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第37卷第1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著
    • 软聚硅酮敷料联合藻酸钙敷料用于烧伤后皮肤移植供皮区的疗效观察

      2016, 37(11):1321-1324.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11.1321

      摘要 (2052) HTML (0) PDF 2.22 M (20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软聚硅酮敷料联合藻酸钙敷料应用于烧伤后皮肤移植供皮区的疗效。方法 将80例烧伤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39)和对照组(n=41)。试验组供皮区内层覆盖藻酸钙敷料(德湿康敷料),外层覆盖软聚硅酮敷料(美皮康);对照组供皮区内层覆盖洗必泰油纱,外层覆盖多层无菌纱布。评价两组患者供皮区的创面愈合、疼痛改善及瘢痕形成情况。结果 术后第7、10、12天试验组创面愈合率[(51.31±7.09)%、(78.77±8.80)%、(96.44±3.24)%]均高于对照组[(45.85±5.54)]%、(73.63±7.73)%、(93.12±4.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10.95±1.41)d vs(11.93±1.44)d,P<0.01]。术后第1、3、7、10天试验组视觉模拟评分(VAS)为5.36±1.21、4.29±1.25、4.00±0.46、1.00±0.45,均低于对照组(7.34±1.34、5.89±1.39、4.50±0.74、1.35±0.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创面愈合后第1、3、6、12个月试验组温哥华瘢痕评价(VSS)评分(3.82±1.47、6.00±1.61、3.77±2.28、2.59±1.39)均低于对照组(5.80±1.68、7.80±1.65、5.24±1.67、4.05±1.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软聚硅酮敷料与藻酸钙敷料联合应用可以显著提高供皮区创面愈合率、缩短创面愈合时间、缓解换药疼痛、改善愈合质量,有望成为有效的保护供皮区的临床治疗手段之一。

    • 布鲁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联合硼替佐米对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

      2016, 37(11):1325-1332.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11.1325

      摘要 (2483) HTML (0) PDF 3.85 M (19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ruton’s tyrosine kinase,BTK)抑制剂依鲁替尼(ibrutinib)和AVL-292单药及联合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对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系H929和RPMI8226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用不同浓度的依鲁替尼、AVL-292单药以及联合硼替佐米处理H929、RPMI8226细胞。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药物处理前后细胞内BTK信号通路蛋白及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依鲁替尼和AVL-292均可抑制H929、RPMI8226细胞增殖,其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依鲁替尼对H929、RPMI8226细胞48 h的半数抑制浓度(median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分别为(10.41±3.29)μmol/L和(51.65±13.58)μmol/L,AVL-292对H929、RPMI8226细胞48 h的IC50分别为(7.77±2.99)μmol/L和(6.44±1.06)μmol/L。不同浓度的依鲁替尼(5、10 μmol/L)和AVL-292(5、10 μmol/L)分别与不同浓度的硼替佐米(5、10、20、50 nmol/L)联合应用对H929、RPMI8226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均高于相应浓度单药组(P<0.05,P<0.01),不同组合的协同系数R均>1.0。10 μmol/L依鲁替尼、10 μmol/L AVL-292和20 nmol/L硼替佐米单独作用48 h后,H929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15.12±1.59)%、(18.23±6.38)%和(10.71±1.62)%,均高于对照组[(6.46±1.18)%;P<0.05,P<0.01];RPMI8226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9.29±1.44)%、(15.01±4.99)%和(7.58±1.13)%,10 μmol/L依鲁替尼和10 μmol/L AVL-292单药组与对照组[(5.54±1.6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0 μmol/L依鲁替尼和10 μmol/L AVL-292分别与20 nmol/L硼替佐米联合后,H929细胞凋亡率分别为(40.31±3.94)%和(51.55±6.39)%,RPMI8226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1.86±1.93)%和(43.23±4.03)%,均高于相应单药组(P<0.01)。10 μmol/L依鲁替尼单药和10 μmol/L AVL-292单药作用24 h后,H929细胞内BTK、NF-κB p65、Akt和ERK的磷酸化水平及Bcl-xL蛋白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cleaved caspase-3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升高(P<0.01);两药分别联合20 nmol/L硼替佐米后,对上述蛋白的调节作用均较相应单药组增强(P<0.05,P<0.01)。结论 BTK抑制剂依鲁替尼和AVL-292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系H929、RPMI8226有增殖抑制和凋亡诱导作用,并与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有协同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细胞内BTK活性及下游NF-κB、Akt、ERK信号通路活性,下调抗凋亡蛋白Bcl-xL表达、激活caspase-3依赖的凋亡途径有关。

    • 消痰散结方为基础的中药辨证治疗对中晚期胃癌生存质量的影响

      2016, 37(11):1333-1337.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11.1333

      摘要 (2123) HTML (0) PDF 2.31 M (16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消痰散结方对中晚期胃癌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非随机同期对照试验方法,根据自愿原则,将患者分为中药组(消痰散结方治疗组)和化疗组。中药组根据辨证,以消痰散结方为基础,随证加减,每日1剂,晚期胃癌患者至少连续服用3个月,胃癌根治术患者至少连续服用6个月;化疗组采用氟尿嘧啶类化疗药物进行化疗,疗程为3~6个周期。测定患者的生存质量调查问卷(QLQ-C30)评分、卡氏(KPS)评分、体质量变化及毒性反应情况。结果 中药组患者的生存质量优于化疗组,在缓解疲倦、失眠、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以及情绪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的治疗费用也较化疗组低(P<0.05),未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中药组的总体健康状况也优于化疗组(P<0.05)。中药组患者KPS评分以及体质量管理均优于化疗组(P<0.05),中药组的毒性反应轻于化疗组(P<0.05)。结论 消痰散结方可以改善中晚期胃癌患者的生存质量,维持体能状态和体质量,且毒性反应轻微。

    • 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研究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皮质代谢物组水平变化的分子机制

      2016, 37(11):1338-1347.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11.1338

      摘要 (2223) HTML (0) PDF 4.39 M (19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脑卒中大鼠脑皮质代谢物组水平与脑缺血再灌注时间的关系,探讨缺血再灌注损伤导致的脑皮质代谢紊乱的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大脑中动脉闭塞法(MCAO)制备大鼠局灶性左脑缺血的脑卒中模型,运用基于核磁共振的代谢物组分析技术,研究MCAO大鼠脑缺血再灌注3、6、24 h时左脑皮质代谢物水平变化。结果 大鼠左脑皮质缺血再灌注3 h时出现能量不足、糖酵解加剧、神经递质紊乱等代谢途径的改变,再灌注6 h时因机体自身调节作用,上述现象均有所缓解;然而再灌注24 h时,能量代谢、无氧酵解、神经递质代谢紊乱等均加重。结论 再灌注不同时间点引起了不同程度的大脑皮质代谢紊乱,该结果将有助于探索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分子机制,可为临床上调控脑卒中发生后不同时间点的代谢紊乱提供理论基础。

    • PCM修饰脂质体的制备及心肌靶向性初步评价

      2016, 37(11):1348-1352.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11.1348

      摘要 (1995) HTML (0) PDF 2.60 M (23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制备心肌特异性靶向肽PCM修饰的载增强绿色荧光蛋白表达质粒(pEGFP)的脂质体(PCM-LIP),并初步考察其心肌靶向性。方法 采用薄膜分散-超声法,以PCM为配体,DOTAP为阳离子脂质材料制备脂质体,PCM-LIP与pEGFP室温孵育制备载质粒的脂质体。对PCM连接方法进行优化,测定PCM的连接率,并考察脂质体的载药能力、形态、粒径分布、电位及其在磷酸盐缓冲液(PBS)中的稳定性。通过倒置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考察脂质体转染心肌细胞H9c2的效果,表征其心肌靶向性,筛选PCM的最佳用量。结果 PCM通过插入法连接,用量为脂质的3%,与pEGFP孵育后的PCM-LIP呈圆球形,粒径为(261.9±2.2)nm,zeta电位在为(-5.0±0.6)mV,在PBS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其对心肌细胞的转染效率高于未修饰的脂质体(P<0.05)。结论 PCM可提高脂质体对心肌细胞的转染效率,PCM-LIP具有良好的心肌细胞靶向性。

    • 可生物降解多肽基因载体的构建与体外评价

      2016, 37(11):1353-1359.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11.1353

      摘要 (2341) HTML (0) PDF 3.62 M (17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制备一种应用于基因递送系统的硫辛酸修饰的聚精氨酸多肽纳米复合物,并考察其对人胚肾细胞系HEK293细胞的转染效率及细胞毒性。方法 以不同量的半胱氨酸作为交联剂,合成4种不同交联度的还原性硫辛酸修饰的交联聚精氨酸组氨酸(LHRss),利用1H NMR和凝胶色谱鉴定合成的LHRss。取质粒DNA(pDNA)和LHRss以不同氮磷比(N/P)自组装形成纳米复合物,用粒度测定仪测定复合物的粒径和zeta电位,凝胶阻滞电泳测定载体LHRss对pDNA的包裹能力。用LHRss/pDNA纳米复合物与HEK293细胞共同培养,考察不同交联度复合物的细胞摄取情况及相关基因转染情况,并测定不同纳米复合物对HEK293细胞的细胞毒性。结果 通过结构鉴定确定LHRss多肽合成成功。组装形成的纳米复合物粒径分布均匀,N/P≥40时LHRss3/pDNA及LHRss4/pDNA复合物的zeta电位均大于30 mV。凝胶阻滞电泳结果显示N/P值为5时,LHRss3可完全包裹pDNA。当N/P值为40时,HEK293细胞对LHRss3/pDNA的摄取及转染效率高于其他3种复合物及单体硫辛酸修饰的聚精氨酸组氨酸(LHR);其中LHRss3/pGL3复合物的平均荧光强度约为LHR/pGL3复合物的3.98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毒性实验显示LHR/pGL3及不同交联度LHRss/pGL3转染HEK293细胞24 h后,细胞存活率均在80%以上,其毒性作用均低于bPEI-25K(20 μg/mL bPEI-25K转染细胞24 h后细胞存活率为25%左右,P<0.05)。结论 制备的硫辛酸修饰的聚精氨酸多肽纳米复合物有望成为一种高效的基因载体。

    • 颅内前循环巨大动脉瘤的个体化显微手术治疗(附22例报告)

      2016, 37(11):1360-1365.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11.1360

      摘要 (2051) HTML (0) PDF 2.80 M (18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颅内前循环巨大动脉瘤的个体化显微手术治疗方案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至2016年5月间收治的经显微手术治疗的22例颅内前循环巨大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其中破裂动脉瘤9例,未破裂动脉瘤13例。手术方式包括:直接夹闭5例,动脉瘤切开、瘤壁塑形12例,动脉瘤切除加脑血管重建2例,动脉瘤孤立术2例,颈内动脉颅外段结扎1例。采用Glasgow预后评分法(GOS)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出院时恢复良好、恢复正常生活的患者(GOS 5分)有14例,轻度病残(GOS 4分)5例,重度病残(GOS 3分)2例,死亡(GOS 1分)1例。21例生存患者术后随访3~118个月,平均随访(39±30)个月,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或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结果显示动脉瘤均消失。GOS评估恢复良好者17例,轻度残疾2例,重残1例,死亡1例。本组病例致死率为9.1%(2/22),致残率为13.6%(3/22)。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显示,术中是否行微血管多普勒(MVD)监测有统计学意义(P=0.036),而年龄(P=1.324)、性别(P=2.346)、动脉瘤大小(P=0.856)、Hunt-Hess分级(P=0.196)、动脉瘤是否破裂(P=0.172)等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颅内前循环巨大动脉瘤患者的治疗需要详细的术前评估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术者的经验与技巧配合良好的术中监测是保证满意的显微手术治疗效果的基础。

    • 胰腺实性-假乳头瘤51例外科诊治分析

      2016, 37(11):1366-1372.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11.1366

      摘要 (2073) HTML (0) PDF 3.07 M (18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总结胰腺实性-假乳头瘤(SPNP)临床特点,探讨其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收集2008年9月至2012年6月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胰腺外科收治的51例SPNP患者的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SPNP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术式选择。根据肿瘤质地将患者分为实性组与囊实性组行病例-对照研究,分析肿瘤质地与侵袭性病理学表现的相关性。结果 51例患者中,45例为女性、6例为男性(7.5:1);平均发病年龄为33.5±10.8(8~53)岁。临床表现以体检发现肿瘤(43.1%,22/51)、腹部疼痛(31.4%,16/51)及饱胀不适(13.7%,7/51)为主,其余包括腹部扪及包块(5.9%,3/51)和恶心呕吐(5.9%,3/51)。肿瘤直径为1~37.8 cm,平均(6.3±5.8)cm;肿瘤位于胰头者12例(23.5%)、胰颈14例(27.5%)、胰体尾25例(49.0%)。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胰十二指肠切除术5例,保留幽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5例,胰腺节段切除术7例,脾+胰体尾切除术21例,保脾胰体尾切除术7例,肿瘤局部切除术6例。仅1例患者CA19-9水平轻度升高,其余患者肿瘤标记物均在正常范围内。病理检查结果证实15例有侵袭性病理学表现。病例-对照研究结果示实性肿瘤质地与胰腺实质浸润(P<0.01)、细胞异型性(P<0.01)及周围神经浸润(P<0.05)等高度侵袭性病理学表现相关。51例患者中6例失访,余45例随访时间26~74个月,随访期内患者均存活,且无明显复发或转移证据。结论 SPNP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肿瘤,手术治疗是目前主要的有效治疗方式,且较小术式更为适合,术后预后良好。实性肿瘤质地与胰腺实质浸润、细胞异型性及周围神经浸润等侵袭性病理学表现相关。

    • CD38基因敲除对小鼠脾脏B细胞炎性因子产生的影响

      2016, 37(11):1373-1377.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11.1373

      摘要 (2126) HTML (0) PDF 1.12 M (20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CD38基因敲除小鼠脾脏中B细胞的数量及B细胞中炎性因子和去乙酰化酶1(SIRT1)的表达水平,探讨CD38基因敲除对B细胞中炎性因子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小鼠尾巴CD38和新霉素(Neo)基因的DNA表达水平;磁珠阴选法分选出野生型(WT)C57BL/6和CD38-/-小鼠脾脏中的B细胞,经流式细胞仪鉴定B细胞分选纯度;实时定量PCR检测CD38和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蛋白质印迹法检测CD38及SIRT1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鉴定CD38-/-小鼠,并成功分选出WT和CD38-/-小鼠脾脏中的B细胞(纯度>95%)。与WT小鼠相比,CD38-/-小鼠脾脏发育障碍,脾细胞总数及其中的B细胞数量均减少(P<0.01),伴炎性因子TNF-αIL-1β mRNA表达水平下降(P<0.01),SIRT1蛋白表达水平上升(P<0.05)。结论 CD38基因敲除可引起脾脏B细胞数量减少;并可能通过激活SIRT1通路,抑制脾脏B细胞中炎性因子TNF-α和IL-1β的表达。

    • ABO血型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风险的meta分析

      2016, 37(11):1378-1386.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11.1378

      摘要 (2299) HTML (0) PDF 2.15 M (20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meta分析探讨ABO血型系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发生的关系。方法 以PubMed、EMBASE、CNKI等作为文献来源数据库,并追溯相关参考文献和引文,进行全面、系统的文献检索。收集ABO血型系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关系的文献研究,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Review Manager 5.0、Stata 11.0软件进行meta分析、敏感性分析及发表偏倚的评估。以比值比(OR)作为评估ABO血型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关系的指标,采用Egger法及漏斗图评价发表偏倚。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文献31篇。敏感性分析的结果显示Lin等的研究明显影响了系统分析的结果,剔除该研究后,重新合并OR值。Meta分析结果表明:ABO血型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发生无关(血型A:OR=0.98,95%CI 0.84~1.15,P=0.82;血型B:OR=0.93,95%CI 0.84~1.03,P=0.15;血型O:OR=1.10,95%CI 0.93~1.29,P=0.26;血型AB:OR=0.84,95%CI 0.67~1.06,P=0.14)。Egger法计算结果显示不存在发表偏倚,而漏斗图则显示存在潜在发表偏倚。亚组分析结果也显示ABO血型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发生无关。结论 ABO血型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发生无关。

    • >研究快报
    • 吴茱萸碱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大鼠在体肠吸收特征

      2016, 37(11):1387-1391.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11.1387

      摘要 (2183) HTML (0) PDF 2.63 M (18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吴茱萸碱(EVO)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EHD)的大鼠在体肠吸收特征。方法 制备EHD并测定其理化性质。将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2组,运用单向肠灌流模型对大鼠各肠段EVO的吸收情况进行考察,使用HPLC法测定EVO的含量:Lichrospher C18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甲醇:水=75:25(体积比),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25 nm,柱温35℃,并对吸收速率常数(Ka)及有效渗透系数(Peff)进行计算。结果 EHD的傅里叶红外扫描图谱中,EVO特征吸收峰减弱;差示扫描量热图谱中,EVO的吸热峰明显减小;EHD的电镜下形态与EVO和羟丙基-β-环糊精的物理混合物明显不同;肠灌流液中EVO的回收率与精密度均符合要求。EHD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中的Ka值分别为EVO的9.07、16.22、11.04、28.86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ff值分别为EVO的2.41、1.52、1.82、1.09倍,在十二指肠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其他肠段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EHD能使EVO在大鼠体内的肠吸收得到明显改善。

    • >综述
    • 肠道菌群失调与肝癌

      2016, 37(11):1392-1396.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11.1392

      摘要 (1779) HTML (0) PDF 2.31 M (19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肠道菌群在维持人体内环境稳态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与疾病的关系越来越多地受到重视,但相关病理生理学机制还远不清楚。近期的研究证实,肠道菌群失调参与肝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涉及由菌群失调引起的胆汁酸代谢改变、肝星状细胞衰老、内毒素代谢紊乱等。本文就肠道菌群失调诱导的这些变化促进肝癌发生和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指出靶向肠道菌群失调的肝癌预防策略和未来研究方向。

    • 睡眠剥夺对个体情绪的影响及其机制

      2016, 37(11):1397-1401.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11.1397

      摘要 (2390) HTML (0) PDF 2.31 M (24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睡眠对维持良好的情绪非常重要,睡眠剥夺会导致个体负性情绪的增加、正性情绪的减少。本文回顾了近年有关睡眠剥夺对个体情绪影响的文献,尝试从睡眠对大脑情绪回路、快速眼动睡眠、情绪信息加工以及能量供给和情绪背景的影响这几个方面归纳总结,力图深入理解睡眠剥夺对个体情绪影响的机制。

    • >技术方法
    • 经会阴磁共振超声三维定位靶向前列腺穿刺技术对既往穿刺阴性患者的初步应用

      2016, 37(11):1402-1405.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11.1402

      摘要 (2032) HTML (0) PDF 2.13 M (25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验证经会阴磁共振超声三维矩阵定位靶向穿刺技术对提高前列腺穿刺活检阳性率的价值。方法 选取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泌尿外科2015年2月至6月行经会阴磁共振超声三维定位靶向前列腺穿刺活检+系统性前列腺穿刺活检的患者共15例。15例患者既往有至少1次阴性穿刺的病史,有行再次前列腺穿刺活检的指证,且穿刺前多参数磁共振检查提示有可疑发生前列腺癌的位点,前列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PI-RADS)评分4~5分,根据磁共振图像对前列腺腺体中的可疑位点进行三维定位(X、Y、Z轴3个坐标)。全麻后,在经直肠超声引导下行系统性前列腺穿刺活检,后根据三维定位的坐标在经直肠超声图像中进行定位,并根据定位的位置行超声引导下的经会阴前列腺靶向穿刺活检。结果 15例患者中有14例确诊为前列腺癌(93.3%),单纯靶向穿刺活检阳性13例(86.7%),单纯系统性穿刺活检阳性6例(40.0%),系统性穿刺活检阳性而靶向穿刺活检阴性1例(6.7%),靶向穿刺活检阳性而系统性穿刺活检阴性8例(53.3%),系统性穿刺活检和靶向穿刺活检均为阴性1例(6.7%)。两种穿刺方法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结论 经会阴磁共振超声三维定位靶向前列腺穿刺技术可以准确定位并靶向穿刺磁共振显示的可疑位点,对经直肠系统性穿刺活检易漏诊的位置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但其确切的效果仍需大样本的病例验证。

    • 区域神经阻滞技术在创伤胫腓骨骨折患者麻醉中的应用

      2016, 37(11):1406-1409.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11.1406

      摘要 (2429) HTML (0) PDF 2.06 M (21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区域神经阻滞技术在未来下肢战伤麻醉救护中的价值。方法 模拟下肢战伤麻醉处理方式,为58例下肢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患者外固定支架固定及清创实施麻醉。经抗休克稳定后,将拟接受手术救治的患者随机分入P组和S组,各29例。P组患者采用神经阻滞技术,在超声引导下实施髂筋膜和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后行清创和骨折固定手术;S组则采用传统的椎管内麻醉(蛛网膜下隙阻滞复合硬膜外麻醉)方法,麻醉后接受相同的手术救治。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术中麻醉意外发生情况、麻醉效率、麻醉后持续镇痛时间和患者整体感受(视觉模拟评分)。结果 术前两组患者一般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施麻醉后,S组有20例(71%)患者循环不稳定、2例(7%)患者呼吸困难,经麻醉医师处理后稳定(1例因插管改全麻退出研究),而P组患者无一例发生麻醉并发症;P组患者从入手术室到手术前的麻醉时间短于S组(P<0.01),同时P组患者输液量低于S组(P<0.01);术后P组麻醉镇痛时间长于S组(P<0.01);患者整体感受提示P组患者从麻醉开始直至术后的舒适度优于S组(P<0.01)。结论 从安全性和整体舒适度方面比较创伤胫腓骨骨折患者的麻醉处理方式,区域神经阻滞技术优于传统的椎管内麻醉方式。

    • >海洋军事医学
    • 远海医疗后送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分析

      2016, 37(11):1410-1414.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11.1410

      摘要 (2377) HTML (0) PDF 2.71 M (17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对远海医疗后送系统进行模拟分析,探讨影响远海救治效率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系统动力学建模的主回路分析、因果关系分析等方法,构建远海医疗后送系统动力学模型。设定海外友好医院承载力为100人/d,选择伤病员单峰型流入系统,峰值分别为500、200、100人/d,对系统进行模拟。结果 模拟结果显示,伤病员数量超出海外友好医院承载力时,有较多的伤病员被延期治疗或无法得到救治;在承载力范围之内时,伤病员基本可以得到较好的救治,快速离开救治系统。结论 海外友好医院的承载能力是决定系统接纳伤病员数量的重要参数之一。

    • 南海方向部分岛礁官兵卫生服务需求调查分析

      2016, 37(11):1415-1417.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11.1415

      摘要 (2768) HTML (0) PDF 1.72 M (20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调查南海方向部分岛礁官兵疾病、训练伤、中暑、晕船以及心理健康相关情况,了解岛礁官兵这一特殊群体的医疗卫生需求及期望,改善其医疗卫生状况。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从我国南海方向抽取了7个驻岛单位的318名驻岛官兵,通过问卷发放的形式对其2周患病率、2年训练伤发生率、中暑、晕船以及心理咨询等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回收有效问卷299份,有效率94.03%。岛礁官兵2周内患病率为36.12%(108/299),2年训练伤发生率为53.51%(160/299),中暑发生率为22.41%(67/299),军事训练任务中晕船发生率为75.92%(227/299),自我感觉有心理疾病的占26.76%(80/299)。结论 作为部队中一类特殊群体,岛礁官兵卫生服务需求更高,尤其是在训练伤的防治、传染病的宣传、中暑晕船的预防等方面的卫生保障应该更有针对性,其卫生服务需求保障力度要继续加强,同时岛礁官兵心理疾病的防治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

    • >短篇论著
    • 非酮症高血糖性偏侧舞蹈病-偏侧投掷症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分析

      2016, 37(11):1418-1421.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11.1418

      摘要 (2033) HTML (0) PDF 2.08 M (22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非酮症高血糖性偏侧舞蹈病-偏侧投掷症(HC-HB)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收治的5例非酮症高血糖诱发的HC-HB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资料。患者年龄65~83(76.6±7.2)岁,其中女性4例、男性1例。结果 5例患者均为急性起病,4例表现为单侧肢体粗大的舞蹈样或投掷样不自主运动,1例表现为全身性舞蹈症。病程中最高血糖18.6~44.6(26.6±10.5)mmol/L,尿酮体阴性。脑MRI检查显示4例对侧基底节T1加权像呈高信号、1例双侧基底节T1加权像呈高信号,无水肿或占位效应,T2加权像多为等信号。3例行脑脊液检查,蛋白水平均增高,细胞数正常;其中2例IgG指数或IgG鞘内合成率增高,经积极控制血糖和服用氟哌啶醇等药物治疗后症状基本缓解。结论 非酮症高血糖性HC-HB表现为非酮症高血糖、偏侧舞蹈症-偏侧投掷症,MRI显示对侧基底节T1加权像高信号,偶累及双侧;早期诊治预后良好。

    • 高压氧预处理延缓大鼠运动性疲劳

      2016, 37(11):1422-1425.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11.1422

      摘要 (2162) HTML (0) PDF 2.19 M (18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高压氧预处理对大鼠运动性疲劳的影响。方法 将SD大鼠置于加压氧舱进行高压氧(压力250 kPa,氧气浓度≥99%)预处理,以加压氧舱内常压空气通风处理作为对照,预处理后进行负重游泳实验。通过力竭时间及血清和骨骼肌乳酸、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等指标的水平评估高压氧预处理对大鼠运动性疲劳的影响。结果 高压氧预处理后大鼠负重游泳力竭时间为(56.13±16.91)min,较常压空气组[(23.13±9.85)min]延长(P<0.01)。负重游泳20 min时,高压氧预处理组大鼠血清及骨骼肌中乳酸和丙二醛水平均较常压空气组降低(P<0.01),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均较常压空气组升高(P<0.01)。结论 高压氧预处理能够显著延缓大鼠运动性疲劳的产生。

    • 重庆市12岁儿童口腔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的多水平分析

      2016, 37(11):1426-1430.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11.1426

      摘要 (1999) HTML (0) PDF 2.35 M (17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重庆市12岁儿童口腔健康状况及个体和背景水平上的影响因素,为制定和完善重庆市儿童口腔健康干预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利用2015年《重庆市儿童口腔疾病综合干预项目效果评估》调查数据,采用多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对儿童口腔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重庆市12岁儿童的龋患率为45.5%(922/2 025),儿童的口腔健康情况在学校水平呈现聚集性(Ωu=0.412,P=0.091,α=0.1)。多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性别、每周进食糖果/巧克力1次及以上、是否同意“口腔健康对自己的生活很重要”是影响12岁儿童龋患情况的个体变量,所在学校的城乡差异是影响12岁儿童龋患情况的背景变量(P<0.05,α=0.05)。结论 儿童的性别、口腔健康认知、行为习惯和儿童所在学校间的城乡差异是影响重庆市12岁儿童龋患率的重要因素,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儿童口腔疾病综合防治工作。

    • 创伤后急性肾损伤发生及预后危险因素分析

      2016, 37(11):1431-1436.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11.1431

      摘要 (1983) HTML (0) PDF 2.60 M (17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创伤后急性肾损伤(AKI)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并分析影响AKI发生及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临床研究方法,筛选2004年1月至2014年1月解放军309医院收治的创伤患者共4 221例,统计AKI发生率和病死率,采用多变量logistic方法分析AKI发生及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按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DIGO)诊断及分级标准,AKI发生率为11.6%(489/4 221),院内病死率为46.0%(225/489);AKI越严重,院内病死率越高,KDIGO 1级、2级、3级的患者院内病死率分别为30.1%(84/279)、54.6%(53/97)、77.9%(88/113)。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增长、入院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估Ⅱ(APACHEⅡ)积分 > 17、入院损伤严重评分(ISS) > 16、严重头部伤、腹部脏器伤、横纹肌溶解、休克、呼吸系统功能障碍是AKI发生的危险因素(P<0.01),入院ISS>25、严重头部伤、KDIGO 3级和心血管、呼吸系统功能障碍是AKI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P < 0.05,P < 0.01)。结论 创伤后AKI发生率和病死率高,预防严重并发症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 外用糖皮质激素对老年性干皮症患者皮肤屏障功能的影响

      2016, 37(11):1437-1439.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11.1437

      摘要 (2236) HTML (0) PDF 1.77 M (17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价外用糖皮质激素对老年性干皮症患者皮肤屏障的影响。方法 32例老年性干皮症患者一侧前臂外用0.1%氢化可的松乳膏(实验组),每日1次,持续8周,于第0、2、4、8周进行随访评价,并以用药前后另一侧手臂作为对照(对照组)。皮肤屏障功能评价内容包括检测角质层含水量及经表皮水分丢失(TEWL)值。结果 实验后2周,实验组角质层含水量最高,而TEWL值最低。实验后8周,实验组角质层含水量高于对照组(P<0.01),且TEWL值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外用糖皮质激素对于老年性干皮症患者用药8周时,未观察到皮肤屏障功能破坏;用药2周时对皮肤屏障功能有暂时改善作用。

    • >研究简报
    • 膜性肾病合并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相关性新月体肾炎

      2016, 37(11):1440-1445.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11.1440

      摘要 (1775) HTML (0) PDF 2.92 M (17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合并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 antibodies,ANCA)相关性新月体肾炎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情况。 方法 将检索全球中英文文献的79例报告和我院1例共计80例有完整临床病理资料的MN合并ANCA相关性新月体肾炎病例纳入本研究,总结此类疾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病理特点、治疗方案和预后情况,加强对该病的认识。结果 80例病例中男性44例,女性36例,平均年龄56.8±13.1岁,平均病程3.2±3.6月,95%(76/80)的病例MN与ANCA相关性新月体肾炎同时发生,93.8%(75/80)的患者起病时合并肾功能不全,最常见的肾脏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合并急进性肾炎。所有患者均存在血清ANCA阳性,88.2%(60/68)MPO-ANCA阳性,起病时24h尿蛋白定量5.27±4.3g,血肌酐420.7±307μmol/L。肾脏病理最常见的表现为新月体形成和基底膜增厚,免疫荧光以IgG和C3沿毛细血管袢颗粒样沉积为主。激素联合环磷酰胺(cyclophosphomide,CTX)治疗可显著的改善患者预后,治疗后62.7%(32/51)的病例可达到肾功能稳定或缓解。结论 膜性肾病合并ANCA相关性新月体肾炎者较为罕见,两者发病机理的相关性尚不明确,积极的免疫抑制治疗可改善预后。

    • 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临床诊治分析(附7例报告)

      2016, 37(11):1446-1448.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11.1446

      摘要 (1940) HTML (0) PDF 2.01 M (19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AML)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7例EAML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病理、治疗和预后进行探讨和分析。其中男2例,女5例,年龄26-69岁,平均43岁,无合并结节性硬化症,6例为体检发现,1例因肉眼血尿就诊。结果 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6例术前被误诊为肾癌,1例合并后腹膜淋巴结以及肺转移,其中有3例行根治性切除术,合并转移者同时行淋巴结清扫术,3例行肾部分切除术;1例术前诊断为间叶性来源肿瘤,但由于肿瘤较大,最终行根治性切除术。术后免疫组化染色检查示肿瘤细胞HMB45和Melan-A阳性,而上皮细胞标记不同分子质量的CK和EMA均为阴性,支持EAML诊断。7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24个月,平均15.1个月。合并转移者1例术后随访提示双肺及肝脏多发转移,其余6例均无瘤存活至今。结论 EAML是一种少见的具有恶性潜能的肿瘤,部分术前难与恶性肿瘤相鉴别,手术方式选择需慎重,术后需要密切随诊。

    • 应用牵拉成骨技术治疗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疗效观察

      2016, 37(11):1449-1451.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11.1449

      摘要 (1874) HTML (0) PDF 1.72 M (19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病例报告
    • 严重钙质沉着症1例报告

      2016, 37(11):1452-1453.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11.1452

      摘要 (1903) HTML (0) PDF 1.50 M (19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重要通知
友情提醒: 近日发现论文正式见刊或网络首发后,有人冒充我刊编辑部名义给作者发邮件,要求添加微信,此系诈骗行为!可致电编辑部核实:021-81870792。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