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第36卷第9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著
    • PEP-1介导的重组肝细胞核因子4α蛋白转导对肝癌细胞的抑制作用

      2015, 36(9):929-935. DOI: 10.3724/SP.J.1008.2015.00929

      摘要 (3196) HTML (0) PDF 1.88 M (25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利用细胞穿膜肽PEP-1介导重组肝细胞核因子4α(HNF4α)蛋白进入肝癌细胞,并明确外源融合蛋白P-HNF4α对肝癌细胞的作用。方法 构建表达质粒pET28a-P-HNF4α,优化原核表达体系的诱导条件,经大量表达、亲和层析纯化及浓缩、透析后获得纯度较高的带有细胞穿膜肽PEP-1的融合蛋白P-HNF4α;P-HNF4α转导人肝癌细胞,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其穿膜效率,核质分离和细胞免疫荧光检测P-HNF4α的亚细胞定位,Real-time PCR检测肝癌细胞基因表达,CCK-8法检测肝癌细胞增殖,细胞划痕实验及小室侵袭实验检测P-HNF4α对肝癌细胞转移能力的影响。结果 细胞穿膜肽PEP-1成功介导融合蛋白P-HNF4α进入Huh7细胞并定位于细胞核;P-HNF4α蛋白可促进Huh7细胞肝功能基因表达,抑制干细胞相关基因表达(P<0.05或0.01),并显著抑制肝癌细胞增殖(P<0.05)、迁移(P<0.001)和侵袭(P<0.05)能力。结论 P-HNF4α可诱导肝癌细胞向成熟肝细胞分化,降低肝癌细胞的恶性程度,是诱导分化治疗肝癌的潜在手段。

    • 奈立膦酸钠对卵巢切除大鼠腰椎间盘退变的影响

      2015, 36(9):936-942. DOI: 10.3724/SP.J.1008.2015.00936

      摘要 (2336) HTML (0) PDF 1.36 M (25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奈立膦酸钠对卵巢切除大鼠骨质疏松相关腰椎间盘退变的影响。方法 3个月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n=10):假手术(Sham)组;卵巢切除+奈立膦酸钠(OVx+N)组,皮下注射奈立膦酸钠(15 μg/kg)每周2次,共6个月;卵巢切除+安慰剂(OVx+PBO)组,皮下注射相同剂量安慰剂。6个月后处死大鼠,进行骨密度(BMD)测定、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检测以及生物力学性能测试;通过组织学分析和评分确定椎间盘退化进程,并测量椎间隙高度和软骨终板厚度;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和real-time RT-PCR法测定卵巢切除大鼠椎间盘组织Ⅰ型胶原(COL-Ⅰ)、Ⅱ型胶原(COL-Ⅱ)、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及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OVx+PBO组相比,OVx+N组椎间盘骨密度、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指标以及生物学强度较好;组织学评估结果表明,OVx+N组大鼠椎间盘高度低于Sham组,软骨终板厚度高于Sham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奈立膦酸钠有利于维持椎间盘高度,延缓软骨终板钙化程度;OVx+N组的组织学评分低于OVx+PBO组(P<0.05),提示奈立膦酸钠可有效延迟椎间盘退化进程。分子生物学结果显示:与OVx+PBO组相比,OVx+N组椎间盘组织COL-Ⅰ和COL-Ⅱ水平升高(P<0.05),且MMP-1、MMP-3及MMP-13在蛋白及基因表达水平均下降(P<0.05)。结论 奈立膦酸钠能延迟卵巢切除大鼠腰椎间盘退化进程,可能与其保持腰椎结构完整性,促进COL-Ⅰ和COL-Ⅱ表达及抑制MMP-1、MMP-3、MMP-13表达有关。

    • 人主动脉夹层组织Myc associated factor X的表达及其生物学功能

      2015, 36(9):943-946. DOI: 10.3724/SP.J.1008.2015.00943

      摘要 (1965) HTML (0) PDF 1.30 M (27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人主动脉夹层组织中Myc associated factor X(MAX)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相关生物学功能。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RT-PCR和蛋白质印迹检测MAX在15例主动脉夹层组织中的表达情况。通过腺病毒载体转染人主动脉平滑肌细胞使其过表达MAX,采用Cell Counting Kit-8(CCK-8)、流式细胞仪等技术明确过表达MAX对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结果 夹层主动脉组织中MAX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主动脉组织。过表达MAX可以抑制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并促进其凋亡(P<0.05)。结论 MAX可能通过调控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凋亡诱导其丢失,进而参与主动脉夹层的发生、发展。

    • 核糖体蛋白S3a RNA干扰重组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2015, 36(9):947-951. DOI: 10.3724/SP.J.1008.2015.00947

      摘要 (2649) HTML (0) PDF 1.49 M (22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构建小鼠核糖体蛋白S3a(RPS3a)特异性RNA干扰重组慢病毒载体(Lenti-shmRPS3a),分析其对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设计针对小鼠RPS3a mRNA的4条干扰序列,合成相应的发夹序列,连接入慢病毒载体系统 pLLU2G-eGFP中构建重组质粒,将重组质粒与辅助包装质粒共转染293T细胞组装病毒,检测病毒滴度。病毒感染RAW264.7细胞后,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干扰效果,流式细胞术分析其对凋亡的影响。结果 PCR和测序证明成功构建出Lenti-shmRPS3a慢病毒载体,病毒滴度为(6~9)×107TU/mL;RT-PCR表明Lenti-shmRPS3a的沉默效率高达72.64%,蛋白质印迹法证明RPS3a蛋白表达水平降低;流式细胞术证明感染了Lenti-shmRPS3a的细胞凋亡率较对照组升高(P<0.05)。结论 表达小鼠RPS3a shRNA的慢病毒载体能有效沉默RPS3a基因表达,促进细胞凋亡。

    • 闭环肌松注射系统下二氧化碳气腹对罗库溴铵药效的影响

      2015, 36(9):952-956. DOI: 10.3724/SP.J.1008.2015.00952

      摘要 (2080) HTML (0) PDF 1.10 M (23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妇科腹腔镜手术下二氧化碳气腹对罗库溴铵药效的影响。方法 择期ASA Ⅰ~Ⅱ期妇科腹腔镜手术(L组)和开腹手术(C组)患者各29例,采用全凭静脉麻醉,靶控输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肌松采用闭环注射系统输注罗库溴铵:诱导剂量0.6 mg/kg, 维持速度1.8 μg·kg-1·min-1,增药条件设为T1恢复至15%,增药速度30 μg·kg-1·min-1。观察指标包括:罗库溴铵起效时间(T1降至0%)、第1次增药时间(T1恢复至15%)、肌松恢复指数(T1由25%恢复至75%时间)、增药次数以及单位时间输注剂量。记录诱导前(P0)、气管插管后5 min (P1)、气腹后5 min (P2)、气腹后30 min(P3)、气腹后1 h (P4)、气腹结束(P5)、拔出气管导管(P6)各时间点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心输出量(CO)、PaCO2、pH和麻醉深度BIS值。结果 L组罗库溴铵第一次增药时间长于C组[(42.1±10.7) vs (27.7±9.5) min,P<0.01],L组罗库溴铵肌松恢复指数长于C组[(13.8±6.0) vs (9.6±3.9) min,P<0.01],L组罗库溴铵单位时间药量少于C组[(5.4±0.8) vs (6.3±0.5) μg·kg-1·min-1, P<0.05],L组罗库溴铵每小时增药次数少于C组[(2.1±1.0) vs (2.8±0.9)次, P<0.05],L组CO与C组相比在P2~P4时段下降(P<0.01)。结论 二氧化碳气腹下罗库溴铵肌松作用时间延长,肌松作用恢复延迟,用药量降低,可能与气腹后CO下降有关。

    • 实时组织弹性与血清学诊断肝硬化效能的比较

      2015, 36(9):957-960. DOI: 10.3724/SP.J.1008.2015.00957

      摘要 (2303) HTML (0) PDF 1.20 M (23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比较实时组织弹性(real-time tissue elastography, RTE)技术、血清学检验诊断肝硬化的诊断价值,探讨临床非侵入性诊断肝硬化的优效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行肝切除手术或肝穿刺活检术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n=124),收集病理学结果、RTE检查和血清学检验资料。RTE用肝纤维化指数(LFI)表示;血清学检验分为直接指标和间接指标,直接指标为肝脏纤维化四项(肝纤四项),包括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 Ⅲ)、Ⅳ型胶原(Ⅳ-C);间接指标为天冬氨酸转氨酶与血小板计数的比值(AST-to-platelet ratio index, APRI)。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绘制ROC曲线比较RTE和血清指标对肝硬化的诊断效能。结果 124例患者中非肝硬化组93例(75.0%),肝硬化组31例(25.0%)。以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HA的诊断敏感度为67.7%,特异度为62.4%,准确度为63.7%;APRI指数的诊断敏感度为80.6%,特异度为49.5%,准确度为58.3%;LFI的诊断敏感度为93.5%,特异度为71.0%,准确度为76.6%。结论 LFI、HA、APRI指数对肝硬化均具有诊断价值,其中RTE测定的LFI诊断效能最高,APRI指数具有较高的敏感度但特异度最低。

    • 不同急性胃肠损伤分级下危重患者两种鼻空肠管置管方法效果的比较

      2015, 36(9):961-965. DOI: 10.3724/SP.J.1008.2015.00961

      摘要 (2465) HTML (0) PDF 1.16 M (27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比不同急性胃肠损伤(AGI)分级下危重患者两种鼻空肠管置管方法的效果,探讨AGI分级对鼻空肠管置管方法选择的指导价值。方法 前瞻性分析我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56例急性胃肠损伤患者,根据AGI分级标准分为Ⅰ级30例,Ⅱ级48例,Ⅲ级50例,Ⅳ级28例,并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行床旁超声引导下鼻空肠管置入术,对照组行床旁盲插法鼻空肠管置入术,观察AGI不同分级时两组患者鼻空肠管置管成功率、成功置入时间,分析AGI分级与置管成功率及置管时间的相关性。结果 AGI分级为Ⅰ级的患者中,两组置管成功率均较高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3.8% vs 92.9%);AGI分级为Ⅱ级、Ⅲ级的患者中,治疗组置管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GI分级为Ⅳ级患者中,治疗组与对照组置管成功率均较低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GI分级为Ⅰ级、Ⅱ级及Ⅲ级成功置管患者,治疗组置管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AGI分级为Ⅳ级患者中,治疗组平均置管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GI分级与置管成功率无显著相关性,治疗组AGI分级与置管时间呈正相关(P<0.05),对照组AGI分级与置管时间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AGI分级为Ⅰ、Ⅱ、Ⅲ级患者,超声引导下鼻空肠管置管明显优于盲插法,且前者置管时间与AGI分级正相关,提示AGI分级标准可用于指导鼻空肠管置管方式的选择。

    • 重庆汉族男性载脂蛋白B基因MspⅠ、XbaⅠ、EcoRⅠ多态性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

      2015, 36(9):966-971. DOI: 10.3724/SP.J.1008.2015.00966

      摘要 (2284) HTML (0) PDF 1.12 M (23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重庆汉族男性载脂蛋白B基因(apolipoprotein B, ApoB)MspⅠ、XbaⅠ、EcoRⅠ位点的多态性与血脂水平的关系。方法 采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血脂异常组157人和健康对照组180人载脂蛋白B基因MspⅠ、XbaⅠ、EcoRⅠ位点的多态性,并分析其与血脂水平的关系。结果 血脂异常组和健康对照组组内比较,MspⅠ 位点M+M-基因型的总胆固醇(TC)水平高于M+M+基因型[异常组:(6.54±0.58) vs (5.58±0.83) mmol/L, P<0.01; 对照组:(5.43±0.17) vs (4.39±0.62) mmol/L, P<0.01)];XbaⅠ位点X+X-基因型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分别低于和高于X-X-基因型[异常组HDL-C:(1.08±0.27) vs (1.22±0.44) mmol/L, P=0.03; LDL-C:(3.88±0.63) vs (3.46±0.83) mmol/L, P=0.01; 对照组HDL-C:(1.31±0.43) vs (1.48±0.37) mmol/L, P=0.04; LDL-C:(3.19±0.54) vs (2.94±0.59) mmol/L, P=0.02];EcoRⅠ位点E+E-基因型的HDL-C水平低于E+E+基因型[异常组:(1.01±0.18) vs (1.21±0.43) mmol/L, P=0.01; 对照组:(1.27±0.20) vs (1.47±0.40) mmol/L, P=0.03]。血脂异常组和对照组组间比较,异常组X+X-基因型HDL-C 水平和LDL-C水平分别低于和高于对照组X+X-基因型[HDL-C:(1.08±0.27) vs (1.31±0.43) mmol/L, P=0.01; LDL-C:(3.88±0.63) vs (3.19±0.54) mmol/L, P<0.01];异常组E+E-基因型HDL-C水平低于对照组E+E-基因型[(1.01±0.18) vs (1.27±0.20) mmol/L, 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spⅠ多态性与TC呈正相关,XbaⅠ多态性与HDL-C呈负相关、与LDL-C呈正相关。结论 ApoB基因MspⅠ和XbaⅠ多态性对血脂水平有一定的影响,M+M-基因型有使TC水平升高的趋势,X+X-基因型有使HDL-C水平降低、LDL-C水平升高的趋势。

    • 安徽省成人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2015, 36(9):972-977. DOI: 10.3724/SP.J.1008.2015.00972

      摘要 (2356) HTML (0) PDF 1.17 M (22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安徽省成人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应用2010年安徽省成人慢性肾脏病调查数据,分析安徽省成人高尿酸血症患病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研究调查了安徽省18岁以上常驻居民3 800例,其中资料完整者3 374例。检出高尿酸血症患者260例,其中男性133例,女性127例,粗患病率为7.70%。经安徽省常驻人口年龄、性别校正后,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分别为7.04%、7.88%。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民族、文化程度、肥胖、饮酒、高血压、高脂血症及慢性肾脏病可能是高尿酸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高尿酸血症的危险因素与国内外研究一致,积极控制体质量和血脂、减少饮酒有助于预防高尿酸血症。

    • 心率与自觉疲劳分级在氦氧饱和潜水中潜水员机体疲劳监测中的应用

      2015, 36(9):978-982. DOI: 10.3724/SP.J.1008.2015.00978

      摘要 (2346) HTML (0) PDF 1.16 M (27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大深度氦氧饱和潜水过程中,心率(heart rate, HR)与自觉疲劳分级(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 RPE)在潜水员机体疲劳监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500 m饱和潜水系统模拟水下100 m压力环境:压力为1.1 MPa;氧分压为35~52 kPa;二氧化碳分压<0.5 kPa;高压暴露期间温度为(31.0±1.7)℃;相对湿度为(76.8±3.5)%。呼吸气体为氦氧混合气。选取6个时段检测18名潜水员的HR与RPE值,包括:(1)入舱前1天;(2)到达100 m稳压第1天;(3)100 m运动负荷至峰值;(4)100 m稳压第2天;(5)出舱后第1天;(6)出舱后第7天。所得数据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学配对t检验及相关性分析。结果 从入舱前1天至到达100 m稳压第1天,HR下降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出舱后第1天至出舱后第7天,HR升高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舱后的基础RPE值与入舱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00 m稳压阶段的运动负荷试验中,HR与RPE变化呈一致性,且峰值时测得的数据与到达100 m稳压当天基础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潜水员RPE值与HR呈高度相关(r=0.734,P<0.01)。结论 HR和RPE可以作为潜水员大深度氦氧饱和潜水时机体疲劳监测指标。

    • >综述
    •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在人胎盘中的表达及其作用

      2015, 36(9):983-987. DOI: 10.3724/SP.J.1008.2015.00983

      摘要 (2051) HTML (0) PDF 1.10 M (21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妊娠期间胎盘高表达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s, PPARs),但其生理作用尚不明确。本文从PPARs结构特点、作用机制、在人胎盘中的分布和功能,以及与病理性妊娠可能关系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揭示PPARs在人胎盘胎儿发育、妊娠维持和分娩启动等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黑素瘤细胞表观遗传学研究进展

      2015, 36(9):988-996. DOI: 10.3724/SP.J.1008.2015.00988

      摘要 (2746) HTML (0) PDF 1.14 M (25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黑素瘤是由表皮黑素细胞转化而来的恶性皮肤肿瘤,极易发生转移,具有高度的致死性。黑素瘤表观遗传学研究是目前发展较为迅速的领域,近年来在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组蛋白修饰、miRNA对靶基因的抑制作用以及lncRNA对染色质结构调节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新的研究成果,同时,由于表观遗传学改变先于临床诊断和可药物逆转的特性,为人类最终攻克黑素瘤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在黑素瘤表观遗传学研究方面的进展,以细胞周期、细胞凋亡、侵袭迁移、克隆形成、信号通路等细胞功能分析为重点,阐述黑素瘤表观遗传学改变对肿瘤发生、发展以及转移的影响,并展望了表观遗传学方法在黑素瘤预防、诊断、治疗、进展以及预后监测等方面的应用。

    • microRNA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细胞癌进化过程中的作用

      2015, 36(9):997-1002. DOI: 10.3724/SP.J.1008.2015.00997

      摘要 (2380) HTML (0) PDF 1.14 M (24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其导致的持续性炎症是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重要原因。乙肝病毒感染和炎症均可以通过调控microRNA表达影响致癌过程。表达异常的microRNA在慢性炎症恶性转化过程中起重要调控作用。部分microRNA通过促进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或炎症反应因子的表达加剧炎症反应;或通过激活肝星形细胞或产生胶原蛋白来加速纤维化过程;还可以通过打破促癌因子与抑癌因子的平衡来促进癌症的发生与发展。促炎介质可以通过调控microRNA表达等表观遗传机制,进而促进HBV诱导肝细胞癌的进化发育过程。本文初步探讨了持续性炎症导致microRNA表达异常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机制和异常表达的microRNA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细胞癌中的作用。

    • >短篇论著
    • 阿达木单抗治疗中重度斑块型银屑病疗效观察及血清维生素D水平变化

      2015, 36(9):1003-1006. DOI: 10.3724/SP.J.1008.2015.01003

      摘要 (3361) HTML (0) PDF 1.09 M (25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阿达木单抗治疗中重度斑块型银屑病患者疗效,以及治疗前后患者血清25(OH)D水平变化。方法 选择临床确诊的中重度斑块型银屑病并经常规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42例,给予阿达木单抗皮下注射,第0周80 mg,第1~12周隔周给药40 mg。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清25(OH)D水平变化以及银屑病面积与严重程度指数(psoriasis area and severity index, PASI)、医生整体评价(physician global assessment,PGA)、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ermatology life quality index, DLQI)评分。结果 41例患者完成试验,第12周达到PASI评分改善75%(PASI75)的患者有32例(78.0%),未达到PASI75的患者有9例(22.0%),PASI、PGA、DLQ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血清25(OH)D水平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阿达木单抗治疗中重度斑块型银屑病疗效显著,治疗后患者血清25(OH)D水平较治疗前有所升高,二者可能存在一定的联系,内在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

    • 老年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2015, 36(9):1007-1011. DOI: 10.3724/SP.J.1008.2015.01007

      摘要 (2306) HTML (0) PDF 1.27 M (22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DPN)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的变化及其检测的临床应用。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多色荧光分析法,对20例初诊老年2型DPN患者(DPN组)、20例初诊老年T2DM不伴并发症患者(T2DM组)及20例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对照者(CON组)外周血中Treg细胞进行测定,对各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比较。结果 与CON组相比,DPN组和T2DM组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3+ Treg细胞数量均减少(P<0.05),且DPN组少于T2DM组患者(P<0.05)。DPN组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3+ Treg细胞比例与密歇根神经病变筛查量表(Michigan neuropathy screening instrument, MNSI)评分呈负相关,但无统计学意义;与密歇根糖尿病神经病变评分量表(Michigan diabetic neuropathy score, MDNS)评分负相关,有统计学意义(r=-0.339,P<0.05)。结论 老年DPN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3+ Treg细胞数量减少,可能在DPN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一定作用。

    • 131I治疗后早发甲减及难治性甲亢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2015, 36(9):1012-1015. DOI: 10.3724/SP.J.1008.2015.01012

      摘要 (2055) HTML (0) PDF 1.12 M (22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行131I治疗后出现早发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及难治性甲亢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单次行131I治疗后3个月内发生甲减的甲亢患者和难治性甲亢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并与同期的对照组患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共纳入246例甲亢患者,早发甲减组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难治性甲亢组病程、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RAb)、3 h摄碘率、口服131I剂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促甲状腺激素(TSH)和TPOAb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 TPOAb水平与131I治疗后早发甲减关系密切;难治性甲亢患者病程更长,FT3、FT4、TRAb水平更高。

    • 生物瓣置换术后早期衰败原因分析与应对策略:3例报告并文献回顾

      2015, 36(9):1016-1020. DOI: 10.3724/SP.J.1008.2015.01016

      摘要 (2178) HTML (0) PDF 1.35 M (26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生物瓣置换术后早期衰败(EBF)原因并探讨应对策略。方法 回顾长海医院2001年1月到2014年1月间接受生物瓣置换术后EBF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利用PubMed以"bioprosthesis"、"heart valve prosthesis"、"early failure"、"bioprosthesis failure" 为关键词对1994年至2014年间发表的EBF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并回顾分析。结果 2001年1月至2014年1月间长海医院收治的650例生物瓣置换术者中有3例发生EBF(占0.5%),EBF原因分别为自身瓣叶粘连、代谢综合征导致生物瓣早期钙化、早期生物瓣血栓形成。文献回顾收集14例EBF病例,其中生物瓣与自身瓣叶粘连6例(42.9%);患者本身代谢异常3例(21.4%);术后早期生物瓣血栓形成2例(14.3%);慢性炎症反应2例(14.3%);手术操作不当1例(7.1%)。结论 EBF较少见,其形成原因复杂多样,应根据患者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 内分泌干扰物双酚A和邻苯二甲酸二乙酯与婴幼儿女童乳房早发育的相关性

      2015, 36(9):1021-1024. DOI: 10.3724/SP.J.1008.2015.01021

      摘要 (2153) HTML (0) PDF 1.14 M (22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内分泌干扰物(endocrine disrupting compounds,EDCs)与0~3岁婴幼儿女童乳房早发育(premature thelarche,PT)的相关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3年8月至2014年6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科就诊并诊断为单纯乳房发育的女童60例为病例组,正常健康女童60例为对照组。分别由家长填写调查问卷并对其进行B超检查。由专业实验人员采集女童血清,测定其雌二醇(estradiol,E2)、促卵泡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促黄体激素(luteinizing hormone,LH)、双酚A(bisphenol A,BPA)和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iethyl phthalate,DEP)等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病例组较对照组的年龄、FSH和LH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745、0.721、0.195),而病例组的E2分泌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65,P=0.017);病例组的BPA以及DEP的含量均远远高于对照组[(272.9±101.3) μg/L vs (21.8±18.4) μg/L;(0.8±0.3) mg/L vs (0.3±0.1) 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0)。病例组的BPA与DEP存在正相关性(r=0.601,P=0.002),而对照组患者血清中的两种物质无相关性(r=0.302,P=0.102);各组性激素与两种分内分泌干扰物间的数据相关系数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体内雌激素水平以及BPA和DEP等与0~3岁女童的乳房早发育具有重要关联,且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之间无明显相关关系。

    • 多普勒彩超辐照对不同孕期胎鼠脑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

      2015, 36(9):1025-1028. DOI: 10.3724/SP.J.1008.2015.01025

      摘要 (2073) HTML (0) PDF 1.46 M (25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采用多普勒彩超辐照不同孕期大鼠,观察超声对胎鼠脑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 采用多普勒彩超照射不同孕期大鼠(孕12 d、15 d、18 d) 30 min,仪器采用PREIRUS型彩色电脑声像仪,照射条件:EUP-LTM4探头,二维频率5.0 MHz,组织热指数(Tis)=0.4,机械指数(Micd)=1.2。照射后24 h取胚胎脑组织标本,利用透射电镜(TEM)观察细胞器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经过多普勒彩超辐照30 min后,孕期12 d胎鼠神经元细胞器超微结构改变不明显,偶见线粒体嵴溶解,内质网未见明显扩张,细胞核形状较规则,胞质中有较小的空泡出现;孕期15 d胎鼠神经元细胞器超微结构改变明显,细胞器损伤程度重于12 d胎鼠;孕期18 d胎鼠可见明显超微结构改变,内质网明显扩张,细胞核形态严重不规则,线粒体嵴溶解更明显,核周间隙扩张,胞质中出现较大空泡。结论 多普勒彩超辐照对不同孕期胎鼠脑组织中细胞器超微结构的影响不同,胎鼠孕期越早,相同的辐照对其影响越小。

    • 瑞舒伐他汀钙片剂的处方工艺及稳定性

      2015, 36(9):1029-1033. DOI: 10.3724/SP.J.1008.2015.01029

      摘要 (2349) HTML (0) PDF 1.09 M (30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获得重现性好、质量稳定的瑞舒伐他汀钙片处方和工艺。方法 筛选合适的处方,分别采用高速搅拌制粒和沸腾床制粒制备舒伐他汀钙颗粒,考察对颗粒性质、压片特性和溶出度等质量的影响,考察所选处方和制备工艺的重现性,并进行制剂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 高速搅拌制粒比沸腾床制粒工艺更优;按筛选的处方工艺制备的3批中试样品满足质量要求;其溶出度与原研药"Crestor"溶出行为相似;光照、湿度和温度影响瑞舒伐他汀钙片剂的稳定性。结论 所筛选的处方和工艺重现性良好、质量稳定。

    • 基于PubMed数据库瘙痒研究文献计量学分析

      2015, 36(9):1034-1038. DOI: 10.3724/SP.J.1008.2015.01034

      摘要 (2431) HTML (0) PDF 1.22 M (26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全球瘙痒相关文献特点和分布,了解研究现状,为更好地开展瘙痒相关研究提供思路和依据。方法 利用汤森路透的TDA软件分析PubMed数据库1970年以来收录的瘙痒相关文献的时间、国家、期刊、作者和高频主题词分布,并制作作者合作网络图。结果 瘙痒相关文献始于1843年,1970至1980年间发表量相对稳定,之后发表量稳步增长。美国和德国在瘙痒研究领域的论文具有领先优势,日本、英国、意大利和法国的发文量也较多。刊载瘙痒研究文献最多的期刊是《美国皮肤病学会杂志》、《英国皮肤病学杂志》和《皮肤病学文献杂志》。发文量最多的作者分别是美国维克森林大学医学院的Yosipovitch G、德国Maennedorf地区医院重症监护医学与麻醉科的Staender S和德国慕尼黑大学过敏与皮肤科的Ring J。瘙痒研究的高频主题词涉及瘙痒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结论 美国和欧洲国家仍是相关领域的研究大国,中国在该领域的学术影响力有待提高。瘙痒相关疾病的临床诊治是该研究领域的主要方向。

    • >研究简报
    • 老年非惊厥性癫(疒间)持续状态5例临床分析

      2015, 36(9):1039-1041. DOI: 10.3724/SP.J.1008.2015.01039

      摘要 (2022) HTML (0) PDF 1.19 M (24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由于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NCSE)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容易被误诊,而老年患者基础疾病多,使其诊断治疗更为困难。本研究主要是探讨老年NCSE的临床表现、治疗及视频脑电图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诊治过的5例老年NCSE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脑电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例患者发作时均表现为行为异常。3例患者既往有脑梗死后癫痫病史,1例患者因NCSE发作来诊,诊断为颅内感染。1例既往癫痫病史。5例病人发作时视频脑电图均表现为持续性痫样放电。发作时5例患者静脉滴注地西泮效果良好。5例患者根据癫痫发作形式予不同抗癫痫药物,控制尚可。结论:老年NCSE患者精神行为异常仍为其主要表现,长程视频脑电图监测为疾病的诊断提供可靠依据,合理使用抗癫痫药物疗效显著。地西泮静脉缓慢滴注对老年NCSE患者同样适用。

    • 子宫绒毛叶状分割性平滑肌瘤伴发静脉内平滑肌瘤病(附1例报告)

      2015, 36(9):1042-1045. DOI: 10.3724/SP.J.1008.2015.01042

      摘要 (2078) HTML (0) PDF 1.33 M (28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子宫绒毛叶状分割性平滑肌瘤伴发静脉内平滑肌瘤病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方法 对1例子宫绒毛叶状分割性平滑肌瘤伴发静脉内平滑肌瘤病的病例进行病理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42岁,体检B超发现子宫肌层15cm×13cm×10cm大小占位,临床拟诊断子宫肉瘤。肉眼观肌壁内一不规则肿块,向浆膜外突起似胎盘绒毛样外观。镜下肿瘤主要有分化良好的平滑肌细胞、大小不等呈丛状分布的血管组成,周围基质水肿明显。同时在子宫肌层的静脉血管内有形态良好的平滑肌增生,未见超出血管外。手术行子宫及右侧输卵管切除,术后随访6月未复发。结论 子宫绒毛叶状分割性平滑肌瘤伴发静脉内平滑肌瘤病又称为绒毛叶状水泡状静脉内平滑肌瘤病,是一类非常罕见的平滑肌瘤,预后良好。由于奇特的大体外观容易诊断错误导致过度治疗,因此掌握此类良性平滑肌瘤的病理特征以防过度治疗。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重要通知
友情提醒: 近日发现论文正式见刊或网络首发后,有人冒充我刊编辑部名义给作者发邮件,要求添加微信,此系诈骗行为!可致电编辑部核实:021-81870792。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