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第35卷第8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专题报道:维和培训
    • 维和医疗队部署前培训现状调查分析

      2014, 35(8):813-818. DOI: 10.3724/SP.J.1008.2014.00813

      摘要 (3595) HTML (0) PDF 742.30 K (28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调查分析我军维和医疗队部署前培训现状并提出改进建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现场调研以及召开座谈会的方式,对沈阳、北京、兰州、成都、济南五个战区参与维和培训的部分人员以及外军留学生进行调研;应用Microsoft Excel和SPSS 21.0对调查进行描述分析。结果:我军各级重视维和卫勤保障,选调人员综合素质高,但英语交流能力需强化训练;各单位自行组织培训,训练条件因陋就简,缺乏专业师资和教材;缺乏科学考核评估体系。建议:重视英语能力培训,建设全军维和训练基地,实施由第三方组织的基地化训练,实现规范化、集约化、标准化维和卫勤培训。

    • 维和医疗队部署前培训组织管理调查分析

      2014, 35(8):819-823. DOI: 10.3724/SP.J.1008.2014.00819

      摘要 (2881) HTML (0) PDF 1.03 M (32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调研分析我军维和医疗队部署前培训组织管理现状并提出改进建议。方法:文献调研,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对管理模式、管理制度、训练时间、场地建设、规范训练五方面进行调查分析研究。结果:我军维和医疗队部署前培训组织管理体制不明确,训练时间不统一、训练条件相对不足,缺少必要的硬件设施,规范化有待加强。建议:细化维和培训管理体制,建立全军维和卫勤训练基地,统一组织维和卫勤培训。

    • 维和医疗队部署前培训课程调查与分析

      2014, 35(8):824-827. DOI: 10.3724/SP.J.1008.2014.00824

      摘要 (2717) HTML (0) PDF 678.13 K (29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了解我军维和医疗队部署前培训课程情况,提出调整建议。内容:维和医疗队训练课程开设情况和队员对课程开设必要性认可情况。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现场调研以及召开座谈会的方式向5个军区260名维和队员及14名第二军医大学外军留学生收集资料;应用Microsoft Excel软件和统计学五分法对调查问卷进行处理,使用描述性方法进行分析。结果:筛选了9门各军区开课率高的课程,各选取了5门队员认可程度较高、较低课程进行具体分析。建议:提出模块化培训课程、实施差异化训练、进一步强化语言训练和开拓实践教学新模式等建议。

    • 维和医疗队部署前培训考核评估调查分析

      2014, 35(8):828-831. DOI: 10.3724/SP.J.1008.2014.00828

      摘要 (2941) HTML (0) PDF 666.49 K (29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调查分析我军维和医疗分队部署前培训考核评估现状并提出改进建议。方法:通过文献调研、召开座谈会、现场察看、问卷调查等调查形式收集资料,进行以柯氏培训评估模式为指导的分析。内容:依据各层次满意度调查的反馈,结合实际评估工作开展,解析考核评估现状。结果:评估考核没有实现标准化,培训评估效益体现不明显。建议:构建考核评估指标体系,使考核评估标准化。

    • >论著
    • Miox基因在爪蟾胚胎发育过程中的时间和空间表达谱分析

      2014, 35(8):832-836. DOI: 10.3724/SP.J.1008.2014.00832

      摘要 (4061) HTML (0) PDF 1.59 M (42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Miox基因在物种进化及爪蟾胚胎发育过程中的时间和空间表达的分布特点。方法 利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观察Miox 在爪蟾胚胎发育过程中的时间表达模式,利用整体原位杂交的方法(WISH)观察Miox基因在爪蟾胚胎发育过程中的空间表达模式。 结果 RT-PCR结果显示Miox 基因在胚胎发育第26期以前都没有表达,到胚胎发育第28期开始有微量表达,随着胚胎的发育表达量逐渐增高,到胚胎发育第40期Miox表达明显升高,在第41期表达最高,到胚胎第45期表达有所下调。与胚胎第28,34期相比,第40,41,45期表达明显上调(P<0.05);与胚胎第40期相比,第41期表达明显上调(P<0.05);然而,同胚胎第41期相比,第45期表达又明显下调(P<0.05)。WISH发现在30期以前都没能检测到Miox在爪蟾的任何器官有表达,但从33期开始,我们才发现Miox在爪蟾前肾有很微弱的表达, Miox的表达随着发育的进展逐渐增高。同RT-PCR结果相类似,直到第39-40期,Miox的表达量明显升高,并且在随后的时期都以同样高的水平表达。另外我们还发现,Miox基因在爪蟾胚胎发育过程中均仅仅在原肾小管表达。结论 Miox是一个肾脏特异性基因,对于研究肾脏发育可能提供一个特异性标记。

    • BH3-only成员参与辐射诱导的小鼠肝细胞凋亡

      2014, 35(8):837-841. DOI: 10.3724/SP.J.1008.2014.00837

      摘要 (2741) HTML (0) PDF 2.84 M (24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在急性肝脏辐射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BALB/c小鼠以60Co γ射线进行全身照射,建立急性肝脏辐射损伤动物模型,光镜和电镜观察病变48 h。然后采用蛋白质印迹分析法检测肝组织中Caspase 3、Caspase 8、Bcl-2、Bcl-xL、Bax、Bad、PUMA和Slug蛋白表达,并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染色)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辐照后4 h出现肝细胞变性和凋亡,辐照后12 h出现细胞坏死,辐照后24~48 h 肝细胞凋亡达到峰值并检测到Caspase 3激活;Bcl-2在辐照后4~24 h上调,于辐照后48 h回落;PUMA在辐照后4~48 h上调;Bcl-xL、Bad在辐照后6~48 h上调;Bax、Slug仅在辐照后12 h上调。结论 辐射诱导的PUMA、Bad表达上调与辐辐照后肝细胞凋亡增加有关。

    • 胍丁胺对鞘内吗啡镇痛作用的影响

      2014, 35(8):842-846. DOI: 10.3724/SP.J.1008.2014.00842

      摘要 (2354) HTML (0) PDF 605.53 K (31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脊髓水平给予胍丁胺对鞘内吗啡镇痛耐受的影响。方法 (1)将24只SD大鼠分为4组:鞘内注射生理盐水(15 μL)对照组,鞘内注射吗啡(15 μg/15 μL)组,鞘内给予胍丁胺(12.5 μg/15 μL)组,鞘内同时给予吗啡(15 μg/5 μL)+胍丁胺(12.5 μg/10 μL)组,每组6只。4组大鼠均于鞘内给药后5 min于跖部皮下注射0.2 mg蜜蜂毒致痛,观察并记录1 h内大鼠的自发缩足反射次数。(2)将24只SD大鼠分为3组:鞘内生理盐水(15 μL)对照组,鞘内吗啡耐受组(每天2次鞘内注射吗啡15 μg/5 μL,连续4 d),鞘内吗啡耐受+胍丁胺组(每天2次鞘内注射吗啡15 μg/5 μL,连续4 d,第4天同时注射胍丁胺12.5 μg/10 μL),每组8只。其中半数大鼠于鞘内给药后检测热刺激潜伏期和机械刺激阈值,另半数大鼠于最后一次给药后10 min经足底皮下注射0.2 mg蜜蜂毒致痛,观察并记录1 h内大鼠的自发缩足反射次数。结果 (1)与对照组比较,鞘内吗啡和胍丁胺联合用药组蜜蜂毒诱致大鼠自发缩足反射次数明显减少 (P<0.05)。(2)在吗啡耐受模型上,胍丁胺+吗啡联合用药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可显著提高大鼠热刺激潜伏期和机械刺激阈值(P<0.05);同样,胍丁胺+吗啡联合用药组对蜜蜂毒诱致自发痛的抑制作用也显著强于吗啡耐受组,1 h内大鼠自发缩足反射次数明显减少(P<0.05)。结论 鞘内胍丁胺对吗啡镇痛具有协同作用,同时也可翻转鞘内重复注射吗啡所引起的耐受。

    • RIZ1在胶质瘤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2014, 35(8):847-851. DOI: 10.3724/SP.J.1008.2014.00847

      摘要 (2521) HTML (0) PDF 1.62 M (46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RIZ1基因在不同级别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水平以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RIZ1和Ki-67在51例不同级别星型胶质细胞瘤中的蛋白表达水平。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RIZ1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免疫组化染色显示RIZ1蛋白表达主要分布在细胞浆,而Ki-67蛋白主要位于细胞核;低级别胶质瘤中RIZ1的染色程度显著高于高级别胶质瘤,分别为48.83±4.34% vs. 7.55±4.39%,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001);RIZ1与Ki-67的表达水平成明显负相关,相关系数r=-0.8130,P<0.0001。临床病理资料统计分析显示RIZ1的表达与肿瘤级别和患者年龄负相关(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RIZ1的表达水平与患者无进展生存期正相关(P < 0.0001);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提示RIZ1的高表达和Ki-67的低表达与患者预后正相关,而将单因素分析的结果中P <0.2的因素纳入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RIZ1的高表达与胶质瘤患者预后良好有显著性关系。结论 RIZ1的表达水平随着胶质瘤病理级别的增高而减少,并与患者的预后明显相关,RIZ1是胶质瘤发病过程中的潜在抑癌癌基因。

    • 糖尿病患者304例血糖控制指标分析

      2014, 35(8):852-859. DOI: 10.3724/SP.J.1008.2014.00852

      摘要 (2468) HTML (0) PDF 664.46 K (32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长期在我院门诊就诊的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糖代谢指标的控制现状,为更好地管理患者血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于2012年3月1日至4月30日间采用现况调查方式收集304例T2DM患者近3个月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根据降糖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单纯口服降糖药物治疗组(A组)、单纯胰岛素治疗组(B组)和口服药联合胰岛素治疗组(C组),评估各项代谢指标的控制现状及与并发症和合并症的关系。结果 (1)304例患者平均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A1c)为(8.01±1.14)%,达标率(<7.0%者)为13.16%;74.67%(227/304)的患者至少合并1种并发症或伴随疾病,确诊时的餐后2 h血糖(postprandial glucose,PPG)与合并大血管病变的数目相关(r=0.131,P<0.05)。(2)B组和C组的糖代谢控制情况明显好于A组(P均<0.05),磺脲类和双胍类药物仍为常用降糖药物,常用的胰岛素治疗方案是预混胰岛素类似物(30/59,50.85%)和每日4次胰岛素强化治疗(16/59,27.12%)。(3)各组患者填表前1周自测血糖者分别占27.56%、57.63%和50.85%,且HbA1c、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和PPG的控制情况均好于同组未自测血糖者(均P<0.01)。(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自测血糖为患者血糖不达标(即HbA1c ≥7%)的影响因素(OR值为0.379,P<0.01)。结论 HbA1c达标率低仍是糖尿病治疗中的棘手问题,血糖控制不佳者,应积极调整治疗方案,包括及时启用胰岛素治疗和积极调整胰岛素用量。

    • 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与经内镜乳头气囊扩张术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比较

      2014, 35(8):860-864. DOI: 10.3724/SP.J.1008.2014.00860

      摘要 (2650) HTML (0) PDF 702.24 K (34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 目的 比较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与经内镜乳头气囊扩张术(EPBD)在治疗肝外胆管结石方面的异同。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长海医院消化内科2009年8月至2011年7月277例肝外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EST的168例,行EPBD的109例,分别对EST组和EPBD组的病例基本情况、结石直径、取石方法、手术时间、结石一次取净率、术后住院日、近期并发症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病例在年龄、男女性别比、合并十二指肠憩室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EST组结石直径为(11.3+6.2)mm,EPBD组结石直径为(10.1+5.7)mm,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56);EST组和EPBD组取石方法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ST组手术操作时间平均为(21.2+3.1)min,EPBD组手术操作时间平均为(20.7+2.5)min,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91);EST组结石一次取净率为95.2%,与EPBD组的94.5%比较,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28);术后住院日EST组为(4.1+1.9)d;EPBD组为(4.1+2.0)d,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0);EST组近期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0.1%,EPBD组为12.8%,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22),EST组中出血的发生率为3.6%,EPBD组为0,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PBD组的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率为8.3%,EST组为2.4%,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ST和EPBD治疗肝外胆管结石各有利弊,对于手术方式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无须局限于结石的大小。

    • 对策理论在线性回归模型自变量重要性估计中的分析及应用

      2014, 35(8):865-869. DOI: 10.3724/SP.J.1008.2014.00865

      摘要 (2814) HTML (0) PDF 671.70 K (33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基于对策理论中求解Shapley值法构建在线性回归模型中当自变量存在多重共线性时求解自变量相对重要性的方法,同时提出自变量的序列重要性偏R2值的概念。方法 应用Shapley在1953年提出的对策理论中求解Shapley值法,以757例正常人的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小板(PLT)及红细胞压积(HCT)4项血常规指标作为自变量,分析这些指标对血红蛋白(HB)的相对重要性大小以及分析序列重要性偏R2值的实际意义。最后将估计结果和传统的指标及现推荐的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最后进入回归模型的自变量有RBC、PLT和HCT,对HB的相对重要性估计值分别为0.355 3、0.012 4、0.553 8,用Shapley值法估计的自变量相对重要性值与现最为推荐的优势分析法的估计结果一致。自变量以不同的次序进入回归模型的序列重要性偏R2值不同。结论 HCT对HB的影响最大,其次是RBC,PLT影响较小,结果与相关性排序一致,说明用Shapley值法估计自变量的相对重要性具有合理性。

    • >研究快报
    • 自主神经与射频消融术后房颤早期发作的关系

      2014, 35(8):870-872. DOI: 10.3724/SP.J.1008.2014.00870

      摘要 (2222) HTML (0) PDF 723.90 K (35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拟通过潜水反射试验、冷加压试验等评估自主神经调控强度的手段,探讨其与射频消融术后房颤早期发作的关系。方法 入选102例阵发性房颤患者,拟行射频消融术,术前、术后分别行潜水反射试验、冷加压试验,评估平均心率变化情况,并观察其与房颤早期发作的关系。结果 102例患者均成功行双侧环肺静脉隔离。潜水反射试验使患者心率减慢,而冷加压试验使心率加快,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患者潜水反射强度减弱(P<0.05)。与术后无房颤早期发作的患者相比,有早期发作者的潜水反射强度更高(P<0.05)。结论 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迷走反射强度减弱,且其减弱程度可能与术后房颤的早期发作有关。

    • L1 C-末端共同序列多肽抗体检测宫颈液基细胞学标本中人乳头瘤病毒

      2014, 35(8):873-878. DOI: 10.3724/SP.J.1008.2014.00873

      摘要 (2683) HTML (0) PDF 1.05 M (31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确定由人乳头瘤病毒(HPV)主要外壳蛋白L1 C-末端保守序列多肽诱导的多肽抗体对宫颈脱落细胞内的HPV是否具有良好的检测能力。方法 收集宫颈脱落细胞,一式两份,一份采用巢氏PCR检测HPV DNA,另一份以兔抗多肽纯化抗体和小鼠抗多肽抗血清为探针做夹心法ELISA检测标本中的HPV L1,比较两种方法对HPV的检出率差异。用多肽抗体对部分标本做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结果 对收集到的269例宫颈脱落细胞标本用MY09/11引物扩增,检出HPV DNA阳性标本30例,检出率为11.15%;对MY09/11扩增后结果为阴性的标本再用引物GP5+/6 进行扩增。又检出阳性标本51例,检出率为21.34%。将两个PCR检测合计,共检测到81例HPV DNA阳性标本,HPV DNA总检出率为30.11%。对263例脱落细胞标本进行ELISA检测,共检出阳性标本91例,HPV阳性检出率为34.60%,与PCR检测结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结果表明多肽抗体能够特异性地显示有HPV感染的宫颈脱落细胞。结论 HPV L1多肽抗体对宫颈脱落细胞内HPV的感染具有良好的检出能力,该抗体在开发用于宫颈癌预防性筛查的HPV检测试剂盒方面具有一定的潜力。

    • 基于核磁共振1H谱的乳腺纤维腺瘤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血清代谢组学比较研究

      2014, 35(8):879-883. DOI: 10.3724/SP.J.1008.2014.00879

      摘要 (2962) HTML (0) PDF 1.35 M (36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 目的 分析乳腺纤维腺瘤病人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人在血清代谢组学上的差异,探讨术前通过代谢特征来辨别良恶性肿瘤的可能性,从而为临床诊断提供代谢依据。方法 通过核磁共振1H NMR技术检测乳腺纤维腺瘤病人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人血清代谢组特征,分别采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正交最小偏二乘—判别法 (orthogonal signal correction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 ,OPLS-DA)分析纤维腺瘤与浸润性导管癌两者之间的代谢差异。结果 PCA和OPLS-DA分析显示两者有明显的代谢差异。对比乳腺纤维腺瘤患者血清代谢特征,发现在恶性肿瘤浸润性导管癌患者血清中脂类物质、乳酸、磷脂酰胆碱/甘油磷脂酰胆碱的含量是升高的,而谷氨酰胺、牛磺酸、肌酸和葡萄糖是降低的。这些代谢物的改变涉及糖代谢,脂质代谢和氨基酸代谢等多个代谢通路的改变。结论 乳腺纤维腺瘤病人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人在血清代谢水平上有明显差异,这些具有显著性变化的代谢物可作为潜在血清代谢标志物,为临床区分良恶性肿瘤并确定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 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蛋白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和表达

      2014, 35(8):884-891. DOI: 10.3724/SP.J.1008.2014.00884

      摘要 (2987) HTML (0) PDF 904.31 K (34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构建并表达野生型及突变型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蛋白(adrenoleukodystrophy protein,ALDP)的慢病毒载体,探讨ABCD1基因突变对ALDP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ABCD1基因的H283R和P534R两个突变,首先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突变致病性及突变体结构稳定性预测;再利用分子克隆技术,将ABCD1基因克隆到pLEX-MCS慢病毒载体,构建野生型慢病毒载体:pLEX-ABCD1,定点诱变构建2个突变型重组载体:pLEX-ABCD1-H283R和pLEX-ABCD1-P534R,并与其他包装载体共转染293T细胞包装病毒。收集病毒并感染宿主细胞,RT-PCR检测慢病毒感染细胞中野生型与突变型ABCD1 mRNA表达,免疫荧光及蛋白质免疫印迹法分析野生型与突变型ALDP亚细胞定位及表达。结果 生物信息学预测显示H283R和P534R为ALD致病性突变;RT-PCR结果显示慢病毒感染细胞中野生型与突变型ABCD1 mRNA均过表达;免疫荧光及蛋白质免疫印迹结果表明,H283R和P534R突变可能导致ALDP突变体表达量下降,但未观察到ALDP定位改变。结论 成功构建ABCD1基因慢病毒表达载体,并评估了H283R和P534R突变对ALDP表达及亚细胞定位的影响,为深入研究ALD发病机制提供了实验依据。

    • >综述
    • 细胞培养稳定核素标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2014, 35(8):892-897. DOI: 10.3724/SP.J.1008.2014.00892

      摘要 (3549) HTML (0) PDF 901.31 K (45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细胞培养稳定核素标记(stable isotope labeling by amino acids in cell culture,SILAC)技术是一种利用稳定核素标记细胞内蛋白并根据质谱丰度比率进行定量的体内代谢标记技术。结合不同的蛋白亲和富集方式,可以获得较高灵敏度和准确性的蛋白定量信息。本文综述了SILAC技术的发展历史、原理、特点以及应用,着重介绍了其在研究蛋白质与小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定量蛋白组学以及蛋白翻译后修饰等方面的应用进展。

    • EML4-ALK融合基因与非小细胞肺癌中的研究进展

      2014, 35(8):898-900. DOI: 10.3724/SP.J.1008.2014.00898

      摘要 (2860) HTML (0) PDF 643.15 K (30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棘皮动物微管结合蛋白4(echinoderm microtubule associated protein-like 4,EML4)与间变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形成的融合基因被认为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新的分子靶点。该融合基因在年轻,不吸烟或少吸烟,腺癌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发生率较高。本综述重点阐述NSLCL中EML4-ALK的生物学特性,检测方法,临床特征和治疗。

    • 催产素对能量平衡的作用机制

      2014, 35(8):901-906. DOI: 10.3724/SP.J.1008.2014.00901

      摘要 (2696) HTML (0) PDF 738.99 K (43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肥胖症是一种高度复杂的代谢紊乱疾病,其机制牵涉到调控食物摄入和能量支出的中枢机制。虽然导致肥胖的基本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然而,催产素(Oxytocin, OT)在体重的调控中无疑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前的研究表明,中枢或外周给予OT产生厌食作用。但近来,有研究表明OT或其受体缺乏的啮齿类动物发展为迟发性肥胖,而总的食物摄入量却没有变化,这表明OT对能量代谢的调节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对OT在能量平衡调控中的作用进行了详细论述,侧重于阐明OT在食欲调控、体温调节及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 >技术方法
    • 应用SDS-NaOH处理快速鉴别尿液中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细菌

      2014, 35(8):907-909. DOI: 10.3724/SP.J.1008.2014.00907

      摘要 (3695) HTML (0) PDF 638.99 K (49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SDS-NaOH溶液对尿液中的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细菌的鉴别能力。方法 用SDS-NaOH溶液处理79份尿液标本5分钟,以UF-1000i尿液分析仪检测处理前后的尿液中的细菌计数情况,计算细菌减少率(BDR)。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BDR对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细菌的鉴别能力。结果 革兰阴性细菌的BDR较革兰阳性细菌降低(P<0.01)。BDR鉴别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细菌的曲线下面积为为0.70(95%可信区间:0.57-0.82)。当BDR取值为0.05时,鉴别革兰阳性细菌的敏感性为0.83(95%可信区间:0.63-0.95),特异性为0.46(95%可信区间:0.32-0.59)。结论 SDS-NaOH处理有助于鉴别尿液中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细菌。

    • >短篇论著
    • 三维标测系统在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射频消融中的应用

      2014, 35(8):910-914. DOI: 10.3724/SP.J.1008.2014.00910

      摘要 (2613) HTML (0) PDF 1023.54 K (31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索使用三维电解剖指导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射频消融方法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 选择连续入院行射频消融的频发室早患者共49例,分为两组,一组使用CARTO 3三维电解剖系统指导消融(三维组,n=29),一组使用常规X线指导消融(常规组,n=20)。比较两组手术时间、X线透视时间、X线用量、手术费用、并发症、成功率和复发率等差异。结果 三维组即刻成功率为100%(29/29),常规组为95%(19/20);常规组有3例并发症,三维组无明显并发症;随访6个月,常规组复发3例(15.0%),三维标测组无复发。三维组X线透视时间明显少于常规组[(1.3±3.6) min vs (44.2±28.2) min,P<0.01],相应的X线用量也大为减少[(93±242 ) mGy vs (3 919±2 309) mGy, P<0.01],但手术费用较高(P<0.01)。两组手术总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维组29例患者中,有20例(69.0%)完全无X线透视。结论 三维电解剖指导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射频消融是安全和有效的,可以显著减少X线透视时间和X线曝光量,部分可实现完全无X线透视完成消融手术。

    • 钙黏蛋白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肝细胞癌敏感性的相关性

      2014, 35(8):915-919. DOI: 10.3724/SP.J.1008.2014.00915

      摘要 (2945) HTML (0) PDF 1.14 M (30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钙黏蛋白(E-cadherin)表达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治疗肝细胞癌耐药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常见的4种肝细胞癌细胞HepG2、BEL-7404、SK-HEP-1和MHCC97,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这4种肝癌细胞中E-cadherin的蛋白表达,MTT法检测E-cadherin的表达与肝癌细胞EGFR-TKI治疗抑制率的相关性。结果 4种肝癌细胞中HepG2、BEL-7404 表达E-cadherin呈阳性并对EGFR-TKI治疗敏感,PD153035和吉非替尼两种EGFR-TKI的药物浓度与肝癌细胞HepG2、BEL-7404的生存率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然而,肝癌细胞SK-HEP-1和MHCC97中E-cadherin表达阴性并对EGFR-TKI治疗耐药,PD153035和吉非替尼两种药物浓度与肝癌细胞MHCC97、SK-HEP-1的生存率之间不存在相关性(P>0.05)。另外,E-cadherin表达阴性细胞SK-HEP-1转染E-cadherin目的基因后与转入空载体的肝癌细胞相比,EGFR-TKI治疗的敏感性上调(P<0.05)。结论 E-cadherin在调节EGFR分子靶向治疗的敏感性方面起重要作用。

    • 2型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BDNF、VEGF的关系研究

      2014, 35(8):920-923. DOI: 10.3724/SP.J.1008.2014.00920

      摘要 (3555) HTML (0) PDF 676.83 K (34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2型糖尿病(T2DM)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收集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糖尿病2科住院T2DM患者120例,依据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分为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组64例(C组)和非颈动脉粥样硬化组56例(B组)。另收集同期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60例为健康对照组(A组)。收集临床资料,并使用ELISA方法测定血清BDNF 、VEGF浓度。结果 A组、B组、C组血清BDNF[(9.97±2.59)、(6.88±3.10)、(5.62±3.41)ng/ml]水平逐渐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血清VEGF[(49.29±20.23)、(61.29±22.05)、(71.34±20.30)pg/ml]水平逐渐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2DM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BDNF水平降低、VEGF水平升高,提示血清低浓度BDNF及高浓度VEGF共同参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及发展。

    • HPLC法测定不同厂家生产的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含量及有关物质

      2014, 35(8):924-927. DOI: 10.3724/SP.J.1008.2014.00924

      摘要 (3247) HTML (0) PDF 974.93 K (37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硫酸氢氯吡格雷片中氯吡格雷及有关物质含量的测定方法,并比较3个厂家生产的氯吡格雷片的有效成分和杂质含量的差异。方法 色谱条件为:ULTRON ES-OVM手性色谱柱(5μm,4 .6mm×150 mm),乙腈-0.01M磷酸二氢钾溶液(20:80)为流动相,流速为1 ml/min,柱温17℃,检测波长220 nm。 结果 硫酸氢氯吡格雷及有关物质分别在在50mg/L~117mg/L和1.52mg/L~30.4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均为0.9998),精密度良好,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2%和99.7%,供试品溶液室温放置12小时稳定;三个厂家生产的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含量及有关物质均符合药典要求。结论 本方法准确度好,专属性强,可用于硫酸氢氯吡格雷及其有关物质的含量测定。

    • >病例报告
    • 花粉致溶血尿毒症综合征死亡1例报告

      2014, 35(8):928-930. DOI: 10.3724/SP.J.1008.2014.00928

      摘要 (2315) HTML (0) PDF 466.65 K (33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重要通知
友情提醒: 近日发现论文正式见刊或网络首发后,有人冒充我刊编辑部名义给作者发邮件,要求添加微信,此系诈骗行为!可致电编辑部核实:021-81870792。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