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燕 , 傅志超 , 陈于 , 朱凌锋 , 林贵山 , 李东石 , 吴建勇
2013, 34(10).
摘要:目的 探讨输尿管支架置入联合放疗宫颈癌合并输尿管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 性分析63例妇科颈癌合并输尿管梗阻患者放疗前给予膀胱镜下输尿管逆行插管留置后给予根治性同步放化疗,了解输尿管支架置入成功率及肾功能改善情况,并观察置入输尿管支架对放疗疗效的影响。结果 50例患者支架置入成功,输尿管梗阻患者肾积水程度较置管前比较明显好转,肾功能明显改善,患者近期疗效佳,完全缓解35例,部分缓解12例,疾病稳定3例,总有效率为94%,双J管对放疗无明显影响。结论 输尿管支架置入联合放疗是宫颈癌合并输尿管梗阻的有效临床手段,未有明显毒副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李相生<sub></sub> , 宋云龙<sub></sub> , 朱玲<sub></sub> , 周纯武<sub></sub>
2013, 34(10):1045-1054.
摘要:目的 使用吸呼气低剂量动态CT扫描评价在骨髓移植术后阻塞性细支气管炎(BOS)发生前的空气滞留特点和分级,探讨能否根据空气滞留预测BOS的发生。方法 对33例骨髓移植术后BOS患者(BOS组)和111例骨髓移植术后正常人群(正常对照组)进行对照性分析,BOS 组的CT图像主要依据在BOS发生前的最后一次扫描结果。评价内容包括空气滞留的发生率、动态变化及诊断效能。结果 BOS组的空气滞留(尤其马赛克和广泛性空气滞留)的发生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3)。BOS组的总体空气滞留评分的平均值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随疾病的发展而加重的空气滞留多见于BOS组(50.0%,9/18),而空气滞留范围减少、消失或间断出现多见于正常对照组(60.0%,15/25)。当把马赛克空气滞留或广泛性空气滞留作为诊断标准时,诊断特异度较高(90.5%,96.7%),敏感度较低(29.4%,15.8%)。结论 空气滞留征象可以为骨髓移植术后BOS的发生提供一定的预测信息,马赛克空气滞留和广泛性空气滞留是特异性较高但是不敏感的CT征象。
2013, 34(10):1055-1060.
摘要:目的 制备人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ASGPR)的小鼠单克隆抗体,并应用该抗体检测ASGPR在细胞系和组织中的表达。方法 对ASGPR H1大亚基进行序列分析,选取ASGPR1全长序列制备免疫原。通过RT-PCR合成ASGPR1 cDNA,构建ASGPR1表达重组载体,在E. coli BL21中表达后纯化,获得目的抗原。应用传统融合杂交瘤技术制备小鼠单克隆抗体,常规检测单抗亚类和效价,竞争抑制实验鉴定单抗特异性。用流式细胞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ASGPR在多种肝源性与非肝源性细胞系以及多种肝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制备的单克隆抗体亚型为IgG1,效价达112 800。竞争抑制实验结果显示该单抗具有很好的ASGPR结合特异性,而且识别的肽段位于ASGPR胞外段。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ASGPR不同程度地表达于肝源性细胞系,但不表达于非肝源性细胞系。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ASGPR专一性表达于正常肝组织和肝癌组织,在肝癌组织的表达与分化程度有关,高分化肝癌中的阳性率高于低分化肝癌(75.0% vs 28.6%,P<0.05)。结论 成功制备高特异性人ASGPR小鼠单克隆抗体,适用于用流式细胞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ASGPR表达,可用于临床病理鉴定原发性肝癌与转移性肝癌。
2013, 34(10):1061-1064.
摘要:目的 交感神经活动亢进是慢性心力衰竭(CHF)的主要心血管改变特征之一,并与压力交感反射的功能低下密切相关。孤束核(NTS)是压力反射中枢传递的关键核团,本研究将明确心血管中枢NTS超氧阴离子在介导CHF压力交感反射低下中的作用。方法 SD大鼠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后获得CHF模型,对照为假手术组(Sham),并通过NTS微量注射超氧化物歧化酶模拟剂Tempol比较观察两组动物肾交感神经活动和压力交感反射敏感性的影响。结果 在麻醉动物模型上,CHF交感神经活动基础值高于Sham组(P<0.05),而压力交感反射敏感性低于Sham组。Sham组NTS微量注射Tempol (10 nmol/50 nL)不影响基础肾交感神经活动和压力交感反射敏感性,而在CHF组,Tempol能降低肾交感神经活动(P<0.05),并增加压力反射敏感性。结论 NTS超氧阴离子不仅参与CHF交感兴奋性的增加,而且具有降低压力交感反射敏感性作用,提示NTS氧化应激是CHF心血管活动异常的重要机制。
张艳 , 雷莉 , 胡华 , 屈远 , 吕小娟 , 秦光成 , 陈力学
2013, 34(10):1065-1069.
摘要:目的 探索早年慢性应激对青春期病理性攻击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及对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5-羟色胺(5-HT)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20只雄性、出生后21 d 的Sprague-Dawley大鼠分为实验组、对照组,每组各10只。实验组大鼠采用孤养、昼夜颠倒、非奖赏性挫败、预激惹刺激、居住-入侵攻击等多种早年持续性应激方法持续到青春期。然后采用居住-入侵攻击实验检测两组青春期大鼠的攻击性,水迷宫实验观察其空间学习记忆能力,运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大鼠海马内BDNF和5-HT水平。结果 (1)水迷宫实验:实验组大鼠在总路程、穿越目标区域次数、逃避潜伏期3项指标上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心区域路程/总路程比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大鼠海马内BDNF和5-HT免疫阳性神经元数量均减少(P<0.05),BDNF和5-HT表达降低。结论 BDNF和5-HT可能参与了青春期病理性攻击大鼠海马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调控,并在空间学习记忆方面起着重要调控作用。
2013, 34(10):1070-1077.
摘要:目的 通过对比分析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 rich plasma, PRP)与血小板裂解液(platelet lysate, PL)对体外培养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生长增殖、细胞周期的作用,探讨二者对大鼠BMSCs生长增殖的影响。方法 取20只4周龄SD大鼠,采用全骨髓分离培养法扩增传代BMSCs,并采用流式细胞仪鉴定;另取30只12周龄SD大鼠心内采血,梯度离心法获得PRP,采用3次离心结合反复冻融法制备PL。取生长状态良好的第3代BMSCs进行实验,根据培养基成分不同将实验分为7组,普通完全培养基组(A组)、1%PRP条件培养基组(B组)、1%PL条件培养基组(C组)、5%PRP条件培养基组(D组)、5%PL条件培养基组(E组)、10%PRP条件培养基组(F组)及10%PL条件培养基组(G组)。MTT检测BMSCs增殖情况;免疫荧光检测BMSCs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BMSCs细胞周期的变化;蛋白质印迹检测CyclinD1和p27 Kip1蛋白表达。 结果 培养24、48、72 h时,1%、5%、10% PRP与1%、5%、10% PL条件培养基组均可以促进BMSCs的增殖,并具有时间、剂量依赖性(P<0.05);相同浓度的PRP与PL对BMSCs增殖作用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荧光检测显示,PRP与PL均可以促进PCNA蛋白表达(P<0.05),且呈剂量依赖性(P<0.01)。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不同浓度PRP及PL条件培养基组与普通完全培养基组比较,G0/G1期细胞比例逐渐减少,S、G2/M期细胞比例逐渐增多,增殖指数(PI)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呈剂量依赖性(P<0.05);然而,相同浓度的PRP及PL对BMSCs细胞周期的影响相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蛋白质印迹检测结果显示,5%PRP与5%PL能促进CyclinD1表达上调和p27 Kip1表达下调。结论 不同浓度PRP与PL能够通过上调CyclinD1以及抑制p27 Kip1蛋白的表达,加快体外培养的大鼠BMSCs的细胞周期进程,促进BMSCs增殖,并呈现显著的时间、剂量依赖性;BMSCs增殖过程中,相同浓度PL与PRP的促增殖效果相同,PL可能代替PRP促进骨缺损修复。
2013, 34(10):1078-1082.
摘要:目的 探讨人乳腺球蛋白(hMAM)、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VEGF-C)及其受体-3 (VEGFR-3)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分析其表达与乳腺癌生物学特性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组织微阵列技术,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116例乳腺癌组织、44例癌旁正常组织中hMAM、VEGF-C及VEGFR-3的表达。结果 (1)乳腺癌组织中hMAM、VEGF-C及VEGFR-3的表达率分别为59.48 %(69/116),50.86%(59/116)及61.20%(71/116),均高于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0.00%、9.09%及18.18%,P均<0.01)。(2)hMAM、VEGF-C及VEGFR-3的表达与腋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均<0.05),hMAM和VEGFR-3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呈正相关(P均<0.05)。(3)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hMAM、VEGF-C及VEGFR-3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两两之间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78、0.280及0.244(P均<0.01)。(4)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表明: hMAM、VEGF-C及VEGFR-3阴性表达者无病生存率及5年总生存率均高于三者阳性表达(Log-rank,P均<0.01)。结论 hMAM、VEGF-C及VEGFR-3在乳腺癌组织中存在高表达,其高表达与乳腺癌的发生、侵袭转移和预后有关,且hMAM可能与乳腺癌微淋巴管生成有关。
李泉江 , 胡佳佳 , 金晶 , 吴洪玉 , 满晓华 , 朱玲 , 高军 , 李兆申
2013, 34(10):1083-1087.
摘要:目的 确定本实验室建立的肽核酸钳制(PNA)-PCR/K-ras突变检测方法的阳性判断标准,并评价其对结直肠癌组织的诊断价值。方法 将含K-ras基因12密码子突变的质粒和野生质粒以不同比例(突变/总体:0,1/3 200,1/1 600,1/800,1/400,1/200,1/100)混合作为标准样品,独立配制6个批次并分别进行PNA-PCR/K-ras突变检测,收集K-ras突变CT值及K-ras总体CT值,计算ΔCT值(突变CT值-总体CT值),采用ROC曲线分析突变CT值和ΔCT值诊断K-ras突变的最适Cut-off值,联合两者最适Cut-off值,设定该方法的最终阳性判断标准。分别采用该方法和直接测序法对35例结直肠癌组织及对应癌旁组织进行K-ras突变检测并比较分析。结果 突变模板浓度为1/800及以上的标准样品突变CT值和ΔCT值与阴性标准品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突变CT值和ΔCT值的最适Cut-off值分别为41.7和15.4。最终阳性判断标准为突变CT值≤41.7或ΔCT值≤15.4,对应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55(P=0.001),以此判断标准,各标准样品 (0,1/3 200,1/1 600,1/800,1/400,1/200,1/100)的阳性检测率分别为0%、66.7%、83.3%、100%、100%、100%、100%,检测下限为1/800。在结直肠癌及癌旁组织标本中,该方法阳性检测率为45.7%(32/70),与直接测序法(18.6%,13/70)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PNA-PCR/K-ras突变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检测灵敏度,在结直肠癌组织样本中具有较直接测序法更高的阳性检出率。
2013, 34(10):1088-1092.
摘要:目的 探讨机体乏氧状态对膀胱癌全膀胱切除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66例膀胱尿路上皮癌行全膀胱切除手术患者,分为机体乏氧状态组(OH组,n=19)和机体常氧状态组(NS组,n=47)。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组织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表达和CD105标记的肿瘤微血管密度(MVD)。随访术后生存时间,对比两组患者临床资料,Kaplan-Meier法分析两组生存率,建立Cox模型分析各变量与生存时间的相关性。结果 OH组肿瘤组织HIF-1α表达的阳性率为89.5%(17/19),MVD值为53.1±19.0,中位生存时间为56个月;NS组表达的阳性率为66.0%(31/47),MVD值为40.1±15.2,中位生存时间为82个月;两组临床分期、Hb水平、HIF-1α表达、MVD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分期高、机体乏氧、HIF-1α高表达和肿瘤高MVD值患者的生存期较短,而高Hb患者的生存期延长(P<0.05或P<0.01)。结论 机体乏氧状态下的膀胱癌组织HIF-1α表达上升,肿瘤微血管密度增加,不利于患者预后。
2013, 34(10):1093-1096.
摘要:目的 研究颅神经微血管减压术的枕下乙状窦后入路相关解剖,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10%甲醛固定并灌注乳胶的中国人成人头颅湿性标本8例,模拟手术入路,逐层解剖、观察桥小脑角区解剖和主要血管神经,重点研究上、中、下神经血管复合体的解剖和毗邻关系。结果 三叉神经入脑干区与乙状窦横窦移行处的距离为(4.4±0.2) cm,面神经出脑干区与乙状窦横窦移行处距离为(4.1±0.2) cm,桥小脑池的宽度为(0.2±0.1) cm,小脑绒球高度为(0.3±0.1) cm。结论 通过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解剖桥小脑角区神经血管,研究骨窗、岩静脉,上、中、下神经血管复合体,充分认识各个重要神经和血管结构毗邻关系,对手术有重要指导意义。
杨永霞 , 丁佳佳 , 唐冰雯 , 王琳琳 , 毋福海 , 宋粉云
2013, 34(10):1097-1103.
摘要:目的 比较甘遂醋制前后引起的大鼠血浆代谢组的变化,探讨甘遂醋制减毒可能的代谢调控机制。方法 选取SD大鼠30只,适应1周后随机分为5组: 对照组、甘遂低剂量组(7.875 g/kg)、甘遂高剂量组(15.75 g/kg)、醋制甘遂低剂量组(7.875 g/kg)和醋制甘遂高剂量组(15.75 g/kg), 每组6只,持续给予甘遂和醋制甘遂14 d后,分别于给药前、给药14 d和停药7 d取各组大鼠血浆,后加入重水和PBS缓冲溶液制备血浆检测样品。收集各组血浆样品的1HNMR谱,运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法(orthogonal partial least-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 OPLS-DA)分析。结果 与甘遂组相比,醋制甘遂组血浆中脂质、3-羟丁酸盐、葡萄糖是升高的,乳酸、肌酸/肌酸酐是降低的,且醋制甘遂组血浆代谢谱特征更靠近正常组。停药7 d后,醋制甘遂组恢复较好。结论 甘遂醋制后具有减毒作用,能够调控机体能量代谢、脂肪代谢,降低肝脏和肾脏的毒性损伤。这种基于核磁共振波谱和多变量分析的代谢组学方法能够从整体上阐明甘遂醋制减毒的代谢调控机制。
2013, 34(10):1104-1107.
摘要:目的 运用快速液相-高分辨飞行时间质谱(RRLC-TOF/MS)技术鉴别淫羊藿大鼠给药后的入血成分及代谢产物,以探索淫羊藿可能的药效成分及体内代谢过程。 方法 色谱分离采用SHISEIDO MG C18 (3.0 mm×100 mm,3 μm) 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A相)和0.1%甲酸水溶液(B相),梯度洗脱:0~3 min(5%~19%A),3~13 min(19%~32%A),13~25 min(32%~52%A),25~30 min(52%~70%A);柱温25℃;流速0.6 mL/min,柱后分流比为31。质谱定性采用飞行时间质谱,电喷雾离子源(ESI),正离子模式,质量数扫描范围m/z 100~1 000。 结果 鉴别出淫羊藿中3种入血成分及4种代谢物。结论 所建方法快捷、有效,可用于淫羊藿体内成分鉴别,为进一步的药效试验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2013, 34(10):1108-1115.
摘要:目的 应用电喷雾离子阱质谱(ESI-MS)技术对3种淡豆豉异黄酮苷及其苷元进行质谱裂解分析,通过主要特征碎片离子研究其裂解规律。方法 在正负离子检测模式下,分别对3种淡豆豉异黄酮苷及其苷元采用离子阱质谱的多级离子(ESI-MSn)碰撞裂解方式,分析异黄酮苷和苷元的特征碎片离子。结果 正离子模式下从大豆苷和大豆素中获得了m/z 417、255、227、199、137、119等特征质谱峰,从黄豆苷和黄豆素中获得了m/z 447、285、270、229等特征质谱峰,从染料木素苷和染料木素中获得了m/z 433、271、253、243、215、153等特征质谱峰。负离子模式下从大豆苷和大豆素中获得了m/z 461、415、253、225、209、197等特征质谱峰,从黄豆苷和黄豆素中获得了m/z 491、445、283、268等特征质谱峰,从染料木素苷和染料木素中获得了m/z 477、269、268、225等特征质谱峰。结论 在正离子模式下,大豆苷和大豆素主要通过丢失-Glu、-CO裂解和Retro Diels-Alder(RDA)裂解;黄豆苷和黄豆素主要通过丢失-Glu、-CO、-CH3而发生裂解;染料木素苷和染料木素主要通过丢失-Glu、-CO、-H2O裂解和RDA裂解。在负离子模式下,异黄酮苷生成加HCOO-的加合离子峰,大豆苷和大豆素主要通过丢失-Glu、-CO、-2CO、-CO2裂解;黄豆苷和黄豆素主要通过丢失-Glu、-H、-CH3发生裂解;染料木素苷和染料木素主要通过丢失-Glu、-H、-CO2裂解。
王林辉 , 刘冰 , 王志向 , 杨庆 , 叶华茂 , 鲍一 , 汪洋 , 肖亮 , 盛夏 , 刘毅 , 程欣 , 纪家涛 , 宋尚卿 , 孙颖浩
2013, 34(10):1116-1120.
摘要:目的 完善相关术前评估并取得患者知情同意后,国内首次开展单孔多通道经腹3D腹腔镜肾切除术,探讨该手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总结操作经验。方法 2013年8月5日,我科完成1例单孔多通道经腹3D腹腔镜下肾切除术(右侧)。患者术前检查示:肌酐81 μmol/L;核素(99mTc DTPA)肾功能检查:右肾9.5 mL/min,左肾65 mL/min。诊断为“右肾重度积水”,所以给予患者行右肾切除术。术中先于右侧腹直肌外侧缘脐水平上1 cm处向头侧取长约3 cm手术切口,在游离肾蒂动静脉后,分别离断肾脏动静脉,后于髂血管水平离断右侧输尿管。将肾脏装入取物袋,延迟切口至约4 cm,从原切口取出。结果 在不增加任何额外切口的情况下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54 min,术中出血150 mL。患者术后第1天胃肠道功能恢复后进食。术后第1天患者术后检查示:肌酐为76 μmol/L,术后第1天、第2天、第3天视觉模拟疼痛评分分别为2/10、1/10、0/10,术后未使用任何止痛药物,第3天出院,无任何术中或术后并发症。结论 单孔多通道经腹3D腹腔镜下肾切除术安全、可行、有效。术后患者疼痛轻,恢复快,切口小。单孔3D腹腔镜由于手术图像立体感强,手术操作精确度高,手眼协调难度明显降低,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但目前完成的病例数较少,仍需要临床经验积累。
2013, 34(10):1121-1124.
摘要:目的 对蓝萼香茶菜(Rabdosia japonica)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及鉴定。方法 利用硅胶色谱、Sephadex LH-20色谱以及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应用质谱、磁共振等光谱方法对分得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共分离并鉴定10个化合物,其中包括4个三萜: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1)、熊果酸(ursolic acid,2)、2α-羟基熊果酸(2α-hydroxyursolic acid,3)、2α,23-二羟基熊果酸(2α,23-dihydroxyursolic acid,4);6个黄酮类化合物:槲皮素(quercetin,5)、芹菜素(apiginin,6)、木犀草素(luteolin,7)、芦丁(rutin,8)、异鼠李素(isorhamnetin,9)、小麦黄素 (tricin,10)。 结论 化合物9、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陈琳 , 张新新 , 党旋 , 张天龙 , 李振志 , 赵晔
2013, 34(10):1125-1129.
摘要:目的 建立RP-HPLC法测定活血化瘀方(blood-invigorating and stasis-removing prescription,BSP)中丹参素、原儿茶醛、芍药苷、葛根素、阿魏酸、丹参酮ⅡA及黄芪甲苷含量的方法。方法 采用Waters Symmetry ShieldTM RP C18(150 mm×4.6 mm, 3.5 μm)色谱柱,以甲醇-0.25%(体积比)冰醋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流速为0.8 mL/min,柱温30℃。丹参素、原儿茶醛、芍药苷、葛根素、阿魏酸和丹参酮ⅡA采用紫外检测器,检测波长为280 nm;黄芪甲苷采用蒸发光散射检测器,飘移管温度90℃,气流量2.8 L/min(压缩空气)。结果 丹参素、原儿茶醛、芍药苷、葛根素、阿魏酸、丹参酮ⅡA和黄芪甲苷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01~0.80 μg(r=0.999 8),0.005~0.4 μg(r=0.999 7),0.05~4 μg (r=0.999 8),0.005~0.4 μg(r=0.999 7),0.006~0.5 μg(r=1),0.005~0.4 μg(r=1),0.031~2.46 μg(r=0.999 3);加样回收率均在97.0%~101.0%之间,且RSD均小于2%。测定了3批样品中丹参素、原儿茶醛、芍药苷、葛根素、阿魏酸、丹参酮ⅡA和黄芪甲苷的含量(平均值)分别为1.15、0.13、4.48、0.80、0.72、0.31、3.12 mg/g。结论 该方法简便、准确、灵敏,为测定BSP中的有效成分的含量提供参考。
过菲 , 杨波 , 王辉清 , 许传亮 , 高旭 , 王林辉 , 肖亮 , 盛夏 , 王莉莉 , 孙颖浩
2013, 34(10):1137-1140.
摘要:目的 评估阶梯式培训模式在机器人前列腺癌根治术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机器人前列腺癌根治术的阶梯式培训模式,以提高手术团队的操作技能和配合默契度。该培训模式分为4个阶段:第1阶段为模型训练,通过剥葡萄皮、穿线、拾豆、剪纸让参训者充分熟悉机器人的器械及应用;第2阶段为活体动物实验,参训者采用未阉割的雄性狗(年龄5岁,体质量20~22 kg)行机器人腹腔镜前列腺切除术,充分体验和熟悉机器人腹腔镜前列腺切除术的手术过程及关键技术的应用,并磨合手术团队;第3阶段为研讨学习,将接受了第1阶段和第2阶段训练的团队成员分成两组,各自组织助手及器械护士观看经典手术视频,研讨手术步骤、解剖要点、配合技巧,将手术步骤标准化;第4阶段为临床实践,选择合适病例行机器人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并在手术当晚,集合团队成员对手术视频进行分析、总结,提出改进意见。结果 通过阶梯式培训,我们在10个月内行机器人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20例,手术时间从第1例的300 min缩短到第20例的150 min,平均手术时间185 min,平均出血量为160 mL。手术均顺利进行,无一例中转开放,无术中并发症。4个阶段总培训时间约为10个月。结论 通过机器人前列腺癌根治术的阶梯式培训模式进行团队整体培训,可以大大缩短学习曲线,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谢天浩 , 卢亦成 , 钱俊 , 姜伊昆 , 刘飞利 , 胡国汉 , 丁学华 , 陈菊祥 , 骆纯
2013, 34(10):1141-1146.
摘要:目的 总结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诊疗经验,探讨其临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33例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脊髓血管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4例,女9例;病变位于颈延髓交界区1例,颈段9例,颈胸段2例,胸段16例,胸腰段1例,腰段4例。术后长期随访患者预后情况,分析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肿瘤全切32例,近全切1例,无手术死亡病例。随访16个月至12年,术后神经功能维持术前水平或好转29例(87.9%),其中按照McCormick分级标准,好转15例(45.5%),维持术前水平14例(42.4%);按照Klekamp-Samii评分,好转24例(72.7%),维持术前水平5例(15.2%)。4例患者恶化(12.1%)。患者术前神经功能状态与预后密切相关(P=0.033)。结论 脊髓血管母细胞瘤为富含血管的良性肿瘤,有症状者应早期手术;显微手术是首选治疗方法;术后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术前神经功能状态与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相关。
王世锋 , 范维 , 王慧玲 , 方以群 , 江雷 , 吕传禄 , 辜建祥 , 孟淼 , 张建
2013, 34(10):1147-1150.
摘要:目的 对救援流程和医学保障组人员分配进行优化,为卫勤保障能力的评估提供新的手段和方法。方法 采用MedModel软件,针对援潜救生医疗队人员组成和工作流程建立救治流程仿真模型,根据5种不同的伤员出水方式进行建模,分别仿真计算出各种出水方式下的平均等待时间。结果 根据所建的伤员出水模型,计算各种出水方式进行平均等待时间并优化医疗资源布局,使伤员的总体等待时间均符合援潜救生医疗队的要求。结论 本模型通过对援潜救生医疗队救治流程和人员配备的优化,节省了医疗资源,缩短了伤员的总体等待时间,为卫勤保障能力的评估提供新的手段和方法。
2013, 34(10):1151-1154.
摘要:目的:以腺病毒为载体,研究hepaCAM基因对膀胱癌细胞T24和BIU-87的细胞周期影响。方法:以带有hepaCAM基因的腺病毒载体pAdH5-hepaCAM感染两株细胞,采用RT-QPCR和Western-blot、细胞免疫荧光方法检测感染pAdH5-hepaCAM组,pAdH5空载组和未感染组的hepaCAM mRNA 、蛋白的表达及其细胞定位。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hepaCAM对两株细胞周期影响,Western-blot方法检测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1。结果:感染hepaCAM的T24和BIU-87细胞,hepaCAM mRNA和蛋白水平明显升高。流式结果显示hepaCAM阻滞T24与BIU-87细胞于G0/G1期。Western-blot检测实验组cyclinD1明显低于空载和空白组。细胞免疫荧光显示hepaCAM在单个细胞中主要表达于细胞浆中,在细胞之间表达于细胞连接处。结论:hepaCAM能阻滞膀胱癌细胞T24和BIU-87于G0/G1期,并使G1期关键周期蛋白cyclinD1下调。
2013, 34(10):1155-1159.
摘要:[摘要] 目的:寻找高效抗真菌化合物,探讨2-[(1-取代苯基-1H-1,2,3-三唑-4-基)甲硫基]-5-(3,4,5-三甲氧基苯基)-1,3,4-噁二唑化合物的构效关系。方法:设计合成了20个2-[(1-取代苯基-1H-1,2,3-三唑-4-基)甲硫基]-5-(3,4,5-三甲氧基苯基)-1,3,4-噁二唑化合物,用微量液基稀释法测定化合物对6种临床常见致病真菌:白念珠菌、新生隐球菌、热带念珠菌(Candida tropicalis)、近平滑念珠菌、红色毛癣菌、克鲁氏假丝酵母的体外抑菌活性。结果:体外抗真菌活性测试结果表明,所合成的目标化合物对所测菌株均具有一定的体外抗真菌活性。其中化合物8m, 8o对白色念珠菌的抑制活性约为氟康唑,酮康唑的3倍;化合物8a, 8e, 8k, 8l, 8n 和 8p对白色念珠菌的抑制活性也较氟康唑,酮康唑强。结论:所合成的化合物中,苯环上连有体积较小取代基的化合物抗真菌活性较好。 [关键词] 合成;噁二唑;抗真菌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