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第37卷第9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著
    • 热习服对大鼠血液代谢产物影响的研究

      2016, 37(9):1057-1062.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09.1057

      摘要 (2724) HTML (0) PDF 3.22 M (20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大鼠经热习服及后续热环境运动刺激后血浆中代谢产物的变化特征,筛选热习服特异性的指示标志物。方法 将16只SD大鼠随机分为热习服组和对照组(n=8),热习服组大鼠经每日2 h热习服训练,对照组大鼠不做相应处理,连续14 d,结束后次日采集两组大鼠眼眶血。休息4 d后所有大鼠均经热环境运动刺激30 min,麻醉后取腹主动脉血并离心取血浆。使用Bruker 600 MHz核磁共振谱仪检测两组大鼠血浆中代谢产物的1HNMR谱,分析热习服及热环境运动刺激后大鼠血浆代谢产物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热习服组大鼠在热习服后血浆中不饱和脂肪酸、谷氨酸、脂质和二甲胺的含量升高,而葡萄糖、肌醇、牛磺酸、苏氨酸和三甲胺氧化物含量均下降(P<0.05);而在热环境运动刺激后,热习服组大鼠血浆中三甲胺氧化物、谷氨酸和脂质的含量均下降(P<0.05)。结论 经热习服和热环境运动刺激后,大鼠血浆中代谢物质发生了明显变化。三甲胺氧化物有可能作为热习服的指示性标志物,为制定热习服客观评价体系提供有意义的线索。

    • UHPLC-MS/MS法测定大鼠血浆中环磷酰胺及其代谢物的浓度

      2016, 37(9):1063-1069.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09.1063

      摘要 (2354) HTML (0) PDF 3.19 M (20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建立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HPLC-MS/MS)法同时测定大鼠血浆中环磷酰胺及其代谢产物(羧基磷酰胺、4-酮基环磷酰胺和脱氯乙基环磷酰胺)浓度的方法。方法 以Agilent poroshell SB-C18柱(75 mm×2.1 mm,2.7 μm)为色谱柱,甲醇-10 mmol/L乙酸铵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0.25 mL/min,柱温25℃,进样量5 μL;质谱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SI),选择多重反应离子监测(MRM)正离子模式。取8只成年雄性SD大鼠分离获得血浆样品,测定血浆样品中环磷酰胺及其代谢产物的血药浓度和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 方法学验证表明,环磷酰胺、羧基磷酰胺、4-酮基环磷酰胺在浓度为20~4 000 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分别为0.998 0、0.995 3和0.998 6),脱氯乙基环磷酰胺在浓度为5~1 000 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6 8)。日内、日间相对标准差(RSD)对于质控(QC)样品和最低定量限(LLOQ)样品分别小于8.73%和15.38%,基质因子的RSD均在-15%~15%之间,提取回收率均在(66.44±5.53)%~(96.66±1.73)%之间;所有待测化合物的稳定性均表现良好。大鼠血浆中各化合物药代动力学参数如下:环磷酰胺、羧基磷酰胺、4-酮基环磷酰胺和脱氯乙基环磷酰胺的Cmax分别为(207.52±13.20)、(18.47±2.66)、(6.59±1.33)和(8.27±1.44)μg/mL,T1/2分别为(1.28±0.09)、(5.03±0.48)、(6.72±0.47)和(7.47±0.68)h,AUC0→t分别为(372.52±32.79)、(65.70±5.04)、(33.26±11.76)和(45.03±8.93)μg·h·mL-1结论 该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准确、专属性强,适用于高剂量环磷酸铵在大鼠血浆中药代动力学研究。

    • 盐酸左氧氟沙星眼用即型凝胶治疗兔金黄色葡萄球菌角膜炎

      2016, 37(9):1070-1075.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09.1070

      摘要 (2369) HTML (0) PDF 2.70 M (23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盐酸左氧氟沙星眼用即型凝胶治疗兔金黄色葡萄球菌角膜炎的药效学研究。方法 选取60只双眼均正常的新西兰大白兔,给予左眼角膜基质内注射10 μL含105个菌落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 unit,CFU)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液,建立角膜炎动物模型。挑选炎症程度相近的48只兔,采用完全随机设计方法分为4组,即24 h基线组、磷酸盐缓冲液(PBS)空白对照组、盐酸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组及盐酸左氧氟沙星眼用即型凝胶组,每组12只。观察24 h基线组兔眼临床炎症情况并评分,观察角膜病理变化及进行细菌菌落计数;其余3组每日治疗3次,至第7天最后一次给药后2 h对3组兔的处理同24 h基线组。各组角膜临床炎症评分和角膜细菌菌落计数值比较均使用多个样本均数比较中的完全随机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即F检验。结果 第7天时,相对于PBS空白对照组,盐酸左氧氟沙星滴眼液与盐酸左氧氟沙星眼用即型凝胶均降低角膜炎感染的临床症状(P=0.00),角膜炎临床评分分别为4.21±1.10和3.63±0.86;第7天时,盐酸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组与盐酸左氧氟沙星眼用即型凝胶组兔眼角膜菌落数均降低(P=0.00),角膜菌落计数分别为(4.87±0.05)和(4.64±0.10)CF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结论 盐酸左氧氟沙星眼用即型凝胶局部给药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角膜炎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降低角膜菌落数,其作用优于常用的盐酸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是一种有效的新型眼用制剂。

    • 透明质酸修饰的尿酸酶脂质体的制备及特性

      2016, 37(9):1076-1081.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09.1076

      摘要 (2227) HTML (0) PDF 3.00 M (18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制备透明质酸修饰的尿酸酶脂质体(hyaluronic acid-uricase liposomes,UHLP),并对尿酸酶(uricase,UC)和UHLP的体外活性及稳定性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逆向蒸发法制备UHLP,测定UHLP的包封率、粒径与zeta电位,用透射电镜对UHLP进行观察。考察游离UC和UHLP中UC的最适温度和最适pH,还考察了其热稳定性、贮存稳定性、酸碱稳定性、抗胰蛋白酶水解能力以及抗部分金属离子和有机化合物能力,并对UHLP提高UC活性的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 UHLP的平均包封率为(57.27±3.93)%(n=3),平均粒径为(322.6±8.2)nm(n=3),zeta电位为(-19.4±1.7)mV(n=3)。透射电镜下UHLP呈分布均匀的圆形或椭圆形。游离UC和UHLP中UC最适温度均为40℃;游离UC最适pH为8.5,UHLP中UC最适pH为8.0。稳定性结果显示,UHLP中UC的热稳定性、贮存稳定性、酸碱稳定性、抗胰蛋白酶水解能力以及抗部分金属离子和有机化合物能力均优于游离UC。UHLP提高UC活性机制初步研究结果表明,UC经UHLP包裹后其活性发生改变,和UC与UHLP脂质膜的相互作用有关,它们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使UC的构象发生翻转,构效发生改变,UC活性中心暴露,从而导致其活性增强。结论 UHLP不仅能提高UC在体外的活性,还能提高UC在体外的稳定性。

    • 富氢水对结直肠癌荷瘤小鼠肿瘤的生长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2016, 37(9):1082-1087.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09.1082

      摘要 (2606) HTML (0) PDF 2.95 M (23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初步探讨富氢水(hydrogen-rich water,[H]H2O)对结直肠癌荷瘤小鼠肿瘤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小鼠右腋皮下接种人结直肠癌SW480细胞(4×106/只),建立移植瘤小鼠模型,造模的同时给予小鼠自由饮用富氢水(0.8 mg/kg),每日早、中、晚3次更换新鲜富氢水。对照组给予普通水。荷瘤28 d后处死小鼠,取肿瘤组织,通过检测肿瘤体积和质量判断肿瘤的生长情况。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组织中Ki-67蛋白的表达,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比色法检测谷胱甘肽(GSH)及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水平,基因芯片和qRT-PCR方法筛选并验证差异表达基因。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富氢水干预后可抑制小鼠肿瘤的形成,减小肿瘤体积和质量(P<0.01,P<0.05),降低Ki-67蛋白的表达(P<0.05),促进细胞凋亡(P<0.05),增高GSSG/GSH比值(P<0.05);富氢水干预可调节γ-干扰素(IFN-γ)相关基因的表达。结论 在结直肠癌中,富氢水可通过抑制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调节细胞内氧化还原环境及IFN-γ相关基因的表达而发挥抗肿瘤活性作用。

    • 3.0T MRI多回波Dixon技术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肝脏脂肪的定量分析

      2016, 37(9):1088-1094.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09.1088

      摘要 (2408) HTML (0) PDF 3.46 M (18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3.0T MRI多回波(multi-echo,ME)Dixon技术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的肝脏脂肪定量分析的可行性。方法 前瞻性地纳入自愿加入本研究的志愿者20例,其中女性NAFLD患者4例,正常对照者1例;男性NAFLD患者12例,正常对照者3例。进行常规肝脏MRI平扫、ME序列检查,之后再进行单体素磁共振波谱分析(MRS)检查。检查结束后处理数据,记录Screening Dixon的脂肪分数(fat fraction,FF)值和Histo序列自动得出的单体素MRS的FF值,再手动在ME Dixon的FF图中测得3个感兴趣区(ROI)的FF值。最后分别对各FF值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 Screening Dixon与ME Dixon的3个ROI区域测得的FF值呈高度正相关(r=0.842、0.959、0.945,P值均<0.001)。Screening Dixon及ME Dixon的3个ROI区域测得的FF值与Histo得出的单体素MRS所测得的FF值呈高度正相关(r=0.971、0.842、0.959、0.945,P值均<0.001)。结论 采用3.0T MRI ME Dixon成像技术对NAFLD患者进行肝脏脂肪含量的评估是可行的,并与单体素MRS所得结果呈高度正相关。其结果对于NAFLD患者的诊断、随访和干预监测均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3.0T弥散加权成像表观弥散系数值对肾盂癌侵袭性的评价价值

      2016, 37(9):1095-1100.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09.1095

      摘要 (1979) HTML (0) PDF 2.75 M (17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3.0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对肾盂癌的诊断价值及其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与病理分期分级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33例肾盂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常规磁共振扫描及DWI检查(b值=0和b值=800 s/mm2),将磁共振DWI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计算DWI诊断肾盂癌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析并记录病灶的DWI信号特点,对每个病灶选择3个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小ROI、大ROI及最小ADC值。比较不同性别间、不同部位肾盂癌间、肾盂癌与正常肾实质间、3组ROI间、不同病理分级和不同临床分期间的ADC值的差异。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Ki-67在肾盂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Ki-67表达与ADC值的关系。结果 当b值=800 s/mm2时,利用DWI诊断肾盂癌的敏感性为90.9%、特异性91.4%、准确率91.2%、阳性预测值90.9%、阴性预测值91.4%。ADC值在不同性别、不同部位肾盂癌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肾盂癌与正常肾实质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3组ROI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级别(G1~G2级)肾盂癌的ADC值较高级别(G3级)高,局限于肾盂(Ta~T2期)的ADC值较有局部侵犯(T3期)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Ki-67表达与肿瘤的病理分级、分期有关,ADC值与Ki-67的表达量呈负相关(r=-0.88,P<0.01)。结论 ROI的大小对于尿路上皮癌的鉴别意义可能不大;在不使用造影剂的情况下,DWI有利于术前评估肾盂癌的组织学分级及分期。

    • 孕激素上调子痫前期大鼠交感中枢γ-氨基丁酸A型受体表达

      2016, 37(9):1101-1107.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09.1101

      摘要 (2195) HTML (0) PDF 2.99 M (19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γ-氨基丁酸(GABA)A型受体GABAA在子痫前期(PE)大鼠交感中枢头端延髓腹外侧区(RVLM)中的表达情况,探究孕激素改善PE大鼠心血管功能的中枢作用机制。方法 使用醋酸去氧皮质酮(DOCA)腹腔注射以及生理盐水(saline)替代普通饮用水的方法处理怀孕大鼠构建PE模型,通过监测平均动脉压、心率、肾交感放电活动(RSNA)及24 h尿蛋白含量等指标验证PE模型成功建立,即为受孕大鼠+DOCA+saline组(PDS组),同时设立未孕大鼠组(Con组)、未孕大鼠+DOCA+saline组(DS组)、受孕大鼠组(NP组)。将NP组及PDS组大鼠各分出两个亚组,分别予以孕激素(己酸羟孕酮,17-OHPC)处理和溶剂(生理盐水)对照处理,即为NP+17-OHPC组、NP+Veh组、PDS+17-OHPC组和PDS+Veh组。孕激素腹腔注射3 d后,检测各组大鼠血清及脑脊液中孕激素含量,监测各组大鼠的平均动脉压、心率、RSNA以及检测24 h尿蛋白含量。蛋白质印迹法检测GABAA、GABAB受体以及核孕激素受体(nPGRA和nPGRB)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Con组、DS组和NP组相比,PDS组大鼠平均动脉压升高、RSNA增强、24 h尿蛋白含量增加(P<0.05);与NP组相比,PDS组大鼠血清及脑脊液中孕激素含量均降低(P<0.05);PDS组大鼠补充孕激素3 d后,血清及脑脊液中孕激素含量均升高(P<0.05),平均动脉压下降、RSNA减弱、24 h尿蛋白含量降低(P<0.05)。PDS组大鼠RVLM内GABAA受体表达较NP组减少(P<0.05),补充孕激素3 d后表达上调(P<0.05)。nPGRB在PDS组大鼠RVLM内表达高于NP组(P<0.05),补充孕激素3 d后其在PDS组内表达降低(P<0.05)。GABAB受体和nPGRA在PDS组大鼠RVLM内的表达与NP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GABAA受体在PE大鼠RVLM内表达降低,补充孕激素可增加PE大鼠RVLM内GABAA受体的表达。

    • 经声诺维转染骨形态发生蛋白2后促进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成骨向分化

      2016, 37(9):1108-1114.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09.1108

      摘要 (1912) HTML (0) PDF 3.33 M (18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通过声诺维(SonoVue)转染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进入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HPDLFs)的条件及其对HPDLFs成骨向诱导的作用。方法 原代培养HPDLFs,按不同声诺维浓度、超声强度和辐照时间转染细胞,筛选获得最佳转染参数。将细胞随机分为4组:声诺维+质粒+超声组、脂质体+质粒组、超声组和空白对照组,按所筛选条件进行转染,分别于转染后3、5、7、9 d时检测碱性磷酸酶活性,21 d时通过茜素红染色检查钙化情况;7、10、14 d时行RT-PCR对骨桥素(OPN)、骨涎蛋白(BSP)、Ⅰ型胶原蛋白(ColⅠ)、骨钙素(OCN)、成骨特异性转录因子(Runx2)的mRNA进行半定量检测。结果 超声功率为0.8 W/cm2、辐照时间为90 s、声诺维浓度为20%时细胞转染率与存活率均较佳,以该参数条件为转染参数。各时间点声诺维+质粒+超声组细胞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及钙化结节形成量均高于空白对照组和超声组(P<0.05);RT-PCR结果显示各时间点声诺维+质粒+超声组细胞OPN、BSP、ColⅠ、OCN、Runx2的mRNA表达量均高于超声组与空白对照组(P<0.05),但与脂质体+质粒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声诺维能成功将BMP2转染进入HPDLFs并诱导其成骨向分化,为声诺维在牙周组织工程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 长期饮酒对男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的影响及与左室肥厚的相关性

      2016, 37(9):1115-1120.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09.1115

      摘要 (2086) HTML (0) PDF 2.63 M (18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长期饮酒对男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MBPS)的影响及与左室肥厚(LVH)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择男性高血压患者199例,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将入选患者分为不饮酒组、戒酒组和轻度、中度、重度饮酒组。检测患者的空腹血糖(FPG)及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测量心率(HR)、体质量指数(BMI),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并计算左室质量指数(LVMI)。对不同组检测的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各组患者FPG、TC、TG、HDL、LDL HR、BMI等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饮酒组、戒酒组、轻度饮酒组患者24 h平均收缩压(24h SBP)、白昼平均收缩压(d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较中、重度饮酒组低(P<0.05),杓型收缩压百分率、杓型舒张压百分率较中、重度饮酒组高(P<0.05),MBPS值和MBPS增高发生率较中、重度饮酒组低(P<0.05),LVMI和LVH发生率较中、重度饮酒组低(P<0.05)。不饮酒组、戒酒组、轻度饮酒组各项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饮酒组患者平均每日酒精摄入量与MBPS值、LVMI呈正相关(P<0.05)。结论 长期中、重度饮酒可以影响男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加重MBPS现象与LVH;随着饮酒量的增加,MBPS现象与LVH的程度也会相应增加。

    • >综述
    • 芥子气中毒机制及防护药物研究进展

      2016, 37(9):1121-1127.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09.1121

      摘要 (2165) HTML (0) PDF 2.81 M (33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芥子气(SM)是一种双功能烃化剂,能与蛋白质、DNA、RNA等多种生物大分子发生烃化反应,其中与DNA发生反应是其最重要的毒理机制之一。SM损伤机制主要包括DNA损伤、多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激活、氧化应激、炎症及免疫调节反应和蛋白水解酶激活等。目前临床上尚无SM特效药物,主要是对症治疗。目前对症治疗SM使用的主要药物有自由基清除剂及抗氧化剂、PARP抑制剂、抗炎药物及蛋白酶抑制剂等。本文总结了SM的毒理机制及相应的防护药物研究进展。

    •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式的进展

      2016, 37(9):1128-1133.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09.1128

      摘要 (2090) HTML (0) PDF 2.51 M (30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心房颤动(房颤)的主要治疗手段有抗栓法、控制心室率法、电复律法和导管消融术等,其中导管消融术的应用为房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式。随着对房颤产生机制及维持机制的深入探讨,导管消融术不断完善,发展出心房内线性消融、针对肺静脉触发灶的导管消融、心房复杂碎裂电位消融、房颤转子消融等多种术式。本文综述了目前房颤导管消融术不同术式的研究进展,为临床房颤的治疗提供参考。

    • >技术方法
    • 人工真皮支架在大面积撕脱伤救治中的应用

      2016, 37(9):1134-1137.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09.1134

      摘要 (2431) HTML (0) PDF 2.13 M (22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人工真皮支架在大面积撕脱伤救治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烧创伤外科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大面积撕脱伤患者20例,年龄6~68岁,撕脱面积占总体表面积(total body surface area,TBSA)10%~40%。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10例,对照组患者一期行清创+负压引流术,二期行取植皮术;治疗组患者一期行清创+真皮支架+负压引流术,5~7 d后更换负压装置,观察基底血管化程度,伤后12~14 d行取植皮术。分别统计两组患者从清创到植皮的间隔时间,供皮区愈合时间和愈合质量以及植皮区皮片成活率、愈合时间及愈合质量。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从清创到植皮的间隔时间延长[(13.30±2.06)d vs(7.90±1.10)d,P<0.01];供皮区愈合时间缩短[(8.10±0.99)d vs(13.10±1.10)d,P<0.01],供皮区愈合质量提升(4.40±1.58 vs 7.80±1.14,P<0.01);植皮区皮片成活率[(87.30±5.27)% vs(85.10±5.53)%]、愈合时间[(17.80±1.14)d vs(18.70±2.06)d]、愈合质量(8.40±1.07 vs 9.00±1.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大面积撕脱伤的治疗过程中早期应用真皮支架联合负压引流技术,可避免在伤后1周左右大范围取皮,手术损伤少,对全身干扰小,可保证患者平稳度过病程早期阶段;同时通过支架自身的血管化可促进创面恢复,减少植皮所需皮片厚度,从而缩短供皮区愈合时间、提高供皮区愈合质量。

    • 寰椎椎弓根螺钉导向器的研制及初步应用

      2016, 37(9):1138-1143.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09.1138

      摘要 (2460) HTML (0) PDF 2.86 M (17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设计一种导向装置,提供寰椎椎弓根螺钉的个体化置钉,并避免损伤寰椎周围的重要结构从而降低手术风险。方法 采集30名成年患者的寰椎CT平扫三维重建影像数据,导入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取95%医学参考值区间。确定进钉点处后弓高度、后结节中点到进钉点处的横向距离、进针点穿过侧块中点到前弓骨皮质的纵向距离等,为导向器设计提供数据支持。设计过程及步骤:(1)以寰椎后结节处为锚定点设计导向器固定装置;(2)以锚定点为基础,装配纵向提拉杆及横向游标支架,分别起到抵抗置钉外力作用及参照术前影像初步锁定进钉点位置等;(3)在横向支架上安装可调导针套筒,确定后弓进钉点的位置及进钉方向;(4)配套2 mm导针、螺母、改锥等。临床试验:将设计出的导向器在寰枢椎脱位或不稳患者中试用,并设非导向器组作对照,统计比较两组置钉成功率及手术时间,评估导向器的实用性。结果 导向器组的置钉成功率为96.15%(25/26),优于非导向器组(84.61%,22/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导向器组手术时间为(123.38±5.59)min,短于非导向器组(137.62±4.1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成功设计了一种寰椎椎弓根螺钉个体化置钉导向装置,该导向装置能提高手术效率。

    • >海洋军事医学
    • 飞行事故后所在单位飞行员急性应激反应与心理控制源相关分析

      2016, 37(9):1144-1147.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09.1144

      摘要 (2254) HTML (0) PDF 1.95 M (18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飞行事故后飞行员的心理应激状况与心理控制源的关系。方法 采用事件影响量表(IES-R)、焦虑自评量表(SAS)、自评抑郁量表(SDS)和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及机遇量表(IPC)对两起飞行事故发生后所在单位的82名军事飞行人员进行测评,评估两次飞行事故后飞行员的心理应激状况,并分析其心理控制源与负性心理反应的关系。结果 飞行事故发生后所在单位飞行员中有34人(41.46%)自诉出现生理性不适,以睡眠障碍为主要存在症状。在心理状况方面,有24人(29.27%)表现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阳性;3人(3.65%)SAS得分超过69,表现为重度焦虑;6人(7.31%)SDS得分超过69分,表现为重度抑郁。第二次飞行事故所引发的焦虑、抑郁、急性应激等负性心理比第一次更加严重(P<0.01)。急性应激反应、焦虑、抑郁均与有势力的他人和机遇呈正相关,与内控性呈负相关(P<0.05,P<0.01)。结论 心理控制源是影响飞行员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外控性与机遇性是导致飞行员在事故后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诱因。该群体应成为飞行事故后心理危机干预的重点关注对象。

    • 海洋生物毒素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2016, 37(9):1148-1158.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09.1148

      摘要 (2681) HTML (0) PDF 3.92 M (28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海洋生物毒素具有分布广、毒性强及解毒难等特性,对我国公共安全和人民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为了保护我国的公共安全,保障人民健康,对海洋生物毒素检测的研究已经越来越多。目前,海洋生物毒素的检测方法有生物检测法、免疫分析法、液相色谱法、酶活力抑制分析法、细胞毒性试验等。本文将对海洋生物毒素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短篇论著
    •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附230例报告)

      2016, 37(9):1159-1164.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09.1159

      摘要 (2112) HTML (0) PDF 2.64 M (20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总结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robotic-assisted partial nephrectomy,RAPN)的手术经验,探讨该术式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2012年3月至2015年6月实施RAPN的2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61例、女性69例,年龄19~78岁,平均年龄(51.1±12.1)岁。左侧111例,右侧118例,双侧1例。肾门部肿瘤13例,完全内生性肿瘤8例,大肿瘤(直径>4 cm)54例;孤立性肾肿瘤3例。术前肾小球滤过率(GFR)均正常。肾脏CTA检查提示肾动脉单支211例,2支16例,3支3例。结果 本组手术均成功完成。经腹腔入路198例,其中中线布局191例,旁侧布局6例,混合布局1例;腹膜后入路32例。手术时间平均(196±59)min。2例患者术中出血量≥1 000 mL,其余患者术中失血量平均(148.3±126.5)mL。术中输血3例,中转开放手术1例。热缺血时间平均(20.7±9.1)min,术后住院天数平均(8.9±3.3)d。术后出现严重肉眼血尿3例,其中1例行保守治疗、2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肾动脉分支栓塞术后痊愈;术后出现尿漏1例,经充分引流痊愈;术后发生脑栓塞1例。术后病理:恶性肿瘤195例,其中肾透明细胞癌179例、嫌色细胞癌11例、乳头状肾细胞癌5例,分期T1N0M0 154例、T2aN0M0 41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等良性病变35例。肿瘤直径为1.3~9.0 cm,平均(3.41±1.57)cm,肿瘤切缘均阴性。结论 RAPN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局限性肾脏肿瘤的手术术式,该术式在肾脏肿瘤的完整切除及肾脏创面的缝合上有明显优势。

    • 化学促渗剂与负极性驻极体促进5-氟尿嘧啶体外透过大鼠增生性瘢痕和背部皮肤的比较

      2016, 37(9):1165-1170.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09.1165

      摘要 (2167) HTML (0) PDF 2.73 M (17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比较化学促渗剂和负极性驻极体对5-氟尿嘧啶(5-FU)体外经增生性瘢痕皮肤的促渗作用,为驻极体5-FU缓控释贴剂的制备奠定基础。方法 通过Franz扩散池和高效液相色谱仪,研究1%氮酮、10%油酸乙酯、-1 000 V驻极体、-1 500 V驻极体和-2 000 V驻极体作用后5-FU的体外经大鼠瘢痕皮肤或背部皮肤的透皮规律。结果 (1)1%氮酮和10%油酸乙酯均可促进5-FU经大鼠瘢痕皮肤的渗透,且10%油酸乙酯的促渗效果优于1%氮酮。(2)化学促渗剂作用下的5-FU经大鼠瘢痕皮肤和背部皮肤的体外渗透规律相似,但是5-FU经瘢痕皮肤的累积透皮量少于经背部皮肤的累积透皮量。(3)负极性驻极体对5-FU均具有良好的促渗作用,促渗效果的优劣顺序依次为:-2 000 V驻极体、-1 500 V驻极体、-1 000 V驻极体。同样,负极性驻极体作用下5-FU经大鼠瘢痕皮肤的累积透过量少于经背部皮肤的累积透皮量。结论 化学促渗剂和负极性驻极体均能促进5-FU的经皮渗透。其中,10%油酸乙酯和-2 000 V驻极体对5-FU的促渗效果最佳,可用于驻极体5-FU缓控释贴剂的制备。

    • 年龄对肝癌合并糖尿病患者预后的影响:基于倾向值匹配的分析

      2016, 37(9):1171-1175.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09.1171

      摘要 (2158) HTML (0) PDF 2.32 M (21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年龄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癌合并糖尿病患者根治性切除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50例行肝癌根治性切除的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30~80岁,其中≥60岁(老年组)58例,<60岁(非老年组)192例。利用倾向值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的方法均衡组间协变量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总体生存率,并用Cox回归分析影响肝癌预后的风险因素。结果 经PSM法匹配后,老年组(53例)与非老年组(85例)患者的1、3、5年的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4.5%和90.6%、73.2%和61.2%、52.9%和43.7%,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Cox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不是影响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癌合并糖尿病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高龄并未降低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术后累积生存率,老年患者可获得与年轻患者类似的生存率。

    • 特质好奇对军队离退休干部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2016, 37(9):1176-1179.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09.1176

      摘要 (1993) HTML (0) PDF 2.00 M (16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特质好奇对军队离退休干部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为73例军队离退休干部,应用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好奇心和探索量表进行测量,采用分层回归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1)控制了自评健康状况后,特质好奇的纳入提高了模型解释率(ΔR2=0.07,F=3.26,P<0.05);(2)特质好奇的伸展因素和接受因素都对主观幸福感有独立作用,其中伸展因素的系数为正(β=0.39,P<0.05),接受因素的系数为负(β=-0.32,P<0.05)。结论 特质好奇是影响军队离退休干部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特质好奇的两个因素对主观幸福感存在不同的影响,伸展因素的得分越高,主观幸福感程度越高;接受因素的得分越高,主观幸福感程度越低。

    • >研究简报
    • 19例中国人脑腱黄瘤病的临床特点分析

      2016, 37(9):1180-1183.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09.1180

      摘要 (1845) HTML (0) PDF 1.95 M (28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分析19例中国人脑腱黄瘤病(CTX)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查阅中国知网等数据库,再结合本院的1例确诊病例,回顾性分析2003年至今共19例中国人CTX的发病年龄、确诊年龄、临床表现、头颅MRI、病理、基因和生化等特点。结果 来自17个家系共19例患者的平均诊断周期17年。神经系统症状主要为行走不稳、智力低下和记忆力下降;非神经系统症状主要是双侧跟腱肿物和白内障。结论 这是首次系统性分析中国人脑腱黄瘤病的临床特点,发现CTX平均诊断周期长,因此临床医师应引起重视,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

    • Neu-P11在胰岛素抵抗脂肪细胞模型中对胰岛素受体后信号通路的影响

      2016, 37(9):1184-1186.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09.1184

      摘要 (1974) HTML (0) PDF 1.77 M (17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褪黑素类似物Neu-P11在3T3-L1脂肪细胞产生胰岛素抵抗后对胰岛素受体后信号传导通路蛋白p-IRS-1、PI3K、p-GSK3β的蛋白表达变化,从而更深入的阐明人工合成的褪黑素类似物Neu-P11对胰岛素抵抗的脂肪细胞模型(3T3-L1)中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采取“鸡尾酒法”培养与分化前脂肪细胞(3T3-L1细胞),建立胰岛素抵抗脂肪细胞模型,用Western-blot检测药物作用前后p-IRS-1、 PI3K、p-GSK3β的蛋白质表达变化。结果:胰岛素抵抗模型组的脂肪细胞中通道蛋白p-IRS-1、 PI3K、 p-GSK3β的表达低于对照组的表达(P < 0.05)。药物Mel、 Neu-P11均能明显增加p-IRS-1、 PI3K、 p-GSK3β蛋白表达量(P < 0.05)。Luzindole能够阻断Mel、 Neu-P11增加p-IRS-1、 PI3K、 p-GSK3β的作用(P < 0.05)。结论:Neu-P11、Mel能够提高胰岛素抵抗前脂肪细胞模型(3T3-L1细胞模型)中胰岛素受体后信号重要通路蛋白的表达,降低因信号通路蛋白异常导致的胰岛素抵抗,提高细胞膜蛋白对胰岛素的敏感性。Neu-P11、Mel通过和褪黑素受体2耦合来提高胰岛素受体后信号转导重要通路蛋白表达。

    • >病例报告
    • NK/T细胞淋巴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2016, 37(9):1187-1189.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09.1187

      摘要 (1932) HTML (0) PDF 1.67 M (23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重要通知
友情提醒: 近日发现论文正式见刊或网络首发后,有人冒充我刊编辑部名义给作者发邮件,要求添加微信,此系诈骗行为!可致电编辑部核实:021-81870792。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