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第41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目录
    • 目录

      2020, 41(4):0-0.

      摘要 (870) HTML (0) PDF 1.56 M (9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中青年学者论坛
    • 军事睡眠研究与实践

      2020, 41(4):349-358.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4.0349

      摘要 (1935) HTML (353) PDF 3.93 M (21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睡眠障碍在军人中普遍存在,且历来受到各国军队的普遍重视。军人睡眠障碍原因多样,与军事活动本身、物理因素及军队文化均有一定关系。睡眠障碍会影响军人的体能、认知功能和战斗力。目前人们对军人睡眠问题的表现已经有所了解,随着研究的日益深入,提出了一些干预军人睡眠的方法。在睡眠不足情况下维持军人战斗力的干预方法主要包括小睡、睡眠储备、兴奋剂或药物干预等。部分国家的军队已建立了维护军人睡眠健康的规章制度,涉及预防措施、医疗服务、初期培训和军事任务活动等。我军也应加强军事睡眠领域的研究并从制度层面对军人的睡眠行为加以规范,以更好地应对未来战争的挑战。

    • >专题报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Ⅰ)
    •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假病毒的制备及验证

      2020, 41(4):359-364.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4.0359

      摘要 (1903) HTML (754) PDF 3.68 M (17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建立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假病毒(SARS-CoV-2 pps)的制备方法。方法 设计、合成序列优化的SARS-CoV-2刺突蛋白(S)基因,构建表达质粒,转染293T细胞,用免疫荧光检测S蛋白的表达;将该质粒与基于慢病毒基因骨架的含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GFP)报告基因的假病毒包装质粒共转染293T细胞,收集细胞培养上清,感染Vero E6和Huh7细胞,观察细胞内EGFP的表达;将制备的SARS-CoV-2 pps感染Vero E6细胞,检测膜融合抑制剂氯喹和盐酸阿比朵尔、SARS-CoV-2 S1蛋白单克隆抗体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恢复期血清对假病毒感染性的影响。结果 构建的SARS-CoV-2 S质粒转染的293T细胞可与S1蛋白单克隆抗体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恢复期血清反应。SARS-CoV-2 S质粒与HIV假病毒包装质粒共转染293T细胞的上清加入Vero E6细胞和Huh7细胞36 h和72 h后可分别观察到细胞内表达的EGFP,EGFP阳性的Huh7细胞数量明显多于Vero E6细胞。2种膜融合抑制剂、1株人源S1单克隆抗体及2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恢复期血清均可有效抑制SARS-CoV-2 pps对Vero E6细胞的感染(P均<0.01)。结论 成功制备了SARS-CoV-2 pps,其可用于后续抗SARS-CoV-2药物筛选与疫苗评价。

    • 上海2株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的分离与鉴定

      2020, 41(4):365-370.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4.0365

      摘要 (2604) HTML (153) PDF 4.08 M (13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鼻/咽拭子样本中分离、培养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方法 将来自上海市COVID-19患者的3份鼻/咽拭子样本以TPCK胰酶处理,然后接种Vero E6细胞;待大部分细胞出现明显病变时,取细胞培养上清用qRT-PCR法检测病毒核酸,并用反转录PCR扩增病毒受体结合区(RBD)基因片段;将病毒扩增培养后感染接种于96孔板中的Vero E6细胞,观察细胞病变效应,并用免疫荧光法检测病毒蛋白。结果 2份COVID-19患者鼻/咽拭子样本接种的Vero E6细胞出现明显细胞病变效应,细胞培养上清中检测出新复制产生的SARS-CoV-2核酸,扩增出的RBD序列与早期分离出的SARS-CoV-2相应序列完全一致;病毒感染的Vero E6细胞病变迅速,并能与SARS-CoV-2核衣壳蛋白(N蛋白)单克隆抗体、刺突蛋白(S蛋白)单克隆抗体及COVID-19患者恢复期血清发生反应。结论 从2份COVID-19患者鼻/咽拭子样本中成功分离出SARS-CoV-2,为后续开展SARS-CoV-2感染与致病机制研究、防治药物与疫苗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 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早期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2020, 41(4):371-377.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4.0371

      摘要 (1583) HTML (75) PDF 2.86 M (13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影响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早期治疗效果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月在湖北省武汉市汉口医院住院的71例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核酸检测阳性的重型COVID-19患者资料。收集患者入院早期生命体征、临床表现、静息状态下脉搏氧饱和度、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生物化学、电解质、超敏肌钙蛋白T、凝血功能、脑钠肽前体、肺部CT表现、序贯器官功能衰竭评分(SOFA),以及治疗方式和早期治疗转归等资料。根据治疗2周后的治疗效果分为临床改善组和临床进展组,比较两组患者各项指标的差异,分析影响早期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结果 临床缓解组患者43例,经治疗后均转为普通型;临床进展组患者28例,10例死亡,15例进展至危重型,3例治疗后无明显改善。两组患者发病前均存在武汉疫区居住史。临床进展组患者中吸烟者所占比例(75.0%,21/28)高于临床缓解组患者(46.5%,2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与临床缓解组患者相比,临床进展组患者淋巴细胞计数[0.80(0.70,0.90)×109/L vs 0.70(0.60,0.70)×109/L]、血小板计数[222(174,310)×109/L vs 193(152,232)×109/L]、纤维蛋白原水平[4.22(3.71,4.80)g/L vs 3.81(2.96,4.38)g/L]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常见临床症状、生命体征、静息状态下脉搏氧饱和度、其余实验室检查指标、SOFA评分、治疗方式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OR=4.88,95% CI 1.33~25.00,P=0.020)、白细胞计数≤3.5×109/L(OR=10.00,95% CI 1.47~100.00,P=0.008)、淋巴细胞计数<0.1×109/L(OR=16.67,95% CI 3.33~100.00,P<0.001)是影响患者早期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结论 有吸烟史、白细胞计数≤3.5×109/L及淋巴细胞计数<0.1×109/L的重型COVID-19患者早期治疗效果不佳的风险较高,建议临床上对有上述危险因素的重型COVID-19患者进行重点诊疗,及早采取有效治疗措施进行干预,以改善预后。

    • 6例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2020, 41(4):378-382.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4.0378

      摘要 (2180) HTML (71) PDF 2.49 M (11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确诊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流行病学特征,探讨该病早期识别与诊断的方法与经验。方法 归纳截至2020年2月12日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感染科6例确诊COVID-19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总结其特点与规律。结果 6例确诊COVID-19患者中男5例,女1例。青年患者2例,年龄分别为28、29岁;中老年患者4例,年龄分别为45、62、71、75岁。6例患者起病前均有明确的流行病学接触史,其中2例为家庭聚集性病例。临床表现均以发热和呼吸道症状为主,临床分型均为普通型。6例患者经上海市杨浦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核酸检测均为阳性,实验室检查提示白细胞计数5例正常,1例略降低;淋巴细胞计数3例减少,3例正常。未见其他呼吸道病原体感染证据。6例患者CT检查结果均具有磨玻璃样或双侧斑片状影等典型病毒性肺炎特征。结论 COVID-19传染性很强,人群普遍易感,尽早识别感染者并隔离传染源是防止病毒传播的重要手段。流行病学史仍然是COVID-19诊断的重中之重,CT联合病毒PCR核酸检测是确诊COVID-19的有效方法。

    • 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门诊独立单元运行模式及其作用

      2020, 41(4):383-387.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4.0383

      摘要 (1580) HTML (61) PDF 2.50 M (11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期间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门诊独立单元运行的模式及其作用。方法 自2020年1月31日(春节假期结束后)开始,我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门诊采取独立单元运行模式。分别选择2020年1月13日至23日(春节假期前10个工作日)及2020年1月31日至2月12日(春节假期后10个工作日)于我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门诊就诊的患者5 377例和702例,同时选择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门诊独立单元运行前和运行后均工作在该门诊的医护人员10名。比较门诊独立单位运行前和运行后的就诊人数、接诊具有COVID-19流行病学史的患者人数等医疗指标,患者空间密度和医护人员防护情况等感染控制指标,以及医护人员的焦虑倾向等心理状态指标。结果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门诊独立单元运行前即春节假期前10 d门诊量为5 377例,同比增长15.31%(2019年同时期为4 663例);春节假期后10 d的门诊量为702例,较春节假期前10 d减少86.94%,同比下降83.43%(2019年同时期为4 236例)。独立单元运行前和运行后分别接诊具有COVID-19流行病学史的患者25例和0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6,P>0.05)。门诊患者候诊时间由独立单元运行前的(178.33±36.24)min缩短至运行后的(8.50±3.59)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18,P<0.01)。独立单元运行前和运行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的总比例分别为46.61%(2 506/5 377)和34.90%(245/7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9,P<0.01);独立单元运行后咳嗽原因待查患者比例[2.42%(17/702)]较运行前[5.41%(291/5 377)]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4,P<0.01);独立单元运行前和运行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所占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独立单元运行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配药、支气管哮喘配药总比例为29.34%(206/702),较运行前[15.23%(819/5 377)]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23,P<0.01)。诊疗区患者人数密度由独立单元运行前的(1.85±0.35)/m2下降至运行后的(0.31±0.08)/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52,P<0.01)。独立单元运行前、运行后医护人员手部卫生规范、戴口罩规范、戴工作帽者分别为7、7、5人和10、10、10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医护人员焦虑评分由独立单元运行前的(38.33±2.79)分下降为运行后的(33.61±2.3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7,P<0.01)。独立单元运行后医护人员对防护措施的满意度较运行前提高(9人vs 4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00,P=0.03)。结论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门诊独立单元运行模式是COVID-19疫情暴发期间门诊工作的一种可行的优化模式,具有满足门诊患者需求、缩短就诊流程、加强医护人员职业防护的优势,有助于降低交叉感染、提高医院感染控制水平。

    • 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三级综合性医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防护现状调查分析

      2020, 41(4):388-394.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4.0388

      摘要 (1370) HTML (74) PDF 3.05 M (12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下不同级别医院的感染防护现况,为职业感染防护提供策略和建议。方法 选取不同级别医院的一线医师,于2020年3月2日至9日通过微信平台进行网络调研。通过问卷星调研平台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线医师基本信息、防护知识内容、抗击疫情工作环境、医用防护用品管理和防护措施实施情况等。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966份,由上海市15个区9所三级综合性医院、4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线医师填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线医师的COVID-19疫情相关知识培训率高于三级综合性医院[90.45%(644/712)vs 79.53%(202/254),χ2=20.528,P=0.001],根据COVID-19相关内容识别相应类别患者(χ2=27.108,P=0.009)、手部卫生消毒和防护服穿脱(χ2=22.666,P=0.001)及正确处理医疗废弃物(χ2=74.251,P=0.001)等的掌握程度均优于三级综合性医院。COVID-19防护措施执行过程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线医师能够严格按需、按防护强度更换一次性防护服的比例[31.74%(226/712)]高于三级综合性医院[25.20%(64/2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229,P=0.00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三级综合性医院一线医师在正确实施患者的标本采集、防护面罩更换频率、疫情期间每周在院工作时长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在本次COVID-19疫情防护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起到了重要的网底作用。部分防护措施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三级综合性医院之间有所不同,需进一步完善降低医疗机构COVID-19职业感染风险的合理措施。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中医证候756例分析

      2020, 41(4):395-399.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4.0395

      摘要 (1655) HTML (297) PDF 2.52 M (12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中医辨治规律,为指导中医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采取横断面调查方法,对756例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在院COVID-19患者进行中医四诊信息收集和中医辨证,分析其证候特点,并与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分型等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756例患者中,寒湿郁肺证101例(13.4%),湿热蕴肺证239例(31.6%),疫毒闭肺证18例(2.4%),肺脾气虚证195例(25.8%),气阴两虚证203例(26.9%);其中位病程依次为寒湿郁肺证(21 d) < 湿热蕴肺证(22 d) < 疫毒闭肺证(27 d) < 脾肺气虚证(33 d) < 气阴两虚证(36 d)。证候分布在不同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5岁患者中湿热蕴肺证的比例低于≤ 65岁患者[22.4%(69/308)vs 37.9%(170/448)],肺脾气虚证[30.2%(93/308)vs 22.8%(102/448)]和气阴两虚证[34.1%(105/308)vs 21.9%(98/448)]则正好相反(P<0.01)。证候分布与COVID-19病情分型和病程有关(P=0.01,P<0.01),寒湿郁肺证在病情轻者(轻型+普通型)[14.1%(86/612)]中相对多见,疫毒闭肺证在病情较重者(重型+危重型)[6.2%(9/144)]中相对多见;寒湿郁肺证在疾病早期[26.2%(28/107)]常见,湿热蕴肺证在早期[43.9%(47/107)]、中期[42.0%(116/276)]均较常见,肺脾气虚证和气阴两虚证在中期、后期占比较高[中期21.7%(60/276)、18.1%(50/276),后期31.1%(116/373)、38.1%(142/373)]。结论 COVID-19患者证候偏热偏实,随病程进展因实致虚,其证候与患者年龄、病情分型和病程有关。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医院感染防控的挑战与对策

      2020, 41(4):400-405.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4.0400

      摘要 (2029) HTML (287) PDF 2.98 M (13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于2019年12月被报道,2020年3月11日(当地时间),WHO宣布COVID-19疫情已具有全球大流行的特征。阻止COVID-19在医疗机构内发生院内感染是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从而消灭疫情的关键环节之一。本文通过分析当前COVID-19院内感染防控的挑战和问题,分别从人员、硬件和流程管理3个方面入手,提出相应有针对性的感染防控对策,以期更好地应对COVID-19大流行的挑战,保护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免遭职业伤害,尽早控制疫情。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中病原携带所带来的压力和挑战

      2020, 41(4):406-408.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4.0406

      摘要 (1669) HTML (99) PDF 1.72 M (18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已经形成了大流行,目前我国疫情虽然得到了有效控制,但防控仍然面临巨大的压力。作为潜在的传染源,健康携带者及潜伏期携带者在疫情蔓延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开展高质量的流行病学调查、特定人群病毒核酸检测,对COVID-19病例发生较为频繁的地点开展小规模的筛查工作,以及加强对不同聚集性疫情调查之间的横向交流等措施,对于聚集性疫情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明确COVID-19的感染谱、传染期、是否存在恢复期携带者、院内感染问题及潜伏期的长短,将有助于在今后防控工作中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核医学影像检查的患者感染风险分层及防控管理

      2020, 41(4):409-413.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4.0409

      摘要 (1789) HTML (176) PDF 2.58 M (12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由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高传播性和隐匿性,核医学影像检查的流程与管理需要根据就诊患者被感染的风险程度进行相应的安排及防控管理。本文根据核医学影像检查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流行病学史进行感染风险程度分层,针对核医学影像检查的特点提出相应的防控建议。核医学检查前需要关注的是甄别出处于潜伏期的感染者或可疑病毒携带者,将就诊患者划分为普通患者组、潜在风险组、较高风险组和疑似COVID-19组,根据感染风险程度从低到高安排检查,并采取相应等级的个人防护、场所及设备消毒等措施。根据患者的感染风险程度分层进行相应的检查安排及防控管理,有助于避免就诊者交叉感染,保障工作人员的安全,满足临床需求。

    • 超声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中的应用

      2020, 41(4):414-419.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4.0414

      摘要 (1617) HTML (80) PDF 2.99 M (19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传播速度快,感染率高,疫情已构成全球大流行。超声设备具有便携、方便消毒、检查模式多样等优点,可应用于COVID-19的辅助诊断、病情监测及治疗评估,为诊治决策的调整提供指导。超声专家还可通过智能化超声装备在4G/5G网络支持下进行超声远程会诊,通过异地操作超声机器人机械臂完成实时扫查,有效缓解隔离区超声医师不足的问题,降低感染风险。目前,超声是唯一能进入隔离区对COVID-19患者进行床旁检查的可视化影像设备。本文分析了超声技术在COVID-19所致肺部损伤及全身多脏器病变检查诊断、病情监测、治疗评估中的应用价值,并就远程超声、超声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探讨。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新型综合军人心理应激救援保障模式的应用

      2020, 41(4):420-423.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4.0420

      摘要 (1782) HTML (86) PDF 2.10 M (11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致一线救护人员和广大群众产生恐慌、焦虑情绪等应激反应,疫情下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我们采用“前线+后方、线上+线下、一线心理筛查访谈+后方团队干预疏导、心理咨询+精神科用药、心理咨询师+网络工程师”的新型综合军人心理应激救援保障模式,对军队支援武汉的医护人员和救援人员进行心理干预和心理辅导。新型综合军人心理应激救援保障模式发挥了较高的效能,降低了救援保障投入,减少了心理救援人员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风险,值得在应激救援过程中推广应用。

    • >论著
    • 穿透素3对转化生长因子β1诱导的眼眶成纤维细胞纤维化的影响

      2020, 41(4):424-428.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4.0424

      摘要 (1741) HTML (81) PDF 0.00 Byte (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索穿透素3(PTX3)对TGF-β诱导的眼眶成纤维细胞(OF)纤维化的作用。方法 以体外培养的甲状腺相关眼病(TAO)患者来源及健康来源OF为研究对象,在培养液中加入人重组PTX3(rhPTX3)蛋白(1 μg/mL)及重组TGF-β1(10 ng/mL)进行刺激,刺激完成后选择特异性抗体标记细胞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通过免疫荧光显微镜观察OF的纤维化程度变化。给予细胞相同的刺激,刺激后通过qRT-PCR检测细胞中α-SMA、Ⅰ型胶原蛋白α1(ColIα1)、IL-6 mRNA表达量的变化。结果 TGF-β1可诱导两组OF中α-SMA蛋白表达量增加,细胞呈现纤维化改变,而rhPTX3对该效应未见明显抑制作用。TAO患者来源OF的纤维化效应较健康来源OF无明显差异。TGF-β1可诱导OF纤维化相关蛋白(α-SMA、ColIα1、IL-6)mRNA表达上调。rhPTX3对OF中α-SMA mRNA的表达无明显诱导作用,但共刺激时可增强TGF-β1对α-SMA mRNA的上调效应。rhPTX3可上调ColIα1IL-6 mRNA的表达,共刺激时可增强TGF-β1对IL-6 mRNA的诱导上调,但对ColIα1 mRNA的上调未见明显影响。结论 rhPTX3对TGF-β1诱导的OF纤维化过程具有潜在的促进作用,说明PTX3可能参与了TAO患者后期视物重影的发病过程,并发挥了正向作用。

    • 新型二硫代二丙酰胺类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其血管内皮细胞保护活性

      2020, 41(4):429-432.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4.0429

      摘要 (1626) HTML (68) PDF 2.27 M (12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以卡托普利为先导化合物,设计合成一类新型二硫代二丙酰胺类衍生物,并考察其血管内皮细胞保护活性。方法 保留先导物卡托普利结构上的巯基丙酰胺骨架和侧链甲基,对脯氨酸片段进行结构改造并进行二聚化,设计合成了5个二硫代二丙酰胺类衍生物。以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为实验细胞株,利用400 μmol/L过氧化氢溶液刺激3 h建立氧化诱导损伤细胞模型,以卡托普利为阳性对照药测试目标化合物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活性。结果 所有目标化合物结构均通过核磁共振波谱(1HNMR、13CNMR)和电喷雾电离质谱法(ESI-MS)确证。初步的血管内皮细胞保护活性测试结果表明,除化合物4c外4个目标化合物均具有不同程度的血管内皮细胞保护活性,其中化合物4e即3,3’-二硫(N-([1,1’-联苯]-3-基甲基)-2-甲基丙酰胺)活性最优。结论 将卡托普利分子结构上的脯氨酸替换为4-甲基苄胺及4-叔丁基苄胺等相对较大的疏水性片段并进行二聚化,能显著改善其血管内皮细胞保护活性。

    • >综述
    • 人工智能医学影像技术在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分级中的应用

      2020, 41(4):433-438.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4.0433

      摘要 (1669) HTML (208) PDF 2.55 M (12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是一组临床表现多变的、具有显著异质性和复杂性的肿瘤,发病率低,具有恶性潜能。它的组织学分级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若能在手术前评估患者的病理分级,将有助于治疗策略的选择和预后评估。随着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以深度学习、影像组学、纹理分析技术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精准影像分析技术可对图像表征信息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和阐释,这些图像表征信息与病理分级具有相关性。本文针对人工智能医学影像技术在神经内分泌肿瘤分级中的应用现状和进展作一综述。

    • 持续性姿势感知性眩晕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

      2020, 41(4):439-443.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4.0439

      摘要 (1612) HTML (249) PDF 2.27 M (18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持续性姿势感知性眩晕(PPPD)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头晕类型之一,具有与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密切相关和视觉依赖2个临床特点,但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缺乏客观检查手段,极易误诊。近年来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为进一步探究PPPD的病理生理机制提供了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分析近年PPPD患者静息态、任务态及结构功能磁共振成像的研究进展,发现PPPD的2个临床特点可能与相关脑区结构或功能变化有关,这为PPPD的诊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 低强度体外冲击波疗法激活精原干细胞在无精症中的应用展望

      2020, 41(4):444-448.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4.0444

      摘要 (1381) HTML (87) PDF 2.28 M (14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低强度体外冲击波疗法(LI-ESWT)作为物理医学的一个代表具有多疾病、多方向的应用潜力,近年研究显示LI-ESWT可以招募、激活内源性干细胞。用LI-ESWT激活精原干细胞可给原发性非梗阻性无精症和医源性无精症患者的治疗带来新突破。本文拟对LI-ESWT激活精原干细胞治疗无精症的应用进行展望。

    • >海洋军事医学
    • 海军士兵社交焦虑感对军营生活中人际交往信息加工的影响

      2020, 41(4):449-454.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4.0449

      摘要 (1689) HTML (70) PDF 2.85 M (11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索海军士兵的社交焦虑情绪对其军营生活中人际交往信息加工的影响。方法 整群随机抽取海军士兵74名。使用人际交往焦虑量表评估海军士兵社交焦虑情绪,用E-prime的行为学实验测试人际交往信息加工特点,运用相关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变量间的关系。结果 社交焦虑与解释偏差和顺从性均呈负相关(P<0.01,P<0.05),说明高水平社交焦虑的海军士兵消极解释偏差倾向更强、顺从性更差。中介效应Sobel检验结果显示,解释偏差能够通过社交焦虑间接影响海军士兵的顺从性(z=2.75 > 1.96)。结论 海军士兵社交焦虑对其社交信息加工有影响,且在消极解释偏差导致的低顺从性行为过程中有一定的中介作用。高水平社交焦虑的海军士兵在消极解释偏差的影响下表现出低顺从性及其他不适应军营集体生活的行为。未来可通过解释偏差矫正训练帮助官兵减少社交焦虑,增加其对部队的归属感,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军营生活。

    • >短篇论著
    • 2009―2018年强直性脊柱炎研究现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2020, 41(4):455-460.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4.0455

      摘要 (2008) HTML (146) PDF 2.64 M (12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强直性脊柱炎(AS)的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检索AS相关文献,使用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提取分析数据,收入论著和综述2种文献类型。搜索使用的术语为:标题=ankylosing spondylitis和发表年份=(2009―2018)和语言=English。对文献概况、国家和地区、机构、作者、文献来源出版物、文献研究方向、被引频次、影响因子、H指数和关键词等进行分析。结果 共收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2009―2018年发表的AS相关文献2 759篇,发文量最多的国家是中国(612篇,22.18%),发文量最多的机构是荷兰莱顿大学(102篇,3.70%),发文量居首位的作者是荷兰莱顿大学的van Der Heijde D(103篇,3.73%)。AS研究方向主要为风湿病学(1 473篇,53.39%)、内科学(235篇,8.52%)、骨科学(195篇,7.07%),文献主要来源于Rheumatol Int。发文量居前10位的期刊2018年平均影响因子为4.420,发文量占文献总量的38.64%(1 066/2 759)。2 759篇文献共被引用44 772次(已排除自引30 592次),平均每篇文章被引次数为16.23次。美国、德国和荷兰的H指数和被引次数均明显高于其他国家,H指数均为51,被引频次分别为11 468、10 132和9 494次,分别占被引总次数的25.61%、22.63%和21.21%;中国虽然发文量最多,但是被引频次和H指数仅排在第6位(被引6 478次,H指数为31)。运用VOSviewer软件分析发现,关键词主要集中于“发病机制相关”“遗传相关”“康复相关”“诊治相关”和“疾病相关”5个族群。结论 2009―2018年AS有关文献发文量以中国、土耳其和美国最多。虽然中国的发文数量目前领先,但是文献质量与西方国家还存在差距。

    • >病例报告
    • 复发性胰腺炎患者丙泊酚麻醉后并发急性四肢弛缓性瘫痪1例报告

      2020, 41(4):461-464.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4.0461

      摘要 (1358) HTML (103) PDF 3.16 M (10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重要通知
友情提醒: 近日发现论文正式见刊或网络首发后,有人冒充我刊编辑部名义给作者发邮件,要求添加微信,此系诈骗行为!可致电编辑部核实:021-81870792。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