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第38卷第8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中青年学者论坛
    • 肝癌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展望

      2017, 38(8):953-960. DOI: 10.16781/j.0258-879x.2017.08.0953

      摘要 (2107) HTML (0) PDF 3.61 M (22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原发性肝癌是全球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中国是肝癌大国,全世界一半以上的肝癌发生在中国。生物免疫治疗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其在某些实体恶性肿瘤中发挥了显著的疗效,而针对肝癌的免疫治疗也已取得了一些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进展。肝癌免疫治疗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过继性免疫治疗、间接免疫性治疗、间接非免疫性治疗。尽管肝癌免疫治疗有望最终彻底消灭肝癌,但目前仍存在许多难题和挑战,如肝脏所特有的免疫抑制状态以及缺乏较理想的抗原靶标等。因此,要将生物免疫治疗真正应用到肝癌的临床实践中,依然任重而道远。

    • >专题报道:夜间长时血液透析临床研究
    • 夜间血液透析患者退出原因及危险因素分析

      2017, 38(8):961-966. DOI: 10.16781/j.0258-879x.2017.08.0961

      摘要 (2092) HTML (0) PDF 2.57 M (16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夜间血液透析(nocturnal hemodialysis,NHD)患者退出的原因并探讨其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2009年2月至2016年11月行NHD满3个月后退出NHD的47例患者和维持NHD的6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一般资料,比较两组患者首次行NHD及末次行NHD时的血红蛋白、血小板、白蛋白、铁蛋白、血钙、血磷、甲状旁腺激素等指标的差异,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患者退出NHD和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47例患者退出NHD,行NHD的平均时间为(31.55±20.30)个月,退出原因分别是死亡、转院、转传统血液透析(CHD)、肾移植及其他。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在原发疾病中,高血压肾病(P=0.007,HR=2.913,95%CI:1.348~6.293)和糖尿病肾病(P=0.047,HR=2.401,95%CI:1.014~5.685)是NHD患者退出的危险因素,慢性肾炎综合征(P<0.001,HR=0.095,95%CI:0.046~0.195)则是保护因素;在血液检测指标中,低白蛋白水平(P=0.007,HR=0.904,95%CI:0.840~0.973)是NHD患者退出的危险因素;高龄(P=0.027,HR=1.052,95%CI:1.006~1.101)是NHD患者退出的危险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低白蛋白水平(P=0.007,HR=0.911,95%CI:0.848~0.991)是NHD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高血压肾病和糖尿病肾病是NHD患者退出的危险因素,慢性肾炎综合征是其保护因素。低白蛋白是NHD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 夜间血液透析降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风险

      2017, 38(8):967-972. DOI: 10.16781/j.0258-879x.2017.08.0967

      摘要 (2271) HTML (0) PDF 2.62 M (16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比较夜间血液透析(NHD)与传统血液透析(CHD)患者之间死亡风险的差异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09年2月至2017年2月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收治的111例NHD及722例CHD患者,从血液透析数据管理系统获取患者的人口学资料、临床特征、生存状态、死亡原因及实验室检查数据,比较分析两组的尿素清除指数(Kt/V)、血红蛋白、血磷、死亡率等指标,采用多因素校正后的Cox模型比较两组患者死亡风险的差异。结果 NHD组男性患者比例更高(P<0.01),基线年龄低于CHD组(P<0.01),基线透析龄高于CHD组(P<0.01),原发病、合并症及实验室检查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HD组的Kt/V、血红蛋白水平高于CHD组(P<0.01),血磷浓度低于CHD组(P<0.05)。NHD组死亡率为3.5/100人年,CHD组死亡率为6.2/100人年。经过年龄、透析龄、性别、合并症等多因素校正后,Cox模型显示NHD组患者的死亡风险低于CHD组(HR=0.67,95%CI:0.39~1.00,P=0.05)。亚组分析显示NHD在男性(P<0.05)、不伴有糖尿病(P=0.05)以及常规透析3年以上(P<0.05)的患者中生存优势更为明显。结论 NHD比CHD更能有效清除溶质,改善贫血和钙磷代谢,降低维持性血透患者的死亡风险。

    • 夜间血液透析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并发症和耐受性的影响

      2017, 38(8):973-977. DOI: 10.16781/j.0258-879x.2017.08.0973

      摘要 (2168) HTML (0) PDF 2.27 M (16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比较夜间血液透析(NHD)和传统血液透析(CHD)患者透析并发症和耐受性的差异。方法 选取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NHD和CHD患者各72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透析后恢复时间,并对其透析时低血压及透析后疲乏、瘙痒、肌肉痉挛、头晕、头痛、食欲下降、恶心、呕吐、睡眠障碍等身体不适,以及担心死亡、担心设备故障、失去自由、失去工作等心理上的压力和生活状况共20项指标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与CHD组比较,NHD组患者透析后恢复时间短(P<0.01),透析期间低血压以及透析后疲乏、瘙痒、头晕、头痛、食欲下降、恶心、呕吐等并发症减少(P<0.05,P<0.01),失去自由的人数减少(P<0.01),但担心设备故障的人数增多(P<0.01)。结论 NHD比CHD的血液透析相关并发症少,更能有效提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耐受性。

    • 夜间血液透析护士对职业风险感知度的调查分析

      2017, 38(8):978-981. DOI: 10.16781/j.0258-879x.2017.08.0978

      摘要 (2171) HTML (0) PDF 2.20 M (17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调查夜间血液透析(NHD)护士职业风险的感知度,分析其影响因素,探讨应对方法。方法 采用《护理职业风险评估问卷》调查25名NHD护士和25名常规血液透析(CHD)护士的职业风险,然后使用Likert Scale 5级评分法对问卷进行赋值评估,获得职业风险指数,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NHD护士在事故性危害,化学性危害,以及人体工效学、心理社会、组织因素危害3个维度的得分高于CHD护士(P<0.05)。其中工作时间不规律、人际关系不协调、频繁倒班、加班、夜班引起的危害以及人力资源不足、超负荷工作引起的危害平均风险指数在各子项目中排名前2位,属于不可容许风险。结论 NHD护士职业风险高于CHD护士,其形成因素具有特异性,应积极采取多种举措以预防和降低护理职业风险。

    • 夜间血液透析的研究进展

      2017, 38(8):982-986. DOI: 10.16781/j.0258-879x.2017.08.0982

      摘要 (2088) HTML (0) PDF 2.28 M (16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血液透析是治疗终末期肾脏病(ESRD)患者的主要方法之一,其中以传统血液透析(CHD)应用最为广泛。随着透析技术的发展,透析患者的生存时间显著延长,但死亡率仍居高不下。1963年首次提出的夜间血液透析(NHD)是一种新型的血液透析方式,NHD相对于CHD大大延长了透析时间,在控制血压及心血管功能、纠正贫血、改善钙磷代谢及营养状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 >论著
    • 全身低能量光疗对重度烧伤大鼠早期全身炎症反应的影响

      2017, 38(8):987-992. DOI: 10.16781/j.0258-879x.2017.08.0987

      摘要 (3576) HTML (0) PDF 2.62 M (15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全身低能量光疗(LLLT)对重度烧伤大鼠全身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单纯烧伤组、烧伤后单次短时光照组、烧伤后单次长时光照组和烧伤后多次短时光照组,每组10只。单次短时光照组、烧伤后单次长时光照组、烧伤后多次短时光照组大鼠在烧伤后均给予低强度LED光(640 nm)照射全身,分别照射5 min/d、15 min/d、5 min×3次/d。各组大鼠分别于造模前1 d,造模后即刻,造模后第1、3、7、14天取尾静脉血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6的含量,计数静脉血白细胞;并于造模后第3、7、14天测量创面面积,计算创面愈合率。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造模后第1天时单纯烧伤组及烧伤后单次短时光照组大鼠血清TNF-α含量升高(P<0.05),而烧伤后单次长时光照组及烧伤后多次短时光照组分别于造模后第1、7天时升高(P<0.05);各组大鼠血清IL-1β含量均在造模后第1天时下降(P<0.05),后逐渐恢复,但恢复速度不一;单纯烧伤组及烧伤后多次短时光照组大鼠血清IL-6含量均在造模后第1天时升高(P<0.05),后下降,但单纯烧伤组下降幅度大于烧伤后多次短时光照组,而烧伤后单次短时光照组于造模后第3天升高后下降,烧伤后单次长时光照组呈持续升高态势(P<0.05)。单纯烧伤组及烧伤后单次长时光照组大鼠静脉血白细胞计数均于造模后第1天时升高并维持(P<0.05),其余各组白细胞计数无明显改变。烧伤后单次短时光照组、烧伤后单次长时光照组和烧伤后多次短时光照组大鼠创面愈合率均高于单纯烧伤组(P<0.05)。结论 全身LLLT可改善严重烧伤大鼠血清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的含量及静脉血白细胞计数,促进创面愈合,且不同照射模式所产生的效果不一。

    • 结直肠癌根治术后5年内脑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

      2017, 38(8):993-996. DOI: 10.16781/j.0258-879x.2017.08.0993

      摘要 (2329) HTML (0) PDF 1.98 M (23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影响结直肠癌根治术后5年内脑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肛肠外科收治的1 104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2.7%)术后出现脑转移。所有患者均行结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其中直肠癌患者遵循全直肠系膜切除(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原则。术后TME分期提示为Ⅱ期或更晚分期的患者,根据情况接受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方案(XELOX)或氟尿嘧啶联合奥沙利铂方案(FOLFOX)的化疗。分别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多因素分析模型,对性别、年龄、肿瘤位置、术前血清癌胚抗原(CEA)水平、肿瘤组织学类型、肿瘤浸润深度、是否有淋巴结转移、是否伴肺转移、是否伴肝转移等可能影响术后脑转移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位置(χ2=5.844,P=0.016)、术前血清CEA水平(χ2=5.395,P=0.020)、肿瘤组织学类型(χ2=4.950,P=0.026)和是否伴肺转移(χ2=52.569,P=0.000)是影响结直肠癌根治术后5年内脑转移的相关因素。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位置(OR=0.278,95%CI:0.095~0.817,P=0.020)、术前血清CEA水平(OR=0.423,95%CI:0.192~0.933,P=0.033)和是否伴肺转移(OR=10.814,95%CI:4.705~24.856,P=0.000)是影响结直肠癌根治术后5年内发生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肿瘤位置为直肠、高术前CEA水平及伴有肺转移的结直肠癌患者术后5年内更容易发生脑转移。

    • 金雀异黄酮、波生坦、他达拉非治疗野百合碱诱导的大鼠肺动脉高压疗效的比较

      2017, 38(8):997-1003. DOI: 10.16781/j.0258-879x.2017.08.0997

      摘要 (2060) HTML (0) PDF 3.56 M (21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比较金雀异黄酮、波生坦、他达拉非治疗野百合碱诱导大鼠肺动脉高压的疗效。方法 SD大鼠一次性腹腔注射野百合碱(50 mg/kg)诱导肺动脉高压模型(n=48),对照组大鼠(n=8)给予腹腔注射生理盐水。3周成功建模后分为肺动脉高压组(生理盐水灌胃)、金雀异黄酮不同剂量组[G30、G60、G120组,分别给予金雀异黄酮30、60、120 mg/(kg·d)剂量灌胃]、波生坦组[波生坦5 mg/(kg·d)灌胃]、他达拉非组[他达拉非0.5 mg/(kg·d)灌胃],每组8只。对照组大鼠予以生理盐水灌胃。干预2周后,比较各组生存率、右房室瓣反流速度、肺动脉内径、平均肺动脉压力、血管舒张功能、右心室肥厚指数、肺组织病理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肺动脉高压组大鼠右房室瓣反流速度增快,肺动脉内径增宽,平均肺动脉压升高、右心室肥厚指数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肺动脉高压组相比,金雀异黄酮能降低野百合碱诱导的肺动脉高压大鼠的右房室瓣反流速度(G60、G120)、肺动脉内径(G120)、平均肺动脉压(G30、G60、G120)、右心室肥厚指数(G60、G120),提高大鼠生存率(G120)及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G30、G60、G120),改善肺血管管腔狭窄、管壁增厚、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G30、G60、G1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上述作用均次于波生坦、他达拉非组(P<0.05)。结论 金雀异黄酮对野百合碱诱导的大鼠肺动脉高压有一定治疗效果,虽其疗效不及波生坦、他达拉非,但金雀异黄酮价格低廉、容易获得、不良反应少,有望成为治疗肺动脉高压的新型辅助药物。

    • 沉默Yes相关蛋白1对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

      2017, 38(8):1004-1008. DOI: 10.16781/j.0258-879x.2017.08.1004

      摘要 (2530) HTML (0) PDF 2.56 M (15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Yes相关蛋白1(YAP1)在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增殖、细胞周期、迁移、侵袭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慢病毒介导的小干扰RNA靶向抑制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A549中YAP1基因的表达,采用CCK-8法、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沉默YAP1对A549细胞增殖及凋亡周期的影响,Transwell实验观察沉默YAP1对A549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 沉默YAP1后,A549细胞YAP1 mRNA和蛋白表达均下调(P<0.01),CCK-8实验结果显示沉默YAP1抑制A549的增殖、增加G0/G1期的细胞比例(P<0.01),Transwell实验结果示沉默YAP1抑制A549细胞的迁移、侵袭(P<0.01)。结论 沉默YAP1基因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的恶性生物学特征具有抑制作用,YAP1可能成为肺癌治疗的潜在靶标。

    • 载水淬灭荧光探针的单甲氧基聚乙二醇-聚己内酯纳米粒的制备与体外评价

      2017, 38(8):1009-1015. DOI: 10.16781/j.0258-879x.2017.08.1009

      摘要 (2383) HTML (0) PDF 3.63 M (17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制备载水淬灭荧光探针的单甲氧基聚乙二醇-聚己内酯(mPEG-PCL)纳米粒,并评价其体外特性及稳定性。方法 以聚己内酯(PCL)、mPEG-PCL为材料,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分别制备包载水淬灭荧光探针P2的PCL纳米粒和具有不同mPEG链长(mPEG5k、mPEG2k)的mPEG-PCL纳米粒,对其体外特性(表面形态、粒径大小及分布)进行表征。P2探针包载于纳米粒中时发出荧光信号,但释放到水中时荧光迅速淬灭,利用P2探针的这一性质,考察各种纳米粒在不同水性溶媒中的稳定性。结果 所制备的mPEG-PCL纳米粒形态圆整、表面光滑,粒径约200 nm,分布较窄,多分散系数(PDI)均低于0.06,表面电荷近中性。在不同pH的缓冲介质和模拟生理体液中,所有纳米粒均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粒径、PDI、荧光强度均未发生明显变化。结论 mPEG-PCL纳米粒具有良好的体外特性与稳定性,以水淬灭探针为指示剂可以快速、方便地进行稳定性研究。

    • 芝类提取物改善Walker-256腹水大鼠免疫功能

      2017, 38(8):1016-1022. DOI: 10.16781/j.0258-879x.2017.08.1016

      摘要 (1995) HTML (0) PDF 2.92 M (14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芝类提取物(GLE)对Walker-256腹水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根据不同处理方法将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模型组、低剂量GLE组、中剂量GLE组、高剂量GLE组和顺铂组,每组10只。采用Walker-256大鼠腹水癌细胞接种法造模后,高、中、低剂量GLE组大鼠分别给予GLE 0.84、1.68、3.36 g/(kg·d)灌胃,每天2次,每次2 mL,连续14 d;顺铂组大鼠给予0.004 g/(kg·d)顺铂(溶于生理盐水)腹腔注射,每周1次。对照组(未造模大鼠)和模型组均给予生理盐水灌胃,每天2次,每次2 mL,连续14 d。观察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测定腹水质量,称量计算大鼠脾、胸腺和肾脏器指数,检测肾功能;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大鼠胸腺和骨髓的细胞周期、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和自然杀伤(NK)细胞数;血清免疫因子蛋白芯片检测对照组、模型组和中剂量GLE组大鼠血清免疫细胞因子的水平。结果 GLE可有效减少大鼠腹水质量(P<0.05)。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和顺铂组均出现胸腺、脾和肾损伤,给予中、高剂量GLE干预后大鼠胸腺指数、肾指数提高,血肌酐和尿素氮值降低(P<0.05);模型组和顺铂组大鼠胸腺和骨髓细胞发生G0/G1期阻滞,给予GLE干预后G0/G1期阻滞减少、G2/M和S期细胞比例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给予GLE干预使大鼠外周血中CD4+细胞比例、CD4+/CD8+细胞比值和NK细胞比例均增加,CD8+细胞比例降低(P<0.05)。中剂量GLE组大鼠血清中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IL)-1α、IL-1β、IL-2、IL-4、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与模型组相比均升高(P<0.05)。结论 GLE可有效减少Walker-256腹水大鼠腹水生成,改善大鼠免疫功能,且与顺铂相比无肾脏损害。

    • R-α-甲基组胺改善异氟烷导致的发育期大鼠神经元凋亡及记忆损害

      2017, 38(8):1023-1027. DOI: 10.16781/j.0258-879x.2017.08.1023

      摘要 (1912) HTML (0) PDF 2.64 M (14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R-α-甲基组胺(RAMH)对异氟烷导致的发育期大鼠神经元凋亡及记忆损害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28只6~7 d SD大鼠随机均分为4组:对照(CON)组腹腔注射5%葡萄糖(0.1 mL/10 g);异氟烷暴露模型(ISO)组腹腔注射5%葡萄糖(0.1 mL/10 g)后,吸入1.6%的异氟烷持续6 h;RAMH组腹腔注射RAMH (10 mg/kg);异氟烷暴露联合RAMH处理(RAMH+ISO)组,腹腔注射RAMH (10 mg/kg)30 min后吸入1.6%的异氟烷持续6 h。应用水迷宫实验观察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凋亡,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大鼠海马中p53蛋白表达。结果 在水迷宫实验中,ISO组大鼠在目标象限的时间短于CON组(n=7,P<0.01);RAMH+ISO组大鼠在目标象限的时间长于ISO组(n=7,P<0.05)。与CON组相比,ISO组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凋亡增加(n=5,P<0.01);而RAMH+ISO组凋亡细胞数量少于ISO组(n=5,P<0.01)。与CON组相比,ISO组大鼠海马中p53蛋白表达增加(n=6,P<0.01);而RAMH+ISO组p53蛋白表达低于ISO组(n=6,P<0.01)。结论 RAMH可减轻异氟烷引起的发育期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及记忆损害。

    • 异黄酮预防紫外线照射所致小鼠皮肤损伤

      2017, 38(8):1028-1033. DOI: 10.16781/j.0258-879x.2017.08.1028

      摘要 (2304) HTML (0) PDF 3.32 M (20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经皮外用异黄酮霜剂对紫外线照射所致皮肤损伤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雄性ICR小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12只):对照组小鼠裸露皮肤仅接受纯基质涂布;紫外光照(UV)组、2%异黄酮组和3%异黄酮组小鼠裸露皮肤分别涂布纯基质、含2%或3%异黄酮的药物预处理15 min后,再先后接受长波紫外线(UVA,1.55 J/cm2,18 min)和中波紫外线(UVB,0.95 J/cm2,11 min)照射,制作紫外照射损伤的皮肤模型;连续7 d后,取被照射部位皮肤组织行H-E染色,观察小鼠皮肤形态学和组织学变化情况,并测定小鼠皮肤组织中炎症因子白介素(IL)-1β、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以及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含量。结果 (1) UV组小鼠皮肤呈现红斑、结痂等改变,真皮层可见炎症细胞浸润,弹性纤维断裂;经2%或3%异黄酮预处理后,小鼠皮肤色泽均匀,镜下角质层无明显增厚,真皮层内胶原纤维排列较为整齐,无明显炎症细胞浸润。(2)与对照组小鼠相比,UV组小鼠皮肤组织中炎症因子IL-1β、IL-6和TNF-α的含量均增加(P<0.05);给予异黄酮预处理能够减弱紫外线照射所致小鼠皮肤组织中IL-1β、IL-6和TNF-α含量的改变(P<0.05,P<0.01)。(3)与对照组相比,UV组小鼠被照射皮肤组织中MDA含量增加(P<0.05),SOD和CAT含量均降低(P<0.05);给予对照异黄酮预处理能够减弱紫外线照射所致小鼠皮肤组织中MDA、SOD和CAT含量的改变(P<0.05,P<0.01)。结论 异黄酮能够通过减轻小鼠皮肤组织脂质过氧化反应、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预防紫外线照射所致皮肤光老化损伤。

    • Pokemon基因表达与胃癌耐药性的关系

      2017, 38(8):1034-1039. DOI: 10.16781/j.0258-879x.2017.08.1034

      摘要 (2304) HTML (0) PDF 3.05 M (15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pokemon基因表达与胃癌细胞药敏性及耐药基因的关系。方法 取60例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石蜡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组织中pokemon蛋白及耐药相关蛋白P-糖蛋白(P-gp)、多药耐药相关蛋白1(MRP1)、肺耐药蛋白(LRP)、生存素(survivin)的表达,并分析pokemon蛋白与其他4种蛋白的关系。采用磺酰罗丹明B (SRB)蛋白染色法检测5-氟尿嘧啶(5-FU)、顺铂(DDP)、奥沙利铂(L-OHP)对胃癌细胞株SGC7901、胃癌耐药细胞株SGC7901/ADR、胃上皮细胞株GES-1的抑制作用;qPCR及蛋白质印迹法检测上述3种细胞株中pokemon和耐药基因的表达。合成针对pokemon的siRNA并转染SGC7901/ADR细胞,检测转染前后SGC7901/ADR细胞的化疗药敏性及耐药基因的变化。结果 胃癌组织中pokemon、P-gp、MRP1、LRP、survivi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均高于癌旁组织(P<0.05);pokemon蛋白表达与P-gp、survivin蛋白表达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0.385 2,P=0.002;r=0.342 4,P=0.007)。Pokemon、P-gp、MRP1、survivin蛋白在SGC7901/ADR细胞株中的表达高于细胞株SGC7901及GES-1;SGC7901/ADR细胞株的耐药性最强,SGC7901次之,GES-1最弱(P<0.01)。Pokemon-siRNA转染SGC7901/ADR细胞后细胞中pokemon mRNA的表达明显受到抑制;转染后化疗药物对细胞的抑制能力增强,P-gp、survivin表达减弱(P<0.05)。结论 Pokemon与P-gp、survivin通过相互调控而促进胃癌耐药性的形成。Pokemon可能成为胃癌靶向治疗的候选基因。

    • >研究快报
    • 左乙拉西坦治疗成人癫(疒间)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

      2017, 38(8):1040-1045. DOI: 10.16781/j.0258-879x.2017.08.1040

      摘要 (1759) HTML (0) PDF 2.62 M (16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价左乙拉西坦治疗成人癫(疒间)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物平行对照试验设计方案,将纳入研究的120例癫(疒间)受试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试验组给予左乙拉西坦片+丙戊酸钠缓释模拟片治疗;对照组给予丙戊酸钠缓释片+左乙拉西坦模拟片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6周,治疗结束后随访3个月。评定两组受试者在治疗后(治疗结束后1~3 d)及随访3个月时的总有效率、癫(疒间)每周发作频率、癫(疒间)发作持续时间、生活质量(QOLIE-31评分量表)及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前,两组受试者的癫(疒间)每周发作频率、癫(疒间)发作持续时间和QOLIE-31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及随访3个月时,试验组受试者的总有效率为95.0%(57/60)和91.7%(55/60),均分别高于对照组[71.7%(43/60),63.3%(38/60);P<0.01]。治疗后及随访3个月时,两组受试者的癫(疒间)每周发作频率、癫(疒间)发作持续时间和QOLIE-31评分与同组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受试者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左乙拉西坦治疗成人癫(疒间)的临床疗效优于丙戊酸钠缓释片,不良反应轻微,可作为临床治疗成人癫(疒间)的首选药物。

    • >综述
    • 二代测序在胶质瘤研究与个体化治疗中的应用

      2017, 38(8):1046-1052. DOI: 10.16781/j.0258-879x.2017.08.1046

      摘要 (2083) HTML (0) PDF 2.99 M (18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脑胶质瘤是一类高度致死性恶性肿瘤,目前有关其在基因组学的研究及临床治疗存在诸多挑战。二代测序技术具有高通量优势,能通过对肿瘤全基因组、外显子组、转录组及表观遗传组全面分析加深对肿瘤基因组学的认识,并已成功应用于部分肿瘤的临床研究中,为肿瘤个体化靶向治疗提供合适可行的指导。当前,运用二代测序研究胶质瘤已成为热点,将全面阐明胶质瘤致病机制,并为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策略,使患者获益。

    • >技术方法
    • 颈椎前路椎体骨化物复合体前移融合术治疗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2017, 38(8):1053-1059. DOI: 10.16781/j.0258-879x.2017.08.1053

      摘要 (2397) HTML (0) PDF 3.84 M (20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报道一项治疗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新技术,可在不切除骨化物的前提下实现神经的直接减压,弥补传统前路或后路减压手术的不足。方法 颈椎前路椎体骨化物复合体前移融合术的手术操作步骤主要包括处理椎间隙、去除椎体前部骨质、安装钛板和椎间融合器、椎体两侧开槽和椎体骨化物复合体前移等。收集2例经该术式治疗的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 颈椎前路椎体骨化物复合体前移融合术通过将椎体骨化物复合体游离并前移,实现脊髓和神经根的直接减压。2例患者手术顺利,脊髓减压彻底,神经功能恢复良好,无特殊并发症发生。结论 颈椎前路椎体骨化物复合体前移融合术的设计兼顾了前路直接减压的有效性和后路间接减压的安全性,初步疗效证明其可作为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一种治疗方案。

    • >海洋军事医学
    • 海军某医院9年军人住院费用及住院日影响因素分析

      2017, 38(8):1060-1064. DOI: 10.16781/j.0258-879x.2017.08.1060

      摘要 (3158) HTML (0) PDF 2.28 M (20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海军某三级甲等医院9年间军人住院费用及住院日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为军队医院卫生资源配置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从海军某三级甲等医院军卫系统提取2008年1月-2016年12月住院并接受治疗的16 278例军人患者资料。采用描述性分析、Mann-Whitney U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等方法分析住院费用与住院日现状、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结果 军人患者入院年龄平均为(28.33±13.40)岁。2008-2016年间住院日呈现缩短趋势,住院费用呈现增长趋势。对可能影响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军种、病情、入院次数、乙肝表面抗原、丙肝抗体、人免疫缺陷病毒抗体、军职、年龄、转归等多分类变量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重、病危、入住ICU、特级护理、一级护理、过敏、手术等二分类变量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可能影响住院日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军种、病情、入院次数、人免疫缺陷病毒抗体、军职、年龄、转归等多分类变量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病重、病危、特级护理、一级护理、手术等二分类变量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军人患者住院日的逐渐降低和住院费用的不断升高反映了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住院管理效率的不断提高,但也面临医疗成本不断增加的压力。从成本效益角度,建议加强分级转诊,控制住院费用与住院日。

    • >短篇论著
    • 3D打印联合术中超声在腔镜下治疗完全内生型肾肿瘤中的应用(附15例报告)

      2017, 38(8):1065-1070. DOI: 10.16781/j.0258-879x.2017.08.1065

      摘要 (2227) HTML (0) PDF 3.02 M (15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3D打印技术及术中超声精确定位辅助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治疗完全内生型肾肿瘤的可行性。方法 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应用3D打印技术联合术中超声定位辅助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治疗完全内生型肾肿瘤患者15例,术前均采用CT三维影像重建并用Formlab Form1+3D打印机进行3D模型打印。所有患者中男11例、女4例,年龄(55.7±10.5)岁,肿瘤直径(2.8±1.0) cm,腹侧3例、背侧12例,均为单发肿瘤。统计分析术中出血量、热缺血时间、术后病理和切缘以及术后肾功能变化情况等临床资料。结果 15例完全内生型肾肿瘤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平均手术时间(105.0±20.6) min,平均热缺血时间(22.8±3.5)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87.3±15.8) mL。术中及术后均未输血,术后平均住院(6.7±1.0) d。术后未发生明显并发症。手术切缘均阴性,13例患者为透明肾细胞癌,2例为乳头状肾细胞癌。随访(23.7±11.8)个月,未见持续肾功能恶化,无肿瘤复发。结论 完全内生型肾肿瘤患者术前应用3D打印技术能明确肿瘤位置及毗邻关系,通过指导手术方案的制定控制手术风险。利用3D打印肾脏模型宣教能改善患者对手术的认知,简化术前谈话流程。进一步通过术中超声对肿瘤切除方案进行修正及优化,可减少肾血管和集合系统的损伤,达到保证切缘阴性和肾功能最大化保留的临床效果。

    • 腹腔镜手术治疗直肠间质瘤16例临床分析

      2017, 38(8):1071-1074. DOI: 10.16781/j.0258-879x.2017.08.1071

      摘要 (2645) HTML (0) PDF 2.20 M (17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切除直肠间质瘤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2013年5月-2016年12月在我科接受行腹腔镜直肠间质瘤切除术的患者共16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6例,肿瘤直径均小于5 cm。肿瘤下缘距肛缘大于5 cm者行腹腔镜下直肠前切除术(Dixon术),肿瘤下缘距肛缘小于5 cm且大于3 cm者行腹腔镜下局部切除术,肿瘤下缘距肛缘小于3 cm且与周边组织界限不清者则行腹腔镜下腹会阴联合切除术(Miles术)。结果 16例直肠间质瘤患者均在腹腔镜下成功切除肿瘤,无一例中转开腹手术,无术后穿孔、出血、梗阻、吻合口漏等并发症发生。其中,12例行腹腔镜下直肠前切除术(Dixon术),3例行腹腔镜下局部切除术,1例行腹腔镜下腹会阴联合切除术(Miles术)。平均手术时间(103.0±23.8) min,平均住院时间(7.0±1.2) d,平均术中出血(14.0±4.1) mL。术后病理证实为间质瘤,切缘阴性。随访8~40个月,无一例患者复发。2例患者肿瘤转移至肝脏,并最终死于肝转移。结论 腹腔镜下直肠间质瘤切除是安全、可行的,手术创伤小,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

    • 基于网络药理学技术探究冠心七味片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

      2017, 38(8):1075-1080. DOI: 10.16781/j.0258-879x.2017.08.1075

      摘要 (2555) HTML (0) PDF 2.89 M (18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阐明冠心七味片的药效物质,探索其药效成分的潜在靶点。方法 采用融合了口服可利用度预测、类药性评估、主成分分析、分子对接模拟,以及药效分子-靶点-疾病网络分析等方法为一体的网络药理学模型,研究冠心七味片所含中药组分和靶点间的相互作用。结果 冠心七味片的18个主要药效分子与治疗冠心病的41个靶点具有高网络度,且与分子对接计算得出的18个潜在靶点具有较强的结合能。筛选出的7个冠心七味片关键靶点与冠心病的治疗密切相关。结论 筛选出冠心七味片中18个可能的药效分子和7个关键作用靶点,初步阐明了冠心七味片多成分、多靶点、协同作用的分子机制。

    • >短篇报道
    • 儿童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3例报告

      2017, 38(8):1081-1085. DOI: 10.16781/j.0258-879x.2017.08.1081

      摘要 (1665) HTML (0) PDF 2.51 M (27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重要通知
友情提醒: 近日发现论文正式见刊或网络首发后,有人冒充我刊编辑部名义给作者发邮件,要求添加微信,此系诈骗行为!可致电编辑部核实:021-81870792。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