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第35卷第7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著
    • 长期被动跑轮运动诱导建立大鼠生理性心肌肥厚模型

      2014, 35(7):697-702. DOI: 10.3724/SP.J.1008.2014.00697

      摘要 (2660) HTML (0) PDF 759.79 K (33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长期被动跑轮运动诱导的大鼠心肌肥厚,探索新的生理性心肌肥厚动物模型。 方法 雄性8周龄SPF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被动跑轮运动组、假手术组和主动脉弓缩窄组,各10只。对被动跑轮运动组和主动脉弓缩窄组大鼠分别行被动跑轮运动训练和主动脉弓缩窄术;正常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假手术组不结扎胸主动脉,其他与主动脉弓缩窄组作相同处理。训练或术后5周,被动跑轮运动和主动脉弓缩窄两组模型分别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进行比较,从超声心动图、组织形态学、心衰分子标记物表达等方面来全面评估被动跑轮运动建立生理性心肌肥厚的效果。 结果 超声心动图结果显示,被动跑轮运动组和主动脉弓缩窄组的左室前壁厚度均较各自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 ;在每搏输出量和射血分数方面,被动跑轮运动组和主动脉弓缩窄组与各自的对照组比较,亦均有明显变化(P<0.01)。被动跑轮运动组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较正常对照组无明显改变,而主动脉弓缩窄组较假手术组减少38%(P<0.01),提示两种不同的心脏肥厚导致的心脏结构改变有明显差别。组织形态学方面,较正常对照组,被动跑轮运动组心脏质量指数增加25.0%,左室质量指数增加37.3%,肺脏质量指数增加23.8%;与假手术组比较,主动脉弓缩窄组的上述指标分别增加31.6%、38.8%和56.6%(P<0.05或P<0.01)。被动跑轮运动组心房利钠肽(ANP)和脑钠肽(BNP)的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分别为正常对照组的0.67倍和0.48倍(P<0.05);而主动脉弓缩窄组ANP、BNP较假手术组分别升高1.98倍和2.03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长期被动跑轮运动能成功诱导大鼠生理性心肌肥厚,为建立生理性心肌肥厚的动物模型提供了新的方法。

    • 外源性心脏营养素-1对脊髓损伤后保护性研究

      2014, 35(7):703-707. DOI: 10.3724/SP.J.1008.2014.00703

      摘要 (2754) HTML (0) PDF 691.95 K (28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外源性心脏营养素-1(Cardiotrophin-1,CT-1)对脊髓损伤的营养保护性作用,分析CT-1及其受体在损伤脊髓中mRNA的表达规律。方法: 取健康雄性SD大鼠90只,体重200-250g。随机分为三组,即空白对照组、神经营养因子(NGF)组及心脏营养素-1(CT-1)组,每组30只。用Allen’s打击法建模,实验组通过导管连续给予人重组心脏营养素(rhCT-1,100μg/kg/d)硬膜内注射,另外两组给予等剂量的NGF及生理盐水,于给药后的第3d、1W、2W对损伤脊髓进行取材。经HE、Nissl染色比较大鼠损伤脊髓神经元及尼氏体数量。另外,再取大鼠60只,经同样方法处理,分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1W、4W、12W后去神经营养作用的小腿三头肌湿重及肌肉总蛋白含量,探讨CT-1对脊髓损伤后下肢肌肉功能影响。最后,再取大鼠90只,经同样方法处理,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损伤脊髓中CT-1及其受体亚基gp130、LIFR的mRNA表达。结果:全部切片在放大200倍的显微镜视野中进行观察,CT-1组神经元及尼氏体数量与NGF组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且均高于空白对照组。另外,4W、12W时实验组中去神经营养作用的肌肉湿重及蛋白含量均优于对照组。CT-1mRNA的表达于损伤后出现一过性增高,而后呈进行性下降趋势,其受体表达出现反馈性增高。 结论:CT-1(心脏营养素-1)作为一种心肌细胞内广泛表达的细胞因子对脊髓损伤后神经元存活方面具有一定的保护性作用。

    • 吡柔比星诱导膀胱癌细胞的凋亡及抑制PLCε基因的表达

      2014, 35(7):708-713. DOI: 10.3724/SP.J.1008.2014.00708

      摘要 (2037) HTML (0) PDF 2.33 M (22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 研究吡柔比星(pirarubicin,THP)对膀胱癌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用THP处理细胞后,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er,FCM)检测细胞周期,以噻唑蓝(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测细胞抑制率,QRT-PCR,RT-PCR检测磷脂酶Cε(Phospholipase C epsilon,PLCε)mRNA及凋亡调控基因BCL-2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 检测PLCε的蛋白表达量;将THP和PLCε干扰腺病毒载体(Ad-shPLCε)联合处理细胞,分为空白组,THP处理组,Ad-shPLCε处理组,THP联合Ad-shPLCε处理组,MTT检测各处理组细胞抑制率,Western blot 检测各处理组BCL-2的蛋白表达量。结果 在膀胱癌细胞T24,BIU-87中,吡柔比星对细胞的抑制率呈浓度,时间依赖性,即随着药物浓度增加,处理时间延长,细胞抑制率升高,即1.6和3.2mg /LTHP药物浓度的抑制率高于0.4和0.8mg /L THP( P < 0. 05),并且药物处理细胞72 h的细胞抑制率高于24h和48 h ( P < 0. 05);吡柔比星处理细胞后,T24,BIU-87细胞凋亡数明显增加(P<0.05);并且抑制癌基因PLCεmRNA、蛋白,凋亡调控基因BCL-2 mRNA的表达;THP联合Ad-shPLCε处理细胞后, 较THP单独处理组,细胞增殖受到明显抑制,BCL-2蛋白表达量明显下调(P<0.05)。结论 吡柔比星能有效诱导细胞凋亡,抑制膀胱癌细胞的增殖,可能是通过抑制PLCε癌基因及下游BCL-2基因的表达。

    • 乙酰化酶抑制剂Garcinol对雌激素促乳腺癌细胞MCF-7增殖的作用与机制

      2014, 35(7):714-721. DOI: 10.3724/SP.J.1008.2014.00714

      摘要 (2656) HTML (0) PDF 3.01 M (23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乙酰化酶抑制剂Garcinol对雌激素促乳腺癌细胞MCF-7增殖、细胞周期转化及凋亡抑制的影响及机制。 方法 应用CCK-8法检测Garcinol 对17β-雌二醇(17β-E2)促MCF-7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情况;细胞免疫荧光检测NF-κB/p65核转运情况;RT-PCR检测cyclin D1Bcl-2Bcl-xL mRNA水平;蛋白质印迹分析检测乙酰化(ac)-H3、ac-H4、NF-κB/ac-p65、cyclin D1、Bcl-2、Bcl-xL 蛋白的表达水平。 结果 Garcinol能抑制17β-E2促细胞增殖作用,使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细胞凋亡率增加(P<0.01);17β-E2促进MCF-7细胞ac-H3、ac-H4、NF-κB/ac-p65表达水平(P<0.01,P<0.05,P<0.01),Garcinol能抑制17β-E2对ac-H3、NF-κB/ac-p65的表达促进作用(P<0.01),对ac-H4影响无统计学意义;17β-E2促进NF-κB/p65核转运相应受到Garcinol抑制(P<0.01);17β-E2促进cyclin D1、Bcl-2、Bcl-xL的 mRNA转录和蛋白表达水平的作用受到Garcinol抑制(P<0.05)。 结论 17β-E2促MCF-7细胞增殖和凋亡抑制作用与组蛋白和非组蛋白NF-κB/p65乙酰化水平增高有关,乙酰化酶抑制剂Garcinol 通过降低乙酰化水平对雌激素促乳腺癌细胞增殖具有明显抑制作用,降低NF-κB通路的ac-p65蛋白水平,从而下调cyclin D1、Bcl-2、Bcl-xL可能是其重要机制。

    • 沉默SIRT1基因对高糖诱导的系膜细胞NF-κB p65乙酰化

      2014, 35(7):722-726. DOI: 10.3724/SP.J.1008.2014.00722

      摘要 (2480) HTML (0) PDF 654.79 K (29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对高糖诱导的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RMC)核因子κB(NF-κB) p65蛋白乙酰化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表达的影响。方法 构建干扰SIRT1基因的shRNA慢病毒质粒pTRC-shSIRT1并进行鉴定。将RMC分为高糖组(用高糖培养液培养)、白藜芦醇 高糖组(用含1μmol/L SIRT1激活剂白藜芦醇的低糖培养液培养24 h后,换用高糖培养液培养)、SIRT1 RNAi组(添加干扰病毒pTRC-shSIRT1感染4 h后,换用低糖培养液培养)、SIRT1 RNAi 高糖组(添加干扰病毒pTRC-shSIRT1感染4 h后,换用高糖培养液培养),同时设正常对照组和甘露醇高渗对照组。以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SIRT1、MCP-1的mRNA表达,蛋白质印迹法检测SIRT1和NF-κB p65乙酰化蛋白的表达,ELISA技术检测MCP-1蛋白含量。结果 质粒测序证实干扰SIRT1基因的shRNA慢病毒载体构建成功,且能抑制RMC中SIRT1基因表达。高糖刺激使RMC SIRT1基因表达降低,NF-κB p65蛋白乙酰化增强,MCP-1 mRNA和蛋白水平增高;SIRT1激活剂白藜芦醇可逆转高糖引起的变化;而沉默SIRT1可促进高糖诱导的RMC NF-κB p56乙酰化及MCP-1 mRNA和蛋白表达。结论 SIRT1可抑制高糖诱导的RMC MCP-1 mRNA和蛋白的表达,其机制可能与NF-κB P56去乙酰化有关。

    • 趋化因子CCL19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和作用

      2014, 35(7):727-733. DOI: 10.3724/SP.J.1008.2014.00727

      摘要 (2974) HTML (0) PDF 3.10 M (23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趋化因子CCL19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对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 方法 收集确诊为结直肠恶性肿瘤并手术切除患者(n=85)的肿瘤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运用实时定量PCR和组织微阵列免疫组化技术检测CCL19的表达水平;以实时定量PCR、蛋白质印迹技术筛选高表达CCL19受体CCR7的人结直肠癌细胞株SW620细胞作为研究对象,并给予重组人CCL19(rh-CCL19)刺激,通过细胞增殖实验、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来检测SW620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变化。 结果 结直肠癌组织中的CCL19表达要明显低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且CCL19表达量与肿瘤大小和浸润深度有关(P<0.01)。在CCR7高表达的SW620细胞中,加入rh-CCL19后,其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下降(P<0.05)。 结论 CCL19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量低于癌旁正常组织,且与肿瘤大小和浸润深度有关;CCL19可抑制人结直肠癌细胞株SW620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提示CCL19具有抑制结直肠癌的作用。

    • 转谷氨酰胺酶4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2014, 35(7):734-738. DOI: 10.3724/SP.J.1008.2014.00734

      摘要 (3048) HTML (0) PDF 1022.20 K (31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转谷氨酰胺酶4(transglutaminase 4, TGM4)在前列腺癌诊断及预后评价中的可能价值。 方法 对159例前列腺癌患者的存档石蜡标本行TGM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根据染色情况将TGM4表达水平分为4级:不表达,弱表达,中表达和高表达。通过查阅病历、调用我院前列腺癌随访数据库和电话随访等方式获得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信息;进而对TGM4表达水平与前列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信息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与癌旁组织相比,TGM4在前列腺癌组织中高表达(P<0.001),且表达水平在不同Gleason分级(P<0.001)和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水平(P=0.005)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TGM4高表达是前列腺癌生化复发的高危因素(P=0.020),但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并不支持TGM4高表达是前列腺癌生化复发的高危因素(P=0.139)。 结论 TGM4在前列腺癌中高表达,且在高Gleason分级和高PSA水平的前列腺癌中表达更高,值得进一步研究。

    • 静脉止血剂对肝癌切除术后远期预后的影响

      2014, 35(7):739-744. DOI: 10.3724/SP.J.1008.2014.00739

      摘要 (2281) HTML (0) PDF 582.97 K (28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治疗早期肝癌的方法目前主要还是手术切除,但是术后复发仍然是影响肝癌患者远期生存的重要因素,各种止血剂作为肝切除重要的辅助治疗措施,在临床广泛使用,但止血剂对肝癌切除术后复发的影响从未被引起重视。本研究将分析静脉止血剂的使用是否影响肝癌切除术后的远期生存与复发。研究方法:选择2005-2007年间本院手术切除的肝癌患者中肿瘤直径<5cm的T1-2N0M0期、肝功能Child-Pugh评分A、B级、病理切缘阴性的504例。用逐步回归法Cox模型分析各因素对患者远期生存复发的影响,用Kaplan-Meier分析使用静脉止血剂是否对患者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 OS)和无瘤生存时间(recurrence-free survival RFS)的影响。结果:所有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64个月(7-72月),504例患者中围术期使用过静脉止血剂患者326例,未使用过任何静脉止血剂178例,使用止血剂组5年总生存率较未使用止血剂组低(61.04% VS 75.28%,P=0.002);使用止血剂组患5年的无瘤生存率较未使用止血剂组患者低(49.08% VS 61.80%,P=0.001)。用逐步回归法Cox模型分析中,围术期使用静脉止血剂是影响患者术后OS(P=0.002相对危险度1.759,95%CI:1.277-2.521)和RFS(P=0.005相对危险度1.523,95%CI:1.136-2.043)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肝癌切除患者围术期使用静脉止血剂降低肝癌切除患者总体生存时间和无瘤生存时间。

    • 成人主动脉瓣置换 927 例回顾性分析

      2014, 35(7):745-748. DOI: 10.3724/SP.J.1008.2014.00745

      摘要 (3158) HTML (0) PDF 1.02 M (25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近年来本地区主动脉瓣病变的病因构成、变迁及成人主动脉瓣置换手术的早期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长海医院20年间927例成人主动脉瓣置换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先天性和退行性病变是近年来成人主动脉瓣置换术的主要病因。风湿性和感染性病变比例逐渐下降,而退行性和先天性比例不断上升。后十年内患者的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术后ICU停留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较前十年明显缩短(P<0.05)。927例患者中,共有44例发生在院死亡,总的在院死亡率4.7%。死亡率在男女性别间无差异。近15年内患者手术死亡率显著下降,明显低于最初5年的死亡率(P<0.05)。结论:主动脉瓣疾病的病因近年来发生了变化。随体外循环、外科技术及术后监护水平在不断进步,成人主动脉瓣置换患者的术后在院死亡率较前下降。

    • 1259例住院患者微量白蛋白尿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2014, 35(7):749-753. DOI: 10.3724/SP.J.1008.2014.00749

      摘要 (2564) HTML (0) PDF 672.76 K (35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住院患者微量白蛋白尿(MAU)的患病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2年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检测过尿微量白蛋白的1259例住院患者,根据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分为MAU组及正常白蛋白尿(NAU)组,并统计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 住院患者MAU的患病率为27.9%。MAU组的年龄以及糖尿病、高血压的患病率高于NAU组(P<0.01)。以年龄、性别、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糖尿病、高血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为自变量,以尿微量白蛋白为因变量,分别进行相关分析表明年龄、糖尿病、高血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与尿微量白蛋白存在相关性。进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糖尿病同为MAU的独立危险因素,高龄(>80岁,OR 1.668,95% CI 1.185~2.348)、患有糖尿病(OR 1.718,95% CI 1.334~2.211)使MAU的风险升高。结论 住院患者MAU与年龄、糖尿病密切相关。因此,严格控制血糖,及时干预治疗,有助于延缓糖尿病肾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

    • 姜黄素磷脂复合物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评价

      2014, 35(7):754-757. DOI: 10.3724/SP.J.1008.2014.00754

      摘要 (3616) HTML (0) PDF 585.54 K (39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对大鼠口服灌胃给药,评价姜黄素磷脂复合物在SD大鼠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性质。 方法 制备姜黄素磷脂复合物,以姜黄素作为对照,检测两者在水中的溶解度和体外累计溶出率;取SD大鼠12只,经口服灌胃给予姜黄素磷脂复合物或姜黄素混悬液后,不同时间点于大鼠眼底静脉丛取血,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血浆中姜黄素的浓度。 结果 姜黄素磷脂复合物的溶解度、累计溶出率分别为0.150 g/L、68.04%,较姜黄素(0.057 g/L、50.68%)均有所增加。姜黄素磷脂复合物和姜黄素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分别如下:Cmax为(74.34±5.57) μg/L和(61.64±4.29) μg/L,Tmax为(0.17±0) h和(0.25±0) h,AUC0-t为(637.38±30.04) μg·h·L-1和(172.41±31.66) μg·h·L-1AUC0-∞为(857.80±223.69) μg·h·L-1和(191.08±43.27) μg·h·L-1。日内及日间精密度、回收率符合测定要求。 结论 姜黄素磷脂复合物混悬液与姜黄素相比吸收速度快,消除速率慢。

    • >研究快报
    • 高位脊髓损伤大鼠NTS区氨基酸递质受体表达的变化

      2014, 35(7):758-762. DOI: 10.3724/SP.J.1008.2014.00758

      摘要 (2696) HTML (0) PDF 1.14 M (25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高位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心血管中枢孤束核(solitary tract nucleus, NTS)氨基酸递质受体表达变化。 方法 采用SD大鼠T4脊髓横断模型,分为SCI组(n=5)和假手术组(n=5),动态观察SCI后1、2、3、4、6周血压和心率的变化及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NTS区兴奋性递质谷氨酸(glutamate)受体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1(NMDA-R1)和抑制性递质γ-氨基丁酸A受体α1(GABAA-α1)在SCI后的变化特点。 结果 SCI后,大鼠平均动脉压于1~3周明显下降(P<0.05),4周后逐渐恢复正常;心率于1~4周明显升高(P<0.05),6周时恢复正常。蛋白质印迹分析检测发现,NMDA-R1表达于1~4周明显升高(P<0.05),6周时恢复正常;GABAA-α1表达于2周时明显升高,4、6周明显下降(P<0.05);NMDA-R1与GABAA-α1的相对比值在损伤后即明显升高(P<0.05)。 结论 SCI后心血管中枢NTS区主要功能受体发生适应性变化,可能有助于纠正SCI后心血管功能紊乱。

    • 中国首例达芬奇机器人辅助全腔镜下右肾切除术 腔静脉Ⅱ级癌栓取出术

      2014, 35(7):763-768. DOI: 10.3724/SP.J.1008.2014.00763

      摘要 (3460) HTML (0) PDF 814.93 K (32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达芬奇机器人辅助全腔镜下右肾切除术 腔静脉Ⅱ级癌栓取出术的可行性、安全性,总结经验并分析临床疗效。方法 患者女性,73岁,体质指数 20.4 kg/m2。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体力状况评分1分。Charlson全身合并症评分(Age-weighted) 2分。麻醉评分(ASA) 2分。因“右腰痛伴肉眼血尿4月”行 CT检查提示:右肾癌伴下腔静脉癌栓,肿瘤大小4.9×4.7cm,下腔静脉内癌栓长度4.6cm。术前行靶向药物治疗3月,肿瘤大小4.3×4.4cm,癌栓程度缩短为3.3cm。术前2天DSA下腔静脉癌栓近心端放置滤器。患者取左侧斜卧位,在右侧腹直肌外侧缘脐上2cm处经12mm套管置入镜头,直视下分别置入1、2号机械臂8mm套管及第1、2、3辅助孔套管,装配机械臂。将升结肠及十二指肠翻至左侧,暴露右肾周筋膜,打开下腔静脉鞘,沿下腔静脉表面充分游离。游离并夹闭右肾动脉后,使用血管吊带依次阻断癌栓尾侧下腔静脉、左肾静脉、癌栓头侧下腔静脉。于右肾静脉根部向上纵行切开下腔静脉5cm,完整取出下腔静脉内癌栓并切除部分与之粘连的右侧下腔静脉壁,关闭下腔静脉切口,开放血流。彻底止血,取出标本,放置引流后逐层关闭切口。结果 手术顺利完成,手术时间363min,下腔静脉共阻断47min,术中出血1200ml,术中输血1200m。术后因血色素偏低输血1000ml,无其他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后第3天肠道恢复通气,引流管留置时间3天,术后住院16天。术前及出院前血肌酐水平分别为68、88μmol/L。结论 达芬奇机器人辅助全腔镜下肾切除术 腔静脉Ⅱ级癌栓取出术安全、可行,微创效果好,但其肿瘤学疗效需进一步随访观察,临床应严格把握适应证,把手术安全放在第一位。

    • 经腹单孔多通道联合末端可弯3D腹腔镜行猪肾部分切除术的初步尝试

      2014, 35(7):769-773. DOI: 10.3724/SP.J.1008.2014.00769

      摘要 (2968) HTML (0) PDF 717.70 K (30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初步尝试经腹单孔多通道联合末端可弯3D腹腔镜行猪肾部分切除术,介绍用猪作为单孔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动物模型的经验和体会,探讨其可行性,总结操作难点,并总结末端可弯3D腹腔镜操作特点。 方法 雄性香猪1只,全麻后取平卧位。取经右侧腹直肌切口,长约3.5 cm,依次逐层切开至腹腔后,应用Olympus单孔多通道Port建立操作通道。以14 mmHg(1 mmHg=0.133 kPa)形成气腹,进入腹腔后打开侧腹膜,游离右肾下极及肾蒂。阻断肾动脉后切除右肾下极。间断“8”字全层缝合肾脏创面,开放血流后未见明显出血。将切除的右肾脏下极装入标本袋,从原切口取出。 结果 在不增加任何额外切口的情况下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47 min,其中总阻断时间21 min(切除5 min,缝合16 min),术中出血约20 mL。无任何术中并发症。 结论 单孔多通道经腹3D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有一定难度,但手术总体安全、可行。联合末端可弯3D腹腔镜,使得手术图像立体感强,手术操作精确度高,能有效降低单孔器械“打架”及手眼协调难度。应用猪作为动物模型进行单孔多通道联合末端可弯3D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可以让外科医生有效积累手术经验及技巧。

    • >综述
    • 表观遗传学修饰在多发性硬化症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2014, 35(7):774-779. DOI: 10.3724/SP.J.1008.2014.00774

      摘要 (3215) HTML (0) PDF 749.98 K (37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多发性硬化症既是经典的神经免疫性疾病,又是神经退行性疾病。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表观遗传学改变与多发性硬化症的发病相关。表观遗传学修饰可以影响基因的表达,但不会改变DNA的序列。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微小RNA相关基因转录和翻译的调控是表观遗传的3种重要机制。表观遗传学可能通过调节多发性硬化症的病因(包括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危险因素)和发病机制(包括炎症脱髓鞘和神经退行性变化的机制)的多个环节影响多发性硬化症的发病。本文综述了表观遗传学修饰在多发性硬化症发生中的作用,并为从表观遗传学角度治疗多发性硬化症提出建议。

    • 弥散张量成像在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进展

      2014, 35(7):780-785. DOI: 10.3724/SP.J.1008.2014.00780

      摘要 (2851) HTML (0) PDF 727.28 K (24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脊髓型颈椎病(CSM)是老年人群中的常见疾病,由颈椎退变导致脊髓慢性受压所引起。磁共振成像(MRI)可显示椎管是否狭窄、脊髓受压的程度和信号的改变,但对脊髓轻度变性和微观结构的改变敏感性较低且不能定量分析。弥散张量成像(DTI)是一种可以评价神经纤维细胞内外水分子弥散特征的MRI新技术,评价参数包括表观弥散系数(ADC)和各向异性分数(FA),并可利用纤维束示踪成像(DTT)清晰地显示出神经纤维束的形态,是目前唯一可无创显示活体神经纤维束的方法。研究表明,DTI参数对CSM的早期诊断、神经功能评估和预后判断较常规MRI更加敏感,DTT可清晰显示脊髓纤维束形态和连续性的改变,也可准确评估神经功能并预测患者手术预后,但脊髓DTI成像仍有许多干扰因素,脊髓DTI参数如何测量和分析尚无统一标准,并且DTT能否完全反映脊髓真实病理状态,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就脊髓DTI成像技术发展和DTI在CSM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短篇论著
    • RegIV与PI3K/Akt通路相关蛋白在胃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2014, 35(7):786-790. DOI: 10.3724/SP.J.1008.2014.00786

      摘要 (2599) HTML (0) PDF 1.85 M (24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再生基因蛋白IV (regenerating gene typeIV, RegIV)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PI3K)、Akt蛋白在胃腺癌中的表达及与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S-P免疫组化技术检测63例胃腺癌及其相应的癌旁正常组织中RegIV和PI3K、Akt蛋白的表达。结果 63例胃腺癌组织中RegIV、PI3K、Akt蛋白的阳性表达率50.7% (32/63)、68.3% (43/63) 、60.3% (38/63)均高于癌旁正常组织19.0% (12/63)、20.6% (13/63)、9.5% (6/63),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RegIV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相关,有统计学意义(P<0.05);PI3K蛋白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相关有统计学意义(P<0.05);Akt蛋白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相关有统计学意义(P<0.05)。RegⅣ与PI3K、Akt蛋白在胃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s=0.284、305,P<0.05), PI3K与Akt蛋白在胃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 rs=0.423,P<0.05)。结论 RegIV可能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系统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 PET-CT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胰腺癌靶区勾画中的应用

      2014, 35(7):791-795. DOI: 10.3724/SP.J.1008.2014.00791

      摘要 (2529) HTML (0) PDF 713.49 K (23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比CT、PET-CT图像在局部晚期胰腺癌(local advanced pancreatic carcinoma,LAPC)三维适形放射治疗(three 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otherapy, 3D-CRT)靶区勾画中的差异,探讨PET-CT在精确放疗方案制定中的可能价值。方法 13例局部晚期胰腺癌确诊患者,分别采用PET-CT融合图像及同机CT图像勾画靶区体积,对比分析大体肿瘤体积(GTV)、临床靶体积(CTV)、计划靶体积(PTV)、周围正常组织受量等指标。结果PET-CT改变GTV、PTV:13例患者靶体积均有改变,GTVCT、GTVPET-CT 分别为(57.3±22.9)、(68.4±31.7)cm3,CTVCT、CTVPET-CT 分别为(119.9±38.7)、(132.7±47.5)cm3,PTVCT、PTVPET-CT分别为(288.6±52.1)、(312.4±79.4)cm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6例患者GTV体积增大明显(超过20%),平均增大36.5%(22.15 cm3 ),与PET-CT发现肿瘤浸润范围超出CT确定的肿瘤边界及PET-CT发现了更多的转移淋巴结引起有关。PET-CT改变放疗计划参数:给予相同的靶区剂量60 Gy/30次,基于PET-CT制定的放疗计划与基于CT制定的放疗计划相比,周围正常组织受量均发生相应的变化,但各项指标全组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意义。结论 应用PET-CT融合图像,可在保证正常组织受量符合临床要求的前提下,较精确地确定胰腺癌放射治疗靶区,有利于制定合理的三维适形放疗计划,但相关结论仍有待进一步大样本研究证实。

    • 320排CT容积扫描法与螺旋扫描法在低心率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对比研究

      2014, 35(7):796-799. DOI: 10.3724/SP.J.1008.2014.00796

      摘要 (2804) HTML (0) PDF 847.48 K (34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比较320排CT 容积扫描法(volume法)与螺旋扫描法(helical法)在低心率患者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优势。方法128 例患者分成两组行前瞻性冠状动脉扫描,组1:volume法(n=72);组2:helical法(n=56)。冠状动脉分为9段,采用4分法评估图像质量。对两组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组1与组2升主动脉根部CT值分别为(492.08±58.51) HU、(522.72±56.91)HU,噪声分别为(19.64±3.51) HU、(22.66±5.33)HU,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评分:组1与组2均满足诊断需要。冠状动脉节段的优秀率分别达到 97.5%(632/648)、96.8%(488/504);合格率分别达到99.7%(646/648)、99.2%(500/504);两组间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1与组2 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 (3.21±0.23) mSv、(13.27±2.39) mSv,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1对比剂用量为50~60ml,组2对比剂用量为80~90ml。结论 心率患者320排CT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volume法与helical法均可获得满足临床诊断需要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其中volume法辐射剂量更低,所用造影剂剂量更少,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PADUA评分≥10分的肾脏肿瘤

      2014, 35(7):800-803. DOI: 10.3724/SP.J.1008.2014.00800

      摘要 (2507) HTML (0) PDF 779.25 K (26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PADUA评分≥10分肾肿瘤的安全性,可行性,评价手术疗效,探讨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通过分析2012年5月至2013年9月本单位同一术者完成的37例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PADUA评分≥10分肾脏肿瘤患者资料,总结临床经验,评价手术疗效。本组患者男性21例,女性16例,年龄平均52.3±10.1(32-72)岁, BMI平均24.9±3.88(17.1-34.3) kg/m2,Charlson全身合并症评分(Age-weighted)平均0.5±0.84(0-3),肿瘤侧别(左/右) 20/17,均为单侧单发肿瘤,最大径平均4.2±1.19(2.1-7.2) cm,肾肿瘤PADUA评分平均10.8±0.87(10-13),术前eGFR ( 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平均101.2±25.58(46.6-198.7) mL/min•1.73m2。腔镜下分离肾动静脉、肾周及肿瘤后,阻断肾蒂或不阻断肾蒂,切除肿瘤,缝合重建。结果 37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手术中转,无任何术中并发症,无术中输血,手术时间平均241±50.0(120-330)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85±169.9(50-1000) ml。肾脏缺血时间平均26.7±9.90(0-50) min。术后住院时间平均11.3±3.38(7-23) 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3.5%(5/37)。病理学检查提示:手术切缘均为阴性,透明细胞癌28例,嫌色细胞癌3例,乳头状细胞癌1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等肾脏良性病变5例。术后随访时间平均5.9±4.64(1-12)月,37例患者均成活,均未发现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eGFR平均下降百分比8%,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 -2.883, p = 0.004)。结论 对于高PADUA评分的复杂肾肿瘤,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微创效果好、操作精细、安全性高,肾功能损害小,肿瘤控制效果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 异丙酚或七氟醚联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对脑组织氧代谢影响的对比研究

      2014, 35(7):804-807. DOI: 10.3724/SP.J.1008.2014.00804

      摘要 (2627) HTML (0) PDF 684.76 K (28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比较择期颅脑肿瘤患者麻醉过程中,异丙酚与七氟醚分别复合瑞芬太尼对脑组织氧代谢的影响,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研究,纳入拟开展择期颅内肿瘤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异丙酚+瑞芬太尼静脉靶控输注组(PR组,n=30)和七氟醚+瑞芬太尼静吸复合组(SR组,n=30)。观察指标包括:麻醉期间不同时间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手术麻醉时间、颈静脉球血氧饱和度(SjvO2)及脑动静脉血氧含量差(Da-jvO2)等。 结果 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麻醉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PR组相比,SR组SjvO2较高,而Da-jvO2则较低(P<0.01)。 结论 异丙酚或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均可安全用于颅脑肿瘤患者手术,前者利于维持稳定的脑氧供需平衡,且术后苏醒迅速,后者可改善脑组织氧合状况。

    • >研究简报
    • 术中静脉注射硫酸镁对异丙酚和瑞芬太尼用药量及术后不良事件的影响

      2014, 35(7):808-810. DOI: 10.3724/SP.J.1008.2014.00808

      摘要 (2512) HTML (0) PDF 671.55 K (30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价麻醉诱导后静脉注射50mg/kg硫酸镁对患者术中异丙酚及瑞芬太尼用量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择期全麻下行颅脑部手术,美国麻醉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Ⅰ或Ⅱ级的成年患者60例(18-60岁),性别不限,被随机分为2 组(n=30):对照组(C组)和硫酸镁组(T组)。T组于诱导后即予静脉注射50mg/kg硫酸镁,C组予生理盐水。术前、术后检测血镁浓度。记录术中异丙酚、瑞芬太尼的用药量,并在术后不同时间点记录疼痛、恶心呕吐、肌张力及腱反射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结果 术中静脉给予硫酸镁可有效减少术中异丙酚及瑞芬太尼的用量(P<0.05),并可明显降低术后疼痛(P<0.05)。而恶心呕吐、肌张力及腱反射等术后不良事件发生及术后血镁浓度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 术中静脉注射硫酸镁(50mg/kg)可有效减少术中异丙酚及瑞芬太尼用量,并可有效减低术后疼痛,且对术后不良事件发生无明显影响。

    • >短篇报道
    • 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临床影像特征(附15分析)

      2014, 35(7):811-813. DOI: 10.3724/SP.J.1008.2014.00811

      摘要 (2246) HTML (0) PDF 1.23 M (33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总结分析我院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HEHE)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特征及预后情况,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术前诊断水平。方法:收集并分析自1999-2010年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经病理证实的15例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临床影像学资料(包括CT、MRI表现)。结果:本组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大部分未表现出典型的临床症状,只有7例感腹部不适。实验室检查亦无明显特异性,8例肝功能显示白球比降低,3例轻度贫血,1例谷丙转氨酶升高,所有病例AFP、CEA以及CA19-9均在正常水平;CT及MRI表现特征:大部分病例CT平扫表现为多发性不均匀低密度病灶,增强动态扫描显示动脉期肿瘤周边强化、门脉期周边进一步强化,延时扫描病灶可为环形强化;MRI T1加权像病灶为低信号,病灶中心信号更低。T2加权像病灶表现为稍高信号,病灶中心往往信号更高,增强扫描表现为环形强化,中心无明显强化,延迟期病灶进一步强化。预后情况:15例病人中有10例至今存活,其中包括4例带瘤生存。结论:认识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特征,了解其低度恶性的生物学特性,对于提高该病的认识和术前诊断水平以及积极的外科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重要通知
友情提醒: 近日发现论文正式见刊或网络首发后,有人冒充我刊编辑部名义给作者发邮件,要求添加微信,此系诈骗行为!可致电编辑部核实:021-81870792。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