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第41卷第10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目录
    • 目录

      2020, 41(10):0-0.

      摘要 (1268) HTML (0) PDF 1.60 M (11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论著
    • 2007-2018年住院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比例及院内死亡率变化趋势

      2020, 41(10):1053-1061.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10.1053

      摘要 (1872) HTML (124) PDF 3.80 M (12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住院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构成比及院内死亡率逐年变化趋势。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且出院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4 868例患者资料,通过年度变化百分比(APC)法分析STEMI和NSTEMI患者构成比和院内死亡率的变化趋势。结果 4 868例AMI患者中STEMI患者3 064例(62.9%),NSTEMI患者1 804例(37.1%)。NSTEMI患者比例在12年内呈上升趋势(APC值为14.0%,P<0.01),由2007年的15.7%上升至2018年的45.2%;STEMI患者比例呈下降趋势(APC值为-5.5%,P<0.01),由2007年的84.3%下降至2018年的54.8%。2007-2018年,AMI患者院内死亡率呈下降趋势(APC值为-6.6%,P<0.05),由2007年的7.0%下降至2018年的4.3%;NSTEMI患者院内死亡率呈下降趋势(APC值为-11.9%,P<0.05),由2007年的13.9%下降至2018年的1.9%;而STEMI患者院内死亡率并无明显变化(APC值为-3.8%,P=0.225)。结论 2007-2018年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住院AMI患者中,NSTEMI患者比例呈上升趋势。NSTEMI患者院内死亡率在12年内呈下降趋势,而STEMI患者的院内死亡率并无明显下降。

    • 上海地区变应性鼻炎患者变应原特征分析

      2020, 41(10):1062-1067.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10.1062

      摘要 (1636) HTML (91) PDF 2.83 M (11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回顾性分析上海地区变应性鼻炎(AR)患者的变应原特征与发病季节。方法 选择2015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就诊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AR专病门诊的AR疑似患者1 570例。抽取患者血清1 mL,采用变应原特异性IgE抗体检测试剂盒(免疫印迹法)检测22种变应原特异性IgE及总IgE水平。将AR患者按年龄分为5~16岁、17~39岁、40~64岁和≥65岁组,比较各组变应原阳性率。记录每月检出≥1种变应原阳性AR患者的例数,分析变应原阳性季节分布。结果 1 570例AR疑似患者中单纯血清总IgE升高者143例(9.1%),≥1种变应原阳性AR患者共1 182例(75.3%),其中单一变应原阳性的AR患者491例(41.5%),≥2种变应原阳性者691例(58.5%)。22种变应原中,尘螨(包括屋尘螨和粉尘螨)是最常见的变应原(715例,60.5%),其次为青霉素(239例,20.2%)、梧桐类(167例,14.1%)。1 182例AR患者中17~39岁人群占比最高(61.0%,721例)。5~16岁组尘螨阳性率高于17~39岁、40~64岁和≥65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5、6、8、9、10和11月为AR的发病高峰,≥1种变应原阳性AR患者例数分别为(175±21)、(156±16)、(259±31)、(172±15)、(176±14)、(164±4)和(204±32)例,高于2015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36个月的平均值[(97±42)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尘螨阳性检出时间主要集中在5、6、7、8、9和11月,尘螨阳性AR患者例数分别为(64±11)、(113±21)、(68±18)、(76±15)、(70±11)和(89±21)例,高于36个月的平均值[(52±32)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上海地区AR患者最常见、最主要的变应原是尘螨,17~39岁人群占比高,4-6月、8-11月是AR患者就诊高峰。

    •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10年横断面研究

      2020, 41(10):1068-1076.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10.1068

      摘要 (1630) HTML (67) PDF 3.94 M (10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近10年类风湿关节炎(RA)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的患病趋势和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09年1月1日至2019年3月20日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就诊的RA患者5 426例,选择同期就诊的骨关节炎(OA)患者1 483例作为对照。收集并比较RA及OA患者的基本信息、实验室指标、CHD及其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和药物使用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RA患者合并CHD的影响因素。结果 男性、女性RA患者CHD患病率[32.1%(321/1 000)vs 32.3%(323/1 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P=0.90)。近10年RA患者CHD、高脂血症、高血压的患病率随时间均有所上升(χ2=115.67、129.41、193.81,P均<0.01),而糖尿病患病率在2014年之后有所下降(χ2=29.99,P<0.01)。以年龄和性别按1:1进行倾向评分匹配后,RA患者与OA患者CHD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4);RA患者红细胞沉降率(ESR)、CRP、白细胞介素2受体(IL-2R)、IL-6、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肽(ACCP)、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和抗角蛋白抗体(AKA)阳性率均高于OA患者,肌酸激酶、血糖水平均低于OA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合并CHD的RA患者的ESR、CRP、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免疫球蛋白G型类风湿因子(IgG-RF)、ACCP、FiB、血糖、尿酸水平和AKA阳性率均高于未合并CHD的RA患者,而HDL-C、IgG、IgM、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均低于未合并CHD的RA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RA患者CHD患病率与总胆固醇、ACCP、IgG、25-(OH)D水平呈负相关,与IgG-RF、尿酸水平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 临床治疗中应重视RA患者CHD危险因素,以选择更具针对性、更有效的RA治疗方式,从而降低CHD患病风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2.0版人工智能自动检测系统对甲状腺结节术前超声评估效能的初步探讨

      2020, 41(10):1077-1083.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10.1077

      摘要 (1831) HTML (106) PDF 4.03 M (12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应用2.0版人工智能(AI)自动检测系统AI-SONICTM Thyroid对甲状腺结节进行术前超声评估,并与不同年资超声医师应用常规超声检查主观诊断结论进行比较,探讨2.0版AI自动检测系统在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9年8月至2020年1月于我院普通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247例甲状腺结节患者(325枚甲状腺结节)。所有患者术前均由1名有13年甲状腺超声诊断工作经验的高级职称超声医师和1名有4年工作经验的初级职称超声医师分别进行常规超声检查,同时由另1名有20年工作经验的超声医师在不知前2名医师判读结果的条件下利用2.0版AI自动检测系统进行超声检查。采用Kappa检验评价不同年资医师常规超声检查及2.0版AI自动检测系统的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术后病理确诊恶性结节229枚,良性结节96枚。低年资医师应用常规超声检查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5.15%(195/229)、66.67%(64/96)、79.69%(259/325),高年资超声医师应用常规超声检查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3.45%(214/229)、79.17%(76/96)、89.23%(290/325),2.0版AI自动检测系统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2.58%(212/229)、71.88%(69/96)、86.46%(281/325)。Kappa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高年资医师应用常规超声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一致性较高(Kappa值为0.78,P<0.01),低年资医师应用常规超声检查、2.0版AI自动检测系统与病理诊断结果一致性一般(Kappa值为0.55、0.74,P均<0.01)。结论 2.0版AI自动检测系统AI-SONICTM Thyroid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灵敏度、准确度、特异度与高年资医师应用常规超声的检查结果相近,有望成为术前评估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可靠辅助手段。

    • 经鼻蝶入路鞍区占位切除术治疗伴高泌乳素血症无功能垂体腺瘤的疗效

      2020, 41(10):1084-1090.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10.1084

      摘要 (1750) HTML (71) PDF 3.24 M (12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经鼻蝶入路鞍区占位切除术治疗伴高泌乳素血症无功能垂体腺瘤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于我院神经外科接受经鼻蝶入路鞍区占位切除术治疗、泌乳素水平> 25 ng/mL但<200 ng/mL的无功能垂体腺瘤患者80例。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术后高泌乳素血症及临床症状的缓解情况,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术后高泌乳素血症缓解的预测因素。结果 80例患者中男21例,女59例,术前泌乳素水平为51.11(25.20~136.52)ng/mL,肿瘤体积为3.99(0.23~37.11)cm3,头痛为最常见的首发症状(37.5%,30/80)。男女患者首发症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女性患者中以性腺功能障碍起病者占比高于男性[28.8%(17/59) vs 9.5%(2/21)];男性患者在就诊时更容易出现2条及以上垂体激素功能轴功能减退(47.6%,10/21),与女性患者(15.3%,9/59)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80例患者均接受经鼻蝶入路鞍区占位切除术治疗,完全及近完全切除占88.8%(71/80)。65例(81.2%)患者在术后3个月内高泌乳素血症缓解,术后3个月泌乳素水平为13.44(1.74~24.19)ng/mL;未缓解患者15例,术后3个月泌乳素水平为32.69(25.20~115.23)ng/mL。高泌乳素血症缓解组患者的术前及术后第1天泌乳素水平与未缓解组相比均较低[术前:45.47(25.20~136.52)ng/mL vs 64.82(33.17~130.88)ng/mL,P=0.003;术后第1天:13.12(0.60~36.35)ng/mL vs 40.06(26.25~118.01)ng/mL,P<0.01],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体积、手术方式、肿瘤切除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后第1天泌乳素水平≤25 ng/mL是无功能垂体腺瘤患者术后3个月高泌乳素血症缓解的独立预测因素(OR=13.500,95% CI 3.623~50.298,P<0.01)。术后患者视力视野改善率为87.9%(29/33),头痛症状改善率为93.9%(31/33),17例术前存在月经紊乱的女性患者中14例(82.4%)术后恢复正常月经周期。结论 经鼻蝶入路鞍区占位切除术是伴高泌乳素血症的无功能垂体腺瘤患者的可靠治疗选择。

    • 1,5-脱水葡萄糖醇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2020, 41(10):1091-1095.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10.1091

      摘要 (1654) HTML (70) PDF 2.66 M (13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1,5-脱水葡萄糖醇(1,5-AG)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9年11月至12月我院门诊健康体检人群80例,根据MCI诊断标准及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量表中文版认知功能测试结果,将其分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组(33例)和正常对照(NC)组(47例)。收集两组研究对象的人口学资料、临床资料;测定血糖相关指标,包括1,5-AG、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餐后2 h血糖(2 h-PPG);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老年抑郁量表(GDS)分别评估焦虑、抑郁情绪。采用线性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研究血糖相关指标与MCI的相关性。结果 两组研究对象人口学资料、临床资料和SAS、GD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MCI组MoCA评分低于NC组(P<0.01),1,5-AG水平低于NC组(P=0.023),FPG和2 h-PPG水平均高于NC组(P=0.041、0.027)。线性相关分析显示,MoCA评分与FPG、2 h-PPG、HbA1c水平呈负相关(P均<0.05),与1,5-AG水平无相关性(P=0.134);其认知域延迟回忆评分与FPG、2 h-PPG、HbA1c水平呈负相关(P均<0.05),与1,5-AG水平呈正相关(P=0.027)。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FPG是MoCA评分的独立影响因素(β=-0.291,P=0.009),1,5-AG和FPG是延迟回忆评分的独立影响因素(β=0.199、-0.390,P=0.015、0.001)。结论 1,5-AG可能是预测认知功能减退的潜在生物学指标,尤其对延迟回忆的影响较突出;MCI个体近期血糖波动大,保持血糖的稳定性或许对预防MCI有益。

    • 伴有胰管梗阻的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影像学表现及误诊原因分析

      2020, 41(10):1096-1102.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10.1096

      摘要 (1419) HTML (144) PDF 4.41 M (12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伴有胰管梗阻的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N)的影像学特征及误诊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8年10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并经病理检查证实的25例伴有胰管梗阻的pNEN患者资料,由2名高年资影像诊断医师统计资料并总结其影像学表现及误诊原因。结果 25例患者共26枚病灶纳入研究,包括G1级病灶6枚、G2级19枚、G3级1枚,病灶大小为(2.5±1.7)cm(0.4~9.1 cm)。26枚病灶中,主胰管轻度扩张12枚(46.2%),中度扩张8枚(30.8%),显著扩张6枚(23.1%)。17枚(65.4%)病灶上游胰腺实质重度萎缩,6枚(23.1%)上游胰腺实质中度萎缩,1枚(3.8%)上游胰腺实质轻度萎缩,2枚(7.7%)未见上游胰腺实质萎缩。术前14枚(53.8%)病灶正确诊断为pNEN,8枚(30.8%)误诊为胰腺癌,2枚(7.7%)误诊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1枚(3.8%)误诊为胰腺浆液性囊腺瘤,1枚(3.8%)误诊为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误诊原因主要为病灶表现不典型、对疾病的不典型表现认识不足、影像细节观察不到位、未完整结合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判断等。结论 伴有胰管梗阻的pNEN有时与其他胰腺肿瘤的鉴别诊断存在难度,熟悉该病的不典型表现、细心观察影像细节,同时密切结合临床资料有助于减少误诊,提高该病的诊断准确率。

    • 罗哌卡因切口内浸润联合Wiltse入路在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中的应用效果

      2020, 41(10):1103-1108.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10.1103

      摘要 (1495) HTML (51) PDF 3.01 M (10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罗哌卡因切口内浸润联合Wiltse入路在腰椎多节段减压融合内固定术镇痛中的应用及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拟行腰椎后路多节段(≥2)单侧减压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的腰椎管狭窄症和(或)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0例,随机分为4组,每组30例。A组采用罗哌卡因切口内浸润联合Wiltse入路TLIF,B组采用罗哌卡因切口内浸润联合后正中入路TLIF,C组采用生理盐水切口内浸润联合Wiltse入路TLIF,D组采用生理盐水切口内浸润联合后正中入路TLIF。比较4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镇痛药用量,术前及术后6 h、1 d、3 d、7 d、1个月、3个月腰背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以及术前及术后3 d、7 d、1个月、3个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 4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手术节段、术前腰背部疼痛VAS评分、术前OD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C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镇痛药物用量均少于B、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6 h时A、B组VAS评分低于C、D组,术后3 d、7 d时A、C组VAS评分低于B、D组,术后3 d、3个月时A、C组ODI低于B、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罗哌卡因切口内浸润超前镇痛联合Wiltse入路应用于腰椎多节段减压融合内固定术镇痛效果显著,术后短期内腰背部疼痛减轻、功能恢复快,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康复。

    • 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分子生物学研究

      2020, 41(10):1109-1114.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10.1109

      摘要 (1899) HTML (120) PDF 3.03 M (12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医院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的分布特点、耐药性和分子生物学特征,为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防控CRKP院内传播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我院2019年1月至12月临床分离的非重复CRKP菌株,采用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和纸片扩散法(Kirby-Bauer法)进行细菌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采用WHONET 5.6软件对CRKP的检出率、标本来源、临床科室分布等进行统计分析。通过拉丝试验筛选高黏表型菌株,PCR检测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荚膜血清型和毒力基因。结果 共检出肺炎克雷伯菌532株,其中CRKP 140株(26.3%)。CRKP菌株主要分离自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66株,47.1%),其次为尿液(21株,15.0%)。临床科室分布主要为心血管外科ICU(47株,33.6%)、烧伤科ICU(18株,12.9%)和急诊科(18株,12.9%)。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显示CRKP除对替加环素敏感外,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在50%以上,其中对第1~4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均在85%以上,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率最高可达100.0%。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121株CRKP中检出101株(83.5%)携带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酶2(KPC-2)1种基因,7株(5.8%)携带苯唑西林酶48(OXA-48)1种基因,2株(1.7%)携带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1(NDM-1)1种基因,1株同时携带KPC-2NDM-1基因,1株同时携带KPC-2OXA-48基因,9株未检出目的耐药基因。15株(12.4%,15/121)CRKP拉丝试验阳性,其中13株为K64荚膜型,2株为K47荚膜型;14株检测到至少1种毒力基因。结论 我院CRKP临床分离率高,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以K64荚膜型高毒力CRKP为主,提示临床应进一步加强耐药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防止耐药菌株和高毒力菌株的传播和流行。

    • 2型大麻素受体通过抑制脊髓小胶质细胞活化减轻神经病理性疼痛小鼠痛觉过敏

      2020, 41(10):1115-1122.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10.1115

      摘要 (1672) HTML (66) PDF 4.39 M (12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脊髓2型大麻素受体(CB2R)与小胶质细胞活化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小鼠痛觉过敏的影响。方法 若干健康雄性C57/BL小鼠随机分为6组:假手术组、脊神经结扎(SNL)组、SNL+CB2R激动剂(AM1241)组、SNL+小胶质细胞抑制剂(米诺环素)组、SNL+CB2R小干扰RNA(siRNA)组(SNL+siRNA组)、SNL+CB2R小干扰RNA+小胶质细胞抑制剂组(SNL+siRNA+米诺环素组)。采用SNL方法建立神经病理性疼痛小鼠模型。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小鼠脊髓组织中CB2R和小胶质细胞活化特异蛋白钙离子结合调节因子1(IBA-1)的蛋白表达,Von Frey纤维丝测定小鼠机械性痛阈,免疫荧光观察脊髓背角IBA-1荧光定量表达,qRT-PCR测定小鼠脊髓透析液中炎性因子释放水平,电生理技术观察CB2R激动剂对脊髓背角自发性抑制性突触后电流(sIPSC)的影响。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SNL组小鼠脊髓组织中CB2R表达减少(P<0.012 5),痛阈降低(P<0.016 7),IBA-1荧光定量和蛋白表达均增高(P均<0.008 3),炎性因子TNF-αIL-1βIL-6 mRNA表达均增加(P均<0.008 3)。鞘内注射CB2R激动剂AM1241或小胶质细胞抑制剂米诺环素后,与SNL组相比,SNL+AM1241、SNL+米诺环素组小鼠的痛阈均升高(P均<0.008 3),IBA-1荧光定量和蛋白表达均降低(P均<0.008 3),TNF-αIL-1βIL-6 mRNA表达均减少(P均<0.008 3)。siRNA靶向干扰CB2R表达后,与SNL组相比,SNL+siRNA组小鼠的痛阈降低(P<0.008 3),IBA-1荧光定量和蛋白表达均增加(P均<0.008 3),TNF-αIL-1βIL-6 mRNA表达均增加(P均<0.008 3);而鞘内注射米诺环素逆转了siRNA靶向干扰CB2R表达导致的上述变化(P均<0.008 3)。AM1241体外干预能够增强小鼠脊髓背角sIPSC的频率和振幅,与干预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米诺环素持续处理抑制了AM1241对sIPSC的增强效应。结论 CB2R通过抑制脊髓小胶质细胞活化减轻神经炎症反应、增强抑制性电活动,减轻小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痛觉过敏。

    • 银杏二萜内酯对缺氧处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和血管生成的影响及机制

      2020, 41(10):1123-1128.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10.1123

      摘要 (1451) HTML (55) PDF 3.79 M (9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银杏二萜内酯对缺氧处理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凋亡和血管生成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方法 在低氧状态下培养HUVEC 24 h,然后分别以低剂量(6.25 mg/L)、高剂量(25.00 mg/L)银杏二萜内酯进行处理。采用MTT法检测细胞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 q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分别检测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凋亡相关基因[Bcl-2、Bcl-2相关X蛋白(Bax)]及血管生成相关基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TGF-β]的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 与正常氧培养组相比,低氧培养24 h后HUVEC的活性降低(P<0.05),细胞凋亡率增高(P<0.05),HIF-1α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增高(P均< 0.05)。低剂量及高剂量银杏二萜内酯处理组HUVEC活性、细胞迁移能力均高于低氧处理组(P均<0.05),细胞凋亡率均低于低氧处理组(P均<0.05);同时高剂量银杏二萜内酯处理组HUVEC活性、细胞迁移能力均高于低剂量组(P均<0.05),细胞凋亡率低于低剂量组(P<0.05)。低、高剂量银杏二萜内酯处理组细胞HIF-1α、Bax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低于低氧处理组,Bcl-2、VEGF、TGF-β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高于低氧处理组,并且这些基因的表达变化在高剂量组更明显。结论 银杏二萜内酯能通过调控HIF-1α及细胞凋亡、血管生成相关基因表达改善缺氧处理HUVEC的凋亡及血管生成能力,其可能成为缺氧性血管疾病的有效治疗药物。

    • 一种基于注意力机制的电子病历中药物词向量转化方法

      2020, 41(10):1129-1135.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10.1129

      摘要 (1355) HTML (117) PDF 3.53 M (9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提出一种基于注意力机制的药物词向量生成模型Drug2vec,对药物信息做向量化表示,并与Word2vec和Med2vec模型比较向量转化效果。方法 使用注意力机制捕获医疗实体对中心词的作用,提出Drug2vec模型,将非结构化电子病历中的医疗实体转化为向量。使用包含14 219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和963个药物实体的数据集测试Drug2vec模型生成词向量的效果,并且与广泛应用的语言概念空间向量转化模型Word2vec和Med2vec进行对比。结果 在SLE患者数据集中,Drug2vec模型产生的药物词向量准确度优于Word2vec和Med2vec模型。药物词向量相似度排序结果显示Drug2vec模型产生的向量结果符合临床医师的用药顺序。结论 Drug2vec模型可以更精确地利用周围实体修正中心药物实体,从而产生更准确的药物向量。

    • >综述
    • 肿瘤治疗相关心血管损伤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2020, 41(10):1136-1141.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10.1136

      摘要 (1437) HTML (75) PDF 3.12 M (14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许多接受化学治疗或放射治疗的肿瘤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明显增加。研究发现,肿瘤治疗引起心功能障碍及随后的心力衰竭主要由于血管毒性所致,而非心肌毒性。然而,并不是所有肿瘤治疗的血管毒性都可以用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解释。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已经发现心肌缺血可能是由于冠状动脉造影所不能看到的复杂血管网络结构或功能障碍所致,即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D)。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肿瘤治疗相关心血管损伤(CTRCD)和CMD存在许多共同的病理生理机制。本文从病理生理学角度阐述CTRCD与CMD的联系,为探索心血管疾病新的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提供思路。

    • 传染病暴发后不同时期各类人群的心理反应及启示

      2020, 41(10):1142-1147.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10.1142

      摘要 (1840) HTML (221) PDF 3.12 M (21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流行性传染病已成为社会公共卫生安全的重大威胁因素。本文回顾了既往研究结果,以传染病疫情发生后的时间为线索梳理了传染病大暴发对医护人员、患者和大众三类人群造成的心理影响,以及不良心理反应的危险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后的心理研究和疏导工作提供参考。传染病暴发后的心理研究启示我们,接下来应开展多中心、大规模的追踪调查,重视污名化和网络舆论的影响及疫情后积极心理品质的变化,在心理干预工作中要充分利用危险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的研究成果。

    • >海洋军事医学
    • 军队院校医学生坚韧性水平及其影响因素

      2020, 41(10):1148-1152.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10.1148

      摘要 (1952) HTML (39) PDF 2.85 M (12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调查军队院校医学生坚韧性水平,探索医学生坚韧性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中国成年人坚韧人格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对543名某军队院校医学生进行调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索军队院校医学生坚韧性的预测因素。结果 发放问卷543份,回收有效问卷504份,有效回收率为92.8%。军队院校医学生坚韧性总分为(72.91±13.03)分,条目均分为(2.70±0.48)分;其中韧性维度条目均分最高[(2.81±0.56)分],其次依次是控制[(2.70±0.51)分]、投入[(2.69±0.55)分]和挑战[(2.62±0.55)分]。参加课外活动频率(β=0.121,P=0.002)、自我效能(β=0.432,P<0.01)和朋友支持(β=0.170,P<0.01)是军队院校医学生坚韧性的预测因素,可解释军队院校医学生坚韧性27.5%的变异量。结论 军队院校医学生坚韧性水平有待提升。鼓励参加课外活动、提升自我效能、增加朋友支持等有助于提高军队院校医学生的坚韧性。

    • 特种作战人员战术区战伤镇痛现状分析

      2020, 41(10):1153-1156.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10.1153

      摘要 (1561) HTML (95) PDF 2.41 M (20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战术区战伤镇痛是整个战伤镇痛管理体系的开端,有效的战术区战伤镇痛对于部队战斗力的保持具有重大意义。特种作战人员作战任务复杂多样、作战单元规模小、伴随医疗保障有限,导致战创伤发生率极高,因此其战术区战伤镇痛需求特点显著。本文分析了特种作战人员战术区战伤镇痛的特点及现状,并对如何有效开展战术区战伤镇痛进行了探讨,为提高特种作战人员战斗力提供借鉴。

    • >短篇论著
    • 脑膜中静脉硬脑膜动静脉瘘9例与文献汇总分析

      2020, 41(10):1157-1162.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10.1157

      摘要 (1661) HTML (74) PDF 4.13 M (13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总结脑膜中静脉硬脑膜动静脉瘘(MMV-DAVF)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和治疗情况。方法 回顾性收集我院1999年1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9例MMV-DAVF患者资料,并利用数据库检索1960年1月1日至2020年8月30日中英文文献16篇共23例MMV-DAVF患者资料,汇总分析32例MMV-DAVF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治疗情况。结果 我院9例MMV-DAVF患者中,7例有明确的头部外伤史,头痛(5例)、颅内杂音(5例)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6例患者有CT检查资料,其中4例合并颅骨骨折,5例有颅内血肿。9例患者均经脑膜中静脉引流至邻近静脉窦或静脉丛,均行经脑膜中动脉入路注射Onyx-18胶血管内介入治疗,7例术后即刻瘘口完全栓塞,2例次全栓塞;4例患者完成术后半年随访,均未见DAVF复发和新发。综合文献报道和我院共32例患者资料,26例(81.2%)有明确的头部外伤史。16例(50.0%)表现为头痛,12例(37.5%)伴有颅内杂音。25例患者有CT检查资料,其中21例(84.0%)合并颅骨骨折,16例(64.0%)伴颅内血肿。20例(62.5%)患者接受经脑膜中动脉入路血管内介入治疗,16例(80.0%)术后即刻瘘口完全栓塞,其中7例有术后半年影像学随访资料,均未出现DAVF复发和新发。结论 MMV-DAVF发病率低,患者多有外伤史,常合并颅骨骨折和颅内血肿,经脑膜中动脉入路栓塞治疗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经尿道留置输尿管支架管和经皮肾穿刺造瘘术引流治疗上尿路结石伴感染的效果和时机

      2020, 41(10):1163-1168.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10.1163

      摘要 (1639) HTML (99) PDF 3.27 M (9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入院后不同时间段行经尿道留置输尿管支架管(D-J管)或经皮肾穿刺造瘘术(PCN)引流治疗上尿路结石伴感染的有效性和最佳引流时机。方法 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入院的104例上尿路结石伴感染患者,根据引流方式随机分为经尿道留置D-J管组(D-J管组)和PCN组,再根据患者入院至手术时间依次进入≤2 h、>2~12 h和>12~24 h亚组(两组3个亚组均依次入组24、18和10例)。分析患者术前及术后1~3 d的体温、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CRP、血清降钙素原、尿常规白细胞计数及术后体温恢复正常所需时间。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均未更改手术方式。术后1 d,两组各亚组患者尿常规白细胞计数均较术前增多(P均<0.05);D-J管组各亚组患者体温、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CRP、血清降钙素原均高于PCN组各亚组患者,尿常规白细胞计数低于PCN组各亚组患者(P均<0.05);两组患者中,>12~24 h亚组患者体温、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CRP、血清降钙素原、尿常规白细胞计数均高于≤2 h亚组和>2~12 h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2 d,PCN组各亚组患者体温、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CRP、血清降钙素原及尿常规白细胞计数均低于D-J管组患者(P均<0.05)。术后3 d,两组各亚组患者的体温、血常规白细胞计数、血常规中性粒细胞比例、CRP、血清降钙素原均基本降至正常,但>12~24 h亚组上述指标均高于≤2 h和>2~12 h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患者体温恢复正常方面,两组≤2 h与>2~12 h亚组患者体温恢复正常所需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D-J管组>12~24 h亚组患者体温恢复正常所需时间较PCN组患者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上尿路结石伴感染患者入院后12 h内行经尿道留置D-J管和PCN引流治疗均可获得较好疗效,但PCN术后感染控制效果更佳。

    • PRDM12FOXE1B3GAT2VIMSFRP2基因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甲基化水平

      2020, 41(10):1169-1174.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10.1169

      摘要 (1700) HTML (78) PDF 3.60 M (13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检测结直肠癌组织中PR结构域蛋白12(PRDM12)、叉头框E1(FOXE1)、β-1,3-葡糖醛转移酶2(B3GAT2)、波形蛋白(VIM)、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2(SFRP2)基因的甲基化水平,初步评估上述基因作为结直肠癌早期筛查标志物的潜力。方法 选取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31例接受手术切除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的石蜡切片标本,使用焦磷酸测序法检测癌组织和相应癌旁正常组织中PRDM12FOXE1B3GAT2VIMSFRP2-1SFRP2-2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水平。结果 31例结直肠癌患者癌组织中PRDM12FOXE1B3GAT2VIMSFRP2-1SFRP2-2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指数均高于相应癌旁正常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在31例结直肠癌患者中,PRDM12FOXE1B3GAT2VIMSFRP2-1SFRP2-2基因启动子高度甲基化率分别为87.1%(27/31)、90.3%(28/31)、80.6%(25/31)、77.4%(24/31)、74.2%(23/31)、64.5%(20/31);在18例早期(TNMⅠ~Ⅱ期)结直肠癌患者中,PRDM12FOXE1B3GAT2VIMSFRP2-1SFRP2-2基因启动子高度甲基化率分别为88.9%(16/18)、94.4%(17/18)、83.3%(15/18)、77.8%(14/18)、83.3%(15/18)、61.1%(11/18)。结论 PRDM12FOXE1基因在结直肠癌组织中出现异常甲基化,初步判断两者有潜力成为结直肠癌早期筛查的分子标志物。

    • >病例报告
    • 原发于腰骶椎旁滑膜肉瘤1例报告

      2020, 41(10):1175-1177.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10.1175

      摘要 (1477) HTML (60) PDF 2.62 M (13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重要通知
友情提醒: 近日发现论文正式见刊或网络首发后,有人冒充我刊编辑部名义给作者发邮件,要求添加微信,此系诈骗行为!可致电编辑部核实:021-81870792。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