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敏峰 , 钱培新 , 蒲蕊 , 韩雪 , 张宏伟 , 杨甲梅 , 殷建华
2013, 34(9):929-933.
摘要:目的 检测乙肝病毒核心启动子(basic core promoter,BCP)区变异位点在乙肝相关疾病中的变异频率,评估乙肝病毒变异在终末期肝病发生中的风险。方法 收集2 093例HBV无症状携带者(asymptomatic HBsAg carrier, ASC)、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 CHB)、肝硬化(liver cirrhosis, LC)和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患者,应用测序法检测HBV位点变异;运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以ASC组为对照,研究乙肝病毒核心启动子区的变异与乙肝相关疾病发生间的关系。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法分析校正年龄和性别后HBV变异在CHB、LC和HCC发生中的风险。结果 HCC组中除T1768A变异外,其余变异位点的变异频率均大于30%,而在ASC组中无变异位点的变异频率超过30%;7个变异位点在4组人群中变异频率均逐渐增高(Ptrend<0.001);除T1768A位点外,其余变异在CHB、LC和HCC组中的校正比值比(adjusted odds ratio, AOR)均逐渐增加,A1762T/G1764A双突变在HCC发生中的AOR为13.91(95%CI 9.66~20.03);HBV BCP区位点累积变异频率在乙肝相关疾病进展过程逐渐递增(Ptrend<0.001)。结论 随着HBV BCP区变异在HBV相关肝病进展过程中逐渐累加,终末期肝病的发病风险增加;HBV BCP区变异可作为早期预测HBV相关终末期肝病发生的潜在分子标记物。
2013, 34(9):934-939.
摘要:目的 探讨初级纤毛介导的Sonic hedgehog(Shh)信号对大鼠骨髓基质细胞(MSCs)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 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大鼠MSCs。实验分为白藜芦醇正常培养组、白藜芦醇诱导组、Smoothened (Smo)激动剂SAG组、Smo抑制剂环巴明组,分别给予相应的药物处理。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形态; 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细胞初级纤毛及Shh信号通路相关蛋白\[Ac-Tu、Patched (Ptc)、Smo、Gli1\]的表达; RT-PCR检测各组细胞Smo、Gli1 mRNA的表达;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细胞Smo和Gli1蛋白的表达。结果 正常培养的大鼠MSCs不表达初级纤毛。经过预诱导或饥饿处理24 h后,MSCs表达初级纤毛及Ptc、Smo和Gli1蛋白,其中Smo和Gli1蛋白位于胞质,Ptc蛋白位于初级纤毛。正常培养时,白藜芦醇不能促使Smo移位及MSCs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当MSCs表达初级纤毛时,白藜芦醇及SAG可使Smo从胞质进入初级纤毛,同时伴随MSCs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及 Smo、Gli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增加(P<0.05); 加入抑制剂环巴明后,Smo仍主要表达于胞质,Smo、Gli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降低(P<0.05),MSCs向神经元样细胞的分化受抑制。结论 MSCs表达初级纤毛并存在Shh信号,初级纤毛介导的Shh信号参与调控大鼠MSCs的神经元样细胞分化。
2013, 34(9):940-945.
摘要:目的 观察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模型大鼠海马CA1区自噬及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 (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1 light chain 3,MAP1LC3,LC3)的表达,探讨自噬在血管性痴呆发病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血管性痴呆模型组(VD组)和Wortmannin自噬抑制剂组(WM组),每组又随机分为模型制备后1、2、4、8、12周5个亚组。采用四血管阻断法制作血管性痴呆模型,Morris水迷宫法检测学习记忆能力,透射电镜观察自噬体的形成,蛋白质印迹法检测LC3Ⅱ/LC3Ⅰ 的比值作为自噬活性的指标。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VD组大鼠平均逃避潜伏期延长(P<0.05或0.01),穿越平台次数减少(P<0.05或0.01);与VD组比较,WM组大鼠逃避潜伏期缩短(P<0.05或0.01),穿越平台次数增加(P<0.05或0.01)。VD组大鼠海马CA1区1周时神经细胞核膜凹陷,胞核浓缩,线粒体肿胀,可见自噬体、溶酶体;4周时自噬体、溶酶体数量显著增多;12周时仍可见自噬体。WM组神经元损伤较VD组减轻,自噬体数量减少。VD组大鼠海马CA1区LC3Ⅱ/LC3Ⅰ比值在1周时升高,4周时达到高峰,8周时开始下降,12周时仍较高。WM组各时间点LC3Ⅱ/LC3Ⅰ比值较VD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 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CA1区自噬活性被激活,可能参与了血管性痴呆的发生发展。
唐杨烽 , 韩林 , 徐激斌 , 宋智钢 , 陆方林 , 邹良建 , 徐志云
2013, 34(9):946-948.
摘要:目的 探讨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及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在A型主动脉夹层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选取因A型主动脉夹层(AD)而于我院行手术治疗患者术中切除的主动脉壁组织标本20例作为AD组,以尸检者的正常胸主动脉(NA)壁组织标本10例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及蛋白质印迹技术检测血管组织中Beclin1及LC3蛋白的定位及表达差异。结果 A型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壁组织中Beclin1及LC3蛋白主要定位表达于血管平滑肌细胞,且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织(P<0.05)。结论 A型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壁中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自噬活性明显增强,可能与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
2013, 34(9):949-953.
摘要:目的 探讨甘氨酸对氧糖剥夺诱导神经元损伤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用体外培养的大鼠原代神经元建立氧糖剥夺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氧糖剥夺组和甘氨酸处理组,应用MTT、流式细胞术等方法检测甘氨酸对神经元活性、生存率、细胞凋亡的影响; 应用蛋白质印迹测定甘氨酸对凋亡蛋白Bcl-2、Bcl-xL、Bad、Bax的影响。结果 甘氨酸能够提高大鼠原代神经元活力和存活率,减少细胞凋亡,并且能够增加抗凋亡因子Bcl-2,降低促凋亡因子Bax的表达(P<0.05或P<0.01)。结论 甘氨酸对氧糖剥夺神经元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该作用可能与促进抗凋亡因子、抑制促凋亡因子释放有关。
王国栋 , 王佳琪 , 赵云富 , 柏书博 , 陈潇卿 , 吴洋 , 汪大林
2013, 34(9):954-959.
摘要:目的 探讨电离辐射(ionizing radiation, IR)致小鼠皮肤创面愈合延迟可能的细胞因子机制。方法 68 只雌性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两组(n=34):实验组接受 6 Gy60Co γ 射线全身照射后即刻制作背部皮肤缺损;对照组小鼠不接受辐照,同期制作背部皮肤缺损。伤后 2、4、6、8、10、12、14 d 连续描记小鼠(n=10)伤口面积,观察伤口愈合率变化。伤后 1、3、5、7 d分别处死小鼠(每个时间点各 6 只小鼠),取创面周围皮肤及下方的薄层肌肉组织,H E 染色评价伤口愈合情况;免疫组化和real time PCR 检测小鼠皮肤缺损组织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 (PDGF B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水平。结果 致伤后 14 d 内各时间点,实验组伤口愈合率均低于对照组(P<0.01);14 d 时实验组伤口愈合率为61.61%,对照组为9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 E 染色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伤口内炎性细胞浸润明显,胶原纤维排列无序,成纤维细胞增生减少。免疫组化和real-time PCR 结果显示:伤后 3~7 d 实验组 PDGF BB蛋白表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伤后 3 d,实验组PDGF-BB基因表达低于对照组 (P<0.01)。致伤后两组小鼠 TNF-α蛋白及基因表达均上调,5 d 达高峰,其后开始下降;伤后7 d 时实验组 TNF-α蛋白及基因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PDGF-BB、TNF-α 参与了IR 致小鼠背部皮肤缺损愈合延迟。
曹依群 , 张煜辉 , 李亚楠 , 陈鑫 , 吴曦 , 韩国胜 , 岳志健 , 刘建民
2013, 34(9):960-964.
摘要:目的 优化大鼠脊髓髓内胶质瘤模型的构建方法,并对模型进行评估。方法 Fischer大鼠髓内注射9L胶质瘤细胞悬液,对肿瘤细胞的植入量、植入部位、植入深度等进行筛选优化,根据筛选好的指标构建大鼠脊髓髓内胶质瘤模型,采用BBB(Basso, Beattie, and Bresnahan)评分量表评估大鼠下肢神经功能,采用高分辨率MRI检查及病理免疫组化方法检查模型大鼠肿瘤形成情况,评估模型构建效果。结果 大鼠脊髓内植入9L胶质瘤细胞悬液构建大鼠髓内胶质瘤模型的优化指标为:植入平面在脊柱T10水平,植入量为6 μL(1.0×105 /mL)细胞悬液,植入位置在硬脊膜平面下3 mm。植入9L胶质瘤细胞后2周左右大鼠出现明显的下肢神经功能障碍。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证实髓内有肿瘤细胞生长。结论 成功构建大鼠髓内胶质瘤模型,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龚德军 , 陶婧 , 袁扬 , 刘晓红 , 谈梦伟 , 张锡武 , 陆方林 , 韩林 , 徐志云 , 黄盛东
2013, 34(9):965-968.
摘要:目的 建立氨基脲诱导孕大鼠使其出生幼鼠形成胸主动脉夹层模型。方法 分别将不同浓度\[5、10、15、20、25、30、35、40 mg/(kg·d)\]氨基脲、生理盐水加载植入式胶囊渗透压泵,在孕大鼠妊娠期第14天时进行腹腔埋植,取妊娠期第21天的胎鼠及新生鼠的胸主动脉血管,常规H-E染色光镜下观察,统计并分析胸主动脉夹层形成情况。 结果 不同浓度氨基脲给药孕大鼠孕育的幼鼠在出生后均有不同程度的胸主动脉夹层出现,其中以缓释速率为每天25 mg/kg氨基脲为最适给药浓度。此种浓度给药孕大鼠生产的新生鼠全部成活并且存在胸主动脉夹层现象。结论 成功建立氨基脲缓释给药孕鼠诱导的新生大鼠胸主动脉夹层模型,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黄玉芳 , 王玮 , 杨伟川 , 高文华 , 张志浩 , 王亚蓉 , 李强
2013, 34(9):969-973.
摘要:目的 以尾状核为感兴趣区进行静息态功能连接分析,研究与海洛因成瘾相关的静息态功能连接异常。方法 以15名男性慢性海洛因成瘾者以及15名年龄、性别和香烟吸食量相当的健康对照作为研究对象。以3.0 T磁共振对受试者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fMRI)扫描,利用SPM软件分析两组被试的静息态数据,并在全脑范围内定位与尾状核存在功能连接的脑区。比较成瘾组与健康组之间尾状核功能连接差异。将差异脑区与尾状核之间的功能连接度与海洛因成瘾者吸食毒品时间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成瘾组尾状核与豆状核、杏仁核以及海马之间的功能连接强度明显上升(t=2.8, P<0.005;voxel>5),而与前扣带回的功能连接却显著降低(t=2.8, P<0.005)。左侧杏仁核以及右侧海马与尾状核之间的功能连接度与吸食毒品的时间正相关(r=0.68, P<0.05;r=0.59, P<0.05)。结论 海洛因成瘾后涉及奖赏、记忆以及动机脑功能区之间的静息态功能连接上升,涉及认知控制功能的脑区之间功能连接下降,可能与海洛因成瘾相关。
2013, 34(9):974-979.
摘要:目的 探讨CT增强扫描及磁共振水分子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对胰腺癌与肿块型胰腺炎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0月我院101例肿块型胰腺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将腹部增强CT诊断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计算增强CT诊断肿块型胰腺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比较肿块型胰腺炎与胰腺癌的CT表现差异,分析病灶的大小、部位、形态(强化情况、钙化、假囊肿形成、胰胆管扩张)、肾周筋膜增厚、对胰周大血管的侵犯、是否合并转移等指标,明确鉴别诊断要点。总结所有患者胰腺磁共振DWI序列(b值800 s/mm2)图像特点,测量每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并与正常胰腺组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01例患者中,病理诊断胰腺癌59例,肿块型胰腺炎42例,CT诊断的敏感性94.9%,特异性88.1%,准确率92.1%,阳性预测值91.8%,阴性预测值92.5%。增强前后的CT值、胰腺及胰管钙化、假囊肿、胰胆管扩张、胰周血管的侵犯及是否合并转移对肿块型胰腺炎与胰腺癌的鉴别有价值(P<0.05)。胰腺癌与肿块型胰腺炎的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者与正常胰腺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T增强扫描有利于鉴别诊断肿块型胰腺炎与胰腺癌,MRI DWI序列对肿块型胰腺炎及胰腺癌鉴别诊断可能价值有限。
2013, 34(9):980-984.
摘要:目的 探讨重庆市涂阳肺结核月发病数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为控制和预防肺结核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对2005~2009年重庆市涂阳肺结核月发病数资料建立ARIMA模型,利用该模型预测2010年1月~12月的涂阳肺结核月发病数,对模型的短期预测及其效果进行初步评价。结果 建立的ARIMA(1,1,0)×(0,1,1)12模型是拟合重庆市涂阳肺结核月发病数的合适模型,2005~2009年观测值落在拟合值95%的可信区间内,2010年预测值的平均相对误差为6.31%。结论 ARIMA(1,1,0)×(0,1,1)12模型能很好地预测重庆市涂阳肺结核月发病情况,为控制和预防肺结核提供了可靠依据。
朱小建 , 曹建华 , 夏小鹏 , 朱蔚骏 , 陈普建 , 王文超
2013, 34(9):985-989.
摘要:目的 对比研究钛棒折弯角度的个性化设计在手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中的中远期疗效。方法 将9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根据术前标准脊柱侧位片,利用均值法求出患椎运动节段的矢状面成角,所得值与患椎下运动节段矢状面成角、患椎上椎体矢状面成角的和作为所需固定节段的矢状面Cobb值,根据此角度值术中钛棒折弯并行后路复位固定;对照组46例,术中凭借经验弯棒,其他治疗均同。随访6个月以上,平均(18±5)个月,96例均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拍摄腰椎正侧位片,其中42例术前、末次随访均行CT检查,30例末次随访行磁共振检查。结果 影像学指标:治疗组末次随访的椎体前、后缘高度及Cobb角平均丢失分别为(1.06±0.46) mm、(0.42±0.26) mm、(1.57±0.51)°,对照组矫正的丢失分别为(2.73±0.86) mm (P<0.05)、(0.79±0.46) mm、(2.49±0.89)°(P<0.05)。治疗组鱼尾现象21例,对照组鱼尾现象25例。治疗组内固定失效率6%,对照组内固定失效率13%;治疗组末次随访22例,CT检查10例存在蛋壳现象,对照组20例CT检查9例存在蛋壳现象。有神经部分损伤的患者按Frankel分级均有1级以上的恢复。末次随访腰痛根据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评分:治疗组17例0分,15例2分,11例4分,2例6分,2例8分,1例56分,1例80分,1例88分;对照组10例0分,15例4分,11例6分,2例8分,2例10分,2例18分,2例50分,2例80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4% vs 21.74%, P<0.05)。 结论 经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时,术前个性化准确折弯钛棒能够较准确恢复矢状面生理弧度,减少椎体高度矫正的丢失,减少手术时间,降低内固定失败率,降低术后腰痛发生率,减少相邻节段退变。
2013, 34(9):990-993.
摘要:目的 探讨唑来膦酸对脊柱骨巨细胞瘤术中出血及术后复发的可能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临床观察性对照研究。唑来膦酸组:患者于术前1周使用唑来膦酸4 mg,术后3周再使用唑来膦酸4 mg,此后每4周使用唑来膦酸4 mg,直至术后3年或患者不能耐受。对照组: 患者在术前与术后均不使用唑来膦酸及二膦酸盐类药物。记录所有患者术中出血量。患者术后每6个月进行一次影像学随访,以明确是否复发。结果 共53例符合条件的患者入选本研究,唑来膦酸组28例,对照组25例。唑来膦酸组患者术中平均出血量为(1 594±847) mL(400~3 200 mL),对照组为(2 476±769) mL(800~4 000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唑来膦酸组患者3年内无复发,且无一例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对照组4例出现局部复发(2例在术后24个月时,2例在术后36个月时)。对照组患者3年复发率(16%)高于唑来膦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46,P=0.028)。结论 术前辅助使用唑来膦酸可能有利于抑制脊柱骨巨细胞瘤术中出血,术后长期应用唑来膦酸可能有助于预防肿瘤复发,相关结论仍有待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证实。
2013, 34(9):994-998.
摘要:目的 尝试进行甲状腺和下颌下腺结节的同期微波消融治疗,总结临床经验。方法 57岁男性患者超声诊断右侧下颌下腺区、右侧甲状腺无痛性结节,大小分别为10 mm×10 mm×9 mm、13 mm×11 mm×10 mm,采用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及超声引导下同期一次性微波消融治疗,观察近期疗效。结果 手术顺利完成,右侧下颌下腺结节消融时间约185 s,右侧甲状腺结节消融时间约72 s,总手术时间约20 min。术中无出血、水肿、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术后2个月随访,患者未出现面神经、舌神经、喉返神经受损的相关临床表现,无口腔干燥现象。超声检查见消融区均缩小,超声造影时保持无增强状态。结论 微波消融治疗适用于颈部多器官结节性疾病的联合治疗,符合微创、节约、高效的治疗原则,值得进一步临床尝试。
高小峰 , 彭泳涵 , 李凌 , 周铁 , 王林辉 , 孙颖浩
2013, 34(9):999-1002.
摘要:目的 探讨输尿管软镜在空乘人员无症状性肾盏结石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5月应用输尿管软镜钬激光治疗无症状性肾盏结石8例空乘人员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基本情况、疾病特征、围手术期相关信息。结果 本组8例患者结石总数37枚,平均每侧肾脏结石负荷为3~5(3.7±0.7)枚,其中2例患者为双侧结石。平均单枚结石直径为2~8(4.5±1.5) mm,平均单侧结石累积最大径为6~20(16.8±4.7) mm。平均手术时间为30~56(45.0±7.6) min,平均术后住院时间1~2(1.8±0.5) d,平均离岗时间为12~15(13.0±1.1) d。术中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两周复查CT示结石清除率达100%。结论 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治疗方法,可作为空乘人员无症状性肾盏结石治疗的首选方法。
2013, 34(9):1003-1007.
摘要: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 SCD)指因心血管原因造成的,突然发病1 h内或距离最后所知稳定状态24 h内的死亡,发病率高、存活率低。心脏自主神经尤其交感神经与SCD的关系是目前相关研究的焦点。交感神经兴奋性异常增高、交感神经分布不均及病理状态下的重塑均会造成心律失常易感性增高甚至诱发心源性猝死。药物治疗、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ed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 ICD)预防及近年先后出现的星状神经节切除、肾动脉神经消融、脊髓刺激等均对减少心源性猝死的发生起到一定作用。因此,本文就心源性猝死与交感神经的关系以及相关的治疗措施作一综述。
2013, 34(9):1008-1011.
摘要:目的 初步尝试建立室性早搏诱发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犬模型,并探讨频发室早对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健康杂种犬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起搏组(n=8)。起搏组犬在开胸直视条件下,分别于右室心尖和右室流出道缝制起搏电极,连接脉冲发放器,调节起搏参数,建立室性早搏二联律模型。假手术组同样行开胸手术,但不给予起搏。术前及术后4周,所有犬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4周后,起搏组1只犬死于感染;起搏组犬左室舒张末期内径(cm)较术前增大(3.35±0.27 vs 2.86±0.10, P<0.05),左室收缩末期内径(cm)也较术前增大(2.72±0.21 vs 2.07±0.20, P<0.05),左室射血分数较术前减小\[(43.66±3.88)% vs (67.57±4.49)%,P<0.05\]。假手术组手术前后无明显改变。结论 采用开胸右室程序起搏可初步建立室性早搏二联律犬模型,频发室性早搏可导致左心室扩大和左心功能减退。
薄陆敏 , 杨俊驰 , 廖专 , 吴莉 , 符宏宇 , 杜奕奇 , 李兆申
2013, 34(9):1012-1015.
摘要:目的 探讨胶囊内镜在诊断小肠肿瘤中的作用及对其治疗的价值。方法 收集2006年10月至2011年12月因疑似小肠疾病而行胶囊内镜检查者共773例,对其中疑诊小肠肿瘤者作进一步检查,根据内镜和手术病理结果明确诊断。结果 共确诊小肠肿瘤21例,其中男14例、女7例,平均年龄(53.9±15.7)岁,检出率为2.7%。临床表现为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OGIB) 19例、腹痛原因待查2例。4例小肠肿瘤患者检查时胶囊滞留于小肠病变部位。19例患者行外科手术治疗,2例患者行全身化疗。平均随访时间5~32(19±14)个月,2例患者在随访至5个月和17个月因肿瘤全身转移而死亡。结论 胶囊内镜检查是疑诊小肠肿瘤患者有效的检查手段,利于小肠肿瘤早期诊治,改善预后。
袁林 , 刘建民 , 洪波 , 黄清海 , 张永巍 , 许奕 , 赵文元
2013, 34(9):1016-1020.
摘要:目的 采用血栓弹力图(TEG)检测拟行颅内外动脉支架置入术前患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后血小板抑制情况,寻找术前最佳给药时间、给药剂量,以指导临床。方法 据既往是否有单纯阿司匹林服用史及术前阿司匹林不同给药剂量,将我院93例患者,分为4组,分别为:无服药史低剂量组(阿司匹林100 mg+氯吡格雷75 mg)、无服药史高剂量组(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75 mg)、有服药史低剂量组、有服药史高剂量组。TEG检测服药后1 d和服药后3 d花生四烯酸(AA)通路血小板抑制率和二磷酸腺苷(ADP)通路血小板抑制率。结果 不同时间点分析:既往无服药史低剂量组,服药后3 d血小板抑制率\[AA: (89.09±17.42)%, ADP: (57.02±23.97)%\]高于服药后1 d\[AA:(82.24±22.25)%,ADP: (49.62±25.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既往无服药史高剂量组,服药后3 d血小板抑制率\[AA: (95.06±8.05)%,ADP: (47.76±24.95)%\]高于服药后1 d\[AA:(88.88±14.66)%,ADP: (36.17±22.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剂量分析:相同服药时间下,无服药史低剂量组与高剂量组、有服药史低剂量组与高剂量组,AA通路抑制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既往未服用过阿司匹林的脑血管病患者,支架置入术前抗血小板治疗3 d比治疗1 d可达到更好的血小板抑制效果,而低剂量与高剂量间血小板抑制效果相当。
朱吉 , 赵铁军 , 陈和忠 , 杨立信 , 金海 , 李志刚 , 徐志云
2013, 34(9):1021-1024.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外科治疗策略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于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胸心外科诊治的113例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征、治疗措施、手术入路及术式、术后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全组64例患者选择手术治疗,其余患者转内科治疗;手术患者与非手术患者在日常体力状况评分及肺功能指标(FEV1%、VC%)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值分别为0.001、0.046、0.038)。全组64例手术患者,胸腔镜手术占73.4%(47/64),其余26.6%(17/64)为常规开胸手术;肺叶切除手术56例,肺叶楔形切除术8例,全组无全肺切除;胸腔镜手术术中有2例患者中转开胸,中转开胸率4%(2/47)。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8.8%(12/64),胸腔镜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0%(3/47),常规开胸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1.0%(7/17);两种开胸方式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6)。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常规开胸方式是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P=0.01,P=0.03)。全组术后1例患者死亡。结论 日常体力状态以及术前肺功能指标是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是否选择手术的重要评估指标。胸腔镜手术可有效减少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降低围术期风险,当淋巴结钙化粘连导致局部解剖不清时,应考虑中转开胸。对于老年患者还应尽量避免全肺切除。
彭松 , 高小峰 , 彭泳涵 , 李凌 , 周铁 , 孙颖浩
2013, 34(9):1025-1028.
摘要:目的 评价超声引导下经肋上入路肾上盏单通道经皮肾镜治疗鹿角形肾结石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0月至2011年10月超声引导下经肋上入路肾上盏单通道经皮肾镜治疗鹿角形肾结石患者581例。泌尿系X线平片测量结石最大长径3.6~6.5 cm,平均(5.10±0.82) cm。B超引导下经肋上选取肾上盏穿刺,穿刺点在第11肋间隙或第10肋间隙,建立F22-24的经皮肾通道,以70 W大功率钬激光碎石。统计手术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及结石清除率。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建立经皮肾镜通道并碎石。手术时间54~140 min,平均(82.07±16.25) min,一期结石清除率85.4%(496/581)。术后高热14例(2.4%),其中感染性休克3例(0.5%);术后需输血治疗4例(0.7%),其中2例(0.3%)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栓塞止血;术后行胸腔穿刺引流患者4例(0.7%),无肺损伤、肾盂穿孔、腹腔脏器损伤等并发症,总体并发症率3.8%(22/581)。术后住院时间4~15 d,平均(5.55±1.35) d。 结论 经肋上穿刺肾上盏入路单通道经皮肾镜治疗鹿角形肾结石的结石清除率高,但存在较高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在超声引导的配合下,可明显减少其并发症的发生,使该术式更加安全。
2013, 34(9):1029-1031.
摘要:目的 比较3种根管充填材料在一次法根管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362例牙髓炎患者(425颗患牙)随机分为3组:A组(120例/121颗患牙)以氧化锌丁香油为封闭剂,B组(121例/151颗患牙)以Cortisomol为封闭剂,C组(121例/153颗患牙)以2Seal easymiX为封闭剂,分别加牙胶尖进行冷侧压充填。观察并比较3组根管充填后疼痛发生率及1年的治疗成功率。结果 A、B、C组患牙术后疼痛发生率分别为15.7%(19/121)、5.3%(8/151)、6.5%(10/153),A组患牙术后疼痛发生率高于B组和C组(P<0.05或0.01),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复查,A、B、C组治疗成功率分别为94.0%(110/117)、96.5%(137/142)、97.9%(142/1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一次法根管治疗中,3种根管充填材料术后1年疗效均较好,其中Cortisomol和2Seal easymiX可以减少术后疼痛,是理想的根管充填材料。
2013, 34(9):1032-1034.
摘要:
2013, 34(9):1044-F3.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