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第34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著
    • 人颈椎间盘髓核组织中SOX9与COL2A1基因的表达及其意义

      2013, 34(2):117-123. DOI: 10.3724/SP.J.1008.2013.00117

      摘要 (3007) HTML (0) PDF 3.81 M (24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不同退变程度的人颈椎间盘髓核(nucleus pulposus, NP)组织中性别决定基因组9(SOX9)、Ⅱ型胶原α1(COL2A1)的表达差异,并探讨此差异在人颈椎间盘退变(cervical 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 CIDD)发生发展中的意义。 方法 收集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36例颈椎病或颈椎外伤患者的NP组织及术前颈椎MRI(T2加权像正中矢状位)资料,采用Miyazaki分级系统评估退变程度。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SOX9、COL2A1在NP组织中的表达定位,用荧光定量(FQ) RT-PCR、蛋白质印迹分析法检测SOX9、COL2A1在mRNA及蛋白水平上的表达量,分析其表达水平与CIDD程度间的关系,初步探究SOX9COL2A1间的相互作用。结果 SOX9在NP细胞胞核中表达,COL2A1在细胞外基质中表达;随着CIDD退变程度的加重,两者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逐渐降低;且以SOX9表达量为自变量(X)、COL2A1表达量为应变量(Y)的直线回归方程为Y=0.923X-0.059(P<0.001)。结论 随着CIDD程度加重,SOX9COL2A1基因表达水平逐渐降低,两者下降趋势相近,SOX9正向调控COL2A1的表达,提示SOX9COL2A1基因功能改变可能是CIDD的分子机制之一。

    • 血清和无血清诱导方法分化小鼠胚胎干细胞为定形内胚层的比较

      2013, 34(2):124-129. DOI: 10.3724/SP.J.1008.2013.00124

      摘要 (2852) HTML (0) PDF 352.00 K (20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比较两种方法(血清诱导方法和无血清诱导方法)诱导小鼠胚胎干细胞分化为定形内胚层细胞的效率。方法 利用血清诱导法和无血清诱导法分别诱导分化小鼠胚胎干细胞,根据定形内胚层表面标记蛋白(Cxcr4、c-Kit和E-cadherin)的表达,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定形内胚层诱导的时间及效率, 并利用 RT-PCR检测两种方法诱导的定形内胚层基因表达谱;同时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无血清诱导过程中内胚层基因的表达情况;利用流式细胞术分选Cxcr4和 c-Kit双阳性细胞进行定形内胚层基因表达的鉴定。结果 血清诱导法和无血清诱导法都能够将胚胎干细胞诱导分化为定形内胚层,其中无血清组的诱导效率高于血清组,高达74.19%,并且在诱导的第4天就能到达峰值。结论 建立了高效快捷的诱导胚胎干细胞分化为定形内胚层细胞的方法,为进一步向肝、胰等组织细胞诱导打下了基础。

    • 大脑皮质细胞低氧条件液对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信号转导通路的分析

      2013, 34(2):130-136. DOI: 10.3724/SP.J.1008.2013.00130

      摘要 (2591) HTML (0) PDF 2.48 M (23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和分析大脑皮质细胞低氧条件液对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并探讨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和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两条信号通路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原代培养出生后24 h内SD大鼠大脑皮质细胞5 d后,全量换液并在4% O2、1% O2和常氧环境下继续培养细胞6 h以制备低氧条件液和常氧条件液。分别用3种条件液及结合使用PI3-K、JNK信号通路抑制剂LY294002和SP600125悬浮培养神经干细胞,并用免疫荧光染色鉴定神经干细胞,使用增殖效率(神经球数量)和增殖速度(神经球直径)分析神经干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 (1) 4%低氧条件液组和常氧条件液组神经干细胞的增殖效率高于1%低氧条件液组(P<0.01),但前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 与常氧条件液相比,两个低氧条件液均提高了神经干细胞的增殖速度 (P<0.01),且4%低氧条件液组神经干细胞的增殖速度较1%低氧条件液组快(P<0.01);(3)在4%低氧条件液中使用LY294002和SP600125同时抑制了神经干细胞的增殖效率和增殖速度,且LY294002抑制作用在24 h之后尤为明显。结论 4%大脑皮质细胞低氧条件液能提高神经干细胞的增殖速度,PI3-K信号通路在此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

    • 津力达颗粒对糖尿病大鼠海马组织的保护作用

      2013, 34(2):137-141. DOI: 10.3724/SP.J.1008.2013.00137

      摘要 (3319) HTML (0) PDF 5.08 M (21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津力达颗粒对糖尿病大鼠海马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高脂饮食、链脲佐菌素腹腔一次性注射诱发SD大鼠糖尿病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津力达不同剂量(0.75、1.5、3.0 g/kg)治疗组、α-硫辛酸组、胰岛素组,另设正常对照组。8周后,通过Morris 水迷宫实验测试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然后处死大鼠取海马组织,采用TUNEL法检测凋亡细胞,透射电镜下观察超微结构,并测定海马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 结果 糖尿病大鼠成模后8周出现学习记忆功能障碍,除低剂量津力达组外,各药物治疗组的学习记忆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CA1区出现较多的凋亡细胞,超微结构明显破坏,SOD、GSH活性降低(P<0.05),MPO活性和MDA水平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各药物治疗组大鼠海马CA1区凋亡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海马神经元的超微结构破坏程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除津力达低、中剂量组外,其余各药物治疗组SOD、GSH活性均升高(P<0.05),MPO活性均降低(P<0.05),其中津力达高剂量组与α-硫辛酸组效果相当。 结论 津力达颗粒对糖尿病大鼠海马组织具有保护作用。

    • PTEN基因逆转白血病多因素多药耐药机制探讨

      2013, 34(2):142-147. DOI: 10.3724/SP.J.1008.2013.00142

      摘要 (2536) HTML (0) PDF 646.35 K (25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野生型PTEN基因对多柔比星(阿霉素,ADM)耐药人红白血病细胞系K562/ADM多药耐药(MDR)逆转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携带野生型PTEN基因的腺病毒载体(Ad-PTEN-GFP)或空载体(Ad-GFP)感染ADM耐药的K562/ADM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感染效率,在感染3 d内联合应用不同浓度的ADM、阿糖胞苷(Ara-C)或三氧化二砷(As2O3),通过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根据IC50计算药物逆转倍数,观察PTEN基因对上述化疗药物MDR逆转作用。同时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PTENNF-κBMDR1、MDR相关蛋白(MRP)及凋亡相关基因Bcl-2Bcl-xLBax水平变化,蛋白质印迹检测PTEN、Akt、p-Akt、P65水平变化。结果 以感染复数为200感染第3天后,Ad-PTEN-GFP感染与化疗药物联合作用组K562/ADM细胞增殖抑制率、凋亡率均高于Ad-GFP与化疗药物联合作用组(P<0.05),PTEN感染能增加K562/ADM对ADM、Ara-C、As2O3的敏感性,逆转倍数分别为3.80、2.65、2.64。与Ad-GFP组相比,Ad-PTEN-GFP 感染K562/ADM细胞3 d后p-Akt与P65蛋白表达下调,NF-κBMDR1Bcl-2Bcl-xL mRNA表达下调,Bax mRNA表达上调。结论 野生型PTEN基因可能通过抑制Akt信号转导通路进一步调控下游信号分子,通过下调NF-κB、MDR1、Bcl-2及上调Bax等多种信号分子逆转K562/ADM细胞的多药耐药。

    • NF-κB沉默联合苦参碱诱导人肝癌细胞HepG2凋亡和相关分子的表达

      2013, 34(2):148-154. DOI: 10.3724/SP.J.1008.2013.00148

      摘要 (2484) HTML (0) PDF 2.49 M (22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NF-κB沉默联合苦参碱(matrine,MT)诱导人肝癌细胞HepG2凋亡及相关分子的表达。 方法 构建NF-κB/P65 siRNA真核表达载体转染人肝癌细胞HepG2,RT-PCR检测NF-κB/P65基因沉默效果,并筛选出NF-κB/P65基因沉默稳定转染细胞株。将实验分为对照组、苦参碱组(1.5 g/L)、稳转细胞组和联合组(稳转细胞+苦参碱),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 分别用RT-PCR法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NF-κB/P65、CD95(Fas)、Smac、Survivin的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结果 苦参碱组NF-κB/P65、CD95、 Smac和Survivin的表达上调,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稳转细胞组CD95和Smac的表达上调,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F-κB/P65和Survivin的表达下调,与对照组、苦参碱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联合组CD95和Smac的表达上调,与对照组、苦参碱组、稳转细胞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F-κB/P65和Survivin的表达下调,与苦参碱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21%、6.25%、11.82%、21.06%,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F-κB沉默联合苦参碱诱导人肝癌细胞HepG2凋亡可能与CD95和Smac的表达上调及NF-κB/P65和Survivin的表达下调有关。

    • 精氨酸酶2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

      2013, 34(2):155-159. DOI: 10.3724/SP.J.1008.2013.00155

      摘要 (2850) HTML (0) PDF 3.90 M (22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精氨酸酶2(Arg-2)在肝细胞癌(HCC)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收集113例HCC组织及癌旁肝组织,其中29例伴有癌旁异型增生结节(DN),另取12例正常肝组织。运用蛋白质印迹分析法检测Arg-2蛋白在15例HCC组织、癌旁肝组织和12例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Arg-2在113例HCC、癌旁肝组织及DN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HCC各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以及鉴别诊断价值。结果 蛋白质印迹分析结果显示,Arg-2在正常肝组织和癌旁肝组织中均不表达,在HCC组织中表达升高(P<0.01);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Arg-2阳性表达于肝癌细胞质内,阳性率为77.0%(87/113),其表达与HCC组织学分级相关(P<0.05);Arg-2在低级别DN中无表达,在高级别DN中阳性表达率为14.3%(2/14),而在高分化HCC中阳性表达率为66.7%(8/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rg-2在HCC中高表达,并且与HCC组织学分级相关,其可能参与HCC的发生、发展过程。检测Arg-2表达有助于鉴别高分化HCC与DN。

    • 比较胸腹水液基细胞学剩余标本制作细胞块的3种方法

      2013, 34(2):160-163. DOI: 10.3724/SP.J.1008.2013.00160

      摘要 (2471) HTML (0) PDF 7.71 M (26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优化胸腹水液基细胞学剩余标本制作细胞块的程序,并探讨其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50例胸腹水薄层液基细胞学技术(thinprep cytologic test, TCT)检测剩余标本,根据细胞学诊断结果分为3组,每组50例,分别采用直接离心法、蛋清液作为支架法和细胞块试剂盒法处理后制作石蜡细胞块,对比分析3种不同方法制成的细胞切片上的恶性细胞检出率、细胞分布状况和形态特征,并初步比较细胞块和组织块免疫化学染色效果。结果 150例胸腹水TCT检测出的恶性细胞率为31.3%(47/150),其剩余标本经细胞块法检测出的总恶性细胞检出率为40.7%(61/150),其中直接离心法、蛋清液作为支架法和细胞块试剂盒法的检出率分别为26.0%(13/50)、46.0%(23/50)和50.0%(25/50) 。用蛋清液作为支架及细胞块试剂盒两种方法制作的细胞块,恶性细胞检出率高于直接离心法(P<0.05),细胞聚集度和细胞分布也优于直接离心法,细胞块和组织块免疫化学染色效果相似。结论 用蛋清液作为支架及细胞块试剂盒两种方法制作的细胞块可提高胸腹水液基细胞学剩余标本的恶性细胞检出率,并可用于免疫细胞化学检测。

    • A型肉毒毒素抑制外源性乙酰胆碱及P物质引发的大鼠离体食管下括约肌收缩增强

      2013, 34(2):164-166. DOI: 10.3724/SP.J.1008.2013.00164

      摘要 (2706) HTML (0) PDF 389.86 K (23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A型肉毒毒素(BTX-A)对大鼠食管下括约肌离体肌条自发性收缩及乙酰胆碱(ACh)、P物质(SP)引发的收缩增强是否存在抑制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剪取食管下括约肌制备肌条并随机分为对照组、BTX-A组、ACh组、ACh+BTX-A组、ACh+阿托品组、SP组、SP+NK1受体拮抗剂(APTL)-SP组、SP+BTX-A组,采用Biolap420E生物机能实验系统记录肌条在不同条件下的收缩变化。结果 BTX-A降低食管下括约肌自发性收缩张力及振幅(P<0.05);ACh可增强食管下括约肌收缩张力及振幅(P<0.01),而BTX-A、阿托品均可抑制ACh的增强效应(P<0.01);SP可增强食管下括约肌收缩张力(P<0.01),其增强效应均可被BTX-A、APTL-SP所抑制(P<0.01)。结论 ACh、SP可增强食管下括约肌的收缩能力,而BTX-A可抑制其引发的收缩增强效应。

    • 稳定微管减少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2013, 34(2):167-171. DOI: 10.3724/SP.J.1008.2013.00167

      摘要 (2571) HTML (0) PDF 2.04 M (23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稳定微管能否减少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方法 (1)将离体大鼠心脏分为对照组、缺血组、缺血+0.1 μmol/L泰素和缺血+1 μmol/L泰素组(n=15)。每组先给予15 min平衡后,对照组继续给予50 min常氧灌注;缺血组给予20 min常氧灌注+30 min缺血处理;缺血+0.1 μmol/L(或1 μmol/L)泰素组给予20 min常氧灌注,30 min缺血处理,整个过程中均给予0.1 μmol/L(或1 μmol/L)泰素灌流。比较各组心律失常情况,观察微管形态结构并进行断裂评分。(2)将离体大鼠心脏分为正常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和1 μmol/L泰素组(n=8)。缺血再灌注组进行Langendorff灌流,结扎左前降支30 min,再灌注120 min;1 μmol/L泰素组给予1 μmol/L进行灌流,其余处理同缺血再灌注组。灌流结束即刻冠脉内灌入伊文思蓝进行染色,比较各组心肌梗死面积。结果 (1)0.1和1 μmol/L泰素均能有效降低缺血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降低室性心律失常评分,且呈剂量依赖性(P<0.05);并均能降低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P<0.05)。(2)0.1 μmol/L泰素灌流能降低微管断裂评分。(3)1 μmol/L泰素灌流能明显缩小缺血再灌注心脏梗死区面积(P<0.05)。结论 稳定微管能减少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 SinoSCORE对心脏瓣膜术后院内死亡及并发症的预测价值

      2013, 34(2):172-176. DOI: 10.3724/SP.J.1008.2013.00172

      摘要 (3092) HTML (0) PDF 441.57 K (28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价中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风险评估系统(SinoSCORE)对心脏瓣膜术后院内死亡及术后并发症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5年至2011年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行心脏瓣膜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资料,采用SinoSCORE模型计算全组患者院内预期死亡风险,并验证SinoSCORE与术后并发症\[低心排血量综合征、肾衰竭、肺部感染、使用主动脉内气囊泵(IABP)、延迟拔除气管插管、ICU住院时间延长以及二次手术\]发生率间的关系,采用ROC曲线下面积评价模型区分度,以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价模型校准度,采用Youden指数确定SinoSCORE有较好预测价值的术后并发症的最佳诊断界值。结果 入选3 407例患者,平均年龄(49.2±13.3)岁。术后院内死亡率ROC曲线下面积为0.754(95%可信区间为0.701~0.806),提示模型有较好区分度。总体术后院内死亡率为3.05%(104/3 407),SinoSCORE预测院内死亡率为(3.1±0.1)%,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χ2=9.545,P=0.490,提示模型有较好校准度。SinoSCORE对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肾衰竭及使用IABP有较好的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8、0.711和0.718),最佳诊断界值分别为5.5、7.5和6.0。结论 SinoSCORE模型预测中国心脏瓣膜手术患者的术后院内死亡风险效果良好,对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肾衰竭及使用IABP也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 门诊2型糖尿病患者374例代谢控制现状

      2013, 34(2):177-183. DOI: 10.3724/SP.J.1008.2013.00177

      摘要 (2561) HTML (0) PDF 591.98 K (25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我院门诊采用口服降糖药治疗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等代谢指标的控制现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收集374例长期在我院门诊随访的T2DM患者近3个月内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根据服用的口服降糖药种数分为3组(单药治疗组、两药治疗组和三种及以上药物治疗组),评估各项代谢指标的控制现状及与并发症和合并症的关系。结果 374例患者平均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为(7.46±1.22)%,达标率40.64%。体质量指数(BMI)<24 kg/m2患者血糖控制较BMI≥24 kg/m2者好(P<0.05)。最常用的联合药物为磺脲类和双胍类药物(两药组占51.35%,三药及以上组占71.09%)。三药及以上药物治疗组HbA1c≥8.0%者比例(34.12%)超过合并后单药及双药组(20.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Logisitc回归分析表明病程长(OR值1.64)、BMI高(OR值1.60)、合并症或并发症数目多(OR值1.60)是血糖不达标的危险因素,而年龄则是保护因素(OR值0.695)。结论 我院门诊口服降糖药治疗的T2DM患者HbA1c达标率较低,与“治疗惯性”等因素相关。联合用药治疗后血糖仍控制不佳者,应积极调整治疗方案。

    • 黄芩素作用白假丝酵母菌的GC-MS代谢组学研究

      2013, 34(2):184-189. DOI: 10.3724/SP.J.1008.2013.00184

      摘要 (3459) HTML (0) PDF 1.42 M (24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运用代谢组学方法对黄芩素作用白假丝酵母菌引起的胞内代谢差异进行表征,寻找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并探讨相关的药物作用机制。 方法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方法测定黄芩素作用前后白假丝酵母菌胞内的代谢指纹谱,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比较黄芩素给药组与对照组的代谢物谱差异,筛选出可能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并作出相关代谢途径的可能解释。 结果和结论 经比较分析,共筛选得到20个潜在生物标志物,这些重要的差异代谢物主要参与了氨基酸代谢、三羧酸循环、磷脂代谢和氧化应激等相关通路。

    • 采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对不同产地莪术进行快速鉴别

      2013, 34(2):190-194. DOI: 10.3724/SP.J.1008.2013.00190

      摘要 (2439) HTML (0) PDF 806.08 K (24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运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HS-GC/MS)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对不同产地莪术进行鉴别,以便莪术的质量控制研究。方法 采用HP-5石英毛细管色谱柱(30 m×0.32 mm, 0.25 μm),进样口温度250℃,柱初始温度为50℃,保持3 min,以20℃/min升至150℃,最后以2℃/min升至200℃,保持10 min,分流比101。载气为氦气,流速:1.0 mL/min。顶空瓶区域温度:90℃;样品瓶加热平衡时间:30 min;进样量:1.5 mL。结合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在15个批次的样品的图谱中选取18个共有色谱峰进行鉴定,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能够有效地区分四川、广西和云南等不同产地的莪术药材,并明确了对药材造成差异的主要成分为β-榄香烯、莰烯、β-蒎烯、p-menth-1-en-8-ol、桉叶素、8,9-去氢-9-甲酰基-环异长叶烯。结论 应用HS-GC/MS技术与化学计量学方法相结合,建立了鉴别区分不同产地来源的莪术药材的方法,并找到了莪术中对分类起主要作用的特征性成分。

    • 一测多评法测定芹菜籽中芹菜甲素、芹菜乙素和新蛇床内酯

      2013, 34(2):195-198. DOI: 10.3724/SP.J.1008.2013.00195

      摘要 (2892) HTML (0) PDF 475.21 K (27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建立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芹菜籽中芹菜甲素、芹菜乙素和新蛇床内酯的含量,验证该方法在芹菜籽中应用的准确可行性。方法 以芹菜籽原料药中主要成分芹菜甲素、芹菜乙素和新蛇床内酯为指标,在一定范围内建立芹菜甲素与芹菜乙素、芹菜甲素与新蛇床内酯的校正因子。测定芹菜甲素的含量,测得校正因子f芹菜甲素/芹菜乙素=0.226;用校正因子测定芹菜乙素和新蛇床内酯的含量,测得校正因子f芹菜甲素/新蛇床内酯=0.702,同时,采用外标法测定6批不同批次中3个成分的含量,以验证一测多评法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结果 不同仪器所得相对校正因子的RSD为4.4%~6.7%,同一台仪器不同色谱柱所得相对校正因子的RSD为2.3%~3.6%,建立的校正因子重现性良好,原料药中采用校正因子计算的含量值与外标法实测值之间没有明显差异。结论 在缺乏对照品的情况下,该方法可用于芹菜籽中多成分质量评价研究。

    • >研究快报
    • 小鼠水通道蛋白1基因慢病毒载体构建及其在神经膜细胞中的表达

      2013, 34(2):199-204. DOI: 10.3724/SP.J.1008.2013.00199

      摘要 (3152) HTML (0) PDF 2.08 M (25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构建表达小鼠水通道蛋白1(AQP1)基因的慢病毒载体,体外感染原代培养的C57BL/6小鼠神经膜细胞,观察是否提高AQP1的表达,为进一步研究AQP1与周围神经系统损伤后水肿的关系奠定基础。方法 将小鼠AQP1基因克隆到慢病毒pCDH-CMV-MCS-EF1-copGFP载体,通过PCR和测序鉴定获得连接正确的克隆。将鉴定后的重组表达质粒pCDH-CMV-MCS-EF1-copGFP-AQP1与包装质粒psPAX2、pMD共转染293T细胞,制备携带AQP1基因的慢病毒lentivirus-AQP1。体外培养C57BL/6小鼠的神经膜细胞,将lentivirus-AQP1感染神经膜细胞,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感染后神经膜细胞AQP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构建的慢病毒载体pCDH-CMV-MCS-EF1-copGFP-AQP1经PCR鉴定和测序正确。慢病毒lentivirus-AQP1感染神经膜细胞后AQP1表达增加(P<0.05)。结论 成功构建了小鼠AQP1基因的慢病毒表达载体,该载体能有效感染神经膜细胞,使AQP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增高。

    • 新型膀胱软镜鞘改善血尿状态下膀胱软镜视野效果的体外评价

      2013, 34(2):205-208. DOI: 10.3724/SP.J.1008.2013.00205

      摘要 (2213) HTML (0) PDF 1.19 M (24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设计体外膀胱模型定量评价新型膀胱软镜鞘对膀胱软镜视野的改善效果。方法 设计体外膀胱模型模拟血尿状态下膀胱软镜检查,根据是否存在膀胱内连续出血将实验分为静态实验和动态实验,根据镜检过程中冲洗状态分为无冲洗组(组1)、单纯进水组(组2)和持续冲洗组(组3),记录30、60、90和120 s膀胱软镜检查的视野范围和图像清晰度。 结果 在静态实验和动态实验中,膀胱软镜检查的视野范围和清晰度在3组之间有明显区别。与组1相比,组2和组3膀胱软镜检查的视野范围和清晰度在动态和静态实验中均有改善(P<0.01)。组3与组2相比,膀胱软镜检查视野清晰度在动态和静态实验中均有明显改善(P<0.05,P<0.01);视野范围在静态实验中没有明显区别,而在动态实验中有改善(P<0.05)。结论 新型膀胱软镜鞘可明显改善血尿状态下膀胱软镜检查的视野范围和清晰度。

    • >综述
    • miRNA在肾细胞癌分子分型、诊断、预后预测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应用价值

      2013, 34(2):209-213. DOI: 10.3724/SP.J.1008.2013.00209

      摘要 (2627) HTML (0) PDF 410.57 K (26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microRNA (miRNA)参与调节细胞生长的多个环节,包括细胞分化、增殖、凋亡及肿瘤发生、转移等。研究发现,miR-210、miR-32、miR-17-92 cluster等在肾细胞癌(RCC)组织中上调表达,miR-141、miR-200c等下调表达,其异常表达可能与细胞微环境及染色体缺失等有关;miR-155的过表达结合miR-141的下调表达可用于区分RCC肿瘤组织和非肿瘤组织;miR-203、miR-424的过表达用于区分透明细胞癌(ccRCC)和乳头状细胞癌(pRCC);miR-32过表达与ccRCC患者不良预后密切相关;miR-21、miR-106b等与RCC的浸润转移相关。深入探讨miRNA的调节作用机制、明确miRNA在RCC分子分型、早期诊断和预后预测中的价值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短篇论著
    • 腰椎椎弓根楔形截骨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

      2013, 34(2):214-218. DOI: 10.3724/SP.J.1008.2013.00214

      摘要 (3030) HTML (0) PDF 4.19 M (22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腰椎椎弓根楔形截骨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1月至2010年3月,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骨科共收治32例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均行一期后路经腰椎椎弓根楔形截骨矫形内固定术。其中27例患者行单节段椎弓根楔形截骨术,5例患者行双节段椎弓根截骨术。术前及术后随访时拍摄脊柱全长X线片,测量影像学参数,并填写中文版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2项(SRS-22)量表进行患者的健康生存质量评价。结果 手术时间平均为 (260±42) min,术中出血平均 (1 360±282) mL,平均随访 (31±8) 个月(24~76个月),均未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及假关节。患者颌眉角、全脊柱后凸角、胸腰段后凸角、腰椎前凸角由术前 (65.9±11.6)°、(78.2±15.9)°、(38.9±10.3)°、(-14.6±17.3)°分别矫正至术后(11.7±4.7)°、(38.9±10.3)°、(1.3±7.8)°、(26.2±5.6)°;身高和矢状面失平衡距离由术前的(135.4±15.2) cm、(37.2±11.3) cm分别矫正至术后的(166.2±9.6) cm、(12.7±7.7) 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SRS-22评分由术前平均(1.8±0.4)改善至术后(4.0±0.6),疗效满意。结论 腰椎椎弓根楔形截骨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安全可靠,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 左卡尼汀对血液透析患者促红细胞生成素所需剂量及微炎症状态的影响

      2013, 34(2):219-222. DOI: 10.3724/SP.J.1008.2013.00219

      摘要 (2377) HTML (0) PDF 251.51 K (24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左卡尼汀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使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的剂量及微炎症状态的影响。方法 将入选的326例MH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63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病程、常规治疗剂量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以维持患者血红蛋白(HB)水平在110~120 g/L、红细胞压积(HCT)水平在33%~35%为靶目标,对照组予以单纯rhEPO治疗,治疗组在予以rhEPO治疗基础上加予左卡尼汀治疗。8个月后,分别计算两组患者每周rhEPO的用量及促红细胞生成素反应指数(ERI),比较两组患者维持HB和HCT在靶目标水平所需每周rhEPO的用量及两组ERI的差异,同期监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等指标水平,观察患者微炎症状态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维持HB和HCT在靶目标水平所需每周rhEPO的平均用量低于对照组\[(106±20) IU/kg vs (141±23) IU/kg\],治疗组ERI低于对照组\[(0.93±0.11) IU·L·kg-1·g-1 vs (1.35±0.29) IU·L·kg-1·g-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hs-CRP水平较治疗前下降\[(5.21±3.20) mg/L vs (10.33±2.54) mg/L, P<0.05\],且低于对照组治疗后水平(9.93±2.12) mg/L,P<0.05\]; 对照组患者hs-CRP水平在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左卡尼汀可以减少MHD患者维持HB和HCT在靶目标水平所需rhEPO的用量,其机制可能与改善MHD患者微炎症状态、降低患者促红素抵抗性有关。

    • >短篇报道
    • 肺隔离症30例临床分析

      2013, 34(2):223-226. DOI: 10.3724/SP.J.1008.2013.00223

      摘要 (2454) HTML (0) PDF 2.40 M (24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 研究肺隔离症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2年2月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收治的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肺隔离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0例患者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18~63岁,平均35岁。病程2周至33年。主要临床症状为反复咳嗽、咳痰、低热、咯血、胸闷、胸痛。5例无症状。30例患者中叶内型25例,叶外型5例,叶内型常有咳嗽、咳痰、低热、咯血等症状,叶外型多无症状。术前确诊20例,主要诊断方法为X线胸片、胸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CT血管造影(CTA)。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恢复良好,随访无复发。结论 肺隔离症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选择性主动脉造影是诊断该病的金标准,但为有创检查。CT增强、CTA、螺旋CT增强等非侵袭性血管成像技术已成为诊断肺隔离症的重要补充手段。手术是肺隔离症的最佳治疗方案,介入栓塞治疗的疗效尚待研究。

    • >病例报告
    • 误诊为脊柱关节病的成人散发性低磷性骨软化症1例报告

      2013, 34(2):227-229. DOI: 10.3724/SP.J.1008.2013.00227

      摘要 (2459) HTML (0) PDF 1.66 M (26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低磷型骨软化症在临床上少见,极易误诊,是一种由于低磷血症造成的骨基质不能以正常方式进行矿化的代谢性骨病。我们总结1例曾误诊为脊柱关节病的成人散发性低磷型骨软化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低磷型骨软化症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旨在提高临床的诊断水平。

    • 硅凝胶假体隆乳术后迟发性血肿并发反复包膜挛缩1例报告

      2013, 34(2):229-231. DOI: 10.3724/SP.J.1008.2013.00229

      摘要 (2167) HTML (0) PDF 850.97 K (26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患者一例,女性,42岁,在我院门诊行“硅凝胶假体植入隆乳术”后8个月突发左侧乳腺肿胀畸形,保守治疗后不见好转,遂于术后第11个月行手术探查,术中发现左侧胸大肌下形成包膜,包膜内另有一层较厚包膜包绕乳腺假体表面,形成“双包膜”,两层包膜间有大量陈旧血性液体及血清样粘液;手术中清理积液并将原假体清洗后放回胸大肌下,手术后7个月再次发现左侧乳房肿胀变形、局部发硬明显,再次行探查手术,手术中去除胸大肌下坚韧包膜,移除假体,术后诊断:隆乳术后继发左乳纤维包膜挛缩,现随访10个月无异常。整个治疗过程中患者血压,尤其是舒张压偏高,第三次手术前控制良好。经验及教训:血肿是隆乳术后早期并发症。该患者隆乳术后8个月才出现迟发性血肿,较为罕见。经验教训:如B超CT等提示隆乳继发血肿出血量较少,早期可以行静脉应用止血药物,外部加压包扎等保守疗法。但在积血量较多时,如不能及时在B超引导下进行穿刺引流,那么血肿内很快就会形成血凝块,机化后很难吸收,刺激原包膜继续增生肥厚并导致后期的“双包膜形成”及包膜挛缩。这时,就应该及时进行手术探查,止血、清理血凝块、彻底松解包膜;原置放假体应早期取出,包膜松解的同期仍坚持植入假体者强烈建议更换假体,以除去假体因素可能引发的包膜挛缩。

    • 肺钙化性纤维性肿瘤1例报告

      2013, 34(2):232-233. DOI: 10.3724/SP.J.1008.2013.00232

      摘要 (2135) HTML (0) PDF 1.96 M (24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重要通知
友情提醒: 近日发现论文正式见刊或网络首发后,有人冒充我刊编辑部名义给作者发邮件,要求添加微信,此系诈骗行为!可致电编辑部核实:021-81870792。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