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第34卷第7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专家论坛
    • 我国大气污染对居民健康影响的回顾和展望

      2013, 34(7):697-699.

      摘要 (2699) HTML (0) PDF 296.58 K (61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大气污染是我国主要的环境问题之一,已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简要地描述了我国大气污染现状,分别从急性健康效应研究、慢性健康效应研究和干预研究的角度出发回顾了我国大气污染与人群健康研究,最后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 >论著
    • 多基因修饰小鼠诱导多潜能干细胞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

      2013, 34(7):700-707.

      摘要 (3229) HTML (0) PDF 6.32 M (31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测胰岛素转录关键调控因子胰腺十二指肠同源框蛋白1(PDX-1)、神经分化因子1(NeuroD1)及肌腱膜纤维肉瘤癌基因同系物A(MafA)对小鼠诱导多潜能干细胞(iPS细胞)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的作用。方法 筛选鉴定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EFs)重编程的iPS细胞。以重组腺病毒Ad-mPDX-1-IRES-GFP、Ad-mNeuroD1-IRES-GFP、Ad-mMafA-IRES-GFP联合感染小鼠iPS细胞,体外培养后以RT-PCR检测胰岛B细胞功能基因表达;免疫荧光检测胰岛素蛋白表达及定位;ELISA检测不同糖浓度(0、5、10、20、30、40 mmol/L)下胰岛素的分泌量。结果 起源于MEFs的iPS细胞能形成边缘光整的致密克隆,表达干性基因Nanog、Rex-1、SSEA-1,并能在体内外分化为三胚层组织,显示MEFs被成功地重编程为iPS细胞。Ad-PDX-1-IRES-GFP、Ad-mNeuroD-IRES-GFP、Ad-mMafA-IRES-GFP感染的小鼠iPS细胞能分化为胰岛类B细胞,RT-PCR结果显示其胰岛B细胞功能基因的表达与小鼠胰岛B细胞株MIN6相似。免疫荧光检测可见胰岛类B细胞内有胰岛素表达。ELISA检测结果显示胰岛类B细胞对不同浓度葡萄糖有较好的反应性。结论 胰岛素转录关键调控因子PDX-1、NeuroD1和MafA三者能协同作用,使小鼠iPS细胞分化为具有显著胰岛素合成和分泌能力的胰岛素分泌细胞。

    • 白藜芦醇在缺氧缺糖再灌注损伤不同时间窗对大鼠皮质神经元氧化应激的影响

      2013, 34(7):708-713.

      摘要 (2522) HTML (0) PDF 2.22 M (34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白藜芦醇在缺氧缺糖再灌注损伤不同时间窗对大鼠皮质神经元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 大鼠皮质神经元缺氧缺糖处理150 min,随即恢复正常培养24 h。实验分为6组,即正常组、模型组、白藜芦醇预处理组(在缺氧缺糖前加入白藜芦醇干预24 h)、造模时处理组(从缺氧缺糖开始加入白藜芦醇干预直至再灌注损伤后24 h)、造模后处理组(从缺氧缺糖后加入白藜芦醇干预直至再灌注损伤后24 h)和全程处理组(从缺氧缺糖前24 h开始加入白藜芦醇干预直至再灌注损伤后24 h)。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用化学比色法测定神经元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以及一氧化氮(NO)的含量,免疫荧光检测观察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的核移位情况,免疫印迹法检测神经元Nrf2、血红素加氧酶1(HO-1)和苯醌氧化还原酶(NQO-1)蛋白表达。 结果 培养至第6天,神经元立体感及折光性强。与模型组比较,在白藜芦醇全程处理组中,各浓度(10、20、40、60、80 μmol/L)白藜芦醇均可升高神经元SOD活性(P<0.05),降低NO含量(P<0.05),其中以40 μmol/L白藜芦醇作用最佳;在缺氧缺糖再灌注损伤的不同时间窗内给予白藜芦醇干预,均能减轻缺氧缺糖再灌注导致的细胞损伤,促进Nrf2蛋白从细胞质转移到细胞核,上调Nrf2、HO-1和NQO-1蛋白的表达,其中全程处理组作用最佳,其次为预处理组。结论 白藜芦醇对缺氧缺糖再灌注损伤的神经元有剂量依赖性的抗氧化应激作用,而且全程处理组作用最佳,预处理组次之。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Nrf2/抗氧化反应元件(ARE)信号通路进而上调抗氧化蛋白的表达而实现。

    • Ku70和Bax在糖尿病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CA1区的表达及意义

      2013, 34(7):714-718.

      摘要 (2036) HTML (0) PDF 3.87 M (38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比较血糖正常大鼠和糖尿病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CA1区Ku70和Bax的表达变化,探讨Ku70和Bax在糖尿病加重脑缺血再灌注神经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雄性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SO)组、血糖正常全脑缺血再灌注(NCI)组和糖尿病全脑缺血再灌注(DCI)组。DCI组采用链脲佐菌素诱导联合改良的Pulsineli 4血管阻断(4-VO)法制作糖尿病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NCI组不用链脲佐菌素诱导,其余处理同DCI组;SO组仅暴露血管。分别在缺血再灌注1、6、24和48 h应用光镜观察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形态变化,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印迹法检测海马CA1区Ku70蛋白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海马CA1区Bax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NCI 组大鼠海马CA1区细胞结构破坏,各时间点存活神经元密度与SO组比较均减少(P<0.05);DCI 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结构损伤加重,各时间点存活神经元密度较NCI组降低(P<0.05)。NCI 组1 h和6 h时间点Ku70表达较SO组增强(P<0.05),24 h和48 h表达较SO组降低(P<0.05);DCI组各时间点Ku70表达均较NCI组降低(P<0.05)。NCI 组各时间点Bax表达均较SO组增强(P<0.05),DCI组各时间点Bax表达均较NCI组增强(P<0.05)。结论 糖尿病可加重全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损伤,其机制可能与进一步加重Ku70低表达和Bax高表达有关。

    •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与传统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适应证选择及临床疗效对比研究

      2013, 34(7):719-726.

      摘要 (3939) HTML (0) PDF 2.93 M (37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对比分析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和传统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的临床优势和应用价值。方法 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共完成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24例,传统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43例。两组患者术前临床分期均为T1N0M0。收集两组术前基线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适应证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根据主要影响因素进行11配对后,收集纳入患者各项术中、术后及随访资料,比较两组间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 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各术前参数中,只有肾肿瘤DAP评分是选择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的独立预测因子(β=1.987, P=0.022, 95%CI:1.34~39.79)。按DAP评分配对后,两组各纳入19例患者,除了术前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外,两组间各项基线资料均平稳。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组1例因术中出血,经输血并中转开放手术完成;传统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组均顺利完成。两组患者在术中出血、术后禁食天数、术后住院期间最高一次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输血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分别为(249.5±49.6) min和(212.9±57.1) min,热缺血时间分别为(27.0±5.3) min和(34.2±7.3) 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切缘均为阴性,平均随访(5.6±2.2)个月和(6.6±2.6)个月,仅有传统腹腔镜手术组出现1例肿瘤复发;末次随访eGFR平均下降百分比分别为(12±8)%和(17±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具备丰富传统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手术经验的医生而言,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学习曲线短,早期即可完成传统腹腔镜手术难以完成的高难度肾肿瘤肾部分切除术,且具有手术安全性高、热缺血时间短的优点,短期疗效确切,临床应用前景广。

    • 术前健康状态对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腔内隔绝术预后的影响

      2013, 34(7):727-731.

      摘要 (2164) HTML (0) PDF 308.51 K (29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术前健康状态对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腔内隔绝术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9月至2011年12月在我科行腔内隔绝术治疗的328例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美国麻醉学家学会(ASA)分级将患者分为术前健康状况较差组 (ASA>3)和健康状况轻度减低组(ASA≤3),通过对组间术前一般资料差异性检验,结合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比较组间术后结果差异。结果 围手术期间,组间并发症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期间,虽然组间全因死亡率和转开放手术的风险相似,但ASA>3的患者再次腔内隔绝术的风险比ASA≤3的患者高(多因素分析Hazard ratio=2.50, 95% CI: 1.05~5.91, P=0.037)。结论 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是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的一种安全选择。患者术前健康状态可以作为术后中远期结果的一个独立预测指标,正确选择健康状况较好的患者进行腔内隔绝术手术是恰当、可行的。

    • 血栓弹力图预测CYP2C19基因型对指导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氯吡格雷治疗的价值

      2013, 34(7):732-737.

      摘要 (3294) HTML (0) PDF 313.59 K (37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血栓弹力图对细胞色素 P450系统药物代谢酶CYP2C19基因型的预测作用及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氯吡格雷治疗的指导价值。 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 2012年8月于我科行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70例,均给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根据对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的测定结果分为氯吡格雷抵抗组和氯吡格雷敏感组。检测70例患者CYP2C19的基因型;根据不同等位基因功能缺失,分为快代谢基因型(*1/*1) 、中间代谢基因型(*1/*2,*1/*3)和慢代谢基因型(*2/*2,*2/*3,*3/*3)。比较氯吡格雷抵抗组和氯吡格雷敏感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生化指标和CYP2C19基因型的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氯吡格雷抵抗的危险因素。利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检验血小板聚集抑制率预测CYP2C19基因型的效力。 结果 氯吡格雷抵抗组(31例)和氯吡格雷敏感组(39例)高密度脂蛋白水平、CYP2C19基因型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逐步向前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YP2C19慢代谢基因型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为氯吡格雷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利用血小板聚集抑制率预测CYP2C19基因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47(95% CI: 0.729~0.965,P=0.003),提示效力较好;当血小板聚集抑制率取最佳临界值 (39.45%)时,诊断CYP2C19基因型为慢代谢型的敏感性为85.7%,特异性为77.8%,阳性预测值为30%,阴性预测值为98%。 结论 携带CPY2C19慢代谢基因型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是导致氯吡格雷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当血小板聚集抑制率小于39.45%时,应对患者做CYP2C19基因型的检测,以调整治疗方案。

    • 血液滤过联合灌流治疗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继发肺损伤患者血清TNF-α及血管内皮细胞RhoA磷酸化修饰的影响

      2013, 34(7):738-744.

      摘要 (2445) HTML (0) PDF 913.37 K (30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血液滤过联合血液灌流(HF+HP)治疗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继发肺损伤患者血清中TNF-α的清除作用及对内皮细胞中RhoA的188位丝氨酸磷酸化修饰(p-RhoA)的影响。方法 选取35例SAP患者纳入实验研究,其中SAP继发急性肺损伤(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28例,未继发ALI/ARDS 7例,同时设正常对照组20例。全部SAP患者收入中心ICU治疗,其中9例SAP继发ARDS患者给予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联合HP治疗(HF+HP组)。应用ELISA法检测不同程度肺损伤的SAP患者血清中TNF-α水平的变化,以及采用HF+HP治疗的9例SAP继发ARDS患者治疗不同时间点血清中TNF-α的浓度。体外实验采用HF+HP治疗不同时间点患者的血清分别刺激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并以重组人TNF-α刺激细胞作为阳性对照,蛋白质印迹分析检测各组HUVECs中p-RhoA与总RhoA蛋白的表达,免疫荧光染色观察p-RhoA在细胞内的分布。结果 与未继发ALI/ARDS患者比较,SAP继发ALI/ARDS的患者血清中TNF-α水平明显升高(P<0.05),尤以继发ARDS的患者升高最为明显(约为正常对照组的7倍)。采用HF+HP治疗的9例SAP继发ARDS患者治疗6 h后,血清中TNF-α水平与HF+HP治疗前比较开始下降,至治疗20 h下降最为明显,接近正常组水平;HF+HP治疗后,SAP继发ARDS患者动脉血氧分压(PaO2)、HCO3-水平、氧合指数(PaO2/FiO2)均较治疗前上升(P<0.05)。蛋白质印迹分析结果表明,HF+HP治疗后SAP继发ARDS患者血清诱导的HUVECs中p-RhoA水平逐渐升高(P<0.05),但各组RhoA总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在HUVEsC中,p-Rho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各组变化趋势与蛋白质印迹分析结果一致。结论 SAP继发ALI/ARDS患者血循环中存在高水平的TNF-α。HF+HP治疗可有效地清除SAP继发ALI/ARDS患者血液中大量生成的TNF-α,并抑制RhoA的活化,从而起到降低内皮细胞高通透性的作用。

    • 颈前旋转肌皮瓣修复喉部分切除术后缺损的喉功能评价

      2013, 34(7):745-749.

      摘要 (2229) HTML (0) PDF 1.04 M (31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价应用颈前旋转肌皮瓣修复喉部分切除术后缺损的喉功能恢复效果。方法 我院2008年至2010年间有完整喉功能随访资料的行喉部分切除+颈前旋转肌皮瓣重建术的患者43例,其中声门型32例(Ⅱ期15例,Ⅲ期16例,Ⅳ期1例),跨声门型11例(Ⅱ期5例,Ⅲ期6例),分别行垂直半喉切除术、扩大垂直喉切除术、扩大额侧喉切除术、次全喉切除术, 同期应用颈前双蒂旋转肌皮瓣进行喉重建。统计误咽率和拔管率,并对吞咽功能评分、呼吸功能评分和嗓音参数做手术前、后对比分析。结果 术后6个月时全部患者恢复正常吞咽防护和呼吸功能,进食无误咽,气管套管拔出率为100%,吞咽功能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903.1,P=0.559),呼吸功能较术前改善(U=713.5,P=0.012)。全部患者能够正常发音。术后6个月时基频微扰(Jitter)、振幅微扰(Shimmer)和声门噪声能量(NNE)值优于术前(P<0.05),但嗓音参数基频(F0)值较术前下降(P<0.05);术后>12个月NNE较术后6个月时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颈前旋转肌皮瓣修复喉部分切除术后缺损拔管率高、发音恢复效果好,喉功能恢复效果满意。

    • 应用查尔森基础疾病权重指数评估脓毒症患者预后

      2013, 34(7):750-753.

      摘要 (2387) HTML (0) PDF 284.63 K (36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基础疾病评分系统查尔森基础疾病权重指数 (Charlson’s weighted index of comorbidities,WIC)评估脓毒症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年收治的234例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计算WIC评分及急性病理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根据28 d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分析WIC评分对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 共有234例脓毒症患者纳入研究,死亡77例(32.9%)。WIC评分越高,患者的死亡风险越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WIC评分是决定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OR=1.434,95% CI:1.097~1.875,P=0.008);WIC评分、APACHEⅡ评分以及两者联合预测死亡概率的ROC曲线下面积(95% CI)分别0.670(0.591~0.748)、0.770(0.703~0.837)和0.821(0.757~0.885)。结论 WIC评分可以较好地评估基础疾病对于危重病患者预后的影响。

    • 冠心病患者左室射血分数降低时颈总动脉瞬时波强参数值的变化

      2013, 34(7):754-758.

      摘要 (2477) HTML (0) PDF 974.59 K (28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冠心病(CAD)患者左室射血分数减低时其左颈总动脉(LCCA)瞬时波强(WI)参数值的变化特点。方法 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CAD患者41例,男26例、女15例,平均年龄(59.68±7.61)岁,根据超声Simpson法测得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分为A组(LVEF>50%,n=23例)和B组(LVEF≤50%,n=18 例);健康体检者35例,男23例、女12例,平均年龄(61.69±13.48)岁,作为对照组(C组)。对所有受检者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之后行LCCA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和WI检查,比较LVEF不同时患者LCCA的瞬时加速度波强(W1)和瞬时减速度波强(W2)值的变化及其相关性。结果 CAD 患者LCCA内-中膜厚度(IMT)较对照组明显增厚(P<0.05),W1、W2 值明显降低(P<0.05)。在CAD患者中,A组和B组的W1、W2值随着LVEF值的降低呈减低趋势,B组W1值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B组中有7例LVEF<35%的患者,其W1、W2值仅为(3.32±1.91)和(1.09±0.41) mmHg/(m·s2)。在同等动脉血压水平下,所有受检者W1与W2呈正相关(r=0.41,P<0.05),W1与LVEF间亦呈正相关(r=0.60,P<0.05)。结论 超声WI技术所检测的LCCA W1、W2 值可以反映CAD患者左室收缩功能状态,是临床评估CAD患者外周血管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一项有价值的指标。

    • 联合用药精神障碍患者氯氮平血药浓度监测

      2013, 34(7):759-763.

      摘要 (2567) HTML (0) PDF 270.15 K (35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考察联合用药对精神障碍患者氯氮平(CLZ) 血药浓度的影响。方法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测定571例服用CLZ的住院精神障碍患者CLZ及去甲氯氮平(N-CLZ) 的血药浓度;并结合CLZ剂量、联合用药(氯硝西泮等12种药物)等情况,运用SPSS 17.0软件包分析联合用药对CLZ血药浓度的影响。结果 联合用药组CLZ剂量、CLZ血药浓度、N-CLZ血药浓度均低于CLZ单用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联用氯硝西泮、帕罗西汀、文拉法新、阿立哌唑、喹硫平和利培酮组的CLZ使用剂量低于CLZ单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联用氯硝西泮、碳酸锂、丙戊酸钠和喹硫平组的CLZ血药浓度低于CLZ单用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联用氯硝西泮、碳酸锂、丙戊酸钠、舍曲林、喹硫平和利培酮组的N-CLZ血药浓度低于CLZ单用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CLZ单用组中,CLZ剂量与CLZ血药浓度、N-CLZ血药浓度三者间两两呈正相关(P<0.05,P<0.01)。结论 一些常用精神科药物对氯氮平的血药浓度存在一定程度影响,临床上应加强对联合用药精神障碍患者氯氮平血药浓度监测,及时调整患者的氯氮平剂量。

    • 新型带瓣膜主动脉瓣球囊扩张支架的研制及测试

      2013, 34(7):764-768.

      摘要 (2860) HTML (0) PDF 2.06 M (31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体外测试评价新型带瓣膜主动脉瓣球囊扩张支架及输送装置的各项性能,为下一步动物体内实验提供依据。方法 支架材料采用钴基合金,设计成圆柱形网状结构。人工瓣膜取材于经处理的新鲜牛心包,将人工瓣膜缝合在支架上制成带瓣膜主动脉支架。使用人工心脏瓣膜脉动流测试仪和人工心脏瓣膜加速疲劳测试仪,分别对带瓣膜支架瓣叶材料脉动流和人工瓣膜耐疲劳情况进行测试。将带瓣膜支架压缩至自行研制的输送装置的球囊上,取离体羊心脏标本,经升主动脉将支架直视下置入羊主动脉瓣位置,扩张球囊释放支架,注水观察瓣膜功能。结果 人工瓣膜瓣叶脉动流测试结果表明人工瓣膜启闭良好,无明显反流,符合生理需求。人工瓣膜耐疲劳测试结果表明瓣膜耐疲劳性能良好。带瓣膜支架经压缩后可通过输送鞘管送入离体羊主动脉瓣,支架释放后可牢固地置于羊主动脉瓣位置,人工瓣膜启闭功能良好。结论 带瓣膜支架设计合理,性能良好,可用于动物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实验。

    • 瑜伽操训练对军校学员身心素质综合效应的影响

      2013, 34(7):769-773.

      摘要 (2437) HTML (0) PDF 315.59 K (24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瑜伽操教学训练对军校学员精神压力和身体素质的影响,为有效提高学员身心综合素质提供参考。方法 按最新颁布的《军人体能标准》,选取60名18~22岁的海军全科学员为受试人员,随机分为试验组(n=30)和对照组(n=30),试验组除进行日常军事体能训练外还进行每周1次、每次2 h的瑜伽操教学训练,对照组仅进行日常军事体能训练,训练共持续10周。试验前后分别测量两组受试者身高、体质量、体质指数(BMI)、脂肪率、基础代谢率(生物电阻抗法测量)、柔韧度(横劈叉、纵劈叉、立位体前驱测试),并用国际认可的焦虑自评量表(SAS)测试焦虑程度,比较组间差异,分析瑜伽操对学员身心素质的影响。结果 通过10周训练,两组学员SAS标准分都有所下降(P<0.01),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1)。与训练前比较,两组训练后体质量、脂肪率均降低(P<0.01);试验组在增强身体柔韧性上明显好于对照组。 结论 瑜伽操教学训练有助于缓解军校学员精神压力,提高学员身心综合素质,具有在部队院校普及开展的可行性。

    • 医疗服务供应链中医生多维激励机制模型分析

      2013, 34(7):774-777.

      摘要 (2249) HTML (0) PDF 252.01 K (22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基于供应链理论建立医生多维激励机制模型,为改进医生激励机制、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基于信息不对称的委托代理模型,推导产出指标和监督考核指标两个维度的医生激励机制模型,给出激励强度公式,分析医生激励强度的影响因素。结果 根据所得出的医生激励机制模型,可以认为对医生和医疗机构的激励强度主要取决于对医疗服务质量的外部评估和内部监督考核的准确程度。结论 建立和完善医疗质量外部评估指标,加强对医生行为的内部监督和考核,引导医生的正确行为,是确保患者获得高质量医疗服务的关键。

    • >技术方法
    • 经膀胱和胃联合路径猪肾部分切除及V-loc线的应用

      2013, 34(7):778-781.

      摘要 (2895) HTML (0) PDF 5.20 M (25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在猪模型实行经膀胱和胃联合路径下的肾部分切除术,并应用V-loc线缝合肾脏缺损,以进一步评估联合经膀胱和胃路径手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利用雌香猪3只,在输尿管硬镜下剪开膀胱前壁,置入自制经膀胱Trocar,建立经膀胱路径。在输尿管镜引导下,利用高频针状电刀穿刺胃壁,用球囊扩张后导入胃镜。在胃镜的引导下,经膀胱Trocar放入腹腔镜超声刀,游离肾脏动静脉,置入血管阻断夹阻断肾动脉血供后,利用末端可弯剪刀切除部分肾下极实质。经皮置入2-0 V-loc线,连续缝合关闭肾脏缺损,恢复肾脏血供。置入拇指手套,装入标本并从膀胱取出。结果 完成6例肾脏手术,其中第1例因血管阻断不全,术中严重出血失去视野而改传统腹腔镜术。余5例均顺利完成,平均手术时间174(140~220) min,温缺血时间21(17~28) min,未见明显出血。切除肾实质大小平均1.5 cm×1.5 cm。结论 经膀胱和胃联合路径肾部分切除术难度极大,但在应用V-loc线和辅助针状腹腔镜器械后可以较方便地完成。其临床应用前景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验证。

    • >综述
    • 炎症反应中的microRNAs及其在TLR信号通路中的调控作用

      2013, 34(7):782-786.

      摘要 (2598) HTML (0) PDF 551.64 K (70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MicroRNAs(miRNAs)在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其作用机制及调节特点在免疫系统中具有独特性。近年大量研究发现,miRNA能与Toll样受体/核因子κB(TLR/NF-κB)信号通路中众多靶基因mRNA结合,在免疫识别和炎症反应中发挥调控作用。本文就miRNA在炎症反应中的特点,特别是miRNA对TLR/NF-κB 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进行了综述。

    • >学术园地
    • 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对内皮祖细胞的影响

      2013, 34(7):787-789.

      摘要 (2547) HTML (0) PDF 193.53 K (28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自1997年被发现和认识后,改变了人们对血管生成的认知。EPCs在特定的细胞因子诱导下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并参与血管新生。随着对EPCs研究的深入,其在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和治疗方面的研究也有了重大突破。阿司匹林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被广泛应用于脑卒中、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的一级、二级预防。近年研究发现,低剂量阿司匹林通过其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可增强EPCs功能,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进而恢复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因此,了解阿司匹林对EPCs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短篇论著
    • 稳定沉默GLI1基因的人胰腺癌细胞株的建立

      2013, 34(7):790-793.

      摘要 (2769) HTML (0) PDF 849.32 K (25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建立稳定转染GLI1siRNA表达质粒的人胰腺癌细胞株,并鉴定其干扰效率。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PCR法(qRT-PCR)检测5株人胰腺癌细胞中GLI1基因的表达,筛选出GLI1基因表达量最高的细胞作为目标转染细胞。脂质体转染法将构建好的3个干扰质粒pGCsi-U6-GLI1siRNA-1、pGCsi-U6-GLI1siRNA-2、pGCsi-U6-GLI1siRNA-3分别转染入目标细胞,G418抗性筛选阳性克隆,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转染效率。采用qRT-PCR法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稳定转染细胞中GLI1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鉴定干扰效率。结果 筛选出GLI1基因表达量最高的Panc-1细胞株作为目标转染细胞;3个干扰质粒均成功转染Panc-1细胞,G418筛选后获得稳定转染细胞Panc-1/GLI1siRNA-1、Panc-1/GLI1siRNA-2、Panc-1/GLI1siRNA-3,荧光显微镜下可见3个质粒的转染效率均在80%以上;qRT-PCR及蛋白质印迹检测证实Panc-1/GLI1siRNA-1、Panc-1/GLI1siRNA-2、Panc-1/GLI1siRNA-3细胞中GLI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阴性对照质粒(Panc-1/siControl)转染细胞及空白对照细胞(P<0.05),其中Panc-1/GLI1siRNA-1细胞表达量最低。结论 成功构建了稳定沉默GLI1基因表达的胰腺癌细胞株Panc-1/GLI1siRNA-1,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 青蒿琥酯引起骨髓瘤细胞RPMI8226 G2/M期阻滞

      2013, 34(7):794-796.

      摘要 (2324) HTML (0) PDF 735.17 K (26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青蒿琥酯对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系RPMI8226细胞周期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分别以浓度为0、25、50 μg/mL的青蒿琥酯作用于RPMI8226细胞,用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周期相关蛋白cyclin B1和p34cdc2的变化。结果 50 μg/mL青蒿琥酯处理48 h后,多数细胞显示出凋亡细胞的特征性形态。随着青蒿琥酯浓度增加,G0/G1期细胞的比例逐渐下降(P<0.05),G2/M期细胞的比例逐渐上升(P<0.05),细胞明显阻滞于G2/M期。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B1表达水平随青蒿琥酯浓度的增加而增加,p34cdc2表达水平随青蒿琥酯浓度的增加而降低。结论 青蒿琥酯能将RPMI8226细胞阻滞于G2/M期,其机制可能与cyclin B1的升高及p34cdc2的降低有关。

    • 妊娠晚期子宫下段瘢痕高频超声影像学特征及意义

      2013, 34(7):797-800.

      摘要 (2471) HTML (0) PDF 630.25 K (25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应用高频超声检查妊娠晚期子宫下段瘢痕,为妊娠分娩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118例剖宫产后再次妊娠患者,在妊娠36~40周,经腹超声检查胎儿后,换用频率7.5~12 MHz的高频探头,观察子宫下段瘢痕的高频超声表现特征,并与再次剖宫产时术中子宫下段不全破裂及瘢痕愈合不良等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妊娠晚期子宫下段瘢痕的高频超声表现特征分为“截断状” (6.8%,8/118)、“鼠尾状” (44.1%,52/118)、“均匀一致” (49.1%,58/118)3种类型。“截断状”型诊断不全破裂、“鼠尾状” 型诊断瘢痕愈合不良、“均匀一致”型诊断瘢痕愈合正常的符合率均分别高于其他两型(χ2值分别为20.42、19.03、33.08,P均<0.001)。以“截断状”型诊断不全破裂、“鼠尾状”型诊断瘢痕愈合不良、“均匀一致”型诊断瘢痕愈合正常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0.0%、96.5%、50%、99.0%,70.0%、73.8%、67.3%、76.2%,72.9%、74.6%、74.1%、73.3%。 结论 高频超声能显示妊娠晚期子宫下段瘢痕的变化,是判断子宫下段不全破裂、瘢痕愈合不良、瘢痕愈合正常的有效方法。为避免子宫破裂的发生,高频超声显示为“截断状”和“鼠尾状”的患者,应慎重选择阴道试产。

    • 改良式胸乳晕径路腔镜甲状腺切除术在良性甲状腺病变中的应用

      2013, 34(7):801-804.

      摘要 (2298) HTML (0) PDF 2.25 M (24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改良式胸乳晕径路腔镜甲状腺切除术治疗良性甲状腺病变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选择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在我院普外科接受腔镜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的女性患者56例,原发病均为良性甲状腺疾病。其中28例施行改良式胸乳晕径路腔镜甲状腺切除术(改良组),利用女性乳房可推移性及腔镜手术器械的长杆状特点,在胸乳晕径路腔镜甲状腺切除术的基础上,进行不游离前胸壁皮下间隙的术式改良;28例患者施行胸乳晕径路腔镜甲状腺切除术(原术式组)。两组患者的平均年龄和病因构成无统计学差异。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程度、术后住院时间及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引流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原术式组相比,改良组患者术后疼痛减轻(平均疼痛度视觉模拟评分3.0±1.6 vs 4.5±1.8, P=0.042),术后前胸壁皮肤红肿或皮下淤斑、水肿、积液发生率降低(0 vs 21.4%, P=0.01),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喉返神经、甲状旁腺损伤,无术后出血。结论 改良后的胸乳晕径路腔镜甲状腺切除术治疗良性甲状腺病变安全可行,能明显减少原术式手术创伤。

    • >研究简报
    • S100A7表达下调阻断NF-κB途径诱导胃癌SGC-7901细胞凋亡

      2013, 34(7):805-808.

      摘要 (2486) HTML (0) PDF 205.94 K (25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HIF-1α对缺氧条件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2013, 34(7):808-811.

      摘要 (2517) HTML (0) PDF 222.55 K (24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重要通知
友情提醒: 近日发现论文正式见刊或网络首发后,有人冒充我刊编辑部名义给作者发邮件,要求添加微信,此系诈骗行为!可致电编辑部核实:021-81870792。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