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37(7):793-798.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07.0793
摘要:寨卡病毒为有包膜的RNA病毒,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成员,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叮咬传播,于1947年首次在乌干达寨卡森林的恒河猴中发现,此后主要在非洲、美洲、亚洲及太平洋地区散发流行。2015年起,寨卡病毒病疫情在中南美洲(主要是巴西)快速扩散,该病主要临床特征为发热、皮疹、关节痛或结膜炎,并与新生儿小头畸形、格林-巴利综合征有关。实验室检测方法包括PCR检测病毒RNA和检测血清中的中和抗体IgM。目前尚无特异性的抗病毒药物和疫苗。主要的预防措施是提高个人防护意识,防止蚊虫的叮咬。本文从流行病学、生物学、致病机制与检测方法等方面综述了寨卡病毒及其所致疾病的最新研究进展,为这种新发病原体的防控提供参考。
陈俊明 , 吴登爽 , 王志向 , 吴震杰 , 刘冰 , 鲍一 , 叶华茂 , 杨庆 , 曲乐 , 王林辉
2016, 37(7):799-804.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07.0799
摘要:目的 探讨RNA干扰p38基因对人肾癌细胞株786-O增殖、侵袭、细胞周期和细胞对舒尼替尼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构建针对p38的siRNA531和siRNA659两条siRNA,分别将其转染至肾癌786-O细胞株,即为siRNA531组和siRNA659组,同时设置转染无义siRNA的阴性对照组和仅加转染试剂的空白对照组。应用RT-PCR技术检测786-O细胞p38 mRNA的表达,蛋白质印迹法检测p38蛋白的表达。CCK-8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和对舒尼替尼的敏感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周期改变情况,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的侵袭能力。结果 RT-PCR及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发现siRNA转染后786-O细胞p38 mRNA及蛋白的表达均降低。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相比,siRNA531组和siRNA659组786-O细胞在转染后3~5 d时的增殖率均降低(P<0.05,P<0.01),细胞对舒尼替尼的敏感性增加,两组对舒尼替尼的IC50值均低于阴性对照组[(3.2±0.3)、(1.4±0.1) μmol/mL vs (5.4±0.2) μmol/mL,P<0.05]。siRNA531组、siRNA659组G1期细胞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且两组786-O细胞出现G0/G1阻滞。转染24 h后,两组的穿膜细胞数分别为56.43±6.02、34.00±8.12,与阴性对照组(76.27±5.08)相比,两组细胞的侵袭能力均下降(P<0. 01)。结论 通过转染p38特异性siRNA可以成功沉默肾癌细胞株786-O的p38基因的表达,抑制肾癌细胞株786-O的增殖、侵袭能力,增加其对舒尼替尼的敏感性,为后续研究肾癌治疗及靶向耐药奠定基础。
2016, 37(7):805-809.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07.0805
摘要:目的 研究驻极体外电场对季铵化壳聚糖生长因子纳米粒制备及表征的影响,探究季铵化壳聚糖生长因子纳米粒的经皮载药转运机制。方法 以表皮生长因子为模型药物、季铵化壳聚糖为材料、三聚磷酸钠为交联剂,在不同表面电位驻极体产生的外静电场作用下,采用离子交联法制备不同电场条件下的季铵化壳聚糖生长因子纳米粒。透射电镜观察纳米粒的表面形态,粒径-zeta电位仪测定纳米粒的粒径和zeta电位。结果 (1)用离子交联法制备的季铵化壳聚糖生长因子纳米粒呈球形,分布均匀、分散性较好,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2)季铵化壳聚糖生长因子纳米粒的粒径随季铵化壳聚糖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季铵化壳聚糖的浓度可能是调控季铵化壳聚糖生长因子纳米粒粒径的主要因素。(3)外静电场能引起壳聚糖生长因子纳米粒极化。季铵化壳聚糖生长因子纳米粒的粒径随静电场场强的增大而减小,zeta电位的变化也与外加电场的极性密切相关。(4)经静电场处理后的季铵化壳聚糖生长因子纳米粒的粒径随存放时间的推移而减小。结论 季铵化壳聚糖生长因子纳米粒的形态、粒径和zeta电位与外加电场的场强大小和极性密切相关,要制备粒径适当、稳定性好的纳米粒,必须合理选择电场参数。
钱跹 , 吕磊 , 战旗 , 李悦悦 , 李云青 , 张国庆 , 赵亮
2016, 37(7):810-814.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07.0810
摘要: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法,用于测定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7种甾类激素的含量。方法 血清样品采用乙酸乙酯液-液萃取,经丹磺酰氯衍生化后测定。色谱柱为Agilent Poroshell 120 EC-C18柱(2.1 mm×150 mm,2.7μm),流动相为乙腈-0.1%(V:V)甲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0.3 mL/min,柱温为35℃,质谱检测采用动态多反应离子监测模式(MRM)。结果 7种甾类激素(雌二醇、雌三醇、雌酮、氢化可的松、睾酮、雄烯二酮和黄体酮)在8 min内达到基线分离。在相应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0.99,日内及日间精密度RSD均<15%,提取回收率为80%~119%,基质效应为85%~112%,样品在放置6 h后处理、处理后室温放置24 h、3个冻融循环以及-80℃保存30 d等测定过程中均稳定性良好。结论 该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灵敏度高、重现性好,适用于原发性肝癌患者体内甾类激素水平检测。
吕高建 , 汤莹 , 沈亚峰 , 雷长海 , 赵文茹 , 陈新 , 杨勇骥
2016, 37(7):815-820.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07.0815
摘要:目的 研究单壁碳纳米管(single-wall carbon nanotubes, SWCNTs)的肺毒性,并探讨其毒性机制,为安全生产和应用SWCNTs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A549细胞用质量浓度为0、25、50、100、150、200μg/mL的SWCNTs溶液孵育24 h,用CCK-8和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试剂盒分别检测SWCNTs对A549细胞活性和细胞膜的影响,Hoechst 33342和PI荧光双染法检测细胞死亡情况,透射电镜(TEM)观察细胞超微结构变化,并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水平、谷胱甘肽(glutathione, GSH)浓度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活力以评估氧化应激情况。分别将0.5 mg/mL和1 mg/mL的SWCNTs溶液通过气管灌流的方法使大鼠肺部染毒,3 d后取大鼠肺脏,常规H-E染色,检测肺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 SWCNTs对A549细胞表现出明显毒性,使细胞活性降低,死亡细胞增多,细胞膜和细胞结构损伤严重,细胞内ROS水平升高,GSH浓度和SOD活力降低。体内毒性检测结果表明SWCNTs在大鼠肺组织内积累,造成肺泡壁水肿增厚。结论 体外细胞毒性检测和动物毒性检测结果表明SWCNTs具有较大的肺毒性,其主要毒性机制是氧化应激反应。
2016, 37(7):821-826.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07.0821
摘要:目的 设计两种种植体支持式下颌半口全牙列固定义齿,研究在不同下颌骨垂直高度降低情况下种植体应力分布情况。方法 利用锥束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CBCT)扫描下颌骨及上部义齿,形成下颌骨基准模型,将基准模型中下颌骨垂直高度分别下降0、5、10和15 mm,组装种植体后,建立颏孔前6枚平行种植体支持和“All-on-four”支持的不同下颌骨垂直高度的种植体有限元模型,分别为6-种植体模型和4-种植体模型,共两组(8个)。在右下颌第一磨牙中央窝静态加载250 N垂直力,用Ansys 15.0软件进行模型各部分的应力分析。结果 在相同的加载条件下,种植体最大应力值位于颈部;两组8个模型最大应力值分布显示,不同下颌骨垂直高度下4-种植体组的最大应力值在40.12~49.06 MPa之间,6-种植体组的最大应力值在80.62~109.64 MPa之间;6-种植体组的最大应力值是4-种植体组的2倍。两组模型中种植体最大应力在下颌骨垂直高度降低5 mm时均表现为最低,随着下颌骨垂直高度降低,应力逐渐增大,而垂直高度下降0 mm的模型最大应力要略大于下降5 mm模型。结论 4-种植体和6-种植体支持的无牙颌固定义齿在相对极端的载荷下种植体都没有出现破坏性应力,4-种植体有着更加合理的应力分布;下颌骨垂直高度下降5 mm组应力最小,说明适当降低垂直高度有利于种植体应力更加合理的分布。
曾馨 , 钟晓妮 , 彭斌 , 张燕 , 孔翠娥 , 黄爱龙
2016, 37(7):827-833.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07.0827
摘要:目的 了解我国西部地区男男性接触者(MSM)最近1年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检测比例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在重庆及四川地区部分城市采用来自多个地区和途径的方便抽样,共招募1245例MSM。调查对象通过匿名的自填式问卷完成调查并同时接受现场HIV检测,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该地区MSM近1年HIV检测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调查完成问卷1245份,有效问卷1199份(96.31%)。调查中最近1年HIV检测比例为43.45%(521/1199);HIV抗体阳性检出率为21.35%(256/1199),其中近1年没有做过HIV检测者中HIV抗体阳性检出率(24.93%)高于检测者(16.7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8763,P=0.000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艾滋病相关知识得分>10分(OR=1.593,95%CI:1.164~2.180)是MSM近1年参与HIV检测的促进因素,而既往未做过艾滋病主动咨询(OR=0.284,95%CI:0.218~0.371)、自认为所生活的市/区/县的“同志”人群感染艾滋病的比率低(OR=0.570,95%CI: 0.386~0.841)、最近6个月与男性肛交时偶尔使用或从不使用安全套(OR=0.688,95%CI: 0.514~0.919;OR=0.645,95%CI:0.421~0.987)是阻碍因素。结论 西部地区MSM人群近1年HIV检测比例较低,而整体HIV感染率较高,且近1年未接受HIV检测的MSM具有更高的HIV感染风险。应继续深入加强以“同志”社区为基础的艾滋病感染风险教育,进一步提高艾滋病高流行地区MSM人群定期主动HIV检测的比例,有效控制艾滋病流行。
2016, 37(7):834-840.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07.0834
摘要:目的 通过系统回顾与meta分析方法探讨慢性肾衰竭患者开始透析时的肾小球滤过率(GFR)水平与其预后的关系。方法 以“dialysis initiation” “prognosis/mortality/survival” “timing” “CKD/CRF/ESRD”为关键词,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Cochrane Central Registry of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s数据库,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选择纳入的文献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20篇文献,包含21项研究。总体结果为透析起始GFR每增加1 mL/(min·1.73 m2),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即升高3.3%(HR=1.033,95% CI: 1.026~1.040,P < 0.001)。对纳入的2项随机对照试验、4项各组生存分析起点设置为相同水平的研究分别进行亚组分析,结果均为透析起始GFR与患者生存率无关(HR=1.001,95%CI: 0.983~1.020,P = 0.891;HR=1.014,95%CI: 0.990~1.040,P = 0.260);对以GFR=10或10.5 mL/(min·1.73 m2)为分界点将患者分为早期和晚期两组的3项研究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生存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HR=1.062, 95%CI: 0.691~1.633, P = 0.784)。结论 目前的证据显示,慢性肾衰竭患者透析起始GFR越高,死亡风险越高。但导致患者早期透析的因素较复杂,仍需更多高质量的临床证据来决定合理的透析起始时机。
薛杨 , 黄晓蕾 , 蔡伶伶 , 王博成 , 詹青 , 赵江民
2016, 37(7):841-845.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07.0841
摘要:目的 观察铁蛋白报告基因Fth1标记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生物学特性及体外MRI表现的影响。方法 原代分离培养大鼠MSCs,取第4代MSCs,用构建的携带铁蛋白重链基因Fth1的慢病毒载体进行感染,并在培养液内加入1 mol/L柠檬酸铁进行培养。采用普鲁士蓝染色检测MSCs的摄铁能力,锥虫蓝染色活细胞计数检测MSCs的细胞存活率,CCK-8方法测定MSCs的增殖活性。应用MRI的FSE T2WI和SWAN序列观察Fth1标记的MSCs和未标记MSCs MRI信号的差异。结果 Fth1基因可成功转染MSCs,转染MSCs的普鲁士蓝染色标记效率为87%。未加含铁培养液的Fth1标记MSCs细胞存活率为(92.17±1.91)%,细胞增殖活性D值为1.094±0.068,与未标记MSC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细胞存活率为(94.23±2.42)%,细胞增殖活性D值为1.027±0.122;P>0.05);加入含铁培养液培养3 d后的Fth1标记MSCs细胞存活率为(77.47±4.10)%,细胞增殖活性D值为0.493±0.024,与未加含铁培养液的Fth1标记MSCs及未标记MSC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扫描FSE T2WI和SWAN序列显示,加入含铁培养液培养5 d后Fth1标记MSCs信号强度为656.6±18.2,与未加含铁培养液的Fth1标记MSCs及未标记MSC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807.3±17.1和847.1±10.5,P<0.05),而未加含铁培养液的Fth1标记MSCs与未标记MSC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th1报告基因可成功转染MSCs,转染后的MSCs可高效表达并摄取铁;细胞活力及增殖活性在不含铁的培养液中不受影响,但在铁浓度1 mol/L含铁培养液中受到一定影响;经含铁培养液培养5 d后,MRI可体外检测Fth1标记MSCs,其FSE T2WI和SWAN序列呈低信号改变。
2016, 37(7):846-851.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07.0846
摘要:目的 利用原子吸收光谱法(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AAS)研究白芷在不同提取工艺下所溶出的4种重金属(Cr、Cd、Pb和Cu)的差异。方法 采用水提法和醇提法提取白芷药材中各金属元素,分别用微孔滤膜和大孔树脂将各元素分离为可溶态与悬浮态、有机态与无机态,用湿法消解法提取金属元素,再利用AAS测定4种金属元素在原药材中的总质量比与各种形态中的质量比,并进行形态分析。结果 4种元素的提取率为25.14%~49.62%,加样回收率为96.09%~100.43%,RSD<3%(n=6)。传统水提法重金属的溶出率较低;Pb和Cu在醇提时的提取率明显较高;各元素在水煎液和醇煎液中,悬浮态含量均高于可溶态;各元素可溶态中,无机态含量均高于有机态;Cu的有机态含量在水煎时较醇煎时高(24.33% vs 13.57%)。结论 通过优化白芷药材的提取方法可以有效降低药材中重金属的溶出,从而达到减毒的目的。
2016, 37(7):852-857.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07.0852
摘要:目的 探讨硫化氢(H2S)对Aβ25-35诱导的小鼠成神经细胞瘤细胞Neuro-2a自噬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方法 将Neuro-2a细胞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β25-35处理组、Aβ25-35+NaHS组、Aβ25-35+3-甲基腺嘌呤(3-MA)组、NaHS组及Aβ25-35+NaHS+LY294002组。Aβ25-35+NaHS组和Aβ25-35+3-MA组细胞分别用NaHS和3-MA预处理2 h后均加用Aβ25-35继续处理24 h;Aβ25-35+NaHS+LY294002组除加入NaHS预处理外需在Aβ25-35处理前0.5 h加入特异性PI3K/Akt通路抑制剂LY294002。采用MTT法观察各组细胞存活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自噬蛋白Beclin-1、微管相关蛋白(LC3)及P62的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LC3的表达及分布,透射电镜法观察自噬体的形成。结果 (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Aβ25-35作用细胞后细胞存活率降低(P<0.05),Beclin-1及LC3-Ⅱ表达增加,P62表达降低(P<0.05),荧光显微镜及电镜下可见细胞自噬体明显增多。(2)与Aβ25-35组相比,Aβ25-35+3-MA组和Aβ25-35+NaHS组细胞存活率均增高(P<0.05),Beclin-1及LC3-Ⅱ表达降低,P62表达增高(P<0.05),自噬体减少。(3)Aβ25-35+NaHS组p-Akt和p-mTOR的表达高于Aβ25-35组(P<0.05),而加入LY294002后,Aβ25-35+NaHS+LY294002组细胞p-Akt和p-mTOR表达与Aβ25-35+NaHS组相比降低(P<0.05)。结论 外源性H2S能对抗Aβ25-35的细胞毒性,可能与活化PI3K/Akt/mTOR途径抑制Aβ25-35引起的细胞自噬相关。
2016, 37(7):858-862.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07.0858
摘要:目的 考察由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主要外壳蛋白(L1)C末端保守序列多肽诱导的单克隆抗体对宫颈脱落细胞内的HPV感染是否具有可应用于临床的检测能力。方法 收集三峡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妇科门诊宫颈脱落细胞标本,一式两份,其中一份标本用于医院检验科HPV分型检测试剂盒检测,另一份以HPV L1 C末端保守序列多肽诱导的小鼠单克隆抗体运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标本中的HPV L1,比较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的差异。结果 收集到的384例妇科门诊宫颈脱落细胞标本中, HPV分型检测试剂盒检测出HPV阳性感染63例,阳性率为16.41%(63/384);用免疫组化检测了其中380例标本,共检出阳性标本120例,阳性检出率为31.58%(120/380),与HPV分型检测试剂盒检测结果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初步证明了HPV L1 C末端保守序列多肽诱导的小鼠单克隆抗体对宫颈脱落细胞内HPV的感染具有良好的检出能力,并且检测能力高于现临床所用的市售HPV分型检测试剂盒。该单克隆抗体在开发用于宫颈癌预防性筛查的HPV检测试剂盒方面具有一定的潜力。
2016, 37(7):863-867.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07.0863
摘要:肾脏血管系统对于正常肾功能的维持非常重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A,VEGF-A)与肾脏血管系统的发育和多种肾脏疾病密切相关。研究表明,肾组织中VEGF-A表达下调可引起肾髓质微血管密度降低,造成肾组织局部缺氧,反馈性导致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多,造成红细胞增多症;而VEGF-A过表达则可导致肾脏纤维化、肾囊肿形成,促进肾脏疾病进展。因此,调控VEGF-A的表达可能影响肾脏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本文对VEGF-A在肾脏血管系统发育和肾脏疾病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为肾脏疾病提供新的治疗策略。
2016, 37(7):873-878.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07.0873
摘要:兰尼碱受体(ryanodine receptor, RyR)是位于肌浆网膜上的细胞内Ca2+释放通道,在骨骼肌和心肌兴奋收缩偶联等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单粒子冷冻电镜技术的应用以及数据分析能力的提高,近期来自中国、美国以及德国的3个课题组分别获得了整体分辨率为3.8Å (1Å=10-10m)、4.8Å和6.1Å的高清晰RyR1结构图片,相关研究同时发表于2015年第1期的Nature上,是近年来RyR结构及其门控研究的重要进展。RyR1为相对分子质量>2200000的同源四聚体离子通道,主要包括由NTD、SPRY、P1、P2、B-sol以及C-sol等结构域组成的胞质区和由S1~S6、VSL以及CTD等结构域组成的通道区。Ca2+作为RyR1门控的主要影响因子,能够与胞质区EF-hand亚结构域结合,引起通道构象的变化并最终导致通道的开放。
席焱海 , 王洋 , 余将明 , 刘希麟 , 谢宁 , 叶晓健
2016, 37(7):879-883.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07.0879
摘要:目的 观察在腰椎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腰椎退变性疾病中应用皮质骨轨迹(CBT)螺钉联合椎弓根螺钉技术进行内固定操作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4年2月至2015年4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经保守治疗无效的骨质疏松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32例进行腰椎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其中20例采用单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方式(A组),12例采用CBT螺钉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B组)。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手术前后VAS评分、JOA评分等。结果 所有患者症状均得到改善,术后JOA评分较术前提高,VAS评分降低。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JOA评分和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中有2例患者术中一侧因骨质疏松明显,椎弓根螺钉置入后把持力不足并出现钉道切割导致置钉失败,仅行对侧固定,其余患者置钉顺利。B组患者手术置钉过程未出现螺钉把持力不佳、置钉失败、皮质骨钉道骨折断裂等情况,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置钉引起的血管、神经损伤。全部32例患者术后影像学随访未见螺钉松动、脱落、塌陷等,螺钉、连接棒、融合器均在位,位置佳。所有病例无不良事件产生。结论 应用CBT螺钉联合椎弓根螺钉技术进行腰椎内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腰椎退变性疾病具有肌肉和软组织损伤小、螺钉把持力强等优势,早期疗效满意。
王佳 , 余毅 , 孙淑清 , 王琰 , 林曰勇 , 陈今 , 何明恩 , 薛艳
2016, 37(7):884-889.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07.0884
摘要:目的 探讨双静脉穿刺作为血液透析血管通路替代选择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收治的血液透析患者84例。血管通路建立的优先级依次为自体动静脉内瘘(AVF)、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TCC)、双静脉穿刺(VVP),根据通路建立情况将患者分为VVP组、TCC组及AVF组,每组均28例。对3组患者的透析充分性、通路再循环阳性率及通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进行6个月的随访比较。结果 通过6个月的随访比较,发现透析0、3、6个月时3组患者单室尿素清除指数(spKt/V)、平衡后尿素清除指数(eKt/V)、尿素下降率(UR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后,VVP组患者通路再循环阳性率低于TCC组和AVF组(0 vs 14.28%、21.43%,P<0.05),通路通畅性不良发生率低于TCC组(0 vs 21.43%,P<0.05);3组患者通路相关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VVP操作简单,并发症及通路再循环阳性率低,透析充分性与常规通路无明显差异;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考虑作为AVF无法建立且无法或不愿置入TCC患者的血管通路替代选择之一。
2016, 37(7):890-894.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07.0890
摘要:信息化战争带来的变革对海军卫勤保障提出了快速筹划、准确部署的要求。基于数字化仿真技术的卫勤模拟以其成本可控、贴近实战等优点,成为各国海军关注和研究的热点。本文通过对美军卫勤模拟仿真系统研发情况和战术卫勤规划工具(Tactical Medical Logistics Planning Tool, TML+)模拟仿真系统关键技术进行分析,从TML+各个模块构建的过程原理出发,着重探究我海军建设卫勤仿真系统中取得的成果及重点和难点问题,为我海军后续海上医疗后送仿真研究提供借鉴。
2016, 37(7):895-898.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07.0895
摘要:目的 评估海军官兵的碘营养水平,并结合甲状腺功能以及超声下甲状腺改变进行分析,了解全民普遍补碘的政策是否适用于海军。方法 于2015年6月抽样调查海军东海某部官兵285例,留取晨尿检测尿碘水平,抽血检测甲状腺功能指标,同时行甲状腺超声检查。另随机选取同期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体检中心常规体检的上海居民296例,检测晨尿尿碘水平。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海军官兵285例,男278例,女7例;年龄(25.93±4.90)岁;尿碘含量平均值为119.934μg/L,中位数为97.6μg/L,尿碘含量<100μg/L者147人(51.58%);甲状腺功能:甲状腺抗体异常者18例(6.32%),超声异常者39例(13.68%)。上海居民296例,男59例,女237例;年龄(40.76±28.61)岁;尿碘含量平均值为172.482μg/L,中位数为146.9μg/L,尿碘含量<100μg/L者71例(23.99%)。海军官兵尿碘含量低于上海居民(P=0.001)。结论 海军官兵中碘摄入水平处于不足状态者占51.58%。提示通过食盐补碘的政策同样适用于海军官兵,甚至于要适量增加其补碘的总量。
鲍一 , 刘冰 , 王志向 , 吴登爽 , 吴震杰 , 陈俊明 , 李鹏 , 王林辉
2016, 37(7):899-904.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07.0899
摘要:目的 通过对比单孔腹腔镜和标准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探讨单孔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的手术特点及其安全性、可行性和优缺点。方法 2009年8月至2015年2月同一手术组完成的12例单孔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选择手术日期相近、肿瘤大小和DAP评分类似、进行标准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的患者22例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共3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放手术。两组患者的体质量指数、肿瘤大小、DAP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孔组和标准腹腔镜组术后肠道恢复时间分别为(1.50±0.71)d和(2.45±0.96)d,疼痛评分分别为3.5±1.2和4.3±0.9,切口满意度评分分别为8.1±1.8和7.2±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分别为(213.1±33.9)min和(208.5±65.7)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92.7±66.8)mL和(162.3±168.1)mL、热缺血时间分别为(20.5±12.8)min和(19.5±7.5)min,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和术后1个月分别采用99mTc-DTPA测定双肾肾小球滤过率(GFR),单孔组和标准腹腔镜组患肾术后GFR较术前分别下降(3.7±8.6)mL/min和(8.9±10.1)mL/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孔多通道腹腔镜肾切除术安全、有效,对于肿瘤直径较小、位置较好的肾肿瘤的治疗效果与标准腹腔镜相似。
2016, 37(7):905-909.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07.0905
摘要:目的 比较分析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切除胃间质瘤的临床疗效,讨论腹腔镜切除胃间质瘤的适用范围。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7月至2014年4月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胃肠外科手术切除并经术后病理证实为胃间质瘤的174例患者资料,其中腹腔镜组98例,开腹组76例,根据肿瘤大小(最长径)分为<5 cm(113例,其中腹腔镜组78例、开腹组35例)和≥5 cm且≤10 cm(61例,其中腹腔镜组20例、开腹组41例)两个亚组,对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危险分级、核分裂象数、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日、术后进食时间、无肿瘤生存时间等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肿瘤大小<5 cm和≥5且≤10 cm两亚组中,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危险分级、核分裂象数、手术方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肿瘤大小<5 cm亚组中,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手术时间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日、术后进食时间腹腔镜组小于开腹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肿瘤大小≥5 cm且≤10 cm亚组中,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术中出血量、术后进食时间腹腔镜组小于开腹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肿瘤大小<5 cm和≥5 cm且≤10 cm两亚组中,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无瘤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胃间质瘤,当肿瘤大小<5 cm时,腹腔镜是安全可靠的手术方案;当肿瘤大小≥5 cm且≤10 cm时,在做好术前评估及病例选择的前提下,腹腔镜手术是安全可行的。
荆少华 , 钟晓妮 , 雷讯 , 曾馨 , 林倚依 , 幸箐筠
2016, 37(7):910-915.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07.0910
摘要:目的 了解四川、重庆地区男男性接触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的婚姻分布状况,分析婚姻对该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及健康服务接受情况以及艾滋病高危性行为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率的影响。方法 采用非随机抽样的方法共招募四川及重庆地区1240名MSM,采用匿名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其婚姻状况及艾滋病相关知识了解情况、艾滋病相关态度行为和健康服务接受情况、艾滋病相关高危性行为情况、HIV感染情况及性病既往感染情况等。采用金标准快速诊断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进行HIV抗体检测。采用χ2检验进行组间率的比较。年龄及艾滋病相关知识了解情况采用秩和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在婚组与非在婚组MSM的年龄、户口类型、文化程度、就业情况和个人平均月收入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在婚组及在婚组MSM艾滋病相关知识得分[中位数(四分位间距)]分别为9(4)和8(5),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婚组MSM中仅有53.8%认为本地区MSM艾滋病感染比率高,非在婚组58.0%认为本地区MSM艾滋病感染比率高;在婚组中绝大部分MSM认为艾滋病对自己及家人威胁很大,比例高于非在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婚组MSM人群有40.5%没有做过艾滋病检测,未检测率高于非在婚组的34.3%(P<0.05)。两组在艾滋病高危性行为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HIV检测方面,在婚组MSM的感染率为30.9%,高于非在婚组(21.1%,P<0.05)。结论 婚姻并不能降低MSM人群艾滋病高危性行为的频率,在婚组MSM艾滋病感染率过高,提示艾滋病由MSM人群向一般人群传播的风险更大。
闵光涛 , 王利军 , 段钟平 , 闵光宁 , 贺志云 , 王永强
2016, 37(7):916-919.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07.0916
摘要:目的 考察蕨麻多糖(PAP)对D-氨基半乳糖(D-GlaN)诱导的急性肝损伤小鼠肝脏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6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联苯双酯组(阳性对照)以及PAP 50、100、200 mg/kg各剂量组,每组10只。先分别给予生理盐水、联苯双酯以及不同剂量受试药PAP,然后除正常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外,其余5组均于给药7 d后用8% D-GlaN腹腔注射,建立D-GlaN急性肝损伤模型。24 h后处死,测定小鼠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等指标。结果 模型对照组小鼠肝组织中的MDA含量升高,SOD和GSH-Px活性降低,GSH含量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联苯双酯以及50、100、200 mg/kg各剂量PAP均可明显降低D-GlaN急性肝损伤小鼠肝组织中的MDA含量,提高SOD和GSH-Px的活性,增加GSH含量,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PAP对D-GlaN急性肝损伤小鼠肝脏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清除自由基、保护细胞膜和抗脂质过氧化有关。
时佳子 , 王志向 , 王杰 , 刘冰 , 杨庆 , 叶华茂 , 王林辉
2016, 37(7):920-923.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07.0920
摘要:目的 探讨30岁以下肾肿瘤患者的发病情况、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预后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4年12月长海医院收治的所有30岁以下肾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症状、手术情况、病理结果和预后情况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 本组患者共有137例,占同期所有肾肿瘤患者的3.84%(137/3570)。男性67例(48.9%),女性70例(51.1%),平均年龄为(24.47±4.80)岁。因体检发现79例(57.66%),腹部或腰部疼痛起病39例(28.47%),单纯肉眼血尿10例,因包块发现者7例,另有2例因尿频尿急就诊。137例患者中,手术治疗133例(占97.1%),其余4例为内科保守治疗。获术后病理125例,其中肾细胞癌75例(占60%),血管平滑肌脂肪瘤42例(33.6%),肾母细胞瘤6例,神经内分泌肿瘤、肾小球旁细胞瘤各1例。121例获访病例中,肾细胞癌64例,3年生存率为82.86%,5年生存率为61.53%;所有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预后均良好,无一例死亡。6例肾母细胞瘤患者中,2例死于肿瘤转移。1例神经内分泌瘤及1例肾小球旁细胞瘤患者预后良好。结论 30岁以下肾肿瘤患者中仍然以恶性为主,但良性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占相当比例。定期体检利于肿瘤的早期发现、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