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第35卷第9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著
    • 白假丝酵母菌液泡相关基因ORF19.2734等功能研究

      2014, 35(9):929-937. DOI: 10.3724/SP.J.1008.2014.00929

      摘要 (2971) HTML (0) PDF 3.96 M (36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白假丝酵母菌液泡相关基因的功能,寻找白假丝酵母菌潜在的药物靶点。方法 选取 ORF19.2734、ORF19.6950、ORF19.6605、ORF19.2006 ORF19.5780 等5个潜在液泡功能相关基因,通过同源重组的方法构建基因缺失菌。分别观察这些基因缺失菌酵母态及菌丝态生长、液泡形态以及对各种刺激的敏感性,在阳性表型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基因功能。结果 ORF19.6950、ORF19.6605、ORF19.2006ORF19.5780 基因缺失菌在酵母态及菌丝态生长、液泡形态等方面与野生菌SN152无明显差异。ORF19.2734基因缺失菌酵母态生长速率减慢,对酮康唑敏感性升高,但其液泡形态未见明显改变。RT-PCR显示,ORF19.2734基因缺失菌与野生菌SN152相比,MDR1、ERG11、ERG2 基因表达量降低。结论 ORF19.2734基因通过升高 MDR1、ERG11、ERG2 基因表达,降低菌株对唑类药物的敏感性。ORF19.2734基因可能是抗白假丝酵母菌耐药性产生的潜在靶点。

    • 胃旁路术及迷走神经肝支对2型糖尿病大鼠降糖效果的影响

      2014, 35(9):938-943. DOI: 10.3724/SP.J.1008.2014.00938

      摘要 (3227) HTML (0) PDF 996.04 K (26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Roux-en-Y胃旁路术(Roux-en-Y gastric bypass,RYGB)及迷走神经肝支对2型糖尿病大鼠降糖效果及空腹血清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的影响及交互作用。方法 将45只2型糖尿病建模成功大鼠分成假手术组(S组,n=10)、假手术+迷走神经肝支切断组(SV组,n=11)、RYGB组(n=12)、RYGB 迷走神经肝支切断组(RYGBV组,n=12)。检测术前及术后各组大鼠体质量、空腹血糖、空腹血浆胰岛素、空腹血清GLP-1,分析RYGB和迷走神经肝支对空腹血清GLP-1的影响。结果 与S组、RYGBV组比较,RYGB 组的2型糖尿病大鼠体质量下降(P<0.05),空腹血清GLP-1和胰岛素水平提高(P<0.05);RYGB组大鼠空腹血糖水平较S组降低(P<0.05),与RYGBV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YGB对空腹血清GLP-1影响的主效应大于迷走神经肝支,两者存在交互作用(P<0.05)。结论 RYGB对2型糖尿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RYGB术中应当注意保护迷走神经肝支。

    • Shc1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对肝癌SMMC-7721细胞增殖迁移能力的影响

      2014, 35(9):944-951. DOI: 10.3724/SP.J.1008.2014.00944

      摘要 (3083) HTML (0) PDF 2.11 M (28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Shc1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对人肝癌SMMC-7721细胞增殖、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 采用实时定量PCR、蛋白质印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33例肝癌及其对应的癌旁组织中Shc1的表达情况,并分析Shc1蛋白表达量与临床特征间的关系;培养肝癌SMMC-7721细胞,以siRNA技术干扰Shc1的表达,采用MTT法和细胞划痕试验分别检测干扰Shc1对细胞增殖活力和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 在33对样本中,肝癌组织中Shc1的表达高于癌旁组织(P<0.05);Shc1表达于肝癌细胞的胞质中。无肝硬化的患者Shc1阳性率(100%)高于伴肝硬化者(54.2%),术前Child-Pugh分级A级的患者Shc1阳性率(75.9%)高于B级或C级的患者(0%),术前血AFP阳性患者Shc1阳性率(79.2%)高于AFP阴性患者(33.3%),术后病理Edmondson Ⅲ、Ⅳ级患者Shc1阳性率(84.2%)高于Ⅰ、Ⅱ级的患者(4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扰Shc1表达后,随时间延长,SMMC-7721细胞增殖、迁移明显受到抑制(P<0.05)。结论 Shc1在肝癌组织中高表达,且Shc1的阳性率与有无肝硬化、Child-Pugh分级、术前AFP、病理Edmondson分级相关;干扰Shc1的表达可抑制肝癌SMMC-7721细胞的增殖、迁移能力。

    • 纳米银生物腹壁修复材料的生物安全性评价

      2014, 35(9):952-956. DOI: 10.3724/SP.J.1008.2014.00952

      摘要 (2535) HTML (0) PDF 720.77 K (35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自制的纳米银猪小肠黏膜下层(nano-silver modified porcine 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NS-PSIS)生物腹壁修复材料的生物安全性。方法 取新鲜猪小肠,采用机械处理(去除浆膜层、黏膜层及肌层)、化学SDS法脱细胞制备猪小肠黏膜下层生物材料(porcine 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PSIS),配制50 μg/mL的单体纳米银(直径15 nm)溶液,将制备好的PSIS置入单体纳米银溶液中,制备成NS-PSIS,通过热原试验、皮肤刺激试验、皮内刺激试验、急性全身毒性试验及体内银吸收代谢试验对自制的纳米银生物腹壁修复材料进行生物安全性评价。结果 纳米银生物腹壁修复材料无热原、皮肤刺激、皮内刺激及急性全身毒性。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显示纳米银生物腹壁修复材料不造成血液及肝、脑、肾等重要器官的银沉积。结论 纳米银生物腹壁修复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

    • 白藜芦醇和bFGF联合治疗芥子气所致家兔皮肤损伤的初步研究

      2014, 35(9):957-962. DOI: 10.3724/SP.J.1008.2014.00957

      摘要 (2607) HTML (0) PDF 1.13 M (30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比例的白藜芦醇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联合药物凝胶制剂对芥子气染毒皮肤创面的治疗效果,为优化联合药物凝胶制备比例提供实验参考数据。方法 以芥子气(1.0 mg/cm2)染毒家兔背部皮肤为实验模型,设置治疗组1~11、阳性治疗对照组和染毒阴性对照组,每组3只染毒模型动物。将白藜芦醇(0.01、0.02、0.04 g/mL 3个浓度)与bFGF(0.42、2.08、4.17 μg/mL)3个浓度)以不同比例配制成联合药物凝胶制剂。治疗组1~11染毒创面连续14 d外用不同成分比例的联合药物,阳性治疗对照组和染毒阴性对照组分别用醋酸去炎松霜和不含任何药物的凝胶作相同处理,观察创面外观变化,按照既定标准对创面损伤程度进行打分;并取创面活检标本,进行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综合评价各种联合药物促进创面愈合的能力。结果 外用不同联合药物3 d后,治疗组5染毒创面红斑、糜烂、坏死等皮肤损伤评分和组织病理学炎症、坏死等改变评分明显低于染毒阴性对照组和其他联合药物治疗组(P<0.05),与阳性治疗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治疗组5使用的联合药物凝胶(0.02 g/mL白藜芦醇+2.08 μg/mL bFGF)通过抑制皮损局部炎症反应,减少细胞坏死,能够有效促进芥子气所致皮肤损伤的愈合。

    • 富H2溶液对人肾小管上皮细胞辐射损伤的防护作用

      2014, 35(9):963-967. DOI: 10.3724/SP.J.1008.2014.00963

      摘要 (3185) HTML (0) PDF 1.29 M (28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富H2溶液对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细胞)辐射损伤的防护效应及机制。方法 将HK-2细胞分为4组:对照组、H2组、照射组和照射加H2组。对照组和照射组细胞加入5 mL无H2的PBS溶液,H2组和照射加H2组细胞则加入等量饱和富H2溶液,孵育10 min后将照射组和照射加H2组利用60Co γ射线以6 Gy剂量照射325 s,随即用比色法测定细胞丙二醛(MDA)含量变化;37℃条件下与羟苯基荧光素(HPF)荧光探针孵育15 min后测定细胞内羟自由基(·OH)水平;照射后24 h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照射后每天计数各组细胞克隆形成以反映各组细胞存活率,观察10 d。结果 富H2溶液可以提高HK-2细胞经6 Gy照射后第10天的细胞存活率(P<0.05),并且能明显减少照射后24 h细胞凋亡水平(P<0.01);富H2溶液还可以降低受照细胞的MDA水平(P<0.05)以及·OH水平(P<0.05)。结论 富H2溶液对60Co γ射线导致的HK-2细胞辐射损伤有较好的防护作用。

    • 同型半胱氨酸在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上通过激活ERK1/2信号通路促进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表达

      2014, 35(9):968-973. DOI: 10.3724/SP.J.1008.2014.00968

      摘要 (2382) HTML (0) PDF 1.31 M (26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angiotensin Ⅱ receptor type 1,AT1R)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从大鼠胸主动脉分离、培养VSMCs,并用平滑肌特异性肌纤蛋白(α-SMA)进行免疫荧光鉴定;用10、100和300 μmol/L 3个不同浓度的Hcy孵育VSMCs,或在加入Hcy的同时加入5 μmol/L的ERK1/2通路阻断剂U0126,48 h后用免疫印迹法检测磷酸化的ERK1/2及AT1R的蛋白表达。结果 经鉴定,成功分离、培养VSMCs。10、100和300 μmol/L 3个不同浓度的Hcy均可上调VSMC的AT1R蛋白表达量(与溶剂对照组比较,P<0.05)。但3个浓度的Hcy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 μmol/L的Hcy可增加VSMC的ERK1/2磷酸化(P<0.05),激活ERK1/2信号通路。ERK1/2通路抑制剂U0126可完全阻断Hcy导致的ERK1/2磷酸化,并取消Hcy导致的AT1R上调。结论 Hcy可通过激活ERK1/2信号通路促进大鼠VSMC AT1R的表达,这一结果可能有助于揭示高Hcy血症与高血压的内在联系。

    • 中国女性子宫肌瘤切除术后复发率及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2014, 35(9):974-980. DOI: 10.3724/SP.J.1008.2014.00974

      摘要 (2426) HTML (0) PDF 1.26 M (32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系统评价中国女性子宫肌瘤切除术后的复发率及危险因素,为临床制定预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全面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的相关文献,按照预先制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之后进行质量评价(NOS评价量表)和数据提取,最后采用Stata11.0软件进行meta分析和发表偏倚检测。结果 最终纳入25篇文献,病例总数为4 900例,复发1 33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合并子宫肌瘤切除术后复发率为27%;初潮年龄<14岁、术前孕次0次、肌瘤数目多发和子宫肌瘤家族史是子宫肌瘤切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合并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及95%CI分别为1.30(1.10,1.53)、1.27(1.12,1.45)、2.41(1.71,3.40)和 1.32(1.09,1.59)。结论 中国女性子宫肌瘤切除术后复发率较高;初潮年龄<14岁、术前孕次0次、肌瘤数目多发和子宫肌瘤家族史是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建议临床上针对以上危险因素采取预防措施。

    • 从医务人员角度看家庭健康管理工作的困难与问题的定性研究

      2014, 35(9):981-987. DOI: 10.3724/SP.J.1008.2014.00981

      摘要 (2519) HTML (0) PDF 780.16 K (33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从供方角度了解并分析重庆市某区家庭健康管理服务开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推动家庭健康管理工作提供建议。方法 选择重庆市某区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健康管理服务的管理者5名和参与该工作的医务人员16名进行个人深入访谈。结果 宣传不足致居民配合度不高、医务人员业务素质及工作积极性不高、相关政策不完善、硬件设备等条件不足是制约该区家庭健康管理工作的主要因素。结论 需要扩大宣传,加强对医务人员培训并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完善配套政策及硬件设备等条件,从而推进家庭健康管理服务深入可持续开展。

    • 中国南海黑乳海参共附生真菌Phialemonium sp.次生代谢产物的鉴定

      2014, 35(9):988-991. DOI: 10.3724/SP.J.1008.2014.00988

      摘要 (3318) HTML (0) PDF 755.17 K (27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中国南海黑乳海参的共附生单胞瓶霉属真菌(Phialemonium sp.)的次生代谢产物进行研究。方法 运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手段对真菌Phialemonium sp.的乙酸乙酯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利用现代波谱技术并结合文献报道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分离得到2个缩酚酸环醚化合物emeguisin A和aspergillusidone C。结论 作为黑乳海参共附生真菌Phialemonium sp.次生代谢产物,2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真菌中分离得到。

    • >研究快报
    • 基于三维打印成型技术制备个体化椎弓根置钉导航模板的动物实验研究

      2014, 35(9):992-996. DOI: 10.3724/SP.J.1008.2014.00992

      摘要 (3165) HTML (0) PDF 1.03 M (37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一种基于三维打印成型技术制备个体化椎弓根置钉导航模板的可行性,并对该方法辅助置钉的准确性进行评估。方法 选取5只雄性崇明山羊,将全脊柱CT扫描数据导入Mimics® 软件,重建C3~6、T3~6和L3~6节段,设计与椎体后部贴合的阴模,利用三维打印技术成型,基于椎体模型直视下徒手将阴模制成带钉道的导航模板,并在其辅助下于目标椎体置入双侧椎弓根螺钉。术后再次行CT扫描评估螺钉位置。结果 共制作60个导航模板,辅助置入椎弓根螺钉119枚,1枚螺钉因椎弓根发育异常而放弃置钉。CT扫描轴位图像显示114枚螺钉完全位于椎弓根内,5枚部分穿破椎弓根壁;矢状位图像提示除2枚螺钉突破椎间孔外,余钉位准确。结论 基于CT图像,使用Mimics® 软件能够精确重建并建立椎体及其对应阴模。利用三维打印模型所设计的个体化导航模板,辅助置钉准确性高,操作简单,为脊柱后路的精确置钉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新方法。

    • 一种实验犬房间隔穿刺的新方法

      2014, 35(9):997-1000. DOI: 10.3724/SP.J.1008.2014.00997

      摘要 (2675) HTML (0) PDF 838.09 K (34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索一种实验犬房间隔穿刺的方法。方法 健康犬10只,体质量10~15 kg,麻醉后穿刺股静脉置入鞘管,经鞘管送入0.032 英寸(1 英寸=2.54 cm)导引导丝至上腔静脉,沿导丝将房间隔穿刺鞘送入上腔静脉,退出导丝经穿刺鞘送入Brockenbrough穿刺针至鞘管内距离头端约1 cm处并指向12点钟方向,回撤鞘管及穿刺针同时顺钟向旋转针柄,至右房影中下1/3,针柄指向3点钟位置时可见到鞘管头端向左侧略明显的滑动,提示鞘管滑入卵圆窝。右前斜40°~50°透视,调整鞘管头端方向指向心影下缘上两个肋骨高度,推送鞘管有阻力后固定鞘管推送穿刺针,刺破房间隔至左心房,经穿刺针造影观察造影剂迅速弥散,或看到横行的左房顶部及左心耳确认穿刺进入左心房,固定穿刺针,推送鞘管超出穿刺针1~2 mm,退出穿刺针,经鞘管推注肝素后沿置入0.032 英寸左房两圈半钢丝至左房内弯曲2~3圈,固定导丝及扩张鞘,推送鞘至左房中部退出扩张鞘及导丝肝素化。术后观察30 min后复查心电图,经胸超声检查有无心包积液。处死5只实验犬观察房间隔穿刺位置,其余犬观察1个月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0只实验犬中有8只一次性穿刺成功,有2只第2次穿刺成功。1只犬因心包填塞死亡,其余犬术后30 min心电图及经胸超声检查未见异常。即刻处死的5只犬心脏大体标本均未见心包腔内血性液体,房间隔穿刺孔位于卵圆孔近似中央,其余犬观察1个月无其他并发症。手术操作时间(45±12.6)min,透视时间(9.2±6.4)min。结论 利用犬固定体位下固定X线投照角度时的骨性标记定位进行房间隔穿刺的方法,操作简便、安全有效。

    • >综述
    • 磁共振对慢性胰腺炎诊断的临床研究进展

      2014, 35(9):1001-1006. DOI: 10.3724/SP.J.1008.2014.01001

      摘要 (2187) HTML (0) PDF 750.80 K (31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慢性胰腺炎(chronic pancreatitis,CP)在我国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其诊断方法除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外,主要通过影像学检查。由于磁共振图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含有独特的化学结构信息,被认为比超声、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具有更大的潜在优越性,是近年来一种有价值的备受注目的新技术。MRI精髓在于既能显示形态学改变,亦能反映组织器官的功能性变化,甚至可提供生化过程的信息和动态的定量资料。本文就目前临床上运用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MR)诊断CP的研究现况作一综述。

    • 中性粒细胞在获得性免疫中的作用

      2014, 35(9):1007-1011. DOI: 10.3724/SP.J.1008.2014.01007

      摘要 (2345) HTML (0) PDF 687.56 K (49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性粒细胞不仅参与天然免疫,在获得性免疫中也发挥重要作用。中性粒细胞能够作为专职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s,APCs),提呈抗原并诱导T细胞分化;脾脏边缘区(marginal zone,MZ)的中性粒细胞可通过激活边缘区B细胞来诱导非T细胞依赖性的B细胞免疫应答;中性粒细胞中一类具有特殊表型的细胞(CD11cbright/CD62Ldim/CD11bbright/CD16bright)在急性炎症时能够抑制T细胞的激活。对中性粒细胞这些作用的认识,有助于阐明慢性炎症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肿瘤的发生机制,并为这些疾病的治疗寻找新的靶点。

    • >短篇论著
    • ITS万向锁定钢板治疗锁骨中段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2014, 35(9):1012-1015. DOI: 10.3724/SP.J.1008.2014.01012

      摘要 (2921) HTML (0) PDF 936.72 K (31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ITS万向锁定钢板治疗锁骨中段粉碎性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0月应用ITS万向锁定钢板(ITS锁定钢板组,n=32)或普通重建钢板(重建钢板组,n=42)治疗的74例锁骨中段粉碎性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Constant-Murly评分及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的差异。结果 两组基线资料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ITS锁定钢板组和重建钢板组手术时间分别为(39.5±9.1)min和(47.4±10.2)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术后Constant-Murly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5±3.0)周vs(13.3±3.8)周;(91.1±3.0)分vs(90.2±2.7)分]。ITS锁定钢板组术后无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及螺钉松动、钢板断裂等并发症,术后肩部疼痛1例,肩关节活动受限3例;而重建钢板组骨折延迟愈合3例,不愈合1例,螺钉松动3例,钢板断裂1例,术后肩部疼痛4例,肩关节活动受限2例。两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 vs 33%,P<0.05)。结论 ITS万向锁定钢板治疗锁骨中段粉碎性骨折具有良好疗效,优于传统的重建钢板技术。

    • 机器人辅助下前列腺癌根治术中“双三明治”式尿道分离技巧

      2014, 35(9):1016-1019. DOI: 10.3724/SP.J.1008.2014.01016

      摘要 (2395) HTML (0) PDF 1.92 M (28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机器人辅助下前列腺癌根治术中尿道分离的技巧。方法 通过对尿道周围解剖结构的研究和手术视频的回顾,总结“双三明治”式尿道分离方法,并归纳出6个手术操作要点:找准“黄金眼”、扎紧静脉丛、斜坡入路、持续张力、两翼松解、下底掏空。2013年6月至9月,采用“双三明治” 式尿道分离方法,单术者完成20例机器人辅助下前列腺癌根治术,其中T2N0M0 14例,T3N0M0 3例,T4N0M0 3例(新辅助治疗3个月)。结果 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平均手术时间(138±47.8)min,出血(150±67.4)mL,膀胱尿道吻合时间(13±6.5)min。利用“双三明治” 式尿道分离法,成功解剖性游离尿道17例。失败3例中,2例系尖部粘连,解剖层次不清;1例因出血较多,影响视野。完整保留尿道的患者术后(拔导尿管1 d)控尿率64.7%(11/17),尖部切缘阳性11.8%(2/17),进一步随访仍在进行中。结论 在达芬奇机器人系统的辅助下,采用“双三明治”式尿道分离方法,可解剖性游离尖部尿道,降低膀胱尿道吻合难度。

    • 住院医生血糖管理能力的调查分析

      2014, 35(9):1020-1023. DOI: 10.3724/SP.J.1008.2014.01020

      摘要 (2189) HTML (0) PDF 777.19 K (31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非内分泌专科住院医生使用胰岛素进行血糖管理的能力,为糖尿病的教学、治疗提供依据,并针对存在问题找出对策。方法 设计调查问卷表,主要对住院医生的血糖管理水平认知、胰岛素基本疗效认知、胰岛素使用的了解程度和影响住院医生有效使用胰岛素的因素4个方面进行调查,并搜集相关建议。结果 190位被调查者中有143人(75.26%)未参加过内分泌科轮转工作;住院医生对血糖管理的理论知识掌握不足,回答正确率为41.26%;对胰岛素使用的了解程度较低,仅16.82%的被调查者熟悉糖尿病防治指南,仅有不到30%的住院医生对胰岛素种类、特点及常用胰岛素治疗方案熟悉。影响住院医生有效使用胰岛素的因素有“患者住院时间太短导致血糖难以有效控制”、“非内分泌专科未对住院患者血糖管理给予足够重视”、“不知道如何确定个体化的降糖方案”等。结论 院内血糖管理需要得到重视,临床工作迫切需要更加深入地加强住院医生的相关教育。

    • 香附对川芎中阿魏酸在正常及偏头痛模型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2014, 35(9):1024-1028. DOI: 10.3724/SP.J.1008.2014.01024

      摘要 (2778) HTML (0) PDF 1021.05 K (30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香附对川芎中阿魏酸(ferulic acid,FA)在正常及偏头痛模型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影响。方法 用硝酸甘油(10 mg/kg)制作偏头痛大鼠模型,SD大鼠分为正常川芎组、正常川芎-香附组、模型川芎组、模型川芎-香附组,灌胃给药,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血药浓度,流动相为0.2%甲酸水(A)-甲醇(B),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322 nm,检测给药后0~8 h内大鼠血浆中FA的浓度,DAS 2.0软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 HPLC法的方法学考察均符合测定要求。正常组中川芎配伍香附后FA的吸收半衰期t1/2Ka缩短(P<0.05),达峰时间Tmax提前(P<0.05),但其他药代动力学参数与配伍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模型组中川芎配伍香附后FA的达峰浓度Cmax、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分布半衰期t1/2α、表观分布容积增大(P<0.01或P<0.05),Tmax提前(P<0.05),清除率降低(P<0.01)。结论 在正常大鼠体内香附加快了FA的吸收,而在偏头痛模型大鼠体内香附减慢FA在体内的分布和代谢,延长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时间,从而提高了FA的生物利用度。

    • 二甲双胍对TNF-α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的影响及其机制

      2014, 35(9):1029-1033. DOI: 10.3724/SP.J.1008.2014.01029

      摘要 (2315) HTML (0) PDF 1.08 M (27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二甲双胍对TNF-α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迁移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 实验设对照组、TNF-α组(10 ng/mL)、二甲双胍组(2 mmol/L)、二甲双胍+TNF-α组(浓度同前)。分别用划痕实验和侵袭小室(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能力;RT-PCR法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 mRNA的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MMP-2、MMP-9以及各组细胞核内NF-κB、胞质IκB的表达。结果 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均显示TNF-α组细胞迁移能力高于对照组(P<0.01),二甲双胍组细胞迁移能力低于对照组(P<0.05),二甲双胍 TNF-α组细胞迁移能力低于TNF-α组(P<0.01);TNF-α组MMP-2、MMP-9、NF-κB的表达高于对照组,IκB的表达则降低(P<0.01)。二甲双胍 TNF-α组较TNF-α组MMP-2、MMP-9、NF-κB的表达则明显下降,IκB的表达则升高(P<0.01)。二甲双胍组细胞内MMP-2、MMP-9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但细胞内NF-κB、IκB蛋白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二甲双胍能抑制TNF-α诱导的VSMCs迁移,其抑制作用可能与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量的下调及NF-κB信号通路的阻断有关。

    • 阿奇霉素泡囊体外释放与体内吸收的相关性

      2014, 35(9):1034-1037. DOI: 10.3724/SP.J.1008.2014.01034

      摘要 (2551) HTML (0) PDF 769.48 K (32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价阿奇霉素泡囊的体外释放和体内吸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激光粒度仪测定阿奇霉素泡囊的粒径和zeta电位。建立UV法进行体外分析测定其体外释放度,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体内分析测定大鼠口服后的血药浓度,然后分别以Loo-Riegelman法和反卷积分法计算体内吸收分数Fa和输入函数R。结果 阿奇霉素泡囊的粒径为(907.4±0.10)nm,zeta电位为(14.6 ± 0.02)mV。其体内阿奇霉素与内标峰面积之比(A)和阿奇霉素浓度(C)标准曲线回归方程为:A= 19.26C-52.69,r=0.999 0(n=3);体外482 nm波长处光密度(D)与浓度(C)标准曲线回归方程为:D=0.014 4C-0.070 1,r=0.999 6(n=3),回收率均符合要求。以体外累计释放度Y与Fa和R建立的回归方程分别为:Fa=0.981 8Y + 1.083 1,r=0.956 5、R=0.763 5Y-15.699,r=0.862 7。结论 阿奇霉素泡囊体外释放与体内吸收之间没有相关性。

    • >研究简报
    • 丹红对高脂喂养自发性高血压大鼠代谢及血管功能的影响

      2014, 35(9):1038-1041. DOI: 10.3724/SP.J.1008.2014.01038

      摘要 (2148) HTML (0) PDF 1014.56 K (30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本试验主要研究使用丹红注射液对高脂饲养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影响,观察代谢、血压及血管舒张功能指标。方法: 1、6周龄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24只,分为普通饮食组(Control)(8只)、高脂饲料组(High Fat)(8只)、丹红 高脂饲料组(DanHong High Fat)(8只),所有大鼠均进行为期1周的适应性喂养,然后开始干预,共进行12周;2、每2周测量1次体重和鼠尾血压;3、12周后处死大鼠并通过颈动脉采集血浆,测量血糖和血脂,取胸主动脉观察动脉的舒张功能。结果:1、丹红可以阻止高脂饲料导致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体重、血糖、血脂的增加,P<0.05或P<0.01。2、丹红可以改善高脂饲料喂养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主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P<0.05。3、丹红可以降低高脂饲料喂养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鼠尾收缩压,P<0.05。结论:丹红可以改善高脂饲料喂养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代谢紊乱,改善主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和降低血压。

    • >病例报告
    • 急性肺栓塞导致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1例报告

      2014, 35(9):1042-1044. DOI: 10.3724/SP.J.1008.2014.01042

      摘要 (1939) HTML (0) PDF 5.60 M (23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髂窝脾种植1例报告

      2014, 35(9):1044-1045. DOI: 10.3724/SP.J.1008.2014.01042

      摘要 (2106) HTML (0) PDF 631.60 K (32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病例: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重要通知
友情提醒: 近日发现论文正式见刊或网络首发后,有人冒充我刊编辑部名义给作者发邮件,要求添加微信,此系诈骗行为!可致电编辑部核实:021-81870792。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