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第35卷第S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基础医学创新论坛
    • 咖啡因对大鼠神经行为学与海马形态学及神经元内γ-氨基丁酸和5-羟色胺表达的影响

      2014, 35(S1):1-1.

      摘要 (2183) HTML (0) PDF 1.41 M (21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咖啡因对大鼠神经行为学与海马形态学及神经元内γ-氨基丁酸(GABA)和5-羟色胺表达的影响,以探讨咖啡因改善学习记忆能力的可能作用机制。 【方法】 将30只雌性SD大鼠按完全随机分组法分成3组,对照组(n=10)每天给予生理盐水灌胃,实验组分低剂量组(n=10)和高剂量组(n=10),每天分别给予 20、60 mg/kg咖啡因灌胃,连续18 d,进行咖啡因干预处理。通过Morris水迷宫实验测试各组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神经元内GABA和5-羟色胺表达变化,借助H-E染色、尼氏染色和电子显微镜观察各组大鼠海马神经元形态结构改变。 【结果】 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果显示咖啡因可以改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高剂量咖啡因作用更加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高剂量组(0.214 1±0.006 6)和低剂量组(0.279 4±0.008 1)海马神经元内GABA表达较对照组(0.355 1±0.011 7)减少(F=172.603,P<0.05);高剂量组(0.551 3±0.017 8)和低剂量组(0.485 6±0.008 5)5-羟色胺表达较对照组(0.290 3±0.009 7)增多(F=289.541,P<0.05),且高剂量组变化更加明显;H-E染色未见异常;尼氏染色显示高剂量组(0.559 8±0.009 5)和低剂量组(0.575 9±0.004 9)海马神经元内尼氏体较对照组(0.385 3±0.008 1)增多(F=31.776,P<0.05),且低剂量组增多更加显著;电镜观察发现实验组海马神经元内游离核糖体密度较对照组明显增高,高剂量组海马部分神经元局部内质网轻度扩张、线粒体肿胀、神经髓鞘松解受损。 【结论】 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咖啡因可剂量依赖性地改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海马神经元内GABA表达和促进5-羟色胺表达有关。

    • 食用辣椒对缺血性脑卒中影响的临床及实验动物研究

      2014, 35(S1):1-2.

      摘要 (1708) HTML (0) PDF 1.42 M (24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临床问卷调查和实验动物模型探讨辣椒素是否对缺血性脑卒中有保护作用。分析食用辣椒是否会影响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以及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观察辣椒素灌胃处理是否影响大鼠的神经学功能评价和脑缺血情况,从而分析辣椒素对缺血性脑卒中是否存在保护效应。 【方法】 临床问卷调查:选取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和无心脑血管疾病人群各600例,发放问卷进行调查,之后进行病例对照分析,统计两组人群在是否食用辣椒、食用辣椒的频率及种类等方面的差异;动物实验: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结合神经学功能评价和TTC染色技术观察辣椒素灌胃处理对大鼠缺血性脑卒中是否存在保护效应。 【结果】 通过统计临床调查得到的问卷数据,分析对照组和病例组在是否食用辣椒以及食用辣椒的频率、种类等方面的差异,相比病例组而言,对照组食用辣椒的频率要更高,种类更丰富,更偏向于辣度高的辣椒。统计TTC染色后的脑片,统计缺血面积的大小,结果显示术前给予辣椒素后,脑缺血面积显著降低。同时取实验组大鼠的胃部组织进行切片观察,在权衡脑缺血损伤保护效应和胃部损伤效应后,得到灌胃的最佳剂量为120 mg/kg。 【结论】 综合临床和动物实验两部分研究结果表明,食用辣椒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

    • 前额叶皮层-小脑theta振荡同步化与联合型运动性学习行为适应性表现的相关性研究

      2014, 35(S1):2-2.

      摘要 (1610) HTML (0) PDF 1.32 M (20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联合型运动性学习(associative motor learning)是人类从事生产劳动和体育活动所必需的重要脑高级功能,它需要通过分别执行感觉和运动信息处理的脑区之间的协作来实现。例如,在痕迹性眨眼条件反射任务中(一种研究联合型运动性学习神经机制的行为模型),为恰当地表现出运动性学习行为,内侧前额叶皮层必需编码和保持感觉刺激信息,然后再与小脑进行相互作用。但是,这两个远距脑区之间相互协作的机制目前仍不清楚。 【方法】 同步记录正在执行痕迹性眨眼条件反射任务的豚鼠尾端内侧前额叶皮层和小脑的局部场电位(local field potential,LFP)活动,并利用SB-334867干扰内源性觉醒肽orexins对小脑的兴奋作用,观察上述脑区之间LFP振荡同步化和条件眨眼反应适应性表现的变化。 【结果】 在痕迹性眨眼条件反射任务执行过程中,给予2 kHz纯音条件刺激会使尾端内侧前额叶皮层和小脑之间出现明显的LFP振荡同步化,而且该振荡同步化特异出现在theta频带(5.0~12.0 Hz),而不是发生在delta频带(0.5~4.5 Hz)和beta频带(12.5~30.0 Hz)。更重要的是,适应性条件眨眼反应特异出现在两个脑区间theta振荡同步化水平较高的条件下。这种更高的同步化水平是源于两个脑区之间LFP信号规律性排列(P<0.05),而非由两个脑区之间LFP信号功率强度相关度增加所引起(P>0.05)。此外,尾端内侧前额叶皮层与小脑theta振荡同步化和条件反应适应性表达的相关只在学习早期阶段是显著的(P<0.05),而在学习后期阶段该相关性则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最后,干扰内源性觉醒肽orexins对小脑的兴奋作用,会使尾端内侧前额叶皮层与小脑之间的theta振荡同步化水平显著降低,且这种降低与条件眨眼反应的适应性表现损害效应呈现明显的正相关(P<0.05)。 【结论】 内侧前额叶皮层可以通过theta频带振荡同步化的方式与小脑进行相互协作,从而有助于两个脑区间的信息传递以及运动性学习行为的正确表现。

    • 多节段背根神经节慢性压迫大鼠的痛觉敏化及其机制

      2014, 35(S1):3-3.

      摘要 (1990) HTML (0) PDF 1.33 M (17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机械压迫背根神经节及其附近的神经根可能会引起腰痛和坐骨神经痛,而在患者人群中多节段的腰骶神经根病比单一能级水平更常见,常常表现出多节段神经根受压和椎间孔狭窄。本研究目的是观察多节段背根神经节慢性压迫(mCCD)模型大鼠自发和诱发痛行为,初步探讨其可能的神经机制。 【方法】 将168只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200~220 g)随机分成多节段背根神经节慢性压迫(n=89)组和正常(正常对照,n=79)组。本实验自发痛行为由位于大鼠视野盲区的摄像头记录,机械和温度(冷和热)刺激诱发痛行为进行评估。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多导微电极阵列方法观察mCCD组大鼠外周背根神经节和中枢神经系统前扣带回皮层的可塑性变化。 【结果】 mCCD模型大鼠在术后3 h~42 d中表现出持续和明显的自发痛行为,如湿狗样行为和自发性缩爪,在术后1~42 d中出现明显同侧和对侧机械性触诱发痛和痛觉过敏、冷和热痛觉异常行为,热痛觉过敏。在mCCD模型大鼠同侧及对侧背根神经节中神经损伤标志物激活转录因子3(ATF3)的表达明显增加,ATF3表达增加出现于所有大小的背根神经节神经元中,同时对侧和同侧前扣带回皮层的长时程增强(LTP)消失。 【结论】 mCCD大鼠出现自发痛行为和对侧机械、温度性痛觉敏化,双侧背根神经节神经元损伤和前扣带回皮层突触可塑性变化可能参与该模型双侧机械和温度性痛觉敏化以及自发痛行为。

    • NF-κB在氯胺酮致发育期大鼠皮质神经毒性中的作用

      2014, 35(S1):3-4.

      摘要 (1826) HTML (0) PDF 1.34 M (21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文献表明NF-κB活化可上调Cyclin D1,异常启动细胞周期诱导神经细胞凋亡。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氯胺酮能上调未成熟神经细胞Cyclin D1的表达,且呈时间剂量依赖性,提示NF-κB在氯胺酮诱导未成熟神经毒性方面起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体内和体外模型观察氯胺酮诱导的未成熟神经细胞凋亡过程中NF-κB活性的变化,探讨NF-κB在其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 体内模型: P7SD幼鼠每90分钟经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氯胺酮 (0、5、10、20 mg/kg)共5次,7.5 h后提取大脑皮质细胞浆蛋白及核蛋白。体外模型: E18胎鼠皮质神经细胞培养24 h,加入不同浓度的氯胺酮(0、1、10、100、1 000 μmol/L),作用不同时间(6、12、24、48 h)提取大脑皮质细胞浆蛋白及核蛋白。MTT法检测氯胺酮对E18胎鼠皮质神经细胞体外存活率的影响;蛋白质印迹法检测P7幼鼠皮质及E18胎鼠皮质神经细胞中核蛋白P65、P50和浆蛋白I-κB的表达水平。 【结果】 MTT法显示在体外模型中氯胺酮作用6 h后实验组神经细胞存活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作用12 h后100、1 000 μmol/L实验组神经细胞存活率低于对照组,作用24 h后10、100以及1 000 μmol/L实验组神经细胞存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作用48 h后实验组神经细胞存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蛋白质印迹结果显示在体内模型中10、20 mg/kg实验组细胞核中P65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20 mg/kg实验组细胞核中P50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10、20 mg/kg细胞浆中I-κB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体外模型中氯胺酮处理6、12、24、48 h的100、1 000 μmol/L实验组以及48 h后10 μmol/L实验组细胞核中P65水平高于对照组, 12、24、48 h的100、1 000 μmol/L实验组以及48 h的10 μmol/L实验组细胞核中的P50水平高于对照组,12 h的100、1 000 μmol/L实验组以及24、48 h的10、100、1 000 μmol/L实验组细胞浆中的I-κB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以上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一定的剂量作用一定的时间情况下氯胺酮可以诱导未成熟神经细胞凋亡,其可能的机制之一是氯胺酮激活NF-κB,活化NF-κB迅速转移到细胞核内促进Cyclin D1表达,导致细胞周期异常启动从而导致神经细胞凋亡。

    • 黄芪和三七的主要有效成分配伍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能量代谢的影响

      2014, 35(S1):4-4.

      摘要 (1961) HTML (0) PDF 1.33 M (20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黄芪的主要有效成分黄芪甲苷和三七的主要有效成分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三七皂苷R1配伍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能量代谢的影响。 【方法】 C57BL/6小鼠随机分组,连续给药3 d,末次给药1 h后,结扎双侧颈总动脉造成脑缺血20 min,再灌注24 h。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脑组织中ATP、ADP、AMP含量,计算总腺嘌呤核苷酸(TAN)、能荷(EC)值; RT-PCR法测定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3) mRNA表达,蛋白质印迹法测定脑组织磷酸化的单磷酸腺苷激活的蛋白激酶α1/2 (p-AMPK α1/2)、GLUT3蛋白表达。 【结果】 (1)黄芪甲苷、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三七皂苷R1可显著增加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ATP、ADP、AMP含量,提高TAN值;黄芪甲苷+人参皂苷Rg1、黄芪甲苷+人参皂苷Rb1、黄芪甲苷+三七皂苷R1及四种有效成分配伍均可显著提高脑组织ATP、ADP、AMP含量及TAN、EC值,且两种有效成分配伍的效应强于各有效成分单用,四种有效成分配伍的效应强于各有效成分单用及大部分两有效成分配伍。(2)黄芪甲苷、三七皂苷R1、四种有效成分配伍组、黄芪甲苷+人参皂苷Rg1及黄芪甲苷+三七皂苷R1能显著增加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p-AMPK α1/2蛋白表达,且四种有效成分配伍,黄芪甲苷与人参皂苷Rg1、三七皂苷R1配伍升高p-AMPK α1/2的效应分别高于各有效成分单用,四种有效成分配伍组的效应高于黄芪甲苷+人参皂苷Rb1组。(3)脑缺血再灌注后,各药物均能提高脑组织GLUT3基因和蛋白表达,且黄芪甲苷与人参皂苷Rg1和三七皂苷R1两药或四种有效成分配伍增强GLUT3表达的效应大于各有效成分单用;四种有效成分配伍上调GLUT3 mRNA表达的效应大于黄芪甲苷+人参皂苷Rb1配伍,上调GLUT3蛋白表达的效应大于黄芪甲苷+人参皂苷Rb1及黄芪甲苷+三七皂苷R1。 【结论】 黄芪和三七的四种主要有效成分配伍对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能量代谢的改善具有促进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上调脑组织AMPK磷酸化水平,增强脑组织GLUT3蛋白表达,从而介导葡萄糖进入神经细胞,增加神经细胞的葡萄糖供应和摄取,改善缺血后脑组织的能量代谢有关。

    • Sim2在高糖所致的神经元损伤中的作用

      2014, 35(S1):5-5.

      摘要 (2068) HTML (0) PDF 1.33 M (19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阐明Sim2在高糖所致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损伤中的作用,并探讨姜黄素是否能通过降低Sim2的表达在高糖所致神经元损伤中起神经保护作用。 【方法】 将成年Sprague-Dawley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和链脲霉素诱导的糖尿病(DM)组,分别测定血糖含量,血糖超过16.7 mmol/L即为高糖模型鼠。取孕17~18 d胎鼠皮质,原代培养神经元,随机分为对照组(25 mmol/L糖)、高糖组(50 mmol/L糖)、甘露醇组(25 mmol/L甘露醇)、高糖+低剂量姜黄素(0.1 μmol/L)组、高糖+高剂量姜黄素(1 μmol/L)组,分别采用免疫荧光染色以及蛋白质印迹法测定Sim2与Drebrin的含量,用LDH的释放评价细胞活力,定量反转录PCR分析Drebrin的mRNA水平。同时利用表达Sim2 shRNA慢病毒感染培养的神经元,碘化丙啶(PI)染色分析敲低Sim2对细胞损伤的影响。 【结果】 链脲霉素诱导的DM组血糖水平明显升高,表明造模成功。蛋白质印迹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Sim2在DM组皮质表达明显升高(P<0.05),而Sim2负性调控的Drebrin蛋白则显著降低(P<0.05)。免疫双标染色结果显示,Sim2主要在神经元中表达。同样,在原代培养的神经元中高糖可诱导Sim2的表达,降低Drebrin的表达。而神经保护剂姜黄素可以降低高糖所致的Sim2表达。LDH结果显示,神经保护剂姜黄素亦减轻高糖所致的神经元损伤。PI染色结果显示,在神经元中敲低Sim2的表达可直接降低高糖所致的神经元损伤。 【结论】 Sim2介导了高糖所致的神经元损伤,且姜黄素可通过降低Sim2的表达发挥其神经元保护作用。该研究为阐述糖尿病脑病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 番茄红素减轻同型半胱氨酸诱导的AD样病理损伤

      2014, 35(S1):5-6.

      摘要 (1812) HTML (0) PDF 1.34 M (18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番茄红素对同型半胱氨酸诱导阿尔茨海默病(AD)样病理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方法】 通过给予同型半胱氨酸 (Hcy,每日尾静脉注射400 μg/kg,连续14 d)制造AD样记忆障碍的大鼠模型,并检测同时补充番茄红素(Lyco,每日灌胃给药40 mg/kg,连续14 d)后相关指标的变化。采用Morris 水迷宫系统测试大鼠的空间记忆能力;运用离体脑片LTP技术比较EPSP的斜率变化,高尔基染色法进行树突棘的形态观察和分析;免疫印迹测定tau的磷酸化水平以及蛋白免疫印迹检测蛋白磷酸酶2A(PP2A)的相关位点及亚基活性。 【结果】 Morris 水迷宫从第5天开始,与正常组(Con)相比,Hcy处理的大鼠(Hcy)显示出潜伏期的延长,而同时补充番茄红素的大鼠(Hcy+Lyco)则显示出正常的缩短的潜伏期,第8天撤走平台进行测试,发现Hcy组大鼠表现出了较长的潜伏期、较少的目标平台穿越次数以及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离体脑片LTP记录Hcy组和Hcy+Lyco组大鼠fEPSP的斜率分别增加了约1.2倍和1.6倍,高尔基染色方法观察发现Hcy组的大鼠脑片中,CA1区神经元树突棘密度和成熟的蘑菇型树突棘均出现了减少,而补充番茄红素能够恢复这种改变。在海马组织提取物中,Hcy组大鼠 tau的磷酸化水平在Ser214的(PS214)、Thr231(PT231)、Ser262(PS262)和Ser396(PS396)均出现明显的增加,而非磷酸化的tau(Tau1)的水平则出现了下降,当同时补充番茄红素时,上述表位的过度磷酸化均出现了明显的下降。通过蛋白免疫印记检测到Hcy注射的大鼠海马组织匀浆中,PP2AC在Tyr307的磷酸化和Leu309的去甲基化都出现了增加,而补充番茄红素能够对抗这些变化。 【结论】 番茄红素可有效减轻Hcy诱导的严重记忆损害,有效逆转Hcy诱导的突触传递缺陷,其还可以降低Hcy诱导的PP2AC的磷酸化和去甲基化,并可能进而影响了AD样的tau蛋白磷酸化。

    • 安多霖对高频电磁辐射致大鼠海马区域损伤的防治作用

      2014, 35(S1):6-6.

      摘要 (1780) HTML (0) PDF 1.33 M (18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高频电磁辐射致大鼠海马区域损伤的机制,探讨高频电磁辐射引起细胞凋亡的规律及安多霖对高频辐射大鼠学习记忆损伤的防治作用,为电磁辐射防护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鼠龄8周健康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模型组(B组)、安多霖低浓度组(C组)、安多霖高浓度组(D组),每组30只。饲养7 d使其适应环境,A和B组生理盐水灌胃,C组给安多霖2 g/(kg·d)灌胃,D组给安多霖4 g/(kg·d)灌胃。给药第10天,对B、C、D组大鼠进行高频辐射,建立动物模型。利用Morris水迷宫,观察高频辐射后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变化。在辐射后6 h和24 h,取材,采用SP法检测海马组织中锥体细胞和齿状回颗粒细胞caspase-3蛋白表达情况。采用透射电镜技术检测海马组织中BBB结构的变化。 【结果】 B组与A组相比,B组大鼠行动迟缓,较A组出现对各组刺激反应迟钝的现象。Morris水迷宫检测:高频辐射后,B组大鼠平均逃避潜伏期比A组明显延长,且跨越平台的次数比A组明显减少。透射电镜观察:C组,TEM下可见硝酸镧颗粒主要沉积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BCECs)紧密连接(TJ)处,少量镧颗粒穿过TJ处。星形胶质细胞周围亦见少量镧颗粒沉积。D组,TEM下可见硝酸镧颗粒主要沉积在基膜外侧,未穿过TJ处。星形胶质细胞周围亦未见有镧颗粒沉积。免疫组化检测:C组与B组相比caspase-3表达量低于B组(P<0.05),D组与B组相比caspase-3表达量低于B组(P<0.05),D组与C组相比caspase-3表达量较C组低(P<0.05)。 【结论】 高频辐射通过改变BBB通透性、增高锥体细胞和颗粒细胞中的caspase-3表达、影响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安多霖通过改善大鼠BBB通透性、降低caspase-3表达等途径对高频辐射致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具有防治的作用。

    • 人参皂苷Rg1对Aβ1-40致AD模型大鼠行为学及caspase-3表达的影响

      2014, 35(S1):7-7.

      摘要 (1892) HTML (0) PDF 1.33 M (17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人参皂苷Rg1对Aβ-淀粉样蛋白1-40致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及对caspase-3表达的调控作用,探究人参皂苷Rg1对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的防护作用。 【方法】 选取3个月龄健康SD大鼠75只,随机分为青年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人参皂苷Rg1干预组[模型+人参皂苷Rg1 20 mg/(kg·d)剂量组和模型+人参皂苷Rg1 40 mg/(kg·d)剂量组],每组15只。D-半乳糖50 mg/kg大鼠腹腔注射,连续注射6周后,依照Paxions《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在海马区注入凝聚态Aβ1-40溶液1 μL制作AD模型。造模成功后,人参皂苷Rg1干预组分别给予人参皂苷Rg1 20、40 mg/(kg·d)灌胃,其它三组以等量生理盐水灌胃(1次/d),连续30 d后利用Morris水迷宫观察人参皂苷Rg1对A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断头取海马,应用H-E染色法观察海马CA1区病理学改变;应用RT-PCR、免疫组化(SABC)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caspase-3基因及蛋白表达情况。 【结果】 (1)人参皂苷Rg1干预组大鼠的学习记忆成绩优于模型组(P<0.05);(2)模型组海马CA1区神经元排列欠规则,可见肿胀的细胞,出现核固缩,锥体细胞较少,可见凋亡小体。人参皂苷Rg1干预组可见细胞排列基本规则,明显坏死的锥体细胞较少;(3)与青年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caspase-3基因及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Rg1干预组大鼠的caspase-3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 【结论】 人参皂苷Rg1通过抑制caspase-3的表达,从而抑制Aβ1-40致AD模型大鼠神经元凋亡,进而改善A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达到防治AD的目的。

    • PQQ对鱼藤酮脑内注射PD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2014, 35(S1):7-8.

      摘要 (1514) HTML (0) PDF 1.34 M (17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本课题拟通过单侧前脑内侧束注射鱼藤酮(复合物I抑制剂)建立大鼠帕金森病(PD)模型,通过尾静脉注射给药后观察吡咯喹啉醌(PQQ)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为将其开发为防治PD的药物提供可靠的基础实验依据。 【方法】 建立大鼠鱼藤酮左侧MFB注射模型(坐标:前囟后2.8 mm,中线左旁开2.0 mm,硬膜下8.0 mm),注射12 μg,体积4 μL,速度0.5 μL/min,注射完毕后留针5 min,缓慢退针。鱼藤酮注射后第2天开始通过尾静脉注射给予不同剂量PQQ,在手术后8周通过阿扑吗啡(apomorphine)诱导的旋转实验等观察PQQ对PD模型鼠行为学指标的影响;通过TUNEL和尼氏染色分析大脑皮层和黑质纹状体部位细胞凋亡的情况;采用caspase酶活性分析测定酶活性,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分离胞质蛋白和线粒体蛋白,检测CytC和Smac的亚细胞定位改变以及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活性;通过实时定量PCR检测Ndufs等基因的表达情况;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ROS的生成;提取不同脑区蛋白,测定GSH、SOD和MDA的含量;免疫组化观察DA、TH和VMAT的表达及定位;HPLC检测DA含量的变化。通过以上行为学指标、形态学分析、凋亡相关检测、线粒体功能测定、ROS水平检测以及神经递质合成和转运的研究,分析PQQ在PD模型大鼠体内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 【结果】 术后8周腹腔内注射APO可诱发PD模型大鼠以健侧后肢为支点向健侧旋转,PQQ给药能显著减少旋转次数,并减少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丢失,抑制细胞凋亡的发生。PQQ能提高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的活性和Ndufs的表达,增加抗氧化能力,促进TH和VMAT的表达,抑制DA在细胞内的重新分布。 【结论】 PQQ对鱼藤酮诱导的大鼠PD模型具有保护作用,作用可能与其保护线粒体功能、对抗氧化应激和促进DA的转运相关。

    • 枸杞叶及枸杞多糖对星形胶质细胞α7nAChR的表达影响

      2014, 35(S1):8-8.

      摘要 (1701) HTML (0) PDF 1.32 M (20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枸杞叶和枸杞多糖对5、7个月龄快速老化模型小鼠SAMP8脑海马星形胶质细胞及原代培养的SD大鼠脑海马星形胶质细胞α7nAChR表达的影响。 【方法】 实验一:选用 5、7 个月龄SAMP8,以同龄正常老化SAMR1 为正常对照。SAMP8随机分为给药组和对照组,给药组分为枸杞叶全汁高、低剂量组和枸杞多糖高、低剂量组。给药组灌胃服用高、低剂量枸杞叶全汁或枸杞多糖,每天1次,连续8周,对照组灌胃服用等量蒸馏水;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检测SAMP8脑海马星形胶质细胞α7nAChR的表达。实验二:用含10%、20%枸杞叶及枸杞多糖脑脊液培养海马原代星形胶质细胞,于给药后培养24、36、48、72 h后收集细胞,采用MTS细胞活性检测,免疫荧光及蛋白质印迹法检测α7nAChR的表达。 【结果】 实验一:免疫荧光双标结果显示:(1)5、7 个月龄SAMR1较同月龄SAMP8脑海马区星形胶质细胞和α7nAChR阳性细胞表达均减少;(2)5个月龄SAMP8对照组较7个月龄SAMP8对照组脑海马区星形胶质细胞和α7nAChR阳性细胞表达均减少;(3)5、7个月龄SAMP8各给药组与同月龄SAMP8对照组比较,各给药组脑海马区星形胶质细胞和α7nAChR阳性细胞表达均减少;(4)同月龄高、低剂量组间无明显变化。实验二:(1)细胞活性结果显示:与空白脑脊液组比较,含10%、20%枸杞叶及枸杞多糖脑脊液培养海马原代星形胶质细胞36、48、72 h后,其细胞的活性均增加,但10%枸杞多糖脑脊液组有显著性差异;(2)蛋白质印迹结果显示:与空白脑脊液组比较,含10%、20%枸杞叶及枸杞多糖脑脊液培养海马原代星形胶质细胞36、48 h后,α7nAChR表达均增加,但10%枸杞多糖脑脊液组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 不同剂量枸杞叶和枸杞多糖对5、7个月龄快速老化模型小鼠SAMP8及原代培养的SD大鼠脑海马星形胶质细胞α7nAChR表达均有影响。

    • Ghrelin拮抗鱼藤酮诱导的多巴胺能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

      2014, 35(S1):9-9.

      摘要 (1950) HTML (0) PDF 1.33 M (17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帕金森病(PD)是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之一,遗传和环境因素均可导致PD的发生,但90%的PD为散发性。由于病因不明,临床上的治疗多为对症治疗,且药物治疗的副作用大,因此,寻找新的预防和治疗PD的生物活性物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Ghrelin是1999年发现的由28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脑肠肽,对其研究集中在摄食和能量代谢的调控上,近年来发现Ghrelin对下丘脑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为了探讨Ghrelin对多巴胺(DA)能神经元的作用,本实验拟在环境毒素鱼藤酮制备的PD细胞模型上,观察其对DA能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深入探讨其机制。 【方法】 本实验选用的DA能细胞是MES23.5细胞,具有DA能神经元的主要特点。实验分为三组:对照组,鱼藤酮处理组(500 nmol/L鱼藤酮孵育24 h),Ghrelin+鱼藤酮处理组(10-9 mol/L的Ghrelin预孵育20 min后,加入500 nmol/L鱼藤酮共同孵育24 h)。应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线粒体跨膜电位差和caspase-3活性,酶活性检测技术测定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I的活性,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线粒体细胞色素C的释放,Hoechst染色观察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变化。 【结果】 鱼藤酮处理24 h后,细胞存活率降低39%(P<0.01)。而Ghrelin预孵育20 min,能显著拮抗鱼藤酮所致的细胞存活率的降低(P<0.01)。Ghrelin能够拮抗鱼藤酮导致的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I活性的降低和跨膜电位差的降低,并进一步抑制鱼藤酮诱发的细胞色素 C由线粒体的释放。我们还观察了凋亡效应酶caspase-3活性的变化,在鱼藤酮处理组,细胞caspase-3的活性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而Ghrelin预孵育后,细胞caspase-3的活性较鱼藤酮组明显降低(P<0.05)。鱼藤酮孵育后,细胞出现明显的核碎裂与核固缩现象,而Ghrelin预处理后上述现象明显减轻。 【结论】 环境毒素鱼藤酮能够通过抑制DA能细胞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I的活性,从而导致其功能的损伤,引起线粒体跨膜电位差的降低和细胞色素C的释放,并进一步诱发细胞的凋亡,而Ghrelin能够通过作用于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I,从而恢复线粒体功能,抑制细胞凋亡,发挥其保护作用,但其细胞内的信号转导过程尚需进一步探讨。

    • PI3K/Akt/GSK-3β/β-catenin信号通路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元保护的实验研究

      2014, 35(S1):9-10.

      摘要 (1696) HTML (0) PDF 1.34 M (19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PI3K/Akt信号通路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对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 【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96只,采用longa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S组)、脑缺血再灌注组(I组)、脑缺血再灌注+bFGF后处理组(bFGF组)、脑缺血再灌注+bFGF后处理+LY294002(LY组),各组24只大鼠。各组依据缺血后再灌注时间点12、24、48、72 h再分4个亚组。应用H-E染色、TUNEL法检测皮质组织形态变化及细胞凋亡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原位杂交法、蛋白质印迹法分别检测在各组皮质不同再灌注时间点P-Akt、GSK-3β mRNA、β-catenin的表达变化。 【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Akt蛋白水平, I组和LY组每一灌注时间点都高于S组表达水平,24 h达高峰。bFGF组各亚组皮质P-Akt表达均较I组和LY组各亚组表达增多(P<0.05)。应用原位杂交和蛋白质印迹技术分别检测GSK-3β mRNA和β-catenin在缺血再灌注皮质的表达。I组和LY组各亚组缺血皮质GSK-3β mRNA和β-catenin表达高于S组,分别在48 h和72 h达高峰。与I组和LY组比较,bFGF组各亚组缺血皮质GSK-3β mRNA表达明显降低,而β-catenin蛋白表达却显著增高(P<0.05)。说明bFGF在缺血再灌注皮质通过激活Akt,抑制GSK-3β的活性,拮抗由GSK-3β、axin和结肠多发性息肉样蛋白(APC)组成的复合物,使β-catenin不能被磷酸化,游离的β-catenin在细胞浆内蓄积,继而进入胞核,促进Wnt靶基因转录,抑制细胞凋亡。从两条通路主要成员激活的时间上,Akt在皮质缺血再灌注后24 h达高峰,而β-catenin是缺血再灌注后持续增高,一直到72 h达高峰。提示β-catenin参与了脑缺血再灌注PI3K/Akt激活后的信号传导路径,Akt对β-catenin的调控作用同样在缺血性脑损伤中发挥作用,即Akt-GSK-3β-β-catenin。 【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PI3K/Akt信号通路通过GSK-3β可以调控Wnt信号通路主要成员β-catenin,这为深入研究β-catenin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提供重要线索。

    • 不同依赖时间对药物依赖者空间认知功能的影响

      2014, 35(S1):10-10.

      摘要 (1540) HTML (0) PDF 1.33 M (13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不同依赖时间对甲基苯丙胺依赖者和海洛因依赖者空间认知功能的影响。 【方法】 甲基苯丙胺依赖者(40例,M1:甲基苯丙胺依赖1年组16例;M2:2年组24例)、海洛因依赖者(35例,H1:海洛因依赖3年组16例;H2:6年组17例)及对照者(40例)参与2个空间认知实验。实验1:判断6个不同角度手/足图片的手指/足趾朝向,评估被试者空间定向能力。实验2:判断6个不同旋转角度手/足图片肢体的左右,评估空间视觉化能力。 【结果】 (1)M1、M2组,H1、H2组与对照组相比,手足图片各个角度正确率无明显差异。(2)M1组对各个角度足图片的反应明显慢于M2、对照组。M1组对150°、180°和210°手图片的反应明显慢于对照组,210°上慢于M2组。H2组对240°、270°和300°足图片的反应慢于H1、对照组,H2组对各个角度手图片的反应较H1、对照组慢。(3)M2组各个角度足图片正确率明显低于对照组。M1、M2组各角度手图片正确率降低。H1组在120°、180°上,H2组在各个角度上,足图片的正确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0°、240°和300°上, H1与H2两组之间存在差异。H1组在0°、180°、240°和300°上,H2组在各个角度上,手图片的正确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在60°、180°、300°上, H1与H2两组之间存在差异。(4)M2组对0°、60°、120°和180°足图片的反应,及对各角度手图片的反应快于M1、对照组。H2组对各个角度足图片的反应慢于H1组,仅在0°上慢于对照组。H2组对各个角度手图片的反应慢于H1、对照组。 【结论】 甲基苯丙胺与海洛因依赖不影响依赖者空间方位认知的准确性,但影响其认知速度。甲基苯丙胺和海洛因依赖损伤依赖者空间视觉化能力的准确性与认知速度,且长时间依赖者更为突出。

    • 神经保护短肽NAP对小鼠社会隔离模型抑郁样行为的作用研究

      2014, 35(S1):11-11.

      摘要 (2001) HTML (0) PDF 1.32 M (20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为探究神经保护短肽NAP对社会隔离(social isolation,SI)模型小鼠抑郁样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 【方法】 通过随机分组建立SI模型,以群养组(group housed, GH)为对照,利用构建好的带有NT4-NAP融合基因的腺相关病毒(AAV)经鼻给药进行干预,分为SI(NAP)、SI(AAV)、GH(NAP)、GH(AAV)四组,每组8只小鼠。首先,测试每组抑郁样行为,包括旷场实验(open field test, OFT)、强迫游泳(forced swimming test, FST)和悬尾实验(tail suspension test, TST)。同时检测模型建立后体重变化。其次,为探究NAP干预SI小鼠模型抑郁样行为的作用机理,根据目前已有抑郁症发病假说,利用ELISA技术选择检测小鼠脑内前额叶皮质(prefrontal cortex,PFC)、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NAc)、尾状核(caudate nucleus,CPu)和海马(hippocampus,HIP)等核团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五羟色胺(5-hydroxy tryptamine, 5-HT)和血清皮质酮(corticosterone)浓度变化。 【结果】 (1)NAP干预对体重的影响:从建立模型开始连续检测体重6周,发现SI组小鼠体重增长明显高于GH组;(2)NAP干预对行为的影响:OFT中,SI(AAV)组自主活动明显低于GH(AAV)组,但给予NAP干预后,SI(NAP)组与GH(NAP)组自主活动差异消失;FST中, SI(AAV)组不动时间明显高于GH(AAV)组,给予NAP干预后SI(NAP)组小鼠不动时间显著减短,与GH(NAP)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TST中SI(AAV)组与GH(AAV)组无统计学差异,予NAP干预后有产生差异趋势;(3) NAP作用机理研究:测试脑内BDNF浓度发现,NAP干预后可逆转或减弱SI模型导致的PFC、NAc、CPu、HIP等核团中BDNF浓度差异;SI模型下,各核团SI(AAV)组与GH(AAV)组无统计学差异,予NAP干预后,SI组CPu、HIP核团中5-HT较GH组升高;SI(AAV)组血中皮质酮浓度明显低于GH(AAV)组,但予NAP干预后,SI(NAP)组与GH(NAP)组自主活动差异消失。 【结论】 NAP主要通过影响脑内BDNF和血中皮质酮浓度对抗小鼠社会隔离模型所致抑郁样改变。

    • Z-十八碳-9-烯-丙磺酰胺调节脑缺血后小胶质细胞激活的作用研究

      2014, 35(S1):11-12.

      摘要 (1900) HTML (0) PDF 1.34 M (18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erebr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 CIRI)是指因脑缺血致脑组织坏死前,闭塞的脑血管再通后脑损伤进一步加重的现象,是引起多种脑部疾病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小胶质细胞被证实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免疫细胞,有吞噬、抗原提呈和表达大量免疫相关因子的功能,脑缺血时小胶质细胞过度活化,释放大量自由基、炎症因子和前炎症物质,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过多的病理损害,促使神经细胞的死亡,加重缺血性中风的损伤。Z-十八碳-9-烯-丙磺酰胺(N15)是油酰乙醇胺(oleoylethanolamide, OEA)的类似物,前期我们已经建立了稳定的小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同时发现N15治疗后可以明显降低小鼠脑缺血后的神经功能损伤、减小脑梗死体积、减轻脑水肿和血脑屏障的通透性,降低脑缺血后损伤侧皮层炎症因子TNF-α、IL-6蛋白的表达。前期研究中已证明N15确切的脑缺血保护作用,但相关机制尚不清楚。在此课题中,我们利用线栓法建立小鼠局灶性脑缺血(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研究N15对脑缺血再灌注小鼠的保护作用。 【方法】 利用免疫组化和蛋白质印迹法观察N15对脑缺血后小胶质细胞活化及分泌的前炎症细胞因子和细胞毒性介质的作用,并考察MAPKs(ERK、JNK和p38)、NF-κB、Nrf2、HO-1、NQO1等信号转导通路在N15调节小胶质细胞活化过程中的调控作用。以小胶质细胞活化及其释放的因子诱导的炎症反应为靶点,探索N15抗脑缺血新的作用机制。我们的研究将为N15开发成为新一代抗脑缺血药物奠定理论基础。

    • S1P通过促进慢性炎症反应加重缺血性心力衰竭

      2014, 35(S1):12-12.

      摘要 (1955) HTML (0) PDF 1.33 M (19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心肌梗死(MI)是导致心力衰竭(心衰)的最常见原因,以慢性炎症反应为特点的心脏重构是心衰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然而,导致MI后慢性炎症反应的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清楚。1-磷酸鞘氨醇(S1P)是一种生物活性溶血鞘脂,本课题组前期发现S1P可减轻急性心肌缺血损伤。鞘氨醇激酶1(SphK1)和S1P裂解酶(SPL)分别是调控S1P生成和降解的关键酶,S1P受体1(S1PR1)是心肌表达的唯一S1P受体,本课题拟在前期证实MI后心肌组织中SphK1-S1P-S1PR1和SPL表达均显著升高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S1P信号在MI后心衰中的作用。 【方法】 (1)80只雄性C57BL/6J小鼠(8~10周)随机分为以下4组:假手术组、MI组、MI+FTY720组、MI+THI组。FTY720可降低SphK1和S1PR1表达,于术后24 h腹腔注射给药,3 mg/(kg·d),1次/d,持续4周;THI是SPL抑制剂,于术后24 h 饮水饲喂,25 mg/L,2次/d,持续4周。以上各组分别于4周后行以下检测:①超声心动图,②心脏切片Masson-trichrome染色,③心肌组织S1P含量,④心肌组织SphK1、S1PR1、SPL、p-p65NF-κB/p65NF-κB、pSTAT3/STAT3的蛋白表达,⑤胎儿基因ANP、BNP和α-SMA的mRNA水平,⑥胶原蛋白Iα1、Iα2和IIIα1的mRNA水平。(2)分离培养SD乳鼠(1~2 d)心肌细胞,分别采用0、1.0 和10 mmol/L的S1P处理24 h,检测SPL、p-p65NF-κB/p65NF-κB的蛋白水平和TNF-α、IL-6、MCP-1和MMP2的mRNA水平。 【结果】 (1)与MI组相比,MI+FTY720组小鼠心肌组织中SphK1-S1P-S1PR1表达下降、NF-κB-STAT3活性下降、心脏重构显著减轻、心脏功能显著改善[左心室射血分数:MI+FTY720组(43.5±3.0)% vs MI组(32.4±2.7)%,P<0.05];与MI组相比,MI+THI组小鼠SphK1-S1P-S1PR1表达升高、NF-κB-STAT3活性增高、心脏重构显著加重、心脏功能显著下降[左心室射血分数:MI+THI组(25.4±2.3)% vs. MI组(32.4±2.7)%,P<0.05]。(2)在心肌细胞中,S1P处理24 h可剂量依赖性增加TNF-α、IL-6、MCP-1和MMP2的mRNA水平,并增加SPL的蛋白和mRNA水平。 【结论】 (1)MI后心肌组织中SphK1-S1P-S1PR1通过NF-κB-STAT3炎症信号促进心脏重构和心衰;(2)SPL在S1P的诱导下表达升高,通过降解S1P减轻MI后心脏重构和心衰。本研究首次揭示了病理性S1P信号参与MI心脏结构和功能的不良改变,为延缓缺血性心衰进展提供了新的潜在干预靶点。

    • 基于NO信号探索分析EOFAZ调控血管内皮功能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2014, 35(S1):13-13.

      摘要 (1629) HTML (0) PDF 1.33 M (18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艳山姜挥发油(EOFAZ)对脂多糖(LPS)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基于NO信号探索分析EOFAZ调控血管内皮功能的药效物质基础。 【方法】 体外传代培养HUVECs,四甲基偶氮唑蓝法(MTT)考察LPS炎性损伤的量效-时效关系,建立LPS诱导的HUVECs炎性损伤模型。实验分为6组,即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阿司匹林组(Asp,4 mmol/L)及EOFAZ高、中、低(4、1、0.25 μg/L )剂量组。阿司匹林及EOFAZ组于造模前干预保护1 h后,再加入LPS复制HUVECs炎性损伤模型。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MTT法分析细胞存活率,生化酶学法测定培养上清液乳酸脱氢酶(LDH)活力,NO试剂盒测定上清液NO含量,研究EOFAZ对血管内皮功能的调控保护作用。依据EOFAZ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成分含量检测结果,并结合单成分分析法及正交试验方法测定EOFAZ主要物质成分对LPS诱导损伤的HUVECs的保护作用,并基于NO信号筛选其主要药效物质基础。 【结果】 H-E染色细胞核染为蓝色,胞浆染为淡红色。空白对照组细胞形态饱满,细胞核居中,细胞膜完整。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细胞数目减少,间隙增大,胞核浓缩深染。经EOFAZ高、中、低剂量组及阿司匹林组干预保护后细胞形态可接近于正常。与空白组比较,LPS诱导损伤的HUVECs细胞存活率显著降低,LDH活力明显增加,内皮细胞NO分泌与释放减少。EOFAZ高、中、低剂量组及阿司匹林组干预保护后能显著改善和逆转上述改变。单成分分析法及正交设计试验结果显示,EOFAZ中含量较高的四种成分:α-蒎烯、β-蒎烯、1,8-桉叶油醇、莰烯均能明显提高细胞存活率及提高培养上清液NO的分泌与释放,且呈一定剂量相关性。 【结论】 EOFAZ对LPS诱导的 HUVECs的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中α-蒎烯、β-蒎烯、1,8-桉叶油醇、莰烯为EOFAZ调控血管内皮功能的主要药效物质基础。

    • 参黄液对大鼠肢体动脉缺血的治疗作用的初步研究

      2014, 35(S1):13-13.

      摘要 (1565) HTML (0) PDF 1.33 M (17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建立动物肢体缺血模型,研究参黄液对肢体动脉缺血的治疗作用及机制。 【方法】 采用股动脉注射月桂酸的方法建立大鼠后肢缺血模型,将9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75%乙醇治疗组和参黄液治疗组,每组30只,分别于第7、14、21天观察大鼠后肢缺血程度,于第21天取后肢肌肉标本进行病理检查。 【结果】 与对照组和75%乙醇治疗组相比,参黄液治疗组的大鼠后肢缺血症状明显减轻,其肢端坏疽及感染范围明显减小,同时患肢跛行和肿胀减轻,且参黄液治疗组VEGF相关抗原的表达水平以及毛细血管密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75%乙醇治疗组(P<0.05)。 【结论】 参黄液可以调节VEGF的表达,促进毛细血管生成,有效改善肢体动脉缺血,减轻坏疽肢端和感染。

    • 脊髓电刺激治疗心肌缺血的作用机制

      2014, 35(S1):14-14.

      摘要 (1744) HTML (0) PDF 1.33 M (16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明确心肌缺血时P物质(substance P,SP)和强啡肽(dynorphin,DYN)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信号传导,阐明SP和DYN在脊髓电刺激(SCS)治疗心肌缺血的作用,以明确SCS治疗心肌缺血、缓解心绞痛的作用机制,为其临床应用推广奠定理论基础。 【方法】 将实验分为九组:正常对照组、心肌缺血组(CAO)、SCS组、CAO+SCS组、假手术+ibotenic acid组、SCS + ibotenic acid组、SCS + CAO + ibotenic acid组、SCS + nor-binaltorphimine 组、SCS + CAO + nor-binaltorphimine组,制作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心肌缺血前15 min在第一胸椎(T1)给予电刺激,连续刺激45 min,心肌缺血30 min,在术后3 h取材,一部分动物新鲜取材[第四胸椎(T4)和脑干],置-80℃冷冻保存,进行RT-PCR和蛋白质印迹检测,一部分大鼠经主动脉灌流固定,进行石蜡包埋用于免疫组化染色 。 【结果】 (1)心肌缺血致SP在脊髓胸段T4和脑干的表达增加;SCS可降低心肌缺血所致SP表达的增加。(2)SCS可使心肌缺血时DYN的表达增加。(3)在上颈髓给予选择性破坏神经细胞的ibotenic acid,抑制SP和DYN表达的改变。(4)在上颈髓给予阿片受体特异性阻滞剂nor-binaltorphimine,抑制SP和DYN表达的改变。 【结论】 SCS在上颈髓产生下行抑制,从而抑制脊髓胸段,使抑制性神经递质DYN表达增加,痛觉神经递质SP表达降低,而且DYN的增加来源于上颈髓神经元从而抑制SP的释放。

    • P2X7受体在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中的作用与机制

      2014, 35(S1):14-15.

      摘要 (1930) HTML (0) PDF 1.33 M (20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而无器质性病变的常见功能性肠病,在我国发病率约为10%,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已知P2X7受体参与多种炎症及神经损伤导致的慢性疾病,但在IBS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尚不清楚。本实验重点研究P2X7受体在IBS模型大鼠中的表达及P2X7受体激动剂(Bz-ATP)与拮抗剂(BBG)对IBS的可能作用,探究P2X7受体与IBS之间的联系与机制,为IBS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治疗靶点。 【方法】 采用两种IBS动物模型:(1)成年SD大鼠结直肠内注射30%的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溶液(40 mg/kg)进行诱导;(2)对出生10 d的SD幼鼠进行0.5%乙酸溶液灌肠,培育8~10周。动物分组:(1)正常对照组,TNBS模型组,BBG +TNBS模型组;(2)正常对照组,乙酸模型组,BBG+乙酸模型组和Bz-ATP组。BBG + 模型组(包括TNBS模型和乙酸模型)即模型大鼠连续4 d注射P2X7受体拮抗剂BBG (200 nmol/L,0.5 mL);Bz-ATP组即正常大鼠腹腔注射P2X7受体激动剂Bz-ATP(1 mmol/L,0.4 mL)。采用腹壁撤退反射(AWR)和内脏运动反射(VMR)分别检测大鼠的肠道痛觉敏感性,应用蛋白质印迹法测定肠道组织与背根神经节(DRG)中P2X7受体的蛋白表达量。应用SPSS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结果】 (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TNBS模型组VMR幅值显著增加(P<0.05), DRG中的P2X7受体蛋白表达量无变化,而肠道组织中的P2X7受体蛋白表达量显著增加(P<0.05);与TNBS模型组相比,给予P2X7受体拮抗剂BBG后VMR幅值显著降低(P<0.05)。(2)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乙酸模型组AWR显著增高(P<0.01),VMR在结直肠压力为20、40、60、80 mmHg (1 mmHg=0.133 kPa)时分别升高59%、60%、91%、99%(P<0.05);与乙酸模型组相比,给予P2X7受体拮抗剂BBG后,AWR降低52.78%(P<0.01), VMR在结直肠压力为20、40、60、80 mmHg时分别降低51%、46%、68%、66%(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Bz-ATP组AWR显著增高(P<0.05)。 【结论】 P2X7受体激动剂显著增加大鼠的肠道痛觉敏感性,而在IBS模型大鼠全身给予P2X7受体拮抗剂能够显著降低肠道痛觉敏感性,同时P2X7受体在IBS模型大鼠肠道组织中表达显著增加。这些结果表明,肠道P2X7受体在IBS肠道高敏感的发生和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并提示在IBS的临床治疗中,应用P2X7受体拮抗剂可能将显著降低IBS的腹痛等不适症状,进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P2X7受体作为IBS临床治疗的潜在药物作用靶点,对其作用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

    • 茶多酚与ATP联合作用对兔心肌缺血再灌注的影响

      2014, 35(S1):15-15.

      摘要 (1679) HTML (0) PDF 1.32 M (18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外源性给予茶多酚(TP)和ATP对兔心肌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以及两者联合作用的保护程度比较。 【方法】 60只家兔随机均分成5组:假手术处理组、缺血再灌注对照处理组、ATP处理组、茶多酚处理组、茶多酚与ATP联合处理组。观察茶多酚和ATP及两者联合作用对缺血再灌注后血流动力学参数指标中左心室的收缩与舒张的最大速率(±dp/dtmax)、心率(HR)、左心室舒张期末压(LVEDP)、左心室收缩期峰压(LVSP),血液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乳酸脱氢酶(LDH)、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蛋白表达的影响。 【结果】 茶多酚处理组、ATP处理组、茶多酚与ATP联合处理组左心室的收缩与舒张的最大速率明显好于缺血再灌注对照处理组(P<0.05);茶多酚处理组、ATP处理组、茶多酚与ATP联合处理组心率及其恢复率明显好于缺血再灌注对照处理组(P<0.05); 茶多酚处理组、ATP处理组、茶多酚与ATP联合处理组丙二醛含量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对照处理组(P<0.05); 茶多酚处理组、ATP处理组、茶多酚与ATP联合处理组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明显高于缺血再灌注对照处理组(P<0.05); 茶多酚处理组、ATP处理组、茶多酚与ATP联合处理组乳酸脱氢酶含量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对照处理组(P<0.05);茶多酚处理组、ATP处理组、茶多酚与ATP联合处理组丙二醛生成抑制率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对照处理组(P<0.05);茶多酚处理组、ATP处理组、茶多酚与ATP联合处理组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含量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对照处理组(P<0.05);茶多酚处理组、ATP处理组、茶多酚与ATP联合处理组基质金属蛋白酶-2表达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对照处理组(P<0.05)。 【结论】 ATP和茶多酚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对心肌均有保护作用,联合使用有一定的加强效果。

    • NALP3炎症小体促进高脂血症发展

      2014, 35(S1):15-16.

      摘要 (1762) HTML (0) PDF 1.34 M (18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在前期体外实验基础上建立两种不同的高脂血症模型,观察血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的升高与NALP3 炎症小体激活的相关性,研究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早期时段免疫炎症系统的作用。 【方法】 ①小鼠蛋黄乳液诱导高脂血症模型:30只ICR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高脂血症模型组(75%蛋黄乳液,0.2 mL/10 g,腹腔注射)和辛伐他汀组(20 mg/kg灌胃),每组10只,造模后16 h采样。②Triton WR 1339 诱导大鼠/小鼠高脂血症模型:SD大鼠24只/ICR小鼠3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高脂血症模型组(Triton 400 mg/kg腹腔注射)和辛伐他汀组,大鼠每组8只,小鼠每组10只,造模后24 h采样。③高脂饲料诱导的大鼠慢性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早期模型:SD大鼠分组同上。ELISA法测血清TC和TG含量,并检测血清IL-1β水平,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肝脏IL-1β、活化型caspase-1表达,免疫共沉淀测定NALP3的组装。采用SPSS 16.0进行统计学处理,并做NALP3激活与血脂的相关性分析。 【结果】 (部分)蛋黄乳液、Triton WR 1339均能诱导大鼠和(或)小鼠血TC和 TG 升高,与空白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辛伐他汀能降低血TC和 TG,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伴随着血脂的升高,NALP3炎症小体激活产物的表达升高,表现为IL-1B的升高和caspase-1的活化。蛋黄乳液诱导模型小鼠IL-1β升高[(61.1±11.5 )pg/mL],与空白组[(6.8±3.1) pg/mL]相比差异有显著性;辛伐他汀组[(39.4±14.1) pg/mL] 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Triton诱导模型小鼠IL-1β升高[(79.9 ±21.4)pg/mL],与空白组[(6.6 ±2.0 )pg/mL]相比差异有显著性;辛伐他汀组[(38.7 ±8.2)pg/mL]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Triton诱导模型大鼠IL-1β升高[(74.7±17.0)pg/mL],与空白组[(6.3 ±2.1)pg/mL]相比差异有显著性;辛伐他汀组[(37.4±7.8)pg/mL]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各模型组活化型caspase-1表达也升高,而辛伐他汀给药组caspase-1表达受到抑制。 【结论】 蛋黄乳液与Triton 腹腔注射都可以引起小鼠、大鼠血清中TC、TG含量升高;随着血脂升高,血中IL-1β含量升高、肝脏caspase-1的表达升高;而降脂药物辛伐他汀在降低血脂的同时,血中IL-1β含量下降,肝脏caspase-1的蛋白表达受到抑制,表明NALP3炎症小体可能参与了高脂血症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展过程。

    • 睡眠剥夺对小鼠肝脏的影响及TNF-α的表达意义

      2014, 35(S1):16-17.

      摘要 (1651) HTML (0) PDF 1.34 M (19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睡眠剥夺对小鼠肝脏形态、功能的影响以及TNF-α表达变化的病理意义。 【方法】 C57小鼠分为对照组以及24、48、60 h完全睡眠剥夺组,采用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肝脏的组织学变化;血清学检测各组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乳酸脱氢酶(LDH)的活性改变作为肝损害的标志;免疫组化检测TNF-α的表达部位及变化情况。 【结果】 (1)组织学改变:与对照组相比,各睡眠剥夺组小鼠肝组织随着剥夺时间的延长出现不同程度的病理改变。24 h睡眠剥夺组可见肝小叶排列紊乱、肝细胞大小不等,形态各异;48 h睡眠剥夺组中部分肝细胞内出现细小空泡,可见细胞及细胞核肿胀或萎缩;60 h睡眠剥夺组部分肝细胞出现脂肪变性及坏死,周围有炎细胞浸润。(2)血清学指标的改变:与对照组相比,各睡眠剥夺组中AST和ALT 水平显著升高 (P<0.05),并呈现出随睡眠剥夺时间延长而快速升高的趋势;对照组、剥夺24 h组及剥夺48 h组雌雄小鼠之间的AST和ALT 水平无差异(P>0.05);剥夺60 h组雄性小鼠的AST和ALT 水平显著高于雌性小鼠(P<0.01)。LDH 在各睡眠剥夺组肝脏中的水平高于对照组,并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LDH水平随着睡眠剥夺时间延长至48 h达到峰值后呈缓慢下降趋势,至睡眠剥夺60 h后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及睡眠剥夺24 h组的雌雄小鼠血浆中LDH水平无差异(P>0.05),睡眠剥夺48 h组及60 h组的雌雄小鼠之间血浆LDH水平差异明显(P<0.05)。(3)TNF-α的表达变化:TNF-α在睡眠剥夺24 h组、48 h组及正常组的肝脏组织中均呈阴性表达,而在睡眠剥夺60 h组的小鼠肝细胞胞浆中呈强阳性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意义(P<0.05);其中,雄鼠肝细胞胞浆中TNF-α的免疫阳性反应程度显著高于雌鼠(P<0.05)。 【结论】 完全睡眠剥夺可对小鼠肝脏的组织结构和功能造成严重损伤,其中雄性受到的损伤更显著提示雌激素可能对这一损伤具有保护作用。睡眠剥夺在导致肝脏损伤的同时可通过活化TNF-α诱发炎症反应而进一步加重肝脏损伤。

    • 促红细胞生成素刺激的间充质干细胞促进糖尿病足溃疡愈合及其机制

      2014, 35(S1):17-17.

      摘要 (1976) HTML (0) PDF 1.32 M (19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目前,间充质干细胞(MSC)治疗糖尿病足溃疡效果不佳,具体原因可能是高糖环境导致MSC增殖分化能力降低,并且诱导MSC产生大量炎症因子,导致溃疡局部组织微环境过度炎症。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是一种新型抗炎因子,我们将两者复合,探究EPO刺激的MSC促进糖尿病足溃疡愈合的效果以及其机制。 【方法】 在体实验,制备雄性糖尿病C57小鼠,随后结扎其后肢动脉,建立糖尿病足溃疡模型,随后将EPO刺激的MSC种植在新型生物材料上,将生物材料敷盖在C57小鼠的糖尿病足溃疡伤口上,观察伤口愈合效果并于第0、3、7、10天切取伤口皮肤组织并制备组织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使用CD31、CD68单克隆抗体检测溃疡组织中的内皮/单核细胞。离体实验,培养MSC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通过MTT法检测细胞增殖,通过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法(ELISA)检测EPO刺激MSC后上清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以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 【结果】 在体实验证明实验组(EPO-MSC)溃疡愈合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MSC组),并且实验组伤口组织新生血管多于对照组,免疫组织化学法证实实验组MSC分化成内皮细胞的比例多于对照组。体外实验证明促EPO能促进高糖环境中MSC分泌VEGF,促进内皮细胞生长和迁移,使其更好更快地形成血管。同时,EPO也可以减轻高糖环境对MSC的损伤,促进MSC增殖和迁移并且抑制高糖诱导MSC分泌炎症介质TNF-α。 【结论】 EPO刺激的MSC能有效促进糖尿病足溃疡愈合,其机制在于通过改善MSC局部微环境和抗炎症损伤来诱导血管再生进而促进糖尿病足溃疡愈合。

    • 运动训练联合黄芩苷干预高脂小鼠胰岛素抵抗的实验研究

      2014, 35(S1):17-18.

      摘要 (1901) HTML (0) PDF 1.33 M (21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胰岛素抵抗贯穿于2型糖尿病的全过程,是2型糖尿病的病理学基础。骨骼肌是机体最大的胰岛素靶器官,是转运葡萄糖的主要场所,胰岛素抵抗的发生与骨骼肌相关性引起我们的兴趣。本课题拟建立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胰岛素抵抗模型,用黄芩苷和运动训练进行干预,初步观察药物和运动干预对肥胖小鼠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方法】 将64只健康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8组,正常喂食:空白组、运动组、黄芩苷组、运动+黄芩苷组;高脂喂食:高脂空白组、高脂运动组、高脂黄芩苷组、高脂运动+黄芩苷组。用高脂饲料喂养高脂组小鼠14周,测定体重、空腹血糖和糖耐量、胰岛素耐量指标,建立高脂小鼠模型,同时以正常饲料喂养正常组小鼠14周作为对照。 随之,给予相应组别灌胃黄芩苷或者进行运动训练11周,分别测定各组小鼠体重、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血清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肌酸激酶等含量。取骨骼肌制作切片,油红染色观察脂质沉积的情况。黄芩苷剂量为(每日200 mg/kg);运动组小鼠用YLS-10B轮转式疲劳仪进项训练,20转/min,50 min/d,5 d/周。 【结果】 与高脂空白组相比,高脂黄芩苷组小鼠的体重、空腹血糖、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均明显下降,血清高密度脂蛋白明显升高,脂质沉积减少;与高脂空白组相比,高脂运动组小鼠的血清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均明显下降,体重、空腹血糖、总胆固醇都有下降趋势,脂质沉积减少。与高脂运动组相比,高脂运动+黄芩苷组小鼠的空腹血糖和总胆固醇明显下降,体重、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有下降趋势,高密度脂蛋白有升高趋势,脂质沉积减少。 【结论】 黄芩苷和运动训练对高脂小鼠均具有降脂作用、对高脂小鼠的异常糖代谢均具有改善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的作用,可能与改善骨骼肌的胰岛素抵抗有关。

    • 胡椒碱对单针吗啡诱导的小鼠行为敏化效应表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探究

      2014, 35(S1):18-18.

      摘要 (1748) HTML (0) PDF 1.32 M (18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行为敏化是指药物经过多次给药后,该药物的某一特定行为药理学效应增强的药理学现象。吗啡诱导的行为敏化在小鼠中表现为自主活动的增加。本研究探讨胡椒碱对吗啡诱导行为敏化效应表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为指导临床戒毒治疗和精神活性类药物的联合使用的研究提供线索。 【方法】 对实验小鼠[C57小黑鼠, 雄性,体重(20±3)g]应用腹腔注射吗啡(20 mg/kg, day 1; 10 mg/kg, day 8)建立行为敏化模型,之后各组小鼠腹腔给予不同浓度胡椒碱(0、5、10、20、40、80 mg/kg)以探究不同浓度胡椒碱对单针吗啡诱导的小鼠行为敏化表达的影响。通过TRPV1受体拮抗剂capsazepine(0、1.25、2.50、5.00 mg/kg)探究胡椒碱影响单针吗啡诱导的小鼠行为敏化表达的机制。运用红外线自主活动测定仪测定小鼠自主活动,并比较各组数据,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所有实验浓度的胡椒碱都能够使小鼠的自主活动能力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胡椒碱组的小鼠自主活动量随剂量增大而呈现出减少的趋势,但是未见有明显的剂量-效应依赖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细化胡椒碱的浓度来观察。(3)现有浓度的capsazepine 处理组数据和其对照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实验中观察到1.25 mg/kg组呈现出抑制胡椒碱作用的趋势,后续实验仍在进行中。 【结论】 (1)胡椒碱可以抑制吗啡诱导的小鼠行为敏化,表现为小鼠自主活动的降低。但胡椒碱对行为敏化的抑制作用随时间逐步减弱,其作用也未见明显剂量-效应依赖关系。(2)TRPV1受体拮抗剂capsazepine与胡椒碱的作用关系尚不明确,有待后续实验继续探讨。

    • 艳山姜挥发油对LPS诱导的HUVECs炎性损伤保护作用实验研究

      2014, 35(S1):19-19.

      摘要 (1862) HTML (0) PDF 1.33 M (20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艳山姜挥发油(essential oil from Alpinia Zerumbet,EOFAZ)对脂多糖(LPS)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HUVECs)炎性损伤的保护作用。 【方法】 体外培养HUVECs,以LPS复制HUVECs炎性损伤模型。MTT法分析探讨LPS复制模型的浓度与时间。预先1 h给予艳山姜挥发油,采用吉姆萨染色(Giemsa staining)进行形态学观察,MTT分析细胞存活率,生化酶学法分析培养上清液乳酸脱氢酶(LDH)活力和NO含量;酶联免疫法分析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内皮素1(ET-1)的释放。 【结果】 与空白组(control)比较,模型组(LPS,LPS 15 μg/mL作用12 h)致HUVECs损伤。与模型组比较,艳山姜挥发油高(HD,4 μg/L)、中剂量组(MD,1 μg/L)、低剂量组(LD,0.25 μg/L)均可升高NO含量,降低LDH外漏,减少IL-1、IL-6和ET-1释放。 【结论】 艳山姜挥发油对LPS诱导的HUVECs炎性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 牛磺酸对青春前期大鼠睾丸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2014, 35(S1):19-20.

      摘要 (1701) HTML (0) PDF 1.34 M (18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牛磺酸对青春前期大鼠睾丸扭转复位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方法】 将32 只4 周龄健康雄性SD 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组、单次给药组(300 mg/kg)、连续给药组(300 mg/kg),每组8只,建立左侧睾丸扭转复位动物模型(720°,2 h)。生理盐水组与给药组于复位前30 min 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与牛磺酸,连续给药组术后每天注射一次牛磺酸注射液,连注7 d。于术后6周处死所有实验动物,取两侧睾丸,剔净睾丸附着筋膜,冷生理盐水洗净血污后滤纸拭干、称重。采用化学比色法检测睾丸组织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及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羟胺法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TBA 法检测丙二醛(MDA)含量。 【结果】 (1)与假手术组比较,生理盐水组的睾丸系数有所减少,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单次给药组和连续给药组的睾丸系数均有所增加,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同侧生理盐水组比较,单次给药组和连续给药组手术侧、对侧的睾丸系数均有所增加,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同组对侧比较,手术侧睾丸系数有所下降,差异无显著性(P>0.05)。(2)与假手术组比较,各组睾丸组织(除连续给药组SOD 活性) SOD、T-AOC、NOS 活性均下降,MDA 含量升高,其中生理盐水组各指标差异显著(P<0.05);与同侧生理盐水组比较,单次给药组手术侧和对侧SOD、T-AOC、NOS 活性均升高,MDA含量降低,其中手术侧MDA 含量差异显著(P<0.05);与同侧生理盐水组比较,连续给药组手术侧和对侧SOD、T-AOC、NOS 活性均升高,MDA 含量降低,差异显著(P<0.05)。与同组手术侧比较,两给药组SOD、T-AOC、NOS 活性、MDA 含量均升高,其中连续给药组SOD 活性、单次给药组T-AOC 活性差异显著(P<0.05)。 【结论】 牛磺酸可以通过有效清除氧自由基、保护氧化酶活性和抑制脂质过氧化,对青春前期大鼠睾丸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并对其对侧睾丸组织损伤亦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且连续给药明显优于单次给药。

    • BMPs与wnt-3a促进C3T3-E1细胞成骨作用的研究

      2014, 35(S1):20-20.

      摘要 (1790) HTML (0) PDF 1.32 M (18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在促进MSCs骨形成的众多调节因子中,骨形成蛋白(BMPs)家族在胚胎发育及骨骼形成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目前发现的BMPs家族成员骨诱导活性中,具有成骨活性的有 BMP2、7、9 亚型。除了BMP通路外,wnt通路在骨形成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实验旨在进行BMP-2/wnt-3a、BMP-7/wnt-3a、BMP-9/wnt-3a三种联合转染,观察感染后细胞各基因和蛋白的干扰效率及细胞体外成骨分化的影响,评价三种转染的成骨分化能力的强弱,并与单独转染效果进行比较。 【方法】 以cDNA文库为模版,应用PCR方法获得BMP2、BMP7、BMP9、wnt-3a基因的编码序列,经大肠杆菌转化后抽取质粒,构建基因表达质粒载体,酶切鉴定重组体并且经测序进一步确定。然后用pLP/VSVG、pLP2、pLP1质粒与BMP2、BMP7、BMP9、wnt-3a共转染293FT细胞。包装pELNS-BMP2、BMP7、BMP9、wnt-3a后转染小鼠间充质干细胞MC3T3-E1细胞,GFP荧光证实转染效果。茜素红染色检测钙结节,蛋白质印迹和real-time PCR检测成骨相关基因(Runx2)的表达水平,鉴定各成骨诱导因子的单独转染效能。最后用双基因联合转染(BMP-2/wnt-3a,BMP-7/wnt-3a,BMP-9/wnt-3a三组)MC3T3-E1细胞,GFP荧光证实转染效果;应用ELISA检测MC3T3-E1细胞培养上清中BGP和ALP的表达水平;应用real-time PCR检测Runx2 mRNA的表达水平;应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蛋白的表达水平,鉴定双基因联合转染的成骨分化效能。 【结果】 pELNS-BMP2、pELNS-BMP7、pELNS-BMP9、pELNS-wnt3a表达质粒构建成功。重组慢病毒pELNS-BMP2、pELNS-BMP7、pELNS-BMP9、pELNS-wnt3a构建成功,成功转染MC3T3-E1细胞;Runx2表达水平:BMP2>BMP9>BMP7;茜素红染色显示BMP-2钙结节数量最多。双基因联合转染MC3T3-E1细胞,GFP荧光证实转染成功;蛋白质印迹与real-time PCR法显示三组联合转染Runx2表达水平比单独转染明显上升,且联合转染Runx2表达水平:BMP-2/wnt-3a>BMP-9/wnt-3a>BMP-7/wnt-3a; BGP表达与 ALP表达亦然。 【结论】 BMPs能促进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 其中BMP2成骨效果最好。而BMPs与wnt-3a的联合转染成骨效果高于单独转染,说明BMP通路与wnt通路有协同作用。其中BMP-2/wnt-3a双基因联合转染比另两种转染(BMP-7/wnt-3a和BMP-9/wnt-3a)成骨效能更高。这为组织工程骨重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 机体叶黄素水平与人体视功能和老年黄斑变性罹患的相关关系研究

      2014, 35(S1):21-21.

      摘要 (1894) HTML (0) PDF 1.33 M (17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老年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是视网膜黄斑区的退行性病变,是我国中老年人最常见的致盲眼病之一。作为眼底黄斑区重要组成色素之一,叶黄素可能具有预防AMD的功效。本实验拟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比较AMD患者及对照人群膳食摄入叶黄素和机体叶黄素水平及视功能的差异,分析叶黄素对视功能的影响,探讨机体叶黄素的水平与AMD罹患之间的关系。 【方法】 依照修订后的 Age-Related Eye Disease Study(AREDS)诊断标准,采用眼底彩色照像对 AMD 进行诊断和分级后,募集符合项目要求的 AMD 患者 68 例及非AMD 对照 68 例。调查受试对象一般个人情况(姓名、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用眼卫生、眼部症状、疾病史及家族史)和营养状况;采用食物频率调查表记录分析其膳食营养摄入情况。采用 ETDRS 视力表测量最佳矫正视力;采用共焦激光眼底扫描系统计算分析视网膜黄斑色素密度(macular pigment optical density,MPOD)值;采用对比敏感度检查仪测量对比敏感度;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对研究对象的眼底形态进行检查;通过视功能相关的生存质量量表-25(VFQ-25)调查研究对象的一般健康及视力情况、活动时困难程度及其他一些视力问题。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 膳食叶黄素及维生素、锌、其它类胡萝卜素摄入量与 AMD 的罹患风险均未见显著性关联。与低 MPOD 水平的人群相比,高 MPOD 水平的人群罹患 AMD 风险 OR (95%CI)为 0.29(0.13~0.55);且罹患 AMD 的风险随 MPOD 水平的增加显著降低(P<0.01)。AMD 患者低中频对比敏感度显著下降,AMD 患者最佳矫正视力和主观视功能较非 AMD 对照组有下降趋势。MPOD 水平与机体视功能密切相关;随 MPOD 水平提高,最佳矫正视力和对比敏感度均呈上升趋势。 【结论】 通过进行该项病例对照研究,我们发现膳食叶黄素摄入量与早期 AMD 患病未见显著性关联,高 MPOD 水平可显著降低 AMD 罹患风险。膳食叶黄素摄入量与 MPOD 水平密切相关,但随疾病程度加重血清叶黄素浓度与 MPOD 水平相关程度有下降趋势。

    • NEDD4L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功能研究

      2014, 35(S1):21-22.

      摘要 (1715) HTML (0) PDF 1.33 M (16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已知肠道黏膜免疫系统异常应答所导致的炎症尤其是白介素17(IL-17)信号在其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目的是探究神经前体细胞表达发育调控样蛋白4(neural precursor cell expressed, developmentally down-regulated 4-like,NEDD4L)对IL-17信号通路的可能调控作用,验证NEDD4L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中的功能。 【方法】 在干扰NEDD4L的人宫颈癌细胞系HeLa以及NEDD4L缺失的小鼠MEF细胞中,用实时定量PCR和ELISA法检测IL-17诱导的IL-6、CXCL2和CCL20的产生;用NEDD4L敲除的小鼠构建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ct sodium,DSS)诱导肠炎的动物模型,监测小鼠体重、粪便性状及便血,分别在第5、7、9天处死小鼠,测量结肠长度,检测结肠的病理变化;收集29例溃疡性结肠炎组织样本,用免疫组化检测NEDD4L在结肠组织中的表达。 【结果】 在HeLa细胞和MEF细胞中,NEDD4L的缺失上调了IL-17诱导的IL-6、CXCL2、CCL20的产生(P<0.05)。NEDD4L缺失的小鼠用DSS诱导肠炎后体重下降更为显著(P<0.001),病理评分也更高(P<0.05),组织切片观察可见炎症反应更为剧烈。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结肠黏膜上皮细胞的NEDD4L表达下降(P<0.05)。 【结论】 NEDD4L可负向调控IL-17诱导的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产生,NEDD4L的低表达可能促进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和发展。

    • 人去乙酰化酶SIRT1底物位点预测

      2014, 35(S1):22-22.

      摘要 (1772) HTML (0) PDF 1.32 M (17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本研究相关的SIRT1去乙酰化酶属于NAD+依赖的非经典型组蛋白去乙酰基酶,和酵母中Sir2高度同源,其在生物进化进程中的高度保守性提示它们参与基本的生物学过程。研究表明,人SIRT1可催化p53蛋白去乙酰化从而抑制由DNA损伤引发的细胞凋亡,同时还可下调FOXO蛋白的转录活性来减少FOXO蛋白依赖的细胞凋亡;酵母中Sir2已经证实可阐释热量限制与长寿的联系。SIRT1的重要性引起研究者持续关注,因此希望能有快速简便的方法预测其底物位点来简化实验流程,这就促使我们试图建立一个有效的分类器,对于任意给定的一段含赖氨酸残基的短肽序列,判断其是人SIRT1底物位点的可能。 【方法】 我们从以往文献中查找到96个实验证实的SIRT1底物位点,通过分析去乙酰化修饰位点附近氨基酸序列的特征来建立分类器,但发现位点序列不具有明显的共性,仅利用序列信息建立的分类器对测试位点判断准确率最高只有56.77%。可见,位点序列信息并不能充分反映去乙酰化状态,所以我们在Gene Ontology数据库收集了更多的生物学信息:Biological Process(有相似生物通路的蛋白质更可能有相同的转录后修饰)、Cellular Component(亚细胞定位)、Molecular Function以及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等特征信息,然后整合生物学共性和序列信息并将所有位点聚类成组,每次用一组来训练或测试分类器,如果待测位点的这些信息与分类器重合度高就有可能是SIRT1底物位点,最后判断准确率显著上升至79.03%。之前有实验利用SIRT1敲除模型做质谱分析,筛选出乙酰化水平增高的位点作为SIRT1候选底物位点,我们的分类器预测的结果与此实验结果重合度很高,证实我们的分类器确实有效。 【结果】 整合功能信息后单个分类器准确率达79.03%;99个分类器准确率为93.57%;预测结果和实验结果高度重合。 【结论】 经验证我们的分类器效果显著,对预测SIRT1底物位点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 人参皂苷Rg1对衰老大鼠免疫系统的影响

      2014, 35(S1):23-23.

      摘要 (2136) HTML (0) PDF 1.32 M (18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面临人口老化进程加快和人们寿命提高的趋势,老年人群的健康已经成为社会科学和医学科学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免疫系统衰老是生物体衰老的关键环节,它将导致机体免疫、造血、修复功能障碍和肿瘤发生率提高。本研究阐释人参抗衰老成分Rg1对免疫系统衰老调控作用及其相关机理,为防治衰老相关疾病,促进祖国医学发展提供理论与实验依据。 【方法】 建立D-半乳糖致免疫功能衰退大鼠模型,通过体内注射人参皂苷Rg1干预衰老进程。检测以下指标:(1)外周血白细胞与淋巴细胞总数及CD4+/CD8+T细胞比例;(2)股骨骨髓有核细胞数、细胞增殖与形成CFU-GM能力;(3)脾脏、胸腺实质结构比例与衰老细胞比例,脾细胞、胸腺细胞增殖能力,分泌IL-2/6,TNF-α,GM-CSF水平和细胞产生活ROS、SOD、MDA、GSH、GSSH水平;(4)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与吞噬指数。 【结果】 连续注射D-半乳糖能成功建立免疫功能衰退大鼠模型。与衰老模型组大鼠比较,注射人参皂苷Rg1使衰老大鼠白细胞和淋巴细胞总数提高,CD4+/CD8+T细胞比例升高;股骨骨髓有核细胞数升高、细胞增殖与形成CFU-GM能力提升;脾脏与胸腺实质结构比例增加,衰老细胞比例减少;脾细胞和胸腺细胞增殖能力提高,分泌IL-2/6、TNF-α、GM-CSF水平提高,产生AGEs、ROS、MDA、GSH/GSSG水平下降,SOD活性明显回升;腹腔吞噬细胞吞噬中性红能力明显增强,吞噬指数增加。 【结论】 (1)D-半乳糖能成功建立免疫功能衰退大鼠模型;(2)人参皂苷Rg1是人参的抗衰老成分,能有效提高免疫系统功能,阻止致衰剂导致的免疫系统衰退,其机理与拮抗D-半乳糖对免疫系统的氧化损伤密切相关。

    • 双酚A暴露经DNA甲基化途径影响滋养细胞功能的机制探讨

      2014, 35(S1):23-24.

      摘要 (1868) HTML (0) PDF 1.33 M (19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本研究采用双酚A(bisphenol A,BPA)暴露的人滋养细胞模型(绒毛外滋养层细胞系HTR-8和合体化滋养层细胞系Bewo),分析滋养细胞分化及功能相关的重要基因的甲基化修饰及相应基因表达的改变,探索BPA暴露对滋养细胞的影响,从而为BPA高暴露人群提供科学的优生和生殖健康指导。 【方法】 蛋白质印迹法检测E-cadherin、N-cadherin、vimentin、GCM-1、systin-1等蛋白的表达;免疫荧光检测蛋白表达与定位;甲基化测序(BGS)验证DNA甲基化差异基因;Transwell实验检测滋养细胞侵袭能力;RT-PCR检测滋养细胞功能相关基因mRNA水平。 【结果】 粘附相关标志蛋白E-cadehrin在人滋养细胞侵袭模型HTR-8滋养细胞系中弱表达,其编码基因CDH1基因启动子呈超甲基化状态。BPA暴露后,E-cadherin的表达随BPA浓度增加呈梯度上调, 侵袭能力标志蛋白N-cadherin的表达呈梯度下调。Transwell实验显示HTR-8细胞的侵袭能力随BPA浓度增加而逐渐减弱;重亚硫酸盐测序(bisulfite genomic sequence,BSP)结果显示,BPA暴露后人基因组长重复序列LINE-1甲基化程度明显减少,人基因组短重复序列ALU甲基化程度无明显变化。蛋白质印迹和免疫荧光结果显示, BPA暴露的人滋养细胞合体化模型Bewo细胞系中,合体化标志蛋白systin-1和GCM-1的表达随BPA浓度增加而逐渐减弱。 【结论】 BPA暴露可使人滋养细胞侵袭模型HTR-8细胞系中粘附、侵袭相关蛋白E-cadherin、N-cadherin的表达分别上调和下调,合体化模型Bewo细胞系中功能相关蛋白表达降低,这表明随BPA浓度增加,HTR-8细胞侵袭能力逐渐减弱,Bewo细胞合体化能力也逐渐减弱;伴随人基因组长重复序列LINE-1甲基化程度明显降低。研究结果显示,BPA可能通过DNA甲基化途径影响人滋养层细胞侵袭和合体化功能。

    • 穿山龙总皂苷抗2型糖尿病的生物学活性及分子机制研究

      2014, 35(S1):24-24.

      摘要 (1728) HTML (0) PDF 1.32 M (18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建立大孔吸附树脂法富集高纯度穿山龙总皂苷(TSDN)的制备工艺,并考察其抗2型糖尿病(T2DM)的生物学活性及分子机制。 【方法】 (1)采用D101树脂富集TSDN,UV测定粗提物中TSDN含量,HPLC进行主成分定量分析。(2)在TSDN抗T2DM研究中,采用高脂饮食合并STZ(30 mg/kg)诱导T2DM大鼠,选取空腹血糖高于16.7 mmol/L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给药组(200、100和50 mg/kg TSDN)和阳性对照组(10 mg/kg,格列本脲),同时设空白组和单纯给药组(TSDN 200 mg/kg),灌胃给药12周。测定大鼠体重、饮水(饮食)量和尿量来评价TSDN对T2DM大鼠能量代谢的影响;测定空腹血糖、血清胰岛素等评价对T2DM大鼠血糖的影响;测定血脂水平评价对T2DM大鼠血脂的影响;测定自由基水平来考察TSDN的抗氧化能力;测定骨密度、肌酐和尿素氮水平评价对T2DM引起骨和肾损伤的保护作用;同时进行组织病理学分析,并采用ELISA法、real-time PCR和蛋白质印迹法进行分子机制的研究。 【结果】 (1)在TSDN制备中,采用D101大孔树脂用4BV 30%乙醇除杂,12BV 70%乙醇洗脱,产物得率为3.71%,TSDN含量为(87.32±5.7)%,其中原薯蓣皂苷、甲基原薯蓣皂苷和薯蓣皂苷的含量分别为(12.3±3.4)%、(23.1±1.9)%和(41.2±2.5)%。(2)在TSDN抗T2DM实验中,与模型组相比,不同剂量TSDN均能显著降低T2DM大鼠血糖和血脂水平、饮食(饮水)量;增加大鼠体重、促进胰岛素分泌、改善葡萄糖耐量和胰岛素耐量;组织病理学检查表明TSDN可以增加肝糖原储存,减轻肝损伤;同时,能显著清除过量的自由基,并对T2DM引起的骨和肾脏损伤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进一步结果表明TSDN可降低GSK-3β酶活力,下调TNF-α、IL-6等表达,降低MAPKs 磷酸化水平,上调IRS-1、GLUT-4等表达,并升高GK酶活力。 【结论】 建立的TSDN制备工艺简单可行,产物纯度高。TSDN具有较好的抗T2DM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调节糖异生和糖酵解关键酶的表达、改善脂质代谢、降低氧化应激水平来实现的,本实验为TSDN抗T2DM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也为该天然产物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奠定了基础。

    • 糖基因ST8SIA家族在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多药耐药中的作用

      2014, 35(S1):25-25.

      摘要 (1960) HTML (0) PDF 1.33 M (19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研究糖基因ST8SIA家族在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细胞株KCL22及其耐阿霉素细胞株KCL22/ADR、CM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BMMC)中表达的差异,明确糖基因ST8SIA家族与人CML多药耐药的相关性,为白血病耐药提供新的治疗策略和靶点。 【方法】 采用质谱技术检测KCL22及KCL22/ADR细胞表面N-糖链的组成差异;采用real-time 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ST8SIA家族在人CML及其耐药细胞株、CML患者(28例)及CML耐药患者(48例)BMMC中的表达;通过RNA干扰技术特异性下调差异表达的糖基因,检测干扰前后CML细胞在体内、体外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PI3K/Akt信号通路的激活情况及P-gp、MRP1的表达情况;特异性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剂LY294002 和Akt shRNA分别作用于KCL22/ADR细胞,检测抑制前后该细胞体内、体外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 【结果】 KCL22和KCL22/ADR细胞膜表面N-糖链的组成、唾液酸具有显著差异;ST8SIA4和ST8SIA6在人CML及其耐药细胞株、CML患者BMMC中表达具有显著差异;特异性下调ST8SIA4或ST8SIA6的表达,改变KCL22/ADR和KCL22细胞体内、体外的药物敏感性、PI3K/Akt信号通路分子和P-gp、MRP1表达;KCL22/ADR细胞经LY294002和Akt shRNA分别作用后,PI3K/Akt主要信号通路分子表达水平降低,同时该细胞的药物敏感性也增强(P<0.05)。 【结论】 人CML细胞株及CML患者BMMC中ST8SIA家族的表达具有显著差异,这些特征性改变与CML多药耐药具有相关性;CML多药耐药性可能是通过ST8SIA4、ST8SIA6介导PI3K/Akt信号通路调控P-gp、MRP1的表达改变实现的。

    • 年龄相关性血清外泌体microRNA let-7e、mir-101-3p及mir-107在阿尔兹海默病发生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2014, 35(S1):25-26.

      摘要 (2003) HTML (0) PDF 1.34 M (20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系统性筛选阿尔兹海默病(AD)患者发生相关的血清外泌体相关microRNA及其靶基因的相关研究,提示AD新的发病机制,并为AD的早期诊断和病程预测提供新的候选指标。 【方法】 通过高通量测序芯片数据比对AD患者和正常人的脑脊液和血清中的miRNA表达谱,获取在AD患者的脑脊液和血清中共同下调的一组miRNA;同时通过生物信息学预测靶向AD的相关致病基因APP、PSEN1、PSEN2等的miRNA,取两组共有的miRNA let-7e、mir-101-3p、mir-107作为候选基因。通过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这一组miRNA对靶基因的抑制作用,及在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株SHSY5Y中转入miRNA的抑制剂检测细胞凋亡以验证miRNA的功能。通过外泌体富集试剂盒富集AD患者、正常人血清、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株SHSY5Y培养基中的外泌体,通过real-time qPCR检测上述miRNAs表达量及其随年龄变化情况。最后利用不同年龄段小鼠动物模型,通过地高辛荧光标记探针进行海马区miRNAs的原位杂交分析和小鼠血清外泌体的miRNAs检测,验证外周血与脑组织miRNA随年龄改变的相关性。 【结果】 在正常人的血清外泌体中发现let-7e、mir-101-3p、mir-107成熟体均随年龄发生显著下调,而且在AD患者中这组miRNA的表达下调更为显著。不同年龄组正常小鼠脑组织和血清外泌体中miRNA的表达量同样随着年龄增加而逐步下调。随后发现在SHSY5Y细胞中过表达上述miRNAs可以导致APP、PSEN1、PSEN2表达发生显著下调,进一步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提示这一组miRNA可以直接靶向APP、PSEN1、PSEN2的3'UTR区域导致其翻译抑制。 【结论】 我们发现脑组织中的一组miRNA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下调,从而解除对AD的相关致病基因的转录后抑制,这可能是AD发生的新的分子机制并与疾病进程相关。结果还提示神经元细胞可能通过外泌体释放这一组miRNA,并可以在患者血清中的外泌体中进行检测,因此有希望为AD患者早期诊断和病程预测提供新的无创性诊断标志物。

    • 巨噬细胞PPARγ缺陷抑制凋亡细胞吞噬清除致小鼠伤口愈合延迟

      2014, 35(S1):26-26.

      摘要 (1828) HTML (0) PDF 1.32 M (19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伤口愈合对损伤组织结构重塑和功能恢复至关重要,巨噬细胞在促进伤口愈合中起重要作用,其功能障碍导致伤口愈合延迟,给患者身心和经济造成沉重负担。但伤口愈合中巨噬细胞功能调控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已知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可通过多种机制调控巨噬细胞功能,但在伤口愈合中巨噬细胞是否表达PPARγ、以及可能如何参与伤口愈合过程并不清楚,我们采用巨噬细胞特异PPARγ敲除小鼠进行了研究。 【方法】 Cre-LoxP重组酶系统构建巨噬细胞特异PPARγ缺陷小鼠,建立小鼠皮肤切创模型,组织学技术检测伤口愈合、炎症细胞浸润和分子表达定位, RT-PCR、蛋白质印迹和ELISA法比较相关分子表达高低,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和巨噬细胞对凋亡细胞吞噬。 【结果】 伤口愈合过程中巨噬细胞PPARγ表达上调,提示巨噬细胞PPARγ可能影响伤口愈合;巨噬细胞PPARγ缺陷小鼠伤口愈合延迟,肉芽组织生成、胶原沉积和新生血管减少,并且伤口TNF-α表达显著升高;抗TNF-α抗体(aTNF-α)局部治疗显著改善巨噬细胞PPARγ缺陷小鼠伤口愈合延迟,提示TNF-α升高是导致伤口延迟愈合重要原因;巨噬细胞PPARγ缺陷小鼠伤口中,巨噬细胞TNF-α表达显著升高,但体外实验表明PPARγ无直接抑制巨噬细胞分泌TNF-α功能;进一步体外实验表明巨噬细胞PPARγ缺陷导致其在吞噬凋亡细胞过程中TNF-α表达显著增加,并且对凋亡细胞吞噬能力显著下降,同时体内实验发现巨噬细胞PPARγ缺陷小鼠伤口中巨噬细胞吞噬凋亡细胞功能降低,并且局部凋亡细胞聚集;进一步实验发现巨噬细胞PPARγ缺陷小鼠腹腔和伤口巨噬细胞吞噬相关分子表达显著降低;而采用PPARγ激动剂可促进小鼠伤口愈合、降低伤口凋亡细胞聚集和局部TNF-α水平。 【结论】 巨噬细胞PPARγ可通过促进伤口凋亡细胞吞噬清除,降低局部TNF-α水平,而调控伤口愈合过程。PPARγ激动剂可显著促进伤口愈合,PPARγ可望成为促伤口愈合的重要靶点。

    • H-2Kb/OVA257-264复合体的原核表达、折叠、纯化与鉴定

      2014, 35(S1):27-27.

      摘要 (2060) HTML (0) PDF 1.33 M (18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目前pMHC复合体(即MHC分子与抗原肽的复合体)常被用来检测特异性T细胞的数量,还是T细胞功能分析、抗原表位验证以及T细胞靶向治疗等诸多方面的有力工具。但是其制备技术复杂,复性、折叠和纯化等步骤受多种因素限制,产出效率较低。国内目前尚无生产厂家,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基础与临床免疫学的更快发展。本实验旨在制备小鼠H-2Kb/OVA257-264复合体,验证其正确构象和与特异性T细胞TCR有效结合的功能,为在小鼠模型中进行移植排斥和肿瘤的生物治疗研究提供靶向工具。 【方法】 利用IPTG诱导编码小鼠H-2Kb蛋白重链的重组质粒和OVA-β2m 融合蛋白的重组质粒在大肠杆菌BL21中表达;通过超声粉碎、洗涤、化学纯化等方法收集两种重组蛋白,经SDS-PAGE鉴定重组蛋白的纯度和分子大小;再经稀释复性法在体外折叠并超滤浓缩;利用尺寸排阻层析法在FPLC系统中纯化收集H-2Kb/OVA复合体,经BCA法蛋白定量后分装保存;通过包被细胞大小的PLGA微球,用H-2Kb分子构象特异性单抗进行荧光染色,经流式分析验证该复合体的空间构象;利用OVA抗原特异性的OT-1细胞株和流式细胞术分析检测该自制分子与TCR的结合能力。 【结果】 两种重组质粒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后,经SDS-PAGE分析分子量同预计大小相等;复性、折叠、FPLC系统纯化洗脱后得到3个峰,其中第一个洗脱峰经SDS-PAGE鉴定证实含有重链蛋白和轻链蛋白,为H-2Kb/OVA复合体峰;流式荧光染色分析显示:该复合体包被PLGA后能与构象特异性抗体呈有效结合,提示构象正确;用该分子制备的PE-标记的H-2Kb/OVA四聚体染色OT-1转基因鼠的脾细胞,经流式检测:OT-1细胞占脾细胞群的16.35%。 【结论】 利用大肠杆菌成功表达了小鼠H-2Kb分子的重组重链和轻链,并经体外折叠和纯化成功制备了构象正确、能与特异性TCR结合的H-2Kb/OVA复合体。

    • 磁场下制备的γ-Fe2O3膜对成骨细胞分化作用的效果研究

      2014, 35(S1):27-28.

      摘要 (1613) HTML (0) PDF 1.33 M (20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骨质疏松症已成为世界公共卫生问题,针对骨质疏松症的基础及临床研究是目前国际研究的热点。目前已有实验证明PLA/γ-Fe2O3复合膜对于细胞的分化具有促进作用,但是由于复合膜是自然晾干的,纳米磁性材料分布不均,对细胞的生长不利,为了将这种材料的性能优化,根据在磁场下,磁性纳米粒子分布更加均匀的特性,通过实验验证在磁场下制备的磁性纳米材料对于细胞分化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 【方法】 因为PLA在复合膜中起到支架和黏附作用,所有本项目将首先在磁场条件下组装纳米材料膜(γ-Fe2O3膜),研究其对成骨细胞的影响。利用qPCR、ALP等检测方法对不同组细胞的分化情况进行对比,并分析各项检测结果得出结论。然后进一步在γ-Fe2O3膜的基础上用PLA粘附,并对其对于成骨细胞的生长分化的作用进行研究。 【结果】 ALP染色结果:在磁场下制备的纳米磁性材料上接种的细胞染色明显比自然晾干的磁性纳米材料上接种的细胞颜色深且分散;qPCR检测结果:Oc、BMP2、ALP三种成骨细胞标志性基因的qPCR结果显示,在磁场下制备的纳米磁性材料上接种的细胞几种标志性基因含量明显比自然晾干的磁性纳米材料上接种的细胞含量多,且随着磁场强度的增强,基因含量随之增多。 【结论】 自然干的纳米材料+玻片上接种的细胞分化情况明显不如在磁场下组装的纳米基底,而且在不同场强下组装的纳米基底中随着场强增大,细胞分化生长均越来越好。磁场下组装的纳米材料对于细胞分化的促进作用要优于自然晾干的复合膜,且随着场强的增大,促进作用愈加明显。

    • NADPH氧化酶来源的活性氧在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2014, 35(S1):28-28.

      摘要 (1597) HTML (0) PDF 1.32 M (16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NADPH氧化酶来源的活性氧在糖尿病发生发展中起到的作用。 【方法】 我们建立了长时程高脂饮食结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的大鼠模型来模拟人类2型糖尿病。在此模型基础上,运用常规的形态学和生物化学测定有关蛋白质的含量;运用免疫放射法测定胰岛素的含量。通过对糖代谢通路关键酶、血糖、胰岛素的测定来判定大鼠糖尿病的发生、发展。通过对大鼠体内ROS、MDA、TOAS的测定来判定大鼠体内氧化应激的状态。通过测定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及糖原磷酸化酶的活性来反映大鼠糖代谢通路的变化。 【结果】 apocynin可以明显降低糖尿病大鼠的血糖升高水平,于此同时,在apocynin的干预下,糖尿病大鼠体内的氧化应激的水平比其它各组明显降低,其还可降低糖尿病大鼠肝脏糖原分解关键酶的活性、使其更接近于正常水平。 【结论】 NADPH氧化酶来源的活性氧可能通过糖原分解通路,对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发挥作用。

    • TSC1基因对调节性T细胞发育分化的免疫调控作用

      2014, 35(S1):28-29.

      摘要 (1656) HTML (0) PDF 1.33 M (17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本研究利用TSC1的T细胞特异缺失小鼠探讨TSC1对T细胞尤其是调节性T细胞(Treg)发育的免疫调控效应。 【方法】 主要应用T细胞特异性TSC1基因敲除小鼠(Lck-cre; TSC1loxp/loxp)及细胞分子免疫学技术, 阐明TSC1基因对CD4+ Treg发育分化及其免疫功能的重要调控作用和规律。 【结果】 (1)TSC1基因缺失小鼠,其胸腺CD4+CD8-T (CD4SP),CD8+CD4-T(CD8SP),CD4-CD8-T(DN)和CD4+CD8+T(DP)细胞百分率无显著差异;(2)TSC1基因缺失小鼠CD4+Foxp3+Tregs百分率和细胞绝对数均明显增加;(3)小鼠外周免疫器官(脾脏)的CD4+CD25+Foxp3+T细胞百分率和绝对数均无显著差异;(4)小鼠胸腺中CD4+CD25+Foxp3-T细胞百分率和绝对数有下降的趋势;(5)小鼠胸腺中Treg其他亚型如CTLA-4以及GITR型均有所增加。 【结论】 TSC1缺失可以影响nTreg的发育和分化,而对iTreg发育和分化无明显影响,并且TSC1对于nTreg的调节可能是通过调控其前体发育分化而实现的。

    • 通过EP/cAMP/PKA/β-catenin途径研究中药九里香抑制软骨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

      2014, 35(S1):29-29.

      摘要 (2133) HTML (0) PDF 1.33 M (17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九里香抑制软骨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是否与EP/cAMP/PKA/β-catenin途径有关。 【方法】 分离培养大鼠膝骨关节原代软骨细胞,给予1 μmol/L PGE2诱导刺激,利用分离九里香(200、100、50 mg/kg)灌胃1个月的大鼠含药血清进行培养。利用流式细胞术、TUNNEL、DAPI染色法研究软骨细胞凋亡情况,利用RT-PCR研究EP2和EP4 的mRNA表达,利用蛋白质印迹法研究EP2、EP4、PKA、p-PKA、p-GSK-3β、β-catenin、caspase-3等蛋白表达,利用ELISA法研究cAMP的表达,利用TOPFLASH/FOPFLASH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方法研究β-catenin调节的TCF/LEF转录活性。 【结果】 利用Annexin V-FITC/PI双染流式细胞检测发现,剂量为100、200 mg/kg的九里香可显著抑制软骨细胞凋亡,其凋亡率分别为9.41%和7.11%,而模型组的凋亡率为25.37%。利用TUNNEL、DAPI染色法也发现九里香可显著抑制软骨细胞凋亡。九里香组软骨细胞的EP2和EP4 的mRNA表达均显示下调,其中200 mg/kg剂量组相对模型组分别为0.67和0.61。EP2、EP4、cAMP、PKA、p-PKA、β-catenin、caspase-3等蛋白表达均下调,而p-GSK-3β则表达上调。转染TOPFLASH/FOPFLASH报告质粒后,发现九里香可显著抑制TOPFLASH活性,呈剂量依赖性,而FOPFLASH的活性无明显变化。 【结论】 九里香可抑制PGE2诱导的软骨细胞凋亡,可能是通过抑制EP/cAMP/PKA/β-catenin途径。

    • 不同浓度血清对骨髓间充质细胞向胰岛β细胞诱导分化的研究

      2014, 35(S1):29-30.

      摘要 (1672) HTML (0) PDF 1.33 M (19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BMSC)的高度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等特性为解决胰岛移植供体来源提供了可能性。我们观察了乳鼠BMSC在不同浓度血清条件培养基中的诱导分化影响,检测了胰岛相关因子胰岛素(Insulin)、胰十二指肠同源性盒因子-l (pancreatic and duodenal homeobox factor-1,PDX-l)和巢素蛋白(Nestin)等基因的表达变化。 【方法】 从乳鼠股骨冲洗骨髓建立BMSC分离、培养方法,通过MTT方法检测BMSC增殖趋势,通过RT-PCR检测Insulin、PDX-1和Nestin mRNA表达变化,并用免疫荧光检测Insulin、PDX-1和Nestin蛋白在细胞内表达情况。 【结果】 高浓度血清条件培养基能诱导BMSC增殖与分化。与对照组相比较,诱导后BMSC表达的Insulin、和PDX-1 mRNA随血清浓度升高变化而显著性上调(P<0.05);Nestin mRNA随血清浓度升高变化而显著性下调(P<0.05)。免疫荧光检测显示,与1周刺激诱导时间相比较,BMSC表达Insulin和PDX-1蛋白在2周时表达显著性增强;Nestin蛋白在2周时显著性下降。 【结论】 高浓度血清条件培养基能促进大鼠BMSC表达胰岛相关基因Insulin、PDX-1和Nestin,并随着刺激诱导时间延长而发生不同的调节变化,提示BMSC能在不同微环境条件刺激下向胰岛样细胞(胰岛β样细胞)分化,为糖尿病治疗采用干细胞途径提供资料。

    • 自然流产小鼠母胎界面SOCS蛋白表达及寿胎丸对其干预作用

      2014, 35(S1):30-30.

      摘要 (1755) HTML (0) PDF 1.33 M (16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寿胎丸对反复自然流产小鼠母胎界面SOCS1和SOCS3蛋白表达的影响,研究其治疗反复自然流产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方法】 设立正常妊娠组与自然流产模型组,并将自然流产模型小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模型组、寿胎丸低剂量组、寿胎丸中剂量组、寿胎丸高剂量组。应用免疫组化法和蛋白质印迹法分别检测孕14 d后各组蜕膜与胎盘组织SOCS1和SOCS3蛋白的表达。 【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寿胎丸低、中、高剂量组均可降低反复自然流产小鼠母胎界面SOCS1蛋白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正常妊娠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寿胎丸中、高剂量组可升高反复自然流产小鼠母胎界面SOCS3蛋白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剂量组与正常妊娠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寿胎丸可能通过降低小鼠母胎界面SOCS1蛋白表达及提高SOCS3蛋白表达,进而调控Th1细胞向Th2方向分化,以达到治疗反复自然流产的目的。

    • 中国汉族人群特有的LRRK2基因R1628P多态性突变在帕金森病中的致病性及机理研究

      2014, 35(S1):30-31.

      摘要 (1752) HTML (0) PDF 1.33 M (17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LRRK2基因的多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与帕金森病(PD)密切相关,且具有明显的人种特异性,如G2019S只高发于白种人,亚洲人鲜见; 而G2385R仅发现于亚洲人种。本研究对特发于中国汉族人的R1628P在汉族人群中的特异性分布、不同亚群中的危险性及其在PD发病中的分子机理进行深入研究。 【方法】 统计学方法:文献筛选搜索全部R1628P和PD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应用Revman 5.0及Stata软件,对R1628P突变在汉族及非汉族人群中的分布情况及不同汉族人亚群的危险性进行荟萃分析。(1)生物信息学方法:应用PhosphoSNP 2.0、Scansite 3及GPS 2.1软件对R1628P位点进行分析,预测R1628P突变导致其相邻S1627位点成为与PD发病密切相关的CDK5磷酸化靶点的可能性。(2)细胞与分子生物学方法:野生型LRRK2和R1628P突变体,单独或与CDK5联合转染至细胞,免疫沉淀 LRRK2蛋白,观察LRRK2与CDK5结合能力,并应用体外激酶实验检测LRRK2激酶活性;再将其质粒转染至原代培养神经元中,应用单细胞计数检测H2O2处理后神经元死亡情况。 【结果】 通过荟萃分析,R1628P在汉族人群及非汉族人群中呈现典型的差异性分布,为中国汉族人群所特有,且R1628P在不同汉族人亚群中的致病危险度具有明显差别。(1)生物信息学方法提示R1628P突变导致其相邻S1627位点成为CDK5潜在的磷酸化靶点,是典型的磷酸化相关SNP的 Type II(+)位点。(2)细胞与分子生物学方法证实LRRK2的R1628P位点突变增强LRRK2与CDK5蛋白的结合能力;与野生型LRRK2相比,R1628P突变体的激酶活性无明显上调,但与CDK5共转可显著上调R1628P突变体的激酶活性,并且转染R1628P突变体的神经元对损伤更敏感;但CDK5敲除小鼠神经元中转染野生型及R1628P突变体的神经元无差别。 【结论】 本研究证实LRRK2基因的R1628P多态性在汉族人群及非汉族人群中呈现典型的差异性分布,为中国汉族人群所特有,并在不同汉族人亚群中的致病危险度具有明显差别;R1628P的致病分子机理为:R1628P突变导致其相邻S1627位点成为CDK5潜在的磷酸化靶点,在老年应激导致的CDK5活性上调时,R1628P突变提供CDK5“二次打击”的靶点,加速PD发病。本研究为探索PD发病分子机制提供新的研究线索,同时为治疗PD提供新的药物靶点。

    • 突变亨廷顿蛋白通过裂解钙反应性反式激活子CREST产生细胞毒性

      2014, 35(S1):31-32.

      摘要 (1866) HTML (0) PDF 1.33 M (19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亨廷顿病(HD)基因突变后编码的突变亨廷顿蛋白(mHtt)通过干扰神经元的细胞周期,造成神经元死亡;钙反应性反式激活子(CREST)可促进神经元分化发育。本项目研究mHtt是否通过影响CREST而产生细胞毒性。 【方法】 应用免疫印迹、RT-PCR检测HD转基因小鼠(R6/2小鼠)和转染表达mHtt的小鼠成神经瘤细胞(N2a细胞)中CREST的蛋白和mRNA水平,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和缺失突变实验分析检测CREST中可能酶解位点,应用台盼蓝和PI染色检测细胞活力,以无血清培养进行神经细胞分化诱导,以N2a细胞突起生长长度反映其分化能力。 【结果】 在HD转基因小鼠大脑皮质、纹状体、海马内及转染表达mHtt的N2a细胞内,CREST蛋白水平明显降低,但其mRNA水平无显著改变,提示mHtt不影响CREST的转录表达,但可引起CREST翻译后水平的改变。在全长CREST(55 kDa)蛋白水平降低的同时,一个分子量在35 kDa左右的CREST裂解片段水平显著增加。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CREST分子中不存在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酶切位点,但存在多个可能的钙蛋白酶(calpain)酶切位点。在表达mHtt的N2a细胞用calpain活性抑制剂calpeptin处理后,35 kDa-CREST片段的产生减少,而全长CREST水平的降低被抑制。分别用HA和Flag标签对全长CREST蛋白的氨基端和羧基端进行标记,构建了HA-CREST-flag质粒,与表达mHtt的质粒共转N2a细胞后,发现35 kDa-CREST片段可以被Flag抗体检测到,而不能被HA抗体检测到;缺失132-139aa的CREST在表达mHtt的细胞中产生与对照细胞水平相近的35 kDa羧基末端片段,而其他缺失钙蛋白酶可能裂解位点的CREST在表达mHtt的细胞中仍产生高水平的35 kDa羧基末端片段。因此,被mHtt激活的钙蛋白酶主要在CREST的132-139aa部位对其进行裂解。对细胞活力的分析发现,在转染表达mHtt的N2a细胞中,过表达CREST可以显著降低台盼蓝和PI染色阳性的死细胞比率;过表达CREST还可显著纠正mHtt对N2a细胞突起生长的抑制。细胞活力分析和突起生长检测结果提示,mHtt对细胞的毒性和对分化的抑制与其降低CREST蛋白水平有关。 【结论】 mHtt在CREST 132-139aa处通过钙蛋白酶相关的蛋白裂解方式促进CREST的降解,引起CREST促神经元分化功能的降低而产生细胞毒性。该研究进一步揭示了HD的病理学机制,并为探索治疗HD的方法提供了新的线索。

    • ATP对大鼠BMSCs的死亡诱导作用及其机制的探究

      2014, 35(S1):32-32.

      摘要 (2216) HTML (0) PDF 1.32 M (18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由于其来源方便、易于分离培养、具有多分化潜能、可自体移植等优点,在组织损伤修复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但早期大量的移植后细胞死亡是阻碍其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近年来研究表明局部微环境高浓度的ATP可能是导致细胞移植后死亡的因素之一。本课题将探究体外高浓度(>1 mmol/L)的ATP对大鼠BMSCs的死亡诱导作用及其是否与P2X7受体(P2X7R)和(或)Pannexin-1的激活有关,为减少BMSCs移植后死亡提供一条新的思路,以促进其在组织损伤修复中的应用。 【方法】 (1)细胞凋亡检测(CCK试剂盒; caspase-3蛋白检测;Annexin V/PI试剂盒);(2)染料摄取实验观察细胞膜孔隙形成以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动态监测细胞内钙的变化;(3)细胞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技术。 【结果】 (1)体外高浓度的ATP诱导大鼠BMSCs死亡;高浓度ATP (5、10 mmol/L) 处理大鼠BMSCs 24 h后细胞出现明显凋亡。蛋白质印迹结果显示10 mmol/L ATP 处理24、48 h后,细胞内caspase-3表达明显增加。(2)高浓度ATP诱导的大鼠BMSCs死亡的机制可能与细胞膜孔隙的形成和(或)细胞内钙超载有关;加入10 mmol/L ATP后,荧光显微镜观察显示细胞对 Ethidium Bromide染料的摄取明显增加,提示细胞膜上孔隙形成;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监测ATP干预后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变化,结果显示ATP处理组细胞内Fluo-4荧光亮度随时间逐渐增强。这些数据提示高浓度ATP诱导的BMSCs死亡的机制可能与细胞膜孔隙的形成和(或)细胞内钙超载有关。(3)Pannexin-1半通道蛋白参与ATP诱导的BMSCs细胞毒性效应;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显示大鼠BMSCs有Pannexin-1表达。Pannexin-1的特异性阻断剂CBX可以部分阻断ATP诱导的BMSCs的死亡。(4)大鼠BMSCs表达P2X7R;细胞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大鼠BMSCs表达P2X7R,但P2X7R的阻断剂oxATP不能逆转ATP诱导的细胞毒性作用。这可能是由于oxATP并不能特异性阻断P2X7R。下一步我们计划用特异性siRNA使大鼠BMSCs上P2X7R表达下调再进一步观察。 【结论】 高浓度的ATP诱导大鼠BMSCs死亡,其机制可能与细胞膜孔隙的形成和(或)细胞内钙超载有关;Pannexin-1参与了ATP诱导的大鼠BMSCs死亡作用。

    • 金乌贼墨多糖的制备及对多氯联苯引起的生殖细胞损伤的缓解作用

      2014, 35(S1):33-33.

      摘要 (1830) HTML (0) PDF 1.32 M (17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多氯联苯(PCB)在工业上曾作为电介质、润滑剂、增塑剂被广泛应用,是种难分解的氯代芳烃族内分泌干扰物,由于过去大量使用且难分解并通过生物链累积,因此PCB在环境中仍然普遍存在,对动物和人体的生殖系统、免疫系统等造成巨大伤害。诱导氧化损伤是PCB生殖毒性机制中一个最重要的途径,那么具有抗氧化活性的物质就有可能预防PCB的毒性。乌贼墨是由软体动物乌贼墨囊中的分泌腺合成的,含有多种海洋活性物质。而乌贼墨多糖是从乌贼墨中分离提取得到的一种新型海洋活性物质,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其具有较高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由于PCB能引起自由基的产生和氧化损伤,而乌贼墨多糖具有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加之目前关于乌贼墨多糖与PCB相互作用的机理还未有报道。为此,本研究以小鼠生殖细胞作为模型,探讨并阐明金乌贼墨多糖缓解PCB引起的生殖毒性作用,为动物食源性乌贼墨多糖用于防治氧化性PCB生殖毒性提供理论指导。 【方法】 采用木瓜蛋白酶水解和Sevag结合的方法提取和纯化金乌贼墨多糖,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对其进行分析鉴定。建立小鼠生殖细胞-体细胞无血清共培养模型,确定PCB对生殖细胞的毒性作用依赖的剂量和作用时间。不同剂量水平的金乌贼墨多糖与PCB联合作用,分析金乌贼墨多糖对多氯联苯引起的生殖细胞损伤的缓解作用。 【结果】 高效液相色谱及光谱分析结果显示,经木瓜蛋白酶水解和Sevag结合的方法所制备的金乌贼墨多糖成分均一,分子量约为37 ku。10 μg/mL的PCB会导致小鼠生殖细胞核染色质固缩,细胞出现脱落和崩解,产生严重的细胞毒性。添加金乌贼墨多糖则可缓解PCB的细胞毒性,细胞活性得到恢复。 【结论】 实验表明,具有抗氧化活性的金乌贼墨多糖能够缓解PCB的氧化损伤,防止PCB的生殖毒性。

    • 来源于一株嗜热菌的L-阿拉伯糖异构酶的分离纯化及其蛋白质印迹分析

      2014, 35(S1):33-34.

      摘要 (1705) HTML (0) PDF 1.33 M (18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L-阿拉伯糖异构酶(L-AI)是生物转化生产功能性糖L-阿拉伯糖的关键酶。尽管对L-AI的研究已达数十年,但直到2006年,首个来源于大肠杆菌(E. coli)的L-AI(ECAI)的晶体结构才被解析出来,但其最高分辨率仅为2.6,且只解析出了单酶的空间结构。到目前为止,虽然对L-AI的研究不断深入,但是未见有其晶体结构的相关报道。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发现L-AI家族蛋白难以结晶,因此本文拟通过研究来源于一株嗜热菌的L-AI,研究导致其不能结晶的可能原因。 【方法】 通过分子克隆手段,实现嗜热菌L-AI编码基因在E.coli中的异源表达;通过镍柱亲和层析纯化得到L-AI纯酶;通过SDS-PAGE及蛋白质印迹检测,分析L-AI在溶液中的状态。 【结果】 SDS-PAGE结果显示,L-AI经过镍柱纯化后基本可达到电泳纯,即只有一条蛋白条带;蛋白质印迹结果显示,在目的蛋白条带上下方存在多条蛋白条带,上方条带可能是L-AI发生聚集所致,下方条带可能是L-AI被降解所致。 【结论】 实验表明,L-AI在溶液中不是以均一形态存在的,可能存在多种形态,而且L-AI易被降解。因此,影响L-AI结晶的可能原因包括蛋白聚集所导致的构象不均一以及目的蛋白被降解。

    • PKA信号通路通过CREB正性调控USP22基因的转录激活

      2014, 35(S1):34-34.

      摘要 (1817) HTML (0) PDF 1.32 M (16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对原癌基因USP22的5'端启动子活性分析,获得 PKA信号通路调控USP22转录激活的直接证据并探索其中机制。 【方法】 克隆USP22基因5'端核心启动子,定向插入荧光素酶报告载体pGL3-Basic;重组质粒经脂质体转染人宫颈癌HeLa细胞12 h后,分别采用PKA信号的激动剂Forkslin和抑制剂H-89刺激;双萤光素酶实验分析USP22启动子片段的相对活性;在此基础上,利用real-time PCR检测Forkslin和H-89对内源性USP22表达影响,以获得PKA信号通路调控USP22转录激活的直接证据;采用DNA定点突变技术,剔除该启动子区一个典型的CREB/ATF结合位点,经Forkslin和H-89处理,双萤光素酶检测以证实PKA信号通路通过CREB/ATF反应元件调控USP22的转录;最后,联合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与real-time PCR实验观察H-89对转录因子CREB与USP22启动子结合能力的影响。 【结果】 USP22基因的启动子活性及内源性mRNA表达受到PKA通路抑制剂H-89的显著抑制,但并未因为PKA的激活而出现明显上调;破坏CREB/ATF结合位点可消除USP22启动子对H-89的反应性;H-89抑制CREB与USP22启动子中CREB/ATF反应元件的结合导致USP22转录活性的下降。 【结论】 CREB/ATF结合位点控制着USP22基因的常规表达;USP22的转录受到PKA信号通路的正性调控;PKA信号通路通过转录因子CREB实现上述功能。

    • 基于信号通路网络交互研究复叶耳蕨总黄酮诱导BMSCs成骨分化的分子机制

      2014, 35(S1):34-35.

      摘要 (1490) HTML (0) PDF 1.33 M (19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复叶耳蕨总黄酮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增殖、定向成骨分化的影响以及相关信号通路。 【方法】 采用差速贴壁法体外分离、纯化和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P3代细胞,采用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表面标志。实验采用不同浓度的复叶耳蕨总黄酮培养基对大鼠BMSCs定向诱导分化,观察BMSCs诱导分化过程中诱导细胞的形态;测定诱导细胞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和组织化学染色观察钙化结节形成能力;采用RT-PCR和ELISA法检测BMSCs诱导分化过程中的WNT和BMP通路转导体及其交汇靶点Runx2相关基因表达。 【结果】 体外培养的细胞表达BMSCs细胞表面标志;复叶耳蕨总黄酮对BMSCs增殖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促进BMSCs分化为成骨细胞;增强ALP活性和钙结节形成;上调WNT通路转导体β-catenin、cyclinD1和BMP通路转导体BMP2、BMP4、两条通路交互靶点Runx2以及骨桥蛋白、骨钙蛋白和Ⅰ型胶原基因表达。 【结论】 复叶耳蕨总黄酮能够上调BMP和WNT通路,促进网络靶点Runx2表达,从而促进大鼠BMSCs定向分化为成骨细胞。

    • 从人卵巢cDNA文库中筛选与蛋白激酶Wee1B相互作用蛋白及在小鼠1-细胞期受精卵中的功能验证

      2014, 35(S1):35-35.

      摘要 (1569) HTML (0) PDF 1.32 M (18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筛选与蛋白激酶Wee1B相互作用的候选分子,证实该蛋白与Wee1B的相互作用及作用机制,并进一步探讨其对小鼠受精卵早期发育的影响,本研究对揭示小鼠受精卵早期发育的分子机制和生殖机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优化人类辅助生殖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方法】 构建pGBKT7-Wee1B诱饵质粒并转入酵母感受态细胞中检测其对酵母的毒性、自激活能力以及表达情况,再将含有pGBKT7-Wee1B的酵母感受态细胞与人卵巢cDNA文库相融合,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出阳性克隆,提取阳性克隆的酵母质粒转化大肠杆菌后进行测序鉴定。经酵母重新转化验证后,在哺乳动物细胞中使用免疫共沉淀和免疫荧光共定位的方法确定候选分子与Wee1B蛋白激酶的相互作用。过表达或降低筛选分子,并显微注射入小鼠1-细胞期受精卵中观察Wee1B的蛋白激酶活性和定位的变化及候选分子是否通过Wee1B调控小鼠受精卵的早期发育。 【结果】 以小鼠Wee1B编码基因的pcDNA3.1/V5-His-TOPO-Wee1B-WT野生型质粒为模板,设计特异性引物构建出pGBKT7-Wee1B诱饵质粒;诱饵质粒pGBKT7-Wee1B对酵母感受态细胞无毒性,无自激活能力,通过蛋白质印迹法验证其在酵母感受态细胞中表达;酵母双杂交系统从人卵巢cDNA文库中筛选出了9个与Wee1B蛋白激酶存在相互作用的蛋白;免疫共沉淀证实蛋白激酶Wee1B与KHDRBS3蛋白在HEK293细胞中存在相互作用;免疫荧光共定位确定蛋白激酶Wee1B与KHDRBS3蛋白在小鼠受精卵中共定位;干预KHDRBS3影响Wee1B的蛋白激酶活性和定位,并影响小鼠受精卵的早期发育。 【结论】 成功构建pGBKT7-Wee1B质粒,并以此为诱饵,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从人卵巢cDNA文库筛选出KHDRBS3蛋白;免疫共沉淀证实KHDRBS3与Wee1B存在相互作用,且二者在小鼠1-细胞期受精卵中共定位。以上提示KHDRBS3蛋白可能通过调控Wee1B的蛋白激酶活性和定位进而参与小鼠受精卵的早期发育。

    • 四川泸州非小红细胞低色素贫血健康个体及G6PD缺乏症患者α-珠蛋白基因拷贝数缺失的检测

      2014, 35(S1):36-36.

      摘要 (1821) HTML (0) PDF 1.33 M (19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获得四川泸州非小红细胞低色素贫血健康个体及G6PD缺乏症患者α-珠蛋白拷贝数缺失的频率,为该地区加强开展预防缺失型α-地贫的分子筛查和产前基因诊断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祖籍为四川泸州的200例无血缘关系的非小红细胞低色素贫血健康个体及经高铁血红蛋白还原法诊断为G6PD缺乏症的108例无血缘关系患者的外周血均来至于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检验科,常规酚氯仿法行外周血基因组DNA的提取,定制合成引物,选取扩增效率较高的引物进行单管多重缺口PCR技术(gap-PCR)检测α-珠蛋白拷贝数缺失,调整4对引物的浓度及比例,优化反应体系,确定PCR扩增的最适反应条件。PCR产物经1%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溴乙啶染色,Gel Doc1000凝胶成像分析系统观察并保存电泳结果。有1.6 kb的扩增条带表明有-α3.7缺失;有1.5 kb的扩增条带表明有-α4.2缺失;有0.8 kb的扩增条带表明有--SEA缺失;有1.9 kb的扩增条带则表明α1和α2珠蛋白基因都没有缺失。 【结果】 200例健康人群检测出6例有α-珠蛋白基因拷贝数的缺失,占3%。其中有4例左侧缺失(-α4.2/αα),2例右侧缺失(-α3.7/αα)。 108例G6PD缺乏症患者中有7例有α-珠蛋白基因拷贝数的缺失,占6.48%,其中有2例左侧缺失(-α4.2/αα),2例右侧缺失型(-α3.7/αα),2例东南亚缺失(--SEA/αα),1例右侧缺失合并东南亚缺失(-α3.7/--SEA)。 G6PD缺乏症患者α-珠蛋白基因拷贝数缺失的频率显著高于健康人群。 【结论】 四川泸州健康人群α-珠蛋白基因拷贝数缺失的频率高于四川成都人群的1.92%,该地区育龄夫妇应加强开展α-珠蛋白基因拷贝数缺失的检测,尤其当夫妇一方为G6PD患者时尤为必要。

    • DNA条形码技术用于肉制品基因鉴定

      2014, 35(S1):36-37.

      摘要 (1886) HTML (0) PDF 1.34 M (18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针对当今社会越来越严重的假肉事件,建立一种快速、特异性强的基因鉴定方法,实现对猪、牛、羊、马、鸡、犬、鼠等常见肉类和加工熟食肉制品的鉴定。 【方法】 利用DNA条形码原理,用Genedoc软件多序列比对猪、牛、羊、马、鸡、犬以及鼠等常见肉源动物线粒体基因,寻找能够特异性区分各物种和亚种的基因片段。针对DNA序列,利用Primer Premier 6.0设计特异性引物,考虑到加工的熟肉制品DNA存在降解,引物设计时PCR产物大小限定在350 bp以下。随机混合2~3种肉类DNA,采用多重PCR方法扩增,检测引物的特异性。利用PCR方法,稀释DNA模板以10、1、0.1、0.01 ng进行PCR扩增,检测PCR的灵敏度。在羊肉中按10%、5%、1%比例混入猪肉,取100 mg混合肉,提取DNA并用猪肉引物进行PCR扩增,评价样品检测的灵敏度。以熟肉包、泡椒凤爪、香肠、牛肉粒、鸡肉派等深加工肉为原料,检测上述PCR方法的适用性。 【结果】 通过序列比对,选择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基因(COⅠ)作为受检基因, COⅠ基因1 680~1 710 bp区域有极高的物种特异性,例如水牛和奶牛、山羊和绵羊在该DNA区域的差异碱基有5~7个。以该区域为PCR下游引物,分别针对每个物种设定上游引物,建立了七种动物源性成分的DNA条形码。DNA条形码区域为COⅠ基因1 200~1 710bp的序列,其中猪、水牛、山羊、马、鸡、犬、鼠7种动物的PCR产物大小分别为103、313、157、120、251、119和128 bp。对于大小接近的PCR产物,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检测。结果表明利用COⅠ基因,通过混合模板、混合引物进行交叉PCR,均能特异性检测相应肉类。DNA模板的灵敏度可达0.01 ng,肉制品中1%的假肉(猪肉,1 mg)可被检出,熟肉的基因鉴定也是阳性。 【结论】 利用COⅠ基因1 200~1 710 bp区域,可以较好的区分不同肉类物种。该PCR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所需检材微量,方法不受添加剂和高温加工等干扰,快捷准确,可作为肉制品中动物源性成分的鉴定方法进行推广。

    • 基于MUC1细胞内段抗炎多肽的体外构建

      2014, 35(S1):37-37.

      摘要 (1824) HTML (0) PDF 1.32 M (18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在前期证实粘蛋白1(MUC1)通过封闭TLRs信号通路抑制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诱导的呼吸道炎症的基础上,以TLRs细胞内段TIR结构域相互作用的结构特点为基础,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MUC1胞内段(MUC1 CT)抗炎多肽的候选区域,并构建各种候选区域的缺失突变体真核、原核表达载体,进而找出发挥抗炎作用的多肽片段,并在体外验证其抗炎效果。 【方法】 根据生物信息学技术预测分析MUC1 CT潜在的抗炎片段;构建MUC1 CT各种缺失突变体的真、原核表达载体,即pEGFP-C2-MUC1 CT mutants、pcDNA3-HA-MUC1 CT mutants以及pET14b-MCS-SBP-EGFP-MUC1 CT mutants-TAT;转染pEGFP-C2-MUC1 CT mutants入A549细胞(来源于II型肺泡上皮细胞),利用荧光显微技术明确各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突变体蛋白的细胞内定位;转染pcDNA3-HA-MUC1 CT mutants(无异常定位的突变体)入A549细胞,待MUC1 CT mutants高表达后,用RSV感染各组细胞一定时间后,使用ELISA方法测定细胞培养上清中TNF-α的水平,筛选发挥抗炎作用的多肽片段;在明确MUC1 CT的核心抗炎片段的基础上,转化pET14b-SBP-EGFP-MUC1 CT mutant入大肠杆菌(DE3),体外表达并纯化含有穿透肽(TAT)的MUC1 CT突变多肽,预先与A549细胞孵育,再给予RSV感染,通过测定上清中的TNF-α的水平,进一步明确具有抗炎活性的片段。 【结果】 (1)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MUC1 CT,确定四处具有潜在抗炎活性的候选区域,分别是氨基酸位点7-14位,19-26位,36-40位,44-53位;(2)成功构建基于pEGFP-C2和pcDNA3-HA真核表达载体的四种缺失突变体的真核表达载体;(3)通过pEGFP-C2-MUC1 CT mutants明确各种突变体的细胞内定位情况;(4)利用pcDNA3-HA-MUC1 CT mutants明确MUC1 CT的抗炎片段;(5)通过带有TAT的MUC1 CT突变多肽进一步证实该段的抗炎活性。 【结论】 MUC1 CT抗炎片段在体外实验中具有抗炎性。

    • Muse细胞体外诱导为神经前体细胞的初步研究

      2014, 35(S1):38-38.

      摘要 (1875) HTML (0) PDF 1.33 M (17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从成人骨髓中分离出Muse细胞,体外诱导成神经前体细胞,为细胞移植修复神经系统损伤提供种子细胞。 【方法】 利用密度梯度离心和差速贴壁法从健康成人骨髓中分离、培养骨髓基质干细胞,通过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技术和流式细胞仪技术对其进行鉴定;体外扩增、传代6次后利用Muse细胞特征性的SSEA-3/CD105分子表型阳性,通过流式细胞仪从骨髓基质干细胞中分选出Muse细胞并进行体外培养,观察其干细胞成球特性;对Muse细胞进行胰蛋白酶孵育,分析其应激耐受能力;利用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技术和RT-PCR技术检测Muse细胞的多能干细胞标记物表达情况;通过在培养基中添加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等对Muse细胞向神经前体细胞方向进行体外诱导,观察神经前体细胞的干细胞成球情况,利用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技术和RT-PCR技术对其进行表型鉴定并观察神经前体细胞标记物的表达情况。 【结果】 从成人骨髓中分离出骨髓基质干细胞,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检测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CD90表达阳性、CD45和CD11b表达阴性;通过流式细胞仪从骨髓基质干细胞中分选出约0.5%的Muse细胞进行培养,细胞聚集成球,悬浮生长,表现为胰蛋白酶耐受;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检测和RT-PCR检测结果显示Muse细胞表达多能干细胞标记物Nanog、Oct4、Sox2阳性;体外诱导Muse细胞向神经前体细胞方向分化,观察到细胞成球现象,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检测和RT-PCR检测结果显示诱导后细胞表达神经前体细胞标记物nestin、βIII-tubulin。 【结论】 从成人骨髓中成功分离出Muse细胞,具有多能干细胞特性,经体外诱导形成神经前体细胞,为以后组织工程移植修复神经损伤提供新的种子细胞。

    • β-1,4-GalT V在体内外施万细胞病理生理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

      2014, 35(S1):38-39.

      摘要 (1682) HTML (0) PDF 1.34 M (18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β-1,4-半乳糖基转移酶V(β1,4 galactosyltransferase V,β-1,4-GalT V)在生理病理状态下体内外施万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探讨β-1,4-GalT V在体内外施万细胞中可能存在的生物学作用。 【方法】 (1)制备大鼠坐骨神经夹伤和切断模型,利用足迹试验观察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ciatic functional index, SFI);应用腹腔注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建立炎症模型。通过real-time PCR方法,分析β-1,4-GalT V mRNA在损伤及炎症性大鼠坐骨神经中的表达。利用RT-PCR扩增β-1,4-GalT V基因,克隆至pGEM-T载体,经体外转录法合成地高辛标记的正、反义β-1,4-GalT V RNA探针。通过原位杂交及图像分析,观察β-1,4-GalT V mRNA在大鼠正常、损伤及炎症坐骨神经中的表达变化。采用原位杂交与免疫组化相结合的方法检测β-1,4-GalT V的具体细胞定位。(2)利用RNAi和细胞转染等技术干扰β-1,4-GalT V在施万细胞中的表达,运用Lectin Blot检测施万细胞在生理和病理状态N寡糖链合成情况。 【结果】 (1)β-1,4-GalT V mRNA在坐骨神经夹伤后2 周与切断1 周时表达水平明显增高,与正常对照组及其他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位杂交结果显示β-1,4-GalT V主要表达于S100阳性的施万细胞中。β-1,4-GalT V mRNA的表达水平与体内炎症模型中LPS作用的浓度和作用时间有关,具有剂量和时间依赖性。(2)体外细胞培养时β-1,4-GalT V mRNA的表达水平及N糖链的合成也与LPS的作用时间和作用浓度有关。干扰β-1,4-GalT V的表达后可明显抑制N糖链的合成。 【结论】 β-1,4-GalT V主要定位于施万细胞中,与正常生理状态下的施万细胞相比,无论是坐骨神经损伤或炎症等病理状态下体内的施万细胞,还是LPS处理的体外培养的施万细胞,其β-1,4-GalT V的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提示β-1,4-GalT V在施万细胞的生理病理过程均发挥重要的作用。干扰了施万细胞中β-1,4-GalT V表达后其N糖链的合成也显著减少,证实了β-1,4-GalT V与N糖链的合成密切相关。

    • 谷氨酸对NSCs向神经元分化的影响

      2014, 35(S1):39-39.

      摘要 (1662) HTML (0) PDF 1.33 M (16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Glu对NSCs向神经元分化的影响。 【方法】 分离培养孕15 d SD大鼠皮质NSCs,将传至第4代的NSCs行NR1细胞流式分析并以1×105个/mL的密度,接种于置有包被多聚赖氨酸盖玻片的24孔培养板各孔内分化培养,分为control、Glu、Glu+MK-801(0 h)(0 h加MK-801)、Glu+MK-801(24 h)(24 h加MK-801)组培养1、3、7、14 d后行DCX/Hoechst、TUNEL/Hoechst、MAP-2/Hoechst免疫荧光双标检测。 【结果】 43%的NSCs NMDA受体主要功能亚基NR1阳性;1 d时Glu组、Glu+MK-801(24 h)组DCX神经元前体细胞明显多于control、Glu+MK-801(0 h)组,3 d时MK-801(24 h)组DCX神经元前体细胞最多,Glu组DCX神经元前体细胞数量有所下降,但多于其余两组,至7 d时MK-801(24 h)组DCX神经元前体细胞仍较多,Glu组DCX神经元前体细胞与其余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 d时4组几乎未见DCX神经元前体细胞,MAP-2/Hoechst免疫荧光双标检测,MK-801(24 h)组MAP-2阳性神经元明显多于其它3组;TUNEL/Hoechst免疫荧光双标显示:3、7、14 d时Glu组TUNEL凋亡细胞明显多于其它3组。 【结论】 Glu可通过NMDA受体促进NSCs向神经元分化,并在神经元成熟过程中促进其凋亡,此作用可被MK-801阻断。

    • 同型半胱氨酸致泡沫细胞形成过程中miR-148a与DNMT1相互作用的研究

      2014, 35(S1):39-40.

      摘要 (1719) HTML (0) PDF 1.34 M (18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DNMT1和其特异性miRNA二者在Hcy致泡沫细胞形成过程中的作用,阐明特异性miRNA与DNMT1相互调控的分子机制。 【方法】 培养THP-1单核源性泡沫细胞,油红O染色鉴定;生物信息学预测调控DNMT1的特异性miRNA;运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不同浓度Hcy(0、50、100、200、500 μmol/L)及100 mol/L Hcy+叶酸+维生素B12(H+F+V)干预泡沫细胞后,miR-148a和DNMT1的表达。使用慢病毒miR-148a mimic和inhibitor分别过表达和抑制miR-148a,检测其对DNMT1表达的影响;针对miR-148a与DNMT1特异性结合的碱基位点,构建野生型(Wt)和突变型(Mut)的3'UTR荧光素酶报告质粒,与miR-148a mimic共转染,运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检测DNMT1荧光素酶活性。采用胆固醇检测试剂盒分析miR-148a过表达或抑制后对细胞内胆固醇含量的影响。用100 mol/LHcy干预泡沫细胞,通过甲基化特异性PCR(nMS-PCR)检测miR-148a启动子区甲基化改变,同时构建DNMT1重组质粒并感染泡沫细胞,检测DNMT1过表达后miR-148a启动子区DNA甲基化变化。 【结果】 分析提示调控DNMT1的特异性miRNA为miR-148a;不同浓度Hcy干预泡沫细胞后,DNMT1表达降低,miR-148a表达升高,以100 μmol/L Hcy组改变最为明显,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给予100 μmol/L Hcy+叶酸+维生素B12后上述情况改善(P<0.05)。过表达miR-148a后DNMT1 mRNA和蛋白水平明显下降,而抑制miR-148a后DNMT1 mRNA和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将WtDNMT1 3'UTR荧光素酶报告质粒与miR-148a共转染,荧光素酶活性显著下降(P<0.05);将MutDNMT1 3'UTR荧光素酶报告质粒与miR-148a共转染,荧光素酶活性无明显改变。提示miR-148a可能通过与DNMT1的mRNA 3'UTR碱基UGCACUG发生互补配对结合,从而靶向抑制其表达。过表达miR-148a后,细胞内总胆固醇和游离胆固醇含量明显增加;沉默miR-148a后,细胞内总胆固醇和游离胆固醇含量明显降低(P均<0.05);而细胞内胆固醇酯含量无明显变化。给予100 μmol/L Hcy干预泡沫细胞后,miR-148a甲基化呈显著下降趋势;给予叶酸+维生素B12干预后,miR-148a甲基化水平较Hcy显著升高(P均<0.05)。过表达DNMT1后,miR-148a启动子区DNA甲基化水平升高(P<0.05)。 【结论】 miR-148a是DNMT1的特异性miRNA,其可能通过直接与DNMT1 3'UTR部分碱基序列UGCACUG发生互补配对结合影响DNMT1表达;miR-148a可通过增加泡沫细胞内总胆固醇和游离胆固醇含量参与Hcy致泡沫细胞的形成过程;DNMT1在miR-148a启动子区甲基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ERO1α启动子区DNA甲基化和组蛋白甲基化相互作用调控ERO1α表达改变介导Hcy致肝脏脂代谢紊乱的分子机制

      2014, 35(S1):40-41.

      摘要 (1830) HTML (0) PDF 1.34 M (19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ERO1α DNA甲基化和组蛋白甲基化相互作用调控ERO1α基因表达介导同型半胱氨酸致肝脏脂代谢紊乱的分子机制。 【方法】 建立apoE-/-小鼠HHcy模型,分为对照组、ApoE-/-对照组、HHcy组和干预组。检测肝脏脂质沉积情况、TC、TG及DNMT1含量、ERO1α 及G9a的表达;ntMS-PCR法检测ERO1α DNA甲基化改变;CHIP-qPCR法检测H3K9me2含量;不同Hcy刺激HL-7702肝细胞,验证ERO1α表达及甲基化程度;构建ERO1α和DNMT1的重组表达及沉默载体,检测肝细胞内TC和TG含量变化;AZC及Bix01294干预细胞后,分别检测H3K9me2表达及ERO1α甲基化水平。 【结果】 HHcy组小鼠肝脏脂质面积和血脂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TC、 TG与其血清Hcy水平呈正相关。与对照组相比,各组中ERO1α的表达下降,与HHcy组相比,干预组中ERO1α表达升高,均与蛋白检测结果趋势一致;HHcy组DNMT1及G9a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HHcy组中ERO1α甲基化水平及H3K9me2显著高于对照组。各组中ERO1α的表达逐渐下降,与Hcy呈浓度依赖关系;其中,与100 μmol/L Hcy组比较,叶酸组中ERO1α的表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过表达和沉默ERO1α并以Hcy作用后,与对照组相比,ERO1α过表达组TC和TG分别下降48.5%和38.1%,沉默组分别增加39.3%和46.4%。分别过表达和沉默DNMT1,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过表达DNMT1后ERO1α甲基化水平增加15.9%,沉默组则下降55.9%,差异均有显著性。AZC抑制DNMT1并以Hcy干预后,抑制剂组与100 μmol/L Hcy组比较,ERO1α DNA甲基化水平降低了51%,H3K9me2水平随之降低;Bix01294干预后,100 μmol/L Hcy+Bix01294组与100 μmol/L Hcy组比较ERO1α启动子区H3K9me2水平降低,ERO1α甲基化水平随之降低。 【结论】 HHcy调控ERO1α启动子区DNA甲基化,和组蛋白甲基化相互作用导致ApoE-/-鼠肝脏脂代谢紊乱。

    • 维生素E经LOX-1/NADPH氧化酶/ROS通路抑制oxLDL诱导的HUVEC细胞损伤

      2014, 35(S1):41-41.

      摘要 (2085) HTML (0) PDF 1.33 M (16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复制氧化性低密度脂蛋白(oxygen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oxLDL)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HUVEC)损伤模型,建立慢病毒介导的LOX-1-shRNA转染HUVEC细胞模型,从LOX-1/NADPH氧化酶/ROS信号通路研究维生素E(Vit E)对oxLDL诱导的HUVEC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方法】 以200 μg/mL oxLDL与HUVEC细胞共孵育24 h,用于复制细胞损伤模型;实验设计分为:正常对照组、oxLDL模型组、药物组(200 μmol/L Vit E);以MTT检测细胞存活率,DCFH-DA检测细胞内ROS及蛋白质印迹法检测LOX-1、NADPH氧化酶亚基(gp91phox、p47phox、p67phox)蛋白经时改变(3、6、12、24 h);real-time PCR检测24 h后LOX-1、NADPH氧化酶亚基(p22phox、gp91phox、rac1)mRNA的表达,采用慢病毒介导的基因沉默技术抑制LOX-1表达48 h后,用oxLDL诱导24 h,检测LOX-1蛋白、NADPH氧化酶亚基(p47phox、p67phox、gp91phox)蛋白和ROS的含量。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oxLDL处理后细胞生存率仅为50.31%,LOX-1蛋白伴随细胞氧化损伤在3、6、12、24 h表达量显著增加,且在3 h和24 h时呈现两个表达高峰(P<0.05),NADPH氧化酶亚基(p47phox、p67phox、gp91phox)蛋白表达水平在各时间点均显著升高(P均<0.01),24 h达高峰,ROS检测结果表明其动态经时改变在3 h和24 h达峰值( P<0.05)。Real-time PCR结果显示,LOX-1 mRNA及NADPH氧化酶亚基(gp91phox、p22phox、rac1)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慢病毒介导LOX-1基因沉默后,最佳转染效率为73.23%。oxLDL诱导24 h后,LOX-1及NADPH氧化酶亚基(p47phox、p67phox、gp91phox)蛋白表达下调,ROS生成量相应降低。VitE组下调LOX-1和NADPH氧化酶的mRNA及蛋白质表达并降低ROS生成。 【结论】 oxLDL经LOX-1/NADPH氧化酶/ROS通路诱导HUVEC细胞损伤。200 μmol/L的VitE可通过抑制LOX-1/NADPH氧化酶/ROS信号通路的活化而发挥对oxLDL诱导的HUVEC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 模拟日光UVB辐射经DNA甲基化诱导人皮肤HaCaT细胞恶性转化

      2014, 35(S1):42-42.

      摘要 (2000) HTML (0) PDF 1.33 M (17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建立模拟日光UVB辐射诱导的人HaCaT细胞恶性转化的模型,从P16和RASSF1A基因甲基化和GADD45α、DNMTs蛋白表达的角度,研究模拟日光UVB辐射诱导的人HaCaT细胞恶性转化的分子机制。 【方法】 CCK8法确定模拟日光UVB辐射诱导的HaCaT细胞恶性转化的单次辐射剂量;Gimsa染色从细胞形态角度初步确立模拟日光UVB辐射诱导的HaCaT细胞恶性转化的终点;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明胶酶谱法检测MMP-9蛋白酶的分泌确立UVB辐射诱导人HaCaT细胞恶性转化模型的成功建立。实验设计分为2组:正常对照组、模拟日光UVB模型组。RT-PCR检测甲基转移酶DNMTs(DNMT1、DNMT3a、DNMT3b)mRNA的经时表达;蛋白质印迹法检测GADD45α、DNMT3b、P16及RASSF1A蛋白经时表达。高分辨率熔解曲线(MS-HRM)检测P16、RASSF1A基因甲基化程度的经时改变。收集每4次辐射后的结果进行讨论。 【结果】 UVB单次辐射剂量10 mJ/cm2×20次,成功建立模拟日光UVB辐射诱导的人HaCaT细胞恶性转化模型;首次通过 (DNMT1、DNMT3a、DNMT3b)mRNA的经时表达证实模拟日光UVB辐射诱导的人HaCaT细胞中DNMT1和DNMT3a的表达量与UVB辐射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而DNMT3b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与辐射前相比随辐射次数增加逐渐升高,辐射20次后其表达量达到高峰(P<0.05);GADD45α蛋白的经时变化显示UVB辐射4次时即可检测到其表达量达到高峰,随后其表达量随辐射次数增加逐渐下降,辐射20次后其蛋白表达达到低谷(P<0.05);P16和RASSF1A蛋白的经时变化显示随UVB辐射次数增加其蛋白表达量逐渐下降,UVB辐射20次后P16和RASSF1A蛋白表达达到低谷(P<0.05)。 【结论】 在国际上首次建立模拟日光UVB辐射诱导的人HaCaT细胞恶性转化模型,揭示P16和RASSF1A基因的高甲基化与HaCaT细胞恶性转化密切相关,并且是DNMT3b和GADD45α参与调控P16和RASSF1A基因的高甲基化,而不是DNMT1和DNMT3a。

    • 人胚胎干细胞诱导分化角膜内皮细胞

      2014, 35(S1):42-43.

      摘要 (1748) HTML (0) PDF 1.33 M (18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体外模拟角膜内皮细胞(corneal endothelial cell, CEC)的发育过程,利用生长因子和细胞外基质构建微环境,制备适当的条件培养基诱导人胚胎干细胞(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 hESC)分化为CEC。 【方法】 用丝裂霉素C处理胚鼠成纤维细胞(mouse embryonic fibroblasts, MEFs),接种于明胶预包被培养皿内做饲养层细胞。hESCs接种于MEFs饲养层,传代并免疫荧光鉴定。分割hESCs克隆团块,用拟胚体(embryonic bodies, EBs)培养基悬浮培养形成球形的EBs。用丝裂霉素C处理角膜基质细胞,接种于明胶预包被培养皿内做饲养层细胞。EBs接种于膜基质细胞饲养层,将SV-40转染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接种于transwell小室与EBs共培养,EBs逐渐分化形成类角膜内皮细胞。环钻钻取新鲜猪眼球中央角膜片,脱细胞处理后,机械切取脱细胞猪角膜基质(acellular porcine cornea matrix, APCM),即获得APCM支架。倒置显微镜下剖切APCM后板层,甘油脱水。将hESCs来源的类角膜内皮细胞接种于APCM后弹力层表面构建CEC植片,培养7 d。 【结果】 hESCs培养6 d后可于饲养层上形成类圆形克隆团,在悬浮培养基中悬浮培养形成EBs。EBs于角膜基质成纤维细胞饲养层上与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系共培养,EB面积逐渐增大,中央部分形态发生变化,形成单层排列的多边形细胞。免疫荧光检测,可表达类角膜内皮细胞标记物Na+/K+ ATPase。类角膜内皮细胞接种于APCM支架培养,H-E染色证实后弹力层表面形成单层类角膜细胞结构。 【结论】 目前已经完成了hESC、人角膜基质成纤维细胞和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系的培养。实现了hESCs向角膜内皮细胞的诱导分化。完成了APCM的制备和鉴定。并成功以hESC和APCM构建了组织工程角膜内皮植片。植片的功能有待动物实验进一步研究。

    • 基于DBP的脑血栓患者阿司匹林用药前后蛋白质组学研究

      2014, 35(S1):43-43.

      摘要 (1785) HTML (0) PDF 1.32 M (17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寻找并鉴定脑血栓患者阿司匹林用药前后差异表达的血浆特异蛋白,探讨阿司匹林与维生素D结合蛋白(Vitamin D binding protein,DBP)相互作用进而预防血栓形成的详细机制,筛选与DBP清除血栓作用相关的候选蛋白,形成网络级联。 【方法】 于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获取初发脑血栓患者血浆样本18例[男性9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58.11±7.95)岁]。将18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性别、年龄相匹配),分别混合3组用药前后血浆样本,构建6组样品池。针对样品池进行蛋白质提取及定量后,行固相PH双向凝胶电泳(2-DE)。运用ImageMaster 2D Elite 6.0软件比对用药前后2-DE图谱,基于蛋白质点灰度与体积变化,选取差异表达蛋白质点行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化飞行时间质谱法(MALDI-TOF/MS)和串联质谱法(MS/MS)分析以鉴定蛋白质,并对差异蛋白应用IPA(Ingenuity Pathway Analysis)软件构建生物信号网络图谱。运用蛋白质印迹法验证用药前后血浆中DBP和肌动蛋白(actin)的表达差异。应用免疫共沉淀法验证DBP与actin相互作用。 【结果】 针对考马斯亮蓝染色得到的2-DE图谱,ImageMaster 2D Elite 6.0软件共筛选出1 256个蛋白点,其中228个具有表达量的差异。筛选差异超过1.5倍的30个蛋白质点行质谱分析得到28项检测结果(比对概率分数大于55分的结果有意义),包括DBP及与DBP作用相关联的11种差异蛋白:actin、结合珠蛋白、Fibrinogen gamma chain等。蛋白质印迹结果发现,DBP用药后(114.04±16.69)较用药前(66.33 ±5.61)表达显著上调,actin 则由(185.39±3.09)下调至(99.34±10.65)(两者P均 <0.01),与2-DE结果相一致。免疫共沉淀结果证实DBP与actin可直接作用,形成复合物。 【结论】 脑血栓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本实验采用临床样本,针对阿司匹林与DBP在预防血栓形成作用机制中的争论点,首次在中枢系统发现阿司匹林与DBP存在相互作用,使DBP表达上调,从而结合血浆actin防止其进一步聚合,发挥预防血栓形成的作用,DBP可作为预防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的靶点应用于临床实验与治疗。此外,本实验筛选出DBP作用相关蛋白质,通过IPA显示Fibrinogen gamma chain与AT-III作用直接相关,可为阿司匹林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提供作用靶点。

    • CdSe/ZnS量子点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

      2014, 35(S1):44-44.

      摘要 (2208) HTML (0) PDF 1.33 M (20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量子点(quantum dots)是一种半导体纳米晶体,具有其独特的光学和电子学性质,与有机荧光染料相比,其荧光光谱比较稳定、荧光强度高,激发量子点的激发波长范围很宽,且连续分布,所以可以用同一波长的光激发不同大小的量子点,量子点作为一种新型生物荧光探针已成功应用于生命科学领域。但是,量子点的免疫毒性问题一直是研究学者关注的问题。量子点作为外来物质,可能会导致机体产生一系列的免疫反应,其对巨噬细胞的影响迄今为止并未见相关报道。因此,本项目以巨噬细胞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对CdSe/ZnS量子点的摄取能力,以及摄取后对巨噬细胞活性以及功能的影响。 【方法】 本项目通过Confocal成像观察巨噬细胞对 CdSe/ZnS量子点的摄取和定位,同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巨噬细胞对CdSe/ZnS量子点的摄取率;其次,利用MTT法检测量子点摄取对巨噬细胞活力的影响;最后,通过real-time PCR和ELISA法检测量子点摄取后对巨噬细胞不同细胞因子转录水平和分泌水平的影响。 【结果】 量子点作用2 h后可以被巨噬细胞摄取,摄取后分布在细胞浆内;量子点浓度对细胞活性有影响;1.25 nmol/L 影响不显著,但2.5 nmol/L影响显著。量子点可提高巨噬细胞IL-6与TNF-α的转录水平,对IL-2、IL-12的影响不显著;量子点对巨噬细胞IL-6与TNF-α分泌量的影响不显著。 【结论】 高剂量的CdSe/ZnS量子点可降低巨噬细胞的活力,但并不显著影响巨噬细胞的免疫反应功能。本项目首次研究了CdSe/ZnS量子点对巨噬细胞的影响,可为CdSe/ZnS量子点细胞毒性研究方面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有助于推进CdSe/ZnS量子点在医学上的实际应用。

    • 骨质疏松、黄韧带骨化与正常人的血清miRNA的对比研究

      2014, 35(S1):44-45.

      摘要 (2030) HTML (0) PDF 1.33 M (18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50岁以上的妇女的骨质疏松发病率高达70%,黄韧带骨化主要累及老年人,65岁以上亚洲人的发病率达40%。两者均好发于老年人,然而黄韧带骨化患者均无骨质疏松现象。本研究目的利用miRNA微阵列芯片检测骨质疏松、黄韧带骨化患者以及正常人的血清差异miRNA。为研究黄韧带骨化、骨质疏松等老年骨骼系统疾病的发生机制、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有益的线索。 【方法】 收集5例骨质疏松、5例黄韧带骨化患者以及5例正常人群的血清。提取血清总RNA,经质控合格后,利用miRNA微阵列芯片技术筛选骨质疏松、黄韧带骨化患者与正常对照的血清标本中的差异表达的miRNA。 【结果】 以fold-changge>2、P>0.05为标准,与正常对照人群血清miRNA比较,黄韧带骨化患者血清中有17个miRNA表达明显上调,3个miRNA明显下调,骨质疏松患者血清中有11个miRNA表达明显上调。miRNA21、24为黄韧带骨化与骨质疏松患者血清的共同差异miRNA。 【结论】 本研究初步筛选出黄韧带骨化、骨质疏松与正常人群相比的差异表达的miRNA,为miRNA对黄韧带骨化和骨质疏松的筛查、早期诊断提供有益线索。并且发现两组疾病血清中存在的共同差异miRNA:miRNA24、miRNA21。两者在黄韧带骨化表现为下调,在骨质疏松表现为上调。提示miRNA21、24可能在黄韧带骨化和骨质疏松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为黄韧带骨化和骨质疏松等老年骨骼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构建一种新型穿膜活性hMsrA的酵母表达体系

      2014, 35(S1):45-45.

      摘要 (2262) HTML (0) PDF 1.33 M (15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当机体代谢生成的活性氧簇超过了抗氧化系统的清除能力,可引起氧化应激而与心血管疾病、炎症、肿瘤等发生密切相关。甲硫氨酸亚砜还原酶A (methionine sulfoxide reductase A, MsrA)能够特异还原被氧化的甲硫氨酸, 是细胞内一道重要的蛋白抗氧化防御屏障。导师课题组曾构建大肠杆菌表达系统并获得人源性MsrA(hMsrA),证实其在体外的抗氧化作用。本课题试图利用酵母表达体系表达一种具有细胞穿膜活性的分泌型Pep-1-hMsrA,为进一步研究 MsrA 对细胞的抗氧化保护机制奠定基础。 【方法】 利用基因克隆技术,合成含有细胞穿膜肽的pUC19/pep-1载体,双酶切将Pep-1序列连接到pET28a/hMsrA质粒上,构建pUC19/pep-1-hMsrA,再双酶切亚克隆到酵母表达载体获得pPICZ9k/pep-1-hMsrA重组质粒。经线性化的质粒电转化导入毕赤酵母GS115,通过G418抗性筛选、PCR鉴定拷贝数,构建新的hMsrA酵母表达体系。经甲醇(0.5%V/V)诱导表达,SDS-PAGE鉴定发酵液中Pep-1-hMsrA融合蛋白的产量,利用Ni-NTA Agarose亲和层析分离纯化目的蛋白,蛋白质印迹法鉴定融合蛋白的细胞穿膜效率,利用特异荧光底物鉴定融合蛋白的催化活性。 【结果】 成功构建pPIC9k/Pep-1-hMsrA重组质粒,并筛选出17株表达Pep-1-hMsrA的GS115工程株。诱导表达并纯化的目的蛋白产量约为30~40 mg/L,SDS-PAGE显示MW为约50 kD的单一条带,糖染色表明目的蛋白糖基化。蛋白质印迹法鉴定纯化蛋白有免疫原性,并具有特异还原活性。 【结论】 建立了Pep-1-hMsrA重组蛋白的酵母表达体系,纯化的Pep-1-hMsrA存在高度糖基化可能影响其催化活性,有待进一步研究此MsrA融入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 一个中国X性连锁少汗型外胚层发育不良家系的遗传变异分析

      2014, 35(S1):45-46.

      摘要 (1621) HTML (0) PDF 1.33 M (16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前期,课题组在临床工作中发现了一个X性连锁少汗型外胚层发育不良(XLHED)疑似患者家系。该家系共四代24例,男性15例,女性9例,患者4例。鉴此,课题组拟通过分子水平的研究,分析鉴定该家系的致病基因和遗传突变,探讨可能的分子致病机制,为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奠定一定的基础。 【方法】 课题组对该家系资料进行了收集和整理,绘制出了遗传图谱。本课题对疾病家系中所有患病及未患病个体进行了详细的临床检查,并获得患者口腔的临床和X线照片。遗传分析中课题组运用直接测序的方法对候选致病基因进行序列分析,并与300例正常对照人群的基因序列进行序列比对。 【结果】 在该家系中,4例患者均为男性,另有5例女性确认为是携带者。测序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和携带者中EDA基因的第220个密码子发生点突变(C→T),造成密码子CCA转变为CTA,对应的氨基酸残基由脯氨酸转变为亮氨酸。同时,在该家系的其他健康成员以及随机选取的300例正常对照人群中均未检测到该突变。 【结论】 XLHED是一种X连锁的遗传疾病,目前研究发现XLHED的发生发展与3个基因有关,分别是位于Xq12-q13.1的EDA、位于2q11-q43的EDAR和位于1q42.2-q43的EDARADD。本XLHED家系是由EDA基因突变引起的。已知EDA蛋白具有4个功能区,包括:跨膜区、弗林蛋白酶切割位点、(Gly-X-Y)19胶原样结构域、TNF同源结构域。其中(Gly-X-Y)19胶原样结构域及TNF同源结构域位于细胞外,构成细胞外C末端结构域。本课题组所鉴定的突变c.659C>T是一个新的,且从未被报道过的错义突变。在19个(Gly-X-Y)胶原样结构域中,本次鉴定的突变发生在第13个(Gly-X-Y)的Y位,造成脯氨酸残基被亮氨酸残基替代。由于脯氨酸和亮氨酸侧链基团的差异,很可能造成肽链上该位点之后氨基酸残基的空间走向改变,影响EDA蛋白的空间构象,进而造成EDA-EDAR结合障碍,使之无法有效激活NF-κB的信号传导途径。进一步阻断或削弱了外胚层发育所必须的基因表达。本课题的完成将进一步丰富EDA基因突变谱,并为XLHED致病机制的研究提供新思路和新线索。

    • MiR-497通过抑制胰岛素受体的表达导致E3大鼠HFD-MetS模型肝胰岛素抵抗

      2014, 35(S1):46-47.

      摘要 (1724) HTML (0) PDF 1.33 M (16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本实验旨在探究microRNA参与调控E3大鼠高脂饮食诱导的代谢综合征(HFD-MetS)模型肝胰岛素受体(InsR)表达下降的分子机制。 【方法】 首先根据microRNA数据库预测并选择可能调控InsR表达的候选microRNAs, 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E3大鼠HFD-MetS模型肝中这些候选microRNAs的表达水平,选择与InsR mRNA表达呈负相关的关键microRNA。然后用该关键microRNA的模拟物和抑制剂瞬时转染大鼠肝癌细胞系CBRH-7919细胞24 h。无血清培养基培养4 h后,用100 nmol/L的胰岛素分别处理上述细胞0、5、15 min,用实时定量 PCR和蛋白质印迹检测InsR、AKT及磷酸化AKT的表达。最后,分别构建包含miR-497结合位点和突变结合位点的、野生型和突变型的胰岛素受体 mRNA 3'UTR区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简称为野生型载体和突变型载体),用miR-497模拟物和抑制剂分别与空载体、野生型载体、突变型载体转染293T细胞、观察萤火虫/海肾虫荧光强度比值的相对改变。 【结果】 实时定量PCR及相关分析结果显示miR-497在E3大鼠HFD-MetS模型肝中表达显著上调,并与InsR 表达水平呈负相关。用miR-497模拟物瞬时转染CBRH-7919细胞24 h,InsR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下降,胰岛素处理5、15 min后在ser473 和Thr308位点磷酸化的AKT 与对照组相比也明显下降;而miR-497抑制剂瞬时转染后,InsR的mRNA和蛋白质及胰岛素处理后ser473 和Thr308位点磷酸化的AKT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上调,这些结果说明miR-497负性调节了胰岛素受体表达。最后用miR-497模拟物分别与空载体、野生型载体及突变型载体转染293T细胞后,与空载体组相比,野生型载体组相对的萤火虫/海肾虫荧光强度比值明显下降,突变型载体组无变化,而用miR-497抑制剂分别与上述三种载体转染293T细胞后,野生型载体组结果恰相反、突变型载体组亦无变化;这些结果进一步提示miR-497可直接与大鼠InsR mRNA的3-UTR区结合。 【结论】 在E3大鼠HFD-MetS模型肝中上调的miR-497可能通过抑制胰岛素受体的表达而导致肝胰岛素抵抗的发生。

    • Z-十八碳-9-烯-丙磺酰胺对脂多糖诱导的THP-1细胞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

      2014, 35(S1):47-47.

      摘要 (1710) HTML (0) PDF 1.32 M (18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病变过程中单核-巨噬细胞通过分泌多种细胞因子促进炎症的发生,对AS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抑制炎症性单核细胞的产生则成为预防和治疗AS病变的关键。本实验室的前期研究证明,油酰乙醇胺(oleoyethanolamide,OEA)作为高效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特异性内源性配体,能够抑制细菌脂多糖(LPS)诱导的炎症反应,对预防和治疗AS具有良好的药理作用。Z-十八碳-9-烯-丙磺酰胺(N15)是一种新合成的化学药物,其化学结构与OEA相似,为OEA的衍生物,但具体药理作用尚未完全清楚。我们的前期结果表明,LPS 诱导后细胞中炎症因子IL-6、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明显增加,N15干预后可降低LPS诱导产生的IL-6、MMP-2及MMP-9的蛋白表达水平,并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性。在此课题中,我们采用人急性白血病单核细胞(THP-1),观察N15对LPS诱导的单核细胞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MMP-2及MMP-9蛋白表达的影响,并考察N15的抗炎作用与PPARα受体的相关性,同时研究TLR-4信号转导通路在N15抗炎机制中发挥的作用,明确N15是否具有抑制炎症反应的生物活性,并进一步阐明其抗炎的相关作用机制,为其治疗AS提供理论依据。

    • 取向通道胶原支架复合SDF-1促进细胞迁移治疗骨软骨缺损的研究

      2014, 35(S1):47-48.

      摘要 (2282) HTML (0) PDF 1.33 M (16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胶原是治疗骨软骨缺损的一种常用生物材料,但目前所使用的胶原支架的结构大多为无序(random collagen scaffold),不利于自体干细胞向缺损部位迁移以进行缺损修复。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SDF-1)可能会促进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下骨迁移。本研究通过用有取向通道的胶原支架(radially oriented collagen scaffold)替代无序胶原支架并结合SDF-1促进干细胞向缺损部位迁移迁移,提高骨软骨缺损修复的疗效。 【方法】 采用胶原冻干和热交联制作了传统的无序胶原支架和有取向的胶原支架,分别用电镜对支架通道进行表征,并进行力学性能、细胞毒性和细胞增殖等检测;通过HE染色和CCK-8细胞计数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支架内的迁移;建立新西兰兔骨软骨缺损模型,将两种胶原支架分别复合SDF-1移植到缺损部位,分别在6、12周收集样本,通过ICRS评分、Safranin O染色以及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软骨的再生情况。 【结果】 有取向胶原支架较无序胶原支架表现为更好的力学强度,两种支架对细胞增殖无明显影响。有取向胶原支架可以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迁移,且能够被SDF-1加强。动物实验术后6周,经过有取向胶原支架结合SDF-1的治疗,关节软骨表面恢复较好,且以透明软骨居多,ICRS评分为16.33±0.47。而经过无序胶原支架和SDF-1治疗,关节软骨恢复较差,表面以纤维软骨居多,ICRS评分为3.70±0.29。术后12周,经过有取向胶原支架结合SDF-1的治疗,ICRS评分为17.00±0.82,优于无序胶原支架和SDF-1治疗,评分为10.13±0.66 (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经过有取向胶原支架结合SDF-1的治疗,软骨骨化标志物COL1和肥大标志物MMP13表达均下降。实验结果表明结合有序胶原支架复合细胞因子SDF-1可促进骨软骨缺损部位新生软骨的生长,并抑制软骨细胞的钙化和肥大。 【结论】 有取向胶原支架复合SDF-1的移植是一种潜在可行的骨软骨缺损疗法。

    • 香菇多糖对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表型和功能的影响

      2014, 35(S1):48-48.

      摘要 (1748) HTML (0) PDF 1.33 M (19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纯化的香菇多糖(lentinan, LNT)为香菇子实体提取物中的有效成分,是兼有抑制肿瘤和提高免疫功能的多糖类生物反应调节剂,在临床上有广泛应用。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是机体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它能高效地摄取、加工处理和递呈抗原,激活T细胞应答并在抑制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中起到重要作用,同时DC疫苗也在防止多种传染病和肿瘤治疗等方面展现广阔前景。我们在科研见习期间通过研究发现LNT对DC有显著调节作用。但是具体的机理不清,而且国内外未见报道。因此,我们立项对LNT影响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bone marrow derived dendritic cells, BMDCs) 表型及功能的变化进行了如下系统研究。 【方法】 取6~8周龄C57BL/6小鼠,颈椎脱臼处死,于75%酒精中浸泡10~15 min,无菌手术取出四肢放入75%酒精中,剔去肌肉,剪掉骨头两端,用1 mL无菌注射器吸取RPMI1640反复冲洗骨髓腔,收集细胞悬液,1 500 r/min,离心6 min,倒掉上清,加入1~2 mL红细胞裂解液1~2 min,用PBS洗3遍后重悬于含双抗和10%胎牛血清(FCS)的RPMI1640培养液中,接种于6孔板,24 h后弃去未贴壁细胞,再加入含GM-CSF、IL-4、双抗和10%FCS的RPMI1640,隔天半量换液,培养至对数期,加药刺激。LNT溶解于RPMI1640中,配制其浓度为50 μg/mL,然后加入培养至对数生长期的BMDCs细胞培养液中, 用RPMI1640培养作为空白对照组,10 ng/mL的LPS(Sigma)刺激培养作为阳性对照。分别应用酸性磷酸酶活性检测、流式细胞仪术、吞噬实验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酸性磷酸酶活性、细胞表型及细胞因子IL-12、IL-10及TNF-α含量。 【结果】 与RPMI1640对照组相比,LNT处理组(50 μg/mL)BMDCs酸性磷酸酶活性明显下降(P<0.01);表面关键膜分子CD80、CD86,CD40、CD83,MHC Ⅱ、和CD205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1);吞噬FITC-dextran量(反映摄取抗原能力)减少(P<0.05);细胞上清液中IL-12、IL-10及TNF-α含量明显增高(P<0.01)。 【结论】 本研究表明适宜浓度的LNT能够显著促进BMDCs表型和功能成熟。

    • CRNDE靶向调控miR-186影响胶质瘤干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分子机制

      2014, 35(S1):49-49.

      摘要 (3001) HTML (0) PDF 1.32 M (20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存在于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胶质瘤干细胞(GSCs)与恶性脑胶质瘤的发生、发展和复发密切相关。长链非编码RNA (lncRNA)的转录和功能失调能够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结直肠肿瘤差别表达基因(CRNDE)属于lncRNA,有报道CRNDE在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上调。本项目旨在研究GSCs中异常表达的CRNDE是否影响GSCs的生物学行为及相关的分子机制。 【方法】 Real-time PCR检测GSCs和non-GSCs中CRNDE和miR-186的表达水平以及CRNDE对miR-186的成熟体、初级转录本和前体表达的影响。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CRNDE与miR-186以及miR-186与靶基因间存在靶向结合。RIP和RNA pull-down实验检测CRNDE与miR-186和Ago2之间的相互作用。CCK-8细胞活力检测、流式细胞术、transwell迁移、侵袭实验验证CRNDE和miR-186对GSCs的增殖、凋亡、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建立GSCs裸鼠移植瘤模型验证Lv-shCRNDE和Lv-miR-186单独或联合应用对人GSCs裸鼠移植瘤的生长及荷瘤鼠生存时间的影响。 【结果】 GSCs中CRNDE的表达较non-GSCs组显著上调;GSCs中miR-186的表达水平较non-GSCs组显著下调。沉默CRNDE显著抑制了GSCs的增殖、凋亡、迁移和侵袭。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预测到CRNDE与miR-186存在结合位点,并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明了CRNDE与miR-186的结合作用,明确了结合位点。在GSCs中,CRNDE能够结合Ago2,并与miR-186存在相互作用。下调GSCs中CRNDE的表达能显著上调miR-186的成熟体表达,而初级转录本和前体的表达均未见明显变化。过表达miR-186显著抑制了与GSCs增殖、凋亡、迁移和侵袭相关蛋白XIAP、noggin、MAPK1和PAK7的表达;沉默miR-186则显著上调了上述蛋白的表达。miR-186能够靶向结合XIAP、noggin、MAPK1和PAK7基因的3'非翻译区。沉默CRNDE后通过上调miR-186的表达,促进miR-186对靶基因XIAP、Noggin、MAPK1和PAK7的负性调控,抑制了GSCs的增殖、凋亡、迁移和侵袭;过表达CRNDE结果则与之相反。与Lv-shCRNDE和Lv-miR-186单用相比,两者联合应用能够显著抑制人GSCs裸鼠移植瘤的生长,延长荷瘤鼠生存时间。 【结论】 CRNDE通过结合并负性调控miR-186的表达,减弱miR-186对靶基因XIAP、Noggin、MAPK1、PAK7的调节,影响GSCs的生物学行为。该研究能够为脑胶质瘤的治疗和药物研发提供新策略。

    • 家族性胆固醇血症患者LDLR基因新突变位点的鉴定与分析

      2014, 35(S1):49-50.

      摘要 (1528) HTML (0) PDF 1.33 M (18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 FH)主要是由于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 LDLR)基因突变而导致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为多发黄色瘤、高水平血浆、低密度脂蛋白(LDL-C)、早发性冠心病等。本研究拟通过收集FH家系,并对其先证者及家系成员进行相关致病基因(LDLR、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杆菌蛋白酶PCSK9)的检测和分析,明确这些家系的血脂基因型,同时为血脂类疾病诊断、治疗和临床遗传学的开展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 收集20个左右FH家系先证者及家系成员的血标本,测定所有研究对象的总血脂(TC)、甘油三酯(TG)、LDL-C以及高密度脂蛋白(HDL-C)含量,记录患者及家系的详实临床数据资料。用Qiagen试剂盒从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并鉴定,运用多聚酶链式反应(PCR)结合直接测序方法,检测LDLR基因、PCSK9基因,将核苷酸序列分析结果与GenBank比对,运用MutationTaster、Poluphen-2、SIFT等软件对突变位点进行预测和鉴定,分析突变所导致的蛋白结构变化及其与血脂表型的相关性。 【结果】 (1) 临床收集了20个FH家系,每个家系中均存在多个(≥3)血浆TC和LDL-C水平明显增高的患者。 (2) 在13个家系中检测到LDLR基因突变,1个家系中检测到PCSK9基因突变(p.E670G)。(3) LDLR突变中,1个是新的缺失突变(c.2000_2000delG),1个是新的纯合点突变(p.F202S)。 (4)预测软件预测发现的LDLR新突变(c.2000_2000delG、p.F202S)均为致病突变,Swissmodel 建模显示c.2000_2000delG突变导致LDLR蛋白胞内区发生截断,而p.F202S突变导致LDLR配体结合域发生了改变,且患者血脂异常、黄色瘤等临床表现较其他家系患者更为明显。 【结论】 FH中60%左右为LDLR的突变。本研究发现了2个新的LDLR基因致病突变位点,且基因型和血脂表型密切相关。我们的发现扩充了LDLR基因的突变数据库,并为血脂临床遗传学的开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 抗日本血吸虫单抗识别曼氏血吸虫表面蛋白的研究

      2014, 35(S1):50-50.

      摘要 (1824) HTML (0) PDF 1.32 M (19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证明本实验室所制备的抗日本血吸虫表面蛋白(Sj29)的单克隆抗体可识别曼氏血吸虫表面蛋白(Sm29),拓宽抗Sj29单克隆抗体的用途,为今后研发检测血吸虫病的通用型试剂盒打下基础。 【方法】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扩增曼氏血吸虫表面蛋白基因(Sm29)并与T载体连接,连接产物转化至感受态细胞(大肠埃希菌),挑取单菌落,摇菌,提质粒双酶切鉴定,测序,再将测序正确的Sm29基因与真核表达载体pEGFP-C2连接,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质粒,再将该重组质粒转染至真核细胞COS-1中表达,荧光显微镜观测转染效率。最后用蛋白质印迹技术和细胞爬片免疫组化两种方法验证抗Sj29单克隆抗体和兔日本血吸虫感染血清能否识别Sm29蛋白。 【结果】 经酶切后,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显示,所得的条带的位置及大小均与目的基因的位置及大小相一致,并且目的基因测序结果的相似度为99%,其中1%突变的碱基为无义突变类型,对蛋白的表达没有影响。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转染效率为30%~40%。用日本血吸虫表面蛋白(Sj29)和曼氏血吸虫表面蛋白(Sm29)分别作为一抗进行蛋白质印迹,其结果显示此株抗Sj29单克隆抗体均能识别上述两种蛋白,并且其识别日本血吸虫表面蛋白(Sj29)的位置位于20 kd左右,而其识别曼氏血吸虫表面蛋白(Sm29)的位置位于55 kd左右,这两种结果均符合预期结果。以抗Sj29的单克隆抗体和日本血吸虫感染的兔血清分别为一抗作免疫组化,其结果均呈阳性,其对照组分别以PBS和正常兔血清为一抗,结果均呈阴性。说明抗Sj29的单抗不仅可以识别Sm29蛋白,同时感染兔血清中的抗体也可以识别曼氏血吸虫表面蛋白(Sm29),进一步提高了以后研发检测血吸虫病通用试剂盒的可行性。 【结论】 抗Sj29单克隆抗体能识别Sm29蛋白,为今后研发检测血吸虫循环抗原的通用型试剂盒打下基础。

    • 新发现的人体组织内原虫致病性研究

      2014, 35(S1):51-51.

      摘要 (1873) HTML (0) PDF 1.33 M (18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新发病原体的感染途径和致病性。 【方法】 建立持续的病原体体外培养。筛选合适培养基,患者样本培养,并进行形态学观察;建立动物感染模型。实验小鼠用病原体培养物,经腹腔和经口两种给药方式感染。每天观察小鼠的基本情况,并定期收集小鼠粪便检查;小鼠死亡后解剖,取脏器进行大体观察、病变组织的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 取培养物用真核生物小核糖体RNA通用引物和棘阿米巴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 【结果】 经口感染的小鼠全部存活,一般情况无显著变化。收集小鼠粪便,观察到与培养物中相似原虫。腹腔注射原虫的小鼠很快出现精神不振、活动度低以及食欲下降等表现,并在2 d内死亡。死亡小鼠解剖,大体标本观察:肝脏和肺脏色泽暗淡。H-E染色:小鼠的肺组织有大量的炎症细胞浸润,血管扩张,肺泡间隔因炎性水肿变宽甚至融合,并观察到较多的近似球形寄生物,也有长条不定形状结构。肝脏和肺脏出现小灶性的坏死。免疫组织化学观察:肺组织中观察到较多的黑褐色颗粒,肝脏中黑褐色颗粒少见。棘阿米巴通用引物PCR扩增得到的条带经测序显示为一种棘阿米巴(Acanthamoeba griffini)。经阅读文献,该棘阿米巴的形态与病变组织中所见长条不定形状结构相似,而球形结构不符合棘阿米巴的形态,该球形物可能未被扩增。 【结论】 该寄生物为原生动物,可能为混合种类感染,其中有A.griffini,而球形原生动物的分类地位仍不清楚。感染方式可能为经口感染,在某种条件下,可穿过肠壁血管造成其他脏器的病变。新病原体主要对肺脏和肝脏损伤严重,毒力较强,可致小鼠死亡。

    • mDC中A20失调促使HCV感染慢性化

      2014, 35(S1):51-52.

      摘要 (1612) HTML (0) PDF 1.33 M (16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全世界有1.7亿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携带者,其中80%以上的HCV感染会慢性化,由其所致的肝硬化、肝癌发病率逐年升高。针对丙肝,世界公认的方法是干扰素(interferon,IFN)治疗,但其副作用较多,且对部分患者疗效不佳。新近研究表明髓样树突状细胞(myeloid dendritic cells, mDCs)功能失调可能是HCV感染慢性化的重要原因,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胞内泛素剪辑蛋白A20,又称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3(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induced protein 3,TNFAIP3),作为新近被发现的免疫负调控分子,可通过负反馈机制调控TNFR、RIG-1及TLR信号通路诱导的免疫反应,但目前其在HCV感染病程中的作用尚不清楚。本实验拟通过检测不同人群中mDC中A20表达及其对不同刺激的反应,同时分析其与相关免疫促进/抑制分子的关系,揭示mDC中A20分子在HCV慢性感染中的作用,为丙肝治疗提供新靶点。 【方法】 (1)收集健康及丙肝患者外周血并分为4组:健康组、未治疗组(HCV感染时间>1年)、治疗组(IFN-α治疗1~6个月)、持续病毒学反应组(丙肝治愈),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并提纯mDC,用流式细胞术测定mDC纯度,用RT-PCR法测定各组A20 mRNA表达;(2)体外用poly-IC和(或)IFN-α刺激健康组及未治疗组mDC,用RT-PCR法测定A20表达;(3)处理同(2),用流式细胞术测定HLA-DR、CD86、CCR7、IL-10、IL-12等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分析A20与其相关性。 【结果】 与健康组相比,治疗组mDC中A20表达显著下降,另两组则无统计学差异。与健康组相比,单用poly-IC处理时,未治疗组A20水平下降不明显;而单用IFN-α或poly-IC+IFN-α处理则无上述差异。IFN-α刺激后各组mDC中A20、IL-12表达较未处理前下调,HLA-DR、CD86、CCR7则上调;A20表达水平与HLA-DR、CD86、CCR7及IL-12呈负相关,与IL-10正相关。 【结论】 HCV感染后mDC失能,其A20持续处在正常水平,阻碍免疫反应活化致使感染慢性化;该过程可能与HLA-DR、免疫共刺激分子CD86、CCR7及免疫活化因子IL-12表达下调,免疫抑制因子IL-10上调有关。相反,IFN-α可以改善mDC功能并下调A20表达,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促进HCV清除。因此,A20沉默法可能成为丙肝治疗新策略。

    • 汉坦病毒胞膜糖蛋白与人溶酶体相关膜蛋白嵌合基因疫苗研制

      2014, 35(S1):52-52.

      摘要 (1923) HTML (0) PDF 1.32 M (16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我国是汉坦病毒所致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情况最为严重的国家,作为传统预防措施的灭活疫苗在预防出血热发生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然而仍存在免疫原性低,生产运输保存不便,免疫后机体不能获得长效免疫记忆能力等缺陷。为克服传统灭活疫苗的诸多不足,近年研究多集中在核酸疫苗的探索上。常规DNA疫苗表达的蛋白属内源性抗原,抗原提呈细胞(APC)启动MHCI类抗原加工途径,向CD8+T细胞提呈MHCI/抗原肽复合物,而CD4+T细胞不能被有效活化。溶酶体是外源性抗原加工途径MHCⅡ类分子器室(MⅡC)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课题组利用溶酶体相关膜蛋白(LAMP)胞浆尾的靶向作用(可与内吞体/溶酶体膜结合并翻转其中),将汉坦病毒胞膜糖蛋白(Gn)基因插入LAMP分子luminal domain和transmembrane/cytoplasmic tail之间,使Gn直接进入MⅡC,从而实现内源性抗原的MHCⅠ类加工途径向MHCⅡ类加工途径的转化。由此,不仅可同时激活细胞免疫应答和体液免疫应答,还可获得较好的长效免疫记忆能力,保护机体免受汉坦病毒的感染和疾病的发生。 【方法】 构建质粒pVAX-Gn、pVAX-LAMP、pVAX-LAMP/Gn,转染293T细胞鉴定目的蛋白表达;高纯度去内毒素质粒免疫BALB/c小鼠,设立灭活疫苗对照组;通过间接ELISA和中和试验评价体液免疫应答;采用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LISpot)与细胞杀伤试验共同评价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夹心ELISA和实时定量PCR(qRT-PCR)检测攻毒后体内各组织病毒载量评价保护效力。 【结果】 成功构建载体并有效表达目的蛋白;实验组小鼠血清特异性抗体和中和抗体效价都明显高于各对照组,脾淋巴细胞特异性分泌IFN-γ和CTL杀伤活性亦均高于其他各组,体外结果表明:即使与传统灭活疫苗相比,特异性细胞与体液免疫应答均显著增强;体内攻毒试验显示,实验组小鼠体内无汉坦病毒特异性抗原检出,表明接种该疫苗可保护个体免受病毒感染;增强免疫观察到表位扩展,且仅在LAMP重组疫苗免疫小鼠组检测到长效记忆性免疫应答。 【结论】 汉坦病毒胞膜糖蛋白与人溶酶体相关膜蛋白嵌合基因疫苗能够获得良好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同时具有很好的对抗病毒感染的保护效力和长效免疫记忆,这些都提示该新型汉坦病毒基因疫苗未来在临床上的应用前景。

    • 纳米银和唑类药物联用抗耐药白色念珠菌作用及机制研究

      2014, 35(S1):53-53.

      摘要 (2015) HTML (0) PDF 1.32 M (16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白色念珠菌是临床最常见的条件致病性真菌,能够引起多种疾病,然而随着唑类等药物长期大量使用,导致真菌耐药性普遍产生,成为临床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纳米银已经被证明具有抗菌活性,但是对白色念珠菌耐药菌株抗菌作用有限,因此本项目主要目的在于研究纳米银和唑类药物联用抗白色念珠菌耐药菌株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 用电镜方法、紫外全波长扫描及zeta电位测定分析加入唑类药物对纳米银溶液稳定性的影响,体外抗菌实验采用微量稀释法,两药之间关系采用棋盘式微量稀释法并用FICI指数评价,用琼脂扩散法和杀菌曲线来进一步验证两药作用关系。细胞学作用机制解析包括从细胞学水平研究纳米银对白色念珠菌出芽及唑类药物促进纳米银粘附于白色念珠菌表面效应。分子机制解析包括从基因水平研究纳米银和唑类药物联用对麦角甾醇生物合成途径相关基因及细胞膜外排泵基因表达的影响。 【结果】 唑类药物的加入对纳米银系列物理化学表征没有明显影响。纳米银单用MIC是16~32 μg/mL,氟康唑及伏立康唑单用抗耐药白色念珠菌MIC分别是≥64和8 μg/mL。而当联合应用时,纳米银MIC是0.125~0.25 μg/mL,氟康唑MIC是0.125~1 μg/mL,伏立康唑MIC是0.125~0.5 μg/mL,FICI指数均<0.5。琼脂扩散法和杀菌曲线测定进一步确认纳米银和唑类联用抗白色念珠菌耐药菌株具有协同作用。细胞学机制方面联合用药减少了白色念珠菌出芽率,增加纳米银对白色念珠菌的粘附;分子机制方面,发现联合用药能显著降低麦角甾醇含量,并能增加ERG5、ERG6基因的表达。降低外排泵基因CDR1的表达。 【结论】 纳米银和唑类药物联用对耐药白色念珠菌具有显著的协同作用。本项目基于临床抗真菌耐药的现状,为寻找新的逆转真菌耐药的应对策略提供思路。

    • 临床结核分枝杆菌RskA E83D突变对细菌SigK操纵子调控效应的影响分析

      2014, 35(S1):53-54.

      摘要 (1624) HTML (0) PDF 1.33 M (20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针对本研究小组首次发现的,大量临床分离的北京型结核分枝杆菌中SigK 操纵子RskA编码基因的特殊表达模式,比较其对细菌形态、生理、毒力等的影响并初步分析产生这种影响的分子机制。 【方法】 以课题组构建的重组海分枝杆菌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细菌体外培养、THP1细胞内培养、小鼠感染模型内形态、生长能力及毒力特征。检验重组细菌一线、二线抗结核药物的耐受性。采用qRT-PCR方法检测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分析SigK操纵子表达与机体内环境的关系。利用比较蛋白质组学技术,寻找与SigK操纵子RskA E83D突变相关的蛋白调控网络。 【结果】 RskA E83D突变会抑制细菌在低氧状态以及贫营养状态下的生存能力,同时抑制在THP1胞内的生存能力。改变细菌中部分一线、二线抗结核药物靶基因的表达水平,从而影响药物抗性。RskA E83D突变蛋白高水平表达菌株感染的小鼠28 d后肺、脾组织结构中出现了明显淤血和水肿,并伴有大面积炎症细胞浸润,导致菌株致病力增强。 【结论】 北京基因型结核分枝杆菌RskA E83D这种突变可能会影响SigK/RskA的相互结合,影响SigK的表达,并最终改变高度免疫原性蛋白MPT83、MPT70的分泌水平。本研究的进行有助于揭示SigK特殊的调节机制,以及这种调节机制对临床菌株的流行病学播散、细菌耐药性、致病性的影响。

    • 大学生足部真菌感染状况调查及病原体的分离鉴定

      2014, 35(S1):54-54.

      摘要 (1831) HTML (0) PDF 1.32 M (18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以广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2011级学生为对象,调查这部分人群足部真菌感染状况并分离鉴定病原体,为手足癣真菌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及开展相关预防措施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自编问卷进行调查,对57份样本,分别进行真菌培养、菌种鉴定,得出样本培养阳性率和真菌镜检阳性率。 【结果】 (1)足部真菌感染患病情况:444例广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2011级学生患有足部真菌感染性疾病者169例,患病率为38.1%。其中男生患病率为43.3%,女生患病率为35.6%,男、女生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382,P=0.304)。(2)对足部真菌感染疾病的了解情况:对足部真菌感染疾病十分了解的学生占4.0%,不是十分了解的学生占64.9%,不了解的学生占31.1%;其相应的患病率分别为61.1%、42.4%、26.1%;对足部真菌感染疾病的了解差异与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474,P=0.04)。(3)真菌培养57份标本,共分离出49株真菌,培养阳性率为86.0%,其中男生为90.5%,女生为82.9%,男、女生样本培养阳性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0.027,P=0.870 )。(4)菌种分布皮肤癣菌11株,占培养阳性率的22.4%(11/49),其中红色毛癣菌占18.2%(2/11),须癣毛癣菌占9.1%(1/11),石膏样小孢子菌占63.6%(7/11);酵母菌20株,占培养阳性的40.8%(20/49),以念珠菌属为主,占80%(16/20);霉菌20株,占培养阳性的40.8%(20/49)。

    • 宿主因子NF90调节流感病毒复制的研究

      2014, 35(S1):54-55.

      摘要 (1626) HTML (0) PDF 1.34 M (16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流感病毒的宿主因子NF90对流感病毒复制的影响。 【方法】 从 293T细胞中提取总RNA,以Oligo(dT)反转录cDNA。根据Gen Bank 中NF90的基因序列,设计上下游引物。以转录出的cDNA为模板扩增出NF90基因。用EcoR I 和Not I两种核酸内切酶对NF90 PCR扩增产物和PCDNA3.1-V5-HIS载体进行双酶切,酶切产物用高效DNA连接酶连接,然后鉴定选取正确的重组质粒,并命名为PCDNA3.1-NF90-V5-HIS。把PCDNA3.1-NF90-V5-HIS重组质粒转染至293T细胞,转染36 h后感染流感病毒A/WSN/1933 Moi 0.01,感染16 h后提取293T细胞的总蛋白,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PCDNA-NF90-V5-HIS 重组质粒和流感病毒NP蛋白的表达。 【结果】 PCDNA3.1-NF90-V5-HIS重组质粒转染至细胞后,NP蛋白表达下降,流感病毒复制减弱。 【结论】 宿主因子NF90可以抑制流感病毒的复制。

    • 黄芩对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2014, 35(S1):55-55.

      摘要 (2476) HTML (0) PDF 1.33 M (17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黄芩对肺炎克雷伯菌体外生长、生物膜形成能力及耐药性的影响。 【方法】 制备黄芩药液,以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为试验菌株,平板法检测黄芩液对该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培养基中分别添加1/2 MIC、1/4 MIC、1/8 MIC、1/16 MI黄芩液,与未添加黄芩液作对比,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OD600值,绘制细菌生长曲线,了解黄芩是否抑制肺炎克雷伯菌的生长。48孔培养板中建立肺炎克雷伯菌体外生物膜模型,建模初期实验组分别加入黄芩液使其终浓度为1/2MIC、1/4MIC、1/8MIC、1/16MIC,与空白对照组于1、3、7 d进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观察黄芩液对肺炎克雷伯菌黏附、生物膜形成时间、厚度以及形态的影响。细菌培养与药敏实验中分别加入0、1/2MIC、1/4MIC、1/8MIC、1/16MIC黄芩液,检测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度。 【结果】 平板法检测黄芩液对肺炎克雷伯菌的MIC和MBC分别为32 mg/mL和64 mg/mL。在不同浓度黄芩液作用下,肺炎克雷伯菌速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减慢,其中以1/2MIC浓度减慢最为明显。体外生物膜模型试验显示,建模1 d和3 d时,实验组较空白对照组形成的绿色荧光生物膜减少;建模7 d,黄芩液终浓度为1/2 MIC实验组较空白对照组形成的绿色荧光生物膜有所减少,并出现大量红色死细菌,1/4MIC、1/8MIC、1/16MIC浓度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形成的生物膜规模大体一致。药敏试验中,1/2 MIC、1/4MIC、1/8MIC实验组能逆转细菌对头孢类、喹诺酮类、单酰胺环类的新型β-内酰胺等抗生素的耐药性。 【结论】 黄芩可通过抑制肺炎克雷伯菌体外长、生物膜形成而抑制其生长,能增强耐药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 基于IgY的间接凝集试验检测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血清中循环抗原

      2014, 35(S1):55-56.

      摘要 (1843) HTML (0) PDF 1.34 M (18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间接凝集实验(IHA)是将抗原或抗体吸附于致敏红细胞表面作为检测试剂来检测标本中的相应抗体或抗原的血清学方法,是血吸虫病疫区应用最广泛的免疫学诊断方法。但由于其较低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红细胞的批间差异以及较高的假阳性率等缺点,现场诊断价值大打折扣。IgY(Immunoglobulin of egg yolk)是鸡卵黄中的免疫球蛋白,相比哺乳动物的IgG,IgY可与抗原上的更多表位反应,放大信号,提高诊断敏感性。且其不与补体、抗体及人或细菌Fc受体等结合,减少了样本中无关因子的干扰从而避免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本实验结合IgY的优点,引用IHA的原理,以工业化的纳米磁珠代替致敏红细胞避免批间差异,建立基于IgY的免疫磁珠间接凝集试验,用于检测血吸虫感染小鼠血清中的循环抗原,为检测血吸虫循环抗原提供一种新的技术。 【方法】 从血吸虫感染的兔肝脏中收集虫卵,制备可溶性虫卵抗原(SEA)。用SEA皮下免疫莱杭鸡,制备纯化抗SEA的IgY抗体,将抗SEA的IgY抗体与纳米磁珠偶联制成免疫磁珠。建立血吸虫感染小鼠模型,收集感染前后不同时间(2、4、6、8、10和12周)小鼠血清标本。按IHA的操作进行试验,检测感染小鼠血清中循环抗原。 【结果】 本实验成功制备了分子量为130 kDa的anti-SEA IgY多克隆抗体,该抗体可特异性地识别血吸虫SEA中140 kDa、100 kDa和69 kDa三种抗原成分。免疫磁珠间接凝集试验可检测出重度感染组感染后6周以及轻、中度感染组感染后8周血清中的循环抗原,并且血清反应的强度与小鼠感染度、感染时间呈正相关。 【结论】 本课题组成功建立了基于IgY的免疫磁珠间接凝集试验,此法可有效地检测出不同感染度小鼠血清中循环抗原。为血吸虫循环抗原的检测提供了一种高敏感性和特异性,操作简便快捷的诊断方法,可提高免疫诊断试验在血吸虫病防治活动中的实用价值。

    • 人博卡病毒HBoV在儿童急性肺炎患者中的检测与病情分析

      2014, 35(S1):56-56.

      摘要 (1716) HTML (0) PDF 1.32 M (16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我们前期建立的人博卡病毒 (human bocavirus,HBoV) 感染新型检测体系,分析HBoV在银川地区儿童急性肺炎患者中的流行情况,探讨HBoV感染在儿童急性肺炎的临床意义,为临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我们自己研发的检测策略:首先对患儿呼吸道分泌物加入裂解液直接煮沸裂解,然后以裂解产物直接作为模板进行半巢式–聚合酶链反应(hemi-neste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hemi-nested PCR)进行扩增检测。收集2012年11月至2013年10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儿科病房和儿科重症室179例因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临床诊断为肺炎)的住院患儿童的下呼吸道分泌物,采用上述检测策略进行检测,并通过测序进行验证。针对HBoV感染的阳性病例进行流行病学(感染年龄、季节、性别)及临床特点(肺炎类型、临床表现、X线检查)分析。 【结果】 179例因急性肺炎住院儿童的下呼吸道分泌物的检测,共检出48例HBoV感染病例,阳性率为26.81% (48/179);HBoV感染的高峰主要集中于11、12、1月份。HBoV阳性病例中,年龄分布主要以2岁以下年龄段为主,阳性比例占总阳性样本的85.42%(41/48);感染的男女性别分布上分别为25.17%,20.33%,无统计学意义(P>0.05)。HBoV感染与疾病的关系上,支气管肺炎最高,33例,占HBoV阳性病例68.75%。其次,肺炎7例,占14.58%;重症肺炎5例,占10.4%。HBoV感染患儿中.主要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为:咳嗽(91.66%),喘息(83.33%),发热(77.08%),腹泻(33.33%),肺部啰音(89.58%),胸片异常(91.66%)。HBoV存在与呼吸道细菌的共感染现象,合并细菌感染率为42.22%(19/45),其中主要以铜绿假单胞杆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链球菌三种最为常见。 【结论】 利用我们开发的检测体系,在179例因急性肺炎住院儿童的的检测中, HBoV的阳性检出率为26.81% (48/179),HBoV感染主要分布在冬春季节。HBoV感染阳性率在男女间无差异,2岁以内是HBoV感染的高发阶段。HBoV感染的临床病例中以支气管肺炎最为常见,HBoV与细菌存在混合感染。

    • 呼吸系统感染肺炎克雷伯菌中Ⅰ类整合子基因盒的相关研究

      2014, 35(S1):57-57.

      摘要 (1890) HTML (0) PDF 1.33 M (18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肺炎克雷伯菌是医源性感染的重要致病菌之一,随着临床大剂量抗生素的不规范使用,肺炎克雷伯菌多重耐药菌株日趋增多,常导致治疗的失败和病程迁延。I类整合子是肺炎克雷伯菌中分布最普遍的整合子,其携带的耐药基因盒在细菌耐药性方面起关键作用,且整合子的分布及携带的基因盒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性。目前尚未见青岛地区肺炎克雷伯菌整合子的研究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I类整合子的分布、基因盒的组成及其与耐药表型的关系,明确青岛地区肺炎克雷伯菌中I类整合子及其携带的基因盒流行情况,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可靠依据。 【方法】 收集2011年至2013年青岛市立医疗集团分离鉴定的呼吸系统感染的非重复肺炎克雷伯菌82株,采用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推荐的K-B法测定细菌对16种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提取细菌基因组DNA,PCR检测整合子保守区的整合酶基因;对保守区阳性的菌株进行可变区基因的PCR扩增,将回收纯化的PCR产物克隆至pMD18-T载体,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及PCR鉴定后,重组克隆送往华大基因公司进行测序,通过在线Blast和DNA Star软件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确定I类整合子携带的耐药基因盒。 【结果】 82株肺炎克雷伯菌对16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为2.3%~72.1%,其中对头孢唑林、哌拉西林和头孢呋辛类药物的耐药率达60%以上;I类整合子的阳性率为76.82%,I类整合子可变区扩增片段大小从750~2 500 bp不等,测序结果显示其携带的11种基因盒主要包括编码氨基糖苷类耐药性的aad 家族(aadA1、aadA2、aadA5、aadB)、aac 家族(aacA4)、编码磺胺类耐药性的dfr家族(dfrA1、dfrA5、dfrA12)、编码氯霉素耐药性的catB8 基因及功能不明的orfF及orfC 基因,共组成7种不同的基因盒排列组合(已向GeneBank申请登录)。 【结论】 青岛地区呼吸系统感染肺炎克雷伯菌中I类整合子的阳性率较高,其携带的耐药基因盒主要赋予细菌对氨基糖苷类和磺胺类的耐药性,这些耐药基因盒的不同排列组合构成了肺炎克雷伯菌多重耐药的物质基础。

    • ZHX2调控HBV转录活性的研究

      2014, 35(S1):57-58.

      摘要 (1903) HTML (0) PDF 1.33 M (19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乙型肝炎病毒(HBV)慢性感染是原发性肝细胞癌(HCC)发生的重要因素,HBV的复制与表达受宿主肝细胞内多种转录因子调控,寻找宿主细胞内抑制HBV启动子活性的转录因子,将为实现控制HBV复制、阻断HCC发生提供重要理论依据。研究证实,新型转录抑制因子ZHX2能抑制肝癌重要标志物AFP和GPC3的表达,并通过抑制cyclinA/E启动子,在HCC发生中发挥抑癌作用。本室前期研究发现HCC组织中ZHX2表达与HBcAb相关,然而ZHX2是否抑制HBV转录迄今尚未报道。本研究旨在探索ZHX2对HBV基因启动子活性的调控作用及其分子机制。 【方法】 设计引物,以pcDNA3-HBV1.1质粒为模板PCR扩增获得HBV不同启动子片段,克隆入pGL3-Basic,构建HBV启动子报告基因表达载体。ZHX2过表达载体分别与HBV不同启动子报告基因表达载体共转染肝癌细胞系HepG2.2.15、BEL7402、HepG2细胞,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启动子活性变化;干扰NF-YA后检测启动子活性变化。在HepG2.2.15细胞过表达ZHX2,ELISA、RT-PCR、蛋白质印迹法检测HBV基因转录表达。 【结果】 成功构建HBV核心启动子(core promoter, CP)、前S1区启动子(SPI)、前S2及S区启动子(SPII)和X基因启动子(XP) 的报告基因表达载体pGL3-CP、pGL3-SPI、pGL3-SPII、pGL3-XP。4种载体在不同细胞中均表现出良好启动子活性(P<0.05)。共转染及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结果显示,HepG2.2.15细胞内ZHX2过表达可明显抑制CP、SPII、XP活性(P<0.01);干扰NF-YA可抑制SPII 活性(P<0.05),并消除了过表达ZHX2对SPII启动子的作用,提示ZHX2通过抑制NF-YA下调SPII活性。蛋白质印迹结果证实了ZHX2的过表达效果;与对照组相比,ZHX2过表达组actin水平基本一致,提示ZHX2并非通过影响细胞增殖而调节HBV转录。ELISA结果显示,ZHX2转染6 h 后细胞上清中的HBsAg、HBeAg显著降低 (P<0.05);RT-PCR结果发现,ZHX2转染48 h后明显降低HBV pgRNA表达,进一步证明ZHX2能抑制HBV基因的转录活性。 【结论】 ZHX2能抑制HBV CP、SPII、XP启动子活性,并抑制HBV pgRNA的合成,降低HBV抗原表达,提示ZHX2在HBV相关疾病防治中的潜在价值。

    • 不动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2014, 35(S1):58-58.

      摘要 (1627) HTML (0) PDF 1.32 M (25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鲍曼不动杆菌是一类非发酵、专性需氧的革兰阴性球杆菌,是临床常见的条件致病菌之一。近年来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率不断上升,其耐药率也逐年增强。鲍曼不动杆菌几乎对所有抗生素呈现高度耐药,给临床治疗带来极大困难。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具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只能在活的微生物细胞内复制、增殖。毒性噬菌体在宿主菌内复制增殖,并最终裂解细菌,其特殊的生物学特性有望成为临床上治疗细菌感染新的有效手段。温和噬菌体能将基因组整合于宿主菌染色体中,不产生子代噬菌体,不裂解细菌,使菌体处于溶原状态。本课题通过分离鉴定鲍曼不动杆菌噬菌体,研究噬菌体对耐药性的鲍曼不动杆菌的影响。 【方法】 采集污水,人及动物上呼吸道内和医院ICU环境的标本,经CaCl2处理后,离心取上清液,细菌滤器滤过,将滞留在滤膜上的细菌进行分离传代培养,纯化;染色镜检,观察细菌形态、排列,初步生化试验筛选、ATB生化鉴定菌种;药敏试验选择耐药菌株;经噬斑试验,分离或诱导毒性噬菌体;负染色法制备电镜标本,观察其超微结构。 【结果】 ICU环境中,特别是呼吸机导管可分离到鲍曼不动杆菌,鲍曼不动杆菌表面存在温和噬菌体,呈多边形,细菌耐药性明显,为多重耐药。 【结论】 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菌体表面存在温和噬菌体,未裂解细菌,可能将基因整合于宿主菌体,研究噬菌体与不动杆菌耐药性的相关性,通过诱导毒性噬菌体,裂解细菌,可治疗和控制细菌性感染,将为防治鲍曼不动杆菌引起的医院感染带来希望。

    • 旋毛虫副肌球蛋白与补体C9结合位点的研究

      2014, 35(S1):59-59.

      摘要 (1895) HTML (0) PDF 1.32 M (17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旋毛虫病是呈全球性广泛分布的食源性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旋毛虫副肌球蛋白(trichinella spiralis paramyosin,Ts-Pmy)是本课题组首次发现的抗原蛋白。前期研究结果表明,该蛋白通过与补体膜攻击复合物(MAC)组分C9结合,阻碍MAC组装,使虫体逃避补体系统的杀伤。本课题将精确定位Ts-Pmy与补体C9的结合位点,为深入研究Ts-Pmy免疫调节功能奠定基础。 【方法】 将Ts-Pmy分段表达为多个重组截短片段以及合成短肽,利用蛋白质印迹(Western-blot)和斑点印迹(Dot-blot)方法检测截短片段以及短肽与补体C9的结合能力,以定位Ts-Pmy与补体C9的结合位点。通过对Zn2+诱导的补体C9聚合反应以及红细胞裂解实验,研究结合位点多肽的功能。进一步制备了抗结合位点多肽的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Ab)。在鉴定单抗的亚型、亲和力和特异性的基础上,通过单抗体外结合抑制实验和体内被动免疫保护实验鉴定单抗的功能。 【结果】 精确定位Ts-Pmy与补体C9的结合位点位于Ts-Pmy羧基端14个氨基酸残基的区域,即第866位缬氨酸至第879位甲硫氨酸(VSMGKSLSSKVYVM)。结合位点多肽可抑制Zn2+诱导的补体C9聚合反应以及红细胞的细胞溶解反应,具有与全长Ts-Pmy相似的功能。制备的mAb 9G3可与旋毛虫不同发育阶段的天然Pmy和重组Ts-Pmy特异识别,且能够抑制Ts-Pmy与补体C9的结合。通过小鼠尾静脉被动回输mAb 9G3,肌幼虫减虫率可达42.6%。 【结论】 精确定位了Ts-Pmy与补体C9的结合位点,获得的抗结合位点多肽的mAb 9G3是一株具有免疫保护性的抗体。上述研究为抗旋毛虫病疫苗及基因工程抗体的研制提供了精确的分子靶标。

    • 空气中葡萄球菌的监测及不同源MRSA的溯源分析

      2014, 35(S1):59-60.

      摘要 (1549) HTML (0) PDF 1.33 M (18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公共场所空气中葡萄球菌的多样性,并追踪气载MRSA的来源,为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提供依据。 【方法】 用LWC-1型离心式空气微生物采样器采集医院、教室、车站等公共场所室内空气并分离鉴定其中的葡萄球菌;计算每个采样点的葡萄球菌的浓度;采用K-B纸片扩散法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对15 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进一步用头孢西丁纸片法检测其中的MRSA,采用REP-PCR扩增气载MRSA及其它医院源及动物源的MRSA的基因组DNA,用NTsys2.10e 软件,非加权配对法(UPGMA法)做遗传分析的树状图,进行聚类分析,探讨不同源MRSA分离株的遗传相似性,对MRSA进行追踪溯源分析。 【结果】 公共场所空气金黄色葡萄球菌浓度为35~97 CFU/m3,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49~102 CFU/m3;葡萄球菌气溶胶总浓度在车站中最高,为132 CFU/m3,其次为医院、教室和公园(P<0.05)。从空气中共分离纯化得到金黄色葡萄球菌 52株,其中MRSA共12 株,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65 株;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显示气载葡萄球菌对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较高(>85%);但均对万古霉素及替拉考宁敏感。46%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54%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三类或三类以上抗生素同时耐药,为泛耐药株;12株气载MRSA图谱显示菌株之间密切相关,相似性在50%~100%之间。气载MRSA与医院临床MRSA分离株之间的相似性在60%~100%之间;与动物源MRSA之间的相似性在40%~100%之间。 【结论】 公共场所的空气中存在着多种葡萄球菌的污染,并呈现多重耐药性;空气中的MRSA菌株与医院临床分离株及动物源的MRSA有着非常近的亲缘关系,个别菌株属完全相同的菌株繁殖而来,应加强空气中葡萄球菌尤其是多重耐药葡萄球菌的监测及防控。

    • 肠菌移植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效果研究

      2014, 35(S1):60-60.

      摘要 (1992) HTML (0) PDF 1.32 M (17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肠菌移植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C)的治疗效果及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 【方法】 以3%的葡聚糖硫酸钠(DSS)溶液喂养BALB/c小鼠7 d进行UC造模,肛门出现明显的血迹后,以正常小鼠肠菌清液进行灌肠,7 d后停止;造模期间,每天定时对小鼠进行称重,做出体重变化曲线;常规PCR与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肠道菌群变化,做出柱状图;隐血实验:每天定时取小鼠粪便,以四甲基联苯胺法测隐血,做出折线图;病理组织诊断:取小鼠结肠组织做病理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病理组织变化并分析。 【结果】 造模期间观察体重发现,UC可致体重急剧下降,而行肠菌移植7 d,体重明显回升至正常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表明,造模期间益生菌(如: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减少,大肠杆菌增多,而行肠菌移植7 d,益生菌数量回升,大肠杆菌下落,说明肠菌移植能够调整肠道菌群分布平衡;造模期间可看到肛周明显血迹,即出现肉眼可见血便,而行肠菌移植7 d,肉眼血便消失,隐血试验结果也表明结肠不再出血;从病理组织切片来看,在造模期间,结肠的黏膜与黏膜下层受损,出现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大量浸润,形成隐窝脓肿,隐窝脓肿融合破溃形成浅小溃疡,经过治疗后,再观察结肠组织切片,可发现黏膜已恢复,已达治愈标准。 【结论】 肠菌移植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是有效的。

    •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抗流感病毒分子机制的研究

      2014, 35(S1):60-61.

      摘要 (1788) HTML (0) PDF 1.33 M (16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流感病毒感染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性疾病,抗病毒药物的研究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前期研究发现EGCG可显著降低流感病毒感染后细胞氧化应激水平及流感病毒感染后细胞自噬水平。因此,我们推测EGCG的抗病毒机制与药物自身抗氧化特性及与宿主细胞调控作用存在一定相关性。本研究通过体外流感病毒感染模型,进一步揭示EGCG抗流感病毒的分子机制。 【方法】 (1)通过MTS法评价EGCG、天然抗氧化剂、氧化应激激活剂的细胞毒性。(2)蛋白质印迹法检测流感病毒感染时ERK等通路的激活与转录因子NF-κB、重要促炎因子上调的关系;以ERK特异性抑制剂为对照,以细胞p-ERK1/2磷酸化水平、病毒滴度等为指标,研究药物对流感病毒感染后细胞ERK通路的影响。(3)选择天然抗氧化剂与活性氧激活剂,通过MTS法、实时定量PCR等方法评价其对EGCG的抗流感病毒作用,并通过流式细胞术和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细胞内活性氧水平。(4)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FCM检测药物对流感病毒感染后的EGFP-LC3质粒转染细胞表达的影响,病毒感染与药物处理前后自噬小体的水平,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自噬蛋白LC3等的表达,自噬标记物-NBR1和p62水平。 【结果】 (1)EGCG可显著降低宿主细胞内氧化应激的水平(54%),与病毒对照组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2)给予不同浓度EGCG处理后的病毒感染细胞,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发现ERK2表达受到了明显抑制。(3)天然抗氧化剂能加强EGCG对甲型流感病毒的抑制作用,并降低宿主细胞内氧化应激水平的程度,这一作用与抗氧化剂的类型相关。(4)氧化应激激活剂对EGCG的抗病毒作用、降低氧化应激水平程度起拮抗作用。(5)甲型流感病毒感染A549细胞导致自噬蛋白LC3-II上调,而EGCG可显著降低细胞自噬水平。 【结论】 EGCG可通过抗氧化作用调控氧化应激,降低细胞自噬水平,从而抑制流感病毒导致的细胞凋亡,发挥抗病毒作用。

    • siRNA介导核干因子基因沉默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并促进细胞凋亡

      2014, 35(S1):61-61.

      摘要 (1630) HTML (0) PDF 1.33 M (19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核干因子(nucleostemin, NS)是最近发现的一个GTP结合蛋白,在神经干细胞、胚胎干细胞以及某些肿瘤细胞中均有表达。NS在多种肿瘤细胞增殖和凋亡调控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其在肝癌中的作用尚未清楚。本研究通过检测其在不同肝癌细胞系和组织中的表达,并利用siRNA干扰技术,以探究NS在肝癌细胞增殖和凋亡中的作用。 【方法】 以肝癌组织和多种肝癌细胞系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定量PCR及蛋白质印迹法分析细胞及肝癌组织中NS的表达。接着通过siRNA瞬时转染的方法降低NS的表达,并通过定量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干涉效果,利用MTT试验和细胞增长实时监控技术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探究紫外线(ultraviolet, UV)或血清饥饿诱导下细胞凋亡情况。 【结果】 蛋白质印迹及定量PCR结果显示NS在多种肝癌细胞系及肝癌组织中都有较高的表达,且在MHCC97H和Bel7402细胞中,MTT试验和细胞增长实时监控显示降低NS的表达能够抑制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和蛋白质印迹结果显示NS基因沉默能够促进UV和血清饥饿诱导的细胞凋亡。即NS可能具有促进细胞增殖和抑制细胞凋亡的作用。 【结论】 NS在肝癌组织和细胞中都有较高的表达,在MHCC79H和Bel7402细胞中,降低NS表达可抑制细胞增殖,促进UV及血清饥饿诱导的细胞凋亡。

    • 抑制白血病细胞活性的miRNA的发现及作用机制研究

      2014, 35(S1):62-62.

      摘要 (1746) HTML (0) PDF 1.33 M (16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白血病是一类造血系统恶性肿瘤,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临床上可使用“注射用核糖核酸Ⅱ” 对白血病患者进行辅助治疗。该药是一种提取自牛胰腺的小分子RNA和多肽的混合物,但作用机制不清。本研究目的是通过miRNA芯片及生物信息学筛选,发现“注射用核糖核酸Ⅱ”中可能存在的具有抑制白血病细胞活性的miRNA,并研究其作用机制。 【方法】 应用microarray技术分析“注射用核糖核酸Ⅱ”药物中含有的人源miRNA。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和相关数据库预测其靶基因。通过Gene Ontology对靶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利用DAVID数据库进行KEGG信号转导通路富集分析进一步筛选出候选miRNA。利用CCK-8细胞活性检测试剂盒确定所选miRNA对白血病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蛋白质印迹技术检测其相关靶蛋白的表达水平。用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离液分离CML及AML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并进行原代培养。CCK-8细胞活性检测试剂盒确定所筛选的miRNA对白血病原代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 【结果】 应用microarray技术,从“注射用核糖核酸Ⅱ”药物中共检出23个人源miRNA。利用PicTar、miRanda和TargetScanS等数据库进行靶基因预测,筛选出了5个miRNA:miR-320a、let-7b、miR-Ⅱ、miR-494和miR-335。利用Cytoscape软件及其插件BiNGO对上述miRNA的靶基因进行了功能富集分析。DAVID工具进行了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最终选择了miR-Ⅱ进行进一步研究。miR-Ⅱ靶基因大多富集于转录因子调控、细胞凋亡、细胞增殖等信号通路。疾病信号通路主要富集于以慢性髓系白血病、急性髓系白血病、胰腺癌为代表的多种癌症,在各条信号通路中主要负责调控RAS、CyclinD、TGF-β等重要分子的表达。3种白血病细胞系(L1210、MEL和K562)体外实验显示,直接给予人工合成的miR-Ⅱ mimics自50 nmol/L起就可抑制白血病细胞活性,抑制率最高可达70%左右(300 nmol/L)且具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效应。miR-Ⅱ对两种胰腺癌细胞系(PANC-1、AsPC-1)和一种正常细胞系(MDCK)无显著细胞毒性。AML(2位)、CML(1位)患者原代白血病细胞体外实验中,miR-Ⅱ具有一定的抑制白血病细胞活性的趋势。 【结论】 我们从microarray筛选获得的23种miRNA中,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确定出1种人源miRNA:miR-Ⅱ,体外实验证实miR-Ⅱ对多种白血病细胞系具有显著抑制作用,但对胰腺癌细胞系和正常细胞无明显细胞毒性。实验结果表明 miR-Ⅱ对原代白血病细胞具有一定的抑制细胞活性的趋势,具体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对治疗白血病miRNA的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 细胞表面α2,6-唾液酸在肝癌细胞粘附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2014, 35(S1):62-63.

      摘要 (1651) HTML (0) PDF 1.33 M (16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比较细胞表面不同连接方式的唾液酸在小鼠肝癌高淋巴道转移细胞株Hca-F和低淋巴道转移细胞株Hca-P中的表达,并研究差异性表达的α2,6-唾液酸在肝癌细胞淋巴结黏附行为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 【方法】 利用免疫细胞化学、流式细胞技术,分析肝癌细胞表面不同连接方式的唾液酸在Hca-F和Hca-P中的表达差异;通过RNA干扰技术干预差异表达的唾液酸转移酶,并使用RT-PCR、蛋白质印迹及Lectin-blot方法检测其干扰效果;利用细胞黏附实验和凝集素阻断实验,检测干扰前后、阻断前后Hca-F细胞黏附能力的变化;利用FAK信号通路特异性抑制剂,探讨α2,6-唾液酸介导肝癌细胞黏附行为的分子机制。 【结果】 α2,6-唾液酸在小鼠肝癌高、低转移细胞株中表达具有显著差异,而α2,3-唾液酸的表达无显著差异;当通过RNA干扰技术特异性使Hca-F细胞中ST6Gal-I表达下调时,其细胞表面α2,6-唾液酸表达减少,削弱Hca-F细胞对淋巴结的黏附能力降低。此外,ST6Gal-I表达下调可抑制p-FAK及下游p-paxillin蛋白分子的表达。 【结论】 细胞表面α2,6-唾液酸可通过FAK信号转导通路正性介导肝癌细胞的黏附行为,为肝癌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 DMSO处理的Hepa1-6细胞诱导小鼠建立肝癌特异性免疫及其机制研究

      2014, 35(S1):63-63.

      摘要 (2713) HTML (0) PDF 1.32 M (16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实验背景】 肿瘤疫苗在近几年的飞速发展为临床的肿瘤生物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我们在前期研究中,偶然发现了DMSO处理Hepa1-6细胞不但能抑制细胞的增殖,而且将经过DMSO处理小鼠肝癌细胞Hepa1-6(D-hep细胞)接种于C57BL/6J小鼠皮下后,肿瘤出现先生长后消退的现象,而且在消退小鼠皮下再次接种Hepa1-6时,无肿瘤形成。这一现象提示,经过DMSO处理后的Hepa1-6细胞可以诱导小鼠建立肿瘤特异性免疫,用DMSO处理肿瘤细胞可能可以成为制备肿瘤活疫苗的新方法。国内外尚无关于该方法的相关报道。 【实验目的】 证实经DMSO处理后的Hepa1-6细胞可以诱导小鼠建立肿瘤特异性免疫,并对其相关机制作初步探讨。 【实验方法及结果】 (1)在C57小鼠和NOD/SCID小鼠皮下分别接种Hepa1-6和D-hep细胞,证实了D-hep细胞在C57小鼠皮下先成瘤再消退,而在NOD/SCID小鼠皮下肿瘤则持续生长的特性,证明D-Hep细胞成瘤特性的改变是由于小鼠免疫系统的参与导致的。(2)在肿瘤消退过程中,以及消退后再次接种Hepa1-6后的数个时间点,脾脏细胞中CD4和CD8阳性的central memory T细胞和effective memory T细胞比例有明显的上升,同时NKT细胞在早期也有明显上升,血清IFN-γ检测也显示上升曲线与流式检测结果一致。我们还观察到接种Hepa1-6后,相比于野生型C57小鼠,接种了D-hep细胞的小鼠(D-hep小鼠)Treg细胞比例上升缓慢。(3)将接种了D-hep小鼠和野生型C57小鼠脾脏细胞取出,利用CFSE标记脾脏细胞,与Hepa1-6细胞和Hepa1-6细胞裂解液共培养,发现CFSE荧光强度有多峰表现;同时,利用CCK-8法检测共培养后的肿瘤细胞活力,发现D-hep小鼠组的肿瘤细胞增殖活力明显下降。(4)对D-hep细胞和Hepa1-6细胞的表达谱芯片进行分析发现,变化数量最多,最为明显的是趋化因子和趋化因子受体一类基因,特别是其中CCL17的上升表达,提示了D-hep细胞可能通过募集和激活NKT细胞和nave CTL细胞增强了抗原提成和免疫识别能力。 【实验结论】 本研究证明了经过DMSO处理的Hepa1-6细胞具有诱导小鼠建立针对Hepa1-6细胞的肿瘤特异性免疫的能力,并阐明了在抗肿瘤免疫过程中,主要由NKT细胞和CD8阳性effective memory T细胞双重介导。本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基于DMSO的一种新的制备肿瘤疫苗的方法,为临床的肿瘤生物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具有潜在的临床治疗应用价值。

    • MAPK和PI3K信号通路在胃癌中的作用及意义

      2014, 35(S1):64-64.

      摘要 (1939) HTML (0) PDF 1.33 M (17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已有研究表明MAPK和PI3K信号途径是两条重要的抑制凋亡和促进增殖的转导通路,与癌症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本实验通过检测在Akt、Erk、Bcl-2、NF-κB在胃癌及癌旁组织的表达,探讨MAPK和PI3K信号通路在胃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意义。 【方法】 收集50对胃癌组织及其相应的癌旁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胃癌及癌旁组织中Akt、Erk、Bcl-2和NF-κB蛋白的表达情况并进行分析。 【结果】 胃癌中Akt、Erk、Bcl-2、NF-κB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均高于其癌旁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胃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步骤、多基因突变的累积过程。PI3K/Akt和MAPK/ERK信号转导通路是细胞内两条重要的促增殖和抗凋亡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在细胞内影响细胞生长、增殖、凋亡,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处于中心环节,活化的Akt可激活下游信号分子,包括抑制凋亡的Bcl-2蛋白和转录因子NF-κB。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参与基因表达调控,细胞功能活动以及个各种生理病理过程。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是哺乳动物中5条并行的MAPK信号通路之一,通过激活下游靶位,包括重要的转录因子NF-κB和细胞存活调节器Bcl-2,调控基因表达,从而发挥抑制凋亡的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人胃癌中Akt、Erk、Bcl-2、NF-κB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均高于其癌旁组织,说明上调PI3K/Akt和MAPK/ERK信号通路的活性与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密切相关。

    • 原发性肝细胞癌中血管生成拟态表达的临床意义及其与MMP-9、Ki-67的关系

      2014, 35(S1):64-65.

      摘要 (1543) HTML (0) PDF 1.33 M (16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检测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eellular carcinoma,HCC)中的表达与分布情况,探讨其与HCC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和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表达水平的关系。 【方法】 收集HCC患者病例资料保存完整的石蜡组织标本87例, 所有标本均经过病理确诊为HCC组织类型病例。采用CD34和过碘酸雪夫(periodic acid-schiff,PAS)双重染色法判定HCC标本中VM的表达、形态与分布,并分析其与HCC组织类型、Edmondson病理分级、TNM临床分期、远处转移等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肿瘤组织中MMP-9和Ki-67的表达情况,分析HCC组织中VM分布与MMP-9及Ki-67表达的相关性。 【结果】 HCC中存在有35.63%(31/87)的病例存在VM,且出现肿瘤细胞型和细胞外基质型两种组织学类型;VM呈阳性的HCC病例更易发生远处转移(P<0.05),Edmondson 分级中Ⅰ、Ⅱ级HCC标本的VM阳性率低于Ⅲ、Ⅳ级HCC标本(P<0.05);此外,VM的阳性表达率还与肿瘤组织的MMP-9及Ki-67表达密切相关。 【结论】 HCC组织存在VM,VM的表达与HCC的组织分化程度、远处转移紧密相关,且MMP-9、Ki-67可能参与VM的形成。

    • 结直肠癌合并2型糖尿病的临床特征分析

      2014, 35(S1):65-65.

      摘要 (1651) HTML (0) PDF 1.32 M (18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合并2型糖尿病(DM2)的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特点,了解高血糖对直结肠癌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31例合并有2型糖尿病的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历资料(实验组)和60例结直肠癌无糖尿病患者(对照组),分析结直肠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高血压情况、临床分期及远处转移的特点。 【结果】 无糖尿病组伴有高血压者16.7%,结直肠癌伴2型糖尿病组为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糖尿病组淋巴结及器官转移率为21.7%,合并2型糖尿病的结直肠癌组为46.2%,差异有显著性(P=0.02);高血糖对于结直肠癌患者的性别、TNM分期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伴有2型糖尿病的结直肠癌患者较单纯结直肠癌患者更易发生转移,2型糖尿病增加了结直肠癌转移的危险性。

    • 抗癌防移片对4T1小鼠乳腺癌影响的研究

      2014, 35(S1):65-66.

      摘要 (1402) HTML (0) PDF 1.33 M (18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乳腺癌是危害妇女身心健康的重大疾病,目前越来越多的肿瘤医家们将目光投向了多靶向性、毒副作用低且价格低廉的抗肿瘤中药的研发。中医认为,乳腺肿瘤属“乳岩”、“乳石痈”等范畴,主要由正气亏虚、脏腑阴阳失调引发。《医宗金鉴》云:“乳癌由肝脾两伤,气郁凝结而成”。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科结合临床乳岩处方经验,研制出了抗癌防移片这一效验方,该方由红参、黄芪、半枝莲、重楼、姜黄、莪术等16味中药组成。综观全方,诸药大都归于肝、脾二经,使得湿热瘀毒得清,先天、后天之本得固,标本同治,符合肿瘤的治疗原则,临床上用于控制乳腺癌术后复发与转移,获得了可喜的疗效。【目的】 观察抗癌防移片对4T1小鼠乳腺癌的影响。 【方法】 通过建立4T1乳腺癌小鼠模型,动态观察给药期间小鼠生活状况。经过小鼠体质量增加百分数、测量剥离瘤体积、计算瘤体积抑制率以及计数肺转移瘤灶个数的测定来观察抗癌防移片对4T1小鼠乳腺癌的影响。 【结果】 抗癌防移片组接种部位肿瘤体积较模型组显著缩小,乳腺癌肺转移瘤结节数较模型组也明显减少,同时与模型组比较,抗癌防移片组小鼠生活质量改善,体质量明显增加(6.58% vs 2.8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抗癌防移片能抑制4T1小鼠乳腺癌生长与转移,改善小鼠生存质量。鉴于实验得出的数据,我们进行了分析讨论。实验结果证实了该复方既有抑制4T1小鼠乳腺癌生长与向肺部转移的作用,同时也能一定程度上增加小鼠体质量,改善小鼠生存质量,为抗癌防移片用于临床乳腺癌的治疗提供了依据。

    • 量子点标记自杀基因靶向脂质体在肝癌诊治一体化中的应用研究

      2014, 35(S1):66-66.

      摘要 (1859) HTML (0) PDF 1.32 M (18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自杀基因/前体药物系统抗肿瘤作用效果显著,但自杀基因肿瘤靶向识别性差而限制其临床应用。基于叶酸偶联脂质体(FL)的生物相容性及靶向性、量子点(QD)荧光标记的高灵敏性及光稳定性、HSV-tk自杀基因独特的旁观者效应,本研究拟开发多功能纳米载体-叶酸靶向量子点标记的HSV-TK基因脂质体(FL/QD-TK),并检测此载体系统在肝癌诊治一体化中作用。 【方法】 构筑FL/QD-TK并进行表征后,利用MTT法、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活体荧光成像仪及裸鼠移植瘤模型等方法对其体内外靶向性成像和治疗肝癌的作用及生物安全性进行研究。 【结果】 多功能纳米载体FL/QD-TK合成方法稳定,形貌均一,对叶酸受体高表达的Bel-7402肝癌细胞表现出较强的选择性杀伤作用,而对叶酸受体低表达的HepG2细胞靶向杀伤作用较弱。FL/QD-TK可实时示踪TK基因在Bel-7402荷瘤裸鼠体内的运输与分布,实现了在肿瘤部位的靶向富集,系统性给药并联合GCV取得了良好的抗肿瘤效果,同时对各脏器组织形态学和血清学指标无影响。 【结论】 新型多功能纳米载体FL/QD-TK可在体外靶向和选择性杀伤叶酸受体高表达肝癌细胞,在体内可视化示踪TK基因治疗肿瘤并具备了较好的生物安全性,FL/QD-TK作为一种潜在的高效低毒的纳米药物有望应用于肝癌的诊治一体化。

    • Bcl-2抑制剂S1诱导的卵巢癌细胞凋亡对自噬影响的实验研究

      2014, 35(S1):66-67.

      摘要 (1857) HTML (0) PDF 1.33 M (16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凋亡与自噬密切相关,但二者之间的关系尚需进一步探究。本研究利用Bcl-2抑制剂S1建立卵巢癌细胞(SKOV3)凋亡模型,初步探究S1诱导的SKOV3细胞中凋亡对自噬的影响。 【方法】 培养SKOV3细胞。用MTT法检测S1对细胞生存率的影响。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用蛋白质印迹方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caspase3和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的变化。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Beclin1及LC3蛋白的表达情况。在S1作用的基础上,应用广谱caspase抑制剂Z-VAD抑制caspase后,检测SKOV3细胞中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的变化。 【结果】 S1能够降低SKOV3细胞的生存率;增加SKOV3细胞的凋亡率。与对照组(0 h)相比,S1组(2、4、8、12、24、48 h)中的Bcl-2蛋白表达持续降低,Bax及caspase3蛋白表达持续增高,呈现出明显的时间依赖性;S1组(2、4、8、12、24、48 h)中自噬的发生也呈时间依赖性,但自噬并不是持续增强的,在12 h时,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和LC3蛋白表达水平最高,12 h后则呈下降趋势,Beclin1和LC3的荧光结果也表现出一致的现象。与S1单独作用(8、24 h)相比较,给予广谱caspase抑制剂Z-VAD,8 h结果显示 Beclin1及LC3蛋白的表达水平基本无变化,而24 h结果显示Beclin1及LC3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增高,同时荧光实验也显示出同样的结果。 【结论】 在SKOV3细胞中,S1通过抑制Bcl-2、促进Bax释放,诱导细胞发生凋亡,并呈时间依赖性增强。同时S1通过抑制Bcl-2,释放自噬起始基因Beclin1,诱导自噬发生。但是自噬并未始终呈时间依赖性增强,自噬水平在S1长时间作用下反而出现下降的趋势。据此推测,随着S1诱导凋亡的不断增强,大量活化的caspase可能通过裂解自噬起始基因Beclin1,从而抑制Beclin1诱导的自噬。

    • 人IL-29的定点改造及抗肿瘤活性分析

      2014, 35(S1):67-67.

      摘要 (1816) HTML (0) PDF 1.33 M (19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野生型人IL-29受体结合区域的氨基酸残基进行定点改造,以期获得抗肿瘤活性更高的IL-29变异体。 【方法】 采用SWISS-MODEL网络服务器对IL-29与IL-28进行同源建模,再用Z-dock软件对IL-29与其受体结合亚基(IL-28R1)进行刚性蛋白质-蛋白质对接,然后用RosttaDOCK软件对获得的IL-29-受体复合物结构模型进行精细对接及优化。用PyMol软件分析确定IL-29肽链中与受体结合部位的关键氨基酸位点,然后以不同氨基酸进行置换和分子对接分析,用MM-PBSA法计算各位点氨基酸置换前后的结合自由能差(ΔΔG),选择ΔΔG差值大的氨基酸种类和位点为改造位点。设计定点突变引物,采用大引物PCR方法,将拟改变的氨基酸的编码碱基通过PCR扩增引入野生型IL-29基因进行置换,然后将获得的IL-29变异体基因插入质粒pPIC9K构建重组表达质粒,经测序鉴定后转化毕赤酵母进行发酵表达,发酵液经超滤浓缩和除盐后,采用SP-Sepharose Fast Flow阳离子交换层析纯化表达产物,用SDS-PAGE和蛋白质印迹分析鉴定表达产物。将重组野生型IL-29、重组IL-29变异体设置高(1 000 ng/mL)、中(500 ng/mL)、低(50 ng/mL) 三个剂量组,分别对胃癌细胞SGC 7901、结肠癌细胞 HCT-8进行培养,同时设置空白对照和阴性对照组,以重组人IFNα2b药品为阳性对照组。用WST-8法检测各组样品对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率,统计分析各组样品对肿瘤细胞抑制效应的差异。 【结果】 经定点改造和重组表达及纯化,获得2个变异体IL-29 L (33Lys→33Arg单点突变体)和IL-29 Z (33Lys→33Arg、35Arg→35Lys双点突变体);WST-8法预试验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比较,重组野生型IL-29高剂量组对胃癌细胞SGC 7901、结肠癌细胞 HCT-8的增殖抑制率分别为15.76% (P<0.05)、10.70% (P<0.05);重组变异体IL-29 Z高剂量组对SGC 7901的抑制率为52.17 (P<0.01),对HCT-8无明显抑制效应;重组IL-29 L 高剂量组对SGC 7901、HCT-8的抑制率分别为12.74% (P<0.05)、11.80% (P<0.05)。 【结论】 通过定点突变方法对人IL-29进行定点改造,可望获得抗肿瘤活性更高的IL-29变异体。

    • 苦参和奥沙利铂抑制AOM联合DSS诱导的小鼠结直肠肿瘤生长

      2014, 35(S1):68-68.

      摘要 (1942) HTML (0) PDF 1.32 M (18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结直肠癌占全国肿瘤死亡人数的第5位。奥沙利铂是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一线药物,但它有神经毒性,会诱发神经病理性疼痛,常常被迫终止化疗。因此,研究开发毒副作用小的中草药来预防和减缓结直肠癌的生长具有重要的意义。苦参常用于治疗消化道炎症,并且国内有苦参和奥沙利铂联合用药治疗结直肠癌的报道。但是还未见苦参对体内结直肠肿瘤生长影响的研究,其作用机理也不清楚。本研究利用氧化偶氮甲烷(AOM)联合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小鼠结直肠肿瘤模型,探索中草药苦参对结直肠肿瘤发生的影响。 【方法】 0 周龄雌性C57Bl/6J 小鼠分为3组,即I组:苦参组;II组:奥沙利铂组;III组:对照组。每组10只。腹腔注射AOM(12 mg/kg),记为第1天,正常饮水5 d后,小鼠自由饮用含 2% DSS 的去离子水5 d,继而饮用正常水 10 d,这种方式再重复2 次,但在后2次DSS浓度改为3%,诱导结直肠肿瘤。苦参碾碎后按 100 g:1000 mL去离子水混匀,煮沸30 min。冷却后,减压蒸馏浓缩到生药1 g/mL。按每天每千克小鼠10 g生药量灌胃给药。苦参组自第31天起,每天灌胃苦参液1次;奥沙利铂组在第70天起按每次6 mg/kg腹腔注射奥沙利铂,每4 d注射一次。至第100天时处死所有小鼠,分离结直肠统计肿瘤数量,并进行相关机理研究。 【结果】 苦参组结直肠肿瘤总数为18.0±1.85,与对照组(24.63±1.73)差异显著(P<0.05);其中大肿瘤(直径> 3 mm)数为0,与对照组(3.75±0.90)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大肿瘤发生率为0,与对照组90%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奥沙利铂组肿瘤总数为14.4±2.31,与对照组(24.63±1.73)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其中中等大小肿瘤(3 mm>直径>1 mm)数为8.2±1.33,与对照组(14.63±1.29)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 【结论】 苦参能抑制DSS诱导的小鼠结直肠肿瘤的生长,其效果与奥沙利铂接近。特别应该注意的是,苦参能完全抑制结直肠中大肿瘤的发生。苦参的这种作用机理及有效的化学成分还不清楚,我们正在进一步研究中。结果对人结直肠肿瘤的防治及中草药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 中药白花蛇舌草和半枝莲对AOM联合DSS诱导的小鼠结直肠肿瘤的影响

      2014, 35(S1):68-69.

      摘要 (1863) HTML (0) PDF 1.33 M (20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结直肠癌占全国肿瘤发病人数的第三位。一些研究表明,白花蛇舌草对结直肠癌细胞系具有抑制作用,并能够防治小鼠溃疡性结肠炎。但还未见有关白花蛇舌草对体内结直肠肿瘤作用的研究报道。本研究利用氧化偶氮甲烷(AOM)联合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小鼠结直肠肿瘤模型,研究中草药白花蛇舌草和半枝莲对小鼠结直肠瘤发生的影响。 【方法】 10 周龄雌性C57Bl/6J 小鼠分为4组,即I组:白花蛇舌草组;II组:半枝莲组;III组:白花蛇舌草和半枝莲联合组;IV组:对照组。每组10只。腹腔注射AOM(12 mg/kg),记为第1天,正常饮水5 d后,小鼠自由饮用含 2% DSS 的去离子水5 d,继而饮用正常水 10 d,这种方式再重复2 次,但是在后2次DSS浓度改为3%,以诱导结直肠肿瘤。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碾碎后按 100 g:1000 mL去离子水混匀,煮沸30 min。冷却后,减压蒸馏浓缩到生药1 g/mL。自第31天起,按每天每千克小鼠10 g生药量灌胃给药,每天1次,至第100天时处死小鼠,分离结直肠统计肿瘤数量,并进行相关机理研究。 【结果】 白花蛇舌草组结直肠肿瘤总数为16.22±1.88,与对照组(23.55±1.86)差异显著(P<0.05)。其中大肿瘤(直径>3 mm)和小肿瘤(直径<1 mm)数分别为0.78±0.36和3.78±0.36,与对照组(3.33±0.90和6.33±0.81)相比差异均显著(P<0.05)。半枝莲组肿瘤总数为21.0±1.57,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但其大肿瘤数与对照组差异显著(0.70±0.42 vs 3.33±0.90,P<0.05)。白花蛇舌草和半枝莲联合组肿瘤总数为16.0±1.7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其中中等大小肿瘤(3 mm>直径>1 mm)数为8.33±1.29,与对照组(13.89±1.36)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但是,与白花蛇舌草组相比,肿瘤总数及不同大小的肿瘤数差异均不显著。 【结论】 白花蛇舌草能抑制DSS诱导的小鼠结直肠肿瘤的发展,半枝莲与白花蛇舌草对小鼠结直肠肿瘤的发展没有协同抑制效果。白花蛇舌草对结直肠肿瘤的抑制作用的机理及有效化学成分还不清楚,我们正在进一步研究之中。研究结果对人结直肠肿瘤的防治具有重要理论和临床指导意义。

    • 细胞外组蛋白诱导肿瘤细胞死亡的机制研究

      2014, 35(S1):69-69.

      摘要 (1816) HTML (0) PDF 1.33 M (16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体外实验证实细胞外组蛋白(EHs)诱导肿瘤细胞死亡的现象,并探明EHs诱导肿瘤细胞死亡的死亡方式。 【方法】 (1)用EHs以不同时间和浓度梯度刺激前列腺癌骨转移细胞系(PC-3)、肺癌细胞系(A549)和肝癌细胞系(HepG2),利用MTT染色测量肿瘤细胞存活率,得到EHs诱导肿瘤细胞死亡的时间和剂量关系,并验证EHs对肿瘤细胞杀伤作用的普遍性。(2) 选择杀伤作用具有代表性的某几种肿瘤细胞,进行探明EHs诱导肿瘤细胞死亡方式的实验。我们计划向实验体系中引入各种细胞死亡方式的抑制剂:如细胞凋亡抑制剂——Z-VAD-fmk,程序性坏死抑制剂——Necrostatin-1,细胞自噬抑制剂——Chloroquine。即添加针对某种细胞死亡方式的抑制剂对肿瘤细胞进行保护,在同等条件下检测其与未添加抑制剂的肿瘤细胞的存活率的差异。若添加抑制剂后肿瘤细胞存活率升高,表明EHs诱导肿瘤细胞死亡与该方式有关。再通过与EHs刺激肿瘤细胞后的总存活率进行比较,明确该种死亡方式所占比率。(3) 确定细胞死亡方式后,对该方式进行深入探究。例如当验证为细胞以凋亡方式死亡时,则分别用caspase 8(死亡受体通路)抑制剂Z-IETD-FMK和caspase 9(线粒体介导通路)抑制剂证明EHs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具体途径。 【结果】 (1) 体外实验证实EHs诱导肿瘤细胞死亡,并呈现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已完成);(2) 明确EHs诱导肿瘤细胞死亡的方式及其比率(部分完成);(3) 明确主要死亡方式的具体途径。 【结论】 EHs通过死亡受体和线粒体双途径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 EB病毒编码的LMP2A通过激活MTA1介导鼻咽癌上皮间质转化作用的机理研究

      2014, 35(S1):69-70.

      摘要 (1714) HTML (0) PDF 1.34 M (17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转移性肿瘤抗原1 (MTA1)在鼻咽癌中的表达及其对鼻咽癌发生发展的影响;明确Epstein-Barr病毒编码的潜伏膜蛋白2A (LMP2A)和MTA1的关系及其机制。 【方法】 利用免疫组化检测鼻咽癌和正常鼻黏膜组织中的MTA1蛋白和EMT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并结合临床病理特征和EMT相关蛋白进行相关性分析。构建MTA1过表达和干扰表达的鼻咽癌细胞系,蛋白质印迹和transwell实验检测MTA1对鼻咽癌细胞侵袭和EMT发生的影响。通过蛋白质印迹和免疫荧光检测Wnt通路和β-catenin核转位研究MTA1发挥功能的机制。以免疫组化检测鼻咽癌组织中LMP2A和MTA1的相关性,慢病毒技术构建LMP2A表达而MTA1缺失的细胞系,蛋白质印迹和transwell实验检测其侵袭能力和EMT的变化。进而建立裸鼠尾静脉注射和左心室注射模型,体内实验研究MTA1对鼻咽癌转移的影响。使用mTOR下游调控通路4EBP1的抑制剂INK-128和siRNA干扰c-myc表达,研究LMP2A激活MTA1表达的通路机制。 【结果】 免疫组化分析发现MTA1高表达与鼻咽癌TNM分期的N和M分期呈正相关。在鼻咽癌组织中MTA1高表达于癌巢和癌浸润发生部位。MTA1的高表达与E-cadherin表达呈负相关,和Vimentin的表达呈正相关。低表达MTA1的细胞系CNE-1过表达MTA1后,侵袭能力增强,EMT表型增加。高表达MTA1的细胞系CNE-2干扰其表达后,侵袭能力减弱,EMT表型减少。裸鼠左心室注射,CNE-1-MTA1细胞转移能力增强,CNE-2-siMTA1细胞转移能力下降。CNE-1的MTA1过表达促进了Wnt1的表达,促使β-catenin的入核。LMP2A和MTA1的过表达具有正相关性。LMP2A促进了CNE-1和CNE-2细胞系表达MTA1。在LMP2A表达的细胞系中,干扰MTA1的表达能抑制肿瘤侵袭和EMT的发生。动物模型亦显示CNE-1-LMP2A的MTA1表达干扰抑制了肿瘤转移的发生。过表达LMP2A的CNE-1细胞系中mTOR和4EBP1-eIF4E axis通路活化。与Rapamycin相比较,INK-128药物能特异性抑制4EBP1-eIF4E axis的活化,降低CNE-1-LMP2A的侵袭能力、β-catenin的入核及EMT的发生。对C-myc的干扰表达,能部分降低MTA1的表达及CNE-1-LMP2A的侵袭能力。 【结论】 MTA1通过Wnt1通路活化促进了鼻咽癌的转移和EMT发生;LMP2A能激活mTOR和GSK-3β通路,4EBP1-eIF4E axis的活化参与了MTA1 mRNA的稳定性等转录后调控,也参与C-myc对MTA1的转录调控,从而增强鼻咽癌侵袭转移能力并促进EMT发生。

    • MiR-130调控TSC1促进卵巢癌发生发展的作用和机制

      2014, 35(S1):70-71.

      摘要 (2032) HTML (0) PDF 1.33 M (20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抑癌基因TSC1是mTOR信号通路的负调控因子,TSC1的突变或失活会引起mTOR的异常活化和不受控制的细胞生长和细胞增殖。TSC1在神经胶质瘤、胃癌、结肠癌及卵巢癌等多种恶性肿瘤中表达降低,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寻找靶向调控TSC1的miRNA,明确其对TSC1及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该miRNA在卵巢癌中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 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初步确定候选miRNA,瞬时转染miRNA mimics和inhibitors,通过蛋白质印迹和Luciferase等方法明确靶向调控TSC1的miRNA;蛋白质印迹检测miRNA对mTOR信号通路关键分子表达的影响;建立miRNA过表达和低表达的卵巢癌细胞系,研究miRNA及TSC1对卵巢癌细胞增殖、转化、侵袭能力及化疗敏感性的影响;最后通过动物实验明确靶向调控TSC1的miRNA与卵巢癌发生发展的关系。 【结果】 瞬时转染mir-27、mir-130、mir-204的mimics并检测TSC1的表达,发现转染mir-130的细胞中TSC1表达明显降低,mTOR下游关键蛋白mTOR、p70S6K、4EBP-1的磷酸化水平升高,瞬时转染mir-130 inhibitor后,TSC1含量上调,mTOR、p70S6K、4EBP-1磷酸化水平降低,进一步佐证mir-130靶向调控TSC1,利用收集的卵巢癌及正常组织检测mir-130的表达,显示mir-130在卵巢癌中含量升高。同时我们也成功构建了稳定转染mir-130的细胞系,为后续体内体外实验奠定了基础。 【结论】 Mir-130通过靶向抑制TSC1的表达,使得TSC1/TSC2复合物含量减少,对mTOR的抑制作用减弱,从而使mTOR复合物过度磷酸化,继而磷酸化下游的靶蛋白p70S6K、4EBP-1,促进蛋白的合成,尤其是与细胞周期有关的蛋白,从而促进细胞增殖和耐药等恶性行为。

    • 褪黑素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中microRNA的表达改变

      2014, 35(S1):71-71.

      摘要 (1913) HTML (0) PDF 1.32 M (18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褪黑素作用于肿瘤细胞后细胞的增殖改变,探讨这种增殖是否与miRNA的表达有关。 【方法】 选择适宜浓度褪黑素刺激肿瘤细胞,CCK法检测其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处理后细胞凋亡与周期的改变。最后,通过real-time PCR和蛋白质印迹技术,从核酸和蛋白水平上进行miRNA和相关靶蛋白的检测。 【结果】 褪黑素能促进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殖。Real-time PCR结果显示褪黑素能够明显上调NB4细胞中mir-96的表达,在BxPC3细胞中mir-34a、mir-96、mir-100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上调。蛋白质印迹结果显示BxPC3细胞中,mir-96的靶蛋白KRAS在褪黑素处理后表达下调,并具有一定浓度依赖性。 【结论】 褪黑素能够抑制BxPC3和NB4肿瘤细胞的增殖并能促进其细胞凋亡,且具有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这种增殖抑制可能与相关mirRNA表达改变密切相关。

    • MiR-101通过靶向RAP1B调节上皮间质转化并抑制乳腺癌的侵袭和转移

      2014, 35(S1):71-71.

      摘要 (1549) HTML (0) PDF 1.32 M (17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微小RNA miR-101在乳腺癌细胞转移与侵袭中的功能及靶点。 【方法】 首先通过脂质体转染的方法在MDA-MB-231、BT549和MDA-MB-4355细胞系中瞬时过表达miR-101模拟物,进而通过划痕实验、transwell迁移和侵袭实验来反映细胞运动能力的改变;然后应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技术和蛋白质印迹技术寻找并验证miR-101的靶基因。 【结果】 在功能学上miR-101的过表达可显著抑制MDA-MB-231、BT549和MDA-MB-4355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P<0.01);在线软件预测RAP1B和RAB5A是miR-101的潜在靶基因;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初步证明RAP1B是miR-101的靶基因;蛋白质印迹从蛋白质水平进一步验证RAP1B是miR-101的靶基因。 【结论】 在乳腺癌中,miR-101可以通过靶向RAP1B抑制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能力,这是miR-101作为一种特殊的基因调节因子,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的重要作用之一。

    • GOLPH3在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相关性的研究

      2014, 35(S1):72-72.

      摘要 (1666) HTML (0) PDF 1.32 M (18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约占癌症病例的13%,死亡人数约占18%。临床上,肺癌的组织类型分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和小细胞肺癌(SCLC),其中NSCLC占肺癌总数的80%。肺癌细胞增殖速度快,侵袭性强,转移率高,对放疗化疗不敏感,多数NSCLC患者确诊时已出现原位侵袭和远端转移。因此寻找NSCLC早期诊断和判断预后的生物学靶标是目前肺癌研究的重要内容。高尔基体磷蛋白3(Golgi phosphoprotein 3,GOLPH3)是分子量34 kDa的高度保守蛋白,定位于人类染色体5p13上,参与高尔基体的蛋白糖基化和加工成熟及转运过程。2009年首次指出GOLPH3是首个定位于反面高尔基网(trans-Golgi network,TGN)的癌基因,随后,2010年Clin.Can.Res.确认GOLPH3是一个具有强大转化能力的癌基因,在调控细胞增殖、分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虽然许多试验已证实GOLPH3与多种癌症相关,但其在NSCLC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尚未见报道。 【方法】 应用实时定量PCR (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在人正常肺细胞、肺癌细胞系和四对相匹配的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GOLPH3在mRNA和蛋白质水平的表达。进一步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临床132例NSCLC患者临床组织石蜡切片中GOLPH3的表达水平,并应用SPSS17.0软件统计分析GOLPH3的表达水平与临床预后及诊断的相关性。 【结果】 GOLPH3在NSCLC7株细胞系中高表达;GOLPH3在NSCLC临床手术切除的癌组织中高表达;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在132例NSCLC患者石蜡切片中有61例GOLPH3呈高表达(46.3%),统计分析表明GOLPH3的高表达与NSCLC的病理分级密切相关(P<0.001),且GOLPH3的高表达与患者的预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变量分析表明,GOLPH3很可能是独立的NSCLC患者的早期诊断和预后的诊断标记物。 【结论】 GOLPH3在NSCLC的细胞系、组织和石蜡包埋的切片中高表达,GOLPH3的高表达与NSCLC的临床病理分级、TNM分期和病人预后密切相关。我们的工作表明GOLPH3很有可能成为NSCLC新的早期诊断和预后的生物学标志物。

    • 人食道癌中Caveolin-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的研究

      2014, 35(S1):72-73.

      摘要 (1666) HTML (0) PDF 1.33 M (14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Caveolin-1(CAV1)是一种细胞膜上的支架蛋白,参与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及转移等多种生物学行为,具有抑制肿瘤形成的功能。虽然在多种癌症中均报道了CAV1基因启动子的异常甲基化,但在食道癌中至今尚无相关报道。本项目的目标是通过检测人食道组织中CAV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探讨其与人类食道癌发生、进展的相关性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 【方法】 使用TaqMan法实时定量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260例人类食道组织样本中的CAV1启动子甲基化水平。同时利用TaqMan法实时定量甲基化特异性PCR及RT-PCR分别检测OE33食道癌细胞在经过5-aza-2'dC脱甲基处理前后的CAV1的甲基化及mRNA表达水平。 【结果】 ROC曲线分析显示CAV1基因甲基化水平可以把食道腺癌及鳞癌与正常食道组织清晰区分(食道腺癌 vs 正常食道 AUROC=0.839,P<0.0001;食道鳞癌 vs 正常食道 AUROC=0.920,P<0.0001)。Barrett食管、伴有异型的Barrett食管、食道腺癌、食道鳞癌中CAV1基因甲基化水平及频度均显著高于正常食道组织(P<0.01)。同时,在41例匹配的食道正常组织和癌组织样本中,癌组织中CAV1基因的甲基化水平(均值0.273)显著高于正常组织(均值0.146,P<0.01)。在OE33食道腺癌细胞株中,用5-Aza-dC脱甲基化处理,CAV1基因的甲基化水平与其mRNA表达呈负相关。 【结论】 CAV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在人类食道癌中普遍存在,并且在Barrett食管相关的食道腺癌的肿瘤化进程早期出现。因此,CAV1甲基化是一个新的检测食道癌的生物标记物,具有用于食道癌的早期诊断、分级、风险预测以及治疗新靶点的潜在价值。

    • 去乙酰化修饰调控瘦素诱导乳腺癌细胞增殖的分子机制

      2014, 35(S1):73-73.

      摘要 (1495) HTML (0) PDF 1.32 M (18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去乙酰化修饰在瘦素(Leptin)诱导的乳腺癌细胞增殖过程中的调控作用。 【方法】 应用MTT法测定Leptin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生长的诱导作用,并测定乳腺癌细胞活力、侵袭力及细胞周期的变化情况;实时定量PCR、蛋白质印迹法测定Leptin诱导后MDA-MB-231细胞周期关键因子及相关酶的表达情况;染色质沉淀法(ChIP)检测Leptin作用MDA-MB-231细胞后核心组蛋白H3、H4乙酰化水平变化情况。 【结果】 Leptin诱导乳腺癌MDA-MB-231细胞增殖呈现时间和剂量依赖性,1.25 nm (20 mg/mL)、24 h为Leptin最佳作用浓度和孵育时间;经Leptin处理后,乳腺癌MDA-MB-231细胞凋亡明显减少、活力增强,同时由G1进入S期的细胞显著增多;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现Leptin诱导后BrdU荧光染色增强,且主要集中在MDA-MB-231细胞核内;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也显示细胞侵袭力增强;实时定量PCR及蛋白质印迹法检测 发现Leptin处理后的 MDA-MB-231细胞中与G1/S 期限制点调控相关的细胞周期调控因子CDK2、cyclin E1以及与抑制细胞凋亡有关的Bcl-2均显著增加,细胞中HDAC酶活性增强,且与细胞周期G1/S 期调控密切相关的HDAC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也明显增强;ChIP 实验发现Leptin处理后的乳腺癌MDA-MB-231细胞中GAPDH 启动子区域核心组蛋白乙酰化水平显著降低,而经HDAC抑制剂SAHA阻断后MDA-MB-231细胞p21WAF 1/CIP 表达水平显著提高。 【结论】 Leptin通过HDAC1的去乙酰化修饰抑制p21WAF 1/CIP的表达,激活细胞周期关键因子CDK 2、cyclin E1的表达,从而加速乳腺癌细胞周期G1/S 期的进程。

    • 肝刺激因子表达下调通过ERK促进肝癌细胞转移的研究

      2014, 35(S1):74-74.

      摘要 (1628) HTML (0) PDF 1.32 M (18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肝刺激因子(hepatic stimulator substance,HSS)能促进肝细胞增殖、抑制肝细胞凋亡,是细胞内重要的存活因子。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多种促癌因素可下调肝癌细胞中HSS的表达,其表达水平的降低可以促进肝癌细胞发生转移侵袭,但相关机制尚不明了。研究表明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参与肝癌转移,因此本研究旨在阐明HSS表达降低与EMT的关系并探究其中的分子机制。 【方法】 利用实验室已经构建好的稳定低表达HSS的HepG2细胞(shRNA)和稳定高表达HSS的HepG2细胞(HSS)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应用蛋白质印迹方法检测不同细胞的上皮细胞分子标志物(如E-cadherin和ZO-1)和间质细胞分子标志物(例如vimentin、fibronectin)表达的变化,确定HSS表达改变与EMT的关系;选择在EMT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激酶磷酸化抗体,利用蛋白质印迹的方法,筛选参与HSS表达下调诱导EMT发生的激酶,并应用特定激酶抑制剂,通过Transwell转移和侵袭实验,检测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改变,进一步确定候选激酶的作用;最后运用脾注射肝转移实验分析HSS表达下降与裸鼠生存率的关系。 【结果】 蛋白质印迹结果显示shRNA细胞的间质细胞分子标志物表达明显增高,上皮细胞分子标志物表达明显降低,说明HSS表达降低后肝癌细胞发生EMT。AKT和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 regulated kinase,ERK)在EMT的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蛋白质印迹结果显示shRNA细胞中AKT磷酸化水平没有明显改变,但ERK的磷酸化水平明显增高;使用不同浓度的ERK抑制剂PD98059后进行trans-well迁移和侵袭实验,结果显示shRNA细胞无论迁出小孔还是穿过铺有基质胶的小孔的数目都明显减少,而且随着抑制剂浓度的增加,发生迁移侵袭的细胞数目随之减少,具有剂量依赖性,说明ERK在HSS表达降低诱导的EMT过程中具有关键的作用。脾注射shRNA细胞4周后,裸鼠体重明显下降,腹部变黑并明显增大,不足9周全部死亡,而注射HSS细胞后,裸鼠体重下降不明显,10周后才开始出现死亡,说明HSS表达降低后促进细胞的迁移侵袭使裸鼠生存时间明显缩短。 【结论】 肝刺激因子表达降低激活ERK,诱导肝癌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化从而促进肝癌的转移。

    • 泰山银杏外种皮多糖对食管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2014, 35(S1):74-75.

      摘要 (2512) HTML (0) PDF 1.33 M (17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泰山银杏外种皮多糖(Ginkgo biloba exocarp polysaccharides,GBEP)对体外培养的食管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 通过沸水浸提,有机溶剂沉淀,并通过sevage法除去蛋白,获得GBEP。利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GBEP对食管癌细胞EC-9706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的分布;Annexin-V/PI双染分析凋亡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与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相关的蛋白表达变化。 【结果】 GBEP显著抑制EC-9706细胞的增殖,并呈时间、剂量依赖性。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138.9 μg/mL。细胞周期分析结果表明,GBEP处理后G1期细胞比例由52.25%增加至69.76%,蛋白质印迹结果显示细胞周期蛋白D1的表达呈浓度依赖性下降。说明GBEP诱导EC-9706细胞G1期阻滞。流式细胞术分析结果表明,GBEP诱导的EC-9706细胞凋亡随剂量和作用时间增加而增加。同时GBEP抑制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增加促凋亡蛋白Bax的表达,促进caspase3的激活和PARP的剪切。 【结论】 泰山银杏外种皮多糖抑制食管癌细胞的增殖,诱导细胞G1期阻滞,并激活内源性细胞凋亡。

    • 灭活仙台病毒Tianjin株诱导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凋亡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

      2014, 35(S1):75-75.

      摘要 (2029) HTML (0) PDF 1.33 M (17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紫外线灭活复制缺陷的仙台病毒Tianjin株致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凋亡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 首先制备并鉴定紫外线灭活仙台病毒Tianjin株,然后用不同剂量灭活病毒感染MDA-MB-231细胞,24 h后,MTT法检测灭活病毒对MDA-MB-231细胞增殖的影响;Hoechst染色及AnnexinⅤ-FITC/PI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MDA-MB-231细胞凋亡情况;JC-10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MDA-MB-231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变化;分光光度法测定MDA-MB-231细胞内caspase-9、-8和-3活性;蛋白质印迹法检测MDA-MB-231细胞中Bcl-2、Bax、Cyt c、caspase-9、Fas、FasL、caspase-8和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 MTT检测显示灭活Tianjin株能够抑制MDA-MB-231细胞增殖,且呈剂量依赖性;Hoechst染色发现灭活病毒感染的MDA-MB-231细胞有明显形态学改变,细胞核呈致密浓染或碎块状致密浓染;AnnexinⅤ-FITC/PI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灭活病毒组细胞凋亡率呈剂量依赖性升高,JC-10染色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灭活病毒组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呈剂量依赖性降低,且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caspase 活性检测显示灭活病毒组caspase-9、-8和-3活性均呈剂量依赖性升高, 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蛋白质印迹结果显示高剂量灭活病毒组(MOI 80)Bcl-2表达下调,Bax、Cyt C、Fas、FasL、活化caspase-9、-8和-3表达上调。 【结论】 灭活仙台病毒Tianjin株能够诱导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发生剂量依赖性凋亡,其机制与线粒体内源性途径和死亡受体外源性途径密切相关。

    • 趋化因子CXC14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细胞效应分析

      2014, 35(S1):75-76.

      摘要 (1703) HTML (0) PDF 1.33 M (17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CXC趋化因子配体14(chemokine CXC ligand 14,CXCL14)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并探讨其过表达对结肠癌细胞增殖、细胞周期的影响。 【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免疫组化检测40例结肠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距肿瘤边缘2 cm处)CXCL14的mRNA和蛋白表达。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Cox回归模型评估CXCL14在结肠癌组织中表达的临床意义。为分析CXCL14对结肠癌细胞的直接影响,本研究进一步构建过表达CXCL14的慢病毒,转染HT29结肠癌细胞,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转染后HT29结肠癌细胞中CXCL14的蛋白表达,利用CCK-8试剂盒、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过表达CXCL14对结肠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及细胞周期分布的改变。 【结果】 CXCL14 mRNA和蛋白水平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较正常组织明显降低(P<0.05)。临床相关性分析表明,CXCL14表达下调与淋巴结转移及肿瘤的临床病理分期有关(P<0.05),与年龄、性别、浸润程度、肿瘤标志物等未见显著相关性(P>0.05);其中有淋巴结转移的结肠癌肿瘤组织CXCL14的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肿瘤组织(P<0.05),病理分期属Ⅲ、Ⅳ期的结肠癌肿瘤组织CXCL14的相对表达量也明显低于病理分期属Ⅰ、Ⅱ期标本(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 CXCL14蛋白低表达的患者5年生存率显著性降低(P<0.01 )。成功构建过表达CXCL14的慢病毒,CXCL14慢病毒转染的HT29结肠癌细胞能明显上调CXCL14表达;CCK-8细胞增殖试验显示,CXCL14慢病毒转染HT29结肠癌细胞上调CXCL14表达后,细胞活力明显受到抑制 (P<0.01);细胞周期分析显示,CXCL14过表达结肠癌细胞在G0/GI期的细胞百分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S期的细胞百分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CXCL14可作为一个潜在的抑癌基因参与结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并为结肠癌的防治及预后评价提供一种新的候选靶点及临床辅助指标。

    • 甘草黄酮类化合物的抗血管生成作用研究

      2014, 35(S1):76-76.

      摘要 (1648) HTML (0) PDF 1.33 M (18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血管生成(angiogenesis)是肿瘤生长与转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本文采用斑马鱼胚胎血管生成模型研究甘草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抗血管生成作用及其分子机制。 【方法】 首先在斑马鱼胚胎血管生成模型中研究4种甘草黄酮类化合物(异甘草素、光甘草定、甘草查尔酮A和甘草素)的抗血管生成作用。随后,选用上述作用较强的化合物处理人肺腺癌细胞系A549制备条件培养液,采用ELISA法检测条件培养液中重要的促血管生成因子20-羟二十烷四烯酸(20-hydroxyeicosatetraenoic acid,20-HETE)和血管内皮生成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含量的变化,同时采用Transwell小室模型检测血管内皮细胞(HUVEC)迁移。最后,在小鼠肝癌H22和乳腺癌4T移植瘤模型中进一步验证其作用。 【结果】 在以上4种甘草黄酮类化合物中,异甘草素和光甘草定的抗斑马鱼胚胎血管生成作用相当,但明显强于甘草素和甘草查尔酮A。异甘草素可浓度(5、10和20 μmol/L)依赖性抑制内皮细胞迁移,抑制率最高可达74.8 %。异甘草素还可浓度(5~20 μmol/L)依赖性抑制A549细胞20-HETE和VEGF分泌,抑制率分别可达72.4 %和72.3 %。异甘草素25.0和50.0 mg/kg可显著抑制小鼠肝癌H22和乳腺癌4T移植瘤的生长和血管生成。 【结论】 4种甘草黄酮类化合物均对斑马鱼胚胎血管生成具有显著抑制作用,但异甘草素和光甘草定的作用明显强于甘草素和甘草查尔酮A。异甘草素可显著抑制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迁移,其机理可能与抑制20-HETE和VEGF分泌有关。下一步有待采用人肝癌和乳腺癌裸鼠移植瘤模型进行研究。

    • TNF-α/HIF-1α/VASP途径在肺癌A549细胞增殖和粘附中的作用研究

      2014, 35(S1):77-77.

      摘要 (2197) HTML (0) PDF 1.33 M (17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肺癌是目前世界癌症导致死亡排名第一的肿瘤,其中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与肺癌的死亡率密切相关。最近的调查显示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肿瘤的侵袭和转移相关,但是具体的机制仍不清楚。本实验旨在以肺癌A549细胞作为模型,研究TNF-α/HIF-1α/VASP途径在肺癌A549细胞的增殖和粘附中的作用。 【方法】 常规培养A549细胞,用MTT法和adhesion assay分别检测不同浓度的TNF-α对A549细胞增殖和粘附的影响。在随后的实验中采用高浓度的TNF-α刺激(120 ng/mL)作为刺激因素,分别用sh-RNA和pEGFP-C1-VASP敲除或过表达VASP、用siRNA和pEGFP-C1敲除或过表达HIF-1α,MTT法和adhesion assay分别检测细胞增殖和粘附水平,PCR检测HIF-1α和VASP在mRNA表达水平,蛋白质印迹法检测HIF-1α和VASP蛋白的表达。同时采用Luciferase assay 的方法检测HIF-1α与VASP启动子区域结合的状态。 【结果】 (1)高剂量TNF-α可以促进HIF-1α表达,从而下调VASP表达水平,抑制肺癌A549细胞增殖和粘附。(2)与空载质粒pEGFP-C1组相比,瞬时转染VASP过表达质粒pEGFP-C1-VASP后,A549细胞的增殖能力显著增加(P<0.05),粘附能力显著增加(P<0.05)。相反,与Scrambled-shRNA组比较,通过转染VASP shRNA特异性敲降VASP后,A549细胞的增殖能力显著降低(P<0.05),粘附能力显著降低(P<0.05)。(3)选择高浓度TNF-α(120 ng/mL)处理A549细胞24小时后,与空载质粒pEGFP-C1组相比,瞬时转染HIF-1α过表达质粒pEGFP-C1-HIF后,HIF-1α的表达在mRNA 和蛋白水平都显著增加(P<0.05),与此同时VASP的表达在mRNA和蛋白的水平显著降低(P<0.05)。相反,与Scrambled-siRNA组比较,通过转染HIF siRNA特异性敲降HIF-1α后, HIF-1α的表达在mRNA 和蛋白水平都显著降低(P<0.05),与此同时VASP的表达在mRNA和蛋白的水平显著增高(P<0.05)。(4)在给予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的细胞中,通过转染HIF siRNA特异性敲降HIF-1α表达后,TNF-α带来的HIF-1α的升高被部分抵消了(P<0.05)。(5)Luciferase assay 的检测结果提示HIF-1α可以与VASP启动子区域结合从而在转录水平上抑制VASP的表达。 【结论】 高浓度TNF-α通过增加HIF-1α的表达,调控并抑制VASP蛋白的表达,从而降低肺癌A549细胞增殖和粘附,从而发挥抗肿瘤的作用。

    • 自分泌促炎因子在肿瘤化疗耐药中的作用

      2014, 35(S1):77-78.

      摘要 (1718) HTML (0) PDF 1.34 M (16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顺铂和依托泊苷联合化疗(EP)是临床常用的针对肺癌的化疗方案。但长期应用EP后,其药效减弱,产生多药耐药,影响疗效。并有文献报道,某些促炎因子在多药耐药中发挥着作用。本课题旨在探究EP诱导的化疗耐药机制,找出潜在的多药耐药作用靶点。 【方法】 (1)基础实验:选用NCI-H446和A549肺癌细胞系,DDP处理后进行细胞克隆形成实验,发现在CM培养条件下,两种细胞耐药性形成。以此为基础进行设计。用TNF-α、EP、CM、TNF-α抑制剂分别或共同处理H446和A549细胞,通过光镜、流式细胞术、台盼蓝细胞计数来明确细胞存活情况。用TNF-α处理后通过蛋白质印迹和real-time PCR法检测ABCG2、MRP2、Bcl-2、Bcl-xl、Mcl-1的表达,再用TNF-α siRNA进行干扰,用real-time PCR检测。先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两种细胞中磷酸化ATM和磷酸化IkB-a的表达情况,再用TNF-α处理,通过蛋白质印迹和共聚焦显微检测,确定磷酸化ATM、磷酸化p65和磷酸化IkB-a的表达。用TNF-α、ATM抑制剂、NF-κB抑制剂分别和(或)共同处理细胞,通过蛋白质印迹和confocal来确定磷酸化ATM、磷酸化p65、磷酸化IkB-a、ABCG2、MRP2、Bcl-2、Bcl-xl、Mcl-1的表达。通过siRNA干扰ATM、p65,再用蛋白质印迹和real-time PCR来确定这些蛋白的表达。(2)临床实验:通过回顾性分析,取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通过免疫组化检测TNF-α的表达情况。再结合患者的预后,进行数据分析,探究患者TNF-α表达和预后之间的关系。 【结果】 DDP处理的细胞克隆实验发现,在CM培养条件下,NCI-H446和A549两种细胞耐药性比DDP组明显,说明两种细胞耐药性形成。 【结论】 CM中含有的某一细胞因子(TNF-α)能够诱导NCI-H446和A549两种肺癌细胞耐药性形成,为治疗肺癌多药耐药提供新的可能的治疗靶点。

    • PcG调控肝癌耐药性的规律及机制研究

      2014, 35(S1):78-78.

      摘要 (1850) HTML (0) PDF 1.32 M (19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肝癌是目前我国发病率和致死率位居第二位的恶性肿瘤,每年约有30万例新发肝癌,占全球50%以上。尽管通过手术和化学药物治疗,其五年生存率仍然很低,肝癌细胞对于化疗药物的耐药性的产生是肝癌高致死率的主要原因。 Polycomb group(PcG)蛋白通过染色质的组蛋白甲基化修饰调控靶基因的转录,是重要的促癌基因。我们及其他研究组发现,在肝细胞肝癌中PcG家族蛋白异常高表达,与肝癌术后存活率等恶性指标密切相关,是肝细胞肝癌预后的重要分子标志物。然而,PcG蛋白在肝癌细胞耐药性的产生中如何发挥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主要探讨PcG家族蛋白调控肝癌细胞化疗耐受性产生的生物学功能及其靶基因网络,并阐明其表观遗传学机制。 【方法】 用表柔比星、丝裂霉素C等化疗药物短期处理HepG2等肝癌细胞系,real-time qRT-PCR、蛋白质印迹检测EZH2、SUZ12、CBX8及BMI1等PcG家族蛋白表达规律;通过建立EZH2过表达或shRNA干扰稳定细胞系,克隆形成和流式细胞技术等技术检测细胞增殖、细胞凋亡等指标,探讨EZH2异常表达肝癌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从实验室前期ChIP-on-ChIP组学数据的整合性分析入手,筛选ATM等靶基因,探讨PcG调控ATM转录及表达的规律及机制;深入揭示ATM通路在PcG调控的肝癌细胞化疗药物耐受性产生中的关键作用。 【结果】 通过前期实验我们发现:短期化疗药物处理导致PcG蛋白表达量下降,而不影响其转录水平表达,提示化疗药物通过蛋白稳定性影响PcG蛋白表达;PcG通过H3K27me3组蛋白甲基化机制抑制DNA损伤修复基因ATM表达,参与化疗药物引起的肝癌细胞DNA损伤修复过程,从而引起化疗药物耐受性产生;EZH2蛋白的SET酶活性为靶点的小分子化合物GSK126显著促进肝癌细胞化疗药物敏感性。 【结论】 PcG蛋白通过表观遗传学机制调控的ATM通路是肝癌细胞化疗耐受性产生的关键通路之一,以PcG-ATM为靶点的小分子化合物是有希望的化疗增敏剂。

    • 乳浆大戟提取物对人胃癌和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2014, 35(S1):79-79.

      摘要 (1727) HTML (0) PDF 1.32 M (16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乳浆大戟提取物对体外培养的人胃癌细胞SGC-7901和肺癌细胞A549增殖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 不同浓度的乳浆大戟提取物作用于体外培养的人胃癌细胞SGC-7901和肺癌细胞A549,采用MTT法观察乳浆大戟提取物对SGC-7901和A549细胞增殖的影响;PI染色法观察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改变;流式细胞仪检测SGC-7901和A549细胞的凋亡率。 【结果】 乳浆大戟提取物抑制SGC-7901和A549细胞的增殖,具有时间、剂量-效应关系,最大抑制率分别为34.8%和46.3%;流式细胞仪结果显示,乳浆大戟提取物可以诱导SGC-7901和A549细胞凋亡,最大凋亡率分别是28.5%、48.4%。 【结论】 乳浆大戟提取物通过诱导SGC-7901和A549细胞凋亡而抑制细胞增殖。

    • 中药珍珠梅黄酮纳米粒诱导人HepG-2细胞凋亡的内质网应激作用机制

      2014, 35(S1):79-79.

      摘要 (1603) HTML (0) PDF 1.32 M (16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中药珍珠梅黄酮纳米粒(TTF1-NP)对人肝癌HepG-2细胞的内质网应激作用机制。 【方法】 通过MTT法观察不同时间(24、48、72h)、不同浓度(50、100、200 μmol/L)的TTF1-NP对人肝癌HepG-2细胞及正常肝细胞的增殖抑制影响;通过H-E、Hoechst和AO/EB染色观察TTF1-NP诱导人肝癌HepG-2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变化,利用流式细胞凋亡技术检测人肝癌HepG-2细胞的凋亡情况,蛋白质印迹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技术检测TTF1-NP诱导人肝癌HepG-2细胞凋亡的内质网应激起始蛋白GRP78及内质网应激凋亡蛋白CHOP、JNK及caspase-4的表达情况。 【结果】 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TTF1-NP抑制人肝癌HepG-2的生长,呈一定的浓度和时间依赖关系。形态学检测结果:TTF1-NP作用后细胞数减少,形态改变,细胞变圆,变小,细胞核固缩,碎裂,细胞深染(H-E染色);随着TTF1-NP浓度增加,细胞染为红色(AO/EB染色);随着TTF1-NP浓度增加,细胞减少,细胞核内可见颗粒块状蓝色荧光(Hoechst染色)。流式凋亡检测结果:对照组细胞凋亡率为4.9%;50、100、200 μmol/L的 TTF1-NP作用人肝癌HepG-2细胞后,凋亡率为凋亡率为20.1%、86.2%、93.8%。蛋白质印迹检测结果显示,对照组细胞内CHOP、GRP78、JNK及caspase-4表达量很低,随着TTF1-NP浓度增加,上述蛋白表达逐渐升高,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结果与蛋白质印迹检测结果基本相同。 【结论】 TTF1-NP可以诱导人肝癌HepG-2细胞,内质网应激途径是其诱导人肝癌HepG-2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之一。

    • 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发生过程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的表达意义

      2014, 35(S1):80-80.

      摘要 (1852) HTML (0) PDF 1.33 M (17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采用间断给药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发大鼠肝癌模型,动态观察肝细胞癌变过程中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 ERS)信号通路关键调控因子的变化,为阐明肝癌的发生机制、预防和靶向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清洁级雄性Wistar大鼠136只,5周龄,体质量140~160 g,分为:(1)实验组120只:用灭菌食用水配置浓度0.01%DEN溶液,连续饮用5周后,改饮一般的灭菌食用水3周,再继续饮用含0.01%的DEN溶液12周停药;(2)对照组16只:整个过程均饮用灭菌食用水,实验组大鼠分别在5、8、10、12、14、16、18、20周各处死15只,正常组于5~20周之间以上各时间点处死2只对照组大鼠。利用光镜和电镜技术观察诱癌过程中肝组织的形态学变化,采用蛋白质印迹和real-time PCR技术检测GRP78、PERK、ATF6、IRE-1、CHOP、eIF2α、TRAF2和 caspase12表达情况。 【结果】 实验组大鼠诱癌早期(1~8周):肝小叶结构基本完整,部分肝细胞呈气球样变,可见灶性坏死伴炎性细胞浸润,逐渐出现纤维组织增生及肝细胞再生,线粒体肿胀,基质颗粒消失和空泡变;诱癌中期(9~14周):肝脏表面出现灰白色病灶,形成典型的假小叶结构,线粒体数目增多、嵴断裂;诱癌晚期(15~20周):癌细胞异型性明显,出现单核细胞和核分裂相,线粒体减少、结构不清,粗面内质网失去层状结构,核蛋白体脱落。蛋白质印迹和real-time PCR结果显示:ERS相关蛋白在诱癌早、中期(1~14周),这些蛋白逐渐升高,诱癌晚期(15~20周)表达达到峰值后无明显变化。 【结论】 ERS参与了DEN诱发大鼠肝损伤、肝细胞增生、肝硬化的发生过程,但是大鼠形成肝癌后,ERS不参与肝癌细胞的生长。

    • 白细胞介素-33对肿瘤组织中髓系抑制性细胞功能的调控及机制

      2014, 35(S1):80-81.

      摘要 (1801) HTML (0) PDF 1.34 M (15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CD11b+Gr-1+髓系抑制性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具有强大的抑制T细胞的功能,是肿瘤微环境中介导肿瘤免疫逃逸和促进肿瘤发展的重要细胞亚群,但其功能调控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目的是揭示肿瘤组织中白细胞介素-33(interleukin 33,IL-33)对MDSC功能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 给BALB/c小鼠接种4T1细胞,构建小鼠乳腺癌模型;用免疫荧光、定量PCR、免疫组化和ELISA等方法检测小鼠4T1和人乳腺癌组织中IL-33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野生型和IL-33受体ST2敲除小鼠(ST2-/-)肿瘤组织中CD11b+Gr-1+MDSC的比例,以及MDSC增殖和凋亡的水平;检测IL-33处理前后MDSC存活水平,以及精氨酸酶-1(arginase 1,Arg-1)在mRNA水平以及酶活性上的变化;蛋白质印迹法检测IL-33处理后MDSC相关信号通路分子的改变,并用转录因子抑制剂进行验证,以揭示IL-33调控MDSC功能的关键转录因子。 【结果】 小鼠4T1和人乳腺癌组织中存在大量IL-33表达的现象;小鼠和人乳腺癌组织上清液中检测到高水平的IL-33。在小鼠肿瘤组织中,MDSC高表达ST2,其中45%的ST2+细胞为MDSC;ST2-/-小鼠肿瘤组织中MDSC的数量比野生型显著减少(P<0.001);ST2-/-小鼠肿瘤组织中的MDSC增殖显著减少,凋亡显著增多(P<0.05); 体外IL-33刺激能诱导MDSC增殖,减少凋亡;IL-33处理24 h后,Arg-1的mRNA表达及酶活性均显著增高(P<0.01)。IL-33处理后,MDSC的NF-κB和ERK的磷酸化水平明显增加,而加入转录因子抑制剂后,IL-33诱导MDSC上调Arg-1表达的效应显著降低(P<0.01),表明NF-κB和ERK对于IL-33调控MDSC的功能极其重要。 【结论】 证实肿瘤组织中高水平IL-33分泌可诱导MDSC增殖,促进其在肿瘤组织中的聚集,并上调MDSC表达Arg-1而增强其免疫抑制功能,NF-κB和ERK是IL-33作用于MDSC通路中至关重要的转录因子。研究结果为揭示肿瘤细胞免疫逃逸的机制提供了新的观点,并可能为肿瘤的免疫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Hedgehog信号通路介导乳腺癌干细胞药物敏感性的研究

      2014, 35(S1):81-81.

      摘要 (1941) HTML (0) PDF 1.33 M (18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介导乳腺癌干细胞(breast cancer stem cells,BCSCs)药物抵抗的新机制。 【方法】 通过CCK-8 assay和球囊形成实验检测MCF-7细胞和(或)无血清非粘附悬浮培养得到富集BCSCs 的MCF-7 mammosphere(MCF-7 MS)对紫杉醇和盐霉素反应的差异。通过蛋白质印迹、免疫荧光或免疫组化检测MCF-7和MCF-7 MS细胞及其荷瘤鼠移植瘤中Hedgehog(Hh)通路主要因子PTCH、SMO、Gli1及Gli2的表达,及紫杉醇或盐霉素处理后表达的改变。进一步应用CCK-8 assay和球囊形成实验考察Hh通路主要配体Shh或SMO抑制剂环巴明对盐霉素或紫杉醇抑制MCF-7 MS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此外,动物水平也考察了MCF-7 MS细胞移植瘤内Hh通路活性与荷瘤鼠药物敏感性的关系。而且,在290例临床乳腺癌病理组织中,以免疫组化检测及卡方检验分析了SMO及Gli1的阳性表达与BCSCs特异标记物CD44+/CD24-表达的相关性。 【结果】 MCF-7 MS具有BCSCs的CD44+/CD24-/low表型、高表达干细胞标记物OCT4、强的克隆形成能力、强的侵袭迁移能力、强的在体成瘤能力等干细胞特性。MCF-7 MS对紫杉醇不敏感,而对盐霉素高度敏感,不同于MCF-7细胞对紫杉醇敏感,而对盐霉素不敏感。MCF-7 MS细胞及其荷瘤鼠移植瘤中的Hh通路主要因子PTCH、SMO、Gli1及Gli2的表达均明显高于MCF-7细胞。盐霉素可明显抑制MCF-7 MS细胞中Hh通路这些因子的表达,而紫杉醇未见抑制作用,且盐霉素和紫杉醇均对MCF-7细胞中的这些蛋白的表达无抑制作用。进一步发现了Shh激活或环巴明抑制Hh通路分别下调或上调了MCF-7 MS对盐霉素或紫杉醇的敏感性。而且,在荷瘤鼠水平也发现了可抑制MCF-7 MS荷瘤鼠移植瘤生长的盐霉素也抑制了PTCH、SMO、Gli1及Gli2的表达,而对荷瘤鼠移植瘤生长无明显抑制作用的紫杉醇对这些因子的表达也无明显的抑制作用。此外,在临床乳腺癌病理组织中,发现了SMO及Gli1的阳性表达与CD44+/CD24-表达正相关。 【结论】 在细胞、裸鼠移植瘤水平及临床病理组织中,乳腺癌干细胞介导的药物敏感性与Hh通路活性改变相关。

    • 促代谢型谷氨酸受体对肺癌A549细胞增殖的影响

      2014, 35(S1):82-82.

      摘要 (1843) HTML (0) PDF 1.33 M (19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在首次检测肺腺癌A549细胞各促代谢型谷氨酸受体表达谱的基础上进一步观察高表达的促代谢型谷氨酸受体对肺腺癌A549细胞增殖的影响,为深入揭示肺癌的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提供新的线索。 【方法】 传代培养A549细胞24 h至亚融合且生长状态良好,采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A549细胞8种促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GluR1、mGluR2、mGluR3、mGluR4、mGluR5、mGluR6、mGluR7、mGluR8)mRNA表达情况;明确各高表达促代谢型谷氨酸受体亚型,并使用相应促代谢型谷氨酸受体激动剂培养48 h,CCK8试剂盒检测A549细胞增殖的差异。 【结果】 (1)A549细胞各促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RNA表达谱:II组促代谢型受体mGluR2和mGluR3无表达,I组促代谢型受体mGluR1和mGluR5低水平表达,III组促代谢型受体mGluR4、mGluR6、mGluR7和mGluR8均有表达,其中以mGluR8表达水平最高, mGluR4次之,mGluR7弱表达。(2)mGluR8激动剂DCPG在0.01~10 μmol/L范围内对A549细胞的增殖有剂量依赖性抑制作用(P<0.01),mGluR4激动剂VU0155041在0.01~10 μmol/L范围内对A549细胞的增殖作用与不加激动剂的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A549细胞表达6种促代谢型谷氨酸受体,其中以mGluR8表达水平最高;mGluR8的激活具有抑制A549细胞增殖的作用。

    • PEDF抑制乳腺癌转移机制:通过p-ERK和p-AKT途径介导减少纤连蛋白表达

      2014, 35(S1):82-82.

      摘要 (1590) HTML (0) PDF 1.33 M (17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色素上皮细胞衍生因子(PEDF)是一种多功能分泌性糖蛋白,具有神经营养、抑制新生血管和抗肿瘤的作用。PEDF通过降低微血管密度从而抑制肿瘤的作用已有研究,但其在乳腺癌转移中的确切作用和机制尚不明了。 【方法】 体内实验中,我们使用稳定表达PEDF的MDA-MB-231乳腺癌细胞原位肿瘤模型评估裸鼠乳腺癌的肝转移和肺转移。体外实验中,在MDA-MB-231细胞和SKBR3细胞过表达PEDF,用Boyden小室检测其的侵袭和转移能力。此外,PEDF对乳腺癌细胞EMT相关的Maker、纤连蛋白(fibronectin)及p-AKT、p-ERK分别用qRT-PCR、蛋白质印迹法和荧光免疫细胞化学法测定。肿瘤血管新生密度用MVD分析。 【结果】 实验发现,体外实验和在体实验中,PEDF均明显抑制了乳腺癌的转移。PEDF抑制肿瘤转移是通过抑制fibronectin表达,而非逆转EMT途径,而增加fibronectin可抵消PEDF的抑制乳腺癌的作用。此外,PEDF抑制fibronectin蛋白的表达是通过层黏连蛋白受体(laminin receptor)及后续的p-ERK 和p-AKT信号通路起作用的。 【结论】 实验结果证实了PEDF在乳腺癌生长和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且发现,PEDF是通过层黏连蛋白受体介导和抑制fibronectin表达得以实现的。这为今后的乳腺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 槲皮素烃基化衍生物的合成及其促MCF-7细胞凋亡作用的研究

      2014, 35(S1):83-83.

      摘要 (2695) HTML (0) PDF 1.32 M (17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槲皮素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并且毒性较低,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因溶解性差,不易吸收,影响了其开发和利用。本研究以槲皮素为原料,合成一系列烃基化衍生物,并考察这些衍生物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的促凋亡作用及可能的机制。 【方法】 将槲皮素进行乙酰化保护,在乙腈中以不同试剂烃基化,产物经重结晶和柱层析法纯化,以MS、1HNMR、13CNMR、NOESY进行产物分子量测定及结构表征。测定各产物在DMEM培养基中的溶解度,选取溶解度较好的产物,以MTT法测定其对MCF-7 细胞增殖率的影响,以HPLC法测定其在MCF-7细胞中浓度随时间的变化。选取IC50较小的产物,分别以AV-PI双染-流式细胞术、DAPI染色、DNA片段化分析考察其对MCF-7细胞的促凋亡作用。分别经DCFH-DA染色和JC-1染色测定衍生物对MCF-7细胞中ROS生成量及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MTT法测定ROS清除剂N-乙酰半胱氨酸及广谱caspase抑制剂Z-VAD-FMK对衍生物促凋亡作用的影响,以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在MCF-7细胞中的表达。 【结果】 对槲皮素烃基化得到了7种衍生物,其中,7-O-丁基槲皮素(BQ)和 7-O-香叶基槲皮素(GQ)在DMEM中的溶解度均大于100 μmol/L,对MCF-7细胞的IC50分别为(22.6±2.2) μmol/L、(43.5±2.1) μmol/L。BQ及GQ在MCF-7细胞中的蓄积浓度比高于槲皮素数倍,且在细胞中停留的时间更长,对MCF-7的促凋亡作用明显强于槲皮素。作用机制研究表明,BQ及GQ对MCF-7细胞的促凋亡作用是由AIF及Endonuclease G引起的caspase非依赖性凋亡导致的。 【结论】 以槲皮素为原料获得的烃基化衍生物BQ和GQ显示出较好的溶解性和对MCF-7细胞的促凋亡活性,为槲皮素衍生物的研究开发奠定了基础。

    • 新型氟康唑类似物合成及抗真菌活性研究

      2014, 35(S1):83-83.

      摘要 (1534) HTML (0) PDF 1.32 M (17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别研究具有苄基和哌嗪基取代的氟康唑类似物的抗真菌活性。 【方法】 设计并合成了36个目标化合物,其结构经1HNMR、13CNMR、MS等确认均正确。选择8种临床常见的真菌为实验菌株,进行体外抑菌活性测试。 【结果】 体外抑菌实验表明,所有化合物均具有一定的抗真菌活性,部分化合物活性优于氟康唑。 【结论】 两类新型氟康唑类似物均具有一定的体外抗真菌活性。

    • 全天然植物驱蚊液研究

      2014, 35(S1):84-84.

      摘要 (1885) HTML (0) PDF 1.32 M (22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驱蚊植物的活性成分的驱蚊效果并试制驱蚊水; 【方法】 在福建省疾控中心养蚊实验室饲养研究所用的白纹伊蚊,用人体趋避实验和玻璃箱实验来测试驱蚊植物活性成分和市售驱蚊液对白纹伊蚊的驱避活性,市售驱蚊液强生与宝宝金水中含有合成驱蚊酯,驱蚊效果十分显著,而双飞人中无合成驱蚊酯效果较前两者不明显,在此基础上研制全天然成分驱蚊液配方并测试驱蚊活性。 【结果】 表明单组份的驱蚊植物精油的驱避率是比较高的,松油、柏木油、樟脑油、桉叶油、青蒿油的驱避率分别为78.60%、70.20%、72.67%、2.00%、34.00%,在实验室过程中玻璃箱的实验数据波动不大但与市场驱蚊水的驱避率有一定的差距,市售的宝宝金水的驱避率为91.28%,强生为90.38%,双飞人为86.47%,击倒率分别为22.72%、16.00%、35.44%,这可能与实验研究时的条件和所建立的模型不同有关,改良后的配方如:薄荷油5%樟脑油 2%、桉叶油3%、青蒿油1.5%、松油3%、无水乙醇 85.5%的趋避率分别为79.33%,击倒率为39.33%;薄荷油5%、樟脑油2%、桉叶油3%、青蒿油1.5%、香茅油3%、无水乙醇 85.5%的趋避率66.67%,击倒率为21.33%,这些配方对驱避蚊子有一定的作用。 【结论】 研究驱蚊实验中的条件不同、实验者个体间的差异,就如人体试验的数据波动比较大,这可能是实验者的血型不同、出汗量不同、体味不同、肤色亮度不同等原因影响实验结果,同时在建立模型的过程中考虑的条件不同也会使实验数据相差很大。以目前实验研究显示利用驱蚊植物精油合成的驱蚊水对蚊子有一定的趋避作用,若进行更多的研究有望超过市场现有驱蚊水,并在未来生活中占主要地位。

    • 不同产地天麻药材薄层色谱指纹图谱研究

      2014, 35(S1):84-85.

      摘要 (1602) HTML (0) PDF 1.33 M (17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建立天麻药材薄层色谱指纹图谱,并对不同产地的天麻药材的指纹图谱进行比较分析,获得能体现天麻药材共性、可对其进行有效鉴别的TLC指纹特征峰,从中提取出能从整体上反映天麻药材质量的数量化特征,并采用模式识别技术对指纹特征进行解析, 实现从整体上对各种天麻药材的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方法】 取天麻细粉加甲醇超声后,滤过,滤液浓缩,浓缩液用硅胶拌样,挥干溶液,过硅胶柱,以洗脱剂:乙酸乙酯-甲醇-水(9:1:0.2)洗脱,洗脱液蒸干,用甲醇溶解残渣,离心即得对照药材溶液和供试品溶液;采用薄层硅胶GF254板,用甲醇预展开,110℃活化30 min,取供试品溶液和对照药材溶液各10 μL,对照品溶液各5 μL,用半自动点样仪点于距薄层板底边8 mm处;以三氯甲烷-乙酸乙酯-甲醇-水(2.5:1:1:0.1)为展开剂,以10%硫酸乙醇溶液显色后,在紫外灯(366 nm)下检视并照成像,并利用指纹图谱系统解决方案软件生成共有模式,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 【结果】 筛选和优化了薄层色谱条件,斑点显色清晰,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表明,不同产地的天麻存在一定差异,同一产地的不同批次天麻也存在一定差异, 30 个不同居群样本可以划归为5 类,可能原因主要是地理距离的远近造成地理空间隔离,形成居群多样性分化,也可能由于气候环境不同,造成天麻生长环境的温度湿度不同,造成其主成分含量有所差异,为从源头保证天麻药材的质量奠定基础,为天麻药材的原料鉴定与质量控制提供依据;对照品指认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30批天麻药材均含有天麻素、对羟基苯甲醇、对羟基苯甲醛、腺苷等4个成分,但其含量有较大差别。相对于对羟基苯甲醇、对羟基苯甲醛等成分,天麻素的含量最高,而腺苷的含量相对最低,这提示天麻素这类化合物在天麻的药理活性中可能发挥重大作用,也为进一步地制定天麻的质量控制方法提供依据。 【结论】 建立了天麻药材薄层色谱指纹图谱,为天麻药材指纹图谱的研究奠定了方法学基础,可以作为不同来源天麻药材质量控制的重要依据。

    • 荭草花提取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2014, 35(S1):85-85.

      摘要 (1560) HTML (0) PDF 1.32 M (19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建立血浆中原儿茶酸、山奈素-葡萄糖苷、槲皮苷和山奈素-鼠李糖苷4个指标成分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ESI-MS/MS)分析方法,采用DAS 2.0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研究大鼠口服及静注给予荭草花提取物后的药代动力学特征。 【方法】 利用大鼠口服及静注给予荭草花提取物后,于不同时间点取血测定,血浆样品选择酸化后甲醇沉淀蛋白,UPLC-ESI-MS/MS检测。采用Waters BEH C18(2.1 mm×50 mm,1.7 μm)柱,流速: 0.35 mL/min,流动相: 0.1%甲酸乙腈-0.1%甲酸水梯度洗脱,口服给药的扫描方式为选择离子监测(SIR),用于定量分析的原儿茶酸、山柰素-葡萄糖苷、槲皮苷、山柰素-鼠李糖苷、葛根素(内标)监测离子分别为m/z 153.0;m/z 449.3;m/z 449.2;m/z 433.2;m/z 417.2。 静脉注射给药的扫描方式为为多反应离子监测(MRM),用于定量分析的原儿茶酸、山柰素-葡萄糖苷、槲皮苷、山柰素-鼠李糖苷、葛根素(内标)监测离子分别为m/z 153.0→109.0;m/z 449.3→287.1;m/z 449.2→303.1;m/z 433.2→287.1;m/z 417.2→267.1。 【结果】 建立的生物样品中各指标成分的分析方法符合样品测定要求。大鼠口服荭草花提取物后,原儿茶酸等4个指标成分能够较快吸收进入体内,Tmax为0.5~0.7 h,MRT0-t为3.3~13.5 h、AUC(0-t)为105.2~1327.3 μg/(L·h)、t1/2z为8.3~15.9 h;大鼠静注荭草花提取物后,原儿茶酸等4个指标成分在大鼠体内消除较快,MRT0-t为43.0~60.0 min、AUC(0-t)为56.7~379.8 mg/(L·min)、t1/2z为41.9~108.2 min;原儿茶酸、山奈素-葡萄糖苷、槲皮苷和山奈素-鼠李糖苷在大鼠体内的绝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2.5%、0.17%、0.42%、0.30%。 【结论】 建立了荭草花提取物中原儿茶酸等主要成分在生物样品中超高效液相-质谱分析方法,方法学考察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方法特异、快速、准确、灵敏。实验获得了原儿茶酸等4个指标成分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参数及口服生物利用度,为以荭草花为原料的药物制剂和药用资源深度开发奠定了科学依据。

    • 不同产地金虫草指纹图谱及有效成分研究

      2014, 35(S1):85-86.

      摘要 (1624) HTML (0) PDF 1.33 M (18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药食两用的金虫草进行全面分析,选取5个不同产地的金虫草(广东、黑龙江、青海、沈阳、云南),进行形态观察、水分测定以及指纹图谱研究,并对金虫草微量元素和有效成分进行定量测定。 【方法】 金虫草形态采用粉末显微观察;水分采用快速水份测定仪测定;指纹图谱研究联合采用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液相色谱和质谱四种方法;微量元素采用原子吸收测量对人体有益的铜、锌、铁、锰四种元素;有效成分则采取三重四极杆液质联用外标法定量,主要对虫草素、腺苷和尿苷三种极具药理价值的有效成分进行分析。 【结果】 5个产地金虫草均观察到红棕色块、单个刚毛、肌纤维和菌丝体等。5个产地金虫草含水量在98.8~114.4 g/kg之间。金虫草指纹图谱研究中紫外图谱和红外图谱区分度不高,转换二阶导数光谱后区别明显,色谱和质谱采用对照品方法进行指纹图谱分析。5个产地金虫草微量元素研究中,Cu含量在14.711 3~22.807 6 mg/kg之间, Zn含量在79.378 3~120.859 1 mg/kg之间,Fe含量在22.203 9~258.214 4 mg/kg之间,Mn含量在6.117 7~13.842 0 mg/kg之间。5个产地金虫草有效成分研究中,虫草素含量在1.236 0~3.284 0 mg/g之间,腺苷含量在2.957 6~4.020 6 mg/g之间,尿苷含量在1.487 6~3.411 9 mg/g之间。 【结论】 本文结合多种分析仪器、探索不同分析条件与方法,围绕金虫草质量标准研究作创新性基础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产地的金虫草,显微形态、含水量、指纹图谱、微量元素及有效成分因栽植产地和方法不同有明显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将影响其药食价值。

    • 黄芩总黄酮提取的响应面分析及其对Hela细胞作用的研究

      2014, 35(S1):86-86.

      摘要 (1610) HTML (0) PDF 1.32 M (17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选超声波法提取黄芩总黄酮的工艺条件,为工业化生产黄芩总黄酮提供理论参考;探究提取纯化后的黄芩总黄酮对Hela细胞增殖的影响,为宫颈癌的治疗提供新的应用依据。 【方法】 采用超声波法提取黄芩总黄酮,对使用Al(NO3)3-NaNO2显色法测定黄芩总黄酮进行方法学考察;选取乙醇浓度、液固比、提取时间3个影响因素进行Box-Benhnken中心组合设计,利用响应面分析法(RSM)对提取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利用优选条件提取黄芩总黄酮后采用大孔吸附树脂法对其进行纯化,用CCK-8法检测所得产物对Hela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 【结果】 方法学考察结果表明本实验室采用Al(NO3)3-NaNO2显色法测定黄芩总黄酮及超声提取工艺可靠;提取黄芩总黄酮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浓度60%,液固比40 mL/g,提取时间45 min;预测值为1.776%,实际得率为1.704%,两者吻合度较高。50~800 μg/mL各组黄芩总黄酮在72 h内均抑制Hela细胞生长,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CCK-8检测结果显示48 h黄芩总黄酮的IC50为323.79 μg/mL。 【结论】 Box-Benhnken设计结合响应面分析法对黄芩总黄酮提取工艺进行优化方便、快捷,得出的参数可信度高、实用性好;纯化后的黄芩总黄酮能显著抑制Hela细胞的生长。

    • 绝对生物利用度计算方法的修正

      2014, 35(S1):87-87.

      摘要 (2106) HTML (0) PDF 1.32 M (29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绝对生物利用度是血管外给药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药物的量,常以血管外给药的药物浓度曲线下面积(AUC)占静脉注射AUC的百分率表示。静脉注射后的血药浓度在快速下降的分布相,因分布未到达平衡,故而血药浓度不能反映体内的药物量。本文分析静脉注射后基于分布平衡后血药浓度AUC的绝对生物利用度计算方法,并与目前以实测血药浓度的AUC计算的绝对生物利用度进行比较。 【方法】 用药物分布房室模型和药物消除一级动力学的理论,分析静脉注射的不同时间点血药浓度与体内药物量的关系。在中国知网(CNKI)上以关键词“绝对生物利用度”检索1995年至2012年的文献,对有完整血药浓度-时间数据的文献进行分析。 【结果】 静脉注射后的分布相,体内药物的分布并未到达平衡,血药浓度不能代表体内的药物量。在分布平衡后,血药浓度的变化仅显示药物消除。将消除相血药对数浓度与时间进行直线回归,得回归直线的斜率和截距,计算出消除速率常数和分布平衡后零时的血药浓度。再将分布相的各时间点代入消除相的血药浓度-时间关系公式,计算分布相各时间点的血药浓度及AUC。此时的AUC模拟了分布平衡后分布相的AUC,加上消除相的AUC即为能反映静脉注射体内药物总量的AUC,进而计算绝对生物利用度。检索出有完整血药浓度-时间数据的绝对生物利用度文献29篇,其中二室模型10篇,将其血药浓度输入软件DSA 3.1.5,得消除相的截距、斜率β和血药浓度-时间关系直线方程。结果显示药物分布平衡后的C0仅为文献方法Cmax的1/4。将分布相的各时间点代入公式计算出各时间点的血药浓度,再用梯形法计算分布平衡后的AUC。文献方法的AUC是分布平衡AUC的(1.31±0.22)倍。常规法计算的绝对生物利用度是实际的(79±10)%。 【结论】 用静脉注射实测血药浓度AUC计算的绝对生物利用度明显低估了药物的吸收,应基于模拟分布平衡后的血药浓度计算绝对生物利用度。

    • 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普瑞巴肽与依替巴肽、替罗非班的优效性检验

      2014, 35(S1):87-88.

      摘要 (1770) HTML (0) PDF 1.33 M (19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以前期杂种犬实验结果为参考,研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普瑞巴肽(Z4A5)与依替巴肽、替罗非班经长时间静脉给药对比格犬血小板聚集、出血时间的影响,以及停药后血小板聚集功能恢复情况及作用特点。 【方法】 采用DAS软件进行重复拉丁方3×3随机设计,模拟临床给药方式采取负荷量与维持量连续给药,分3批实验。给药前、给药10、30、60 min和4、6、8 h及停药后不同时间点取血,采用比浊法测定测定血小板聚集,标准化出血时间测定器法,观察普瑞巴肽、依替巴肽、替罗非班对Beagle犬体内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结果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拉丁方设计的三因素方差分析并行优效性检验。 【结果】 Z4A5组与依替巴肽组给药后对血小板聚集产生快速抑制作用;在持续给药期间对血小板聚集有稳定抑制作用,抑制率能达到临床血小板聚集目标抑制率(≥80%),与给药前相比有显著差别(P<0.05);停药后Z4A5对Beagle犬血小板聚集功能恢复快,血小板聚集恢复70%所需时间仅为依替巴肽组的1/8~1/16,明显优于依替巴肽组(P<0.05)。给药期间Z4A5组能延长出血时间达20 min以上,依替巴肽组能延长11~13 min,停药后Z4A5组出血时间的恢复快于依替巴肽组。 【结论】 普瑞巴肽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优于临床批准剂量的替罗非班,停药后血小板聚集功能恢复明显优于依替巴肽和替罗非班,停药后Z4A5对出血时间延长作用的恢复明显优于阳性药物依替巴肽和替罗非班。

    • 壳聚糖耦联杂大环Cu(II)配合物的制备及其催化释放NO性能

      2014, 35(S1):88-88.

      摘要 (1768) HTML (0) PDF 1.32 M (18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寻求高效低毒的内源性一氧化氮供体型前药,并探究其在生理条件下催化一氧化氮前驱体释放一氧化氮性能。 【方法】 采用常规法与微波法考察关键中间体制备条件;应用壳聚糖成膜策略耦联杂大环Cu(II)化合物,通过1HNMR、13CNMR、SEM等手段对中间体及目标前药分子的结构和组成进行表征;利用重氮化反应探究其催化一氧化氮前驱体释放一氧化氮性能。 【结果】 (1)探寻出关键中间体的高效、节能制备方法;(2)成功制备并表征了各中间体及其目标前药;(3) 制备的目标前药具有良好的催化一氧化氮前驱体释放一氧化氮性能。 【结论】 为人工合成高效低毒的一氧化氮供体型前药的设计开辟了新思路,也为一氧化氮的供药方式提出了新的供药途径。

    • 动物三维灌注固定装置创新设计

      2014, 35(S1):88-89.

      摘要 (1272) HTML (0) PDF 1.33 M (18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灌注固定是动物实验中的常规操作之一,但是灌注针脱落等是导致固定失败的主要原因,为此本创新设计制作灌注针的三维立体固定装置,以提高灌注成功率。 【方法】 本装置设计结构包括粗略调节和精细调节两个部分,精细调节部分借两侧的弧形臂与粗略调节部分相互连接,灌注针插入至精细调节部分的中央,其中粗略调节部分包括(1)夹持于动物操作台的侧向滑道,弧形臂一端借旋钮嵌入于滑道内,可前后方向移动至所需位置后旋钮旋转固定;(2)弧形臂以旋钮为中心可呈弧度旋转,调节上下方向并可靠旋钮固定到所需位置;(3)精细调节部分与两侧弧形臂的连接处有滑道,可左右方向移动至所需位置并借助旋钮固定。精细调节部分中心柱体穿过灌注针,(1)两侧以弧形小臂连接于粗略调节部分的弧形大臂滑道内;(2)柱体以环绕沟槽嵌入于以90度角度形成的两条弧形滑道内,弧形滑道两端以原位为基点可以做侧向的角度运动;(3)柱体在弧形滑道内位置移动实现不同角度的旋转;(4)柱体可旋钮固定终止角度运动;(5)精细调节部分的弧形滑道固定于圆环状基座内,环形孔中间有灌注针通过。未来设计中可加入以下部分:(1)麻醉后不进行解剖操作,立体定位后灌流针直接插入到左心室或主动脉;(2)立体定位后回流针插入右心房,灌注液流出实现即时收纳;(3)冲洗液和固定液定时定量灌入,自由掌控时间,减少操作,提高灌注效率。 【结果】 所设计的灌注针三维立体固定装置能够实现前后,上下和左右方向的粗略调节,继而通过精细调节部分也可实现对灌注针的角度和位置的细微控制,解决了灌注针位置移动脱落等难题。 【结论】 动物灌注三维立体固定装置能够通过上下、左右和前后三个维度的移动,将灌注针稳定于实验动物心脏和主动脉等插入位置,从而提高灌注成功率,能够为后续的免疫组织化学等实验奠定扎实基础。

    • 人海绵体神经的解剖学定位与定量研究

      2014, 35(S1):89-89.

      摘要 (2199) HTML (0) PDF 1.32 M (19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解剖与观察海绵体神经的形成与走行,统计海绵体神经在重要位点的分支分型,测量其在重要位点的直径及其与盆腔参考标志的距离。为临床手术提供神经保护的安全操作范围,为海绵体神经的修复重建提供数据参考。 【方法】 对18例(34侧,左18,右16)甲醛液固定的成年男性盆腔标本进行解剖,观察前列腺丛、海绵体神经的走行与分支。利用圆规、游标卡尺测量海绵体神经起始部、穿盆部的外径以及与膀胱颈、前列腺尖和耻骨前列腺韧带等标志的距离。 【结果】 人海绵体神经自发出处至远端可分为三段:盆内段、穿盆段和盆外段。在起始部,海绵体神经以5~8支型由前列腺丛前下部的神经纤维渐次汇合形成,汇合后又以1~3支型神经纤维在前列腺的两侧向前走行至前列腺尖部。在距离前列腺尖部两侧3 mm处,海绵体神经以1~4支型神经纤维穿过尿生殖膈部,其穿盆点多位于前列腺尖的3~4点钟方向(右侧)和7~9点钟方向(左侧)。在盆外段,海绵体神经发散成丛,支配阴茎海绵体和尿道海绵体,并有小部分神经纤维与阴茎海绵体神经交通。海绵体神经的起始点距离膀胱颈(31.98 ± 4.65)mm,距离前列腺尖部(34.09 ± 7.88)mm;其穿盆点距离膀胱颈(38.45 ± 4.00)mm,距离耻骨前列腺韧带(33.83±4.58)mm。 【结论】 人海绵体神经的形成与走行较为复杂,解剖位置特殊,本研究首次对海绵体神经进行了定位、定量研究。通过大体解剖观测对海绵体神经进行了分段与分型;通过测量得到了海绵体神经重要部位的定位定量数据。为前列腺相关手术中进行神经保护操作提供了解剖学数据参考,给出了更清楚的安全操作范围。海绵体神经分型与直径的测量结果,给海绵体神经的修复重建提供了数据参考。

    • 药渣饲养蝇蛆安全性的初步探讨

      2014, 35(S1):89-90.

      摘要 (1635) HTML (0) PDF 1.33 M (25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价头花蓼药渣饲养所得的蝇蛆作为动物饲料蛋白的安全性。 【方法】 选取80只小鼠随机分为4组,即对照组和高、中、低剂量组,每组各20只。高、中、低剂量组小鼠以药渣饲养获得蝇蛆(其含量分别为9%、7.5%、5%)替代常规饲料中蛋白成分,对照组小鼠采取常规饲料喂养,进行30 d喂养实验。实验期内观察小鼠的表观体征。实验结束后,取小鼠眼眶血进行血常规检查和血生化检测;进行解剖,取其心、肝、肾、脑、脾和胸腺称量,计算脏器系数;取小鼠肝、肾组织,制作H-E染色病理切片。 【结果】 药渣饲养所得蝇蛆喂养的各剂量组小鼠与对照组小鼠相比,其体重、呼吸、进食、活动情况均良好,增重量与食物利用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常规检查(淋巴细胞、血红细胞等)和血生化检测(肌酐、转氨酶等)所得数据间差异基本无显著性(P>0.05),脏器系数间无显著差异(P>0.05)。切片观察肝脏的肝小叶结构完整,肝细胞成多边形,核圆居中,无血管病变、萎缩、变性和坏死等改变;肾脏的肾小球与肾小管结构清晰,肾小管上皮细胞无变性坏死,肾小囊无粘连、狭窄等组织病变。 【结论】 该实验初步说明头花蓼药渣饲养所得的蝇蛆作为动物饲料蛋白安全、可行,为药渣的生物处理及动物饲料蛋白的开发提供新途径。

    • 优化脱细胞处理制备心肌ECM薄片——探索制备“心肌生物创可贴的脚手架”

      2014, 35(S1):90-91.

      摘要 (1689) HTML (0) PDF 1.33 M (18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表明,移植用组织工程技术在体外构建工程心肌(engineered cardiac tissue, ECT)明显修复心泵功能。将心肌脱细胞处理制备出保留天然成分、超微结构和三维结构的心肌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能有效支持细胞的存活和生长,并影响其迁移和分化,可被用于构建仿生ECT。然而目前的脱细胞方法尚存在不足。本研究拟联合使用经典脱细胞试剂SDS和Triton X-100,改良脱细胞方法,制备性能更为优良的心肌ECM薄片,为构建仿生工程心肌片提共理想的生物支架。 【方法】 取6周龄成年昆明小白鼠心脏,经处理、包埋后沿横断面切成300 μm心室肌薄片,置于4℃无钙台氏液中保存。将切片分为正常对照组、SDS脱细胞组和改良脱细胞组。改良脱细胞组心肌片置于0.1%SDS中,37℃振荡反应11.5 h,去掉SDS,加入PBS漂洗3次,再加入0.5%Triton X-100,37℃振荡反应0.5 h。SDS组心室肌薄片按相同反应条件用0.1%SDS处理12 h。两组反应结束后,均加入PBS振荡漂洗3次,时间分别为10 min、30 min和1 h,以去除残余脱细胞试剂。正常对照组心室肌薄片置于含双抗的PBS中37℃振荡反应12 h。通过细胞成分定量(总RNA定量和总蛋白定量分析)、H-E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胶原蛋白Ⅵ、层粘连蛋白和Heochst33247)评估脱细胞程度和ECM成分保留。将改良脱细胞组ECM与小鼠胚胎干细胞源心肌细胞(murine embryonic stem cell derived cardiomyocytes, mES-CMs)和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urine embryonic fibroblasts, MEFs)共培养,通过动态观察和H-E染色的方法检测其生物相容性。 【结果】 SDS+Triton X-100改良脱细胞法能有效降低残留细胞成分含量;改良脱细胞法对核质去除较SDS脱细胞法更加彻底;改良脱细胞法更好地保留了胶原蛋白Ⅵ和层粘连蛋白两种ECM关键成分;改良脱细胞法制得的ECM能有效支持种子细胞生长和迁移。 【结论】 SDS+Triton X-100联合脱细胞法能更有效地去除细胞成分,并保护ECM中关键成分及其结构。制得的心肌ECM薄片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 兴奋性对果蝇伤害性感觉神经元形态结构的影响

      2014, 35(S1):91-91.

      摘要 (2046) HTML (0) PDF 1.32 M (18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应用基因遗传学实验技术,观察应用基因调控技术改变神经元兴奋性后,果蝇伤害性感觉神经元树突、轴突形态结构的变化,初步探讨兴奋性对神经元在发育过程中轴、树突形态结构及功能的影响。 【方法】 (1)应用单细胞基因调控技术Flip-out和MARCM,在果蝇胚胎及幼虫发育的不同时期通过过表达内向整流钾离子通道蛋白--Kir2.1,抑制单个神经元兴奋性;通过过表达钠离子通道蛋白——NaChBac或阳离子通道蛋白—dTrpA1,提高单个神经元兴奋性。(2)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神经元轴、树突进行荧光染色后,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进行三维扫描,以获取神经元轴、树突的影像,通过三维图像分析软件Amira进行图像分析,从而确定抑制神经元兴奋性后其轴、树突形态结构的变化。(3)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抑制伤害性感觉神经元后,果蝇三期幼虫爬行行为的改变,从而初步确定神经元形态结构与其功能的关系。 【结果】 (1)抑制单个神经元兴奋性后,其树突总长度明显增加,树突在皮肤表面的覆盖面积无明显变化;轴突末端结构单一化,细小分支明显减少,并有结节样结构出现,但轴突末梢主干长度无显著性减少,轴突末梢在中枢的投射偏向腹侧。(2)提高神经元兴奋性后,树突总覆盖面积明显减少,与邻近神经元之间出现明显分隔带;轴突末梢细小分支增加,在中枢的投射位置偏向背侧。(3)通过在不同发育阶段过表达Kir2.1,我们发现,兴奋性对神经元形态、结构及中枢投射的调节作用在三期幼虫早期之前均有效,但在三期幼虫中晚期改变神经元兴奋性则对神经元形态、结构及中枢投射无调节作用。 【结论】 神经元兴奋性对神经元形态及中枢投射的调节作用是从出生至二期幼虫时期,这一窗口时期是神经元兴奋性对神经元形态及中枢投射的关键时期。

    • 将局解后的头颅制成水平切颅骨标本的方法

      2014, 35(S1):91-92.

      摘要 (1554) HTML (0) PDF 1.34 M (16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为了提高医学生操作能力和补充实验教学的需要,利用局部解剖学实验后的头颅标本制成颅骨水平切标本。 【方法】 将局部解剖学实验后的头颅,去除附着在脑颅骨表面的肌肉及软组织,暴露脑颅骨,紧贴两侧眉弓上方、枕外隆凸上2~2.5 cm作一截面,沿此截面锯开颅骨,取出脑组织,剥离脑硬膜。于平舌骨下方将颈部锯开,使颅底与尸体分离。将颅盖和颅底放入不锈钢桶内,加10%碳酸钠溶液煮沸1~2 h,取出颅骨,剔除颅骨表面易除去的组织,摘下眼球,继续煮沸1~2 h,再次取出颅骨,分离出下颌骨、舌骨后剔除颅骨表面剩余组织。将颅骨放入加酶洗衣粉与洗洁精各5%混合液中先浸泡1 h,再煮沸1 h,去除眼眶及鼻腔内的软组织,再煮沸0.5 h,捞出颅底,剔除孔、裂、管处的组织。将颅骨置于流水下用钢丝球擦洗除鼻腔,眼眶外的颅骨表面残留的骨膜。颅骨置于流水下冲洗24 h后沥干。置于丙酮中脱脂,双氧水中漂白。在颞骨、下颌骨和枕骨打孔后,用弹簧、螺丝和线,连接下颌骨,颅盖和颅底,制成水平切颅骨标本。 【结果】 采用上述方法保证了舌骨、下颌骨、颅盖和颅底为同一个体,便于观察颅骨的整体观;翻开颅盖骨,可观察颅内面观的结构;暴露出的额窦,能使学生理解鼻旁窦的概念,解决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结论】 整个操作方法简单易行,制成的标本美观,不易霉变,多方面满足了教学的需要;同时学生在标本制作过程中锻炼了思维,提升了动手能力,加深了对颅骨结构的掌握。

    • MNU诱导小鼠视网膜组织损伤及MSCs治疗的效果研究

      2014, 35(S1):92-92.

      摘要 (1703) HTML (0) PDF 1.33 M (18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本课题的目标是应用N-甲基-N-亚硝脲(MNU)构建C57小鼠视网膜组织损伤的动物模型,并进一步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MNU诱导的视网膜损伤的治疗作用。 【方法】 本研究首先应用不同剂量的MNU腹腔注射给予C57小鼠,分别在注射后1、3、5、7 d等不同时间点,通过ERG、H-E染色等方法检测视网膜组织的功能及形态结构的变化,选择建立稳定的视网膜损伤动物模型的MNU最佳浓度及最佳观察时间点;在此模型的基础上,局部注射给予MSCs,采用ERG、H-E染色、TUNEL染色等方法观察MSCs对MNU诱导的视网膜损伤的治疗效果。 【结果】 (1)60 mg/kg剂量的MNU给药7 d后,ERG检测波幅明显降低(P<0.05),而75、90 mg/kg均呈现熄灭型波形,视网膜损害十分严重;45 mg/kg剂量的MNU即可引起视网膜形态轻微损伤(P<0.05),而60 mg/kg及其以上剂量的MNU可使视网膜厚度明显变薄,结构混乱,内外核层融合,损伤严重(P<0.001)。(2)60 mg/kg剂量的MNU作用后1 d开始,视网膜功能即出现明显降低;第3、7天均呈现逐渐下降趋势(P<0.01);60 mg/kg剂量的MNU作用后第3天,视网膜形态结构开始出现厚度变薄、细胞结构混乱、内外核层融合等损伤(P<0.01),第7天时,外核层仅有3~4层细胞,损害严重(P<0.001)。(3)60 mg/kg剂量的MNU作用1 d后给予玻璃体腔注射生理盐水,7 d后视网膜形态结构出现厚度变薄、细胞结构混乱、内外核层逐渐融合等损伤;60 mg/kg剂量的MNU作用1 d后给予玻璃体腔注射MSC 2.5x104个细胞/μL(2 μL),则呈现出一定的治疗作用,即内外核层厚度趋于恢复,视网膜组织整体厚度增加(P<0.05)。 【结论】 (1)60 mg/kg剂量的MNU可引起视网膜功能及形态结构的严重损伤,以此可构建良好的视网膜损伤动物模型;(2)60 mg/kg剂量的MNU作用1 d开始,视网膜功能即出现明显降低;而从第3天开始,视网膜形态结构出现损伤;注射后7 d视网膜功能及形态均受到严重损害,即为建模的适宜观察时间点。(3)经玻璃体腔注射给予MSCs,对MNU诱导的视网膜组织损伤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 改良Sihler's染色法显示腹前外侧群肌的肌内神经分支分布

      2014, 35(S1):93-93.

      摘要 (1785) HTML (0) PDF 1.33 M (18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对腹前外侧群肌肌内神经分支分布的研究,为腹前外侧群肌肌移植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改良的Sihler's肌内神经染色法:除色素, 固定好的标本用3%氢氧化钾进行浸泡5~6周;脱钙,标本用双蒸水冲洗后浸入Sihler's I液5~6周;染色,新配置的Sihler's II液对标本进行染色2~3周;脱色,标本放入 Sihler's I液脱染6~8 h,再用0.05% 碳酸锂中和1 h;透明,逐级甘油梯度(40%、60%、80%、100%) 透明,每一梯度约放2~3周。整个过程大约历时5~6个月。 【结果】 (1)腹外斜肌:受第7~12 胸神经前支支配;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受第7~12 胸神经前支及第1腰神经前支支配;(2)支配该肌群的神经均从肌外侧入肌,神经走形与腹外斜肌纤维平行一致。 【结论】 腹前外侧群肌肌内神经呈节段性分布,相邻神经主干和分支之间均发出交通支形成不同程度的吻合。

    • Cystain A、Cystain B在AFP阴性或低表达PHC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2014, 35(S1):93-94.

      摘要 (1384) HTML (0) PDF 1.34 M (18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Cystain A、Cystain B的表达水平在甲胎蛋白(AFP)阴性或低表达(小于25 μg/L)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PH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与临床意义,及其在PHC患者早期预测与筛查的应用价值。 【方法】 收集PHC患者(均通过术后或病理学确诊,PHC组)、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及正常门诊体检健康人(健康人组)各30例,各组AFP均为阴性或低表达,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中Cystain A、Cystain B含量,分析二者表达水平与PHC病理学特征的关系,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诊断来分析血清二者含量测定的灵敏度与吻合度;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各组标本血清a-L-岩藻糖苷酶(AFU)、血清铁蛋白(SF)的含量,将Cystain A、Cystain B、AFU、SF按照各种不同组合方式进一步比较各组之间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是否存在差异,筛选出一种或多种高灵敏度、高准确度的联合诊断模式。 【结果】 PHC患者血清中Cystain A、Cystain B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肝硬化组和健康人组,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且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吻合度;Edmondson分级中Ⅰ~Ⅱ级PHC的Cystain A、Cystain B含量明显低于Ⅲ~Ⅳ级PHC(P<0.05),Cystain A、Cystain B含量高的PHC患者更易发生远处转移(P<0.05),但Cystain A、Cystain B二者之间没有明显差异;Cystain B与AFU联合早期诊断的灵敏度与准确度最高。 【结论】 AFP阴性或低表达(小于25 μg/L)的PHC患者血清Cystain A、Cystain B呈现高表达且与肿瘤组织分化等级、远处转移紧密相关,Cystain A、Cystain B在PHC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Cystain B与AFU联合早期诊断可明显提高AFP阴性或低表达PHC患者血清的阳性检出率,提高确诊率,对AFP阴性或低表达PHC患者的早期预测与筛查有显著的应用价值。

    • 三种获取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方法的比较

      2014, 35(S1):94-94.

      摘要 (2004) HTML (0) PDF 1.33 M (19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贴壁分离法、免疫磁珠分离法和流式细胞术分离法从人外周血获取单核细胞,比较细胞纯度、细胞得率以及实验成本和耗时,发现通过免疫磁珠法获得的单核细胞纯度高、得率高,实验成本较低、耗时短,为获取人外周血来源的单核细胞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单核细胞由骨髓中的多能造血干细胞、髓样干细胞分化而来,在骨髓中发育,并进入血液,停留2~3 d后迁移到周围组织中。单核细胞数量少,且独立的细胞株难以获得。那么在实验中如何获得足够数量,状态良好的单核细胞呢?单核细胞占外周血细胞的3%~8%,可从血液中分离获得。贴壁法、免疫磁珠法和流式细胞术法是分选单核细胞的经典方法,如何根据现有的实验条件,结合细胞纯度、细胞得率、实验成本、耗时四项指标选择最适合的一种实验方法呢? 【结果】 我们发现,通过贴壁分离法,每获得2×107个单核细胞细胞纯度18.8%,细胞得率5%,成本为500元,耗时6 h。通过免疫磁珠法,每获得2×107个单核细胞细胞纯度80%,细胞得率11%,成本为1 500元,耗时6 h。而用流式细胞术分离细胞,每获得2×107个单核细胞细胞纯度为73.4%,细胞得率7.5%,成本为2 100元,耗时10 h。综合分析细胞纯度、细胞得率以及实验成本和耗时,免疫磁珠法具有细胞纯度高、得率高,实验成本较低、耗时短的优点。 【结论】 因此,我们采用免疫磁珠法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

    • 丙酮酸钠林格氏液对CPB患者血液体外孵育后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2014, 35(S1):94-95.

      摘要 (1551) HTML (0) PDF 1.34 M (16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丙酮酸钠林格氏液对体外循环(CPB)患者转机不同时间点血液孵育后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方法】 CPB下行主动脉瓣或左房室瓣置换的患者13例(n=13)。分别于CPB转机前(T1)经桡动脉采血3 mL;转机10 min(T2)、60 min(T3)和停机60 min(T4)采血21 mL。在T1、T2、T3和T4时点各取3 mL血样,检测血液流变学基础值,T2、T3和T4各时点剩余血样18 mL平均分成6份(每份3 mL),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丙酮酸钠林格氏液组(P组)、乳酸钠林格氏液组(L组),每组两份。C组各时点两份各加入生理盐水1 mL,在37℃下,一份孵育30 min、另一份孵育60 min后测血液流变学指标;P组加入丙酮酸钠林格氏液1 mL;L组加入乳酸钠林格氏液1 mL;其余处理同C组。 【结果】 (1)CPB转机过程对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情况:①全血高切还原粘度(BHRV)、全血低切还原粘度(BLRV):与T1时点比较,T2时点BHRV、BLRV基础值均明显升高(P<0.05)。②红细胞聚集指数(EAI):与T1时点比较,T2时点EAI基础值升高(P<0.05)。③红细胞刚性指数(ERI)、红细胞变形指数(EDI):与T1时点比较,T2、T3时点ERI、EDI基础值均明显升高(P<0.05);(2)CPB转机后各时点三组液体孵育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情况:①BHRV:T2时点,P组孵育30 min后BHRV明显低于基础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EAI:T3时点,P组孵育30 min后EAI比基础值明显降低(P<0.05)。③红细胞电泳时间(EET):T2时点,P组孵育30 min后EET比基础值明显降低(P<0.05)。④ERI:T2时点,P组孵育30 min后ERI比基础值明显降低(P<0.05),P组孵育30、60 min后,ERI均明显低于孵育同时间的C组和L组(P<0.05)。⑤EDI:T2、T3时点,孵育30 min后,P组EDI值明显低于C、L组(P<0.05)。⑥其余血液流变学指标孵育前后均无明显变化(P>0.05)。 【结论】 (1)CPB转机对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有不良影响。(2)丙酮酸钠林格氏液体外孵育CPB患者血液后对血液流变学有改善作用。

    • 尸体血液中正丙醇浓度与生前饮酒关系的研究

      2014, 35(S1):95-95.

      摘要 (2817) HTML (0) PDF 1.33 M (19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长久以来法医学界认为,若人生前没有摄入酒精,则死后血中乙醇浓度不应高于正丙醇浓度的20倍。然而,此结论是基于少量的案例讨论和血液的离体实验而得出的,一些实际案件也并不支持该结论。本实验旨在通过动物实验,统计分析大鼠腐败尸体血液中乙醇与正丙醇浓度水平之间的相关性,以研究乙醇与正丙醇的浓度比例能否作为判断生前是否饮酒的依据。 【方法】 分别对大鼠灌胃酒精或生理盐水,1.5 h后处死,放置于室内环境内。待其腐败后,取心血,并立即用气相色谱法检测其中乙醇及正丙醇浓度。 【结果】 生理盐水组(n=20)中有部分大鼠(n=6)血液中乙醇浓度高于正丙醇浓度的20倍;且在生理盐水组和酒精组中,均证实血液中乙醇浓度与正丙醇浓度之间并不存在相关性。 【结论】 我们认为血液中乙醇与正丙醇的浓度比例并不能作为判断死者生前是否摄入乙醇的依据。

    •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现状、成因及解决措施

      2014, 35(S1):95-96.

      摘要 (1587) HTML (0) PDF 1.33 M (20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主要针对社区内的个人和家庭提供“预防、医疗、保健 、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其在卫生服务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对于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优化城市卫生服务结构,方便群众就医,减轻费用负担,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 社区卫生服务是一项复杂的、综合的医疗活动,应该从医方、患方、政府、媒体等多维度、多层次去理解和探讨,不能仅将研究视野局限在医务人员身上。笔者通过走访襄阳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问卷调查,查阅文献资料,文献对比分析等方式对上述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现阶段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从总体上还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这关系到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制约着医疗卫生改革的进展。其不完善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政府不作为或作为力度不够,医务人员执行不力,患者自身认知上存在误区,媒体的不良导向。 【结论】 在医疗改革的大背景下,要想使社区卫生服务持续快速发展,必须从根本着手,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功能,加大财政投入,解决人力财力短缺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深化落实,加强监督管理,提高医务人员的素养,发挥媒体的正确导向作用,改善患者自身认知上存在误区,才能实现社区卫生服务的六位一体功能,继续推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 2010-2012年襄阳市区空气、水质环境问题研究

      2014, 35(S1):96-96.

      摘要 (1556) HTML (0) PDF 1.32 M (18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襄阳市区空气、水质环境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为襄阳市环境建设对策制定提供参考。 【方法】 收集襄阳市区空气、水质环境监督监测数据、文件、统计表等原始资料,对襄阳市区空气状况、汉江水域进行实地考察,分析襄阳市区空气质量和水质状况,评价2010-2012年襄阳市区空气、水质变化趋势、指标达标等。 【结果】 (1)空气质量 2010-2012年襄阳市区空气质量均为轻微污染,主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2012年、2011年优良天数比例较2010年略有下降;2012年襄阳市二氧化硫排放总量较2010年和2011年增加1.86倍和1.74倍,2012年和2011年工业排放二氧化硫占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比例较2010年增加1.49倍和1.52倍,生活排放二氧化硫占二氧化硫总量比例较2010年减少2.1倍和2.2倍;2012年氮氧化物工业排放占总排放量比例较2011年降低,但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量占总排放量比例较2011年增加3.7%;2012年襄阳市工业烟粉尘排放量占总排放量比例较2011年增加2.4%,降尘量逐年增加。(2)水质质量 2010-2012年襄阳市汉江干流水质均为优;工业废水排放占废水排放总量比例逐年减少,城市生活污水排放比例逐年增加,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废水排放比例有增加趋势;工业化学需氧量占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比例逐年降低;2012年、2011年废水氨氮排放较2010年明显增加,其中工业废水排放氨氮量较2010年明显减少,城市污水排放氨氮量增加;2012年废水中重金属排放量较2010年增加2倍,砷排放量增加8.4倍,石油排放量增加1.7倍;襄阳市城市内湖护城河的水质良,城市纳污河渠的南渠水质受到重度污染,为劣五类,主要为BOD5、氨氮、总磷、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超标。 【结论】 (1)襄阳市区主要空气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工业排放二氧化硫和机动车排放氮氧化物、工业烟粉尘和降尘逐年增加。(2)襄阳市汉江干流水质优,城市内湖水质符合国家标准,纳污河渠水质重度污染;生活污水和污染治理设施废水排放量、城市污水氨氮排放量、重金属、砷及石油的排放量逐年增加,工业废水化学需氧量及氨氮排放量逐年降低。

    • 湖南地区早发冠心病血瘀证临床流行病学研究

      2014, 35(S1):97-97.

      摘要 (1801) HTML (0) PDF 1.33 M (17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多发疾病之一,发病率及死亡率呈上升趋势,且发病越来越年轻化。冠心病发病年龄男性≤55岁,女性≤65岁,称为早发冠心病(prematur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PCAD)。血瘀证是冠心病最常见的证型之一,本文对湖南地区PCAD血瘀证血脂血糖、血流变、BMI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揭示PCAD血瘀证相关危险因素及血瘀证各亚型证候特征,为PCAD的早期预防与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共调查2012年1月至2013年4月患者322例,其中家系PCAD血瘀证组51例(男31例,女20例),平均年龄(53.95±4.05)岁;家系非PCAD血瘀证组55例(男32例,女23例),平均年龄(61.35±4.85)岁;家系PCAD非血瘀证组60例(男38例,女22例),平均年龄(59.45±4.63)岁;非家系PCAD血瘀证组156例(男89例,女67例),平均年龄(58.18±3.57)岁。健康对照组60例(男35例,女25例),平均年龄(53.81±5.65)岁。经统计,组间性别、年龄比较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目的】 调查PCAD血瘀证患者相关危险因素及各亚型证特征。 【方法】 对322例PCAD患者进行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并应用秩和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对资料分析研究。 【结果】 (1)PCAD血瘀证存在明显的脂类代谢异常;PCAD血瘀证比晚发冠心病血瘀证存在更显著的脂类代谢和血流变异常;(2)BMI、吸烟、TG、LDL、高血压是PCAD血瘀证的危险因素;(3)PCAD血瘀证各亚型血瘀证积分,从高到低依次是痰浊血瘀证、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阴虚血瘀证(P<0.05);(4)PCAD血瘀证各亚型中,0~1年病程以痰浊血瘀为主,2~5年病程以气滞血瘀居多,>5年病程以气虚,阴虚血瘀为主(P<0.01)。 【结论】 血瘀证存在明显的脂类代谢异常,且PCAD血瘀证比晚发冠心病血瘀证存在更显著的脂类代谢和血流变异常;BMI、吸烟、TG、LDL、高血压是PCAD血瘀证的危险因素。

    • 低年级医学生学习和传播生命救护知识的意愿调查

      2014, 35(S1):97-98.

      摘要 (1945) HTML (0) PDF 1.34 M (18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普通公民的急救知识与技能掌握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急救医疗体系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北京、上海的心肺复苏知识普及率尚不足1%,远远落后于美、日等国(15%)和香港(10%);我国内地急救科普工作的最大障碍是人才的奇缺。为了研究将低年级医学生培养成为急救科普人才的可行性,本文以一年级医学生为对象进行了科普意愿的调查研究。 【方法】 参照红十字会的急救员培训与考试大纲,自行编制《生命救护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传播意愿调查问卷》,共有47个选择题;面向本校2013级《大学生现场救护》课程的438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共收回有效答卷403份(92.01%),其中男生130人(32.26%),女生273人(67.74%)。对答卷分析后发现:(1)既往有过各种意外受伤者累计达358人次(0.89次/人),既往有急、重病者累计达178人次(0.44次/人)。(2)从未学习过基本急救知识者352人(87.34%),入大学前学习过急救知识者(12.66%)中认为效果良好的仅占28.89%;积极主动选课和旁听者共计378人(93.80%),其中旁听者91人(22.58%),希望学习并经过技能考核后能获得急救员证书者344人(85.36%)。(3)在学习意愿方面,除电击伤和孕产妇急症救护2题略低于90%外,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和突发昏迷、心血管病急重症、溺水、急性哮喘、中毒、窒息以及动物咬蜇伤、骨折、长时间卡压伤等现场救护知识的比例均在92.30%以上;但在各专题的传播范围方面,选择家人、亲友者的比例介于33%~54%之间,选择家乡村民、居民者30%~45%(人工呼吸最低),选择母校师生和校友者9%~18%。 【结论】 医学院新生中既往意外受伤和急、重病的人均发生率很高,但是从未学习过急救知识的学生近90%;虽然一年级医学生学习生命救护知识与技能的兴趣很浓、意愿很强,但是他们大部分只想在家人和亲友中传播,较少的人愿意向乡邻传播,很少愿意回母校向师生和校友传播。

    • 通过社会实践促进医学生临床能力培养的初步研究

      2014, 35(S1):98-98.

      摘要 (1820) HTML (0) PDF 1.33 M (21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临床能力是医务工作者综合能力的重要体现,但目前医学院校实践性教学资源的普遍缺乏影响了医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自上世纪末高校招生规模不断膨胀以来,许多二本类医学院的普教招生规模增长了数倍甚至10倍,医学生平均的实践性教学资源的匮乏不仅影响了医学教育和毕业生的质量,而且严重影响了医学生执业医师考试的通过率和从业就业的竞争实力。本项目研究了以社会实践活动去补充医学院校的实践性教学资源不足并促进医学生临床能力培养的可行性。 【方法】 首先,根据全球及我国本科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相关标准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其次,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本校五个年级的1 000名在校本科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同时采取访谈的方式对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受益人及医学专业课教师进行了访谈。第三,同参与过省级大学生急救知识科普项目的志愿者进行了专题研讨活动。 【结果】 回收有效答卷986份(有效回收率98.6%),访谈记录15份和专题研讨活动资料1套。将以上资料定量、定性分析后发现:第一,71.90%的医学生认为接触病人的机会少,限制了自己临床能力的培养;65.52%的医学生认为学校未能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和场所,以保障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第二,80.34%的医学生认为可以通过社会实践促进自己临床能力的培养,64.13%的医学生希望参加同所学专业相关的医疗服务类社会实践活动。第三,100%的参与过省级大学生急救知识科普项目实践的医学生志愿者表示参与该活动后自己的临床能力有所提升。 【结论】 开展同临床医学专业知识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符合绝大多数医学生的愿望,这类社会实践活动对医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及促进作用得到了活动参与者、教师的高度认可,政府、社会和学校应该对开展促进医学生临床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医学专业相关的健康教育类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支持。

    • 高校新生人体科学和健康素养常识的认知水平现状研究

      2014, 35(S1):99-99.

      摘要 (1806) HTML (0) PDF 1.32 M (17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一再强调学校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本项目为了研究大学新生在中学阶段所掌握人体科学和健康素养常识的情况,以我校大一新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观察。 【方法】 项目组参照《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和美国中学核心教材《生命科学(人体)》(浙江科技出版社,2011)和人卫版教材《生理学》、《解剖学》等资料,自行编制《人体科学和健康素养常识的认知水平测试试卷》,共65个问题,其中人体科学常识问题40个(是非题30个,选择题10个),健康素养常识问题25个(是非题7个,选择题18个);面向本校529名大一新生进行书面测试,对收回的有效答卷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共收回有效答卷494份(93.38%),其中男生154人(31.17%),女生340人(68.83%)。根据答卷的正确率分析发现:(1)大一新生人体科学常识的平均正确率为53.69%(总正确率区间15.18%~87.65%,其中运动系统40.08%-87.65%、生殖系统18.83%~65.59%、心血管系统15.38%~55.26%、神经系统15.18%~25.91%、消化系统39.47%~67.81%、呼吸系统50.17%~80.36%);人体科学知识应用分析题的平均正确率为44.05%(总正确率区间21.86%~54.45%)。(2)大一新生关于健康素养常识的平均正确率为56.56%(总正确率区间31.17%~84.81%,其中健康生活方式部分37.04%~54.86%、健康膳食部分31.17%~58.09%、健康运动部分38.26%~53.44%、健康技能部分50.71%~84.81%)。(3)男女新生在健康素养常识上的平均正确率比人体科学常识高近3个百分点;男生在健康素养、人体科学常识上的平均正确率比女生分别高约3个、2个百分点。 【结论】 大一新生对人体科学和健康素养常识的总体认知水平不够高,特别是对神经、心血管和生殖等系统的人体常识总体认知水平很低,对健康素养的生活方式、膳食和运动等常识的总体认知水平也很低;高校新生在健康素养、人体科学常识认知水平上总体差异不大,男女生之间的认知水平差异也不大。

    • 大学生性别对其学习和传播现场救护知识的动机的影响探析

      2014, 35(S1):99-100.

      摘要 (1515) HTML (0) PDF 1.33 M (19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项目组以本校2013级学生为观察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以便明确男女生对医学知识的学习和传播动机上是否存在性别差异。 【方法】 参照红十字会的急救员培训与考试大纲,自行编制《生命救护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传播意愿调查问卷》,共有47个选择题;面向本校2013级公选课《大学生现场救护》的438名各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共收回有效答卷403份(92.01%),其中男生130人(32.26%),女生273人(67.74%)。按性别统计分析答卷后发现:⑴男生中积极选修课程者99人(76.15%)、女生中则为188人(68.86%),男生高出7个百分点;女生中旁听者70人(25.64%)、男生中旁听者21人(16.14%),女生高出9.5个百分点;男、女生中希望获取急救员证书的比例均在85%左右。⑵男女生中选择各专题救护知识“非常愿意学习”的比例有差异,除了人工呼吸专题是男生高出女生11.5个百分点外,其余各专题按女生高出男生的百分点降序排列为:孕产妇急症25个点,重物卡(埋)压伤19个点,急性哮喘18个点,动物咬蜇伤15.5个点,电击伤13.5个点,突发昏迷救护13个点,急性窒息、伤口包扎、骨折救护等均为10个点,服毒和中毒救护9个点。⑶男女生中选择希望向非亲友的家乡村民、居民广泛传播的比例有所差异,女生高于男生9~12个百分点的专题知识有突发昏迷、服毒和中毒救护,女生高于男生5~6个百分点的有人工呼吸、动物咬蜇伤、伤口包扎和重物卡(埋)压伤员救护,女生高于男生但差别小于2个百分点的有孕产妇急症、电击伤、骨折、急性窒息和哮喘等。 【结论】 大学新生在学习现场救护专题知识并传播的意愿上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在选课时男生的积极性高于女生,但参与旁听(无学分)的女生比例明显高于男生;同时,女生对于一半以上专题救护知识学习后广泛传播的愿望也高于男生。

    • 医学生参与大学生科研活动的现状和对策探析——基于低年级学生的视角

      2014, 35(S1):100-100.

      摘要 (1561) HTML (0) PDF 1.32 M (18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我校的医学本科毕业生答辩和科研导师制始于1990年,2005年起在低年级学生中推广科研导师制。本文以我校低年级学生为观察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以便配合教育部2012年启动的“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落实好我校本科生创新学分管理的文件精神,促进低年级医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 【方法】 收集并分析2010年以来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立项批文等资料;参照权威文献自行设计《大学生参与创新学习和科研活动的调查问卷》,共42个选择题,内容涉及参与科研活动的经历、意愿、制约因素及希望等;针对我校2013级的420名学生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 【结果】 (1)分析我校2010-2013年度大学生科研项目立项资料表明,大一、大二学生所负责的项目数占当年立项总数的比例分别为2.63%、9.63%、14.96%、20.65%。(2)面向2013级的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答卷403份(95.6%),其中不了解本校的大学生科研信息者占57.07%,参与过科研活动或申报过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者共占8.19%,从未参与过创新学习和科研活动者占81.63%,进入大学后查阅、借阅科技文献的次数平均少于1次/月者占85.85%;希望参与科研活动以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者占75.43%,希望在低年级得到科研培养并在三年级及以前获得立项资助者72.95%,希望平均每周参与科研活动0.5~2 d者占53.60%;认为自己在毕业前发表1篇以上科研论文、综述比较重要和非常重要者占89.08%,希望掌握科研方法、实验研究技能和仪器操作方法的学生占98.0%;希望学校提前3个月以上发布科研消息、提醒项目申报者者占33.00%,96.27%的学生希望学校能够为一年级开设科研活动课程、讲座和定期组织专题研讨会、创新学习论坛及学术报告会等。 【结论】 我校低年级本科生科研项目立项的比例还很低;大多数低年级医学生表示对大学生科研不够了解,缺乏参与创新学习、科研活动的经历和阅读科技文献的好习惯,但他们有良好的科研动机和执行项目的更多时间,并希望学校能面向新生开设科研课程、专题讲座、研讨型论坛及学术报告会等。

    • 延安市某乡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评估结果分析

      2014, 35(S1):101-101.

      摘要 (1779) HTML (0) PDF 1.32 M (17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延安市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干预提供参考。 【方法】 以延安是市宝塔区农村留守儿童为调查对象,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延安市某乡镇留守儿童94名,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和《自信心量评估表》进行心理评估。 【结果】 延安市宝塔区农村留守儿童各因子均分在3.10~9.45,各因子≥8检出率在2.1%~66%,从高到低依次为:学习焦虑66%,身体症状17%,自责倾向14.9%,恐怖倾向5.3%,过敏倾向4.3%,对人焦虑2.1%,孤独倾向2.1%,冲动倾向2.1% 。自信心量表调查结果显示:总体均数为19.65±3.93,分数整体上处在12~24分之间占84.31%;13.73%的儿童分数在25~40之间;1.96%的儿童分数在11分以下,该部分儿童对自己显然不太有信心,过于谦虚和自我压抑,因此经常受人支配。 【结论】 延安市农村留守儿童无论在学习焦虑还是自信上,都存在有一定的问题,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 陕西省医生及患者对医患关系认知的对比分析

      2014, 35(S1):101-101.

      摘要 (1587) HTML (0) PDF 1.33 M (18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医患关系现状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为有效改善医患关系提供参考及依据。 【方法】 在陕西省四所三级医院中,随机抽取240名医生和600名患者,分别用自编的不同问卷(医者和患者各24个条目)对其进行医患关系现状认知的调查,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 各种调查结果在医者和患者之间有差异(经?2检验,均为P<0.05), 65.1%的医生认为医患关系相对紧张,其主要社会因素为社会出现信任危机(占58.8%),医护人员的因素是医疗风险高(56%)及工作压力大(39%),患者方面的因素为受不良诱惑多,缺乏理性思考(占58.8%);74.1%的患者认为医患关系相对和谐,但看病贵、看病难(占43.8%)、医生水平不高(占41.7%)、医生服务态度不好(占34.7%)仍是影响医患关系的主要因素;71.0%的医生认为未来一段时期内医患关系的改善不太乐观,而71.7%的患者对其改善持乐观态度。 【结论】 调查显示,医者和患者在认知的诸多方面差异较大,应通过建立医患沟通渠道,媒体对医患关系客观全面的报道,医疗体制的改革及降低药价等措施,促进医患关系的改善。

    • 大、中、小学生急救知识培训现状分析及建立合适急救知识培训体系的探索

      2014, 35(S1):102-102.

      摘要 (1767) HTML (0) PDF 1.32 M (17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在突发事故频繁发生的当前,面向校园乃至社会开展急救知识与技能的教育至关重要。只有让人们认识到掌握急救知识的重要性,真正学会自救与施救,才能一定程度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率及伤亡率。本研究旨在调研大、中、小学生的救护知识现状与需求,探索有效普及救护知识的模式与途径,为急救知识的普及培训提供帮助。 【方法】 通过向江西省南昌地区在校大、中、小学生各发放600份问卷来了解在校学生的急救知识水平,并由此制定三种不同的培训模式:(1)以急救动画视频教学为主,辅以现场示教等生动形式的模式;(2)以急救宣传册为主,辅以急救知识海报、黑板报等文字形式的模式;(3)以PPT讲座培训为主,辅以急救宣传册、培训室示教、网络教学等多形式相结合模式)。对各年龄的学生群体分别采用这三种模式进行急救知识宣传与培训,并对参加培训的学生进行考核,以判断培训效果,探索适合不同学生群体的急救知识培训体系。 【结果】 对比培训前后效果,大、中、小学生对急救的认识都有明显提高,其中以大学生提高最为显著,培训前后熟练掌握程度提高率为65%,中、小学生次之,提高率分别为58%和48%。 在各项急救知识技能中,地震等大事故逃生的提高率为74%,明显高于其他急救知识。其他急救知识技能的提高率依次为:中暑急救63%;外伤处理58%;烧烫伤、溺水47%;心肺复苏43%。通过比较不同培训模式的培训效果,对于小学生,模式一效果最为显著,其掌握程度平均提高率为64.5%,模式二、三的平均提高率为44.2%、35.4%;对于中学生,模式二培训效果最为显著,其掌握程度平均提高率为79.9%;模式一、三的平均提高率为47.2%、56.5%; 对于大学生,模式三培训效果最为显著,其掌握程度平均提高率为87.0%,模式一、二的平均提高率为50.2%、59.1%。 【结论】 面向社会人群普及应急训练刻不容缓,对不同学生群体急救培训模式应有其个性化特点。

    • >实验设计大赛
    • 发育期干预基底前脑诱导的睡眠δ波对学习记忆的影响

      2014, 35(S1):103-103.

      摘要 (1761) HTML (0) PDF 1.34 M (17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迄今的研究表明成人δ波既能指示睡眠的深度,又可预示认知活动的程度。婴儿的睡眠时间高于成人,其脑电频率一般较低,常表现为0.5~4 Hz的脑电波。这种低频δ波与神经系统的突触发育有关,而基底前脑的胆碱能神经元在腺苷的抑制下促进δ波的发生。我们推测婴儿期睡眠δ波可促进学习记忆能力。但婴儿睡眠δ波与成年时学习记忆能力的关系如何目前未见报道。我们前期的研究发现睡眠δ波可通过电刺激基底前脑进行干预,因此,可从减少δ波的角度帮助深入理解睡眠的学习记忆功能。 【设计思路】 婴儿的认知能力以及思维深度都处在快速发育的阶段,大鼠生后17~21 d是脑突触发育的关键期,在睡眠期高频电刺激基底前脑,可影响神经元的超极化并抑制神经元集群同步化能力,扰乱睡眠δ波的产生及维持,从而影响学习记忆相关脑区的突触发育,对成年的学习记忆能力产生不可逆损害。 【实验内容】 在关键期(17~21 d)的睡眠期给予基底前脑电刺激(0.04 mA,8 Hz)特征性地干预睡眠δ波,观察实验组与对照组大鼠睡眠觉醒周期及脑电波发展规律的区别。干预处理阶段结束后饲养动物至成年,对其学习记忆能力进行行为学实验检测(T迷宫、水迷宫、旷场实验),观察空间记忆、工作记忆的损害情况。同期透射电镜观察海马、内嗅皮层、前额叶皮层突触的数量及形态的差别,免疫组化检测基底前脑胆碱能、谷氨酸能及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的形态变化。 【材料】 以大鼠为实验对象,200 μm电极进行深部核团电刺激。 【可行性】 此方案推理正确,理论上可行。本校睡眠实验室拥有Grass多导睡眠记录系统,并能用配套软件顺畅分析脑电数据;生理教研室行为学设备完善;中心实验室可开展电镜实验,技术上可行。 【创新性】 以往的研究重点在于δ波发育的规律和机制,或者是成人δ波与学习记忆功能的关系。本方案则聚焦于幼年睡眠δ波的发育变化对成年认知能力的影响,并试图从关键期神经元突触发育的角度阐明深度睡眠影响认知的机制。

    • 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所致脑瘫的防治作用

      2014, 35(S1):103-104.

      摘要 (1810) HTML (0) PDF 1.34 M (18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脑瘫是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缺血缺氧(HI)是主要原因,而脑白质是其主要损伤部位,其中的晚期少突胶质细胞前体(OPCs)是主要受损细胞。脑黄金DHA的主要成分(ω-3多不饱和脂肪酸, ω-3)对胎儿及婴儿的大脑特别脑白质的生长发育极为重要。但ω-3对HI所致脑瘫是否具有防治作用目前还不清楚,深入探究其在HI脑白质损伤中的作用,对新生儿脑瘫的及时干预有着重要意义。 【设计思路】 体外观察ω-3对培养OPCs缺氧条件下增殖、分化和凋亡等的作用;体内观察ω-3对HI模型脑白质损伤及动物行为学的影响,得出ω-3对新生儿HI所致脑瘫的防治作用。 【实验内容】 (1)ω-3对缺氧后OPCs的作用:体外培养OPCs,制作缺糖缺氧(OGD)模型,给予ω-3预处理以及缺氧后给药,LDH和MTT检测细胞受损和活性,BrdU、Ki67和PCNA免疫荧光观察细胞增殖,TUNEL染色显示细胞凋亡,免疫荧光、蛋白质印迹和q-PCR检测细胞PDGFR-α、A2B5、NG2、CNPase、PLP和MBP等少突胶质细胞相关蛋白和mRNA的表达。(2)ω-3对缺氧后脑白质损伤的影响:制备新生大鼠HI模型,预给予或缺氧后补充ω-3,不同时相点取材,免疫荧光、蛋白质印迹和q-PCR检测脑白质中PDGFR-α、A2B5、NG2、CNPase、PLP和MBP等少突胶质细胞相关蛋白和mRNA的表达,快蓝和Fluomeylin染色显示白质髓鞘的情况,BrdU、Ki67和PCNA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细胞的增殖,TUNEL染色显示细胞的凋亡。(3)ω-3对缺氧模型大鼠成年后行为学的影响:应用旷场、斜杆、Y迷宫和Morris水迷宫等行为学测试,检测模型鼠成年后的运动能力和学习记忆能力。取材观察大脑重量、大脑的白、灰质分布以及神经反射速度。 【材料】 新生大鼠、缺氧罐、ω-3、各种细胞培养、分子生物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试剂。 【可行性】 以前研究表明ω-3对创伤后脑白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因此有理由推测ω-3对缺氧造成的脑白质损伤及少突胶质细胞损伤具有防护作用;指导教师一直进行脑缺氧方面的研究,可以提供指导和帮助。 【创新性】 本项目创新将ω-3引入新生儿脑瘫的防治研究,以期为HI性脑损伤的防治提供新措施。

    • 少突胶质细胞对能量物质的转运障碍是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始动因素

      2014, 35(S1):104-104.

      摘要 (1840) HTML (0) PDF 1.32 M (21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率高,机制不清,仍缺乏有效的治疗策略和手段。目前研究发现:(1)在神经退行性疾病脑组织中均存在异常蛋白聚集物明显增多,它可引起氧化应激反应而损伤神经元和胶质细胞。(2)对少突胶质细胞及其形成的髓鞘的损伤早于神经元。(3)髓鞘上存在单羧酸盐转运体1(MCT1),其功能是向神经元轴突转运营养物质。(4)在超氧化物歧化酶1(SOD1)突变的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模型小鼠中,髓鞘MCT1明显降低。据此,我们提出假说: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异常蛋白聚集物所致的氧化应激反应首先导致少突胶质细胞损伤,降低其MCT1表达和功能,进而影响少突胶质细胞向轴突的能量物质转运,最终引起神经元变性死亡。证实这一假说将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途径和方法。 【设计思路】 以阿尔兹海默症(AD)模型小鼠为代表,比较其与正常对照小鼠相同发育阶段的MCT1表达情况,明确少突胶质细胞向轴突转运能量物质的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观察氧化应激反应与MCT1的关系,并进一步阐明MCT1的分子伴侣CD147等在其中的作用及其调控途径;结合动物行为学观察,从整体功能方面说明其效应。 【实验内容】 (1)正常对照小鼠和AD模型小鼠在相同发育阶段的MCT1表达情况(已完成部分实验)。(2)AD模型小鼠氧化应激反应水平与MCT1变化的关系及其调控途径。(3)行为学观察小鼠运动功能和精神神经症状的变化。 【材料】 PS1/APP双转基因AD小鼠、免疫荧光双标记和分子生物学等常规试剂、行为学检测设备等。 【可行性】 (1)理论方面:如前所述,现有研究证据已高度提示少突胶质细胞向轴突的能量物质转运可能是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始动因素。(2)实验方面:实验所需的设备、技术、试剂和动物等均为常规条件,本实验室均已具备。 【创新性】 少突胶质细胞的髓鞘包裹了神经元轴突表面积的99%,但其重要性一直未受重视。本项目正是从少突胶质细胞这一全新视角,探讨其向轴突转运能量物质功能的变化,以期阐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病理学机制,为相关疾病的防治探索新的思路和途径。

    • 神经病理性痛小鼠模型中线粒体解偶联蛋白4参与启动脊髓背角神经元线粒体自我保护的机制研究

      2014, 35(S1):105-105.

      摘要 (1983) HTML (0) PDF 1.32 M (18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病率高但治疗手段匮乏。最新研究揭示线粒体可能通过调控突触可塑性参与慢性痛发生发展过程,但其具体机制仍不清楚。本小组前期基于坐骨神经选择性损伤(SNI)模型小鼠,利用线粒体成像结合免疫荧光技术发现,线粒体在痛起始期未见明显改变,但在维持期数量增加,且外形由短棒状改变为簇状;生化检测发现,线粒体氧化应激产物在慢性痛发生后持续增增加,线粒体膜电位(ΔΨm)在慢性痛起始和维持阶段呈双向改变;利用行为药理学方法发现,鞘内注射腺相关病毒携带过表达线粒体解偶联蛋白4(UCP4)质粒能明显缓解小鼠痛行为。以上结果提示:线粒体参与慢性痛发生发展过程;UCP4可能通过开启线粒体自我保护机制而发挥镇痛作用。 【设计思路】 本设计基于预实验结果进一步利用转基因动物及病毒载体等,从形态学、电生理学等方面进一步探讨UCP4在慢性痛状态下开启线粒体自我保护的调控机制,为镇痛新药研发提供靶点。 【实验内容】 (1)SNI模型建立,并鞘内注射RNAi、overexpressing及空病毒载体,进行线粒体功能学检测(HP、MDA、ROS含量、△Ψm改变等),明确UCP4表达干预后线粒体功能改变。(2)结合线粒体示踪剂及免疫组化方法,明确UCP4表达干预后线粒体动力学分布以及亚细胞形态的改变。(3)利用全细胞电压膜片钳记录方法,分别在GAD67-GFP(GABA能神经元)knock-in小鼠及Fos-GFP(Fos神经元)knock-in小鼠上,记录病毒干预后脊髓背角I-IV层神经元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mEPSCs)和微小抑制性突触后电流(mIPSCs),结合激动剂和拮抗剂,明确UCP4作用的突触类型及神经元性质。 【材料】 8周C57BL/6小鼠、GAD67-GFP knock-in小鼠及Fos-GFP knock-in小鼠,腺相关病毒载体,相关方法所需材料。 【可行性】 预实验结果明确,具备实验条件,腺相关病毒包装成功,转基因小鼠已获得,实验周期短。 【创新性】 本设计从临床实际问题出发,基于前期研究成果,创新性提出UCP4是启动线粒体自我保护机制发挥镇痛效应的重要分子。实验设计上利用腺相关病毒载体干预UCP4水平,从多角度进行机制探究。

    • 中枢P物质对慢性咳嗽豚鼠模型咳嗽敏感性的神经调控机制

      2014, 35(S1):105-106.

      摘要 (1812) HTML (0) PDF 1.33 M (21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慢性咳嗽是严重困扰人类健康的顽症,临床调查显示大部分慢性咳嗽患者的咳嗽阈值明显降低,这种咳嗽敏感性的增高可能是慢性咳嗽患者症状持续存在的基础。在慢性咳嗽发生时,由P物质(substance P,SP)等神经源性炎性介质所介导的气道神经源性炎症可使咳嗽感受器数量增加,导致咳嗽敏感性增高,但其机制尚未完成阐明。 【设计思路】 鉴于在咳嗽敏感性增高时延髓相关核团内SP的表达量增高,我们提出假说认为延髓相关核团及其所表达的SP可能在咳嗽敏感性增高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将借助于慢性咳嗽豚鼠模型,明确相关核团对咳嗽敏感性的调控作用,并探究核团内SP对咳嗽敏感性的作用及其途径,为慢性咳嗽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新的解释。 【实验内容】 (1)构建胃食管反流慢性咳嗽(gastroesophageal reflux cough;GERC)豚鼠模型,评价咳嗽敏感性的改变;(2)观察延髓脑区相关核团活动性的改变,明确与咳嗽敏感性相关的神经核团;(3)损毁、抑制或兴奋GERC豚鼠候选相关核团,观察干预前后咳嗽敏感性的改变,明确相关核团的调控作用;(4)观察GERC豚鼠相关核团内神经递质SP表达量的改变;(5)干预GERC豚鼠相关核团内SP含量,观察干预前后咳嗽敏感性的改变,进而明确中枢SP对咳嗽敏感性的调控作用;(6)利用逆行神经束路追踪术,结合追踪剂—假狂犬病毒与中枢SP免疫荧光双标技术,明确中枢相关核团内SP调控咳嗽敏感性的神经作用途径。 【材料】 白化Hartly豚鼠;兔抗c-fos抗体、小鼠抗SP抗体、兔抗PRV抗体及染色剂;Olympus荧光显微镜、冰冻切片机、脑立体定位仪、7.0T磁共振成像仪、Poworlab生物信号采集系统等。 【可行性】 已经成功构建GERC豚鼠模型,并通过预实验初步明确延髓内脏带等相关核团与咳嗽敏感性的关系和核团内SP对咳嗽敏感性的作用,以及相关核团与气道的神经通路。研究进展初步表明中枢SP确实在咳嗽敏感性增高中具有重要的调控功能。本实验以国家呼吸疾病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为依托,借助东南大学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开展,研究者已掌握研究所需各项技术。 【创新性】 目前研究认为咳嗽敏感性的增高主要是外周气道神经源性炎症诱发咳嗽感受器的重构性改变而引起的,但国内外关于中枢对咳嗽敏感性影响的研究甚少。本实验将明确中枢延髓脑区相关核团内SP对咳嗽敏感性的神经调控机制,为临床诊疗慢性咳嗽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 在冰片辅助下透明质酸对阿尔茨海默症的作用

      2014, 35(S1):106-106.

      摘要 (1848) HTML (0) PDF 1.32 M (17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阿尔茨海默症(AD),又叫老年性痴呆,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病,起病隐袭,病程呈慢性进行性,是老年期痴呆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主要表现为渐进性记忆障碍、认知功能障碍、人格改变及语言障碍等神经精神症状,严重影响社交、职业与生活功能。本实验旨在探索治疗AD的新方法。用AlCl3处理小鼠,可诱发细胞损伤、神经纤维缠结等AD症状,从而构建出AD模型。冰片经吸收到达血脑屏障后,具有减少内皮细胞紧密连接,从而促进药物通过血脑屏障的作用。透明质酸(HA)可通过反应清除体内自由基并减少自由基形成。于是,我们把能提高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冰片和不容易通过血脑屏障却对脑组织有营养作用的透明质酸结合联用。先利用水迷宫在50只雄性小鼠里筛选出45只较聪明小鼠,随机等分成3组,每个小组每天灌胃适量冰片,直至实验结束。加HA的AD组(Ⅰ)和AD组(Ⅱ)每天灌胃适量AlCl3溶液,持续40 d,对照组(Ⅲ)每天灌胃等量蒸馏水,持续40 d,后用水迷宫验证AD模型。验证模型成功后,(Ⅰ)组每天灌胃适量HA溶液,持续25 d,(Ⅱ)和(Ⅲ)组每天灌胃等量蒸馏水,持续25 d,最后用行为学(水迷宫方法)、生化指标(TBA法、SOD检测、AchE和ChAT活性检测、Ach检测等)、组织学(H-E染色和Gallyas-Braak 银染色法)、电镜(观察小鼠脑的矢状冷冻切片海马区域甘丙肽的表达)及免疫组化(Tau蛋白和β-淀粉样蛋白检测)等方法检测。若各项检测指标都能达到预期结果则能成功证明冰片和透明质酸的联合应用能够对阿尔茨海默症产生一定的治疗效果。

    • 胎球蛋白B上调致糖尿病缺血/再灌注心肌易损性增加及机制

      2014, 35(S1):107-107.

      摘要 (1807) HTML (0) PDF 1.32 M (17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糖尿病患者缺血性心脏病(IHD)的发病率及心肌损伤程度明显高于正常人群,亟需探寻有效防治措施。胎球蛋白B(Fet-B)是由肝细胞和心肌细胞合成并分泌的糖蛋白。我们预实验发现,2型糖尿病小鼠心肌Fet-B的表达较正常小鼠高出4.84倍,且能与心肌胰岛素受体结合,诱导胰岛素下游PI3K-Akt通路受损、葡萄糖转运子4转位减少,提示心肌Fet-B表达增加可能与心肌胰岛素敏感性受损有关。此外,转录调节因子FoxO1在糖尿病状态下表达增加,然而其与Fet-B高表达的关系尚不清楚。 【设计思路】 本课题拟在预实验基础上,在整体和细胞水平,运用药理学方法和基因干预手段研究:2型糖尿病心肌FoxO1/Fet-B表达增加可否通过诱导胰岛素抵抗、从而使缺血/再灌注(I/R)损伤加重,并进一步探讨其机制。 【实验内容】 (1)研究糖尿病心肌Fet-B表达变化、并分析其与心肌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检测糖尿病小鼠血浆和心肌Fet-B水平,给或不给胰岛素,检测胰岛素下游信号;检测心肌FoxO1水平;分离乳鼠心肌细胞,分别用siRNA和腺病毒转染下调和上调FoxO1,检测Fet-B变化。(2)验证糖尿病心肌I/R损伤加重,分析其与Fet-B表达变化的关系:构建ob/ob小鼠心肌I/R模型,检测心肌损伤,分析其与Fet-B表达变化的关系。(3)基因水平验证FoxO1/Fet-B表达与I/R心肌损伤有关:构建Fet-B敲除小鼠I/R模型,给或不给胰岛素,检测心功能及心肌损伤、胰岛素下游信号;再给予Fet-B,检测是否加重心肌I/R损伤和心肌胰岛素抵抗。 【材料】 WT小鼠、ob/ob小鼠、Fet-B敲除小鼠、心肌I/R模型的手术器械、细胞培养所需试剂、细胞凋亡检测试剂盒、有关信号分子的抗体、siRNA和腺病毒、RT-PCR及蛋白质印迹仪器等。 【可行性】 本实验设计立足于前期预实验结果之上,所需实验技术均为常规技术,实验室具备所需仪器,动物与试剂均购到,可行性较好。 【创新性】 Fet-B在糖尿病及心脏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外均无论文发表。我们首先提出2型糖尿病心肌FoxO1/Fet-B表达增加可诱导心肌胰岛素抵抗,进而导致I/R心肌损伤加重的新机制,并得到预实验的支持,期望为临床防治糖尿病IHD提供新靶点。

    • 抑制SIRT2介导的心肌程序性坏死改善衰老心肌的缺血耐受

      2014, 35(S1):107-108.

      摘要 (1713) HTML (0) PDF 1.34 M (19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衰老心肌对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耐受力显著降低。并且,坏死是I/R心肌死亡最主要的病理途径,但以往认为心肌坏死不可调控。最新发现SIRT2介导的RIP1去乙酰化是触发程序性坏死(Necroptosis)这一可调控性细胞坏死的关键机制。 【设计思路】 本研究以成年和老年组为对比,结合基因和药理学干预,从整体,器官,细胞,分子四个水平进行功能验证, 旨在探讨衰老状态下SIRT2介导的心肌Necroptosis是否是老年心肌缺血损伤加重的新机制。 【实验内容】 采用成/老年C57小鼠建立整体心肌I/R(30 min/4 h)模型。分别于基础状态和I/R后检测各组心肌SIRT2表达水平及其活性;RIP1的乙酰化水平。采用免疫共沉淀方法检测RIP1-RIP3复合物(necrosome)水平;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下游分子MLKL的质-膜转位;再灌注后测定心肌梗死面积。采用成年SIRT2 KO和RIP3 KO小鼠建立心肌I/R平行实验,分析SIRT2介导的促坏死在心肌缺血易损中的关键作用。进而,采用心肌点注射腺病毒或siRNA 上调/下调成年和老年心肌SIRT2的表达,在整体水平明确衰老状态下心肌SIRT2对I/R心肌Necroptosis以及心肌损伤的影响。运用离体心脏灌流结合SIRT2特异阻断剂AGK2和Necroptosis抑制剂nec-1,建立成/老年小鼠离体心脏I/R模型。在器官水平探讨干预SIRT2介导的Necroptosis能否抑制衰老心肌死亡。再则,建立体外心肌细胞缺氧/复氧(H/R)模型,使用AGK2或nec-1处理细胞;采用细胞动缘探测系统观察单心肌细胞收缩舒张功能;流式细胞仪检测PI和Annexin V双阳性细胞定量检测心肌Necroptosis程度与细胞存活率。在细胞水平阐明干预SIRT2介导的Necroptosis促进衰老心肌存活的分子机制。 【材料】 成年(4个月龄)及老年(22个月龄)C57小鼠。 【可行性】 老年组I/R心肌SIRT2活性显著增高,RIP1乙酰化水平随之降低,necrosome水平升高,MLKL细胞质-膜转位增加(均P<0.05)。离体灌流实验发现,AGK2可有效抑制老年I/R心肌SIRT2活性,减小老年组心肌损伤。心肌细胞实验显示,抑制SIRT2介导的Necroptosis可提高H/R后心肌存活率(均P<0.05)。现有的实验结果表明本设计切实可行。 【创新性】 我们有望首次证实:SIRT2介导的Necroptosis加重是老年心肌缺血易损性增加的重要原因;针对性的抑制心肌SIRT2可显著改善衰老心肌抗I/R损伤能力。本研究将为降低老年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心肌损伤提出新的干预靶点。

    • 氯胺酮对SD幼鼠未成熟神经细胞CREB元件的影响

      2014, 35(S1):108-109.

      摘要 (1717) HTML (0) PDF 1.33 M (18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氯胺酮是常用儿科麻醉药物,近年,其临床安全性日益受到关注。大量动物实验提示其对未成熟神经细胞有毒性作用,但机制尚不清楚。课题组在与哈佛大学合作的前期研究中发现氯胺酮可能通过上调CyclineD1异常启动细胞周期,导致神经细胞凋亡,但如何上调CyclineD1尚未知。另有研究显示糖原合成酶激酶-3(GSK-3)可能参与氯胺酮诱导的神经细胞凋亡:已知GSK-3β可激活环磷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AMP-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 CREB),后者可在转录水平上调Cyclin D1。那么,氯胺酮是否可通过GSK-3β-CREB通路,上调Cyclin D1,异常启动细胞周期,从而导致未成熟神经细胞凋亡呢?如能证实这一推测,对临床合理使用氯胺酮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设计思路】 作为上述系列研究之一,本课题主要探讨CREB是否参与了氯胺酮对未成熟神经细胞毒性作用,同时辅以行为学指标探讨氯胺酮对幼鼠短期神经毒性影响,为后续机制研究奠定基础。在本课题组前期建立的P7SD幼鼠模型中,探讨氯胺酮对未成熟神经细胞CREB蛋白环节的影响,同时辅以行为学指标探讨氯胺酮对幼鼠短期神经毒性作用。 【实验内容】 (1)取P7SD幼鼠,腹腔注射等体积不同浓度氯胺酮。(2)观察氯胺酮对P7幼鼠短期神经毒性作用。(3)分别用免疫组化法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皮层及海马CREB蛋白表达及磷酸化水平。 【材料】 P7幼鼠、氯胺酮和免疫组化及蛋白质印迹实验等相关材料。 【可行性】 (1)理论依据充分:文献及前期研究支持该假设;(2)实验技术可行:本课题涉及的动物模型建立,腹腔注射、皮层及海马的取样、免疫组化、蛋白质印迹等均为成熟技术;(3)团队稳定:所在团队人员及方向稳定,目前承担着国家基金课题及与哈佛大学合作课题等重大项目,具备丰富的相关研究经验和基础。 【创新性】 首次以P7SD幼鼠为模型,探讨CREB是否参与氯胺酮致未成熟神经细胞毒性作用,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 Nogo-A分子对Neuro2A细胞突起生长的作用研究

      2014, 35(S1):109-109.

      摘要 (1803) HTML (0) PDF 1.32 M (16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少突胶质细胞来源的Nogo-A分子,作为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重要的轴突抑制因子备受关注。近年来发现Nogo-A在神经元中呈现高表达,但是对于神经元中Nogo-A的自主性功能尚在起步研究阶段。我们更加关注,Nogo-A在神经元发育中潜在的功能。 【实验内容】 选择丙戊酸钠(VPA)诱导的神经母细胞瘤Neuro2A作为细胞分化模型,首先,考察Nogo-A分子在Neuro2A细胞未分化组,不同时间分化组中的表达模式;其次,利用RNA干扰技术下调Neuro2A细胞中内源性Nogo-A,考察细胞分化比例以及分化细胞中突起长度的变化情况。 【材料】 Neuro2A细胞系,VPA,DMEM培养基,胎牛血清,培养皿,Nogo-A抗体,免疫印迹相关耗材,shRNAs。 【可行性】 前期文献调研扎实。西安医学院科研平台拥有细胞培养室,可满足本实验中的细胞系培养。上述抗体已购置,针对Nogo-A的shRNAs已合成好。指导教师长期从事神经元分化与保护方面的研究,可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和实验指导。 【创新性】 少突胶质细胞表面的Nogo-A通过与神经元表面的NgR结合,激活RhoA-ROCK,进而抑制突起生长。近来大量的数据显示,神经元中的Nogo-A表达丰富,可能参与调控神经元的发生、分化。基于文献报道,本研究拟利用VPA诱导的Neuro2A细胞分化模型,明确Nogo-A在Neuro2A细胞分化过程中的表达变化,进一步利用RNA干扰策略下调内源性Nogo-A表达,通过细胞分化和突起生长的指标分析Nogo-A对Neuro2A细胞分化的影响,为研究神经元中Nogo-A的自主性功能提供依据。

    • 激活AMPK对心肌纤维化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

      2014, 35(S1):109-110.

      摘要 (1870) HTML (0) PDF 1.33 M (19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心肌纤维化的治疗一直是困扰着国民的一大难题。心肌纤维化主要表现为:心脏重量、容积增加及形态的改变。初始阶段这种改变还能维持有效的心脏功能。长期纤维化,会导致心脏顺应性降低,最终导致心力衰竭发生。因此,如何抑制心肌纤维化的发生是改善心功能,是避免心力衰竭的关键。但是,目前临床上对心肌纤维化的治疗仍不能令人满意。心肌纤维化的主要病理改变之一,是心肌成纤维细胞(CF)的过度增殖。所以,控制心肌纤维化的关键,就是控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我们就必须从成纤维细胞的细胞周期寻求突破点。正常细胞分化周期可分为G1、S、G2、M四个时期。其中影响细胞进程的关键时期,是G1期向S期转化和G2期向M期转化。目前,研究最多的是G1期向S期转化,其过程主要是关键蛋白Rb,进而激活转录因子E2F,完成细胞由G1期向S期的转化。Rb蛋白可由cyclinE-等复合体激活。而上述复合体又可被P21、P27、P53等蛋白抑制。所以,本实验拟cyclinE-CDK2复合体、P21、P27、P53途径对CF增殖周期进行探讨。 【设计思路】 近年来有研究发现,激活AMPK不仅具有细胞能量调节作用,同时也具有抑制内皮细胞增殖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内皮细胞由G1期向S期转化,最终抑制内皮细胞增殖。进一步研究显示,AMPK在心肌成纤维细胞中也有表达。那么激活AMPK能否抑制CF增殖及其发生的机制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实验内容】 分为在体实验和离体实验。在体部分主要是在活体小鼠上探究注射AMPK的激动剂和阻断剂观察CF的增殖情况。离体实验分为三部分,分别验证激活AMPK对CF增殖的抑制作用;激活AMPK对CF周期蛋白的调节作用;激活AMPK抑制CF增殖通过P21、P27周期蛋白途径。 【材料】 AICAR,CompoundC,cyclinA抗体,cyclinD1抗体,cyclinE抗体,cyclinB抗体,CDK2抗体,P21抗体,P27抗体,P53抗体,小白鼠 【可行性】 本实验室硬件设施完善,能够达到实验中涉及到的蛋白质印迹,流式细胞仪技术,细胞计数,ELISA,MTT等技术要求。 【创新性】 该课题致力于研究激活AMPK在CF增殖中起到的调节作用,并且为临床上治疗心肌纤维化提供了新的靶点。

    • 硫化氢抑制高血压中枢炎症的作用研究

      2014, 35(S1):110-111.

      摘要 (2469) HTML (0) PDF 1.33 M (19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延髓头端腹外侧区(RVLM)、孤束核(NTS)和室旁核(PVN)是中枢调节交感活动的主要核团。研究提示,高血压患者的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血管紧张素受体1(AT1R)的含量明显上升,AngⅡ诱发的神经炎症使小胶质细胞激活,而小胶质细胞激活后分泌的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1(IL-1)和白介素-6(IL-6)能直接或间接地增强交感神经元兴奋性,引起血压升高。硫化氢(H2S)作为一种新型气体信号分子具有广泛的生物学作用。外周的研究提示,H2S降低血压的效应与舒张血管平滑肌有关,而H2S的中枢血压调节作用与炎症有关,但具体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本课题总体研究目标是明确H2S是否通过抑制AngⅡ诱发的中枢神经炎症而抑制高血压的交感亢进和降低血压。 【设计思路】 对原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腹腔注射GYY4317(H2S缓释剂),观察H2S对交感活动和血压心率的影响。测定TNF-α、IL-1和IL-6的含量,明确心血管活动是否与抑制中枢炎症有关,并由细胞水平探究H2S是否通过降低AT1R或AngⅡ抑制神经炎症。 【实验内容】 (1)观察H2S对SHR的血压和交感活动影响:测定血压和心率及NE含量; 测定肾交感神经活动。(2)观察H2S对SHR的神经炎症的效应:测定RVLM、PVN和NTS的炎症因子含量。(3)通过小胶质细胞明确H2S抗炎机制:检测AngⅡ和AT1R的状态及水平;检测P38/MAPK的水平。 【材料】 SHR大鼠; WKY大鼠; 小胶质细胞;GYY4317等药品。 【可行性】 (1)课题组两人于2012年开展实验,已掌握PCR和整体实验等技术,具备完成课题能力。(2)第二军医大学生理教研室具有实验所需的设备,可保证实验的顺利实施。(3)王伟忠教授长期从事心血管活动中枢调控机制研究,可给与理论和技术的指导。 【创新性】 (1)本课题从神经炎症和中枢Ras系统参与高血压交感亢进出发,首次探索H2S通过中枢Ras系统对神经炎症的影响机制,明确其在改善高血压交感亢进的意义。(2)H2S作为一种新型的气体信号分子,表现出明显抗炎和降压效应,但具体作用通路,特别是中枢降压途径尚未明确,本课题着眼于H2S在慢性动物实验、急性动物实验和细胞实验的抗炎机制,探索H2S对血压调控的作用途径。

    • Diosgenin 促进髓鞘再生作用及雌激素受体在其中的介导作用探究

      2014, 35(S1):111-111.

      摘要 (1824) HTML (0) PDF 1.32 M (16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多发性硬化病人的病灶处存在未成髓鞘的少突胶质细胞和大量的少突胶质前体细胞(OPC),更多证据均表明OPC的分化障碍是导致慢性脱髓鞘病灶处再髓鞘化失败的重要原因。有研究对具有与甾体激素相同或近似母环结构的植物甾醇单体化合物库筛选,发现薯蓣皂苷元(Diosgenin)显著促进OPC的分化。但甾体激素是否对再髓鞘有直接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有待阐明。 【设计思路】 建立脱髓鞘模型,给予Diosgenin确定其对髓鞘再生是否具有直接作用及剂量关系。进一步给予雌激素受体(ER)阻断剂明确其在介导Diosgenin在髓鞘再生中的作用。 【实验内容】 (1)制备脑片培养模型 体外培养的P10大鼠小脑脑片给予Lysolecithin(溶血卵磷脂)造成急性脱髓鞘模型,免疫组化、免疫印迹等分析比较再髓鞘化程度;(2)Diosgenin在髓鞘再生中的作用 小脑脑片的髓鞘再生阶段给予不同剂量的Diosgenin处理,免疫组化、免疫印迹等比较再髓鞘化程度。进一步给予MPP(ERα阻断剂),PHTPP(ERβ阻断剂)明确ER及其不同亚型在介导Diosgenin在髓鞘再生中的作用。 【材料】 P10大鼠 【可行性】 指导教师肖林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致力于揭示甾体激素受体受体促进OPC分化和再髓鞘化的作用及内在机制。神经生物学教研室具有开展各种分子生物学的设备和能力。本课题组成员已熟练掌握需要的实验技术,并取得理想的预实验结果。 【创新性】 (1)离体小脑脑片培养脱髓鞘模型对给药(Diosgenin)刺激的效应可以消除动物模型诸多干扰因素如机体代谢的影响,也能较好模拟病理急性脱髓鞘模式,弥补分子实验模型的局限性;(2)甾体激素是目前临床治疗慢性脱髓鞘病的主要药物,但甾体激素是否对OPC的分化和再髓鞘有直接作用尚有待阐明。研究调控再髓鞘化的分子机制将为脱髓鞘性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借鉴;(3)实验设计巧妙,分组严谨,在确定了不同剂量的Diosgenin对髓鞘再生作用后,又能够从受体深入探讨具体的作用机制。

    • 口服脂肪组织抗原诱导脂肪定居调节性T细胞控制肥胖相关慢性炎症及胰岛素抵抗的研究

      2014, 35(S1):111-112.

      摘要 (1689) HTML (0) PDF 1.33 M (18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肥胖及相关代谢综合征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而内脏脂肪组织(visceral adipose tissue, VAT)慢性炎症是其关键致病因素。新近发现,正常个体VAT中定居着大量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VAT-resident T regulatory cell, VAT Treg),发挥维持VAT稳态、控制代谢平衡的关键作用;相反,在肥胖个体中,VAT Treg数量及比例显著减少,与体重指数、VAT炎症及胰岛素抵抗程度呈明显负相关。此外,与外周淋巴组织Treg相比,VAT Treg的T细胞受体库明显缩窄,提示VAT Treg具有组织抗原特异性。 【设计思路】 本方案拟在口服耐受理论基础上,通过给予小鼠高脂饮食的同时,口服正常小鼠VAT抗原,旨在特异性增强VAT Treg,进而改善肥胖相关慢性炎症及代谢障碍。 【实验内容】 给予小鼠高脂或正常饮食,同时用正常VAT抗原或无关抗原或PBS灌胃处理,检测各处理组体重及VAT重量、代谢指标(空腹血糖值、葡糖糖耐量及胰岛素抵抗试验等)、VAT炎症水平(VAT Treg、巨噬细胞及炎症因子等);分析各组VAT Treg的数量、频率、表型特征、抑制功能机制及抗原特异性。 【材料】 野生型雄性C57BL/6J小鼠、高脂及普通饲料、血糖仪及试纸、流式细胞分析仪、相关流式抗体、相关炎症因子ELISA试剂盒、荧光定量PCR仪、色谱仪及质谱仪等。 【可行性】 理论上可行:口服抗原可在小肠固有层CD103+树突状细胞以及维甲酸等作用下诱导产生抗原特异性Treg,已成为防治自身免疫病及移植排斥的理想策略。技术上可行:前期研究证实,口服VAT抗原可缓解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VAT慢性炎症、葡萄糖耐量异常及胰岛素抵抗,同时伴随VAT Treg的频率显著增加,但淋巴结、脾及肝脏Treg频率无显著变化。后续将进一步研究诱导的VAT Treg表型特征、抑制功能机制及其抗原特异性,相关实验材料均已具备,技术均已掌握。 【创新性】 本方案拟通过VAT组织抗原特异性诱导VAT Treg,发挥高效性及靶向性防治肥胖相关慢性炎症及代谢障碍的作用,为相关临床应用提供新的免疫治疗策略。国内外未见相关报道。

    • 针刺“足三里”对血压调节双向作用的机理探究

      2014, 35(S1):112-112.

      摘要 (1950) HTML (0) PDF 1.32 M (19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文献报道,针刺“足三里”对血压调节具有双向作用,即在实验性低血压模型中具有升压作用,而在实验性高血压模型中具有降压作用。本实验探究不同血压状态下,“足三里”区的相同刺激引发不同血压调节反应的机制。特别地,探究这种双向调节作用是否依赖于颈动脉窦或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的传入信息。 【设计思路】 通过干预颈动脉窦内压力、减压神经放电频率,使中枢从压力感受器处接收的血压信息与实际血压状态相反。此时针刺“足三里”,观察其血压调节作用是否可被逆转或抵消。若调节作用被逆转,证明双向调节作用依赖于压力感受器的传入信息;若调节作用无显著改变,证明双向调节作用不依赖于压力感受器的传入信息;若调节作用显著减弱或被抵消,提示双向调节作用兼有两方面因素。 【实验内容】 家兔20只,低血压组、高血压组各10只。低血压组:(1)静脉滴注硝普钠,诱导实验性低血压。电针“足三里”,观察血压变化,作为后续处理的自体对照。(2)待血压稳定后,重新诱导实验性低血压至与之前相同水平。人工增加颈动脉窦压力或刺激减压神经,待血压再次稳定后,再次电针“足三里”,观察血压变化。高血压组:以静脉滴注去甲肾上腺素,诱导实验性高血压。实验处理与低血压组同理。 【材料】 家兔20只,体重2.5~3 kg,性别不限。 【可行性】 参照实验针灸学教材取“足三里”穴。通过颈动脉窦在体隔离插管,干预颈动脉窦内压力。考虑到针灸作用个体差异性较大,通过多只动物平行实验观察结果。另有文献报道,犬在麻醉状态下,针刺“足三里”在高血压模型中的降压效应不再出现,本实验应尽量减少麻醉剂量。 【创新性】 目前,已有文献对针刺“足三里”在高血压、低血压模型中,各自调节作用的效应机制分别进行研究,但为何“足三里”区的相同刺激在不同血压状态下引发双向调节作用,尚未有直接证据解释。

    • 左归降糖益肾方对2型糖尿病肾病小鼠的肾脏保护作用及基于Rho/ROCK信号通路改善足细胞损伤的影响

      2014, 35(S1):113-113.

      摘要 (1985) HTML (0) PDF 1.32 M (17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观察左归降糖益肾方对2型糖尿病肾病(DN)小鼠血糖、血肌酐、尿素氮、尿微量白蛋白及Rho、ROCK蛋白表达的影响研究左归降糖益肾方对2型糖尿病肾病小鼠的肾脏保护作用及基于Rho/ROCK信号通路改善足细胞损伤的影响。 【设计思路】 MKR转基因2型糖尿病小鼠给予高脂饮食联合右侧肾切除建立糖尿病肾病模型。观察左归降糖益肾方对DN小鼠血糖、肾功能及Rho、ROCK蛋白表达等的影响研究其是否具有保护DN肾脏的作用及是否通过抑制Rho/ROCK信号通路改善足细胞损伤。 【实验内容】 8周龄MKR小鼠50只随机分为5组,空白组(A组)、DN组(B组)、DN+左归降糖益肾方组(C组)、DN+Rho/ROCK信号通路抑制剂Y-27632组(D组)、DN+糖适平+贝那普利组(E组)。B、C、D、E组给予高脂饮食联合右侧肾切除造模。手术后2周开始给药。C组小鼠给予中药提取液灌胃治疗30 d。D组小鼠给予Y-27632腹腔注射15 d(隔天注射)。E组给予糖适平+贝那普利灌胃治疗30 d。A、B组则以等体积蒸馏水灌胃。30 d后处死小鼠。电化学法检测小鼠空腹血糖,全自动生化仪检测尿素氮、血肌酐,ELISA法测定尿微量白蛋白,免疫组化及蛋白质印迹法测定肾脏组织Rho、ROCK蛋白表达,光镜观察肾小球形态结构,电镜观观察足细胞形态结构。 【材料】 MKR小鼠、左归降糖益肾方、贝那普利、糖适平、Y-27632、高脂饲料等。 【可行性】 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高脂饮食联合右侧肾切除的MKR转基因2型糖尿病小鼠是良好的糖尿病肾病模型;左归降糖益肾方具有改善糖尿病肾病的作用。国内外研究中均表明抑制Rho/ROCK信号通路具有保护糖尿病肾脏的作用。故本实验基于Rho/ROCK信号通路研究左归降糖益肾方对糖尿病肾病的作用机制具有可行性。 【创新性】 (1)MKR转基因2型糖尿病小鼠给予高脂饮食联合右侧肾切除建立糖尿病肾病模型。(2)近年来研究发现Rho/ROCK信号通路在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实验基于Rho/ROCK信号通路探讨左归降糖益肾方对糖尿病肾病足细胞损伤的影响。

    • 维生素A对小鼠肝再生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探索

      2014, 35(S1):113-114.

      摘要 (1855) HTML (0) PDF 1.33 M (17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肝细胞具有很强再生能力,视黄醇对于肝再生的作用目前还没有定论。通过几条途径,推测维A可能促进肝再生。在术前采用视黄醇灌胃探索其对肝再生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立论依据】 肝细胞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而一些物质能够诱导肝细胞再生的加强。视黄醇能够促进肝细胞再生可能通过两个途径:一是视黄醇是ADH的底物之一,而氧化产生的视黄醛又是ALDH的底物之一。饲喂视黄醇可能能够诱导肝细胞ALDH活性的增强,从而避免肝切产生的胞内脂肪醛类物质对于肝细胞的损伤;二是视黄醇的代谢产物视磺酸可以促进一系列与细胞分裂分化相关的基因的表达,从而促进肝细胞再生。 【设计思路】 在小鼠肝切术前给予维生素A刺激,与对照组对比,检测维A对于小鼠肝再生是否有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相关可能的机制。 【实验内容】 取6-8周雄性小鼠分为六组:A-C组在术前24、48、72 h进行视黄醇灌胃处理,D-F组在同样时间用大豆油灌胃。A、D组术前另外腹腔注射ALDH2拮抗剂Daizin。B、E组术前另外腹腔注射ALDH2激动剂alda-1。50%肝切。在术后48、96、144 h分别处死一批小鼠,测量残肝重、ALDH2活性、血清转氨酶浓度等指标检测肝脏的再生情况。 【材料】 动物:C57 6-8周小黑鼠;器械:小动物手术器械;小鼠胃灌流器、纱布,酒精棉球;鼠笼,鼠粮,鼠板;1.5 mL ep管;试剂:戊巴比妥钠;酒精;全反式视黄醇(维生素A);生理盐水;Daizin(ALDH2拮抗剂);alda-1(ALDH2激动剂) 【可行性】 纵观整个实验,最大的困难在于肝切术的实现。对此,进行了预实验。选择小鼠左前叶和左中叶,进行肝叶蒂部结扎50%肝切除。经过多次手术操作观察,目前手术成功率高,确立了手术的可操作性。而其余的操作都比较容易实现。 【创新性】 大多数研究都是关于药物长期处理对于肝脏的影响,很少有关于急性大剂量药物处理对于肝再生影响的研究。另外,、视黄醇能否通过激活ALDH2来促进肝脏再生的机制也是首次验证。

    • PINK1低表达诱导线粒体自噬障碍致糖尿病缺血心肌易损及机制

      2014, 35(S1):114-115.

      摘要 (2103) HTML (0) PDF 1.33 M (18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糖尿病患者发生缺血性心脏病(IHD)后心肌损伤程度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但其具体机制尚待阐明。线粒体自噬是细胞通过自噬机制选择性清除线粒体的过程,对于维持线粒体功能和细胞生存至关重要。新近研究表明,线粒体激酶PINK1可通过线粒体融合蛋白Mfn2募集并结合E3泛素连接酶Parkin,介导线粒体自噬。然而,PINK1在糖尿病心肌中的表达变化及其介导的Mfn2-Parkin通路在心肌缺血损伤中的作用尚不清楚。 【设计思路】 本课题拟在整体和细胞水平研究PINK1在糖尿病心肌中是否低表达、并引发线粒体自噬障碍,进而增加糖尿病缺血心肌易损性。 【实验内容】 (1)高脂饲料(45%脂肪含量)喂养C57BL/6小鼠16周,建立2型糖尿病(T2DM)小鼠模型。(2)在对照和T2DM小鼠构建心肌缺血(MI)模型,观察缺血心肌损伤、心肌PINK1-Mfn2-Parkin信号变化、线粒体自噬及线粒体功能。(3)分离乳鼠心肌细胞,高糖/高脂培养,利用腺病毒转染过表达PINK1或RNAi技术剔除PINK1表达,研究PINK1介导的线粒体自噬与心肌细胞缺氧损伤的关系。 【材料】 C57BL/6小鼠,SD乳鼠,线粒体膜电位测试盒,TUNEL凋亡检测试剂盒,蛋白质印迹、RNA干扰、腺病毒转染所需试剂等。 【可行性】 我们成功制备了T2DM小鼠模型;预实验结果提示,与对照组相比,T2DM小鼠心肌PINK1表达减少,且MI后心肌线粒体自噬水平显著降低,心肌缺血损伤加重(P<0.05)。过表达PINK1可有效增加高糖/高脂培养心肌细胞的线粒体自噬,减少缺氧心肌细胞凋亡(P<0.05)。以上结果强烈提示,PINK1的低表达通过影响线粒体自噬加重糖尿病心肌易损性的假设是可行的。本课题涉及的实验方法在前期研究中已熟练运用,为顺利完成奠定了基础;且实验室具备所需实验条件,所有实验试剂均可在国内购得。 【创新性】 PINK1-Mfn2-Parkin介导的线粒体自噬对于糖尿病心肌易损性的作用未见报道。预实验结果证实,PINK1低表达诱导线粒体自噬障碍致糖尿病缺血心肌易损性增加,增加心肌PINK1表达可显著改善糖尿病心肌抗缺血损伤的能力。如能彻底阐明该问题,可为减轻糖尿病IHD患者的心肌损伤提供全新的干预靶点和实验依据。

    • 大鼠血管平滑肌Caveolin-1 与TRPC1 相互作用及其在肺动脉高压中的变化

      2014, 35(S1):115-115.

      摘要 (1833) HTML (0) PDF 1.32 M (19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业已证明,经典瞬时感受器电位1(TRPC1)通道蛋白编码的钙池操纵性钙通道(SOCC)表达上调和功能增强与肺血管增生、重构,以及肺高压密切相关,TRPC1/SOCC 存在于胞膜窖上。Caveolin-1(Cav1)是胞膜窖的主要结构蛋白,野百合碱肺高压模型大鼠和原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的肺血管平滑肌细胞胞膜窖分布密度和Cav1 表达都显著增加。 【设计思路与实验内容】 在对照(CON)组和慢性低氧肺高压(CH)组大鼠,采用透射电镜、定量RT-PCR 等技术和蛋白质印迹技术,观察主动脉和肺动脉主动脉上观察胞膜窖分布密度及Cav1 表达变化;此外观察胞膜窖结构被破坏后、环匹阿尼酸(CPA)、苯肾上腺素(PHEN)、内皮素-1(ET-1)和KCl 所引起的肺动脉和主动脉张力的不同变化,以明确胞膜窖的结构完整与血管平滑肌张力变化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分析这种关系在肺循环和体循环之间的异同。 【材料】 SD 大鼠、8 通道信号采集系统、定量PCR 仪、透射电镜,以及CPA、PHEN、ET-1 和MCD 等试剂。 【可行性】 已掌握完成本实验所需的技术、本项目2013 年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资助。血管环张力实验获得初步结果:(1)两组MCD 预处理均抑制PHEN 引起主动脉张力,但是对KCl 引起的主动脉张力无抑制作用,与CON 组比较,在CH 组MCD 预处理抑制作用无进一步增强。(2)两组MCD 预处理均抑制对PHEN 引起的肺动脉张力,但对KCl 引起的肺动脉张力也无抑制作用,与CON 组比较,在CH 组MCD 预处理抑制作用也无进一步增强。提示,电压依赖性钙通道不依赖于胞膜窖的完整性,PHEN 介导的血管收缩可能依赖于胞膜窖的完整性,但慢性低氧预处理对这一过程没有影响。 【创新性】 本课题预期结果:(1)在正常大鼠上,肺动脉与主动脉上均存在胞膜窖分布密度和Cav1 表达,并对血管张力产生影响。(2)在CH 大鼠上,肺动脉胞膜窖分布密度和Cav1表达,以及血管张力的变化,可能与主动脉存在不同。本课题试图阐明肺循环与体循环血管TRPC1/SOCC 与胞膜窖(Cav1)的关系,探索慢性低氧肺高压发病过程中,肺循环与体循环血管张力变化和TRPC1/SOCC 调控的不同特点,为寻找治疗肺高压的新靶点提供理论依据。

    • 原发性高血压大鼠外周小动脉内皮细胞线粒体动力学在NO相关的内皮细胞功能障碍中的调节作用

      2014, 35(S1):116-116.

      摘要 (1818) HTML (0) PDF 1.32 M (18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原发性高血压外周小动脉内皮细胞中均存在线粒体动力学的异常与内皮功能障碍。研究表明线粒体功能障碍发生于内皮功能障碍之前,而内皮功能障碍发生于原发性高血压之后。 【设计思路】 首先,研究原发性高血压大鼠外周小动脉内皮细胞中的线粒体动力学的异常改变情况。然后:改变正常外周小动脉内皮细胞线粒体动力学,观察内皮细胞变化情况。其次,将正常大鼠施加相应应激因素,使其向原发性高血压方向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定时测量大鼠外周小动脉内皮细胞损伤情况、线粒体动力学情况以及大鼠血压变化,来寻找以上三者发生异常的因果关系。最后,改善原发性高血压大鼠线粒体功能,观察大鼠血压的改善情况。 【实验内容】 首先,分别取正常大鼠与原发性高血压大鼠外周小动脉内皮细胞进行原代培养,检测两组细胞内线粒体的形态与分布;融合相关基因OPA1L、MFN1、MFN2的表达情况;分裂相关基因FIS1、DRP1的表达情况。然后,使用转染技术降低正常大鼠外周小动脉内皮细胞相应影响线粒体动力学基因的表达,检测eNOS的表达情况;BH4的含量;ROS与ONOO-的含量。再通过转染技术使上述表达下降了的基因再次恢复表达,同样测上述指标。其次,给正常大鼠高脂质食物、限制其行动并使其一直处于恐惧中,在其向原发性高血压发展的过程中,定时监测大鼠血压变化;大鼠外周小动脉内皮细胞中线粒体的形态与分布;融合相关基因OPA1L、MFN1、MFN2的表达情况;分裂相关基因FIS1、DRP1的表达情况;eNOS的表达情况;BH4的含量;ROS与ONOO-的含量。最后,给予原发性高血压大鼠运动与饥饿处理,观察线粒体动力学与血压的变化。 【材料】 SD大鼠与原发性高血压大鼠。 【可行性】 所涉及指标及依据背景,均有文献支持。使用的技术均为常规实验技术。 【创新性】 首次研究线粒体动力学在原发性高血压大鼠外周小动脉内皮细胞中的改变,首次提出线粒体动力学异常与原发性高血压之间的因果关系,与线粒体动力学在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与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寻找原发性高血压预防与治疗上新的靶点。

    • PM2.5对大鼠肺血管功能的影响研究

      2014, 35(S1):116-117.

      摘要 (1499) HTML (0) PDF 1.34 M (18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2013年,“雾霾”成为年度关键词。雾霾主要组成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PM2.5),而加重雾霾天气污染的罪魁祸首就是PM2.5。当PM2.5进入气道后,有些被吞噬细胞吞噬和树突状细胞识别后,转运至肺间质,既可被淋巴系统清除或入血达全身各处,也可在肺间质内沉积形成病灶。在病理技术课堂上通过镜下观察可以发现一种现象:尘细胞会更多的分布在肺血管周围。机体内各种刺激经由细胞内的信号网络转导后引起相关基因表达和细胞因子生成,并因此改变正常时增殖和凋亡之间的平衡状态时就会引发肺血管功能改变,导致肺血管管腔狭窄、肺动脉高压(PAH)等疾病。然而,PM2.5作为一种刺激因子,是否会对肺血管产生一定的影响未见报道。 【设计思路】 探究在不同浓度的PM2.5环境之中,尘细胞在肺血管周围的分布情况,以及对肺血管的影响程度及其所造成的肺血管病理组织改变。 【实验内容】 (1)在体实验组:对照组、PM2.5低剂量组(2.5 mg/mL)、PM2.5中剂量组(5 mg/mL)、PM2.5高剂量组(10 mg/mL),共四组,按3 mL/kg大鼠体重分别灌注不同浓度的颗粒物悬浮液。6周后:①制备小鼠肺冰冻切片,H-E染色观察尘细胞聚积部位。②显微镜下测量肺小动脉管壁厚度与血管直径之比。③显微镜下测量肺血管壁面积与肺血管总面积之比。④MASSON染色观察肺动脉壁胶原纤维增殖情况。⑤免疫组织化学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表达。(2)离体实验组:分离提取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分为对照组、低剂量PM2.5(25 mg/L)、中剂量PM2.5(50 mg/L)、高剂量PM2.5(100 mg/L),持续作用时间为48 h。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蛋白质印迹法检测PCNA(增殖细胞核抗原);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情况。 【材料】 实验仪器:细胞培养箱、酶标仪、电泳仪、光学显微镜等;试剂:PCNA、DMEM培养液、胎牛血清、MTT试剂盒等。 【可行性】 实验所需动物、药品、试剂、耗材均已购得;本课题所涉及方法和技术课题组同学均已掌握并可独立完成; 【创新性】 目前,对于引起肺血管病变机制的研究多种多样。然而,关于沉积于肺血管旁吞噬了PM2.5的巨噬细胞(尘细胞)是否会对肺血管产生影响并未见研究。通过此项研究,能够进一步明确:吞噬了PM2.5的巨噬细胞(尘细胞)所引起的肺部组织损伤的机制,并且能够为一些以肺血管损伤、病变为基础的疾病提供理论基础。

    • 虎杖苷在小鼠冠状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2014, 35(S1):117-118.

      摘要 (1411) HTML (0) PDF 1.33 M (18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心脏冠状动脉阻塞,再灌注疗法,极易造成大量自由基产生、钙超载和心肌细胞凋亡等损害。减少心肌细胞再灌注后凋亡仍是治疗冠心病的首要任务。研究表明虎杖苷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有增加NO含量,减少自由基损害、提高心功能的保护作用,但其具体机制不明。 RhoA/ROCK通路的激活是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参与细胞凋亡的机制之一。新近研究表明,生理状态下,血管紧张素受体Ⅱ2型(AT2R)可通过激活RhoA-Pser188抑制ROCK下游通路,达到保护细胞正常生理状态的作用。因此,我们提出,病理状态下,AT2R对ROCK通路的影响是什么?虎杖苷对心肌缺血再灌注(I/R)是否通过该通路起到保护作用?因此,该项目的研究为虎杖苷改善冠脉血流、提高心功能提供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 【设计思路】 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I/R组,单纯虎杖组和虎杖治疗组。通过观察不同时间节点:术后1 h、24 h和7 d,通过心动超声及各种生化检测,研究缺血再灌注机制,并在此基础之上,研究虎杖对缺血再灌注的保护机制。 【实验内容】 (1) 建立小鼠缺血再灌注(I/R)模型。(2) TTC和evans blue染色,并检测凋亡。(3) 留取血清检测cTnT。(4) 留取蛋白检测ROCK激酶活性、RhoA-Pser188、AT2R。(5) 检测血清和组织中NOS、iNOS 活性及 NO 含量。 【材料】 C57小鼠24只,小动物超声仪,小动物心电图测量仪和各种生化检测仪器。 【可行性】 深圳大学机能平台具备所有小动物心功能检测和生化指标检测仪器。 【创新性】 本项目首次提出虎杖苷通过AT2R磷酸化RhoA-Pser188位点,从而抑制ROCK-心肌细胞凋亡通路,深入阐明虎杖苷保护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本项目首次在整体动物模型基础上,研究中药单体虎杖苷对心脏缺血-再灌注的治疗作用,摸索治疗的最佳浓度和作用的时间窗,具有很好的新药开发和临床应用前景。其次,本项目围绕虎杖苷改善冠脉血流,从分子、细胞、组织及整体水平等多个层次对其作用机制展开深入的研究,有较大的基础理论价值。

    • 头低位训练对脑缺血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

      2014, 35(S1):118-118.

      摘要 (1766) HTML (0) PDF 1.32 M (18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脑缺血是一种临床高发病,它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以学习、记忆、认知、执行功能障碍为特征的一种认知障碍性疾病,但由于其病因不明,尚无特效防治方法,选择有效的防治方案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脑缺血的可逆性有赖于脑供血的功能恢复,在有效的时间窗内恢复细胞功能,减少低灌注造成的损伤。在历史上和世界上长期坚持有规律的头低位甚至倒立,能给人体带来三大益处:一是提高智力和反应能力;二是延缓衰老,增神提志;三是预防和治疗各种长期直立和劳累带来的疾病,特别是脑血管疾病。但是,尚未见有关规律性头低位训练对脑缺血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及其机制的具体科学研究。所以本实验应用行为学、形态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等实验手段,深入研究了脑缺血急性期后头低位训练对脑缺血后沙鼠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对沙鼠认知功能的影响 【设计思路】 本课题拟通过水迷宫检测头低位不同时间点、角度,通过行为学、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比较不同组间头低位对沙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影响;并检测血管内皮功能探讨头低位改善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及其参与机制。 【实验内容】 (1)我们应用沙鼠全脑缺血模型(因为沙鼠没有Willis环,所以被广泛用于全脑缺血模型)。运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观察头低位训练对脑缺血沙鼠认知功能的作用。(2)通过免疫组织化学、蛋白质印迹、real-time PCR技术,检测头低位训练对脑缺血后海马神经元学习记忆关键因子CaMKII磷酸化水平的影响。(3)通过检测血中NO含量,探讨血管内皮的功能变化。 【材料】 bcl-2抗体,bax抗体,caspase-3抗体,neun抗体,cam抗体,NO试剂盒,ROS试剂盒,沙鼠。 【可行性】 本实验室硬件设施完善,本课题所涉及方法和技术课题组同学均已掌握并可独立完成。 【创新性】 该课题致力于研究头低位训练对脑缺血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及其神经-血管耦联机制;阐明头低位改善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及其参与机制。为脑缺血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改善提供康复手段,为其药物防治提供潜在靶点。

    • Klotho对脊髓继发性损伤的调节作用及机制研究

      2014, 35(S1):118-119.

      摘要 (1439) HTML (0) PDF 1.33 M (18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脊髓损伤(SCI)后,病灶区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神经细胞凋亡所引起的继发性损伤是创伤后神经功能障碍和影响修复再生的主要原因。已知,Klotho基因缺失鼠(KL-/-)的表型类似人类的衰老表现,包括寿命缩短、动脉硬化、皮肤肌肉萎缩、认知障碍、运动神经元受损、软组织钙化、听力下降、骨质疏松等,但Klotho在中枢神经损伤领域的研究,还知之甚少。 【设计思路】 本项目将发现klotho对脊髓损伤修复的调节作用,明确klotho通过调节氧化应激及细胞凋亡的作用,阐明klotho对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修复的调节机制。 【实验内容】 确立Klotho过表达的脊髓损伤动物模型;评估Klotho促进损伤后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观察神经组织形态学的改变,评估Klotho对神经胶质瘢痕形成的影响;分析ROS、SOD、8-ohdg等氧化应激及细胞凋亡水平,并筛选其作用靶分子,阐明其作用机制。 【材料】 利用干细胞联合基因治疗手段,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作为基因搭载受体,使其过表达klotho基因,并移植到脊髓损伤大鼠模型。 【可行性】 辽宁医学院神经生物学教研室和辽宁医学院神经退行性疾病实验室(辽宁省重点实验室)一直从事神经系统损伤的基础研究,并熟练掌握各种实验技术和方法,并且拥有研究所需的实验场所和设备,因此对完成本课题具有较强的优势。 【创新性】 揭示Klotho对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机制,为研究脊髓损伤的基础研究和新型神经营养药物的研发,提供基础。

    • 布地奈德雾化吸入对慢性哮喘所致小鼠脑内神经炎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2014, 35(S1):119-119.

      摘要 (1909) HTML (0) PDF 1.32 M (19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慢性哮喘是一类呼吸系统慢性炎症性疾病,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是目前治疗慢性哮喘的首选药物。来自临床的零星研究提示,哮喘引起的间歇性缺氧和气道炎症可能会对脑组织产生不利影响。因而推测哮喘引起的外周炎症可能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的病理改变。因此,本文工作拟通过建立慢性哮喘小鼠模型,研究慢性哮喘和布地奈德雾化吸入对小鼠脑内炎症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设计思路】 建立慢性恶化性哮喘模型、予以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观察哮喘及激素治疗对成年小鼠脑内的神经炎症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实验内容】 成年小鼠第0天和第14天两次腹腔注射卵白蛋白(ovalbumin, ova)致敏剂溶液(10 g ova和1 mg氢氧化铝粉末溶于0.2 mL生理盐水中)。第21天开始在雾化吸入箱(30 cm×18 cm×13 cm)内予以1% ova激发刺激,隔天1次,每次激发30分钟。每隔8次普通激发,用10% ova恶化激发一次(共三次),共激发29次。治疗组小鼠激发后用0.5 mg/mL的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检测肺部病理变化和动物肺泡灌洗液中TNFα、IL-1β,以验证慢性哮喘模型是否造型成功;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小鼠海马和皮层神经元中神经元数目来研究慢性哮喘及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对脑损伤的影响;观察脑内小胶质细胞的增殖活化、检测脑内皮层和海马组织中TNFα、IL-1β、TGFβ、IL-10等炎症因子水平,研究小鼠脑内炎症反应;应用蛋白质印迹方法检测脑内NF-κB/p65及TLR4的表达等探讨相关机制。 【材料】 2个月龄雌性BALB/c小鼠,雾化吸入箱,免疫组化及分子生物学实验等相关试剂。 【可行性】 立论依据充分,且有较好的前期研究基础。 【创新性】 揭示慢性哮喘导致成年小鼠脑内的神经炎症;阐明布地奈德雾化吸入通过抑制TLR4-p65/NFκB信号通路改善哮喘所致的神经损伤。

    • Nesfatin-1对帕金森病模型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2014, 35(S1):120-120.

      摘要 (1686) HTML (0) PDF 1.32 M (16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帕金森病(PD)是一种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但至今尚无有效的药物或方法能阻止或逆转PD的病情发展。Nesfatin-1是2006年发现的,由82个氨基酸组成的能够抑制摄食的脑肠肽。研究发现nesfatin-1可通过抗凋亡及抗炎机制发挥神经保护作用,但是nesfatin-1能否对多巴胺(DA)能神经元发挥保护作用尚不清楚。本室前期研究证实nesfatin-1能够改变DA能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因此,本研究拟在鱼藤酮制备的PD模型上,观察nesfatin-1对DA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 【设计思路】 鱼藤酮是一种制备PD模型的环境毒素,是线粒体复合物I的特异性抑制剂,通过损伤线粒体途径导致细胞凋亡。因此本实验拟在鱼藤酮诱导的PD细胞和大鼠模型上,观察nesfatin-1对鱼藤酮诱导的线粒体功能损伤及其介导的细胞凋亡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其分子机制,阐明nesfatin-1可能通过Gs-cAMP-PKA通路影响Bad蛋白的磷酸化水平从而发挥其保护线粒体及抗凋亡的作用。 【实验内容】 在鱼藤酮制备的PD细胞模型上,应用MTT法、流式细胞仪技术、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方法,检测nesfatin-1对鱼藤酮所致的细胞存活率、线粒体复合物I的活性、线粒体跨膜电位差、活性氧、PKA蛋白水平、Bad蛋白磷酸化、线粒体细胞色素C的释放、caspase-3活性及细胞凋亡形态学变化的影响。此外,在鱼藤酮制备的PD大鼠模型上,应用免疫组织化学,蛋白质印迹、TUNEL染色等方法进一步研究nesfatin-1对黑质DA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材料】 MTT、罗丹明123、H2DCFDA、PKA抗体、磷酸化Bad蛋白抗体、TH抗体(Sigma公司),细胞色素C单克隆抗体(Clontech公司),Caspase-3抗体凋亡试剂盒(BD公司),Hoechst33258(Beyotime公司),TUNEL试剂盒(Roche公司)。 【可行性】 前期研究已证实500 nmol/L鱼藤酮处理MES23.5细胞24 h后,细胞存活率降低,线粒体跨膜电位差降低,nesfatin-1预孵育能拮抗鱼藤酮诱发的改变。实验所在学科为国家生理学重点(培育)学科,具备完成实验所需实验技术和设备。 【创新性】 证实nesfatin-1对DA能神经元的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并阐明了介导的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和分子机制,为研制新的预防和治疗PD的药物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

    • TRPC通道在阿尔茨海默病(AD)大鼠的蛋白表达及其功能研究

      2014, 35(S1):120-121.

      摘要 (1445) HTML (0) PDF 1.33 M (17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也称老年痴呆症,是发生在老年人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记忆力丧失、认知功能减退以及人格改变。AD的发病病因和机制至今尚不清楚。瞬时受体电位阳离子通道(TRPC)是一类非选择性Ca2+通道,广泛表达于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和中枢神经系统,主要维持细胞内、ER和线粒体的Ca2+水平。在神经系统,主要参与神经增殖和退行性变。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研究表明,TRPC4通道参与到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中,但目前TRPC通道在阿尔茨海默病动物模型神经组织中的表达和功能机制尚不清楚。 【设计思路】 本项目采用寡聚型Aβ早期AD大鼠模型,对TRPC家族通道在神经系统的表达进行分析,给予TRPC通道激活剂和阻断剂,观察分离神经细胞的钙代谢变化及AD大鼠的行为学改变,探讨TRPC通道在AD发病过程中的作用。 【实验内容】 (1)大鼠海马区注射Aβ寡聚体构建早期的阿尔茨海默病模型;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的神经元损伤和学习记忆功能障碍及病理学改变。(2) 分离海马区的神经元细胞,利用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TRPC家族通道在神经组织中的表达。(3)分离海马区的神经元细胞,给予TRPC通道的激活剂和阻断剂,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技术,检测神经细胞的胞内钙离子浓度变化。(4)给予在体AD大鼠模型TRPC通道的激活剂和阻断剂,观察大鼠的行为学改变。 【材料】 Morris水迷宫设备、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 【可行性】 研究室拥有本实验所需的设备和大鼠AD模型制备技术。学生拥有基本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技能。 【创新性】 目前TRPC通道在阿尔茨海默病动物模型神经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功能机制尚不清楚,未见有相关报道;试验结果可以为以TRPC通道为靶点的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物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 Exendin-4对AD样学习记忆减退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

      2014, 35(S1):121-122.

      摘要 (1752) HTML (0) PDF 1.33 M (18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一种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异常过度磷酸化的细胞骨架蛋白Tau和神经丝(NFs)是早期病理改变,与胰岛素信号的失调存在密切关系。艾塞那肽Exendin-4是哺乳动物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 1, GLP-1)受体的有效激活剂,能够增加葡萄糖的利用和代谢,与脑内GLP-1R结合后有神经保护作用。 【设计思路】 采用胰岛素抵抗的AD动物模型,研究艾塞那肽对AD样认知、记忆减退和神经纤维退行性变的影响;检测动物的学习记忆能力、胰岛素信号分子、NF的糖基化和磷酸化、突触素的表达水平,进一步阐明胰岛素信号和神经纤维退行性变的关系和可能的机制。 【实验内容】 (1)实验分组:本实验采用PS1/APP/Tau三转基因鼠(3×Tg-AD)和c57BL6小鼠(野生鼠),每种小鼠分4组:①、②组高糖高脂饲料饲养8周,腹腔注射STZ一次建立Ⅱ型糖尿病模型;③、④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①、③组皮下注射Exendin-4,给药治疗8周,②、④组不给药,等量注射生理盐水8周。(2)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3) 处死小鼠,迅速取脑,左半脑置于10%中性甲醛固定,病理切片用于免疫组织化学荧光。右半脑组织裂解匀浆,蛋白质印迹技术检测小鼠脑组织相关蛋白的改变。 ELISA检测各组小鼠脑内Aβ40和42的沉积。 【材料】 动物:PS1/APP/Tau三转基因鼠(3×Tg-AD)、c57BL6小鼠(野生鼠);试剂: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艾塞那肽(Exendin-4 ) 【可行性】 本团队前期Exendin-4对人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细胞的保护性实验,提示Exendin-4的保护作用,给我们后期动物实验打下的基础。 【创新性】 (1)本设计采用的Tau/APP/PS1三转基因小鼠,建立同时具有NFT和SP两种病理改变和学习记忆障碍的动物模型,能更好的模拟临床AD的发病过程和病理特征。(2)本设计建立胰岛素抵抗的AD模型,有利于阐明了胰岛素信号转导途径的失调在 AD的发病的重要作用。(3)本项目所要阐明的实验现象和机制,还没有相关的研究报告,有很好的创新性和前沿性。

    • 基于中枢5-HT减少模型的肥胖与抑郁症关联机制初步研究

      2014, 35(S1):122-122.

      摘要 (1674) HTML (0) PDF 1.32 M (16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流行病学统计资料显示,抑郁症患者有较高的患肥胖症的几率,或是肥胖人群有较高的患抑郁症的几率,抑郁与肥胖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目前的报道基本上仅仅是对这种关联现象的描述,尚缺少机制研究。影响抑郁症发生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先天遗传基因的影响和后天的各种环境因素的作用。其中,中枢神经系统五羟色胺(5-HT)缺少被认为是抑郁症的其中一种病因,这个观点已经被很多研究报告所证实。同时,另外有一些研究报告显示中枢5-HT减少也会引起肥胖。因此,基于对过去发表文献的总结分析,我们认为中枢5-HT减少是抑郁与肥胖之间存在关联性的其中一个原因。 【设计思路】 综上所述,本课题将研究中枢5-HT减少对抑郁和肥胖的影响,以期证实中枢5-HT减少是抑郁和肥胖之间的重要连接点。课题的开展首先要建立中枢5-HT减少的动物模型。目前申请人指导教师课题组已有相关的动物模型,该模型利用Cre-loxp系统在中枢5-HT能神经元内条件性敲除转录因子Lmx1b,Lmx1b在5-HT神经元的分化成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课题组前期已证实Lmx1b敲除会引起5-HT的减少。因此,本课题的开展接下来将会通过行为学实验研究中枢5-HT减少对小鼠抑郁表型的影响,以及通过体重称量和腹部脂肪组织切片的观察研究其对小鼠肥胖表型的影响,同时利用分子生物学和免疫组化方法研究相关基因的表达。 【材料】 实验所需材料主要为pet1-cre lmx1bflox/flox小鼠,目前实验室已有该小鼠。 【可行性】 5-HT 能神经元内敲除lmx1b会导致中枢5-HT减少,中枢5-HT减少会引起抑郁和肥胖的事实均已被之前的研究报告证实,本项目试图利用lmx1b敲除小鼠论证中枢5-HT减少为肥胖和抑郁共病的基础,理论上是可行的。同时本课题组已拥有小鼠模型以及实验所需的行为学、组化等相关仪器,也有相关的研究基础,从实验条件和研究基础上均是可行的。 【创新性】 抑郁症与肥胖之间有关联的现象报道的很多,但是具体机制知之甚少,我们认为5-HT可能是抑郁症与肥胖之间关联性的基础。本项目组试图通过5-HT验证抑郁症与肥胖的相关性,是抑郁症诱导疾病中的新领域,为肥胖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为基于5-HT设计肥胖治疗药物提供实验依据。

    • 脑卒中改变肝脏CYP2B代谢环磷酰胺功能的研究

      2014, 35(S1):122-123.

      摘要 (1803) HTML (0) PDF 1.33 M (20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题依据】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是否影响肝脏药物代谢能力,尚不清楚。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常见疾病之一。临床资料和实验室的前期工作均提示,脑卒中急性期可明显影响甲状腺激素分泌。文献报道,甲状腺激素对肝脏药物代谢酶(如CYP2B)具有调控作用。恶性肿瘤是引发脑卒中的多见原因,同时肿瘤患者需按疗程连续服用抗肿瘤药物,故研究脑卒中时抗肿瘤药物的代谢变化,可为指导临床用药提供重要实验数据。 【设计思路】 环磷酰胺为临床上最常用的烷化剂类抗肿瘤药,主要经肝脏CYP2B代谢生成具有抗肿瘤活性的磷酰胺氮芥。研究拟观察脑卒中能否通过影响甲状腺激素改变肝脏CYP2B表达,并探讨环磷酰胺药物代谢动力学变化。 【实验内容】 (1)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短暂缺血型脑卒中模型,结合细胞实验,通过多种分子生物学手段分析甲状腺激素水平与肝脏甲状腺激素受体表达量、穿核能力,以及与CYP2B启动子结合能力之间的关系,从而阐明中枢神经系统对肝脏CYP2B调控作用机制。(2)利用脑卒中动物模型,分析单次环磷酰胺给药后活性代谢物磷酰胺氮芥的血药浓度变化的时间曲线,从而为临床制定用药方案提供参考。 【材料】 Wistar雄性大鼠,环磷酰胺,和RT-PCR,蛋白质印迹,EMSA,ChIP,CoIP等实验相关材料,以及高效液相色谱仪等设备。 【可行性】 (1)文献及前期结果提示,甲状腺激素可能是脑卒中时肝脏CYP2B代谢能力改变的信号传递分子。(2)已具备建立大鼠脑卒中模型。(3)实验室具备相应的器材及设备。 【创新性】 通过研究脑组织损伤时机体药物代谢变化,将阐明内源性激素可能作为重要信号传递分子,介导中枢神经系统调控肝脏药物代谢功能的作用机制。研究选择临床多发病脑卒中为代表探讨药物代谢变化,具有理论和实际的研究价值。

    • 灵芝酸对2型糖尿病肾病大鼠免疫调节作用

      2014, 35(S1):123-124.

      摘要 (1571) HTML (0) PDF 1.34 M (18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糖尿病肾病已成为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其发生、发展与免疫因素密切相关,灵芝酸具有调节免疫等多种药理作用。 【设计思路】 观测2型糖尿病大鼠肾组织形态结构和免疫因子的变化,探讨灵芝酸对2型糖尿病大鼠肾病的干预作用。 【实验内容】 (1)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2)检测肾脏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和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等指标;(3)察肾组织形态结构;(4)检测肾脏T/B细胞标志分子(CD4和CD8α/β)和效应分子(TNF-α、IFN-γ和TGFβ)的变化。 【材料】 8周龄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A)组,模型(B)组、灵芝酸低浓度(C)组、灵芝酸高浓度(D)组,每组20只。适应性饲养7 d,B、C、D组高脂高糖喂养4周,静脉30 mg/kg注射1%链脲佐菌素(STZ)制备模型,C组灵芝酸3.0 mg/(kg·d)灌胃,D组灵芝酸6.0mg/(kg·d)灌胃,A和B组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20周龄,监测24 h尿量、尿白蛋白及尿肌酐(Ucr)、Ccr和UAER水平;分离血清,测定血糖,血肌酐及尿素氮水平;肾脏称重,计算肾脏指数;H-E,PAS和Masson染色观察肾组织病理变化、肾小球胶原纤维及ECM聚集情况;免疫组化SP法检测TGFβ;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肾脏CD4和CD8α/β;ELISA方法检测TNF-α、IFN-γ和TGFβ。 【可行性】 前期实验结果表明:(1)20周龄时,与A组比较,B组各肾功能指标均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出现糖尿病肾病的明显特征;与B组比较,C组和D组各肾功能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2)与A组比较,B组出现肾小球肥大、纤维化,基底膜增厚等病理改变,肾小球面积及系膜增殖指数明显增大;与B组比较,C组和D组肾脏病变明显减轻,肾小球面积及系膜增殖指数明显降低。 【创新性】 系统研究灵芝酸对对大鼠肾组织保护作用,对临床糖尿病肾病的防护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 人工合成红景天苷对脂多糖诱导大鼠急性肺损伤早期防治作用的机制初探

      2014, 35(S1):124-124.

      摘要 (1921) HTML (0) PDF 1.32 M (19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及设计思路】 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是呼吸道重大疫病(如SARS、禽流感等)的病理基础,ALI进一步发展即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民间用红景天治疗肺炎咳嗽和咳血等症状已有上千年历史,新近发现传统中药红景天对ALI具有保护作用,其主要有效成分红景天苷可能发挥主要功能,但机制不详。目前如何开发人工合成的高纯度红景天苷替代日益枯竭的红景天资源用于临床治疗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的初步研究提示,人工合成红景天苷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大鼠的ALI早期具有防治效果。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探究红景天苷治疗ALI的分子机制。 【实验内容】 动物实验:LPS气管滴注构建ALI的大鼠模型,实验分组:对照组、LPS组、LPS + 地塞米松组、LPS + 不同剂量红景天苷组,观察指标:血气分析(PaCO2、PaO2、pH)、血球分析(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数等)、肺大体和肺组织形态学(H-E染色)、肺系数和肺湿/干重比、肺泡灌洗液(总蛋白含量、中性粒细胞数、促炎因子NF-κB、IL-1和IL-6水平);细胞实验:分离培养大鼠肺泡巨噬细胞,并与大鼠肺泡巨噬细胞系NR8383同步进行实验,实验分组:对照组、LPS组、LPS + 不同剂量红景天苷组。细胞经相应药物处理,收集细胞和培养上清,检测关键炎症信号通路LPS/NF-κB(如NF-κB转录活性、NF-κB与DNA结合活性和NF-κB核转位等)和LPS/MAPK(如p38、ERK 和JNK磷酸化)的改变, ELISA测定培养上清中NF-κB、IL-1和IL-6等炎症介质含量。最后进行统计学分析。 【材料】 雄性SD大鼠,NR8383细胞系,纯度>99.5%的人工合成红景天苷,LPS。 【可行性】 前期预实验结果提示人工合成红景天苷对LPS诱导大鼠ALI早期具有防治作用。目前已成功分离培养大鼠肺泡巨噬细胞,为在细胞分子水平探讨作用机制提供可能。 【创新性】 首次探究人工合成红景天苷对LPS诱导大鼠ALI早期的防治作用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

    • 肝Xβ亚型受体(LXRβ)选择性激动剂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

      2014, 35(S1):124-125.

      摘要 (1633) HTML (0) PDF 1.33 M (18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现今主流学说认为阿尔兹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发病主要为β淀粉样蛋白的沉积,即Aβ假说;但如何利用药物进行干预,一直未有重大突破。研究显示:激活LXR可上调ABCA1和ApoE的表达,促进脂类流出和膜内外脂类的重新分配,降低胆固醇浓度,进而减少Aβ的分泌并促进其清除。LXR有α和β两种亚型。现有的LXR激动剂均同时激动LXR α和β受体,而LXRα的激活是造成该药副作用的主要原因。故本课题拟研究一种新合成的化合物——LXRβ亚型激动剂(以下简称C19)对AD的治疗效果,探究其选择性激活LXRβ亚型后,调节胆固醇代谢进而影响AD发病进程的治疗新思路。 【实验内容】 离体实验:建立AD细胞模型和血脑屏障模型,均分别行DMSO(溶剂组)、T0901317(阳性对照组)、C19(实验组)处理,检测ABCA1、ApoE、Aβ含量及外排胆固醇能力,探究C19对脂质转运及Aβ产生和清除的影响。在体实验:随机分组的AD小鼠行C19(AD实验组)、T0901317(AD阳性对照组)、DMSO (AD溶剂组)处理,并设立AD空白对照组(未处理)和C57空白对照组(未处理),3个月后取大脑额顶皮质、海马、脑脊液、血液、肝肾等组织器官,检测ABCA1、ApoE、Aβ等蛋白表达量以及胆固醇如24OHC含量、肝肾毒性等指标,拟验证C19可通过胆固醇代谢途径对Aβ生成和清除产生影响,减少Aβ的生成,实现对AD的治疗作用。 【材料】 APP-PS1转基因AD小鼠、星形胶质细胞、脑微血管内皮细胞、转染CHOAPPsw细胞 【可行性】 已对部分APP/PS1转基因小鼠腹腔注射C19 3个月,取脑,冰冻切片,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老年斑变化,发现C19可明显减少海马皮质的Aβ含量,改善大脑皮质萎缩状况;对肝肾功能、血脂等指标的检测显示,AD实验组和AD空白对照组、AD溶剂组之间胆固醇代谢相关指标有明显差异;肝肾组织切片HE染色显示C19暂无明显毒副作用。 【创新性】 首次合成靶向LXRβ亚型的AD治疗药物,不受α亚型的毒副作用影响;首次研究特异性激活LXRβ亚型后,对胆固醇代谢、Aβ沉积和AD病情的影响机制;首次研究转基因AD小鼠脑脊液中24OHC浓度及C19对其在中枢和外周的浓度变化的影响。

    • 虾青素对脊髓压迫性损伤脱髓鞘病变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

      2014, 35(S1):125-126.

      摘要 (1735) HTML (0) PDF 1.33 M (18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在临床上,脊髓压迫性损伤(CSCI)十分常见,但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在CSCI过程中脊髓血液循环障碍,缺血使细胞内产生大量ROS,自由基同膜脂质不饱和脂肪酸作用致膜脂质过氧化,一方面导致内质网应激,激活内质网caspase12, caspase12在无Cyt-C的参与下激活下游的caspase9和caspase3,级联反应发生;另一方面内质网应激释放大量Ca2+,引起胞浆Ca2+超载,而大量Ca2+从胞浆进入线粒体导致其膜的结构及通透性改变,其结果是Cyt-C的过度释放,进而激活caspase9和caspase3,级联反应发生,引起少突胶质细胞凋亡。研究表明,CSCI中少突胶质细胞(OL)凋亡是诱发脱髓鞘病变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脱髓鞘病变是CSCI继发性损伤的重要病理改变之一。因此,如何抑制少突胶质细胞凋亡,是控制CSCI病情发展的关键。虾青素是目前发现的最强的天然抗氧化物质,具有强大的自由基清除和抗凋亡能力,但关于虾青素对CSCI脱髓鞘病变的影响尚未见报道。 【设计思路】 本实验通过自制脊髓压迫器,建立脊髓压迫性损伤大鼠模型,对虾青素抗OL凋亡及其机制进行研究。 【实验内容】 (1)建立CSCI大鼠模型,根据BBB评分法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定。(2)LFB染色观察脱髓鞘病变,并用神经纤维髓鞘计数法计数。(3)分别利用TUNEL和化学发光法检测OL凋亡数量和自由基含量的变化。(4)利用荧光双标分别检测少突胶质细胞中Cyt-C、caspase-12和caspase-3的表达变化,利用Ca2+荧光剂测量细胞内游离Ca2+的浓度,激光共聚焦检测线粒体内Ca2+的浓度,在分子生物学层面上对CSCI中OL的凋亡机制以及虾青素的作用途径进行研究。 【材料】 雄性SD大鼠,脊髓压迫器,高纯度虾青素等。 【可行性】 (1)本课题组成功研制脊髓压迫器,并取得专利ZL:200520009289X;稳定性高,可靠性强。(2)LFB染色显示虾青素治疗组脱髓鞘病变显著低于CSCI组,初步证明虾青素可明显减轻CSCI后所导致的脱髓鞘病变。 【创新性】 (1)首次将虾青素应用于CSCI的研究和治疗,并取得初步成果;(2)对少突胶质细胞凋亡的内质网途径和线粒体途径进行研究,并把两条途径联系起来。

    • 关节应力平衡失调对大鼠膝关节退变的影响

      2014, 35(S1):126-126.

      摘要 (1619) HTML (0) PDF 1.33 M (16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与生活质量的慢性退行性骨关节病。经典的OA动物模型是以膝关节直接损伤为前提,研究多局限于疾病的某一阶段及单一组织,对疾病的进展及关节各组织间的变化规律缺乏完整的认识。设计更接近临床OA发病过程的动物模型并综合观察,对系统认识OA的演变从而更有效的防治、避免“脚痛医脚”具有重要意义。 【设计思路】 资料显示,本体感觉功能重建可以改善OA的病情,提示感觉障碍与OA 存在某种联系。可以设想,反射弧传入受阻会引起关节周围肌肉张力及肌力改变,关节静止及运动过程处于非生理状态,可造成关节软骨应力平衡失调,引发关节一系列改变。观察这些改变的先后顺序及特点并探讨其可能存在的内部联系有助于对OA发病过程的全面认识。 【实验内容】 实验组选择性切断大鼠右侧L3、L4脊神经后根,正常对照组不进行手术。于术后2、6和10周取大鼠膝关节液并处死,取右侧完整膝关节,分离关节囊及韧带、半月板、股骨下端、胫骨上端、髌骨,制作组织石蜡切片。常规H-E染色、番红O/固绿染色观察骨组织学改变及特点;免疫组化染色对各组织IL-1β、TNF-α、MMP-1的表达进行观察分析。观察不同时期膝关节各构件的变化特点及规律。 【材料】 10周龄雄性Wistar大鼠,石蜡切片机,显微镜,相关试剂,图像分析系统。 【可行性】 预试验结果显示,随时间推移,实验组大鼠关节软骨依次出现表面粗糙、细胞排列紊乱、潮线复制、漂移和中断;透明软骨层变薄、钙化层逐渐增厚(P<0.05)甚至骨化;软骨下骨板厚度及骨小梁体积分数早期显著降低,后逐渐恢复并呈增大趋势(P<0.01); TNF-α、MMP-1阳性细胞见于关节软骨中层,随时间推移,表达呈递增趋势(P<0.01);软骨下骨未见典型TNF-α、MMP-1阳性细胞。显示关节软骨与软骨下骨可能存在不同的变化机制。 【创新性】 创建非关节构件直接损伤OA动物模型,避免创伤性骨关节炎嫌疑;在时间和空间上全面认识OA发病及进展,更好地认识OA进程的关键靶点和机制。

    • H2受体阻断剂在缓解和治疗胃食管返流症中的作用

      2014, 35(S1):127-127.

      摘要 (1703) HTML (0) PDF 1.32 M (16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胃食管返流症(GRED)是临床上常见疾病之一,约占总体人群的1/3~1/2。据调查,上海地区成人胃食管反流相关症状发生率为7.68%,GRED患病率为3.86%。文献研究表明,反酸可刺激食管粘膜5-羟色胺的分泌,导致食管平滑肌收缩协调受损,减少回流物质的清除,引起食管粘膜的损伤和食管炎。H2受体阻断剂类药物对胃肠道黏膜具有保护作用,临床上用于GRED的保护性治疗,然而作用机制并不是十分明确。 【设计思路】 通过离体和整体动物实验,观察H2受体阻断剂对下食管括约肌的作用,明确其在缓解和治疗GRED中的作用。在离体实验方面,我们用大鼠的下食道括约肌肌条的收缩紧张性、频率及幅度的变化来反映药物的作用和效果。在整体实验方面,利用NO对大鼠进行胃食管反流症的急性造模,通过观察食管粘膜的损伤直观反映受损结果,同时做药物的对比。 【实验内容】 制备大鼠下食道括约肌离体标本,在Krebs 溶液中,加入不同浓度法莫替丁、奥美拉唑、西咪替丁。记录下食道括约肌的肌张力和收缩频率,观察加药后药物对下食道括约肌的影响。采用硝酸甘油对大鼠进行急性胃食管反流征的病理建模。 【材料】 雄性SD大鼠,法莫替丁、奥美拉唑、西咪替丁等H2受体阻断剂类药物,硝酸甘油。 【可行性】 用澳大利亚AD Instruments 公司的多通道生物信号高速采集系统PowerLab/8s和张力换能器记录肌条的收缩。对于食管粘膜的损伤判断也采取直观的方法,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创新性】 H2受体阻断剂一直被认为抑制胃酸生成,而对于下食管括约肌是否具有作用目前没有明确的实验结果,把观察目标锁定在下食管括约肌同时结合整体观察是我们的主要创新。同时,把环状肌肉改成了肌条,能使我们的实验更加直观,有助于排除基础蠕动的影响。NO的急性病理造模也是目前在国际上比较前沿的方法。同时通过结合离体实验、整体观察,分析H2受体阻断剂在GRED的影响和作用。

    • 血管紧张素II-1型受体自身抗体直接抑制人肾上腺皮质细胞分泌醛固酮的机制探讨

      2014, 35(S1):127-128.

      摘要 (1568) HTML (0) PDF 1.33 M (17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子痫前期是妊娠期特发疾病,醛固酮(ALD)水平下降引起的血容量及胎盘灌注不足是子痫前期孕妇病情恶化的主要原因,但ALD下降的原因及机制不清。研究发现,子痫前期孕妇体内存在高滴度的血管紧张素II(AngII)1型受体(AT1R)自身抗体(AT1-AA)。AT1-AA可专一识别激活AT1R细胞外第二环表位(AT1R-ECII)肽段,发挥类内源性AngII样作用。本实验室前期发现,AT1-AA与子痫前期患者体内ALD呈负相关,且AT1-AA可使怀孕及未孕的大鼠血清ALD水平降低。提示AT1-AA可能通过某种直接或间接机制影响了肾上腺皮质细胞分泌ALD的功能。 【设计思路】 为排除其他因素对ALD分泌的影响,本研究拟通过离体实验探究AT1-AA是否可直接作用于肾上腺皮质细胞,干扰ALD分泌;如果是,进一步探究参与ALD分泌异常的关键酶及信号通路。 【实验内容】 将子痫前期患者血清中提纯的AT1-AA、提纯患者血清中AT1-AA后剩余的IgGs(nsIgG)、正常孕妇血清中提纯的IgGs(ngIgG)、AngII、AT1-AA+AT1R阻断剂氯沙坦、氯沙坦,分别作用于人肾上腺皮质球状带H295R细胞。不同时间点(6、12、24、48、72 h)后用放射免疫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ALD的分泌量。预实验结果显示,AT1-AA作用于H295R细胞12 h后上清中ALD含量下降,符合预期;然后用蛋白质印迹、RT-PCR、荧光分光光度法分别检测合成ALD的两种限速酶——StAR与CYP11B2的含量、转录、活性的变化;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介导ALD合成的经典信号通路AT1R-PLC-PIP2-PKC以及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交联激活的Ras-Raf-MEK-MAPK通路中重要信号蛋白的变化,并用阻断剂及siRNA技术对发生变化的关键信号蛋白的作用进行验证。 【材料】 H295R细胞株;DMEM/F12培养基;氯沙坦;PKC等信号蛋白单抗等。 【可行性】 理论上,已证实AT1-AA在体内与ALD的水平呈负相关,且肾上腺皮质细胞表面表达AT1R,因此有AT1-AA直接作用于肾上腺皮质细胞并干扰ALD合成的可能性。本实验室有支持蛋白质印迹、RT-PCR等实验相关设备,实验组成员也已掌握相关实验技术。 【创新性】 原创性地探究AT1-AA直接作用于肾上腺皮质细胞,抑制其分泌ALD的能力及其具体信号通路。同时证实AT1-AA除发挥类AT1R激动剂作用外,在某些病理情况下,也可能发挥与AngII相反的作用。

    • 芳香烃受体(Ahr)蛋白介导类风湿关节炎(RA)骨破坏机制研究的实验设计

      2014, 35(S1):128-129.

      摘要 (1799) HTML (0) PDF 1.33 M (17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近年发现,芳香烃受体蛋白(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 Ahr)与RA骨破坏密切相关,可能成为RA的潜在治疗靶点。 【设计思路】 Wnt信号通路是成骨分化成熟的必需信号,干扰Wnt信号通路可显著抑制成骨。我们的前期实验结果显示升高的Ahr抑制了成骨细胞的分化发育和功能。为此,我们推测Ahr的内源性配体可能会拮抗Wnt蛋白与受体的结合;或Ahr作为胞内蛋白可能会促进β-catenin磷酸化降解;以及Ahr入核后可能直接或通过抑制Wnt信号通路而间接抑制成骨的靶基因转录,最终导致RA骨破坏。 【实验内容】 本实验将通过测定关节炎小鼠Ahr活化后成骨细胞分化成熟中各期标志性分子表达量的变化,明确Ahr活化对关节炎小鼠成骨细胞分化、发育和功能的抑制作用;通过测定Ahr活化后各期成骨细胞相关转录因子表达量的变化,明确Ahr活化对关节炎小鼠各期成骨细胞转录因子的抑制作用;通过测定Ahr活化后各期成骨细胞Wnt信号通路相关分子表达量的变化,探讨Ahr抑制Wnt信号通路分子降低成骨的机制;最后通过体内实验评估Ahr对关节炎骨破坏的影响。 【材料】 胶原诱导关节炎小鼠,分离的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Ahr激动剂(TCDD)和抑制剂(DIM),real-time PCR、蛋白质印迹、免疫化学染色、流式细胞术、MTT、CHIP等实验方法中需要的各种试剂及设备。 【可行性】 相关文献显示Ahr激动剂可抑制成骨细胞分化发育,拮抗Ahr可改善关节炎症状,这为深入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我们的前期结果显示RA模型鼠关节成骨细胞高表达Ahr;Ahr表达量与骨密度负相关,原代培养关节炎小鼠成骨细胞的成熟度下降,这为本实验设计提供了数据支持。 【创新性】 本实验的设计理念是依据目前对Ahr与自身免疫病的研究进展及RA骨破坏病理改变机制的最新认识,即Ahr与RA骨破坏密切相关;本实验设计的科研假说是通过文献汇总提出的,具有一定原始创新性,即Ahr直接或干扰Wnt信号通路促进骨破坏;本实验设计如能获得预期结果,可能为RA骨破坏新机制的揭示提供实验数据,也可为同时抑制炎症和骨破坏的RA防治理念提供新靶标。

    • 纳米二氧化钛诱发氧化应激大鼠肾脏毒性的研究

      2014, 35(S1):129-129.

      摘要 (1667) HTML (0) PDF 1.32 M (17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纳米二氧化钛(nano-TiO2)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食品、医药等领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其生物安全性也越来越备受关注,是近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领域。目前,对TiO2纳米材料毒性研究多局限于机体健康状态下,而基于机体的疾病状态,尤其是机体氧化应激状态下的纳米材料毒性研究鲜有报道。 【实验内容】 通过肌肉注射四氧嘧啶构建SD大鼠氧化应激模型,通过对健康和氧化应激大鼠进行0.5、5及50 mg/kg体重剂量的TiO2纳米材料染毒,探讨其对肾脏组织的潜在不良影响。 【材料】 TiO2纳米材料,四氧嘧啶,尿素氮(BUN)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酶等联免疫吸附试剂盒,雄性SD大鼠,苏木精-伊红(H-E)染料。 【可行性】 前期文献调研扎实。西安医学院的SPF动物实验室,可饲养动物并进行动物实验。指导教师所在的基础医学部基础研究所有石蜡切片机等设备。指导教师从事纳米材料毒性方面的研究,可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及稳定、可靠的试剂供应。 【创新性】 临床上,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严重和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其发病机制比较复杂,但氧化应激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非常重要作用。但现在关于TiO2纳米材料对疾病状态(尤其是氧化应激状态)的机体的毒性研究鲜有报道。基于此,本研究利用大鼠氧化应激模型,通过对健康和氧化应激大鼠进行低、中、高剂量TiO2纳米材料染毒,探讨其对肾脏组织的潜在不良影响,希望能为纳米TiO2的安全使用及毒性的科学预防提供了可靠参考和实验依据。

    • 姜黄素对肌腱钙化及退变治疗作用的研究

      2014, 35(S1):129-130.

      摘要 (1571) HTML (0) PDF 1.39 M (19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肌腱病是一种常见的软组织疾病。从事剧烈运动的职业选手跟腱发病高达29%,人群中前臂伸肌肌腱病达1%,而其关键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且缺乏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姜黄素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据Blood、Nature等权威期刊刊登的研究报道具有抗炎、抗氧化、抑制癌症发生、缓解老年痴呆、促进炎症下肌腱细胞体外表型的维持的作用。我们实验室发现,在炎症环境下的肌腱细胞中,HIF-2a高表达。 【设计思路】 首先研究姜黄素在炎症环境下对肌腱细胞钙化的抑制作用和促肌腱组织表观维持能力,然后用微针给动物模型给药,观察姜黄素对肌腱病小鼠模型的治疗效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姜黄素功能的相关机制。 【实验内容】 (1)取Scx-GFP小鼠跟腱组织培养,设置空白组、IL-1组、IL-1与姜黄素组,培养1、2、3 d后,分别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存活及Scx阳性肌腱细胞的比率;(2)将肌腱干细胞进行骨诱导,设置空白组、IL-1组、IL-1与姜黄素组,运用茜素红(ARS)染色观察钙沉积,并使用real-time PCR、蛋白质印迹法检测Runx2等基因的表达;(3)构建小鼠肌腱病模型, 5只小鼠做为空白组,15只小鼠用微针给予不同浓度的姜黄素治疗。一段时间后,运用X-ray、组织学等手段分析其疗效;用Q-PCR检测HIF-2a信号在各组小鼠肌腱细胞的信号强度。 【材料】 分析纯姜黄素;SCX-GFP小鼠;IL-1β;胶原蛋白酶;Hif-2α引物;染色剂:茜素红,DAPI;聚乙烯吡咯烷酮缓释姜黄素微针等。 【可行性】 前期实验结果:(1)初步明确了姜黄素处理可促进炎症下肌腱组织的存活和表观维持;(2)初步发现姜黄素可抑制炎症下肌腱细胞的钙化;(3)发现Hif-2a在炎症下肌腱细胞中高表达。 【创新性】 (1)老药新用,首次发现姜黄素在肌腱病上的治疗效果,为其提供新药物;(2)用微针进行肌腱部位给药简单、方便、高效、无害;(3)为姜黄素治疗神经退行性等疾病提供新的机制,有助于阐释已知作用和发现未知作用。

    • α-倒捻子素对四氯化碳所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2014, 35(S1):130-130.

      摘要 (1607) HTML (0) PDF 1.38 M (18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及设计思路】 化学性肝损伤发病率高,迄今无理想的治疗方法。α-倒捻子素(1,3,6-三羟基-7-甲氧基-2,8-双(3,3-二甲基烯丙基)呫吨酮,α-Mangostin)为山竹果实的主要提取物之一,已有研究表明其具有抗炎、抗氧化等生物学活性,迄今尚无抗化学性肝损伤作用的研究报道。本实验研究α-倒捻子素对四氯化碳诱导的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 【实验内容】 (1)α-倒捻子素低、中、高剂量组小鼠连续14 d腹腔注射α-倒捻子素预处理,模型组给予同体积溶剂,阳性对照组给予silymarin (25 mg/kg i.g.)。给除溶剂对照组外的其余各组小鼠腹腔注射CCl4,测定小鼠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的水平;肝组织切片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2)探明其保护作用与抗氧化活性的关联性,拟检测小鼠肝组织匀浆中的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3)在分子水平上明确α-倒捻子素的抗氧化作用,用体外培养原代肝细胞,研究α-倒捻子素抵抗CCl4所致线粒体膜电位降低及线粒体功能损伤的作用,分析相关的信号分子和通路的改变。 【材料】 体重25 g雄性ICR小鼠60只;ALT、AST、GSH、MDA、SOD等试剂盒;silymarin;α-倒捻子素;四氯化碳;D-Hank's液,0.2%IV型胶原酶,胎牛血清,DMEM培养基;Mito-Tracker Red染料,DCFH-DA染液,JC-1染液,ATP检测试剂盒。 【可行性】 我们的预实验研究表明,α-倒捻子素可部分逆转四氯化碳所致肝细胞的损伤以及血清中ALT、AST的升高,提示α-倒捻子素对四氯化碳所致化学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初步预实验还发现,α-倒捻子素的保护作用可能与抗氧化活性相关。 【创新性】 发现α-倒捻子素对四氯化碳所致化学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且其保护作用可能与抗氧化、保护线粒体功能有关。

    • 体内植入式葡萄糖传感器膜生物相容性研究

      2014, 35(S1):131-131.

      摘要 (1767) HTML (0) PDF 1.32 M (19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体内植入式葡萄糖传感器在植入人体后其效能逐渐降低,所以无法实现其真正的临床价值。而弱激光早就被发现并应用在临床皮肤愈合方面,因此我们想探索能否利用弱激光来降低传感器外包膜植入体内后的排异反应,进而提高传感器在体的工作寿命。 【设计思路】 选取SD雄性大鼠,并将传感器外包的可降解膜材料植入体内,选取不同波段红光进行照射,并设置不同的照射周期,选取合适的检测指标,最后比较不同对照组的测量参数,分析后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内容】 (1)外包膜的植入:选取SD雄性大鼠60只,按5个时间段随机分组,每只大鼠背部脊柱两侧对称取4个实验部位,植入相同多孔壳聚糖膜。(2)弱激光照射:植入部位分别用 635、650、680 nm弱激光照射 0 min、2 min(1.2 J/cm2)、4min(2.4 J/cm2),6min(3.6 J/cm2),并按时间段 7、14、28、56、84 d分别处死。(3)大体与光镜观察:取出组织标本,进行H-E 染色和马森染色,每个标本的每种染色方法取2~4 张切片,使用 OLYMPUS BX41可见光显微镜在4、10、40 倍物镜观察组织切片并采集有代表性的图像,并且通过 IPP6.0 测量两个组织学参数,即纤维包膜厚度和血管密度。【实验材料】SD雄性大鼠,手术器械,稳压电源,弱激光管及控制电路,奥林巴斯显微图像采集系统,激光功率计,多孔壳聚糖膜等。 【可行性】 (1)理论支持:植入式葡萄糖传感器用于实时在体连续监测血糖的研究已经有很多,而弱激光是一门新兴学科,已经在伤口愈合和创伤修复上有很好的临床效果。(2)预实验:预实验结果充分证实了本次实验的可行性与科学性,为进一步开展后续实验打下基础。(3)团队合作:小组成员对本实验具有浓厚兴趣,在实验过程中各司其职,通力合作。 【创新性】 本文创新性的将弱激光与提高植入式葡萄糖传感器外膜生物组织相容性二者结合,通过研究用不同物理参数的弱激光照射组织,从而证实弱激光照射是可以增加外来植入物的生物相容性。

    • 人Irisin激素减肥作用机制探究

      2014, 35(S1):131-132.

      摘要 (1752) HTML (0) PDF 1.33 M (19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肥胖是糖尿病、高血压等代谢性疾病的主要诱因,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人类脂肪组织分为白色和棕色脂肪组织。其中白色脂肪组织难被利用,其过度堆积是肥胖的主要原因;棕色脂肪组织易受寒冷刺激转化脂肪产生热量。因此将白色脂肪转化成棕色脂肪将可能消耗脂肪,达到减肥目的。2012年Bostorm在《Nature》报道一种激素Irisin具有将白色脂肪转化为棕色脂肪的功能,提示Irisin具有潜在的减肥作用,但具体机制不清楚。 【设计思路】 从群体和基因水平、结合动物实验探究人Irisin具有减肥作用机制。 【实验内容】 (1)从群体水平、结合临床资料获得Irisin与肥胖相关的证据。ELISA方法检测Irisin在血清中的浓度,运用meta分析,探讨Irisin在同一年龄段的先天消瘦型、先天肥胖型人群分布特点;探究Irisin在新生儿人群和成年人群等不同年龄段人群分布特点;寻找先天性Irisin分泌过量人群,发现其代谢特点。(2)以遗传背景为切入点,从个体基因水平获得Irisin与肥胖相关的证据。探讨上述不同人群Irisin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特点,以探讨导致肥胖的可能遗传因素。从表观遗传学入手,定量检测Irisin在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基因甲基化。(3)建立Irisin基因敲除动物模型,探讨Irisin可能具减肥作用的机制。构建irisin基因缺失小鼠模型,与对照组小鼠一同用高热量饮食饲养,检测两组小鼠体内棕色脂肪组织与白色脂肪组织比例。并将Irisin直接作用于Irisin-/-小鼠,检测其体重,脂肪组织比例。 【材料】 人群全血标本、Irisin 浓度检测的ELISA试剂盒,Irisin基因敲除小鼠等。 【可行性】 白色脂肪组织是人体最大储能库,是造成肥胖的主要因素,棕色脂肪组织能快速消耗脂肪,因此将白色脂肪转化成棕色脂肪以达到减肥的目的具有理论可行性。动物体内实验、人体外细胞学研究发现Irisin具有转化脂肪的功能,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创新性】 Irisin具有转化白色脂肪组织功能的研究始于2012年,迄今相关研究论文不到200篇,且多集中在人群水平调查。关于Irisin表达具有年龄依赖性、Irisin表观遗传学修饰、以及Irisin基因敲除小鼠相关研究目前未见报道。

    • 熊果酸对顺铂所致耳蜗氧化损伤的防护及机制研究

      2014, 35(S1):132-132.

      摘要 (1633) HTML (0) PDF 1.32 M (18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顺铂是目前公认一线抗癌药物,被广泛用于治疗肺癌、卵巢癌等恶性肿瘤。然而,顺铂能诱导耳蜗内TRPV1的高表达,进而促进ROS的过量生成并进一步引发脂质过氧化,最终使耳蜗细胞凋亡,导致听力丧失。已知熊果酸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可有效防护H2O2对HEI-OC1听觉细胞的破坏;并可有效抑制TRPV1的激活以发挥止咳作用。据此我们推测,熊果酸可通过抑制顺铂所致TRPV1的高表达、防止脂质过氧化,从而有效拮抗顺铂的耳毒性。 【设计思路】 应用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染色、蛋白质印迹技术,结合听脑干反应(ABR)测试,研究熊果酸对顺铂所致耳蜗氧化损伤的防护作用及其机制;并选用人卵巢癌细胞株SKOV3进行体外培养,观察熊果酸对顺铂抗肿瘤作用的影响,为临床防护顺铂耳毒性提供新思路。 【实验内容】 (1)建立小鼠顺铂耳毒性模型,通过ABR测试和荧光标记,初步探明熊果酸对顺铂耳毒性的防护作用;并且选用SKOV3细胞株进行体外培养,观察熊果酸对顺铂抗肿瘤作用的影响,明确熊果酸的临床应用可行性。(2)建立小鼠顺铂耳毒性模型,应用ABR测试以评价听功能,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染色、蛋白质印迹技术检测TRPV1、脂质过氧化产物4-HNE和caspase-3在耳蜗的表达,探讨熊果酸发挥防护作用的可能机制。 【材料】 成年BALB/c小鼠、人卵巢癌细胞株SKOV3、顺铂、熊果酸、抗TRPV1、4-HNE和caspase-3抗体、蛋白质印迹 检测相关试剂、细胞培养相关试剂等。 【可行性】 (1)本团队成员已熟练掌握本研究所需实验技术。(2)指导教师多年从事药物耳毒性机制与防护研究,可给予理论指导、仪器和技术支持。(3)预实验结果显示,熊果酸可有效拮抗顺铂的耳毒性,并且熊果酸不影响顺铂的抗肿瘤作用。 【创新性】 本研究首次阐明熊果酸可有效拮抗顺铂对小鼠耳蜗的氧化损伤,并进一步揭示了其发挥作用的可能机制,为临床防护顺铂耳毒性提供了实验依据。

    • 魔芋提取物对大鼠胃溃疡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2014, 35(S1):133-133.

      摘要 (1790) HTML (0) PDF 1.33 M (18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题依据】 魔芋的主要成分为魔芋葡甘聚糖,且吸水后具有凝胶性质。国内外有研究表明魔芋葡甘聚糖具有促进消化道黏液分泌,抗炎,抗氧化,促进细胞增生,抗癌等作用,据此提出本研究假设:魔芋提取物通过其抗炎,促增生,促黏液分泌及抗凋亡作用可以在胃溃疡的损伤修复和治疗过程中发挥较好的作用,且其机制可能与EGF-EGFR信号通路有关。 【设计思路】 采用大鼠胃溃疡模型,比较不同剂量的魔芋粉治疗组、EGFR阻断剂AG1478联合不同剂量魔芋治疗组和对照组之间的胃溃疡损伤与细胞增生修复的程度差异,以此证实魔芋提取物对于胃溃疡具有治疗作用,且初步明确其作用机制。 【实验内容】 (1)模型建立:采用无水乙醇灌胃诱发急性胃溃疡大鼠模型。(2)给药处理:实验设正常对照组,胃溃疡模型组,自然恢复组,低、中、高浓度魔芋粉治疗组,AG1478对照组,低、中、高浓度魔芋粉联合AG1478治疗组。(3)取材检测:给药5 d,断食不断水1 d后处死大鼠,采血,分离血清;取最大溃疡边缘胃组织,分别进行相关蛋白检测和制备石蜡切片备用。(4)实验观察:形态学观察胃黏膜损伤指数(UI),胃黏液变化,组织病理改变;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IL-8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染色进行PCNA表达检测;蛋白质印迹检测EGF、EGFR、BCL-2蛋白、Bax蛋白、K-ras蛋白表达情况。 【材料】 SD大鼠,魔芋粉,阿尔新蓝染液,AG1478,及TNF-α、IL-8、EGF、EGFR、BCL-2、Bax、K-ras等相关检测试剂盒。 【可行性】 (1)学校具备完善的配套仪器设备是本实验研究顺利开展的有力保障。(2)实验所用药品及试剂盒均可直接购得。(3)通过前期实验准备,本团队已掌握研究所需的实验技术。(4)前期预实验结果表明,魔芋提取物治疗后,胃黏液量及中性胃黏膜比例增加,炎症因子减少,细胞增殖增加,这与本研究假设相符合,提示本实验有较好的研究前景。 【创新性】 目前国内外对魔芋的药用研究较少,本研究则根据魔芋抗炎,促增生,促黏液分泌及抗凋亡等功效,首次将其应用于胃溃疡治疗并探讨其作用机制,具有较强的创新性。

    • β-catenin 在二噁英诱导的男性不育症中的作用机制

      2014, 35(S1):133-134.

      摘要 (1550) HTML (0) PDF 1.39 M (14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项依据】 不孕症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广泛关注的问题,其中男性不育症占约50%,并有逐渐增加趋势。研究表明,环境污染导致的男性不孕问题尤为突出,并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设计思路】 近年来,β-连环蛋白(β-catenin) 信号通路在生殖系中的作用日益受到瞩目。β-catenin调节睾丸内生殖细胞发生发育的功能、调控睾丸曲细精管索的正常发育、苗勒氏管的退化等。但其在环境毒素诱导的男性不育症中的机制尚不清楚。 【实验内容】 雄性C57BL/6小鼠 (8周龄,体重20 g)随机分为2组,每组8只:对照组(1个月)和染毒组(1个月)。适应性饲养1周后染毒,染毒组采用灌胃方式,一次性给予50 μg/kg 的二噁英(TCDD),对照组仅给予玉米油。染毒结束后以股动脉放血方式处死所有实验动物。我们将利用精子数检测、H-E 染色法观察TCDD对精子的影响,并用TUNEL染色法观察细胞凋亡。睾丸中的同时利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β-catenin在睾丸中的组织学分布,并用免疫蛋白质印迹法检测β-catenin的变化。 【材料】 动物:雄性C57BL/6小鼠;药物:玉米油,TCDD;染色液:二甲苯,乙醇,伊红酒精溶液,苏木精染液,TUNEL;抗体:β-catenin 【可行性】 (1)参阅大量文献, 具有坚实可靠的理论依据。(2)课题组成员均全力工作,有能力按时完成本课题。(3)具有完善的实验设备及技术支持。 【创新性】 报道TCDD诱导的精子发生异常中β-catenin的变化,揭示新的有效的TCDD调节因子。

    • 苦阿乳膏对银屑病动物模型的实验性研究

      2014, 35(S1):134-134.

      摘要 (1647) HTML (0) PDF 1.38 M (17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银屑病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但与遗传、感染、环境、免疫失衡及微循环障碍等有关,目前其治疗主要针对抑制表皮增殖、过渡角化及调节免疫但仍存在疗效不佳、治疗周期长和易复发等问题。国内外中西医研究表明银屑病患者皮损中微血管密度(MVD)异常增生及以INF-γ为代表的Th1型细胞因子会加重病情,以IL-4为代表的Th2型细胞因子起到保护作用,其在银屑病的发生、持续存在及复发中起重要作用并得到国内外公认。回药苦参素具有抗病毒、抑制炎症介质释放、免疫调节及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等作用。阿司匹林具有解热、抗炎、抗凝血等药理作用;在临床上苦参素和阿司匹林分别与其他药物联合对银屑病患者有治疗作用但是其两者组合外用治疗银屑病未见报道。课题组将苦参素和阿司匹林制成乳膏(苦阿乳膏),前期研究显示其对银屑病小鼠模型有明显作用,在此将通过银屑病豚鼠模型进一步探讨苦阿乳膏的疗效及可能的作用机制,为银屑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药物、新思路。 【设计思路】 苦阿乳膏配制→银屑病豚鼠模型建立及分组→用药干预→指标检测→疗效评价→作用机制分析→得出结论。 【实验内容】 苦参素与阿司匹林以一定比例配制成乳膏,将豚鼠随机分组,5%盐酸普萘洛尔建立豚鼠耳廓银屑病模型,用相对应药物涂于豚鼠双侧耳廓干预,耳廓组织取材H-E染色进行组织评分,免疫组织化学法染色进行MVD计数及酶联免疫法检测耳廓组织中细胞因子INF-γ、IL-4的变化,应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材料】 豚鼠,5%盐酸普萘洛尔,光学显微镜,免疫组织化学试剂盒,细胞因子试剂盒。 【可行性】 学校给予立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资金支持、实验方法传统经典、学校实验中心提供场地及器材,有指导教师指导。 【创新性】 回药苦参素与老药阿司匹林结合外用治疗银屑病未见报道,从改善微血管和免疫调节作为治疗靶点协同探讨治疗新思路。

    • 过量氟对人成骨细胞骨分化功能的影响

      2014, 35(S1):135-135.

      摘要 (1863) HTML (0) PDF 1.33 M (16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过量氟能够引起氟中毒,例如氟骨症和氟斑牙。氟骨症可致关节韧带钙化,关节强直,活动困难,重病者丧失劳动能力。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简称地氟病)在新疆地区广泛流行,个别地区尤为突出,如阿克苏市8-12岁儿童氟斑牙检出率高达70.8%。虽然该病病因清楚,但是致病机制未明。观察不同剂量氟作用下对成骨细胞凋内质网应激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氟骨症发病可能的发病机制,为氟骨症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设计思路】 本文拟从内质网应激和骨分化两方面对体外染氟成骨细胞进行研究,采用real-time PCR技术和蛋白质印迹技术分别分析,并对两方面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期从成骨细胞内质网应激角度了解氟中毒致病机制。采用体外细胞染氟模型,分析不同剂量氟化钠对人成骨细胞成骨分化的直接影响。 【实验内容】 不同剂量氟作用下成骨分化因子COL1A(胶原I)、OCN(骨钙素)的mRMA表达(内参基因GAPDH)情况如下:当NaF剂量为5 000、10 000 mg/L时,COL I A2 mRNA的表达水平(7.66±1.34、8.96±2.30)均高于对照组(1.00±0.04,P<0.05);20 000及40 000组,COL I A2表达(2.72±0.23、1.47±0.1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骨钙素mRNA表达在5 000 mg/L组(23.70±1.20)高于对照组(1.00±0.01,P均<0.0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三组表达水平(8.82±0.20、4.23±0.13、1.26±0.12)高于对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分析内质网应激标志分子BIP,内参基因β-actin。BIP的表达从5 mg/L至40 mg/L呈现明显的随着染氟剂量的增加而升高,4个剂量组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尤其是NaF 20和40 mg/L两组蛋白表达高于对照组近3倍。BIP表达与胶原I表达呈现负相关。 【材料】 合成引物、RNA提取试剂、反转录试剂、荧光定量PCR mix、琼脂糖、TBE 和DNA marker、核酸染料. 【可行性】 以往研究未能将骨转化基因与内质网应激相联系。因此本研究在理论上是合理的。指导教师在内质网应激和成骨分化这两方面均有过研究,是本研究的基础。新疆医科大学有完善实验设施的生物学实验室,能够提供所有实验设备,是完成本项目的物质保障。 【创新性】 国内首次研究将染氟成骨细胞内质网应激情况与骨分化联合分析。

    • 组胺介入鱼藤酮引起的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的细胞分子机制

      2014, 35(S1):135-136.

      摘要 (1529) HTML (0) PDF 1.33 M (17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是第二常见的慢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以往临床及尸检研究发现PD病人脑内组胺能系统处在激活的状态,本实验的前期工作发现组胺可加重6-OHDA引起的大鼠黑质内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早期退变过程。但黑质是个细胞成分复杂的脑区,包括多种神经元和胶质细胞,而组胺本身又具有双重身份:即是神经递质,又是炎性介质,这就决定了组胺介入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微环境”的复杂性。本实验试图阐明组胺损伤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细胞机制(黑质内哪些细胞参与)及其下游的分子机制(通过哪些受体或炎性介质起作用) 【设计思路】 选取PC12细胞及SH-SY5Y细胞,作为多巴胺神经元的细胞模型,以鱼藤酮造成细胞损伤,观察组胺及其多个受体拮抗剂对细胞生长的影响,以明确组胺是否直接介入鱼藤酮引起的多巴胺能细胞的损伤及其下游分子机制;选取Wistar胎鼠腹侧中脑进行混合神经元培养,以鱼藤酮特异损伤多巴胺能神经元,观察组胺对体系中各细胞成分形态的影响(GABA、Glu、5-HT能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以明确黑质内其他细胞成分是否也组胺参与鱼藤酮引起的多巴胺能细胞的损伤及其下游分子机制。 【实验内容】 (1)①PC12、SH-SY5Y细胞的培养;②MTT法检测组胺及其多个受体拮抗剂+鱼藤酮对PC12和SH-SY5Y细胞生长的影响;③如有变化,应用流式细胞仪观察细胞凋亡及应用荧光分光光度计观察细胞内钙的变化;④如有变化,蛋白质印迹法观察其下游信号通路上某些蛋白的变化。(2)①Wistar胎鼠腹侧中脑神经元的培养;②细胞化学染色法观察组胺+鱼藤酮对体系内各细胞成分形态的影响;③如有变化,细胞化学染色法继续观察组胺各受体拮抗剂+鱼藤酮对该变化的影响;④如能明确某个受体介入该变化,蛋白质印迹法观察该受体下游信号通路上某些蛋白的变化;⑤如胶质细胞也有变化,ELISA法进一步检测胶质细胞释放炎性因子的变化。 【材料】 PC12和SH-SY5Y细胞株,Wistar孕鼠,培养液和血清,MTT,组胺及其各种拮抗剂、鱼藤酮、各种蛋白的抗体,Ca检测试剂盒,ELISA试剂盒 【可行性】 (1)申请人指导教师可保证经费充足;(2)指导教师所属院系实验室具备该实验所需的所有仪器设备;(3)已经购得PC12和SH-SY5Y细胞,并建立Wistar胎鼠腹侧中脑混合神经元培养,预实验初步发现:组胺H1/H2受体拮抗剂Pyrilamine/Cimetidine可以减轻鱼藤酮诱导的SH-SY5Y细胞的损伤。原代神经元培养结果显示,组胺可加重鱼藤酮引起的星形胶质细胞及小胶质细胞的增生。即,组胺介入鱼藤酮引起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伤,即有直接作用,又有间接作用。 【创新性】 本实验试图揭示组胺参与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的属性(神经机制或炎性机制),该研究对今后从何种角度寻找神经元保护药物(受体拮抗剂或抗炎药物)具有指导意义。

    • 构建果蝇疾病模型研究胶质细胞对神经退化的作用机制

      2014, 35(S1):136-137.

      摘要 (1742) HTML (0) PDF 1.33 M (20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神经退行性疾病(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等病变源于中枢神经系统(CNS,包括脑和脊髓)的神经元丧失以及功能退化,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对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近期研究表明胶质细胞多方参与病变过程,包括神经元的损伤修复,以及自身细胞形态和基因表达上的改变。然而,对于胶质细胞如何参与退行性病变的具体环节所知仍然有限,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动物模型,深入阐明其病理机制,提供由胶质细胞角度出发的崭新临床治疗想法与思路。 【设计思路】 由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共同特点为行动迟缓,我们选择果蝇爬行模式作为类似的行为指标,同时利用其强大的遗传表达系统,在胶质细胞中抑制不同基因的表达,从而寻找参与的目标基因,明确其在胶质细胞中对神经退化的机制作用。 【实验内容】 采用100余种不同品系的果蝇进行实验,通过与对照组相比,对果蝇幼虫爬行特点进行观察和统计学分析,筛选出3个目标基因:Neuroglian (Nrg), Sytaxin1A (Syx 1A), Damaged DNA binding protein 1 (DDB1)。下一步我们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这些基因的织定位进行分析,明确其在神经元或胶质细胞的位置关系。 【材料】 黑腹果蝇、免疫组化1抗:anti-HRP-FITC、BP104(Nrg)、Syx1A;2抗:Cy5(mouse) 【可行性】 黑腹果蝇具有与人类相似的基因序列与神经结构,容易进行杂交与系统性的研究,其爬行更被广泛应用为前瞻性的行动指标,为从胶质细胞的角度研究神经退行性病变的机理提供了绝佳的在体环境。而其简易的测量行为模式可为神经退行性病变的症状提供基础式的分析,从中获取理论上的依据。因此,分析果蝇行为模式从而探讨胶质细胞在神经退化中的作用存在一定可行性。 【创新性】 胶质细胞调节神经退行性病变的病理机制成为研究热点,结合果蝇模式生物的遗传工具与行为模式分析,我们的项目连接两者领域的专长特点,为临床治疗与预防提供了创新的思路与策略。

    • LCVS1002诱导大鼠视网膜变性

      2014, 35(S1):137-137.

      摘要 (1854) HTML (0) PDF 1.32 M (15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Müller细胞的胶质化是很多视网膜变性疾病共有的病理过程,抑制胶质化能够保护视网膜。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LCVS1002在早期实验性糖尿病视网膜(diabetic retinopathy)病变大鼠的玻璃体中明显升高,我们推测LCVS1002可能参与了DR的视网膜变性。 【设计思路】 体内试验:检测正常SD大鼠和STZ诱导的糖网病大鼠的视网膜组织中LCVS 1002和GFAP的表达;在SD大鼠过表达LCVS1002以及在DR大鼠视网膜knockdown-LCVS1002检测其视网膜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体外试验:以661w细胞为研究对象,检测LCVS1002对神经视网膜作用的可能机制。 【实验内容】 (1)选用正常SD大鼠,采用视网膜免疫荧光方法检测出生后1~6周视网膜LCVS1002、GFAP的表达。(2)选用正常SD大鼠,对照组腹腔注射枸橼酸缓冲液,实验组注射链脲佐菌素(STZ),采用视网膜组织免疫荧光检测造模成功后的第1~7天视网膜LCVS 1002和GFAP的表达。(3)选用正常SD大鼠,在出生后10 d实验组视网膜下腔注射LCVS1002腺相关病毒(AAV2/8),对照组注射相同滴度空病毒载体,采用视网膜电生理、组织免疫荧光和TUNEL方法在4、6周分别检测视功能、LCVS1002、GFAP、Recoverin的表达和视网膜细胞的凋亡情况。(4)LC3-II腺病毒感染661W细胞后24 h,用LCVS1002处理,检测自噬。 【材料】 体内实验材料:雄性SD大鼠,由同济大学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体外实验材料:661W细胞系。 【可行性】 实验所用病毒由公司商品化提供,实验所用技术包括视网膜下腔注射、免疫荧光、细胞培养是实验常规技术,能够保证实验顺利开展。 【创新性】 首次证明LCVS1002能够引起DR视网膜变性,参与DR早期的病变,有望作为一个DR的生物标记物(biomarker)。

    • 人源脂肪干细胞治疗小鼠脊髓损伤的研究

      2014, 35(S1):137-138.

      摘要 (1611) HTML (0) PDF 1.33 M (17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脊髓损伤(SCI)是一种高致残率、高耗费的多发重症疾病。相比现有治疗方式,干细胞替代治疗前景广阔、效果更佳,且人源脂肪干细胞(hADSCs)取材容易、无免疫原性、无伦理争议,是临床治疗SCI引起神经功能丧失疾病的理想种子细胞。 【设计思路】 建立小鼠SCI模型,体外分离培养hADSCs,将其诱导分化为运动神经细胞(hADSCs-MN)并注入小鼠受损脊髓内;通过行为学评分(BMS)、动物电生理、组织病理学观察等方法追踪hADSCs或hADSCs-MN在损伤脊髓内的迁移去向、分化方向和功能整合情况。 【实验内容】 hADSCs的分离、纯化、培养并鉴定,体外诱导hADSCs为hADSCs-MN并鉴定,其中,hADSCs-MN用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慢病毒标记简称ANF,未诱导的hADSCs用相同慢病毒标记简称AF,hADSCs-MN用过表达Thymidine Kinase及mCherry荧光蛋白的单纯疱疹病毒标记简称ANH,未诱导的hADSCs用相同单纯疱疹病毒标记简称AH。C57雌鼠采用显微镜下钳夹法钳夹脊髓T9节段造模,术前1天及术后记录BMS评分直至处死,造模1周后分五组(分别为注射ANF、AF、ANH、AH的A、B、C、D实验组各10只和注射PBS的对照组10只)。细胞注射后第7周取每组部分小鼠注射Ganciclovir(杀死过表达Thymidine Kinase的ANH和AH组细胞),另取部分小鼠注射WGA和BDA,所有小鼠通过动物电生理检查神经传导通路恢复情况。细胞注射后第8周对所有小鼠进行灌注取脊髓,常规制片,通过WGA及BDA逆行、顺行神经示踪剂示踪外源细胞在损伤脊髓内的功能整合情况;通过用神经细胞标记物MAP2、GFAP及运动神经元标记物ChaT、HB9、Islet进行免疫组化观察脊髓生理状态及外源细胞在脊髓内的迁移去向、分化方向和功能整合情况。 【材料】 50只6周C57雌性小鼠;人源脂肪;诱导液;双抗;手术及显微外科器械;立体定向仪等。 【可行性】 相关文献已证实hADSCs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可帮助恢复受损神经功能,Suelen等证实钳夹型SCI造模法可取,预实验手术成功率达94%。 【创新性】 采用模拟性强、稳定性好、精确性高的显微镜下钳夹法造模;巧妙设置多组对照,对hADSCs以及hADSCs-MN对SCI的治疗效果进行探究,为临床上SCI的治疗方案提供实验基础。

    • 痒行为共情的中枢神经机制

      2014, 35(S1):138-138.

      摘要 (1955) HTML (0) PDF 1.32 M (23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共情(empathy) 是一个个体可以通过自身的共感,同构出他人的情感状态,同时明白这种情感状态属于别人。本研究意在探究建立痒行为共情的啮齿动物模型的可行性,并进一步研究岛叶在痒行为共情中的作用以及pERK的分子机制。通过向小鼠颊部皮下注射5 ?g/?L的组胺溶液,共10 ?L,致痒其中一只小鼠而可以引起另一只同笼小鼠抓痒次数显著增加。分别在16只8周龄ICR雌性小鼠和16只雄性小鼠上进行实验后,发现上述现象在同笼的雌性小鼠明显,但在同笼的雄性小鼠上无此现象。另外,16只8周龄雌性ICR小鼠设置阴性对照后观察到,与注射安慰剂PBS同笼的小鼠抓痒行为未增加。同时,为进一步研究上述现象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机制,我们选用pERK作为神经元活化信号,对小鼠全脑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前岛叶、前扣带、蓝斑、杏仁核高度活化。通过向共情鼠的前岛叶定位注射喹啉酸而将其损毁后,发现其不再产生共情痒。向共情鼠的岛叶定向注射病毒感染相应区域神经元后,改变其基因表达从而使氯离子通道持续开放而抑制该脑区,发现其不再产生共情痒。因此,本实验提示,痒行为可通过共情而产生,而这种共情痒在雌性小鼠中现象更加显著。并且,在共情痒产生的过程中,前岛叶、前扣带、蓝斑、杏仁核都被激活。

    • DSS对血管性痴呆大鼠PSD95表达及功能的影响

      2014, 35(S1):139-139.

      摘要 (2084) HTML (0) PDF 1.32 M (18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血管性痴呆(VD)是一种由于脑血液循环障碍,进而使神经元损伤出现认知功能缺损的综合征,目前尚缺乏疗效肯定的手段。突触后致密蛋白-95(PSD95)在NMDAR和突触膜表面蛋白(如nNOS)之间起连接作用,对兴奋性信号转导进行整合。NMDAR参与了海马突触可塑性诱导及学习和记忆机制。在慢性脑缺血早期,PSD95过表达介导了谷氨酸兴奋毒性对神经元的损伤;缺血晚期PSD95表达过低,则出现LTP诱导障碍及学习和记忆能力下降。本课题组预实验结果表明,DSS可提高局灶性脑缺血(MCAO)再灌注损伤及2VO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另外,DSS可降低MCAO再灌注24 h后大鼠皮层PSD95水平。 【设计思路】 本设计拟采用大鼠双侧颈总动脉结扎(2VO)慢性脑缺血模型,通过检测脑缺血不同时间点PSD95 mRNA和蛋白水平、PSD95与NMDAR不同亚型的相互作用,探讨DSS改善VD大鼠学习记忆的可能机制。 【实验内容】 (1)大鼠2VO模型的制备;(2)水迷宫实验;(3)尼氏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丢失情况;(4)Real-time PCR及蛋白质印迹方法观察海马组织PSD95的mRNA和蛋白水平变化;(5)免疫共沉淀方法检测PSD95与GluN2A及GluN2B的相互作用。 【材料】 220~250 g SD大鼠、抗体、PCR及尼氏染色试剂盒等。 【可行性】 (1)理论:文献及前期结果支持DSS通过调节PSD95蛋白表达及其与NMDAR的相互作用改善学习记忆的假设;(2)模型:2VO模型为建立VD的有效模型 (3)设施:实验室具备相关实验仪器 (4)操作:学生掌握实验相关操作技术。 【创新性】 本项目从临床问题出发,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创新性地从调控PSD95表达及功能的角度研究DSS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的改善作用及机制。本研究可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新药开发以及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 DNA微条形码技术在降解检材种属鉴定中的应用及法医学意义

      2014, 35(S1):139-140.

      摘要 (1543) HTML (0) PDF 1.33 M (16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题依据】 标准DNA条形码技术是基于COI基因序列分析而建立的一种物种鉴定方法,但由于目的基因扩增片段长达645bp,在法医物证降解检材中的应用受到限制。因此,本研究拟建立DNA微条形码技术,以解决法医物证特殊检材种属鉴定的难题。 【设计思路】 设计分别扩增不同近缘动物COI基因的通用引物,构建相应的复合扩增体系,并从种属特异性、林敏性、稳定性、案件适应性等方面进行验证。 【实验内容】 DNA提取及处理:有机溶剂法提取实验样本的基因组DNA;制备DNA<200bp的降解检材和两种动物DNA不同比例混合的混合检材。引物设计与合成:设计4对种属特异性引物和1对无种属特异性的ND3引物,并合成COI基因的标准引物。PCR扩增:①以10种动物基因组DNA为模板,分别用自行设计的4对引物进行扩增,以检验引物种属特异性;②以10种动物不同浓度基因组DNA为模板,分别用对应种属特异性的引物进行扩增,以检验引物扩增效能;③以降解检材基因组DNA为模板,分别用自行设计引物和标准引物进行扩增,以评估引物应用价值。PCR复合扩增:在确定自行设计引物特异性、扩增灵敏度的基础上,通过调整引物量和退火温度构建含有5对引物的复合扩增体系,并用于单一样本和混合样本基因组DNA的扩增。扩增产物检测:用聚丙烯凝胶电泳结合银染的方法检测各种动物模板DNA的扩增效果,以判定引物的扩增特异性和灵敏度,及降解检材和混合检材的扩增效果;用循环测序的方法获得各扩增产物的碱基序列,并通过BLAST软件与DNA数据库比对及遗传距离分析,判定检材的种属来源。 【实验材料】 常见家禽(鸡、鸭、鹅、鹌鹑、鸽子)和常见家畜(水牛、黄牛、山羊、绵羊、马、驴、犬)共7科18种动物及人类血液样本各5例。 【可行性】 (1)不同种属动物COI基因序列可从相应DNA数据库获得;(2)熟练掌握引物设计的操作方法和PCR技术;(3)具备本研究所需的各种仪器、设备和试剂。 【创新性】 为法医物证降解检材的种属鉴定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

    • 胃肠道激素ghrelin/nesfatin对棕色脂肪细胞分化的影响

      2014, 35(S1):140-140.

      摘要 (1882) HTML (0) PDF 1.32 M (17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项依据】 Ghrelin和nesfatin是两种主要由胃粘膜X/A样细胞分泌的激素,对于全身的能量代谢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其作用基本上是相互拮抗的。例如,给予ghrelin后,动物摄食、体重增加,白色脂肪组织中脂质沉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而nesfatin的作用却是相反的。因此ghrelin和nesfatin的平衡对于代谢综合征的改善有重大意义。人体内的脂肪组织分为两种,不同于以储能为主要功能的白色脂肪组织,棕色脂肪组织与非颤栗性产热有关,其活性受多种因素的调节。棕色脂肪细胞特异性表达解偶联蛋白1(UCP1),使得能量以热能的形式释放出去而不是转化为ATP。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成年人的身体中依然存在棕色脂肪组织,并且其活性与肥胖成负相关,表明棕色脂肪组织可能对能量代谢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在能量代谢的调控过程中,ghrelin和nesfatin可能对棕色脂肪组织的功能有着调控作用。 【设计思路】 研究主要采用体外实验的方法,培养分离的乳鼠原代前棕色脂肪细胞,诱导分化,在分化过程中的不同时间给予一定剂量的ghrelin或nesfatin的刺激,然后观察激素对于细胞分化的影响。 【实验内容】 分离出生两天内的乳鼠原代前棕色脂肪细胞,分化并给予激素刺激,一定时间后收细胞提取RNA和蛋白进行RT-PCR、蛋白质印迹、Co-IP检测,测定线粒体功能、拷贝数等实验,同时进行HE、Oil red染色等,从而在分子水平上和形态学上检验激素对棕色脂肪细胞分化的影响。 【材料】 C57小鼠,ghrelin和nesfatin多肽,多种抗体、引物、试剂等。 【可行性】 Ghrelin和nesfatin已经被证实对多个与能量代谢相关的靶器官的功能有调控作用,并且与肥胖的形成和肥胖后一系列的代谢改变有关。而肥胖的过程中,棕色脂肪组织的活性明显下降。最近有研究表明ghrelin受体敲除后,棕色脂肪组织中UCP1的表达量上升;寒冷刺激下,被激活的nesfatin+神经元与调控棕色脂肪组织活性的神经元存在共定位,说明两种激素可能与棕色脂肪组织的功能相关。 【创新性】 本研究探索胃肠道激素对棕色脂肪细胞功能的影响,把胃肠道和棕色脂肪组织有机的联系在了一起,为解决代谢综合征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 PTRF介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衰老在骨质疏松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

      2014, 35(S1):141-141.

      摘要 (2399) HTML (0) PDF 1.32 M (18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及设计思路】 临床上衰老所致的骨质疏松症(OP)没有好的治疗办法,以“干细胞”作为种子细胞的治疗策略为其提供了新的方法。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自身衰老可影响其向成骨细胞分化,是衰老所致OP的重要因素。但何种机制参与调控BMSCs 衰老仍不明确。新近研究表明聚合酶Ⅰ转录释放因子(PTRF)介导细胞衰老,但目前暂未见PTRF在BMSCs衰老中作用的报道,我们预实验结果显示PTRF在老龄SD大鼠来源的BMSCs表达偏高。因此提出假说:PTRF可能介导BMSCs衰老在OP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调控PTRF的表达可以通过延缓BSMCs衰老从而抑制OP。为此提出设计思路:(1)明确BMSCs衰老与PTRF有关;(2)证明PTRF介导BMSCs衰老影响成骨分化;(3)在动物模型上验证,输入上调或下调PTRF表达的BMSCs可促进或抑制OP。 【实验内容】 (1)对幼龄及老龄SD大鼠来源BMSCs进行鉴定,比较其PTRF和衰老标志物p21、p53表达以及成骨分化能力;(2)上调或下调PTRF对BMSCs衰老及成骨分化的影响;(3)探讨PTRF是否通过影响成骨分化相关蛋白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OPN)的表达从而导致成骨分化异常;(4)在老年性骨质疏松SD大鼠模型上,在体输入上调或下调PTRF的BMSCs,验证其对衰老所致OP的影响。 【材料】 动物:幼龄SD大鼠(5周)、老龄SD大鼠(32周)、雌性SD大鼠(10周);抗体:CD29、CD34、CD44、CD45(用于BMSCs鉴定);PTRF;ALP、OPN等成骨分化相关蛋白抗体;引物:(PTRF、P21、P53);转染相关:PTRF siRNA(慢病毒)、表达载体; 培养相关:成骨培养基;成骨染色试剂:茜素红S。 【可行性】 (1)我们预实验结果显示PTRF在幼龄和老龄SD大鼠来源BMSCs表达存在差异,并且与成骨分化相关。因此本项目的提出具有坚实的实验基础,理论上可行; (2)课题组成员都参与过学校暑期及业余学生科研项目,具有相关实验基础,技术上可行;(3)指导教师从事PTRF相关研究,可提供很好的支持,试剂及设备上可行。 【创新性】 老年化是当今中国社会面临的严重问题,本项目结合干细胞转化研究新进展,从PTRF介导BMSCs衰老影响成骨分化入手,为临床上治疗老年性OP提供一种新的安全有效的靶点。

    • TRPM2在机械性创伤引发单核细胞TNF-α过量产生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2014, 35(S1):141-142.

      摘要 (1851) HTML (0) PDF 1.33 M (18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车祸、地震等造成的机械性创伤(MT),可以造成心脑等重要器官的继发性损伤。前期的研究表明,MT引发的TNF-α过量产生是导致继发性心肌损伤的关键环节,然而其机制却不清楚。TRPM2是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在氧化应激情况下开放。由于单核细胞是产生TNF-α的主要细胞,故本课题以TRPM2为切入点,研究MT引发单核细胞TNF-α过量产生的机制。 【设计思路】 依次解决下述三个问题:(1)TRPM2在MT引发单核细胞TNF-α过量产生中是否发挥重要的作用?(2)TRPM2在MT引发TNF-α过量产生中的作用机制,主要观察通过TRPM2通道的开放是否与UCP2有关?(3)通过该通道内流的钙离子,是否通过ErK/NF-κB通路介导TNF-α的过量产生? 【实验内容】 (1)在培养的单核细胞液中,分别使用TRPM2通道阻断剂、Ca2+清除剂、相关溶剂和基因沉默技术,观察在培养液中添加创伤动物血浆(TP)引发的培养液中TNF-α浓度的变化;(2)使用TRPM2基因敲除鼠,观察MT造成的动物血浆中TNF-α浓度变化;(3)使用膜片钳和检测细胞内钙变化,从功能上观察在单核细胞上的TRPM2通道,是否参与TP引起的钙离子内流;(4)动物实验,观察MT后,UCP2的蛋白表达是否增强;使用UCP2抑制剂,观察MT后血浆TNF-α产生量的变化;(5)膜片钳观察,使用UCP2抑制剂,观察是否可抑制TP引起的单核细胞TRPM2通道开放和细胞内钙上升;(6)单核细胞培养,使用TRPM2阻断剂和siRNA基因沉默TRPM2,观察培养液中添加TP后,对ErK的表达、NF-κB的表达和核内移情况;(7)动物实验,观察TRPM2基因敲除鼠和对照鼠,创伤后ErK的表达、NF-κB的表达和核内移情况。 【材料】 使用雄性成年C57B16/J小鼠和TRPM2基因敲除鼠。 【可行性】 (1)申请人所在实验室具有完成上述实验的全部实验仪器,本课题组实验技术成熟,人员配备较好。(2)实验所用TRPM2基因敲除鼠可以从日本国立自然科学研究机构获得。 【创新性】 (1)以TRPM2为靶点,研究其在MT引发TNF-α过量产生中的作用。(2)研究TRPM2通道与UCP2的关系。(3)观察TRPM2通道是否通过ErK/NF-κB通路介导MT引发的TNF-α过量产生。

    • 基于干细胞趋化特性的微流控芯片富集分选少突前体细胞的实验研究

      2014, 35(S1):142-143.

      摘要 (1824) HTML (0) PDF 1.33 M (18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微流控芯片(microfluidic chip)是将微通道、微泵、微储液池集成一体,通过气液压等操纵细胞运动的实验室芯片,近年在细胞分选与免疫分析等方面显示出具有高灵敏度、设备微型化等优势。目前体外快速分离获取高纯度高活性的少突胶质前体细胞(OPCs)一直是难题。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及其受体已证实广泛分布在多种干细胞中,高表达SDF-1对神经干细胞(NSC)具有显著的趋化吸引效应,是驱动NSC迁移的一类关键因子。先前对NSC分化研究提示,钙敏感受体(CaSR,与甲状旁腺素(PTH)特异亲和)在OPCs中表达量远大于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过表达CaSR的NSCs分化为少突胶质细胞的比例增加;CaSR敲除小鼠表现出严重的白质发育障碍。提示CaSR在NSC定向少突胶质细胞分化中扮演重要作用。 【设计思路】 本研究利用SDF-1对NSC趋化吸引的动力效应结合OPCs与PTH高特异亲和性,构建含高浓度SDF-1和PTH的半透膜流动腔和对应收集池的微流控芯片。近膜区可富集OPCs并进而收集分选出高纯度OPCs。 【实验内容】 (1)采用胚胎或新生大鼠脑组织制备细胞悬液。(2)以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为微流控芯片基础材料,设计含半透膜分隔的两套管道系统及对应收集池。一侧灌注SDF-1和PTH液,一侧为受微压力驱动的混合细胞悬液通过池,依据SDF-1和PTH在半透膜区域形成的趋化动力,使具有干细胞特性又高表达CaSR的OPCs逐步靠近半透膜流动,通过独立出样口收集细胞。(3)细胞活性与纯度鉴定。通过Transwell细胞迁移分析细胞活性功能;将分选细胞、以及分选细胞加入OPCs分化液培养0、1、3 d后细胞进行免疫染色鉴定类型。 【材料】 实验动物、微流控芯片板、SDF-1、PTH、神经细胞各表型鉴定用抗体。 【可行性】 微流控芯片初样已设计成型,细胞培养预实验已有效可行。 【创新性】 利用高表达CaSR的OPCs对SDF-1和PTH具有趋化性特征,设计独特的微流控芯片集合板,在微压力驱动下实现对OPCs有效快速的招募富集与分选。理论上保持了分选细胞活性与功能属性。本研究为微流控芯片在生物医学中应用即高效快速纯化OPCs开拓了新思路,为OPCs功能的深入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 PPARγ通过结合脂肪因子Vaspin基因启动子促进其表达

      2014, 35(S1):143-143.

      摘要 (2407) HTML (0) PDF 1.33 M (17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内脏脂肪组织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Vaspin是2005年首次从自发性T2DM肥胖大鼠脂肪组织中分离得到的一种cDNA片段,人体内脏脂肪组织中也有表达,在代谢性疾病中起代偿作用。PPARγ与脂肪细胞分化和胰岛素抵抗关系密切,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能使体外培养的3T3-L1 前体脂肪细胞Vaspin mRNA的表达上调。因此提出假设,PPARγ与Vaspin基因启动子上的某一基因片段结合从而发挥促进Vaspin表达的作用。 【设计思路】 首先测定3T3-L1 前体脂肪细胞诱导分化过程中PPARγ与Vaspin的蛋白表达谱,比较两者是否有相同变化趋势。然后构建Vaspin启动子-PGL3(含荧光报告基因)质粒和PPARγ-pcDNA3.1(+)质粒,转入293细胞,检测PPARγ是否使报告基因表达。再用启动子截短试验、结合位点的核苷酸点突变结合Gel mobility shift和荧光报告试验确定与Vaspin启动子结合的位点。 【实验内容】 首先在3T3-L1 细胞诱导分化过程的第0、2、4、6、8天,用蛋白质印迹法测定PPARγ与Vaspin的蛋白表达谱。再PCR扩增小鼠Vaspin 启动子-1200bp的DNA序列,用Cloning方法构建Vaspin启动子-PGL3质粒和PPARγ-pcDNA3.1(+)真核载体,转染入293细胞中,检测PPARγ能否使报告基因表达,再分别加入PPARγ激动剂和抑制剂,检测报告基因表达是否增加和减少。再用启动子截短试验,确定PPARγ与Vaspin启动子结合的位置区间。最后利用结合位点的核苷酸点突变结合Gel mobility shift和荧光报告试验确定PPARγ与Vaspin启动子结合的位点。 【材料】 3T3-L1细胞,293细胞,小鼠全基因,PGL3质粒,pcDNA3.1(+)质粒,PPARγ激动剂,PPARγ抑制剂。 【可行性】 文献提示PPARγ可能对Vaspin的表达起促进作用。实验平台为复旦大学分子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设备优良齐全。所需的各项实验技术和材料均已得到成熟广泛的应用。指导教师在脂肪细胞分化中的基因转录调控方面研究经验丰富,课题组成员具备优良的基础医学知识水平和实验操作水平。 【创新性】 目前国内外无任何研究证实PPARγ对Vaspin的表达有直接促进作用,也无相关机制的报道。本实验成果不仅是Vaspin表达机制的新发现,还是对PPARγ功能的新补充,能够为2型糖尿病和肥胖等代谢性疾病的预测和治疗提供新靶点。

    • 基于NF-κB探究苗医验方四大血调控佐剂性关节炎大鼠TNF-α表达的作用机制

      2014, 35(S1):144-144.

      摘要 (1809) HTML (0) PDF 1.33 M (17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致残率在关节病中高居首位。四大血流传于西南苗族地区,在风湿类疾病的治疗中应用广泛。研究显示,炎症因子(如:TNF-α、IL-1β等)及信号通路(如:NF-κB等)的上调及激活与RA发病密切相关,且RA临床症状的改善与炎症因子的下调及信号通路的抑制有关。因而我们提出猜想:四大血能否下调TNF-α、IL-1β表达、抑制NF-κB激活?若能下调,该作用是否与抑制NF-κB有关? 【设计思路】 首先用四大血作用于RA模型动物及关节滑膜细胞,观察其能否下调TNF-α、IL-1β表达;若能,则对另一组RA模型动物及滑膜应用NF-κB抑制剂,去除NF-κB在四大血作用RA过程中的影响;之后,应用四大血观察TNF-α、IL-1β的表达水平是否下调,若未下调,说明四大血下调TNF-α、IL-1β的作用只与其抑制NF-κB有关,若部分下调(与应用NF-κB抑制剂之前相比,下调幅度减少),说明四大血下调TNF-α、IL-1β与抑制NF-κB部分有关,若完全下调(下调幅度与应用NF-κB作用前相同),说明四大血下调TNF-α、IL-1β的作用与其抑制NF-κB无关。 【实验内容】 (1)建立RA动物模型——佐剂性关节炎(adjuvant arthritis,AA)大鼠用于体内实验,并培养AA大鼠滑膜细胞用于体外实验;(2)灌胃给予AA大鼠及滑膜细胞一定浓度四大血;(3)观察给药后TNF-α、IL-1β变化情况;(4)若TNF-α、IL-1β下调,则用NF-κB抑制剂(BMS345541)对另一组AA大鼠及滑膜细胞进行预处理;(5)预处理后的AA大鼠及滑膜细胞给予一定浓度四大血;(6)观察TNF-α、IL-1β的表达水平。 【材料】 试剂:四大血、TNF-α、IL-1β等。动物及组织:SD大鼠、滑膜细胞。仪器:酶标仪、细胞培养箱等。 【可行性】 (1)本实验组前期成功建立AA大鼠模型并通过测量大鼠足跖肿胀度及病理形态学观察,证实了四大血最RA确切的治疗作用,具有较为扎实的实验基础;(2)所需实验器材易于获取;(3)采用常规实验手段,方法稳定可靠;(4)小组成员掌握所需实验技术手段,技能可靠。 【创新性】 (1)本实验研究对象为西南民族草药,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特色性;(2)应用信号通路抑制剂,从而在去除NF-κB的基础上,单方面的探讨四大血对TNF-a、IL-1β的作用。

    • 利用乳腺特异表达微RNA转基因小鼠探索乳汁微RNA对子代个体发育的影响

      2014, 35(S1):144-145.

      摘要 (1857) HTML (0) PDF 1.33 M (17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乳汁是新生儿及婴儿阶段重要的营养来源,其中含有多种免疫球蛋白、脂类以及生长因子等免疫、营养相关物质。近年发现,在哺乳动物乳汁中存在丰富的微RNA(microRNA)。微RNA主要发挥转录后水平基因表达调控作用,参与了多种生理病理过程。目前研究多集中于对乳汁中微RNA存在的证实与含量的检测,尚未见基于直接实验证据获得的乳汁中微RNA对子代个体生长发育作用的报道。据此,我们拟利用转基因模式小鼠对乳汁微RNA是否对子代个体生长发育有影响进行探索。 【设计思路】 首先,针对乳腺特异表达微RNA(miR-X)转基因小鼠乳腺组织及乳汁中miR-X进行定量;其次,利用该miR-X转基因小鼠及野生型小鼠分别哺育野生型新生小鼠,通过对新生小鼠生长发育情况的检测,初步判定乳汁miR-X对子代发育的影响;最后,检测新生小鼠主要脏器miR-X靶基因表达情况。 【实验内容】 利用已建立的乳腺特异表达miR-X的转基因小鼠,分别进行基因组、乳腺组织以及乳汁的外源基因整合情况检测及miR-X的表达及含量检测。实验组用阳性雌鼠哺育野生型新生小鼠,观察并记录小鼠生长发育情况;对照组用野生型雌鼠哺育野生型新生小鼠,观察并记录小鼠生长发育情况。4周后处死部分子代小鼠,取其肝脏等主要脏器,测定miR-X相关靶基因表达情况。 【材料】 乳腺特异表达miR-X转基因雌鼠8只,野生型雌鼠(C57Bl/6)8只及用于合笼繁殖的野生型雄鼠; 【可行性】 乳汁微RNA的存在已被多项研究所证实,为本项目的提出提供了依据;乳汁中营养成分对子代个体的生物学作用已被证实,其中微RNA也必将具有一定的生物学作用。项目组所在实验室具有相关研究经验和仪器设备可保障实验的实施。乳腺特异表达微RNA转基因小鼠的建立为本项目提供了直接可靠的实验材料。 【创新性】 乳汁微RNA对子代个体发育的功能研究将丰富人们对乳汁功能的认识,为改良母乳替代品配方提供了更加直观的依据,为奶制品新的质量检测指标的提出提供了理论基础。此外,乳腺特异表达微RNA转基因小鼠是该项目的重要材料,也是本项目的特色。

    • 滋阴活血法对卵巢早衰小鼠卵泡颗粒细胞凋亡的影响

      2014, 35(S1):145-146.

      摘要 (1628) HTML (0) PDF 1.33 M (18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在中医滋阴活血理论的指导下,采用具有滋阴活血作用的补肾活血方对卵巢早衰小鼠进行研究,检测其卵泡颗粒细胞凋亡情况,阐明滋阴活血法对卵泡颗粒细胞凋亡影响的机制,为临床治疗卵巢早衰提供新的方法思路。 【设计思路】 (1)以雷公藤多甙片造成卵巢早衰为模型,随机将清洁级雌性小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西药物组、中药组。(2)给药:根据小鼠与人的体表面积进行换算后灌胃给药治疗15 d。(3)指标检测:摘取卵巢,子宫,胸腺组织称重计算脏器指数;病理形态学观察卵巢内正常卵泡和闭锁卵泡的形态变化;放免法检测E2、FSH、LH激素水平;RT-PCR法检测Fas和Fas-L的mRNA表达情况。 【实验内容】 研究滋阴活血法对卵巢早衰小鼠卵泡的作用;对卵巢早衰小鼠卵巢、子宫脏器指数的干预;对卵巢早衰小鼠E2、FSH、LH激素水平的调节;对卵巢早衰小鼠 Fas和Fas-L的mRNA表达的影响。 【材料】 清洁级雌性小鼠;药物:补肾活血方组药、补佳乐、雷公藤;灌胃针、离心机、清洁试验台、RNA提取试剂盒、PCR仪、移液器等。 【可行性】 (1)补肾活血方具有补肾、活血、软坚的功效,可改善肾虚血淤所致病理变化,具有调节下丘脑-垂体-卵巢-性腺轴,促进卵巢分泌E2,抑制卵巢卵泡细胞凋亡,增强机体免疫力等作用。(2)本组成员跟随老师进行课题研究,具有一定的科研基础和实验能力,并已学习过生化、免疫,组胚及病理学课程,掌握了与本项目密切相关的形态学、免疫组织、分子生物学技术。(3)所需试剂、仪器、材料,医学基础实验中心基本都有配备,这为研究提供了硬件的保障,同时具备SPF级实验中心。 【创新性】 (1)治法新用:该研究从滋补肝肾阴虚,养血活血着手研究凋亡机制,为临床治疗卵巢早衰提供新的思路。(2)Fas/Fas-L介导的凋亡新用。

    • 壮骨止痛方全方提取物对去势雌鼠相关基因的影响

      2014, 35(S1):146-146.

      摘要 (1890) HTML (0) PDF 1.33 M (17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全方提取组与模型组比较,全方提取组能够显著增加大鼠TGF-β1 mRNA、I型胶原mRNA的平均面密度(P<0.05)。空白组与假手术组大鼠的TGF-β1 mRNA、I型胶原mRNA的平均面密度均匀正常,全方提取组与空白组和假手术组大鼠的TGF-β1 mRNA、I型胶原mRNA的平均面密度基本一致。 【设计思路】 60只3个月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全方提取组四组,15只/组,除空白组及假手术组外,其余组去势(去卵巢)后建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假手术组则去除卵巢周边相应体积的脂肪。大鼠皆灌胃13周后处死取材,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I型胶原mRNA、TGF-β1mRNA在骨组织中的表达。 【材料】 实验动物与材料:SPF级3个月龄250 g左右雌性SD大鼠60只,由广东省医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动物合格证号:SCXK(粤)2008-0002)。饲料为标准普通饲料(湖南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药品及试剂:壮骨止痛方全方提取物(由中南大学药理学实验室提供);E2(批号:HY-032)放免试剂盒(北京华英生物技术研究所);TGF-β1 mRNA原位杂交试剂盒(批号:MK1065)、I型胶原纤维mRNA原位杂交试剂盒(批号:MK1171),DAB显色试剂盒(批号:AR1022),均购自武汉博士德生物有限公司。主要仪器:JY3002型电子天平、超低温冰箱、LEICA DM LB2型双目显微镜、HHS-2电子恒温不锈钢水浴锅、Haier医用微波炉、MIAS医学图象分析系统、Motic B5 显微摄像系统等。 【可行性】 本项目所用实验室为国家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具备进行药物准备、动物造模、指标检测等方面的仪器与条件;学校动物实验中心免费为大学生提供创新性学习实验提供场地并且本实验是在指导教师悉心指导下完成的;理论和实践上都具备可行性。 【创新性】 探讨壮骨止痛方抗骨质疏松的作用机制,弥补国内对这方面研究的空缺;本实验研究的出发点是中药方剂壮骨止痛方的开发,学生创新性学习与研究密切关注祖国中药发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

    • 移植转导自身免疫调节因子的骨髓细胞对I型糖尿病预防和治疗的实验研究

      2014, 35(S1):146-147.

      摘要 (1692) HTML (0) PDF 1.33 M (19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I型糖尿病又称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是由于自身免疫耐受机制打破、自身反应性T细胞攻击胰岛β细胞所致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迄今对自身免疫病的治疗方案多不理想,目前常规采用的免疫抑制手段不但降低患者免疫力,也使疾病容易复发。理想的治疗自身免疫病的策略是特异性清除自身反应性T细胞,重建对自身组织抗原的免疫耐受。而自身免疫调节因子(AIRE)恰在胸腺阴性选择中具有调控组织限制性抗原(TRAs)表达、促进自身反应T细胞的清除、参与免疫耐受诱导的功能。因此,我们设想利用基因转导手段操纵骨髓细胞中AIRE的表达,通过模拟胸腺的阴性选择,诱导免疫耐受,为I型糖尿病的防治提供新策略。 【设计思路】 本实验拟通过以自身免疫糖尿病小鼠(NOD鼠)为模型,移植表达AIRE的骨髓细胞,使其在NOD鼠体内通过调控TRAs的表达清除自身反应性T细胞,观察其诱导特异性清除对胰腺组织特异性T细胞的作用及对NOD鼠糖尿病发生的影响,探索I型糖尿病防治新方法。 【实验内容】 (1)构建编码小鼠AIRE的逆转录病毒载体,将其转导入骨髓DCs细胞。(2)将转导AIRE的骨髓DCs细胞移植至经放射线照射的NOD小鼠,获得NOD嵌合鼠。(3)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NOD嵌合鼠胸腺和脾脏中GFP+细胞数量,检测NOD鼠嵌合程度。(4)采用real-time PCR法、流式细胞术检测Ins2 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表达变化,检测AIRE对TRAs的调控作用。(5)检测NOD鼠糖尿病发生时间和程度以及其病理学和胰岛素自身抗体的改变。 【材料】 NOD鼠、编码AIRE的逆转录病毒载体、real-time PCR仪、流式细胞仪、葡萄糖检测试剂盒、尿糖试纸、ELISA试剂盒等。 【可行性】 前期工作中,以胸腺阴性选择为理论依据,对AIRE的表达、分布及其在自身耐受中的作用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现以基因转导和骨髓细胞移植为技术手段,切实可行。 【创新性】 本研究首次将基因操纵和骨髓细胞移植两大先进技术相结合,利用AIRE能特异性清除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功能,探究治疗I型糖尿病的方法,为自身免疫疾病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 Cx43形成的GJIC在NGF诱导PC12细胞神经元样分化中作用的研究

      2014, 35(S1):147-148.

      摘要 (1759) HTML (0) PDF 1.33 M (17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在神经系统的发育和修复过程中,神经元间的细胞通讯在细胞的静息、增殖、分化和凋亡过程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细胞间通讯有缝隙连接、膜表面分子接触通讯和化学通讯三种方式,而缝隙连接(GJ)是细胞间直接通讯的唯一方式。缝隙连接蛋白(connexin)是GJ结构和功能的基础,在缝隙连接蛋白家族中,Cx43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功能性缝隙连接(GJIC)是通过缝隙连接在相邻细胞间传递氨基酸、离子、小分子等的一种通讯方式。研究表明,神经生长因子(NGF)可以促进Cx43磷酸化,同时可以诱导嗜铬细胞瘤PC12细胞分化而产生与交感神经元相似的神经元。但是Cx43形成的功能性缝隙连接(GJIC)在NGF诱导PC12细胞分化中的作用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拟阐述Cx43形成的GJIC在NGF诱导PC12细胞分化中的作用。 【设计思路】 本实验拟构建Cx43稳定转染的PC12细胞系,并检测Cx43形成的GJIC的功能。 NGF诱导PC12细胞和Cx43稳定转染的PC12细胞,分析Cx43形成的GJIC在NGF诱导PC12细胞神经元样分化过程中的作用,为神经损伤和修复提供新的研究靶点。 【实验内容】 (1)构建Cx43稳定转染的PC12细胞系;(2)实验分组:NGF诱导PC12细胞组,NGF诱导Cx43稳定转染的PC12细胞组,NGF诱导PC12细胞组+缝隙连接抑制剂(CBX),NGF诱导Cx43稳定转染的PC12细胞组+CBX;(3)形态学观察和NES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检测细胞分化率;(4)Dye Coupling检测Cx43形成的GJIC。 【材料】 PC12细胞;NGF;Cx43真核表达质粒;Cx43引物和抗体;CBX;NES单克隆抗体;FITC-IgG。 【可行性】 本研究前期研究工作通过形态学观察及Image软件测量显示在一定范围内,NGF量的增加可以有效提高PC12细胞的分化水平,课题组成员熟练掌握相关实验的方法和技术;研究室能提供相关的仪器和材料。实验思路清晰,实验过程明确。 【创新性】 本研究应用NGF诱导PC12细胞分化模型,探究Cx43形成的GJIC在NGF诱导PC12细胞分化过程中的作用,从而为神经损伤和修复提供新的研究依据和调控靶点。

    • CDK5介导的AMPK磷酸化对3T3-L1前脂肪细胞增殖及分化的影响

      2014, 35(S1):148-149.

      摘要 (1888) HTML (0) PDF 1.33 M (19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AMPK是细胞及整体能量稳态的调控器。代谢综合征状态下,机体组织广泛存在AMPK活性下降,但AMPK如何失活仍存许多疑问。因此,弄清楚AMPK的失活机制对阐明代谢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设计思路】 有研究表明CDK5在肥胖小鼠脂肪组织中异常激活,AMPKα2的活性显著降低。同时,AMPKα2 345和529位丝氨酸满足Cdk5的底物一般都具有特定S/TPXK/R序列的条件。据此推测:活化的CDK5能够磷酸化AMPKα2 345和529位丝氨酸,进而抑制AMPKα2的活性,参与代谢综合征的发病。本课题拟在3T3-L1前脂肪细胞上研究Cdk5介导的AMPKα2蛋白磷酸化的作用,为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实验内容】 应用lipofectamine2000转染技术构建Cdk5 siRNA基因的脂肪细胞系3T3-L1-Cdk5 siRNA实验组及其阴性对照组细胞系3T-L1- Mock siRNA(Mock siRNA 为空siRNA转染),实验分为3T3-L1-Cdk5 siRNA组,3T-L1- Mock siRNA 组和3T-L1组,以AIMV无血清培养基培养3T3-L1细胞,使其自然增殖,于增殖第3天起用TNF-α作用于增殖中的3T3-L1细胞,之后每24小时以MTT法观察细胞增殖情况;采用含胰岛素、地塞米松与IBMX的分化培养基诱导分化3T3-L1细胞,于诱导分化第8天起用TNF-α作用于分化中的3T3-L1细胞,此后每3天以油红O染色并染料提取的半定量方法及细胞内甘油三酯测定的方法了解细胞内脂质含量;采用细胞Cdk5/P35和AMPKα2激酶活性定量检测试剂盒检测3T3-L1细胞中Cdk5和AMPKα2的活性,蛋白质印迹的方法检测3T3-L1细胞AMPKα2 S345 、AMPKα2 S529及AMPKα2S345529磷酸化水平。从而观察CDK5介导的AMPK磷酸化对3T3-L1前脂肪细胞增殖及分化的影响。 【材料】 3T3-L1前脂肪细胞,AIM-V medium,DMEM/F12 培养基,Cdk5 siRNA, AMPKα2激酶活性定量检测试剂盒,油红O, CO2细胞恒温培养箱。 【可行性】 Cdk5是脯氨酸引导的丝/苏氨酸蛋白酶,特异性磷酸化其底物蛋白的丝氨酸和苏氨酸位点。其磷酸化底物一般都有特定的S/TPXK/R序列。而人、大鼠和小鼠AMPKα2蛋白序列的自动抑制区345位丝氨酸和亚单元结合区域529位丝氨酸有共同的序列YLASSPPSGS 和TGSTLSSVSP,满足Cdk5的底物一般都具有特定的S/TPXK/R序列的条件,实验假设理论上具有可行性。 【创新性】 本课题以Cdk5介导AMPKα2磷酸化进而抑制其活性为切入点,探讨对3T3-L1前脂肪细胞增殖及分化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 具有抗氧化活性的含硒短肽的研制

      2014, 35(S1):149-149.

      摘要 (1796) HTML (0) PDF 1.32 M (16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硒蛋白是微量元素硒发挥生物学功能的主要形式。人体中硒蛋白在抗氧化、抗肿瘤和调节免疫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作用,其中抗氧化活性是多种硒蛋白最核心的生物学功能。研制一种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类似于硒蛋白的抗氧化活性的含硒短肽具有重要意义。 【设计思路】 选取抗氧化活性最强的硒蛋白如硒蛋白P、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等,设计出3~5种含硒代半胱氨酸活性中心的硒蛋白截短型的短肽,根据硒蛋白基因表达的特殊性构建其表达载体及其哺乳动物细胞表达体系,实现此类含硒短肽的准确、高效的翻译,再通过抗氧化检测筛选出具有应用开发价值的短肽。 【实验内容】 (1)用于硒蛋白基因工程表达的哺乳动物细胞株的建立:选择在人类硒蛋白翻译过程中将编码硒代半胱氨酸密码子TGA正确解码时起着重要作用的3个反式作用因子,即SECIS 结合蛋白2(SBP2)、Sec特异延伸因子(EFSec)和核糖体蛋白L30(RPL30),将它们的编码基因分别克隆并构建为1个三基因表达载体pcDNA3.1-SBP2/Efsec/RPL30,稳定转染HepG2细胞系获得目的基因高表达的单克隆细胞株;(2)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筛选和设计硒蛋白截短型的短肽,并将其编码基因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4HisMaxB获得相应的重组载体;(3)利用各重组载体分别对已建立的转基因细胞株进行稳定转染,使目的基因表达并纯化获得含硒短肽;(4)利用常规的抗氧化检测方法,考察各种含硒短肽体外抗氧化活性,并筛选出最佳者用于后续研究。 【材料】 人肝癌细胞系HepG2;质粒pcDNA3.1、pcDNA4HisMaxB;各种基因工程工具酶及常规试剂;细胞培养及转染试剂;抗氧化检测试剂盒等。 【可行性】 硒蛋白复杂的翻译机制已经逐渐阐明,在原核生物细胞中利用反式作用因子提高硒蛋白表达已取得成功,为真核表达提供重要的启示,我们的设计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实验室相关技术方法及条件成熟,完全可满足本研究的要求。 【创新性】 具有抗氧化活性的硒蛋白分子量大限制了其药用价值,我们研究中将获得截短型的含硒短肽从而使其具有应用开发价值。此外,应用3个反式作用因子构建硒蛋白基因工程表达体系也是本研究的一个创新。

    • MiR-382促进大鼠肝前体细胞WB-F344肝向分化的研究

      2014, 35(S1):149-150.

      摘要 (1408) HTML (0) PDF 1.33 M (18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肝卵圆细胞的定向分化可为肝细胞移植和生物人工肝提供丰富的肝细胞源。阐明肝卵圆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是实现控制其定向分化的基础和前提。前期研究显示:miR-382在肝干细胞分化过程中表达上调,提示miR-382可能促进肝干细胞的分化过程。然而,目前对于miR-382在肝干细胞分化中的作用和分子机制仍知之甚少。 【设计思路】 本项目拟利用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诱导大鼠肝前体细胞WB-F344向肝实质细胞分化的细胞模型,观察miR-382在肝前体细胞WB-F344分化进程中的表达变化,并从功能学和分子标志物两方面检测该microRNA分子对肝卵圆细胞分化的作用,并通过寻找该microRNA分子的靶基因初步明确miR-382调控肝干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 【实验内容】 (1)建立HGF诱导大鼠肝上皮样干细胞WB-F344肝向分化的细胞模型,并通过糖原染色和肝分化标志物的检测证实该模型的有效性。(2)通过qPCR的方法检测miR-382在整个诱导分化进程中的表达变化。(3)从功能学指标和分子标志物指标两方面检测miR-382过表达或者低表达对WB-F344细胞分化的影响。(4)miR-382通过靶向抑制候选靶基因Ezh2的表达提高肝干细胞的分化能力。 【材料】 大鼠肝前体细胞WB-F344,肝细胞生长因子HGF,Trizol 试剂,Lipofectamine 2000转染试剂,MiR-382 mimics等等。 【可行性】 (1)项目组成员均系统学习了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对科研有浓厚的兴趣,并已加入指导教师课题组进行科研项目训练。(2)项目指导教师承担的浙江省教育厅课题(Y201330031)包含肝干细胞定向分化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肝实质细胞诱导分化经验。 【创新性】 (1)本项目首次研究miR-382在肝干细胞分化中的作用,该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miR-382的功能。(2)本项目首次提出miR-382通过调控表观遗传修饰酶Ezh2的表达影响染色质修饰状态并参与肝干细胞分化的作用机制,本实验数据将丰富我们对肝干细胞分化过程中表观遗传修饰的认识,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 诱导脂肪干细胞分化对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的治疗

      2014, 35(S1):150-151.

      摘要 (1724) HTML (0) PDF 1.33 M (20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是临床上一类内分泌疾病,主要是由于双侧肾上腺绝大部分或全部被毁,从而导致体内出现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不足而产生的临床表现。故其现阶段治疗以肾上腺皮质激素替代治疗为主。但长期激素替代治疗难以达到合理的剂量,且激素替代治疗不但在应激反应中无效,还可能存在副作用和潜在的风险。而通过干细胞技术诱导属于成体干细胞的脂肪干细胞(ASCs)向肾上腺皮质细胞分化并移植来恢复自身的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能力,既可解决激素替代疗法的剂量问题,又可弥补肾上腺细胞移植存在的供体来源及免疫排斥的不足,也能应对其它干细胞移植带来的较难获得、伦理及安全性等问题。 【设计思路】 本研究通过改变培养条件,加入视黄酸、ACTH、低钾、血管紧张素、肾上腺组织上清液诱导ASCs表达合成类固醇激素的关键酶P450scc、CYP11B等和表达ACTHR情况,探讨产生有功能的ASCs来源的肾上腺皮质样细胞方法,判断是否产生有功能的肾上腺皮质样细胞,并将其移植至切除肾上腺大鼠模型肾包膜下,观察其生存情况和产生肾上腺皮质激素的能力。 【实验内容】 观察诱导液对ASCs增殖、分化、形成肾上腺皮质样细胞的影响,及特异标志表达情况。测定诱导后培养液中皮质酮、醛固酮浓度及其变化情况,判断是否产生有功能的肾上腺皮质样细胞。观察诱导分化的ASCs,搭载在明胶海绵上移植入切除肾上腺的大鼠模型肾包膜下,宿主大鼠的生存情况,测定血液中皮质酮、醛固酮的浓度,并取移植物切片观察。 【材料】 实验动物为SD大鼠,其它实验材料主要有qPCR、免疫细胞化学及蛋白质印迹等实验方法相关材料。 【可行性】 本研究指导教师有所需研究方法的经验,已建立ASCs的分离、培养、扩增方法。并且本研究室具有完备的与本研究项目有关的设备和条件,故在技术上和人力上可确保本项目的完成。 【创新性】 对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的治疗,细胞移植法比传统激素替代法更安全,效果更好。与肾上腺细胞移植相比,本研究可以解决后者存在的供体来源及免疫排斥的问题。而与采用其它干细胞转分化移植相比,ASCs具有分化能力强、安全、易采集、无伦理问题等优点。

    • 寻找胸腺干细胞——胸腺小体的潜在功能

      2014, 35(S1):151-151.

      摘要 (1976) HTML (0) PDF 1.32 M (18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最新发现,Aire极有可能也是一种多能干细胞标记基因;Aire+的胸腺髓质上皮细胞(mTEC)很可能是一类多潜能的前体细胞,尚无明确的实验证据;豚鼠胸腺组织体外培养能新形成“胸腺小体”,不再被其特异性抗体KL1标记,仍能被KL4标记,但其他抗原,如Aire的表达情况未知;提示从mTEC分化到成熟HC中间可能还有不成熟的过渡态。 【设计思路】 发现问题:胸腺小体(HC)功能尚不清楚。提出问题:高度分化的HC能否去分化?大胆假设:HC就像干细胞的贮藏库,某种条件下能去分化,表现干性,成为胸腺干细胞甚至多能干细胞的源泉;胸腺只有mTEC表达Aire,HC不表达Aire,让不表达Aire的HC表达Aire,能否实现分化逆转,诱导多能性? 【实验内容】 手术分离豚鼠胸腺,建立2种体外培养体系。体系A:组织块培养法体外重现“胸腺小体”,K5和K8、KL4和BrdU、Aire、Involucrin双标记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比对HE染色切片联合定位,鉴定新形成的“胸腺小体”;体系B:KL1包被免疫磁珠纯化胸腺小体上皮细胞(HCEC),饲养层3T3细胞体外培养HCEC,构建豚鼠Aire基因真核表达载体重组质粒导入HCEC,RT-PCR 检测豚鼠HCEC有无目的基因Aire、胸腺上皮祖细胞(TEPC)标志基因K5、K8及干细胞标志基因Oct4、Nanog、Sox2、Lin28等表达。 【材料】 豚鼠,超净工作台,手术器械,切片机,倒置显微镜,离心、电泳、MACS分选设备,PCR体系,紫外产品,培养瓶&皿&基,明胶,血球计数板,pH计,分光光度计,电子天平,冰箱,摇床,培养箱,恒温水浴锅,液氮罐,移液器,质粒载体,工具酶,DH5α,LipofectamineTM2000,3T3,丝裂霉素C,胰蛋白酶,FBS,缓冲液,H.E试剂,一抗,荧光二抗等 【可行性】 依托南昌大学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省医科院闵卫平院长支持,创新实验项目基金保障;2位导师分别从事不同学科领域,经验丰富;团队更有留德免疫学博士张瑜娟加盟助力。 【创新性】 首次报道胸腺小体的分离、纯化、体外培养及诱导去分化(中心环节、技术难点);胸腺小体功能谜题;多能干细胞假说;胸腺干细胞移植,重建T细胞库,先天性或AIDS等免疫缺陷病治疗希望。

    • 去乙酰化酶SIRT1调控PFOA诱导小鼠肝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2014, 35(S1):152-152.

      摘要 (2308) HTML (0) PDF 1.32 M (16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全氟辛酸(PFOA)和人类多种疾病密切相关。我们前期研究发现PFOA可通过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和诱导凋亡引起小鼠肝脏毒性损伤。去乙酰化酶SIRT1在细胞应激反应中具有关键作用,可引起多种转录因子去乙酰化,从而促进细胞存活,抑制凋亡。因此,我们提出:“SIRT1的去乙酰化修饰可能对PFOA诱导的小鼠肝损伤起保护作用”。 【设计思路】 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探讨PFOA肝脏毒性与SIRT1表达和反应活性的相关性;利用SIRT1激活剂以及SIRT1抑制剂观察SIRT1信号通路对PFOA诱导的肝脏毒性损伤的调控作用;通过检测P53、NF-κB p65 和FOXO3a的表达和乙酰化水平,分析SIRT1系统调控PFOA肝脏毒性的分子机制,是否与SIRT1对P53、NF-κB p65 和FOXO3a的去乙酰化修饰有关。 【实验内容】 (1)Real-time PCR和蛋白质印迹方法检测SIRT1的表达,免疫共沉淀法检测SIRT1的反应活性,对比正常对照和PFOA染毒小鼠,明确PFOA肝脏毒性与SIRT1的相关性;(2) PFOA染毒小鼠给予SIRT1激活剂SRT1720以及SIRT1抑制剂尼克酰胺,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ALT、AST、ALP及LDH的血清水平;酶联免疫分析IL-6、COX-2及CRP的肝组织水平;免疫组化检测DNA氧化损伤标志物8-OHdG的产生;比色法检测MDA生成及SOD、CAT和GSH-PX的活性;TUNEL染色法观察细胞凋亡;real-time PCR和蛋白质印迹方法检测Bcl-2、Bax、Fas、FasL等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明确SIRT1通路的激活或抑制对PFOA诱导肝脏损伤的调控作用;(3)应用乙酰化赖氨酸抗体通过蛋白质印迹方法检测P53、NF-κB p65 和FOXO3a的乙酰化水平,分析SIRT1是否通过对P53、NF-κB p65 和FOXO3a的去乙酰化修饰调控PFOA诱导的肝脏毒性损伤。 【材料】 本项目以小鼠为实验动物,实验仪器包括实时荧光定量PCR仪、全自动DNA扩增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石蜡切片机、高速低温离心机、蛋白电泳系统、电转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 【可行性】 本项目充分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并取得了较好的前期研究基础。 【创新性】 SIRT1对PFOA肝脏毒性的调控作用尚未见报道,本实验项目研究SIRT1对PFOA诱导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为预防和治疗全氟化合物引起的肝脏损伤寻找新靶点。

    • CVB3非结构蛋白3A与TMED4相互作用对细胞凋亡的研究

      2014, 35(S1):152-153.

      摘要 (1850) HTML (0) PDF 1.34 M (18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CVB3属于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能引起包括病毒性心肌炎、无菌性脑膜炎、胰腺炎等多种严重的疾病;目前,CVB3感染引起病毒性心肌病我们尚无特效药物用于临床治疗,也没有合适的疫苗用于预防。3A是CVB3主要的非结构蛋白,参与形成病毒复制复合体的骨架蛋白及抑制内质网至高尔基体的物质转运,但其如何与宿主细胞内蛋白相互作用以及对宿主的致病机制仍不清楚。本课题的前期工作中,以CVB3病毒3A为诱饵、运用酵母双杂交系统从人心脏cDNA文库中筛出了多个阳性克隆,TMED4是7个阳性蛋白之一。相关文献报道,TMED4在细胞的凋亡中起促进作用,而TMED4表达的沉默,不仅可以促进HSP70的表达,也提高了HSP70和Apaf-1的结合能力,从而对细胞的凋亡起到了抑制作用。 【设计思路】 3A是否在细胞凋亡中有作用;进一步论证3A与TMED4存在相互作用;是否是3A和TMED4的相互作用影响了细胞凋亡。 【实验内容】 Annexin V法分别检测pBudCE4.1-3A+brefeldin A、pBudCE4.1+brefeldin A比较两组细胞的凋亡情况;COIP、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进一步论证3A与TMED4存在相互作用及共定位;动物感染CVB3后蛋白质印迹法检测TMED4的表达;Annexin V法及蛋白质印迹等实验分别对pBudCE4.1-3A+shTMED4、pBudCE4.1-3A+Cont.shRNA两组细胞的凋亡情况和HSP70、caspase-3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和分析。Annexin V法及蛋白质印迹等实验中每一实验组及对照组均采取多组平行实验分别按0、6、12、18、24、30、36、42 h等不同时间进行相关实验操作。 【材料】 成年BALB/c小鼠,TurboFect,brefeldin A,TMED4 Antibody,HSP70 Antibody,caspase-3 Antiboody,TMED4 shRNA Plasmid等。 【可行性】 本课题理论依据充足可行;课题所采用的各项技术已较熟练的掌握;课题所需器材完备,资金充足。 【创新性】 本课题的前期研究基础具有原创性且实验设计方案均为本组成员独立完成;TMED4是一个新发现且研究尚不足的蛋白,我们的研究成果必然会丰富TMED4在细胞内的功能且关于CVB3 3A与TMED4的相互作用对细胞结构和功能影响机制的研究在国际上属于首次。

    • 微环境对巨噬细胞杀菌能力的影响

      2014, 35(S1):153-154.

      摘要 (1532) HTML (0) PDF 1.33 M (18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根据活化状态及功能,巨噬细胞主要分为M1型巨噬细胞、M2型巨噬细胞。不同组织中的巨噬细胞具有不同的膜表面抗原及受体, 对于来源于同一种组织不同区域的巨噬细胞,其表型也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这证实了局部微环境对巨噬细胞表型的影响。本课题组的前期工作发现, 经腹腔注射LPS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与体外LPS处理的腹腔巨噬细胞在形态及吞噬杀菌能力上存在明显差异,提示微环境对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有显著影响。 【设计思路】 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差异与亚细胞结构之间的联系;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差异与其分型之间的联系;微环境与巨噬细胞分型及吞噬能力之间的联系。 【实验内容】 分别取未进行预处理、在体和离体LPS预处理后腹腔巨噬细胞进行形态学比较和亚细胞结构观察,检测吞噬和杀菌能力,并用抗体标记其表面分子,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吞噬能力与分型之间的关系;分别用LPS/IFN-γ和IL-4诱导出M1型、M2型巨噬细胞,观察细胞形态并检测其吞菌和杀菌能力;分别取正常小鼠和腹腔注射LPS预处理24 h小鼠的腹腔灌洗液、体外经LPS预处理后腹腔巨噬细胞培养液上清进行细胞因子检测。 【材料】 6~8 周的C57小鼠;流式细胞仪、荧光倒置显微镜、标准细胞间及相关细胞培养等仪器设备;IL-4、LPS、胞培养基等试剂。 【可行性】 本实验设计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实验方法成熟。所在实验室拥有流式细胞仪等相应的仪器设备,具备完成实验的所有条件;前期已有一定实验结果,为实验的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 【创新性】 巨噬细胞的分型是最近炎症免疫相关研究的热点。现阶段对其分型的研究多集中在表面抗原与受体方面,对分型与吞噬能力之间的关系却少有研究。本实验通过对不同微环境中的巨噬细胞进行研究,探索其吞噬能力的差异与分型的关系,期望能从一个新的角度来阐述微环境对巨噬细胞杀菌能力的影响,为临床防治感染提供全新的思路与方向。

    • 晚期糖基化终产物诱导内皮细胞通透性增高的机制

      2014, 35(S1):154-154.

      摘要 (1740) HTML (0) PDF 1.32 M (16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s)可通过[Ca2+]通道诱导细胞凋亡,而AGEs是否也能通过该通道诱导内皮细胞通透性增高尚不清楚,若我们能够证实,将对于糖尿病防治及其并发症的控制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设计思路】 用EGTA抑制外钙内流,研究[Ca2+]在AGEs介导的肌动蛋白骨架的改变,通透性的增高以及moesin磷酸化中所起的作用。 【实验内容】 探讨AGEs介导肌动蛋白丝F-actin改变的剂量和时间效应;证实 EGTA对AGEs介导内皮细胞骨架肌动蛋白改变的抑制作用;探讨AGEs引起内皮细胞通透性增高的时间和剂量效应;证实AGEs介导内皮细胞通透性的改变是[Ca2+]依赖性的;探讨AGEs引起moesin蛋白磷酸化的时间和剂量效应;验证AGEs引起moesin蛋白磷酸化是[Ca2+]依赖性的。 【材料】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跨上皮细胞电阻检测仪,倒置显微镜,垂直电泳仪,Transwell培养皿,低温离心机,Petri Dish培养皿,HUVECS细胞株,胰蛋白酶,Moesin抗体及磷酸化Moesin抗体,罗丹明-鬼笔环肽,胎牛血清,磷酸盐缓冲液,0.5% TritonX-100,4%多聚甲醛固定液,FITC标记的右旋糖干,EGTA标准溶液,细胞裂解液,封闭缓冲液,Tris盐缓冲液,TBST缓冲液,电泳加样缓冲液,Tris溶液。 【可行性】 本项目假设有类似文献支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本研究团队近年来一直在休克微循环实验室从事AGEs和内皮细胞通透性方面的工作。经过多次试验,已掌握一定的技术手段和研究数据。我们的预实验结果已经显示AGEs刺激脐静脉内皮细胞呈浓度和时间效应,且EGTA能有效地抑制了AGEs在第8小时诱导的通透性的增高。 【创新性】 本研究将首次阐述AGEs是否依赖于[Ca2+]导致内皮细胞通透性的增高,目前国内外还未有论文涉及此话题,研究结果将进一步揭示AGEs在糖尿病并发症、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疾病的机制。

    • 淫羊藿甙促成骨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研究

      2014, 35(S1):154-155.

      摘要 (1599) HTML (0) PDF 1.33 M (17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和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导致骨的脆性增加以致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代谢性骨病。骨质疏松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全世界约有2亿多骨质疏松症患者。目前临床上治疗骨质疏松的化学合成药物存在毒性大、价格昂贵等问题,而天然中草药及其制剂则可以克服上述缺点。淫羊藿(Herba Epimdii)是目前临床上治疗骨质疏松的常用中药,已有研究显示其主要成分淫羊藿甙(Icariine, ICA)具有促成骨分化功能,但具体机制不详。microRNA (miRNA)是一类长度约为20~25 nt、在基因转录后水平发挥调控作用的小分子非编码RNA,它几乎参与生物所有的生理病理过程。作为重要的生物调节分子,miRNA是否参与了ICA促成骨分化过程呢?关于ICA促成骨分化的分子机制的研究,可以为临床上提高淫羊藿治疗骨质疏松的效果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设计思路】 首先确定ICA促进小鼠前成骨细胞MC3T3-E1分化的合适的时间和剂量,然后进行差异miRNAs筛选并选取部分差异miRNAs进行验证,最后挑选miR-27a进行深入研究。 【实验内容】 (1)ICA处理时间和剂量的确定:用MTT、real-time PCR确定ICA促MC3T3-E1分化的合适的时间和剂量。(2)差异miRNAs的筛选:将5 μM ICA处理48 h 的MC3T3-E1 RNA及对照进行miRNA测序和分析。(3)差异miRNAs的验证:挑选15个差异miRNAs用Real-time PCR进行验证(已完成),并从中挑选miR-27a进行深入研究。(4)miR-27a在ICA促成骨分化中的作用及机制:① miR-27a靶基因的预测:运用miRWalk在线工具预测miR-27a的靶基因。② Osterix是miR-27a靶基因的验证:A. 构建含有Osterix 3'UTR以及miR-27a结合位点突变的荧光素酶报告质粒;B. 将miR-27a的mimic或对照和构建的荧光素酶报告质粒共转染HEK 293 T细胞,检测并比较荧光素酶活性;C. 将miR-27a的mimic或对照转染MC3T3-E1细胞,确定miR-27a对Osterix 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③ miR-27a在ICA促成骨分化中的作用:将miR-27a的mimic、inhibitor和对照分别转染MC3T3-E1细胞,再用ICA处理,然后分别用Real-time PCR和碱性磷酸酶染色确定miR-27a在ICA促成骨细胞分化中的作用。 【材料】 HEK 293-T、MC3T3-E1细胞;pGL3-promoter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Real-time PCR用引物及试剂,蛋白质印迹用试剂及抗体;碱性磷酸酶染色用试剂。 【可行性】 我们具备本课题实施所需要的研究材料包括试剂和仪器;课题设计所用的方法均为指导教师课题组常用的方法;本课题已顺利实施,我们目前已完成了ICA处理时间和剂量的确定、差异miRNAs的筛选和鉴定、miR-27a靶基因的预测。以上实验的实施和结果的获得表明本课题在理论和技术上均可行。 【创新性】 (1)首次证明miRNAs参与ICA促成骨细胞分化过程;(2)首次证明miR-27a 在ICA促成骨细胞分化中起重要作用。研究结果将进一步阐明ICA促成骨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从而为提高淫羊藿的临床治疗效果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 氯化钆对胰岛素原剪切的影响

      2014, 35(S1):155-156.

      摘要 (1859) HTML (0) PDF 1.33 M (19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胰岛素是维持机体糖代谢平衡的最重要的激素。在胰岛β细胞中,胰岛素原需要经过激素原转化酶(PC3和PC2)的剪切才能生成真正具有降低血糖作用的胰岛素。因此,激素原转化酶对胰岛素的成熟具有决定作用。众多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和动物胰岛中激素原转化酶的含量显著不足。而我们的前期实验提示,稀土化合物氯化钆(GdCl3)能够增加激素原转化酶的表达量,从而促进胰岛素原的剪切成熟。 【设计思路】 糖尿病小鼠经氯化钆治疗后,检测小鼠血清中胰岛素与胰岛素原的含量,以及胰岛中激素原转化酶的表达量。 【实验内容】 以高脂喂养的C57BL/6J糖尿病小鼠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腹腔注射氯化钆(治疗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注射4周后,抽取治疗组和对照组小鼠的血清,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胰岛素原和胰岛素的含量,进而分析胰岛素的剪切成熟情况。同时,分离提纯两组小鼠的胰岛,通过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方法检测胰岛中激素原转化酶(PC3和PC2)表达量的变化。 【材料】 C57BL/6J小鼠,高脂饲料,胰岛素原ELISA试剂盒,胰岛素ELISA试剂盒,PC3和PC2的引物及抗体。 【可行性】 该实验所需要的多项实验技术,如糖尿病小鼠模型的建立、小鼠胰岛的分离纯化、胰岛素及胰岛素原的检测等方法,均已成熟。设计实施该实验的团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细胞学等基础知识,并且参与过多项动物及分子生物学实验,在实验的基础操作方面已十分熟练,具备参加科研的基础知识和动手能力。同时,团队成员做事踏实认真,并能独立查阅国内外文献,具有较强的解决问题、设计实验的能力。此外,该团队的指导教师长期从事糖尿病治疗的相关研究,能够对该课题的实施进行必要的指导。 【创新性】 氯化钆对糖尿病的治疗作用鲜有报道,且作用机制尚未阐明。氯化钆对胰岛素的作用效果及机制尚无任何报道,本实验属首次。

    • 二甲双胍通过DEC1改善2型糖尿病小鼠脂代谢紊乱

      2014, 35(S1):156-156.

      摘要 (1890) HTML (0) PDF 1.32 M (19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2型糖尿病(T2D)因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或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表现高糖和高胰岛素并存的代谢病。常与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共同发生发展。近年发现二甲双胍(metformin,M)不仅可下调血糖,改善胰岛素耐量,且具有抗炎、改善脂代谢的作用,但其中机制仍不清楚。转录因子DEC1与多种细胞功能如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应激反应密切相关。新近发现:DEC1能与核受体(PXR/CAR/LXR/PPAR)的伴侣核受体RXRα结合,抑制代谢性核受体作用,Knockdown内源性DEC1后,明显增加LXR靶基因的表达,LXR在调节代谢脂类发挥重要作用,提示DEC1参与了体内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本实验室发现,高糖和高胰岛素均能显著诱导小鼠脂肪和肝细胞DEC1表达,同时诱导脂质合成酶表达而抑制脂质分解酶表达;动物实验也显示在T2D小鼠脂肪和肝脏组织DEC1表达显著增加,给予二甲双胍能下调DEC1表达,并改善脂质代谢紊乱。因此提出二甲双胍通过DEC1改善T2D小鼠脂代谢紊乱的假设。 【设计思路】 在整体和离体水平研究并阐明二甲双胍通过DEC1改善T2D小鼠脂代谢紊乱。 【实验内容】 研究二甲双胍对T2D小鼠肝脏、脂肪组织和原代小鼠肝细胞脂质代谢紊乱的作用和机制。 【材料】 雄性C57小鼠分为对照组(C)、2型糖尿病组(T2D)和二甲双胍治疗组(T2D+M)3组,C组普通饮食,T2D组和T2D+M组高脂饮食, 第8周的第1天,腹腔注射30 mg/kg的链佐菌素,C组给予等体积溶剂1次,第9周的第1天,T2D+M组连续给予二甲双胍20 mg/(kg·d)灌胃4周,T2D给予等体积NS。第13周第1天处死小鼠。称重,取肝脏组织用油红O染色观察肝脏中性脂肪积累;提取肝脏和小肠S9成分,测定肝脏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含量;用蛋白质印迹法测定小鼠肝脏SREBP1c、ACC1和FAS以及Ces1d、Ces1e的蛋白表达水平。同时,培养原代小鼠肝细胞,在离体水平研究二甲双胍对小鼠肝细胞在高糖和高胰岛素脂质代谢的作用及其机制。 【可行性】 立项依据充分,前期结果支持,实验室有良好的经费和技术支持和保障。 【创新性】 首次提出以DEC1为靶标治疗2型糖尿病脂质代谢紊乱。

    • ETS1在多巴胺能神经元发育中的作用

      2014, 35(S1):157-157.

      摘要 (1837) HTML (0) PDF 1.32 M (20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帕金森病是第二大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主要多发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其基本病理改变是特异性多巴胺能神经元因各种原因渐行性退变坏死,数量减少,致使多巴胺释放减少,但具体机制不明。从多巴胺能神经元发育的角度或许能解释多巴胺释放减少的分子机制。多巴胺神经元发育的各个阶段都有转录因子基因参与调控, 如SHH、FGF、Nurr1、Pitx3、Mash1 等。这些因子决定了多巴胺能神经元发育的命运并控制了一些重要的发育过程。作为转录因子,ETS1表达于发育中的脑组织。在前期研究发现ETS1影响胚胎神经发育的基础上,过表达ETS1抑制酪氨酸羟化酶(TH)的表达。但ETS1在多巴胺能神经元发育的哪一阶段发挥作用,如何发挥作用均未阐明。 【设计思路】 利用非洲爪蟾作为模式动物,通过过表达或封闭ETS1表达,检测在多巴胺能神经元发育的不同阶段标志基因的表达,探讨ETS1影响多巴胺能神经元发育的阶段;进而寻找ETS1的下游靶基因。 【实验内容】 选择分裂良好的非洲爪蟾胚胎,利用显微注射方法注射ETS1 mRNA或反义寡核苷酸,实现ETS1的过表达或基因封闭,在神经发育的不同阶段收集胚胎,提取RNA或蛋白质,利用定量RT-PCR、整胚原位杂交及蛋白质印迹方法检测标志基因的表达改变。之后,通过萤光素酶报告基因方法检测ETS1对其靶基因的转录调控。 【材料】 非洲爪蟾胚胎,ETS1 mRNA、反义寡核苷酸,原位杂交用探针及其他试剂,RT-PCR、蛋白质印迹试剂,报告基因检测系统,其他常规试剂。 【可行性】 本课题建立在前期预实验的基础上,研究方向明确;非洲爪蟾胚胎体积大,易于进行显微注射;胚胎在体外发育,便于随时观察表型。 【创新性】 发现新的调节多巴胺能神经元发育的转录因子ETS1及其作用机制,为探讨帕金森病的发生机理提供新的线索。

    • KCNE1蛋白胞外肽段功能的研究

      2014, 35(S1):157-158.

      摘要 (1603) HTML (0) PDF 1.33 M (18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KCNE1/KCNQ1(IKs)为电压依赖性钾离子通道,介导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复极化3期中的IKs电流。KCNE1的突变会造成高致死性的LQT综合症(V型)。KCNE1为通道调控亚基,对通道功能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在其调控下,通道表现为缓慢激活特征,失活速度减慢,并且通道电导率明显增大。KCNQ1单独形成的通道,表现为快速激活和快速失活,通道电导性较小。KCNE1是由129个氨基酸构成的单次跨膜蛋白,分胞外段(N端),跨膜段(M段)和胞内段(C端)。N端包含42个氨基酸,关于该段的功能,研究极少,对其认识仍不全面,仅被报道与蛋白转运有关。本课题主要探究该蛋白N端的功能,研究关于该段可能有的更多的生理功能,并分析该段核心功能区段。 【设计思路】 通过分子技术制备KCNE1的N端缺失突变体,将其分别与KCNQ1共表达:以蛋白质印迹技术获得上述突变体的蛋白表达差异图谱,从而了解各个突变体的蛋白表达差异;以细胞免疫染色方法观察各突变体的亚细胞定位情况,从而了解N端缺失的部位对细胞定位的影响;以全细胞膜片钳技术检测各突变体(与KCNQ1共表达)的通道电流特征,从而了解N端缺失的部位对KCNE1功能的影响。最后,通过以上数据的综合分析评估KCNE1N端的功能,以及N端的核心功能部位。 【实验内容】 KCNE1的N端缺失突变体的制备及其蛋白表达;野生型和突变体(与KCNQ1共表达)的细胞免疫染色;利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获得各缺失突变体与KCNQ1共表达后的通道功能的电生理数据。 【材料】 KCNE1、KCNQ1哺乳动物细胞系表达质粒;哺乳动物表达细胞系HEK293。 【可行性】 缺失突变体制备技术成熟,其他各项实验技术为实验室常用技术;理论基础充分,思路清晰;经文献查证对于KCNE1胞外段功能研究的尚无此类报道,因此该项目具有研究意义。 【创新性】 采用缺失突变体技术,通过多种实验方法从多个角度探讨蛋白特定部位的功能,是首次较深入探讨KCNE1蛋白特定区域的功能,对蛋白功能的深入了解,有助于积累临床治疗的理论依据。

    • 在小鼠肝纤维化中β-catenin信号转导途径是否介导瘦素抑制SREBP-1c的表达

      2014, 35(S1):158-158.

      摘要 (1752) HTML (0) PDF 1.33 M (16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肥胖易发肝纤维化并且大多数肥胖病人会有高瘦素血症。脂肪因子瘦素在肝纤维化的发生中发挥着独一无二的作用。在肝纤维化的发生中肝星状细胞(HSCs)的激活是一个关键的步骤而且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REBP-1c)能够抑制HSCs的激活。在已有的研究中,Leptin可以抑制SREBP-1c的表达而导致肝纤维化,β-catenin途径可以调节跟脂肪细胞分化有关的基因转录调节因子的表达,因此我们旨在认清β-catenin途径能否介导在小鼠肝纤维化中瘦素抑制SREBP-1c表达的作用。 【设计思路】 确认Leptin与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关系;研究β-catenin是否介导Leptin诱导SREBP-1c表达的降低;β-catenin信号通路对SREBP-1c表达的影响。 【实验内容】 小鼠肝纤维化模型制备、HSCs分离与培养、蛋白质印迹分析、mRNA分离和real-timePCR检测、质粒的制备和质粒转染检测分析、各蛋白表达的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分析、肝纤维化组织检测、抑制剂的使用、荧光素酶的检测。 【材料】 Leptin,MaleC57BL/6Job/obmice,Ad.DKK-1,Ad.Fc,HSCs,SREBP-1c,primers,plasmid pSREBP1c-Luc,Plasmid pdncatenin,plasmid pwtcatenin,plasmid Plxre-luc,normal serum。 【可行性】 肝纤维化与HSCs的激活密不可分,而HSCs的激活是和瘦素水平的上调以及连续的SREBP-1c表达的下调联系在一起的;相关实验表明β-catenin信号转导途径可以调节脂肪细胞的增殖与分化也参与了胆管结扎导致的肝纤维化,所以就很有必要去研究肝纤维化中Leptin、β-catenin以及SREBP-1c三者之间的关系。 【创新性】 确定β-catenin信号传导通路在Leptin诱导肝纤维化中的作用,以及β-catenin信号通路对SREBP-1c表达的影响,可为以瘦素作为靶点治疗肝纤维化提供新的见解。

    • 同型半胱氨酸经PRMTs调控E2F1 差异甲基化介导内皮细胞凋亡和平滑肌细胞增殖的作用机制研究

      2014, 35(S1):159-159.

      摘要 (1664) HTML (0) PDF 1.32 M (17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动脉粥样硬化(AS)是以退行性和增生性病变为特征的复杂性疾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是其独立危险因子。内皮细胞(ECs)和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是HHcy致AS形成的基本细胞类型,但两者的病理变化却截然相反:ECs主要表现为凋亡、损伤和功能障碍;而VSMCs则主要表现为增殖、基质合成和分泌亢进;有研究提示E2F1可因修饰位点不同而分别调控细胞的凋亡和增殖,是决定细胞增殖或凋亡的"开关",但其在Hcy致ECs凋亡和VSMCs增殖并存中的具体作用未见报道。 【设计思路】 E2F1是既能促增殖亦能促凋亡的关键靶基因,Hcy经PRMTs修饰E2F1 不同位点导致血管ECs凋亡和VSMCs增殖并存从而引起As。 【实验内容】 复制HHcy AS模型,验证模型是否成功;分析血管组织中ECs凋亡和VSMCs增殖的变化,并在体外培养ECs和VSMCs上验证;检测E2F1在血管和两种细胞中的表达,在HHcy致ApoE-/-鼠AS模型和ECs/VSMCs共培养的基础上确定E2F1在Hcy致ECs凋亡和VSMCs增殖并存中的作用。分别在ECs和VSMCs及共培养的细胞内过表达和沉默PRMTs,检测E2F1修饰后产物的变化,并以流式细胞术等观察ECs凋亡和VSMCs增殖情况,探讨不同细胞类型中E2F1 精氨酸甲基化的作用及调控机制。 【材料】 ApoE-/-鼠;核酸提取试剂盒;细胞培养系统;限制性内切酶; DNA甲基化试剂盒;PCR试剂盒;PCR仪;高速冷冻离心机;恒温摇床紫外凝胶成像系统;琼脂糖电泳系统等。 【可行性】 本课题经导师组老师仔细论证并完成了一部分实验,证实研究方案具有较高的可行性;本课题依托我校心脑血管疾病实验室,该室主要从事表观遗传学修饰在Hcy致AS作用机制研究,研究经验丰富,实验技术成熟稳定,具备本课题所需的平台和设备;课题组成员作为生物技术班的学生,已在实验室工作了一年时间,为本课题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创新性】 首次揭示以"Hcy经PRMTs调控E2F1精氨酸甲基化修饰致ECs凋亡和VSMCs增殖中的潜在差异"为核心的基因表达调控通路。

    • 阻断STAT3调控Th17/Treg平衡抑制免疫性肝损伤的实验研究

      2014, 35(S1):159-160.

      摘要 (1517) HTML (0) PDF 1.33 M (16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肝病临床难治,关键在于免疫应答不力。肝损伤程度与免疫调控密切相关,近年来发现的Th17/Treg细胞失衡,可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但在肝损伤的研究甚少。调节Th17增殖和功能的关键是转录激活因子STAT3。研究发现,一种去乙酰酶抑制剂LBH589可以阻断STAT3,引起Th17/Treg细胞变化。 【设计思路】 本实验拟建立免疫性肝损伤模型,从细胞、蛋白、基因水平对Th17、Treg细胞数量及功能进行评估,探究Th17/Treg细胞失衡与肝损伤的相关性及机制。并采用LBH589分别从体内、体外观测免疫调控效果。 【实验内容】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尾静脉注射ConA建立模型组(CC),PBS注射建立对照组(HC)。CC组自第六周始腹腔注射LBH589(乙组),甲组注射PBS至建模结束,血清学肝功能检测及肝脏病理分析确定建模成功。取外周取血检测TIMP-1、HA水平。取PBMC体外细胞培养,用不同浓度LBH589处理(G2、G3),PBS处理作为对照组(G1),ELISA检测上清液IL-17、IL-6等相关细胞因子的含量。FCM检测Th17细胞和Treg细胞频率变化,计算Th17/Treg比值;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Foxp3、RORγt蛋白表达情况;ELISA法检测外周血IL-17、IL-6等相关细胞因子。 【材料】 健康的雄性wistar大鼠、流式细胞仪、conA(白色冻干粉)、OLYMPUS400自动生化仪,免疫组化试剂、ELISA反应试剂盒、TIMP-1单克隆抗体试剂盒、DMSO溶剂、大鼠透明质酸ELISA试剂盒、96孔培养板。 【可行性】 课题思路逻辑、合理、创新,前期预结果良好。具备该课题实施所需的人员素质和实验环境。课题指导教师多年来致力于肝病的免疫学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所属实验室为山东省十二五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实验与教学示范中心,具有完善的实验科研环境。 【创新性】 肝病临床难治,关键在于机制不清。本课题首次提出把各细胞亚群的网络平衡学说应用于疾病的研究,认为肝病的发展演变,关键在于Th17/Treg细胞亚群的失衡,为肝病发生发展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并通过阻断STAT3免疫调控Th17/Treg细胞平衡状态,以期肝脏损害发生改变,从而达到抑制病情的治疗目的,为其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线索。

    • 用Substrate Trapping对PP2C家族未知底物的探究

      2014, 35(S1):160-161.

      摘要 (2013) HTML (0) PDF 1.33 M (20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蛋白质磷酸化是细胞信号转导的重要调控机制,由蛋白磷酸酶和蛋白激酶协同调控。人体内由100多个酪氨酸磷酸酶和近40个丝氨酸/苏氨酸磷酸酶完成大约2万5千个蛋白的去磷酸化反应,其磷酸酶与底物的作用机制及其选择性是细胞信号转导的核心问题之一。丝氨酸/苏氨酸磷酸酶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许多底物仍然未知,所以我们主要研究此类磷酸酶。PPM1A是金属离子依赖性蛋白磷酸酶,属于丝氨酸/苏氨酸磷酸酶中的PP2C家族,目前已经有人对其进行了一些研究,因此我们将PPM1A作为本课题的切入点。 【设计思路】 首先,本课题将对PPM1A的催化机制及底物特异性进行研究。然后,基于对PPM1A催化机理的阐明,本课题将发明一种全新的底物陷阱技术——substrate trapping,从而为整个PP2C磷酸酶家族底物的阐明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我们将利用这种新发展的底物陷阱技术,发现重要的PP2C磷酸酶家族成员,如PPM1D和PPM1G的未知底物。Substrate trapping是一种发现酶的未知底物的新方法。由于酶与底物反应迅速,没有充足的时间捕捉底物的信息,而酶的“陷阱突变体”可以结合底物但不水解底物,即底物亲和力、底物特异性不变,但催化活性降低,从而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未知底物。 【实验内容】 (1)构建PPM1A的不同突变体,用小分子底物pNPP和短肽分别进行酶学分析,找到trapping mutant;(2)GST pull down验证找到的突变体的可行性;(3)将PPM1A的研究方法推广到PPM1D和PPM1G,进行酶学分析、免疫沉淀、质谱分析、GST pull down验证,从而找到未知底物。 【材料】 大肠杆菌 pNPP 分子筛 PCR试剂 浓缩柱 酶标板 多肽底物等。 【可行性】 (1)已探索出一种PPM1A的突变体,对底物的特异性和亲和力不变,但催化活性很弱。(2)已表达纯化出PPM1D和PPM1G的部分突变体,并进行了酶学分析。 【创新性】 (1)揭示PPM1A最基本的催化机制与酶学特性;(2)首次在丝氨酸/苏氨酸蛋白磷酸酶家族中提出底物陷阱分子技术,在未来科研与临床应用中拥有广阔的前景。

    • 虚拟筛选淋巴酪氨酸磷酸酶抑制剂

      2014, 35(S1):161-161.

      摘要 (2026) HTML (0) PDF 1.32 M (18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淋巴酪氨酸磷酸酶(LYP)是经典PTP家族的非受体型成员之一,在免疫细胞的信号调控中发挥关键作用。研究显示,LYP的单核苷酸多态C1858T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该单核苷酸多态使LYP产生功能增强型的R620W 突变,因此,发展LYP抑制剂是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种潜在方法。 【设计思路】 我们的目的是快速、高通量地从化合物库中筛选LYP抑制剂,进行生化研究,筛选出潜在的抑制剂,并排除假阳性结果、筛选对LYP具有选择性的抑制剂,并利用晶体结构分析、构建点突变等方法探究抑制剂与LYP作用的分子机制,同时研究抑制剂在体内的作用效果,为加快临床抗自身免疫药物的研究做贡献。 【实验内容】 我们应用了靶点结合基础上的虚拟筛选方法来确定LYP的抑制剂,并把筛选方法和酶活测定结合在一起。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a)运用虚拟筛选方法从化合物库中选择LYP的潜在抑制剂。(b)初筛,测定抑制剂浓度为10μM时LYP对pNPP的水解能力,选择使LYP活力降低的化合物进一步研究。(c)测定抑制剂的IC50,排除初筛时的假阳性。(d)测定抑制剂对其他PTP的IC50,检测抑制剂的选择性。(e)测定抑制剂对LYP的林-贝双倒数曲线,确定结合方式。(f)将Jurkat T细胞与抑制剂孵育,给予anti-CD3刺激,检测TCR信号通路中ERK、LCK的磷酸化水平。 【材料】 大肠杆菌 pNPP 分子筛 PCR试剂 浓缩柱 酶标板等。 【可行性】 我们根据晶体结构筛选到了23种可能的新型抑制剂,其中9个在体外酶活实验中对LYP蛋白有较好的抑制结果,这些抑制剂的Ki均小于30 μmol/L。其中,抑制效果最好的4个(M1、M2、M3 和 M4)抑制剂对其它磷酸酶具有一定的选择性。进一步结果显示这些化合物是LYP的竞争性抑制剂,抑制效果最好的是M1,其Ki是2.87 μmol/L。细胞实验显示M1和M2能够上调TCR介导的信号途径。 【创新性】 (1)利用虚拟筛选的方法筛选LYP的抑制剂;(2)通过寻找蛋白磷酸酶的抑制剂来探索自身免疫疾病的治疗靶点。

    • 维甲酸诱导基因I对氧固醇7α羟化酶的调控作用研究

      2014, 35(S1):162-162.

      摘要 (1746) HTML (0) PDF 1.33 M (14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基因芯片结果显示,敲除维甲酸诱导基因I(RIG-I)的小鼠体内氧固醇7α羟化酶(下文称CYP7B1)基因水平发生变化,说明两者存在慢反应联系,本实验目的旨在探究这两个基因之间是否存在直接调控的快反应联系。 【设计思路】 本实验首先需要对基因芯片的结果进行确定,随后通过多种方式改变RIG-I的表达水平(干扰素刺激、质粒转染等),观察CYP7B1是否存在明显的协同表达变化。如果能确定两者之间确实存在直接调控关系,将进一步探究调控的具体机制,从分子水平阐释调控的环节。 【实验内容】 利用real-time PCR检测基因芯片结果;利用IFNγ上调RIG-I表达水平,并运用real-time PCR检测CYP7B1的表达水平变化;构建载有RIG-I基因的质粒并进行质粒转染,运用real-time 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CYP7B1的基因表达和蛋白表达变化情况;转染RIG-I promoter,探究其调控CYP7B1的具体机制。 【材料】 细胞:293T细胞、Hela细胞、HepG2细胞等;其他:RIG-I、CYP7B1引物、一抗、二抗及其他常规所需试剂。 【可行性】 预实验中已经确定了RIG-I与CYP7B1间存在慢反应调控关系,同时也确定了相关文献中IFN-γ对RIG-I的上调作用,实验器材、试剂齐备。 【创新性】 本实验首次提出RIG-I基因与CYP7B1及其所参与的脂代谢过程有调控关系,对胆固醇代谢、神经甾体代谢、及CYP7B1缺乏所引起的一系列疾病的研究也可以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和理论支持。

    •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通过上调LDLr和LRP1表达促进Aβ淀粉样蛋白清除作用

      2014, 35(S1):162-163.

      摘要 (1814) HTML (0) PDF 1.33 M (16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人体自身清除Aβ主要是通过中枢清除和外周清除两种方式,中枢清除Aβ的方式主要是通过一些受体或者转运蛋白等介导Aβ进入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或者神经元进行降解,或通过脑血管中的受体介导Aβ由脑内泵到外周血液循环进行清除等。外周清除Aβ主要通过外周血循环中一些蛋白对中枢的Aβ起到“漏槽效应”。体内Aβ的清除与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和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1(LRP1)有关,人为改变其表达可能是潜在的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新途径。 【设计思路】 在外周血中Aβ与可溶性LRP1结合形成的复合物随血循环到达肝脏清除, 促进Aβ从中枢到外周的转运并有效地防止了游离的Aβ再次进入中枢,故肝脏中的LRP1介导着Aβ的全身系统性清除。LDLR在Aβ清除的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LDLR缺陷的APP转基因小鼠大脑Aβ的沉积显著性增加;而在LDLR高表达的APP转基因小鼠大脑Aβ的沉积显著减少;另外转基因小鼠中LDLR表达升高两倍足以使脑内Aβ减少50%以上。这些证据提示调控Aβ清除相关受体或蛋白的表达可能对AD起到疾病修饰的作用。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属于茶多酚,是绿茶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我们假设EGCG等多酚类物质对外周Aβ清除有效,并探究LDLR和LRP1的表达是否受多酚物质的影响,同时探究外周清除途径中多酚类物质对肝细胞摄取Aβ的影响。若多酚类物质能够提高LDLR或LRP1的表达水平,诱导Aβ自身清除,则提示多酚类物质在AD治疗中存在潜在的应用前景,LDLR或LRP1也将是有效的促进Aβ清除的人为干预途径。 【实验内容】 (1)EGCG对肝细胞LDLR和LRP1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的影响;(2)EGCG对肝细胞Aβ摄取和清除的影响:①高内涵定量检测对Aβ摄取的影响;②ELISA检测对Aβ清除的影响。 【材料】 98%EGCG,Chang liver细胞,胎牛血清等。 【可行性】 通过观察经EGCG处理的细胞对Aβ的摄取从细胞水平来探究其作用,再从分子观察LDLR和LRP1的表达变化来探究EGCG对LDLR和LRP1自身清除途径的影响。理论上具有较好的可行性。 【创新性】 (1)选用中国历史悠久的绿茶当中的提取物EGCG,廉价易得,在中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2)选用多组织来源细胞,机制探究全面。

    • 大鼠睾丸Cx43 蛋白表达的加龄变化研究

      2014, 35(S1):163-163.

      摘要 (1824) HTML (0) PDF 1.32 M (16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缝隙连接(GJ)是目前认为相邻细胞间唯一能直接进行能量、物质和信息交换的一种特殊通道。缝隙连接43(Connexin 43, Cx43)是睾丸中主要的缝隙连接蛋白,存在于Sertoli cell、Leydig cell、精原细胞和精母细胞。原位染料偶联实验研究显示,在精子发生过程中,Leydig cell 之间、Sertoli cell 之间以及Sertoli cell 和精原细胞、精母细胞之间的缝隙连接起着重要的局部调节作用。 【设计思路】 采用免疫组化和图像分析技术,观察大鼠出生后不同周龄睾丸组织中Cx43的表达状况和加龄变化,利用血细胞计数板检测精子百分率和活力,探讨缝隙连接蛋白与精子发生的相关性。 【实验内容】 雄性SD 大鼠42 只,分为1、3、5、7、9、11、13 周龄组,每组6 只。断颈处死各周龄大鼠,取1~13 周龄双侧睾丸,Bouin 液固定24 h,常规石蜡包埋、切片,免疫组化检测睾丸Cx43 蛋白的表达,图像分析系统分析Cx43 蛋白表达的积分光密度值。取3~13 周龄双侧附睾,利用血细胞计数板检测精子百分率和活力。采用SPSS 19.0 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学处理,撰写实验报告。 【材料】 SD 雄性大鼠(浙江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兔抗大鼠Cx43 单克隆抗体(Santa Cruz 公司),生物素标记羊抗兔IgG 抗体、SABC 免疫组化试剂盒(华美公司,北京)。 【可行性】 绍兴文理学院医学院医学实验中心是浙江省实验示范中心建设单位和绍兴市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具备完成该项课题所需要的所有仪器和实验条件。指导教师是浙江省教学名师,指导省、市级学生科研课题8 项,指导学生在一级期刊和核心期刊杂志上发表论文14 篇。课题组成员动手能力较强,获校级基础医学技能操作竞赛奖,较熟练地掌握了免疫组化和图像分析技术。 【创新性】 以Cx43 蛋白为靶点,探讨Cx43 蛋白在大鼠出生后不同周龄睾丸中表达的加龄变化以及与精子发生的相关性。

    • 小鼠精子与子宫内膜细胞融合及嵌合细胞生物特性研究

      2014, 35(S1):164-164.

      摘要 (1863) HTML (0) PDF 1.32 M (17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是我国妇女常见的恶性肿瘤。虽然大量的研究数据表明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与宫颈癌的发生密切相关,但仍有许多妇女在未感染HPV情况下发生宫颈癌,因此宫颈癌的发病机制迄今为止尚未完全阐明。一些研究发现在妇女体内存在含有Y染色体的细胞,这提示精子与女性体细胞相互作用和融合的可能,而与精子融合的体细胞是否会产生恶性特征目前尚不清楚。如果精子与宫颈或子宫内膜的直接接触可导致细胞的融合,而融合细胞可表现恶性特征则提示无保护的性生活具有导致宫颈或子宫内膜癌患病的风险。 【设计思路】 在体外证实小鼠精子对子宫内膜细胞的穿透性,并观察融合后嵌合细胞的生物特性及转归,通过标志性蛋白分析完成对嵌合细胞的干细胞特性或恶性特征的初步鉴定。 【实验内容】 附睾尾和精囊部获得成年雄鼠的精子,精子获能后用特异荧光分子标记精子细胞膜或顶体结构,然后进行精子与原代培养的雌鼠子宫内膜细胞的共培养,根据荧光染料在细胞膜的弥散特征证实精子与子宫内膜细胞的融合。采用流式细胞仪分选嵌合细胞并进行体外的长期培养。取对数生长期的嵌合细胞进行其生物学特性鉴定,包括:增殖能力、干性特征及恶性特征的鉴定。 【材料】 实验动物:SPF级 KM小鼠;主要试剂:DMEM培养基、胎牛血清、胰蛋白酶、荧光染料等;实验仪器:二氧化碳培养箱、超净工作台、恒温水浴箱、倒置显微镜、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流式细胞仪等。 【可行性】 精子-体细胞融合已有部分体外研究报道,本研究借鉴了这些研究的实验方法并对具体的实验方案进行了优化。参与本研究的成员前期研究已经证实精子与宫颈癌Hela细胞的融合现象并已掌握了进行相关实验的生物学技术。 【创新性】 小鼠精子对子宫内膜细胞穿透性的体外研究目前尚未见相关报道,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新型的精子-子宫内膜细胞融合模型,并将对这一模型的生物特征进行初步的研究。

    • TLR7激动剂偶联OCT4对小鼠卵母细胞发育成熟的影响

      2014, 35(S1):164-165.

      摘要 (1576) HTML (0) PDF 1.33 M (17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TLR7激动剂是疫苗研发的理想佐剂,其抗肿瘤的作用表现为多效性,而肿瘤蛋白OCT4在生殖肿瘤中高度表达。更有研究表明,肿瘤免疫是以细胞免疫为主,而TLR配体与蛋白的偶联能产生更强的T细胞免疫效应。因此,本课题选择易合成及改造性强的小分子TLR7激动剂作为佐剂,首次将TLR7激动剂与OCT4蛋白偶联,有关研究已初步证实了偶联疫苗产生强而显著的抗肿瘤活性,具有临床应用价值。但是,OCT4在生殖细胞中亦高表达,该疫苗是否具有生殖细胞毒性尚需要进一步探明,为后续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此方面研究目前尚未见相关报道。 【设计思路】 用腹腔给药的方法研究体内生长发育成熟卵母细胞的超排情况,用液滴培养法研究3种试剂对体内发育体外成熟卵母细胞的情况,以及采用液滴包埋培养窦前卵泡模拟体外生长环境研究试剂对其体外发育成熟情况。 【实验内容】 选取雌性小鼠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体内超排、卵母细胞体外分段培养成熟技术检测TLR7、OCT4以及TLR7-OCT4作用后对卵母细胞数目、卵母细胞的成熟率以及体外培养卵泡直径与卵母细胞发育成熟状态的影响。 【材料】 实验动物:SPF级 KM小鼠;主要试剂:TLR7、OCT4、T7-OCT4、α-MEM培养基、注射用青霉素钠和硫酸链霉素、胎牛血清、矿物油、rLH、FSH、HCG及PMSG;实验仪器:二氧化碳培养箱、-80℃超低温冰箱、高压湿热灭菌锅、超净工作台、恒温水浴箱、倒置显微镜、正置显微镜等。 【可行性】 本实验室创立的生殖毒性检测系统现已完善,且各实验用品来源充足,窦前卵泡体外培养技术成熟。 【创新性】 实验材料价值大:OCT4控制细胞多能性的作用机制目前并未明确。本实验针对Oct4的作用特点研究其对女性生殖系统的影响,率先阐明Oct4在这一领域的具体作用价值;实验方法先进:率先将生殖工程中的前沿技术——腔前卵泡培养成熟技术应用于本实验的检测与评价中,高度接近人体生殖细胞的环境,该技术可靠性与准确性高;思路新:首次检测Oct4基因,腔前卵泡及卵母细胞发育,系统研究细胞毒性的发生过程及机制;意义深:在基因水平研究TLR激动剂对生殖系统的影响,从基因水平到具体性状,从微观水平到宏观水平,纵向剖析对生殖系统的具体影响,对生殖细胞的分化、生长、应激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 α-突触核蛋白N 端结构域和电压依赖阴离子通道1 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

      2014, 35(S1):165-166.

      摘要 (1689) HTML (0) PDF 1.33 M (19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帕金森病是主要发生在中老年人群的神经系统退行性变。目前认为与基因、环境和老化相关,三者主要作用于神经细胞线粒体导致其功能障碍。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α-Syn)是第一个发现的帕金森病致病基因编码的蛋白,是帕金森病病理标志路易体的主要成分。但到目前为止,α-Syn对细胞线粒体的致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我们课题组前期工作首次发现,α-Syn可定位于线粒体内外膜,过表α-Syn可以引起线粒体膜电势下降及细胞色素C 释放到胞浆诱导凋亡;进一步发现线粒体膜渗透性转换孔(mPTP)开放,而α-Syn N端结构域(α-Syn/N)在这个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文献报道,α-Syn N端的62、63、65 位氨基酸可能是其定位于膜的关键位点。线粒体mPTP的外膜孔主要由电压依赖阴离子通道1(VDAC1)构成,我们预实验发现VDAC1和α-Syn存在相互作用。那么,α-Syn/N是否和VDAC1发生相互作用,导致mPTP开放而引起线粒体介导的凋亡呢?α-Syn/N的62、63、65 位氨基酸在这个过程中是否起重要作用呢? 【设计思路】 首先证明α-Syn/N和VDAC1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并过表达α-Syn/N,剪除α-Syn/N(α-Syn/delN),检测mPTP是否开放以及是否发生线粒体介导的凋亡。而后,构建α-Syn的62、63、65 位氨基酸突变体,检测过表达这些突变体对mPTP和线粒体介导的凋亡的影响,以及检测它们是否和VDAC1发生相互作用。 【实验内容】 (1)在HEK293T细胞中,过表达α-Syn、α-Syn/N、α-Syn/delN,用免疫共沉淀和免疫细胞化学的方法检测相互作用。(2)构建带VDAC1 基因的质粒,在HEK293T细胞中分别共表达α-Syn、α-Syn/N、α-Syn/delN 和VDAC1,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的方法检测是否存在直接相互作用,并再通过GST-pulldown方法验证。(3)在HEK293T细胞中,检测过表达α-Syn、α-Syn/N、α-Syn/delN对mPTP开放和线粒体介导的凋亡的影响。(4)构建α-Syn突变体(Q62A、V63A、N65A),检测过表达这些突变体对mPTP开放和线粒体介导的凋亡的影响。(5)检测这些突变体和VDAC1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方法同前。 【材料】 HEK293T 细胞,表达α-Syn,α-Syn/N,α-Syn/delN,Q62A,V63A,N65A 的质粒,线粒体提取试剂盒,JC-1 荧光探针(检测线粒体膜电势),mPTP 检测试剂盒。 【可行性】 我们的前期工作提示:α-Syn/N导致mPTP开放;α-Syn和mPTP外膜的孔的组成蛋白VDAC1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并且我们已经成功构建了过表达α-Syn、α-Syn/N、α-Syn/delN的细胞模型;以及α-Syn突变体(Q62A、V63A、N65A);并掌握了后续实验的全部方法。 【创新性】 目前关于α-Syn/N与mPTP 相关蛋白VDAC1的研究未见报道,本研究尝试揭示α-Syn与线粒体膜孔蛋白之间的确切关系,对进一步明确α-Syn引起线粒体介导凋亡的分子机制、明确帕金森病的致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进而为帕金森病治疗的新靶点探讨提供线索。

    • p66Shc-线粒体信号通路在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诱导的巨噬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2014, 35(S1):166-166.

      摘要 (1758) HTML (0) PDF 1.32 M (18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可经线粒体途径诱导巨噬细胞凋亡并影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但具体的分子机制尚未阐明。近有研究显示:在人内皮细胞,oxLDL可通过激活蛋白激酶C-β(PKCβ)与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从而使衔接蛋白p66Shc发生磷酸化;另有文献报道:磷酸化的p66Shc可转位到线粒体引起线粒体损伤。本实验旨在探讨p66Shc-线粒体信号通路在oxLDL诱导的人巨噬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设计思路】 本实验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拟证明oxLDL可促进巨噬细胞中p66Shc的磷酸化及线粒体转位;第二部分拟证明p66Shc磷酸化及转位在oxLDL诱导的线粒体损伤、线粒体凋亡途径中起重要作用。 【实验内容】 采用序列超速离心法分离健康人新鲜血浆LDL,继而用CuSO4氧化制备oxLDL;体外培养THP-1细胞(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并用佛波酯诱导为巨噬细胞,蛋白质印迹法检测oxLDL对p66Shc及胞浆和线粒体中磷酸化p66Shc(Ser36)蛋白表达的影响;而后将细胞分为对照组、oxLDL组及oxLDL+SiRNAp66Shc组,用流式细胞仪及荧光显微镜检测线粒体膜电位、线粒体内超氧阴离子及细胞凋亡的变化,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线粒体凋亡途径相关蛋白的表达。 【材料】 采用含10%FBS的高糖1640培养液培养细胞;采用Rhodamine 123染色检测线粒体膜电位,MitoSOX Red试剂盒染色检测线粒体内超氧阴离子,AnnexinV FITC 试剂盒双染检测细胞凋亡;采用p66Shc、phospho-p66Shc( Ser36)、细胞色素C、caspase-9等抗体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 【可行性】 我们前期预实验结果显示oxLDL可加速p66Shc磷酸化和线粒体损伤,且两者呈正相关,这为该假说的成立提供了有力证据;实验负责人跟随导师进行科研工作两年,已熟练掌握相关实验技术;本实验承担单位泰山医学院动脉粥样硬化研究所具备实验所需全部仪器设备,实验条件完善。 【创新性】 本实验首次研究p66Shc在oxLDL诱导的人巨噬细胞线粒体凋亡中的作用,可进一步阐明p66Shc与AS发生发展的关系,从而为AS的防治锁定新靶点。

    • LDL诱导RAW264.7细胞前后与神经节苷脂结合的蛋白质向脂质筏的转位

      2014, 35(S1):167-167.

      摘要 (1739) HTML (0) PDF 1.33 M (17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氧化修饰的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Ox-LDL)在促进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广泛存在于食品中的反式脂肪酸,能促进LDL的氧化修饰最终导致AS,有实验提示,反式脂肪酸是通过细胞膜上的脂质筏引起后续导致AS的各种反应,因此抗氧化治疗的维生素E等药物不能有效地阻止AS的发生。目前阻止体内LDL被氧化成为治疗AS的焦点,于是探究氧化LDL的分子机制变得至关重要。神经节苷脂(ganglioside,GM1)作为脂质筏的标志分子,已有研究显示其与LDL的氧化及分布密切相关,而其与LDL氧化的识别机制以及氧化环境的建立尚有待研究。 【设计思路】 本项目通过分析LDL诱导RAW264.7细胞前后,与神经节苷脂GM1特异结合的蛋白质向脂质筏的转位,从而找出介导LDL在微环境中进行氧化修饰的相关蛋白质因子。 【实验内容】 (1)细胞诱导和脂质筏分离:实验组,巨噬细胞RAW264.7与LDL共培养15 min;对照组,无LDL刺激;密度梯度离心分离脂质筏,非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鉴定产生的氧化应激相关蛋白。(2)细胞蛋白—GM1共沉淀:①收集巨噬细胞RAW264.7蛋白;②脂质体制备:实验组,制备原料加有GM1;对照组:原料不含GM1;③蛋白质-GM1结合:将收集的蛋白和制备的脂质体孵育结合,收集产物;④通过SDS-PAGE,质谱分析等找出与GM1特异结合的蛋白质分子。(3)蛋白质印迹法验证分析:分析步骤1和步骤2得到的共有蛋白,分别与LDL刺激细胞后分离的脂质筏成分以及与GM1特异结合的蛋白质进行蛋白质印迹法验证。 【材料】 RAW264.7细胞(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LDL( Pro Spec-Tany公司 );GM1(Sigma公司)。 【可行性】 预实验初步证实了LDL的氧化与脂质筏的形成有关;而且细胞膜“脂质筏”结构的主要组成成分糖鞘脂之一GM1参与了LDL的氧化,激光共聚焦显示GM1与LDL在RAW264.7细胞上的分布密切相关。 【创新性】 该项目首次证实了LDL与氧化微环境-脂质筏的形成有关,并寻找介导氧化的相关分子,从而进一步确认LDL氧化的具体机制。

    • TGF-α对角膜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及机理研究

      2014, 35(S1):167-168.

      摘要 (1603) HTML (0) PDF 1.33 M (18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成人角膜内皮细胞缺乏增殖能力,损伤后只能由邻近细胞的扩大移行来填补缺损区,当损伤至一定程度时,可导致视力下降直至失明。经本课题组研究首次发现TGF-α既可促进角膜内皮细胞增殖,又可维持其正常功能,提示TGF-α可用于角膜内皮损伤类疾病的治疗。 【设计思路】 阐明TGF-α角膜内皮保护作用的机制,并以此为基础治疗角膜内皮损伤类疾病。 【实验内容】 (1) TGF-α角膜内皮保护作用的机制研究:以原代培养的大鼠角膜内皮细胞制造划痕损伤模型,通过蛋白质印迹实验、免疫荧光染色、实时定量PCR、流式细胞术等方法,①检测TGF-α受体EGFR表达量及其循环途径的改变;②检测其与EGFR结合后下游信号通路的激活;③检测角膜内皮细胞周期时相及相关周期蛋白的变化。(2)TGF-α角膜内皮保护剂体内疗效评价:以超声乳化机建立角膜内皮细胞损伤动物模型,通过不同剂型、剂量的TGF-α进行给药处理,①使用裂隙灯、共聚焦显微镜及内皮细胞计数仪等评估角膜内皮细胞的形态、数量及功能;②以形态学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角膜内皮细胞增殖及功能特异性蛋白表达状况;③以基因芯片的方法检测TGF-α对受损角膜内皮细胞基因表达谱的改变及影响。 【可行性】 (1)理论可行性:本项目指导教师和导师组老师是长期从事眼科研究的资深教授,且本项目已进行部分实验,论据充分。(2)技术保障:本课题技术路线合理成熟,相关手段课题组成员在都已熟练掌握并灵活应用。(3)实验设备保障:项目依托单位为厦门大学眼科研究所,是福建省重点研究室,拥有一批先进的实验设备及相关技师可辅助本课题开展。 【创新性】 (1)本研究首次发现TGF-α可促进角膜内皮细胞增殖,且维持其功能,其作用及机制的研究将有利于深入了解角膜内皮细胞的再生,并可能获得理论上的突破。(2)有关角膜内皮细胞保护剂的研发尚属空白,国内外均未见报导,本课题将提供新的治疗角膜内皮细胞损伤的途径及药物。

    • DNA复制起始的复制压力诱导子代细胞非对称分布的染色体损伤

      2014, 35(S1):168-168.

      摘要 (1975) HTML (0) PDF 1.32 M (19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细胞对染色体在有丝分裂后子代中分布的精密调控是生物遗传过程中最基本的特征之一。迄今对染色体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的编程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着力于研究DNA复制起始位点的复制压力所诱导的DNA损伤在子代细胞中的分布信息。 【设计思路】 通过对细胞周期的同步化处理,在DNA复制起始位点诱导复制压力,再免疫荧光染色观察染色体损伤在下一个细胞周期子细胞中的分布。从DNA损伤的角度探讨染色体分布的可能调控机制和生理意义。 【实验内容】 (1)用去血清方法将大部分细胞同步于细胞周期的G1期,通过流式细胞术进行鉴定;(2)在细胞进入G1期后给予血清培养,使细胞同步化开始DNA复制,实验组给予APH(DNA聚合酶抑制剂)干预,对照组给予不含APH的血清。同时加入脱氧核苷酸异构物EdU(5-ethynyl-2'-deoxyuridine)参与合成中的DNA,并可作为后续荧光标记DNA复制的起始位置;(3)流式细胞术观察细胞周期进入有丝分裂M期和到达下一个细胞周期G1期所需的时间;(4)分别进行细胞爬片和滴片固定收样,并标染EdU(DNA复制起始位置)和FANCD2(DNA损伤修复蛋白)。观察各对子细胞中的DNA损伤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观察统计染色体的断裂频率,判断断裂位点与EdU染色位点的相对位置关系。 【材料】 人HBE上皮细胞;FANCD2抗体(美国Gibco公司);APH;EdU;1640培养基(美国Gibco公司)。 【可行性】 已完成的前期实验:(1)明确了DNA复制起始位点通过抑制DNA聚合酶更容易导致染色体损伤;(2)这些DNA起始位点的损伤在有丝分裂后的两个子代细胞中呈现明显的非随机、非对称分布,表现为一个子代细胞损伤明显增多,而另一个子细胞基本没有或很少出现损伤。这些前期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相符。 【创新性】 (1)首次在体细胞水平探讨DNA复制起始位点的复制压力所诱导的DNA损伤在子代细胞中的分布信息;(2)探讨DNA复制起始位点在复制压力下与染色体断裂的关系;(3)首次从DNA损伤的角度阐释染色体分布的可能调控机制。

    • pTn5GFP转座质粒用于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被膜相关基因的研究

      2014, 35(S1):169-169.

      摘要 (2337) HTML (0) PDF 1.32 M (15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AB)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球杆菌,是引起院内感染的主要菌种之一,多重耐药和泛耐药AB菌株感染更是给临床治疗带来极大的困难。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与AB耐药以及致病性密切相关。寻找AB生物被膜形成的关键基因对于AB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转座子是一段特殊的DNA片段,在转座酶的作用下,可随机插入细菌基因组,使插入基因失活,改变相关表型。应用转座子随机突变策略可以找出特定表型对应的基因,但是以传统的抗生素抗性基因作为报告基因显然不能满足对多重耐药菌株的研究。 【设计思路】 绿色荧光蛋白(GFP)因为不需要单独加入底物并且易于观察而被广泛用来标记生物分子或细胞。已有研究表明,GFP基因插入细菌的染色体上后,可以有效地对细菌进行标记。基于转座质粒以及GFP的特点,本研究拟构建具有Tn5转座子和GFP基因的pTn5GFP转座质粒,利用GFP作为报告基因,构建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AB突变文库,进而筛选出AB生物被膜形成的关键基因,并对其功能进行研究。 【实验内容】 以pGFPmut3.1质粒为模板,扩增GFP基因,将其连接入含有Tn5转座子的pRL27质粒,构建pTn5GFP转座质粒。利用该质粒对多重耐药AB菌株进行转座子突变,构造突变文库。对突变株的生物被膜情况进行分析,确定转座子插入位点,找出生物被膜形成的关键基因,并对其功能进行研究。 【材料】 临床多重耐药AB两株,R005和R036,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获得。常用工具菌E.coli CC118λπ和E.coli DH5α。pRL27和pGFPmut3.1质粒由原实验室毕业研究生提供。 【可行性】 已成功构建了pTn5GFP转座质粒,该质粒在容纳菌株E.coli CC118λπ具有绿色荧光表型,并已通过预实验初步确定了两株多重耐药AB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和最适实验条件。 【创新性】 本研究将GFP报告基因的便捷性以及转座质粒的转座性结合起来,有效解决了因耐药性而无法对泛耐药菌株构建突变文库的问题,结果直观,易于筛选,可行性高。

    • 结核分枝杆菌38KD蛋白对小鼠树突状细胞的功能影响

      2014, 35(S1):169-170.

      摘要 (1587) HTML (0) PDF 1.33 M (17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结核分枝杆菌(MTB)是结核病的病原菌,属胞内寄生菌。MTB感染机体后由抗原提呈细胞(APC)将抗原分子提呈给初始T细胞,诱导体内产生以细胞免疫为主的适应性免疫应答。树突状细胞(DC)作为提呈能力最强的APC在机体抗结核免疫中起着重要作用。有研究表明MTB可通过影响DC的功能来调节淋巴细胞的应答。如Palma 等发现MTB的PstS1蛋白可刺激DC诱导记忆性T细胞增殖并分泌更多的IFN-γ 和 IL-22;Byun 等则发现Rv0315(一种新的MTB抗原)可促进DC的成熟进而诱导Th1型免疫应答。而38KD蛋白作为MTB的一种具有强免疫原性的免疫原,其对树突状细胞的影响尚不清楚。本课题通过体外诱导表达MTB-38KD蛋白,刺激小鼠DC,研究其相关分子的变化情况,以明确38KD蛋白对DC的功能影响。 【设计思路】 构建38KD载体,诱导蛋白表达纯化后体外刺激小鼠DC,在不同时间点检测DC相关分子表达情况。 【实验内容】 38KD蛋白基因从MTB提取扩增验证后,将其构建到pET28a质粒上转入大肠杆菌BL21(DE3),IPTG诱导蛋白表达并纯化,以不同浓度38KD蛋白刺激小鼠骨髓源DC,在不同时间点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表面CD11c、B7、MHC-Ⅱ等分子表达、ELISA检测培养上清IL-4、IL-10、IL-12、IFN-γ分泌情况。 【材料】 昆明小鼠、MTB菌株、质粒pET28a、BL21(DE3)、DNA纯化试剂盒、质粒提取试剂盒、SDS-PAGE配胶所需试剂、相关细胞因子ELISA检测试剂盒、荧光标记抗体(抗CD11c、B7、MHC-Ⅱ)等。 【可行性】 已有研究表明MTB的抗原成分与DC有关,38KD蛋白作为MTB的主要免疫原,极有可能对DC的功能有一定的影响;项目组已构建38KD蛋白原核表达载体,并参与发表相关科研文章,具有一定的结核研究基础,并可提供相关理论和技术支持。 【创新性】 本课题首次观察MTB-38KD蛋白对小鼠DC的影响,为后续抗MTB感染机制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 栀子柏皮汤与阿苯达唑对肝吸虫感染大鼠肝胆管的保护作用

      2014, 35(S1):170-170.

      摘要 (1930) HTML (0) PDF 1.32 M (17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肝吸虫可引起宿主肝胆管炎症,严重感染导致门脉区肝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萎缩变性。阿苯达唑广泛应用于肝吸虫病治疗,但存在与成虫寄生部位隔离、副作用大、患者依从性不佳等不足。栀子柏皮汤具有消炎、抗菌、解热、护肝、利胆等作用。 【设计思路】 本研究拟用栀子柏皮汤和阿苯达唑按析因设计治疗肝吸虫感染模型大鼠,通过观察各组大鼠的胆汁分泌量、肝功能血清学指标及肝胆管组织病理学改变,初步探讨栀子柏皮汤和阿苯达唑对肝胆管的影响及其相互作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实验内容】 (1)建立肝吸虫感染大鼠模型;(2)动物分组及处理:动物按2×2析因设计分组,各治疗组接受相应药物治疗,模型组取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平行操作;(3)胆汁引流术测胆汁流量;(4)腹主动脉取血,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 (ALT)、谷草转氨酶 (AST)、总胆红素(TBIL) 、透明质酸酶(HA)、层粘连蛋白(LN)和Ⅲ型前胶原(PCⅢ)水平;(5)大鼠肝胆管组织病理学检查。 【材料】 (1)含肝吸虫囊蚴的麦穗鱼;(2)180~220 g SD大鼠50只;(3)栀子、黄柏、甘草;(4)透明质酸酶(HA)、层粘连蛋白(LN)和Ⅲ型前胶原(PCⅢ)试剂盒。 【可行性】 (1)栀子柏皮汤具有护肝利胆、消炎抗菌的作用,阿苯达唑可杀灭肝吸虫成虫,本研究从消灭病原体和保护宿主两方面联合用药以增强疗效,在理论上具备可行性;(2)本课题预实验中已成功建立肝吸虫囊蚴感染大鼠模型;(3)课题组成员已掌握动物实验技术;(4)实验室具备相应的实验设备和器材。 【创新性】 本实验首次采用析因设计的方法来研究栀子柏皮汤与阿苯达唑对肝吸虫感染大鼠肝胆管的影响,既探讨栀子柏皮汤对肝吸虫感染大鼠的保肝利胆作用,又探讨阿苯达唑对肝吸虫的直接杀灭效果,并分析栀子柏皮汤与阿苯达唑之间的交互作用。实验结果可为栀子柏皮汤临床应用于肝吸虫病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 探究3C蛋白酶切割p51在B组柯萨奇病毒致病毒性心肌炎中的作用

      2014, 35(S1):171-171.

      摘要 (1784) HTML (0) PDF 1.32 M (17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题依据】 B组柯萨奇病毒(CVB)是病毒性心肌炎的主要病原体,可引发扩张型心肌病,尚无治疗药物。CVB的3C蛋白酶切割前体蛋白形成结构蛋白,完成病毒复制,也通过切割宿主蛋白发挥致病作用。我们发现宿主细胞中一个长约51kDa的蛋白质(其功能尚不清楚,暂称为p51)有3C蛋白酶的特异性酶切位点,推测p51是CVB的作用靶点之一,3C蛋白酶切割p51可能是CVB致病的新机制。 【设计思路】 通过蛋白质过表达和沉默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细胞和动物实验中证实CVB 3C蛋白酶可以切割p51,并通过通过切割p51发挥致病作用。 【实验内容】 本实验设计通过以下4方面研究CVB通过其3C蛋白酶切割p51致病的作用机制:(1)构建真核表达载体质粒pEGFP-p51;(2)细胞实验确定3C蛋白酶通过特异性位点切割p51;(3)细胞实验确定CVB通过3C蛋白酶切割p51发挥致病作用;(4)动物实验确定3C蛋白酶可以切割p51并在CVB致病毒性心肌炎中发挥作用。 【材料】 HeLa细胞;Balb/c小鼠;CVB3,嗜心肌CVB3 H3株;质粒:pEGFP-C1,pEGFP-2A,pEGFP-3C;干扰RNA:通过商业渠道购买。 【可行性】 本实验设计有充分依据表明p51有CVB 3C蛋白酶的酶切位点,CVB可能通过3C蛋白酶切割p51发挥致病作用,从而导致病毒性心肌炎和扩张型心肌病。 【创新性】 通过本实验,我们可能揭示CVB致病的新机制,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CVB致病毒性心肌炎的分子机制,为研发抗CVB药物提供新靶点,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方向,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抗碳青霉烯类产酸克雷伯菌的耐药机理

      2014, 35(S1):171-172.

      摘要 (1612) HTML (0) PDF 1.34 M (18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肠杆菌科细菌是寄居肠道的一大类正常菌群,已成为病人医院获得性感染的主要来源。产酸克雷伯菌是肠杆菌科克雷伯氏菌属的一个种,2011年度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肠杆菌科细菌耐药监测结果显示,产酸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在5% 以上。有研究在产酸克雷伯菌耐药基因的检测中发现了碳青霉烯酶基因blaKPC。 【设计思路】 本课题对临床抗碳青霉烯类产酸克雷伯菌染色体或质粒介导的耐药基因进行研究,初步明确菌株的耐药机理及发生院内感染的可能,为临床监测该细菌的耐药变化和预防或控制院内感染提供依据。 【实验内容】 (1)筛选耐碳青霉烯类产酸克雷伯菌菌株;(2)菌株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和分子(16S rDNA)鉴定;(3)菌株染色体、质粒耐药基因提取克隆;(4)同或异属、种敏感和耐药菌株进行遗传物质的人为干预,推测耐药菌株发生院内感染的潜能。 【材料】 菌株来源:临床标本(痰液、血液、脑脊液等)分离得到13株耐药菌株;抗菌药物:亚胺培南、厄他培南、美罗培南纸片;培养基:营养琼脂培养基;仪器: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物分析系统,低速高速离心机,PCR仪,电泳仪,凝胶成像系统,—20℃低温冰箱;试剂:D3H2O,PCR引物,等电聚焦电泳用聚丙烯酰胺凝胶,TaqMix(含KC1、Tris-HC1、MgC1 、dNTP混合物、Pfu DNA聚合酶、溴酚蓝、其它增强剂与稳定剂),GelRed核酸电泳染液,PCR DNA Loading Buffer(1 000 bp)。 【可行性】 (1)研究路线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可行的,相关的技术都比较成熟;(2)湖北医药学院具备所有相关实验条件;(3)本课题指导教师有20余年的微生物代谢产物及基因组研究经历,且已完成十堰地区三家三甲医院近十年来临床耐药菌株的流行病学调查和耐药性分析;(4)现已获得耐药菌株K.oxytoca,正在进行其染色体DNA携带耐药基因的筛查。 【创新性】 国内外对产酸克雷伯菌耐碳青霉烯类机理的研究刚刚起步,本课题拟提取耐药株质粒DNA,分析耐药基因,预测产酸克雷伯菌院内感染的可能。目前,国内相关报道很少,本课题为较早开展的研究。

    • NF-κB在感染合胞病毒的人支气管上皮细胞凋亡中作用的探讨

      2014, 35(S1):172-172.

      摘要 (1818) HTML (0) PDF 1.33 M (15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易致呼吸道上皮细胞受损凋亡,NF-κB与细胞凋亡密切相关。建立感染RSV的支气管上皮细胞(NHBE)模型,检测NHBE的增值、凋亡情况及NF-κB的转位,阐明NF-κB在感染合胞病毒的人支气管上皮细胞凋亡中的作用,为临床治疗呼吸道疾病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 【设计思路】 建立感染RSV的NHBE模型,检测细胞增值、凋亡情况以及NF-κB是否转位,定性定量地探讨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否通过诱导NF-κB激活介导人支气管上皮细胞(NHBE)凋亡。 【实验内容】 培养人支气管上皮细胞(NHBE),建立并鉴定RSV感染NHBE的体外细胞模型(用定量RT-PCR法鉴定细胞模型是否成功;设正常组、水相处理组、RSV感染组,MTT比色法检测RSV对NHBE增殖的抑制作用,感染组以不同滴度分为1 000、500、100、50、10 TCID50 5个组,感染12、48、72、96、120 h);用Annexin-V-FITC凋亡检测试剂盒检测RSV诱导体外培养的NHBE的凋亡;以免疫荧光法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经RSV处理的人支气管上皮细胞NF-κB的激活和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材料】 人支气管上皮细胞(NHBE)细胞;RSV A亚型原型株Long株;细胞胞浆胞核蛋白提取试剂盒;Annexin V-FITC凋亡检测试剂盒;兔抗NF-κB抗体;电泳仪。 【可行性】 (1)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易致呼吸道上皮细胞受损凋亡,NF-κB与细胞凋亡密切相关,感染RSV的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模型容易建立成功。(2)本组成员长期跟随老师进行呼吸合胞病毒、流感病毒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科研基础和实验能力。(3)所需试剂、仪器、材料,医学基础实验中心基本都有配备,学校同时具备SPF级实验中心。 【创新性】 (1)首次从NF-κB角度探讨感染RSV的NHBE模型,为临床治疗呼吸道疾病提供新的方法思路。(2)分别使用免疫荧光法和蛋白质印迹法定性与定量检测RSV是否通过诱导NF-κB激活介导NHBE凋亡。

    • 旋毛虫感染致宿主行为学损失及与激素水平相关性的研究

      2014, 35(S1):173-173.

      摘要 (1750) HTML (0) PDF 1.32 M (18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旋毛虫是一种在多种哺乳动物中广泛传播的寄生虫。其成虫和幼虫分别寄生在同一宿主的小肠和肌肉内。旋毛虫的唯一传播方式是食入含有活幼虫的肌肉组织。基于寄生虫操纵(Parasite manipulation)理论,寄生虫在生存压力下,会进化出某种机制,改变宿主的某些行为,增加宿主被捕食者捕食的几率,从而有利于寄生虫的传播。有研究表明,旋毛虫感染小鼠会出现胃肠道炎症、食欲减退、活动减少等临床表现以及某些社会行为的减退等,以上种种改变,可能使得宿主身体素质变差,易于脱离群体,从而增加被捕食者捕食的机会。 【设计思路】 旋毛虫的感染方式只能是食入含有活幼虫的肌肉组织,因而我们设想感染了旋毛虫的小鼠会出现行为学上的损失,从而使得旋毛虫更易完成生活史。为了验证这一假设,本研究拟用行为学分析仪观察、记录并分析小鼠感染旋毛虫后行为学上的一系列变化,并进而检测旋毛虫感染后相关激素水平的变化,试图阐述行为学改变的可能机制。 【实验内容】 旷场实验观察小鼠自发活动和探索行为水平;用猫尿等刺激物观察小鼠对天敌的规避反应;观察旋毛虫感染对小鼠的配偶选择及个体社会等级的建立、维持、逆转的影响;检测小鼠体内17β雌二醇和睾丸酮水平的变化。 【材料】 雌性及雄性昆明鼠,RIA激素测量试剂盒,动物行为学分析系统。 【可行性】 本项目基于寄生虫操纵理论设计了感染旋毛虫小鼠行为学的完整观察体系并检测小鼠的激素水平变化,相关实验设计既有理论指导,也有成熟的技术路线,可行性强。小组成员已基本掌握小鼠建模、行为学观察和激素检测等相关技术。 【创新性】 本项目首次观察了感染后的小鼠对捕食者的反应等一系列行为学,以期阐明感染除了使宿主变得虚弱外,也会通过使宿主对捕食者不敏感,增加宿主被捕食的机会从而利于寄生虫延续种族。

    • 致婴幼儿腹泻星状病毒非结构蛋白诱导宿主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

      2014, 35(S1):173-174.

      摘要 (1464) HTML (0) PDF 1.33 M (20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星状病毒(human astrovirus,HAstV)是导致婴幼儿腹泻的重要病原体,发病率高,易造成群体感染,威胁公共卫生安全。目前HAstV导致腹泻的致病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前期工作基础表明HAstV非结构蛋白nsP1a能够诱导细胞凋亡,是病毒诱发腹泻的主要原因。基于前期研究结果,本研究以nsP1a蛋白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nsP1a诱导细胞凋亡的能力及信号通路,并筛选鉴定nsP1a蛋白诱导细胞凋亡的关键结构域。【立论依据】 文献表明,病毒诱导的腹泻大多与小肠上皮细胞凋亡密切相关。前期研究表明HAstV野毒株能诱导Caco-2细胞凋亡,非结构蛋白nsP1a起到主要作用。基于前期实验结果,本研究深入开展nsP1a诱导Caco-2凋亡的分子机制研究。 【设计思路】 以nsP1a蛋白为研究对象,探讨nsP1a蛋白诱导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明确nsP1a蛋白诱导的凋亡是通过何种途径发挥作用;筛选鉴定nsP1a蛋白促凋亡作用的关键结构域。 【实验内容】 构建nsP1a蛋白真核表达载体转染宿主细胞,建立稳定表达细胞株。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蛋白诱导细胞凋亡的能力。实时定量及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caspase3、caspase8、caspase9、FADD蛋白、Bcl-2、Bax的表达变化。综合分析受体途径和线粒体途径参与诱导细胞凋亡的机制。构建nsP1a蛋白不同位点的删除突变体,流式细胞仪分析筛选nsP1a蛋白中诱导细胞凋亡的主要结构域。 【材料】 载体pEGFP-N3,Caco-2细胞, Lipofectamine 2000, caspase3、6、8、9,细胞色素C、FADD、PARP、LaminA/C,EGFP抗体等。 【可行性】 本研究由国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项目(81201285)及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210160005)支持。 【创新性】 本研究内容国内外未见报道。本研究为探明nsP1a蛋白参与的星状病毒致腹泻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星状病毒抗腹泻药物的筛选提供有效靶点。

    • 血吸虫源性Treg细胞诱导分子的筛选及机制研究

      2014, 35(S1):174-174.

      摘要 (1485) HTML (0) PDF 1.32 M (16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及设计思路】 血吸虫病是我国及世界最重要寄生虫病之一,主要因虫卵引起肝脏肉芽肿、纤维化并继发门脉高压症等严重后果,使患者丧失劳动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甚至死亡。然而,血吸虫感染后会诱导宿主产生显著的免疫负调控来抑制肝脏病理免疫损害进展,使宿主能存活较长时期,感染呈慢性化。此时,抗体和细胞因子等应答被显著抑制;白喉毒素、BCG等多种疫苗的接种效果被显著削弱;还抑制了由Th1类(如I型糖尿病、克隆性结肠炎等)和Th2类(过敏性哮喘等)应答介导的诸多免疫疾病。迄今,公认血吸虫感染后引起免疫负调控的最重要机制是虫卵抗原诱导了具有免疫抑制力的CD4+CD25+ Treg细胞,但诱导机制未明。 【实验内容】 为从血吸虫卵中找到可诱导Treg细胞的分子并阐明诱导机制,拟:(1)以两套方案同时初筛:第一方案参照已知可诱导Treg细胞的表位(Treg细胞表位,Tregitope),在虫卵基因库中筛选含有表位最多的分子用于Treg细胞体外诱导实验,选择诱导能力最强者。第二方案参照已知可诱导Treg细胞的分子特点,在虫卵基因库中选择最相似分子用于Treg细胞体外诱导实验,选择诱导能力最强者。(2)将上述两方案中初筛到的分子免疫小鼠,以体内实验复核其对Treg细胞的诱导能力。(3)最终选取一个诱导作用最强的分子,以哮喘或免疫性关节炎小鼠疾病模型进行免疫抑制功能验证(治疗性)实验。(4)初步探索该分子诱导Treg细胞的机制。 【可行性】 (1)已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在虫卵基因库中筛选到数个含Tregitope最多的虫卵蛋白分子;(2)已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结合体外诱导和小鼠免疫实验筛选到数个可诱导Treg细胞的虫卵蛋白分子。 【创新性】 不仅有助于揭示慢性感染时宿主控制病理免疫损害的机制,还期待从血吸虫卵中找到可用于新型免疫抑制剂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分子。

    • 人疱疹病毒6型DR7蛋白在神经胶质瘤发生中的作用研究

      2014, 35(S1):175-175.

      摘要 (2040) HTML (0) PDF 1.32 M (18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神经胶质瘤是人类最常见的颅内原发性肿瘤,恶性程度高,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近年来有关神经胶质瘤和病毒感染相关的证据逐渐增多。人疱疹病毒6型 (human herpesvirus 6, HHV-6)是一类嗜人淋巴细胞的双链DNA病毒,分为HHV-6A和6B两个亚型。HHV-6是一种肿瘤相关病毒,近年来国内外文献均报道在胶质瘤标本中 HHV-6DNA和蛋白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HHV-6感染在神经胶质瘤的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起关键作用的病毒基因及机制仍不十分清楚。HHV-6 DR7基因是潜在的转化基因,其表达产物是一种转录激活子。文献报道DR7蛋白能导致NIH3T3细胞体外转化以及裸鼠皮下成瘤,DR7蛋白还可以和肿瘤抑制基因p53结合导致p53功能缺失。为探究 DR7在神经胶质瘤发生中的作用,我们通过免疫组化检测了神经胶质瘤组织中DR7的表达,发现神经胶质瘤组织中DR7的阳性率明显高于瘤旁及正常组织。 【设计思路】 首先明确DR7蛋白对神经胶质瘤细胞增殖、侵袭和转移的影响,然后深入研究引起上述变化的分子机制,并在体内进一步证实DR7蛋白对神经胶质瘤肿瘤形成能力的影响。 【实验内容】 (1)构建 DR7过表达载体,建立DR7过表达稳定转染细胞系。(2)细胞水平上研究DR7蛋白对细胞增殖,侵袭和转移等生物学功能的影响。(3)运用基因芯片,real-time PCR和蛋白质印迹等技术确定引起上述变化的机制。(4)体内验证DR7蛋白对神经胶质瘤细胞肿瘤形成能力的影响。 【材料】 HHV-6标准株,U87细胞株,real-time PCR试剂,蛋白质印迹用试剂及抗体,裸鼠。 【可行性】 (1)理论依据充分。HHV-6是嗜神经的DNA病毒,可长期潜伏于中枢神经系统。潜伏期的HHV-6基因组可整合于宿主染色体,一旦宿主免疫力下降则再激活,激活的HHV-6表达多种病毒蛋白,其中DR7是具有反式激活能力的转化基因。(2)有前期结果。我们已成功建立了DR7过表达稳定转染细胞系,MTT和Transwell实验均表明DR7蛋白能明显促进U87细胞的增殖和侵袭。 【创新性】 本研究基于临床,运用分子生物学的相关技术,首次研究HHV-6DR7在神经胶质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将为神经胶质瘤的预防及治疗提供新靶点。

    • 日本血吸虫PP2C蛋白磷酸酶的鉴定与功能研究

      2014, 35(S1):175-176.

      摘要 (1827) HTML (0) PDF 1.33 M (16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日本血吸虫广泛流行于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累计感染者超过8 000万,对人类的危害极大。目前日本血吸虫全基因组测序工作已经完成,但对于其重要基因的功能的研究却较少。 【设计思路】 蛋白质的可逆磷酸化是真核细胞的一个关键调控机制,其中蛋白磷酸酶是生物体内重要的调节因子,广泛参与细胞周期循环、细胞分化与凋亡、信号转导等生命活动。目前,蛋白磷酸酶在寄生虫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已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在血吸虫的研究中发现,外源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磷酸酶可诱导小鼠产生有效的保护性免疫,抑制虫体的繁殖。而在弓形虫中的研究还发现,提高其PP2C磷酸酶活性可显著抑制虫体的繁殖。而在酿酒酵母等模式生物中的研究均发现,PP2C磷酸酶在细胞周期循环等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迄今为止,对于日本血吸虫PP2C蛋白磷酸酶的认识却几乎空白,本课题对其功能的研究有助于血吸虫病的临床治疗和新药的研发。 【实验内容】 采用PCR等方法克隆日本血吸虫PP2C蛋白磷酸酶编码基因,构建原核表达载体;进行诱导表达,并检测表达产物的去磷酸化活性;利用RT-PCR检测PP2C蛋白磷酸酶的组织特异性;利用融合PCR方法构建带有酿酒酵母启动子的日本血吸虫PP2C基因,并导入酿酒酵母PP2C缺失株,检测其与酿酒酵母PP2C功能上的联系。 【材料】 本实验主要以日本血吸虫为实验材料,同时,实验中还会利用酿酒酵母PP2C蛋白磷酸酶缺失株;原核表达载体采用pET28a,酿酒酵母表达载体采用pRS316和pHAC181。 【可行性】 前期我们已经鉴定了白念珠菌中的PP2C蛋白磷酸酶,建立了成熟的研究方案。此外,经过序列分析,我们已经初步找到日本血吸虫中编码PP2C蛋白磷酸酶的10个基因,经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其具有 PP2C催化结构域。 【创新性】 本研究首次对日本血吸虫的PP2C蛋白磷酸酶进行鉴定和功能研究,对于理解其在日本血吸虫生命活动中的作用有重要意义,可为血吸虫病的防治提供理论指导。

    • 周期型马来丝虫M29基因疫苗的制备与应用

      2014, 35(S1):176-176.

      摘要 (1483) HTML (0) PDF 1.33 M (18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丝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全球受威胁人口超过11亿。如何抵御丝虫感染和侵袭,除药物和防蚊外,免疫预防被视为一种重要的具有持效性的措施。本课题以我国流行的周期型马来丝虫为研究对象,克隆和表达周期型马来丝虫M29编码基因,建立M29基因真核表达体系,进行其表位基因原核及真核表达,重组构建马来丝虫M29表位基因疫苗,并进一步进行免疫学研究应用,筛选新的预防丝虫感染疫苗候选分子,为最终研制开发出具有保护作用的抗丝虫感染基因工程疫苗并进入临床奠定基础。 【设计思路】 进行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的自主设计,学习课题中所要求的引物的设计和合成技术,克隆和扩增周期型马来丝虫M29编码基因。通过RT-PCR技术和体外特异性扩增技术,进行马来丝虫M29 表位基因原核及真核的重组质粒构建以及免疫学研究与应用。 【实验内容】 克隆和扩增周期型马来丝虫M29编码基因;构建含目的基因的原核及真核表达质粒;HeLa细胞培养及转染技术实验;周期型马来丝虫M29基因疫苗免疫接种与检测。 【材料】 E.coli DH5α大肠埃希菌,pET-28a(+)载体,pcDNA3.1(+)质粒,试剂盒,限制性内切酶,DNA连接酶,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酶,咪唑。 【可行性】 课题研究将在指导教师专用科研实验室进行,备有课题研究所需各种仪器设备,该课题是指导教师科研项目中的子项目,具有前期工作的基础。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到实验室进行科研实际操作;由指导教师进行理论和实际操作方面的指导;有实验室在读研究生的实际带教。同学们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实践掌握相关技术,培养动手能力,按期完成计划项目。 【创新性】 (1)以我国流行的周期型马来丝虫为研究对象,进行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2)采用先进的哺乳动物HeLa细胞作为真核表达系统,具备完整的蛋白质组装和修饰系统,表达产物的构象接近天然蛋白质。(3)通过设计B细胞表位,进行马来丝虫M29 表位基因疫苗叠加免疫研究。

    • 铜绿假单胞菌中c-di-gmp相关的突变菌株的研究

      2014, 35(S1):177-177.

      摘要 (1935) HTML (0) PDF 1.32 M (17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作为一种新型而广泛存在的第二信使,环鸟苷二磷酸(c-di-GMP)调控细菌的运动性、生物膜合成、细菌毒性、细胞周期等多种生理过程;而这些功能均与细菌的致病性及耐药性密切相关。在细菌中,环鸟苷二磷酸的代谢及胞内水平是由两种催化功能相反的酶共同起作用:鸟苷酸环化酶(diguanylate cyclase, DGCs)将两分子GTP转化生成一分子c-di-GMP; 而环鸟苷二磷酸特异的磷酸二酯酶 (phosphodiesterase,PDEs)则将c-di-GMP分解为pGpG,并最终水解为GMP。鸟苷酸环化酶具有高度保守的GGDEF蛋白结构域, 环鸟苷二磷酸特异的磷酸二酯酶则具有EAL结构域或较为少见的HD-GYP结构域,这些蛋白统称为环鸟苷二磷酸代谢蛋白(c-di-GMP metabolizing proteins)。铜绿假单胞菌模式菌株PAO1中有多达38个含GGDEF及EAL结构域的蛋白;然而,环鸟苷二磷酸是水溶性的小分子化合物;细胞内却存在如此多的担负环鸟苷二磷酸代谢功能的基因,这些具有“重叠性”的基因功能及其相互协调的机制完全不清楚。 【设计思路】 基因突变将导致表型变化,由此将表型与基因型相联系,从而使得对特定基因功能进行分析成为可能。 【实验内容】 本项研究利用细菌表型分析及PCR手段,比较不同的基因在细菌的生物膜合成及泳动性中的作用。 【材料】 以课题组拥有的多个GGDEF及EAL结构域突变的铜绿假单胞菌突变菌株为主要研究对象。 【可行性】 (1)已经拥有多个环鸟苷二磷酸代谢相关的突变菌株,实验材料有所保证;(2)涉及到的实验方法,例如细菌培养及PCR,均较为规范和易于掌握。 【创新性】 本项研究中涉及到的多个基因均未见详细的分析、鉴定;我们将以野生型为对照,在确定基因型的基础上,对突变体菌株的表型进行较为精细的分析、比较,由此为未来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 博卡病毒MVC对MDCK细胞的感染能力分析

      2014, 35(S1):177-178.

      摘要 (1686) HTML (0) PDF 1.33 M (16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犬亚型博卡病毒MVC属于细小病毒家族成员。病毒能够在不同的物种及生物体间发生种属间的感染和疾病传播,关于博卡病毒在不同物种间的传播和感染方面的报道甚少。实验指导教师在前期研究发现,博卡病毒MVC的感染性克隆载体能够在一些非犬来源的细胞系中进行DNA的复制并形成完整具有感染能力的病毒颗粒,但是MVC并不能感染这些细胞系。MVC能否感染犬来源的MDCK细胞系,其感染能力如何?这就是我们实验设计的出发点。 【设计思路】 用犬来源WRD细胞(MVC的嗜性细胞,感染的阳性对照)和MDCK细胞系作为感染对象,采用不同感染滴度MVC与2种细胞孵育,用免疫荧光技术、RT-PCR观察细胞中是否有病毒基因表达;采用MTT法观察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依此确认MVC对MDCK细胞的感染能力。 【实验内容】 (1)Real-time PCR技术检测胞中MVC病毒基因mRNA的表达:WRD细胞、MDCK细胞铺60 mm培养皿之后与MVC病毒孵育1 h后,换培养液并继续培养24 h,提取细胞RNA并进行PCR检测;(2)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细胞中MVC病毒蛋白的表达:细胞在6孔培养板中(底部覆盖载玻片)进行细胞爬片之后,与MVC病毒孵育1 h后,换培养液继续培养24 h,通过免疫荧光技术检测MVC病毒蛋白的表达;(3)MTT法观察受感染细胞增殖及活力水平:细胞铺96孔培养皿后与不同MVC病毒滴度孵育1 h后,换培养液继续培养72 h,通过MTT法观察受感染细胞增殖及活力水平。 【材料】 WRD、MDCK细胞系、博卡病毒MVC、靶向病毒蛋白的抗体是实验室的基本储备材料;需要RNA提取试剂盒、反转录试剂盒、PCR引物、荧光二抗、MTT检测试剂盒及其他常用试剂等均可从生物试剂公司购买或合成;实验室拥有PCR仪、酶标仪、荧光显微镜等实验所需的主要仪器。 【可行性】 病毒能够在不同的物种及生物体间进行感染和疾病传播是本实验设计的理论前提;指导教师前期的研究成果,为本实验设计提供了充分的、扎实的理论根据和支持。 【创新性】 研究博卡病毒MVC对非嗜性细胞系MDCK的感染能力。实验内容迄今国内未见相关报道,在国际上亦处前沿研究,具有创新性。

    • 青岛地区大肠埃希菌中整合子与耐药性的分析

      2014, 35(S1):178-178.

      摘要 (1689) HTML (0) PDF 1.32 M (19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大肠埃希菌是临床常见的条件致病菌,耐药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近年研究表明,整合子在细菌多重耐药性的形成和水平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且整合子的分布及其携带的基因盒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性。因此,检测不同地区大肠埃希菌中整合子的分布及耐药基因盒,对于控制细菌耐药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设计思路】 本研究通过检测青岛地区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中I类、II类及III类整合子的分布及携带的耐药基因盒,分析整合子与耐药表型的关系,旨在探讨整合子在介导大肠埃希菌耐药中的作用。 【实验内容】 琼脂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分别设计针对I、II、III类整合子整合酶基因及可变区的PCR引物,PCR检测整合子的整合酶基因,对整合酶基因阳性菌株进行可变区基因的PCR扩增,回收纯化的PCR产物克隆至T载体,将筛选鉴定的重组子送往华大基因公司测序,测序结果经在线Blast及DNAstar软件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确定整合子携带的耐药基因盒。应用SPSS 21.0统计软件分析大肠埃希菌耐药性与整合子的相关性。 【材料】 78株大肠埃希菌分离自青岛市立医疗集团住院患者的各类标本,细菌DNA提取试剂盒购自天根生化科技有限公司,PCR引物由Invitrogen公司合成,pMD18-T载体购自大连TaKaRa公司。 【可行性】 前期研究结果表明:78株大肠埃希菌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头孢唑林、头孢呋辛、复方新诺明、氨曲南、头孢曲松及哌拉西林的耐药率均超过70%;I类整合子的携带率为53.89%,其中I类整合子阳性菌株对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明显高于整合子阴性菌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类整合子可变区检测出3种不同长度的片段:2株750 bp片段不携带耐药基因盒,8株1 800 bp片段携带dfrA17-aadA5 基因盒,1株1 200 bp片段为aadA22基因盒;I类整合子阳性菌株中携带耐药基因盒的菌株占61.90%,对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明显高于基因盒阴性菌株(P<0.01)。 【创新性】 首次研究青岛地区大肠埃希菌中整合子的分布及其携带的耐药基因盒,探讨整合子与大肠埃希菌耐药性的关系。

    • 弓形虫重组粘附蛋白复合体MIC2-M2AP的制备、鉴定及免疫保护效应

      2014, 35(S1):179-179.

      摘要 (1887) HTML (0) PDF 1.32 M (18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弓形虫微线体分泌的粘附蛋白MIC2与M2AP(MIC2相关蛋白)以1∶1的比例形成MIC2-M2AP六聚复合体,转移到弓形虫顶端与宿主细胞膜之间形成的连接区域,协助虫体进入宿主细胞。 【设计思路】 制备弓形虫重组粘附蛋白复合体MIC2-M2AP,鉴定其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及其在抗弓形虫入侵宿主细胞中的作用,为筛选MIC2-M2AP作为弓形虫疫苗候选抗原的研究奠定基础。 【实验内容】 RT-PCR扩增弓形虫MIC2和M2AP基因,克隆至组成型表达的毕赤酵母表达载体pGAPZαA中,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质粒 pGAPZαA-MIC2和pGAPZαA-M2AP,利用同源重组的方法将MIC2和M2AP基因整合到同一毕赤酵母细胞X33的基因组中进行发酵表达获得重组MIC2-M2AP复合体,His标签Ni-NTA柱亲和层析纯化后免疫小鼠,采用免疫小鼠血清和弓形虫感染鼠血清进行蛋白质印迹鉴定重组MIC2-M2AP复合体的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免疫小鼠抗重组MIC2-M2AP复合体多抗血清体外中和实验观察阻断弓形虫入侵宿主细胞效应,重组MIC2-M2AP复合体免疫小鼠的抗弓形虫感染效应。 【材料】 弓形虫RH株速殖子,毕赤酵母表达载体pGAPZαA。 【可行性】 国外文献已经证实MIC2-M2AP复合体在协助虫体的滑移运动和侵入细胞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敲除MIC1基因后,弓形虫株对宿主细胞的入侵率下降50%,敲除MIC2的结合蛋白M2AP后,弓形虫株对宿主细胞的入侵率下降80%以上,因此重组MIC2-M2AP复合体有可能作为弓形虫疫苗候选抗原。目前我们已成功构建了重组真核表达载体 pGAPZαA-MIC2和pGAPZαA-M2AP,其核苷酸序列与GenBank中的序列同源性为100%。 【创新性】 国内外在弓形虫疫苗候选抗原筛选研究中,目前报道较多的是弓形虫表面抗原(SAG)、棒状体蛋白(ROP)、致密颗粒抗原(GRA)等可能作为弓形虫疫苗候选抗原的研究,而关于微线体蛋白(MIC)尤其是MIC2-M2AP复合体可作为弓形虫疫苗候选抗原的研究未见报道,而根据已报道的微线体蛋白相关研究成果,我们推测重组MIC2-M2AP复合体免疫会产生较强的免疫保护效果。

    • 新型疟疾传播阻断疫苗候选抗原的确定及其效应研究

      2014, 35(S1):179-180.

      摘要 (1482) HTML (0) PDF 1.33 M (18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疟疾作为重要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其防控已被写入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我国也正式提出到2020年实现消除疟疾这一宏伟目标。“疟原虫发育阶段机理及其在疟疾传播阻断上的应用的研究”被国际疟疾消除专家委员会定位为今后疟疾研究的重点方向,由此提示切断疟原虫在人与媒介按蚊之间的传播是人类彻底消除疟疾的根本策略。 【设计思路】 鉴于疟原虫有性发育阶段的配子体是由人类至媒介按蚊传播的唯一形式,同时,目前研究的疟疾传播阻断疫苗(TBV)候选抗原P230、P48/45、P25/28均难以产生完全的传播阻断效应,因此,进一步拓展和深入与疟原虫有性发育密切相关的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等综合基础性研究无疑是确立有效的传播阻断策略的必需依据。 【实验内容】 (1)采用生物信息学筛选、确定TBV候选蛋白。(2)提取疟原虫基因组DNA,PCR扩增目的基因,利用原核和无细胞表达系统表达及纯化重组蛋白。(3)实验动物免疫,收集抗血清,ELISA检测特异性抗体滴度,蛋白质印迹检测重组蛋白活性和特异性,IFA确定候选蛋白在疟原虫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特点。(4)通过动合子体外培养和直接蚊喂养实验,评价传播阻断活性。(5)利用双交叉重组的遗传学分析技术建立敲除和标记候选基因反应体系,进一步评估候选蛋白的传播阻断效应。 【材料】 伯氏疟原虫(Pb ANKA)、BALB/c小鼠和媒介按蚊。 【可行性】 (1)课题组成员具备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熟练的实验操作技术。(2)拥有鼠疟—媒介按蚊实验系统。 【创新性】 从切断疟原虫传播的根本环节出发,聚焦于新型疟疾传播阻断疫苗候选抗原的确定是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 HBV特异性T细胞过继疗法治疗慢性乙肝的初步探究

      2014, 35(S1):180-180.

      摘要 (1552) HTML (0) PDF 1.32 M (16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克隆选择学说认为,T细胞识别抗原的多样性在胸腺发育时形成。胚胎期或新生儿期,自身抗原在胸腺中表达时,相应T细胞克隆识别、发生凋亡,形成机体对自身抗原的免疫耐受,从而使未发生凋亡的T细胞只能识别非自身抗原,并活化增殖,诱导特异性免疫应答,若此时在胸腺中表达了非自身抗原,则识别它的细胞将发生凋亡,使机体形成病理性耐受。在我国,50%的慢性乙肝患者在宫内或幼年时期即感染乙肝病毒(HBV),此时,机体免疫系统处于胸腺发育阶段,胸腺表达HBV抗原,导致识别HBV特异性T细胞被清除,造成对HBV的病理性耐受。因此我们拟将HBV特异性T细胞从胸腺中“拯救”出来,以治疗通过垂直传播而感染HBV的患者。 【设计思路】 为打破对HBV抗原的病理性免疫耐受,我们拟从胸腺提取HBV特异性T细胞,体外培养、增殖,再回输体内,不仅提高机体特异性清除HBV的免疫应答能力,同时避免了机体的免疫排斥反应。 【实验内容】 (1)建模:DHBV(鸭乙肝病毒)感染出壳24 h的幼鸭,以诱导免疫耐受;(2)获得DHBV致敏树突状细胞(DC):分离外周血中DC,用DHBV 冲击致敏DC,并用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DC;(3)分离DHBV特异性T细胞:取建模成功的3~4周龄鸭的胸腺组织,制成悬液,以致敏DC为标记,采用流式细胞术分选目标细胞;(4)质量控制:将目标细胞与感染、未感染DHBV的肝细胞共培养,检测其活性及安全性;(5)细胞因子体外刺激目标细胞增殖,腹腔回输。(6)检测鸭肝功能指标。 【材料】 DHBV、DHBsAb/DHBcAb、胰酶、RPMI 1640、rhGM-GSF、rhIL-4、rhTNFa、LPs等。 【可行性】 (1)过继免疫疗法技术成熟,已试用于临床,排斥反应少,疗效显著,使本研究具有实验可行性。(2)构建幼龄鸭DHBV免疫耐受模型已有文献基础,为本研究提供了实验材料。 【创新性】 (1)以克隆选择学说为理论基础,提出一种全新的过继疗法的细胞来源和操作思路,将为其他免疫耐受性疾病及病毒感染的治疗提供研究策略;(2)采用自体T细胞免疫疗法,实现特异性清除体内乙肝病毒目的,较传统疗法更具特异性和靶向性。

    • 登革病毒prM蛋白糖基化对ADE的影响

      2014, 35(S1):181-181.

      摘要 (2725) HTML (0) PDF 1.32 M (19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及设计思路】 登革病毒的致病作用表现复杂,目前大多数学者均认同Halstead等于1977年提出的抗体依赖增强效应(ADE)学说。现已知与机体免疫应答有关的病毒蛋白包括E蛋白、M蛋白和NS1蛋白。其中,prM蛋白(即M蛋白的前体)的切割是未成熟登革病毒颗粒向成熟病毒颗粒转变的关键步骤。且prM蛋白为黄病毒属的主要表面抗原,能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研究发现其亦与ADE作用相关。同行及我们的研究均发现 prM抗体是诱导ADE作用发生的主要增强型抗体。prM蛋白本身为糖蛋白,其糖基化位点存在于7、31、52上。目前对于prM蛋白各位点的糖基化作用及其机制不明,特别是其对ADE作用的影响尚无报道。因此,本实验通过构建单个和多个糖基化位点突变的真核表达载体,制备突变后prM抗体,探讨登革病毒prM蛋白N-糖基化位点7、31、52的单个和多个位点的突变重组对其ADE效应的影响。 【实验内容】 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突变体的设计与构建技术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PICZαA-prM,通过毕赤酵母表达系统稳定表达并纯化蛋白,免疫小鼠,制备鼠多克隆抗体。用分析型流式细胞仪和荧光定量PCR两种方法检测ADE效应。 【材料】 酵母表达质粒pPICZαA;菌株P. pastoris x33;实验小鼠;C6/36细胞株;LoVo 细胞株。 【可行性】 预期结果:(1)prM蛋白的各位点的糖基化都将对病毒的ADE效应有所影响,且糖基化位点越多,对ADE效应影响越大。(2)prM蛋白部分位点的糖基化将对病毒的ADE效应有所影响,且不同位点影响不同。(3)prM蛋白3个位点的糖基化对病毒的ADE效应都没有影响。 【创新性】 登革病毒是广泛流行于热带亚热带危害较大的虫媒病毒。人们对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机制未明确。其次,从蛋白糖基化角度研究探讨prM蛋白参与ADE效应的可能机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项目有助于进一步探讨DHF/DSS的发生机制,并能为新型登革热病毒疫苗与药物的研发提供新方向或者新思路。

    • α-生育酚抑制日本血吸虫性成熟的作用研究

      2014, 35(S1):181-182.

      摘要 (1727) HTML (0) PDF 1.33 M (17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及设计思路】 血吸虫病是我国重点防治的重大传染病,虫卵既是主要致病因子,又是传播的关键环节。迄今唯一有效杀虫药物吡喹酮虽能杀虫但不能清除沉积宿主肝脏和肠系膜静脉中的虫卵,且已发现吡喹酮耐药虫株,故研发血吸虫病新型防治药物刻不容缓。众多研究确证α-生育酚可明显促进哺乳动物的生殖性能,但对无脊椎动物血吸虫的生殖作用未见报道。我们第一次证实α-生育酚喂食感染血吸虫小鼠,可显著抑制血吸虫的发育成熟。课题组拟进一步结合体内外实验,以揭示α-生育酚抑制血吸虫性成熟的分子基础及相关机制。 【实验内容】 (1)α-生育酚对感染小鼠血吸虫性成熟抑制作用的时间、剂量效应研究:确定作用的最佳喂食时间和最佳浓度。(2)α-生育酚抑制血吸虫性成熟的宿主普适性研究:新增SD大鼠、新西兰兔等为血吸虫感染模型。(3)综合利用差异蛋白质组学和RNAi等技术研究α-生育酚抑制血吸虫性成熟的作用机制。 【材料】 α-生育酚、Balb/c小鼠、SD大鼠、新西兰兔、阳性钉螺、RNAi尾蚴、蛋白质纯化试剂盒及定量试剂盒、荧光正置显微镜、细胞因子芯片、双向电泳、质谱等。 【可行性】 本项目所涉及技术本课题组均已掌握,可满足项目所需的全部实验条件。前期阶段性研究已表明,α-生育酚喂食血吸虫感染小鼠,可显著抑制血吸虫发育为成熟虫体。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进一步发现,α-生育酚可显著导致血吸虫副肌球蛋白、糖原磷酸化酶等基因的表达水平。 【创新性】 我们首次提出通过α-生育酚抑制血吸虫的性成熟和产卵来防治血吸虫病。本研究若取得预期效果,将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和血吸虫病现场防治推广价值。

    • 汽车尾气PM2.5对呼吸道菌群的影响及其与呼吸道疾病关系探讨

      2014, 35(S1):182-182.

      摘要 (1681) HTML (0) PDF 1.32 M (18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PM2.5(particulate matter 2.5) 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细颗粒物,可随呼吸运动直接到达肺部深层,与各种呼吸道、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的发生密切相关,严重影响人体健康,但其致病机制尚未明了。近年来,我国PM2.5污染日益严重,汽车尾气已成为城市PM2.5污染的主要来源。传统观念认为“无菌”的人体下呼吸道和肺泡内定植着正常菌群,其生态改变与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炎等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汽车尾气含有的有害物质主要有一氧化碳CO)、碳氢化合物(HC)、氮氧化物(NOX)、铅(Pb)等,它们可直接损伤呼吸、血液循环系统,也可能影响呼吸道正常菌群,引起微生态平衡的失调。 【设计思路】 本课题通过动物实验,探讨汽车尾气PM2.5对呼吸道菌群的影响,从微生态角度探讨PM2.5污染引起的菌群失调在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为防治PM2.5污染的危害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 【实验内容】 采集汽车尾气PM2.5样本,构建炎症、哮喘、肺癌大鼠模型,汽车尾气PM2.5吸入染毒法攻击大鼠。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和肺组织标本,分离培养和PCR-DGGE法分析呼吸道菌群数量、结构及其基因的变化,肺组织切片观察病理改变。分析呼吸道菌群变化与病理改变间的关系;呼吸道菌群变化在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哮喘、肺癌发展中的作用。 【材料】 大气采样器、雄性Wistar大鼠、全自动口鼻染毒仪、厌氧培养箱、DNA提取试剂盒、荧光倒置显微镜、PCR、梯度凝胶电泳系统、紫外凝胶成像系统、Quantity One分析软件等。 【可行性】 理论上,呼吸道和肺泡中存在着正常细菌定植,其生态改变与呼吸系统疾病密切相关;汽车尾气PM2.5中的有害物质可引起呼吸道菌群的改变,其改变必然与呼吸系统疾病发生、发展有关。课题涉及的实验方法,均为长期、广泛使用的已成熟技术;有相应的实验条件,有前期工作基础。 【创新性】 从微生态角度探讨汽车尾气PM2.5对呼吸道菌群生态的影响,其生态变化在呼吸道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国内外尚未见报道。

    • ISL-1表达水平对胃癌细胞化疗耐药性的影响及机制探究

      2014, 35(S1):183-183.

      摘要 (1875) HTML (0) PDF 1.32 M (17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化疗是一种重要的胃癌辅助治疗方法,但由于不同患者对化疗药物的耐药性差异极大,而影响其治疗效果。哪些因素会导致胃癌细胞呈现不同的耐药性目前尚未阐明。最新的研究表明,自噬可以帮助细胞对抗微环境中的化疗药物,导致耐药。胰岛因子1(Islet-1,ISL1),在正常成体胃组织中不表达,但我们发现ISL1在人胃癌组织中呈中等丰度的表达,且不同胃癌细胞系表达量有明显差异,并对胃癌经典化疗药物5-氟尿嘧啶(5-FU)的敏感性亦不同。胃癌细胞中ISL1表达量的差异是否与化疗耐药性相关,目前国内外尚未见报道。我们还发现,5-FU处理下,ISL1表达丰度高的胃癌细胞,其自噬发生标志LC3的剪切也明显增加,那么ISL1是否通过增强肿瘤自噬能力来介导胃癌细胞的化疗耐药性?故本课题试图阐明胃癌细胞中ISL1表达量的差异可导致肿瘤细胞产生不同的化疗耐药性,其分子机制与ISL1能够增强肿瘤自噬能力有关。 【设计思路】 (1)明确胃癌细胞中ISL1表达量的差异能否导致肿瘤细胞产生不同的化疗耐药性;(2)证实胃癌细胞中自噬与耐药性的关系;(3)探究ISL1与自噬之间的相关性,阐明ISL1促进肿瘤耐药性的机制是通过促进自噬来实现的。 【实验内容】 (1)CCK-8实验和蛋白质印迹实验分别检测ISL1表达量不同的两株胃癌细胞系对5-FU的耐药性差异和自噬强度;(2)过表达/敲低ISL1,检测两种细胞对5-FU的耐药性变化和自噬强度;(3)在过表达或敲低ISL1基础上抑制或增强自噬,检测两株胃癌细胞系在5-FU处理下的自噬强度和各自耐药性的改变。 【材料】 人胃癌细胞系MGC803、MKN28;5-FU;CCK-8试剂盒;过表达或抑制ISL1的质粒;雷帕霉素;3-甲基腺嘌呤;各蛋白抗体。 【可行性】 本实验所涉及的转录因子ISL1为本实验室主要研究对象,因此,本实验在理论指导、材料准备上都有很大的可行性。 【创新性】 自噬与肿瘤耐药之间的关系尚无定论;自噬在胃癌细胞耐药性中的作用也未见报道。因此,本实验属理论创新,且具有应用价值,对肿瘤治疗乃至药物靶点设计方面都有一定意义。

    • Fucoidan干预小鼠肝癌淋巴道转移及其分子机制研究

      2014, 35(S1):183-184.

      摘要 (1706) HTML (0) PDF 1.33 M (16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我国有辽阔的海域,海洋药物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随着陆地资源的日益枯竭,海洋药物开发研究已迫在眉睫。褐藻多糖硫酸酯(Fucoidan)是从Undaria pinnatifida孢子叶中提取富含L-岩藻糖和硫酸根的天然水溶性胞外杂聚糖,研究表明其具有抗凝血、抗肿瘤、降血脂等作用。恶性肿瘤患者的死亡主要是由于肿瘤的转移造成的,其中淋巴道转移是肿瘤转移的重要方式。HGF、C-Met及VEGF-C、VEGFR-3是转移通路中重要的细胞蛋白和膜表面受体蛋白,在转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设计路思】 本实验以探究Fucoidan对小鼠肝癌淋巴道转移的影响为目的,检测了药物处理后肿瘤细胞转移相关蛋白VEGFR-3、C-Met及细胞外分泌因子VEGFC、HGF的变化,为临床肿瘤转移药物的开发应用提供前期基础研究依据。 【实验内容】 本研究以小鼠肝癌细胞系Hca-F为细胞模型,采用蛋白质印迹法、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法、聚合酶链式反应法、Transwell法等,检测药物对Hca-F细胞的转移、侵袭相关蛋白表达以及基因转录的影响。 【材料】 大连海域自然生长的裙带菜(Undaria pinnatifida)孢子叶、小鼠肝癌Hca-F细胞系、细胞和分子生物学实验所需试剂、抗体、Transwell小室等。 【可行性】 本课题组从裙带菜孢子叶中提取Fucoidan,对其进行纯化及理化性质分析,并对其抗肿瘤、免疫调节等活性进行研究,已完成对Hca-F细胞生长因子受体VEGFR-3和C-Met表达,以及生长因子VEGF-C和HGF的分泌进行检测。本实验设计合理,具有可行性。 【创新性】 目前对Fucoidan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对其抗肿瘤侵袭转移的研究却鲜有报道。本实验以Hca-F细胞株为研究对象,探究Fucoidan对小鼠高淋巴道转移细胞Hca-F侵袭转移的影响,具有一定创新性。

    • 靶向肿瘤干细胞的双模态分子探针的制备与表征

      2014, 35(S1):184-184.

      摘要 (1829) HTML (0) PDF 1.32 M (18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及设计思路】 肿瘤干细胞具有无限自我更新能力,与肿瘤的生长、转移和复发具有密切联系。CD133是目前研究最为广泛的肿瘤干细胞表面特异性标志物。前期研究结果已经证实胰腺癌组织与细胞中均存在CD133+肿瘤干细胞。本设计以胰腺癌干细胞为着眼点,以其特异性标志物CD133 为靶点,制备表面耦连抗CD133单克隆抗体, 以稀土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UCNPs)、顺磁氧化铁(SPIO)为显像剂,涵盖MRI和光学两种成像信号的多模态分子影像探针,并通过体内外实验验证其生物安全性及靶向性。 【实验内容】 (1)改良化学共沉淀法制备SPIO并通过修饰将二羧基PEG连接到表面;(2)热分解及配体交换法制备UCNPs并修饰;(3)通过SPIO表面羧基与UCNPs表面氨基的酰胺化反应,制备SPIO/UCNPs复合纳米材料;(4)MTT,溶血实验、微核实验、半数致死量实验等评价 SPIO/UCNPs的生物安全性;(5)酰胺化反应将抗CD133抗体耦联到SPIO/UCNPs纳米复合物表面,得到最终的双模态探针;(6)双模态分子影像探针(CD133mAb-SPIO/UCNPs)的表征及亲和力、体内代谢、体内分布、体内外靶向实验。 【材料】 氯化钇、氯化镱、氯化铒、正硅酸四乙酯、氟化铵、聚丙烯酸、CD133抗体、二羧基聚乙二醇、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人胰腺癌细胞系PANC-1、NOD-SCID小鼠。 【可行性】 (1)前期工作:已熟练掌握UCNPs及SPIO的制备与修饰方法,并已完成SPIO/UCNPs复合纳米材料的制备及部分生物安全性评价实验。(2)实验平台:依托教育部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 【创新性】 (1)利用多模态分子影像技术追踪肿瘤干细胞,是一种可以在活体条件下进行的、无创、动态、高分辨率的特异性靶向检测方法,为肿瘤的早期诊断、治疗决策、疗效监测、预后评估等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2)经文献查新检索,表面耦连抗CD133单克隆抗体, 以SPIO、UCNPs为显像剂,涵盖MRI和光学两种成像信号的双模态分子影像探针,国内外未见报道。

    • 鳖甲煎丸含药血清对肝癌细胞Bel-7402增殖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

      2014, 35(S1):185-185.

      摘要 (1654) HTML (0) PDF 1.32 M (15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题依据及设计思路】 原发性肝癌是一种常见恶性肿瘤,探索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鳖甲煎丸是医圣张仲景所创,研究表明具有较好的抑制肝癌生长,防止肝癌转移的作用,但其机制不明。本实验拟观察鳖甲煎丸含药血清对肝癌Bel-7402细胞生长的影响,从细胞凋亡和肿瘤血管新生角度探讨其抗癌机制,为临床应用此方治疗肝癌提供理论与实验依据。 【实验内容】 (1)大鼠含药血清的制备;(2)MTT法检测不同剂量鳖甲煎丸含药血清对Bel-7402细胞增殖的影响;(3)流式细胞术检测含药血清对Bel-7402细胞凋亡情况;(4)蛋白质印迹法检测Bcl-2、Bax、ERK1、p-ERK、JNK、p-JNK等相关凋亡蛋白含量的变化,探讨其影响MAPK信号通路传导,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5)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肿瘤细胞VEGF、Delta-4、NICD等蛋白表达变化,探讨鳖甲煎丸影响VEGF-D114-Notch信号通路传导,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作用机制。 【材料】 SD大鼠、胎牛血清、中药、5-FU、相关抗体等。 【可行性】 (1)鳖甲煎丸以活血、补益、散结为主,既有攻伐之效,亦含补益之功。课题组前期在体实验证明鳖甲煎丸具有较好的抑瘤功效。血清药理学对于中药复方制剂的复杂化学成分能更好的反映药物在体内环境中产生药理效应的真实过程,在理论上具可行性。(2)课题组成员已掌握相关实验技术。(3)科研中心仪器设备能满足实验所需。 【创新性】 中药在抑制肝癌细胞增殖、控制瘤体生长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目前对中药抗肿瘤的研究仍以单味药或药物单体成分及临床经验方为主,而中医经典复方对肿瘤相关信号通路影响的研究则相当少见。本课题在前期鳖甲煎丸抑制S180实体瘤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体外实验观察其对人肝癌细胞Bel-7402的影响,并运用血清药理学、形态学、流式细胞术、MTT、蛋白质印迹等方法,试图从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及阻碍瘤体内血管生成两方面,探讨鳖甲煎丸治疗肝癌的可能机制。本研究在思路上,将传统中医药理论与现代医学分子生物学理论相结合,探讨中药复方治疗肝癌机制。为中医经典复方治疗肿瘤提供理论基础。

    • MiR-145介导的OCT4/SOX2相互调控作用研究及其对前列腺癌细胞生存的影响

      2014, 35(S1):185-186.

      摘要 (1478) HTML (0) PDF 1.33 M (17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OCT4与SOX2是两个在癌症进展中重要的转录因子,在前列腺癌中呈现高表达状态,报道显示OCT4可以通过调控STAT3调节细胞生存,我们之前的研究显示SOX2能够在前列腺癌细胞中上调AKT通路活性,但OCT4/SOX2二者是如何相互作用调节彼此表达的机制并不完全清楚。报道称二者均能被miR-145调控,二者是否能够竞争性的结合miR-145,通过ceRNA途径相互调控彼此的表达?继而调节前列腺细胞生存?我们将在裸鼠模型及临床标本中验证,上述机制如能证实将给PCa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靶点。 【设计思路】 以Dicer缺陷细胞作为阴性对照,在前列腺癌细胞中下调/过表达OCT4/SOX2 3'UTR,观察二者表达变化,同时检测细胞增殖及侵袭情况及相关信号通路变化。 【实验内容】 通过qRT-PCR、蛋白质印迹和免疫组织化学(IHC)方法,检测临床标本及常见前列腺癌细胞系OCT4与SOX2的表达;通过报告基因和RNA免疫共沉淀验证miR-145调控OCT4/SOX2表达;使用siRNA干扰OCT4/SOX2表达,RNA及蛋白水平观察其表达的相互影响;过表达OCT4/SOX2 3'UTR,RNA及蛋白水平观察其表达的相互影响。采用上述技术控制表达后,检测细胞增殖及侵袭情况同时检测信号通路变化。裸鼠皮下注射及尾静脉注射OCT4/SOX2 3'UTR过表达及空细胞,分别观察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能力。 【创新性及可行性】 OCT4与SOX2是两个在干细胞及癌症进展中重要的转录因子;OCT4/SOX2二者是如何相互作用维持彼此表达的机制并不清楚,我们发现二者均能被miR-145调控,而miR-145是不是作为一个中介因子使得二者能够相互调控彼此的表达?SOX2、OCT4作为IPSC Cocktail的重要组分,在促进IPSC的过程中,是不是亦存在这样的相互作用?如果该相互调节被证实,不但对于肿瘤学是一个重要的进展,更或能改变干细胞的研究思路。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癌症的常规化学治疗药物均存在不同的缺点,若OCT4和SOX2能够通过miR-145相互调控进而影响肿瘤细胞生物学行为,即有以此为靶点设计药物的可能,为治疗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 探究DATS通过调节ERK/NF-κB凋亡通路和诱导自噬而抑制宫颈癌的作用机制

      2014, 35(S1):186-187.

      摘要 (1749) HTML (0) PDF 1.33 M (17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题依据】 宫颈癌在发展中国家女性癌症中的死亡率居第二位,主要化疗药物顺铂存在耐药问题,使化疗遇到瓶颈,故需寻找新的有效化疗方案改善现状。研究发现大蒜素(allicin)及其代谢产物二烯丙基三硫化物(DATS)均对肿瘤生长有抑制作用,但DATS在宫颈癌中的作用未见报道。研究表明 DATS在诱导乳腺癌细胞凋亡中抑制了ERK表达,而ERK下调可减少NF-κB活化,且ERK和NF-κB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故推测DATS可能通过ERK/NF-κB通路诱导宫颈癌细胞凋亡。Allicin在肝癌中可诱导自噬抗癌,但DATS能否通过自噬抗癌尚无报道。综上,课题探究DATS是否通过调节ERK及NF-κB凋亡通路和自噬通路抗宫颈癌。 【设计思路】 通过体外实验明确DATS对宫颈癌细胞的抑制作用并探究其是否调节ERK及NF-κB凋亡通路和自噬通路抗宫颈癌;体内实验验证DATS调节ERK及NF-κB凋亡通路和自噬通路抗宫颈癌。 【实验内容】 明确DATS对宫颈癌细胞的抑制作用,筛出敏感细胞系和最佳作用浓度及时间点;上下调ERK、NF-κB的表达,探究DATS是否通过调节ERK及NF-κB通路促进宫颈癌细胞凋亡;检测自噬小体形成率及自噬相关蛋白BAD,Beclin1的表达,并通过上下调其表达水平,探究DATS是否诱导宫颈癌细胞自噬;构建裸鼠移植瘤模型,验证DATS通过ERK及NF-κB凋亡通路和自噬通路抗宫颈癌。 【材料】 HeLa、SiHa、CaSki细胞系,DATS,ERK、NF-κB、Bcl2及 GFP-LC3表达质粒,ROS、NF-κB及BAD抑制剂,3-MA,裸鼠。 【可行性】 理论可行:文献报道Allicin可抗癌,其代谢产物DATS也能抑制肿瘤生长。目前DATS在宫颈癌中的作用虽无报道,但发现DATS在乳腺癌细胞中抑制ERK表达,而ERK表达与NF-κB活化正相关,且ERK/NF-κB在宫颈癌中起重要作用。文献报道Allicin可诱导肝癌细胞自噬,但其代谢产物DATS是否通过自噬抗癌尚无报道。技术可行:课题所用实验技术,在本科室有扎实的技术支持,研究者已掌握大部分技术。 【创新性】 DATS对宫颈癌的作用及诱导ERK/NF-κB凋亡通路和自噬通路无报道,具有理论创新性;完善DATS的抑癌机制,为研发新抗癌药物提供理论基础,具有实践创新性。

    • 辛辣物质对肺癌细胞增殖侵袭的影响研究

      2014, 35(S1):187-187.

      摘要 (1722) HTML (0) PDF 1.32 M (19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辛辣食物是不少人的偏爱,对于食欲不振及消化不良,辛辣食物有健胃、助消化的功能,风寒感冒时,辛辣物质可增强辛温解表药的作用。目前英国学者研究发现辣椒素能够杀死培养的癌细胞,但是否对人体癌细胞有杀伤力还无试验证明,而中医对于肿瘤病人的饮食要求忌辛辣。癌症的发病就中医角度来解释,不外正虚与邪实,正虚可为气、血、阴、阳失调,邪实则有外感与内伤之分,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侵袭人体与内伤(痰瘀、湿毒、气滞、郁热),在治疗癌症与饮食调理方面宜选用健脾和胃、气血双补、凉血解毒、滋补肝肾之品,不宜食用刺激性食物和燥热生痰的食物,如辣椒、葱姜蒜等。所以,对于肿瘤来说,辛辣物质是好、是坏,仍是一个问题。 【设计思路】 本课题拟通过不同剂量辣椒素、大蒜素、姜黄素处理肺癌细胞,比较不同组间肺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裸鼠皮下注射肺癌细胞使局部成瘤,同时分组给予不同剂量的辣椒素,30 d后测量肿瘤形成的大小,探讨不同剂量的辛辣物质对肺癌的影响。 【实验内容】 (1)A549人肺癌细胞系应用不同辛辣物质处理,分别分为辣椒素、大蒜素、姜黄素高、中、低和空白对照组,共12组;(2)各组处理后24、48、72、96 h分别MTT测细胞增殖能力,划痕实验测其侵袭能力,提取蛋白,蛋白质印迹检测增殖相关蛋白PCNA、Ki67和侵袭相关蛋白MMP2、MMP9的表达;(3)裸鼠20只1×106/mL A549细胞同一时间皮下注射,分为4组,对照组和大蒜素高中低剂量组,饲养30 d后比较每组肿瘤形成的大小。 【材料】 实验仪器:细胞培养箱、酶标仪、电泳仪、光学显微镜等;试剂:辣椒素、大蒜素、姜黄素、DMEM培养液、胎牛血清、MTT试剂盒等。 【可行性】 实验所需动物、药品、试剂、耗材均已购得;本课题所涉及方法和技术课题组同学均已掌握并可独立完成;预实验已进行20 d,实验中观察到不同浓度大蒜素对肺癌细胞的增殖能力影响不同,高剂量组明显抑制肺癌细胞的增殖,而低剂量组却促进肺癌细胞增殖。 【创新性】 已有研究证实辛辣物质对培养的癌细胞有杀伤作用,但小剂量和大剂量的辛辣物质对癌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是否不同未见报道,本研究首次探讨不同剂量的辣椒素、大蒜素、姜黄素对肺癌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明确辛辣物质对肿瘤是好还是坏,研究设计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 内皮脂肪酶相互作用蛋白的筛选、鉴定及在胃癌诊断应用的初步研究

      2014, 35(S1):187-188.

      摘要 (1347) HTML (0) PDF 1.33 M (18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内皮脂肪酶(EL)是一类磷脂酶,以同源二聚体的结构在人体血浆中存在,参与高密度脂蛋白的代谢,最终以单体结构通过肾小球的滤过进入尿液。前期研究发现胃癌患者尿液中的EL含量明显低于正常人,胃癌患者血液中EL代谢终产物以二聚体形式存在。因此,我们推测正常人血液中可能存在与EL蛋白靶向锚定的蛋白,可将血液中的EL二聚体降解为单体。而胃癌患者血液中由于缺少这一靶蛋白,致使EL二聚体无法分解为单体从尿液中排除。因此,本课题拟在血液中寻找EL相互作用蛋白并分析其对EL二聚体的降解作用,为寻找胃癌早期诊断和治疗的靶标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设计思路】 首先筛选正常人和胃癌患者血液中与EL蛋白相互作用的靶蛋白;然后检测靶蛋白在正常人及胃癌患者组织、血液及尿液中的差异性表达;分析靶蛋白表达与EL二聚体表达的相关性,以及靶蛋白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病例信息的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靶蛋白与肿瘤大小、肿瘤分期和预后的相关性。 【实验内容】 (1)免疫沉淀及质谱分析技术钓取正常人和胃癌患者血液中与EL蛋白相互的诱饵蛋白。(2)蛋白质印迹及免疫组化技术测定靶蛋白在临床样本蛋白表达水平,分析靶蛋白表达水平与EL二聚体表达水平的相关性。(3)Logistic回归分析靶蛋白与肿瘤大小、肿瘤分期和预后等病例信息的相关性。 【材料】 正常人及胃癌患者的组织、血液及尿液标本。免疫沉淀、质谱分析、蛋白质印迹及免疫组化等试验的相关耗材。 【可行性】 前期工作已证明胃癌患者与正常人血液中EL二聚体的结构及表达量的差异是导致胃癌患者尿液中的EL含量明显降低的主要原因,此外项目组前期已经建立了基于免疫沉淀技术及质谱技术的靶蛋白调取体系及硬件设施,具有完成本实验的能力。 【创新性】 首次对尿液中筛选出的可以用于胃癌早期诊断的标志物EL在机体出现差异表达的机制进行深入分析;通过EL蛋白相互作用的靶蛋白的筛选及功能分析,为开发肿瘤早期诊断和治疗的靶标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 MiR-124通过调控Smad4促进C6胶质瘤细胞凋亡的研究

      2014, 35(S1):188-189.

      摘要 (1571) HTML (0) PDF 1.33 M (18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由于外科技术难以做到病理学上的全切除,术后复发率非常高。在前期实验中我们发现C6胶质瘤细胞miR-124含量显著低于与正常大鼠大脑组织,且转染miR-124 后,C6胶质瘤细胞数明显减少。我们应用microRNA靶基因信息软件查到smad4的mRNA与miR-124-3p有3个结合位点,smad4可能是miR-124的靶基因。由此推测miR-124可能通过抑制smad4的蛋白表达对胶质瘤细胞起作用。 【设计思路】 本实验以大鼠C6胶质瘤细胞为研究对象,通过人为转染miR-124,分析其对smad4蛋白表达的影响,并确定smad4为miR-124新靶基因,从而探索miR-124对促进C6胶质瘤细胞凋亡的新作用机制。 【实验内容】 (1)通过qRT-PCR检测正常大鼠大脑、C6胶质瘤细胞、转染后的C6胶质瘤细胞中miR-124的表达水平。(2)转染外源miR-124观察C6胶质瘤细胞的生长状态。(3)结合蛋白质印迹和TUNEL assay方法,比较分析miR-124转染前和后C6胶质瘤细胞凋亡差异。(4)通过qRT-PCR检测比较分析转染miR-124 前后C6胶质瘤细胞中smad4 mRNA的表达变化。(5)用蛋白质印迹检测转染miR-124前后的C6胶质瘤细胞中Smad4表达变化。(6)以siRNA-Smad4 抑制smad4基因的表达后,再转染 miR-124 mimic,通过蛋白质印迹和细胞荧光染色方法比较分析细胞增殖的变化。 【材料】 C6胶质瘤细胞,Lipo2000脂质体,miR-124 mimic,实时PCR仪,超净台,孵箱,相差显微镜,荧光显微镜,PCR相关试剂,蛋白质印迹相关试剂,TUNEL assay试剂盒,Smad4抗体等。 【可行性】 前期研究已证实人工转染miR-124后其细胞数明显降低,smad4的蛋白水平下调;通过microRNA靶基因信息软件查到smad4可能是miR-124的另一个靶基因;项目组成员已熟练掌握研究所需要各种实验技术;实验设备齐全,具有完成上述实验的基本仪器设备。 【创新性】 我们将证明:miR-124通过抑制smad4的蛋白表达,调控smad4,抑制胶质瘤细胞的增殖且促进死亡。已有研究表明miR-124通过抑制靶基因STAT3 的蛋白表达对胶质瘤起作用,但目前尚无关于miR-124与 smad4之间作用关系的报道。

    • HIF-1α信号通路相关分子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对细胞增殖与侵袭的影响研究

      2014, 35(S1):189-189.

      摘要 (1911) HTML (0) PDF 1.32 M (18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α, HIF-1α)是参与低氧环境中细胞适应性调节的关键转录因子,通过结合于靶基因上游转录调节区的低氧反应原件调控多种分子的表达。HIF-1α的异常增高参与了多种癌症的发生发展,课题组前期研究揭示了胃癌组织中存在着HIF-1α的高表达现象,但是HIF-1α的异常表达通过哪些下游靶基因及信号通路来实现对胃癌细胞的增殖、侵袭的调控尚不清晰。因此,高通量筛选及验证HIF-1α下游靶基因,构建HIF-1α信号网络并进行功能分析,为深入理解以HIF-1α为核心的信号通路相关分子对胃癌细胞增殖与侵袭的影响奠定重要理论基础,同时也为阐明胃癌发生、发展机理,寻找胃癌早期诊断和治疗的靶标提供科学依据。 【设计思路】 本设计旨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检测胃癌细胞中HIF-1α的表达变化,结合转录组学及数据库信息绘制与细胞增殖及侵袭相关的HIF-1α调控网络图;利用RNAi技术沉默HIF-1α,检测其靶基因的表达,探讨转染后对肿瘤细胞增殖及侵袭的影响。 【实验内容】 (1)结合转录组及数据库信息,初步构建胃癌中HIF-1α调控网络,RT-qPCR及蛋白质印迹对HIF-1α及靶基因进行验证;(2)siRNA技术对胃癌细胞HIF-1α进行敲除,RT-qPCR、蛋白质印迹检测敲除后HIF-1α 及其靶基因表达;(3)MTT及transwell实验检测有效基因敲除后胃癌细胞株的增殖能力及侵袭性变化。 【材料】 (1)胃癌细胞株SGC-7901,细胞转染相关材料及试剂,HIF-1α及其靶基因引物、抗体,逆转录及实时定量PCR试剂,蛋白质印迹相关试剂。(2)转录组学信息,TRED数据库,cytoscape做图软件等计算机工具。 【可行性】 课题组前期利用外显子芯片、RT-qPCR及蛋白质印迹法证实HIF-1α在胃癌组织中呈高表达,并且结合TRED数据库及胃癌基因表达谱筛选出胃癌中HIF-1α可能的靶基因。以上工作为进一步探索HIF-1α作用的下游靶基因及其对胃癌细胞增殖及侵袭性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提供了思路及实验基础。此外,项目组具有完成信号调控网络研究的硬件设施及研究基础,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 【创新性】 将高通量组学、生物学实验及计算生物学技术紧密联合,探讨HIF-1α信号通路对胃癌细胞增殖及侵袭性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

    • D5 Stat5a对人类乳腺癌细胞钙粘蛋白表达的影响

      2014, 35(S1):190-190.

      摘要 (1847) HTML (0) PDF 1.32 M (16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及设计思路】 Delta5 STAT5a是谭敦勇教授运用基因克隆等技术发现人类转录因子“STAT5a”的一种信使RNA剪切后的变体。大量前期工作证实D5 Stat5a在人类乳腺癌组织有异常表达,经腺病毒介导将D5 Stat5a cDNA转入培养的人乳腺癌细胞后,能显著促进癌细胞的增值与去分化。提示D5 Stat5a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中,具有重要的病理学意义。E-cadherin位于上皮组织,是细胞与细胞之间相互连接的主要分子。在人的许多恶性肿瘤中E-cadherin表达减少或缺失与肿瘤发展,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体外试验明确的证实了在培养状态下表达E-cadherin分子的肿瘤不侵入其附着的基质,但如果使E-cadherin表达缺失,肿瘤细胞获得侵袭能力。将E-cadherin的 cDNA 转染肿瘤细胞使其表达E-cadherin分子后,肿瘤丧失其侵袭能力。我们推测D5 Stat5a对癌细胞转移特性的影响与其调节E-cadherin等基因的表达有关。本课题拟通过采用腺病毒介导的基因转移技术转染人乳腺癌细胞,检测转染后E-cadherin表达的变化,以了解D5 Stat5a对人乳腺癌细胞E-cadherin的表达是否具有调节作用。 【实验内容】 培养乳腺癌细胞(MCF-7),分为空白组、阴性对照组和实验组。用腺病毒(Adv-D5)转染实验组乳腺癌细胞,同法构建不针对任何基因的阴性对照腺病毒。采用qRT-PCR、蛋白质印迹和细胞免疫荧光方法检测D5 Stat5a转染后E-cadherin在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并分析。 【材料】 D5 Stat5a和细胞系,RPMI 1640培养液10%胎牛血清,1%青链霉素,腺病毒(Adv-D5),Trizol试剂,E-cadherin的引物,PCR仪,逆转录反应试剂盒,36℃水浴箱,低速离心机,CO2细胞恒温培养箱。 【可行性】 E-cadherin是一类介导细胞间质同质粘附的钙依耐性跨膜糖蛋白,其下调可降低一个组织内细胞黏附的强度,导致细胞活动性增加。大量研究表明癌细胞中E-cadherin表达下调或异常表达。D5 stat5a可能是通过调控E-cadherin的表达来影响癌细胞的转移,实验的进展具有可预见性。 【创新性】 D5 stat5a作为一种刚被研究出来的STAT5a的基因变体,目前关于这种基因与E-cadherin在乳腺癌中的关系研究尚少,通过对比MCF-7与Adv-D5转染后MCF-7中E-cadherin的表达情况,探讨D5 stat5a对E-cadherin的影响,为D5 stat5a在乳腺癌的治疗中提供理论依据。

    • 凋亡抑制蛋白ILP-2对乳腺癌细胞MCF-7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

      2014, 35(S1):190-191.

      摘要 (1654) HTML (0) PDF 1.33 M (16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文献表明氧化应激会损伤体内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物质而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凋亡抑制蛋白ILP-2在生长中的乳腺癌有高表达,由此,我们猜想乳腺癌中高表达的ILP-2可能与氧化应激的损伤作用存在联系 【设计思路】 实验以乳腺癌细胞株MCF-7制备氧化应激的细胞模型,研究氧化应激状态下MCF-7内ILP-2的表达情况;RNAi ilp-2基因表达,分析ILP-2与氧化应激损伤之间的关系 【实验内容】 利用H2O2对乳腺癌细胞株MCF-7进行氧化应激造模,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 FCM)检测细胞内活性氧簇(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分光光度法检测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水平;通过瞬时转染敲低MCF-7 ilp-2表达,利用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基因和蛋白质表达情况;干扰细胞ilp-2表达并同时进行氧化应激处理,通过MTT、Scratch、FCM等方法检测细胞的存活状态 【材料】 乳腺癌细胞株MCF-7,H2O2,转染试剂,RNeasy Mini Kit,QuantiFast Probe Assay,RIPA 裂解液,一抗,二抗,ROS试剂盒,GSH试剂盒,MDA试剂盒,MTT试剂盒等。 【可行性】 该研究内容所需技术在生物分子研究领域已经非常成熟,所需设备完善,可操作性强 【创新性】 首次研究ILP-2促癌细胞生长作用与氧化应激损伤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阐明ILP-2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 肝癌中趋化因子CXCL5的表达及其功能研究

      2014, 35(S1):191-191.

      摘要 (1642) HTML (0) PDF 1.32 M (20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原发性肝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全球发病率及死亡率分别居于恶性肿瘤的第5位和第3位。诸多研究显示,趋化因子与肿瘤细胞的增殖、运动、迁移和特异性器官转移有关,每年至少有20种肿瘤和15%的新发恶性肿瘤是由趋化因子介导的炎症反应进一步演化而来的。因此,趋化因子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及其演进中的作用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设计思路】 本研究拟开展CXCL5在肝癌中的表达及其功能研究,以期为人类对肝癌发生机理的认识提供新的理论依据,为临床治疗肝癌提供新的靶点。 【实验内容】 (1)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CXCL5及其受体CXCR2在肝癌细胞株HEPG2的表达。(2)免疫组化方法在组织芯片上检测CXCL5在肝癌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3)外源性CXCL5对HEPG2细胞致癌潜能的影响。(4)建立稳定转染CXCL5的HEPG2细胞株和肝间质细胞株,研究CXCL5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对HEPG2细胞致癌潜能的影响。(5)利用基因芯片和RT-PCR技术检测CXCL5表达调控基因。 【材料】 HEPG2细胞、慢病毒包装试剂盒、重组人CXCL5、鼠抗人CXCL5抗体、兔抗人CXCR2抗体、 MTT试剂盒、基因芯片、组织芯片等。 【可行性】 本研究是佳木斯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重点项目,指导教师具有多年从事该领域研究的经验,前期的部分预实验结果显示重组人CXCL5可明显促进HEPG2细胞的增殖、迁移和克隆形成能力,故该项目立题依据充分,理论上是可行的。本研究的实验方法是基于指导教师多年的经验所证实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并且这些方法在国内外肿瘤研究中被广泛应用,故方法上是可行的。 【创新性】 本研究首次开展间质细胞过表达CXCL5通过旁分泌对肝癌细胞致癌潜能的影响,该研究可为肝癌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即切断间质微环境中某些促瘤组分与癌上皮的联系,很可能对癌症的治疗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 针对肝癌化疗耐药的多靶标siRNA的构建和功能鉴定

      2014, 35(S1):192-192.

      摘要 (2142) HTML (0) PDF 1.32 M (16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肿瘤耐药机制复杂多样,是多基因,多步骤综合作用的结果,仅使用单一阻断的方法,尚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逆转效果。因此,针对肝癌多种耐药机理,设计和构建能降低肝癌细胞化疗耐药性的新型纳米药物是改善肝癌药物治疗效果的关键科学问题。近年来韩国科学家Dong-Ki Lee构建了一种可同时靶向4个癌基因(Survivin、β-catenin、STAT3、MET)的,由4个RNA双螺旋组成的四聚体RNAi(quadruple interfering RNAs, qiRNA),其转染效率和干扰效率优于传统的siRNA。 因此,本项目拟采用该策略,针对肝癌细胞膜上固有的高表达ABC蛋白和肝脏独特的代谢解毒机制以及肝癌干细胞的耐药机制,选取了4个多药耐药相关的关键基因:编码细胞膜上ABC转运蛋白的MDR1基因、参与肝细胞解毒功能的谷胱甘肽转移酶基因-GST pi、抑制细胞凋亡的Survivin基因和参与肝癌干细胞“干性”维持的Snail基因,将其构建成四合一的四聚体qiRNA;采用肝癌细胞耐长春新碱(VCR)耐药株(SMMC7721/VCR)作为多药耐药细胞,通过观察转染四聚体qiRNA后各个靶基因的表达情况以及细胞增殖、细胞凋亡和瘤体抑制率的变化,以评价四聚体qiRNA对改善肝癌细胞耐药性的效果。 【设计思路】 本项目围绕着降低肝癌化疗耐药性的科学问题,设计和构建针对肝癌不同耐药基因和信号通路的多靶点RNAi药物,并在细胞水平上检测其靶基因的干扰效率及肝癌耐药株细胞耐药性的改变,试图获得有效降低肝癌化疗耐药性的新型多聚siRNA,为开发新型的多靶点抗肿瘤药物奠定基础。 【实验内容】 (1)肝癌多药耐药相关基因siRNA序列的筛选。(2)多聚siRNA的构建与表征。(3)jetPEI介导多聚siRNA的抗肿瘤活性评价。 【材料】 肝癌药物敏感细胞株SMMC7721及肝癌耐长春新碱细胞株SMMC7721-VCR,qiRNA或NC序列的合成由广州瑞博生物有限公司完成。其他常规试剂实验室都有储存。 【可行性】 该实验设计思路新颖、制定的项目方案切实可行,项目组所在学校对学生实践创新及实验实训一贯积极支持和鼓励,匹配经费到位,配套扶持政策完善。因此,项目开展所需的人员、场地、实验设备、材料和经费等条件均可以保证。 【创新性】 (1)本课题首次构建一种新型的多靶点的单一多聚siRNA制剂。(2)课题组首次获得有效降低肿瘤多药耐药性的多靶点siRNA分子。

    • 采用临床超声造影技术结合实时病理检测方法初步筛选肿瘤血管拟态相关诊断参数

      2014, 35(S1):192-193.

      摘要 (1754) HTML (0) PDF 1.33 M (16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临床研究证实多种肿瘤组织中都存在血管生成拟态(VM),VM在临床上与肿瘤恶性程度、肿瘤血行转移、患者生存期及不良预后密切相关。但是目前在临床上还没有一个针对VM的诊断指标,所以有必要找到一个VM相关的预测性诊断指标,据此判断患者肿瘤的恶性程度及血供模式特点,为药物选择或手术治疗提供诊断依据。 【设计思路】 我们拟通过超声造影或彩色多普勒等医学影像手段判断VM血液灌注特点,并经过统计学相关数据分析筛选其相关参数或参数组合,将其作为VM的临床诊断指标,弥补VM临床诊断的空白。 【实验内容】 本项目借助荷瘤小鼠动物模型,将超声造影与实时病理学切片分析技术结合,从超声造影参数中筛选与VM相关的参数,为确定临床VM的诊断指标提供实验依据。 【材料】 H22瘤源鼠、CD31和PAS免疫组化试剂盒、超声造影剂SonoVue。 【可行性】 本项目组由无锡医学院负责解剖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的老师提供动物实验的技术支持,同时与无锡市人民医院超声医学科共同合作,可以获得超声造影以及部分生化指标检测的技术支持。 【创新性】 本项目旨在寻找一种VM相关的临床影像诊断指标,弥补临床上超声造影诊断肿瘤VM的空白,为肿瘤性质的诊断和选择治疗方案提供新的实验依据。

    • 天然药物抗肿瘤的全新概念--氧化剂与抗氧化剂的协同作用

      2014, 35(S1):193-193.

      摘要 (2090) HTML (0) PDF 1.32 M (18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肿瘤与机体免疫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肿瘤细胞以多种方式逃逸机体免疫或抑制相关免疫细胞功能。免疫系统抗肿瘤的作用主要是细胞免疫,其中又以T细胞为主,CD4+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以及CD8+T细胞释放的穿透素等,都具有杀灭肿瘤细胞的作用。但是,不论是CD4或CD8细胞的活化,均需要以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为代表的抗原提呈细胞的激活。DC细胞的激活,需要有氧化剂的共刺激,适当的氧化应激反应的自由基,帮助T效应细胞的激活,但是过量的自由基反而诱导T细胞的凋亡,即所谓T细胞的氧化筛选过程。因而足量有效的抗氧化剂,保护T细胞的存活,提供存活信号(survival signal),使被DC细胞激活了的特异性杀灭肿瘤的T细胞,得以激活并存活增殖。 【设计思路】 按照工艺流程对芥菜籽的有效成分进行提取,并通过实验进行功能鉴定;在提纯物功能鉴定的基础上,对提纯物进行进一步的配伍;通过二甲基肼(dimethyl hydrazine, DMH)诱导构建wilstar大鼠结直肠癌模型,验证氧化剂和抗氧化剂协同抗肿瘤的概念,探究不同配伍对结直肠肿瘤的预防作用机制。 【实验内容】 (1)芥菜籽有效成分提取;(2)芥菜籽有效成分功能鉴定;(3)对提纯物进行进一步的配伍;(4)DMH诱导构建Wilstar大鼠结直肠癌模型;(5)探究不同配伍对结直肠肿瘤的预防作用机制。 【材料】 Wilstar大鼠、白芥籽、二甲基肼、0.9%NaCl溶液、乙醚、酒精、流式细胞检测试剂盒。 【可行性】 (1)理论层面,肿瘤细胞普遍存在特异性标志物,通过分析白芥子不同组分对免疫应答调控的不同环节作用,发现氧化剂和抗氧化剂对识别和提呈肿瘤细胞特异性抗原,以及激活免疫效应细胞(T细胞等)以期最后杀灭肿瘤细胞,具有重要协同作用。(2)技术层面,已经建立了完整的药物纯化和筛选的技术和装备,其中包括动物模型的建立,现代化免疫指标观察例如多道流式细胞仪方法观察免疫细胞的分类、激活,Luminex大规模检测免疫细胞因子确证免疫系统Th1和Th2漂移,以及病理、免疫组化等手段确定药物效果。(3)人员配置,课题指导教师已经发表前期工作SCI论文2篇、中文相关论文5篇,在抗氧化、抗肿瘤方面的研究有20余年的工作经验,可望能够顺利完成预定工作目标。 【创新性】 本研究的特点是应用现代免疫学研究方法,结合生物化学的基本研究手段,从机制上发现天然药物预防肿瘤的细胞和分子生物学原理。结合肿瘤研究经典模型验证其效果,对实现中医药现代化转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应用价值。

    • 探讨苯并吲哚荧光标记的2-脱氧-D-葡萄糖的设计合成及其在肿瘤糖代谢的应用

      2014, 35(S1):194-194.

      摘要 (1778) HTML (0) PDF 1.32 M (16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代谢改变是肿瘤的重要特征之一,其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肿瘤细胞无论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均需通过糖酵解(glycolysis)途径吸收大量的葡萄糖产生能量,满足快速生长需求,肿瘤细胞的这一代谢特点是肿瘤细胞具有的普遍现象和规律,被称为Warbrug效应。基于上述效应和系列研究工作基础,采用光稳定性好的苯并吲哚类荧光探针对2-脱氧-D-葡萄糖进行标记并在体内外评价其对肿瘤的靶向成像能力,考察肿瘤在体内的转移情况及治疗效果,从而为肿瘤检测和评估治疗效果提供一个新型检测探针。 【设计思路】 在新型苯并吲哚类荧光探针光稳定好以及肿瘤组织中存在异常旺盛的无氧葡萄糖酵解现象的基础之上,将苯并吲哚类荧光探针对2-脱氧-D-葡萄糖进行标记,设计合成苯并吲哚类荧光标记的葡萄糖类似物,探讨其在肿瘤糖代谢方面的应用。 【实验内容】 拟合成苯并吲哚类荧光标记的葡萄糖类似物,采用NMR、IR光谱及质谱表征苯并吲哚类荧光标记的葡萄糖类似物的化学结构和纯度,测定其理化特性,细胞毒性、生物相容性和体外细胞的荧光成像性能,评价其在活体动物内的光学成像能力,并通过肿瘤组织的免疫荧光病理检查,证实在体内肿瘤组织位置。 【材料】 1,1,2-三甲基-1氢-苯并吲哚,4-甲醛基苯甲酸,无水乙醇和醋酸铵,二氯甲烷,2-脱氧-D-葡萄糖。 【可行性】 前期研究和预实验结果表明苯并吲哚类荧光染料具有良好的光稳定性、合适的水溶性及很好的细胞膜通透性, 而且在细胞内具有较强的荧光。这类染料的合成非常简单, 收率高,基于苯并吲哚类染料的荧光探针,并成功地将其用应用于活细胞荧光成像为本课题核心假设的提出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和实验基础。 【创新性】 新型的苯并吲哚类荧光标记的葡萄糖类似物:(1)光稳定性好;(2)可通过葡萄糖靶向介导作用,实现主动靶向介导内吞;(3)能够示踪肿瘤细胞是否发生转移及其治疗效果,是应用于检测动物实验肿瘤转移模型的最佳标记物。

    • 丝氨酸缺乏和p53依赖的代谢重构对乳腺癌细胞的影响

      2014, 35(S1):194-195.

      摘要 (1776) HTML (0) PDF 1.32 M (16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丝氨酸对肿瘤细胞增殖具有重要作用。丝氨酸缺乏可导致肿瘤细胞氧化应激,对其增殖产生抑制。肿瘤抑制基因p53在抗氧化代谢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p53可帮助肿瘤细胞耐受丝氨酸缺乏。这与p53的抑癌功能是一对矛盾,利用此矛盾可为肿瘤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设计思路】 选取p53突变或缺失的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系,给予丝氨酸缺失的培养环境,观察其增殖情况、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情况。以p53阳性的乳腺癌细胞和正常培养基作对照 【实验内容】 MDA-MB-157(P53 null)或HCC1937(P53 mutant)分别用不含丝氨酸的培养基(-SG)、加入丝氨酸的-SG、加入丙酮酸和GSH的-SG,进行72 h培养,每24 h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数量、细胞周期和细胞内ROS水平,酶标仪检测抗氧化能力、GSH和GSSG水平,Real-time PCR检测P53、PHGDH的mRNA转录,蛋白质印迹检测p53、PHGDH的蛋白表达。MCF-7(P53 wildtype)作为P53的阳性对照。 【材料】 MCF-7、MDA-MB-157或HCC1937、MEM培养液(HyClone SH30024)、丝氨酸、丙酮酸、GSH,相关的试剂盒和试剂。 【可行性】 已进行预实验,已实践过实验内容中提及的操作,已观察到MCF-7在丝氨酸缺乏时增殖先受抑制后恢复、细胞内ROS水平上升、PHGDH表达上升 【创新性】 p53对肿瘤细胞代谢的影响已成为研究热点。多数肿瘤中近一半存在p53基因的突变,丝氨酸在肿瘤增殖中的重要地位,使得丝氨酸、p53以及相关的信号调节通路和酶可能成为肿瘤治疗的新靶点。

    • Raf-1对Hippo通路的调节及其对胃癌细胞生长凋亡的影响

      2014, 35(S1):195-195.

      摘要 (1708) HTML (0) PDF 1.32 M (15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Raf-1蛋白激酶是络氨酸激酶相关的信号传导途径中的重要信号分子, Hippo通路调节细胞的生长、增殖与凋亡,被认为与人体多种肿瘤的发生存在紧密联系;近年来有研究表明Raf-1可能通过与Hippo通路核心分子MST2结合从而调控细胞的凋亡;我们希望通过研究胃癌细胞中Raf-1与Hippo通路的联系,为肿瘤诱导分化的临床应用提供一些新思路。 【设计思路】 建立对照组;检测Raf-1分子对胃癌细胞凋亡情况的影响;检测Raf-1对Hippo通路核心分子的影响。 【实验内容】 选择不同分化程度的胃癌细胞株进行培养;采用Raf-1蛋白阻断剂阻断部分细胞的Raf-1表达,蛋白质印迹法检测阻断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阻断剂处理后胃癌细胞的凋亡情况;CCK法描绘阻断后胃癌细胞与未经特殊处理胃癌细胞的生长曲线; 蛋白质印迹法检测阻断剂处理后胃癌细胞中Hippo通路核心分子MST2的表达水平变化。 【材料】 胃癌细胞株BCG823,SGC7901;Raf-1蛋白阻断剂Forskolin;MST2及Raf-1抗体;CCK试剂盒;细胞凋亡与坏死试剂盒。 【可行性】 Raf-1以及Hippo信号通路均已被证实在肿瘤细胞的凋亡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已有研究支持在部分肿瘤细胞中Raf-1与MST2活性间存在关联;实验器材及细胞株均由实验室及瑞金医院消化科提供。 【创新性】 目前对Raf-1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多集中于MEK/MAPK信号通路,而对其在其他信号通路中的作用机制的研究尚不完全成熟;在Raf-1对Hippo通路影响的研究中,国外多采用肝癌细胞作为研究对象,我们选择不同分化程度的胃癌细胞进行研究,以观察Raf-1对不同分化程度的肿瘤细胞的影响,希望能进一步探究Raf-1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 胃癌细胞中VD3对NF-κB通路的影响机制及与萜类化合物协同作用探究

      2014, 35(S1):196-196.

      摘要 (1936) HTML (0) PDF 1.33 M (18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NF-κB信号转导途径在调节细胞增殖、分化、凋亡中起到重要作用; IκB-α是调节NF-κB信号转导途径的核心蛋白;VD3可以通过影响IκB-α、转录因子等方式抑制NF-κB信号转导途径的激活;萜类化合物是目前医药研究中很有前景的化疗药物,NF-κB的抑制可以增强其抗肿瘤效应。 【设计思路】 选取低分化、中分化胃癌细胞与正常胃组织细胞,给予其不同VD3作用环境(时间、浓度),从mRNA、蛋白水平上测定NF-κB途径的表达活性。通过阻断VD3和IKKβ的相互作用,研究VD3调控IκB-α含量的主导因素。协同施用二萜类化合物--紫杉醇与VD3,探究两者的协同作用与最佳浓度。 【实验内容】 (1)将人胃癌中、低分化的细胞株系与正常胃组织细胞(空白对照),并分别用10-9、10-8、10-7mol/L培养0、4、16、24 h后用RT-PCR检测IΚB-α的mRNA含量变化,用western blot检测IΚB-α蛋白的含量变化,以ChIP检测NF-κB转录因子与DNA结合活性。(2)降低IKKβ与VD3的结合活性,阻断VD3对IκB-α降解的抑制,定量检测IκB-α的蛋白质和mRNA含量。(3)以不同浓度比例、作用时间方式的紫杉醇与VD3刺激胃癌胃癌,检测其存活率与细胞周期分布。 【可行性】 预实验中已证实VD3可以使胃癌细胞中IκB-α含量上升,且刺激时间为4h的组中最为显著。 【创新性】 (1)VD3的部分作用机制仍不明确。我们猜想VD3可能通过抑制NF-κB通路上某些具体的信号分子而发挥作用,并期望在胃癌细胞中得以验证。(2)VD3可以通过促进IκB-α的生成以及抑制IκB-α的降解来提高其在细胞中的含量,从而抑制细胞周期。但是哪种因素占主导作用却鲜有研究。我们设计IKKβ抑制实验来探究影响IκB-α含量的主导因素,从而为更有效地调节NF-κB信号通路提供实验依据。(3)选用萜类化合物中的紫杉醇,利用NF-κB通路为其与VD3作用机制的交叉点,进行探究。如果确认VD3对紫杉醇杀伤癌细胞产生增敏作用,将对胃癌的临床化疗提供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

    • CD70在肝细胞癌转移侵袭中作用的研究

      2014, 35(S1):196-197.

      摘要 (1516) HTML (0) PDF 1.33 M (15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及设计思路】 CD70属于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成员,为II型跨膜蛋白,与淋巴细胞上CD27结合后发挥作用。其在包括肾癌在内的多种肿瘤中表达异常,与免疫逃离有关。但CD70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作用目前尚不清楚,本课题组在前期实验中意外地获得了具有很强迁移侵袭能力的肝癌细胞,而在这种细胞中CD70表达显著下降,随后我们又分析了40例巴塞罗那(BCLC)不同分级肝癌患者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中CD70的表达,发现肿瘤出现转移后,CD70的表达明显下调,说明肝癌发生转移时CD70的表达确实出现改变。因此本实验旨在研究CD70表达变化与肝癌细胞转移侵袭间的关系,为肝癌病程提供新的潜在的转移标志物. 【实验内容】 (1)选择HepG2、Huh7、Hep3B和BEL-7402不同肝癌细胞系,利用流式细胞分选技术,分选CD70阳性和CD70阴性的细胞进行培养。(2)运用相差显微镜、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观察CD70表达情况不同的细胞形态;应用MTT的方法检测不同细胞的细胞活力;利用transwell实验检测不同的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最后根据实验结果,查询与迁移有关的蛋白质并利用蛋白质印迹的方法进行检测。(3)分别采用裸鼠尾静脉注射观察肺部转移瘤和脾脏注射观察肝转移瘤的方法,评价CD70表达变化与肿瘤转移及注射后裸鼠生存率的关系;通过皮下注射检测不同细胞的成瘤性并保留照片和组织,进行免疫组化以及蛋白检测。(4)选择新鲜人肝癌组织,用流式细胞技术对这些组织进行CD70表达的检测并分选,再将分选好的新鲜人肝癌细胞异体移植到裸鼠体内以检测其细胞特性是否与体外培养的细胞一致。 【材料】 HepG2、Huh7、Hep3B、及BEL-7402细胞系,流式分选仪,CD70的流式抗体BD Pharmingen 555834,BD Pharmingen 555835,裸鼠,新鲜人肝癌组织 【可行性】 前期工作已证实CD70在肝癌细胞转移后表达下调,提示CD70可能参与肝癌的转移;能熟练操作课题中所需的方法;所属实验室为“肝脏保护与再生调节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与北京佑安医院具有合作关系,能获得新鲜人肝癌组织。 【创新性】 首次发现CD70在肝癌转移过程中表达下调,同时本课题首次提出CD70表达下调可能促进肝癌转移。

    • C.novyi-NT抗肝癌细胞作用的实验研究

      2014, 35(S1):197-197.

      摘要 (1688) HTML (0) PDF 1.32 M (18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2001 年Dang等通过研究Clostridium novyi(C.novyi)对结直肠肿瘤、黑色素瘤的作用发现,它能够引起广泛的肿瘤细胞坏死;为了减少其致病性,C.novyi 中编码外毒素的基因被去除,成为C.novyi-NT(Nontoxicgenenic C.novyi)菌株。研究人员将C.novyi-NT 芽胞通过尾静脉给予荷瘤裸鼠,有趣的是,C.novyi-NT除了在肿瘤中生长外,却并不累及其它正常组织;实验结果表明C.novyi-NT在肿瘤低氧区域弥散分布,并引起该区域肿瘤细胞明显坏死,整体上缩小肿瘤体积,且具有约30%的治愈率。C.novyi-NT对肿瘤的杀伤作用被证实与引起机体免疫反应有关,但具体机制仍不清楚。随后C.novyi-NT芽胞被用来联合抗肿瘤药物、放射疗法,均表现出令人振奋抗肿瘤协同作用。目前C.novyi-NT的抗肿瘤研究已进入I期临床试验,以评估其安全性。 【设计思路】 基于已有的研究基础,我们提出C.novyi-NT对肝癌具有治疗作用,且是通过诱导机体产生免疫炎性反应起到杀伤作用;另外,通过联合索拉菲尼、紫杉醇等化疗药物,能够起到协同作用。 【实验内容】 (1)建立鼠肝癌H22荷瘤小鼠模型:观察肿瘤生长情况,统计小鼠存活天数;(2)C.novyi-NT 芽胞的制备:诱导C.novyi菌株芽胞形成,通过物理方法去除毒力基因,得到C.novyi-NT芽胞;(3)C.novyi-NT抗肝癌作用的研究:将C.novyi-NT芽胞通过尾静脉注入荷瘤小鼠,观察肿瘤生长变化、测量肿瘤体积,统计小鼠治愈率、死亡率,检测血管生成指标及免疫指标;联合C.novyi-NT与肿瘤化疗药物索拉非尼、紫杉醇处理荷瘤小鼠,观察抗肿瘤效果并检测血管生成、免疫指标。 【材料】 C.novyi;H22鼠肝癌细胞株;BALB/c小鼠;索拉菲尼;紫杉醇。 【可行性】 本项目立论依据充分,有大量的相关研究工作作为基础;实验设施及实验环境均满足本项目要求,并受到微生物学教研室主任李明远教授指导;项目研究团队均为基础医学基地班学生,通过平时各类科研训练,已有一定的实验基础。 【创新性】 此项目为肿瘤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等多学科交叉,并与转化医学紧密结合。此项目将首次揭示C.novyi-NT对肝癌的治疗作用及具体机制,并通过C.novyi-NT联合肿瘤化疗药物对肝癌的协同治疗作用,为耐药性肿瘤的治疗提供新的治疗策略。

    • SRPX1基因在卵巢癌组织的表达和作用

      2014, 35(S1):198-198.

      摘要 (1714) HTML (0) PDF 1.32 M (16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SRPX1(别名drs/EXT1),在人类的多种肿瘤细胞系(包括结肠、膀胱、睾丸、肺等)以及癌组织中drs mRNA的表达量显著降低,暗示了drs基因在抑制肿瘤形成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由drs基因介导的细胞凋亡和自我吞噬反应可以作为其肿瘤抑制作用的分子基础。 【设计思路】 以正常卵巢组织为对照进行临床病例分析:设5个实验组:正常卵巢组织、卵巢良性黏液性肿瘤组、卵巢交界性黏液性肿瘤组、卵巢恶性黏液性肿瘤组(腺癌,原发灶)、卵巢恶性黏液性肿瘤组(腺癌,转移灶)。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SRPX1表达状况,探索SRPX1基因与肿瘤发生及患者生存率和复发率等临床参数的关系;采用代表性的HO-8910(低转移性的人卵巢癌细胞株)、HO-8910pm(高转移性的人卵巢癌细胞株)为研究对象,用免疫组化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SRPX1蛋白表达情况;采用基因敲除技术,特异性的敲除正常卵巢组织细胞的SRPX1基因,用免疫组化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SRPX1蛋白表达情况,并观察正常卵巢组织细胞的生长情况。 【实验内容】 为了阐述SRPX1基因在上皮型卵巢癌的发生、转移中所发挥的作用,本研究通过临床病例分析,细胞培养和特异性的敲除正常卵巢组织细胞的SRPX1基因,检测和分析SRPX1基因在卵巢癌组织的表达和作用。 【材料】 临床病理组织,细胞培养基,试剂,抗体,操作器械,实验仪器。 【可行性】 和正常卵巢上皮组织对比,SRPX1蛋白在人卵巢癌细胞株中表达明显降低,与恶性程度相关,在高转移的细胞系表达减低。 【创新性】 本项目所要阐明的实验现象和机制,即对SRPX1基因在卵巢癌组织的表达和作用分析后,为开发新的肿瘤治疗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本课题基于我们最新的发现基础上,目前国际上还没有这方面的研究报告,据有很好的创新性和前沿性。

    • 宫颈肿瘤组织高危型HPV新分型方法的建立

      2014, 35(S1):198-199.

      摘要 (1517) HTML (0) PDF 1.33 M (17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高危型HPV在感染过程中产生的病毒源性癌蛋白E6、E7在宿主细胞中呈过度表达,是致宫颈癌的关键因素。已经证实,病毒基因组整合到宿主染色体是HPV致癌的重要因素。HPV DNA的整合不但改变整合位点及临近宿主基因的表达,而且可使HPV衣壳蛋白基因(L1和L2)片段缺失,这严重限制了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基于L1基因序列的HPV检测及分型。本研究拟选择宫颈癌组织高表达的E6、E7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探针及引物,优化PCR条件,建立高危型HPV检测到的多重PCR技术,可快速对宫颈癌组织中高危型HPV进行检测和分型。 【设计思路】 设计HPV不同型别E6/E7特异性探针及引物,优化PCR条件,扩增宫颈肿瘤组织标本中高危型HPV E6/E7基因,结合测序,建立高危型HPV检测到的多重PCR技术,对宫颈癌组织高危型HPV进行检测和分型,并与目前临床上广泛使用的检测方法比较,验证该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实验内容】 收集低度上皮内瘤变(LSIL)、高度上皮内瘤变(HSIL)和宫颈癌组织样本等不同类型的宫颈肿瘤组织标本,抽提DNA;根据高危型HPV早期基因 E6/E7基因序列,在同源性分析的基础上,设计HPV不同型别的E6/E7特异性探针及引物, PCR扩增宫颈肿瘤组织标本DNA,通过基因测序验证PCR扩增的特异性;进一步优化PCR条件,建立高危型HPV检测到的多重PCR技术,检测宫颈肿瘤组织标本中HPV感染及型别,并与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检测试剂盒比较,分析检测的灵敏性和特异性。 【材料】 LSIL组织样本、HSIL组织样本和宫颈癌组织样本各30例; HPV16+Siha细胞、HPV18+Hela细胞;不同型别HPV的E6/E7特异性探针及引物;高保真PCR酶及反应体系;琼脂糖凝胶电泳及毛细管电泳检测系统等。 【可行性】 本项目立论依据充分,标本来源丰富,前期预实验已运用此方法对高危型HPV16/18完成初步分型。 【创新性】 迄今尚无相关研究报道。本检测方法的建立为我国高危型HPV流行检测及宫颈癌疫苗的推广奠定基础。

    • 原发性肝细胞癌中KIAA0101基因转录变异体2对转录变异体1的抑制作用研究

      2014, 35(S1):199-199.

      摘要 (1681) HTML (0) PDF 1.32 M (17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是全球第三大致死的肿瘤类型,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基于本实验室构建的HCC病人癌组织和正常组织的差异表达库,我们筛选到了一系列与HCC相关的差异表达蛋白,其中包括KIAA0101蛋白。KIAA0101与DNA的复制、损伤修复以及细胞周期有关。KIAA0101有两种转录变异体(transcript variant, tv),KIAA0101 tv1参与DNA复制和修复,而tv2功能未见报道。本实验室研究发现tv1的mRNA和蛋白在肝癌细胞系中比癌旁组织中表达量高,并能抑制多柔比星诱导的细胞凋亡;在肝癌细胞系HepG2.2.15中,tv2表达量明显低于tv1,转染 tv2过表达能够下调tv1的mRNA水平。因此,我们推测KIAA0101的两种转录变异体在肝细胞癌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不同的作用。 【设计思路】 我们检测发现KIAA0101 tv1和tv2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有差异,所以我们进行tv1和tv2的生物学活性的比较研究;前期实验发现KIAA0101 tv2能够抑制tv1在HepG2.2.15中的表达,所以我们进行KIAA0101 tv2对tv1的表达及功能的调控研究。 【实验内容】 (1)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多种肝癌细胞系中KIAA0101 tv1和tv2的表达情况,及其在肝癌细胞系中的细胞亚定位研究;(2)KIAA0101 tv1和tv2生物学活性的比较研究;(3)KIAA0101 tv1和tv2对KIAA0101 promoter的调控研究;(4)KIAA0101 tv2过表达对tv1表达及功能的抑制作用的研究。 【材料】 原发性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多种肝癌细胞系(HepG2、HepG2.2.15、Huh-7、HCCLM3、BEL7402) 【可行性】 (1)本实验室多年围绕肝癌分子机制及防治方向进行了长期的课题探索,对于KIAA0101基因致原发性肝细胞癌的研究已取得重要进展,成果于2012年发表于Hepatology杂志。(2)本实验室前期实验发现,在肝癌细胞系HepG2.2.15中,KIAA0101 tv2的表达量明显低于tv1,tv2的过表达能抑制tv1的mRNA水平。(3)本实验室具备完成本课题所需的所有仪器,承担并参与了多项国家、省部级项目,专业背景扎实。 【创新性】 (1)关于tv2的功能研究目前尚无报道,而我们实验发现KIAA0101两种转录变异体在肝癌组织表达不同,此研究对于了解肝细胞癌中KIAA0101两种转录变异体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2)我们前期实验发现KIAA0101 tv2过表达能够抑制tv1的mRNA水平,此实验可能为肝细胞癌的分子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JAM-A表达与肺腺癌侵袭转移的关系及机制

      2014, 35(S1):200-200.

      摘要 (1744) HTML (0) PDF 1.32 M (17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JAM-A是上皮细胞紧密连接结构的重要成分,在紧密连接装配、白细胞迁移、血小板活化和血管生成等细胞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参与调节炎症反应,并与细胞极性和渗透性的调节有关。目前发现JAM-A参与肿瘤的进展过程,其过量表达可能与患者的不良预后有关。但JAM-A在肿瘤进展中的功能尚存争议,JAM-A在肺腺癌中侵袭和转移中作用及机制尚未阐明。 【设计思路】 本实验在组织、细胞和动物三个层面探究肺癌中JAM-A蛋白在肺腺癌侵袭、转移和预后中的作用,证实JAM-A过表达促进肺腺癌进展。 【实验内容】 (1)组织实验:量子点免疫荧光检测200例肺腺癌组织JAM-A表达,观察JAM-A表达情况与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2)细胞实验:培养人肺腺癌细胞A549和人正常肺上皮细胞BEAS-2B,①用siRNA分别转染细胞系使JAM-A基因沉默;②质粒转染细胞系建立JAM-A基因高表达的模型;③对两个系列的肺腺癌细胞和正常肺上皮细胞均用共聚焦显微镜、蛋白质印迹法和直接测定TER观察细胞紧密连接结构变化,Transwell小室方法检测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3)动物实验:建立JAM-A(-)裸鼠和正常同种裸鼠构建肺腺癌荷瘤模型,检测肿瘤细胞JAM-A的表达情况并比较两组肿瘤的生物学特征。 【材料】 肺腺癌组织,肺腺癌细胞系,JAM-A(-)裸鼠,JAM-A抗体,质粒转染试剂盒,量子点试剂盒等。 【可行性】 前期工作已明确JAM-A在肺腺癌中表达与一些临床病理参数相关。指导教师课题组一直从事肿瘤侵袭转移机制研究并取得一定成绩,本组成员有较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较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 【创新性】 (1)探讨肺腺癌组织中JAM-A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2)证实JAM-A过表达与肺腺癌的侵袭转移有关,并探究其机制。

    • IL-15调节树突状细胞功能进而抗肿瘤机制研究

      2014, 35(S1):200-201.

      摘要 (1572) HTML (0) PDF 1.33 M (15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IL-15是一种新近发现的细胞因子,具有与IL-2 类似的作用,如激活T 细胞、B 细胞和NK细胞,并可介导这些细胞的增殖活化。IL-15还具备IL-2 所没有的优势,如能促进CD8+ 记忆性T 细胞的增殖活化,且不激活调节性T细胞(Tregs),解除Tregs对T 细胞的抑制作用。以上都显示了IL-15 在免疫调节中的重要作用。已有文献报道,将表达IL-15及其受体的鼠乳腺癌细胞注入小鼠体内,这些肿瘤细胞可以激发其对自身抗原的提呈能力,促进CTL增殖活化及IFN-γ的分泌,从而起到抗肿瘤作用。因此我们猜测IL-15可能会对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如树突状细胞(DC)也产生类似作用。此外相关文献报道,尼古丁可以增强DC的功能并通过激活MAPK和PI3K-AKT途径上调DC表面分子的表达。这些表面分子与我们前期实验中IL-15刺激后DC表面上调的分子大致相同,但是IL-15发挥其作用是否也是通过激活相似的信号通路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我们以C57小鼠髓系DC(BMDC)为研究对象,首先以流式细胞术检测IL-15受体是否在DC表面表达,然后以微量IL-15作用于DC后通过流式细胞术、蛋白质印迹法等检测DC表面分子表达量的变化。进而以BrdU增殖实验、ELISA及体内抗肿瘤实验检测IL-15是否可以增强DC介导的T细胞增殖活化以及CTL杀伤效应。最后通过应用信号通路阻断剂阻断相应的激酶结合BrdU增殖实验、蛋白质印迹等方法探究IL-15上调DC表面分子表达的作用机制。前期结果:DC表面确实存在IL-15受体,且IL-15可使DC表面MHCⅠ/Ⅱ、CD80、CD40等共刺激分子表达量上调。预期实验结果:在IL-15的作用下,DC介导的T细胞增殖活化及CTL的杀伤效应增强;使用相应信号通路阻断剂可以使DC表面分子表达量下降且DC介导的T细胞的增殖活化程度下降。 综上所述,IL-15可以通过上调DC表面MHCⅠ/Ⅱ,CD80,CD40等共刺激分子促进T细胞增殖活化以及CTL的杀伤效应。这种作用在适应性免疫应答以及抗肿瘤治疗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显示了IL-15的临床使用潜力。

    • SHP2/Hook1通过上皮间质转化调控肺肿瘤转移的机制研究

      2014, 35(S1):201-201.

      摘要 (1686) HTML (0) PDF 1.32 M (17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肿瘤转移是肿瘤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而上皮间质转化在肿瘤转移的起始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原癌基因ptpn11表达的蛋白酪氨酸磷酸酶SHP2在多种肿瘤中存在突变或高表达现象,提示SHP2参与肿瘤的发生与进展。本项目的前期研究发现SHP2促进上皮间质转化过程,且需要其酶活性的参与;新发现的SHP2相互作用蛋白Hook1在上皮间质转化中具有相反的抑制作用,而Hook1与SHP2的催化结构域结合。 【设计思路】 本项目对Hook1是SHP2的内源酶抑制剂这一假设进行研究,并探究SHP2与Hook1形成的蛋白复合物通过调节上皮间质转化过程影响肺肿瘤转移的可能性。 【实验内容】 (1)原核表达与纯化带有His标签的SHP2和Hook1蛋白,通过测定SHP2蛋白磷酸酶的活性探讨Hook1能否抑制SHP2的酶活性;(2)定量PCR、蛋白质印迹方法比较侵袭能力不同的肺上皮细胞中SHP2和Hook1在mRNA与蛋白水平上的差异;(3)miRNA干扰或过表达方法改变两种蛋白的表达水平,观察其对肿瘤细胞的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4)构建破坏SHP2与Hook1相互作用的截短或点突变质粒,探究Hook1对上皮间质转化以及细胞侵袭的影响是否需要SHP2的参与;(5)体内实验验证改变SHP2或Hook1的表达是否影响肿瘤细胞在小鼠体内的成瘤能力。 【材料】 原核表达质粒PET21a,His亲和纯化树脂,非小细胞性肺癌细胞株A549,SHP2siRNA,pCDNA3.1-SHP2及突变体表达载体,Hook1siRNA,pCDNA3.1-Hook1及突变体表达载体,抗SHP2、Hook1抗体,4组(每组9只,共36只)NOD/SCID小鼠。 【可行性】 前期研究发现SHP2的蛋白酪氨酸磷酸酶活性能够促进肺上皮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过程;SHP2的催化结构域相互作用蛋白Hook1则抑制上皮间质转化过程。在此基础上我们推测SHP2和Hook1通过上皮间质转化从而对肿瘤的转移产生影响,并且Hook1的作用需要SHP2的参与。故本研究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创新性】 新发现的与SHP2催化结构域相互作用的Hook1有可能成为首个SHP2的内源抑制蛋白。明确SHP2/Hook1复合物在上皮间质转化以及肿瘤转移中的作用,有助于认识SHP2与肿瘤转移的关系,所揭示的分子机制有望为肿瘤转移的早期诊断及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潜在靶点。

    • PAK6与HDAC6的相互结合诱导的细胞自噬在前列腺癌增殖中的作用

      2014, 35(S1):202-202.

      摘要 (1854) HTML (0) PDF 1.32 M (16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前列腺癌 (prostate cancer,PCa)是男性恶性肿瘤的第一杀手。近期研究表明细胞自噬作为双刃剑在前列腺癌、乳腺癌等肿瘤的生理与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目前细胞自噬如何调控前列腺癌的机制尚无报道。p21活化激酶-6(p21-activated kinase 6,PAK6)是丝/苏氨酸蛋白激酶PAK家族的一员,通过磷酸化雄激素受体与肿瘤E3连接酶而泛素化降解雄激素受体,从而负向调节前列腺肿瘤的生长。HDAC6是Ⅱ类组蛋白脱乙酰化酶的一个成员,通过调节底物乙酰化水平促进肿瘤的生长与转化。已有文献报道,PAK6在前列腺癌中呈高表达,而HDAC6具有促进自噬小体形成的作用。我们前期的研究结果发现,PAK6可通过结合HDAC6从而诱导细胞发生自噬,且临床标本的免疫荧光结果显示PAK6与HDAC6共定位于细胞质中,且恶性前列腺癌中的共定位明显高于正常前列腺组织,提示两者在前列腺癌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本实验旨在探讨PAK6与HDAC6相互结合诱导的细胞自噬在前列腺癌中的发挥的生物学功能及调节机制。 【设计思路】 应用体内外结合实验研究二者在细胞内的相互作用。电镜及蛋白质印迹技术检测PAK6与HDAC6与细胞自噬的关系,及PAK6与HDAC6诱导的细胞自噬在前列腺癌中的生物学功能。免疫组化检测二者在前列腺癌临床标本中表达的相关性。 【实验内容】 (1)体外GST-pull down实验证实PAK6与HDAC6直接结合。(2)共转染HDAC6和PAK6到工具细胞HEK293中,免疫共沉淀检测二者在细胞内结合。(3)成功构建过表达和沉默PAK6细胞系,利用MTT,细胞计数及蛋白质印迹实验揭示PAK6与HDAC6诱导的细胞自噬在前列腺癌中的生物学功能。(4)免疫组化分析前列腺癌组织临床标本中PAK6与HDAC6表达的相关性。 【材料】 前列腺癌及工具细胞系,相应抗体, ECL发光试剂及仪器,共聚焦激光显微镜。 【可行性】 所在实验室为教育部医学细胞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前期实验成功证明PAK6和HDAC6的结合及共定位关系,本人已熟练掌握了后续实验涉及的相关技术。 【创新性】 本研究首次发现PAK6和HDAC6在前列腺癌中的共定位表达变化及二者的相互作用,阐明PAK6通过HDAC6促进细胞自噬,为寻找前列腺癌的预警分子提供理论基础。

    • 17-AAG抑制piRNA-PIWI通路对神经母细胞瘤“干性”影响的研究

      2014, 35(S1):202-203.

      摘要 (1650) HTML (0) PDF 1.33 M (16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理论依据】 piRNA是细胞内三大非编码RNA(nocodingRNA)之一,参与到干细胞干细胞“干性”的维持之中,同时与PIWI蛋白组成piRNA-PIWI通路,在大量不同类型的肿瘤细胞中高表达。类比miRNA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例如组织工程学应用、抗肿瘤靶点等,探讨piRNA-PIWI通路是否具备相同的应用与靶点价值是本实验设计的核心所在。 【设计思路】 热休克蛋白90(hot shock protein 90)参与了piRNA负载到PIWI蛋白的关键过程,通过使用其抑制剂17-AAG能够间接的抑制piRNA-PIWI通路,同时以神经母细胞瘤的肿瘤干细胞为实验对象,探讨抑制piRNA-PIWI通路对于肿瘤干细胞“干性”的影响 【实验内容】 以小儿最常见的颅外实体瘤神经母细胞为实验对象:(1)神经母细胞瘤干细胞的富集:使用依托泊苷处理肿瘤细胞,进行肿瘤干细胞的富集。(2)实验对象的分组:①维甲酸组作为对照组;②17-AAG组;③RNAi-PIWIL2组。(3)实验检测指标:①PIWIL2 mRNA的检测;②细胞干性的评价:检测相关基因OCT4、SOX2、C-MYC与N-MYC基因的表达,甲基化相关酶(DNMT1、DNMT3)的表达,同时进行形态学观察、细胞凋亡以及细胞周期的监测。③piRNA-PIW通路功能的检测:检测代表性的转座子Line-1、IAP的表达,以及PIWIL2蛋白的表达。 【材料】 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系IMR-32、SK-N-SH、SH-SY5Y;HSP90抑制剂17-AAG。 【可行性】 本实验室已在神经母细胞瘤的相关研究中取得研究成果,发表SCI论文,同时本实验的参与团队在校学习期间深入实验室研究过程之中,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技能。 【创新性】 探讨使用piRNA-PIWI通路的间接抑制剂17-AAG,从而研究抑制该通路对于神经母细胞瘤干细胞“干性”所造成的影响,为研究靶向抑制piRNA-PIWI通路作为抗肿瘤治疗新靶点奠定理论基础,同时亦为未来开发基于piRNA的组织工程学重编程细胞的新靶点进行前瞻性研究。

    • MyoD对癌症骨骼肌转移的抑制作用研究

      2014, 35(S1):203-204.

      摘要 (1691) HTML (0) PDF 1.33 M (18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国内外研究表明:(1)骨骼肌,淋巴管分布广泛,血供丰富,但未有癌症转移到骨骼内生长。(2) MyoD是骨骼肌成肌调节因子,有以下作用:让某些细胞转化为骨骼肌细胞。人工合成高亲和力的MyoD,可与分化抑制因子ID结合,抑制癌细胞增殖。预实验结果显示:骨骼肌细胞因子作用:(1)抑制癌细胞增殖; (2) 使癌细胞的生长形态变为梭状或细长状。 【设计思路】 猜想:MyoD是抑制癌细胞转移到骨骼肌内生长的内源性细胞因子。体外实验:(1)骨骼肌细胞与癌细胞共培养探索骨骼肌细胞对癌细胞的影响。(2)在癌细胞培养基中添加MyoD探索MyoD对癌细胞增殖及迁移能力的影响。(3)构建siRNA靶向沉默MyoD骨骼肌细胞株与癌细胞共培养探索其它细胞因子对癌细胞增殖的影响。体内实验:构建裸鼠肿瘤模型,肿瘤部位注射MyoD MyoD是内源性抑制肿瘤生长的因子。若实验假设不成立,则寻找新的细胞因子,进行新的探索。 【实验内容】 实验组:(1)在癌细胞培养基中添加MyoD。(2)骨骼肌细胞、siRNA靶向沉默骨骼肌细胞与癌细胞共培养24 h。(3)构建裸鼠肿瘤模型,往肿瘤部位注射骨骼肌细胞培养上清液、MyoD。对照组: (1)在癌细胞培养基中添加DMEM。(2)癌细胞与癌细胞共培养24h。 (3)构建裸鼠肿瘤模型,往肿瘤部位注射生理盐水。Brdu测细胞增殖率,流式、WB测蛋白表达,电镜、光学显微镜下观查细胞生长形态以及超微结构,称量体重等观察肿瘤生长。 【材料】 人骨骼肌细胞,人乳腺癌细胞(淋巴转移),人肝癌细胞(血道转移),人鼻咽癌细胞(高转移率),裸鼠。实验采用空隙为0.4 μm的Transwell嵌入式培养板。 【可行性】 本实验理论基础牢靠、前期研究充足,实验设计切合实际。 【创新性】 新思路、新分子,从骨骼肌转移癌低发生率出发,寻找内源性的癌症治疗分子或者靶点。

    • 人肝癌乳酸脱氢酶的细胞膜定位和酶学特性研究

      2014, 35(S1):204-204.

      摘要 (2223) HTML (0) PDF 1.32 M (19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及设计思路】 已有研究表明在人肝癌组织中,间质细胞的线粒体会在癌细胞的驱动下会发生线粒体自噬,只进行糖酵解,且糖酵解相关酶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尤其是间质细胞特异高表达LDHA(乳酸脱氢酶A),将糖酵解产物丙酮酸转化成乳酸,排出间质细胞。而排出的乳酸被邻近的肝癌细胞摄取,肝癌细胞特异表达LDHB,将乳酸转变成丙酮酸。肝癌细胞具有完整的氧化磷酸化过程,能利用间质细胞提供的乳酸,经三羧酸循环、糖异生和脂肪合成,为肿瘤细胞的增殖提供物质和能量。间质细胞的糖酵解和肿瘤细胞的氧化磷酸化之间代谢偶联,是维持肿瘤细胞快速增殖的重要机制。前期实验发现肝癌细胞表达膜型LDHB,而膜型LDHB的功能尚不清楚。本课题拟研究LDHA和LDHB在人肝癌间质细胞和肝癌细胞中的表达和定位和酶学特征,阐述LDH在肝癌组织能量代谢偶联过程中的生化机制,同时评价LDH作为人肝癌能量代谢干预靶点的可能性。 【实验内容】 第一部分:人体肝癌组织标本中肝癌细胞和间质细胞线粒体功能和反向Warburg效应的检测,利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线粒体标志物和线粒体自噬标志物及LDHA和LDHB的表达分布;第二部分:建立肝癌细胞SMMC-7721和正常人成纤维细胞的共培养体系;第三部分:检测LDH在肝癌细胞及肝癌相关成纤维细胞中的膜定位及表达水平;第四部分:对细胞膜上的LDH进行酶活性检测,明确其酶活性和代谢特征;第五部分:在细胞水平上研究LDH抗体,抗寄生虫药,单羧酸转运体抑制剂对能量代谢偶联的抑制作用;第六部分: 裸鼠模型的抗体和阿苯达唑的抗肿瘤实验。 【材料】 人肝癌SMMC-7721细胞株及成纤维细胞株,特异性LDH抗体,抗寄生虫药物(吡喹酮,阿苯达唑),免疫组化相关材料,qPCR相关材料,免疫印迹相关材料,MTT比色法相关材料。 【可行性】 本实验室已完成了人LDHA和LDHB的克隆表达和酶学特性研究,已实验证实人肝癌细胞SMMC-7721只表达LDHB, 且定位于细胞膜上。 【创新性】 提出肝癌组织中,间质细胞和实质细胞分别表达膜型LDHA和LDHB,不仅负责丙酮酸和乳酸之间的相互转化,而且可能是产物的转运体;抗寄生虫LDH的抗体和药物可以抑制人LDH的酶活性,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 阿司匹林通过下调TIDC细胞PDL-1表达抗结肠癌的研究

      2014, 35(S1):205-205.

      摘要 (1940) HTML (0) PDF 1.32 M (17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及设计思路】 阿司匹林对结肠癌的治疗作用已有广泛报道。PDL-1在肿瘤发生发展中作用关键;肿瘤组织中TGF-β1与PGE2对PDL-1表达水平有正性调节作用;而阿司匹林是COX抑制剂,可下调PGs。此外,阿司匹林能够促进TGF-β1的代谢。由此我们猜测阿司匹林有可能通过下调TGF-β1和PGE2水平,进而下调肿瘤组织中PDL-1水平,从而抑制肿瘤发生发展。因此,本项目将通过一系列体内、体外实验揭示阿司匹林对PDL-1、TGF-β1与PGE2的作用,阐明阿司匹林治疗肿瘤的机制,为阿司匹林治疗结肠癌的临床运用提供更充分的科学依据。 【实验内容】 (1)分子水平:共培养DC细胞和结肠癌细胞,检测阿司匹林治疗组和空白对照组中PDL-1、TGF-β1和PGE2表达水平。(2)大体水平:构建AOM/DSS小鼠结肠癌模型。将模型小鼠随机分成阿司匹林治疗组和空白对照组两组。80 d后分别测肿瘤大小、数量和分期,比较TNM分期和分化程度,细胞凋亡,PDL-1的表达及分布情况。 【材料】 阿司匹林,BALB/C近交系小鼠,TGF-βelisa kit,PGE2 elisa kit,DC细胞株,结肠癌细胞株,PDL-1抗体等。 【可行性】 (1)本项目立项依据充分。本项目由课题组成员通过文献阅读自行提出,理论上可行。(2)本项目科学意义重要。Science杂志评选出2013年世界十大科技突破,癌症的免疫治疗名列榜首,阿司匹林对于结肠癌的治疗作用和PDL-1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是目前的研究热点。本项目从DC细胞中PDL-1分子的表达入手,阐述了阿司匹林抑制结肠癌的分子机制。(3)先进的实验室平台。指导教师实验室为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完成项目的仪器设备。项目采用的动物和细胞模型、刺激因素等均为国际通用的经典模型和药物。阿司匹林为临床常用药物,实验所需的分子生物学试剂均可从国内外公司购买。 【创新性】 阿司匹林对于结肠癌的治疗作用在2013年已有文献报道,但是对于其抑制结肠癌的具体机制尚未研究清楚。本项目从DC细胞中PDL-1分子的表达入手,阐述了阿司匹林抑制结肠癌的分子机制。

    • SIRT3对乳腺癌干细胞衰老影响及机制的研究

      2014, 35(S1):205-206.

      摘要 (1723) HTML (0) PDF 1.33 M (17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及设计思路】 乳腺癌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较强自我更新能力与分化潜能的癌细胞,在肿瘤形成和复发中起重要作用。衰老是细胞、机体成熟后,随年龄增加,自身结构组分逐步退变、趋向死亡的现象。促进乳腺癌干细胞衰老,可抑制其增殖分化。SIRT3是组蛋白去乙酰化酶之一,可调控干细胞衰老相关基因的表达。有研究显示,SIRT3在乳腺癌干细胞中高表达,但其对乳腺癌干细胞衰老的影响及机制未明。我们猜测SIRT3可通过增强ROS清除酶活性,抑制ROS的蓄积,从而阻碍乳腺癌干细胞衰老。本研究拟在乳腺癌干细胞中沉默、过表达SIRT3,探究SIRT3对乳腺癌干细胞衰老的作用,并利用免疫共沉淀等技术,阐明其中机制。 【实验内容】 (1)体外实验:构建过表达、沉默SIRT3的乳腺癌干细胞稳定细胞系,检测ROS及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同时检测细胞衰老状态,利用免疫共沉淀及质谱技术研究其机制;(2)体内实验:过表达、沉默SIRT3的乳腺癌干细胞稳定细胞系体内成瘤,获得成瘤实验标本,检测ROS及相关基因的表达量、细胞衰老状态;(3)临床研究:获取临床乳腺癌样本,研究SIRT3表达量与乳腺癌干细胞数量、乳腺癌患者生存率及生存时间的相关性。 【材料】 临床乳腺癌组织标本、Balb/c裸鼠、乳腺癌细胞系MCF7等。 【可行性】 已有研究证实SIRT3可调控干细胞衰老相关基因;现有研究提示,SIRT3在乳腺癌干细胞中高表达;本小组及所在实验室长期致力于肿瘤干细胞研究,具备相关经验、技术、设备,所以本研究从理论、人员、实验技术、实验条件上都是可行的。 【创新性】 从SIRT3的角度探究乳腺癌干细胞的衰老机制,成果可为防治乳腺癌提供新靶点。

    • B-Myb在肺癌中的作用与分子机制初探

      2014, 35(S1):206-206.

      摘要 (1683) HTML (0) PDF 1.32 M (18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B-Myb是经典癌基因Myb家族的成员之一,其编码蛋白隶属于转录因子,在细胞周期和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均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前期已发现,B-Myb在肺癌中表达异常上调,提示其在肺癌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其具体功能与分子机制仍不清楚,本课题拟对此进行研究。 【设计思路】 基于B-Myb在肺癌中表达上调,故选用“功能失活”策略进行研究。即:采用RNA干扰技术,抑制人肺癌细胞系H1299中B-Myb的高水平表达,构建B-Myb基因沉默稳定细胞株,分析B-Myb基因沉默后肺癌细胞的生长增殖、细胞周期和迁移侵袭能力以及全基因组基因表达谱的变化,由此初步揭示B-Myb在肺癌中的潜在作用与分子机制。 【实验内容】 首先,分别构建阴性对照和靶向B-Myb的RNA干扰质粒;然后,将上述质粒瞬时转染人肺癌细胞系H1299,结合嘌呤霉素抗性筛选和绿色荧光蛋白追踪,分别建立阴性对照和B-Myb基因沉默稳定细胞株,通过定量RT-PCR和蛋白质印迹技术检测确认B-Myb基因表达的抑制程度;最后,使用上述构建的稳定细胞株,分别采用MTT实验、流式细胞仪、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迁移侵袭实验对细胞的生长增殖、细胞周期分布、克隆形成能力和迁移侵袭能力进行分析,并通过基因芯片技术对全基因组基因表达谱进行检测。 【材料】 人肺癌细胞系H1299、细胞培养基、RNA干扰质粒、转染试剂、定量PCR试剂、B-Myb抗体、基因芯片等。 【可行性】 理论可行性:本课题是依据大量文献、我们的前期研究结果以及经典的分子肿瘤学理论,经过严密论证而提出。技术可行性:本课题采用的实验技术均为经典和成熟的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指导教师提供全程指导。 【创新性】 采用“功能失活”策略,综合运用RNA干扰、稳定细胞株构建、细胞表型分析和基因芯片技术,以期首次初步阐明B-Myb在肺癌中的作用与潜在分子机制,目前国内外尚未见报道。

    • 精氨酸特异性单腺苷二磷酸核糖基化对大肠癌自噬的影响

      2014, 35(S1):207-207.

      摘要 (1762) HTML (0) PDF 1.32 M (19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精氨酸特异性单ADP核糖基化是蛋白质翻译后修饰重要形式,目前研究极少。 我们先前研究首次报道了精氨酸特异性单ADP核糖基化转移酶(ART1)对小鼠大肠癌细胞运动、黏附等具重要作用并与Rho 表达有关。有研究表明,自噬基因Beclin-1在大肠癌中表达率高,可促进大肠癌发生发展;Rho信号通路与自噬调节有关。但精氨酸特异性单ADP核糖基化是否可通过Rho影响大肠癌细胞自噬水平,对大肠癌细胞生长发挥调节作用尚不清楚。 【设计思路】 基于前期工作基础,本研究拟通过改变ART1在大肠癌细胞的表达改变精氨酸特异性单ADP核糖基化水平,观察大肠癌细胞自噬相关蛋白、Rho及其下游与肿瘤增殖相关效应分子表达以及癌细胞增殖能力和小鼠移植瘤生长变化,探讨精氨酸特异性单ADP核糖基化作用对大肠癌自噬的影响及其机制,为寻求大肠癌治疗新靶点提供实验依据。 【实验内容】 构建ART1基因沉默和过表达慢病毒载体转染大肠癌CT26细胞使精氨酸特异性单ADP核糖基化水平改变;电镜观察自噬小体的形成;蛋白质印迹或RT-PCR法检测自噬相关蛋白(Lc3、Beclin-1)表达、Rho蛋白家族Rho1、Rac和Cdc42及其下游与肿瘤增殖相关效应分子(c-fos、c-myc)的变化;采用CCK-8、流式细胞术和动物移植瘤模型,观察大肠癌细胞增殖和生长。 【材料】 小鼠大肠癌CT26细胞,相关蛋白抗体,逆转录试剂盒,Balb/c小鼠,CCK-8试剂盒等。 【可行性】 自噬是细胞存活的必要因素,其形成过程与Rho有关;大肠癌中,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表达高于正常组织,其可促进大肠癌肿瘤的发生发展。本研究前期研究已显示,抑制ART1可下调Rho相关信号转导。因此,我们推测通过下调ART1抑制精氨酸特异性单ADP核糖基化作用,可下调Rho信号转导,进而下调大肠癌细胞自噬水平具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先前对精氨酸特异性单ADP核糖基化在大肠癌黏附、迁移等方面的研究,也为本研究奠定了基础。 【创新性】 本研究首次通过观察精氨酸特异性单ADP核糖基化作用与大肠癌自噬以及与Rho信号通路关系,阐明精氨酸特异性单ADP核糖基化作用对大肠癌细胞自噬的调节作用和机制。

    • 探究DLC1与RhoA-ROCK通路对乳腺癌淋巴道转移的影响

      2014, 35(S1):207-208.

      摘要 (1508) HTML (0) PDF 1.33 M (16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项依据】 转移是恶性肿瘤的基本特征,且癌细胞转移与细胞运动密切相关,而RhoA-ROCK通路可作用于肌球蛋白,参与细胞骨架重组,影响细胞运动。那么RhoA-ROCK通路与癌细胞转移是否有一定相关性呢?查阅相关资料得知,RhoA-ROCK通路确实能影响癌细胞转移,并可受DLC1调控抑制肝癌、胃癌、前列腺癌等恶性肿瘤的生长,另有文献报道,用real-time PCR方法分析DLC1的mRNA表达量在乳腺癌非转移细胞系中比高转移细胞系中多。由此我们猜想DLC1与RhoA-ROCK通路对乳腺癌转移可能产生一定影响。于是我们拟选择DLC1、RhoA作为测定指标,探究DLC1与RhoA-ROCK通路对乳腺癌淋巴道转移的影响。 【实验内容】 分别选取已发生淋巴结转移和未发生转移的乳腺癌病变组织标本各25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DLC1、RhoA在两组标本中的表达,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材料】 已发生淋巴结转移和未发生转移的乳腺癌病变组织标本,DLC1抗体,RhoA抗体,相关试剂盒。 【可行性】 (1)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预实验结果显示,发生转移与未发生转移的乳腺癌病变组织比较:DLC1表达较少,RhoA表达较多,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DLC1与RhoA间存在相关性,由此提示乳腺癌淋巴道转移与DLC1、RhoA-ROCK通路可能存在一定联系。(2)已有文献报道从理论上支持我们通过检测两组标本中DLC1、RhoA的表达来探究其与乳腺癌淋巴道转移的关系。 【创新性】 (1)学习《病理生理学》,获知RhoA-ROCK通路可影响细胞运动,而学习《病理学》,我们知道癌细胞转移是恶性肿瘤的基本特征,本课题将病理生理学与病理学知识相联系,由RhoA-ROCK通路影响细胞运动联想到乳腺癌淋巴道转移。(2)大量文献报道DLC1能通过抑制RhoA-ROCK通路发挥抑癌作用,但其是否会影响乳腺癌淋巴道转移的文献却未见发表。(3)经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到DLC1能通过抑制RhoA-ROCK通路而抑制乳腺癌淋巴道转移,若进一步探究DLC1抑制RhoA-ROCK通路的机制,将为临床上抑制乳腺癌淋巴道转移提供新的治疗靶点和理论依据。

    • 靶向/促穿膜双功能肽介导的肿瘤靶向基因递送系统的构建及其抗肿瘤作用研究

      2014, 35(S1):208-209.

      摘要 (1764) HTML (0) PDF 1.33 M (16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基因治疗(gene therapy)现已成为攻克肿瘤最具潜力,也是研究最活跃的领域,许多学者为基因治疗能成功应用于临床进行了大量相关研究。要成功地实施基因治疗,必须具备3个关键因素:针对性的治疗基因;基因传递系统;基因表达调节系统。基因传递系统是基因治疗的核心技术,而转染效率与细胞毒性相矛盾、稳定性与穿膜能力相矛盾以及靶向性差,是基因递送系统存在的3个关键问题。本课题旨在为肿瘤的基因治疗寻找到一种兼具高转染效率、高肿瘤细胞和组织特异靶向性及良好安全性和体内外稳定性的基因递药系统。 【设计思路】 首选通过将低分子量聚乙烯亚胺(LMW-PEI)连接到能形成单分子聚合物胶束的普朗尼克(Pluronic)表面,制得PEI衍生物;然后采用固相法合成兼具靶向和促穿膜作用的双功能短肽DR5-TAT(D21),其中DR5短肽对正常细胞无毒副作用、对肿瘤细胞具有高特异性和高选择性且自身具有抗肿瘤活性,TAT是具有促细胞穿膜作用的穿膜肽;再利用SMCC法将D21与Pluronic-PEI偶联,构建肿瘤靶向纳米基因载体递送系统(D21-Pluronic-PEI),并对其体内外性能进行评价。 【实验内容】 (1) Pluronic-PEI的合成,DNA/Pluronic-PEI纳米胶束的制备及其性能考察;(2) D21-Pluronic-PEI的构建及其性能考察; (3)载p53的靶向纳米非病毒基因给药系统 (p53/D21-Pluronic-PEI)的制备及其体内靶向特性和抗肿瘤效果评价 【材料】 分支状聚乙烯亚胺Pluronic 123 (Mw=2000 Da),DR5短肽,细胞穿膜肽TAT,p53等。 【可行性】 项目组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研究探索精神,具备开展该项目的素质与能力。该实验设计思路新颖、制定的项目方案切实可行,具有可靠的实施条件,可以保证该训练计划实施成效。项目组所在学校对学生实践创新及实验实训一贯积极支持和鼓励,匹配经费到位,配套扶持政策完善。因此,项目开展所需的人员、场地、实验设备、材料和经费等条件均可以保证。 【创新性】 (1)本课题拟采用不同PO/EO比的Pluronic连接低分子量PEI,并在此基础上合成具有可实现肿瘤靶向和具促穿膜作用的双功能短肽DR5-TAT(D21),将其与所得的PEI衍生物偶联,得到高效、低毒的新型基因靶向载体系统 (D21-Pluronic-PEI),该研究国内外尚未见报道。(2)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已应用于临床,但该药选择的载体为病毒基因载体-5型腺病毒,本课题拟采用高效,低毒且可主动靶向肿瘤细胞的新型聚阳离子载体系统(D21-Pluronic-PEI)作为p53载体,拟为p53的应用开辟新途径,国内外未见相关报道,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 基于纳米颗粒的生物分子传感新方法

      2014, 35(S1):209-209.

      摘要 (2405) HTML (0) PDF 1.32 M (17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通过在微米结构中堆积纳米颗粒形成的纳流体晶体具有单根纳米通道的电动力学特性,即低离子浓度溶液中,通过晶体的电导与颗粒表面的电荷密度成正比而与溶液中的离子浓度无关。蛋白质和核酸分子都是带有极性的生物大分子,在结合到纳米颗粒表面的时候会改变纳米颗粒表面的电荷密度。通过纳流体晶体的理论电动力学模型可以测量生物大分子的浓度。另外,核酸适配体是一种能和特定蛋白实现特异性结合的核酸片段,适配体本身除了可以结合特定蛋白分子之外,还能提升纳米颗粒表面的电荷密度改变量。 【设计思路】 (1)以人α-凝血酶分子作为模型蛋白,通过在纳米颗粒的表面修饰特异性的α-凝血酶核酸适配体探针,然后在微米孔芯片中堆积成纳流体晶体,通过电泳的形式让含有低浓度凝血酶分子的待测溶液通过纳流体晶体通道,通过适配体结合分子后造成纳米颗粒表面电荷密度改变,通过计算改变量,进而实现对α-凝血酶浓度的检测。(2)为了进一步提高灵敏度,利用“适配体1-凝血酶-适配体2”的类三明治结构,即在原来的基础之上,将待测的α-凝血酶分子结合上适配体-2,然后通过纳流体晶体。因为结合上核酸适配体-2之后,蛋白的带电量增加,结合在纳米颗粒表面之后使得颗粒表面的电荷密度变化更加明显,理论上的检测灵敏度会增加。此外,核酸适配体-2与适配体-1在α-凝血酶上结合位点不一样,因此互不影响。进样方式依然采用电泳方式。 【实验内容】 (1)在纳米颗粒表面结合α-凝血酶适配体探针;(2)利用上述纳米颗粒构建纳流体晶体;(2)通过电泳使待测凝血酶溶液通过晶体通道,并检测电导变化;(3)在凝血酶上结合特异性适配体,通过电泳加样,再次检测电导变化。 【材料】 人α-凝血酶溶液,特异性α-凝血酶适配体探针1和2,纳米颗粒溶液,电导检测电极 【可行性】 (1)通过晶体的电导与颗粒表面的电荷密度成正比而与溶液中的离子浓度无关的特性在生物传感器方面理论上已经完全成熟,基于此原理的纳流体传感器也已初步实现。(2)核酸适配体探针的特性研究已经相对透彻。 【创新性】 本实验首次设计出“适配体1-蛋白-适配体2”的三明治结构并应用于传感器中,相比较于“适配体-蛋白”传感器极大提升了传感器检测的灵敏度。

    • 羧胺三唑在两种急性关节炎模型中的抗炎作用

      2014, 35(S1):210-210.

      摘要 (1896) HTML (0) PDF 1.32 M (16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炎症性关节炎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目前临床上的治疗药物(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等)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疾病进程,且不良反应较大。羧胺三唑(CAI)是一种非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物,我们在前期研究中已经证实,CAI在多种急、慢性炎症模型中具有明显抗炎作用,据此推测CAI可能具有治疗炎症性关节炎、开发为该病新药的可能性。 【设计思路】 建立两种急性炎症性关节炎模型——尿酸盐诱导的大鼠滑膜炎模型和大鼠气囊滑膜炎模型,从整体、细胞和分子水平全面观察CAI对该两种急性炎症模型的作用及可能机制,为CAI发展为治疗炎症性关节炎的新药提供依据。 【实验内容】 建立上述两种模型,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溶剂对照组、CAI高和低剂量组、阳性对照组(地塞米松)。在大鼠气囊滑膜炎模型中,观察CAI对大鼠的渗出液体积、总蛋白浓度、炎症因子(TNF-α、IL-6和IL-1β)浓度的影响;在尿酸盐诱导的大鼠滑膜炎模型中,检测CAI对大鼠踝关节功能障碍程度以及病理切片中炎症细胞浸润程度的影响,评估羧胺三唑对炎症性关节炎的抗炎作用及可能机制。 【材料】 Wistar大鼠,羧胺三唑,地塞米松,角叉菜胶,尿酸钠溶液,TNF-α、IL-6和IL-1β ELISA试剂盒,BCA蛋白定量试剂盒等。 【可行性】 指导教师叶菜英和朱蕾课题组在抗炎免疫药理研究领域处于前沿水平,且拥有CAI专利,对CAI研究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研究基础;申请人已阅读了相关文献,能够熟练掌握实验所涉及的相关理论和技术。 【创新性】 前期研究发现,CAI不仅具有抗癌作用,还具有较强的抗炎作用,但CAI对炎症性关节炎是否具有治疗作用尚不清楚。因此,本实验选用两种常用的关节炎模型,进一步观察CAI的抗炎作用以及CAI对炎症性关节炎的治疗作用。如果能有新的发现,将为羧胺三唑的临床应用开辟新的方向,并为关节炎的治疗药物提供新的选择。

    • MNPs-exosomes联合载药系统的制备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可行性探索

      2014, 35(S1):210-211.

      摘要 (1584) HTML (0) PDF 1.33 M (15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药物靶向输送系统在肿瘤治疗中至关重要。磁性纳米颗粒(MNPs)可在外磁场引导下使其负载药物定向于肿瘤组织,达到肿瘤化疗中低毒高效的目的。然而,它的非生物源性使它不能在体液和组织中稳定地存在。Exosomes是一种由体内多种细胞释放的、直径介于50~150纳米的微囊体。因不引起补体或凝血因子的激活,以及难以被单核巨噬细胞吞噬,故可以在体内稳定存在,也是药物的理想载体。但由于靶向性较弱,难以富集至肿瘤组织。 【设计思路】 本项目拟设计并制备MNPs-exosomes二者联合的载药系统,以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并通过体内外实验探讨其是否具有协同效应,从而为构建肿瘤靶向给药系统提供一种新思路。 【实验内容】 (1)制备3种药物载体:MNPs、exosomes、MNPs-exosomes联合载药体;(2)将3种药物载体分别与药物结合:选用多柔比星;(3)体内外实验验证其靶向性;(4)体内外实验评价其治疗效果。 【材料】 RAW-264.7细胞、HEPG-2细胞、MNPs、四氧化三铁悬液、250nm二氧化硅粒子悬液、聚苯乙烯、甲苯。 【可行性】 本课题组已进行了制备MNPs-exosomes联合载药体的预实验,实验结果符合预期。在以往的研究中,我们已经掌握了进行上述实验所需要的技术和方法,具备一定的科研悟性和热情,可以完成此研究。 【创新性】 (1)首次提出将MNPs与exosomes联合载药,通过二者的优势互补,来观察联合体是否具有协同作用;(2)我们拟通过制作超小粒径分子筛分离提纯exosomes,避免了传统方法的弊端。

    • 贵州草药石韦总黄酮在促进伤口愈合中的作用研究

      2014, 35(S1):211-211.

      摘要 (1723) HTML (0) PDF 1.32 M (18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石韦,贵州民间又称“刀口药”,当地居民在野外受伤(最常见的如割伤流血)时,常刮下石韦的被覆孢子,敷在伤口处进行止血和加速伤口愈合。由于石韦在当地比较常见,且在止血和促进伤口愈合上作用显著,因此深受当地人们群众喜爱,但到目前为止,有关其促进伤口愈合上的评价效果及作用机制的研究较少,影响了它的进一步发展。 【设计思路】 据分析,石韦孢子叶中活性成分的含量按由高到低依次为:总黄酮>多糖>总皂甙,其中总黄酮含量远多于多糖和总皂甙两者的总含量 (P<0.01),因此,本实验以石韦孢子叶中的主要活性成分总黄酮为研究对象,探索其在促进普通出血性伤口和疮疡等溃烂性伤口这两种伤口愈合中的作用(包括伤口愈合的效果及作用机制、对炎症反应的影响和对新生肉芽组织形成的作用)。 【实验内容】 分别用石韦孢子叶、石韦提取物总黄酮(结晶物)、云南白药粉末和无任何干预组,用同样的方法敷在家兔的伤口上,并从宏观(结痂速度,炎症反应情况等)和微观(组织形态,羟脯氨酸含量,iv型胶原含量等)角度对伤口进行评估和对比,从而探究石韦在伤口愈合方面的作用和机制。【实验仪器】本实验室仪器完全满足本项目研究内容的需求。 【可行性】 (1)石韦在贵州广泛分布,来源相当广。(2)石韦在贵州民间已广泛用于伤口愈合。(3)在预实验中,石韦孢子叶处理的伤口炎症出现速度和范围比其他组的快且大,使局部组织在短时间内得到较多的氧、营养物质和免疫物质,起到增加代谢、中和毒素、清除病原菌、阻止病原菌向深部蔓延、促进吞噬细胞吞噬功能、修复炎区的损伤等作用。 【创新性】 (1)目前,关于石韦的研究多集中在石韦的活性成分或含量分析上,而关于石韦在伤口愈合的专项研究上尚未展开。(2)若石韦促伤口愈合明显且机制明了,那么可以利用该药材促愈效果佳、分布广、量大、价格低廉等优点进行产品开发。(3)可根据石韦对伤口愈合的机制对产品进行优化,使得该药对伤口愈合的作用最大化。(4)此药的开发对西南地区尤其是贵州等地的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和贡献。

    • HBCD对HepG2的遗传毒性、氧化应激机制及水葫芦提取物黄酮的保护作用

      2014, 35(S1):212-212.

      摘要 (1811) HTML (0) PDF 1.32 M (16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六溴环十二烷(hexabromocyclododecane,HBCD)是一种世界广泛应用的新型溴代阻燃剂,因其热稳定性较差,分解温度低,易扩散到环境中,现已成为环境中广泛存在的污染物,会对人体产生极大的危害。在人体脂肪、血清、母乳甚至儿童体内均可检测到HBCD,会对人体产生严重危害,如导致血清甲状腺激素浓度下降、抑制神经和卵子的发育、肝组织病理学改变、免疫功能改变,并具有致畸潜力。水葫芦(Eichhornia crassipes)全世界公认为“十大害草”之一。我国每年由水葫芦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接近100亿元。文献表明水葫芦中含有较丰富的黄酮类物质。天然植物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属于多酚类物质,具有生物抗氧化性、抗衰老、抗癌、镇痛、抗炎等功能。我们研究HBCD对HepG2的遗传毒性及其氧化应激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取水葫芦黄酮研究其保护作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设计思路】 通过微核实验和单细胞凝胶电泳分别检测HBCD对HepG2细胞的染色体和DNA损伤,检测染毒后细胞内ROS和GSH的情况阐明遗传毒性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取水葫芦黄酮研究其抗活性氧以保护HepG2细胞的作用。 【实验内容】 本项目采用MTT检测HBCD对细胞的毒性效应,通过微核试验和单细胞凝胶电泳评价HBCD的遗传毒性,以测定ROS和GSH探讨HBCD对HepG2遗传毒性。采用超声波法提取水葫芦中黄酮类物质干预HBCD对HepG2的遗传毒性。 【材料】 HBCD、HepG2细胞、水葫芦、MTT细胞毒性检测试剂盒、Giemsa燃料、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相关试剂、S0053-GSH和GSSG检测试剂盒、S0033活性氧检测试剂盒试剂盒。 【可行性】 (1)HepG2 细胞存在生物转化过程中Ⅰ和Ⅱ相酶,已成为评价化合物遗传毒性的有力工具。(2)项目成员均已参加由指导教师主持的多项课题,掌握了多项基本技能,保证课题的顺利进行。(3)本实验委托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室完成,具备相关仪器设备。 【创新性】 研究了HBCD对生物体遗传毒性及其机制;研究了水葫芦活性提取物黄酮对HBCD遗传毒性的保护作用。

    • 基于肝脏靶向的水飞蓟素固体脂质纳米粒的构建及评价

      2014, 35(S1):212-213.

      摘要 (1667) HTML (0) PDF 1.33 M (15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肝纤维化及肝硬化是各种慢性肝病的最终共同转归,减缓或阻止肝纤维化进程是重要的治疗对策,开展抗纤维化治疗有重大意义。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在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是肝纤维化时ECM的主要来源细胞。因此,肝纤维化的主要效应细胞HSC成为抗纤维化治疗的“靶细胞”。临床上常用的水飞蓟素制剂为国产益肝灵片或德国进口的利肝隆胶囊剂,但由于水飞蓟素的低溶解性问题影响了其临床疗效,可采用固体脂质纳米粒(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 SLN)来提高难溶性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增加靶向性。本实验旨在探讨不同粒径分布的水飞蓟素固体脂质纳米粒载药体系的肝靶向性,并探讨水飞蓟素在TGF-β1刺激HSC-T6增殖中对TGF-β1/Smads信号转导通路的作用。 【设计思路】 (1)通过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水飞蓟素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工艺并探讨粒径与靶向性之间的相关性;(2)体内实验观察该载药体系对肝纤维化的保护作用;(3)探讨水飞蓟素的抗肝纤维化的分子机制。 【实验内容】 以水飞蓟素为模型药物,制备固体脂质纳米粒,通过处方优化制备合适粒径的SIL-SLN并具备较好的趋肝性;复制肝纤维化动物模型,比较SIL与SIL-SLN的治疗作用;体外培养大鼠肝星状细胞评价细胞增殖情况;进行细胞凋亡与相关蛋白的表达的检测。 【材料】 AnnexinV FITC 试剂盒;ALT、AST试剂盒、TGF-β1、Smad2/3、Smad7等抗体。 【可行性】 前期采用Box-behenken效应面实验设计优化了水飞蓟素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处方,并对所制备的固体脂质纳米粒进行了形态表征,结果显示所制备的固体脂质纳米粒平均粒径在230 nm左右,为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应用提供了依据。 【创新性】 (1)构建不同粒径分布的固体脂质纳米粒载药体系,考察粒径与静脉注射吸收程度的相关信息,探讨肝靶向的影响因素。(2)研究载药固体脂质纳米粒在肝星状细胞的转运机理以及细胞转运与靶向性的内在联系,并通过药效学实验和分子水平检测进行验证,为中药抗肝纤维化药物新剂型开发提供实验依据。

    • 固体碱化法直接从绿茶中提取咖啡碱的技术研究

      2014, 35(S1):213-213.

      摘要 (1789) HTML (0) PDF 1.32 M (22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题依据】 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是医学院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关于天然产物提取的经典实验之一,实验采用脂肪提取器作为萃取装置,进行固-液连续提取,耗时长,过程复杂且不易操作,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寻找一种从绿茶或废弃茶树叶中快速高效提取咖啡碱的技术方法,以方便基础医学教学,科研等用途。咖啡因是茶叶中的一种生物碱,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咖啡因在生理上有重要作用,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能促进新陈代谢,影响神经、心脏、肝脏、肾脏的功能,对人类的健康发挥着积极作用。近年来科学家发现咖啡碱与癌症预防和治疗有着密切的关系。 【设计思路】 利用固体CaO碱化直接升华的方法,控制温度在160℃,时间45 min 就可一步提取得到咖啡碱,方便教学和科研等的快速提取,使用。 【实验内容】 称取茶叶放在坩埚中,用蒸馏水润湿CaO,在坩埚上加一张穿有很多小孔的滤纸,然后将大小合适的玻璃漏斗倒扣在上面,插入温度计,控制温度于160℃下直接升华,咖啡碱直接升华并凝集在滤纸上,冷却后收集产品。残渣最后用较大火焰再加热升华一次,合并两次收集的咖啡因。 【材料】 绿茶,生石灰。 【可行性】 采用固体碱化直接升华的方法,提取绿茶中的咖啡碱,实际消耗少(只消耗氧化钙)、能源消耗低、操作简便、快速(45 min)、收率高、产品质量好、 生产成本低、不存在环境污染等特点。 【创新性】 作为医学院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关于天然产物提取的经典实验之一,该实验采用脂肪提取器作为萃取装置,进行固-液连续提取,从茶叶中将咖啡因提取出来,实验过程复杂且不易操作,耗时过长,特别是对升华实验操作中往往因温度过高而使得产品碳化和变焦,从而造成产品损失和纯度降低,使得实验效果不理想。针对上述问题,我们的方法可以快速高效提取咖啡因,避免升华中的碳化问题,并且收率高、产品质量好。从时间、产率、环保、成本等综合因素考虑, 此法是从绿茶或废弃茶树叶中直接提取咖啡因的理想方法。

    • 探索薄层色谱法在桉叶油含药血清制备中的应用

      2014, 35(S1):214-214.

      摘要 (1914) HTML (0) PDF 1.32 M (23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项依据及设计思路】 跟随指导教师做实验发现,所制备的桉叶油含药血清品质因为没有相关检测数据而不能保证,甚至是否真的含有研究的药物都值得怀疑。查阅文献发现液/气-质联用法可以检测,但仪器昂贵,上机样品要求高,需要专业技术人员,且桉叶油成分复杂使得检测所需的标准品难以配置而放弃此方法检测。在《有机化学》学习中了解到薄层色谱法(TLC)是一种快速分离和定性分析少量物质的实验技术,其优点是操作方便、设备简单、结果显示快速。结合其原理,与指导教师讨论其应用于判定桉叶油含药血清品质及指导桉叶油含药血清制备方案选择的可行性。拟探索TLC定性和半定量检测性能能否满足桉叶油含药血清制备过程中判定血清中是否含有原药成分和新生成分,指导给药剂量、方式和采血时间的选择的实验要求。 【实验内容】 (1)TLC能否制备桉叶油浓度比色卡。(2)TLC能否检测出桉叶油含药血清中是否含有原药成分和新生成分,并运用液相色谱检测验证实验结果。(3)TLC半定量检测性能能否满足指导桉叶油含药血清制备过程中给药剂量、方式及采血时间选择的实验要求。 【材料】 清洁级小鼠,薄层硅胶板,液相色谱仪,桉叶油。 【可行性】 (1)研究者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灵敏的思维能力,指导教师多年从事桉叶油研究,有丰富的科研经历,可以保证实验顺利开展。(2)预实验和实验结果表明:①TLC可以定性检测桉叶油含药血清含有原药成分。②其他条件一致,不同时间点收集的血清TLC显色存在颜色梯度差。③其他条件一致,不同剂量桉叶油灌胃所制备血清TLC显色也存在颜色梯度差。提示TLC可以用于指导桉叶油含药血清制备的方案选择和血清品质的定性鉴定,满足了实验要求。 【创新性】 用实验验证了经济、简便、快速易行的TLC可以取代液/气-质联用技术,满足桉叶油含药血清制备中血清制备的方案选择和血清品质的定性鉴定的实验要求,也为TLC推广应用到制备其他中药含药血清提供了参考方法和实验依据。

    • PEG诱导金钗石斛原生质体融合

      2014, 35(S1):214-215.

      摘要 (1470) HTML (0) PDF 1.33 M (16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金钗石斛(Dendrobium nobile)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抗疲劳等方面具有显著功效,在国内外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然而由于生长缓慢、繁殖率低等生物学特性,以及生态环境的破坏和长期过度采挖等因素,金钗石斛野生资源日渐枯竭,严重制约了市场需求。利用现代生物技术选育出优良种苗,拓展金钗石斛种质资源,为金钗石斛的产业化生产奠定基础。 【设计思路】 本研究拟采用原生质体培养结合细胞融合的方法,将含有不同优良性状的两个品系进行原生质体制备和PEG诱导细胞融合,从杂种细胞中筛选出兼具二者优良性状的异源四倍体细胞株。 【实验内容】 本研究以金钗石斛种子为外植体进行组培,诱导产生愈伤组织,进而通过酶解的方法已经获得两个品系高密度、高纯度和高活力的原生质体,进一步研究不同条件下PEG对金钗石斛细胞融合的影响,筛选出最适宜金钗石斛同核体和异核体细胞融合的条件,最后综合显微观察、核型分析和PCR检测的结果,鉴定出融合两个品系原生质体、细胞生长旺盛的细胞系。 【材料】 本研究采用两个金钗石斛研究材料:一个为指标性成分含量高、药用品质优良、源自于贵州赤水的品系,另一个为植株生长力旺盛、茎粗大、抗逆性强、农艺性状优良的云南瑞丽品系。 【可行性】 米尔斯坦和科勒用细胞融合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成功,1984年获诺贝尔医学与生理学奖后,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农业研究领域,并成功获得白菜、甘蓝、番茄和马铃薯的融合杂种细胞。若获得四倍体金钗石斛,可以拓展它的野生资源,成为解决金钗石斛现面临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创新性】 通过本研究有望培育出药用品质优良、生物量高、产业应用潜力大的异源四倍体细胞株,拓展金钗石斛的种质资源,有望进一步将该细胞株系诱导成再生苗,直接应用于生产实践,有助于贵州金钗石斛产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 基于TFH-B细胞轴探讨白芍总苷治疗CIA小鼠的作用机制

      2014, 35(S1):215-215.

      摘要 (1632) HTML (0) PDF 1.32 M (17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慢性侵蚀性关节炎为特征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其发病原因尚不明确,B细胞产生的抗体在RA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TFH是辅助B细胞主要的T细胞亚群。白芍总苷具有多途径抑制自身免疫反应,对类风湿关节炎具有确切疗效,因此,拟基于TFH-B细胞轴探讨白芍总苷治疗CIA小鼠的作用机制。 【设计思路】 通过白芍总苷对牛Ⅱ胶原诱导关节炎(CIA)小鼠脾脏中TFH-B细胞表型、mRNA表达水平、血清中相关细胞因子、Ig亚类的影响,初步探讨白芍总苷治疗CIA小鼠中对TFH-B细胞轴的影响。 【实验内容】 将DBA小鼠分为白芍总苷组、益赛普组、布洛芬组、模型组以及空白组,每组15只小鼠。通过牛Ⅱ胶原与弗氏佐剂1 d,14 d免疫小鼠,建立CIA小鼠模型。末次免疫后,各实验组小鼠隔日灌胃给药,并采用关节炎指数(AI)评分法每日评价小鼠关节炎症程度,至第28天。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中CD3+CD4+CXCR5+ICOS+TFH细胞及B细胞的表型;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脾脏中Bcl-6和ICOS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检测血清中相关细胞因子IL-21、IL-17、TGF-β以及Ig不同亚类的水平;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脾脏中CXCR5+ICOS+TFH细胞、B细胞的分布及滑膜处炎细胞的浸润。 【材料】 流式细胞术抗体、细胞因子ELISA检测试剂盒、荧光定量PCR试剂盒等。 【可行性】 小组成员已掌握了CIA小鼠模型的建立方法以及小鼠的灌胃,尾静脉注射等实验技术,已发表相关SCI论文一篇。新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形态中心实验室及病原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可提供实验所需设备及相关实验指导。 【创新性】 TFH是辅助B细胞功能主要的T细胞亚群, TFH对B细胞的相关调节作用在RA发病中相关机制的研究较少;白芍总苷对RA治疗作用的机制尚未有定论,通过测定小鼠脾脏中Bcl-6和ICOS转录水平,从转录水平、细胞因子水平及细胞水平探讨白芍总苷对TFH细胞的影响和作用机制。

    • 新疆黑蜂胶调节小鼠T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作用研究

      2014, 35(S1):216-216.

      摘要 (1815) HTML (0) PDF 1.32 M (17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蜂胶调节人体免疫细胞功能,具有抗炎、抑菌、抗肿瘤等功效,应用前景广阔。目前研究蜂胶在疾病中免疫激活和调节作用主要集中在其对固有免疫(如吞噬细胞)的激活作用,对蜂胶调节T细胞亚群的功能及其增强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作用机制,目前文献报道甚少,对新疆黑蜂胶免疫调节功能的研究尚无文献报道。 【设计思路】 研究新疆黑蜂胶对小鼠T细胞亚群的转化和功能影响,初步探讨其免疫调节和抗肿瘤功能的机制。 【实验内容】 (1)新疆黑蜂胶体外诱导小鼠淋巴细胞增殖实验,采用MTT法检测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并获得初步实验结果即新疆黑蜂胶对淋巴细胞具有激活作用且存在明显的浓度依赖性。(2)研究新疆黑蜂胶对小鼠T细胞亚群的调节作用,应用流式细胞技术、CBA法或ELISA法分别检测服用不同剂量黑蜂胶粗品的小鼠Treg、Th17、CTL细胞亚群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TGF-β、IL-10、IL-17、IL-2、IFN-γ),分析新疆黑蜂胶对T细胞亚群形成的免疫平衡作用以及正/负调节免疫应答的机制。(3)开展新疆黑蜂胶体外抗肿瘤实验。采用流式细胞技术等方法检测和观察黑蜂胶对小鼠肿瘤细胞凋亡,分析其对Fas凋亡受体表达的正调节作用。以上几项研究均采用高中低三个不同蜂胶剂量,同时探讨其功能与药物剂量的相关性,并筛查黑蜂胶有效作用浓度。 【材料】 新疆黑蜂胶醇提粗制品;Balb/C小鼠;MTT,检测小鼠Treg、Th17、CTL的荧光标记抗体试剂,检测小鼠CK的抗体标记CBA;流式细胞仪、酶标仪等仪器。 【可行性】 本次课题成功立项新疆医科大学2013年大学生科研项目,本课题项目团队在教师指导下提取了黑蜂胶并已完成实验内容1,为其余实验做了很好的准备,在我校内具有实验所需仪器和技术支持。 【创新性】 新疆黑蜂胶产品是珍贵的本土资源,具有很高的经济和科研价值。目前研究蜂胶的免疫功能主要集中在其对固有免疫(如吞噬细胞)的激活作用,对蜂胶调节T细胞亚群研究文献报道甚少,对新疆黑蜂胶免疫调节功能的研究尚无文献报道。

    • 新型可显影复合栓塞微球的制备与评价

      2014, 35(S1):216-217.

      摘要 (1660) HTML (0) PDF 1.33 M (17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我国肝癌发病率高,确诊时多为晚期,而且伴有严重的肝硬化,手术切除率低,迫切需要非手术治疗方法。化疗药物的疗效与肿瘤所在部位药物的有效血浓度及药物与肿瘤接触的时间呈正相关关系。而原发性肿瘤的血液供应90%~95%来自肝动脉,这就为TACE(transcatheterar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治疗肝癌提供了解剖学基础。肝癌的局部化疗使肝癌组织内药物浓度高出常规给药的10~30倍,全身副作用明显减少,疗效增加。如能与栓塞结合,使肝癌组织缺血,则两者之间有协同作用。因此,TACE是对不能手术切除的肝癌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鉴于TACE疗法在现今临床的治疗比重逐步提升,栓塞化疗开始在肝癌治疗中普及,我们认为研发一款成本较为低廉、更宜被人体耐受且能自带显影功能的栓塞微球,能够在肝癌介入治疗的广泛普及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设计思路】 利用水相油相互不相溶的原理,选取价格低廉的生物医学上常用的胶质明胶和卡拉胶,以油-水-油结构制备可显影复合栓塞微球,并通过原位家兔肝癌模型评价栓塞微球的疗效。 【实验内容】 (1)制备结构为油-水-油/水,对应功能为稳定隔水-塑型载药-显影的两种带有不同显影剂和不同复合水溶胶的三相栓塞微球;(2)体外测定栓塞微球的性能:包括载药率、溶胀率、显影强度、生物利用率以及体外释药曲线;(3)建立原位家兔肝癌模型;(4)进行栓塞微球TACE试验,观察家兔肿瘤变化及存活率,进行体内栓塞微球自然降解时间、释药曲线、家兔对微球排异反应强度等的测定,并根据动物试验情况对栓塞微球的制备条件进行微调整。 【材料】 明胶、卡拉胶、石蜡、乳化剂、交联剂、脱水剂、碘化物显影剂。 【可行性】 (1)前期实验基础:已成功研制出油-水-油相微球,并且进行了多次载药率、溶胀率的测定,并将微球直径筛分成0~200 μm、200~300 μm、300~450 μm、450~1 200 μm四组微球。(2)实验平台:纳米生物纳米材料江苏省重点实验室。 【创新性】 本研究制备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新型可显影复合栓塞微球,成本低廉、自备显影功能、为人体可降解材料,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 石榴花多酚对离体大鼠胸主动脉环的舒张作用及其机制研究&初步观察石榴花多酚对高糖诱导的大鼠血管舒张功能的影响

      2014, 35(S1):217-218.

      摘要 (1763) HTML (0) PDF 1.39 M (18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石榴花是传统维吾尔药材,前期课题组的研究中发现石榴花多酚(pomegranate flower polyphone,PFP)对糖尿病大鼠的血管内皮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本研究拟观察PFP对大鼠离体动脉条以及高糖诱导下舒缩作用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设计思路】 (1)首先明确PFP的用药浓度范围,做出量效曲线。(2)分别观察PFP对保留内皮和去内皮动脉条舒缩的影响,明确PFP是否通过内皮细胞发挥作用。(3)若为内皮依赖性,分别加入L-NAME(NOS抑制剂)和环氧酶抑制剂吲哚美辛预处理明确是否与一氧化氮(NO)和前列腺素作用有关。(4)进一步加入K+通道抑制剂预处理,明确其舒张作用是否与血管K+通道有关。最后,对血管条进行高糖孵育,观察PFP对其舒缩的影响。 【实验内容】 采用BL-420型生物信息处理系统大鼠离体血管功能实验装置,描记张力变化。(1)每组血管来自6只同批大鼠,分别保留和去除内皮。采用累积加药法分别观察1~1 000 mg/L各浓度石榴花多酚水溶液对去氧肾上腺素(PE)预收缩动脉条的作用。(2)动脉条经高糖孵育4 h后,观察舒张率的变化。(3)采用乙酰胆碱(ACh)检验血管内皮活性。结果显示:①在内皮完整主动脉条,100~1 000 mg/L PFP对PE预收缩的血管环具有浓度依赖的舒张作用且该舒张作用为内皮依赖性;②经L-NAME预处理后,PFP的血管舒张效应被抑制;③加入吲哚美辛预处理不能抑制PFP的舒张效应;④K+通道抑制剂格列苯脲、氯化钡和四乙基氯化铵预处理后,PFP产生的最大舒张率(Emax)分别是(52.60±9.64)%、(49.04±7.70)% 和 (44.14±14.62)%,与处理前相比,3个干预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由此可见:①PFP在一定的浓度下具有舒张血管作用;②其作用机制与NO合成通路具有密切关系;③结果显示PFP血管舒张作用与钾离子通道有关,与前列腺素合成无关。 【材料】 SD大鼠(250~300 g);BL-420型生物信息处理系统;石榴花多酚;试剂均购于Sigma公司。 【可行性】 我课题组对石榴花有7年的研究基础;带教老师有多年的研究民族药的经验;学生们具有良好的科研素质;实验所需设备齐全,经费充足;石榴花多酚提取物有保障。从人员,实验条件和经费等方面均有保障。 【创新性】 (1)石榴花多酚对离体大鼠动脉条的影响研究尚属首次;(2)本实验分别研究石榴花多酚对离体大鼠动脉条以及对高糖孵育动脉条的影响,对本科生来说,深度和广度均有一定的创新性。

    • 阿里红多糖联合复方磺胺甲噁唑抗大鼠卡氏肺孢子菌肺炎的实验研究

      2014, 35(S1):218-218.

      摘要 (1700) HTML (0) PDF 1.38 M (16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卡氏肺孢子菌肺炎(pneumocystis carinii pneumonia,PCP)是由肺孢子菌引起的急性肺炎,多为免疫力缺陷患者的肺部机会性感染。阿里红(fomes oficinalis sporophore),新疆维吾尔族医药志记载主要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感冒、肺结核和癌症等,对机体免疫功能有调节作用,目前国内外尚无阿里红多糖抗机会致病菌的研究报道。 【设计思路】 本研究通过维吾尔药阿里红多糖及其联合复方磺胺甲噁唑对PCP大鼠模型的治疗效果,及流式细胞术分析维吾尔药阿里红多糖对T细胞亚群及相关细胞因子变化,探讨其治疗大鼠PCP的免疫机制,为该药的临床应用和开发提供实验依据。 【实验内容】 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PCP组、复方磺胺甲噁唑治疗组、阿里红多糖高低剂量组和联合用药高低剂量组。六胺银染色确定其PCP的程度;H-E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免疫组化观察病灶周围的炎症因子变化;CBA法检测外周血中Th1的IFN-γ和IL-2、Th2的IL-4、Treg的 IL-10、Th17的IL-17、以及趋化因子IL-8、IL-6及TNF-a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负性细胞调节分子PD-1和T细胞亚群的变化,深入探讨维吾尔药阿里红多糖治疗大鼠PCP的免疫机制。 【材料】 CBA试剂盒、PD-1和T细胞亚群等的流式细胞术检测试剂、六胺银、成年SD大鼠、阿里红多糖、复方磺胺甲噁唑等。 【可行性】 预实验结果:肺组织病理观察,感染组肺泡腔扩大,有泡沫状或蜂窝样渗出物,肺泡间隔增宽,肺上皮细胞增生、增厚,淋巴细胞、浆细胞等细胞浸润,六胺银染色也确定PCP大鼠模型建立成功。阿里红多糖联合用药组治疗效果好,炎性细胞减少,病理改变较PCP组明显减轻;CBA法结果发现感染组大鼠外周血中IL-8升高, IL-6、TNF-α均降低,而各治疗组TNF-α和IL-6均升高、IL-8降低。前期结果表明阿里红多糖及联合用药对PCP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很可能是通过改变细胞因子发挥其治疗作用。为了进一步解释其免疫机制,很有必要开展外周血中Th1/Th2、Th17/Treg细胞及相关因子变化研究,尤其是负性细胞调节分子PD-1的含量变化,分析该药是否是通过影响T细胞平衡和功能发挥其治疗作用。 【创新性】 维吾尔药阿里红多糖抗PCP感染国内外尚未见报道,将阿里红多糖及联合复方磺胺甲噁唑应用于大鼠PCP动物模型,通过分析Th1/Th2、Th17/Treg细胞平衡改变和细胞因子变化,探讨该药的治疗机制,为PCP的治疗探索新途径,也为新疆特色维吾尔药的开发奠定实验基础。

    • 灯盏乙素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

      2014, 35(S1):219-219.

      摘要 (1645) HTML (0) PDF 1.32 M (17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组织得到大量氧供,产生大量自由基,可触发神经细胞凋亡,同时脑组织中NO含量升高,从而诱导以凋亡为特征的迟发性神经毒性反应。此外炎症因子的大量浸润可加重脑缺血再灌注部位的炎症反应。作为缺血中风治疗有效及国家药监局唯一认可的缺血中风二级预防有效的中成药-灯盏生脉胶囊,相关研究稍显不足。本课题希望从灯盏生脉胶囊有效成分灯盏乙素对脑缺血再灌注的保护作用入手,探讨灯盏乙素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设计思路】 采用线栓法建立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首先观察灯盏乙素作用于脑缺血大鼠神经损伤复杂级联反应的影响,测定其脑组织 NO、MDA 等抗氧化应激指标的不同,其次探讨炎性细胞因子动态变化与脑损伤保护作用的相关性,第三通过治疗不同时期神经元细胞凋亡情况,全面探讨灯盏乙素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 【实验内容】 线栓法建立脑缺血再灌注SD大鼠模型,分为模型组、假手术组、灯盏乙素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6只。术后24 h灌胃给药,模型组给予等量盐水作为对照。分别于给药后1、7、14、28 d观察各组大鼠神经细胞受损情况,测定其脑指数、脑含水量及SOD、MDA抗氧化应激指标、NO水平、血清中炎症因子IL-1β、TNF-α的变化;并采用TUNEL法测定各组大鼠神经细胞凋亡情况。 【材料】 IL-1β、TNF-α ELISA检测试剂盒、NO检测试剂盒、TUNEL检测试剂盒等。 【可行性】 理论可行:本设计从灯盏乙素对脑缺血再灌注的保护作用为切入点,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技术可行:本实验已有相应的前期工作,实验模型的建立和指标的检测在老师指导下可以顺利完成;条件可行:本研究所在的新疆医科大学重点实验室具备实验所需的仪器设备。 【创新性】 以整体观念从体内系统研究灯盏乙素对脑缺血大鼠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全面揭示其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细胞复杂机制。

    • 新型液体栓塞剂的开发及临床效果初步评价

      2014, 35(S1):219-220.

      摘要 (1528) HTML (0) PDF 1.33 M (15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经导管的血管栓塞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类脑血管疾病,目前使用的栓塞材料以医用液体胶和金属弹簧圈为主,其昂贵的价格、高难度的操作要求以及存在的术后并发症亟需在临床使用中改善。可注射型水凝胶体系已经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在药物缓释、肿瘤治疗等领域都有了一定的应用尝试。其中,高分子水凝胶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有更加广阔的调节空间,也因此拥有更加巨大的应用前景。本项目旨在根据临床应用要求,对高分子水凝胶进行进一步的修饰和改造,设计制造新型栓塞材料,并进行初步评价。 【设计思路】 通过查阅化学文献等资料,选择合适原料,根据临床要求进行改造,进行体内外试验,初步筛选出具有开发价值的栓塞材料,进行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以进一步评价其临床效果。 【实验内容】 查阅文献,寻找可注射水凝胶体系,参照临床要求对材料进行改造,从而达到更优化的成胶条件;将改造后的水凝胶进行大鼠皮下注射实验,检测大鼠血常规及病理切片,初步评估水凝胶的毒理情况;利用蠕动泵构建不同血流动力条件,进行栓塞试验,评估水凝胶的机械性质;接着构造兔颈动脉瘤以及猪脑血管畸形模型,进行DSA手术,评估体内治疗效果;筛选出最优材料后进行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构造猪脑动脉畸形模型,随机分入弹簧圈、Onyx胶新材料治疗组,DSA手术干预,随访半年后,结合各项检测数据进行评价。 【材料】 兔颈动脉瘤模型、猪脑动脉畸形模型、流变仪、智能蠕动泵、微导管、微导丝球囊、血常规分析仪、病理切片相关仪器、DSA手术配套设施 【可行性】 目前已合成四种符合临床要求的栓塞材料,并在DSA技术下进行体内试验,结果显示栓塞效果好,血管炎性反应小,进一步试验已顺利开展中。 【创新性】 本项目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跨学科合作优势;(2)已有材料的改造及其新应用;(3)临床新材料效果评价。与传统治疗方式相比较,结合临床各项指标,对新材料的临床效果作一初步评价,为后续试验提供基础。

    • 利用新型神经元荧光成像技术mGRASP实时观察突触结构的动态变化

      2014, 35(S1):220-221.

      摘要 (4041) HTML (0) PDF 1.33 M (22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突触虽然是神经系统重要的功能单位,但针对突触的通用研究方法仍具有一定局限性,有待完善改进,为加深对突触发生、病变现象及机制的研究,本实验设计建立创新性研究方法,实现体外动态观察神经元突触结构的变化。 【设计思路】 本实验引入新型培养装置Microfluidic Chamber和跨突触结构重组GFP荧光蛋白对mGRASP实现神经元突触体外动态观察。Microfluidic Chamber有双侧培养空间,由微通道相通,仅能允许神经元轴突通过,同时根据流体动力学原理其双侧液体不会发生混合。mGRASP全称为mammalian GFP reconstitution across synaptic partners,包括Pre和Post两个蛋白,分别携带GFP蛋白的一部分,当二者距离约为20 nm左右时,能重组成GFP发出绿色荧光,反之则无荧光信号。Pre和Post通过neurexin和neuroligin固定表达在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上,利用突触间隙约为20 nm且小于正常细胞间距的原理,用绿色荧光特异性标记突触,体外动态观察突触结构。 【实验内容】 本实验在新型培养装置Microfluidic Chamber进行孕17天小鼠胎鼠皮层神经元原代培养,体外培养6~7 d,在两侧分别加入携带mGRASP Pre和Post基因的慢病毒感染神经元,基于Microfluidic Chamber良好的液相分隔性,能做到两侧分别表达Pre和Post蛋白,而不会出现二者同一细胞中共表达的情况。培养4周左右,表达Pre的神经元轴突穿过微通道与另一侧表达Post的神经元接触,形成突触后即可在突触间隙发出绿色荧光。可在培养基中加入神经营养因子或药物,体外动态观察生理、病理刺激对突触结构的影响。 【材料】 实验动物为孕17 dICR小鼠;Microfluidic Chamber购自Xona Microfluidics公司,货号为RD450;mGRASP基因由Dr. Jinhyun Kim惠赠。 【可行性】 在Microfluidic Chamber中进行神经元原代培养为已掌握技术;mGRASP蛋白已在细胞中表达,能检测到绿色荧光,证明实验可行。 【创新性】 由于突触结构的特性和通用标记方法大多具有细胞毒性,目前尚无较好办法实现神经元突触的体外动态观察,mGRASP作为荧光蛋白无明显细胞毒性,表达后仍可进行长期观察。mGRASP的应用必须基于Pre和Post独立表达,一旦在同一细胞中共表达即可发出绿色荧光,失去特异性标记突触的作用,因此mGRASP多通过定位注射的方式应用于在体实验,本实验设计创新性的利用Microfluidic Chamber良好的液相分隔性,实现了mGRASP的体外应用,进而动态观察突触结构。

    • 去细胞肝支架诱导大鼠损伤肝脏再生的研究

      2014, 35(S1):221-221.

      摘要 (1691) HTML (0) PDF 1.32 M (17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基于结合国内外对肝脏去细胞的研究及前期的基础,利用肝脏去细胞支架在体内诱导损伤肝组织的修复与再生。以解决肝功能衰竭供体缺乏,在外科手术后损失修复与再生的空缺。 【设计思路】 制造肝损伤模型研究去细胞支架对于肝脏损伤修复及再生的作用。 【实验内容】 通过外科手术造成大鼠肝脏损伤,移植去细胞支架修补创面;检测去细胞基质内生长因子含量与移植后支架内细胞的类型;观测移植后肝脏形态及内部结构的改变与蛋白表达情况。 【材料】 去细胞肝脏支架。 【可行性】 去细胞支架相较于其他生物材料具有完全模拟机体细胞的生存环境;去细胞支架含有的一系列黏附分子及生长因子是细胞与组织再生的关键因素;运用去细胞支架体外培养细胞已初具成效。 【创新性】 相较国外针对去细胞支架的体外研究,体内移植能模拟真正的体内生理环境;运用新型生物材料修复肝损伤。

    • 利用脱细胞骨软骨纤维支架形成可修复软骨缺损的软骨-骨复合组织

      2014, 35(S1):221-222.

      摘要 (1494) HTML (0) PDF 1.32 M (17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目前,因自体软骨组织修复力极其有限,故对软骨缺损的治疗是临床上的一大难题。现在的治疗方式多为手术移植治疗,包括自体骨移植,单一软骨组织移植以及高分子材料支架移植,但存在损伤大,细胞存活率低和机体相容性差等不足。对此,体外构建一种克服传统治疗缺点的新的组织工程材料显得极其重要。 【设计思路】 因自体骨移植损伤大,故设计体外构建组织材料;因单一软骨组织移植机体相容性差,故设计构建软骨骨复合组织;因软骨细胞存活率低,故设计构造脱细胞骨软骨纤维支架种植细胞,提供骨、软骨细胞最佳生长微环境。所以,实验设计体外利用异体脱细胞骨软骨纤维支架构建软骨-骨复合组织,再移植到动物体内生长,从而提供一种治疗软骨缺损性疾病的新的组织工程材料。 【实验内容】 (1)分离、纯化与培养兔骨髓中的间充质干细胞。(2)体外脱细胞处理家兔髌骨股骨侧的骨软骨块构建骨软骨纤维支架,对支架进行力学测试、镜下观察、异体免疫性观测等。(3)将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到脱细胞支架上,利用支架双层存留细胞外基质的诱导作用在骨和软骨层分别诱导干细胞分化形成成骨细胞和软骨细胞。(4)将得到的复合组织移植到裸鼠背部皮下,跟踪观测组织直径大小变化、生长状况、组织构成等。(5)构建兔膝关节股骨关节面软骨缺损模型,进行移植手术,持续观测实验对象膝关节活动度及应力性、影像学表现,最后做缺损修补处切片镜下观察对比,分析评估实验构建组织工程材料是否优于传统移植材料。 【材料】 实验动物家兔、裸鼠;30 g/L戊巴比妥钠、胎牛血清、0.35 mmol/L苯甲基磺酰氟、1% TritonX-100等。 【可行性】 实验动物和相关试验方法为常规操作,且已有相关实验基础。 【创新性】 实验设计的骨软骨复合组织克服了传统移植所用单一软骨组织机体相容性低和细胞存活率低的缺点,可以实现从试验台到临床的转化医学概念,为软骨缺损性疾病的移植治疗提供思路,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纳米短肽系统对子宫损伤高效修复过程的机制研究

      2014, 35(S1):222-223.

      摘要 (2088) HTML (0) PDF 1.33 M (14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目前,临床上主要依靠清宫术、抗生素抗感染等措施来处理人流损伤,虽然诊疗器械升级快、新药问世频繁,但用于术后子宫康复的有效疗法仍为空白。本方案以“纳米短肽”为平台,探索高效修复子宫损伤的过程及机制,对提供新的临床干预技术和方法意义重大。在子宫损伤修复过程中,生长因子(GF)对内膜再生起重要作用。目前,国内主要研究人流手术方式及镇痛方案,刮宫术后多主张自愈,忽视损伤修复的质量研究。国际较早从GF着手,推动损伤的高效愈合,但传统工艺制备难而价格高、控释靶点不明,能投入相关临床实践的GF及其控释机制探索报道甚少。原因在于:定量调控损伤修复GF方面的研究较少,基础研究如高通量、高纯度GF生产技术没有突破,组织创伤的三维修复研究也不成熟等。D型短肽可自组装成纳米纤维并形成水凝胶,可支持细胞三维生长,还可维持GF及能量物质的缓慢控释。“纳米短肽-兔网织红细胞无细胞蛋白质系统”作为GF制备的新途径前景广阔。 【设计思路】 采用“纳米短肽-Cell free体系”,制备bFGF;利用bFGF修饰短肽,得到纳米网络水凝胶;最后通过SD大鼠子宫损伤修复实验,确认短肽修饰前后的实际效果,洞察其机制并建立“纳米三维微环境-GF损伤快速修复”的假说,为临床应用打下基础。 【实验内容】 (1)利用“短肽-Cell free体系”,制备bFGF。(2)合成、连接、纯化得到含修饰bFGF的纳米短肽。(3)短肽理化检测,自组装效能及GF控释分析。(4)构建SD大鼠子宫损伤模型,评估修复效果,建立数学模型和假说。 【材料】 SD大鼠、新西兰大白兔、PET系列载体、短肽。 【可行性】 目标短肽模板得到国家专利授权,本方案是对其理论和应用的创新。本方案拥有“短肽-Cell free体系”及其相关技术规范。预实验中,动物实验模型损伤修复效果明显。 【创新性】 应用“短肽能量泵”优化“cell-free 体系”,制备GF。采用短肽控释GF,对子宫损伤进行快速修复。将GF制备与子宫损伤修复整合为一套完备的修复策略,在控制炎症反应、减少瘢痕产生、保护子宫上实现突破,国内外尚无报道。

    • Sihler's肌内神经染色法显示皮肤内神经的改良设计

      2014, 35(S1):223-223.

      摘要 (1694) HTML (0) PDF 1.32 M (18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Sihler's肌内神经染色法可在保持肌肉完整的情况下,肉眼清晰地观察肌内神经的三维分支分布规律。然而,关于皮肤内神经的分布,目前只是一些组织学上的证据。本小组曾用该法染色皮肤内神经,试图通过肉眼就能观察到皮肤内神经的分布规律,但尚未使之浸解透明。有资料表明:提升氢氧化钾和过氧化氢的浓度可加强皮肤漂白和缩短时间;皮肤内富含大量Ⅰ、Ⅲ型胶原蛋白,是否因为这些胶原蛋白阻碍了浸解步骤?我们曾用20%硫酸浸解肌块3 d后,肌块软化并能顺利分出完整的单根肌纤维。为此,本研究拟改良Sihler's肌内神经染色法的浸解步骤,使皮肤浸解透明,希望通过肉眼就能观察到皮肤内的神经分布规律,以期为临床上神经损伤及麻醉的定位提供解剖学依据。 【设计思路】 本研究拟设计:(1)3%氢氧化钾和3%过氧化氢浸解皮肤4周,常规的Sihler's染色法步骤和浸解浓度作对照;(2)先用5%氢氧化钾和8%过氧化氢浸解皮肤2周,再加入0.25%的Ⅰ、Ⅲ型胶原蛋白酶和0.25%胰酶浸解2周;(3)在5%氢氧化钾和8%过氧化氢溶液中同时加入0.25%Ⅰ、Ⅲ型胶原蛋白酶和胰酶浸解皮肤4周;(4)皮肤先置入20%的硫酸浸泡3 d,再5%氢氧化钾和8%过氧化氢浸解4周。改良目的是促进皮肤透明。待皮肤透明后,续以下Sihler's染色步骤,即脱钙、染色、脱色、中和、透明等。 【实验内容】 改良Sihler's肌内神经染色法显示人体躯干、四肢等处皮肤内的神经分布。 【材料】 陈尸上的胸部、腹部、手掌面、大腿等处的皮肤;改良Sihler's染色法所需试剂。 【可行性】 本小组曾用Sihler's肌内神经染色法清晰显示肌内神经分布,对该方法有很深入的了解;方案的提出是在前期工作积累、预实验以及阅读了国内外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设计的;已进入正式实验,出现了改良后皮肤质地较软和能被透明的征象,能达到预期目的。 【创新性】 清晰显示皮肤内神经的分布规律,提供前所未有、肉眼可见的解剖学证据,为临床上神经损伤及麻醉的定位提供科学依据。

    • 维医异常黑胆质型大鼠卵巢早衰模型建立及其生物学比较研究

      2014, 35(S1):224-224.

      摘要 (1752) HTML (0) PDF 1.32 M (16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卵巢早衰是妇科内分泌领域的常见病,在维医临床辨证诊疗中,异常黑胆质型卵巢早衰检出率最高,疗效高,但其生殖生物学基础研究未见报道,限制着其治疗的标准化和现代化。 【设计思路】 以维医体液论为切入点,在已获专利的异常黑胆质型大鼠模型基础上,造异常黑胆质型卵巢早衰病证大鼠模型,通过比较其生殖生物学特征、卵巢功能与异常黏液质型大鼠病症对照模型及正常对照组做出系统评估。 【实验内容】 复制并检证异常黑胆质型大鼠模型和异常黏液质型大鼠模型;收集其下丘脑、垂体和卵巢等性腺轴并通过透射式电镜技术形态学观察性腺轴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用电化学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检测下丘脑中NE、DA、5-HT等单胺类递质含量、通过H-E染色法检测卵巢病理学变化,对其生殖生物学特征、卵巢功能进行系统研究、通过抽血使用ELISA放免试剂盒测量女性神经内分泌六项包括雌二醇(E2)、促卵泡激素(FSH)和促黄体生成素(LH)、催乳素(PR1)、孕酮(P)和睾酮(T)等激素水平差异。通过比较分析异常黑胆质型大鼠模型、异常黏液质型大鼠对照模型以及正常对照大鼠模型等以上指标,综合分析激素水平改变与卵巢病理学改变关系系统评价,研究异常黑胆质型卵巢早衰病证的形成与性腺轴神经内分泌调控网络及卵巢早衰相关信号转导通路功能改变的内在联系机制,为该病证的实验研究、维药研发提供可靠的实验动物模型。 【材料】 通过发情周期实验即阴道涂片筛选性成熟的48只健康 wistar 雌性大鼠,体重(150±30)g。 【可行性】 (1)异常黑胆质型及异常黏液质型大鼠模型已获专利;(2)新疆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为国家认可的标准动物房;新疆地方病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为国家教育部“省部共建实验室,具备所需的科研仪器设备与技术平台;(3)项目指导教师已结题包括国自然课题在内的6项课题,具备良好指导能力。 【创新性】 本研究首次建立异常黏液质型卵巢早衰病证模型并探索其生物学本质,对维医女性诊疗的标准化和现代化以及维药研发提供依据。

    • 维生素K对氟致睾丸功能损伤的作用研究

      2014, 35(S1):224-225.

      摘要 (1431) HTML (0) PDF 1.33 M (16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长期摄入过量氟造成氟斑牙和氟骨症,同时男性生殖能力下降,甚至导致不育。维生素K在骨骼发育中有重要作用,促进血清中骨钙素(osteocalcin, OC)羧化,羧化骨钙素与羟基磷灰石结合能力增强,促进骨骼矿化,改善骨骼质量。BGP属于γ-羧基谷氨酸(γ-Carboxyglutamic acid, Gla)蛋白类,该蛋白为维生素K依赖型,睾丸组织含Gla蛋白。非羧化骨钙素(uncarboxylation Osteocalcin, ucOC)与睾丸内分泌功能密切相关,而维生素K可促进睾酮分泌。当氟骨症发生时,机体OC水平表现出明显变化,但ucOC水平变化尚无研究。 【设计思路】 以氟骨症动物模型入手,采用形态学、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维生素K通过OC与ucOC途径对氟致睾丸损伤可能作用途径与效果,为新疆高发地方病氟骨症发病机制积累实验数据与资料,探讨维生素K做为氟骨症治疗药物可能性。 【实验内容】 (1)复制饮用水氟骨症模型,Wistar大鼠自由饮用含氟化钠100 mg/L去离子水10周,以白垩状氟斑牙出现为建模成功标志,检测造模前后血中OC、ucOC浓度与睾丸形态功能变化。(2)观察不同类型维生素K对氟骨症大鼠骨骼及睾丸功能损伤不同作用效果。选用三种类型维生素K,维生素K1 10 mg/d/只皮下注射、维生素K3 10 mg/d/只皮下注射和维生素K4 4 mg/d/只灌胃,另设空白对照组与l,25-二羟维生素D组(0.10 μg/(kg·d)灌胃),给药20 d后检测大鼠骨骼与睾丸的形态学和功能学变化。(3)检测筛选出维生素K对氟骨症大鼠骨骼与睾丸中OC与ucOC表达的影响。给药方式与前同,给药前、后检测血清中OC与ucOC浓度、骨钙素N端各分子片段含量、骨与睾丸中两种OC及骨钙素N端各分子片段的蛋白与mRNA表达等。(4)数据采用SAS软件分析,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法,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法。 【材料】 大鼠,氟化钠,三种维生素K,OC与ucOC检测试剂盒、抗体、引物,睾酮检测试剂盒等。 【可行性】 前期实验已完成,资料调研充分,指导教师有两项相关国家自然科学项目,实验平台具备条件。 【创新性】 (1)氟骨症骨相与非骨相损伤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思路。(2)氟骨症中维生素K与骨组织内分泌功能关系的研究角度。

    • 地方性氟中毒早期诊断指标筛选及检测试剂盒开发

      2014, 35(S1):225-226.

      摘要 (2287) HTML (0) PDF 1.33 M (20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地方性氟中毒(慢性氟中毒)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地球化学性疾病,疾病发生与人群长期居住的地理环境条件有关。地方性氟中毒可导致全身多系统的器官发生损害,严重氟中毒患者遭受多脏器损害的病痛,甚至丧失劳动及生活能力。过去对地方性氟中毒表现认为主要以牙和骨损害为主,有研究者提出非骨性器官的损害很有可能是早于牙齿和骨骼损害发生的。在对各非骨性器官氟暴露影响的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发现在氟暴露早期或不同氟暴露剂量相同研究指标改变存在差异,即有学者提出的氟对细胞影响的双相作用。目前,对于地方性氟中毒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清楚,针对地方性氟中毒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对疾病的临床治疗与预防治理都将具有重要意义。 【设计思路】 临床对于地氟病患者的诊断依赖于影像学可见的骨骼损害及肉眼可观察到的氟斑牙,而对地方性氟中毒病区人群的研究发现,病区中存在相当数量的人群具有机体不适症状但并未表现出氟骨症或仅有轻中度的氟斑牙。这一现象表明,在染氟早期机体可能已有轻度损害但牙齿和骨骼损害尚未出现。基于这一思路,本课题设计对染氟初期实验动物及体外培养细胞进行各非骨性器官信号转导激酶及氧化应激酶类检测,力图寻找到在慢性氟中毒早期能够较为稳定改变的指标,并将这些指标组合应用于试剂盒的开发,对达不到氟中毒诊断标准的但具有临床症状的患者进行检测诊断,以期达到早期采取措施进行防治目的。 【实验内容】 (1) 对氟暴露后各组织器官的敏感改变指标进行筛选。课题研究方案涉及病理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领域多种研究技术。应用饮水中加氟方法复制饮水型实验动物模型,并通过检测相应指标检测判断动物模型复制情况;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大鼠各器官组织和体外培养细胞中ERK1/2激酶表达和MDA表达与活性。(2)慢性氟中毒非骨性器官早期损害检测试剂盒试制。将已经筛选出的染氟早期敏感且稳定改变的指标进行组合,应用成熟可靠地检测手段对染氟早期实验动物进行检测,验证指标的检测效果。 【材料】 实验性慢性氟中毒大鼠;体外培养人肝脏、肾脏、神经细胞株;氧化应激酶类检测试剂盒;MAPK信号通路激酶抗体;蛋白质印迹实验试剂;ELISA 实验试剂盒 【可行性】 慢性氟中毒研究在贵阳医学院有多年历史,同时具有地方特色。已经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凝聚大量研究者的心血,近年来对氟中毒的研究逐渐深入。本课题组,在非骨性器官损害研究中初步发现一些研究指标在实验动物染氟初期表现出较为敏感的变化,如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通路(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 MAPK)中核心激酶,氧化应激相关激酶等。本课题组成员在慢性氟中毒发病机制研究中已取得一定研究成果,熟练掌握课题完成所需实验技术,已撰写论文投寄发表。课题研究依托的分子病理学实验室及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具有实验完成所需设备等实验条件。 【创新性】 将基础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治疗或病区治理是慢性氟中毒科研工作的最终目的。本课题组力图在已有的较为可靠的研究结果基础之上,进一步研发快捷、简便的试剂盒,特别是对未达到临床诊断标准,但具有神经系统症状和骨骼疼痛等早期表现的病区人群进行慢性氟中毒损害诊断,以期达到早期采取措施进行防治目的。研究结果有望为病区人群较早采取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 染发剂对小鼠的健康状况的影响

      2014, 35(S1):226-226.

      摘要 (1491) HTML (0) PDF 1.32 M (16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论依据】 根据一般观察,发现经常使用染发剂的人时常伴随一些不健康的症状,甚至有月经和生育方面的异常。因此希望通过动物实验加以证实。根据已有资料来看,某些染发水确实有引发过敏感染乃至肿瘤的可能。所以我们大胆推测,染发剂的不当使用,有可能影响个体发育,甚至影响内分泌的正常。本实验通过观察使用染发剂的小鼠之脏器发育状况和血清雌激素指标变化,证实染发剂对动物内脏发育和内分泌的不利影响。 【实验内容】 以市售欧莱雅可丝莹黑色与栗色染发剂对实验组小鼠背部及腹部毛发染色,分栗色小剂量组、栗色大剂量组、黑色小剂量组、黑色大剂量组,每两天一次,持续14 d,对照组不染色,14 d后对老鼠进行解剖并取血,比较各组老鼠肝系数、肾系数、子宫系数及体重,比较血液中雌二醇含量。 【设计思路】 (1)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体重增长状况,其中实验组又分不同颜色染发剂以及不同剂量染发药物的亚组。(2)实验结束后,各组动物都要测定腹腔脏器的重量;内含肝、脾、肾和子宫等。各组小鼠的脏器重量和质量系数数据做统计学分析。尤其关注子宫质量系数。(3)测定各组小鼠血清中雌二醇含量,观察其与脏器质量变化的关联情况。 【材料】 染发剂使用常见的欧莱雅可丝莹染发剂;观察动物为昆明种小鼠。 【可行性】 昆明种小鼠材料易得,饲养方便;湖北文理学院医学院拥有足够饲养条件;雌二醇的检测可以在附属中心医院检验科内完成,仪器方法简便可靠。 【创新性】 随着染发药剂的普遍使用,其安全性和可靠性日益受到关注。但是,之前的研究仅限于急性毒理和肿瘤诱发性领域,还没有见有人关注染发水对内分泌乃至慢性毒理方面的影响,比如染发剂是否有环境雌激素效应等。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上述缺陷,为社会大众安全使用染发剂提供了新的依据。

    • 自主学习网络虚拟实验设计以及应用

      2014, 35(S1):227-227.

      摘要 (1671) HTML (0) PDF 1.32 M (18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项依据】 基础医学实验对于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课所学内容有重要作用,但是许多医学实验如病理生理学酸碱平衡紊乱实验动物模型的复制,操作简单,但血气分析仪和芯片的费用较高,此类实验很难在真实的实验教学中广泛应用。因此,本研究尝试以病理生理学为例开发设计基础医学虚拟实验并应用于网络,方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自主学习。 【设计思路】 第一阶段我们选择病理生理学的高钾血症和酸碱平衡紊乱两个虚拟网络实验。每部分包括实验目的与原理、实验录像、虚拟实验操作、思考题和课后练习题五项。采用flash、Photoshop、Dreamweaver等软件设计虚拟实验人机交互的平台。在老师指导下同学们完成脚本的设计,素材的收集,影像的制作和编辑。 【实验内容】 设计和建立自主学习基础医学虚拟实验并应用于网络,方便学生自主学习。目前已尝试开发酸碱平衡紊乱与高钾血症两个病理生理学实验。虚拟实验系统中包括实验目的与原理、实验录像、虚拟实验操作、思考题和课后练习题五项。其中,实验录像部分由老师和学生录制后上传,虚拟实验操作则是基于flash cs5的基础上利用多款软件制作的教学flash,能够完成学生与虚拟的实验器材的互动点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需要的学习内容,而老师可以通过对课后习题的提问来完成对学生自主学习的监督。 【材料】 我们进行了三次家兔实验操作,对操作过程对进行拍摄录像,后期学生进行加工后得到虚拟实验制作所需素材。思考题和练习题根据实验的内容在指导教师编辑。 【可行性】 目前我们已完成高钾血症和酸碱平衡紊乱两个虚拟实验并已放到本校网站精品课程部分。学生可随时登陆学校网站进行学习。学生反馈良好。 【创新性】 (1)由我校学生和老师自主开发,更加切合我校教学要求;(2)尚没有学校制作酸碱平衡紊乱虚拟实验;(3)学生能够随时随地登陆网页进行学习;(4)虚拟实验能够补足传统实验中酸碱平衡紊乱的空缺;(5)虚拟实验的开发制作并不局限于病理生理学,基于现有模版能够开发出更多学科的虚拟实验。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重要通知
友情提醒: 近日发现论文正式见刊或网络首发后,有人冒充我刊编辑部名义给作者发邮件,要求添加微信,此系诈骗行为!可致电编辑部核实:021-81870792。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