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第34卷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专题报道
    • 新型H7N9流感防控中的公共卫生问题与应对对策

      2013, 34(6):581-584. DOI: 10.3724/SP.J.1008.2013.00581

      摘要 (2948) HTML (0) PDF 275.08 K (34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3年3月,在中国境内报道了首例因感染新型甲型H7N9流感病毒而致死的病例。除了病毒基因重组、重要氨基酸位点变异等病毒进化生物因素外,还存在影响人感染新型甲型H7N9流感的社会因素。目前中国尚存在活禽养殖过程不规范、交易市场管理混乱、从业人员卫生意识薄弱、居民自我防护措施不足等问题。这些因素通过增加人与生禽密切接触机会而促进流感病毒传播,增加人患禽流感的危险性。针对上述情况,在今后的流感防控工作中,应加强农、林、医等多部门联动机制的建设,进行高效的防控与监测;通过健康教育来提高居民的健康保护意识及风险意识。同时应该根据禽流感病毒进化监测数据加快科学研发流感疫苗进程。基于社会影响因素开展公共卫生预防应是今后降低人感染禽流感发生率的重要措施。

    • 人感染H7N9禽流感流行特征与防控策略

      2013, 34(6):585-590. DOI: 10.3724/SP.J.1008.2013.00585

      摘要 (2627) HTML (0) PDF 326.56 K (42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3年3月31日中国大陆出现新型禽流感疫情,此次的H7N9禽流感病毒为全球首次发现的新亚型流感病毒,可能由3种流感病毒重组后产生。截至5月31日,我国内地共报告确诊病例131例,死亡39例。而在上海市报告的33例确诊病例中, 29例发病于4月6日上海市关闭活禽交易市场前,其余4例发病于关闭后的第一个潜伏期内。33例病例中60岁以上患者占66.7%(22/33);15例死亡病例中,60岁以上患者占80%(12/15);90.91%(30/33)的病例具有可疑的动物或环境暴露史。此次疫情呈散发,虽然出现了2起家庭聚集性病例,但目前还没有明确的人传人的证据。疫情发生后,上海市人民政府适时启动了流感流行应急预案Ⅲ级响应,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关闭全市活禽交易、健康教育、风险沟通等手段,及时有效地控制了疾病的传播。本文分析这次疫情防控工作的得失并提出建议,供今后的防疫工作借鉴参考。

    • H7N9禽流感的病毒特征及其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威胁

      2013, 34(6):591-594. DOI: 10.3724/SP.J.1008.2013.00591

      摘要 (2594) HTML (0) PDF 213.61 K (30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H7N9病毒是一种来自鸟类的禽流感病毒毒株基因重配的新型病毒。H7N9病毒的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在种间传播、病毒复制和致病性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新型H7N9病毒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在家禽中无明显致病性,却能感染人类并引起较高的病死率。H7亚型禽流感病毒可有不同的NA亚型,具有较强的兼容性,已引起多次人类的感染事件。可以预见这种影响还将会持续并引起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必须对此加以高度关注。健全的防控网络的建立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减少禽流感对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危害。

    • 新型甲型H7N9流感病毒血凝素基因进化分析

      2013, 34(6):595-601. DOI: 10.3724/SP.J.1008.2013.00595

      摘要 (2729) HTML (0) PDF 999.34 K (34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2013年4月流行的新型甲型H7N9禽流感病毒的表面蛋白血凝素(HA)基因的进化,以及氨基酸的变异情况。方法 从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和全球禽流感基因共享数据库(GISAID)中下载H7N9流感病毒以及有代表性的H7N2、H7N3、H7N7亚型流感病毒的HA基因序列,运用Molecular Evolutionary Genetics Analysis (MEGA) version 5.05软件进行序列分析,用邻接法构建基因进化树;通过氨基酸序列分析HA蛋白受体结合位点、糖基化位点和裂解位点的变化。结果 2013年新型甲型H7N9流感病毒与2011年浙江禽类H7N3流感病毒株(JQ906573.1)的相似性达到95.3%~95.6%;受体结合位点氨基酸发生变异,为Q226L,5个糖基化位点高度保守;HA裂解位点位于aa339和aa340之间,仅有1个碱性氨基酸:R。结论 2013年新型甲型H7N9流感病毒HA基因是由中国禽类H7亚型进化而来,Q226L变异导致的受体结合位点的变化可能是新型流感病毒具有人感染性的原因。

    • 新型甲型H7N9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基因进化分析

      2013, 34(6):602-606. DOI: 10.3724/SP.J.1008.2013.00602

      摘要 (2743) HTML (0) PDF 548.72 K (36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2013年新型甲型H7N9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NA)基因的进化,及其编码蛋白重要氨基酸位点的变异情况。方法 从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数据库和全球禽流感基因共享数据库(GISAID)下载不同年代、不同地区甲型流感病毒N9亚型的NA基因序列,利用MEGA 5.05和BioEdit软件对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结果 2013年新型甲型H7N9流感病毒NA基因与2010年捷克共和国H11N9禽流感病毒的相似性达到96%;新型流感病毒存在5个氨基酸的缺失;其中1株新型病毒可能的酶活性位点发生了变异。结论 2013年新型甲型H7N9流感病毒的NA基因可能是由H11N9进化而来;氨基酸的缺失可能是造成人感染和较高病死率的原因。

    • 全球禽流感研究的发展态势: 文献计量分析

      2013, 34(6):607-611. DOI: 10.3724/SP.J.1008.2013.00607

      摘要 (2189) HTML (0) PDF 656.43 K (36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从文献计量的角度研究全球禽流感研究的发展态势。方法 检索ISI Web of Science 的SCI-E数据库,利用TDA分析工具和文献引用树的分析方法对检索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得益于美国、中国等国家研究者的努力,自2005年以来全球禽流感研究快速增长。从研究质量上看,日本和荷兰在国际研究项目的支持下,表现十分抢眼。美国、日本和荷兰完成的H5N1病毒突变研究是近年来该领域的典型研究成果,但也引发了不少争议。结论 全球关于H7N9等亚型的禽流感病毒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

    • >论著
    • 多西环素增加卵巢癌细胞HO8910对顺铂化疗敏感性

      2013, 34(6):612-615. DOI: 10.3724/SP.J.1008.2013.00612

      摘要 (2839) HTML (0) PDF 352.84 K (31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多西环素对卵巢癌的抗肿瘤作用及可能机制。 方法 采用MTT方法检测多西环素单独作用及与顺铂联合用药时对卵巢癌细胞HO8910增殖的影响;采用RT-RCR检测卵巢癌细胞HO8910中CXCR4 mRNA的表达;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多西环素作用后卵巢癌细胞HO8910中CXCR4表达的改变。结果 较低浓度多西环素(10 μg/mL)作用48 h后即可抑制卵巢癌细胞HO8910的增殖活力(P<0.01),当其浓度为50 μg/mL时抑制率达(70±2)%。多西环素与顺铂联合用药后对癌细胞的抑制效应大于同一浓度顺铂单独作用时,可提高癌细胞对顺铂的化疗敏感性。多西环素抑制卵巢癌细胞HO8910中CXCR4的表达。结论 多西环素对卵巢癌细胞HO8910有明确的抑制增殖作用,能增加癌细胞对顺铂化疗的敏感性。SDF-1/CXCR4通路可能参与其中。

    • ERα通路代偿性激活在乳腺癌细胞的拉帕替尼获得性耐药中的作用

      2013, 34(6):616-622. DOI: 10.3724/SP.J.1008.2013.00616

      摘要 (2873) HTML (0) PDF 3.17 M (38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雌激素受体α (estrogen receptorα,ERα)通路代偿性激活在乳腺癌细胞BT474的拉帕替尼获得性耐药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和可能机制。 方法 利用real-time PCR和蛋白质印迹检测BT474被拉帕替尼作用后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通路和ERα通路活性的改变;利用拉帕替尼浓度递增、持续培养的方法建立乳腺癌细胞BT474的拉帕替尼获得性耐药细胞(rBT474)模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拉帕替尼对rBT474细胞凋亡的影响,进一步以蛋白质印迹法分析BT474和rBT474在HER2通路和ER通路上的差别;应用MTT法检测rBT474在拉帕替尼和氟维司群作用下的生长情况;利用克隆形成实验观察双靶点治疗对预防拉帕替尼获得性耐药的可能性。 结果 Real-time PCR和蛋白质印迹检测显示拉帕替尼抑制BT474细胞HER2磷酸化,同时诱导叉头蛋白3A (FOXO3a)和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升高;成功获得的耐药细胞株rBT474在含有5 μmol/L拉帕替尼的培养液中仍可持续生长;蛋白质印迹结果显示,rBT474细胞与BT474细胞相比,其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通路受抑制,而促分裂素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通路激活,ER通路的活化更加明显;MTT法检测结果显示,与单用拉帕替尼相比,联合使用拉帕替尼和氟维司群可抑制rBT474细胞活力(P<0.01);克隆形成实验结果表明,与二甲亚砜组、拉帕替尼组和氟维司群组相比,拉帕替尼和氟维司群联合用药组可抑制BT474细胞克隆形成(P<0.01),具有预防获得性耐药发生的可能。 结论 ERα通路的代偿性激活可能是导致HER2(+)/ERα(+)的乳腺癌细胞对拉帕替尼产生获得性耐药的机制之一,而PI3K/AKT抑制和MAPK激活可能是ERα代偿激活的主要原因。

    • 两种CXCR4稳定表达的肾癌A498细胞株的构建

      2013, 34(6):623-627. DOI: 10.3724/SP.J.1008.2013.00623

      摘要 (2771) HTML (0) PDF 931.35 K (37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将表达CXCR4及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EGFP)-CXCR4质粒转入肾癌细胞A498中,并建立稳定转染细胞株。方法 针对CXCR4基因构建稳定表达CXCR4质粒,应用脂质体转染技术将稳定表达CXCR4及EGFP-CXCR4质粒转入肾癌A498细胞中,经过G418抗性筛选细胞株。通过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转染EGFP-CXCR4质粒的A498细胞的表达情况。通过共聚焦显微镜观察EGFP-CXCR4融合蛋白在A498经SDF-1刺激前后的变换。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转染后CXCR4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应用MTT法检测转染后的A498细胞增殖能力水平,并通过Transwell实验观察稳定表达CXCR4的肾癌A498细胞株侵袭能力的改变。结果 稳定表达CXCR4及EGFP-CXCR4的质粒构建后测序结果与CXCR4 DNA序列完全吻合。质粒转入A498细胞后进行G418抗性筛选挑选出合适的细胞株。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转染EGFP-CXCR4质粒的A498细胞中胞膜及胞质中均有绿色荧光表达,经SDF-1刺激后EGFP-CXCR4向细胞内转移。蛋白质印迹法发现稳定转染CXCR4质粒的A498细胞的CXCR4表达水平高于正常A498细胞。第3天以后,转染pcDNA-CXCR4及pEGFP-CXCR4质粒组的A498细胞增殖水平率高于正常A498细胞(P<0.01)。Transwell实验证实稳定表达CXCR4的肾癌A498细胞株侵袭能力与正常A498细胞株相比增强(P<0.01)。结论 成功地构建了CXCR4稳定表达的肾癌A498细胞株,转染后A498细胞的增殖能力增强,侵袭能力增强,为后续实验奠定了基础。

    • CD11c免疫脂质体的制备及其体外树突状细胞靶向性

      2013, 34(6):628-632. DOI: 10.3724/SP.J.1008.2013.00628

      摘要 (2220) HTML (0) PDF 1.68 M (35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制备CD11c单抗修饰的免疫脂质体并进行表征,验证其体外对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的特异靶向性。方法 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脂质体,通过化学交联法将CD11c单抗连接于脂质体上,利用高效液相法测定CD11c与脂质体的连接率,透射电镜观察脂质体形态,激光粒度测定仪测定粒径和Zeta电势,流式细胞仪检测脂质体上连接CD11c的活性和对DCs的靶向效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该免疫脂质体特异性靶向特点。 结果 成功制备了CD11c免疫脂质体,测得单抗连接率为(77.6±3.2)%,平均粒径为(151.2±1.6) nm,Zeta电位为(-32.0±1.8) mV。电镜下脂质体粒径均匀,表面光滑,多为圆形,少许椭圆形,无粘连。CD11c单抗连接于脂质体仍保持了良好的活性,体外表现出显著的DCs特异靶向性。结论 制备的CD11c免疫脂质体对DCs细胞具有特异靶向性。

    •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对X线照射大鼠肺损伤及TNFα、TGFβ表达和SOD活性的影响

      2013, 34(6):633-638. DOI: 10.3724/SP.J.1008.2013.00633

      摘要 (2538) HTML (0) PDF 3.02 M (29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放射线所致大鼠肺损伤的干预作用, 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6 MV X射线复制大鼠放射性肺损伤模型, 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及大剂量\[200 mg/(kg·d) EGCG\]、中剂量\[100 mg/(kg·d) EGCG\]、小剂量\[50 mg/(kg·d) EGCG\]干预组, 采用H-E及VG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和胶原沉积情况,并计算肺泡炎和肺纤维化积分,免疫组织化学(IHC)染色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表达水平,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 结果 40 d时模型对照组大鼠出现明显的肺泡炎和肺纤维化,中、大剂量EGCG干预组大鼠肺泡炎和纤维化积分均低于模型对照组(P<0.01); EGCG小剂量组肺泡炎及肺纤维化积分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20、40 d时,EGCG中、大剂量组肺组织TNFα、TGFβ表达均低于模型对照组及EGCG小剂量组(P<0.01或P<0.05),而SOD活性均高于模型对照组及EGCG小剂量组(P<0.05)。结论 中、大剂量EGCG能减轻放射线所致的肺泡炎和肺纤维化程度,其机制可能与抑制TNFα和TGFβ的表达、提高SOD活性有关。

    • YKL-40和VEGF在尖锐湿疣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2013, 34(6):639-644. DOI: 10.3724/SP.J.1008.2013.00639

      摘要 (2470) HTML (0) PDF 5.41 M (35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人类软骨糖蛋白-39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在尖锐湿疣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3例尖锐湿疣组织和10例正常包皮组织中YKL-40和VEGF的表达。结果 尖锐湿疣组织中YKL-40和VEGF阳性强度多在()~(),正常对照组多在(-)~(+),两种蛋白表达阳性强度分别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种蛋白表达的相关性(r=0.27,P>0.05)及在不同临床因素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尖锐湿疣组织中存在YKL-40和VEGF过表达,YKL-40和VEGF的过表达可能对尖锐湿疣的发生发展有一定作用。

    • FoxM1和COX-2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2013, 34(6):645-649. DOI: 10.3724/SP.J.1008.2013.00645

      摘要 (2315) HTML (0) PDF 2.14 M (23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叉头框M1(forkhead box M1,FoxM1)转录因子和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80例鼻咽癌组织和40例鼻咽部正常组织中FoxM1和COX-2的表达,分析其与鼻咽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以及FoxM1和COX-2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 FoxM1和COX-2在鼻咽癌组织的阳性表达率均高于鼻咽部正常组织\[FoxM1: 68.8% (55/80) vs 2.5% (1/40); COX-2: 62.5% (50/80) vs 5.0% (2/40); P<0.05\]。FoxM1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rs=0.252,P<0.05)和临床分期(rs=0.230,P<0.05)相关;COX-2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rs=0.287,P<0.05)和临床分期(rs=0.239,P<0.05)相关。FoxM1 与COX-2表达呈正相关(rs=0.631,P<0.05),提示二者可能有直接或间接作用关系。结论 FoxM1与COX-2在鼻咽癌组织中表达的上调可能与鼻咽癌的发生及浸润转移有关。

    • 鼻咽癌患者放射治疗后脑组织微结构及循环改变

      2013, 34(6):650-654. DOI: 10.3724/SP.J.1008.2013.00650

      摘要 (2553) HTML (0) PDF 641.48 K (25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鼻咽癌患者放疗后常规MRI表现正常的颞叶脑白质微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特征。方法 对56例常规MRI表现正常的鼻咽癌患者行全脑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及颞叶动态磁敏感性对比增强MR灌注成像 (dynamic susceptibility contrast-enhanced perfusion MR imaging, DSCE-MR)检查。以放射治疗前1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放射治疗后42例患者按放疗后不同时期分为3组,每组14例:组1(0~6个月)、组2(6~12个月)、组3(>12个月)。测量放疗前后各组患者颞叶脑白质的部分各向异性分数(FA)及相对血流量(rCBF),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组间差异。结果 对照组及放疗后各组的FA值分别为0.48±0.04、0.37±0.03、0.42±0.04和0.43±0.0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为13.897,P<0.01)。进一步两两比较,放疗后各组FA值与放疗前相比均降低(P<0.05或P<0.01),放疗后6~12个月组、放疗后>12个月组均比放疗后0~6个月组升高(P<0.05或P<0.01)。对照组及放疗后各组rCBF值分别为23.21±3.67、17.56±3.01、18.58±3.48和20.34±2.5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为8.714,P<0.01),放疗后各组rCBF值均比放疗前降低(P<0.05或P<0.01),放疗后>12个月组比放疗后0~6个月组升高(P<0.05)。结论 DTI 及DSCE灌注成像可以从微观水平反映放射性脑损伤,可作为其早期动态监测评价的手段;血管损伤参与了早期放射性脑损伤。

    • 后腹腔镜辅助小切口肾部分切除术治疗R.E.N.A.L.评分≥7的肾肿瘤

      2013, 34(6):655-659. DOI: 10.3724/SP.J.1008.2013.00655

      摘要 (2704) HTML (0) PDF 2.80 M (23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后腹腔镜辅助小切口完成R.E.N.A.L.评分≥7肾肿瘤肾部分切除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评价手术疗效,探讨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11年1月至2012年11月R.E.N.A.L.评分≥7肾肿瘤后腹腔镜辅助小切口肾部分切除术的患者19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9例,年龄(48.5±14.0)岁,体质指数(24.0±2.6) kg/m2,ASA评分(1.9±0.4),Charlson全身合并症指数(age-weighted) 0.6±0.2,肿瘤侧别(左/右) 11/8,肿瘤最大径(3.3±1.2) cm,肾肿瘤R.E.N.A.L.评分(8.6±0.9),术前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104.8±24.0) mL/(min·1.73 m2)。后腹腔镜下分离保留肾动静脉、肾周及肾脏肿瘤后,沿肋缘下两穿刺口连线作切口,阻断肾蒂,冰屑降温,切除肿瘤,缝合重建,完成手术。观察术中、术后情况并进行随访,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19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任何术中并发症,无术中输血,手术时间(220.2±57.5) min,术中出血(252.6±182.9) mL,肾脏冷缺血时间(25.2±6.6) min,手术切缘均为阴性。患者恢复顺利,术后住院时间(11.4±3.4) d。病理学检查提示:肾癌15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2例,其他2例。术后随访(13.1±6.7)个月,19例患者均存活,无一例出现局部肿瘤复发或远处转移,eGFR(90.4±17.0) mL/(min·1.73 m2),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099, P=0.002)。结论 对于复杂程度较高的局限性肾肿瘤,后腹腔镜辅助分离小切口肾部分切除术安全、可行、有效,结合了开放手术和传统腹腔镜手术的优势,扩大了保留肾单位手术的临床适应证,操作简便、费用低,值得进一步推广运用。

    • 生物可吸收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的体外降解和力学性能

      2013, 34(6):660-665. DOI: 10.3724/SP.J.1008.2013.00660

      摘要 (2685) HTML (0) PDF 2.24 M (32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设计和制作生物可吸收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VSD)封堵器,观察其体外降解特性并对其机械力学性能进行测试,为下一步经导管闭合VSD的动物实验打下基础。方法 采用可降解高分子聚合材料聚对二氧环己酮(polydioxanone,PDO)单丝、聚左旋乳酸(poly-L-lactic acid,PLA)无纺布和聚乙醇酸(polyglycolic acid,PGA)缝线制作生物可吸收VSD封堵器,在封堵器盘片上对称部位缝上金属钽颗粒为X线下显影标记,右侧盘片尾部设计一环形小襻供配套输送系统钳夹输送。体外测试可吸收VSD封堵器的相关力学性能,行体外降解试验,测定封堵器盘片支撑力和质量衰减情况。结果 可吸收VSD封堵器的机械力学性能包括压缩/弹性恢复性能、尾部环形襻极限拉力、左侧盘片支撑力皆满足经导管输送的封堵力学要求。体外降解实验显示,可吸收封堵器8周内结构和形状仍保持不变,12周时PDO丝出现断裂、崩解,盘片结构不完整。左侧盘片支撑力在体外降解2周和3周时支撑力比初始时增强(分别为初始支撑力的121.7%和107.8%),4周和6周时支撑力比初始时下降(分别降至88.6%和85.3%)。封堵器质量最初4周下降不到1%,6周以后质量明显下降。结论 用生物可吸收材料制作的VSD封堵器满足经导管植入体内的生物力学要求,可进行下一步的动物实验研究。

    • 多用途腹腔镜手术训练器的设计

      2013, 34(6):666-670. DOI: 10.3724/SP.J.1008.2013.00666

      摘要 (3040) HTML (0) PDF 3.07 M (26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设计一种帮助医生掌握腹腔镜手术技能的训练器。 方法 以人因工程原则为基础,测量30个成年人腹部表面的尺寸,并结合气腹条件下人体腹壁的扩张程度,确定训练器的尺寸和轮廓。依照手术中最佳的操作角、方位角和仰角的度数确定穿刺孔的位置。采用小型摄像头和LED灯带模拟腹腔镜摄像头和光源。依照McGill 腹腔镜技能训练的标准和腹腔镜手术基本技能设计训练模块。最后,应用Autodesk Inventor软件完成三维设计与装配,应用数控技术和快速成型技术完成样机的加工制造。 结果 设计了一种多用途腹腔镜手术训练器,其尺寸为300 mm×350 mm×150 mm,主要由箱体、底板、摄像系统、抽屉系统、灯带以及7个任务模块组成。 结论 本研究设计的训练器符合人因工程学的设计,使用方便;既能提供传统腹腔镜手术训练,也适用于单孔手术练习。

    • >研究快报
    • 尿路致病性大肠杆菌iha基因敲除及其对细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2013, 34(6):671-675. DOI: 10.3724/SP.J.1008.2013.00671

      摘要 (2681) HTML (0) PDF 665.00 K (26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构建尿路致病性大肠杆菌(UPEC)W140菌株的黏附素基因iha缺陷株,分析iha基因缺失对UPEC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方法 采用Red重组系统的3种质粒(pKD46、pKD3、pCP20)敲除W140菌株的iha基因。pKD46表达λ噬菌体的3个重组蛋白,转入W140菌株使其具有同源重组能力。以pKD3携带的两侧带有翻转酶结合位点(FRT)的氯霉素抗性基因替换目的基因iha,再利用表达翻转酶重组酶的质粒pCP20将FRT之间的氯霉素抗性基因删除,从而获得iha基因敲除菌株。采用结晶紫染色法比较野生菌株与基因敲除菌株的细菌生物膜形成差异。结果 PCR验证和DNA测序表明,UPEC W140菌株染色体上的iha基因被成功敲除,得到iha基因缺陷株UPEC W140Δiha。基因缺陷菌株与野生菌株相比生物膜形成能力降低(P<0.01)。 结论 iha基因及其编码产物参与UPEC生物膜的形成,通过抑制该基因的表达有望为控制尿路感染提供新的靶点。

    • >综述
    • 慢性重症疾病患者创伤后成长的研究进展

      2013, 34(6):676-681. DOI: 10.3724/SP.J.1008.2013.00676

      摘要 (2354) HTML (0) PDF 292.17 K (28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创伤后成长是指个体在与具有创伤性质的事件或情境进行抗争后所体验到的正性心理变化。近期众多研究发现,患有严重疾病,如癌症、艾滋病、一些严重的慢性疾病者同样可出现创伤后个人成长。本文就慢性重症疾病患者创伤后成长的研究现状、影响因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等进行综述,并对今后我国心理护理领域开展此类患者的创伤后成长研究提出思考和展望。

    • >短篇论著
    •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四逆汤中6个指标性成分

      2013, 34(6):682-686. DOI: 10.3724/SP.J.1008.2013.00682

      摘要 (2112) HTML (0) PDF 485.50 K (21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四逆汤中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次碱、异甘草素、甘草酸和6-姜酚6个成分的含量。方法 采用Waters Terra C18色谱柱(3.0 mm×100 mm,3.5 μm),检测波长: 除异甘草素外的5种成分采用235 nm检测,异甘草素采用370 nm的检测波长;流动相为A: 95%乙腈和5%水的混合溶液(0.1%甲酸+5 mmol/L醋酸铵),B: 0.1%甲酸水溶液(5 mmol/L醋酸铵),梯度洗脱,A相随时间的变化: 25%~35%(0~5 min),35%~50%(5~15 min),50%~85%(15~20 min);流速0.5 mL/min;柱温25℃;进样量5 μL。四逆汤按照传统煎煮方法提取。结果 6个指标性成分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次碱、异甘草素、甘草酸、6-姜酚分别在5.600~112.0、6.560~131.2、6.130~122.6、4.590~91.8、31.00~620.0、4.920~98.4 μg/mL范围内线性良好(r>0.999 0),在15 min内实现完全分离。方法学考察表明,日内及日间精密度RSD<5%,加样回收率(n=6)分别为101.07% (RSD=1.3%)、98.72%(RSD=1.1%)、101.57%(RSD=1.8%)、101.71%(RSD=3.6%)、102.12%(RSD=2.3%)、99.58%(RSD=3.8%)。结论 该方法简便、准确、实用性强,可用于四逆汤中6个指标性成分的含量测定。

    • 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

      2013, 34(6):687-689. DOI: 10.3724/SP.J.1008.2013.00687

      摘要 (2173) HTML (0) PDF 177.14 K (31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多种潜在的高危因素对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复发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采用钻孔血肿冲洗术治疗的115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因素进行分析,如年龄、性别、术前GCS评分、血小板、高血压、糖尿病、术后是否进行闭式引流、术中冲洗液所见。对以上因素与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复发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11例患者术后复发,复发率为9.6%。血肿腔冲洗液中有血凝块及絮状物和糖尿病是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而年龄、性别、术前GCS评分、血小板、高血压等没有明确的证据显示其与血肿的术后复发相关。 结论 血肿腔冲洗液中有血凝块及絮状物是慢性硬膜下血肿复发的危险因素,而是否有糖尿病也与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的复发相关。

    • 益肾保真方对肾性贫血大鼠血清EPO表达水平影响的实验研究

      2013, 34(6):689-691. DOI: 10.3724/SP.J.1008.2014.00689

      摘要 (2460) HTML (0) PDF 1.02 M (13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益肾保真方对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贫血的干预作用及疗效机理。【方法】采用二步5/6肾切除的方法复制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贫血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对照组、益肾方高、低剂量组及尿毒清组。给药6周,测定各组大鼠血肌酐、尿素氮、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平均红细胞容积、及血清EPO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益肾保真方组Hgb、RBC及EPO水平均显著升高,与尿毒清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MCV无统计学差异;BUN、Scr、均显著降低,与尿毒清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益肾保真方对肾性贫血有干预作用,其机理可能与降低氮质潴留,减轻毒素对造血的抑制;提高红细胞刺激因子EPO水平有关。

    • >研究简报
    • 短串联重复序列基因座基因频率在主、被动攻击行为群体分布的比较

      2013, 34(6):690-692. DOI: 10.3724/SP.J.1008.2013.00690

      摘要 (2326) HTML (0) PDF 219.66 K (26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乳剂型大蒜素妇炎栓制备工艺研究

      2013, 34(6):693-695. DOI: 10.3724/SP.J.1008.2013.00693

      摘要 (2339) HTML (0) PDF 241.89 K (26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病例报告
    •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肠直肠癌家系相关卵巢癌1例报告

      2013, 34(6):696-696. DOI: 10.3724/SP.J.1008.2013.00696

      摘要 (2335) HTML (0) PDF 195.22 K (24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重要通知
友情提醒: 近日发现论文正式见刊或网络首发后,有人冒充我刊编辑部名义给作者发邮件,要求添加微信,此系诈骗行为!可致电编辑部核实:021-81870792。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