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第40卷第9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目录
    • 目录

      2019, 40(9):0-0.

      摘要 (1953) HTML (0) PDF 448.18 K (14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专家论坛
    • 我国生物安全立法现状与展望

      2019, 40(9):937-944. DOI: 10.16781/j.0258-879x.2019.09.0937

      摘要 (2390) HTML (1792) PDF 3.32 M (19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生物安全是国家安全的组成部分。本文梳理了针对传染病、外来物种入侵、实验室生物安全、生物恐怖、生物技术谬用、特殊资源流失和突发生物安全事件等生物安全威胁防控相关的行政法规、刑法等法律法规,分析了生物安全立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此基础上,从加强科普知识和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加强现行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做好行政法规和刑法的衔接、建立健全生物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等方面提出进一步完善我国生物安全立法工作的建议。

    • >论著
    • 雷奈酸锶改善成骨不全症模型oim小鼠代谢失衡的双向机制

      2019, 40(9):945-953. DOI: 10.16781/j.0258-879x.2019.09.0945

      摘要 (2547) HTML (344) PDF 4.35 M (16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雷奈酸锶对成骨不全症(OI)模型oim小鼠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双重作用。方法 取1周龄OI模型纯合子oim/oim小鼠及野生型(wt/wt)小鼠的颅骨,采用Ⅰ型胶原酶通过连续消化法获取成骨细胞;取5~7周龄oim/oim小鼠和wt/wt小鼠的长骨,获取骨髓单核细胞诱导分化成破骨细胞。给予不同浓度(1、10 mmol/L)的雷奈酸锶进行干预,采用实时定量PCR(qRT-PCR)及蛋白质印迹法分别在mRNA及蛋白水平检测成骨细胞分化相关基因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碱性磷酸酶(ALP)、骨钙蛋白(OCN),破骨细胞分化相关基因降钙素受体(Calcr)、抗酒石酸磷酸酶(Trap)、组织蛋白酶K(CTSK),以及破骨分化相关转录因子c-fos、活化T细胞核因子c1(NFATc1)的表达;采用ALP染色及茜素红S染色观察成骨分化及矿化情况;采用Trap染色及骨片陷窝实验评估破骨细胞形成数量及骨吸收活性;采用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MTT)比色法检测雷奈酸锶对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 qRT-PCR及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雷奈酸锶在mRNA及蛋白水平均可促进oim/oim小鼠成骨细胞分化相关基因(Runx2、ALP、OCN)的表达增加,同时抑制破骨细胞分化相关基因及转录因子(Calcr、Trap、CTSK、c-fos、NFATc1)的表达(P均<0.05),且随浓度增加作用增强。ALP染色及茜素红S染色结果显示,雷奈酸锶可促进oim/oim小鼠成骨细胞分化及矿化(P均<0.05)。Trap染色及骨片陷窝实验结果显示,雷奈酸锶可降低oim/oim小鼠破骨细胞形成数量和破骨细胞骨吸收活性(P均<0.05)。MTT结果显示,1 mmol/L、10 mmol/L雷奈酸锶对oim/oim小鼠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无细胞毒性。结论 雷奈酸锶可有效改善OI模型oim小鼠的骨代谢失衡,其机制可能是促进成骨细胞分化及矿化,同时抑制破骨细胞的形成及骨吸收活性。

    • 降钙素促进人牙周膜干细胞的胶原合成和成骨作用

      2019, 40(9):954-962. DOI: 10.16781/j.0258-879x.2019.09.0954

      摘要 (2671) HTML (103) PDF 3.58 M (15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考察降钙素(CT)促进人牙周膜干细胞(hPDLSC)的胶原合成和成骨作用。方法 将50名成人受试者分为慢性牙周炎(CP)组(n=25)和对照组(n=25)。CP组中,选择探诊深度≥5 mm的上颌前部和有骨丢失影像学证据的部位,从每例患者的6个上颌位点收集龈沟液(GCF)样本。对照组中,对没有炎症的多个部位(每名受试者10~12个)进行取样以确保收集足够量的GCF。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GCF中CT、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骨形态发生蛋白(BMP)2/4/7的表达,通过Spearman相关分析考察CT表达与临床参数牙周袋探诊深度(PD)、临床附着丧失(CAL)和牙龈指数(GI)及上述指标的相关性。用携带CT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CT)感染hPDLSC,并通过实时定量PCR和蛋白质印迹法分别检测TGF-β1、BMP2/4/7、碱性磷酸酶(ALP)、骨钙蛋白(OCN)和Ⅰ/Ⅲ型胶原蛋白(ColⅠ/Ⅲ)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结果 CP组患者GCF中CT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32.62±1.46)ng/mL vs(17.70±0.76)ng/mL,P<0.01)]。CP组患者CT表达与临床参数PD、CAL、GI呈负相关(P<0.01、P<0.05)。CP组患者GCF中BMP2/4/7和TGF-β1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BMP2:(138.67±4.04)ng/mL vs(103.96±2.78)ng/mL;BMP4:(155.53±3.55)ng/mL vs(133.15±2.92)ng/mL;BMP7:(106.59±2.85)ng/mL vs(90.22±1.56)ng/mL;TGF-β1:(105.92±3.40)ng/mL vs(89.85±2.42)ng/mL;P均<0.01],且CP患者上述指标均与CT表达呈正相关(P<0.01、P<0.05)。腺病毒感染的CT过表达使hPDLSC中TGF-β1、ColⅠ/Ⅲ及成骨细胞标志物BMP2/4、ALP和OCN表达增加(P均<0.01)。与Ad.CT和空载腺病毒共同感染的细胞相比,用Ad.CT和特异性阻断TGF-β1小干扰RNA(siRNA)的重组腺病毒(Ad.TGF-β1 siRNA)共同感染的细胞胶原蛋白表达水平更低(ColⅠ:0.16±0.02 vs 0.22±0.03;ColⅢ:0.11±0.01 vs 0.15±0.02;P均<0.01)。与Ad.CT感染的细胞相比,Ad.CT和头蛋白共处理细胞中ALP和OCN的蛋白质表达水平更低(ALP:0.19±0.02 vs 0.25±0.03;OCN:0.13±0.01 vs 0.19±0.02;P均<0.01)。结论 CT通过TGF-β1和BMP信号转导途径促进hPDLSC的胶原合成和成骨作用。

    • 雷公藤红素诱导未折叠蛋白反应信号通路中真核细胞翻译起始因子2α活化抑制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生长

      2019, 40(9):963-969. DOI: 10.16781/j.0258-879x.2019.09.0963

      摘要 (2343) HTML (218) PDF 3.25 M (18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雷公藤红素抑制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增殖与未折叠蛋白反应(UPR)的关系和分子机制,为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提供新的药物靶点。方法 4种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RPMI 8226、U266、SKO、KMS-11,经不同浓度雷公藤红素(增殖实验0.0~10.0 μmol/L、凋亡实验0.0~4.0 μmol/L、周期阻滞实验0.0~1.5 μmol/L)处理不同时间(增殖实验1~3 d、凋亡实验1 d、周期阻滞实验1 d)后,检测细胞增殖、凋亡、周期阻滞情况;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肌醇需求酶1(IRE1)、蛋白激酶样内质网激酶(PERK)和活化转录因子6(ATF6)3条UPR信号通路中主要分子的表达,包括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ATF6、PERK、真核细胞翻译起始因子2α(eIF2α)、磷酸化eIF2α(p-eIF2α)、C/EBP同源蛋白(CHOP)、IRE1、磷酸化IRE1(p-IRE1)。用慢病毒包被的含短发夹RNA(shRNA)载体对eIF2α表达进行干扰,观察雷公藤红素对干扰eIF2α表达后的RPMI 8226细胞UPR信号分子表达、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 雷公藤红素以剂量和时间依赖方式抑制4种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增殖、诱导凋亡、使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其中RPMI 8226细胞对雷公藤红素最敏感。在RPMI 8226细胞,雷公藤红素处理浓度在0.5~2.0 μmol/L作用30 min~24 h时均能使UPR的PERK通路中p-eIF2α表达水平升高(P<0.05或P<0.01),其下游CHOP表达也相应增加(P<0.05或P<0.01),而对其他2条通路ATF6和IRE1影响不明显。用慢病毒干扰eIF2α表达后,雷公藤红素上调CHOP表达、诱导凋亡和周期阻滞的作用均减弱或消失。结论 雷公藤红素能抑制多种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增殖,活化UPR的PERK信号通路中eIF2α分子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 实时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评价不同功率微波消融致兔骨骼肌急性损伤后修复的动态变化

      2019, 40(9):970-976. DOI: 10.16781/j.0258-879x.2019.09.0970

      摘要 (2406) HTML (112) PDF 3.94 M (17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应用实时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观察不同消融功率致兔骨骼肌损伤后肌肉组织弹性的自然恢复情况。方法 44只新西兰大白兔,其中4只作为正常对照(正常组),余40只随机分为2组:30 W组和50 W组,分别在高频超声引导下用2 450 MHz的微波消融仪(KY-2100型)启动30 W或50 W功率微波热凝右侧股内侧肌肉3 min。分别于消融后1 h、1 d、2 d、7 d、28 d时行超声弹性成像检查,计算消融区弹性应变率(SR);并于每个时间点切取30 W和50 W组兔右侧股内侧热凝固化肌肉组织与正常组兔同侧相同区域肌肉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 30 W和50 W组兔骨骼肌消融区以蓝色为主,消融后7 d可见以蓝色为主的消融区内出现较多绿色,而在消融后28 d时50 W组消融区比30 W组仍有更多蓝色。与正常组比较,消融后1 h、1 d、2 d,30 W和50 W组兔骨骼肌消融区SR均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消融后7 d、28 d,两组兔骨骼肌消融区SR逐渐降低,但两组在消融后7 d时SR仍高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而在28 d时仅50 W组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0 W组SR与对照组相近(P>0.05)。H-E染色结果显示,30 W和50 W组兔骨骼肌消融区有不同程度组织损伤、碳化、周边肌纤维凝固性坏死。消融后1~2 d消融区中心与边缘交界处可见炎症细胞浸润,50 W组巨噬细胞较30 W组增加更多;消融后7~28 d时30 W和50 W组交界处可见大量新生血管和成纤维细胞及瘢痕形成,炎症、浊肿等减轻。Masson染色结果显示,消融后1 h时,30 W和50 W组兔骨骼肌纤维含量较少,无明显纤维增生,消融后1~2 d交界处可见不同程度新生胶原纤维,肌间质纤维增生;消融后7~28 d交界处可见明显大量新生胶原纤维并伴随血管壁周边纤维明显增多。天狼星红染色结果显示,消融后30 W和50 W组交界处可见逐渐增生的新生胶原纤维修复损伤区。消融后1 h和1 d时两组主要为Ⅰ型胶原纤维;消融后2 d时不仅有Ⅰ型胶原纤维,还开始出现Ⅱ型胶原纤维;消融后7 d和28 d时可见较多Ⅱ型胶原纤维呈网状分布。结论 不同功率微波消融可致兔骨骼肌急性损伤,在消融后1~2 d进行性加重,消融后7~28 d呈修复趋势,50 W组修复晚于30 W组。实时超声弹性成像与病理组织学的再生纤维化趋势改变较为一致,可动态、无创评估肌肉损伤修复不同时期相应组织的弹性变化,从而间接反映骨骼肌的损伤后修复过程,是常规超声检查的有益补充。

    • 链脲佐菌素构建糖尿病小鼠视网膜病变模型及评价

      2019, 40(9):977-983. DOI: 10.16781/j.0258-879x.2019.09.0977

      摘要 (2067) HTML (609) PDF 3.59 M (19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建立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小鼠视网膜病变模型,研究早期糖尿病小鼠视网膜的病理改变及其发展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VEGFR1、VEGFR2)在动物模型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6~8周龄C57BL/6J小鼠腹腔连续注射STZ(55 mg/kg)5 d,注射后1周时测量空腹血糖浓度,将糖尿病模型建立成功的小鼠与对照组小鼠均喂养5个月。注射后5个月时,通过石蜡切片H-E染色、伊文思蓝灌注造影、视网膜血管网铺片等方法分析糖尿病小鼠视网膜组织形态变化。通过实时定量PCR、蛋白质印迹法分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过程中VEGF及其受体VEGFR1、VEGFR2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注射后1周、1~5个月时模型组小鼠血糖水平均升高(均高于16.5 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注射后5个月时模型组小鼠视网膜全层变薄,感光细胞层、内核层及外核层细胞数量减少,排列紊乱;血管走行迂曲,出现渗漏及渗漏斑;血管内皮细胞数量增加,形态改变,周细胞数量减少,可见无细胞毛细血管、管腔闭塞;VEGF、VEGFR1、VEGFR2的蛋白质和mRNA表达均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成功构建糖尿病小鼠视网膜病变模型,该模型表明在糖尿病发展5个月后出现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且糖尿病小鼠视网膜中VEGF、VEGFR1和VEGFR2表达水平均上升。

    • γ-谷氨酰转肽酶与血小板比率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诊断效能

      2019, 40(9):984-988. DOI: 10.16781/j.0258-879x.2019.09.0984

      摘要 (2207) HTML (215) PDF 2.37 M (17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γ-谷氨酰转肽酶与血小板比率(GPR)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诊断效能,并与瞬时弹性成像肝脏硬度测定(LSM)值、天冬氨酸转氨酶与血小板比率指数(APRI)及基于4因子的纤维化指数(FIB-4)的诊断效能进行比较。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5年5月至9月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或肝病理活组织检查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所有患者均在术前空腹下行FibroTouch瞬时弹性成像检查及常规血清学检查,记录LSM值,并计算GPR、APRI及FIB-4。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各指标的诊断效能并对ROC曲线下面积进行比较。结果 最终纳入2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男213例、女47例,平均年龄为(53.49±9.78)岁,体质量指数为(23.36±3.06)kg/m2。GPR、LSM值、APRI及FIB-4均与S≥2期及S4期肝纤维化中度相关(P均<0.05)。GPR、LSM值、APRI及FIB-4诊断S≥2期肝纤维化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0.82、0.75和0.72,诊断S4期肝纤维化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0.82、0.86、0.79和0.75。GPR和LSM值诊断S≥2期及S4期肝纤维化的ROC曲线下面积均较FIB-4高(P均<0.05),LSM值诊断S4期肝纤维化的ROC曲线下面积较APRI高(P<0.05)。APRI与FIB-4诊断S≥2期和S4期肝纤维化的ROC曲线下面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GPR、LSM值、APRI及FIB-4均对慢性乙型肝炎S≥2期和S4期肝纤维化有一定的诊断准确性;LSM值及GPR对S≥2期和S4期肝纤维化的诊断准确性优于FIB-4,LSM值对S4期肝纤维化的诊断准确性优于APRI。因此,LSM值及GPR可作为无创性评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的优选指标。

    • 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2型呼吸衰竭患者气管插管拔管后的疗效和安全性:随机对照研究

      2019, 40(9):989-994. DOI: 10.16781/j.0258-879x.2019.09.0989

      摘要 (2282) HTML (239) PDF 2.62 M (18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比较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HHFNC)和无创正压通气(NPPV)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2型呼吸衰竭患者气管插管拔管后的干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纳入72例行机械通气治疗并拔除气管插管的COPD合并严重2型呼吸衰竭患者,按1∶1比例将患者随机分为HHFNC组和NPPV组,每组36例。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开始后不同时间点(2、12、24 h)及治疗结束时的血气分析指标、呼吸频率、心率、平均动脉压、再次插管率、气管切开率、重症监护病房停留时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异。结果 HHFNC组治疗24 h时的血液pH值、治疗2 h与12 h时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及治疗2 h与12 h时的氧合指数(PaO2/FiO2)均高于NPPV组,而治疗12 h时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治疗各时间点(2、12、24 h)的呼吸频率及治疗12 h与24 h时的心率均低于NPPV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再次插管率、气管切开率及重症监护病房停留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HHFNC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不耐受发生率、胃肠胀气发生率和误吸发生率均低于NPPV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HFNC对COPD合并2型呼吸衰竭患者气管插管拔管后的短期治疗效果和安全性优于NPPV。

    •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用于硫酸羟氯喹原辅料混合均匀度在线定量监测

      2019, 40(9):995-1000. DOI: 10.16781/j.0258-879x.2019.09.0995

      摘要 (2183) HTML (147) PDF 2.95 M (16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建立在线监测硫酸羟氯喹原辅料混合均匀度的定量分析模型,以准确、快速判断混合终点。方法 制备硫酸羟氯喹标示百分含量为70%~130%的原辅料混合物。采集近红外光谱,对原始光谱进行标准正则变换、一阶导数和Norris平滑处理,建模波段为8 372~9 045 cm-1、5 616~6 058 cm-1,运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建立定量分析模型。运用建立的定量分析模型预测硫酸羟氯喹在原辅料混合过程中的标示百分含量,以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作为参考方法对混合终点进行验证。结果 建立模型所用主因子数为5;模型的校正误差均方根为0.96,校正集相关系数Rc为0.998;预测误差均方根为0.97,验证集相关系数Rp为0.998;交互验证的校正误差均方根为1.56,交互验证相关系数Rcv为0.995。近红外模型的预测结果与HPLC验证结果相符。结论 所建近红外定量分析模型可以用于硫酸羟氯喹原辅料混合均匀度的在线定量分析,能够准确、快速判断混合终点。

    • 利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挖掘乳腺癌相关疾病靶标

      2019, 40(9):1001-1009. DOI: 10.16781/j.0258-879x.2019.09.1001

      摘要 (2264) HTML (363) PDF 4.89 M (17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利用公共数据库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通过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挖掘乳腺癌诊断年龄和肿瘤分期相关疾病靶标。方法 利用TCGA得到53例亚洲人种和126例非洲人种乳腺癌基因芯片表达数据及相应的临床指标,然后用R软件的WGCNA包分别构建这2个人群的共表达网络,得到与诊断年龄和肿瘤分期的相关显著性模块,并用在线网站DAVID进行功能富集,用在线网站UALCAN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WGCNA分析得到11个与肿瘤分期和诊断年龄显著相关的模块。将11个模块取交集后得到42个候选基因,利用在线网站DAVID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发现这些候选基因主要富集在蛋白质结合功能方面。取42个候选基因中9个由WGCNA识别出的核心基因,输入在线网站UALCAN上行差异分析和生存分析,最终筛选出2个(ERLIN2ASH2L)候选生物标志物,这2个基因在正常组织和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表达水平影响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期(P<0.05)。结论 利用数据挖掘寻找生物标志物或疾病靶标是一种高效、经济的研究方式。本研究通过数据挖掘发现ERLIN2ASH2L为乳腺癌的候选生物标志物,可用于大样本临床验证及机制探讨。

    • >综述
    • 骨形态发生蛋白2临床应用的不良反应

      2019, 40(9):1010-1014. DOI: 10.16781/j.0258-879x.2019.09.1010

      摘要 (2359) HTML (476) PDF 2.31 M (19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是一种能够诱导骨形成的活性蛋白质,参与并调控诱导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过程,于2002年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用于单节段腰椎前路椎体融合术。然而在临床使用BMP2过程中,逐渐发现其可导致异位骨化、骨溶解及移植物下沉、骨囊肿形成、炎症反应相关并发症、神经根炎、逆行性射精和肿瘤形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这些不良反应可能与BMP2的超适应证使用、超生理剂量使用存在一定相关性。本文主要对BMP2临床应用的不良反应进行综述,以为临床更加安全、有效地应用BMP2提供参考。

    • 失眠症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特点及其机制

      2019, 40(9):1015-1019. DOI: 10.16781/j.0258-879x.2019.09.1015

      摘要 (2175) HTML (217) PDF 2.49 M (18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失眠症是常见的睡眠障碍之一,患者常伴有严重的主观认知功能障碍,但客观认知功能测试显示他们并不存在明显的认知功能损害。神经影像、神经生物化学和神经电生理学等方面的研究提示,失眠症患者可能存在潜在的认知功能损害的客观证据。本文对失眠症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特点进行阐述,并介绍在神经影像、神经生物化学和神经电生理学等方面潜在的认知功能损害的证据,分析其可能的原因。

    • >海洋军事医学
    • 潜艇艇员与潜艇岸勤人员领悟力、记忆力和作业能力对比研究

      2019, 40(9):1020-1023. DOI: 10.16781/j.0258-879x.2019.09.1020

      摘要 (2680) HTML (146) PDF 2.22 M (20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对比研究探讨潜艇环境对潜艇艇员领悟力、记忆力和作业能力的影响。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某潜艇支队141名艇员作为研究对象,以某基地潜艇岸勤人员159名作为对照。运用韦氏成人智力量表中国修订版中的领悟力测验分量表测量两组人员的领悟力,用修订韦氏记忆量表中的图片回忆能力测验分量表测量两组人员的记忆力。用双手调节器和手指灵活性测试仪测量两组人员的作业能力,并对两组人员的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潜艇艇员多期士官(兵龄>5年)领悟力低于潜艇岸勤人员多期士官(t=4.67,P<0.01)。潜艇艇员记忆力与潜艇岸勤人员无明显差异(P>0.05)。双手协调性测量中,潜艇艇员一期士官(兵龄为3~5年)和多期士官脱轨次数分别多于潜艇岸勤人员一期士官(Z=-2.20,P<0.05)和多期士官(Z=-2.21,P<0.05)。手指灵活性测试中,潜艇艇员一期士官和多期士官的针掉次数分别多于潜艇岸勤人员一期士官(Z=-3.08,P<0.01)和多期士官(Z=-4.52,P<0.01)。结论 潜艇艇员领悟力和作业能力低于潜艇岸勤人员。潜艇艇员多期士官的领悟力较潜艇岸勤人员多期士官差,潜艇艇员一期士官和多期士官的作业能力分别较潜艇岸勤人员一期士官和多期士官差。潜艇环境对潜艇艇员记忆力的影响不明显。

    • 非医学海军类院校学员常见急救知识的掌握现状分析

      2019, 40(9):1024-1027. DOI: 10.16781/j.0258-879x.2019.09.1024

      摘要 (2364) HTML (83) PDF 2.11 M (20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非医学类海军院校学员对常见急救知识的掌握情况、获取途径及学习需求,为海军院校开展急救知识培训提供参考。方法 2017年9月至12月,采用方便抽样法,用自行设计的无记名问卷对参与某次海上军事活动的4所非医学类海军院校学员进行调查。结果 共发放问卷342份,回收342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327份,有效率为95.61%。常见急救知识总分为18分,总体得分为9(7,10)分,急救技能(共5分)、常见急症和创伤的救治(共6分)、环境性急症的处置(共7分)得分分别为2(2,3)分、3(2,4)分、3(3,4)分。不同院校学员对急救知识的掌握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习过急救知识的学员对于急救知识的掌握情况优于未学习过的学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性别、年龄、军龄的学员对急救知识的掌握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参与调查者中绝大部分(274/327,83.79%)认为有必要学习急救知识,同时90.21%(295/327)的学员希望通过面对面授课进行急救知识学习。结论 非医学类海军院校学员对常见急救知识的掌握情况不理想,缺乏有效培养方案,应针对海军院校在校学员特点建立常态化培训机制。

    • >学术园地
    • 我国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研究现状分析

      2019, 40(9):1028-1031. DOI: 10.16781/j.0258-879x.2019.09.1028

      摘要 (2044) HTML (408) PDF 2.21 M (16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我国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已经从缓慢起步、提上议程进入到稳步发展、逐步完善的新阶段,目前的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研究聚集于培训制度、培训模式和胜任力模型的探索。由于我国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起步较晚、开展时间尚短,积累的实践经验、理性思考还不充分,目前研究存在深入性和系统性研究缺乏、针对性和适用性相对不足、基于胜任力培训有待进一步拓宽等问题。本文对我国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研究热点进行梳理,分析面临的主要问题,为我国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

    • >短篇论著
    •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围手术期心电图表现及临床意义

      2019, 40(9):1032-1035. DOI: 10.16781/j.0258-879x.2019.09.1032

      摘要 (2188) HTML (119) PDF 2.91 M (15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总结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围手术期心电图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 纳入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我院心血管外科行TAVR治疗的20例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或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其中经心尖途径8例(采用J-Valve自膨胀瓣膜),经股动脉途径12例(采用Venus-A自膨胀瓣膜),根据术前、术后心电图表现分析患者围手术期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 20例患者均合并严重心力衰竭(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分级为Ⅲ、Ⅳ级),平均年龄为(77.8±4.9)岁。20例TAVR全部成功,随访时间为(8.0±3.1)个月。其中应用Venus-A瓣膜患者围手术期新发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者2例(均于术后7~12 d自行恢复正常传导功能),新发左束支传导阻滞者6例,新发右束支传导阻滞者2例;应用J-Valve瓣膜患者围手术期无新发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新发左束支传导阻滞者4例,新发右束支传导阻滞者2例,新发多源室性心动过速及室性早搏者3例。结论 左束支传导阻滞是TAVR围手术期发生较多的心律失常类型。

    • 封堵治疗甘肃省高原、亚高原地区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和安全性

      2019, 40(9):1036-1040. DOI: 10.16781/j.0258-879x.2019.09.1036

      摘要 (2098) HTML (58) PDF 2.39 M (15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价甘肃省高原、亚高原地区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择2008年1月至2018年1月于甘肃省人民医院行封堵治疗的PDA患儿300例,年龄为6个月至3岁,其中高原地区123例、亚高原地区177例。术中封堵前经右心导管测量肺动脉压,根据PDA的形态选择适宜的封堵器,对有轻度肺动脉高压的患儿行封堵治疗,对有中-重度肺动脉高压患儿则行试封堵治疗。术后1、3、6个月随访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并根据右房室瓣反流速度评估肺动脉压的变化。结果 300例PDA患儿封堵前即刻血管造影显示缺损,缺损直径为1~10(4.5±2.8)mm。封堵后293例患儿无残余分流。299例患儿封堵手术成功,其中97例伴中-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患儿均行吸高氧试验,对吸高氧后血氧饱和度<95%的21例患儿行试封堵治疗。235例患儿采用PDA封堵器进行封堵,53例微小动脉导管采用德国PFM医疗集团生产的Duct-Occlud弹簧圈,11例患儿采用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1例3岁患儿封堵后即刻肺动脉收缩压增高,其家属放弃进一步治疗。术后6个月299例患儿的肺动脉收缩压、平均肺动脉压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结论 封堵治疗甘肃省高原、亚高原地区婴幼儿PDA成功率高;试封堵治疗是一种鉴定严重肺动脉高压性质非常可靠的方法;术中根据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封堵器械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 新型三重抗生素糊剂对再治疗根管内粪肠球菌的抗菌效果及近期疗效

      2019, 40(9):1041-1045. DOI: 10.16781/j.0258-879x.2019.09.1041

      摘要 (1982) HTML (146) PDF 2.37 M (13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并比较新型三重抗生素(奥硝唑、环丙沙星和米诺环素)糊剂单独及与氢氧化钙糊剂联合应用对再治疗根管内粪肠球菌的杀灭效果及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根管治疗失败病例需根管再治疗的单根管患牙149颗。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氢氧化钙糊剂组(CH组)、传统三重抗生素(甲硝唑、环丙沙星和米诺环素)糊剂组(TAP组)、新型三重抗生素糊剂组(NTAP组)、氢氧化钙+新型三重抗生素糊剂组(CH+NTAP组)、樟脑酚组(CP组)。取出根管内充填物后,分别于根管预备前、根管预备后及根管封药7 d后检测根管内粪肠球菌数量,并于封药7 d后进行近期临床疗效评定。结果 各组根管预备后及根管封药7 d后根管内粪肠球菌数量均较根管预备前下降(P均<0.05),根管封药7 d后根管内粪肠球菌数量均较根管预备后下降(P均<0.05)。根管封药7 d后CH组、TAP组、NTAP组、CH+NTAP组根管内粪肠球菌数量均低于CP组(P均<0.05),NTAP组和CH+NTAP组均分别低于CH组和TAP组(P均<0.05),TAP组低于CH组(P<0.05)。根管封药7 d后CH组、TAP组、NTAP组、CH+NTAP组的临床疗效均优于CP组(P均<0.05),TAP组、NTAP组及CH+NTAP组的疗效均优于CH组(P均<0.05),但TAP组、NTAP组及CH+NTAP组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氢氧化钙糊剂、三重抗生素糊剂、氢氧化钙联合三重抗生素糊剂作为根管消毒药物,均对再治疗根管内粪肠球菌有较好的抗菌效果和近期临床疗效,特别是新型三重抗生素糊剂,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 >研究简报
    • 两种评估牙齿漂白效果方法的比较

      2019, 40(9):1046-1049. DOI: 10.16781/j.0258-879x.2019.09.1046

      摘要 (2406) HTML (205) PDF 2.07 M (18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比较比色板和分光光度计用于牙齿漂白后评估治疗总有效率的差异。 方法 59颗上颌中切牙经35%过氧化氢漂白,分别用Vita classical比色板和CM-700d分光光度计在漂白前后进行牙齿颜色的测量,通过疗效评价标准计算漂白总有效率,利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X2检验。 结果 比色板和分光光度计获得的漂白总有效率有统计学差异,P=0.031。分光光度计得到的漂白总有效率高于比色板,分别是97%、87%。 结论 分光光度计测色比视觉比色准确性高,且更全面地描述了牙齿颜色的变化,因此漂白效果的评估应优先选择分光光度计。

    • >病例报告
    • 以癫癎、高热首发儿童桥本脑病伴心律失常1例报告

      2019, 40(9):1050-封三. DOI: 10.16781/j.0258-879x.2019.09.1050

      摘要 (1984) HTML (63) PDF 2.05 M (19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探讨儿童桥本脑病的临床特点。患儿,男,3岁,以癫痫、高热为首发症状,2次腰穿未见异常,血液和脑脊液中自身免疫性脑炎抗体均为阴性,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和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滴度明显增高,头颅MR提示双侧大脑皮质弥漫性对称性肿胀。24h动态脑电图提示后头部δ活动并非典型尖慢波放电。24h动态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不齐,频发房性早搏,阵发房性心动过速。诊断为桥本脑病伴心律失常。予丙球2g/kg静滴,甲泼尼龙20 mg/(kg·d) 冲击治疗5d,后改为泼尼松2 mg/(kg·d) 维持治疗。索他洛尔40mg口服,2次/d,稳心颗粒1.25g口服,3次/d,抗心律失常,患儿病情好转出院。以癫痫、高热首发儿童桥本脑病伴心律失常临床上少见,筛查甲状腺功能及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改善预后。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重要通知
友情提醒: 近日发现论文正式见刊或网络首发后,有人冒充我刊编辑部名义给作者发邮件,要求添加微信,此系诈骗行为!可致电编辑部核实:021-81870792。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