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第36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专题报道:癌症进化发育
    • “癌症进化发育假说”的提出及其对癌症特异性防治的作用

      2015, 36(4):349-361. DOI: 10.3724/SP.J.1008.2015.00349

      摘要 (3217) HTML (0) PDF 1.66 M (32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虽然只有25%癌症的发生与病毒等病原体慢性感染直接相关,但是慢性炎症却与多数癌症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关系密切。根据我们在乙肝病毒致癌和胃肠道、泌尿系统癌症的发生、发展分子机制等中的系列研究,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作者提出了"癌症进化发育假说"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该假说的核心学术思想是:由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因素如病毒感染的交互作用导致的免疫平衡失调或功能失调维持了慢性非可控性炎症,后者促进癌症发生和发展并贯穿以"变异-选择-适应"为特征的癌症进化发育过程的始终。在非可控性炎症微环境条件下,促炎介质通过反式激活核酸编辑酶及其类似物表达,或引起氧化应激,促进病毒和宿主基因组变异。绝大部分变异细胞和变异病毒在生存竞争中被淘汰,少数变异细胞通过改变原有生存信号通路和模式,在炎症微环境中炎性介质通过表观遗传调控使上皮细胞向间质细胞转化,赋予了癌症起始细胞克服衰老、掠夺营养和无限繁殖等"干性"特征而被选择出来,促进癌症的发生和侵袭。癌症进化发育一般具有"逆向进化"和"去分化"特征,体现了"干性"信号通路在癌症进化发育中的不可或缺性。"癌症进化发育假说"不但在探索炎症促进癌症的本质方面有望具有可试验性,而且对预测、预防、个体化和大众参与性的"P4医学"癌症控制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 非可控性炎症、表观遗传和遗传改变在结直肠癌发生和侵袭过程中的作用

      2015, 36(4):362-366. DOI: 10.3724/SP.J.1008.2015.00362

      摘要 (3404) HTML (0) PDF 1.18 M (33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rcinoma,CRC)的发生和发展是慢性炎症促进关键基因后天突变累积的过程。炎症促进癌症进化各阶段均受表观遗传和遗传改变所驱动。在癌症信号刺激下,腺瘤通过积累遗传变异逐渐发展成腺癌。新一代测序技术为阐明癌症进化过程中的"驱动"变异和融合基因提供了有效途径,为癌症进化提供了分子证据。腺瘤恶性转化过程中最明确的遗传改变是微卫星不稳定和染色体不稳定性显著增加。研究CRC的进化规律,尤其是研究体细胞变异的主要目的是明确这种变异影响了何种信号途径,而信号途径是目前探索早期CRC的有效干预方式和CRC靶向治疗的关键。

    • HBV变异、体细胞变异及相关免疫遗传在肝硬化和肝细胞癌发生中的作用

      2015, 36(4):367-372. DOI: 10.3724/SP.J.1008.2015.00367

      摘要 (3337) HTML (0) PDF 1.19 M (27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慢性感染已经成为我国最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造成重大的疾病负担。从HBV慢性感染状态到相关肝脏疾病的恶性转化,常需要数十年的慢性过程。由于长期感染,HBV在宿主的免疫压力下,被动选择出适合病毒生存的相关突变,而这些突变又进一步促进肝脏疾病的恶性转化。在HBV引起的慢性炎症微环境的长期刺激下,机体基因组也发生大量的体细胞突变,同时被动选择出适合细胞存活的相关突变。被机体选择出来的HBV变异和机体体细胞变异,均促使细胞向恶性方向转变,表现为"变异-选择-适应"的进化过程。此外,不同个体之间的遗传背景差异对HBV导致的疾病进程至关重要,如STAT通路和HLA相关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与重要HBV变异的交互作用影响疾病进展。

    • 肝癌相关的分子信号通路及治疗靶标

      2015, 36(4):373-377. DOI: 10.3724/SP.J.1008.2015.00373

      摘要 (3161) HTML (0) PDF 1.16 M (39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肝细胞癌是我国最常见的一种原发性肝癌,目前发病原因尚不明确。研究表明,多种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异常活化参与肝癌的发生发展,包括: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类胰岛素生长因子受体等,这些信号通路的异常活化最终导致细胞增殖、血管形成、侵袭和转移及对凋亡耐受的发生。目前肝癌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手术、放射治疗及生物免疫治疗等,但这些传统治疗方法对肝癌治愈效果不佳,副作用大,随着对肝癌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逐步深入,以上述通路为靶点的抗肿瘤治疗为肝癌治疗提供了新的前景。

    • >论著
    • 膜联蛋白A7与IGFBP2结合抑制肝癌细胞增殖

      2015, 36(4):378-382. DOI: 10.3724/SP.J.1008.2015.00378

      摘要 (2327) HTML (0) PDF 1.48 M (30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膜联蛋白A7(ANXA7)与肝癌发生的相关性及筛选、鉴定ANXA7的相互作用分子,探讨ANXA7在肝癌发生中的机制。方法 通过实时定量PCR法检测48对肝癌与癌旁组织以及多种肝和肝癌细胞株中ANXA7表达量的差异,并通过肝癌细胞ANXA7过表达及特异性干扰抑制分析其对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免疫共沉淀法筛选与ANXA7发生结合的蛋白,并以点突变法分析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关键位点;用蛋白免疫印迹法分析了ANXA7对肝癌相关的重要信号通路中ERK1/2磷酸化水平的影响。结果 ANXA7在肝癌组织与肝癌细胞中均呈下调表达。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 2,IGFBP2)能与ANXA7蛋白发生特异性结合,且IGFBP2上的RGD序列是两者结合的关键位点。肝癌细胞中ANXA7表达上调能抑制肿瘤细胞增殖(P<0.05),并能使IGFBP2介导的ERK1/2的磷酸化水平降低。下调ANXA7的表达可促进肝癌细胞增殖(P<0.01),磷酸化ERK1/2的水平升高。结论 ANXA7可能作为一种抑癌基因,通过介导IGFBP2对ERK1/2磷酸化水平的影响参与对肝癌增殖的调控。

    • 肝外胆管癌围手术期胆汁代谢组学变化与预后分析

      2015, 36(4):383-390. DOI: 10.3724/SP.J.1008.2015.00383

      摘要 (2901) HTML (0) PDF 1.93 M (27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根据围手术期胆汁代谢组学差异,筛选出与肝外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后相关的胆汁分子标志物。方法 选择27例肝外胆管癌患者(19例肝门部胆管癌,8例远端胆管癌),分别收集其外科切除术前、切除术后第1和第7天的胆汁。采用基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的代谢组学方法,分别对比分析术后第1天与术前、术后第7天与术前胆汁中的差异代谢物,并对共同的差异代谢物与患者预后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术后第1天与术前相比,胆汁内有5种代谢物升高,无代谢物降低;术后第7天与术前相比,胆汁内有3种代谢物升高,3种代谢物降低。以上两组差异代谢物中,有2种相同物质:苯甲酸和甲基丙二酸。术后第7天与术前比较苯甲酸升高≥2倍的患者1年内复发率低于升高<2倍的患者(P=0.04),而手术前后甲基丙二酸的变化与术后1年内早期复发无相关性。通过对苯甲酸在术后第7天较术前变化倍数与CA19-9分级、术前年龄分级、术后TNM病理分期进行双变量相关性分析,提示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围手术期胆汁内苯甲酸代谢水平的变化程度有助于预测肝外胆管癌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早期复发。

    • 低温冷冻富血小板血浆促进兔颅骨缺损修复效果的观察

      2015, 36(4):391-395. DOI: 10.3724/SP.J.1008.2015.00391

      摘要 (2092) HTML (0) PDF 1.96 M (24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比较低温冷冻后的富血小板血浆(PRP)在兔颅骨缺损修复中的效果。方法 将15只体质量为 2.5 kg 的健康新西兰雄性大白兔,沿兔颅顶中线制备3个骨缺损孔,分别植入-80℃低温冷冻自体PRP凝胶+羟基磷灰石/磷酸三钙复合体(HAP/TCP),(实验孔)、生理盐水+HAP/TCP(空白孔)、新鲜自体PRP凝胶+ HAP/TCP(对照孔),于术后4周、8周和12周时分别处死5只并通过大体观察、X线检查、组织学观察及CT值测量等方法比较低温冷冻PRP对兔颅骨缺损修复的影响。结果 术后4周、8周时,实验孔及对照孔成骨质量明显优于空白孔,两组CT值均较空白孔高[术后4周时实验孔、对照孔、空白孔分别为(376.8±50.41)、(414±71.41)、(94.42±37.02),术后8周时分别为(750.46±91.26)、(682.22±111.53)、(444.04±47.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术后4周、8周时实验孔CT值与对照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时,实验孔、对照孔和空白孔的成骨质量差异不明显,各孔间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RP经低温冷冻保存后仍然和新鲜PRP一样,具有早期促进骨缺损修复的效果。

    • 基于LC-MS/MS技术的罗库溴铵微透析探针回收率测定的方法学研究

      2015, 36(4):396-401. DOI: 10.3724/SP.J.1008.2015.00396

      摘要 (2850) HTML (0) PDF 1.58 M (30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建立罗库溴铵微透析探针回收率的测定方法,考察罗库溴铵在体外及SD大鼠体内探针回收率的稳定性和重现性,为进一步体内微透析试验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LC-MS/MS技术测定透析液中罗库溴铵浓度,计算相应的探针回收率;采用增量法(正透析法)和减量法(反透析法)考察不同流速(0.5、1.0、2.0、3.0、4.0 μL/min)、不同药物浓度(50、200、500 ng/mL)对体外探针回收率的影响。采用减量法测定SD大鼠体内的探针回收率,并与体外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在相同条件下,探针体外回收率在流速为0.5~4 μL/min范围内随着流速增加而降低;同一流速下,探针回收率与罗库溴铵浓度无关;增量法和减量法所测得的体外探针回收率在相同条件近似相等,且稳定性良好。减量法测得的SD大鼠体内探针回收率结果与体外相近。结论 微透析技术可用于罗库溴铵体内药物动力学研究,反透析法可作为罗库溴铵体内研究的探针回收率测定方法。

    • 3-T MR扩散加权成像诊断前列腺癌最优b值探究

      2015, 36(4):402-406. DOI: 10.3724/SP.J.1008.2015.00402

      摘要 (2770) HTML (0) PDF 1.41 M (27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以磁共振超声融合靶向穿刺联合系统穿刺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探究3-T MR 扩散加权成像(DWI)诊断前列腺癌的最优b值。方法 前瞻性招募临床拟诊为前列腺癌的患者43例,于穿刺前行包括常规T2WI及10个b值(0、50、100、150、200、500、800、1 000、1 500、2 000 s/mm2)DWI在内的MR检查。采用DWI联合T2WI对病灶进行分析判断,根据MR诊断结果选择穿刺方式。MR提示有可疑病灶者行靶向穿刺联合系统穿刺,未提示可疑灶者行单纯系统穿刺。选择病理确诊为前列腺癌的患者,测量不同b值病灶及正常组织的DWI信号强度。采用Wilcoxon Signed Ranks非参数配对检验分析不同b值病灶和正常组织信号强度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各b值诊断曲线下面积(AUC)、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入组病例共43例,22例确诊为前列腺癌,16例为良性前列腺增生,5例为前列腺炎。在确诊为前列腺癌的22例中,16例病灶在b值为1 500 s/mm2 DWI上显示较为清晰,6例病灶在b值为2 000 s/mm2 DWI上显示较为清晰。Wilcoxon Signed Ranks结果显示当b值为500 s/mm2时病灶和正常组织信号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6),在其他b值图像上病灶和正常组织信号强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ROC曲线分析提示b 值为 1 500 s/mm2 时AUC最大(0.933)。当诊断的信号强度cut-off值为49.2时,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909和0.909。结论 3-T MR DWI在b值为1 500 s/mm2时具有最佳显示病灶能力,在b值为500 s/mm2时无法区分诊断前列腺癌与正常组织。

    • 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判别数学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2015, 36(4):407-412. DOI: 10.3724/SP.J.1008.2015.00407

      摘要 (2588) HTML (0) PDF 1.42 M (29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筛选出与孤立性肺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 SPN)恶性概率相关的一组临床资料,建立并验证了SPN良恶性判别的数学模型,并将该模型与国内李运模型和国外Mayo模型、VA模型进行比较。方法 分别收集2011年1月至2014年11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手术切除并明确病理的资料252例,总结性别、年龄、症状、吸烟史、肺部基础疾病史、既往肿瘤家族史、结节部位、最大直径、边界清楚、边缘光滑、毛刺、分叶、棘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透亮影等资料。从252例资料中选出83例作为验证组(B组),剩余169例作为建模组(A组);同时从B组数据中剔出6例使得其剩余的77例数据均符合其他3个模型的入选和排除条件并组成C组。通过Logistic分析A组资料筛选出与SPN良恶性相关的5个独立因子,构建良恶性概率判别模型。并用B组验证本文模型、C组分别对四个模型进行统一验证和比较。结果 年龄、既往肿瘤史、最大直径、钙化、透亮影这5项因素的差异在良性和恶性SPN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建立的SPN良恶性概率数学判别方程,将B组数据代入公式,得出的model ROC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曲线下面积(AUC)为 0.905±0.036,灵敏性为79.3%、特异性为84.0%、阳性似然比为4.957、阴性似然比为 0.246、阳性预测值为0.920、阴性预测值0.636。将C组数据验证长海模型AUC为0.893±0.040,李运模型AUC为0.817±0.056,Mayo模型AUC为0.804±0.050,VA模型AUC为0.780±0.057。结论 患者年龄、肿瘤史、结节最大直径、钙化、透亮影是SPN良、恶性判别的独立预测因子,通过Logistic回归建立的数学模型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对于本研究的患者病例,长海模型比李运模型、Mayo模型、VA模型预测效果都更有效。

    • 青藤碱N-取代衍生物的合成及抑制NF-κB转录活性作用

      2015, 36(4):413-417. DOI: 10.3724/SP.J.1008.2015.00413

      摘要 (2796) HTML (0) PDF 1.30 M (26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设计合成一类青藤碱衍生物,并研究其体外抗炎活性。方法 以青藤碱为原料,经脱N-甲基、亲核取代、经典的Click Reaction,共合成9个青藤碱衍生物,考察所得化合物体外对NF-κB转染的影响。结果 合成的目标化合物均为首次报道,并经1HNMR和LC-MS确证结构。所得化合物体外对NF-κB转染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活性较青藤碱有所下降。结论 N原子上引入较大基团或者长链可能会降低青藤碱的抗炎活性。

    • UbcH10基因沉默联合多柔比星抑制耐药乳腺癌细胞体内成瘤实验

      2015, 36(4):418-422. DOI: 10.3724/SP.J.1008.2015.00418

      摘要 (2516) HTML (0) PDF 1.25 M (29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UbcH10基因沉默对多柔比星抑制耐药乳腺癌细胞株MCF-7/ADR体内成瘤作用的影响。方法 采用慢病毒系统在MCF-7/ADR细胞中进行UbcH10基因沉默。将基因沉默后的肿瘤细胞及对照肿瘤细胞接种至裸鼠皮下,通过裸鼠尾静脉连续给予多柔比星或生理盐水2周并停药1周,测量肿瘤体积,分析UbcH10沉默对多柔比星抑制MCF-7/ADR体内成瘤作用的影响。采用蛋白质印迹分析检测瘤体中的UbcH10及BCL-2蛋白含量,分析UbcH10与肿瘤细胞化疗敏感性之间的调控关系。结果 通过慢病毒实验系统成功建立UbcH10基因沉默细胞株MCF-7/ADR UbcH10-RNAi。经过3周给药处理,多柔比星组肿瘤体积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肿瘤抑制率为4.16%;基因沉默+多柔比星组肿瘤体积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抑制率为41.8%。瘤体内蛋白含量检测结果显示,对照组、多柔比星组、基因沉默+多柔比星组UbcH10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81±0.16、0.78±0.12、0.18±0.04,基因沉默+多柔比星组其余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L-2蛋白表达量组间差异与UbcH10一致,二者之间具有正相关性。结论 UbcH10基因沉默可以显著增强多柔比星抑制耐药乳腺癌细胞MCF-7/ADR的体内成瘤作用。

    • >综述
    • α-synuclein硝基化修饰在帕金森病中的研究进展

      2015, 36(4):423-428. DOI: 10.3724/SP.J.1008.2015.00423

      摘要 (3133) HTML (0) PDF 1.25 M (25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帕金森病是以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病变和胞内路易小体形成为特征的疾病。氧化应激导致的α-synuclein蛋白硝基化修饰很可能与帕金森病发生、发展相关。本文简述了α-synuclein和硝基化α-synuclein的理化性质、结构特征,综述了近年来关于其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的作用和效应方面的研究进展,并进一步探讨了导致帕金森病发生、发展的可能机制,为防治帕金森病提供新的线索。

    • 心肌JPH2蛋白的生理和病理生理功能研究进展

      2015, 36(4):429-433. DOI: 10.3724/SP.J.1008.2015.00429

      摘要 (3039) HTML (0) PDF 1.22 M (27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心脏发挥正常功能依赖于其高度精细化的亚细胞结构。膜连接复合物(junctional membrane complexes,JMCs)是心脏正常兴奋收缩偶联(excitation contraction coupling,ECC)的关键结构。Junctophilin-2蛋白(JPH2)是公认的JMC重要结构蛋白。早期对JPH2的认识仅限于其在心肌细胞内的膜偶联功能,现在的大量研究发现JPH2在心肌细胞的T管(transverse-tubule,T-tubule)发育、心力衰竭、心肌病、心律失常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此综述主要归纳总结了JPH2在上述生理或病理情况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JPH2进一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 运动和代谢综合征

      2015, 36(4):434-438. DOI: 10.3724/SP.J.1008.2015.00434

      摘要 (2630) HTML (0) PDF 1.17 M (31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代谢综合征是一组以中心性肥胖、高血糖、血脂异常以及高血压等聚集发病,严重影响机体健康的临床症候群,而运动对代谢综合征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运动可以减轻体质量,改善内脏脂肪堆积;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提高葡萄糖转运蛋白4的水平,促进骨骼肌利用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增加一氧化氮分泌,减少血管内皮素分泌,降低血压;降低血浆三酰甘油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本文综述了运动对于代谢综合征各个方面的影响。

    • >短篇论著
    • 钝头针无损伤缝合阴茎背深静脉复合体在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中的 应用

      2015, 36(4):439-442. DOI: 10.3724/SP.J.1008.2015.00439

      摘要 (2540) HTML (0) PDF 1.21 M (32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钝头针无损伤缝合阴茎背深静脉复合体在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2012年1月至2014年7月,我院同一位医生开展的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临床资料对病例及手术录像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缝合阴茎背深静脉复合体时使用的缝针、进出针点的暴露情况、背深静脉出血及误扎导尿管的例数,分析术后前列腺尖部切缘阳性的例数,随访术后3个月患者尿控情况。结果 共104例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纳入研究。56例患者采用常规缝针缝扎阴茎背深静脉复合体,其中52例患者可清晰分离出前列腺尖部和膜部尿道连接处的解剖标记"黄金眼";48例患者采用钝头针无损伤缝合,其中44例患者可分离 "黄金眼"。采用钝头针进行无损伤缝合,缝扎及剪断尿道时患者出血量减少、尿控恢复较好(P<0.05)。结论 在准确定位解剖标志"黄金眼"的前提下,采用钝头针缝合阴茎背深静脉复合体可完全阻断阴茎背深静脉复合体,减少患者出血量,保持分离尿道时良好术野,利于术后控尿恢复。

    • HPLC法测定各沪产地龙和广地龙中次黄嘌呤、黄嘌呤、尿嘧啶和尿苷的含量

      2015, 36(4):443-446. DOI: 10.3724/SP.J.1008.2015.00443

      摘要 (2968) HTML (0) PDF 1.26 M (28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测定各种沪产地龙与广地龙中次黄嘌呤、黄嘌呤、尿嘧啶、尿苷的含量,建立地龙药材质量评价的方法。方法 用0.9%生理盐水超声提取地龙, SORBAX SB-Aq色谱柱(250 mm×4.6 mm, 5 μm,Aglient Co.,Ltd),流动相:5 mmol/L 磷酸二氢钾(pH 2.9),流速1 mL/min,检测波长254 nm,柱温30℃,进样量10 μL,采用HPLC法,同时测定次黄嘌呤、黄嘌呤、尿嘧啶、尿苷4种核苷类成分的含量。结果 次黄嘌呤的线性范围为0.500 0~100.00 μg (r=0.999 9),平均回收率99.37%,RSD=1.36% (n=6);黄嘌呤的线性范围为0.500 0~100.00 μg (r=0.993 1),平均回收率 91.57%,RSD=1.40% (n=6);尿嘧啶的线性范围为0.500 0~100.00 μg (r=0.999 9),平均回收率95.31%,RSD=1.64% (n=6);尿苷的线性范围为0.500 0~100.00 μg (r=0.999 9),平均回收率100.21%,RSD=1.98% (n=6)。结论 该方法重复性、回收率好,可用于测定地龙与广地龙中次黄嘌呤等4种核苷类成分的含量。

    • 琥珀酸索利那新在控制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膀胱刺激症状中的价值

      2015, 36(4):447-449. DOI: 10.3724/SP.J.1008.2015.00447

      摘要 (2519) HTML (0) PDF 1.12 M (27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索利那新在控制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膀胱刺激症状中的价值。方法 116例诊断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患者纳入本研究,患者被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接受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和术后即刻表柔比星灌注治疗;试验组患者于术前6 h和术后连续3 d每天口服索利那新5 mg,对照组患者口服安慰剂;于术后6、12、24、48和72 h分别记录膀胱刺激症状评分。结果 膀胱刺激症状的发生率从93.1%(对照组)下降到67.2%(试验组)(P=0.001);在各个观测时间点对照组膀胱刺激症状的严重性均高于试验组(P<0.05或P<0.01)。结论 索利那新可有效改善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膀胱刺激症状。

    • 代餐膳食对单纯性肥胖患者体质量及体脂分布的影响

      2015, 36(4):450-454. DOI: 10.3724/SP.J.1008.2015.00450

      摘要 (2264) HTML (0) PDF 1.16 M (29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代餐(益力佳SR,雅培)对肥胖患者减重及体脂分布的作用。方法 选取22例肥胖患者进行代餐膳食5周,口服益力佳6勺约52 g/次,计220.48 kcal(1 772 kJ)热量, 每晚1次,代替晚餐。治疗前后测定体质量(body mass,BM)、体质指数(BMI)、血压、体脂、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以及空腹血糖和胰岛素。试验采用前后自身配对设计。结果 与代餐膳食之前相比,代餐膳食5周后肥胖患者体质量 (P<0.001)、BMI (P<0.001)、总脂肪含量 (P=0.035)、脂肪含量百分比 (P=0.033)、躯干脂肪含量 (P=0.002)均下降;而外周脂肪含量和上肢脂肪含量/下肢脂肪含量减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脂代谢方面:代餐善食5周后,肥胖患者TG下降 (P=0.028)同时HDL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糖代谢: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有下降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372)。结论 代餐干预可减轻肥胖患者体质量、改善肥胖患者脂肪分布,同时有效调节血脂和血糖,有利于改善肥胖患者代谢水平,并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

    • 海拔3 700 m驻防3个月和15个月的男性新兵认知功能对比研究

      2015, 36(4):455-458. DOI: 10.3724/SP.J.1008.2015.00455

      摘要 (2285) HTML (0) PDF 1.24 M (27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比较3 700 m海拔驻防3个月与15个月军人认知功能的变化。方法 采用自身前后配对设计,对22名驻防3 700 m海拔3个月与15个月两个驻防时长男性新兵的8项认知功能指标进行对比研究,包括反应运动时、速度知觉、时间知觉、深度知觉、手臂稳定性、记忆广度、短时记忆、注意广度。结果 男性新兵在3 700 m海拔驻防15个月后,相比于3个月驻防时长,反应时延长(P<0.05),手臂稳定性下降(P<0.05),记忆力提高 (P<0.05),深度知觉容易出现"看近"现象(P<0.05)。结论 与3个月相比,15个月的高海拔驻防更为明显地损伤了军人的反应时、深度知觉、动作稳定性及注意广度。

    • 溴新斯的明多囊脂质体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2015, 36(4):459-462. DOI: 10.3724/SP.J.1008.2015.00459

      摘要 (2896) HTML (0) PDF 1.38 M (27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溴新斯的明多囊脂质体(neostigmine bromide multivesicular liposomes,NB-MVLs)与溴新斯的明(neostigmine bromide,NB)注射剂在大鼠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方法 12只健康大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2组,分别单次皮下注射给予SD大鼠NB-MVLs或NB注射剂(0.15 mg/kg)。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时间点大鼠血浆中NB的浓度,计算药动学参数并进行生物等效性分析。结果 NB-MVLs与NB注射剂给药后,测得药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35.56±4.62) mg·h·L-1和(15.97±5.22) mg·h·L-1,峰浓度(Cmax)分别为(2.49±0.31) mg/L和(4.61±0.91) mg/L,达峰时间(Tmax)分别为(2.40±0.89) h和(0.45±0.11) h,半衰期分别为(15.14±6.81) h和(1.79±0.27) h,AUC0-t、AUC0-∞及Cmax采用DAS 2.1.1软件进行双单侧t检验和[1-2α] 90%可信区间考察,Tmax采用Wilcoxon非参数检验,生物等效性分析结果表明NB-MVLs与NB具有生物不等效性。结论 将NB制成多囊脂质体后,生物利用度明显提高,释放药物平稳缓慢,NB-MVLs与NB具有生物不等效性。

    • >短篇报道
    • 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58例临床分析

      2015, 36(4):463-465. DOI: 10.3724/SP.J.1008.2015.00463

      摘要 (2211) HTML (0) PDF 1.12 M (30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病种构成及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年长海医院经外科手术切除、病理学确诊的先心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例,收集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统计先心病的疾病类型,分析临床病理学特点。结果:先心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58例,占同期所有感染性心内膜炎的33.7%(58/172),平均年龄(28.3±7.3)岁。位列前三位的先心病类型为主动脉瓣二叶畸形占34.5%(20/58),室间隔缺损占20.7%(12/58),动脉导管未闭占15.5%(9/58),其他先心病(包括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下狭窄、主动脉窦瘤右室瘘、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肺动脉瓣狭窄)占13.8%(8/58),复杂CHD(含2种以上畸形)占15.5%(9/58)。主动脉瓣二叶畸形患者年龄高于其他先心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年龄[(38.7±11.7)岁 VS (26.6±12.4)岁,P<0.05]。血培养阳性率为42.1%(25/58),其中草绿色链球菌占48.0%(12/25)。58例患者均行经胸超声检查,阳性诊断率为96.6%(56/58),赘生物累及多个部位较为常见,分病种来看,在主动脉二叶畸形患者多累及主动脉瓣,在室间隔缺损多累及三尖瓣隔瓣和VSD右室面,动脉导管未闭患者累及主动脉瓣、动脉导管开口处或分流冲刷的肺动脉左侧壁。结论:先心病已经成为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常见的基础疾病,其中以主动脉瓣二叶畸形最为常见,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也占据较高比例。患者血培养阳性率低,超声是比较可靠的诊断技术,不同病种赘生物累及的部位不同,累及多个部位比较常见。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重要通知
友情提醒: 近日发现论文正式见刊或网络首发后,有人冒充我刊编辑部名义给作者发邮件,要求添加微信,此系诈骗行为!可致电编辑部核实:021-81870792。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