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第36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著
    • 胎肝特异性癌胚RNA——AK003710的筛选及功能研究

      2015, 36(3):233-240. DOI: 10.3724/SP.J.1008.2015.00233

      摘要 (2649) HTML (0) PDF 2.50 M (20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筛选胎肝特异性癌胚RNA,探讨其对肝癌细胞增殖、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 对小鼠肝发育和肝再生的长链非编码RNA(lncRNA)芯片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得到在胎肝和再生肝脏中均高表达的候选lncRNA,利用实时定量PCR在小鼠肝癌组织中对候选lncRNA进行表达水平检测,综合芯片分析及实时定量PCR结果,选择表达差异最明显的lncRNA行进一步研究。首先在胎肝和肝再生模型中验证该lncRNA的表达,然后利用siRNA技术干扰该lncRNA,再通过EdU标记技术和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和侵袭能力。结果 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得到在胎肝和再生肝脏中均高表达的7条lncRNA,其中3条在小鼠肝癌组织中较正常肝组织高表达,3条表达无差异,1条无表达;高表达的3条 lncRNA中,lncRNA-AK003710在小鼠肝发育和肝再生芯片中的差异表达倍数最高,可作为进一步研究对象。进一步验证显示lncRNA-AK003710在胎肝及多种肝损伤修复模型中表达上调;功能实验表明对lncRNA-AK003710靶向干扰后能降低小鼠肝癌细胞Hepa1-6的增殖和侵袭能力。结论 lncRNA-A003710在胎肝、再生肝组织及肝癌组织中均高表达,是胎肝特异性癌胚RNA,可调控肝癌细胞的增殖及侵袭过程,有望成为肝癌治疗的潜在靶点。

    •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血肿瘤细胞NLS-RARα蛋白的表达与定位

      2015, 36(3):241-247. DOI: 10.3724/SP.J.1008.2015.00241

      摘要 (2355) HTML (0) PDF 2.40 M (21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验证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血肿瘤细胞中带核定位信号的维甲酸受体α (nuclear localization signal-retinoic acid receptor alpha, NLS-RARα)蛋白的存在及定位。方法 采用蛋白质印迹法验证患者血肿瘤细胞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utrophil elastase, NE)的存在;提取患者血肿瘤细胞核蛋白,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核中NLS-RARα蛋白的表达;FITC/DAPI 双染色免疫荧光法检测患者血肿瘤细胞中 NLS-RARα的表达及定位;FITC/PI 双染色激光共聚焦法检测患者血肿瘤细胞中 NLS-RARα的表达及定位。以重组腺病毒Ad-NE感染的NB4细胞中NLS-RARα蛋白的表达及定位作阳性对照,以正常人血中性粒细胞中野生型RARα的表达和定位作阴性对照。结果 阳性对照组设置成功。APL患者血肿瘤细胞中存在NE且有NLS-RARα蛋白表达。细胞免疫荧光法、激光共聚焦法检测结果提示APL患者血肿瘤细胞NLS-RARα蛋白的表达主要位于胞核。结论 成功用3种方法检测出APL患者血肿瘤细胞中NLS-RARα蛋白的存在并推测其定位,为进一步研究APL的早期诊断及复发监测提供了新思路。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国产多孔钽-软骨细胞复合物软骨细胞表型维持及去分化的影响

      2015, 36(3):248-255. DOI: 10.3724/SP.J.1008.2015.00248

      摘要 (2155) HTML (0) PDF 2.19 M (21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比不同浓度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 对国产多孔钽-软骨细胞复合物维持软骨细胞表型和去分化作用的影响。方法 分离培养3周龄新西兰幼兔膝关节软骨细胞,Ⅱ型胶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番红O (Safranin O) 染色鉴定软骨细胞;取第3代软骨细胞分为5组:A组 (1 ng/mL bFGF-多孔钽-软骨细胞),B组 (10 ng/mL bFGF-多孔钽-软骨细胞),C组 (50 ng/mL bFGF-多孔钽-软骨细胞),D组 (多孔钽-软骨细胞) 及E组 (软骨细胞);MTT法检测不同浓度bFGF对多孔钽-软骨细胞生长及增殖状态的影响;扫描电镜观察bFGF-多孔钽-软骨细胞复合物细胞形态及生长;Ⅰ、Ⅱ、Ⅸ、Ⅹ型胶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软骨细胞表型变化及去分化状态;real time-PCR检测软骨细胞Ⅱ、Ⅹ型胶原mRNA表达。结果 Ⅱ型胶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及Safranin O染色均呈阳性反应,证实所分离培养的细胞为软骨细胞;1、10、50 ng/mL bFGF均可促进软骨细胞增殖,各实验组 (A~D组)软骨细胞增殖与对照组 (E组) 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10 ng/mL bFGF-多孔钽-软骨细胞增殖最为明显 (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扫描电镜观察:各组软骨细胞在多孔钽表面及孔隙内生长、黏附,早期呈不等的球形,24 h后胞质延展并向周围伸出多条突起,相互连接、延展向孔隙内部生长,细胞间相互融合并覆盖支架材料;Ⅰ、Ⅱ、Ⅸ和Ⅹ型胶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10 ng/mL bFGF-多孔钽-软骨细胞组 (B组) Ⅱ和Ⅸ型胶原表达高于对照组 (E组,P<0.05),组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Ⅰ和Ⅹ型胶原表达则低于对照组 (E组,P<0.05);real time-PCR检测软骨细胞Ⅱ、Ⅹ型胶原mRNA表达显示:各实验组 (A~D组) Ⅱ型胶原mRNA的表达高于对照组 (E组,P<0.05),而Ⅹ型胶原mRNA表达量则低于对照组 (E组,P<0.05)。结论 bFGF能维持多孔钽-软骨细胞复合物软骨细胞表型,抑制去分化,加强软骨细胞分泌功能。

    • 应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建立miRNA-301a敲除小鼠

      2015, 36(3):256-260. DOI: 10.3724/SP.J.1008.2015.00256

      摘要 (4013) HTML (0) PDF 1.51 M (40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建立miRNA敲除小鼠模型。方法 根据miRNA基因序列,设计针对miR-301a的gRNA引物序列 (双靶点),PCR扩增获得针对miR-301a的体外转录模板DNA和构建Cas9体外转录模板,然后进行Cas9和gRNA体外转录。利用体外转录的gRNA/Cas9 mRNA对小鼠受精卵显微注射,并利用T7E1酶切和基因测序对miR-301a突变进行检测和鉴定。结果 PCR扩增、凝胶电泳和基因测序鉴定证实,获得序列正确的用于体外转录的模板DNA;体外转录获得gRNA/Cas9 mRNA,顺利完成对小鼠受精卵的显微注射;利用T7E1酶切对miR-301a突变进行检测,发现8只新生小鼠中有7只(87.5%)被鉴定在miR-301a位点携带突变;基因测序结果显示,各小鼠均有不同程度的碱基插入或缺失突变,其中缺失碱基数目最多的4号小鼠产生31个碱基缺失。结论 成功建立miR-301a基因高效敲除小鼠模型。

    • 首发抑郁症患者静息态功能磁共振低频振幅成像及其差异脑区与攻击行为的关系

      2015, 36(3):261-267. DOI: 10.3724/SP.J.1008.2015.00261

      摘要 (3195) HTML (0) PDF 1.79 M (22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静息态功能磁共振(fMRI)探讨首发抑郁症患者脑区低频振幅(ALFF)的改变及差异脑区与其攻击行为的关系。方法 选择30例未经治疗或已停药2周的首发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组)和30例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入选人群进行3.0 T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扫描,采集血氧水平依赖信号(BOLD)图像,低频振幅(ALFF)技术处理两组BOLD图像,对结果进行两样本t检验,获取差异改变脑区,并提取差异改变脑区的ALFF值与抑郁症攻击行为之间进行相关分析获得相关显著脑区。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抑郁症组左侧岛叶、顶叶亚脑回、中央前回,右侧颞上回、中央前回、额下回的ALFF值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Alphasim校正);而左侧丘脑、楔前叶,右侧枕叶梭状回、舌回脑区的ALFF值减低(P<0.001,Alphasim校正)。相关分析仅发现:抑郁症组ALFF增加的脑区中左侧中央前回与身体攻击、面向自我的攻击和攻击总分正相关(r=0.41、0.49、0.39,P<0.05或P<0.01);右侧额下回ALFF值增加与愤怒负相关(r=-0.44,P<0.05)。结论 在静息状态下抑郁症患者大脑部分区域存在自发性神经活动异常,其中额叶有关区域的功能磁共振ALFF增加与攻击行为的发生密切相关。

    • 弥散张量成像参数比值对脊髓型颈椎病临床症状及预后的评估价值

      2015, 36(3):268-275. DOI: 10.3724/SP.J.1008.2015.00268

      摘要 (2121) HTML (0) PDF 1.53 M (23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磁共振(MR)弥散张量成像(DTI)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比值、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 FA)比值对脊髓型颈椎病(CSM)的临床症状及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对入选的50例CSM患者及36例正常对照人群进行MRI及DTI检查,选择脊髓白质前索、侧索、后索和中央灰质4个部位作为感兴趣区(ROI),CSM组测量和计算脊髓受压最重平面与C1/2平面的ADC比值和FA比值,正常对照人群测量和计算C3/4、C4/5、C5/6、C6/7平面与C1/2平面的ADC比值、FA比值。对比正常对照人群不同节段、不同年龄间DTI参数比值的差异;对比DTI参数(ADC、FA)和参数比值(ADC比值、FA比值)与CSM患者临床症状(JOA评分)及预后(JOA改善率)相关性的差异;CSM患者按术前JOA评分分为轻度损伤组、中度损伤组、重度损伤组,比较各组间DTI参数比值的差异;按术后JOA改善率分为优、中、差3组,比较各组间DTI参数比值的差异。结果 正常对照人群不同年龄组间4个部位ADC比值、FA比值间差异无统计意义;C3/4、C4/5、C5/6、C6/7各平面间脊髓白质前索、侧索、后索ADC比值、FA比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脊髓前索、侧索、后索和中央灰质的ADC比值、FA比值与JOA评分、JOA改善率相关性优于ADC值、FA值(P<0.05或P<0.01),且FA比值优于ADC比值。与正常对照人群相比,轻度损伤组、中度损伤组、重度损伤组患者ADC比值逐渐升高,FA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人群相比,改善率为优、中、差3组CSM患者ADC比值逐渐升高,FA比值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TI参数比值可消除年龄因素的影响,与CSM患者症状及预后有更优的相关性,可能具有较好的CSM临床症状及预后评估价值。

    • 胃癌R0切除上下切缘距离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2015, 36(3):276-282. DOI: 10.3724/SP.J.1008.2015.00276

      摘要 (2497) HTML (0) PDF 1.86 M (28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R0切除且无远处转移胃癌患者上下切缘距离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08年1月至2009年11月无远处转移、接受胃癌根治术、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胃腺癌且切缘肿瘤无残留、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完整的288例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整理临床病理指标并分析不同上切缘 (proximal resection margin,PRM)距离、下切缘 (distal resection margin,DRM) 距离与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多因素分析胃癌预后相关独立危险因素,分析不同PRM、DRM距离与胃癌术后生存的关系。结果 PRM距离增大与病灶位于胃下1/3显著相关 (P<0.001);DRM距离增大与肿瘤T分期较早 (P=0.044 2)、病灶位于胃中 1/3 (P=0.008 4)、病灶较小 (P=0.024 1)、术前血清肿瘤标记物正常 (P=0.013 2) 和全胃切除术 (P=0.001 7) 相关。单因素分析提示:PRM距离 (P=0.650) 及DRM距离 (P=0.095) 不是影响胃癌生存的主要因素,PRM距离及DRM距离在局部区域复发与远处复发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提示:N分期、病灶部位、病灶大小、淋巴管侵犯是胃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不同PRM距离 (P=0.650)、DRM距离 (P=0.095) 对胃癌生存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亚组分析结果提示:PRM距离对N0+N1组内生存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312),而DRM距离对于N0+N1组内生存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1)。结论 PRM、DRM距离并非影响胃癌术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但是DRM距离 > 2 cm在淋巴结转移数目 < 3个的胃癌患者中能显著改善R0切除术后预后。

    • 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U-ALB及血Fb、Hb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2015, 36(3):283-286. DOI: 10.3724/SP.J.1008.2015.00283

      摘要 (2190) HTML (0) PDF 1.17 M (23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urine microalbuminuria, U-ALB)排出量及血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b)、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中的可能意义。方法 2010年1月至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101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是否伴视网膜病变分为无合并症组(n=49)及合并视网膜病变组(n=52,其中单纯期38例,增殖期14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n=50)。151例受试者均接受临床指标[体质指数(BMI)、空腹血糖、收缩压和舒张压等]检查,并检测U-ALB及血Fb、Hb水平。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U-ALB高于正常受试者,且合并视网膜病变组高于无合并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型糖尿病患者血Fb水平高于正常受试者,且合并视网膜病变组高于无合并症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正常受试者Hb水平高于2型糖尿病患者,且合并视网膜病变组低于无合并症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单纯期视网膜病变患者相比,增殖期视网膜病变患者U-ALB及血Fb、Hb变化趋势更明显(P<0.01)。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U-ALB及血Fb、Hb水平的改变,且合并视网膜病变患者改变更明显。

    • 菊粉类果聚糖对动脉粥样硬化相关血脂的影响——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

      2015, 36(3):287-296. DOI: 10.3724/SP.J.1008.2015.00287

      摘要 (2196) HTML (0) PDF 2.51 M (22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系统评价菊粉类果聚糖对致动脉粥样硬化相关3种主要血脂的影响,为动脉粥样硬化防治饮食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全面检索PubMed、Embase、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的相关文献,按照预先制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之后进行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最终采用Stata 11.0软件进行meta分析和发表偏倚的检测。结果 最终纳入22篇文献,总样本数为822例,实验组413例,对照组409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菊粉类果聚糖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影响的合并加权均数差(weighted mean difference,WMD)值及95%CI分别为0.05 (0.01,0.08) mmol/L、-0.08 (-0.14,-0.01) mmol/L、-0.16 (-0.25,-0.06) mmol/L。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菊粉类果聚糖可 使血脂异常亚组TG水平降低0.17 mmol/L, 糖尿病亚组HDL-C水平升高0.15 mmol/L,TG水平降低0.30 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每日摄食适量菊粉类果聚糖可提升人体血清HDL-C水平,降低TG和LDL-C水平,血脂异常人群、糖尿病人群获益更多。

    • >综述
    • 颅脑损伤后凝血功能异常的临床研究进展

      2015, 36(3):297-303. DOI: 10.3724/SP.J.1008.2015.00297

      摘要 (1974) HTML (0) PDF 1.11 M (22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颅脑损伤患者的凝血功能异常较为常见,与正常凝血-抗凝-纤溶系统失衡有关,但具体发病机制较复杂,并不明确。近年来,国内外大量研究证实颅脑损伤后凝血功能异常与颅脑损伤患者预后关系密切。大多数前瞻性研究也发现凝血、抗凝、纤溶系统指标异常提示患者预后不良,但相关结论仍有争议。因此,本文就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 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与慢性肾脏病

      2015, 36(3):304-308. DOI: 10.3724/SP.J.1008.2015.00304

      摘要 (2323) HTML (0) PDF 1.09 M (22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在普通人群的发病率约为10%~16%,死亡率及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高,带来沉重的医疗负担。近期研究发现,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neutrophil gelatinase-associated lipocalin, NGAL)与CKD有紧密联系,提示其在慢性肾脏病的诊断、治疗和监测等多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就NGAL的生物学功能、来源、结构形式及其在CKD中作用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钙化性主动脉瓣疾病发病机制及临床诊治研究进展

      2015, 36(3):309-314. DOI: 10.3724/SP.J.1008.2015.00309

      摘要 (2793) HTML (0) PDF 1.09 M (46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和风湿热发病率的降低,钙化性主动脉瓣疾病(calcific aortic valve disease, CAVD)的发病率在我国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已成为老年人最常见的心脏瓣膜病。CAVD以往被视为是一种与瓣膜退行性变、钙盐沉积相关的被动过程,但最新研究发现CAVD的发生实际是一个涉及内皮损伤、脂质浸润、慢性炎症、基质重塑、细胞分化、进展性钙化及新生血管形成等复杂变化的主动过程,一些基因的变异在其发生发展中也扮演重要角色。CAVD的临床诊治措施目前也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包括一些延缓或阻断CAVD进展干预靶点的发现以及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implantation, TAVI)的临床应用,都为防治CAVD提供了新思路。本文主要就CAVD发病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展望了CAVD未来的诊治方向。

    • 儿童肝母细胞瘤的诊疗进展

      2015, 36(3):315-319. DOI: 10.3724/SP.J.1008.2015.00315

      摘要 (2379) HTML (0) PDF 1.08 M (31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肝母细胞瘤(hepatoblastoma, HB)是儿童最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其诊疗方式在近30年逐渐改变,从单一的手术切除治疗发展为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目前,各大研究中心着重关注于患儿的危险度分组及分层治疗,并在不断寻找新的潜在与预后相关的高危因素。本文从病因学、临床诊断、危险度分组标准、治疗原则及预后因素等方面综述HB的研究进展。

    • >短篇论著
    • 快速眼球运动睡眠剥夺对大鼠下丘脑背内侧核神经肽S表达的影响

      2015, 36(3):320-323. DOI: 10.3724/SP.J.1008.2015.00320

      摘要 (2150) HTML (0) PDF 1.62 M (24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快速眼球运动(rapid eye movement,REM)睡眠剥夺后大鼠下丘脑背内侧核神经肽S (neuropeptide S,NPS)表达的变化。方法 24只大鼠随机均分为正常对照(CC)组、环境对照(TC)组、REM睡眠剥夺(SD)组,采用改良多平台睡眠剥夺法建立大鼠REM睡眠剥夺模型,运用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法及原位杂交法观察大鼠经3 d REM睡眠剥夺后下丘脑内NPS蛋白及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 NPS蛋白及mRNA的表达在CC组和TC组没有显著差异。REM睡眠剥夺后,大鼠下丘脑背内侧核内的NPS蛋白及mRNA表达上调, SD组下丘脑背内侧核内NPS蛋白及mRNA阳性细胞数分别为(27.86±2.47)和(25.75±2.12),较CC组(16.75±2.12和19.63±1.85)、TC组(18.60±1.60和18.50±1.69)升高(P<0.05)。结论 REM睡眠剥夺后下丘脑内觉醒相关区域NPS表达增加,说明当REM睡眠减少时机体会主动调节NPS的分泌,提示NPS与睡眠觉醒的调节机制有关。

    • 细菌纤维素与雪旺细胞体外生物相容性研究

      2015, 36(3):324-329. DOI: 10.3724/SP.J.1008.2015.00324

      摘要 (3054) HTML (0) PDF 2.71 M (24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雪旺细胞与细菌纤维素体外共培养时的生物相容性,为细菌纤维素制备成组织工程化神经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将背根神经节与细菌纤维素膜体外共培养,分别在培养的第1、2、5天通过扫描电镜和光镜观察雪旺细胞的形态及增殖、迁移情况,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S-100蛋白表达情况;将坐骨神经来源的纯化雪旺细胞在细菌纤维素浸出液中培养,分别在24、48、72 h采用倒置显微镜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观察雪旺细胞形态及S-100蛋白的表达情况,并通过MTT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来综合评价雪旺细胞与细菌纤维素的生物相容性。结果 雪旺细胞能在细菌纤维素膜表面正常生长、迁移;与普通培养基相比,细菌纤维素浸出液对雪旺细胞的生长、增殖及S-100蛋白的表达无明显影响。结论 雪旺细胞能够在细菌纤维素膜表面及细菌纤维素浸出液中良好生长,体外与细菌纤维素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

    • 血管内介入治疗合并烟雾病的基底动脉尖动脉瘤

      2015, 36(3):330-334. DOI: 10.3724/SP.J.1008.2015.00330

      摘要 (2095) HTML (0) PDF 1.18 M (25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合并烟雾病的基底动脉尖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06年10月至2013年7月我科经血管内介入治疗7例合并烟雾病的基底动脉尖动脉瘤患者,其中单纯弹簧圈栓塞2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5例。即刻栓塞结果采用Raymond分级评价,所有患者均获得影像学和临床随访,患者的临床随访结果依据改良Rankin评分 (mRS) 评价。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行介入治疗,无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即刻造影提示:致密栓塞3例,瘤颈残留2例,部分栓塞2例。所有患者均获得影像学随访,平均随访时间 (10.4±3.5) 个月,6例治愈,1例稳定,支架组患者无支架内再狭窄和血栓形成。临床随访平均 (21.1±15.8) 个月,所有患者均预后良好 (mRS 0~2)。结论 血管内介入治疗合并烟雾病的基底动脉尖动脉瘤安全有效,对大型或宽颈动脉瘤,支架植入可能是安全有效的,但仍需长期随访进一步证实。

    • 额肌瓣悬吊术治疗单侧重度上睑下垂

      2015, 36(3):335-337. DOI: 10.3724/SP.J.1008.2015.00335

      摘要 (2184) HTML (0) PDF 1.23 M (30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额肌瓣悬吊术治疗单侧重度上睑下垂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3例单侧重度上睑下垂患者行额肌瓣悬吊术治疗,包括男性9例、女性14例,左侧12例、右侧11例。结果 23例患者中,疗效满意19例 (82.61%),效果良好4例 (17.39%),手术失败0例。术后获随访6个月以上,23例患者上睑功能恢复良好,活动自如,双侧睑裂宽度适中、对称,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 额肌瓣悬吊术是治疗单侧重度上睑下垂安全且有效的方法,具有矫正畸形、恢复眼睑功能、改善外观及并发症少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 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用于腹腔镜保胆取石术的临床疗效分析

      2015, 36(3):338-341. DOI: 10.3724/SP.J.1008.2015.00338

      摘要 (2096) HTML (0) PDF 1.11 M (20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用于腹腔镜保胆取石手术患者超前镇痛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腹腔镜保胆取石手术患者6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实验组(F组)和对照组(C组,n=30):F组手术开始前静脉滴注氟比洛芬酯100 mg,C组术前静脉滴注生理盐水溶液10 mL,术毕均采用芬太尼经静脉患者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 PCIA),记录术毕至拔出喉罩所用时间,评定苏醒躁动程度(SAS)、恢复室停留时间、术后芬太尼用量以及拔出喉罩即刻及术后2、4、6、12、24 h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并观察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术毕F组SAS、拔出喉罩即刻及术后各时点VAS 评分均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术后芬太尼用量较F组增加,且恶心、呕吐发生率更高(P<0.05);两组拔管时间及恢复室停留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可减轻腹腔镜保胆取石术术后急性疼痛,镇痛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少,且不增加患者恢复室停留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 老年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2015, 36(3):342-345. DOI: 10.3724/SP.J.1008.2015.00342

      摘要 (1954) HTML (0) PDF 1.07 M (21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VTE)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我院2003年6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142例老年DLBCL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分析性别、体质指数(BMI)、体能评分(ECOG-PS)、肿瘤分期、乳酸脱氢酶水平(LDH)、高血压、糖尿病、血红蛋白水平、白细胞、血小板计数等因素与VTE发生的关系,并分析目前血栓治疗措施的疗效。结果 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S评分≥2(P=0.027)、国际淋巴瘤预后指数(IPI)积分=3~4分(P=0.051)、3~4个疗程化疗未达到完全缓解(non-CR, P=0.016)是影响老年DLBCL患者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PS评分≥2、3~4个疗程化疗non-CR是影响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结论 PS评分≥2、3~4个疗程化疗 non-CR 是影响老年DLBCL患者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 >研究简报
    • XELOX方案一线化疗加卡培他滨维持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分析

      2015, 36(3):346-347. DOI: 10.3724/SP.J.1008.2015.00346

      摘要 (2244) HTML (0) PDF 1.04 M (28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XELOX方案一线化疗加卡培他滨维持治疗晚期胃癌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32例胃癌患者采用XELOX方案进行初始化疗;6个周期后,疗效评价无疾病进展的患者进行后续的卡培他滨维持化疗,持续到疾病进展或不能耐受毒副反应为止。结果 一线化疗后有效率(RR)为46.9%(15/32);26例患者进入卡培他滨维持化疗,疗效再评价,RR为26.9% (7/26)。全组中位PFS为8.9个月,1 年生存率为56.2%(18/32),2年生存率为31.2% (10/32)。主要的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腹泻、骨髓抑制、神经毒性、手足综合征等,可耐受。 结论 对晚期胃癌患者采用XELOX方案一线化疗继之卡培他滨维持治疗,近期有效率高,安全性好,且能带来一定程度的生存获益。

    • >病例报告
    • 替格瑞洛抗血小板治疗致呼吸困难1例报告

      2015, 36(3):348-349. DOI: 10.3724/SP.J.1008.2015.00348

      摘要 (2303) HTML (0) PDF 1.04 M (26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抗血小板治疗是冠心病患者治疗的基石,目前在PCI术后常规给予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治疗,但由于基因多态性等原因,部分患者存在氯吡格雷抵抗使抗血小板效果不佳。而替格瑞洛是抗血小板的新药,与既往的P2Y12受体拮抗剂不同,其较好的口服吸收率、生物利用度、无需经肝酶代谢激活等特性显示了较好的抑制血小板聚集效果。经过大规模临床研究证明了替格瑞洛在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优于氯吡格雷。但由于其在国内使用时间尚短,对于存在的副作用如呼吸困难的发生机制以及处理经验尚欠缺。因此本文报道了10例服药后呼吸困难患者,并检索文献,明确了PCI术后服用替格瑞洛发生呼吸困难的相对危险度是服用氯吡格雷的1.93倍,并探讨了替格瑞洛服用后呼吸困难的发生机制。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重要通知
友情提醒: 近日发现论文正式见刊或网络首发后,有人冒充我刊编辑部名义给作者发邮件,要求添加微信,此系诈骗行为!可致电编辑部核实:021-81870792。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