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34(4):349-356. DOI: 10.3724/SP.J.1008.2013.00349
摘要:目的 筛选并验证正常人甲状旁腺的主要超声影像特征表现,为临床甲状旁腺疾病的超声诊断及甲状腺外科切除术中正常甲状旁腺的保护提供指导性依据。方法 2008年4月至2012年12月,对600例正常人进行颈部高频超声影像检查,以颈部局部解剖为基础,采用逐一排除法筛选最可能的正常甲状旁腺影像特征。以筛选出的正常甲状旁腺影像特征为基础,比较甲状腺全切除术后甲状旁腺功能低下与否患者甲状旁腺检出率的差异;对比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的超声影像特征;比较甲状腺切除术中超声监测与否术后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的发生率,以验证正常甲状旁腺影像的正确性和可靠性。结果 正常人甲状旁腺的基本声像图表现为:境界清晰、细腻均匀的中等偏强回声小结节,平均长、宽、厚超声测得值为(6.38±1.46)、(3.76±1.02)、(2.75±1.99) mm;外形多样,以椭圆形居多;质地比邻近的甲状腺实质柔软,弹性超声定量指标应变比平均为0.87±0.18;多数腺体(62.5%)可显示彩色多普勒血流信号;三维重建VOCAL计算平均每枚体积为(0.13±0.06) mL;下甲状旁腺超声显示率及显示质量高于上甲状旁腺。5例甲状腺全切术后血清甲状旁腺激素(PTH)低值者中,有4例(80%)发生正常甲状旁腺声像缺失;而35例甲状腺全切术后血清PTH测值正常者中未见正常甲状旁腺影像缺失。19例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和50例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病变腺体所对应的解剖区域无正常甲状旁腺声像显示。术中未使用超声监测组有6例(20%)术后发生甲状旁腺功能低下,而术中使用超声监测组仅1例(3.3%)发生,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例甲状腺缺如患者在其甲状腺缺如侧高频超声皆显示出2枚正常的甲状旁腺声像。结论 成功获得正常人甲状旁腺超声影像,并于临床应用中得到初步验证,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2013, 34(4):357-361. DOI: 10.3724/SP.J.1008.2013.00357
摘要:目的 以前期筛选出的正常甲状旁腺超声影像特征为基础,进行正常甲状旁腺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测定抽吸物甲状旁腺激素(PTH)含量并进行细胞学涂片检查,验证正常甲状旁腺超声影像特征的可靠性。方法 2012年10月至2013年1月,10例健康志愿者在履行自愿、知情、同意的前提下入选本研究。在超声引导下完成正常甲状旁腺声像区、颈部淋巴结声像区的22G细针穿刺,对细针穿刺抽吸物分别制备细胞学涂片和洗脱液。同步采取外周静脉血,将洗脱液和血液标本送检验科行PTH半定量测定。细胞学涂片送病理科检查。结果 10例受试者的正常甲状旁腺声像区和颈淋巴结声像区细针穿刺取材均获成功,细胞学检查均发现有细胞存在,无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受试者正常甲状旁腺穿刺物洗脱液中PTH测值232.53~357.38 pg/mL,平均(287.12±35.41) pg/mL;淋巴结穿刺物洗脱液中PTH测值8.67~34.28 pg/mL,平均(16.03±8.47) pg/mL;血液PTH测值32.64~47.85 pg/mL,平均(37.44±7.26) pg/mL。10份甲状旁腺区标本中3份细胞量不足,不能做出判断;另7份标本细胞量充足,其中4份倾向于甲状旁腺来源,3份不能确定。10份淋巴结区标本都能够见到明确的淋巴细胞,淋巴结诊断成立。结论 超声引导下穿刺抽吸物洗脱液PTH测定结果与超声影像上正常甲状旁腺、良性淋巴结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初步证实前期筛选出的正常甲状旁腺超声影像特征的可靠性。
章建全 , 仇明 , 盛建国 , 卢峰 , 赵璐璐 , 张航 , 刁宗平
2013, 34(4):362-370. DOI: 10.3724/SP.J.1008.2013.00362
摘要:目的 建立经皮射频和微波热消融治疗甲状旁腺腺瘤、增生结节的技术方案和评价指标,探讨其技术特征、方法步骤、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使用Celon ProBreath双极式射频电极针和Thy-ablationTM微波消融天线针在高频超声引导及超声造影监测下对96例317枚良性病变甲状旁腺进行经皮穿刺消融,就消融策略、穿刺路径、保护重要血管和喉返神经及减少活检出血的措施、判断消融彻底性以及终止消融的指征、每枚腺体消融耗时(AT)及总手术时间(TOT)等消融术中技术问题进行探索与解析,对消融术后消融区的经时变化从多模式超声表现、血清甲状旁腺激素(PTH)和血清钙水平、临床表现以及病理组织学多层面进行跟踪评价。结果 采用横切面引导同时显现穿刺目标、穿刺针和重要的解剖结构是安全穿刺的基础,液体隔离带法有利于制作安全穿刺路径并有效保护喉返神经、气管和食管免受热损伤;“热阻断血流”后活检可有效防止病变腺体内出血,并对1例胸锁乳突肌内出血提供有效止血。超声造影是消融过程的重要指导手段,可避免消融不彻底。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PHPT)组TOT为(572.47±75.79) s、每枚腺体AT为(194.82±46.39) s,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HPT)组TOT为(1 548.47±323.83) s、每枚腺体AT为(217.55±52.42) s;消融后第2个月起消融区开始缩小,射频消融在体积缩小速度和幅度两个方面均优于微波消融;PHPT组中73.1%(19/26)、SHPT组中53.6%(156/291)的消融区在消融后第12个月超声检查时消失;术前99mTc-MIBI发现93.1%(295/317)的甲状旁腺病变,消融后均不再显现;消融区质地明显变硬,但会逐渐变软,与消融区体积缩小趋势平行;消融后血清PTH快速降低,PHPT组尤其明显;PTH有反跳现象,但在时间和程度上SHPT组与PHPT组明显不同。2例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危象患者消融后2 h内意识开始清醒。结论 超声引导下经皮热消融治疗甲状旁腺良性结节是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外科治疗手段微创化的最新体现,治疗过程精细、准确,安全省时,病灶灭活彻底,坏死物吸收良好,可迅速降低PTH,具有急救价值。PTH的反跳需引起对新生病灶的警觉。
2013, 34(4):371-374. DOI: 10.3724/SP.J.1008.2013.00371
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治疗甲状旁腺腺瘤的临床方案与疗效。方法 对5例甲状旁腺腺瘤患者进行超声引导下单针双极式射频消融治疗,观察患者消融区超声影像的变化,对比术前、术后患者临床表现及甲状旁腺激素和血钙水平的改善情况,评估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结果 5例患者均消融成功,消融造影示消融区无明显造影剂灌注,提示瘤体已丧失血供。2例患者出现声音嘶哑,但均在术后1周内恢复;未出现颈部皮下及针道出血,无甲状旁腺功能减退表现,无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呼吸困难等表现。术后第2天患者皮肤瘙痒、骨痛、呕吐等症状明显改善,甲状旁腺激素水平明显下降,降幅在71.4%~94.1%,血钙水平降至正常。结论 超声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治疗甲状旁腺腺瘤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并发症轻微、近期疗效确切的优势。
2013, 34(4):375-381. DOI: 10.3724/SP.J.1008.2013.00375
摘要:目的 观察炎症状态下高脂介导的内质网应激在人肾脏系膜细胞(HMCs)损伤中的作用,并探讨高脂在肾脏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HMCs,分为对照组、高脂组、炎症组、高脂+炎症组、高脂+炎症+4-苯基丁酸(4-PBA)干预组(4-PBA干预组),分别培养24、48和72 h。用油红O染色观察HMCs胞内脂质沉积水平;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细胞增殖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GRP78、纤连蛋白(FN)mRNA水平;免疫细胞化学半定量分析糖调节蛋白78(GRP78)蛋白水平。结果 (1)与对照组比较,高脂组、炎症组、高脂+炎症组HMCs胞内脂质沉积增多(P均<0.01),细胞增殖增快,且呈时间依赖性(P均<0.01),同时FN mRNA表达升高(P均<0.01);与高脂+炎症组比较,4-PBA干预组胞内脂质沉积减少(P均<0.01),细胞增殖减慢(P均<0.01),且FN mRNA表达降低(P<0.05,P<0.01)。(2)与对照组比较,高脂组、炎症组、高脂+炎症组GRP78 mRNA和蛋白表达升高(P<0.05,P<0.01);而4-PBA干预组GRP78 mRNA和蛋白表达较高脂+炎症组降低(P均<0.01)。(3)在24、48及72 h,细胞脂质沉积水平与其增殖、GRP78蛋白及FN mRNA水平均呈正相关(P均<0.01),GRP78蛋白表达水平与细胞增殖和FN mRNA水平呈正相关(P均<0.05)。 结论 炎症状态下,高脂可通过启动HMCs内质网应激致细胞损伤。
江中明 , 殷新民 , 俞越 , 缪亮 , 危薇 , 周延 , 殷雪萌 , 吴莹莹
2013, 34(4):382-387. DOI: 10.3724/SP.J.1008.2013.00382
摘要:目的 观察重组减毒鼠伤寒沙门菌作为基因载体在人涎腺腺样囊性癌裸鼠移植瘤中的富集情况和对外源基因的呈递能力。方法 以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为报告基因,以减毒鼠伤寒沙门菌SL7207为转基因载体,分别构建原核启动GFP表达的重组减毒鼠伤寒沙门菌SL7207-pUC-GFP和真核启动GFP表达的重组减毒鼠伤寒沙门菌SL7207-pEGFP-N1。原核菌SL7207-pUC-GFP在体外连续传代,观察GFP基因表达的稳定性;同时,对荷人涎腺腺样囊性癌皮下移植瘤裸鼠模型口服给予原核菌SL7207-pUC-GFP(0.1 mL,1×109 cfu/mL),在口服后24 h、48 h、5 d、10 d、20 d、30 d处死荷瘤裸鼠,获取肝、脾及肿瘤组织并制成匀浆液进行重组菌培养及GFP表达检测,观察重组菌在瘤体细胞内富集情况。对荷瘤裸鼠模型口服给予真核菌SL7207-pEGFP-N1,5 d后取肝、脾及肿瘤组织进行冰冻组织切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GFP的表达,了解重组菌携带外源基因在肿瘤细胞内的表达。结果 携带GFP原核表达的重组减毒鼠伤寒沙门菌SL7207-pUC-GFP在体外连续传代10次未见表达减少或缺失。荷瘤裸鼠口服原核表达GFP基因重组菌SL7207-pUC-GFP菌液实验表明,重组菌SL7207-pUC-GFP在肝、脾及肿瘤组织中能长期存活,以肿瘤组织中聚集明显(P<0.05)且维持时间较长。荷瘤裸鼠口服真核表达GFP基因重组菌SL7207-pEGFP-N1菌液实验表明,相对肝脏和脾脏组织,外源基因在肿瘤细胞内表达量最高。结论 重组减毒鼠伤寒沙门菌可以在瘤体细胞内富集存活,并且携带的外源基因可以释放到肿瘤细胞内表达,具有作为基因治疗载体的双重优势。
2013, 34(4):388-392. DOI: 10.3724/SP.J.1008.2013.00388
摘要:目的 比较兔毛囊干细胞与尿道黏膜干细胞的表型及生物学特性,探索毛囊干细胞作为组织工程尿道种子细胞的可行性。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兔毛囊干细胞和尿道黏膜干细胞,并使用流式细胞仪分选富集直径<10 μm、integrin-α6+/CD71-的干细胞。计算两种干细胞的最大扩增倍数和克隆形成能力,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种干细胞K19、p63、β1-integrin的阳性表达率。将富集毛囊干细胞和尿道黏膜干细胞接种在尿道支架上,构建组织工程尿道,应用组织学、荧光染色法观察体外构建的组织工程尿道的情况。结果 兔毛囊干细胞与尿道黏膜干细胞的最大扩增倍数分别为(6.1±0.8)×104倍、(7.1±1.1)×103倍,克隆形成率分别为(10.1±1.3)%、(4.3±1.1)%。K19、p63、β1-integrin在毛囊干细胞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53±6.77)%、(93.31±5.57)%、(91.17±6.98)%,在尿道黏膜干细胞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8.50±4.95)%、(91.63±5.86)%、(93.35±6.28)%。毛囊干细胞与尿道黏膜干细胞在支架上都能形成复层上皮样结构,AE1/AE3染色阳性。结论 兔毛囊干细胞与尿道黏膜干细胞都可以作为种子细胞构建组织工程尿道;在种子细胞获取方面,毛囊干细胞优于尿道黏膜干细胞。
2013, 34(4):393-397. DOI: 10.3724/SP.J.1008.2013.00393
摘要:目的 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1α(PGC-1α)和PGC-1α的上游调节蛋白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类1(SIRT1)在2型糖尿病大鼠海马组织中表达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对SD大鼠进行高脂饲养,用链脲佐菌素一次性腹腔注射诱发SD大鼠糖尿病模型后,将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α-硫辛酸组,另设正常对照组。8周后,通过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大鼠的认知功能;采用TUNEL法检测海马组织细胞凋亡情况,透射电镜下观察海马组织超微结构;用RT-PCR技术检测海马组织中PGC-1α mRNA的表达,用蛋白质印迹分析方法检测海马组织中PGC-1α及SIRT1蛋白的表达;用试剂盒检测海马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认知功能下降(P<0.05);海马组织细胞凋亡明显,细胞结构欠清晰,线粒体破坏明显;海马组织中PGC-1α mRNA 及蛋白的表达量均降低(P<0.01),SIRT1蛋白表达量也降低(P<0.01);海马组织中SOD、GSH活性降低(P<0.01),MDA含量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α-硫辛酸组大鼠认知功能提高(P<0.05);海马组织细胞凋亡及超微结构的破坏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海马组织中PGC-1α mRNA 及蛋白的表达量、SIRT1蛋白表达量、SOD活性、GSH活性均升高(P均<0.01),MDA含量降低(P<0.05)。结论 高糖环境抑制了SIRT1蛋白的表达,致使PGC1α的正常生物学功能无法发挥,这可能是糖尿病认知功能损害的一个重要因素。
2013, 34(4):398-402. DOI: 10.3724/SP.J.1008.2013.00398
摘要:目的 应用经皮穿刺技术向硬膜外置入可扩张球囊导管,建立绵羊急性颈脊髓压迫性损伤模型。方法 成年雄性绵羊1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0.6 mL压迫组(B组)和1 mL压迫组(C组),每组4只。所有动物均使用经皮穿刺鞘管,透视下自腰骶椎板间隙将3Fr球囊导管置入硬膜外,并输送至C6/7水平。1周后B、C组动物分别以0.6和1 mL容量扩张导管球囊,持续压迫颈髓1 h后撤除;A组动物不作处理。各组动物均在穿刺操作及球囊扩张前后接受CT和MRI检查,计算球囊导管的椎管侵占率,并采用改良Tarlov评分评估神经功能。分别于球囊扩张后24 h及48 h处死每组各2只动物,取压迫节段颈髓送病理检查。结果 所有动物均顺利置管。CT检查测得置管后A、B、C组椎管侵占率(%)依次为9.1±0.2、9.1±0.2和8.9±0.2。扩张球囊后B、C组椎管侵占率(%)分别增加到45.5±2.5和78.3±2.3。MRI检查提示扩张的球囊对颈髓腹侧形成压迫。置管后各组动物神经功能正常,扩张球囊后B、C组出现后肢运动减退,且与扩张容量相关。病理结果提示B、C组在球囊扩张24 h后,C6/7水平脊髓灰质前角神经元数量减少,胞体缩小,白质轻度脱髓鞘,部分轴突空泡样变;压迫48 h后,病理改变进一步加重。结论 经皮置管技术避免了对脊髓周围正常组织的破坏,是一种能够模拟临床实际致伤机制的急性颈脊髓损伤造模方法。
2013, 34(4):403-406. DOI: 10.3724/SP.J.1008.2013.00403
摘要:目的 通过风险调整死亡率的比较,明确主动脉瓣置换术后人工瓣膜-患者不匹配(PPM)程度对患者手术死亡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2007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共1 247例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患者的病例资料,计算患者EuroSCOREⅡ预期死亡率,以患者瓣膜有效开口面积指数将患者分为无或轻度PPM、中度PPM、重度PPM 3组,分别计算各组风险调整死亡率及其95%可信区间。结果 3组患者实际死亡率分别为:无或轻度PPM组2.79%(29/1 040),中度PPM组5.00%(8/160),重度PPM组8.51%(4/4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uroSCORE Ⅱ预期死亡率分别为:无或轻度PPM组2.82%,中度PPM组2.69%,重度PPM组2.7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风险调整死亡率分别为:无或轻度PPM组0.99(95%可信区间0.93~1.05),中度PPM组1.86(95%可信区间1.68~2.08),重度PPM组3.13(95%可信区间2.56~4.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主动脉瓣机械瓣置换术后PPM程度的升高可导致死亡风险的增加。
张宗勤 , 艾莉 , 张小峰 , 钱海华 , 殷正丰 , 施乐华
2013, 34(4):407-410. DOI: 10.3724/SP.J.1008.2013.00407
摘要:目的 通过分析肝癌患者术前、术后血清甲胎蛋白(AFP)及其糖链异质体AFP-L3含量的变化,了解和评价AFP-L3对肝癌切除术后复发判断的价值。方法 2007年1月至12月接受首次肝细胞癌切除术的患者67例,详细记录其临床资料,同步连续测定手术前后患者血清AFP和AFP-L3含量,并进行长期复查和随访。结果 全组1、2、3年总体复发率分别为23.9%(16/67)、38.8%(26/67)和50.7%(34/67)。患者术前血清AFP-L3含量与血清AFP水平之间无相关性(rs=0.176,P=0.155)。患者术前血清AFP-L3含量与肿瘤复发之间呈正相关(rs=0.327,P=0.007),而AFP含量与肿瘤复发之间相关性尚不明确(rs=0.240,P=0.051)。结论 AFP-L3与肝癌的复发有关联,对肝癌的复发判断有较高的价值,可为临床医生判断肝癌疗效提供有用的信息。
谭蔚锋 , 冉荣征 , 杨昊玉 , 刘随意 , 罗祥基 , 刘辰 , 易滨 , 沈锋 , 张柏和 , 姜小清 , 吴孟超
2013, 34(4):411-415. DOI: 10.3724/SP.J.1008.2013.00411
摘要:目的 总结原发性肝癌伴胆管癌栓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要点,分析常见的误诊原因。方法 回顾18年内收治的392例原发性肝癌伴胆管癌栓患者的临床诊断过程,归纳该病易误诊的疾病类型,分析术前临床误诊的主要原因。按照不同时期进行分组: 前期(1993至2001年)128例,后期(2002至2011年)264例,比较不同时期误诊率的差异以及误诊疾病类型的变化,总结原发性肝癌伴胆管癌栓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要点。 结果 总体术前临床误诊率为16.6%(65/392),后期术前临床误诊率(9.8%,26/264)低于前期(30.5%,39/128)(P<0.001)。后期ERCP/MRCP的检查率(91.7%,242/264)高于前期\[67.9%(87/128),P<0.001\]。ERCP/MRCP的误诊率为5.5%(18/329),低于肝脏B超\[26.8%(105/392),P<0.001\]及肝脏CT/MRI\[25.0%(98/392),P<0.001\]。常易误诊的疾病包括: 肝癌伴肝门部胆管压迫(4.1%,16/392),肝门部胆管腺瘤/癌(4.3%,17/392),远端胆管腺瘤/癌(包括壶腹部腺瘤/癌)(2.3%,9/392),胆管内黏液状腺瘤/癌(1.0%,4/392),转移性肝癌伴胆管癌栓(1.0%,4/392),胆管结石(3.8%,15/392)。前、后期误诊为肝癌伴肝门部胆管压迫分别为9.4%(12/128)和1.5%(4/264),误诊为胆管结石分别为7.8%(10/128)和1.9%(5/2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提高原发性肝癌合并胆管癌栓临床特征的认识水平,合理应用影像学检查手段,加强与相似疾病的鉴别,可有效降低误诊率。
2013, 34(4):416-420. DOI: 10.3724/SP.J.1008.2013.00416
摘要:目的 建立USS坚强内固定系统、Isobar TTL半坚强内固定系统的腰椎三维有限元模型,对比两种模型的力学分布特点,探索动态内固定系统对腰椎生物力学的影响,为动态内固定系统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依据1名正常男性志愿者中立位下螺旋CT扫描资料,利用Mimics 11.1、Geomagic studio 10.0、HyperMesh 10.0和Abaqus 6.8等软件构建L3~S1三维有限元模型,重建Isobar TTL和USS术后模型,对模型施加150 N预载荷及10 Nm力矩,分别记录不同工况下模型的椎间活动度、邻段椎间盘应力及内固定应力分布和应力峰值。结果 成功建立了解剖结构精细的L3~S1三维有限元模型及Isobar TTL和USS术后模型。Isobar TTL和USS模型应力主要分布在螺钉钉身,USS模型应力峰值大于Isobar TTL模型,主要集中在螺钉中部,但均不超过100 MPa;Isobar TTL模型椎间稳定性与正常模型无明显差异,而USS模型的运动范围明显下降,在屈伸工况下最为明显;Isobar TTL模型邻段L3/L4椎间盘应力在前屈、后伸、侧曲、旋转工况下分别增加了6.2%、9.7%、3.6%、3.8%,而USS模型分别增加了8.5%、13.5%、4.3%、4.8%。结论 Isobar TTL系统能有效维持术后腰椎活动度,减少应力遮挡,理论上可以减缓邻近节段的退变。
王本伟 , 张洁瑾 , 李悦悦 , 张海 , 赵亮 , 吕磊 , 张国庆
2013, 34(4):421-424. DOI: 10.3724/SP.J.1008.2013.00421
摘要:目的 采用高效液相-飞行时间质谱(HPLC-TOF/MS)联用技术快速分离并鉴别大鼠灌胃给予重楼提取物后尿液中甾体皂苷类成分,以探索重楼皂苷在大鼠体内的代谢途径。方法 选用SD大鼠,按照1.6 g/kg体质量灌胃给予重楼提取物,收集给药后24 h内的尿液。样品分析采用MG-C18柱(3.0 mm×100 mm,3.0 μm),乙腈-0.1%甲酸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在TOF/MS电喷雾离子源下采集正、负离子模式下的数据。利用TOF/MS得到的精确相对分子质量,对照化学成分数据库,对尿液中的甾体皂苷类成分进行鉴别。结果 共鉴别出尿液中20个甾体皂苷原型成分,通过碎片离子以及与对照品相比较鉴别出2对同分异构体: 重楼皂苷Ⅶ和偏诺皂苷元-3-O-α-L-鼠李吡喃糖基(1→4)-α-L-鼠李吡喃糖基(1→3)\[α-L-鼠李吡喃糖基(1→2)\]-β-D-葡萄吡喃糖苷,纤细薯蓣皂苷和偏诺皂苷元-3-O-α-L-鼠李吡喃糖基(1→2)\[α-L-鼠李吡喃糖基(1→4)\]-β-D-葡萄吡喃糖苷。结论 该方法准确、可靠,可成功用于重楼体内成分的鉴别,可为药动学和药效学研究提供参考。
吕楠 , 江澈 , 瞿米睿 , Ajay K. Wakhloo , 徐瑾瑜 , 于瀛 , 刘建民 , 黄清海
2013, 34(4):425-429. DOI: 10.3724/SP.J.1008.2013.00425
摘要:目的 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颈内-后交通动脉瘤破裂危险相关的形态学与血流动力学因素。方法 选择2011年1月至12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外科接受血管造影的颈内-后交通动脉瘤39枚,其中破裂动脉瘤28枚,未破裂动脉瘤11枚。重建三维脑血管造影影像获得动脉瘤模型,测量其形态学参数,并应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分析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特征。结果 破裂组瘤高/颈宽比(AR)为1.233±0.483,高于未破裂组(0.832±0.252,P=0.002);破裂组标准化壁面切应力(WSS)为0.545±0.259,低于未破裂组(0.761±0.216,P=0.015);破裂组低壁面切应力面积(LSA)为(11.669±16.041)%,高于未破裂组\[(1.236±2.212)%,P=0.040\]。其余指标,包括瘤体/载瘤血管直径比(SR)和剪切震荡指数(OSI)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AR值、低WSS和高LSA可能是影响颈内-后交通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
2013, 34(4):430-433. DOI: 10.3724/SP.J.1008.2013.00430
摘要:目的 探讨天然牙牙釉质与牙本质颜色差异,为减小全瓷修复体底层瓷与牙本质的颜色差异提供实验基础。方法 利用X-rite Color i7分光光度仪分别对厚度为0.9、0.6及0.3 mm的天然牙釉质、牙本质磨片(n=30)进行色度值测量与色差(ΔE)分析。结果 牙釉质、牙本质明度(L*)值随厚度的减小而增大(P<0.05),红绿色品(a*)与黄蓝色品(b*)值随厚度的减小而降低(P<0.05);相同厚度的牙本质L*、a*、b*值的绝对值均大于牙釉质(P<0.05)。不同厚度的牙釉质、牙本质之间颜色存在较大差异,色差均值为5.303~13.109。随着牙釉质、牙本质厚度加大,颜色的差异逐渐增加。相同厚度的牙釉质和牙本质色差值为5.115(0.9 mm)、5.855(0.6 mm)、6.053(0.3 mm)。结论 天然牙牙釉质与牙本质的颜色差异较大,其色差随厚度差值加大而增加,牙本质较牙釉质而言更偏黄,且明度较低。因此在全瓷修复比色中需分层比色,并考虑天然牙牙本质色与底层瓷颜色的匹配性。
2013, 34(4):434-439. DOI: 10.3724/SP.J.1008.2013.00434
摘要:肺癌的生长和转移都需要新生血管的支持,新生血管生成在肺癌的发生、发展中扮演关键角色。新生血管生成由肿瘤微环境所决定,多种信号分子共同参与其调控。肺癌新生血管生成的主要过程可归纳为:(1)肿瘤不断生长促使其微环境内部发生“血管生成转换”而启动促血管程序;(2)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细胞外基质(ECM)降解与重构;(3)内皮细胞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和趋化因子的诱导下通过重构的ECM发生定向迁移;(4)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作用下,内皮细胞大量增殖;(5)在Dll4-Notch通路的诱导下,最终形成血管管腔结构并具有完善的供血功能。目前,抑制血管生成已成为肺癌治疗的重要方向,新生血管生成全过程中的每个阶段均可能成为抑制肺癌的靶点。深入了解肺癌新生血管生成机制,对寻找有效的抗血管、抗肺癌治疗方法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2013, 34(4):440-446. DOI: 10.3724/SP.J.1008.2013.00440
摘要: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国人缺血性脑卒中的最常见病因之一。随着影像学的发展,人们已能利用磁共振成像(MRI)新技术显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3.0T高分辨率MRI评价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013, 34(4):447-452. DOI: 10.3724/SP.J.1008.2013.00447
摘要:MicroRNAs(miRNAs)作为重要的基因表达调节子,参与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种病理机制。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STAT)是众多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的主要信号蛋白,在调控细胞功能、细胞分化以及维持免疫细胞稳态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miRNAs与STATs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聚焦于两者在免疫细胞与肿瘤的促进与抑制过程中的相互作用。MiRNA与STAT之间的相互作用仍是一个新兴的领域,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去阐明两者间的机制。
陆慧琦 , 何金 , 陈佳 , 徐毅 , 祝丽双 , 韩焕兴
2013, 34(4):453-457. DOI: 10.3724/SP.J.1008.2013.00453
摘要:目的 评价实时荧光定量RT-PCR(qRT-PCR)在测定乳腺癌组织中雌激素受体α(ERα)、孕激素受体(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基因表达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10年3月至10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48例和乳腺良性病变患者28例,用免疫组化染色(IHC)法检测乳腺癌组织中ERα、PR、Her2蛋白的表达,用实时qRT-PCR法检测乳腺癌组织及良性乳腺肿瘤组织中ERα、PR、Her2 mRNA的表达,并评价这两种检测方法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用实时qRT-PCR 测得的ERα、Her2 mRNA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织(P<0.05,P<0.01),而PR mRNA的表达在乳腺癌组织与对照组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乳腺癌组织中ERα、PR、Her2的蛋白表达与临床TNM分期有关,ERα和PR的阳性表达率随临床TNM分期的升高而下降(P<0.05),Her2的阳性表达率随临床TNM分期的升高而升高(P<0.05)。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组乳腺组织中ERα、Her2 mRNA表达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而PR mRNA表达与无淋巴结转移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时qRT-PCR检测 ERα、PR、Her2 mRNA在评价乳腺癌对内分泌治疗的敏感性、特异性以及病理学诊断的符合率均与IHC相符。结论 ERα、PR和Her2是预测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或靶向治疗的重要基因,本研究建立的实时qRT-PCR检测方法可用于ERα、PR和Her2 mRNA表达的临床检测和研究。
徐宁 , 董娟妮 , 吴一振 , 陈向梅 , 夏丽 , 彭莉蓉 , 于洁 , 廖莎 , 刘勤社 , 郑晓晖
2013, 34(4):458-461. DOI: 10.3724/SP.J.1008.2013.00458
摘要:目的 建立寒凝血瘀大鼠体内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研究苏木对HSYA在寒凝血瘀模型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药动学)的影响。 方法 寒凝血瘀模型大鼠12只,随机分为2组,分别灌服红花单煎液和红花-苏木合煎液,于给药后5、10、20、30、45、60、90、120、150、210、270 min眼底静脉丛取血,20%三氯乙酸水溶液沉淀蛋白,采用RP-HPLC法检测给药不同时间后大鼠血浆中HSYA的浓度,DAS 2.0药动学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 结果 与红花单用组相比,红花与苏木配伍后,大鼠血浆中HSYA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和峰浓度Cmax及分布半衰期t1/2α增大(P<0.01),表观分布容积V1/F和清除率CL/F减小(P<0.01)。 结论 苏木可促进寒凝血瘀模型大鼠对红花中HSYA的吸收,降低HSYA在体内的分布,从而发挥增效作用。
2013, 34(4):462-463. DOI: 10.3724/SP.J.1008.2013.00462
摘要:
2013, 34(4):464-封三. DOI: 10.3724/SP.J.1008.2013.00464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