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第37卷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著
    • 靶向沉默PPP1R16A基因可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

      2016, 37(5):529-535.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05.0529

      摘要 (2620) HTML (0) PDF 3.14 M (20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和比较在人肝癌与癌旁组织中蛋白磷酸酶1调节亚基16A(protein phosphatase 1 regulatory subunit 16A,PPP1R16A)基因在基因组和转录水平的差异,探讨靶向沉默PPP1R16A基因对肝癌细胞HCC LM3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 收集106例肝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及癌旁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PPP1R16A基因的基因组和转录水平。体外合成PPP1R16A序列特异性小干扰RNA(siRNA),使用脂质体法转染肝癌细胞株HCC LM3。实验分si-16A组(针对PPP1R16A的特异性 siRNA转染的HCC LM3细胞)、NC组(非特异性siRNA转染的HCC LM3细胞)、空白组(未转染siRNA的HCC LM3细胞),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PP1R16A基因拷贝数和转录水平,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PPP1R16A蛋白表达,用CCK-8实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和克隆形成能力,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结果 人肝癌组织中PPP1R16A基因的拷贝数和转录表达水平均高于癌旁组织(P<0.01),且两者具有相关性(P=0.015)。CCK-8实验和克隆形成实验显示,转染siRNA后,si-16A组细胞增殖低于NC组和空白组(P<0.001)。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si-16A组较NC组和空白组细胞周期被抑制。结论 肝癌组织中PPP1R16A的拷贝数发生扩增,基因转录上调。靶向沉默PPP1R16A能抑制肝癌细胞HCC LM3的增殖能力。提示PPP1R16A基因在肝癌中发挥癌基因的作用。

    • 血浆25-羟维生素D水平与结直肠肿瘤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

      2016, 37(5):536-543.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05.0536

      摘要 (2088) HTML (0) PDF 3.07 M (21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血浆25-羟维生素D水平与结直肠肿瘤发生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对结直肠癌、进展期腺瘤、腺瘤和增生性息肉患者及健康人群血浆25-羟维生素D水平进行比较,并将结直肠癌患者按照病变部位(近端结肠、远端结肠)进行分层分析。结果 将25-羟维生素D水平分为≤13.39、13.39~18.23和≥18.23 ng/mL 3个等级,结直肠癌(P<0.001)、进展期腺瘤(P<0.001)、腺瘤(Ptrend<0.001)和增生性息肉(Ptrend=0.013)患者血浆25-羟维生素D均低于健康对照人群,其维生素D最高值与最低值比较OR(95%CI)依次为0.33(0.21,0.53)、0.18(0.09,0.38)、0.09(0.01,0.41)、0.25(0.08,0.77)。按发病部位进行分层后,近端结直肠癌(Ptrend=0.001)和远端结直肠癌(P<0.001)患者血浆25-羟维生素D水平均低于健康对照人群,其维生素D最高值与最低值比较OR(95%CI)依次为0.26(0.12,0.56)和0.33(0.20,0.56)。结论 血浆25-羟维生素D可降低结直肠肿瘤发病风险,且与病变部位无关。

    • cN0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危险因素分析

      2016, 37(5):544-547.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05.0544

      摘要 (3130) HTML (0) PDF 1.95 M (21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临床颈淋巴结阴性(cN0)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PTC)患侧及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entral lymph node metastasis, CLNM)的规律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5年8月我科收治的46例cN0单侧PT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癌灶数量、肿瘤直径、腺外浸润情况、是否合并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 thyroiditis, HT)、T分期等,总结cN0单侧PTC患者患侧及对侧CLNM的规律,并应用χ2检验和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 患侧及对侧CLNM发生率分别为32.6%(15/46)和21.7%(10/46),在对侧转移的患者中,仅对侧发生CLNM者占70.0%(7/10)。其中T1、T2期患者共发生CLNM 20例(48.8%,20/41)。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45岁、肿瘤直径>1 cm、不合并HT与患侧CLNM有关(P<0.05),所有临床病理因素均与对侧CLNM无关(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肿瘤直径>1 cm(OR=4.890,P=0.044)是患侧CLNM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合并HT(OR=0.086,P=0.034)是患侧CLNM的保护因素;多灶癌(OR=7.60,P=0.038)是对侧CLNM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仅发生患侧CLNM和仅发生对侧CLNM的患者中,合并HT时更易发生对侧CLNM(P<0.05)。结论 在cN0单侧PTC患者中,患侧CLNM最为常见,也可仅发生对侧CLNM;T1、T2期患者CLNM率较高,建议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prophylactic central lymph node dissection, PCND);肿瘤直径>1 cm时,建议行患侧PCND;肿瘤为多灶癌、合并HT时,行对侧PCND价值更大。

    • 空气苯并[a]芘暴露对3~5岁学龄前儿童尿液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

      2016, 37(5):548-551.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05.0548

      摘要 (1915) HTML (0) PDF 1.95 M (16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调查不同区域空气中苯并[a]芘(B[a]P)暴露情况,探讨接触B[a]P对3~5岁学龄前儿童尿液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方法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重庆市主城区某焦化厂附近不同区域(分别距焦化厂1 000、2 000、3 000、4 000 m)、不同季度空气中B[a]P暴露浓度;收集出生于该地区且出生以来居住地固定的3~5岁学龄前儿童尿液样本,用ELISA方法测定儿童尿液中谷氨酸(Glu)、γ-氨基丁酸(GABA)、多巴胺(DA)和5-羟色胺(5-HT)的含量,分析B[a]P暴露变化与儿童尿液神经递质含量改变的关系。结果 空气B[a]P浓度随着与污染源距离变大而降低,同一季度4个不同区域整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区域不同季度整体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尿液神经递质(Glu、GABA、DA、5-HT)在同一暴露范围内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含量升高,在同一年龄段4种神经递质的含量随着B[a]P暴露浓度的升高而降低。结论 B[a]P暴露可降低3~5岁儿童尿液神经递质Glu、GABA、DA、5-HT含量,其因果关联还需要进一步调查研究。

    • 趋化因子受体CXCR7在卵巢上皮性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2016, 37(5):552-556.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05.0552

      摘要 (2379) HTML (0) PDF 2.45 M (18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趋化因子受体CXCR7在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7例卵巢癌组织、15例良性卵巢肿瘤组织及15例正常卵巢生发上皮组织中CXCR7蛋白的阳性表达,并通过χ2检验、Kaplan-Meier法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等方法探讨CXCR7蛋白的阳性表达与卵巢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卵巢癌组织中CXCR7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68.42%(39/57),良性卵巢肿瘤组织中CXCR7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26.67%(4/15),正常卵巢生发上皮组织中CXCR7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13.33%(2/15),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97,P=0.000 1)。CXCR7蛋白的阳性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术前CA125水平、卵巢癌肿瘤病理类型、残余肿瘤直径、腹水的含量及肿瘤的大小无关(P>0.05),而与患者FIGO分期、肿瘤的组织学分级、有无淋巴结转移及腹腔转移有关(P<0.05)。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发现,CXCR7蛋白表达水平、患者FIGO分期、肿瘤的组织学分级、有无淋巴结转移及腹腔转移与卵巢癌患者的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关联。Kaplan-Meier曲线显示,卵巢癌患者中CXCR7蛋白阳性患者的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均较CXCR7蛋白阴性患者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卵巢癌患者组织中CXCR7蛋白的表达升高,且与转移复发及预后存在密切联系,提示CXCR7可能是预测卵巢癌预后及治疗的一项重要指标。

    • 小鼠肝脏持续低灌注模型的建立及其对热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耐受性

      2016, 37(5):557-561.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05.0557

      摘要 (2430) HTML (0) PDF 2.75 M (19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建立一种稳定的小鼠肝脏持续低灌注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研究肝脏持续低灌注对小鼠肝脏热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选用6~8周龄C57BL/6小鼠建模,将门静脉缩窄至1 mL注射器针头直径,门静脉缩窄后3 d、7 d、14 d和21 d行肝功能及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测;选用稳定的模型小鼠行70%缺血再灌注手术,再灌注3 h、24 h、48 h后行肝功能及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测。对照组采用正常C57BL/6小鼠行缺血再灌注手术。结果 小鼠门静脉缩窄术后,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在7 d时达到高峰[ALT:(60.8±6.2) U/L vs(25.5±2.8) U/L,P<0.001;AST:(74.9±6.1) U/L vs(39.1±3.2) U/L,P<0.001),同时H-E染色显示7 d时肝细胞损伤最重,并且有较多炎细胞浸润;在21 d时,ALT基本恢复正常水平(P>0.05),而AST仍高于正常水平(P=0.03)。低灌注处理7 d的小鼠进行缺血再灌注手术后,肝酶和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肝细胞损伤较对照组显著加重,肝酶在再灌注3 h达到高峰[ALT:(8 217.0±1 111.8) U/L vs(5 597.4±1 015.3) U/L, P=0.004; AST:(8 548.2±1 155.4) U/L vs(5 765.4±956.9) U/L, P=0.003];再灌注48 h时,对照组小鼠ALT和AST均恢复正常,而经过低灌注处理的小鼠肝酶仍高于对照组[ALT:(608.8±442.9) U/L vs(47.4±20.1) U/L, P=0.008; AST:(861.8±442.8) U/L vs(70.8±68.3) U/L, P=0.008)。结论 成功建立了稳定的小鼠肝脏持续低灌注模型,经持续低灌注处理后的肝脏对热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耐受能力显著降低,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模拟临床上心死亡器官捐献供肝的状况。

    • 仙茅酚苷类成分促进成骨细胞骨形成和抑制破骨细胞骨吸收

      2016, 37(5):562-568.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05.0562

      摘要 (2892) HTML (0) PDF 3.24 M (20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以新生大鼠颅盖骨成骨细胞和由骨髓单核细胞诱导的破骨细胞为模型,观察仙茅代表性酚苷类成分仙茅苷、仙茅素A、苔黑酚葡萄糖苷和苔黑酚龙胆二糖苷的抗骨质疏松作用。方法 MTT法测定成骨细胞的增殖;磷酸苯二钠法测定成骨细胞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ALP)和破骨细胞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P)的活性;茜素红染色观察成骨细胞骨矿化结节的形成;TRAP染色测定破骨细胞的数目;罗丹明-鬼笔环肽染色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成骨细胞细胞骨架和破骨细胞肌动蛋白环的结构和形态;将破骨细胞与骨片共同培养,计算机图像处理测定破骨细胞在骨片上形成的骨吸收陷窝的面积。结果 仙茅苷在10-9和10-8mol/L的浓度下可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P<0.05),10-7~10-5 mol/L浓度时抑制破骨细胞TRAP的活性(P<0.05)。仙茅苷、苔黑酚葡萄糖苷和苔黑酚龙胆二糖苷可减少破骨细胞的数目,抑制破骨细胞的形成(P<0.05)。仙茅苷在10-10mol/L,仙茅素A、苔黑酚葡萄糖苷和苔黑酚龙胆二糖苷在10-9mol/L浓度时均可增加成骨细胞ALP的活性和骨矿化结节的形成(P<0.01),在一定程度上使1,25-二羟维生素D3损伤的成骨细胞细胞骨架的结构得以恢复;减少破骨细胞在骨片上形成的骨吸收陷窝面积,破坏破骨细胞伪足和F-actin的结构。结论 仙茅酚苷类成分仙茅苷、仙茅素A、苔黑酚葡萄糖苷和苔黑酚龙胆二糖苷均可促进成骨细胞的骨形成,抑制破骨细胞的骨吸收,具有显著的抗骨质疏松作用。

    • 2002-2012年上海市杨浦区社区人群甲状腺癌的发病和生存情况分析

      2016, 37(5):569-575.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05.0569

      摘要 (1923) HTML (0) PDF 2.82 M (18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上海市杨浦区户籍人群2002-2012年间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探讨外科治疗对生存的影响。方法 从2002年1月至2012年12月上海市肿瘤登记报告中抽取全部杨浦区户籍人群甲状腺癌发病和死亡资料,年度人口资料来自杨浦区公安局,应用年均变化百分比(APC)模型分析患者发病的时间趋势,应用Kaplan-Meier模型并结合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2002-2012年间杨浦区共报告甲状腺癌新发病例1 488例,占同期全区恶性肿瘤的3.19%。其中男性357例,女性1 131例。甲状腺癌女性平均粗发病率为19.45/105,高于男性(5.85/105,P<0.05);女性标化发病率为12.15/105,也高于男性(3.69/105, P<0.05)。2002-2012年间杨浦区户籍人群甲状腺癌的发病趋势年均上升(APC=21.72%, P<0.05)。11年间杨浦区因甲状腺癌死亡146例。年均粗死亡率男性为0.69/105,女性为1.79/105(P<0.05);标化死亡率男性为0.35/105,女性为0.85/105(P<0.05)。男性、女性的甲状腺癌死亡率均在60岁之后明显上升。甲状腺癌患者的1~5年生存率分别为97.20%、96.70%、96.10%、95.40%和94.80%。手术治疗组1~5年生存率分别为99.20%、98.90%、98.70%、98.30%和97.90%,高于非手术治疗组(分别为91.9%、90.60%、89.00%、88.00%和86.70%,P<0.05)。结论 上海市杨浦区户籍人群甲状腺癌发病率远高于死亡率,2002-2012年间发病率显著升高而死亡率变化不明显。女性发病率与死亡率均高于男性,手术治疗可延长甲状腺癌患者的生存期。

    • 重庆基层卫生应急人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沟通的认知分析

      2016, 37(5):576-582.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05.0576

      摘要 (2578) HTML (0) PDF 2.84 M (18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基层卫生应急人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沟通的认知现状,为提高基层卫生应急人员风险沟通的认识和能力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重庆市19个样本区县承担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基层卫生应急人员进行调查,采用描述性分析和χ2检验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共计调查了429名基层卫生应急人员。4.7%(20/429)的应急人员对风险沟通概念的熟悉度为"听说过、很熟悉",且不同年龄、职称、参与风险沟通培训情况、参与风险沟通工作情况应急人员之间的认知存在一定差异(P<0.05);风险沟通知识核心信息全部知晓率仅为0.5%(2/429);24.9%(107/429)的应急人员表示非常愿意承担风险沟通工作;分别有超过60.0%的应急人员认为现阶段影响基层风险沟通开展最主要的因素是风险监测信息收集不完全(78.8%,338/429)、没有形成常规的工作机制(68.8%,295/429)、部门间沟通困难(62.7%,269/429)、缺乏风险沟通的技术方案(指南)或缺乏可操作性(60.8%,261/429)。结论 基层卫生应急人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沟通的认知水平相对较低,专业队伍缺乏风险沟通相关知识,风险沟通工作意愿普遍不高,不能满足基层卫生应急工作需要。应采取多种有效方式,加大风险沟通培训力度,造就一支能适应基层卫生应急工作需要的队伍。

    • 犬心外膜脂肪垫在持续性心房颤动中的作用

      2016, 37(5):583-589.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05.0583

      摘要 (1968) HTML (0) PDF 3.08 M (17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心外膜重要结构心外膜脂肪垫在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维持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22只健康杂种犬,随机分为2组:12只犬通过心外膜快速起搏8周建立持续性房颤模型(A组),10只犬为假手术组(B组)。分别刺激右前脂肪垫、下腔静脉-心房下部脂肪垫、左房背侧脂肪垫,采用心外膜标测技术比较刺激前后标测部位房颤周长变化。消融下腔静脉-心房下部脂肪垫后再次诱发房颤,重复刺激右前脂肪垫并记录刺激前后房颤周长变化。取A组和B组犬脂肪垫标本做组织学检查。结果 右侧入路诱发持续性房颤后,刺激右前脂肪垫,发现右上肺静脉、右下肺静脉和右肺静脉前庭房颤周长缩短(P<0.05),右房顶与左房顶房颤周长无明显变化;刺激下腔静脉-心房下部脂肪垫,发现右上肺静脉、右下肺静脉和右肺静脉前庭房颤周长缩短(P<0.05),右房顶与左房顶房颤周长无明显变化。左侧入路诱发持续性房颤后,刺激左房背侧脂肪垫,发现左上肺静脉、左下肺静脉和左肺静脉前庭房颤周长缩短(P<0.05),左房顶与右房顶房颤周长无明显变化。下腔静脉-心房下部脂肪垫消融后,重复诱发房颤,刺激右前脂肪垫时右上肺静脉、右肺静脉前庭房颤周长缩短(P<0.05),右下肺静脉房颤周长无变化。结论 持续性房颤犬右前脂肪垫、下腔静脉-心房下部脂肪垫和左房背侧脂肪垫3个脂肪垫通过诱发同侧肺静脉及其前庭快速激动来参与房颤的维持。在持续性房颤时右前脂肪垫主要影响右上肺静脉的房颤周长,并通过下腔静脉-心房下部脂肪垫来影响右下肺静脉;下腔静脉-心房下部脂肪垫对于右下肺静脉的影响要大于右上肺静脉。

    • >研究快报
    • Ras相关区域家族10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2016, 37(5):590-594.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05.0590

      摘要 (2065) HTML (0) PDF 2.40 M (17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Ras相关区域家族10(Ras-association domain family 10,RASSF10)蛋白在人类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患者预后相关的临床病理学参数的关系。方法 选取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手术切除的胃癌标本共105例。所有患者临床病理学资料详实,至少随访5年或随访至死亡。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胃癌组织中RASSF10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学参数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提示RASSF10在105例胃癌组织中阴性表达率为61.9%(65/105)。RASSF10表达水平与肿瘤大小、病理学分级、病理类型、T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而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部位、远处转移、AJCC分期等无关(P>0.05)。Kaplan-Meier分析显示RASSF10表达阴性患者有着更差的预后(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RASSF10表达(HR=0.528, P=0.041)和AJCC临床分期(HR=4.994, P=0.001)可作为胃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子。结论 RASSF10蛋白在胃癌组织中表达下调,且与胃癌患者不良预后相关,提示其可能成为判断胃癌预后的潜在生物标记物。

    • >综述
    • microRNA在前列腺癌中的研究进展

      2016, 37(5):595-600.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05.0595

      摘要 (2075) HTML (0) PDF 2.51 M (17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前列腺癌是男性泌尿生殖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日益成为人类男性健康的威胁。microRNA由于其特异性的转录后调节作用,在生命进化、发育以及肿瘤的发生、进展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前列腺癌中异常表达的microRNA在前列腺癌的发生和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就microRNA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谱改变、与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的进展和化疗药耐药的关系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作一综述。

    • 烟雾病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2016, 37(5):601-607.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05.0601

      摘要 (2065) HTML (0) PDF 2.79 M (20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烟雾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进行性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具有明显的种族特征,主要发生在东亚,中国为高发地区之一。目前烟雾病的发病机制仍未明确,且临床特征缺乏特异性,早期及不典型患者诊断较为困难。研究表明血流重建手术可以阻止烟雾病患者的缺血进程,但并未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其对出血型烟雾病有足够的治疗价值。影像学是脑血管疾病包括烟雾病的主要诊断、评估及随访复查的手段,主要包括形态学及功能学成像。本文就各种影像学方法在烟雾病中的应用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

    • 血-神经屏障的研究进展

      2016, 37(5):608-612.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05.0608

      摘要 (2042) HTML (0) PDF 2.23 M (19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血-神经屏障(blood-nerve barrier, BNB)是一种类似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BBB)的屏障系统,选择性地限制血液和周围神经系统之间的物质交换。BNB在神经病变中会出现通透性等方面的改变,深入了解BNB对于治疗此类疾病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BNB的结构和功能、细胞生物学研究进展、BNB在病理情况下的改变及意义,以及BNB与药物作用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等方面作一综述。

    • 正畸托槽定位方法的研究进展

      2016, 37(5):613-617.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05.0613

      摘要 (2046) HTML (0) PDF 2.26 M (27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正畸托槽的精确定位是取得快速、理想矫治效果的必要条件。随着正畸技术的日益成熟及计算机技术在口腔正畸领域的广泛应用,各种提高托槽定位精确度的方法如间接粘结技术及计算机辅助的托槽定位应运而生。与口内直接定位或石膏模型上间接定位技术不同的是,三维整合数字化模型可以虚拟托槽定位、模拟矫治过程和预测矫治结果,使得托槽定位更加准确,节省了临床操作时间。本文对托槽粘结位置、直接定位方法、间接定位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甲状腺相关眼病治疗方案对眼表的影响

      2016, 37(5):618-621.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05.0618

      摘要 (2247) HTML (0) PDF 1.94 M (24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甲状腺相关眼病(thyroid associated ophthalmopathy, TAO)是眼科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常继发干眼、暴露性角膜炎等眼表疾病。目前国内外研究常重点关注暴露性角膜炎等严重眼表疾病,而对单纯的TAO患者继发干眼的眼表研究很少,导致无法全面综合评估TAO患者的病情。本文总结了TAO的各种治疗方案对眼表变化的影响,以期引起临床医师对TAO眼表治疗的重视。

    • >技术方法
    • 血流储备分数压力导丝监测指导猪经皮肾动脉交感神经消融术

      2016, 37(5):622-625.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05.0622

      摘要 (2303) HTML (0) PDF 1.95 M (16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血流储备分数(FFR)压力导丝监测对指导经皮肾动脉交感神经消融术(RDN)的可行性。方法 将11头实验用小型猪分为2组,8头为RDN组,3头为假手术组。消融前先进行左、右肾动脉造影,然后以7F导引导管作为指引,于肾动脉内分别置入射频消融导管和FFR压力导丝,在X线透视下观察导管贴靠肾动脉情况,在肾动脉内不同位置进行电刺激(20 Hz),监测FFR数值(肾动脉压力/主动脉压力)。当FFR数值出现显著改变时,即在该靶点处进行消融(50℃,10 W,60 s)。消融后即刻重复刺激,如果未观察到以上指标的改变,即认为消融有效。结果 RDN组8头实验用小型猪均成功完成肾动脉靶点消融术。消融术前,在靶点处进行电刺激,FFR数值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98±0.02 vs 0.73±0.07,P<0.01);消融术后即刻,在同样的点位进行电刺激,FFR数值几乎没有变化(0.97±0.03 vs 0.95±0.02,P=0.25)。在假手术组中未观察到这一现象。结论 靶点处电刺激后检测的FFR数值在消融前和消融后即刻差异显著,FFR压力导丝监测有望成为指导RDN的一种新手段,但其有效性及机制尚需进一步验证。

    • >海洋军事医学
    • 潜水减压病猪模型的建立及评估

      2016, 37(5):626-630.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05.0626

      摘要 (2135) HTML (0) PDF 2.26 M (18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建立潜水减压病(DCS)猪模型,用于应用基础研究。方法 选用6头巴马小型猪,采用DWC150型动物实验舱模拟潜水方案处理,以压缩空气加压至600 kPa,停留30 min后,以600~500 kPa 1 min、500~400 kPa 1.5 min、400~300 kPa 2 min、300~200 kPa 2.5 min、200~100 kPa 3 min的方案减压。用动物跑步机评测肢体运动功能,诱发电位仪检测脊髓诱发电位联合确定DCS脊髓损伤;超声评估右心气泡量和心肺功能;观察皮肤症状演变并检测血液指标。通过整体行为学、组织病理学、循环和神经生理学、气泡生成、炎症反应等方面筛选建立评估指标体系。结果 模型DCS发病率100%,死亡率0%。运动功能和诱发电位在减压前后发生明显变化;超声检测出减压后静脉系统气泡量显著,肺动脉指标改变;同时出现典型皮肤损伤;白细胞、血小板数量减少,D-二聚体量增高,肺、脊髓发生淤血、出血等病理改变。上述各类指标能够客观反映模型损伤,可以组成衡量模型发病的评估体系。结论 巴马猪是制备DCS大动物模型的理想动物。

    • 茶苯海明治疗晕动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016, 37(5):631-635.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05.0631

      摘要 (2433) HTML (0) PDF 2.22 M (24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茶苯海明是一种抗组胺类药,是治疗晕动病的有效药物,具有显著的民用和军事应用价值。本文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Ear, Nose and Throat Disorders Group Trials Register、the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EMBASE、CINAHL、Web of Science、BIOSIS Previews等数据库,归纳所有可获得的文献,综合分析茶苯海明治疗晕动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显示,尽管治疗晕动病的首选药物是东莨菪碱,但茶苯海明是治疗晕动病伴发恶心和呕吐时的首选药物。这可能与茶苯海明能减少晕动刺激过程中胃的运动有关。因此在治疗伴有恶心和呕吐症状的晕动病时,应首选茶苯海明。

    • >短篇论著
    • 成人经皮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临床分析

      2016, 37(5):636-639.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05.0636

      摘要 (2339) HTML (0) PDF 1.95 M (17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成人经皮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封堵术后发生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ortic regurgitation,AR)的风险、临床相关因素及转归。方法 入选101例PDA成年患者,分析PDA封堵术后26例(25.74%)新发生AR或AR程度加重患者的基本临床特征、PDA特征、封堵情况及转归,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生AR的危险因素。结果 26例新发生AR或AR程度加重患者与未发生AR患者比较,平均肺动脉压[(46.2±20.7) vs(31.4±17.5) mmHg,1 mmHg=0.133 kPa]、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5.2±0.2) vs(4.2±0.4) cm]、PDA大小[(14.0±6.4) vs(9.0±3.5) cm]、术前有轻度AR患者发生率 [38.46%(10/26) vs 18.67%(14/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OR=33.541, 95% CI: 5.883~191.235, P=0.000)和PDA大小(OR=7.512, 95% CI: 1.976~28.564, P=0.003)是AR的独立危险因素。随访期间,26例AR患者中有22例(84.62%) AR愈合,1例于术后第30个月死于进行性加重的AR及心力衰竭。结论 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和PDA大小是成人经皮PDA封堵术后发生AR的独立危险因素。大多数AR患者的转归良好。

    • CYP2C9和VKORC1基因多态性对华法林抗凝强度的影响

      2016, 37(5):640-644.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05.0640

      摘要 (2200) HTML (0) PDF 2.24 M (19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上海地区汉族人群中细胞色素氧化酶P450 2C9(CYP2C9)、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复合体1(VKORC1)基因多态性对华法林稳定剂量及华法林血浆浓度的影响。方法 纳入在体外循环下行瓣膜置换术且术后需服用华法林抗凝的患者226例,采用焦磷酸测序及UPLC/MS-MS法分别检测其CYP2C9和VKORC1基因型及其华法林血浆总浓度及游离浓度,分别以基因型、性别、年龄进行分组,比较不同组别患者华法林维持剂量和血浆浓度,并计算基因多态性及血药浓度、性别、年龄对华法林稳定剂量的贡献率。结果 CYP2C9(1061A/C)基因型中,AA型患者华法林维持量高于AC型(P<0.05);VKORC1(-1639G/A)基因型中,AG型患者华法林维持量高于AA型患者(P<0.01);VKORC1(1173C/T)基因型中, CT型患者华法林维持量高于TT型患者(P<0.01)。CYP2C9(1061A/C)不同基因型间其华法林血浆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KORC1(-1639G/A)不同基因型间及VKORC1(1173C/T)不同基因型间华法林血浆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性患者所需华法林维持量高于女性患者(P<0.05),60岁以上患者所需华法林维持量低于60岁以下患者(P<0.05)。CYP2C9(1061A/C)、VKORC1(-1639G/A)、VKORC1(1173C/T)基因多态性及华法林血药浓度、年龄、性别分别解释了7.2%、29.1%、30.4%、6.7%、1.6%和1.4%的华法林个体剂量差异,多因素联合可解释47.2%的华法林个体剂量差异。结论 CYP2C9基因多态性与华法林抗凝药物剂量的个体间差异有关;VKORC1基因多态性与华法林抗凝药物剂量的个体间差异有关,且与其血药浓度密切相关。年龄和性别是影响华法林维持量的重要非基因因素。

    • 孕期血糖管理对妊娠期糖尿病胎盘超微结构的影响

      2016, 37(5):645-649.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05.0645

      摘要 (2359) HTML (0) PDF 2.35 M (19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孕期血糖管理对妊娠期糖尿病胎盘超微结构的影响,为优化孕期管理提供科学佐证。方法 将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常规产检至分娩的妊娠期糖尿病孕妇,根据血糖控制情况分为血糖控制满意组及血糖控制不满意组;同期产检的正常孕妇为对照组。检测3组孕妇的血糖水平并采用透射电镜观察相应的胎盘超微结构。结果 (1)经整个孕期的管理及追踪,最终共有57例孕妇纳入研究。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占56.14%(32/57),其中血糖控制满意组占35.09%(20/57),血糖控制不满意组占21.05%(12/57);对照组孕妇占43.86%(25/57)。(2)3组孕妇的年龄、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检查时孕周、分娩时孕周、血压及体质量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经孕期血糖管理,3组孕妇的空腹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9);血糖控制满意组与对照组的餐后2 h血糖、夜间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糖控制不满意组的餐后2 h血糖、夜间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均高于血糖控制满意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血糖控制满意组与对照组的胎盘超微结构有改变者所占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糖控制不满意组的胎盘超微结构有改变者所占比例与血糖控制满意组、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高血糖是胎盘超微结构改变的危险因素,孕期需加强血糖管理,减少或避免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胎盘超微结构的改变,减少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 溴吡斯的明磷脂复合物纳米乳体外溶出度与体内吸收的相关性

      2016, 37(5):650-653.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05.0650

      摘要 (2401) HTML (0) PDF 2.09 M (17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采用Loo-Riegelman法评价溴吡斯的明磷脂复合物纳米乳(PPNE)体内外的相关性。方法 制备PPNE后,采用动态膜透析法研究PPNE体外释放行为,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大鼠口服制剂后的血药浓度,以Loo-Riegelman法计算体内吸收百分数(Fa),并与体外累积释放率作线性回归。结果 PPNE的体外累积释放率(X)与体内Fa(Y)建立的线性方程为Y=1.376 9X-47.543 2,r=0.941 1,r大于相关系数临界值r(6,0.001)(P<0.001)。结论 PPNE体外释放与体内吸收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 主观记忆减退者患轻度认知障碍的相关影响因素

      2016, 37(5):654-657.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05.0654

      摘要 (1977) HTML (0) PDF 1.95 M (18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主观记忆减退者患轻度认知障碍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以疗养院60岁以上、有主观记忆减退主诉的疗养员为研究对象,采用蒙特利尔量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等进行轻度认知障碍的筛查,分为轻度认知障碍组和对照组(无认知障碍),分别对两组的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慢性病史、体育锻炼、吸烟、饮酒、社交活动等进行问卷调查并比较其差异,分析该人群轻度认知障碍发病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主观记忆减退人群轻度认知障碍的患病率为71.15%(37/52)。轻度认知障碍组中,年龄≥70岁、受教育年限≤12年、有慢性病史、较少参加体育锻炼及社交活动者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性别、是否独居、吸烟、饮酒等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人主观记忆减退与轻度认知障碍关系密切,在主观记忆减退人群中,年龄、受教育年限、慢性病史、参加体育锻炼及社交活动的频次等是患轻度认知障碍的主要影响因素。

    • >研究简报
    • 经鼻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中脑脊液鼻漏的常见原因及分级修补

      2016, 37(5):658-661.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05.0658

      摘要 (1961) HTML (0) PDF 2.10 M (24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重要通知
友情提醒: 近日发现论文正式见刊或网络首发后,有人冒充我刊编辑部名义给作者发邮件,要求添加微信,此系诈骗行为!可致电编辑部核实:021-81870792。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