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第37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著
    • 补体C3、补体C4和C反应蛋白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和感染中的临床价值

      2016, 37(4):397-400.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04.0397

      摘要 (2319) HTML (0) PDF 2.13 M (22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疾病活动和合并感染时的血清学特点,探讨补体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2011年至2014年在我科住院且资料完整的63例SLE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根据是否合并感染和SLE疾病活动指数(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disease activity index,SLEDAI)进行分组,比较感染组(n=20)和非感染组(n=43)以及活动组(n=44)和非活动组(n=19)CRP、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补体和免疫球蛋白的差异,并分析SLEDAI与血清学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感染组中的CRP、ESR、IgA和SLEDAI高于非感染组(P<0.05);活动组中的ESR、IgG高于非活动组,而补体C3低于非活动组(P<0.05)。相关分析发现SLEDAI与补体C3呈负相关(r=-0.666,P<0.01),而与CRP和补体C4无相关性(r=0.073, r=0.143;P>0.05)。结论 SLE患者在感染时CRP升高,C3、C4未降低或降低不明显;在疾病活动时,C3降低,C4未降低或降低不明显,CRP未升高或升高不明显。提示CRP和C3的变化对SLE患者的病情活动或感染有重要价值。

    • 溶血磷脂酸受体亚型1在溶血磷脂酸所致小鼠瘙痒中的作用

      2016, 37(4):401-404.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04.0401

      摘要 (2016) HTML (0) PDF 2.21 M (22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明介导疼痛的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ic acid, LPA)受体亚型1(LPA1)与LPA致痒的关系。方法 应用荧光定量PCR对LPA1~LPA6受体mRNA水平进行定量,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小鼠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a,DRG)神经元中LPA1受体及胃泌素释放肽(gastrin-releasing peptide,GRP)的共表达,用区分痛和痒的"面颊模型"观察面颊部皮内注射LPA1和LPA3受体拮抗剂Ki16425后再注射LPA在正常小鼠瘙痒发生中的作用。结果 LPA1受体mRNA在外周感觉神经元表达丰富;LPA1受体在代表痒神经元的GRP阳性神经元表达;正常小鼠皮内注射LPA诱发疼痛反应,抑制LPA1受体后疼痛反应明显降低(P<0.01),搔抓反应(P<0.05)明显增加。结论 LPA1受体参与了LPA的致痒效应。

    • 微量硅掺杂改性羟基磷灰石的制备及对成骨细胞功能活性的影响

      2016, 37(4):405-410.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04.0405

      摘要 (2180) HTML (0) PDF 3.09 M (19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以硅在天然骨中的含量为掺杂量制备的硅-羟基磷灰石(Si-HA)对成骨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 以水热法制备微量硅掺杂改性的Si-HA;通过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及扫描电镜观察材料表面构相;MG63细胞在材料表面分别接种培养1、6、12 h及1、4、7、14 d,通过CCK8方法分别检测MG63细胞在材料表面的黏附、增殖情况;通过DAPI染色法验证CCK8检测细胞黏附数量;并对1、4、7、14 d成骨细胞碱性磷酸酶(ALP)活性进行检测;采用RT-PCR检测成骨细胞特异性基因ALP、Ⅰ型胶原(Col-Ⅰ)、骨钙素(OC)在1、4、7、14 d的表达。结果 Si的掺杂未改变HA表面结构及组成;MG63细胞在材料表面培养6、12 h,Si-HA表面细胞附着数量明显高于HA表面(P<0.05);DAPI染色法与CCK8实验结果相同;细胞培养4、7 d时,Si-HA较HA表面的增殖细胞数量增多(P<0.05)。细胞培养4、7 d时,Si-HA材料表面ALP活性及基因表达高于HA表面(P<0.05);4、7、14 d时Col-Ⅰ基因在Si-HA表面的表达量明显高于HA表面(P<0.05)。7、14 d时,OC基因在Si-HA表面的表达量明显高于HA表面(P<0.05)。结论 以硅在天然骨中的含量为掺杂量的Si-HA能够促进MG63成骨细胞黏附、增殖,上调成骨特异性基因的表达,提高了HA材料的生物学活性。

    • 2002-2012年上海市杨浦区社区人群食管癌的发病和生存情况分析

      2016, 37(4):411-417.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04.0411

      摘要 (1911) HTML (0) PDF 2.94 M (19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阐明上海市杨浦区2002-2012年间食管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评估治疗对生存的影响。方法 系统整理2002年1月至2012年12月上海市肿瘤登记报告中杨浦区户籍人群食管癌发病和死亡资料,应用年均变化百分比(APC)模型分析患者发病的时间趋势,应用Kaplan-Meier模型并结合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2002-2012年间杨浦区共报告食管癌新发病例1184例,占同期全区恶性肿瘤的2.54%。其中男性878例,女性306例;男女发病年龄分别为(67.79±12.68)岁和(75.70±9.80)岁。食管癌男性平均粗发病率为14.39/105,显著高于女性(5.26/105,P<0.05);男性标化发病率为4.67/105,明显高于女性(1.51/105, P<0.05)。2002-2012年间杨浦区食管癌男女合计的粗发病率趋势年均下降0.4%(P<0.05),但标准化发病率无明显变化。因食管癌死亡1072例。年均粗死亡率男性为12.79/105,女性为5.02/105(P<0.05);标化死亡率男性为3.80/105,女性为1.34/105(P<0.05)。男性40岁之后,女性55岁之后发病率与死亡率均明显上升。整体中位生存时间为0.70年。手术治疗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19年,非手术治疗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0.59年(P<0.05)。食管癌患者的1~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45.30%、29.10%、22.30%、19.10%和17.80%。手术治疗组1~5年生存率分别为66.70%、47.80%、39.20%、32.60%和31.30%,显著高于非手术治疗组37.60%、22.30%、16.10%、14.10%和12.80%(P<0.05)。结论 2002-2012年间上海市杨浦区户籍人群食管癌死亡率接近发病率。男性发病率与死亡率均高于女性。手术治疗可显著延长食管癌患者的生存期,提高食管癌早期诊断水平和及时手术切除有望提高患者整体生存率。

    • 雌激素通过雌激素受体α加重大鼠炎症性肠病

      2016, 37(4):418-423.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04.0418

      摘要 (2075) HTML (0) PDF 3.15 M (20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雌激素影响大鼠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具体机制。方法 通过30%的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溶液诱导建立大鼠IBD模型,通过测定体质量、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 DAI)评分、结直肠长度、髓过氧化物酶(MPO)浓度、H-E染色指标,以确定IBD建模成功。致炎后的IBD鼠,分别应用生理盐水(500 μL)、雌激素(1 mg/kg,溶于500 μL生理盐水)、雌激素受体α(ERα)特异性激动剂PPT (3 mg/kg,溶于500 μL生理盐水)、雌激素(1 mg/kg,溶于500 μL生理盐水)+ERα特异性拮抗剂MPP (1 mg/kg,溶于500 μL生理盐水)作处理,观察大鼠炎症变化。结果 TNBS诱导大鼠IBD模型成功建立,大鼠体质量降低、DAI评分增大、MPO值增加、肠道炎症明显。与生理盐水处理组比较,用雌激素或PPT处理后加重了IBD大鼠炎症:雌激素干预后IBD大鼠体质量降低、DAI评分增大、结直肠长度缩短、肠道炎症加重;PPT干预后IBD大鼠体质量降低、DAI评分增大、结直肠长度缩短、肠道炎症加重。而MPP逆转了雌激素的促炎效应:与单独注射雌激素组比较,MPP干预后大鼠体质量增加、DAI评分降低、结直肠长度增加。结论 雌激素促进TNBS诱导的IBD的发生发展,并且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ERα来完成的。

    • “留守”对重庆市儿童生存质量的影响

      2016, 37(4):424-428.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04.0424

      摘要 (1875) HTML (0) PDF 2.28 M (17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对重庆市儿童生存质量的抽样调查,以非留守儿童为参照了解留守儿童生存质量现状,探讨影响儿童生存质量的相关因素,了解"留守"对儿童生存质量的影响,为改善儿童生存质量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对重庆市儿童进行抽样,通过入户的方式进行调查,利用PedsQL4.0儿童生存质量量表中文版测量儿童生存质量。通过计算量表得分来评价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生存质量现状,通过多因素分析探索影响儿童生存质量的因素。结果 重庆市留守儿童生存质量总分、生理功能得分、情感功能得分、社会功能得分、角色(学校表现)功能得分分别为82.50±11.56、87.03±13.58、77.55±16.05、85.64±14.85、77.05±14.22,非留守儿童上述各项得分分别为86.72±10.12、89.96±11.67、83.26±14.65、90.66±12.44、81.08±13.67,留守儿童生存质量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低于非留守儿童(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是否留守(留守状态)、年龄、家庭人均支出是影响儿童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其中是否留守影响最大,且是否留守对情感功能、社会功能和角色功能亦有重要影响。结论 消除"留守"现象是改善儿童生存质量、提高其身心健康水平的直接手段。在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尚存在差别、"留守"现象暂时无法完全消除的情况下,家庭、学校、社会应高度重视,采取相应措施,共同构建留守儿童身心健康保护网络,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 PHD锌指蛋白14敲除促进小鼠急性损伤后肾纤维化发生

      2016, 37(4):429-434.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04.0429

      摘要 (1984) HTML (0) PDF 3.20 M (25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考察肾组织PHD锌指蛋白14(PHF14)的表达变化,探讨PHF14在急性损伤后肾纤维化中的作用。方法 选用IVC级C57BL/6小鼠20只,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5)和叶酸刺激实验组(n=15),实验组又分为叶酸作用后2、14和28 d 3个亚组,每个亚组5只小鼠。实验组单次给予叶酸腹腔注射(250 mg/kg,溶媒为0.3 mol/L碳酸氢钠溶液),对照组单次给予溶媒腹腔注射。每组小鼠在预定的时间点处死,留取血清检测肌酐(SCr)和尿素氮(BUN);留取肾组织,行Masson染色验证模型,蛋白质免疫印迹法研究PHF14在急性肾损伤纤维化进程中的表达变化。利用PHF14基因敲除鼠,制作与上述相同的急性肾损伤模型,比较PHF14敲除组和未敲除组肾脏在第2、14和28天的病理变化,并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collagen 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α-SMA、collagen 1的表达规律。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各时间点小鼠SCr与BUN变化曲线提示急性肾损伤病程;肾脏病理变化显示,随叶酸作用时间的增加,肾脏逐渐进展到纤维化,提示模型制作成功。在急性肾损伤至慢性纤维化过程中,PHF14持续高表达。与野生型小鼠相比,PHF14敲除小鼠TGF-β、α-SMA、collagen 1表达较高,肾纤维化程度更重。结论 叶酸腹腔注射可成功建立急性肾损伤及损伤后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模型,PHF14的表达在叶酸促纤维化刺激后持续上调,而PHF14敲除会加重急性损伤后肾纤维化的发生,提示PHF14对肾脏纤维化进程起抑制作用,可能是内源性肾纤维化保护因子。

    • 宫腔球囊、纱条填塞以及B-Lynch缝合在预防和治疗产后出血中的作用

      2016, 37(4):435-440.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04.0435

      摘要 (2017) HTML (0) PDF 2.62 M (19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宫腔球囊填塞、纱条填塞及B-Lynch缝合3种止血措施在预防和治疗产后出血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在我院产科住院分娩,具有产后出血高危因素或发生产后出血的266例产妇,分别采用宫腔Bakri球囊填塞(114例)、纱条填塞(69例)或B-Lynch缝合术(83例)以预防或治疗产后出血。分析3种止血方法的止血效果以及不同止血时机、高危因素与止血效果间的关系。结果 宫腔Bakri球囊填塞、纱条填塞及B-Lynch缝合3种止血方法的止血成功率分别为90.4%、94.2%和92.8%,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住院时间、产后感染及子宫复旧方面3种止血方法间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宫腔Bakri球囊填塞组的手术时间[(46.08±13.8) min]短于纱条填塞组[(56.49±12.94) min]及B-Lynch缝合组[(52.36+21.11)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按止血时机分,134例预防性止血组的成功率为100%,132例治疗性止血组的成功率为84.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预防组产后感染率低于治疗组(P<0.01)。当胎盘因素和子宫因素同时存在时出血量及止血失败率均高于单因素时(P<0.01)。结论 虽然3种止血方法在止血效果、住院时间、产后感染及子宫复旧方面无差异,但Bakri球囊填塞用时最短,可作为一种应急止血方法为进一步治疗争取时间。止血成功率与采取何种外科止血方法无关,而与止血措施采取的时机相关,处理越早止血效果越好。当胎盘因素和子宫因素同时存在时,止血失败率高,应做好抢救预案,尽早采取止血措施来减少产后出血量。

    • RNA干扰RGMa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脑皮质血管再生的影响

      2016, 37(4):441-445.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04.0441

      摘要 (2101) HTML (0) PDF 2.51 M (21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RNA干扰排斥性导向分子a (repulsive guidance molecule a,RGMa)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脑皮质血管再生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R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RGMa特异性RNA干扰重组腺病毒干预组(I/R+rAd-shRGMa组)以及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空载体重组腺病毒注射组(I/R+rAd-HK组)。大鼠在脑缺血前接受腺病毒注射,然后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再灌注后2 d免疫荧光双标法定位RGMa及其受体Neogenin在血管内皮细胞上的表达。腺病毒注射后7 d,免疫组化标记CD31+的血管内皮细胞,计数大脑皮质缺血周围区微血管数;蛋白质印迹实验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蛋白表达水平;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结果 在缺血再灌注损伤后,RGMa及其受体Neogenin在CD31+细胞上均有表达。RNA干扰抑制RGMa表达后,微血管数量增多,VEGFa蛋白表达水平升高,神经功能缺损减轻。结论 RNA干扰RGMa表达可促进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缺血皮质周围区血管再生,该过程可能与脑组织VEGFa表达水平上调有关。

    • 虾青素对小鼠放射性肺纤维化的防治作用

      2016, 37(4):446-451.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04.0446

      摘要 (2124) HTML (0) PDF 3.07 M (22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虾青素对小鼠放射性肺纤维化的防治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60只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照射组、照射+虾青素组(25 mg/kg),每组2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以60Co γ射线单次16 Gy全胸照射,照射+虾青素组在照射前后每天1次灌胃各7 d。照射后1、4、8、16周处死小鼠,取肺组织进行Masson染色,检测肺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活性、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含量和羟脯氨酸(hydroxyproline, Hyp)含量,测定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 1, TGF-β1)含量。结果 小鼠受照射后肺纤维化严重程度随照后时间延长而加重,用虾青素处理后可明显减轻小鼠肺纤维化严重程度,提高肺组织SOD活力(P<0.05或P<0.01)并减少脂质过氧化产物MDA含量(P<0.05或P<0.01);抑制小鼠肺组织Hyp和血清中TGF-β1含量的升高(P<0.05或P<0.01)。结论 虾青素能够有效地减轻放射性肺纤维化,其机制可能与虾青素能够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下调促纤维化因子TGF-β1表达有关。

    • 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患者血清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中JAK2/STAT3信号通路的表达

      2016, 37(4):452-457.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04.0452

      摘要 (2672) HTML (0) PDF 2.76 M (18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Janus蛋白酪氨酸激酶2/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3(JAK2/STAT3)信号通路在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取健康志愿者、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和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患者的血清孵育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24 h,通过给予JAK2特异性抑制剂AG490阻断JAK2/STAT3信号通路,并将细胞按不同处理方式分为对照组(NC组)、单纯糖尿病组(DM组)、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组(DV组)、单纯糖尿病+AG490组(DM+AG490组)及糖尿病大血管病变+AG490组(DV+AG490组),各30例。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各组细胞JAK2、STAT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FLT1)mRNA表达水平,蛋白质印迹法检测JAK2、STAT3和磷酸化STAT3(p-STAT3)蛋白表达量。结果 与NC组比较,DM组和DV组HUVEC细胞内JAK2、STAT3mRNA和JAK2、p-STAT3的蛋白表达水平均上调(P<0.05),且DV组JAK2、STAT3 mRNA和JAK2、p-STAT3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DM组(P<0.05)。DM+AG490组和DV+AG490组的JAK2、STAT3 mRNA和JAK2、p-STAT3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低于DM组、DV组(P<0.05)。与NC组和DM组比较,DV组VEGFFLT1 mRNA的表达水平上调(P<0.05);而与DV组比较,DV+AG490组VEGFFLT1 mRNA的表达水平均下调(P<0.05)。结论 JAK2/STAT3信号通路可能参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病过程。

    • >研究快报
    • 大鼠腹膜组织增龄性衰老的分子病理学改变

      2016, 37(4):458-464.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04.0458

      摘要 (2185) HTML (0) PDF 3.05 M (20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不同年龄段大鼠腹膜结构的改变,寻找腹膜增龄性衰老的分子病理特点。方法 1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幼年组(1个月龄)、成年组(8个月龄)、老年组(18个月龄),每组6只;取壁层腹膜行H-E染色及β-半乳糖苷酶染色,观察大鼠腹膜形态改变。半定量计算腹膜厚度、腹膜间皮细胞数及单位面积腹膜血管数;用RT-PCR及蛋白质免疫印迹法观察脏层腹膜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 1, TGF-β1)、锌指蛋白转录因子15(Krüppel like factor 15,KLF15) 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随着年龄增加,大鼠腹膜增厚,腹膜间皮细胞减少,间皮下基质血管增生明显(P<0.05)。脏层腹膜TGF-β1表达逐渐上调(P<0.05),KLF15表达逐渐减少(P<0.05)。TGF-β1表达与KLF15表达呈负相关。结论 推测TGF-β1可能在大鼠腹膜增龄性衰老过程中起到促进作用,而KLF15因子可能抑制腹膜衰老。

    • >综述
    • 循环血中长链非编码RNA作为肝癌诊断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2016, 37(4):465-470.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04.0465

      摘要 (2209) HTML (0) PDF 2.59 M (18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是一种侵袭性很强的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对肝癌进行早期诊断,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然而,目前的影像学技术和肿瘤标志物检测对肝癌早期诊断的效果还不理想。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肿瘤细胞能够向血中释放大量不被核糖核酸酶降解的RNAs,并且这些RNAs的含量足以用于定量分析。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s,lncRNAs)在肝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研究显示,循环血中某些lncRNAs表达水平的异常变化与肝癌的病程进展密切相关,提示循环血中的lncRNAs具有作为肝癌诊断标志物的潜在价值。本文就循环血中lncRNAs作为肝癌诊断标志物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Kartogenin与软骨修复的研究进展

      2016, 37(4):471-476.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04.0471

      摘要 (2004) HTML (0) PDF 2.58 M (20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骨关节炎是一种由多因素引起的退行性病变,以关节软骨退化、关节边缘和软骨下骨反应性增生为特征,而干细胞用于软骨再生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目前,一种新的小分子化合物kartogenin(KGN)被发现,它拥有极强的促软骨分化能力,能有效地促进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当KGN可明显抑制白介素1β (interleukin 1β,IL-1β)引起的细胞外基质和蛋白聚糖的减少,同时KGN对于促进软骨细胞分泌物lubricin的分泌与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TGF-β1)、骨形态发生蛋白7(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7,BMP-7)具有协同作用,此外,KGN还促进腱-骨连接处形成软骨样组织,并且与壳聚糖结合的KGN较未结合的KGN成软骨能力更强。本文就KGN对于软骨修复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纳米载体靶向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治疗肿瘤新策略

      2016, 37(4):477-481.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04.0477

      摘要 (1945) HTML (0) PDF 2.29 M (27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 associated macrophage,TAM)占实体肿瘤质量的50%左右,是肿瘤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促进肿瘤生长、刺激血管生成和抑制免疫反应等。将TAM作为治疗靶点,实现纳米载体在瘤内合理分布以及有效抑制肿瘤的目的,是新型纳米载体的研究方向。本文简述TAM在传递纳米载体方面的优势,列举药物靶向TAM治疗肿瘤的应用实例,阐明巨噬细胞介导的药物传递方式以及靶向TAM的治疗策略是未来治疗肿瘤的一个新方向。

    • 嵌合抗原受体修饰T细胞在实体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2016, 37(4):482-487.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04.0482

      摘要 (3321) HTML (0) PDF 2.58 M (23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CAR)是一种人工修饰的T细胞表面受体,它可以模拟天然的T细胞受体(T cell receptor, TCR)的功能。使用转基因技术可以在T细胞表面稳定表达CAR。CAR修饰T细胞(CAR-T细胞)利用抗体的肿瘤特异性识别能力,靶向发挥T细胞的效应功能。目前CAR-T细胞在临床治疗白血病、淋巴瘤、黑素瘤等恶性肿瘤中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效果。但由于实体肿瘤的某些特点,CAR-T细胞在临床治疗实体肿瘤的实践中存在部分障碍。随着研究的深入,三代CAR-T细胞、双重特异性CAR-T细胞等的应用将为CAR-T细胞临床治疗实体肿瘤开拓道路。本文就近年来CAR-T细胞在实体肿瘤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 低氧诱导因子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2016, 37(4):488-492.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04.0488

      摘要 (2085) HTML (0) PDF 2.30 M (27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RI)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理生理过程,缺血缺氧是其主要影响因素。低氧诱导因子(hypoxia-inducible factors, HIF)是一组对细胞缺氧反应性和适应性至关重要的转录因子,缺氧环境下会导致HIF激活,从而提高细胞对机体缺氧的耐受能力。HIF在IRI中的作用已成为当今研究热点,阐明其作用机制,不仅有利于减轻IRI,还可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探讨HIF在其他病理生理过程的作用。本文对HIF的结构、功能及其在IRI中的具体作用及相关机制进行了综述。

    • >技术方法
    • 盐酸坦索罗辛缓释微丸的工艺研究

      2016, 37(4):493-497.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04.0493

      摘要 (2164) HTML (0) PDF 2.53 M (27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丙烯酸树脂包衣制备盐酸坦索罗辛缓释微丸。方法 以EUDRAGIT® NE 30 D作为主要缓释材料,配以EUDRAGIT® L 30 D-55和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 Methocel® E3作为释放调节剂,用流化床底喷先载药空白糖丸,而后进行该单层缓释包衣,制备盐酸坦索罗辛缓释微丸。采用Box-Behnken三因素三水平试验设计,优化缓释层组方中影响微丸释放的3个非线性影响因素:Methocel® E3在聚合物中的百分比、EUDRAGIT® L 30 D-55干聚物在聚合物中的百分比和聚合物总增重,以小丸在2、3和5 h的体外累积释放度作为考察指标,并以2 h释放在12%~39%、3 h释放在44%~70%和5 h释放>70%为优化范围。结果 优化后确定了丙烯酸树脂为主的三种材料协同控制药物释放的单层缓释包衣处方中三因素水平为聚合物总增重为12%,其中EUDRAGIT® L 30 D-55和Methocel® E3分别为总干聚物的7%和2%(均以干聚物计)。通过优化配方制得的盐酸坦索罗辛缓释微丸的体外释放度实际值接近预测值,并通过相似因子f2法比较,与市售制剂(Harnal®)缓释胶囊微丸体外释放行为具有良好的相似性(3批样品的f2分别为71、73、80)。结论 本研究处方工艺简便、重现性和稳定性均良好。

    • >海洋军事医学
    • 海战战斗应激减员影响因素量化指标体系研究

      2016, 37(4):498-501.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04.0498

      摘要 (2176) HTML (0) PDF 1.97 M (25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海战时影响战斗应激减员的相关因素及各因素的重要程度,为预计海战战斗应激减员情况提供依据。方法 从军事医学心理学、军队卫生勤务学等领域选取咨询专家,设计两轮专家调查问卷,按照德尔菲专家咨询法(Delphi method)的要求建立量化指标体系。经过两轮咨询,根据专家反馈意见修改指标名称及内涵,并运用专家赋值法确定指标的权重。结果 两轮咨询问卷回收率均为100%,专家权威程度均在0.8以上。构建了海战战斗应激减员影响因素的三级指标体系,确定了一级指标3项、二级指标11项、三级指标51项,并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结论 本研究结果可作为未来海战战斗应激减员预测的依据,并为相关部门做好卫勤保障工作提供参考。

    • 潜艇艇员与潜艇岸勤人员注意力对照研究

      2016, 37(4):502-504.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04.0502

      摘要 (2607) HTML (0) PDF 2.55 M (18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对照研究探讨潜艇环境对艇员注意集中和注意分配能力的影响。方法 运用注意力集中能力测定仪(EP701C)和注意分配仪(EP708A)分别测量潜艇艇员和潜艇岸勤人员靶标跟踪在靶时间、脱靶次数、简单反应时、复杂反应时、操作正确次数等指标,并对两组人员各指标所测数据进行比较。结果 注意集中测试中,潜艇艇员一期士官(3年≤ 兵龄≤ 5年)脱靶次数多于潜艇岸勤人员一期士官(t=2.03,P<0.05);潜艇艇员多期士官(兵龄>5年)在靶时间低于潜艇岸勤人员多期士官(t=2.27,P<0.05),脱靶次数多于潜艇岸勤人员多期士官(t=2.12,P<0.05)。注意分配测试中,潜艇艇员一期士官和多期士官双任务测试操作正确次数分别少于潜艇岸勤人员一期士官(Z=7.03,P<0.01)和多期士官(Z=7.74,P<0.01)。结论 总体上潜艇艇员注意力显著差于潜艇岸勤人员,上艇3~5年是艇员注意力受到或开始受到影响的重要时期。

    • >短篇论著
    • 经皮介入封堵治疗70例冠状动脉瘘疗效分析——单中心经验

      2016, 37(4):505-508.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04.0505

      摘要 (1686) HTML (0) PDF 2.05 M (23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估经皮介入封堵术治疗冠状动脉瘘的疗效,并总结单中心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5年8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成功行经皮冠状动脉瘘封堵术治疗的7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70例患者中男性42例(60.00%),女性28例(40.00%),平均年龄为(56.30±15.54)岁(15~83岁)。共有101个瘘,其中瘘管起源于左主干9例(8.91%),前降支43例(42.57%),回旋支15例(14.85%),右冠34例(33.67%);瘘终止于肺动脉79例(78.22%),右心房16例(15.84%),右心室2例(1.98%),其他4例(3.96%)。瘘管的平均直径为(3.95±2.61) mm,均封堵成功,其中使用弹簧圈封堵60例(85.71%),平均植入弹簧圈(2.55±1.76)枚;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封堵5例(7.14%),plug封堵2例(2.86%),肌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封堵2例(2.86%),封堵器的平均直径为(13.33±4.32) mm;带膜支架封堵1例(1.43%)。术后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3~5 mg/(kg·d)6个月,随访1~73个月,平均(33.94±20.93)个月,患者均未发生出血、溶血、栓塞、胸痛及其他不良反应。结论 经皮介入封堵冠状动脉瘘是安全、有效,手术创伤小,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 胃癌根治术后不常规留置胃肠减压管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分析

      2016, 37(4):509-512.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04.0509

      摘要 (2008) HTML (0) PDF 2.04 M (21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胃癌根治术后不常规留置胃肠减压管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胃肠外科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间收治的行胃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术后未常规留置胃肠减压管患者(A组)与术后常规留置胃肠减压管患者(B组)各纳入5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进食半流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A组的术后平均进食半流时间[(5.82±1.10)d vs (7.80±1.92) d]及术后平均住院时间[(6.82±1.27) d vs (9.10±3.42) d]均较B组缩短(P<0.001),B组术后发生咽喉痛的患者明显多于A组(P<0.001),而恶心呕吐、吻合口瘘、吻合口出血、切口感染、腹胀、腹腔感染及二次手术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癌根治术后不常规留置胃肠减压管是安全的,并能加快患者术后的恢复,缩短住院时间。

    • 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模型自体移植部位的比较

      2016, 37(4):513-516.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04.0513

      摘要 (2031) HTML (0) PDF 3.32 M (23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采用自体移植方法建立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模型,比较不同移植部位的建模效果。方法 取40只雌性、成熟未交配SD大鼠,将自体子宫内膜组织分别移植于卵巢、宫骶韧带及腹壁上,术后28 d手术取出移植物,测量移植物的体积和质量,对移植物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并比较不同部位的成模率。结果 卵巢部位移植物体积和质量大于其他两个部位(P<0.05),而宫骶韧带及腹壁部位的移植物体积及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个不同部位的成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移植物组织病理学相似。结论 卵巢、宫骶韧带及腹壁3个部位的自体子宫移植均可建立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病理改变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相似,但卵巢部位建模效果最佳,更有利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新的治疗方法的开发及研究。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白狼毒中月腺大戟素A的含量

      2016, 37(4):517-520.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04.0517

      摘要 (2225) HTML (0) PDF 2.16 M (22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建立白狼毒药材中月腺大戟素A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Agilent Zorbax SB-C18 (4.6 mm×150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0.1%甲酸水溶液=55:45,等度洗脱,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为290 nm,柱温25℃,进样量20 μL,运行时间为20 min。结果 月腺大戟素A与周围干扰峰达到基线分离,线性范围为4.545~227.3 μg·mL-1,相关系数r=0.9999;日内、日间精密度均小于2%;平均回收率为(99.1±3.4)%(n=6),狼毒大戟2个批次药材及月腺大戟对照药材中月腺大戟素A含量分别为(56.73±1.09)、(18.98±2.11)及(235.2±2.4) μg/g(n=6)。结论 该法简便快捷、测定结果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白狼毒药材中月腺大戟素A的含量测定。

    • >研究简报
    • 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儿童继发过敏的相关性研究

      2016, 37(4):521-523.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04.0521

      摘要 (2269) HTML (0) PDF 1.71 M (30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与过敏反应的关系并阐明其中的机制。方法 以败血症患儿及健康儿童为对照,检测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在我院呼吸科住院的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血清中细胞因子谱的变化及IgE水平。结果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患儿与健康儿童相比IL-4, IL-6和IL-10这些Th2类细胞因子水平显著升高。败血症患儿与健康儿童相比虽然IL-6和IL-10升高更显著,但是IL-4水平却无显著变化,另外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患儿和败血症患儿与健康儿童相比,又只有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血清IgE水平发生了显著的升高。结论 由此可见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IL-4水平上调是其血清IgE水平升高的决定因素。同时也表明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过程中发生了Th1/Th2失衡。

    • 结肠代食管术20例临床经验分析

      2016, 37(4):524-526.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04.0524

      摘要 (1742) HTML (0) PDF 2.00 M (22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总结结肠代食管术在食管切除消化道重建中的方法及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我科在2011.3-2014.3行结肠代食道术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17例行右胸、腹正中及左颈部三切口术式,结肠上提路径均为胸骨后通道,颈部切口采用切除左半侧胸骨柄及左侧胸锁关节和第一胸肋关节,其中12例采用胸腔镜辅助;3例行右胸腹两切口术式。结果:无围术期死亡;术后颈部吻合口瘘2例,腹腔肠瘘2例,肠梗阻2例,声音嘶哑5例,肺部感染5例,共发生于7例患者,并发症率为35%;全组无间置结肠全段缺血坏死病例;随访1-4年,死亡1例,肿瘤远处转移2例。结论:对于需要行长段食管重建而不能使用胃代食管的患者,结肠代食道术仍是较好的选择;胸腔镜辅助胸腔操作可减少手术创伤;切除左半胸骨柄、左侧胸锁关节及左侧第一胸肋关节的颈部切口有利于胸骨后通道的建立,可减少颈部吻合口瘘的发生,并有利于瘘的愈合。

    • >短篇报道
    • 高质量大鼠脑组织连续石蜡切片的制作方法

      2016, 37(4):527-529.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04.0527

      摘要 (2196) HTML (0) PDF 1.80 M (50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制作高质量大鼠脑组织连续石蜡切片的方法。 方法 大鼠麻醉后经灌注固定取脑组织,再定向3mm切块浸泡固定;梯度酒精脱水,其中95%乙醇2次各1h,无水乙醇2次各30min;二甲苯透明2次各10min;浸蜡先后采用熔点56~58℃石蜡60℃1h、58~60℃石蜡60℃2h;包埋石蜡与第二道浸蜡相同。新刀4μm切片,42℃摊片,防脱载玻片贴附切片。 结果 脑组织灌注固定后呈乳白色,有一定韧性;二甲苯透明后呈透明状,不混浊;切片厚度计数约80μm后,可获得高质量连续切片。HE染色切片质量良好,镜下组织结构完整,核质清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较少脱片。 结论 灌注固定、脱水透明时间、浸蜡包埋选择、摊片温度及防脱玻片等,是制备高质量大鼠脑组织连续石蜡切片的关键。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重要通知
友情提醒: 近日发现论文正式见刊或网络首发后,有人冒充我刊编辑部名义给作者发邮件,要求添加微信,此系诈骗行为!可致电编辑部核实:021-81870792。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