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第40卷第1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目录
    • 目录

      2019, 40(12):0-0.

      摘要 (1290) HTML (0) PDF 1.55 M (10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论著
    • 恶性血液病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骨髓T淋巴细胞亚群重建的动态观察

      2019, 40(12):1285-1291. DOI: 10.16781/j.0258-879x.2019.12.1285

      摘要 (1804) HTML (228) PDF 2.83 M (11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恶性血液病患者经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骨髓免疫重建中T淋巴细胞的重建规律及其与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重建的差异。方法 本研究采用前瞻性研究设计。收集2015年9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血液科行allo-HSCT的41例恶性血液病患者的骨髓及外周血标本,收集同期7名健康供者的骨髓及外周血标本作为对照样本。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移植前和移植后15、30、60、90、180 d时的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包括CD4+T淋巴细胞、CD8+ T淋巴细胞、辅助性T细胞(Th)1、Th2,并用Luminex技术检测Th1相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受体(IL-2R)、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结果 恶性血液病患者在移植后15 d和30 d时骨髓中CD4+T淋巴细胞比例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至移植后180 d仍未见回升;CD8+ T淋巴细胞比例在移植后早期(15、30 d)低于对照组(P均<0.01),60 d时恢复至正常水平;骨髓中CD4+和CD8+ T淋巴细胞比例整体水平均低于外周血中水平(P=0.001、0.002)。恶性血液病患者在移植后15、30、60、90、180 d时骨髓中Th1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且整体水平高于外周血中水平(P=0.006);骨髓中Th2比例在移植后90 d内均无明显变化,在180 d时高于对照组(P=0.034),但整体水平与外周血中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骨髓中CD4+/ CD8+ T淋巴细胞比值在移植后逐渐下降,至移植后180 d时低于对照组(P=0.040);而骨髓中Th1/Th2比值在移植后90 d内各时间节点(15、30、60、90 d)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180 d时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血液病患者骨髓和外周血中IL-2R水平在移植后15、30、60、90 d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IL-18水平在移植后15、30、60 d高于对照组(P均<0.05),但移植后90 d时仅外周血中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骨髓与外周血中IL-2R和IL-18整体水平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结论 恶性血液病患者allo-HSCT后,骨髓中各T淋巴细胞亚群的重建规律不同,且与外周血中有所差异。

    •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影像学表现及生长特点研究

      2019, 40(12):1292-1297. DOI: 10.16781/j.0258-879x.2019.12.1292

      摘要 (1486) HTML (146) PDF 3.08 M (17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及磁共振成像(MRI)特征,研究其生长特点,以提高对SPTP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8年11月于我院行手术切除且术后病理证实为SPTP的10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MRI资料。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最大径、肿瘤部位、肿瘤形状、是否有假包膜、是否有囊性退变、是否有瘤内出血及钙化等资料,并根据性别、年龄、肿瘤最大径、肿瘤部位进行分层分析。结果 共纳入103例SPTP患者104枚病灶,其中男25例(24.3%)25枚肿瘤,女78例(75.7%)79枚肿瘤。男性、女性患者平均年龄分别为(40.4±11.3)岁和(32.9±12.0)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男性、女性患者肿瘤平均最大径分别为(36.8±25.3)mm和(50.0±31.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女性患者肿瘤更容易出现假包膜(62枚)、囊性退变(41枚)及瘤内出血(37枚),与男性患者(分别为13枚、3枚、6枚)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年龄≤40岁SPTP患者更容易出现肿瘤囊性退变(37枚)及瘤内出血(37枚),与年龄>40岁患者(分别为7枚、6枚)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最大径>3 cm的肿瘤主要分布在胰尾(33枚),且更容易形成假包膜(59枚)及发生囊性退变(40枚)、瘤内钙化(26枚),与最大径≤3 cm肿瘤(分别为14枚、16枚、4枚、5枚)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胰尾肿瘤更容易形成假包膜(40枚)及囊性退变(25枚),其次为胰头肿瘤(分别为26枚、17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SPTP的发生、发展可能是一个经完全实性、囊实性、囊性变化的动态过程,在此过程的不同阶段,影像学表现随着肿瘤内部成分的不同而不同。女性患者、≤40岁患者、胰尾肿瘤、最大径>3 cm的肿瘤更容易形成假包膜,以及发生囊性退变、瘤内出血及钙化。

    • 神经梅毒患者血脑屏障通透性与认知功能损害的相关性分析

      2019, 40(12):1298-1302. DOI: 10.16781/j.0258-879x.2019.12.1298

      摘要 (1470) HTML (151) PDF 2.28 M (14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测定神经梅毒患者脑脊液白蛋白/血清白蛋白比值(QALB),探讨神经梅毒患者血脑屏障通透性与认知功能损害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18年1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确诊的93例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阴性神经梅毒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量表评分将患者分为认知功能障碍组(38例)与无认知功能障碍组(55例),比较2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临床资料、脑脊液生物化学资料。采用Pearson双变量相关分析研究神经梅毒患者血脑屏障通透性与认知功能障碍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认知功能障碍组与无认知功能障碍组神经梅毒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患者的脑脊液白细胞计数、蛋白定量、免疫球蛋白G(IgG)、IgG指数、IgG 24 h鞘内合成率、寡克隆带阳性率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认知功能障碍组患者的QALB高于无认知功能障碍组[(16.42±9.24)×10-3 vs(3.60±1.11)×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907,P<0.01)。QALB偏高(> 7×10-3)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高于QALB正常(≤ 7×10-3)的患者,分别为92.11%(35/38)和67.27%(37/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27,P=0.002)。Pearson双变量相关分析结果示QALB与MMSE评分呈负相关(r=-0.410,P=0.024)。结论 血脑屏障损伤的神经梅毒患者易出现认知功能障碍,血脑屏障通透性越高认知功能障程度越严重,检测血脑屏障通透性有助于临床评估神经梅毒患者的智力损害情况。

    • 胃切除术后出血再手术36例临床分析

      2019, 40(12):1303-1309. DOI: 10.16781/j.0258-879x.2019.12.1303

      摘要 (1641) HTML (408) PDF 2.78 M (13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胃切除术后出血的原因及防治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36例胃癌根治术后出血二次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第一次手术时间、切除范围、重建方式、联合脏器切除情况、出血间隔时间、出血部位、出血原因、术中处理方案、其他并发症及二次手术后住院时间等资料。根据术后出血部位将患者分为腹腔内出血和消化道内出血2组,对比2组患者上述临床特征的差异。结果 36例患者出血发生于术后1~247 h,其中29例立即再手术,7例保守治疗无效再手术。术中探查明确血管活动性出血18例,予血管结扎或缝扎;脾脏出血1例,予脾脏切除;腹腔积血10例,予积血清除、充分引流处理;消化道内出血7例,予加固、缝扎处理。1例患者二次手术后2 d因并发恶性心律失常死亡;1例并发十二指肠残端瘘,1例并发胰瘘,1例并发肺炎,该3例患者经对症治疗后均好转出院;1例术后伤口裂开重新缝合后愈合出院;其余患者二术手术治疗后均无继续出血表现,顺利出院。腹腔内出血组(29例)和消化道内出血组(7例)患者在年龄、BMI、性别、第1次手术时间、重建方式、二次手术后住院时间、联合脏器切除、出血间隔时间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切除范围方面,腹腔内出血组2例(6.9%)行近端胃大部分切除、5例(17.2%)行远端胃大部分切除、17例(58.6%)行全胃切除、5例(17.2%)行残胃切除,消化道内出血组分别为0例、5例(71.4%)、2例(28.6%)、0例,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结论 胃切除术后出血可表现为消化道内出血、腹腔内出血,积极再手术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 罗格列酮改善脂多糖诱导慢性低度炎症大鼠的卵巢功能异常

      2019, 40(12):1310-1316. DOI: 10.16781/j.0258-879x.2019.12.1310

      摘要 (1507) HTML (144) PDF 3.02 M (9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慢性低度炎症大鼠卵巢组织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的表达,并初步探究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对慢性低度炎症诱导的卵巢功能异常的影响。方法 以腹腔注射脂多糖(LPS)诱导的慢性低度炎症大鼠为动物模型。将20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S组)和慢性低度炎症组(LPS组),每组100只,分别予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和LPS干预。在发情周期不同阶段(发情前期、发情期、发情后期和发情间期),通过检测2组大鼠血清中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和抗苗勒管激素(AMH)评估卵巢功能,利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卵巢组织中PPAR-α、PPAR-δ和PPAR-γ的表达情况。将2组各80只大鼠分别随机分为2个亚组,每个亚组40只大鼠,分别予生理盐水和罗格列酮灌胃干预。灌胃14 d后,观察各亚组大鼠在发情周期不同阶段卵巢组织中促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和卵巢功能。结果 与NS组相比,在发情周期不同阶段,LPS组大鼠血清中E2和AMH水平均下降(P均<0.05),FSH和LH水平均升高(P均<0.05);卵巢组织中PPAR-γ表达均降低(P均<0.05),而PPAR-α和PPAR-δ表达无明显变化(P均>0.05)。在发情周期不同阶段,LPS诱导的慢性低度炎症大鼠在口服罗格列酮后卵巢组织中促炎细胞因子IL-1β、IL-6和TNF-α水平均降低(P均<0.05),并且LPS诱导血清中降低的E2、AMH和升高的FSH、LH均得以改善(P均<0.05)。结论 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可减轻LPS诱导的大鼠慢性低度炎症反应,并改善卵巢功能。

    • Bcl2转录抑制因子1、E-钙黏蛋白在宫颈鳞状细胞癌不同区域的表达及两者与P16INK4a表达的关系

      2019, 40(12):1317-1324. DOI: 10.16781/j.0258-879x.2019.12.1317

      摘要 (1475) HTML (66) PDF 3.93 M (11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检测宫颈鳞状细胞癌肿瘤出芽区及肿瘤中央区失巢凋亡因子Bcl2转录抑制因子1(Bit1)、上皮-间质转化(EMT)标志物E-钙黏蛋白及P16INK4a的表达情况,探讨Bit1、E-钙黏蛋白在宫颈癌获得高侵袭力过程中的意义及二者与P16INK4a表达的关系。方法 收集甘肃省肿瘤医院病理科2014-2018年宫颈鳞状细胞癌石蜡包埋标本77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宫颈鳞状细胞癌肿瘤出芽区及中央区Bit1、E-钙黏蛋白、P16INK4a的表达情况。以肿瘤中央区及出芽区各蛋白质表达评分的中位数作为分界点,将标本分为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分析在不同P16INK4a表达情况下Bit1及E-钙黏蛋白的表达差异及二者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在肿瘤中央区及出芽区Bit1与E-钙黏蛋白的相关关系。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或连续校正χ2检验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 77例宫颈鳞状细胞癌标本中,肿瘤中央区P16INK4a、E-钙黏蛋白、Bit1高表达率分别为32.5%(25/77)、67.5%(52/77)、63.6%(49/77),而在肿瘤出芽区分别为67.5%(52/77)、33.8%(26/77)、37.7%(29/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935、17.561、10.391,P均<0.01)。无论在肿瘤出芽区还是中央区,P16INK4a高表达组与P16INK4a低表达组Bit1及E-钙黏蛋白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肿瘤中央区Bit1低表达与脉管内癌栓及淋巴结转移有关(χ2=5.053、4.400,P均<0.05),肿瘤出芽区E-钙黏蛋白和Bit1低表达均与淋巴结转移有关(χ2=5.580、7.573,P均<0.0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在肿瘤中央区及肿瘤出芽区E-钙黏蛋白与Bit1表达均呈正相关(r=0.287,P=0.011;r=0.236,P=0.039)。结论 宫颈癌侵袭力的增高与Bit1及E-钙黏蛋白表达降低及P16INK4a表达增高有关,宫颈癌细胞可能通过抑制Bit1获得失巢凋亡抗性并影响EMT的发生从而获得更高的侵袭能力,但P16INK4a并未参与此过程。

    • 氧糖剥夺条件下p75神经营养素受体在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中的表达和作用

      2019, 40(12):1325-1329. DOI: 10.16781/j.0258-879x.2019.12.1325

      摘要 (1526) HTML (179) PDF 2.49 M (11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氧糖剥夺(OGD)条件下p75神经营养素受体(p75NTR)在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中的表达变化和作用。方法 SH-SY5Y细胞OGD模型的建立采用三气培养箱无糖无血清培养方法。模型成功建立后设立3组:无血清常规培养组(对照组)、OGD组和OGD+p75NTR竞争性阻断剂LM11A-31处理组(OGD+LM11A-31组)。在细胞培养12 h时用利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3组细胞存活率,乳酸脱氢酶(LDH)活力检测试剂盒测定LDH释放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细胞比例,蛋白质印迹法检测p75NTR的蛋白表达。结果 成功构建SH-SY5Y细胞OGD模型。细胞培养12 h时,对照组、OGD组和OGD+LM11A-31组细胞存活率分别为(94.80±4.06)%、(50.34±5.55)%、(64.68±4.59)%,LDH释放活力分别为(46.93±5.49)U/L、(353.09±30.67)U/L和(282.20±25.60)U/L,凋亡细胞比例分别为(1.82±0.45)%、(14.98±2.59)%和(7.36±1.98)%,p75NTR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06±0.01、0.41±0.02和0.19±0.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7.94、142.10、36.28、221.20,P均<0.05)。多重比较显示,OGD组细胞存活率低于对照组,LDH释放活力高于对照组,凋亡细胞比例高于对照组,p75NTR蛋白表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onferroni法,P'均<0.05);而LM11A-31处理后OGD+LM11A-31组细胞存活率高于OGD组,LDH释放活力低于OGD组,凋亡细胞比例低于OGD组,p75NTR蛋白表达低于OG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onferroni法,P'均<0.05)。结论 OGD条件下p75NTR在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中表达增加,可能促进了神经损伤和凋亡。

    • 环状RNA circSP3(hsa-circ-0002642)促进肝细胞癌细胞增殖及迁移

      2019, 40(12):1330-1336. DOI: 10.16781/j.0258-879x.2019.12.1330

      摘要 (1582) HTML (128) PDF 3.87 M (12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环状RNA circSP3(hsa-circ-0002642)在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及其对HCC细胞增殖及迁移的影响。方法 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外科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42例HCC患者手术切除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标本,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组织中circSP3的表达,分析癌组织中circSP3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学指标的关系。培养人HCC细胞系Hep-3B、Huh7、SMMC-7721、Bel-7402及人正常肝细胞系HL-7702,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细胞中circSP3的表达。使用circSP3过表达及干扰质粒分别转染Hep-3B和Huh7细胞后,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检测细胞增殖情况,Transwell法检测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蛋白质印迹法检测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标志物波形蛋白、E-钙黏蛋白的表达。结果 HCC患者癌组织中circSP3的表达高于癌旁组织(P<0.01),并且circSP3的表达与HCC肿瘤最大径及TNM分期呈正相关(P均<0.05)。circSP3在4种HCC细胞系中的表达均高于正常肝细胞系(P均<0.01)。circSP3过表达可以促进HCC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P<0.05、P<0.01),而干扰circSP3表达则抑制HCC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P<0.05、P<0.01)。波形蛋白表达在circSP3过表达的HCC细胞中高于对照细胞(P<0.05),而在干扰circSP3表达的HCC细胞中低于对照细胞(P<0.05)。E-钙黏蛋白表达在circSP3过表达的细胞中低于对照细胞(P<0.01),而在干扰circSP3表达的HCC细胞中高于对照细胞(P<0.01)。结论 circSP3的异常表达与HCC肿瘤大小及TNM分期呈正相关,有助于评价病情及预后。circSP3能促进HCC细胞的增殖,并且可能通过促进EMT进程进而促进HCC细胞的迁移和侵袭。

    • 瑞芬太尼通过激活PI3K/Akt/eNOS通路减轻肾缺血/再灌注损伤

      2019, 40(12):1337-1343. DOI: 10.16781/j.0258-879x.2019.12.1337

      摘要 (1592) HTML (126) PDF 3.29 M (12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术中应用瑞芬太尼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取雄性C57/BL小鼠50只,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R组)、缺血/再灌注损伤+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抑制剂LY294002处理组(I/R+LY294002组)、缺血/再灌注损伤+瑞芬太尼处理组(I/R+RF组)、缺血/再灌注损伤+LY294002处理+瑞芬太尼处理组(I/R+RF+LY294002组),每组10只。各组大鼠分别于手术结束6 h后取静脉血或肾脏组织,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静脉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水平,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肾脏组织PI3K/蛋白激酶B(Akt)/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H-E染色观察肾脏组织炎症细胞聚集情况,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肾脏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6、IL-10等炎性因子的表达,实时定量PCR测定肾脏组织中抗凋亡因子Bcl2和凋亡因子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的mRNA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I/R组小鼠静脉血BUN、SCr水平均升高,肾脏组织中PI3K表达及磷酸化Akt(p-Akt)/Akt、磷酸化eNOS(p-eNOS)/eNOS均降低,炎性因子TNF-α、IL-1β、IL-6、IL-10释放均增加,Bcl2 mRNA表达下降而Caspase-3 mRNA表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并且肾脏组织中炎症细胞聚集增多。给予瑞芬太尼处理后,I/R+RF组BUN、SCr水平较I/R组降低,肾脏组织中PI3K表达及p-Akt/Akt、p-eNOS/eNOS均增高,TNF-α、IL-1β、IL-6、IL-10释放均减少,Bcl2 mRNA表达上调、Caspase-3 mRNA表达下调,与I/R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炎症细胞募集也减轻。而使用PI3K抑制剂LY294002处理后,I/R+RF+LY294002组BUN、SCr水平升高,肾脏组织中p-eNOS/eNOS降低,IL-1β、L-6释放增加,Caspase-3 mRNA表达上调,与I/R+RF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炎症细胞募集也增加。结论 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瑞芬太尼通过激活PI3K/Akt/eNOS通路减轻肾脏组织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发挥肾脏保护作用。

    • 脐动脉血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与早产儿围产期因素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

      2019, 40(12):1344-1349. DOI: 10.16781/j.0258-879x.2019.12.1344

      摘要 (1519) HTML (52) PDF 2.56 M (12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脐动脉血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水平与早产儿围产期因素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在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东院出生的107名新生早产儿脐动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化学发光分析法分别检测脐动脉血EPO和铁蛋白水平。依据脐动脉血EPO水平四分位数将早产儿分为3组:低位组、中位组、高位组。分析脐动脉血EPO水平与早产儿围产期因素(出生胎龄、出生体质量等)、常见并发症[早产儿贫血(AOP)、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动脉导管未闭(PDA)和房间隔缺损(ASD)等]、孕母条件等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 107名新生早产儿脐动脉血EPO水平为5.94~137.18 mU/mL,中位数为23.51(14.60,51.28)mU/mL,低位(脐动脉血EPO水平 < 14.60 mU/mL)组26例、中位(14.60~51.27 mU/mL)组54例、高位(≥ 51.28 mU/mL)组27例。单因素分析显示,低位组的早产儿出生胎龄低于中位组和高位组,孕母年龄高于中位组和高位组,自然受孕率低于高位组,早产儿出生后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使用率高于中位组(P均<0.05);中位组早产儿脐动脉血铁蛋白水平高于高位组(P<0.05);高位组早产儿AOP的发生率高于中位组(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脐动脉血EPO水平与新生早产儿出生胎龄及孕母自然受孕率均呈正相关(P均<0.01)。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自然受孕率越高早产儿脐动脉血EPO水平越高,自然分娩率越高脐动脉血EPO水平越低(P均<0.05);脐动脉血EPO水平越高,PDA、NEC发生风险越低,ASD发生风险越高(P均<0.05)。结论 受孕方式与分娩方式是脐动脉血EPO水平的影响因素,监测脐动脉血EPO水平有助于判断早产儿AOP、PDA、ASD、NEC等常见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 >综述
    • 巨噬细胞与椎间盘退变的研究进展

      2019, 40(12):1350-1355. DOI: 10.16781/j.0258-879x.2019.12.1350

      摘要 (1623) HTML (207) PDF 2.51 M (21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椎间盘退变是以椎间盘脱水、细胞外基质降解、蛋白多糖含量下降、胶原类型转变及纤维环外层破裂等为特征的一系列退行性病变,是造成患者运动功能缺失、生活质量低下的主要原因。椎间盘退变的发生率高、致残率高、社会和家庭经济负担大、患者生活质量低下,是全球亟需解决的卫生问题之一。巨噬细胞作为体内主要的吞噬细胞,在机体生长发育的早期就与机体建立了密切联系。研究显示巨噬细胞是唯一的渗透进入封闭髓核的炎症细胞,且巨噬细胞的数量与椎间盘退变的程度呈正相关。研究表明,作为炎症细胞的巨噬细胞可能直接发挥吞噬作用或通过神经-免疫机制协同调节椎间盘的代谢,而巨噬细胞功能失调可引起炎性因子的聚集、趋化和扩散,进而导致椎间盘细胞外基质降解和椎间盘退变。本文通过总结和归纳近年来巨噬细胞参与椎间盘退变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进一步了解椎间盘退变的分子机制,以促进临床治疗模式的改革和进步。

    • 计算机3D导航技术在脊柱肿瘤外科治疗中的应用

      2019, 40(12):1356-1363. DOI: 10.16781/j.0258-879x.2019.12.1356

      摘要 (1522) HTML (224) PDF 3.06 M (12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脊柱肿瘤外科治疗在过去几十年经历了诸多科技变革,包括手术方式、内植入物、生物制剂及计算机辅助下导航技术应用等,特别是实时影像引导和3D影像重建为脊柱肿瘤精准定位和切除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撑。术中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脊柱疾病的外科治疗中,如椎弓根螺钉置入、骨盆骨折固定等,并取得较好的疗效。导航技术平台的应用也极大提高了脊柱肿瘤微创治疗和精准切除效果,同时降低了术中辐射暴露损伤。本文综述了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在脊柱肿瘤手术切除中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发展前景。

    • 血管创伤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2019, 40(12):1364-1368. DOI: 10.16781/j.0258-879x.2019.12.1364

      摘要 (1685) HTML (759) PDF 2.41 M (23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血管创伤常见于战争时期,主要由爆炸等原因造成,是导致战争伤亡率升高的关键原因。其损伤部位以四肢血管发生率最高,其次为颈部、骨盆部、胸腹部,且动脉损伤多于静脉损伤。血管创伤动物模型是一种应用于军事医学研究的动物模型,可模拟战场血管创伤情况,对降低血管创伤导致的战场伤亡率至关重要。目前血管创伤动物模型主要包括创伤性血管疾病模型和创伤性出血模型两大类。兔类、鼠类、猪类为血管创伤动物模型的常用动物种类。本文就近年来血管创伤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及未来发展和困境作一综述。

    • >海洋军事医学
    • 海军某部官兵睡眠与自杀意念的关系

      2019, 40(12):1369-1372. DOI: 10.16781/j.0258-879x.2019.12.1369

      摘要 (1941) HTML (96) PDF 2.00 M (12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调查海军某部官兵的睡眠与自杀意念的关系。方法 采用集体测验方法,应用自编人口学问卷、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和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对海军某部459名官兵的睡眠状况与自杀意念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共发放问卷459份,回收有效问卷434份,有效率为94.6%。海军某部军官的PSQI总分为(5.85±3.37)分,SIOSS总分为(7.05±3.98)分,SDS总分为(35.29±9.52)分,SAS总分为(31.80±7.36)分。海军某部官兵的自杀意念与睡眠质量、入睡困难、夜间易醒或早醒、噩梦呈正相关,与睡眠时长呈负相关(P均<0.01)。控制一般人口学因素(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物质使用情况(吸烟、饮酒、喝茶、喝咖啡)、焦虑症状及抑郁症状后,发现睡眠质量越差(β=0.289,P<0.01)、入睡困难症状越严重(β=0.110,P=0.019)、文化程度越高(β=0.080,P=0.013)者自杀意念越强。结论 睡眠质量、入睡困难症状是海军某部官兵自杀意念的独立预测因子。

    • >短篇论著
    • 高原地区部队眼外伤临床分析

      2019, 40(12):1373-1377. DOI: 10.16781/j.0258-879x.2019.12.1373

      摘要 (1614) HTML (71) PDF 2.25 M (11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索和分析西藏驻军眼外伤的临床特点、诊治过程和预后,提出救治改进建议。方法 收集2011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保障西藏地区军人的6家医院收治的眼外伤军人的病例资料,包括人口统计学信息、致伤原因、就医时间、入院和出院时视力等,并与全军其他医院收治的军人眼外伤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共纳入112例(116眼)眼外伤患者,男110例、女2例;机械性眼外伤111例(114眼),占99.11%(98.28%);55例(49.11%)在训练场所受伤,35例(31.25%)在休闲场所受伤,22例(19.64%)在工作场所受伤。39例(34.82%)受伤3 d后才到达西藏军区各中心医院或总医院就诊,24 h内就诊率(41.07%,46/112)低于济南军区总医院(82.37%,271/329)和全军全训部队(89.73%,131/146)的数据(P均<0.01)。70眼出院视力较入院视力提高,占有视力记录(92眼)的76.09%,其中低视力和单眼盲共33眼(35.87%,33/92)。与济南军区总医院和全军全训部队收治的军人眼外伤比较,低视力[29.35%(27/92)vs 8.03%(31/386)、6.16%(9/146)]和单眼盲[6.52%(6/92)vs 2.07%(8/386)、0.68%(1/146)]占比均较高(P均<0.05);而与15家军队三甲医院数据[10.23%(79/772)、15.28%(118/772)]相比,低视力占比较高,单眼盲占比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西藏地区军人眼外伤以机械性眼外伤为主;在训练场所眼外伤发生最多,可能与高原缺氧有关;低视力和单眼盲的伤眼较多。有必要进一步提高西藏军队医院眼外伤救治能力和西藏地区伤员后送能力。

    • 多模态癫癎评估体系在局灶性脑发育不良相关癫中的应用

      2019, 40(12):1378-1383. DOI: 10.16781/j.0258-879x.2019.12.1378

      摘要 (1501) HTML (34) PDF 2.54 M (15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提出多模态癫癎评估体系,并应用此体系指导局灶性脑发育不良(FCD)癫癎发作患者的手术治疗,探讨其对改善FCD癫癎发作患者手术预后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6年10月至2018年11月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证实为FCD的癫癎发作患者22例,所有患者在围手术期均采用多模态癫癎评估体系进行评估,评估手段包括发作症状学评估、结构影像学检查、长程头皮视频脑电图监测、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影像融合分析、磁共振成像(MRI)。采用Engel疗效分级系统判断预后,EngelⅠ级为癫癎控制效果良好,EngelⅡ~Ⅳ级为控制不佳。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性别、年龄、病理分型、MRI检查、病灶位置、病程和脑电图-症状-解剖学定位一致性等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22例患者(男13例,女9例)均行手术切除病灶,随访4~28个月,EngelⅠ级18例、Ⅱ级2例、Ⅲ级1例、Ⅳ级1例,控制良好率为81.8%(18/22)。Fisher确切概率法统计分析显示,病程、脑电图-症状-解剖学定位一致性是FCD癫癎发作患者手术疗效的影响因素(P=0.045、0.005),而年龄、病灶位置、性别、病理分型、MRI检查结果对预后无明显影响(P均>0.05)。结论 多模态癫癎评估体系可以更准确地定位FCD癫癎发作患者的致灶,为癫癎外科手术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是一种全面准确的致灶评估方法。

    • 醛酮还原酶1-A1在肝门部胆管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2019, 40(12):1384-1388. DOI: 10.16781/j.0258-879x.2019.12.1384

      摘要 (1528) HTML (115) PDF 2.45 M (9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醛酮还原酶1-A1(AKR1A1)在肝门部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手术切除的49例肝门部胆管癌及癌旁组织(距离癌组织边缘至少2 cm)中的AKR1A1表达水平,采用χ2检验分析二者AKR1A1表达水平的相关性及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肝门部胆管癌组织的A1KR1A1高表达率为59.2%(29/49),高于癌旁组织(25.0%,3/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KR1A1在肝门部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大小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28、0.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AKR1A1高表达患者的总生存期中位数为15个月,短于低表达者(39个月,P=0.012);AKR1A1高表达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中位数为15个月,短于低表达者(32个月,P=0.022)。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浸润深度是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的独立预测因素[比值比(OR)为0.174,95%置信区间(CI):0.041~0.741,P=0.018;OR为0.083,95% CI:0.011~0.618,P=0.015]。结论 AKR1A1参与肝门部胆管癌的进展和转移,有望成为预测胆管癌患者复发和预后的潜在生物学分子标志物。

    • 军校医学生手机成瘾与睡眠质量的相关研究

      2019, 40(12):1389-1392. DOI: 10.16781/j.0258-879x.2019.12.1389

      摘要 (2136) HTML (57) PDF 2.01 M (12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军校医学生的手机成瘾与睡眠质量的关系,为提高军校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和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对237名一至四年级军校医学生的睡眠质量和手机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回收有效问卷227份,有效回收率为95.8%。军校医学生PSQI平均得分为(5.78±2.26)分,MPATS平均得分为(38.65±11.32)分;女性比男性军校医学生的睡眠质量更差[(6.12±2.11)分vs (5.49±2.35)分,P<0.05];三年级军校医学生MPATS得分最高[(42.51±10.81)分];军校医学生PSQI总分与MPATS总分呈正相关(r=0.280,P<0.01);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机成瘾对军校医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过度使用手机对军校医学生睡眠质量有不良影响,女性受影响更大;应加强三年级军校医学生的手机使用管理。

    • 比较全身麻醉单纯应用七氟烷、七氟烷复合丙泊酚及七氟烷复合右美托咪定对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

      2019, 40(12):1393-1397. DOI: 10.16781/j.0258-879x.2019.12.1393

      摘要 (1860) HTML (129) PDF 2.28 M (15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比较全身麻醉单纯应用七氟烷、七氟烷复合丙泊酚及七氟烷复合右美托咪定对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的患者90例,年龄为18~65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为Ⅰ级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患者分为3组:七氟烷组、七氟烷复合丙泊酚组和七氟烷复合右美托咪定组,每组30例。3组患者麻醉诱导药物相同。七氟烷组患者以1~1.2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七氟烷维持;七氟烷复合丙泊酚组以0.5 MAC七氟烷维持,并靶控输注丙泊酚(目标血药浓度为2~3 μg/mL);七氟烷复合右美托咪定组以0.5 MAC七氟烷维持,并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负荷剂量1 μg/kg(泵注10 min),然后按照0.2 μg/(kg·h)的剂量持续泵注右美托咪定至手术结束前30 min。分别于术前1 d和术后7 d测试3组患者的认知功能,并于术前和术后24 h测定血浆水平。结果 3组患者的年龄、体质量指数、术前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评分、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七氟烷复合右美托咪定组患者术后7 d的霍普金斯视觉学习测试(HVLT1)和数字广度测试(FSDT)评分[(23.22±4.75)分、(2.39±0.69)分]均高于七氟烷组[(21.00±4.96)分、(2.17±0.39)分],但低于七氟烷复合丙泊酚组[(24.89±6.20)分、(2.84±0.9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七氟烷复合右美托咪定组患者术后24 h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19.93±10.04)pg/mL]低于七氟烷组[(36.06±17.03)pg/mL]、七氟烷复合丙泊酚组[(39.99±19.39)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与全身麻醉单纯应用七氟烷、七氟烷复合丙泊酚相比,全射麻醉应用七氟烷复合右美托咪定的患者有更好的术后认知功能,其可能与术后IL-6的低水平有关。

    • >病例报告
    • 颈静脉导管拔除后致肺栓塞合并脑空气栓塞1例报告

      2019, 40(12):1398-1400. DOI: 10.16781/j.0258-879x.2019.12.1398

      摘要 (1342) HTML (80) PDF 2.44 M (12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重要通知
友情提醒: 近日发现论文正式见刊或网络首发后,有人冒充我刊编辑部名义给作者发邮件,要求添加微信,此系诈骗行为!可致电编辑部核实:021-81870792。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