿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uNGAL)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87例2型糖尿病(T2DM) 患者根据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uAlb/uCr)分为高白蛋白尿组 (含大量和微量白蛋白尿患者:uAlb/uCr≥30 mg/mmol)和正常白蛋白尿组(uAlb/uCr<30 mg/mmol);另选择40例正常健康者作为对照,测定其uNGAL水平、血脂及血糖水平等。结果uNGAL蛋白表达水平在对照组、正常白蛋白尿组和高白蛋白尿组中逐层递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检测各指标和糖尿病肾病进展程度的相关性,发现uAlb/uCr、uNGAL、空腹血糖 (FBG)、三酰甘油(TG)的表达水平和疾病发展呈正相关 ( ruAlb/uCr= 0.16, ruNGAL=0.18, rFBG=0.41, rTG=0.72, P均<0. 05),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疾病发展呈负相关(rHDL-C=-2.19,P<0. 01)。结论糖尿病肾病患者uNGAL水平增加, 且与肾损伤程度相关, uNGAL可以作为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的指标;血糖及血脂控制不佳会加速糖尿病肾病的进程。

    • 肝转移性眼底恶性黑素瘤的治疗探讨(附5例剖腹探查经验)

      2012, 33(9):1035-1037. DOI: 10.3724/SP.J.1008.2012.001035

      摘要 (2312) HTML (0) PDF 165.60 K (18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肝脏转移性黑素瘤手术切除的指征和可行性。 方法和结果回顾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在我院行剖腹探查的5例肝脏转移性恶性黑素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5例眼底恶性黑素瘤转移至肝脏的患者,均行激进性手术治疗,术中发现腹腔和肝脏多发转移1例(仅行剖腹探查、肝脏活检术),肝内多发病灶4例(均行姑息性肝脏转移病灶切除术)。3例患者同期行围术期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5例患者的预后均不佳,术后的平均生存时间为9.6(3~26)个月。结论肝脏转移性眼底恶性黑素瘤无法早期发现,且手术指征不明,预后较差,仍是临床上的一项治疗难题。

    • 家庭互动对中职生抑郁和焦虑情绪的影响

      2012, 33(9):1037-1041. DOI: 10.3724/SP.J.1008.2012.001037

      摘要 (3027) HTML (0) PDF 256.38 K (20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索家庭互动对中职生抑郁、焦虑情绪的影响。方法用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系统家庭动力学自评问卷(QSFD)、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和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LEQ)对上海市某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一年级的95名学生进行调查,对所获数据采用Pearson相关和阶层多元线性回归进行分析。结果家庭互动、青少年生活事件均与抑郁、焦虑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性(P<0.05)。控制了青少年生活事件影响的阶层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情感介入(β=0.417,P<0.05)、情感反应(β=0.275,P<0.05)和问题解决(β=0.223,P<0.05)是抑郁的危险因素,情感反应(β=0.414,P<0.01)是状态焦虑的危险因素,情感反应(β=0.333,P<0.01)和疾病观念(β=-0.239,P<0.05)是特质焦虑的危险因素。结论中职生抑郁焦虑状态和家庭互动存在相关关系,家庭互动对中职生心理健康可能具有重要的影响。

    • 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在军队医院绩效评价中的应用

      2012, 33(9):1041-1044. DOI: 10.3724/SP.J.1008.2012.001041

      摘要 (2927) HTML (0) PDF 297.73 K (20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科学合理地评价军队医院绩效。方法对某军医大学附属医院2009-2011年度患者、财务、内部流程、学习成长4个维度的绩效进行评价,利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得到各评价维度的模糊隶属度,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对应分析。结果目标医院2009-2011年度整体绩效综合评价等级隶属于“好”和“较好”的比例合计76.85%,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该医院整体绩效综合评价等级为“好”;对应分析结果显示财务维度 “一般”,患者维度隶属于“差”或“较差”,内部流程维度隶属于“好”,学习成长维度隶属于“好”或“较好”。结论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较好地解决了系统多指标的综合问题,运用对应分析方法使评价结果更有合理性,更符合客观实际。

    • >个案报告
    • 脊髓型颈椎病急性起病误诊为脑卒中1例报告

      2012, 33(9):1044-1046. DOI: 10.3724/SP.J.1008.2012.001044

      摘要 (2067) HTML (0) PDF 773.96 K (22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61岁,因“突发四肢麻木无力伴肢体感觉障碍2周”入我院。患者于2周前骑自行车时突感四肢无力,遂下车步行,30 min内上述症状迅速进展为四肢不全瘫表现,无法自行站立。至当地医院急诊行头颅CT、心电图、血糖等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故疑诊为脑卒中,予以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补液等对症治疗后留院观察。10余天后患者症状无明显缓解,X线检查示颈椎退变严重(图1A),MRI检查示颈椎曲度变直,C4/5、C5/6、C6/7椎间盘突出,中央偏左型,以C4/5为重,硬膜囊及神经根明显受压变形,相应水平椎管狭窄,脊髓呈高信号表现(图1B)。转入我院行进一步诊治。患者既往有颈部不适病史10余年,未行特殊诊治;2周前骑车时轻微颠簸行驶后即自发出现四肢无力伴双上肢、双侧腹股沟平面以下肢体麻木。查体: 平车推入病室,颈椎活动明显受限,脊柱各棘突、棘突间隙、棘突旁无压痛、叩击痛及放射痛。双上肢、双侧腹股沟平面以下肢体触觉、痛觉减退,位置觉、振动觉未见异常。四肢肌张力增强,肌肉无明显萎缩,双手精细动作障碍。双上肢肌力4-级,双手肌力1级,双下肢肌力0级。四肢腱反射亢进,双侧髌阵挛、踝阵挛阳性,双侧Hoffmann征阳性,双侧Babinski征阳性。诊断: (1)脊髓型颈椎病(JOA 9分);(2)颈脊髓压迫症伴四肢不全瘫。在完善术前检查并排除手术禁忌证后于全麻下行C4/5、C5/6、C6/7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后常规予以预防感染、激素抗炎和雾化吸入等治疗。术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肢体痛温觉减退平面从腹股沟平面下降至膝平面,四肢肌力显著增加: 双上肢肌力4级,双手肌力3级,双下肢肌力2级。术后第2天复查颈椎正侧位片,见颈椎内固定植入物位置良好(图1C)。出院后口服营养神经药物2个月,并行高压氧治疗2个疗程(2 h×10 d)以促进神经功能进一步改善。术后半年随访时患者四肢肌力进一步改善,已可下地行走,四肢麻木症状较术前显著改善。术后1年随访X线片示植骨融合满意(图1D),患者神经功能与术后半年时基本一致。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重要通知
友情提醒: 近日发现论文正式见刊或网络首发后,有人冒充我刊编辑部名义给作者发邮件,要求添加微信,此系诈骗行为!可致电编辑部核实:021-81870792。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