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34(3):233-234. DOI: 10.3724/SP.J.1008.2013.00233
摘要:
2013, 34(3):235-239. DOI: 10.3724/SP.J.1008.2013.00235
摘要:肝移植技术已成为临床治疗终末期肝胆疾病的重要手段,但术后常发生胆道并发症,严重影响移植疗效。经内镜处理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已成为临床一线的治疗手段,但操作较为困难且繁复。近年来我科采用内镜技术处理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患者千余例次,取得一些有益的经验。本文回顾总结了肝移植术后各型胆道并发症的内镜治疗策略、处理方法和技巧,可为进一步指导临床实践并提高疗效提供参考。
2013, 34(3):240-246. DOI: 10.3724/SP.J.1008.2013.00240
摘要:目的 探讨全覆膜自膨式金属支架(FCSEMS)在胆、胰疾病中的应用价值及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接受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ERCP)置入FCSEMS治疗的56例胆、胰管疾病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病情选择不同长度及类型的FCSEMS置入。内镜下择期拔除支架,随访患者终点疗效、支架移除率及相关并发症情况。 结果 使用FCSEMS治疗良性狭窄49例,包括肝移植术后吻合口狭窄32例、医源性胆管狭窄12例、慢性胰腺炎相关胰胆管狭窄5例; 随访5~38个月\[平均(15±8.6)个月\],支架放置时间1~15个月\[平均(8.4±5.3)个月\],治疗有效率为89.8% (44/49)。FCSEMS治疗胆道并发症7例,包括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术后难治性出血4例,EST术后穿孔1例,肝移植术后胆漏2例; 随访1~12个月\[平均(5±3.7)个月\],支架放置时间1~8个月\[平均(1.8±0.5)个月\],治疗有效率为100%(7/7)。FCSEMS回收过程均顺利。与支架相关的不良事件包括:早期并发症5例(8.9%),包括ERCP术后胰腺炎2例、早期胆管炎2例、胆囊炎1例; 远期并发症7例(12.5%),包括支架滑脱2例、支架移位3例、支架相关性胆管炎2例。 结论 FCSEMS除了治疗传统意义上的胆、胰良性狭窄外,在处理胆道并发症方面也是潜在可替代手术的方法,且安全、有效。
高道键 , 胡冰 , 潘亚敏 , 王田田 , 吴军 , 杨小明 , 叶馨 , 陆蕊 , 王淑萍 , 时之梅 , 黄慧 , 王书智
2013, 34(3):247-251. DOI: 10.3724/SP.J.1008.2013.00247
摘要:目的 探讨内镜下多塑料支架置入治疗活体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的安全性与长期疗效。方法 2005年6月至2012年6月,共31例活体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患者接受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ERCP)及多塑料支架置入治疗,记录内镜治疗技术成功率和ERCP相关并发症,对患者进行随访并观察支架维持时间、狭窄消除率和狭窄持续消除率。结果 ERCP证实单纯胆管吻合口狭窄22例,胆管吻合口狭窄合并胆漏9例。27例成功置入塑料支架,内镜治疗技术成功率为87.1%(27/31)。ERCP并发症包括急性胰腺炎1例,急性胆管炎2例,支架部分移位2例,无操作相关死亡发生,支架中位维持时间为9.6个月,狭窄消除率为95%(19/20),狭窄持续消除率为88.2%(15/17;随访5~43个月,中位随访期38个月)。 结论 内镜下多塑料支架置入治疗活体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其长期疗效满意,可成为活体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的一线治疗方法。
王田田 , 潘亚敏 , 高道键 , 吴军 , 杨小明 , 叶馨 , 胡冰
2013, 34(3):252-256. DOI: 10.3724/SP.J.1008.2013.00252
摘要:目的 比较经内镜同期置入双侧金属支架或双侧塑料支架治疗肝门部恶性胆道梗阻(MHBO)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07年5月至2011年12月需要进行双侧胆道引流的142例MHBO患者,其中32例采用双侧金属支架胆道引流(双金属支架组),110例采用双侧塑料支架胆道引流(双塑料支架组),统计内镜操作成功率、术后减黄有效率、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ERCP)术后并发症及支架通畅期。结果 全组操作成功率为100%。双金属支架组和双塑料支架组术后减黄有效率分别为96.9%(31/32)和88.2%(97/11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金属支架组和双塑料支架组ERCP术后分别出现2例和6例胆管炎,经抗炎对症、更换支架或置入鼻胆管处理后症状缓解;双塑料支架组出现2例支架部分滑脱。两组均未发生胰腺炎、消化道出血、穿孔及ERCP相关性死亡病例。至研究终点,双金属支架组和双塑料支架组分别有2例和4例因其他原因死亡,死亡时胆道内支架均通畅;双金属支架组和双塑料支架组分别有8例和29例再发梗阻性黄疸,予以重新置入或更换塑料支架处理。两组ERCP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金属支架组的中位通畅期为(248.53±138.61) d,双塑料支架组的中位通畅期为(101.76±38.53) d,经Log-rank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对于Bismuth Ⅱ型或双侧胆管均已受侵、无法手术的MHBO,如果胆道引流范围许可、患者的预计生存期>3个月,双金属支架行胆道引流更具优势。
2013, 34(3):257-260. DOI: 10.3724/SP.J.1008.2013.00257
摘要:目的 探讨胆道支架引流联合腔内射频消融治疗胆道恶性梗阻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前瞻性纳入18例因胆道恶性梗阻接受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ERCP)治疗的患者,在胆管插管成功后,循导丝插入双极射频电极,于肿瘤部位进行射频消融,并留置胆道支架进行引流,观察治疗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接受射频消融治疗;胆道引流成功率为100%(18/18),12例患者留置塑料支架,6例患者留置金属支架,其中3例患者同期留置胰管支架;术后患者出现胆管炎2例,胰腺炎2例,均经短期对症治疗后控制;黄疸明显缓解率为61%(11/18);中位随访期10.9(2.0~15.4)个月,3个月内支架通畅率为87%(13/15),6个月内支架通畅率为64%(9/14),12个月内支架通畅率为25%(2/8);6个月生存率为67%(8/12),12个月生存率为50%(4/8)。结论 对于胆道恶性梗阻,胆道支架引流联合腔内射频消融治疗是安全可行的。
2013, 34(3):261-265. DOI: 10.3724/SP.J.1008.2013.00261
摘要:目的 探讨恶性胆、肠梗阻患者内镜下同期实施胆、肠双自膨胀金属支架(self-expanding metallic stent,SEMS)治疗的策略、方法及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阻塞性黄疸合并十二指肠恶性狭窄行内镜下同期置放胆、肠双SEM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内镜操作的成功率及并发症、术后黄疸消退及胃流出道梗阻评分系统(GOOSS) 评分情况。结果 共收治10例同期放置胆、肠双SEMS的患者,包括胰腺癌5例、胆囊癌2例、胆管癌2例及十二指肠乳头癌1例。5例Ⅰ型肠狭窄(病变未侵及十二指肠乳头)患者置入肠道SEMS后再行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ERCP)成功放置胆道SEMS。另1例Ⅰ型肠狭窄患者放置长度9 cm的肠道SEMS后,再行超声内镜下顺行胆胰管造影(EACP),经超声内镜引导下胆管引流(EUS-BD)放置胆道SEMS; 3例Ⅱ型狭窄(病变侵及十二指肠乳头)患者行EACP,经EUS-BD放置胆道SEMS后,再经内镜置入肠道SEMS。1例Ⅲ型肠狭窄(远离十二指肠乳头)患者分别置入胆、肠SEMS。内镜操作成功率为100%。内镜操作术中2例Ⅰ型肠狭窄患者在内镜通过肠狭窄段时有肠壁自限性出血,未发生持续出血或穿孔等与内镜操作相关的并发症。黄疸消退及GOOSS评分改善明显。结论 对于胆道梗阻合并十二指肠狭窄不能手术切除患者,结合不同的内镜处理方式同期置入胆、肠双SEMS姑息性解除胆、肠梗阻是可行且安全、有效的。
2013, 34(3):266-270. DOI: 10.3724/SP.J.1008.2013.00266
摘要:目的 观察营养缺乏状况下干扰p53凋亡刺激蛋白2(ASPP2)对肝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构建RNA干扰抑制ASPP2的慢病毒载体表达体系并感染肝癌细胞HepG2,通过电镜观察、MTS法检测、流式细胞术检测以及形态学观察,探讨在缺乏氨基酸和血清的培养条件下干扰ASPP2表达对肝癌细胞HepG2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并以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A)进行干预,探讨ASPP2下调后对细胞的作用是否与自噬有关。结果 在缺乏氨基酸和血清的培养系统里,电镜观察显示干扰ASPP2后自噬泡形成明显增加(P<0.05),荧光显微镜下可见GFP-LC3荧光自噬小体的表达提高(P<0.05)。MTS检测显示干扰ASPP2表达后HepG2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增强(P<0.05),而自噬抑制剂3-MA能够抑制其作用(P<0.05)。形态学观察发现干扰ASPP2能够提高HepG2细胞的抗凋亡能力,应用自噬抑制剂3-MA后细胞活性明显降低,出现了细胞内颗粒物增加等一系列早期死亡的症状。Annexin Ⅴ-PI 双染显示干扰ASPP2使细胞凋亡率由(38±5)%下降为(15±4)%(P<0.05),加入自噬抑制剂3-MA后细胞凋亡率上升至(36±3)%(P<0.05)。结论 在缺乏营养的状态下,下调ASPP2可能通过调节自噬促进肝癌细胞的增殖和存活。
2013, 34(3):271-276. DOI: 10.3724/SP.J.1008.2013.00271
摘要:目的 研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肝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影响并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 用TNF-α处理人肝癌细胞株 (Hep3B和SMMC-7721) 24 h,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处理前后细胞形态的变化,采用荧光定量RT-PCR和蛋白质印迹分析方法检测细胞中上皮细胞标记物上皮性钙黏蛋白(E-cadherin)和β-连环素(β-catenin)、间质细胞标记物波形蛋白(Vimentin)和神经性钙黏蛋白(N-cadherin)以及转录调控因子Twist的表达变化,Transwell及划痕实验分析细胞的侵袭能力。随后采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和细胞免疫荧光评估TNF-α对核因子κB(NF-κB)的激活作用;蛋白质印迹分析检测IκBα及p-IκBα蛋白表达水平。TNF-α联合应用NF-κB 抑制剂后,检测细胞EMT表型变化。结果 Hep3B和SMMC-7721细胞用TNF-α处理后,表现EMT的表型;细胞的划痕愈合率明显大于未处理组(P<0.05),Transwell 实验显示细胞穿透膜的数量亦显著增多(P<0.05)。TNF-α能有效激活NF-κB报告基因,促进NF-κB p65核转位及IκBα的磷酸化。应用NF-κB抑制剂BAY11-7082能够逆转TNF-α诱导EMT的作用(P<0.05)。结论 TNF-α通过NF-κB依赖性途径诱导肝癌细胞发生EMT,进而促进肝癌的侵袭转移。
戴冬伟 , 赵文元 , 鲁琼 , 黄清海 , 许奕 , 洪波 , 李强 , 韩国胜 , 伍强军 , 刘建民
2013, 34(3):277-281. DOI: 10.3724/SP.J.1008.2013.00277
摘要:目的 筛选并分析烟雾病microRNA(miRNA)表达谱,探讨其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 采用基因芯片检测10例烟雾病患者和10例正常对照血清,获得miRNA差异表达谱,用RT-PCR进行结果验证。通过目标预测程序TargetScan进行预测并得到差异表达的miRNAs。进一步通过基因本体论(GO)分析与通路分析诠释关键信号通路和可能参与烟雾病发病机制的miRNAs。结果 根据基因芯片结果,发现有94个差异表达的miRNAs,其中上调50个,下调44个,若干个重要的miRNA家族亦同时被检测到。RT-PCR验证了miRNA-106b、miRNA-130a、miRNA-126、miRNA-125a-3p的差异表达,证明基因芯片筛查可靠。通路分析表明富集程度最高的是mTOR信号通路,具有16个潜在功能靶点。结论 利用基因芯片初步筛选出烟雾病患者血清miRNA表达谱;生物信息学分析提示mTOR信号通路可能与烟雾病发病相关。
王双双 , 杨升华 , 王丽丽 , 孔根现 , 高玉龙 , 蒋知新
2013, 34(3):282-285. DOI: 10.3724/SP.J.1008.2013.00282
摘要:目的 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VP)模型, 并静脉输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 验证MSCs对VP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雄性新西兰兔24只, 随机分为3组,VP组(n=8)制作VP模型;VP+MSCs组(n=8) 制作VP模型后即刻静脉输注1×107 MSCs;SP组(n=8)制作稳定斑块模型。12周末处死所有动物, 取右侧颈总动脉行H-E染色和Masson染色, 并测量纤维帽厚度和脂核横截面厚度的比值。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斑块内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含量。结果 H-E染色结果:VP组斑块中心可见大量脂核, 斑块表面覆盖较薄纤维帽, 在斑块肩部可见残存泡沫细胞和大量炎细胞浸润, 部分斑块可见破裂及(或)血栓形成;SP组镜下可见粥样硬化斑块形态结构完整, 纤维帽较厚, 斑块内炎细胞较少, 未见斑块破裂;VP+MSCs组形态介于两者之间。帽/核比值SP组>VP+MSCs组>VP组, VP组与VP+MSCs组和S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asson染色结果:SP组平滑肌细胞和弹力纤维含量高于其他两组, VP+MSCs组次之, VP组最少。斑块内MMP-2表达水平: VP组斑块内MMP-2大量表达, 主要位于纤维帽和脂质核心;与VP组相比, VP+MSCs组和SP组MMP-2的表达减少,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VP+MSCs组MMP-2表达高于SP组(P<0. 01)。结论 MSCs静脉输注干预兔VP模型, 可降低斑块不稳定性, 其机制可能与减少炎性细胞聚集、降低MMP-2含量、减少胶原纤维降解有关。
2013, 34(3):286-290. DOI: 10.3724/SP.J.1008.2013.00286
摘要:目的 探讨组胺和类胰蛋白酶在慢性胰腺炎(CP)疼痛发生与维持中的作用。 方法 制备CP模型大鼠,检测模型组和对照组大鼠胰腺标本中的组胺和类胰蛋白酶含量并进行比较;然后将模型组和对照组大鼠胰腺标本孵育上清分别注射于正常大鼠足底,观察注射后0.5、1、3、5、7 h大鼠痛觉阈值变化;以模型组大鼠胰腺标本孵育上清注射正常大鼠足底,并给予H1受体阻断剂和蛋白酶抑制剂,观察其对痛敏的治疗作用。结果 CP模型大鼠的胰腺局部组胺及类胰蛋白酶分泌量较对照组增高(P<0.05),其标本孵育上清在注射后5 h内有明显的痛觉致敏作用,且该作用可被H1受体阻断剂和蛋白酶抑制剂所逆转。结论 组胺和类胰蛋白酶是CP顽固性疼痛发生维持中的重要介质。
李光华 , 赵楠 , 杨敏 , 赵志芳 , 罗彦 , Osamu Shido
2013, 34(3):291-294. DOI: 10.3724/SP.J.1008.2013.00291
摘要:目的 探讨固定时间热暴露对大鼠胸主动脉血管收缩特性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选用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随意时间热暴露组和固定时间热暴露组,环境温度24℃,热暴露温度为36℃,每天热暴露6 h。经7 d热暴露后,采用体温遥感技术监测大鼠体核温度变化;器官浴槽法测定大鼠胸主动脉对去甲肾上腺素(NA)的反应性;RT-PCR检测动脉血管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 mRNA的表达水平及用试剂盒测定血浆中一氧化氮等离子体(NOx) NO2-和NO3-的含量变化。结果 热暴露对大鼠的体核温度变化影响不大(P>0.05);与对照组相比,固定时间热暴露组大鼠胸主动脉血管对NA的反应性降低(P<0.01);与对照组和随意时间热暴露组相比,固定时间热暴露组eNOS mRNA相对表达水平及血浆中NOx的含量增加(P<0.05)。 结论 固定时间热暴露可改变大鼠胸主动脉血管的反应性,内皮细胞源性的NOS通路可能参与并诱导了血管舒张作用。
2013, 34(3):295-299. DOI: 10.3724/SP.J.1008.2013.00295
摘要:目的 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遍在蛋白活化酶E1(UBE1)和凋亡抑制基因Bcl-2蛋白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 方法 收集80例DLBCL组织和30例良性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RH),应用免疫组化技术(EnVision二步法)对DLBCL组织进行免疫分型并检测其免疫表型GCB型、ABC型中UBE1、Bcl-2蛋白的表达; 同时检测UBE1、Bcl-2蛋白在RH组织中的表达。分析UBE1、Bcl-2蛋白表达与DLBCL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DLBCL组织中UBE1与Bcl-2表达的相关性。 结果 DLBCL组织中UBE1阳性表达率为65.0%(52/80),RH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13.3%(4/30),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GCB型和ABC型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3.3%(16/30)、72.0%(36/50),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LBCL组织中Bcl-2阳性表达率为51.3%(41/80),RH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10.0%(3/30),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GCB型和ABC型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6.7%(11/30)、60.0%(30/50),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DLBCL组织中,UBE1的阳性表达率与患者的年龄、累及结外数目有关(P<0.05); Bcl-2的阳性表达率与DLBCL患者的年龄、Ann Arbor分期、累及结外数目、国际预后指数等病理特征有关(P<0.05)。UBE1在ABC型中的表达与Bcl-2的表达呈正相关(r=0.582, P=0.001)。结论 UBE1、Bcl-2蛋白在DLBCL的ABC型中表达较高,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及侵袭中起着一定的作用,UBE1与Bcl-2蛋白的高表达可能提示DLBCL患者的不良预后。
2013, 34(3):300-305. DOI: 10.3724/SP.J.1008.2013.00300
摘要:目的 探讨一种新的利用射频消融进行局部去交感神经的方法,并观察其对心脏电生理及程控心律失常诱发的影响。方法 18只杂种犬结扎冠状动脉第一对角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之后沿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均匀地自上而下行6个点射频放电消融(每点8 W,2 min)。所有实验动物均在心肌梗死后局部去神经前及去神经后通过S1S2程控刺激测定左心室表面6个部位的有效不应期(心梗上区域、心梗区域及心梗下区域各2个部位),并行短阵刺激诱发室性心律失常,记录诱发的心律失常数目。结果 沿冠状动脉消融后,左心室各部位有效不应期显著延长\[(191.3±24.9) ms vs (209.0±27.2) ms, P/em><0.05\]。缺血区域有效不应期延长的时间\[(11.3±8.8) ms\]较缺血区域以上\[(23.2±10.2) ms\]及缺血区域以下\[(18.7±11.5) ms\]短(P/em><0.05)。消融前11只能诱发室性心律失常的犬中,消融后有8只未能再诱发心律失常,3只仍能诱发心律失常;心律失常的诱发率由61.1%(11/18)下降到16.7%(3/18;P=0.007)。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方法可能是减少急性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的一个可行方法。
2013, 34(3):306-309. DOI: 10.3724/SP.J.1008.2013.00306
摘要:目的 探讨α-硫辛酸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DPN患者64例,采取分层随机、开放、对照的研究方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32例、对照组32例。患者常规给予饮食控制、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将血糖控制在良好范围,维持原降压、调脂等综合治疗,对照组同时给予甲钴胺0.5 mg、每日3次口服,试验组同时给予α-硫辛酸600 mg、每日1次联合甲钴胺0.5 mg、每日3次口服,疗程均为12周。分别在治疗前后记录两组患者的总症状评分(TSS)和神经传导速度(NCV),并观察有无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TSS评分和NCV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治疗后试验组的T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治疗后试验组的正中神经运动传导速度、腓总神经运动和感觉传导速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未见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结论 α-硫辛酸联合甲钴胺口服治疗DPN疗效优于单用甲钴胺,而且安全简便,依从性好,值得推广。
宫俊 , 汤华 , 刘宝姝 , 周巍 , 孙鹏 , 李玲 , 张文
2013, 34(3):310-314. DOI: 10.3724/SP.J.1008.2013.00310
摘要:目的 对中国南海黑乳海参共附生白色侧齿霉菌Engyodontium album的次生代谢产物进行研究。方法 运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手段对白色侧齿霉菌Engyodontium album的乙酸乙酯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 根据现代波谱技术结合文献报道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共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 分别鉴定为:(22E,24R)-5α,8α-过氧化麦角甾-6,22-二烯-3β-醇(1)、(22E,24R)-麦角甾-5,7,22-三烯-3β-醇(2)、(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3)、3β,5α-二羟基-(22E,24R)-麦角甾-7,22-二烯-6-酮(4)、3β,5α-二羟基-6β-甲氧基-麦角甾-7,22-二烯(5)。结论 本研究是对黑乳海参共附生白色侧齿霉菌次生代谢产物的首次报道, 这5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白色侧齿霉菌Engyodontium album中分离得到。
曹智 , 张振声 , 许传亮 , 潘安印 , 韦荣超 , 彭松 , 孙颖浩
2013, 34(3):315-317. DOI: 10.3724/SP.J.1008.2013.00315
摘要:目的 探讨血尿状态下新型膀胱软镜鞘对膀胱软镜视野清晰度的改善程度及患者耐受性。方法 选取因血尿在我院行膀胱软镜检查的男性患者32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16例。A组患者接受新型膀胱软镜鞘辅助膀胱软镜检查,B组患者接受传统膀胱软镜检查;记录膀胱软镜视野清晰度评分及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膀胱软镜检查。A组患者操作时间短于B组患者\[(7.50±1.59) min vs (9.81±2.56) min,P<0.05\];A组膀胱软镜视野清晰度优于B组,评分分别为(2.75±0.45)分 和(1.56±0.6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0±0.89)分 vs (1.93±1.12)分\]。结论 新型膀胱软镜鞘可安全有效地改善血尿状态下膀胱软镜视野清晰度。
2013, 34(3):318-321. DOI: 10.3724/SP.J.1008.2013.00318
摘要: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下尿路功能障碍患者的尿动力学改变及临床干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07年3月至2011年7月间40例行尿动力学检查的脑卒中后下尿路功能障碍患者的资料,总结其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的尿动力学特点,并根据其尿动力学表现给予相应临床干预,观察疗效。结果 40例患者中,逼尿肌过度活动23例(57.5%),逼尿肌无反射5例(12.5%),安全膀胱36例(90%),上尿路积水2例(5%),未出现逼尿肌-尿道外括约肌协同失调。根据尿动力学结果给予临床干预后,2例肾积水患者中1例积水消失,1例积水减轻;临床干预2周后生活质量 (quality of life,QOL)评分平均为(3.4±1.0)分,与干预前\[平均(4.4±0.6)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干预3个月后QOL评分平均为(2.9±0.8)分,与干预前和干预2周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脑卒中后下尿路功能障碍患者的主要尿动力学改变是逼尿肌过度活动,较少出现逼尿肌-尿道外括约肌协同失调、输尿管反流、上尿路积水等并发症。根据尿动力学检查结果指导临床干预措施,可以保护肾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2013, 34(3):322-327. DOI: 10.3724/SP.J.1008.2013.00322
摘要: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 lncRNA)是一类长度超过200个核苷酸的非编码RNA分子,无蛋白质编码功能,以RNA形式在表观遗传学、转录及转录后等多种水平调控基因表达,在病理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近期研究证据显示,原发性肝癌等肝脏疾病中有多种lncRNA表达水平发生了变化,并在肝癌发生、发展及预后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本文主要就lncRNA在原发性肝癌等肝脏疾病中的机制研究作一综述。
2013, 34(3):328-332. DOI: 10.3724/SP.J.1008.2013.00328
摘要:白假丝酵母菌是临床最常见的条件致病真菌之一,近年来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白假丝酵母菌在侵染宿主时会遇到各种环境条件如温度、pH、渗透压及氧化损伤等的改变,如何适应这些环境条件对白假丝酵母菌在宿主中生存及发挥其致病性至关重要。本文总结了白假丝酵母菌应对宿主的应激反应通路,提示进一步深入研究白假丝酵母菌应激反应通路有助于发现新的抗真菌药物靶点。
2013, 34(3):333-337. DOI: 10.3724/SP.J.1008.2013.00333
摘要:甲状腺结节 (thyroid nodule, TN) 是内分泌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因其具有良、恶性之分,治疗方案及预后有显著不同。但恶性结节在临床上多缺乏特征性表现,同时常规的检查手段在良、恶性鉴别方面的表现并不理想。细针穿刺检查 (fine-needle aspiration, FNA) 通过获取甲状腺可疑结节的少量组织进行细胞学诊断,可有效提高良、恶性质鉴别的准确度,为临床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本文就近年来细针穿刺相关技术及与分子生物学检查的联合在甲状腺结节诊断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
2013, 34(3):338-340. DOI: 10.3724/SP.J.1008.2013.00338
摘要:目的 评价经后腹腔镜联合经腰小切口及超声辅助下行中心型肾癌保留肾单位手术的临床疗效,总结手术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2年3月12例经后腹腔镜联合经腰小切口及超声辅助下行保留肾单位手术治疗中心型肾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男9例、女3例,平均年龄(56.2±2.8) 岁;肿瘤平均直径(2.2±1.4) cm。术前均经超声、CT、MRI或CT动脉造影检查。患者全身麻醉后取健侧卧位,后腹腔镜常规方法游离出肾动脉、肾静脉及肾脏,切开腋后线与腋前线的两个Trocar之间的皮肤及肌肉,建立小切口,将超声探头从小切口置于肾表面,对肿瘤进行定位并标记手术切缘,放置冰屑于肾周,行肾动脉阻断或动、静脉阻断下保留肾单位手术。结果 12例手术均获成功,手术平均时间(124.5±5.8) min,术中平均热缺血时间(26.3±8.6)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65.8±21.6) mL。切缘阴性率100%,平均手术切口(8.8±2.4) cm,术后平均住院时间 (12.4±2.6) d;术后无并发症发生。随访平均(13.6±7.4)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 后腹腔镜联合经腰小切口及超声辅助下对中心型肾癌行保留肾单位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热缺血时间短、恢复快的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邓永明 , 李素芝 , 陈仕迅 , 李川 , 邹密 , 龚运兵 , 黄勤 , 王奇金
2013, 34(3):341-343. DOI: 10.3724/SP.J.1008.2013.00341
摘要:目的 观察艾塞那肽对高原地区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择二甲双胍、磺脲类药物或胰岛素治疗后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18例,在原有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艾塞那肽注射液治疗3个月,监测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体质量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艾塞那肽治疗3个月后, 患者FBG、2hPBG、HbA1c、体质量指数,血脂TG、TC、LDL-C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结论 艾塞那肽能有效控制高原地区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 降低患者体质量指数,并改善血脂水平。
2013, 34(3):344-347. DOI: 10.3724/SP.J.1008.2013.00344
摘要:
2013, 34(3):348-封三. DOI: 10.3724/SP.J.1008.2013.00348
摘要:[摘要] 目 的 尝试经脐单孔多通道腹腔镜治疗妇科附件疾病,总结应用体会和手术难点。方 法 2011年7月至2012年8月对14例妇科附件疾病患者施行单孔多通道腹腔镜治疗,总结手术经验和难点。结 果 14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分别为20~120min,出血量分别为20~200 ml,术中术后均未输血,未使用镇痛剂,放引流管者术后2d拔除,术后住院天数为2~5 d。术后随访3~12个月,均无切口感染、出血、切口疝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结 论 单孔多通道腹腔镜下附件手术尚处于初级阶段,技术不成熟,时间稍长,但该手术安全可行,且瘢痕小而隐蔽,美容效果好;临床开展需要特殊的手术器械,缝合打结操作有一定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