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36(7):697-700. DOI: 10.3724/SP.J.1008.2015.00697
摘要:目的 总结埃博拉病毒病确诊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和经验. 方法和结果 回顾分析解放军第二批援利医疗队中国埃博拉病毒病诊疗中心收治的4例埃博拉病毒病确诊患者的护理过程.我们遵循严格的个人防护流程,对患者进行及时的对症护理、无缝的心理护理、精益的基础护理和全面的健康教育,并及时总结相关护理经验.经过精心治疗与护理,1例患者死亡,3例患者顺利康复出院. 结论 针对目前无特效药的埃博拉病毒病,及时正确的对症处理和高效优质的精心护理可以帮助患者战胜这一高度致死性的疾病,恢复健康.
曹洁 , 郭娜菲 , 孙颖 , 席惠君 , 储丹凤 , 陆小英
2015, 36(7):701-703. DOI: 10.3724/SP.J.1008.2015.00701
摘要:目的 了解抗埃博拉期间利比里亚护理人员标准隔离防护知识、态度和行为水平. 方法 以中国人民解放军援利医疗队所在的埃博拉治疗中心的利比里亚方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国际标准隔离防护指南设计的《医护人员标准隔离防护知信行》英文量表,通过涵盖一般情况、标准隔离防护知识、态度及行为等32个条目的问卷对其进行调查,并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检验标准隔离防护的知识、态度、行为3者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问卷由80名护理人员填写,有效回收率71.25%.其标准隔离防护知识、态度和行为的平均得分分别是(7.4±1.1)分、(36.4±4.6)分、(6.6±1.9)分.经Spearman相关系数检验,护理人员标准隔离防护的知识与态度、态度与行为间存在正向线性相关关系(P <0.05,P <0.01),而知识与行为间无明显相关关系. 结论 世界卫生援助机构对当地护理人员的埃博拉病毒病相关隔离防护实践培训,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其隔离防护的行为水准.但由于缺乏系统的标准隔离防护理论培训,以及政府不能提供充足的隔离防护用品,利比里亚护理人员对标准隔离防护的态度仍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这将影响国际援助撤离后利比里亚护理人员标准隔离防护的行为水平.
2015, 36(7):704-707. DOI: 10.3724/SP.J.1008.2015.00704
摘要:目的 了解中国人民解放军援利医疗队护士在执行抗埃博拉任务期间的心理体验,为日后执行类似任务积累经验. 方法 采用半结构式访谈的方法,对11名援利医疗队护士进行质性访谈,对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分析显示我军援利医疗队护士的心理体验可分为4个阶段.第1阶段是从受领任务到出国,心理体验是恐慌和焦虑;第2阶段是到达任务区至工作的前2周,心理体验是失落、悲伤和焦虑;第3阶段是执行任务第3周至归国前,心理体验是不舍、激动;第4阶段是回国医学隔离观察期间,其心理特征是孤独. 结论 组织者应根据不同阶段引起护士心理问题的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从组织管理上给予全方位的支持、培训和疏导;护士本人应从心理上积极应对挑战,增强对埃博拉病毒病的认识与防护,确保身体良好的状态下顺利完成任务.
2015, 36(7):708-710. DOI: 10.3724/SP.J.1008.2015.00708
摘要:目的 探讨设置督导护士在救治埃博拉病毒病患者的临床一线医务人员个人防护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方法 根据个人防护标准流程,设计中英文双语《援利医疗队穿PPE督查表》及《援利医疗队脱PPE督查表》.由督导护士对进出留观、治疗病房每位工作人员进行全程防护流程执行情况的督导提示和心理积极暗示,记录、归纳、总结杜绝的问题和心理状况,并对督导效果进行评价. 结果 2015年1月16日至2015年3月19日期间共对进出中国埃博拉诊疗中心的留观、治疗病房临床一线的中国和利比里亚医务人员约3 000人次进行了督导,督导内容约126 000项,督导护士杜绝发生潜在问题共计1 532项. 结论 设置督导护士能有效确保救治埃博拉病毒病患者的临床一线医务人员的自身防护安全,确保实现医务人员"零感染"的目标.
席惠君 , 储丹凤 , 陈珏 , 谢明晖 , 胡平 , 曹洁
2015, 36(7):711-714. DOI: 10.3724/SP.J.1008.2015.00711
摘要:目的 探讨多种体育锻炼方式对提高执行抗击埃博拉的医护人员身心健康的作用和效果. 方法 以中国人民解放军援利医疗队医护人员为研究对象,工作之余为队员组织、提供多种体育锻炼方式,并通过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医护人员对多种体质增强模式在睡眠、情绪、恐惧、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影响. 结果 医护人员认为多种体质增强模式能改善睡眠质量的占60.29%;认为能愉悦心情、缓解焦虑、增进食欲、增强身体素质和免疫力的占80%;对医疗队组织的多种体质增强模式满意的占76.47%;队员认为对改善情绪、增强体质第一重要的锻炼方式主要为跑步(25.00%),快走(21.88%),有氧操(17.19%)和羽毛球(17.19%).一致性分析显示,乒乓球与跑步或快走间的Kappa值分别为0.333和0.381(P <0.01),足球与跑步间的Kappa值为0.340(P <0.01);除此以外其他锻炼方式对情绪的影响一致性较好. 结论 多种体育锻炼方式可提高抗击埃博拉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水平,其中以跑步、快走、有氧操和羽毛球等全身运动改善显著,对其圆满完成救治任务起到了积极作用,或可为今后执行其他重大任务救护人员开展体质增强工作提供借鉴.
谢震宇 , 傅益飞 , 张爱华 , 浦蕊 , 丁一波 , 孙乔 , 曹广文
2015, 36(7):715-721. DOI: 10.3724/SP.J.1008.2015.00715
摘要:目的 探索肝细胞癌(HCC)相关乙肝病毒(HBV)变异在母婴传播和婴儿慢性感染中的变化规律,为肝细胞癌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将413名HBV表面抗原(HBsAg)阳性产妇及其新生儿纳入本研究.应用定量PCR检测产妇外周血和新生儿脐带血HBV DNA,应用巢式PCR和克隆测序方法测定前S区和核心启动子区的HCC相关HBV变异.新生儿出生后均经标准HBV免疫,7个月后对104名婴儿HBV感染情况进行随访,对外周血HBV DNA阳性婴儿测定HCC相关HBV变异发生情况. 结果 在413名新生儿中,41名(9.9%) HBV DNA水平≥103 copies/mL.随访到的104名婴儿中,4名(占3.8%) HBV DNA≥103 copies/mL.与未发生HBV跨胎盘传播的产妇相比,发生HBV跨胎盘传播者外周血HBV核心启动子变异没有增加,但在C2基因亚型的前S区中,T2898G/C、C3000T、C3116T、T31C和T52C变异增加HBV跨胎盘传播的风险(P <0.05).HBV基因组中前S区和核心启动子区的HCC相关变异的频率在产妇外周血和新生儿脐带血中无明显差别,但是在母婴传播的7个月龄HBV DNA阳性婴儿中,检测出极少数量. 结论 HBV C2基因亚型的前S区某些变异可能影响HBV跨胎盘传播,但是具有HCC相关HBV变异的准种没有造成婴儿慢性感染的优势,促进HBV致癌的变异体是在漫长的慢性感染过程中逐渐被选择出来的.
李群益 , 陈莉 , 张留弟 , 王轶 , 钟明康 , 施孝金
2015, 36(7):722-726. DOI: 10.3724/SP.J.1008.2015.00722
摘要:目的 探讨人参皂苷代谢产物Compound K(CK)对炎症因子TNF-α诱导的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2B分泌调节活化正常T细胞表达和分泌趋化因子 (RANTES) 的影响及其机制. 方法 ELISA法测定CK对BEAS-2B细胞上清液中RANTES含量的影响;采用RT-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RANTES mRNA及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检测CK对活化蛋白转录因子1(activator protein 1, AP-1)和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 receptor, GR)转录抑制或转录激活的影响;运用GR拮抗剂米非司酮,验证CK对RANTES的抑制效应是否由GR介导. 结果 3~30 μmol/L 的CK抑制了TNF-α诱导的RANTES分泌、mRNA及蛋白水平;CK抑制AP-1的转录激活,在BEAS-2B细胞中激活GR信号通路;并且,CK通过GR抑制了BEAS-2B细胞分泌RANTES. 结论 CK能够抑制炎症因子TNF-α诱导的支气管上皮细胞分泌RANTES,其机制可能与激活GR、抑制AP-1对下游靶基因的调控有关.
周凯歌 , 刘敏 , 吴涛 , 李海龙 , 丁素菊 , 沈雷 , 邓本强 , 毕晓莹
2015, 36(7):727-733. DOI: 10.3724/SP.J.1008.2015.00727
摘要:目的 分析皮质下梗死致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患者的颅内血管病变情况,探讨VCI可能的病因与机制. 方法 连续入选2012年 12月至2014年2月我院皮质下梗死的住院患者,排除影响认知测评的患者,根据VCI诊断标准分为VCI组49例、无认知障碍组(NVCI)42例,收集临床资料及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测结果,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MoCA)量表评分,头颅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MRA)评估脑供血动脉. 结果 皮质下梗死的VCI患者TOAST分型VCI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24例(48.98%),NVCI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22例(52.3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TA或MRA评估血管提示VCI组血管狭窄患者37例(75.51%),颅内血管狭窄占75.25%,其中大脑中动脉28.71%;单一血管病变患者18.37%,多血管病变患者57.14%.NVCI组血管狭窄患者34例(80.95%),其中颅内血管病变占60%(大脑中动脉32%);单一血管病变患者26.19%,多血管病变患者54.76%,病变血管类型与V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VCI患者每例颅内血管狭窄数分别为0~6支,平均狭窄数为(1.51±1.67)支,患者认知评分与血管狭窄数负相关(rs =-0.283,P=0.048). 结论 与常见的小血管病因不同,皮质下梗死伴认知障碍患者多见大动脉粥样硬化,提示进一步研究小梗死灶的大动脉病因有利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预防.
鲍一 , 王志向 , 李鹏 , 陈俊明 , 刘冰 , 杨庆 , 高莉 , 吴震杰 , 王林辉
2015, 36(7):734-740. DOI: 10.3724/SP.J.1008.2015.00734
摘要:目的 探讨真核延伸因子1A1(eEF1A1)在T1N0M0期肾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方法 收集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泌尿外科在2007年行手术治疗的患者标本共70例.入选标准:术前未进行其他治疗,TNM分期为T1N0M0,行肾癌根治术,病理为透明细胞癌,患者及随访资料完整.通过免疫组化技术检测手术标本中癌组织eEF1A1的表达量,建立eEF1A1表达量与Fuhrman病理分级和预后之间的对应关系,绘制交叉表,通过χ2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研究eEF1A1和肾癌Fuhrman病理分级的关系.通过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并进行log-rank检验研究eEF1A1和T1N0M0期肾癌预后的关系. 结果 随访时间为4~95个月,平均(77.9±18.3)个月,随访期内总生存率为88.6%,无进展生存率为80.0%.免疫组化显示eEF1A1在61.4%的肾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且在高Fuhrman分级的肾癌组织中高表达(P=0.004).生存分析提示肾癌组织低表达eEF1A1的患者生存期较长(P=0.019),并且癌组织中低表达eEF1A1的患者均存活. 结论 T1N0M0期肾癌组织中eEF1A1表达与肿瘤Fuhrman病理分级及患者预后有关,表达量低的患者预后较好.
2015, 36(7):741-746. DOI: 10.3724/SP.J.1008.2015.00741
摘要:目的 探讨一种更安全有效且符合生理解剖的反流性食管炎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 方法 健康5个月龄新西兰大白兔45只,随机均分为3组:贲门括约肌切开术组(A组),贲门括约肌部分切除术组(B组),Forley导尿管气囊扩张术组(C组).建模前行食管造瘘术,3组兔分别采用各自方法建立反流性食管炎模型,术前及术后2周进行24 h pH值监测,术后4周处死动物,观察大体标本及镜下标本. 结果 B组死亡率较其余两组高(P=0.057).B组兔24 h内pH <4的时间百分比、反流次数及pH <4持续时间超过5 min的反流次数均高于其余两组,C组略高于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造模成功率几近相同.造模成功的兔中,B组中重度反流性食管炎比例较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贲门括约肌部分切除术造模效果较为理想,但死亡率高;气囊扩张术术式简单,安全性高,造模效果理想,且符合正常生理解剖结构,适合内镜治疗及其他新型治疗方法的基础研究.
2015, 36(7):747-754. DOI: 10.3724/SP.J.1008.2015.00747
摘要: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术后依诺肝素抗凝对不同年龄患者临床事件的影响. 方法 2010年至2014年入选未发生无复流及冠脉夹层等具有血栓高危因素等并发症的PCI术后患者700例,随机分为依诺肝素抗凝组与非抗凝组,术后比较中年(< 60岁)、老年(60~74岁)、高龄(≥75岁)肝素抗凝组与非抗凝组住院期间出血事件及术后1年内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s)的发生率. 结果 住院期间中年抗凝组与非抗凝组小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5% vs 18.8%);老年抗凝组小出血发生率高于非抗凝组(36.4% vs 23.5%,P <0.05);高龄抗凝组小出血发生率高于非抗凝组(46.7% vs 22.4%, P <0.05);住院期间不同年龄抗凝组与非抗凝组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老年、高龄抗凝组平均住院天数长于非抗凝组(P <0.05).术后1年内中年、老年、高龄抗凝组与非抗凝组MACCEs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1% vs 4.3%,7.3% vs 6.6%,11.7% vs 10.3%).Kaplan-Meier曲线显示:住院期间出血事件与1年内MACCEs的发生率无相关性. 结论 对于无血栓高危因素并发症的PCI术后患者,不予肝素抗凝不增加MACCEs发生率,也不增加住院期间DVT发生率,且可减少老年、高龄患者住院期间小出血发生率及住院天数.
陈勇勇 , 贾璞 , 董娟妮 , 杨璐萌 , 马晓毅 , 王世祥 , 肖超妮 , 王晓雯 , 张鹏 , 郑晓晖
2015, 36(7):755-760. DOI: 10.3724/SP.J.1008.2015.00755
摘要: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血浆中丹参素(DSS)、原儿茶酸(PA)及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的HPLC分析方法,研究丹红注射液主要酚酸类成分DSS、PA以及HSYA在正常和寒凝血瘀大鼠中药代动力学行为. 方法 正常及寒凝血瘀模型大鼠各6只,尾静脉注射丹红注射液.采用HPLC法检测给药后2、5、10、15、20、25、30、40、50、60、90 min时血浆中DSS、PA以及HSYA的浓度,流动相为0.2 %甲酸水(A)-甲醇(B),梯度洗脱,梯度波长检测:280 nm(0~40 min),402 nm(40~60 min).DAS 3.0软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 结果 DSS和PA呈现二室开放模型,HSYA呈现三室模型.与正常组相比,模型大鼠体内DSS、PA和HSYA的达峰浓度Cmax、DSS的分布半衰期t1/2α、PA和HSYA的消除半衰期t1/2α(t1/2γ) 和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以及总表观分布容积V均增大(P <0.05);PA和HSYA的分布半衰期t1/2α和DSS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均降低(P <0.05). 结论 在寒凝血瘀病理模型下,DSS在体内分布减慢,生物利用度降低;PA和HSYA的分布加快,消除减慢,表观分布容积增大,生物利用度增加,更能发挥好疗效.
2015, 36(7):761-766. DOI: 10.3724/SP.J.1008.2015.00761
摘要:目的 探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tiotensin system,RAS)阻滞剂对单肾切除大鼠糖代谢和肾皮质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表达的影响. 方法 大鼠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Sham)、单肾切除组(uninephrectomy, UNX)、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 ACEI)治疗组(ACEI组)和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 ARB)治疗组(ARB组,n=10),后3组切除左肾制备单侧肾切除大鼠模型.术后3、6、8、10个月测定大鼠糖代谢相关指标;术后10个月测定大鼠肾功能相关指标,蛋白免疫印迹法和免疫荧光法检测大鼠右肾皮质中AMPK的表达. 结果 与Sham组相比,UNX组大鼠术后3个月出现空腹血胰岛素升高(P <0.05),8个月出现空腹血糖升高(P <0.05),3、10个月出现HOMA-IR升高(P <0.05);与UNX组相比,ACEI和ARB治疗组空腹血胰岛素、空腹血糖、HOMA-IR值均降低(P <0.05).与Sham组相比,UNX组大鼠术后10个月出现血尿素氮、血肌酐和尿总蛋白/肌酐比值升高(P <0.05);与UNX组相比,ACEI和ARB治疗组血尿素氮、血肌酐和尿总蛋白/肌酐比值均降低(P <0.05).与Sham组相比,UNX组大鼠残留肾中AMPK表达减少(P <0.01);与UNX组相比,ACEI和ARB治疗组残留肾中AMPK表达升高(P <0.01). 结论 RAS阻滞剂可通过恢复肾皮质AMPK的表达来纠正单肾切除引起的糖代谢异常,是临床肾功能不全伴糖代谢异常潜在的治疗靶标.
2015, 36(7):767-770. DOI: 10.3724/SP.J.1008.2015.00767
摘要:P2X7受体是ATP-门控的阳离子通道,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效应,在多种组织细胞中均有表达,包括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参与骨代谢,在骨形成和骨吸收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着重对P2X7受体及其相关信号通路对骨代谢影响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015, 36(7):771-775. DOI: 10.3724/SP.J.1008.2015.00771
摘要:姜黄素是从姜科植物根茎中提取的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多酚类物质,具有抗肿瘤、抗炎、抗病毒、抗氧化等多种药理作用,随着现代医学发展,姜黄素抗肿瘤药理作用的分子机制被不断认识.肿瘤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多阶段的过程,药物干预可作用于其中的任何阶段,人类希望能找到安全、高效的肿瘤预防与治疗药物.食物来源的天然药物姜黄素因具备较低的毒副作用、较高的安全性和较高的依从性,可被各类人群尤其是中低风险人群长期服用,而备受关注.然而姜黄素的一些理化性质决定了其应用不尽理想,如何改善这些缺陷逐渐成为当前研究姜黄素的热点.该文就天然食物来源的预防肿瘤药物姜黄素应用新剂型进行综述.
2015, 36(7):776-781. DOI: 10.3724/SP.J.1008.2015.00776
摘要:慢性肾脏病相关性贫血是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进展过程中形成的贫血,是CKD的重要临床表现,也是主要并发症之一.有关改善肾性贫血的新型制剂,如红细胞生成刺激因子(erythropoiesis-stimulating agents, ESAs)、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激动剂等正在临床试验中.本文综述促进红细胞生成、改善贫血的新疗法,并讨论其治疗的主要机制和不良反应;结合患者临床需求,权衡潜在优势与治疗风险,制定相关方案指导临床治疗,纠正患者贫血,进而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提高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 ESRD)患者的生活质量.
张帆 , 黄轩 , 李凤宁 , 宋庆鑫 , 王毅峰 , 沈洪兴
2015, 36(7):782-785. DOI: 10.3724/SP.J.1008.2015.00782
摘要:目的 探讨3D打印技术制备个体化颈椎间融合器(Cage)的可行性并验证其终板匹配性. 方法 选取经甲醛浸泡的成人新鲜尸体标本10具,男女各5具.截取标本的C1~C7节段,行CT平扫并将平扫图像导入Mimics软件,制作个体化C5/6椎间融合器模型,通过3D打印机打印出椎间融合器.对每具标本施行C5/6椎间隙减压植骨术后再次行CT检查,通过打印椎间融合器与上下终板间的间隙来评价终板匹配性(间距< 1 mm,匹配性优;1 mm≤间距< 2 mm,匹配性良;间距≥2 mm,匹配性差),每个椎间融合器测量36个点. 结果 大体观察发现椎间融合器与椎间隙嵌合度较好,融合器植入后稳定性较好,无融合器过大不能置入发生,无融合器松动脱落.6例标本(6/10)所有测量点匹配性均为优;3例标本(3/10)中14个点(3.89%)匹配性良,其中1例6个点、另2例各4个点匹配性良;1例标本(1/10)中共3个点(0.83%)匹配性差;共计343个点(343/360,95.28%)匹配性优. 结论 Mimics软件可很好呈现颈椎椎体和椎间隙解剖结构,并可据此进行颈椎Cage的个体化设计;利用3D打印可实现颈椎Cage产品快速成型,且打印产品与宿主终板匹配满意.
2015, 36(7):786-789. DOI: 10.3724/SP.J.1008.2015.00786
摘要:目的 观察并对比乳酸左氧氟沙星/头孢唑肟在急性水肿型胆源性胰腺炎治疗中的效果,为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规范抗感染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11月期间在本院急诊科病区连续收治的180例急性水肿型胆源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乳酸左氧氟沙星治疗组与头孢唑肟治疗组,在禁食水、胃肠减压、抑酸、抑酶、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选用乳酸左氧氟沙星及头孢唑肟抗感染,监测患者呕吐、腹痛、腹胀缓解情况及时间,开放饮食时间,住院天数,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生化、血清淀粉酶变化及影像学胰腺炎症吸收情况. 结果 乳酸左氧氟沙星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头孢唑肟治疗组(P <0.05);与头孢唑肟治疗组比较,乳酸左氧氟沙星治疗组呕吐、腹痛、腹胀缓解时间缩短(P <0.01),开放饮食时间提前,住院天数缩短(P <0.05),血常规、CRP及血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均提前(P <0.05),影像学胰腺炎症吸收快(P <0.05). 结论 在急性水肿型胆源性胰腺炎抗感染治疗中,乳酸左氧氟沙星效果优于头孢唑肟.
陈文 , 王君玉 , 张丹枫 , 吕立权 , 黄承光 , 侯立军
2015, 36(7):790-793. DOI: 10.3724/SP.J.1008.2015.00790
摘要:目的 探讨B超引导定位侧脑室-心房分流术治疗脑积水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分析13例脑积水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B超引导定位侧脑室-心房分流术,术后采用Salmon标准评定疗效,出院后通过门诊和电话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记录并分析患者并发症诊治情况. 结果 B超引导定位侧脑室-心房分流术一次穿刺成功率100%,手术平均时间(1.5±0.31) h.13例患者中12例脑室大小有不同程度缩小,症状明显改善.术后1个月根据Salmon分流术疗效评定标准,近期治疗有效12例,有效率为92.3%;随访半年内12例患者均无心内膜炎、心律失常、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 应用深静脉穿刺置管技术配合B超定位行脑室-心房分流术具有微创、操作时间短、定位准确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朱明辉 , 陆婉晖 , 黎靖麟 , 成秋生 , 胡广奋 , 刘四红 , 邓穗德 , 喻宁芳
2015, 36(7):794-798. DOI: 10.3724/SP.J.1008.2015.00794
摘要:目的 探讨小脑延髓池注射纳洛酮对心肺复苏大鼠脑组织病理损伤及血清S100β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影响. 方法 取成年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常规复苏组(静脉注射肾上腺素0.2 mg/kg)和纳洛酮复苏组(小脑延髓池注射纳洛酮2 mg/kg),每组10只.采用窒息法建立大鼠心肺复苏模型,复苏同时给药治疗.分别于恢复自主循环(ROSC)后0.5、3、6和24 h眼眶静脉丛取血,ELISA 法测定血清 S100β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最后一次取血后取脑组织,采用H-E染色观察大鼠脑组织病理改变. 结果 常规复苏组及纳洛酮复苏组各时间点大鼠血清S100β蛋白浓度均高于假手术组(P <0.01);与常规复苏组比较,ROSC后3、6、24 h纳洛酮复苏组大鼠血清S100β蛋白浓度降低(P <0.05或P <0.01).常规复苏组各时间点及纳洛酮复苏组ROSC后6、24 h血清NSE蛋白浓度均高于假手术组(P <0.05或P <0.01);与常规复苏组比较,ROSC后6、24 h纳洛酮复苏组大鼠血清NSE蛋白浓度降低(P <0.05或P <0.01).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常规复苏组海马区神经胶质细胞排列散乱,数量减少,胞质浓缩嗜伊红、胞核固缩、核仁不清,毛细血管明显肿胀变形,微血管体积扩大,而纳洛酮复苏组大部分神经细胞胞质丰富,核仁清楚,仅少数神经细胞和毛细血管出现程度不等的水肿样改变及胞核固缩现象. 结论 小脑延髓池注射纳洛酮对心肺复苏大鼠脑组织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2015, 36(7):799-801. DOI: 10.3724/SP.J.1008.2015.00799
摘要:目的 探讨直肠超声引导下前列腺穿刺活检术的安全性及诊断价值。方法 2005年6月至2014年8月共3 256例男性患者在我院泌尿外科行直肠超声引导的前列腺穿刺活检术。每个患者均检测PSA和前列腺体积。穿刺点数一般为12点,每个标本分别标记送病理检查,Gleason 评分用于评估肿瘤分级。结果 活检组织病理诊断为前列腺癌1 112例,阳性率为34.2%,前列腺癌患者PSA中位均数为22.8 ng/ml,Gleason中位均数为7。当总PSA≤4 ng/ml、4-10 ng/ml、10-20 ng/ml、20-50 ng/ml以及>50 ng/ml时,前列腺癌活检阳性率分别为10.1%(11/109)、17.3%(212/1 226)、23.8%(261/1 098)、54.6%(179/328)和90.7%(449/495)。所有前列腺癌中PSA<20 ng/ml占43.5%。术后6例患者出现高热(>38.5℃),其中2例出现败血症,经积极抗感染治疗后所有患者均痊愈;45例患者出现直肠出血,但严重出血需要压迫止血仅2例;其他并发症均不严重,对症治疗后完全恢复,无后遗症。结论 直肠超声引导下前列腺广泛活检术安全有效;虽然受到不断更新的穿刺活检技术的挑战,但就目前而言直肠超声引导下前列腺广泛活检联合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筛查仍然是国人前列腺癌早期诊断的首选手段。
李秀平 , 蔡世昌 , 尹卫东 , 张素君 , 胡蓉 , 李兴 , Moshe , Laudon
2015, 36(7):802-804. DOI: 10.3724/SP.J.1008.2015.00802
摘要:目的:研究褪黑素受体激动剂Neu-P11对胰岛素抵抗3T3-L1脂肪细胞PKB、P-PKB的蛋白表达变化,并研究其变化机制。方法:采用“鸡尾酒”法培养与分化3T3-L1前脂肪细胞,建立胰岛素抵抗细胞模型,用Western-blot检测药物作用前后PKB, P-PKB的蛋白质表达变化。结果:胰岛素抵抗组的脂肪细胞PKB, P-PKB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药物Mel, Neu-P11均能明显增加PKB、P-PKB蛋白表达量(P < 0.05)。Luzindole能够阻断Mel, Neu-P11增加PKB的作用(P < 0.05),也能够阻断Mel增加P-PKB的作用(P < 0.05),但不能阻断Neu-P11增加P-PKB的作用。结论:褪黑素、Neu-P11可以提高胰岛素抵抗组细胞PKB, P-PKB的蛋白表达。褪黑素和Neu-P11可能是通过与褪黑素受体2结合发挥增加PKB蛋白表达作用的;褪黑素可能是通过与褪黑素受体2结合来增加P-PKB蛋白表达的。而Neu-P11提高P-PKB的蛋白表达可能是通过其他的途径,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杨虎 , 游娟 , 黄茂华 , 段栩飞 , 杨俊 , 卞红强
2015, 36(7):805-807. DOI: 10.3724/SP.J.1008.2015.00805
摘要:目的 探讨腹腔镜诊断治疗小儿小肠型肠套叠的可行性。方法 总结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用腹腔镜诊断治疗15例怀疑小肠型肠套叠的临床资料。其中证实有11例为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小肠型肠套叠(7例美克尔憩室、3例Peutz-Jegher综合征、1例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3例为原发性小肠型肠套叠,另外1例术中证实不是肠套叠,而是蛔虫性肠梗阻;手术在腹腔镜辅助下行肠套叠手法整复或病变肠管切除肠吻合术,其中蛔虫性肠梗阻中转开腹。结果 14例腹腔镜手术治疗小肠型肠套叠手术时间35~82min,平均(42.58±16.69)min,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良好,7天治愈出院,随访1~6月,无并发症。结论:腹腔镜探查是诊断治疗怀疑小儿小肠型肠套叠安全,可行,有效的方法之一。
2015, 36(7):808-810. DOI: 10.3724/SP.J.1008.2015.00808
摘要:【】 目 的 研究胆道闭锁(BA)患儿血清及肝脏中白介素-13(IL-13)的表达及意义。方 法 选取13例BA与10例胆管扩张症(CBD)患儿血清和肝脏标本进行对比研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中IL-13的表达水平。荧光定量RT-PCR技术和免疫印迹技术分别检测肝脏组织中IL-13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 果 BA组血清中IL-13表达明显低于CBD组(154.5±18.23 pg/ml vs. 268.2±19.30 pg/ml,p<0.01)。BA组肝组织中IL-13 mRNA表达明显低于CBD组(0.0150±0.0021 vs. 0.0320±0.0050,p=0.0220)。BA组肝组织中IL-13 蛋白表达亦明显低于CBD组(0.3446±0.0150 vs. 0.5765±0.0215,p=0.0122)。
胡文娥 , 陈蕾 , 李子付 , 毕晓莹 , 张永巍 , 邓本强
2015, 36(7):811-813. DOI: 10.3724/SP.J.1008.2015.00811
摘要:目的:研究脑干急性梗死所致前核间性眼肌麻痹的临床及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研究4例前核间性眼肌麻痹的临床资料、影像资料及治疗结果并结合解剖学知识进行分析。结果:本组4例全部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进行常规磁共振扫描后2例进行脑干薄层扫描,全部发现在脑桥上部背侧及四脑室顶端腹侧并靠近中线位置存在点状梗死灶。4例患者治疗后,1例治愈,3例眼球内收改善且复视明显好转。结论:前核间性眼肌麻痹存在其特有的影像学特点。头颅核磁共振均表现为脑桥上部背侧,四脑室顶端腹侧内侧纵束部位点状异常信号;脑干薄层扫描可提高病灶检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