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第39卷第9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院士论坛
    • 中国脑卒中防治工程的现状与未来

      2018, 39(9):941-943. DOI: 10.16781/j.0258-879x.2018.09.0941

      摘要 (1932) HTML (1616) PDF 2.55 M (16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脑卒中是我国居民第一位死因,且致残率高,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也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最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我国居民主动就医和控制各项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意识不断增强,同时随着脑卒中诊治技术的发展,罹患严重脑卒中患者的病死率降低。但是要遏制脑卒中发病率快速上升的趋势,降低脑卒中病死率,依然任重道远。

    • >专家论坛
    • 跨越静脉途径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直接动脉取栓是否可行?

      2018, 39(9):944-948. DOI: 10.16781/j.0258-879x.2018.09.0944

      摘要 (2295) HTML (144) PDF 3.30 M (16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脑卒中是我国国民的第一死因,新发病例中缺血性脑卒中占所有脑卒中的70%,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救治水平与我国国民的健康密切相关。目前研究已经证实了桥接治疗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而单纯静脉溶栓和桥接治疗的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无明显差异。这是否提示发生这类并发症的主要原因是静脉溶栓而非动脉取栓?因此,能否跨越静脉途径而直接进行动脉取栓是目前临床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 突破脑卒中救治瓶颈,全方位提升脑卒中急救效率

      2018, 39(9):949-953. DOI: 10.16781/j.0258-879x.2018.09.0949

      摘要 (1892) HTML (199) PDF 3.14 M (15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突破脑卒中救治瓶颈、全方位提升脑卒中急救效率需做好群众知晓、及时进院和专病专治3个方面的工作。公众脑卒中防治知识欠缺是制约我国脑卒中救治效率提升的瓶颈,健康宣教克服该瓶颈是我国脑卒中获得及时救治的基础。罹患脑卒中后能否及时到达有救治能力的医院是提升脑卒中救治效率的另一重要瓶颈,优化转诊体制、建设区域性脑卒中急救网络和使用现代化转诊工具、信息网络等均有助于实现及时进院。专病专治是指患者入院后能迅捷地获得专业的脑卒中救治,这需突破院内延误的瓶颈,建设和优化脑卒中绿色通道是有效的解决措施。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缺血半暗带影像评估研究进展

      2018, 39(9):954-958. DOI: 10.16781/j.0258-879x.2018.09.0954

      摘要 (2098) HTML (1263) PDF 2.93 M (20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缺血半暗带的影像学研究对于患者早期诊断及再灌注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文就国内外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缺血半暗带的评估方法及其优劣进行综述,并探讨一站式多模态CT临床应用的优势。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新证据、新热点

      2018, 39(9):959-964. DOI: 10.16781/j.0258-879x.2018.09.0959

      摘要 (2679) HTML (381) PDF 3.72 M (16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等特点。时间窗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是目前国内外指南一致推荐的治疗AIS的有效方法,但此方法存在治疗时间窗窄、大血管闭塞再通率低、出血风险高等缺点。为此,近年来在AIS的治疗上,借助影像学方法延长溶栓时间窗、采用低剂量rt-PA或新一代溶栓药物、溶栓联合抗栓治疗等方面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相继开展。本文结合近年来静脉溶栓相关研究提供的证据,探讨扩大治疗时间窗、低剂量rt-PA溶栓、新一代溶栓药物等几个热点话题的最新进展。

    • 心房颤动所致心源性脑卒中的早期二级预防

      2018, 39(9):965-969. DOI: 10.16781/j.0258-879x.2018.09.0965

      摘要 (1925) HTML (288) PDF 2.97 M (15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心房颤动所致心源性脑卒中是危害最大的脑卒中类型,严重增加社会负担。心源性脑卒中的预防和治疗往往需要脑血管科医师和心内科医师的共同决策。发病后14 d内是早期阶段,此时既是脑卒中再发的高危时段,同时也是发生脑出血的高危时段。在这个栓塞与出血均高危的矛盾时期,如何进行脑卒中的二级预防,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总结了心房颤动所致心源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的主要手段,并探讨早期二级预防的可能性。

    • >专题报道: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救治流程建设
    • 智能预警系统在脑卒中患者院前院内衔接中的应用

      2018, 39(9):970-976. DOI: 10.16781/j.0258-879x.2018.09.0970

      摘要 (2304) HTML (226) PDF 3.08 M (17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智能预警系统在脑卒中患者院前院内衔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18年6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脑血病中心进行治疗并采用智能预警系统进行院前预警的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将院前预警定义为120在将患者转运至目的医院之前通过软件向脑卒中团队发出预警。按照院内处理方式将患者分成非脑卒中组、保守治疗组、单纯溶栓组、单纯取栓组、桥接组和脑出血组。评价各组患者救治中智能预警系统各环节的效率,急救医师判定脑卒中的能力和应用凝视-面臂语言时间(G-FAST)量表识别重度脑卒中的能力,接诊医师急救响应速度,以及初级卒中中心急救效率[入院至出院(DIDO)时间]。结果 共纳入患者248例,其中非脑卒中患者24例,脑卒中(包括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24例(保守治疗组101例、单纯溶栓组23例、单纯取栓组32例、桥接组22例、脑出血组46例)。248例患者的中位初筛时间、预警时间、响应时间分别为28.0(13.0,92.5)、11.0(7.3,15.3)、19.0(13.0,35.0)s。6名院前急救医师应用G-FAST量表识别重度脑卒中的总体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以及准确度分别为84%、71%、83%、72%、79%。其中8例重度脑卒中患者通过软件实行院前救治全流程监测,中位转运时间为113(82,142)min,DIDO时间为84(12,125)min。结论 智能预警系统可实现对转运时间点数据采集自动化,使数据更全面、可信度高。该系统有助于分析脑卒中患者院前院内衔接环节中急救医师、驾驶员、脑卒中团队的效率及初级卒中中心院内救治效率等,从而不断缩短院前救治时间,提高院前救治效率。

    • 信息化时间追踪管理模式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救治速度的影响

      2018, 39(9):977-982. DOI: 10.16781/j.0258-879x.2018.09.0977

      摘要 (2868) HTML (465) PDF 2.87 M (14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信息化时间追踪管理模式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救治速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8月至2018年6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接受静脉溶栓和(或)血管内治疗的AIS患者475例,分为时间追踪组(n=291)和非时间追踪组(n=184)。对比两组患者发病至入院时间(ODT)、入院至影像学检查时间(DIT)、影像学检查至静脉溶栓时间(INT)、发病至静脉溶栓时间(ONT)、影像学检查至股动脉穿刺时间(IPT)、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OPT)、入院至静脉溶栓时间(DNT)和入院至股动脉穿刺时间(DPT)。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研究启动时间追踪与未启动时间追踪患者的ODT与DNT、ODT与DPT相关性。结果 在静脉溶栓患者中,时间追踪组DNT短于非时间追踪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23,36)min vs 33(23,43)min,Z=2.123,P<0.05];未启动时间追踪患者的ODT与DNT呈负相关(r=-0.293,P=0.001),启动时间追踪患者的ODT与DNT无相关性(r=-0.034,P=0.723)。在血管内治疗患者中,时间追踪组ODT、OPT均长于非时间追踪组[246(113,431)min vs 166(82,299)min,342(211,519)min vs 277(142,406)min],DIT短于非时间追踪组[18(14,23)min vs 26(16,34)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667、2.182、4.077,P均<0.05);未启动时间追踪患者的ODT与DPT呈负相关(r=-0.234,P=0.024),启动时间追踪患者的ODT与DPT无明显相关性(r=-0.056,P=0.424)。结论 信息化时间追踪管理模式可以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救治速度,消除ODT对DNT、DPT的影响。

    • 转诊对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救治效果的影响

      2018, 39(9):983-990. DOI: 10.16781/j.0258-879x.2018.09.0983

      摘要 (2478) HTML (156) PDF 3.09 M (13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转诊对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LVO)患者血管内治疗救治效果的影响,并对影响AIS-LVO患者血管内治疗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3年9月至2018年2月在我院脑血管病中心接受血管内治疗的AIS-LVO患者。按患者的就诊模式分成直接就诊组和转诊组,直接就诊组患者通过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或其他交通工具从发病地点直接至我院急诊就诊,转诊组患者从其他医院转至我院急诊就诊,分析两组的临床特征、疗效和预后。根据预后将患者分成预后良好组(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为0~2分)和预后不良组(>2分),单因素分析两组的临床资料和就诊模式,并对其中P<0.1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共316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直接就诊组195例(61.7%),转诊组121例(38.3%)。与直接就诊组比较,转诊组患者既往缺血性脑卒中、桥接治疗的患者比例低(χ2=4.549,P=0.033;χ2=29.319,P<0.001)。转诊组患者的发病至入院时间(ODT)和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ORT)均长于直接就诊组[239(168,238)min vs 85(55,170)min,Z=1.779,P<0.001;397(306,472)min vs 285(214,364)min,Z=6.779,P<0.001],短期治疗有效率和预后良好率均较直接就诊组差[52.9%(64/121)vs 64.1%(125/195),χ2=3.903,P=0.048;46.3%(56/121)vs 57.9%(113/195),χ2=4.806,P=0.043]。预后良好组患者为169例(53.5%),预后不良组为147例(46.5%)。与预后不良组相比,预后良好组患者年龄小、高脂血症比例少、桥接治疗比例高[(64.2±12.8)岁vs(69.9±11.9)岁,t=4.095,P<0.001;0.6%(1/169)vs 6.1%(9/147),χ2=7.848,P=0.005;70.4%(119/169)vs 13.6%(20/147),χ2=102.975,P<0.001]。预后良好组中直接就诊的患者比例高于预后不良组[66.9%(113/169)vs 55.8%(82/147),χ2=4.086,P=0.043],并且ODT、ORT均短于预后不良组[106(59,214)min vs 184(91,281)min,Z=3.997,P<0.001;308(226,389)min vs 350(267,453)min,Z=2.999,P=0.00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桥接治疗、直接就诊和ODT短是AIS-LVO患者血管内治疗预后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P均<0.01)。结论 AIS-LVO血管内治疗患者中,转诊患者的预后较直接就诊的患者差。桥接治疗、直接就诊和ODT短预示着AIS-LVO患者血管内治疗预后良好。

    • 脑卒中急救护士岗位的设立与实践

      2018, 39(9):991-996. DOI: 10.16781/j.0258-879x.2018.09.0991

      摘要 (2468) HTML (2202) PDF 2.78 M (21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脑卒中急救护士岗位的设立与临床实践方式。方法 通过对脑卒中急救护士选拔,并进行系统的脑卒中急救理论和技能培训、考核,设立我院脑卒中急救护士岗位,明确脑卒中急救护士岗位的工作职责和流程。结果 脑卒中急救护士需具备本科学历及急诊科、神经内外科、脑血管内外科、介入手术室、康复科相关专科2年以上工作经历或大专学历及上述专科5年以上工作经历。共32名学员参加培训,培训后理论考核成绩由培训前的(73.75±11.73)分提高至(84.31±8.63)分,溶栓药物使用考核成绩由培训前的(82.91±2.75)分提高至(92.69±2.78)分,急性脑卒中流程模拟考核成绩由培训前的(82.25±3.81)分提高至(92.56±2.94)分,介入护理培训考核成绩由培训前的(82.44±3.59)分提高至(92.00±2.9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91、21.09、14.34、16.39,P均<0.01)。培训前脑卒中超急性期和急性期理论考核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人数分别为4、6、17、5名,培训后分别为9、14、9、0名,培训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585,P=0.006)。结论 通过临床初筛、理论培训、临床实训等方式层层选拔设置脑卒中急救护士岗位在临床上是切实有效且可行的,但其培训及岗位推广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

    • >专题报道: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研究
    • 支架取栓器机械取栓治疗前循环远端血管闭塞的疗效观察

      2018, 39(9):997-1002. DOI: 10.16781/j.0258-879x.2018.09.0997

      摘要 (2232) HTML (491) PDF 4.21 M (15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价前循环远端血管闭塞行支架取栓器机械取栓治疗的疗效。方法 连续回顾性纳入2013年9月至2018年5月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行支架取栓器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前循环远端血管闭塞患者。根据是否给予静脉溶栓治疗,将患者分为桥接组与直接取栓组。主要评价指标为支架取栓器机械取栓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mRS评分≤2分为预后良好),次要评价指标为血管成功再通率[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再通等级达2b、3级]、术后24 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发症及死亡率等。结果 共纳入36例(男22例)患者,年龄为26~88(68.3±13.6)岁。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27例、大脑前动脉A1/A2段闭塞5例、大脑中动脉M2段+大脑前动脉A2段闭塞4例。远端血管闭塞行支架机械取栓术后血管成功再通率达91.7%(33/36),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为52.8%(19/36)。血管痉挛是最常见的并发症(33.3%,12/36),其次为出血转化(16.7%,6/36)。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为5.6%(2/36),死亡率为8.3%(3/36)。桥接组患者14例,直接取栓组22例。桥接组术前NIHSS评分高于直接取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025,P=0.002);而两组术后24 h NIHSS评分、取栓次数、血管成功再通率、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出血转化率及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前循环远端血管闭塞行支架取栓器机械取栓治疗可能是安全有效的,有利于血管再通及90 d良好预后。

    • 大动脉粥样硬化与心源性栓塞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单中心回顾性分析

      2018, 39(9):1003-1007. DOI: 10.16781/j.0258-879x.2018.09.1003

      摘要 (2118) HTML (189) PDF 2.21 M (23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大动脉粥样硬化(LAA)与心源性栓塞(CE)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血管内治疗差异。方法 连续回顾性纳入2014年9月至2018年2月在我院行血管内治疗的LAA与CE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AIS患者,比较分析两组在临床特点、血管内治疗方式、术后颅内出血发生率及预后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共纳入患者134例,其中LAA患者48例,男39例、女9例,年龄为42~82(62.65±9.76)岁;CE患者86例,男40例、女46例,年龄为34~87(69.66±12.43)岁;两组性别、平均年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5.363、t=-3.371,P均<0.05)。LAA患者高血压病占比高于CE患者[70.8%(34/48)vs 51.2%(44/86),χ2=4.900,P=0.027],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低于CE患者[13(7,16)分vs 16(13,21)分,Z=-3.603,P<0.001]。采用血管成形术的LAA患者比例为52.1%(25/48),高于CE患者的4.7%(4/86;χ2=38.121,P<0.01)。LAA患者术后颅内出血发生率低于CE患者[10.4%(5/48)vs 32.6%(28/86),χ2=8.136,P=0.004]。两组在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血管成功再通率以及术后3个月良好预后率和死亡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的AIS患者中,CE患者发病时症状较重,且血管内治疗后颅内出血发生率较高。LAA和CE患者的血管内治疗方式不同,但预后和死亡率无明显差异。

    • 支架血管成形术治疗急性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的短期疗效分析

      2018, 39(9):1008-1012. DOI: 10.16781/j.0258-879x.2018.09.1008

      摘要 (1829) HTML (216) PDF 2.17 M (14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急诊行支架血管成形术治疗急性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连续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8年2月于我院行动脉取栓治疗的4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接受支架血管成形术治疗的患者,评价支架血管成形术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 共纳入56例患者,其中前循环36例(64.3%)、后循环20例(35.7%)。20例术前行静脉溶栓治疗,入院至静脉溶栓时间为(39.9±13.2)min。所有支架均成功释放至指定位置,技术成功率为100%(56/56)。55例(98.2%)患者实现了改良脑梗死溶栓2b、3级再通,1例患者再通失败。术后7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为2.0(0.0,6.0)分,较入院前[12.5(6.0,20.0)分]改善(Z=-4.073,P<0.05)。术后7例(12.5%)发生颅内出血,其中症状性颅内出血2例(3.6%)。39例(69.6%)术后3~5 d行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CTP)检查,支架通畅33例(84.6%)、再闭塞4例(10.3%)、支架内中度狭窄2例(5.1%);17例(30.4%)未行头颅CTP检查。90 d随访显示,34例(60.7%)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为0~2分),9例(16.1%)死亡,13例(23.2%)失访。结论 对于急性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急诊行支架血管成形术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术后短期支架内再闭塞不容忽视。

    • RAPID软件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患者预后预测中的应用价值

      2018, 39(9):1013-1018. DOI: 10.16781/j.0258-879x.2018.09.1013

      摘要 (1940) HTML (3599) PDF 2.52 M (17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脑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CTP)的RAPID软件在行血管内治疗的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预测中的应用价值,并探寻影响患者预后的指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行血管内治疗,完成脑CTP检查及RAPID软件进行后期图像分析,且术后血管再通达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2b级及以上的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术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2分)。比较两组年龄、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等一般资料以及RAPID软件分析结果,包括达峰时间 >4 s、> 6 s、> 8 s、> 10 s的低灌注区体积(VTmax > 4 sVTmax > 6 sVTmax > 8 sVTmax > 10 s)和梗死核心区体积(VCBF < 30%)、脑血流不匹配体积和不匹配指数(MMR)。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预测因素,并获得预测公式。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该预测公式的预测能力。结果 符合入组标准的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137例,预后良好组92例,预后不良组45例。预后良好组患者的年龄、入院时NIHSS评分均低于预后不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21、-4.06,P均<0.01)。预后良好组VTmax > 6 sVTmax > 8 sVTmax > 10 sVCBF < 30%均小于预后不良组,MMR大于预后不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11、-3.17、-3.38、-4.52、-3.74,P均<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VCBF < 30%小是大血管闭塞所致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患者预后良好的影响因素[比值比(OR)=0.904,95%置信区间(CI):0.860~0.950;OR=0.976,95% CI:0.964~0.988;P均<0.01]。预测公式为Logit(P)=8.454-0.024×VCBF<30%-0.101×年龄。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该预测公式的曲线下面积为0.786(95% CI:0.699~0.873,P<0.01)。结论 VCBF<30%和年龄是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年龄越小、VCBF<30%越小预后良好的可能越大。基于CTP的RAPID软件可用于术前筛选适合血管内治疗的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值得临床推广。

    • >专题报道: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研究
    •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卒中预警综合征11例临床分析

      2018, 39(9):1019-1022. DOI: 10.16781/j.0258-879x.2018.09.1019

      摘要 (1856) HTML (156) PDF 2.51 M (13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卒中预警综合征(SWS)的临床特征及静脉溶栓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9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脑血管病中心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SWS患者11例,分析其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及治疗效果。结果 11例SWS患者都存在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其中7例有高血压病、4例有糖尿病、2例有高脂血症、1例有痛风。症状发作分型:7例为单纯运动型,4例为运动感觉型。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显示最终10例患者发展为缺血性脑卒中,病灶部位在内囊后肢、壳核、苍白球、放射冠、脑桥;头颈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检查未见大血管狭窄。治疗3个月后9例患者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为0~1分、1例为2分、1例为3分。结论 穿支病变是SWS发病的主要机制;静脉溶栓治疗不能阻止SWS进展为缺血性脑卒中,但可以改善患者预后。

    • 静脉溶栓治疗后不明原因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相关因素和临床特征分析

      2018, 39(9):1023-1027. DOI: 10.16781/j.0258-879x.2018.09.1023

      摘要 (1963) HTML (231) PDF 2.21 M (19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行静脉溶栓治疗后不明原因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相关因素及临床特征。方法 纳入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于我院脑血管病中心连续登记的发病4.5 h内接受单纯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不明原因END定义为发病24 h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较基线增加≥4分,且影像学检查未发现确切机制。比较不明原因END与无END AIS患者的一般资料和治疗前临床数据,同时分析不明原因END AIS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 纳入患者258例,其中无END患者243例(94.2%),不明原因END患者15例(5.8%)。相比无END患者,不明原因END患者中糖尿病比例高,入院至静脉溶栓时间(DNT)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093,P=0.048;Z=2.055,P=0.040)。15例不明原因END患者溶栓前NIHSS评分较低[5(4,9)分],急性脑卒中Org 10172治疗试验(TOAST)分型以小动脉闭塞最多(11例,73.3%),梗死部位以内囊后肢(6例,40.0%)和脑桥腹内侧(6例,40.0%)最多。结论 糖尿病、DNT延长可能是AIS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发生不明原因END的危险因素。不明原因END常见于小动脉闭塞AIS,NIHSS评分较低,梗死部位主要为内囊后肢和脑桥腹内侧。

    •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2018, 39(9):1028-1033. DOI: 10.16781/j.0258-879x.2018.09.1028

      摘要 (1962) HTML (146) PDF 2.76 M (13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急性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3年9月至2017年9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1例。以静脉溶栓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作为预后评价指标,mRS评分≤2分的患者纳入预后良好组(54例),3~6分者纳入预后不良组(37例)。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既往史、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基线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溶栓前Alberta脑卒中早期计算机断层扫描评分(ASPECTS)等指标,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静脉溶栓后3个月预后良好率为59.3%(54/91),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患者的年龄[(66.57±13.46)岁vs(75.95±6.06)岁]、卵圆孔未闭患者比例[11.1%(6/54)vs 0.0%(0/37)]、基线NIHSS评分[7.5(3.5,13.0)分vs 18.0(13.0,22.0)分]、基线GCS评分[14.5(12.0,15.0)分vs 10.0(8.0,14.0)分]、溶栓前ASPECTS[10.0(9.0,10.0)分vs 9.0(8.0,10.0)分]、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发生率[1.9%(1/54)vs 32.4%(12/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964,χ2=4.401,Z=5.235,Z=4.079,Z=2.519,χ2=16.768;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比值比(OR)=3.236,95%置信区间(CI):1.077~9.709,P=0.036]、基线NIHSS评分(OR=2.874,95% CI:1.074~6.329,P=0.034)、SICH(OR=9.346,95% CI:1.017~83.333,P=0.048)是急性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年龄、脑卒中严重程度和SICH是影响急性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年龄越大、脑卒中严重程度越重或发生SICH,预后越差。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后血压集束化管理对预后的影响

      2018, 39(9):1034-1039. DOI: 10.16781/j.0258-879x.2018.09.1034

      摘要 (2295) HTML (182) PDF 2.78 M (12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后血压集束化管理方案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5年10月1日至2018年3月31日于我院脑血管病中心接受单纯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86例,将其中静脉溶栓治疗后接受血压集束化管理的患者归为集束化组,未接受血压集束化管理者归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溶栓前血压、溶栓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和在院死亡率,以及溶栓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血压集束化管理、NIHSS评分、发病至静脉溶栓时间、血压等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286例患者中集束化组161例、对照组125例,两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心房颤动、入院时NIHSS评分和溶栓前血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集束化组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8%(4/161) vs 8.00%(10/125),χ2=4.598,P=0.032];在院死亡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73%(6/161)vs 3.20%(4/125),χ2=0.058,P=0.810];90 d预后良好率(mRS评分为0~2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2.11%(100/161)vs 49.60%(62/125),χ2=4.485,P=0.034]。集束化组患者收缩压连续变异和舒张压连续变异均小于对照组[(13.37±4.92)mmHg(1 mmHg=0.133 kPa)vs(18.42±3.87)mmHg,t=2.437,P=0.025;(11.23±4.02)mmHg vs(15.48±5.16)mmHg,t=1.842,P=0.04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接受集束化管理[比值比(OR)=0.798,P=0.002]、舒张压连续变异≤15 mmHg(OR=0.816,P=0.018)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患者预后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应用血压集束化管理有助于改善静脉溶栓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压变异,降低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并改善预后。

    • >专题报道: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特征与疗效分析
    • 缺血性脑卒中神经保护治疗的研究进展

      2018, 39(9):1040-1046. DOI: 10.16781/j.0258-879x.2018.09.1040

      摘要 (2422) HTML (1092) PDF 2.80 M (40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脑卒中是一种严重影响人类生命和生活质量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全球死亡率排序位列第2位。目前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治疗策略主要是静脉溶栓及机械取栓疗法,然而,这些治疗方法不能有效防止缺血引起的脑组织损伤与功能障碍,需要寻找能够有效防止脑缺血损伤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疗法。本文回顾了近年防治缺血性脑卒中后神经功能损伤药物,包括离子通道阻断剂、抗氧化剂、抗炎药物、凋亡抑制剂等的研究进展,对这些药物的特点和优劣进行分析,并总结了非药物神经保护疗法。

    • 大动脉粥样硬化与心源性栓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特征差异对比研究

      2018, 39(9):1047-1051. DOI: 10.16781/j.0258-879x.2018.09.1047

      摘要 (2457) HTML (211) PDF 13.87 M (13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大动脉粥样硬化与心源性栓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梗死特征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6年10月至2018年6月于我院急诊入院治疗,且入院后、治疗前均行多模态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的AIS患者99例,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46例,心源性栓塞5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梗死核心区和缺血半暗带体积及二者差值以及后循环血管闭塞率、颅内大动脉闭塞率。结果 大动脉粥样硬化组AIS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低于心源性栓塞组[9.5(2.0,16.0)分vs 15.0(6.0,24.0)分,Z=2.31,P<0.001],GCS评分高于心源性栓塞组[(13.52±2.69)分vs(11.60±3.31)分,t=1.04,P=0.002]。心源性栓塞组梗死核心区和缺血半暗带体积分别为1(0,22)mL和64(30,126)mL,均大于大动脉粥样硬化组[分别为0(0,1)mL和10(0,70)mL;Z=3.85、3.43,P均<0.001];但心源性栓塞组和大动脉粥样硬化组缺血半暗带与梗死核心区体积的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6(4,103)mL vs 10(0,64)mL,Z=1.92,P>0.05]。大动脉粥样硬化组颅内大动脉闭塞率和后循环血管闭塞率分别为30.43%(14/46)和36.96%(17/46),与心源性栓塞组[分别为50.94%(27/53)和9.43%(5/53)]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1.82、6.77,P均<0.001)。结论 大动脉粥样硬化与心源性栓塞AIS患者的临床症状、脑组织改变及颅内大动脉改变不同,基于临床及多模态CT检查的病因学评估有助于精确评估AIS患者缺血状态。

    • 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吞咽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分析

      2018, 39(9):1052-1055. DOI: 10.16781/j.0258-879x.2018.09.1052

      摘要 (1815) HTML (249) PDF 2.20 M (22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吞咽法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3年9月至2016年9月在我院脑血管病中心住院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104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31例)和治疗组(7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脑血管病内科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脑血管病内科治疗基础上给予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吞咽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试验(WST)评分变化、肺部感染发生率、胃管拔除率等。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基线WST评分和住院天数等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WST评分小于对照组[(1.39±0.85)分vs(2.71±1.16)分,F=17.236,P<0.001],WST评分降低值大于对照组[(2.60±0.89)分vs(1.29±0.46)分,F=19.910,P<0.001],肺部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0.55%(15/73)vs 64.52%(20/31),χ2=18.840,P<0.001],胃管拔除变化率高于对照组[52.05%(38/73)vs 25.81%(8/31),χ2=6.078,P=0.014]。结论 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吞咽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可有效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

    •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分析基底节区孤立性缺血性脑卒中病因

      2018, 39(9):1056-1060. DOI: 10.16781/j.0258-879x.2018.09.1056

      摘要 (1944) HTML (276) PDF 3.72 M (15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应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分析基底节区孤立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方法 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我院住院治疗并完成大脑中动脉管壁磁共振成像的基底节区孤立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例,对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血管评估结果提示,15例基底节区孤立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大脑中动脉无狭窄6例,轻度狭窄4例,中度狭窄2例,重度狭窄3例。HR-MRI检查提示10例患者病变侧大脑中动脉有斑块形成,其中7例为弧形斑块、3例为环形斑块。T1加权像增强检查结果提示8例患者斑块明显强化,1例轻度强化,1例无强化。结论 基底节区孤立性缺血性脑卒中病因复杂,HR-MRI检查可以清晰显示大脑中动脉的管壁及斑块情况,为病因判断提供帮助。

    • 隐源性脑卒中合并卵圆孔未闭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2018, 39(9):1061-封三. DOI: 10.16781/j.0258-879x.2018.09.1061

      摘要 (2010) HTML (188) PDF 5.02 M (12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隐源性脑卒中合并卵圆孔未闭(PFO)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8年1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住院治疗的51例隐源性脑卒中合并PFO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和治疗效果。结果 51例患者中男41例,女10例;年龄为21~84岁,平均年龄为(53.92±14.83)岁。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示46例患者有新发梗死灶,包括单发梗死灶20例(43.5%)、多发梗死灶26例(56.5%);26例多发梗死灶患者中15例(57.7%)仅累及1个动脉供血区,11例(42.3%)累及2个及2个以上动脉供血区(双侧前循环4例、前后循环7例)。37例患者行经颅多普勒超声发泡试验(cTCD)检查,发现31例(83.8%)可见空气微泡栓子信号,其中4例空气微泡栓子信号呈雨状或帘状。50例患者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检查,发现49例(98.0%)合并PFO。9例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18例患者接受单联抗血小板治疗、12例接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8例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13例行PFO封堵术+单联抗血小板治疗;6个月后随访单联抗血小板治疗患者中再发缺血性脑卒中1例,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患者中再发缺血性脑卒中2例,PFO封堵术患者无再发脑卒中事件。结论 隐源性脑卒中合并PFO梗死灶可累及1个或多个动脉供血区;cTCD和TEE检查诊断PFO阳性率高;选择性抗栓或PFO封堵术治疗患者脑卒中再发风险低。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重要通知
友情提醒: 近日发现论文正式见刊或网络首发后,有人冒充我刊编辑部名义给作者发邮件,要求添加微信,此系诈骗行为!可致电编辑部核实:021-81870792。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