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41(3):233-242.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3.0233
摘要:退变性脊柱侧凸常见于老年患者,通常合并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和骨质疏松等基础疾病,手术风险高、并发症多。加速康复外科(ERAS)要求综合考量患者的年龄、症状、体征、身体状况和骨质量等因素,以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案和围手术期干预措施,这对改善患者预后和康复十分重要。经全国多位脊柱外科专家多次讨论,在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下,针对退变性脊柱侧凸手术ERAS围手术期管理策略制定本共识意见,供临床工作参考和应用。
2020, 41(3):243-247.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3.0243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医疗健康领域成为其最重要、最有潜力的应用领域之一。脊柱畸形的诊治是脊柱外科领域的研究热点,人工智能在该疾病的筛查、诊断、手术规划与实施、预后、康复中逐渐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目前人工智能在脊柱畸形诊疗中的应用尚处于初步阶段,仍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就人工智能在脊柱畸形的筛查、诊断、手术规划及实施、预后、康复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2020, 41(3):248-253.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3.0248
摘要:目的 评估成人脊柱侧凸患者长时间步行前后整体和局部的矢状面影像学参数。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就诊的98例成人脊柱侧凸患者,根据行走前矢状面参数将患者分为两组:代偿组(行走前矢状面平衡,矢状面躯干偏移<40 mm且骨盆倾斜角>20°)和失代偿组(行走前矢状面失平衡,矢状面躯干偏移≥ 40 mm且骨盆倾斜角>20°)。步行15 min前后拍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脊柱矢状面参数,包括矢状面躯干偏移、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比较两组步行15 min前后脊柱矢状面参数,并对每组步行15 min前后矢状面躯干偏移变化值与其余矢状面参数变化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代偿组19例,其中女16例、男3例,平均年龄为(64.1±5.9)岁,BMI为(24.2±4.6)kg/m2;失代偿组79例,其中女67例、男12例,平均年龄为(66.7±7.2)岁,BMI为(24.9±5.1)kg/m2,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年龄、BM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步行前,代偿组患者腰椎前凸角大于失代偿组(Z=2.784,P=0.003),骨盆入射角-腰椎前凸角和矢状面躯干偏移均小于失代偿组(Z=1.953,P=0.028;Z=3.815,P<0.01);两组间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胸椎后凸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步行15 min后,两组间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腰椎前凸角、胸椎后凸角、骨盆入射角-腰椎前凸角、矢状面躯干偏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步行前比较,代偿组和失代偿组患者步行15 min后骶骨倾斜角、骨盆入射角-腰椎前凸角、矢状面躯干偏移均增大(代偿组Z=1.718、P=0.043,Z=2.198、P=0.015,Z=3.875、P<0.01;失代偿组Z=1.842、P=0.031,Z=1.943、P=0.021,Z=2.917、P=0.002),骨盆倾斜角和腰椎前凸角均减小(代偿组Z=1.639、P=0.047,Z=3.624、P<0.01;失代偿组Z=1.812、P=0.039,Z=3.893、P<0.01);失代偿组患者步行15 min后胸椎后凸角也较步行前增大(Z=2.287,P=0.012)。代偿组、失代偿组患者步行15 min前后矢状面躯干偏移变化值均与骨盆倾斜角变化值呈负相关(rs=-0.519、-0.625,P=0.024、0.001),与骶骨倾斜角变化值、腰椎前凸角变化值、骨盆入射角-腰椎前凸角变化值均呈正相关(代偿组rs=0.519、0.645、0.645,P均<0.05;失代偿组rs=0.625、0.407、0.407,P均<0.01)。结论 成人脊柱侧凸患者长时间行走后矢状面平衡的代偿机制逐渐减弱或消失,骨盆及脊柱伸肌肌群的疲劳可能是代偿机制消失的原因。对于初次就诊时矢状面躯干偏移<40 mm、骨盆倾斜角>20°的患者,建议在行走15 min后再次拍摄X线片重新评估是否存在潜在的矢状面失平衡。
2020, 41(3):254-258.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3.0254
摘要:目的 研究中国东部地区不同年龄阶段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差异及随年龄如何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8月于我院健康体检中心留存的311名无症状健康志愿者的资料,由2名外科医师收集人口统计学数据及脊柱骨盆矢状面影像学参数,包括年龄、性别、最大胸椎后凸角、最大腰椎前凸角、最大腰椎前凸角-最大胸椎后凸角、骶骨倾斜角、骨盆倾斜角、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与骶骨倾斜角比值、骨盆入射角-腰椎前凸角、矢状面躯干偏移、T1矢状面角度、T1骨盆角度及T1脊柱骨盆倾斜角。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年龄与矢状面参数的关系,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分析年龄与最大胸椎后凸角的关系。根据年龄将研究对象分为7组:<20岁、≥ 20且<30岁、≥ 30且<40岁、≥ 40且<50岁、≥ 50且<60岁、≥ 60且<70岁和≥ 70岁,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比较各年龄段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差异。结果 311名健康志愿者的最大胸椎后凸角(r=0.280,P<0.01)、最大腰椎前凸角-最大胸椎后凸角(r=-0.320,P<0.01)、骶骨倾斜角(r=-0.216,P<0.01)、骨盆倾斜角(r=0.237,P<0.01)、骨盆倾斜角与骶骨倾斜角比值(r=0.282,P<0.01)、矢状面躯干偏移(r=0.279,P<0.01)、T1矢状面角度(r=0.247,P<0.01)及T1骨盆角度(r=0.259,P<0.01)均与年龄相关,而最大腰椎前凸角、骨盆入射角、骨盆入射角-腰椎前凸角及T1脊柱骨盆倾斜角均与年龄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最大胸椎后凸角=0.175×年龄+28.233,年龄每增长10岁最大胸椎后凸角增加1.75°。<20岁、≥ 20且<30岁、≥ 30且<40岁、≥ 40且<50岁、≥ 50且<60岁、≥ 60且<70岁和≥ 70岁组人数分别为8、56、51、59、56、56、25名,最大胸椎后凸角、骨盆倾斜角、骨盆倾斜角与骶骨倾斜角比值、矢状面躯干偏移、T1矢状面角度及T1骨盆角度均随年龄增长而增大(P均<0.01),最大腰椎前凸角-最大胸椎后凸角、骶骨倾斜角则随年龄增长而减小(P<0.01、P<0.05)。结论 在中国东部地区无症状健康志愿者中,最大胸椎后凸角随年龄增长而增大(年龄每增长10岁最大胸椎后凸角增大1.75°)。
2020, 41(3):259-265.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3.0259
摘要:目的 采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法建立胸腰椎模型,比较保留椎弓根下壁截骨术及SRS-Schwab四级截骨术在前屈、后伸、旋转及侧弯时钉棒系统和椎体前缘内植物的应力及整体脊柱力的传导和分布。方法 利用CT数据建立正常男性脊柱T11~L3模型,以L1为拟手术椎体,建立SRS-Schwab四级截骨术式(A术式)、保留1/3椎弓根下壁截骨术式(B1术式)、保留1/2椎弓根下壁截骨术式(B2术式)三维有限元模型,采用钛笼支撑椎体前缘。比较A、B1、B2术式三维有限元模型在前屈、后伸、旋转、侧弯时的总应力、各椎间隙的活动度、各内植物的应力情况,以及钛笼植入区域、剩余椎体部分、椎体剩余附属结构及钉棒系统3个部分分别的应力情况。结果 在前屈、后伸、旋转和侧弯时,B2术式的总应力最小(205.6 MPa),其次为B1术式(207.0 MPa),A术式最大(217.0MPa)。3种术式间各椎间隙活动度情况相似。内植物应力分析结果显示,B2术式在前屈、后伸、旋转及侧弯活动时,前路钛笼植入区域和后路椎体剩余附属结构及钉棒系统的应力均最小,分别为22.2、187.7、105.8、141.6和75.4、168.4、75.9、214.8 MPa;A术式均最大,分别为27.3、241.8、133.4、188.0和97.5、216.4、98.5、243.0 MPa,均远小于钛合金的屈服应力和拉伸极限(分别为760、860 MPa)。结论 保留椎弓根下壁截骨术式(保留1/2椎弓根下壁)在减少手术节段应力方面具有优势,尤其是其可以减少内植物的应力,从而降低断钉断棒风险,但在保留椎间隙活动度方面与SRS-Schwab四级截骨术式相似。
徐锡明,孙璟川,王元,孙凯强,朱健,孔庆捷,郭永飞,史国栋,史建刚
2020, 41(3):266-271.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3.0266
摘要:目的 探讨脊柱均匀短缩脊髓轴性减压术(HSAD)对脊髓栓系综合征(TCS)合并脊柱侧凸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5年4月至2018年1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骨科因TCS合并脊柱侧凸行HSAD治疗的6例患者,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并发症等资料。并于术前、术后行尿动力学检查评估逼尿肌反射、括约肌功能、功能膀胱容量和最大尿流率。结果 男3例、女3例,年龄为7~23岁,平均年龄为(15.7±6.9)岁,平均随访时间为(28±9)个月。其中5例患者伴大小便失禁,3例伴足下垂,4例伴下肢肌力下降,1例存在腰痛,1例合并髋关节脱位。6例患者手术时间为180~320 min,平均(261±63)min;术中失血量为650~1 100 mL,平均(925±167)mL。1例腰痛患者术后腰痛症状完全缓解,4例伴下肢肌力下降患者术后下肢肌力均有改善。1例患者因术后未行尿动力学检查未予统计;其余5例患者于术前、术后均接受尿动力学检查,其中4例术前尿道外括约肌过动、1例失调,术后2例尿道外括约肌协调、1例改善、2例过动。术前、术后功能膀胱容量分别为195.0(127.5,233.5)mL、213.0(188.5,251.5)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P=0.70)。术前最大尿流率、残余尿量分别为7.3(1.4,10.3)mL/s、130(106,200)mL,与术后[10.3(5.6,16.2)mL/s、30(6,174)mL]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均=-2.0,P均=0.04)。5例患者术后膀胱逼尿肌肌力得到不同程度改善,最大尿流率增加,残余尿减少。结论 TCS合并脊柱侧凸可以通过HSAD一期手术治疗,该手术可同时缓解脊髓轴向张力、矫正脊柱畸形、恢复脊柱和脊髓的协调性。患者术后下肢症状和膀胱功能均得以有效改善,同时避免了脑脊液漏、出血多和神经功能恶化等并发症。
2020, 41(3):272-280.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3.0272
摘要:目的 基于不同手术治疗方式提出一种新的儿童L5峡部裂和滑脱分类方法,并探讨该分类方法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择2012年1月至2017年9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47例儿童L5峡部裂或滑脱患者。参照腰椎滑脱严重程度(Meyerding分级标准)、L5/S1椎间盘退变情况(Pfirrmann分级标准)、发育不良特征的风险程度(Mac-Thiong和Labelle提出的分类方法),将L5峡部裂和滑脱分为4型:Ⅰ型(采用椎弓根螺钉-U形棒系统行单纯峡部缺损修补,不进行节段融合)、Ⅱ型(单节段L5/S1融合型,需行后路L5/S1植骨融合内固定术)、Ⅲ型(双节段L4~S1融合型,采用椎弓根钉棒系统行L4~S1复位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Ⅳ型(L5~S2融合型,采用椎弓根螺钉系统行L5~S2复位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评估各型患者术前和术后腰椎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 Ⅰ型患者13例(男8例、女5例)、Ⅱ型14例(男6例、女8例)、Ⅲ型11例(男4例、女7例)、Ⅳ型9例(男3例、女6例),年龄分别为(14.6±2.1)、(15.7±2.4)、(13.2±2.3)、(14.6±3.2)岁,术后2年腰椎JOA评分和ODI均较术前改善[分别为(19.2±2.1)分vs(14.7±2.5)分和(16.1±1.8)% vs(56.2±1.7)%,(20.2±1.9)分vs(14.3±2.4)分和(14.7±1.7)% vs(54.8±1.8)%,(21.1±2.2)分vs(13.3±2.4)分和(13.7±2.2)% vs(55.7±2.4)%,(20.7±1.9)分vs(11.8±2.4)分和(12.9±1.7)% vs(52.5±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提出了一种新的儿童L5峡部裂和滑脱分类方法,该分类方法可以更好地指导治疗。椎弓根螺钉-U形棒系统在单纯L5峡部裂的治疗中更有优势,L5~S2融合更适用于伴有高发育不良风险的L5峡部裂和滑脱患者。
2020, 41(3):281-286.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3.0281
摘要:目的 探讨腰椎手术后典型引流管相关疼痛(TDRP)的发生情况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骨科收治的接受单节段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LIF)治疗的336例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引流管出肌点与L3、L4、L5、S1椎体平齐患者PLIF术后TDRP的发生情况及缓解方式。前瞻性选择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骨科收治的因腰椎退行性病变拟行单节段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的100例患者,随机选取患者一侧为L4组,另一侧为L5组:L4组引流管出肌点与L4椎体上缘平齐,L5组引流管出肌点与L5椎体下缘平齐,比较两组术后TDRP的发生情况及缓解方式、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切口敷料渗出和伤口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 PLIF术后发生TDRP(n=65)和不发生TDRP(n=271)的患者性别、年龄、BMI、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发热持续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前1 d、术后3 d、出院时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36例患者中,PLIF术后引流管出肌点与L3、L4、L5、S1椎体平齐者分别为63、94、110、69例,术后TDRP发生率分别为0、5.32%(5例)、29.09%(32例)、40.58%(28例);65例术后发生TDRP的患者中,4例(6.15%)在拔除引流管后疼痛即缓解,5例(7.69%)在拔除引流管后通过改变体位疼痛突然缓解,39例(60.00%)在拔除引流管后经热敷理疗疼痛明显缓解(一般在2个月内缓解),12例(18.46%)在拔除引流管后通过非甾体抗炎药治疗疼痛缓解,5例(7.69%)在拔除引流管后通过封闭治疗疼痛缓解。前瞻性研究中,L4组和L5组术后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第2天伤口渗出情况及伤口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L5组39例(39.00%)患者TLIF术后发生TDRP,发生率高于L4组(4例,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291,P<0.01);L5组和L4组分别有71.79%(28/39)和75.00%(3/4)患者的疼痛症状可以通过热敷理疗缓解,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8,P=0.893)。结论 腰椎手术后引流管出肌点在平L5椎体水平及以下的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术后TDRP的发生率较高,故建议腰椎术后引流管从L5椎体以上平面穿出。
2020, 41(3):287-291.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3.0287
摘要:目的 探讨胃癌根治术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接受胃癌根治术的1 580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记录患者的人口学信息、术前临床资料、手术相关信息、术后病理资料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并发症进行Clavien-Dindo分级。采用Pearson χ2检验评估胃癌根治术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 580例患者中134例(8.48%)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其中吻合口问题最常见(44例,2.78%),包括吻合口漏34例(2.15%)、吻合口出血7例(0.44%)、吻合口狭窄3例(0.19%),其次为胰漏27例(1.71%)和乳糜漏19例(1.20%)。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 Ⅲ a者17例(1.0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 70岁(P=0.012)、患有基础疾病(P<0.01)、术前预后营养指数<38(P=0.033)、切除范围(P=0.036)、吻合方式(P<0.01)、术中失血量≥ 300 mL(P<0.01)、淋巴结清扫数目<25个(P=0.026)均与胃癌患者围手术期发生并发症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有基础疾病(OR=1.964,95% CI:1.231~3.133,P=0.005)、术中失血量(OR=1.002,95% CI:1.001~1.003,P<0.01)是胃癌患者围手术期发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对于患有基础疾病、术中失血量较多的胃癌患者,术后需要密切关注围手术期的症状、体征,警惕并发症的发生。
2020, 41(3):292-297.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3.0292
摘要: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和皮肌炎(DM)诊断及疾病活动度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及长海医院风湿免疫科初次住院治疗的50例DM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选择同期31名健康体检者、26例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和27例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作为对照。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DM患者与健康对照、RA患者、AS患者NLR,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研究NLR与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的相关性。绘制ROC曲线评估NLR对DM的诊断效能,AUC的比较采用Z检验。采用配对Wilcoxon符号秩检验比较DM患者治疗前后NLR、CK、AST、ALT和LDH的变化。结果 DM、RA和AS患者NLR均高于健康对照(U=29.0、156.0、194.0,P均<0.01),DM患者NLR高于RA和AS患者(U=333.0、213.0,P均<0.01)。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DM患者的NLR与CK、LDH、AST、ALT、CRP和ESR均呈正相关(rs=0.540、0.288、0.440、0.498、0.304、0.311,P均<0.05)。NLR、LDH、CK、ALT、AST诊断DM的ROC AUC分别为0.981、0.954、0.931、0.913、0.867,最佳截断值分别为2.824、241.0 U/L、101.0 U/L、25.50 U/L、30.00 U/L,NLR诊断DM的ROC AUC高于ALT与AST(Z=2.05、2.67,P=0.040、0.008),其他各指标诊断DM的ROC AU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DM患者NLR与CK、AST、ALT和LDH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Z=3.28、4.68、4.62、2.12、4.44,P均<0.05)。结论 NLR可用于判断DM疾病活动度及严重程度,且对诊断及预测治疗反应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2020, 41(3):298-302.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3.0298
摘要:目的 评价基于耳大神经辅助定位的超声引导下颈浅神经丛阻滞用于锁骨手术的效果。方法 选择拟行锁骨手术患者,经超声和经皮电刺激确认耳大神经后,共100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超声引导组和耳大神经辅助定位组,每组50例。采用1%利多卡因和0.375%罗哌卡因混合液进行局部麻醉。常规超声引导组经常规穿刺点即胸锁乳突肌后缘(从锁骨头附着点至乳突最突出点)中点穿刺行神经阻滞;耳大神经辅助定位组穿刺前测量相关形态学数据,超声引导下经耳大神经穿刺点穿刺行神经阻滞。采用针刺法评估阻滞效果,记录相关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年龄、性别、BMI、手术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耳大神经辅助定位组患者引出耳大神经阳性反应的平均电刺激电流强度为(1.1±0.3)mA,从开始扫查至完成耳大神经穿刺点标记的平均时间为(30.5±8.2)s。耳大神经辅助定位组中有94.0%(47/50)的患者穿刺点与常规穿刺点重合或位于其尾侧,仅3例位于常规穿刺点头侧,两点平均相距(1.27±0.84)cm。耳大神经辅助定位组阻滞成功率高于常规超声引导组[98.0%(49/50)vs 78.0%(39/50),P<0.05],且耳大神经辅助定位组起效更快。两组患者术后均观察24 h,各有1例患者在阻滞后出现声音嘶哑,未出现其他不良反应或并发症。结论 基于耳大神经辅助定位的超声引导下颈浅神经丛阻滞具有起效快、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的优势。
2020, 41(3):303-306.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3.0303
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于2019年12月下旬被首次报道,随后在中国暴发流行。该病传染性强、病死率高,大众和医务人员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国内外学者已针对COVID-19患者心理健康展开研究,本文从心理卫生政策、心理干预措施、重点人群的心理健康3个方面对COVID-19相关心理健康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2020, 41(3):307-308.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3.0307
摘要: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传染性强,一线医务人员交叉感染的风险较高。我科在COVID-19疑似和确诊患者隔离病房中充分利用现有的医疗资源,如病床呼叫对讲系统、病房监控系统等,并尝试利用移动通讯、对讲机等通讯设备,极大地减少了职业暴露时间,缩短了医务人员与患者密切接触的时间,降低了院内感染风险,同时也减少了医疗防护用品的使用量,有效提高了诊疗效率。
2020, 41(3):309-314.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3.0309
摘要:血管内治疗是颅内破裂动脉瘤的重要治疗手段,然而较高的动脉瘤复发率和早期再出血率使其具有一定局限性。水凝胶弹簧圈是在传统的裸铂金弹簧圈的基础上进行水凝胶涂层修饰形成,可提高动脉瘤栓塞密度。多项随机对照试验证实水凝胶弹簧圈相较于裸铂金弹簧圈可降低动脉瘤复发率,但这些研究均基于所有状态的动脉瘤(包括破裂动脉瘤和未破裂动脉瘤),因此水凝胶弹簧圈是否可降低破裂动脉瘤复发率及早期再出血率目前尚无明确结论。本文对水凝胶弹簧圈治疗急性期颅内破裂动脉瘤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张艳达,隋汝杰,赵健,张如岗,贺治青,杨本钊,袁帅,梁春,吴宗贵
2020, 41(3):315-320.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3.0315
摘要: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严重影响着人类健康,因心绞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中非阻塞性冠心病较为常见。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可能与非阻塞性冠心病患者心绞痛的发生密切相关,然而微血管性心绞痛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关系尚不明确。本文就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主要危险因素(如糖尿病、炎症反应、衰老、性别等)、发病机制(内皮细胞功能紊乱、平滑肌细胞功能障碍等)和治疗手段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020, 41(3):321-324.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3.0321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舰艇被多次命中的特点,对水面舰艇承受打击的能力进行量化,建立了合理的命中概率数学模型;将随机过程中的马尔可夫链应用于舰艇被多次命中的减员评估,并通过示例计算出舰艇被多次命中下的减员状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水面舰艇作战减员评估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
2020, 41(3):325-329.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3.0325
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MRI高分辨率T2加权图像的影像组学主成分分析(PCA)法对直肠癌新辅助放射化学治疗效果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我院因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接受新辅助放射化学治疗后行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的80例患者资料,男60例、女20例,年龄为28~74岁,平均年龄为(56.2±9.9)岁。患者行新辅助放射化学治疗前接受3.0 T MRI检查,在高分辨率T2加权图像上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再采用PCA法进行特征值降维,使用降维后的特征与病理完全缓解(pCR)标签建立logistic回归分类器模型,将样本随机分为训练集与测试集进行机器学习,分别绘制ROC曲线并计算AUC及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结果 MRI高分辨率T2加权图像共提取到1 409个影像组学特征,PCA法重新组合并选取了前5个最能代表整个影像组学特征矩阵的新特征,分别能代表整个影像组学特征矩阵中9.926 016 67×10-1、4.854 545 00×10-3、2.509 013 91×10-3、2.489 032 30×10-5、7.372 984 50×10-6的信息。Logistic回归分类器模型交叉验证测试集的平均AUC为0.761(95% CI:0.694~0.828),灵敏度为90.3%,特异度为40.0%,准确度为79.0%。结论 基于MRI高分辨率T2加权影像组学PCA法对直肠癌新辅助放射化学治疗的疗效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2020, 41(3):330-333.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3.0330
摘要:目的 探讨双蒂皮瓣在复杂软组织缺损创面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烧创伤外科对92例因肿瘤、创伤等因素导致软组织缺损的患者行双蒂皮瓣移植术,观察并记录病因、缺损部位、双蒂皮瓣的长宽比和覆盖创面的面积、供瓣区的处置方式、血管穿支的保留情况、双蒂皮瓣的成活情况、供瓣区是否需要二次手术等。结果 92例患者中,引起缺损的原因包括肿瘤切除术后49例、外伤36例(骨外露17例、内固定外露12例、肌腱外露7例)、其他原因7例(压疮5例、电烧伤2例)。软组织缺损部位依次为小腿(28例)、踝(16例)、大腿(14例)、躯干(12例)、上肢(11例)、臀部(6例)、足(5例)。双蒂皮瓣的长宽比为1.2~2.8,平均覆盖创面面积为(16.55±4.83)cm×(9.88±4.20)cm。供瓣区的处置方式包括直接缝合43例、延迟缝合26例、植皮23例。9例因皮瓣转移跨度、面积或长宽比较大,在分离时保留部分肌皮血管穿支。术后21 d时,89例皮瓣完全成活,3例皮瓣边缘少许坏死,祛除坏死部分后拉拢缝合。9例供瓣区存在残余创面,行二次植皮手术。结论 双蒂皮瓣具有操作简便、存活可靠、创伤较少、部分供瓣区能直接或延迟缝合的优势,在肿瘤、创伤等复杂软组织缺损创面的修复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2020, 41(3):334-338.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3.0334
摘要:目的 建立一种方便、可靠、灵敏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法,测定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血浆中华法林的含量。方法 在Agilent G6410A正离子检测模式下,以尼群地平为内标,色谱柱选择AgilentPoroshell 120 Phenyl Hexyl column(2.1 mm×50 mm,2.7 μm),流动相A(0.2%甲酸+1%乙腈水溶液):B(0.2%甲酸乙腈溶液)=60:40(体积比);流速为0.3 mL/min;进样量为10 μL;柱温为25℃;每个样品的分析周期为4 min。用于定量分析的检测离子为:华法林质荷比(m/z)309→163,尼群地平m/z 361.2→315.1。结果 游离华法林的线性范围为5~500 ng/mL,总华法林的线性范围为50~5 000 ng/mL,其相关系数r均>0.990;最低定量限相对标准偏差(RSD)均<15%;日内、日间RSD均<15%;蛋白沉淀法对游离华法林和总华法林的提取回收率分别为78.34%~91.59%和87.33%~89.99%,基质效应为87.50%~104.87%,符合生物样品的检测要求。结论 本实验所建立的LC-MS/MS法可以用于测定游离及总华法林的含量,为临床个体化用药提供参考。
2020, 41(3):339-341.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3.0339
摘要:目的 汉化军人心理求助障碍(Perceived Barriers to Seeking Mental Health Services)量表,分析其在测评海军官兵心理求助障碍的信度和效度。方法 通过翻译-回译-调适,形成汉化版军人心理求助障碍量表,并对659名海军官兵进行测评,分析量表的信效度。结果 回收有效问卷654份,有效问卷率为99.24%。文化调适时合并2个条目,探索性因子分析共提取3个公因子,分别是消极态度、污名和组织障碍。删除"我去心理咨询让我感觉很尴尬"和"接受心理咨询会被看作软弱"2个条目。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χ2=233.058 8,良性适配指标(GFI)=0.809 4,渐进残差均方和平方根(RMSEA)=0.167 5,残差均方和平方根(RMR)=0.101 3,标准化残差均方和平方根(SRMR)=0.084 3,标准适配指数(NFI)=0.738 6,比较适配指数(CFI)=0.773 1,拟合指标尚可。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 α系数为0.865,提取的3个公因子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0.706、0.818和0.869。结论 汉化版军人心理求助障碍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分析认为模型适配度尚可,需进一步扩大样本并修订完善。
2020, 41(3):342-344.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3.0342
摘要: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Pseudohypoparathyroidism,PHP)是指一组以低钙、高磷和甲状旁腺激素(PTH)抵抗为特征的显性/隐性遗传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低钙性抽搐,常伴有语言及体格发育迟缓和Albright 遗传性骨营养不良症,给予补钙后症状可缓解。此病临床少见,多以手足抽搐就诊,常导致误诊及漏诊。本文主要对PHP的鉴别诊断、治疗等方面展开讨论,旨在通过这一典型的病例报道,提高广大临床工作者对此病的认识。
2020, 41(3):345-348.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3.0345
摘要:肝脏门静脉瘤比较少见,并发于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的假性门静脉瘤更为少见。当依据患者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检查将假性门静脉瘤误判为术后胆囊窝脓肿时,临床上极易作出对“脓肿”实施穿刺引流的治疗决策,此举陡增穿刺出血风险。本文报道1例因此情形行发生出血时的成功抢救经验,并对该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形成假性门静脉瘤的可能机制、假性门静脉瘤超声影像和核磁共振成像误诊的原因进行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