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第38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中青年学者论坛
    • 骨质疏松研究热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命运

      2017, 38(4):397-404. DOI: 10.16781/j.0258-879x.2017.04.0397

      摘要 (4759) HTML (0) PDF 3.56 M (49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骨病,以骨量减少、骨密度降低和骨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容易发生脆性骨折,其发病率逐年增高。骨质疏松症发病与骨平衡的破坏有关,一方面破骨细胞活性增强、骨吸收加快,另一方面成骨细胞功能衰减、骨形成不足,最终导致净骨量丢失。成骨不足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方向密切相关。在骨质疏松症患者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脂肪方向分化增多,向成骨方向分化减少,其分化命运受BMP/Smad、Wnt、Notch、Hedgehog等多条信号通路调控,并涉及转录调控、转录后调控和表观遗传等多种调控机制,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与焦点。未来研究可集中于寻找决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方向的关键因子和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为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 >专题报道:骨质疏松治疗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 新型β-链蛋白结合药物SAHPA1治疗去卵巢小鼠骨质疏松

      2017, 38(4):405-408. DOI: 10.16781/j.0258-879x.2017.04.0405

      摘要 (2466) HTML (0) PDF 2.30 M (15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估新型β-链蛋白(β-catenin)结合药物SAHPA1在绝经后骨质疏松小鼠模型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C57雌性小鼠作为实验对象。将实验动物分为3组,分别为假手术组、骨质疏松模型组(模型组)、骨质疏松模型治疗组(治疗组),每组5只小鼠。假手术组仅暴露卵巢后缝合切口;模型组和治疗组动物行双侧卵巢切除,建立去卵巢骨质疏松模型。治疗组在切除卵巢后即刻开始每日肌注β-catenin结合药物SAHPA1(10 mg/kg),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每日注射同剂量的生理盐水。8周后,利用骨组织切片H-E染色、micro-CT等方法观察小鼠股骨干骺端骨小梁形态并进行形态学计量分析,评估SAHPA1对去卵巢骨质疏松的治疗效果。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小鼠骨密度、骨小梁数量、骨小梁厚度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SAHPA1治疗后,小鼠骨密度和骨小梁数量增高(P<0.05),骨小梁厚度与模型组比较虽有一定提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型β-catenin结合药物SAHPA1对绝经后骨质疏松小鼠模型有一定治疗作用。

    • 80岁以上髋部骨折患者手术治疗策略选择:附915例报告

      2017, 38(4):409-414. DOI: 10.16781/j.0258-879x.2017.04.0409

      摘要 (2730) HTML (0) PDF 2.74 M (18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回顾性分析我院创伤骨科10年间手术治疗的915例80岁以上髋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总结高龄髋部骨折的手术治疗策略。方法 2007年6月-2016年6月我院创伤骨科手术治疗的80岁以上高龄髋部骨折患者915例,根据术前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围手术期全身情况及基础疾病的调整,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和手术方案,尽早手术治疗。术后进行积极的早期功能锻炼、专科护理和科普宣教。回顾分析患者手术等待时间、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出血量、术后全身和局部并发症及1年内死亡率。结果 915例患者手术时间50~120 min,平均(69.5±34.2)min;手术出血量150~440 mL,平均(278.3±56.8)mL;住院时间5~31 d,平均(5.6±3.2)d。发生全身和局部并发症210例,其中全身和局部并发症分别为117例和93例。14例(1.5%)患者死亡。根据手术等待时间分为<2 d组、2~7 d组和>7 d组,3组患者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等待时间越长,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越高。结论 高龄髋部骨折通过积极的术前准备和评估,在围手术期充分调整全身情况及基础疾病用药,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根据骨折部位、类型选择合理的内固定方式,尽早实行髋部骨折手术,并积极开展专科护理和术前宣教,实现髋部骨折的个体化诊疗,可获得满意疗效。

    • 髋部骨折流行病学分布特点:单中心2 859例分析

      2017, 38(4):415-420. DOI: 10.16781/j.0258-879x.2017.04.0415

      摘要 (2481) HTML (0) PDF 2.92 M (20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回顾性分析2 859例髋部骨折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为进一步完善老年髋部骨折的防治手段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200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入院的所有髋部骨折患者病例资料,采集患者的年龄、性别、受伤机制、骨折类型、受伤至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出血量、手术方法等信息,采用SPSS 16.0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髋部骨折的流行病学分布特点。结果(1)本院的髋部骨折收治总数逐年增加,其中股骨颈骨折的占比最高(1 602/2 859,56.03%),股骨粗隆间骨折次之。(2)髋部骨折患者年龄52~104岁,年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71~80岁组最多,占37.39%(1 069/2 859)。(3)髋部骨折病例中女性所占比例(1 916/2 859,67.02%)高于男性(943/2 859,32.98%)。(4)受伤机制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走中自行摔伤导致骨折最多,占87.65%(2 506/2 859)。(5)骨折类型在不同性别之间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股骨颈骨折较多,男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比例较高。(6)所有患者中合并有糖尿病(765/2 859,26.76%)或心脑血管疾病(739/2 859,25.85%)的病例数最多。结论 老年髋部骨折以股骨颈骨折和股骨粗隆间骨折多见,其在年龄、性别、受伤机制、合并症等方面均有一定的流行病学分布特征,这为进一步改善髋部骨折的防治策略提供了线索。

    • 绿色通道建设提高高龄髋部骨折患者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2017, 38(4):421-425. DOI: 10.16781/j.0258-879x.2017.04.0421

      摘要 (2373) HTML (0) PDF 2.45 M (18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绿色通道建设在高龄髋部骨折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为高龄髋部骨折患者的规范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5年6月经治的115例高龄(≥75岁)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诊治流程不同分为绿色通道组(58例)和常规处理组(5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等待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及住院期间的术后全身并发症和局部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绿色通道组手术等待时间(中位数43.6 h)明显短于常规处理组(中位数136.8 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绿色通道组住院时间[(4.3±1.2)d]明显短于常规处理组[(8.5±2.5)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绿色通道组11例(19.0%)发生并发症,常规处理组29例(50.9%)发生并发症,常规处理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绿色通道组(P<0.01);绿色通道组肺部感染和压疮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处理组[3.4%(2/58)vs 14.0%(8/57),P<0.05; 3.4%(2/58)vs 15.8%(9/57),P<0.05],两组患者肺栓塞、脑梗死、深静脉血栓、心肌梗死、切口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绿色通道建设应用于高龄髋部骨折的治疗,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早期手术有利于缩短高龄髋部骨折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髋部功能的康复,对老年髋部骨折的规范化治疗具有重要和积极的意义。

    • 髓内钉内固定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

      2017, 38(4):426-431. DOI: 10.16781/j.0258-879x.2017.04.0426

      摘要 (2525) HTML (0) PDF 2.78 M (18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髓内钉内固定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技术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2015年12月期间采用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的64例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21例,女43例;年龄75~96岁,平均(81.9±5.2)岁;AO分型:31-A2.2型31例,31-A2.3型23例,31-A3.3型10例。根据复位方式,分为有限切开或器械辅助复位组(n=19)和直接闭合复位组(n=45)。所有患者均采用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耗时、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以及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 有限切开器械辅助复位成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365.8±81.2)mL]多于直接闭合复位组[(238.9±56.7)mL],手术时间[(93.4±10.4)vs(79.4±12.7)min]也较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18个月,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17.4±3.1)vs(16.7±2.2)周]及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84.7±8.3 vs 86.4±7.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深部感染、股骨头缺血坏死、髋内翻畸形、股骨干骨折及内置物失效、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在高龄患者中并不少见,闭合复位困难时需要采用有限切开器械辅助复位以提高复位质量。虽然这会明显增加术中出血量和手术耗时,但并不影响临床整体疗效。

    • PFNA与InterTan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临床疗效的比较:一项前瞻性研究

      2017, 38(4):432-436. DOI: 10.16781/j.0258-879x.2017.04.0432

      摘要 (2485) HTML (0) PDF 2.32 M (18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比较防旋转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与InterTan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纳入102例老年(≥65岁)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A2.2、A2.3、A3型)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PFNA组[n=48,平均年龄(75.6±6.7)岁]和InterTan组 [n=54,平均年龄(75.3±6.6)岁]。后期随访中,门诊复查时记录Harris髋关节评分,通过电话、查访户籍获知患者死亡与否。结果 两组间基线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InterTan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和术中失血量高于PFNA组(P<0.05),两组住院时间和术后尖顶距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有4例患者发生螺钉切出。两组共有3例患者院内死亡(2.9%)。后期随访中,两组骨折愈合时间、Harris髋关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和InterTan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33.9和27.4个月,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和InterTan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预后相当,PFNA在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失血量上有一定优势,但有螺钉切出风险。

    • PFNA联合规范化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

      2017, 38(4):437-442. DOI: 10.16781/j.0258-879x.2017.04.0437

      摘要 (2398) HTML (0) PDF 2.61 M (17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估股骨近端防旋转髓内钉(PFNA)内固定联合规范化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采用PFNA治疗且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老年(≥60岁)股骨转子间骨折伴骨质疏松的患者,共78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53例。根据是否抗骨质疏松治疗将患者分为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共40例,除行PFNA治疗外,在补充钙剂、活性维生素D的基础上,给予鲑鱼降钙素、唑来膦酸盐序贯治疗;对照组共38例,单纯行PFNA治疗。术后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定期检测髋关节骨密度,采用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记录药物不良反应及其他部位再骨折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发生伤口感染、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经X线片证实均能达到临床骨性愈合。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术后6个月、12个月和18个月时健侧髋关节骨密度高于对照组(P<0.05),且术后再发骨折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 PFNA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符合微创理念,操作简单,疗效满意。PFNA结合规范的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能增加骨密度,同时减少术后再骨折风险。

    • 双膦酸盐类药物促进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后伤椎骨修复的随机对照研究

      2017, 38(4):443-446. DOI: 10.16781/j.0258-879x.2017.04.0443

      摘要 (2567) HTML (0) PDF 1.96 M (18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探讨在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后应用双膦酸盐抗骨质疏松进行伤椎骨修复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6月-2015年6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骨科收治的84例胸腰椎骨折后路矫形内固定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别纳入双膦酸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术后除给予骨化三醇、碳酸钙D3等常规抗骨质疏松药物外,双膦酸盐治疗组服用阿仑膦酸钠维D3片(每片含阿仑膦酸钠70 mg,每周1片),对照组服用安慰剂。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分别测量胸腰椎损伤区的骨密度,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复位后即刻两组伤椎骨密度均出现明显下降,在随访过程中两组患者的骨密度值均不断增加,术后1个月、3个月时两组骨密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1年时双膦酸盐组的骨密度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双膦酸盐类药物进行干预,可加快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后伤椎骨质疏松的修复,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不停用抗血小板药物早期微创手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的安全性

      2017, 38(4):447-451. DOI: 10.16781/j.0258-879x.2017.04.0447

      摘要 (2461) HTML (0) PDF 2.26 M (17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围手术期不停用抗血小板药物早期微创手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的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采用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资料,其中32例因心脑血管疾患长期口服抗血小板药物而在不停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情况下行早期闭合复位微创髓内钉治疗。回顾分析32例患者的性别、年龄、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骨折AO分型、受伤到手术时间、术前和术后血红蛋白、住院时间、ICU时间、出血量、术后输血量、术后切口并发症、全身并发症以及1个月内和1年内死亡率等资料,评估不停用抗血小板药物早期手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安全性。结果 32例患者中男性11例、女性21例,骨折时年龄65~81岁,单纯使用氯吡格雷者25例、使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者7例,受伤到手术时间2~13(4.8±2.5)d,平均手术时间(89.0±33.2)min。术中出血量(242.9±83.7)mL,术后引流血量(259.8±94.9)mL,术后血红蛋白(73±11)g/L,术后输血量(390.2±103.1)mL。术后ICU停留时间为(1.7±0.9)d,住院时间为(12.5±2.5)d。发生术后切口并发症3例(9.4%),其中2例切口愈合不良、1例切口周围血肿。术后1个月内并发急性心血管事件3例(9.4%),急性脑卒中2例(6.2%),肺炎2例(6.2%),压疮1例(3.1%)。术后1个月内死亡3例(9.4%),术后1年内死亡12例(37.5%)。结论 不停用抗血小板药物早期微创手术治疗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合并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老年患者,不会增加1年内患者的局部和全身并发症发生率。

    • 髂筋膜间隙阻滞复合喉罩全麻在高龄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

      2017, 38(4):452-457. DOI: 10.16781/j.0258-879x.2017.04.0452

      摘要 (2484) HTML (0) PDF 2.57 M (17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回顾比较髂筋膜间隙阻滞(同时阻滞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和闭孔神经)复合喉罩全麻与蛛网膜下隙阻滞应用于80岁以上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非骨水泥型)的优劣性,探讨适合骨科高龄患者的个体化麻醉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98例80岁以上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的麻醉相关资料,其中髂筋膜间隙阻滞复合喉罩全麻44例(G组),蛛网膜下隙阻滞54例(S组),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为Ⅱ~Ⅳ级。记录麻醉诱导前以及诱导后5、10、15、20、30 min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术前及术后即刻、术后6 h、术后24 h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麻黄碱使用次数、合并疾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手术后住院天数及术前、术后1 d睡眠质量;调查手术医生对麻醉方案的满意度。结果 两组术前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组患者ASA Ⅳ级例数多于S组(P<0.05)。术后6、24 h时G组VAS评分低于S组(P<0.01),镇痛效果满意。两组麻醉诱导前及诱导后不同时间点血流动力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组麻黄碱使用次数多于S组(P<0.01),S组术后尿潴留的发生率高于G组(P<0.05)。两组手术后住院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高龄髋关节置换患者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麻醉方案。在病例选择适当的情况下,髂筋膜阻滞复合喉罩全麻与蛛网膜下隙阻滞相比术后镇痛时间长,安全可行。

    • 低氧诱导因子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研究进展

      2017, 38(4):458-462. DOI: 10.16781/j.0258-879x.2017.04.0458

      摘要 (2155) HTML (0) PDF 2.27 M (15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低氧诱导因子(hypoxia inducible factor,HIF)在细胞对低氧的反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参与葡萄糖代谢、血管重建和红细胞生成等多种病理生理过程。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HIF对骨生成、骨吸收及血管生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骨血管结构和功能退变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发生和发展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从HIF在骨生成、骨吸收、血管生成中的作用出发,综述了HIF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关系及其在绝经后骨质疏松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 >论著
    • 术前前白蛋白含量在评估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后远期预后中的价值

      2017, 38(4):463-468. DOI: 10.16781/j.0258-879x.2017.04.0463

      摘要 (2549) HTML (0) PDF 2.62 M (19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明确肝切除术后肝癌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探讨术前血浆前白蛋白(PA)含量在评估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后远期预后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2011年12月-2012年3月期间施行肝切除术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病例资料及随访资料,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法分析术前多项指标对患者总生存时间及术后复发的影响。根据术前血浆PA含量的临界值,分为低PA组(术前PA含量≤152 mg/L)和高PA组(术前PA含量>152 mg/L),用Kaplan-Meier法分析两组间预后的差异。结果 共373例行肝切除术的肝癌患者纳入本研究,中位生存时间32.3个月,中位肿瘤复发时间20.5个月。肿瘤大小(P=0.003)、TNM分期(P<0.001)、术前血浆PA含量(P=0.034)、血管侵犯(P=0.027)是影响患者术后总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TNM分期(P<0.000 1)、术前血浆PA含量(P=0.002)、血管侵犯(P=0.048)是影响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高PA组中位生存时间和中位复发时间分别为41.3个月和28.8个月,优于低PA组的31.7个月和14.4个月,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结论 术前血浆PA含量低是肝癌患者行肝切除术后总生存期和肿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 热习服对湿热环境运动刺激大鼠大脑皮质和心肌线粒体的影响

      2017, 38(4):469-475. DOI: 10.16781/j.0258-879x.2017.04.0469

      摘要 (2053) HTML (0) PDF 3.20 M (17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热习服是否能够对湿热环境下进行中高强度运动大鼠的大脑皮质和心肌线粒体结构与功能起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保护机制。方法 40只SD大鼠通过负重力竭实验剔除游泳时间过短和过长的大鼠各4只,剩余32只大鼠随机分成常温自由活动(RA)组、常温运动(RE)组、高温自由活动(HA)组和高温运动(HE)组,每组8只。RA和HA组大鼠分别置于常温[(24±1)℃]和高温[(32±1)℃]条件下自由活动2 h/d;RE和HE组大鼠分别置于常温[(24±1)℃]和高温[(32±1)℃]条件下的饲养笼内自由活动1 h/d后,在动物跑步机上匀速跑步1 h/d(坡度为0°,速度为14 m/min);连续训练14 d建立热习服大鼠模型。建模后第3天开始,各组大鼠在湿热环境下中高强度运动30 min。测量并记录湿热环境下中高强度运动前、后大鼠体质量丢失率、肛温,采用放射免疫法测量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血管加压素(AVP)和皮质醇(Cort)含量,透射电镜观察运动后大鼠大脑皮质和心肌线粒体的超微结构,ELISA法检测ATP合成酶和活性氧(ROS)含量,总抗氧化能力测试(ABTS)法检测总抗氧化能力。结果 HE组大鼠在湿热环境下中高强度运动后体质量丢失率高于RA组(P<0.01);HE组大鼠运动前、后肛温以及肛温升高幅度均低于RA、RE和HA组(P<0.05,P<0.01)。HE组大鼠运动后血浆中Cort含量低于RA、RE和HA组(P<0.05,P<0.01),大脑皮质和心肌线粒体中ATP合成酶和组织中总抗氧化能力高于RA、RE和HA组(P<0.01),ROS含量低于RA、RE和HA组(P<0.01)。HE组大鼠大脑皮质中线粒体和突触结构以及心肌中线粒体、Z线和横小管的结构优于RA、RE和HA组。结论 热习服训练能够增强线粒体氧化呼吸功能、降低细胞的氧化应激水平和血浆中Cort含量,从而保护湿热环境下中高强度运动后大鼠的大脑皮质神经元和心肌细胞线粒体结构。

    • 基于社会心理因素的产后抑郁症模型的建立和评价

      2017, 38(4):476-481. DOI: 10.16781/j.0258-879x.2017.04.0476

      摘要 (2429) HTML (0) PDF 2.77 M (18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调查影响产后抑郁症(PPD)的社会心理因素,探究其对PPD的预测价值,构建并评价PPD的预测模型。方法 随机选取2014年9月-2016年6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金山医院、大学城医院进行产前检查、孕周≥28周、拟在该院住院分娩的371例孕妇,采用社会人口学调查表(自定义)、艾森克人格问卷(EPQ)、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汉密尔顿焦虑/抑郁量表(HAMA14/HAMD24)、贝克焦虑/抑郁量表(BAI/BDI)对所有孕妇进行产前社会心理因素调查;并在产后的第42天追踪随访完成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同时进行PPD的评估诊断。分析预测影响PPD的社会心理因素,并采用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构建预测模型,运用ROC曲线评价该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 根据PPD的评估结果,371例产妇中60例(PPD组)符合PPD的诊断标准,311例不符合(N-PPD组);PPD的发生率为16.17%(60/371)。单因素分析两组孕妇产前社会心理因素,结果显示工作稳定与否、文化程度、情绪稳定性、HAMA14得分、HAMD24得分、BAI得分、BDI得分、SCL-90各单因子(除躯体化)得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上述指标进行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建立了如下数学模型:Logit(PI)=0.042×total score of SCL-90+1.005×fixed work or not+2.498×relative company+0.108×BDI score-1.319×education-8.028。该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33(P<0.001,95%CI:0.772~0.894)。当以PI=0.141为界点时,约登指数最大,灵敏度为0.900,特异度为0.533。结论 SCL-90总分、产妇有无固定工作、家属陪伴情况、BDI得分是PPD的独立危险因素,文化程度低是PPD的保护因素;本研究建立的基于社会心理因素的PPD预测模型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

    • 黄芪多糖保护胰岛β细胞改善大鼠2型糖尿病

      2017, 38(4):482-487. DOI: 10.16781/j.0258-879x.2017.04.0482

      摘要 (2618) HTML (0) PDF 3.24 M (16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黄芪多糖(APS)对2型糖尿病(T2DM)大鼠胰岛β细胞功能和数量的影响。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T2DM模型组和APS治疗组,每组8只。T2DM模型组大鼠采用高脂饮食联合链脲佐菌素构建T2DM模型,APS治疗组给予APS治疗(每天700 mg/kg,APS含量70%)。药物干预8周后处死大鼠,取血测量大鼠的空腹血糖(FBG)、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以及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并计算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β;取胰腺组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特征,并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并计数胰岛β细胞。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T2DM模型组大鼠的FBG、TG和LDL-C升高,HDL-C、FINS和HOMA-β降低(P<0.05);与T2DM模型组比较,APS治疗组大鼠的FBG、TG和LDL-C降低(P<0.05),FINS和HOMA-β升高(P<0.05)。(2)与正常对照组比较,T2DM模型组大鼠的胰岛萎缩,伴有颗粒脱失及空泡变性现象,并且胰岛内β细胞的数量减少(P<0.05);与T2DM模型组比较,APS治疗组大鼠的胰岛体积增大,颗粒脱失和空泡变性现象有所改善,胰岛内β细胞的数量增加(P<0.05)。结论 APS能够改善T2DM大鼠的糖脂代谢,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保护T2DM大鼠胰岛β细胞,进而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来实现的。

    • 高表达人源Her2乳腺癌小鼠模型的建立及鉴定

      2017, 38(4):488-492. DOI: 10.16781/j.0258-879x.2017.04.0488

      摘要 (2878) HTML (0) PDF 2.54 M (30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构建并鉴定高表达人源Her2乳腺癌转基因小鼠模型。方法 构建pMD18T-MMTV-huHER2-EGFP转基因构件,通过原核显微注射方法将线性化、纯化后的外源质粒pMD18T-MMTV-huHER2-EGFP注射入C57BL/6J小鼠受精卵中,胚胎移植至同期发情的假孕受体母鼠输卵管内,获得子代小鼠。采用PCR 鉴定子代小鼠尾部组织基因组DNA,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乳腺组织Her2蛋白的表达,通过组织病理学切片观察转基因小鼠乳腺组织的病理学变化。结果 经PCR方法检测得到转基因阳性小鼠。蛋白质免疫印迹结果显示,与野生型小鼠相比,F2代阳性小鼠的乳腺组织中Her2蛋白高表达。病理组织切片表明25周龄阳性小鼠的乳腺组织已经出现明显的癌变倾向。结论 高表达人源Her2乳腺癌小鼠模型成功建立并能稳定遗传,可自发形成乳腺癌,其生物学特性和病理学改变与人乳腺癌相近,可作为研究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动物模型。

    • >综述
    • 肝干细胞研究进展

      2017, 38(4):493-500. DOI: 10.16781/j.0258-879x.2017.04.0493

      摘要 (2302) HTML (0) PDF 3.13 M (21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肝干细胞是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分化为成熟肝细胞与胆管上皮细胞的双向分化潜能的原始细胞。肝干细胞不仅参与了肝脏的稳态维持、损伤修复和肝再生,而且在肝脏疾病的细胞治疗、人工生物肝及肝导向基因治疗中有着巨大的应用潜能。本文对几种主要类型的肝干细胞及它们的来源、分子标志物等进行了综述。

    • 水动力清创系统在烧伤创面清创中的应用概况

      2017, 38(4):501-505. DOI: 10.16781/j.0258-879x.2017.04.0501

      摘要 (2356) HTML (0) PDF 2.26 M (23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清创是烧伤创面修复不可缺少的步骤。水动力清创系统(以下简称水刀)是一种先进的清创设备,与常规清创器械相比,其手柄灵活、操控性好,便于对外形不规则、表面不平整的部位进行清创;清创过程集坏死组织切除和创面灌洗为一体,具有良好的组织选择性,有利于优化创面床,为皮肤移植和创面愈合创造良好条件。水刀用于烧伤创面清创已有10余年历史,国外应用广泛,并于近年引进国内。由于烧伤创面表现的复杂性,临床上对于水刀用于不同烧伤创面的清创效率、效果及经济性、术中出血量等尚存在一定分歧。本文旨在系统地总结水刀在烧伤创面清创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

    • >海洋军事医学
    • 长航舰员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2017, 38(4):506-510. DOI: 10.16781/j.0258-879x.2017.04.0506

      摘要 (2977) HTML (0) PDF 2.44 M (21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长航条件下舰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法调查长航官兵172名。在长航前1周用艾森克人格量表(EPQ)、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舰员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评估;在长航4个月后,使用SCL-90、疲劳量表-14(FS-14)、阿森斯失眠量表(AIS)等对舰员进行心理测量与调查。通过前后两次SCL-90量表的总分及各因子得分间的差异检验,并将两次测量结果与军人常模比较,确定长航对舰员心理健康是否有影响。通过SCL-90总分及各因子(第2次测量)与AIS、FS-14、EPQ的相关关系研究舰员心理健康与睡眠、疲劳、人格特质的关系。以SCL-90为因变量,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究在长航条件下影响舰员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结果 长航4个月后,舰员心理健康水平远低于航行前,两次SCL-90测量间的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人格特质、睡眠、疲劳与舰员心理健康状况具有中等程度相关关系(r>0.4,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神经质、晕船程度、睡眠总分、疲劳总分、工作压力、精神质、舰艇适应性是SCL-90总分的影响因素。结论 海上长时间航行对舰员心理健康有不良影响,晕船程度、人格特质、工作压力、睡眠、疲劳、舰艇适应性等是影响舰员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 >短篇论著
    • 会阴环形皮瓣在女性尿道口癌控尿性前尿道缺失一期吻合中的应用

      2017, 38(4):511-514. DOI: 10.16781/j.0258-879x.2017.04.0511

      摘要 (2164) HTML (0) PDF 2.12 M (21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女性早期尿道口恶性肿瘤保膀胱控尿性前尿道切除术后前尿道缺失采用会阴环形皮瓣一期吻合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 纳入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女性尿道口早期恶性肿瘤患者29例;术前患者平均年龄(61.4±14.4)岁,临床分期均为Ⅰ期,病变局限于前尿道的一半以内。行保膀胱控尿性前尿道切除术,肿瘤切除后,自会阴前庭向周围游离环皮瓣约30~40 mm长,与尿道近心残端内嵌式端端吻合。评估其临床可行性及安全性。结果 手术时间0.45~1.50 h,平均(0.51±0.30)h。患者术后尿道口形状接近生理结构,排尿通畅,最大尿流率12.8~33.0 mL/s,平均(19.3±8.7)mL/s。一期成功率为100%,无尿道狭窄、尿失禁。随访12~48个月,平均(32.6±3.5)个月。1例鳞癌患者一期手术后2年出现左侧腹股沟淋巴结转移,术后3年肺部广泛转移死亡;1例鳞癌患者术后13个月腹股沟局部淋巴结肿大,给予髂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后病理报告为转移性鳞癌。其余患者随访期间均未见复发。结论 对女性早期尿道口恶性肿瘤保膀胱控尿性前尿道切除术后前尿道缺失采用会阴环形皮瓣一期吻合手术成功率高,安全有效。

    • 开颅血肿清除联合脑室外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的疗效

      2017, 38(4):515-519. DOI: 10.16781/j.0258-879x.2017.04.0515

      摘要 (2231) HTML (0) PDF 2.27 M (22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开颅血肿清除联合脑室外引流和单纯脑室外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3年内我院收治的7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脑室外引流联合开颅血肿清除(EVD+HE组)患者31例,单纯脑室外引流(EVD组)3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NICU)住院天数、死亡率、肺部感染、颅内感染和再出血的发生率以及随访6个月后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然后筛选比较两组中幕上血肿量>30 mL患者的上述临床指标。结果 术后住院期间EVD+HE组9例(29.0%)患者死亡,EVD组2例(5.1%)死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其余存活患者继续纳入后续研究。EVD+HE组患者GCS评分增加值(ΔGCS)大于EVD组(P<0.05);两组患者NICU住院时间,术后再出血及肺部感染、颅内感染发生率,随访6个月后mRS及GO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VD+HE组幕上血肿量>30 mL的患者ΔGCS、术后6个月mRS及GOS评分均优于EVD组(P<0.05),但NICU住院时间、术后再出血及肺部感染、颅内感染发生率与EVD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幕上血肿量>30 mL的患者,开颅血肿清除联合脑室外引流术疗效优于单纯脑室外引流术。

    • 消痰解郁方对乳腺癌前病变MCF-10AT细胞PI3K/Akt通路的影响及机制

      2017, 38(4):520-523. DOI: 10.16781/j.0258-879x.2017.04.0520

      摘要 (2460) HTML (0) PDF 2.09 M (16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消痰解郁方对乳腺癌前病变MCF-10AT细胞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将MCF-10AT细胞分为消痰解郁方组、PI3K激酶选择性抑制剂LY294002组(抑制剂组)、消痰解郁方+抑制剂组和对照组。给予相应药物干预24、48 h后,采用CCK-8法观察各组细胞增殖及生长情况;药物干预48 h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周期变化,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细胞PTEN、PI3K、Akt蛋白表达变化。结果 药物干预24和48 h后,消痰解郁方组、抑制剂组和消痰解郁方+抑制剂组MCF-10AT细胞增殖受到抑制,且消痰解郁方+抑制剂组抑制率高于消痰解郁方组和抑制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干预48 h后,消痰解郁方组、抑制剂组和消痰解郁方+抑制剂组MCF-10AT细胞G0/G1期细胞比例增高,S期及G2/M期细胞比例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消痰解郁方+抑制剂组与其他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干预48 h后,消痰解郁方组、抑制剂组、消痰解郁方+抑制剂组PI3K、p-Akt 蛋白表达较对照组减弱,PTEN蛋白表达较对照组增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消痰解郁方可能通过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发挥其对MCF-10AT细胞的抑制及促凋亡作用。

    • >病例报告
    • 被误诊的阴道直肠隔胃肠外间质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2017, 38(4):524-526. DOI: 10.16781/j.0258-879x.2017.04.0524

      摘要 (1921) HTML (0) PDF 1.70 M (18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Neidre-Macnab-ⅡB型腰骶神经根畸形术前漏诊、术中起初误诊为ⅡA型1例报告

      2017, 38(4):527-529. DOI: 10.16781/j.0258-879x.2017.04.0527

      摘要 (2378) HTML (0) PDF 2.05 M (17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报道一例Neidre-Macnab-IIB型腰骶神经根畸形(LSNA)并L3-5椎间盘突出及L4-5右侧隐窝狭窄术前漏诊、术中起初误诊为IIA型LSNA的病例。分析漏误诊原因。材料和方法:62岁女性,腰痛并右下肢间歇性放射痛及跛行20余年,左下肢放射痛2周入院。体检示左侧L5及右侧L4-5神经根受损,CT及MR示L3-4椎间盘右旁侧突出,L4-5椎间盘中央偏左突出并右侧隐窝狭窄,未发现LSNA。术中发现L4-5椎间盘左侧突出部分压迫L5神经根,予以切除。L4-5右侧椎间孔有两个神经根发出,L3-4椎间盘右侧突出压迫上方神经根,予以切除并扩大椎间孔;L4-5右侧狭窄侧隐窝打开后未在L4-5椎间盘表面见到典型神经根结构,怀疑IIA型LSNA。阅读CT及MR发现L4-5右侧隐窝偏下方及L5S1椎间孔存在神经结构。继续探查证实L5神经根受到突出间盘和狭窄侧隐窝共同压迫呈扁平膜状覆盖在L4-5间盘表面,起源于L4-5椎间盘上方的硬膜囊偏腹侧。将其分离后,摘除突出椎间盘。植入椎间cage,椎弓根系统内固定。结果:术后左下肢疼痛消失,右下肢放射痛加重2周后减轻。结论:II型LSNA术前CT及MR漏诊率较高。从L4-5右侧椎间孔发出的结合神经相互接近及观察不细是术前影像漏诊的原因,右侧L5神经根受压变扁失去正常色泽覆盖在L4-5间盘表面使得初始误以为IIA型LSNA。术中要注意仔细分辨,避免误诊。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重要通知
友情提醒: 近日发现论文正式见刊或网络首发后,有人冒充我刊编辑部名义给作者发邮件,要求添加微信,此系诈骗行为!可致电编辑部核实:021-81870792。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