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41(1):1-5.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1.0001
摘要:我国是消化道肿瘤高发国家,以胃癌、食管癌和结肠癌为代表的三大消化道肿瘤严重威胁着我国人民的健康水平,也造成了沉重的医疗负担。本文从近年来国家颁布的相关政策入手,分别针对胃癌、食管癌、结肠癌和胰腺癌的筛查流程加以评述,评估胃癌的血清胃蛋白酶原联合胃泌素检测、结肠癌的粪便和血液基因检测、胰腺癌的"血清液体活组织检查"等新技术对早癌的筛查效果,并提出消化道早癌筛查工作现阶段存在的困难和挑战。通过回顾和展望,进一步明确了推动消化道早癌筛查行动和研究对于降低我国消化道肿瘤病死率的重要意义。
2020, 41(1):6-10.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1.0006
摘要:目的 采用超声回波强度界面多级分解法定量评价急性钝挫伤后人体肌肉高频超声二维图像纹理特征的变化,初步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高频超声检测10例男性上臂肌肉单纯急性挫伤患者的局部肌肉二维超声图像,于脱机状态下通过Matlab 7.0软件选取患者同一图像上的肌纹理正常感兴趣区(ROI)和肌纹理疑似损伤ROI,提取两个ROI的纹理灰度值的均值(Mean)、灰度值的标准差(SDev)、纹理的密致性(NOB)、纹理基元形状的不规则度(IRGL)、纹理基元的平均大小(SOB)、纹理分布的均匀性(HOD)、纹理分布的方向性(DOD)和纹理分布的周期性(POD)8个特征参数,采用超声回波强度界面多级分解法自动计算两个ROI之间8个纹理特征的相似度差值。选取10名男性健康志愿者同部位正常肌肉二维超声图像作为对照,任意选取两个ROI,计算两个ROI之间上述8种纹理特征的相似度差值。对上臂肌肉挫伤患者和健康志愿者8个纹理特征的相似度差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急性上臂肌肉挫伤区局部肌束回声增强,肌纤维层次紊乱,纹理模糊,回声变化较周边肌纹理正常区显著。急性上臂肌肉挫伤患者肌纹理疑似损伤ROI和肌纹理正常ROI之间IRGL、DOD、POD、Mean和SDev等5个纹理特征相似度差值与健康志愿者任意两个ROI之间该5个纹理特征相似度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基于超声回波强度界面多级分解法的计算机辅助定量评价技术能够对急性挫伤后肌肉高频超声二维图像纹理特征变化做出较人眼识别更精细的量化诊断,可能具备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2020, 41(1):11-17.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1.0011
摘要: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服用替格瑞洛后呼吸困难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8年12月至2019年6月我院283例PCI治疗后服用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治疗的ACS患者,排除既往肺部基础疾病和心功能不全(NYHA心功能分级Ⅲ级及以上或需药物干预治疗)的患者。采用Borg评分量表评估替格瑞洛相关呼吸困难的发生情况及严重程度,采用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出血分级评估患者出血情况,分析替格瑞洛相关呼吸困难的危险因素。绘制ROC曲线计算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对替格瑞洛相关呼吸困难发生的诊断效能。结果 替格瑞洛相关呼吸困难的发生率为16.3%(46/283),其中服药1周内发生呼吸困难者占60.9%(28/46)。替格瑞洛相关呼吸困难主要表现为轻度呼吸困难(56.5%,26/46),中度、重度呼吸困难分别占28.3%(13/46)和15.2%(7/46)。因药物不良反应停用替格瑞洛治疗的患者占8.5%(24/283),其中因为不能耐受呼吸困难而停药者占62.5%(15/24)。呼吸困难组患者出血事件、男性患者比例、吸烟史、左心房容积均高于非呼吸困难组(P均<0.05),而LVEF低于非呼吸困难组(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出血事件、低LVEF、男性、吸烟史是替格瑞洛相关呼吸困难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其中发生出血事件的患者呼吸困难的风险是未发生出血事件患者的2.925倍(OR=2.925,95% CI:1.386~6.175,P=0.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LVEF的诊断界值为61%,即LVEF ≤ 61%的ACS患者更容易发生替格瑞洛相关呼吸困难。结论 呼吸困难在服用替格瑞洛的中国ACS人群中较常见,其程度多为轻度且大部分在服药后1周内出现。出血事件、低LVEF、吸烟史和男性是ACS患者发生替格瑞洛相关呼吸困难的危险因素。
2020, 41(1):18-23.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1.0018
摘要:目的 回顾性分析髓内钉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评价远端第四点固定因素在其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2014年6月至2018年6月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接受治疗的国际内固定研究协会(AO)分型为A2.2~A3.3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08例。根据手术方法将患者分为3组:短髓内钉髓腔匹配组(42例)、短髓内钉髓腔不匹配组(40例)、长髓内钉组(26例)。比较3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及疗效,其中疗效评价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结果 短髓内钉髓腔匹配组、短髓内钉髓腔不匹配组、长髓内钉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致伤原因构成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患者的骨折AO分型存在差异(P<0.01)。短髓内钉髓腔匹配组手术时间为(62.26±31.03)min,短于长髓内钉组[(89.54±26.7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短髓内钉髓腔不匹配组[(64.53±29.22)min]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短髓内钉髓腔匹配组术中出血量为(149.19±45.97)mL,少于长髓内钉组[(230.77±57.40)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短髓内钉髓腔不匹配组[(153.43±40.30)m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短髓内钉髓腔不匹配组骨折愈合时间为(14.10±2.22)个月,长于短髓内钉髓腔匹配组、长髓内钉组[分别为(11.43±2.95)个月、(12.35±4.47)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短髓内钉髓腔不匹配组Harris评分为(77.33±8.18)分,低于短髓内钉髓腔匹配组、长髓内钉组[分别为(85.52±10.76)分、(89.12±9.1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短髓内钉髓腔匹配组2例患者出现髋内翻畸形,短髓内钉髓腔不匹配组8例患者出现术后复位丢失,长髓内钉组未出现术后并发症,3组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检验,P=0.013)。结论 运用远端第四点固定技术可以减少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复位的丢失及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缩短骨折愈合时间,从而使患者早期负重锻炼。
2020, 41(1):24-31.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1.0024
摘要:目的 探讨个体化营养治疗对存在营养风险的消化系统手术围手术期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对择期行消化系统手术的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将存在营养风险、筛选合格且签署知情同意书的231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n=115)和对照组(n=116),分别给予个体化营养治疗和非个体化营养治疗15 d(术前5 d至术后9 d)。采集基线数据,分别于入组时及营养治疗第5天、第9天、第15天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测量患者BMI、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淋巴细胞计数及白细胞计数等指标。结果 最终纳入患者217例(研究组112例、对照组105例),中途退出14例(6.1%)。(1)组内比较:研究组患者在入组时及营养治疗第5天、第9天、第15天时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均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趋势(P均<0.05),淋巴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均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P均<0.05),但均在正常范围内;对照组患者在入组时及营养治疗第5天、第9天、第15天时血清白蛋白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P<0.05),血清前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趋势(P均<0.05),但均在正常范围内;其余指标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间比较:研究组患者血清总蛋白和血清白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术前1 d(营养治疗第5天)研究组白细胞计数低于对照组,但术后第9天(营养治疗第15天)研究组白细胞计数高于对照组(P<0.05);其余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分组与时间交互效应:组间比较的结果表明时间因素不影响营养和免疫相关指标(P>0.05)。结论 个体化营养治疗有利于改善存在营养风险的消化系统手术围手术期患者的营养状况。
2020, 41(1):32-36.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1.0032
摘要:目的 探讨胃体上部早期恶性肿瘤外科手术中不同消化道重建方式对患者术后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8年1月于我院胃肠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109例早期胃上部癌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消化道重建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双通道组(接受双通道重建手术,59例)和全胃组(接受全胃切除术,50例)。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入院时,术后第1、3、5天,出院时)及术后1年的实验室营养指标(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以及术后1年体质量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入院时体质量、入院时实验室营养指标(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手术时间、手术方式、肿瘤位置、肿瘤最大径、肿瘤分化程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第3天全胃组白蛋白低于双通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0,P=0.023),术后第1、3、5天和出院时两组血红蛋白、总蛋白、前白蛋白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出院时双通道组和全胃组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均较入院时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年两组各实验室营养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双通道组体质量下降百分比低于全胃组[-10.45%(-17.11%,-5.19%)vs-17.83%(-22.06%,-13.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31,P<0.01)。结论 对于早期胃上部癌患者,双通道重建手术相比全胃切除术能够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
2020, 41(1):37-42.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1.0037
摘要:目的 探讨上海市危重新生儿会诊抢救单中心超低(<1 000 g)和极低(<1 500 g)出生体质量儿的救治、临床转归及并发症变迁情况。方法 选取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科住院治疗、出生体质量<1 500 g的新生儿,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纳入出生体质量<1 500 g的新生儿690例,其中存活502例(72.8%),死亡96例(13.9%),自动出院92例(13.3%)。近5年(2013-2017年)出生体质量<1 000 g的早产儿存活率较前5年(2008-2012年)下降[45.2%(33/73)vs 64.7%(11/17),P<0.05]。低体温是超低、极低新生儿中发生率最高的并发症,近5年与前5年相比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1.0%(363/448)vs 82.6%(200/242),P>0.05];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70.1%(314/448)vs 26.9%(65/242),P<0.01]、支气管肺发育不良[19.4%(87/448)vs 9.5%(23/242),P<0.01]、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16.3%(73/448)vs 6.2%(15/242),P<0.01]和感染[50.4%(226/448)vs 29.8%(72/242),P<0.01]的发生率近5年较前5年有所增加,而窒息[36.6%(164/448)vs 41.7%(101/242),P<0.01]、早产儿视网膜病[1.3%(6/448)vs 5.0%(12/242),P<0.01]、低血糖[11.2%(50/448)vs 17.8%(43/242),P<0.05]的发生率较前下降。结论 出生体质量<1 500 g的早产儿存活率仍较低,窒息、感染等仍是威胁早产儿存活的重要因素,亟需进一步加强产科与新生儿科的协作以改善早产儿预后。
2020, 41(1):43-48.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1.0043
摘要:目的 利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检测健康对照和早中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的视盘及黄斑参数,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5年9月至2018年8月在我科就诊的早中期POAG患者40例(40眼),其中20~39岁者20例、60~79岁者20例;纳入同期在我科就诊的40名(40眼)健康对照,其中20~39岁者20名、60~79岁者20名。受试者均接受全面的眼科检查,并利用SD-OCT测量所有受试者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pRNFL)厚度、黄斑区平均神经节细胞层联合内丛状层(GCL-IPL)厚度、黄斑区最薄GCL-IPL厚度和黄斑区平均整体厚度。结果 健康对照组和早中期POAG组黄斑区平均GCL-IPL厚度及最薄GCL-IPL厚度均随年龄增长而变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两组黄斑区平均整体厚度随着年龄的增长均无明显变化。在健康对照组,年龄因素对pRNFL厚度影响不大,20~39岁者与60~79岁者pRNFL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早中期POAG组,20~39岁者和60~79岁者pRNFL平均厚度、上方厚度、下方厚度和颞侧厚度与健康对照组同年龄者相比均变薄,且60~79岁者上述pRNFL厚度与20~39岁者相比更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早中期POAG组pRNFL鼻侧厚度在20~39岁者与60~79岁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对照组同年龄者相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D-OCT测量的pRNFL厚度与POAG有关,可作为早期诊断POAG的检测指标。
2020, 41(1):49-56.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1.0049
摘要:目的 分析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相关性血管炎(AAV)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7月至2016年12月初诊的168例AAV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指标,并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12(1,96)个月,终点事件为死亡。结果 168例患者中,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PA)、肉芽肿性多血管炎(GPA)及嗜酸细胞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EGPA)分别为152、14、2例;MPO-ANCA阳性145例(86.3%),PR3-ANCA阳性20例(11.9%);49例患者死亡,91例患者存活,28例失访。与GPA患者相比,MPA患者间质性肺病[50.7%(77/152)vs 14.3%(2/14)]及肾脏受累[78.9%(120/152)vs 50.0%(7/14)]常见,估计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更低[14.23(7.27,71.49)mL/(min·1.73 m2)vs 104.08(16.61,135.72)mL/(min·1.73 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PR3-ANCA阳性组相比,MPO-ANCA阳性组患者年龄较大[(64.01±10.62)岁vs(50.50±16.88)岁],肾脏受累更多见[77.9%(113/145)vs 50.0%(10/20)],eGFR更低[19.00(9.40,42.85)mL/(min·1.73 m2)vs 149.40(86.75,249.45)mL/(min·1.73 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非死亡组相比,死亡组AAV患者年龄更大[(67.45±10.61)岁vs(61.98±12.52)岁],间质性肺病发病率更高[59.2%(29/49)vs 41.8%(38/91)],伯明翰系统性血管炎活动评分(BVAS)更高[(18.53±8.02)分vs(13.68±5.98)分],eGFR更低[8.58(5.73,22.07)mL/(min·1.73 m2)vs 45.15(11.54,120.79)mL/(min·1.73 m2)],血钠浓度[137.00(134.00,140.00)mmol/L vs 139.00(136.00,141.00)mmol/L]及白蛋白水平[(28.41±5.24)g/L vs(31.92±5.91)g/L]更低,血清D-二聚体水平更高[2.84(1.20,6.28)mg/L vs 2.24(0.80,3.69)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年龄、eGFR、血清白蛋白水平及BVAS是AAV患者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HR=1.058、0.987、0.932、1.086,P均<0.05)。结论 AAV患者临床表现以肾脏受累和肺受累多见,年龄、eGFR、血清白蛋白水平及BVAS是AAV患者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间质性肺病、血清D-二聚体水平高、低钠血症也可能与AAV预后有关。
2020, 41(1):57-62.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1.0057
摘要:目的 探讨热休克预处理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预防顺铂诱导的卵巢颗粒细胞(GC)凋亡的效果。方法 分离培养大鼠骨髓MSC,设置不同热休克预处理时间,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确定最佳热休克预处理条件。以顺铂模拟化学治疗的卵巢局部微环境,将MSC分为对照组、热休克预处理组、顺铂组及热休克预处理+顺铂组,检测各组MSC凋亡情况。分离、培养大鼠GC,采用顺铂诱导卵巢GC损伤的体外模型,将GC分为对照组、顺铂组、MSC预防+顺铂组、热休克预处理MSC(HS-MSC)预防+顺铂组,检测各组GC的凋亡情况。结果 热休克预处理能够减轻MSC凋亡,最佳热休克预处理条件为42℃热休克处理1 h。在顺铂模拟化学治疗的卵巢局部微环境中,热休克预处理+顺铂组MSC凋亡率为(11.94±0.63)%,低于顺铂组的(14.30±0.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顺铂诱导卵巢GC损伤的体外模型中,顺铂组GC的凋亡率为(53.81±1.89)%,HS-MSC预防+顺铂组GC的凋亡率为(39.88±1.6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热休克预处理能够提高化学治疗环境下MSC的抗凋亡能力。热休克预处理的MSC能够抑制顺铂诱导的卵巢GC凋亡,有预防性保护作用。
孙璟川,袁笑秋,王元,徐锡明,郭永飞,陈德玉,缪锦浩,侯洋,陈宇,史建刚
2020, 41(1):63-68.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1.0063
摘要:目的 介绍一种治疗多节段严重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术式。方法 报道1例接受胸椎后路椎体骨化物复合体前移技术治疗的严重多节段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病例,介绍手术步骤并分析临床资料。手术主要包括以下步骤:游离椎体骨化物复合体(前移节段上下椎间盘的松解、游离肋骨、放置椎板固定板、游离椎板)、置入椎弓根螺钉、安装钛棒、前移椎体骨化物复合体。结果 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改良日本骨科协会评分(m-JOA)改善率为75%。手术耗时480 min,术中出血1 000 mL,术前测量椎管狭窄率为86.6%(T2/3)、68.2%(T4),术后椎管狭窄率降低为58.8%(T2/3)和45.9%(T4)。结论 胸椎后路椎体骨化物复合体前移技术通过后方入路将椎体骨化物复合体进行游离,借助钉棒系统将椎体骨化物向腹侧推移,达到对脊髓的直接减压。该病例证明此技术治疗严重多节段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具有可行性,且技术简单,操作均位于椎管外,无需切除骨化物,理论上减压操作安全有效,但该技术的临床效果仍需更多的临床研究加以验证。
2020, 41(1):69-74.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1.0069
摘要: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病理生理综合征,平衡自主神经活性及抑制心肌重构是提高心力衰竭患者远期疗效的重要方法。尽管近些年在药物治疗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如使用β-受体阻滞剂抑制交感神经激活对心脏的毒性作用已成为心力衰竭药物治疗的经典方案,但心力衰竭的发病率仍呈上升趋势,并且患者生存能力持续降低。近年来,针对抑制交感神经系统过度激活的外科治疗手段逐渐出现,包括迷走神经电刺激术、压力感受器刺激治疗等,部分治疗方法在动物实验和初步临床研究中观察到明显的获益结果,但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作用还需进一步的临床试验加以验证。
2020, 41(1):75-80.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1.0075
摘要:我国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其引起的慢性并发症也非常普遍。其中,大血管并发症是2型糖尿病患者致死的最主要原因,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与传统的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并不完全相同。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不仅与年龄、性别、高血压、吸烟、BMI、糖尿病病程、血脂、糖化血红蛋白等传统的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相关,其他因素如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一些特定分子蛋白和个体的基因背景也影响着2型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本文对影响2型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发生的临床因素、分子蛋白和基因背景进行综述。
2020, 41(1):81-84.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1.0081
摘要:糖尿病可引发视网膜病变、视神经病变、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和代谢性白内障等多种眼部并发症,在致盲性眼病中占有重要位置。既往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相关研究较多,但对糖尿病性眼表改变研究较少。糖尿病导致的眼表改变包括泪腺、睑板腺、结膜、泪膜、角膜等的改变,如干眼、睑板腺功能障碍、角膜上皮损伤等。本文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眼表病变及其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2020, 41(1):85-89.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1.0085
摘要:军事心理选拔中择优与汰劣是两种不同的选拔策略,无论在理论基础还是在选拔实践中都有巨大差异。择优选拔的本质是基于人-岗匹配理论与胜任特征理论的工作绩效预测过程,德国军官心理选拔是典型的择优选拔。汰劣选拔的本质是生理心理筛查,心理选拔中的汰劣就是筛选并淘汰智力低下、有精神障碍的候选者,我国应征公民入伍心理选拔是典型的汰劣选拔。择优与汰劣在测量项目与测量方式上存在差异。在择优与汰劣的权衡中应该考虑选拔对象、候选者绝对数量与选拔录用比、成本收益率3个因素。择优-汰劣并不是绝对的二元对立,两者能够融合在一起,美国海军潜艇艇员心理选拔量表Subscreen就是两者结合的典范。实际应用中,在考虑到选拔对象、候选者绝对数量与选拔录用比、成本收益率的情况下,应该尽可能采用择优的选拔策略,在军队特有的大规模人员选拔中也可采用择优与汰劣相结合的方式。
2020, 41(1):90-93.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1.0090
摘要:目的 探讨利用软组织挫伤严重、无再植条件的离断拇指骨骼肌腱组织进行急诊再造拇指的可行性。方法 将挫伤严重、无再植条件的离断拇指的皮肤和甲床剥除后,将骨骼、关节和肌腱组织原位回植,然后采用同侧游离甲皮瓣移植再造拇指。结果 5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所有患者皮瓣均完全成活。随访4~18个月(平均10个月),再造拇指外观与健侧相似,两点辨别试验9.2~12.0 mm(平均10.1 mm)。保留的关节均有部分功能,5例患者掌指关节活动度为20°~90°(平均69.6°),2例患者指间关节活动度分别为15°和20°。所有患者均无感染和骨吸收发生。4例骨折顺利愈合,1例延迟愈合。结论 软组织挫伤严重、无再植条件的离断拇指,如果骨骼肌腱保留完整,可用于拇指再造,并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2020, 41(1):94-98.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1.0094
摘要:目的 评价体质量≤ 5 kg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CHD-PAH)患儿的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29例体质量≤ 5 kg的CHD-PAH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手术并发症和死亡原因。对术后存活的26例患儿术前、出院前、术后第6个月的肺动脉压(PAP)、主肺动脉与升主动脉内径比值(MPA/AAO)、心室射血前期时间和肺动脉血流加速时间比值(PEP/AT)、动脉血氧分压(PaO2)、指脉氧饱和度(SpO2)、患儿身高与正常儿童身高比、患儿体质量与正常儿童体质量比和儿童肺动脉高压功能分级进行分析,评估术后疗效。结果 29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并发症包括低心排出量综合征(2例)、肺动脉高压危象(1例)、残余分流或术后导管再通(2例)、心律失常(1例)、肝功能不全(1例)、切口延迟愈合(2例)。死亡3例(10.3%),其中2例死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1例死于肺动脉高压危象。存活的26例患儿出院前和术后6个月时PAP、MPA/AAO、PEP/AT、PaO2、SpO2、患儿身高与正常儿童身高比、患儿体质量与正常儿童体质量比和儿童肺动脉高压功能分级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6个月时,24例患儿生长发育达到同龄儿童正常水平。结论 外科手术治疗体质量≤ 5 kg的CHD-PAH患儿安全有效,能使患儿恢复正常生长发育。
2020, 41(1):99-105.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1.0099
摘要:目的 筛选脾虚证患者血清miRNA表达谱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从miRNA水平探讨脾虚证的发病机制和辨证分型规律。方法 选择高脂血症脾虚证和脾胃湿热证患者各4例,以及健康志愿者5名,提取其血清RNA,进行miRNA定量PCR芯片检测。筛选脾虚证患者血清miRNA表达谱,进行层次聚类、靶基因预测和功能注释等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筛选出脾虚证患者9个候选血清miRNA,其中6个表达上调,3个表达下调;候选miRNA的表达在脾虚证患者、脾胃湿热证患者及健康志愿者3组样本间存在差异。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结果显示,6个上调miRNA调控的83个靶基因显著富集于7个通路,主要涉及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通路、病原虫感染性疾病、免疫/炎症相关的信号通路和胰腺癌等;3个下调miRNA调控的365个靶基因显著富集于5个通路,主要涉及神经营养因子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RNA运输、磷酸肌醇代谢和氨基酸代谢等。结论 本研究筛选出的9个脾虚证患者候选miRNA可作为脾虚证临床辨证的潜在血清标志物,为脾虚证患者发病机制的认识和研究提供依据。
2020, 41(1):106-109.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1.0106
摘要: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瞬时受体电位阳离子通道亚家族C成员6(TRPC6)的表达变化及其对子宫内膜癌细胞周期的调控作用。方法 应用qRT-PCR技术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30例正常子宫内膜、30例不典型增生和32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TRPC6的表达。分别用SKF59636(TRPC6阻断剂)和小干扰RNA(siRNA)干扰两种方法阻断TRPC6的作用,观察子宫内膜癌细胞HEC-1A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 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TRPC6 mRNA和蛋白表达量均高于不典型增生组织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P<0.01)。SKF96365呈剂量依赖性方式将细胞阻滞于G2/M期,使G0/G1期细胞减少;转染siRNA可将子宫内膜癌细胞阻滞于G2/M期,使G0/G1期细胞减少,同时上调磷酸化细胞分裂周期蛋白2(pCDC2)的表达。结论 子宫内膜癌组织中TRPC6表达增高,TRPC6可能通过影响pCDC2蛋白表达参与子宫内膜癌细胞周期调控。
2020, 41(1):110-114.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1.0110
摘要:目的 研究左氧氟沙星微透析探针的体内外相对回收率。方法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左氧氟沙星的浓度,采用Kromasil-C18色谱柱(1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10 m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15:85),柱温30℃,紫外检测波长为294 nm,进样量10 μL。利用透析法、反透析法测定血管同心圆微透析探针的体外相对回收率,分析药物浓度、流速对相对回收率的影响。利用反透析法测定比格犬颈静脉、前列腺中探针的体内相对回收率,考察体内12 h的回收率稳定性。结果 在0.1~50.0 μg/mL浓度范围内左氧氟沙星的HPLC分析方法线性关系良好(r=0.998 7),且专属性良好,高浓度质控样品、中浓度质控样品、低浓度质控样品、定量下限样品的精密度和准确度等均符合分析要求。体外实验中,血管同心圆微透析探针的正向回收率和反向回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浓度不影响体外回收率,但回收率随灌流液流速的增大而减小。体内实验中,颈静脉中探针的相对回收率为(48.46±1.94)%,前列腺中探针的相对回收率为(13.23±1.44)%,且相对回收率在12 h内稳定。结论 建立的HPLC可用于左氧氟沙星微透析探针的测定,反透析法可用于测定左氧氟沙星微透析探针的体内相对回收率。
2020, 41(1):115-116.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1.0115
摘要:目的 探讨不对称性联体畸形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 介绍2例我院近10年收治的不对称性联体畸形的临床资料,同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和总结经验。结果 2例不对称性联体畸形诊断明确,经多学科会诊,制定了详细的手术计划,均在全身麻醉下实施不对称联体分离术,术后继续多学科协同治疗。出院后随访,生长发育良好,无明显术后并发症及不良征象。结论 不对称性联体畸形临床罕见,目前唯一的治疗手段是手术切除。术前可通过影像学相关检查对患儿联体部位的局部解剖进行充分的评估,制定完善的手术计划,术中注意操作精细,术后多学科协作制定治疗计划。出院后需对患儿进行长期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