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第35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著
    • 超微孔膨体聚四氟乙烯(ePTFE)自膨式介入肺动脉瓣膜动物实验研究

      2014, 35(4):349-355. DOI: 10.3724/SP.J.1008.2014.00349

      摘要 (2899) HTML (0) PDF 416.04 K (36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价自主研制的超微孔膨体聚四氟乙烯(expanded polytetrafluoroethylene,ePTFE)自膨式介入肺动脉瓣膜动物体内原位置换后的早期实验效果。方法 选用厚度0.1 mm经磷酰胆碱表面接枝的超微孔ePTFE材料制作成三叶自膨式介入心脏瓣膜。雄性绵羊7只,体质量(27.2±1.2)kg,全麻右侧开胸,右室近心尖处缝荷包,将人工瓣膜经导管从右室心尖送入肺动脉瓣行原位置换。术后即时通过心血管造影、右心导管检查,术后4周通过经胸心脏超声、右心导管检查对介入瓣膜功能进行早期评价。结果 7只羊手术均获得成功,术后即时心血管造影提示人工瓣膜位置满意,开闭良好。1只羊因肺部感染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于术后16 d死亡,其余6只羊随访4周状况良好。术后4周经胸心脏超声提示人工瓣膜工作正常,无明显血栓或赘生物,4只羊无明显反流,2只羊微量反流。右心导管检查提示术后即时人工瓣膜峰值跨瓣压差为(6.0±2.2)mmHg (1 mmHg=0.133 kPa),术后4周为(9.5±2.7)mmHg,且术后4周与术前[(3.5±1.0)mmHg]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微孔ePTFE自膨式介入肺动脉瓣经右室心尖入路置入成功率高,人工瓣膜早期功能良好。

    • 去肾交感神经术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影响

      2014, 35(4):356-361. DOI: 10.3724/SP.J.1008.2014.00356

      摘要 (3180) HTML (0) PDF 403.39 K (26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急性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大鼠进行双侧肾交感神经切除,探讨去肾交感神经术(renal sympathetic denervation,RDN)能否缓解MI后心室重构并进行可能的机制探讨。方法 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构建MI模型,实验分组为:MI组(n=10)、MI+RDN组(MI建模1周后进行RDN,n=10)和假手术组(n=10)。MI建模4周后对各组大鼠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心室重构程度和左心功能,对梗死边缘区心肌进行Masson染色观察心肌纤维化程度,免疫组化检测Ⅰ型胶原、Ⅲ型胶原和转化生长因子 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TGF-β1)的表达。结果 与MI组相比,MI+RDN组的左室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EF)和短轴缩短率(fractional shortening,FS)升高,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internal dimensions at end systole,LLüIDS)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internal dimensions at end diastole,LLüIDD)减少(P均<0.05)。心肌Masson染色结果显示,MI+RDN组大鼠梗死边缘区的心肌纤维化程度较MI组减轻。免疫组化检测显示,与MI组相比,MI+RDN组大鼠梗死边缘区的Ⅰ型胶原、Ⅲ型胶原和TGF-β1表达减少(P均<0.05)。结论 RDN可以改善MI大鼠心室重构,提高左心收缩功能,其机制可能与局部下调心肌TGF-β1表达进而减少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沉积有关。

    • 可显影碘化油-氟尿嘧啶聚乳酸微球介入治疗兔肝癌模型的研究

      2014, 35(4):362-365. DOI: 10.3724/SP.J.1008.2014.00362

      摘要 (2588) HTML (0) PDF 339.02 K (26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可显影碘化油-氟尿嘧啶聚乳酸微球介入治疗新西兰兔肝癌模型的疗效。方法 将肝肿瘤模型兔随机分为3组,分离右侧后肢的股动脉,经股动脉插入微导管至肝动脉,经导管将各组药物分别注入肝脏肿瘤组织周围动脉:空白组不给予任何药物治疗;药物对照组给予氟尿嘧啶注射液和碘化油注射液;实验组给予自制可显影碘化油-氟尿嘧啶聚乳酸微球。定期影像学评价,观察肿瘤生长和药物栓塞情况。结果 发现可显影碘化油-氟尿嘧啶聚乳酸微球能有效栓塞在肝肿瘤组织周围,肿瘤细胞明显凋亡,具显影效果,治疗作用更持久。结论 可显影碘化油-氟尿嘧啶聚乳酸微球具有一定的缓释作用,显影效果较好,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 壳聚糖和油酸钠修饰的超顺磁性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子的细胞毒性

      2014, 35(4):366-371. DOI: 10.3724/SP.J.1008.2014.00366

      摘要 (2690) HTML (0) PDF 411.03 K (33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壳聚糖和油酸钠修饰的超顺磁性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子(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 nanoparticles,SPIONs)的细胞毒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壳聚糖SPIONs和油酸钠SPIONs进行形态学观察;用10 μg/mL的壳聚糖SPIONs和油酸钠SPIONs悬液处理体外培养的人肺腺癌细胞A549,普鲁士蓝染色观察2种SPIONs在细胞内的分布;用不同浓度(0、25、50、100和200 μg/mL)的2种SPIONs分别处理A549细胞,MTT法测定细胞生长活性;2种SPIONs染毒A549细胞48 h时,测定上清液中乳酸脱氢酶(LDH)的活性;DAPI染色法观察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1)2种SPIONs均呈类球形结晶,粒径20~30 nm,此时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子之间的热振动能足以克服磁吸引力而呈现超顺磁性。(2)普鲁士蓝染色显示细胞内可见蓝色沉着,说明2种SPIONs均可进入A549细胞内。(3)MTT检测结果显示壳聚糖SPIONs对细胞生长几乎无抑制,而200 μg/mL 油酸钠SPIONs在48 h和72 h时对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4)200 μg/mL壳聚糖SPIONs染毒细胞的上清液中LDH活性稍高于对照组(P<0.05),而100 μg/mL和200 μg/mL油酸钠SPIONs染毒细胞的上清液中LDH活性均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也高于相同浓度壳聚糖SPIONs染毒组(P<0.05)。(5)DAPI凋亡检测显示,壳聚糖SPIONs染毒细胞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油酸钠SPIONs染毒细胞发生明显的细胞核皱缩及胞核碎裂现象,且细胞凋亡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壳聚糖SPIONs与油酸钠SPIONs相比具有较低的细胞毒性。

    • 石墨烯量子点对小鼠小肠成像及微循环血流的影响

      2014, 35(4):372-377. DOI: 10.3724/SP.J.1008.2014.00372

      摘要 (2793) HTML (0) PDF 282.50 K (33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石墨烯量子点(GQDs)对小鼠小肠的成像性能及对小鼠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方法 以纯水和碲化镉量子点(CdTe QDs)作为阴性及阳性对照,并与临床上常用的钡餐作对比,采用FX-in vivo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进行GQDs对C57BL/6N小鼠小肠的成像研究,用微循环显微镜观察其对肠系膜微动、静脉和毛细血管的影响。结果 GQDs 灌胃1 h后紫外光激发下小鼠小肠呈亮绿色充盈影像,肠壁边缘形态及黏膜细微结构清楚,肠系膜血管呈淡绿色影像;钡餐灌胃1 h后X线照射下小肠呈高密度团块影像,肠壁黏膜细微结构不清楚,不能显示肠系膜血管。与灌胃前比,GQDs灌胃后小鼠肠系膜微动脉管径增大,而钡餐灌胃后微动脉管径减小;GQDs、CdTe QDs、钡餐灌胃对小鼠肠系膜微静脉管径均无明显影响;钡餐和CdTe QDs灌胃后小鼠肠系膜微动、静脉及毛细血管的血流速度加快,而GQDs灌胃对小鼠肠系膜微动、静脉及毛细血管的血流速度则无明显影响。结论 GQDs和钡餐均能对C57BL/6N小鼠小肠成像,GQDs对肠壁及黏膜的成像效果优于钡餐,对小鼠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较小。

    • p63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肺鳞癌患者生存的关系

      2014, 35(4):378-382. DOI: 10.3724/SP.J.1008.2014.00378

      摘要 (2592) HTML (0) PDF 264.29 K (28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检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肺鳞癌患者中的突变率,并分析p63与EGFR突变肺鳞癌患者生存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0年2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初治的肺鳞癌患者的组织样本,用直接测序法检测EGFR突变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63的表达。随访患者,记录患者的总生存时间(OS),评价EGFR突变和p63表达对患者生存的影响。结果 所有病理组织确诊为肺鳞癌的262例患者中,16例(6.1%)有EGFR突变 ,其中外显子19位点缺失7例,外显子21 L858R点突变9例,未见外显子18和20突变。与传统意义上的肺鳞癌患者相比,EGFR突变的肺鳞癌患者女性和非吸烟者所占比例较高。p63部分阳性的EGFR突变患者(n=4)的OS为11.28(95%CI:9.33~15.23)个月,p63阳性的EGFR突变患者(n=11)的OS 为5.93(95%CI:1.75~8.39)个月,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结论 肺鳞癌患者EGFR突变率为6.1%,均为外显子19和21敏感突变。p63部分阳性的EGFR突变患者比p63阳性EGFR突变患者生存期更长。

    • RENAL评分系统在机器人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中的应用(附70例报告)

      2014, 35(4):383-387. DOI: 10.3724/SP.J.1008.2014.00383

      摘要 (3198) HTML (0) PDF 257.60 K (36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运用R.E.N.A.L.评分系统分析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中的肿瘤特征和适应证特点,并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2年3月至2013年9月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泌尿外科同一术者连续完成的70例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7例、女23例,年龄(52.8±10.3)岁,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24.8±3.25)kg/m2,麻醉评分(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Score,ASA)为(2.0±0.4)分,Charlson全身合并症评分(age-weighted)为(0.7±1.03)分。左侧肿瘤38例(其中孤立肾肾肿瘤1例),右侧肿瘤32例(其中孤立肾肾肿瘤1例),肿瘤均为单发,肿瘤最大径(3.7±1.31)cm;R.E.N.A.L.评分(8.1±1.31)分。根据肾肿瘤R.E.N.A.L.评分系统得分的高低分组,分析并比较组间各临床指标的差异。结果 1例手术因术中出血中转开放,其余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230±48.3)min,术中出血(154±135.9)mL,术中血流阻断时间(23.0±9.30)min,术后住院时间(11.4±4.44)d,总体输血率8.57%(6/70),总体手术并发症发生率17.1%(12/70)。术后病理:手术切缘均为阴性,肾细胞癌58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4例,其他良性病变8例。术后随访均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末次随访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低、中、高复杂程度(R.E.N.A.L.评分)组间各参数比较:在前10例中完成的例数(50.0% vs 10.9% vs 11.1%,P=0.033)、手术时间[(213±35.5)vs (225±48.9)vs (269±31.7)min,P=0.008]、术中出血量[(86±31.3)vs (158±148.5)vs (172±66.7)mL,P=0.032]和缺血时间[(18.9±7.54)vs (22.2±8.88)vs (30.4±9.76)min,P=0.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肾肿瘤R.E.N.A.L.评分与机器人肾部分切除术手术疗效密切相关,术前运用R.E.N.A.L.评分系统区分肿瘤复杂程度有助于指导达芬奇机器人腹腔镜技术在肾部分切除术中的合理应用。

    • 注射用比阿培南治疗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细菌感染的随机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

      2014, 35(4):388-393. DOI: 10.3724/SP.J.1008.2014.00388

      摘要 (2698) HTML (0) PDF 287.32 K (34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价注射用比阿培南治疗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细菌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多中心、随机、盲法、阳性药物平行对照试验方法,共入选288例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感染患者,随机分别接受比阿培南(试验组,144例)或美罗培南(对照组,144例)的治疗,统计两组的临床治愈率、细菌学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临床治愈率分别为95.10%(136/143)和92.25%(131/142),呼吸系统感染治愈率分别为93.06%(67/72)和94.29%(66/70),泌尿系统感染治愈率分别为97.18%(69/71)和90.28%(65/72);试验组和对照组细菌清除率分别为88.00%(66/75)和92.65%(63/68),呼吸系统感染细菌清除率分别为83.33%(30/36)和90.62%(29/32),泌尿系统感染细菌清除率分别为92.31%(36/39)和94.44%(34/36);两组间临床治愈率、细菌学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8%(3/144),对照组为8.33%(12/144),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 6)。非劣效性检验结果显示,试验组的细菌清除率和综合疗效非劣于对照组成立。结论 比阿培南治疗呼吸系统感染和泌尿系统感染的疗效与美罗培南相仿,安全性更好。

    • Pak1对胚胎血管发育的作用及初步机制

      2014, 35(4):394-398. DOI: 10.3724/SP.J.1008.2014.00394

      摘要 (2889) HTML (0) PDF 364.31 K (32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p21活化激酶1(p21-activated kinase 1,Pak1)对胚胎血管发育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相关作用机制。方法 以组成激活型Pak1(constitutively active Pak1,caPak1)的重组过表达质粒PCS2-caPak1为模板,用SP6 RNA聚合酶体外合成caPak1 mRNA,用显微注射法将其注入斑马鱼单细胞期胚胎,观察胚胎发育和表型变化,用透射电镜进一步确认胚胎血管的超微结构。用脂质体转染法将PCS2-caPak1转入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HUVEC),用MTT法检测细胞活力,并用流式细胞术分析HUVEC凋亡情况。结果 斑马鱼胚胎发育至受精后30~36 h时,可见过表达组斑马鱼出现头部出血表型,出血比例约25%~30%,透射电镜下可见血管内皮细胞结构破坏;细胞水平过表达Pak1后,细胞变圆并出现部分脱落,MTT检测发现细胞存活减少(P<0.01),流式细胞术分析发现内皮细胞凋亡增加(P<0.01)。结论 过表达Pak1可能通过增加内皮细胞凋亡影响胚胎血管发育。

    • 羟基喜树碱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BaxBcl-2基因和α-SMA蛋白表达及肝纤维化的影响

      2014, 35(4):399-405. DOI: 10.3724/SP.J.1008.2014.00399

      摘要 (3815) HTML (0) PDF 501.14 K (31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考察羟基喜树碱(hydroxycamptothecin,HCPT)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中BaxBcl-2基因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及肝纤维化的影响。方法 64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模型组、低剂量 HCPT治疗组、中剂量HCPT治疗组、高剂量HCPT治疗组。采用40%四氯化碳(CCl4)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正常组给予生理盐水腹腔注射;3个治疗组在造模同时分别给予0.25、0.5、1.0 mg/kg HCPT腹腔注射,3次/周,共8周。各组分别在第8周末取肝脏组织,行H-E、Masson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RT-PCR检测肝脏组织中BaxBcl-2 mRNA表达并计算Bax/Bcl-2 mRNA比值;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肝脏组织中α-SMA蛋白表达;TUNEL染色观察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模型组大鼠出现明显的肝纤维化(Ⅲ期2例,Ⅳ期8例),各HCPT治疗组的肝纤维化程度较模型组减轻(低剂量组Ⅱ期1例,Ⅲ期8例,Ⅳ期1例;中剂量组Ⅱ期7例,Ⅲ期3例;高剂量组Ⅰ期1例,Ⅱ期7例,Ⅲ期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RT-PCR检测显示模型组BaxBcl-2 mRNA较正常组升高,而各HCPT治疗组较模型组降低(P均<0.05);模型组Bax/Bcl-2 mRNA比值低于各HCPT治疗组(P均<0.05)。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显示模型组α-SMA蛋白表达水平高于中、高剂量HCPT组(P<0.05)。TUNEL染色结果显示正常组、模型组无明显阳性染色,各HCPT治疗组均有阳性染色。结论 HCPT对CCl4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模型具有防治作用,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增殖,上调Bax/Bcl-2 mRNA比值可能是HCPT抗肝纤维化的部分机制。

    • SALL4、Bmi-1和β-catenin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2014, 35(4):406-412. DOI: 10.3724/SP.J.1008.2014.00406

      摘要 (2384) HTML (0) PDF 391.09 K (25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SALL4、Bmi-1和β-catenin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70例正常食管黏膜、70例异型增生黏膜和123例食管鳞癌组织中SALL4、Bmi-1和β-catenin蛋白的表达水平,分析上述3种蛋白与食管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正常食管黏膜组、异型增生黏膜组和食管鳞癌组中SALL4、Bmi-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和β-catenin蛋白的异常表达率均逐渐升高,食管鳞癌组和异型增生黏膜组 SALL4、Bmi-1的阳性表达率、β-catenin蛋白的异常表达率均高于正常食管黏膜组(均P<0.01),食管鳞癌组Bmi-1阳性表达率和β-catenin蛋白的异常表达率均高于异型增生黏膜组(均P<0.01),而SALL4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在食管鳞癌组和异型增生黏膜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异型增生黏膜组,Bmi-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随异型增生程度的增高而升高(P<0.01)。123例食管鳞癌组中SALL4蛋白的表达与临床分期(P<0.05)、淋巴结转移(P<0.01)密切相关,Bmi-1和β-catenin蛋白的表达与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相关(均P<0.05)。123例食管鳞癌组中SALL4、Bmi-1和β-catenin蛋白表达两两正相关(SALL4和Bmi-1:r=0.373,P<0.01;SALL4和β-catenin:r=0.214,P<0.05;Bmi-1和β-catenin:r=0.204,P<0.05)。结论 SALL4、Bmi-1和β-catenin可能参与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并在食管鳞癌的浸润和转移中起一定作用;三者可能通过相应的信号转导通路相互联系。

    • 按需间断吸入和每日规律吸入糖皮质激素对哮喘患儿安全性和疗效的荟萃分析

      2014, 35(4):413-418. DOI: 10.3724/SP.J.1008.2014.00413

      摘要 (2315) HTML (0) PDF 473.18 K (36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系统比较按需间断吸入糖皮质激素和每日规律吸入糖皮质激素两种治疗策略对于哮喘患儿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通过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clinicaltrials.gov以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1980年至2013年10月已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荟萃分析。结果 根据关键词检索,共搜索到943篇文献,最终有4篇(5个对比组)平行设计、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纳入本文荟萃分析。荟萃分析发现,按需间断吸入糖皮质激素(实验组)和每日规律吸入糖皮质激素(对照组)在哮喘加重事件发生率[OR=1.25,95% CI为0.87~1.78,P=0.22]、再住院率(OR=0.85,95%CI为0.28~2.57,P=0.77)、症状和生活质量评分改善[加权均数差(WMD)=0.02,95%CI为-0.19~0.23,P=0.88]、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OR=0.81,95%CI为0.30~2.17,P=0.67)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然而,对照组呼吸峰值流速改善这一指标高于实验组(WMD=2.76,95%CI为0.69~4.82,P=0.009),而实验组在随访年限中身高的增加平均较对照组高0.51 cm(WMD=-0.51,95%CI为-0.87~-0.16,P=0.005)。异质性分析提示各个研究之间同质性较好。结论 按需间断吸入糖皮质激素和每日规律吸入糖皮质激素这两种治疗策略对哮喘患儿的疗效无明显差异,每日规律吸入糖皮质激素可以显著改善患儿呼吸峰值流速,但是这一疗法对患儿身高的增长可能有一定的影响。

    • >研究快报
    • 单向灌流法研究阿奇霉素泡囊的大鼠在体肠吸收

      2014, 35(4):419-422. DOI: 10.3724/SP.J.1008.2014.00419

      摘要 (3299) HTML (0) PDF 284.32 K (32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阿奇霉素泡囊的大鼠在体肠吸收性质。方法 选择健康SD雄性大鼠6只,分为2组,运用单向灌流模型考察大鼠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以及结肠在灌流速度为0.2 mL/min以及灌流时间为1 h条件下的药物吸收情况。采用HPLC法对药物的质量浓度进行检测,并计算其吸收速率常数(Ka)及有效渗透率(Peff)。结果 阿奇霉素泡囊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以及结肠的KaPeff分别是阿奇霉素的2.41、2.35、2.54、2.95倍和2.34、1.47、2.20、1.40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奇霉素泡囊能明显改善药物在体肠吸收。

    • 平均血小板体积与精索静脉曲张相关性研究

      2014, 35(4):423-425. DOI: 10.3724/SP.J.1008.2014.00423

      摘要 (2155) HTML (0) PDF 188.23 K (29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平均血小板体积(MPV)与精索静脉曲张之间的关系,为研究精索静脉曲张发病机制提供借鉴。 方法:检测精索静脉曲张患者50例(受试组)与健康人46例(对照组)平均血小板体积(MPV),两组间进行统计比较。 结果:两组平均年龄分别为23.50±5.08岁和24.67±4.33岁(P=0.599)。受试组MPV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0)。MPV与精索静脉曲张等级具有相关性(P=0.03 r=0.497)。 结论:精索静脉曲张患者血MPV升高,静脉曲张程度与MPV呈正相关。研究结果为探索精索静脉曲张发病机制提供了借鉴作用。

    • HPLC-TOF/MS分析五味子中3个木脂素类成分在大鼠肝微粒体中的代谢速率及代谢产物

      2014, 35(4):426-431. DOI: 10.3724/SP.J.1008.2014.00426

      摘要 (2890) HTML (0) PDF 377.73 K (37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五味子中3个木脂素类成分五味子甲素、五味子醇乙、五味子酯甲在肝微粒体内的代谢速率,鉴别这3个木脂素类成分在肝微粒体中的代谢产物。方法 体外培养大鼠肝微粒体代谢模型,采用HPLC-MS法测定3个木脂素类成分的含量,并计算代谢速率。液相条件采用Agilent Zorbax SB-C18色谱柱(3.0 mm×100 mm,3.5 μm),60%的乙腈和40%的水等度洗脱,进样量5 μL,流速0.8 mL/min,柱温30℃,运行时间30 min。质谱ESI离子源选择离子监测,正离子模式,干燥气温度350℃,毛细管电压4 000 V,干燥气流速9.0 L/min,裂解气电压90 eV。采用HPLC-TOF/MS分析鉴别木脂素类成分的代谢产物,质谱参数与HPLC-MS的参数相同。结果 五味子甲素、五味子醇乙、五味子酯甲在0.010 22~2.044、0.044 24~2.212、0.042 32~2.116 μg/mL的线性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0);方法学考察结果表明,日内、日间精密度RSD%均<5%,基质效应>75%,提取回收率>80%。3个木脂素类成分在大鼠肝微粒体中代谢的半衰期分别为:五味子甲素0.721 0 min,五味子醇乙43.58 min,五味子酯甲86.63 min,采用HPLC-TOF/MS分析鉴别出五味子甲素的7个代谢产物、五味子醇乙的6个代谢产物、五味子酯甲的4个代谢产物。结论 五味子木脂素类成分在肝微粒体中易发生代谢,这将影响木脂素类成分的生物利用度及药效。

    • >综述
    • 肿瘤标记物在胰腺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2014, 35(4):432-437. DOI: 10.3724/SP.J.1008.2014.00432

      摘要 (2316) HTML (0) PDF 263.26 K (36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胰腺癌是一种死亡率极高的恶性肿瘤,早期症状缺乏特异性。当疑似此病时,多数已处于晚期,所以提高胰腺癌的早期诊断率尤为重要。最近几年,许多研究聚焦于胰腺癌早期阶段存在的相关标记物,包括肿瘤组织中的标记物、体液中的肿瘤标记物和粪便标记物。本文就目前胰腺癌肿瘤标记物的诊断应用研究做一综述。

    • >技术方法
    • 血流动力学改变诱导的兔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模型

      2014, 35(4):438-442. DOI: 10.3724/SP.J.1008.2014.00438

      摘要 (3202) HTML (0) PDF 318.53 K (38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颅内动脉瘤模型绝大多数为小动物,不利于血流动力学及血管内治疗研究。本研究通过结扎新西兰大白兔双侧颈总动脉,诱导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生成。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6只,分别游离双侧颈总动脉,不行结扎或结扎双侧颈总动脉以增加基底动脉血流。分别于结扎前(0d)、术后1d、1w、4w经颅多普勒测量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术后4w行脑血管造影了解基底动脉变化;术后1w、4w取基底动脉观察动脉形态变化及分叉部行组织学检查。结果:假手术组动物全部成活,实验组术后存活率80%(16/20)。实验组术后1d,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直线升高,高于术前231%;术后1w仍在持续升高;术后4w血流速度处于稳定状态。实验组术后1w,基底动脉增粗,明显迂曲;而假手术组无明显变化。实验组基底动脉分叉部中膜厚度变薄;内弹力层部分消失、断裂或变薄。结论:新西兰大白兔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术后,基底动脉分叉部血流增加导致基底动脉形态发生改变,并且诱导基底动脉顶端呈现新生动脉瘤样改变。

    • >短篇论著
    • 活性氧对背根神经节P2X3受体介导的痛信号功能的影响

      2014, 35(4):443-446. DOI: 10.3724/SP.J.1008.2014.00443

      摘要 (2310) HTML (0) PDF 262.20 K (28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对P2X3受体介导的神经病理性疼痛作用的影响。方法 用成年雌性SD大鼠建立背根神经节慢性压迫(CCD)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建模成功后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经腹腔分别注射生理盐水(NS)、PBN 100 mg/kg、PBN 30 mg/kg、PBN 10 mg/kg,给药30 min后,经足底注射P2X3受体特异性激动剂α,β-meATP 50 nmol,体积为50 μL,持续观察注射后15 min内的自发缩足次数和主动悬足时间,并整合计算每2 min内的综合悬足时间(PLTPM)。结果 PBN能够剂量依赖性抑制由α,β-meATP引发的自发性痛行为,与NS组比较,PBN 100 mg/kg组在前6 min内能明显抑制自发性疼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BN 30 mg/kg组大鼠仅在2至4 min时间单位表现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氧自由基清除剂可以有效缓解由CCD模型引发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及P2X3受体激动剂诱发的自发痛,ROS可能作为信号分子参与了P2X3受体介导的痛觉信息的传递。

    • 新基因mgt-16逆转录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在小鼠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

      2014, 35(4):447-451. DOI: 10.3724/SP.J.1008.2014.00447

      摘要 (2334) HTML (0) PDF 295.87 K (26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构建表达小鼠新基因mgt-16的反转录病毒载体,并观察其在小鼠胚胎间充质干细胞C3H/10T1/2(简称10T1/2细胞)中的表达。方法 以含小鼠新基因mgt-16的DNA序列为模板PCR扩增得到mgt-16编码序列,T-A克隆后测序获得pMD18T-16质粒,与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酶切、连接、转化,通过PCR、酶切鉴定和测序获得正确的pEGFP-N1-16载体。将pEGFP-N1-16载体中含mgt-16的片段克隆至反转录病毒载体pLEGFP-N1,通过酶切鉴定和测序获得正确的pLEGFP-N1-16反转录病毒载体。将pLEGFP-N1-16转染反转录病毒包装细胞Phoenix,制备携带mgt-16与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的反转录病毒,感染小鼠间充质干细胞10T1/2后,400 μg/mL G418 筛选获得稳定表达mgt-16与EGFP融合蛋白的10T1/2细胞克隆。荧光显微镜观察MGT-16蛋白的表达及亚细胞定位。结果 PCR扩增得到大小约300 bp的mgt-16条带,T-A克隆后测序显示获得的mgt-16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序列相同。构建的pEGFP-N1-16载体经PCR、酶切鉴定和测序验证构建成功,构建的反转录病毒载体pLEGFP-N1-16经酶切鉴定和测序验证构建成功。荧光显微镜观察MGT-16主要在Phoenix细胞和小鼠间充质干细胞的细胞质表达,核周表达水平较高。结论 成功构建了小鼠新基因mgt-16的反转录病毒载体,并在间充质干细胞中表达,为进一步研究新基因mgt-16在间充质干细胞中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 江浙沪地区人群中修复基因XRCC1多态性与鼻咽癌易感性的关系

      2014, 35(4):452-455. DOI: 10.3724/SP.J.1008.2014.00452

      摘要 (2718) HTML (0) PDF 211.83 K (26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我国江浙沪地区人群中DNA损伤修复基因XRCC1多态性与鼻咽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选取87例江浙沪地区汉族鼻咽癌患者,并随机选取同地区同种族的94例健康者作为对照,两组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PCR-RFLP)方法分析研究对象的XRCC1基因Arg194Trp及Arg399Gln两个位点的基因多态性,并比较不同基因型与鼻咽癌发病之间的关系。结果 XRCC1 Arg194Trp及Arg399Gln各基因型在鼻咽癌组和对照组间的分布频率基本相同。与携带Arg/Arg基因型者相比携带194位点Trp/Trp基因型者鼻咽癌的发生风险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41,95% CI:0.08~1.65,P=0.21)。194位点其他基因型以及399位点各基因型对鼻咽癌的发病无明显影响。结论 XRCC1基因194和399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可能与鼻咽癌的易感性无关,但194位点的Trp等位基因可能会降低鼻咽癌发病风险。

    •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无复流影响因素分析

      2014, 35(4):456-459. DOI: 10.3724/SP.J.1008.2014.00456

      摘要 (2424) HTML (0) PDF 226.58 K (27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中发生无复流的影响因素。方法 将2012年6月至2013年1月本院收治的行急诊PCI治疗的急性STEMI患者(n=92),分为正常复流组(n=73)和无复流组(n=19)。通过比较两组的临床症状来分析无复流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急性STEMI患者行急诊PCI后无复流发生率为20.7%(19/92),无复流组与正常复流组相比,两组之间入院时的收缩压(SBP)、2型糖尿病患病数、肌钙蛋白T峰值、发病到再灌注时间、球囊扩张次数和靶血管植入支架数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入院SBP<100 mmHg (1 mmHg=0.133 kPa)、合并2型糖尿病、球囊扩张次数、肌钙蛋白T峰值、右冠状动脉病变和发病至再灌注时间是急诊PCI术后无复流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急性STEMI患者行急诊PCI后无复流发生与入院SBP<100 mmHg、合并2型糖尿病、球囊扩张次数、肌钙蛋白T峰值、右冠状动脉病变及发病至再灌注时间这6种临床因素具有相关性。

    • >短篇报道
    • 飞行员海上弹射跳伞致伤2例分析

      2014, 35(4):460-461. DOI: 10.3724/SP.J.1008.2014.00460

      摘要 (2451) HTML (0) PDF 185.82 K (28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病例报告
    • 下肢丹毒并发肺栓塞1例报告

      2014, 35(4):462-463. DOI: 10.3724/SP.J.1008.2014.00462

      摘要 (2281) HTML (0) PDF 189.76 K (31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致缩窄性心包炎1例报告

      2014, 35(4):464-465. DOI: 10.3724/SP.J.1008.2014.00464

      摘要 (2391) HTML (0) PDF 196.79 K (32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关节破坏为主要临床表现[1]。当患者经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治疗6个月以上病情仍有活动时,称为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refractory rheumatoid arthritis,RRA)。RRA患者病情迁延不愈,有明显全身症状及较多并发症,心肺组织及神经系统都可累及。现报道1例由RRA引起的严重缩窄性心包炎。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重要通知
友情提醒: 近日发现论文正式见刊或网络首发后,有人冒充我刊编辑部名义给作者发邮件,要求添加微信,此系诈骗行为!可致电编辑部核实:021-81870792。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