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35(6):581-585. DOI: 10.3724/SP.J.1008.2014.00581
摘要:目的 研究我国西沙群岛有害的鼠形动物和吸血昆虫的种类和分布情况,为当地传染病防控提供资料。 方法 2013年11月至12月和2014年2月至3月两次赴我国海南省西沙群岛的永兴岛和石岛,用鼠笼和诱蚊灯采集鼠形动物和吸血昆虫,结合形态和分子特征进行种类鉴定。 结果 捕获鼠形动物3种共计160只,分别为:褐家鼠、黄胸鼠和鼩鼱,优势种为褐家鼠(61.25%)。捕获的315只蚊成虫隶属4属5种,优势种是骚扰阿蚊(52.38%),按蚊经分子鉴定为浅色按蚊B。捕获蠓成虫121只,隶属3亚科4属8种,帛琉库蠓为优势种(61.98%)。 结论 共发现西沙群岛的永兴岛和石岛的鼠形动物3种,蚊5种,蠓8种,其中按蚊和蠓均为西沙群岛首次记述,斑美铗蠓和泥泽铗蠓是我国的新记录种。
徐驯宇 , 陈前顺 , 黄郴 , 林兴 , 黄盛东 , 韩涛
2014, 35(6):586-591. DOI: 10.3724/SP.J.1008.2014.00586
摘要:目的 在猪的慢性心肌缺血的动物模型中移植其自体高表达ANG基因的骨髓基质细胞,分别观察其血管新生的效果及对心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 建立猪的慢性缺血性心脏病动物模型;随机分3组:转染血管生长素基因的自体骨髓基质细胞移植组(组I);单纯自体骨髓基质细胞移植组(组II);注射无血清DMEM培养基的对照组(组III)。体外培养的自体骨髓基质细胞,利用Ad.ANG转染培养细胞,标记细胞;移植于模型猪心脏的缺血区域。观察指标包括:冠脉造影Rentrop分数、心脏射血分数、梗塞区的百分比、荧光显微镜下标记细胞、血管数量及ANG的表达和分泌。 结果 转染血管生长素基因的自体骨髓基质细胞移植组的冠脉造影Rentrop分数,心脏射血分数显著性增高;缺血心肌血管计数增高,可见大量CM-DiI标记的移植成活细胞,梗塞区面积缩小,ANG蛋白表达增高。结论 高表达ANG基因的自体基质细胞移植慢性缺血心肌中,移植细胞成活率高,局部血运和心功能改善明显。
2014, 35(6):592-597. DOI: 10.3724/SP.J.1008.2014.00592
摘要:[摘要] 目的 观察大鼠经过学习其海马结构接受视觉-前庭-本体感觉错配格局并将其视为匹配的状态后CA1位置细胞的电活动,为揭示海马结构可编码感觉输入的任何组合提供依据。方法 建立视觉-前庭-本体感觉错配格局,根据对海马结构齿状回θ节律的记录及其电功率的计算,获知大鼠适应该感觉冲突后,应用钨丝微电极细胞外记录方法,记录清醒大鼠在适应视觉-前庭-本体感觉错配条件后海马结构CA1位置细胞神经元集群放电情况。结果56个位置细胞中,14个神经元在感觉正配及错配条件下均有位置稳定的空间放电(双向移动相关-经验非依赖神经元),33个神经元在感觉正配及错配条件下依次出现位置不稳的空间放电(双向移动相关-经验依赖神经元)。经验非依赖神经元的位置野长度及非对称指数的均值显著大于经验依赖型神经元。此外,位置野内放电频率的分布呈现出不对称及负偏斜。结论 动物在适应自然情况下不可能出现的新的感觉配置后,海马结构能编码这一配置并能更新它储存的记忆,接受新的配置作为匹配状态。海马结构可能编码感觉输入的任何组合。
胡国文 , 李青 , 牛鑫 , 胡斌 , 刘鹃 , 沈晓黎 , 汪泱 , 邓志锋
2014, 35(6):598-602. DOI: 10.3724/SP.J.1008.2014.00598
摘要:目的 建立一种利用旋转超滤技术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培养上清液中分离外泌体(exosome)的方法。 方法 收集BMSCs细胞培养上清,低速离心去除残余细胞,0.22 μm滤器过滤除去细胞碎片,采用旋转超滤技术提取外泌体。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所获外泌体的形态,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外泌体标记物CD63、CD9蛋白的表达,用CCK-8试剂盒检测外泌体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增殖活性的影响。 结果 使用旋转超滤技术成功分离出BMSCs分泌的外泌体,透射电镜下外泌体为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100 nm,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外泌体中有其特异标记物CD63、CD9蛋白的表达。外泌体能够促进HUVECs增殖,并且其促细胞增殖作用随浓度增高而增强。 结论 旋转超滤技术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提取外泌体的方法。
吉强 , 顾星 , 周军 , 殷月鹏 , 陈冬梅 , 陈思佳 , 董郭平 , 高春芳
2014, 35(6):603-609. DOI: 10.3724/SP.J.1008.2014.00603
摘要: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甲胎蛋白(α-fetoprotein,AFP)基因多态性与外周血AFP水平的相关性。 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连接酶检测反应法(PCR-LDR)检测我院收治的335例HCC患者AFP基因多个位点多态性并检测AFP血清水平,运用SPSS 13.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AFP基因-205 C>G位点GG基因型分布在AFP水平≥20和<20 ng/m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G vs CC:χ2=4.389,P=0.036),G等位基因分布在AFP水平≥400和<400 ng/m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 vs C:χ2=4.410,P=0.036)。AFP基因intron1 A>T、intron7 A>G、3’UTR A>G和intron2 A>G基因多态性与AFP基因表达水平无密切相关性。 结论 在中国汉族人群HCC患者中,AFP基因-205 C>G位点C等位基因及CC基因型携带者外周血AFP水平明显升高。
2014, 35(6):610-615. DOI: 10.3724/SP.J.1008.2014.00610
摘要:目的 观察早期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软骨细胞中miRNA-140的表达规律以及转染ds-miRNA-140对软骨细胞功能的影响。 方法 建立兔OA模型,获得正常软骨细胞(A组)和4周(B组)、8周(C组)OA软骨细胞,应用实时定量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miRNA-140相对表达量以及Ⅱ型胶原蛋白(Col2a1)和金属蛋白酶13(MMP-13)的表达情况。各组软骨细胞转染ds-miRNA-140后,观察细胞Col2a1、MMP-13的表达情况。 结果 B组、C组软骨细胞miRNA-140的表达和A组相比分别下降到63%和57%(P<0.01),而B组和C组软骨细胞miRNA-140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细胞Col2a1 mRNA的表达和A组相比分别减少了52%和63%(P<0.01),B、C两组软骨细胞MMP-13 mRNA的表达和A组相比分别升高了3.01倍和4.15倍(P<0.01)。转染ds-miRNA-140后,B、C两组细胞Col2a1 mRNA的表达分别增加了60%和127%(P<0.01),B、C两组MMP-13 mRNA的表达在转染后是转染前的54.53%和42.61%(P<0.01)。Col2a1和MMP-13蛋白表达水平变化趋势与mRNA一致。 结论 OA早期关节软骨miRNA-140的表达显著减少;转染ds-miRNA-140可增加软骨细胞Col2a1表达,同时降低MMP-13的表达。
韩敬明 , 白久旭 , 张晓玲 , 崔汉民 , 李旭 , 曹宁
2014, 35(6):616-620. DOI: 10.3724/SP.J.1008.2014.00616
摘要: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对miR-200b-200a-429簇表达的影响,对其调控机制作初步研究。 方法 使用RT-PCR方法检测TGF-β对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 miR-200a、miR-200b和miR-429表达的影响。PCR方法扩增出miR-200b-200a-429簇启动子序列,构建miR-200b-200a-429启动子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表达载体,转染至HK-2细胞,检测其荧光素酶活性。观察TGF-β对miR-200b-200a-429转录的表达调控。 结果 实时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TGF-β作用细胞24 h后下调了miR-200a、miR-200b和miR-429的表达。成功构建miR-200b-200a-429启动子荧光素酶表达载体,测序正确,然后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证实构建的报告基因载体启动子具有活性,发现TGF-β可以抑制miR-200b-200a-429启动子活性(P<0.05)。 结论 TGF-β可以调控miR-200b-200a-429启动子的活性。
赵皆 , 王伟 , 尚立群 , 肖旺 , 李学昌 , 宋伟安 , 刘军强
2014, 35(6):621-625. DOI: 10.3724/SP.J.1008.2014.00621
摘要:目的 探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注射液恩度(endostar)对非小细胞肺癌淋巴转移的抑制作用。 方法 于裸鼠右侧腋窝经皮下注射A549肺癌细胞(1×107/mL,0.2 mL)建立裸鼠荷瘤模型,选择建模成功的56只裸鼠随机分为8组(n=7):对照组(生理盐水0.2 mL,1次/d),顺铂组(顺铂20 μg,隔日1次),3种浓度恩度组(恩度2、4、6 mg/kg,1次/d),3种浓度恩度+顺铂(恩度2、4、6 mg/kg,1次/d;顺铂20 μg,隔日1次)。所有实验用药均经尾静脉注射,连续给药14 d。给药结束后观察7 d,测量并记录肿瘤直径,统计各组肿瘤大小的变化。处死裸鼠,对肿瘤组织及可疑转移淋巴结采用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计算各组淋巴转移阳性率、转移淋巴结数目及微淋巴管密度。 结果 各用药组给药后与给药前肿瘤直径差值均小于对照组(P<0.05),且3种浓度恩度+顺铂组的肿瘤直径差值均小于3种浓度恩度组和顺铂组(P<0.05)。3种浓度恩度组和3种浓度恩度+顺铂组的淋巴转移阳性率、转移淋巴结数目及微淋巴管密度均低于对照组和顺铂组(P<0.05);6 mg/kg恩度组和6 mg/kg恩度+顺铂组淋巴转移阳性率、转移淋巴结数目及微淋巴管密度均低于2、4 mg/kg 恩度组和2、4 mg/kg恩度+顺铂组(P<0.05)。 结论 恩度和顺铂均能抑制非小细胞肺癌肿瘤生长,恩度与顺铂联合使用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强于两者单独使用;恩度能够抑制肿瘤微淋巴管生成及肿瘤淋巴转移,且作用强度与浓度有关,顺铂未发现类似作用。
2014, 35(6):626-630. DOI: 10.3724/SP.J.1008.2014.00626
摘要:目的 动态观察大鼠肝脏癌变过程中胶原纤维的变化特点,为肝癌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 方法 将50只雄性Wistar大鼠(体质量100~120 g)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分别腹腔注射二乙基亚硝胺(DEN)50 mg/kg(加生理盐水至0.1 mL)或生理盐水(0.1 mL),均每周2次,连续4周后改为每周1次,至14周停止。处死大鼠,取肝脏病变组织及周边正常组织,通过H-E染色、Masson染色、网状纤维染色观察其形态学改变;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大鼠肝组织Ⅰ型及Ⅲ型胶原mRNA的动态表达;采用明胶酶谱法检测大鼠肝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含量变化。 结果 DEN诱癌开始5周后大鼠肝组织肝硬化形成,14周后诱导出肝癌。相应地,肝组织内胶原沉积持续增加,癌灶内胶原含量则明显少于癌周组织,并呈进行性减少;MMP-2、MMP-9在癌周组织和癌组织中的变化趋势则与胶原含量变化相反。 结论 DEN诱导的大鼠肝脏癌变过程中,胶原纤维在肝组织中沉积增加,在肝癌组织中则减少,随着肝癌的进展,癌组织内胶原进一步减少,提示肝硬化组织癌变过程中胶原纤维可能被降解。
谢震宇 , 傅益飞 , 浦蕊 , 丁一波 , 沈秋霞 , 殷建华 , 张宏伟 , 孙乔
2014, 35(6):631-636. DOI: 10.3724/SP.J.1008.2014.00631
摘要: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乙肝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 从上海市浦东新区4家医疗机构中招募445名HBV表面抗原(HBsAg)阳性产妇开展流行病学问卷调查,分别采集母亲外周血和新生儿脐带血检测乙肝血清学指标及HBV DNA滴度。新生儿脐带血HBsAg阳性与HBV DNA阳性者定义为新生儿HBV阳性。新生儿均按国家规定注射疫苗,对104名新生儿开展出生后随访到7月龄,采集血样进行乙肝血清学与HBV DNA滴度检测,7月龄婴儿HBsAg阳性定义为儿童HBV突破免疫感染。 结果 HBsAg阳性产妇所生新生儿HBV阳性率为8.0%。HBsAg和HBV e抗原(HBeAg)双阳性产妇的新生儿HBV阳性率高于HBsAg单阳性产妇的新生儿(26.7% vs 1.8%,P<0.05);HBV DNA大于106copies/mL产妇的新生儿HBV阳性率高于HBV DNA小于106copies/mL产妇的新生儿(23.6% vs 2.3%,P<0.05)。产后7个月,婴儿突破免疫感染率为3.8%,其母亲均为HBsAg和HBeAg双阳性者。 结论 母体HBeAg阳性与HBV DNA高浓度是新生儿HBV阳性的主要危险因素,并可能导致新生儿免疫失败。
杨鸣 , 张晓兰 , 钱维 , 杨帆 , 蔡晔 , 朱伟 , 张永镇 , 李兆申 , 蔡全才
2014, 35(6):637-643. DOI: 10.3724/SP.J.1008.2014.00637
摘要:目的 建立胰腺肿块良恶性鉴别诊断的评分系统,并评价其诊断效能。 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11月至2013年5月在长海医院普通外科诊治并经病理确诊的胰腺肿块性病变患者的病例资料,采用多重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建立胰腺肿块良恶性诊断的预测模型。基于模型中各变量的回归系数(β值)建立胰腺良恶性肿块鉴别诊断的评分系统,并进行外部人群验证。通过模型的一致性、区分能力和准确度评价评分系统的鉴别诊断效能。 结果 共纳入1 000例合格研究对象,建立的评分系统由年龄、纳差、糖尿病史、CA19-9 4个变量组成,分值范围为0~14分,其预测的一致性较好(P=0.13)。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95%CI)为0.82(0.79,0.86)(P<0.001),说明该评分系统区分度较好。以2分作为诊断界值,其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分别为81.46%、66.88%、77.86%、88.26%、54.12%、2.46、0.28。胰腺恶性肿块在高风险人群(>2分)中的比例明显高于低风险人群(≤2分)中的比例(88.26% vs 45.88%,P<0.001)。该评分系统的外部人群验证结果显示,ROC曲线下面积(95% CI)为0.81(0.76,0.86)(P<0.001),说明该预测模型的区分度较好,同时一致性也较好(P=0.716)。 结论 胰腺良恶性肿块临床诊断的预测模型及其评分系统能够较好地对该类患者进行良恶性风险分层,可以为胰腺肿块良恶性的临床鉴别诊断提供初步依据。
2014, 35(6):644-650. DOI: 10.3724/SP.J.1008.2014.00644
摘要:目的 评估CHADS2、CHA2DS2-VASc和自行改良的CHA2DS2-VASc-LA2评分对经食管超声(TEE)检出左心房或左心耳血栓(LAT)的预测价值。 方法 纳入2007年6月至2012年6月在我科拟行射频消融术且术前TEE检查、心脏多层CT扫描等相关临床资料完整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共203例,其中TEE提示LAT者39例(血栓组),未检出LAT者164例(对照组)。对患者的一般情况、既往病史、入院时检查、CHADS2评分和CHA2DS2-VASc评分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将独立预测因素左心房容积指数(LAVI)≥32 mL/m2记为2分,加入CHA2DS2-VASc评分中组合成新的评分方案CHA2DS2-VASc-LA2。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比较CHADS2、CHA2DS2-VASc和CHA2DS2-VASc-LA2评分方案对NVAF患者LAT形成的预测价值。 结果 对CHADS2、CHA2DS2-VASc及CHA2DS2-VASc-LA2三种评分进行ROC曲线检测,发现CHADS2诊断价值偏低(AUC=0.661,P=0.002),CHA2DS2-VASc和CHA2DS2-VASc-LA2诊断价值中等(AUC=0.731,P<0.001;AUC=0.771,P<0.001)。使用CHA2DS2-VASc-LA2评分后血栓组CHADS2评分为0分的3例低危患者分值均有上升,血栓组中无CHA2DS2-VASc-LA2评分为0分者。 结论 CHA2DS2-VASc-LA2评分较CHADS2、CHA2DS2-VASc评分系统能更好地预测NVAF低危人群的LAT形成,CHA2DS2-VASc-LA2评分为0分者可避免常规的TEE检查。
2014, 35(6):651-656. DOI: 10.3724/SP.J.1008.2014.00651
摘要:【摘要】目的 由动态3D血管建模法分析4D相位对比MRI(PC-MRI)所测血流参数,判定正常主动脉及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患者血流动力学特征。方法 在带有时间分辨率的3D PC-MRI所获数据中,获取动态 3D 血管模型。定位任意一层血管参考截面作为参考相像,通过在与参考像的同一截面进行提取变形轮廓信息,在同一位点判定不同时相的靶血管脉动性,并应用时间描点法获取脉动性数据。应用该后处理方法,分析比较采用4D PC-MRI获取的19名健康成年志愿者及8例Stanford B型主动夹层患者在血流动力学信息上的差异。全部数据采用中位数(M)及四分位间距(QIR)表示,样本均值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 检验。结果 健康人的主动脉内流型绝大部分为层流,仅见极少量螺旋流,绝无涡流出现,主动脉全长范围内壁面切应力变化小而且均匀。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 4D PC-MRI 所显示假腔内血栓,均能得到解剖形态学验证。假腔内逆向血流出现频率高,且峰值流速到达时间提前,对应真腔内正向血流比率高,无峰值流速提前到达表现。真假腔射血量比较:真腔(M=54.3 ml;IQR= 43.2~64.8)较假腔(M=31.6 ml;IQR=19.8~47.6)高(P<0.01);(2)真腔内的血流方向以前向为主(M=91.4%;IQR=90.0%~94.2%),假腔内逆向血流所占比例高(M=40.3%,IQR=23.2%~53.3%;P<0.01);(3)假腔内的平均流速 (M =7.1 cm/s;IQR=4.9~9.8 cm/s) 低于真腔(M =18.0 cm/s,IQR=13.9~20.6 cm/s;P<0.01);(4)假腔内的峰值流速于R波后166.0 ms (IQR=132.8~210.0)到达,显著早于真腔215.0 ms(IQR=196.3~249.0 ms;P<0.01)。螺旋流在假腔内出现几率高,尤其是假腔入口处(8/10),其中螺旋流仅出现在假腔内的比率为6/8;螺旋流通常出现在收缩早期,R波后的 158 ms (IQR=145~249 ms),持续306 ms (IQR=217~537 ms),最大的旋转角度 820°/搏。结论 血管动态3D模型能够高效分析 4D PC-MRI,并且提供定量的血流参数信息,血流方向、流速峰值到达时间及螺旋流的出现或改变可能参与主动脉夹层假腔的发生和发展,4D Flow MRI 技术可能为 Stanford B 型主动脉夹层治疗方案选择提供定量参考信息。
2014, 35(6):657-661. DOI: 10.3724/SP.J.1008.2014.00657
摘要: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发病率日益增多,迄今为止尚没有确切有效的治疗措施。目前的研究主要针对NAFLD及代谢障碍的分子机制,包括核转录因子孕烷X受体(pregnane X receptor,PXR)、叉头蛋白O1(forkhead box protein O1 FOXO1)、类法尼醇X受体 (farnesoid X receptor, FXR)、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s,PPARs)、甲状腺激素受体(thyroid hormone receptor,THR)、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p53、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 2,Nrf2)、线粒体、大麻素受体和胆汁酸受体等。本文主要就这些分子机制作一综述,探讨这些靶点的潜在治疗价值。
2014, 35(6):662-667. DOI: 10.3724/SP.J.1008.2014.00662
摘要:研究已经明确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引发血栓形成是临床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mptom,ACS)的根本原因。易损斑块的早期识别与及时处理是避免临床心血管事件的关键。目前已经有很多影像学方法应用于冠脉内易损斑块的检测,但无论是易损斑块的形态学,还是其破裂导致血栓形成的机制,仍是临床医生关注的重点。血管内光学相干成像技术(Intravascular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IVOCT)是一种基于心脏导管的检查方法,它利用近红外光,可获取高达10μm分辨率的影像,从而以前所未有的细胞水平实现体内血管壁微结构成像。目前,随着新一代频域OCT(Frequency-domain OCT,FD-OCT)的发展,使这一技术在易损斑块研究中发挥积极作用。由于新型OCT在国内应用并不广泛,现将OCT目前在易损斑块相关研究中的进展做一综述。相信,随着大家对这项技术的了解及熟悉,IVOCT将给心血管介入治疗带来全新的认识。
2014, 35(6):668-671. DOI: 10.3724/SP.J.1008.2014.00668
摘要:目的 构建携带蛇毒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sv-cystatin)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Ad/sv-cystatin),研究其对人肝癌细胞MHCC97H在体内、外侵袭转移的影响。 方法 构建携带sv-cystatin的重组腺病毒,体外感染MHCC97H细胞,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生长,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通过裸鼠皮下肝癌细胞肺转移模型观察Ad/sv-cystatin瘤内注射对裸鼠的治疗作用。 结果 体外实验证实Ad/sv-cystatin能够感染MHCC97H细胞。与对照组及空载体组相比,Ad/sv-cystatin对MHCC97H细胞体外生长、侵袭和迁移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瘤内注射Ad/sv-cystatin可以显著降低MHCC97H细胞的肺转移。 结论 重组腺病毒Ad/sv-cystatin具有抑制人肝癌细胞MHCC97H体内外侵袭转移的作用,在肝癌基因治疗方面具有开发应用潜能。
王月华 , 蒋林哲 , 李强 , 孙艳美 , 吕士杰 , 钟秀宏
2014, 35(6):672-675. DOI: 10.3724/SP.J.1008.2014.00672
摘要:目的 探讨高功率微波辐射对大鼠肝细胞形态结构及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 方法 以100 mW/cm2功率对成年雄性Wistar大鼠进行微波辐射,并设立正常对照组。分别于辐射后1、7和14 d进行心脏采血,取血清检测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白介素(IL)-6、IL-10和IL-18水平;采血后处死大鼠,冰浴下取肝右叶组织,采用光镜观察肝组织结构的改变。 结果 形态学观察发现辐射后1、7 d大鼠肝小叶内有散在、片状肝细胞变性、坏死及炎性细胞浸润,辐射后14 d时病变减轻,但仍有部分肝细胞有变性及点状坏死。大鼠血清AST和ALT水平于辐射后1、7 d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14 d 时ALT和AS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细胞因子IL-6和IL-18水平于辐射后1、7 d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14 d时有所恢复;IL-10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呈下降趋势,辐射后1 d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高功率微波辐射对肝脏结构和功能具有损伤效应,其机制可能与细胞因子IL-6、IL-10和IL-18的变化有关。
闾少冬 , 李志刚 , 周维正 , 蒋庚西 , 陈和忠 , 陆超敬
2014, 35(6):676-680. DOI: 10.3724/SP.J.1008.2014.00676
摘要:目的 探讨全腔镜下超二野淋巴结清扫食管鳞癌切除术的安全性和早期肿瘤学效果。 方法 收集2012年5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行全腔镜食管癌手术患者资料。手术方式均为McKeown三切口食管鳞癌根治术(右胸、腹部、左颈部),淋巴结清扫范围包括全纵隔、双侧下颈段食管旁、腹腔。 结果 全组患者共49例,其中男性44例,女性5例,年龄45~78岁,中位年龄58岁。Ⅰ期患者共16例(32.7%)。R0切除48例(98.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6.7%(18/49),吻合口瘘9例(18.4%),喉返神经麻痹7例(14.3%)。术后早期死亡1例。平均淋巴结清扫个数18枚,淋巴结转移率42.9%(21/49),其中上纵隔及下颈部食管旁淋巴结转移者占28.6%(6/21)。随访超过1年的18例患者中复发者7例,复发率为38.9%,区域淋巴结转移和血行转移分别为5例和2例。 结论 超二野微创食管切除技术获得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推荐的淋巴结清扫效果,手术安全;但近期随访结果提示区域淋巴结复发率高于远处转移,提示纵隔淋巴结清扫应更为彻底。
2014, 35(6):681-683. DOI: 10.3724/SP.J.1008.2014.00681
摘要:目的 总结便携式负压引流系统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方法 对2013年1月至9月在我院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使用便携式负压引流系统的268例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使用普通负压球分为双腔组与单腔组两组。统计两组穿刺部位出血的发生率、术后引流量、置管时间及住院时间。 结果 两组共出现穿刺部位出血23例,其中22例为早期出血,1例为延迟出血。双腔组中胸骨旁引流管置管时间(中位数5.0 d)明显少于腋窝引流管(中位数为9.0 d;Z=-10.713,P=0.000)。双腔组(以腋窝引流管拔管为准)与单腔组术后置管时间(中位数分别为9.0 d和10.0 d)、术后住院时间(中位数均为9.0 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中97.8%(262/268)患者选择带管出院,但出院指导资料缺乏。 结论 便携式负压引流系统存在穿刺部位出血、无法实现独立计量和独立拔管、出院指导不足等缺点,建议改进穿刺器,采用双腔双管独立引流,增加出院指导资料,使得该引流系统更加完善。
2014, 35(6):684-688. DOI: 10.3724/SP.J.1008.2014.00684
摘要:目的 考察湿热环境下实验性晕动病研究中面色改变和出汗两项症状对Graybiel评分可能造成的偏倚,并对湿热环境下Graybiel评分进行改良。 方法 567名受试者被安排在常温环境、单纯高温环境和湿热环境下接受Collis旋转座椅实验,采用Graybiel法进行评分并分级,将所有结果按照均计算(面色和出汗)、不计算面色、不计算出汗和均不计算(面色和出汗)进行配对研究。 结果 常温、单纯高温和湿热3种环境下受试者的Graybiel总体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不计算面色组、不计算出汗组和均不计算(面色和出汗)组的Graybiel评分在不同环境下亦有差异(P<0.01)。对应的Graybiel分级结果显示不计算出汗组和均不计算(面色和出汗)组的分级发生了变化,而不计算面色组则没有明显改变。 结论 建议湿热环境下应用Graybiel法评价晕动病时可考虑将面色项剔除,从而简化评价过程。
2014, 35(6):692-694. DOI: 10.3724/SP.J.1008.2014.00692
摘要:
2014, 35(6):695-697. DOI: 10.3724/SP.J.1008.2014.00695
摘要:【】 目的 探讨心电图R波递增不良对前壁心肌梗死(MI)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2013年本院心电图检查呈R波递增不良病人465例,排除左束支阻滞、预激综合征、左心室肥厚、心房颤动、肺源性心脏病的病例,应用心电图PRWP的常规诊断标准Marquette、Zema和10种新的心电图PRWP诊断标准诊断R波递增不良,对于符合入选研究的162例PRWP病例,加做下一肋间心电图检查。结果:由个体体型差异或导联误放引起的PRWP 60例,占37.03%,由急性前壁MI引起的PRWP 9例(5.56%),由陈旧性前壁MI引起的PRWP 93例,占57.41%。结论 心电图R波递增不良诊断前壁MI 建议加做下一肋间心电图以免误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