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第40卷第7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中青年学者论坛
    • 检验医学在亚健康诊疗中的应用展望

      2019, 40(7):705-709. DOI: 10.16781/j.0258-879x.2019.07.0705

      摘要 (1879) HTML (180) PDF 2.56 M (29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人处于一种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现代医学称之为"亚健康"。亚健康状态如果持续时间过长且未被及时干预最终会发展成为疾病,因此识别亚健康状态并尽早干预对于预防疾病、保持机体健康状态具有重要意义。亚健康的检测方法有多种,利用医学检验技术通过实验室指标评估机体的健康状态是较为客观的评价方法。目前针对亚健康状态的实验室检测参数及参考值范围尚无明确标准,未来有望通过大数据分析结合机器学习实现对亚健康状态的科学评估。

    • >专题报道:检验医学在临床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 烧伤患者院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2019, 40(7):710-715. DOI: 10.16781/j.0258-879x.2019.07.0710

      摘要 (2005) HTML (218) PDF 2.56 M (15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烧伤患者院内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为烧伤患者院内病原菌感染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534例烧伤患者的各类临床标本,分离培养病原菌。使用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或Microflex基质辅助激光解析飞行时间质谱仪进行细菌鉴定,使用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细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共分离出1 219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877株(71.9%),位列前4位的菌株分别为肺炎克雷伯菌(203株,16.7%)、铜绿假单胞菌(183株,15.0%)、鲍曼不动杆菌(176株,14.4%)和大肠埃希菌(101株,8.3%);革兰阳性菌342株(28.1%),位列前3位的菌株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36株,11.2%)、屎肠球菌(72株,5.9%)和粪肠球菌(60株,4.9%)。病原菌主要来源于创面分泌物(577株,47.3%)、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341株,28.0%)和尿液(147株,12.1%),93.5%(319/341)的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病原菌为革兰阴性菌。534例患者中有311例(58.2%)患者分离出2株及以上细菌。革兰阴性菌中肺炎克雷伯菌对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普遍偏高,呈现多重耐药趋势;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情况不容忽视,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最高为35.5%;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率最高达93.2%,对其他大部分抗菌药物耐药率>80.0%。革兰阳性菌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为69.1%(94/136),肠球菌属对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为38.9%~66.3%,但尚未发现对万古霉素、替加环素和利奈唑胺耐药的革兰阳性菌。结论 烧伤患者院内感染病原菌分布较为复杂,超过一半的患者呈多重细菌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为肺炎克雷伯菌,呈现多重耐药趋势。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替加环素和利奈唑胺敏感。

    • 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的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2019, 40(7):716-720. DOI: 10.16781/j.0258-879x.2019.07.0716

      摘要 (2038) HTML (403) PDF 2.34 M (24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的分布特点及其耐药性,为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临床分离的CRKP菌株,采用自动化仪器法和纸片扩散法(K-B法)对上述菌株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药物敏感性结果严格按照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和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标准判定。采用WHONET软件和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收集临床分离CRKP菌株403株,主要标本来源为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169株,占41.9%)。CRKP首次分离标本来源不同,后续CRKP血流感染的发生率也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KP来源科室位列前3位的分别为烧伤重症监护病房(30.0%,121/403)、消化科(8.4%,34/403)和急诊重症监护病房(7.2%,29/403)。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CRKP除对替加环素和磷霉素耐药率较低外,对其余抗生素的耐药率均>60.0%。结论 CRKP对多数常用抗生素呈现高度耐药。应加强对CRKP的耐药性监测,尤其是烧伤重症监护病房等重点科室,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CRKP的传播。

    • 基于γ干扰素释放试验的流式荧光免疫分析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的方法学研究

      2019, 40(7):721-726. DOI: 10.16781/j.0258-879x.2019.07.0721

      摘要 (2014) HTML (293) PDF 2.83 M (17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基于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利用流式荧光免疫分析法建立一种检测结核分枝杆菌(TB)感染的新方法。方法 分别用植物凝集素(PHA)、TB特异性混合多肽[早期分泌靶向抗原(ESAT-6)和培养滤液蛋白10(CFP-10)]刺激全血标本产生γ干扰素(IFN-γ),用双抗体夹心法结合流式荧光技术检测培养后血浆中的IFN-γ浓度,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其对TB感染的诊断效能。对该方法的线性范围、最低检测限、重复性、抗干扰性能及其与市售同类产品检测的一致性进行评价。结果 流式荧光免疫分析法检测IFN-γ的线性范围为2~1 000 pg/mL,最低检测限为0.3 pg/mL;检测100 pg/mL和500 pg/mL 2个浓度标本的重复性,2个浓度下变异系数分别为4.58%和2.46%;回收试验平均回收率为98.0%;三酰甘油≤ 50 mg/mL、胆红素≤ 0.6 mg/mL、血红蛋白≤ 10 mg/mL时对流式荧光免疫分析法检测结果无干扰。通过ROC曲线确定该方法诊断TB感染的最佳截断值为10 pg/mL,此时灵敏度为82.46%,特异度为87.30%。该方法与市售TB感染T淋巴细胞斑点试验(T-SPOT)试剂盒、QuantiFERON-TB Gold(QFT)试剂盒和万泰TB-IGRA试剂盒诊断TB感染的总符合率分别为92.5%、83.0%和85.4%,Kappa系数分别为0.822、0.622和0.630。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TB感染检测方法性能良好,准确性达到市售同类产品的水平,且在重复性、检测流程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 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对真菌血流感染的诊断价值

      2019, 40(7):727-731. DOI: 10.16781/j.0258-879x.2019.07.0727

      摘要 (1918) HTML (110) PDF 2.34 M (15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对真菌血流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临床各科室送检的进行真菌血培养和G试验的血液标本。分析264例真菌血培养阳性标本的来源科室分布和菌种分布情况。1 678例同时进行真菌血培养和G试验,以真菌血培养阳性为标准,G试验结果>100.5 pg/mL为阳性,计算G试验诊断真菌血流感染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G试验对真菌血流感染的诊断价值。结果 2015-2017年共检出血培养阳性真菌264株,主要分布在肝胆外科(81株)、心血管外科(57株)、急救科(24株)、胸外科(22株)、血液科(16株)等科室;病原菌以假丝酵母菌属为主,其中近平滑假丝酵母菌最多(142株,占53.8%),其次为角膜假丝酵母菌(36株,13.6%)、白假丝酵母菌(20株,7.6%)和热带假丝酵母菌(18株,6.8%)。1 678例同时进行真菌血培养和G试验的患者中,137例真菌血培养结果为阳性。以真菌血培养阳性为标准,G试验诊断真菌血流感染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1.3%、87.9%、31.1%、96.2%;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G试验对真菌血流感染的诊断效能较好(曲线下面积为0.771,95%置信区间为0.723~0.819)。137例真菌血流感染病例中,102例在血培养之前2~5 d进行了G试验,其中71例(69.6%)G试验结果为阳性。结论 血浆G试验诊断真菌血流感染的特异度较高,对真菌血流感染的早期诊断具有较好的阴性预测价值。

    • 铜绿假单胞菌Ⅵ型分泌系统和群体感应系统参与生物被膜形成

      2019, 40(7):732-736. DOI: 10.16781/j.0258-879x.2019.07.0732

      摘要 (1933) HTML (393) PDF 2.53 M (22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铜绿假单胞菌中Ⅵ型分泌系统(T6SS)和群体感应(QS)系统在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将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阳性的模式菌株PAO1制备成生物被膜菌和浮游菌。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菌株中T6SS相关溶血素共调节蛋白(Hcp)基因Hcp1Hcp2Hcp3,QS系统相关基因LasR,胞外多糖相关多糖合成位点基因A(PslA)和菌膜基因A(PelA),以及Ⅳ型菌毛基因(PilA)和鞭毛蛋白基因(FliC)的表达水平。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PAO1生物被膜菌与浮游菌中上述基因表达的差异。结果 PAO1生物被膜菌PslAPelAPilAFliC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浮游菌,分别为浮游菌的714、274、604和42倍(P均<0.05),提示制备的PAO1生物被膜菌形成了具有鞭毛和菌毛结构的成熟生物被膜。PAO1生物被膜菌Hcp1Hcp2Hcp3LasR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浮游菌,分别为浮游菌的1 045、11 268、6 654和1 226倍(P均<0.05),提示T6SS和QS系统与PAO1菌生物被膜的形成有关。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中T6SS和QS系统可能参与生物被膜形成,其具体调控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 Sysmex XN-9000血液分析仪淋巴细胞结构参数在筛查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中的意义

      2019, 40(7):737-742. DOI: 10.16781/j.0258-879x.2019.07.0737

      摘要 (1792) HTML (159) PDF 2.66 M (18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Sysmex XN-9000血液分析仪检测的淋巴细胞结构参数在异型淋巴细胞报警时筛查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的意义。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门诊和急诊Sysmex XN-9000血液分析仪检测时异型淋巴细胞报警的血液标本370例,记录淋巴细胞复杂程度(L-X)、淋巴细胞荧光强度(L-Y)、淋巴细胞大小(L-Z)、淋巴细胞复杂程度分布宽度(L-WX)、淋巴细胞荧光强度分布宽度(L-WY)和淋巴细胞大小分布宽度(L-WZ)6项淋巴细胞结构参数。根据显微镜下人工检测的异型淋巴细胞比例将370例血液标本分为异型淋巴细胞阳性组(异型淋巴细胞比例>5%,100例)和阴性组(异型淋巴细胞≤ 5%,270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淋巴细胞结构参数在异型淋巴细胞报警阳性时筛查异型淋巴细胞的价值,对其中准确度较高的参数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并评估这些参数联合筛查异型淋巴细胞的意义。结果 淋巴细胞结构参数中L-WY、L-X、L-Z筛查异型淋巴细胞有较高价值,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27、0.939、0.931。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生成L-WY、L-X、L-Z筛查异型淋巴细胞的联合预测因子,联合预测因子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79。联合预测因子的截断值为0.058 1时,其筛查异型淋巴细胞的灵敏度为100.0%、特异度为77.8%。结论 在Sysmex XN-9000血液分析仪异型淋巴细胞报警时利用淋巴细胞结构参数L-WY、L-X、L-Z联合筛查异型淋巴细胞,可有效鉴别错误报警。

    • Sysmex XN-9000血液分析仪检测有核红细胞的临床应用评价

      2019, 40(7):743-748. DOI: 10.16781/j.0258-879x.2019.07.0743

      摘要 (1986) HTML (383) PDF 2.79 M (24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价Sysmex XN-9000血液分析仪检测外周血有核红细胞(NRBC)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16 273份外周血标本,分别应用Sysmex XN-9000血液分析仪和显微镜下人工检测两种方法检测NRBC,以显微镜下人工检测结果为金标准计算仪器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以两种方法检测均为阳性的248例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两种方法检测NRBC百分比的相关性。对277例显微镜下人工检测NRBC阳性患者的疾病谱进行分析。结果 Sysmex XN-9000血液分析仪检测NRBC的灵敏度为89.5%,特异度为99.6%,阳性预测值为80.5%,阴性预测值为99.8%。两种方法检测的NRBC百分比呈正相关(rs=0.813,P<0.001)。分析277例显微镜下人工检测NRBC阳性患者的疾病谱,结果显示血液病患者173例,非血液病患者104例,经仪器检测的NRBC计数在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非血液病组中位数为0.38×109/L,血液病组中位数为0.16×109/L,P<0.05),而NRBC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非血液病组中位数为2.95%,血液病组中位数为3.60%,P=0.835 1)。NRBC阳性血液病主要包括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31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55例)、淋巴瘤(39例)、多发性骨髓瘤(18例),NRBC阳性非血液病主要包括实体肿瘤(24例)和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36例)等。结论 Sysmex XN-9000血液分析仪检测NRBC准确度较高,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血小板参数与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的关系

      2019, 40(7):749-753. DOI: 10.16781/j.0258-879x.2019.07.0749

      摘要 (1769) HTML (106) PDF 2.33 M (15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同种异体肾移植患者术后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与外周血血小板参数变化的关系。方法 应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5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器官移植科接受同种异体肾移植术的患者109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DGF分为DGF组(n=41)和非DGF(non-DGF)组(n=68)。分别采集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3、7、14 d的外周血,检测血小板计数(PLT)、大型血小板比值(P-LCR)、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比容(PCT),观察上述指标的动态变化并进行组间比较。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上述指标预测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DGF的价值。结果 肾移植术前DGF组与non-DGF组血小板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肾移植术后1、3、7、14 d,DGF组PLT始终低于non-DGF组,MPV始终高于non-DGF组,且在术后7 d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肾移植术后DGF组与non-DGF组PCT均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术后7 d时DGF组PCT低于non-DGF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移植术后DGF组与non-DGF组PDW和P-LCR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术后7 d时DGF组PDW大于non-DGF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LCR在DGF组和non-DGF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4)。肾移植术后7 d PDW和PCT预测DGF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1和0.758,最佳截断值分别为16.75 fL和0.155%,特异度分别为92.6%和63.2%,灵敏度分别为61.0%和75.6%。结论 对接受同种异体肾移植术的患者进行血小板参数的动态监测有助于DGF的早期诊断,移植术后7 d PDW>16.75 fL、PCT<0.155%时患者发生DGF的风险增加。

    •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诊断强直性脊柱炎的价值

      2019, 40(7):754-758. DOI: 10.16781/j.0258-879x.2019.07.0754

      摘要 (1641) HTML (677) PDF 1.92 M (14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估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在强直性脊柱炎(AS)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纳入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收治的AS患者80例(AS组)及健康体检者100例(健康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采集研究对象清晨空腹静脉血进行血常规检查并计算NLR和PLR,比较两组NLR和PLR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NLR、PLR诊断AS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并进行联合诊断试验。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AS组NLR、PLR均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25(1.66,3.35)vs 1.50(1.23,2.09),P<0.01;147.94(104.11,188.80)vs 105.75(89.55,148.02),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NLR诊断AS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694[95%置信区间(CI):0.615~0.772,P<0.01],以最佳截断值(1.64)为诊断标准时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7.5%和58.0%;PLR诊断AS的AUC为0.662(95%CI:0.580~0.756),以最佳截断值(120.91)为诊断标准时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6.2%和63.0%。联合诊断试验结果显示,NLR与PLR并联试验(NLR/PLR)诊断AS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3.8%和50.0%,NLR与PLR串联试验(NLR+PLR)诊断AS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1.2%和75.0%。结论 NLR和PLR对AS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二者联合诊断可提高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 环境温度对Luminex流式荧光免疫分析法测定糖类抗原242结果的影响

      2019, 40(7):759-762. DOI: 10.16781/j.0258-879x.2019.07.0759

      摘要 (1527) HTML (137) PDF 2.08 M (17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定标和测定时不同环境温度下Luminex流式荧光免疫分析法测定糖类抗原242(CA242)结果的差异,评价环境温度对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高值和中值2个不同浓度的标本,分别采用Luminex流式荧光免疫分析法在11个温度点(18.3、20.1、21.5、22.2、24.1、25.0、25.4、26.5、27.4、28.5、30.0℃)重复测定CA242 5次,以定标时环境温度(25℃)下的检测结果的平均值为参比值,计算不同环境温度下检测结果的偏倚。随机选择49例涵盖高、中、低值的标本,分别采用Luminex流式荧光免疫分析法在20、25和30℃下对CA242进行测定,比较测定结果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中值标本和高值标本在18.3℃下测定结果的偏倚分别为-35.6%和-29.4%。49例标本在20℃下的测定结果与25℃下的测定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并且二者具有相关性(回归方程:Y=0.676 9X+0.374 7,R2=0.990 5);在30℃下的测定结果与25℃下的测定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并且二者具有相关性(回归方程:Y=0.896 6X+0.227 0,R2=0.999 4)。结论 环境温度过低或过高会对Luminex流式荧光免疫分析法测定CA242产生负性影响,测定时应使环境温度保持相对恒定且控制在定标温度±4℃范围内。

    • >论著
    • 水下冲击波致比格犬肺和颅脑损伤特点

      2019, 40(7):763-768. DOI: 10.16781/j.0258-879x.2019.07.0763

      摘要 (2231) HTML (127) PDF 3.57 M (13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水下冲击波对水下比格犬肺和颅脑的损伤程度。方法 取标准比格犬18只,根据爆炸距离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和5个实验组(距离爆源5 m、7 m、9 m、11 m、13 m组)。利用自制的水下爆炸装置对比格犬进行爆炸致伤,采用水下高速摄像观察爆炸致伤的动态过程。爆炸后6 h对比格犬行头颅和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平扫检查。爆炸后24 h取脑和肺标本,观察并记录颅脑和胸肺损伤的情况,对海马组织和肺组织进行H-E染色。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海马组织中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IL)-6、IL-1β、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表达水平。结果 高速摄影观察到爆炸对比格犬的毁伤包括冲击波和气泡脉动2个过程。实验组比格犬总死亡率为40.0%(6/15)。CT检查示实验组比格犬颅脑无大体损伤,肺部有胸腔积液、气胸等表现。H-E染色结果示实验组比格犬海马组织炎症细胞浸润,肺泡腔红细胞淤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示各实验组比格犬海马组织中IL-6、IL-1β、IL-10、TNF-α和TGF-β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脑、肺部等重要脏器受水下冲击波作用后会发生严重病变,是致动物死亡的主要原因;进一步探索水下冲击波致颅脑损伤的机制对于水下冲击伤的防护有重要意义。

    • 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rs1801133位点多态性与肺癌发生风险的关联分析

      2019, 40(7):769-775. DOI: 10.16781/j.0258-879x.2019.07.0769

      摘要 (2082) HTML (179) PDF 2.91 M (20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rs1801133位点多态性与肺癌发生风险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纳入上海市及江苏省泰州地区肺癌患者974例和健康对照1 005例作为研究对象,采集研究对象外周血液后提取全血基因组DNA进行MTHFR基因rs1801133位点基因分型,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该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肺癌发生风险的相关性。结果 总人群中MTHFR基因rs1801133位点CT基因型与TT基因型个体肺癌的发生风险均低于CC基因型个体[比值比(OR)=0.801,95%置信区间(CI):0.651~0.985,P=0.035;OR=0.754,95%CI:0.582~0.975,P=0.032],但经年龄、性别、吸烟状况和恶性肿瘤家族史校正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校正后OR=0.841,95%CI:0.677~1.045,P=0.118;OR=0.799,95%CI:0.609~1.047,P=0.104)。校正后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在显性模型中CT+TT基因型男性和恶性肿瘤家族史阳性者肺癌发生风险均较CC基因型对应人群降低(OR=0.764,95%CI:0.597~0.977,P=0.032;OR=0.600,95%CI:0.385~0.925,P=0.022),CT+TT基因型人群发生肺鳞状细胞癌的风险较CC基因型人群降低(OR=0.727,95%CI:0.542~0.976,P=0.033)。结论 MTHFR基因rs1801133位点C>T突变降低了男性和恶性肿瘤家族史阳性者肺癌的发生风险,尤其是鳞状细胞癌的患病风险。

    • 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和血脂诊断冠心病的临床价值

      2019, 40(7):776-781. DOI: 10.16781/j.0258-879x.2019.07.0776

      摘要 (1721) HTML (373) PDF 2.43 M (15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血脂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13年6月至2014年10月东南大学附属南京市第二医院心内科因拟诊冠心病入院治疗的240例患者。采用Judkins法行冠状动脉造影,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非冠心病组(n=58)和冠心病组(n=182),再将冠心病组患者分为单支病变亚组(n=84)和多支病变亚组(n=98)。比较非冠心病组和冠心病组、单支病变亚组和多支病变亚组患者的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指标及血脂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冠心病影响因素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冠心病组舒张早期E峰血流速度(E)、E峰和舒张晚期A峰血流速度比值(E/A)均低于非冠心病组,E峰减速时间(DT)、左心室等容舒张期(IVRT)均长于非冠心病组,左心房内径(LAD)、室间隔厚度(IVS)、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左心室内径(LVD)均大于非冠心病组(P均<0.05));冠心病患者中多支病变亚组E高于单支病变亚组,E/A低于单支病变亚组,DT、IVRT均长于单支病变亚组,LAD、IVS、LVPW、LVD均大于单支病变亚组(P均<0.05)。冠心病组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高于非冠心病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低于非冠心病组(P均<0.05);冠心病患者多支病变亚组血清TC、TG、LDL-C水平均高于单支病变亚组,血清HDL-C水平低于单支病变亚组(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示年龄、TC、IVRT、LAD、LDL-C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血脂和左心室舒张功能异常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异常对冠心病的临床诊断有着重要意义。

    • >综述
    • 非编码RNA在钙化性主动脉瓣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2019, 40(7):782-787. DOI: 10.16781/j.0258-879x.2019.07.0782

      摘要 (1818) HTML (141) PDF 2.60 M (22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钙化性主动脉瓣疾病是一个涉及内皮损伤、慢性炎症、细胞外基质重塑、细胞表型分化及细胞凋亡等复杂病理变化的过程。主动脉瓣主要由内部的瓣膜间质细胞及其表面覆盖的瓣膜内皮细胞构成,此两类细胞均参与了钙化性主动脉瓣疾病的病理进程。非编码RNA主要通过转录后调控机制参与心血管疾病病理生理过程,可能在钙化性主动脉瓣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 运动对心房颤动患者影响的研究进展

      2019, 40(7):788-792. DOI: 10.16781/j.0258-879x.2019.07.0788

      摘要 (1868) HTML (611) PDF 2.49 M (24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心房颤动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近年来,心房颤动的发病率居高不下,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导致心房颤动的因素很多,其中运动与心房颤动的发生和进展关系密切,运动是否会增加心房颤动发生的风险,如何制定科学有效的运动方案,逐渐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本文归纳总结了近年来运动与心房颤动关系的最新研究进展,系统阐述了运动影响心房颤动的生理基础,客观评价了目前制定运动方案的局限性。

    • >技术方法
    • 一种新的佐剂性关节炎兔成纤维样滑膜细胞分离培养法

      2019, 40(7):793-797. DOI: 10.16781/j.0258-879x.2019.07.0793

      摘要 (1823) HTML (86) PDF 3.05 M (17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采用悬浮组织块法建立一种新的、操作简单的佐剂性关节炎新西兰大白兔模型成纤维样滑膜细胞体外分离培养法。方法 选择健康新西兰大白兔16只,随机分为2组:正常组和模型组,每组8只。对模型组多点多次注射弗氏完全佐剂制备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取膝关节滑膜组织,分别采用悬浮组织块法、组织块贴壁法分离培养佐剂性关节炎兔成纤维样滑膜细胞,观察细胞生长状况及形态特征,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免疫荧光法鉴定波形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模型组兔足跗关节及足趾部较正常组明显肿胀,解剖兔足趾部后肉眼可见模型组伴有明显的微血管增生和炎症。H-E染色结果显示,正常组兔膝关节滑膜细胞呈串珠样规则排列,而模型组滑膜细胞排列紊乱,提示佐剂性关节炎新西兰大白兔模型制备成功。悬浮组织块法和组织块贴壁法操作所需时间分别约为25 min、1 h,分离所得细胞的形态、活性相似,波形蛋白阳性率分别为98.01%、98.35%。结论 悬浮组织块法可成功分离培养出佐剂性关节炎兔成纤维样滑膜细胞,操作简单,所需时间短。

    • >海洋军事医学
    • 海军基层卫生人员现场急救技术训练现状调查

      2019, 40(7):798-801. DOI: 10.16781/j.0258-879x.2019.07.0798

      摘要 (1822) HTML (163) PDF 2.04 M (22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海军基层卫生人员对战伤救治技术的掌握程度,为改进战伤救治训练提出建议。方法 结合海军开展的群众性战伤救治技术练兵活动,针对新大纲、新考核标准的要求,自制调查问卷,对172名海军基层卫生人员进行调查,区分熟练、较熟练、不熟练和难以掌握的技术及其构成比,重点分析战伤救治训练开展情况和战伤救治技术掌握情况。结果 回收有效问卷172份,有效回收率100%。海军基层卫生人员掌握较好的技术为止血、通气、包扎、固定、搬运、基础生命支持六大传统技术,而经骨输液技术、高级气道管理等技术掌握不熟练、甚至难以掌握。结论 应持续开展群众性战伤救治技术练兵活动,改进现代战伤急救理念,加强培训,建立实战化战伤救治训练和考评系统,以提高海军基层卫生人员战伤救治能力。

    • >短篇论著
    • 主诉为冻结步态的帕金森综合征诊治前瞻性研究

      2019, 40(7):802-806. DOI: 10.16781/j.0258-879x.2019.07.0802

      摘要 (1522) HTML (256) PDF 2.30 M (14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以冻结步态为主诉的帕金森综合征(PDS)的诊疗过程,为延缓该症状进展提供线索。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择2010年11月至2016年1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神经内科帕金森病专病门诊随访、以冻结步态为主诉的PDS患者,跟踪随访2~6年。所有患者均采用阶梯性诊治措施,即初始使用左旋多巴行基础治疗并观察疗效,如无效则先后选用其他抗帕金森病药物、抗抑郁药物、其他治疗方案(包括药物和手术治疗等)。患者初诊时,采用Hoehn-Yahr分级和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UPDRS)的第二部分(Ⅱ)、第三部分(Ⅲ)评价运动功能,UPDRS的第一部分(Ⅰ)评价总体精神、行为和情绪情况,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评估认知功能,分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价抑郁、焦虑状态;初诊和每次随访时均采用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评价冻结步态的严重程度。结果 15例冻结步态患者中帕金森病6例,非帕金森病9例(包括2例进行性核上性麻痹、3例原发性进展型冻结步态、1例额颞叶痴呆、1例血管性PDS、1例药物性PDS、1例原因未明PDS)。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以及初诊时Hoehn-Yahr分级、UPDRS-Ⅰ总分、UPDRS-Ⅱ总分、UPDRS-Ⅲ总分、MMSE总分、HAMD-17总分、HAMA总分和TUGT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基线时帕金森病组冻结步态病程为(7.50±2.66)年,长于非帕金森病组[(2.56±0.88)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帕金森病组左旋多巴治疗有效率高于非帕金森病组(4/6 vs 0/9,P=0.01)。结论 以冻结步态为主诉的PDS病因具有异质性,冻结步态病程长短有助于诊断原发性帕金森病,冻结步态严重程度对病因提示意义不大。增加左旋多巴剂量对帕金森病中晚期出现的冻结步态有效,对其他原因导致的冻结步态疗效不确定。

    • 消痰散结中医治疗方案在结直肠癌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19, 40(7):807-811. DOI: 10.16781/j.0258-879x.2019.07.0807

      摘要 (1862) HTML (238) PDF 2.32 M (20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消痰散结中医治疗方案(金龙蛇口服液+鸦胆子油乳注射液)用于肠癌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毒性反应,以及其对患者免疫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68例结直肠癌术后患者并根据患者意愿分为消痰散结组(36例)和化学治疗组(32例),前者采用消痰散结中医治疗方案(金龙蛇口服液+鸦胆子油乳注射液),后者采用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XELOX)方案,治疗6个周期。观察2组患者肿瘤标志物、中医临床症候积分、毒性反应、免疫功能和生活质量(卡氏评分)的变化。结果 治疗6个周期后,消痰散结组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与化学治疗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中医临床症候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消痰散结组出现白细胞减少、手足综合征、过敏等毒性反应的患者比例均低于化学治疗组(P均<0.05)。两组患者治疗后CD4+、CD8+ 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与治疗前相比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间CD3+、CD4+、CD8+ 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及CD4+/CD8+ T淋巴细胞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消痰散结组卡氏评分高于化学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XELOX化学治疗方案相比,消痰散结中医治疗方案用于结直肠癌术后患者可减轻毒性反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美罗培南治疗新生儿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败血症27例分析

      2019, 40(7):812-815. DOI: 10.16781/j.0258-879x.2019.07.0812

      摘要 (1836) HTML (145) PDF 2.04 M (21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美罗培南治疗新生儿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败血症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6月至2018年6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27例CRKP败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美罗培南在27例患儿中的治疗效果。根据治疗效果将患儿分为美罗培南单药治疗有效组和美罗培南单药治疗无效需联合治疗组,比较两组患儿围产因素、感染CRKP前接受碳青酶烯类抗生素暴露等临床特点的差异。结果 美罗培南单药治疗新生儿CRKP败血症有效率为48.1%(13/27),采用联合治疗后总体有效率为74.1%(20/27)。美罗培南单药治疗无效需联合治疗组患儿存在外科手术后开放性伤口(7/14 vs 1/13)、感染性休克(7/14 vs 1/13)、无菌体腔液(脑脊液及腹水)培养阳性(6/14 vs 0/13)、感染时需有创机械通气(10/14 vs 1/13)的患儿比例高于单药治疗有效组(P均<0.05),纸片扩散法药物敏感性试验中美罗培南抑菌圈直径小于单药治疗有效组[(9.14±3.37)mm vs(12.85±5.27)mm,P<0.05]。结论 美罗培南单药治疗新生儿CRKP败血症具有一定疗效。当CRKP败血症患儿存在外科手术后开放性伤口、感染性休克、无菌体腔液培养阳性、感染时需有创机械通气及药物敏感性试验中美罗培南抑菌圈直径偏小时需联合治疗,以提高治疗有效率。

    • >研究简报
    • 肝创伤性破裂修补术后19年肝动脉-门静脉瘘1例并文献分析

      2019, 40(7):816-819. DOI: 10.16781/j.0258-879x.2019.07.0816

      摘要 (1569) HTML (92) PDF 2.30 M (12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1例临床罕见的门静脉高压症—肝动脉门静脉瘘(HAPF)进行病例报道,,探讨肝脏创伤及医源性有创检查对肝脏及机体产生的影响。方法:报告1例幼年创伤所致肝脏破裂行修补术后19年出现HAPF资料,结合国内外文献回顾性分析发生病因及诊疗现状。结论:创伤性及医源性肝动脉-门静脉瘘国内外罕见,本病例报道通过高分辨率CT及血管三维重建技术清晰展现瘘口情况并对其进行诊断及病因分析,致伤因素导致肝动脉与门静脉系统间发生分流,致压力较高的大量动脉血涌入门脉系统,形成门静脉高压;凡是能够破坏肝脏正常组织结构的创伤及医源性有创操作均可能引起HAPF,应将HAPF明确列为肝脏创伤及医源性有创诊疗后的并发症之一;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肝功能衰竭、急性心功能衰竭均是HAPF罕见临床表现。

    • >病例报告
    • 气肿性膀胱炎1例报告

      2019, 40(7):820-821. DOI: 10.16781/j.0258-879x.2019.07.0820

      摘要 (1440) HTML (160) PDF 1.56 M (14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重要通知
友情提醒: 近日发现论文正式见刊或网络首发后,有人冒充我刊编辑部名义给作者发邮件,要求添加微信,此系诈骗行为!可致电编辑部核实:021-81870792。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