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第40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中青年学者论坛
    • 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多学科诊治创新体系建立及应用

      2019, 40(1):1-6. DOI: 10.16781/j.0258-879x.2019.01.0001

      摘要 (2085) HTML (167) PDF 3.21 M (17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门静脉癌栓是肝细胞癌发展到进展期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在初次就诊的肝细胞癌患者中门静脉癌栓的发生率高达44%~66.2%,在中晚期肝细胞癌患者中的这一比例更高(80%~90%)。肝细胞癌患者一旦发生门静脉癌栓,预后极差,自然生存时间仅为2.7~4个月。目前对于此类患者的治疗存在较大争议。欧美地区提倡索拉非尼是唯一的治疗方式;亚洲地区提倡多种治疗方式,包括手术治疗、经导管肝动脉化学栓塞治疗、放射治疗、系统化学治疗等。目前针对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诊治尚未达成共识,本团队建立了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多学科诊治创新体系并对此展开了系统化的研究和应用。本文就肝细胞癌患者门静脉癌栓的发生机制、临床诊疗和多学科诊治创新体系的建立及应用展开讨论。

    • >论著
    • 129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家系的致病基因检测及分析

      2019, 40(1):7-13. DOI: 10.16781/j.0258-879x.2019.01.0007

      摘要 (2217) HTML (870) PDF 2.91 M (17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中国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DPKD)患者多囊肾病1型致病基因(PKD1)和多囊肾病2型致病基因(PKD2)的突变类型。方法 采用长链PCR和高通量测序方法对129个ADPKD家系的PKD1PKD2基因进行突变分析,并用双脱氧链终止法测序技术对阳性突变进行验证。结果 在129个ADPKD遗传家系中共检测到116个家系存在PKD1PKD2基因的118个突变位点,检出率为89.9%(116/129)。PKD1PKD2的突变率分别为92.2%(107/116)和8.6%(10/116)。在这118个突变位点中,80个(67.8%)为新突变,38个(32.2%)为已知突变;109个位于PKD1(33个已知突变和76个新突变),9个位于PKD2(5个已知突变和4个新突变)。结论 新发现的PKD1PKD2突变位点将有助于ADPKD患者的早期诊断和预后预测,并为临床干预提供基本的遗传信息。

    • 伴有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患者临床表型与NOTCH3基因型的关系

      2019, 40(1):14-19. DOI: 10.16781/j.0258-879x.2019.01.0014

      摘要 (1796) HTML (305) PDF 2.98 M (13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伴有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DASIL)患者NOTCH3基因不同外显子突变与临床表型间的关联。方法 以2015年5月至2017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就诊的有临床症状的15个家系30例CADASI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详细临床资料和基因分析结果,并对患者NOTCH3基因不同外显子突变与发病年龄、首发临床症状、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发作次数等临床表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15个家系中共检出NOTCH3基因不同突变位点12个,其中7个位于4号外显子,3个位于11号外显子,另外2个分别位于19号和20号外显子。11号外显子突变的患者发病年龄最晚[(53.6±13.3)岁,n=7],其次为4号外显子突变的患者[(42.7±5.7)岁,n=15],而其他外显子(19号和20号)突变的患者发病年龄[(33.5±7.5)岁,n=8]均早于4号和11号外显子突变的患者(P<0.01,P<0.05)。4号外显子突变的患者以运动、语言障碍起病占多数(11/15,73.3%),而19号、20号外显子突变的患者以认知障碍起病多见(7/8,87.5%)。4号外显子突变的患者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发作次数中位数为3次,11号外显子突变的患者为2次,而19号、20号外显子突变的患者均未发生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结论 在CADASIL患者中,NOTCH3基因4号和11号外显子为突变热点,不同外显子突变与发病年龄、发病症状和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之间存在一定关联。

    • 甲状腺结节微波消融治疗后6个月消融区细胞活性的酶组织化学检测

      2019, 40(1):20-24. DOI: 10.16781/j.0258-879x.2019.01.0020

      摘要 (2513) HTML (218) PDF 2.98 M (13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甲状腺结节微波消融治疗术后6个月消融区组织内细胞活性情况。方法 选择2017年12月至2018年9月甲状腺结节微波消融治疗术后6个月进行消融区粗针穿刺活组织检查病理评估的患者20例24个消融区。使用切割式活检针分别对消融区中央域及边缘域进行粗针穿刺活组织检查,取得标本条置入液氮制成冰冻切片。采用酶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细胞内琥珀酸脱氢酶(SDH)和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黄递酶(NADPH-d)的活性,并与常规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到的细胞形态及组织结构对比。结果 微波消融术后6个月24个消融区的中央域及边缘域均成功取材。消融区中央域SDH及NADPH-d酶组织化学染色情况一致性好,阴性率均为95.83%(23/24)。消融区边缘域SDH及NADPH-d酶组织化学染色情况一致性好,阴性率均为91.67%(22/24)。23个中央域及22个边缘域的H-E染色切片均显示为红染无结构的大片坏死组织;1个中央域、2个边缘域H-E染色切片显示部分为坏死结构、部分为纤维组织增生,纤维组织增生处与酶组织化学染色阳性区域位置一致。结论 微波消融术后6个月甲状腺结节消融区组织符合凝固性坏死改变,仍处于失活状态,酶组织化学染色结合H-E染色能够对陈旧消融区做出较为客观的评价。

    • 苦味酸类成分蛇麻酮和葎草酮对大鼠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干预作用

      2019, 40(1):25-30. DOI: 10.16781/j.0258-879x.2019.01.0025

      摘要 (1881) HTML (200) PDF 3.52 M (14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苦味酸类成分蛇麻酮和葎草酮对大鼠成骨细胞及破骨细胞活性的干预作用。方法 以新生24 h的Wistar大鼠所分离的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组,蛇麻酮处理低(10-15 mol/L)、中(10-14 mol/L)、高(10-13 mol/L)剂量组,以及葎草酮处理低(10-15 mol/L)、中(10-14 mol/L)、高(10-13 mol/L)剂量组。药物处理后,分别用MTT法、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检测以及茜素红染色法评价蛇麻酮和葎草酮对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及骨矿化水平的影响。采用破骨细胞计数以及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活性检测评价蛇麻酮和葎草酮对破骨细胞活性的影响。采用试剂盒法检测骨钙素(OCN)水平,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骨形成相关蛋白骨桥蛋白(OPN)、骨涎蛋白(BSP)、骨形成蛋白(BMP-2)以及骨吸收相关蛋白组织蛋白酶K(CK)、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评价蛇麻酮和葎草酮在骨代谢调控方面的作用。结果 在大鼠成骨细胞水平上,与对照组相比,蛇麻酮在10-15、10-14 mol/L浓度下可促进成骨细胞增殖(P<0.05),在10-14、10-13 mol/L浓度下可提高ALP活性以及骨矿化水平(P<0.05,P<0.01),在10-13 mol/L浓度下可促进OCN的表达(P<0.01),在10-14、10-13 mol/L浓度下可提高骨形成相关蛋白BSP和BMP-2的表达(P<0.05);葎草酮在10-15~10-13 mol/L浓度下可促进成骨细胞增殖、提高ALP活性以及骨矿化水平(P<0.01)、提高骨形成相关蛋白OCN、OPN的表达(P<0.05,P<0.01),在10-14、10-13 mol/L浓度下可促进BSP和BMP-2的表达(P<0.05)。在大鼠破骨细胞水平上,与对照组相比,蛇麻酮和葎草酮在10-15~10-13 mol/L浓度下均可降低破骨细胞数目(P<0.01),抑制CK的表达(P<0.05,P<0.01);葎草酮在10-15~10-13 mol/L浓度下可抑制MMP-9的表达(P<0.05,P<0.01)。结论 本研究在细胞水平上初步明确了蛇麻酮和葎草酮可通过促进成骨细胞骨形成、抑制破骨细胞骨吸收来防治骨丢失,为骨质疏松药物的开发提供了新资源。

    • 糖皮质激素减轻烟雾吸入性大鼠急性肺损伤后肺纤维化

      2019, 40(1):31-37. DOI: 10.16781/j.0258-879x.2019.01.0031

      摘要 (1701) HTML (226) PDF 4.63 M (13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早期应用不同时程甲泼尼龙(MP)对大鼠烟雾吸入性肺损伤后期纤维化的改善作用。方法 178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8)、单纯烟雾吸入组(smoke组,n=40)、烟雾吸入+MP1 d治疗组[smoke+MP(1D)组,n=40]、烟雾吸入+MP 3 d治疗组[smoke+MP(3D)组,n=40]、烟雾吸入+MP 7 d治疗组[smoke+MP(7D)组,n=40]。烟雾吸入大鼠在烟雾箱中烟雾暴露30 min以达到急性肺损伤标准,之后分别于烟雾吸入的1 d、1~3 d、1~7 d给予腹腔注射MP(每天4 mg/kg),计算大鼠28 d生存率;烟雾吸入后的第7、14、28天取大鼠肺组织行马松三色染色、天狼星红染色,并进行肺纤维化评分;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大鼠肺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mRNA表达;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测定大鼠肺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MPO)、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白细胞介素6(IL-6)的表达情况。结果 Smoke组大鼠烟雾吸入28 d生存率为47.50%,给予不同时程MP治疗后,生存率均提高至80%以上(P均<0.01)。马松三色染色及天狼星红染色结果显示smoke组大鼠肺纤维化程度加重,而smoke+MP(3D)组和smoke+MP(7D)组较smoke组和smoke+MP(1D)组纤维化程度改善,胶原沉积减轻(P<0.05或P<0.01)。烟雾吸入后smoke组和smoke+MP(1D)组大鼠肺组织中TGF-β1α-SMA的mRNA表达水平逐步升高,28 d时smoke组和smoke+MP(1D)组高于smoke+MP(3D)和smoke+MP(7D)组(P<0.05或P<0.01)。烟雾吸入后28 d时smoke+MP(3D)组和smoke+MP(7D)组大鼠肺组织中MPO、CTGF、HMGB1、IL-6的表达水平低于smoke组和smoke+MP(1D)组(P<0.05,P<0.01)。但smoke+MP(3D)组和smoke+MP(7D)组上述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大鼠烟雾吸入后给予MP治疗可以提高其生存率,3 d或7 d的MP治疗可以改善大鼠28 d肺纤维化程度,但这两种治疗方案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姜黄素诱导人肝癌细胞系Huh7自噬和凋亡

      2019, 40(1):38-42. DOI: 10.16781/j.0258-879x.2019.01.0038

      摘要 (2043) HTML (300) PDF 3.16 M (23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姜黄素诱导人肝癌细胞Huh7自噬和凋亡的作用,以及抑制自噬对姜黄素诱导凋亡的影响。方法 将姜黄素(5、10、20、40 μmol/L)加入人肝癌细胞系Huh7的培养液中,用CCK-8检测细胞增殖水平变化。Huh7细胞用5~40 μmol/L姜黄素培养48 h,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自噬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Ⅱ/LC3-Ⅰ的比值,免疫荧光法检测自噬小体的形成,评估Huh7细胞自噬水平的变化。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Huh7细胞凋亡情况。加入5 mmol/L自噬抑制剂3-甲基嘌呤(3-MA)和20 μmol/L姜黄素培养Huh7细胞,检测Huh7细胞凋亡水平和自噬水平的变化。结果 CCK-8检测显示姜黄素能抑制Huh7细胞的增殖(P<0.05,P<0.01),且细胞凋亡率随着姜黄素浓度的升高而上升;蛋白质印迹检测显示加入姜黄素后LC3-Ⅱ/LC3-Ⅰ的比值上升(P<0.05,P<0.01),免疫荧光检测显示加入20 μmol/L姜黄素后自噬小体增多。与单独使用20 μmol/L姜黄素培养的Huh7细胞相比,姜黄素联用3-MA培养的Huh7细胞LC3-Ⅱ/LC3-Ⅰ的比值下降(P<0.01),自噬小体减少。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5~40 μmol/L姜黄素促进了Huh7细胞凋亡(P<0.05,P<0.01),而联用3-MA后与单独使用20 μmol/L姜黄素培养相比引起的Huh7细胞凋亡减少(P<0.05)。结论 姜黄素能诱导Huh7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殖并促进细胞自噬,抑制自噬能减弱姜黄素对Huh7细胞的诱导凋亡效应。

    • 结肠参与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氧化应激的激活

      2019, 40(1):43-48. DOI: 10.16781/j.0258-879x.2019.01.0043

      摘要 (1771) HTML (146) PDF 2.68 M (12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CRF)胃肠道症状的发生机制,明确结肠是否参与CRF氧化应激的激活。方法 将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和CRF组(20只),CRF组大鼠予以5/6肾切除建立CRF模型,对照组仅打开肾包膜后缝合。成模后10周处死大鼠,收集2组大鼠的血清及回盲瓣附近结肠组织。检测大鼠肾功能指标血尿素氮(BUN)和血清肌酐(SCr)以评估造模是否成功,检测大鼠血清及结肠组织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C)和8-羟脱氧鸟苷(8-OHdG)以评估氧化应激水平,检测泛素细胞色素C诱导核心蛋白酶Ⅰ(UQCRC1)mRNA和蛋白水平以评估线粒体功能。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CRF组血清BUN及SCr水平升高,提示造模成功;CRF组血清及结肠组织中MDA水平升高(P<0.05),但2组间8-OHdG和抗氧化指标SOD、TA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CRF组结肠组织中UQCRC1蛋白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但UQCRC1 mRNA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CRF大鼠的结肠组织中存在氧化与抗氧化反应失衡现象,其机制可能涉及线粒体的功能障碍。

    • PRKAG2基因G100S新突变对小鼠心肌细胞单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活性的影响

      2019, 40(1):49-53. DOI: 10.16781/j.0258-879x.2019.01.0049

      摘要 (1870) HTML (116) PDF 2.44 M (12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位于非胱硫醚β-合成酶(cystathionine β-synthase,CBS)区域的PRKAG2基因G100S突变对小鼠心肌细胞单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AMPK)活性的影响。方法 建立人源PRKAG2(G100S)转基因小鼠模型,分别随机选取N4代4周龄、12周龄的转基因小鼠和同窝野生型小鼠各6只,用磷酸化检测试剂盒检测小鼠心肌细胞中AMPK活性,比较转基因小鼠与同窝野生型小鼠AMPK活性的差异,并观察随着周龄的增长转基因小鼠AMPK活性的变化。结果 4周龄和12周龄的转基因小鼠心肌细胞中AMPK活性均低于同窝野生型小鼠(0.042±0.013 vs 0.063±0.013,0.032±0.008 vs 0.062±0.0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9,P=0.004)。12周龄和4周龄的转基因小鼠心肌细胞中AMPK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5)。结论 PRKAG2基因G100S突变可导致转基因小鼠心肌细胞AMPK活性下降,而且AMPK活性并不随着转基因小鼠周龄的增长而变化。

    •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学生及其一级亲属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流行病学调查与病毒变异分析

      2019, 40(1):54-60. DOI: 10.16781/j.0258-879x.2019.01.0054

      摘要 (1909) HTML (134) PDF 3.09 M (14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学生家庭内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状况以及肝细胞癌相关的HBV变异情况,为HBV感染、肝细胞癌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浦东新区15个学校及幼儿园60个班级中调查学生1 611名,其中HBsAg阳性学生8名。对该8名学生及其18名一级亲属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静脉血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乙肝五项。采用荧光PCR法检测HBV DNA,采用multiplex-PCR、巢式PCR法联合克隆测序方法检测HBV基因组、基本核心启动子(BCP)区和前S(PreS)区。结果 一级亲属HBsAg与HBcAb阳性率分别为33.3%(6/18)与38.9%(7/18)。母亲HBsAg与HBcAb阳性率均为71.4%(5/7),高于其他一级亲属阳性率(P<0.05)。8个家庭中7个家庭(87.5%)有2人及2人以上HBV感染或曾经感染,8个家庭共26名家庭成员中14人HBsAg阳性,阳性率为53.8%。共检测了4组母亲和子女的HBV基因,其中3组HBV基因为C型,1组母亲为C型、子女为B型;在肝细胞癌相关HBV变异中,子女的BCP区热点突变频率低于母亲,PreS区C型有8个变异位点在母亲和子女体内均表达、其余关键位点均未在子女体内发现。结论 HBV感染存在明显的家庭聚集性;此次调查结果显示学生HBV感染通过母婴传播可能性较大,但也存在后天血液传播等方式感染;子女HBV基因进化程度低于母亲,符合HBV进化的规律。

    • 术前天冬氨酸转氨酶与血小板比值指数预测原发性肝癌肝切除术后肝衰竭的价值

      2019, 40(1):61-67. DOI: 10.16781/j.0258-879x.2019.01.0061

      摘要 (2001) HTML (206) PDF 3.00 M (13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术前天冬氨酸转氨酶与血小板比值指数(APRI)预测原发性肝癌患者发生肝切除术后肝衰竭(PHLF)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6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首次肝切除术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Child-Pugh评分、终末期肝病预后模型(MELD)评分、白蛋白-胆红素(ALBI)评分及APRI预测PHLF的能力。结果 纳入本研究的1 108例原发性肝癌肝切除术患者中,共有217例(19.58%)发生PHLF。Logistc回归分析显示,Child-Pugh评分、MELD评分、ALBI评分及APRI是PHLF的预测因素(P均<0.05);ROC曲线分析显示,术前APRI[曲线下面积(AUC)为0.745,95%置信区间(CI):0.709~0.781,P<0.001]预测PHLF发生的能力明显优于Child-Pugh评分(AUC为0.561,95%CI:0.516~0.605,P=0.005)、MELD评分(AUC为0.650,95%CI:0.610~0.691,P<0.001)和ALBI评分(AUC为0.662,95%CI:0.621~0.703,P<0.001)。根据约登指数得到术前APRI的最佳截断值为0.55,此时APRI预测PHLF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1.9%和68.5%,APRI>0.55的患者PHLF的总体发病率及PHLF A、B、C各等级的发病率均高于APRI ≤ 0.55的患者(P均<0.05)。结论 术前APRI预测原发性肝癌患者发生PHLF的能力优于Child-Pugh评分、MELD评分及ALBI评分,对于原发性肝癌的临床治疗决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综述
    • Omega-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脂肪代谢调节作用研究进展

      2019, 40(1):68-73. DOI: 10.16781/j.0258-879x.2019.01.0068

      摘要 (2331) HTML (646) PDF 2.64 M (75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肥胖是2型糖尿病、心血管病和多种癌症的危险因素,其防治形势十分严峻。Omega-3多不饱和脂肪酸(n-3 PUFA)是一种从深海鱼类中提取出来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具有显著的抗炎和降低三酰甘油的作用,但其抗肥胖作用仍有争议。在动物模型中发现,n-3 PUFA可以有效降低脂肪含量;然而人体研究却表明n-3 PUFA可能无助于减肥,但可能会减少体质量进一步增加。n-3 PUFA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调节脂质代谢、抑制食欲、缓解脂肪组织炎症和表观遗传改变等机制改善与肥胖相关的代谢变化,从而在肥胖与其相关代谢性疾病的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

    • 产科麻醉相关内分泌急症研究进展

      2019, 40(1):74-78. DOI: 10.16781/j.0258-879x.2019.01.0074

      摘要 (1919) HTML (172) PDF 2.33 M (14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妊娠期母体内分泌系统的生理状态及激素水平发生改变,从而为胎儿的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环境。这些变化对母体的麻醉生理、麻醉药理及麻醉管理方式等均产生重要影响。随着妊娠时间的推移,垂体、甲状腺、胰岛、肾上腺等内分泌器官的变化更加显著,并可能由此引起相应的内分泌急症。产科手术多为急诊手术,任何一种内分泌急症对母体与胎儿来说都可能是致命打击。本文概述了常见的妊娠期内分泌急症及其麻醉处理要点,旨在帮助麻醉医师更好地了解此类问题、掌握相关急症的处理方法与麻醉管理要点。

    • 脑力疲劳测评方法的研究进展

      2019, 40(1):79-85. DOI: 10.16781/j.0258-879x.2019.01.0079

      摘要 (2416) HTML (1049) PDF 2.92 M (31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脑力疲劳,最早称为脑疲劳,是临床常见的疲劳类型之一。近年来,在经济文化产业尤其是军事作业人群中,由于脑力劳动的强度和比例逐步上升,脑力疲劳发生率亦逐步上升。目前,脑力疲劳已成为疲劳预防和治疗的重要研究领域。脑力疲劳程度的测定是开展相关研究的基础,对其防治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脑力疲劳具有强烈的主观性且其发生机制并不十分明确,目前测评方法种类繁多,仍无统一的标准。本文就现有脑力疲劳的测评方法进行综述,将现有评估方法主要分为症状学评估、心理行为学评估、生理学和生物化学评估三大类,探讨各类评估方法的主要内容和原理,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 >海洋军事医学
    • 医院船在传染病高发区医疗服务期间传染病防控策略

      2019, 40(1):86-89. DOI: 10.16781/j.0258-879x.2019.01.0086

      摘要 (1900) HTML (113) PDF 2.22 M (17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我国远赴非洲等传染病高发区提供医疗服务的常态化,传染病防控成为任务完成的关键组成部分之一。"和谐使命-2017"医院船对吉布提、塞拉利昂、加蓬、刚果(布)、安哥拉、莫桑比克和坦桑尼亚等非洲国家进行了为期155 d的医疗服务。任务部队采取任务前积极准备(仔细研究任务地传染病流行趋势、目标疾病筛查、强制疫苗接种及药物预防)和任务中严格防控(人员培训、卫生防疫和分级防护等)等策略顺利完成任务,并取得了任务期间全体任务人员传染病"零"感染的佳绩。本次任务中采用的传染病防控策略可为后续在传染病高发区执行任务的各类人员提供经验指导。

    • 极地特种医学仿真实验应用模式研究

      2019, 40(1):90-93. DOI: 10.16781/j.0258-879x.2019.01.0090

      摘要 (2357) HTML (419) PDF 2.21 M (23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虚拟仿真技术是构建"真实"环境与实验条件的有效手段。通过分析虚拟仿真技术的优势与特点并将其应用于极地特种医学领域,研究极地特殊环境下特殊作业人员在特殊伤病救治等医疗保障工作中,基于"数据还原-场景模拟-平台仿真-实验研究"的极地特种医学虚拟仿真实验的模式特点与运行策略,为进一步"真实"地探索极地特殊环境下医学保障工作提供新的实验研究思路与技术手段。

    • >短篇论著
    • 2007-2017年烧伤后瘢痕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2019, 40(1):94-98. DOI: 10.16781/j.0258-879x.2019.01.0094

      摘要 (2395) HTML (120) PDF 2.36 M (12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烧伤后瘢痕的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检索烧伤后瘢痕的相关文献,应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文献的出版年份、国家或地区、机构、作者、文献研究方向、文献被引频次、文献来源出版物及其影响因子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2007-2017年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共收录烧伤后瘢痕相关文献2 247篇,每年的文献量缓慢增长,发文量居第1位的国家或地区是美国(739篇,32.9%)、其次是中国大陆(195篇,8.7%),发文量最多的机构是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57篇),发文量居第1位的作者是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的Middelkoop E(50篇)。烧伤后瘢痕研究方向主要为外科学和皮肤病学,文献主要来源于BurnsJ Burn Care Res;发文量前10位的期刊2017年平均影响因子为2.068 9,其发文量占文献总量的39.2%(881/2 247)。结论 2007-2017年烧伤后瘢痕相关文献逐年缓慢增加,多发表在影响因子较低的期刊上。美国、荷兰、澳大利亚关于烧伤后瘢痕开展的研究较多,在推动学术交流和科学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大陆的发文量显著增加,但在文献质量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

    • 南昌市老年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社会资本与生存质量的关系

      2019, 40(1):99-103. DOI: 10.16781/j.0258-879x.2019.01.0099

      摘要 (1715) HTML (110) PDF 2.35 M (14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南昌市老年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社会资本和生存质量的现况,并探索社会资本及其各维度与生存质量的关系。方法 纳入2015年1月至6月南昌市东湖区和青云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证的65例老年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进行现况调查。问卷包括一般情况调查表、个人社会资本量表和简体中文版MOS-HIV量表。采用统计描述评价老年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的社会资本和生存质量现况,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探索社会资本与生存质量的关系。结果 共收集有效问卷63份。南昌市老年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结合型社会资本得分、桥梁型社会资本得分和社会资本总得分分别为10.83±1.99、7.60±2.94、18.43±3.47,生理领域和心理领域得分分别为44.25±5.10、42.93±5.08。结合型社会资本、CD4+T淋巴细胞计数、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是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南昌市老年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的社会资本和生存质量较低;加强家庭成员、朋友、邻里等的关怀帮助是提高其生存质量的关键,而桥梁型社会资本与生存质量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探索。

    •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健康人唾液中睾酮和皮质醇的含量

      2019, 40(1):104-107. DOI: 10.16781/j.0258-879x.2019.01.0104

      摘要 (1780) HTML (366) PDF 2.35 M (14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建立一种方便、可靠和灵敏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方法用于检测健康人唾液中2种内源性激素(睾酮和皮质醇)的水平。方法 在Agilent 6410A串联质谱仪上采用正离子检测模式,以卡马西平为内标,唾液样品经OMGEA NANOSEP 10K超滤管21 912.8×g超滤10 min后,在Agilent ZORBAX SB-C18(3.5 μm,2.1 mm×100 mm)色谱柱上采用等度洗脱进行色谱分离。流动相为乙腈:0.1%甲酸水溶液(60:40);流速为0.3 mL/min;进样量为10 μL;柱温为25℃;每个样品的分析周期为3 min。结果 睾酮和皮质醇线性关系良好,其相关系数r>0.990,日内与日间精密度均<15%。结论 该方法可以用于测定唾液中睾酮和皮质醇的含量,为迅速简便地检测体内激素水平提供参考。

    • >研究简报
    • 上海市嘉定区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牙弓宽度和上后牙转矩特征分析

      2019, 40(1):108-111. DOI: 10.16781/j.0258-879x.2019.01.0108

      摘要 (2239) HTML (229) PDF 2.12 M (17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病例报告
    • 术中输注库存红细胞致高钾血症(心电图示Littmann征)1例报告

      2019, 40(1):112-114. DOI: 10.16781/j.0258-879x.2019.01.0112

      摘要 (1713) HTML (204) PDF 1.87 M (24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抗γ-氨基丁酸B型受体脑炎1例报告

      2019, 40(1):115-116. DOI: 10.16781/j.0258-879x.2019.01.0115

      摘要 (1666) HTML (476) PDF 1.53 M (14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重要通知
友情提醒: 近日发现论文正式见刊或网络首发后,有人冒充我刊编辑部名义给作者发邮件,要求添加微信,此系诈骗行为!可致电编辑部核实:021-81870792。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