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第41卷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目录
    • 目录

      2020, 41(5):0-0.

      摘要 (901) HTML (0) PDF 473.89 K (7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专题报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Ⅱ)
    •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主要蛋白质分子的氨基酸变异分析

      2020, 41(5):465-473.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5.0465

      摘要 (1195) HTML (141) PDF 5.42 M (10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应用生物物理学方法鉴定分析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中主要蛋白质分子的关键氨基酸变异。方法 通过氨基酸序列同源比对、突变氨基酸残基分类、蛋白质三维结构重建和氨基酸残基静电相互作用测量,以同源性最高的蝙蝠冠状病毒RaTG13为参照,进行SARS-CoV-2中主要蛋白质分子的关键氨基酸变异分析。结果 初步分析确定SARS-CoV-2中RNA依赖的RNA聚合酶(RdRp)、核糖核酸外切酶(ExoN)、尿苷酸特异性核糖核酸内切酶(NendoU)和刺突蛋白(S蛋白)上至少发生了10处影响静电相互作用的氨基酸变异,这些变异可能影响蛋白质分子的空间构象及其生物学功能。结论 初步确定了SARS-CoV-2中主要蛋白质分子的关键氨基酸变异,为理解SARS-CoV-2的遗传特性、致病性和流行病学特征提供了有用线索。

    •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 DNA疫苗与重组亚单位疫苗在小鼠中诱导中和抗体的效力分析

      2020, 41(5):474-480.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5.0474

      摘要 (2111) HTML (93) PDF 2.97 M (12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以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受体结合区(RBD)和表面刺突蛋白(S蛋白)S1亚基为疫苗靶抗原诱导中和抗体的效果。方法 构建SARS-CoV-2 RBD与小鼠IgG1 Fc段(mFc)融合蛋白表达质粒pVRC-RBD-mFc,转染人胚肾细胞293T并进行培养。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的RBD-mFc融合蛋白,用微量中和实验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的RBD-mFc及CHO细胞重组表达的SARS-CoV-2 S1与人IgG1 Fc段(S1-hFc)融合蛋白对SARS-CoV-2感染的抑制作用。分别用质粒pVRC-RBD-mFc及S1-hFc融合蛋白通过肌内注射接种BALB/c小鼠,用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的抗-S1 IgG,用微量中和实验检测小鼠血清的病毒中和活性。结果 pVRC-RBD-mFc质粒转染293T细胞的培养上清中可检测到RBD-mFc融合蛋白,超滤浓缩的细胞培养上清及S1-hFc融合蛋白均呈浓度依赖性抑制SARS-CoV-2对Vero E6细胞的感染;经pVRC-RBD-mFc质粒及S1-hFc融合蛋白免疫的小鼠血清中均可检测出抗-S1 IgG,且能中和SARS-CoV-2的感染;S1-hFc融合蛋白免疫小鼠血清的抗体滴度及病毒中和活性均高于质粒pVRC-RBD-mFc免疫小鼠血清(P均<0.01)。结论 SARS-CoV-2 RBD和S1蛋白均可能作为有效的疫苗抗原,重组亚单位疫苗较DNA疫苗能更有效地诱导中和抗体。

    •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核衣壳蛋白原核表达、纯化及其抗血清制备

      2020, 41(5):481-486.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5.0481

      摘要 (1670) HTML (141) PDF 4.34 M (12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表达并纯化重组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核衣壳(N)蛋白,通过免疫小鼠制备SARS-CoV-2 N蛋白抗血清。方法 将含有SARS-CoV-2 N基因的pET28a-N原核表达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用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诱导蛋白表达,用Ni-NTA亲和层析柱纯化SARS-CoV-2 N重组蛋白;将SARS-CoV-2 N重组蛋白联合锰佐剂通过肌内和皮下多点注射免疫BALB/c小鼠,获得抗血清;用蛋白质印迹分析检测SARS-CoV-2 N重组蛋白与SARS-CoV-2 N单克隆抗体及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SARS-CoV)N多克隆抗体的反应;用间接免疫荧光实验检测小鼠抗血清与真核表达质粒转染细胞中SARS-CoV-2 N重组蛋白的反应。结果 成功诱导大肠杆菌表达出可溶性的SARS-CoV-2 N重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为55 000,纯化出该重组蛋白;蛋白质印迹分析结果显示SARS-CoV-2 N重组蛋白能与SARS-CoV-2 N单克隆抗体及SARS-CoV N多克隆抗体结合;间接免疫荧光实验检测结果表明制备的小鼠抗血清能与哺乳动物细胞中表达的SARS-CoV-2 N重组蛋白结合。结论 成功表达、纯化出SARS-CoV-2 N重组蛋白,并制备出该蛋白的小鼠抗血清,为后续建立SARS-CoV-2的快速诊断方法及开展SARS-CoV-2 N蛋白的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急症介入超声的诊疗

      2020, 41(5):487-492.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5.0487

      摘要 (1335) HTML (63) PDF 2.82 M (14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形势下我院急症介入超声工作的诊疗过程及体会,为疫情期间安全有效开展介入超声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总结回顾COVID-19疫情期间我院超声诊疗科紧急实施的3例急症患者介入超声诊疗经过,重点分析疫情形势下急症介入超声工作中对COVID-19重型患者的排查、介入穿刺适应证的选择、介入超声围手术期的防护及术后管理。结果 经流行病学筛查,患者1曾与COVID-19确诊患者有近距离接触史,胸部CT提示两肺下叶弥漫间质性渗出,经医院专家组会诊为COVID-19疑似病例,入院诊断为“咽后间隙感染”,需迅速清除感染灶;患者2经查排除COVID-19,入院诊断为“结石嵌顿性胆囊炎急性发作”,需迅速引流胆汁,解除胆囊梗阻;患者3经查排除COVID-19,入院诊断为“急性心包填塞”,需迅速引流心包积液。3例患者均经严格COVID-19排查流程,明确介入穿刺指征,术中患者1采用三级防护措施,另外2例患者采用一级防护措施。3例重症患者介入超声治疗均一次性成功,术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术中平均耗时较短,出血量极少。结论 介入超声有微创、便捷、高效等诸多优势,非常贴合COVID-19疫情下急诊救治的需求,可成为某些急诊手术的替代方案或为重型COVID-19确诊/疑似患者提供一定的安全窗口期。我们的诊疗实践对于COVID-19疫情期间介入超声工作的安全有效开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中医辨证规律

      2020, 41(5):493-497.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5.0493

      摘要 (2104) HTML (78) PDF 2.35 M (10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中医辨证规律。方法 采取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对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756例在院COVID-19患者进行中医四诊信息收集,按早期(起病时)、中期(病程为7~ 30 d)、后期(病程>30 d)不同病程阶段用频数法统计患者主要临床症状发生率,运用层次聚类法对常见症状(出现率>5.0%)进行聚类分析,并结合专家经验总结其证候规律。结果 COVID-19患者早期(756例)症状以发热(52.25%, 395例)、咳嗽(43.25%,327例)、乏力(27.25%,206例)、胸闷(26.72%,202例)、气喘(17.59%,133例)及咯痰(5.03%,38例)最为常见,层次聚类分析将除咯痰外的5个症状聚为一类,提示该阶段湿遏肺卫的病机。COVID-19患者中期(383例)症状以苔腻(64.49%,247例)、苔黄(43.86%,168例)、苔厚(40.21%,154例)、咳嗽(34.73%,133例)、舌红(32.38%,124例)、大便不畅(25.85%,99例)、气喘(25.33%,97例)、乏力(25.07%,96例)、纳差(23.76%,91例)、口苦(14.36%,55例)、苔燥(12.01%,46例)、舌紫(12.01%,46例)、虚汗(11.49%,44例)、便秘(10.18%,39例)、白痰(8.62%,33例)、失眠(7.31%,28例)、恶心(7.05%,27例)、腹泻(6.79%,26例)和黄痰(6.27%,24例)为最常见,层次聚类分析将这19个变量聚为3类,分别提示该阶段湿阻肺脾、湿热内蕴和湿热化燥的病机。COVID-19患者后期(373例)症状以苔腻(50.94%,190例)、乏力(39.41%,147例)、咳嗽(37.80%,141例)、舌红(33.78%,126例)、气喘(32.17%,120例)、虚汗(23.86%,89例)、口干(22.79%,85例)、纳差(20.11%,75例)、大便不畅(19.30%,72例)、口苦(15.01%,56例)、白痰(10.72%,40例)、心悸(8.31%,31例)和苔少(8.04%,30例)为常见症状,层次聚类分析将这13个变量聚为2类,分别提示该阶段气阴两虚兼余湿未清和肺脾气虚兼余湿未清的病机。结论 COVID-19不同疾病阶段的中医证候呈现由表入里、由湿化热、由实转虚的规律性变化,症状上具有明显的自身特点。

    • 支气管镜技术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断中的应用及相关职业防护

      2020, 41(5):498-501.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5.0498

      摘要 (1828) HTML (78) PDF 2.02 M (13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由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已发展为全球大流行,对民众健康和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本文总结了SARS-CoV-2首次分离、鉴定样本的来源及病毒RNA病原学检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支气管镜技术应用于COVID-19诊断的必要性和局限性,阐述了在对COVID-19患者进行支气管镜操作中的职业防护措施,提出加快研发支气管镜操作相关的一次性防护装置的重要性。

    • 过渡病区在非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救治中的实践和作用

      2020, 41(5):502-506.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5.0502

      摘要 (1540) HTML (150) PDF 2.33 M (10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的持续,武汉市各大医院投入主要力量抗击疫情,加上患者间交叉感染和院内感染的风险,非COVID-19患者的救治受到挑战。根据COVID-19的特性,我院针对性地设立了过渡病区,强制执行COVID-19筛查排除程序,科学制定、顺畅运行各类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方案和流程,使非COVID-19患者得到及时救治,确保了医疗安全及护理质量,有效避免了COVID-19在医院非隔离区的传播,在疫情暴发阶段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 >论著
    • 阿伐麦布中断硫代乙酰胺诱发的大鼠胆管上皮癌变

      2020, 41(5):507-512.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5.0507

      摘要 (1363) HTML (113) PDF 3.15 M (10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索阿伐麦布在预防化学致癌物硫代乙酰胺所致胆管上皮癌变中的作用。方法 用含300 mg/L硫代乙酰胺的饮用水饲养雄性SD大鼠,3个月后停止饮用并分为两组(n=5):对照组和阿伐麦布干预组。对照组更换为普通饮用水,阿伐麦布干预组用含阿伐麦布(30 mg/kg)的饮用水灌胃饲养。干预3个月后处死所有大鼠,用H-E染色观察大鼠肝脏病变情况,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大鼠肝脏病变组织中醛固酮类还原酶家族1成员C1(AKR1C1)和Ki-67的表达。用不同浓度(0、10、20 μmol/L)的阿伐麦布处理胆管癌细胞QBC939,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用qRT-PCR和蛋白质印迹分析检测QBC939细胞中AKR1C1的表达情况。结果 H-E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大鼠均形成了镜下可见的肿瘤,成瘤率为100%(5/5);阿伐麦布干预组仅1只大鼠形成了肿瘤,成瘤率为20%(1/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阿伐麦布干预组大鼠的肝脏病变组织中AKR1C1和Ki-67的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下降(P<0.05,P<0.01)。CCK-8法细胞增殖能力检测结果显示阿伐麦布能够抑制QBC939细胞的增殖。qRT-PCR和蛋白质印迹分析结果显示,经阿伐麦布干预的QBC939细胞中AKR1C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下降(P均<0.01)。结论 阿伐麦布能够中断化学致癌物所致的肝内胆管癌的发生,是极具潜力的预防胆管癌的药物;AKR1C1是胆管癌潜在的治疗靶点。

    • 利用CRISPR/Cas9系统建立叉头框G1基因敲除的人胚胎干细胞系

      2020, 41(5):513-519.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5.0513

      摘要 (1947) HTML (143) PDF 4.51 M (12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采用成簇的规律间隔的短回文重复序列及其相关蛋白9(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构建叉头框G1(FOXG1)基因敲除的人胚胎干细胞系,研究FOXG1基因在人胚胎干细胞早期神经诱导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通过转染2个向导RNA(gRNA)诱导人胚胎干细胞FOXG1基因的大片段敲除,经单克隆筛选、测序分析和蛋白质印迹分析验证获得FOXG1基因敲除的人胚胎干细胞;通过细胞免疫荧光染色、qRT-PCR检测FOXG1基因敲除前后细胞在早期神经诱导过程中关键标志物配对框基因6(PAX6)、性别决定区Y框蛋白2(SOX2)和正小齿同源物2(OTX2)的表达。结果 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成功获得FOXG1基因大片段缺失的人胚胎干细胞,细胞免疫荧光染色、qRT-PCR结果均显示人胚胎干细胞早期神经诱导过程中的关键标志物PAX6、SOX2和OTX2的表达并未受FOXG1缺失的影响。结论 通过2个gRNA共转染可以快捷地诱导人胚胎干细胞FOXG1基因的大片段敲除。FOXG1基因缺失并不影响人胚胎干细胞的早期神经诱导。

    • 荧光素酶-微RNA-126海绵腺病毒的构建及应用

      2020, 41(5):520-526.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5.0520

      摘要 (1558) HTML (107) PDF 3.30 M (11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建立荧光素酶-miRNA海绵腺病毒的构建方法,并验证该腺病毒的表达产物与miRNA的结合效率。方法 化学合成能与miRNA-126部分互补配对的DNA片段;PCR扩增miRNA-126海绵片段,将其克隆至pMD-18T载体及psiCheck2质粒hRluc的3'端非编码区;将hRluc-miRNA-126海绵克隆至Ad-Track质粒,Pme Ⅰ酶切使Ad-Track-hRluc-miRNA-126 sponge质粒线性化,并转化BJ5183感受态细菌,与Ad-Easy质粒同源重组;重组质粒经Pac Ⅰ酶切鉴定后,转染293细胞,7 d后收获腺病毒;用腺病毒感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通过细胞划痕实验观察miRNA-126对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 MiRNA-126海绵与miRNA-126形成碱基互补配对关系;双荧光素酶实验结果表明miRNA-126能够直接作用于hRluc-miRNA-126海绵。将hRluc-miRNA-126海绵克隆至Ad-Track质粒使得同步检测细胞转染效率和miRNA抑制效率成为可能。通过Ad-Track与Ad-Easy同源重组,成功构建Ad-Easy-hRluc-miRNA-126 sponge质粒,酶切后可见4.5 kb片段。将其转染293细胞,7 d后获得荧光素酶-miRNA海绵腺病毒;miRNA-126过表达能够抑制腺病毒表达产物hRluc-miRNA-126海绵(P<0.01),感染miRNA-126海绵腺病毒可以抑制HUVEC的迁移能力(P<0.05)。结论 成功建立了荧光素酶-miRNA海绵腺病毒,miRNA-126与该腺病毒的表达产物有较高的结合效率。

    • 国产与进口精确放射治疗设备治疗淋巴瘤的疗效及毒性反应分析

      2020, 41(5):527-534.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5.0527

      摘要 (1292) HTML (86) PDF 3.22 M (10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对比国产精确放射治疗设备和进口精确放射治疗设备治疗淋巴瘤的临床疗效,明确国产精确放射治疗设备的优势与不足。方法 对使用国产和进口医用直线加速器的不同层级医院在治疗淋巴瘤方面进行调研并将其分为国产组和进口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资料,对比两组放射治疗设备品牌、近期疗效及急性毒性反应、危及器官剂量学参数及放射治疗费用的差异。结果 共收集到10家医院101例进行放射治疗的淋巴瘤患者资料,进口组77例、国产组24例。进口组和国产组总有效率均较高,分别为88.3%(68/77)、87.5%(21/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进口组和国产组血液学毒性(>2级)发生率均较低,分别为1.3%(1/77)和8.3%(2/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对两组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的危及器官剂量学参数和急性毒性反应进行亚组分析,两组的晶体最大剂量(Dmax)、视神经Dmax和腮腺平均剂量(Dmean)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双侧腮腺Dmean国产组较进口组有升高趋势[左侧(2 306.53±1 119.66)cGy vs(1 279.44±1 026.95)cGy,P=0.16;右侧(2 328.35±1 009.76)cGy vs (1 303.79±1 116.79)cGy,P=0.17)];2级口干发生率国产组较进口组有增加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0.0%(2/4)vs 14.3%(1/7),P>0.05)]。在放射治疗费用[(26 743.9±8 061.2)元vs (42 428.7±14 744.7)元]和总住院费用[(36 702.1±12 225.8)元vs(50 192.7±15 494.4)元]方面,国产组均较进口组低(P均<0.01)。结论 国产精确放射治疗设备较进口精确放射治疗设备在治疗淋巴瘤的近期疗效方面未见明显差异,而且治疗费用相对较低。但进口精确放射治疗设备危及器官受量更低,急性毒性反应更少。

    • 临床有创干预措施与脓毒症患者入院28 d内死亡的相关性

      2020, 41(5):535-539.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5.0535

      摘要 (1327) HTML (53) PDF 2.29 M (11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脓毒症患者住院期间临床有创干预措施及24 h内入院指标与入院28 d内死亡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12例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住院期间4项临床有创干预措施[机械通气、气管插管、连续肾脏替代疗法(CRRT)、深静脉置管]及可能影响脓毒症患者死亡的入院指标(包括人口统计学特征、生命体征、实验室指标等),并以患者入院28 d的生存情况为结局变量,比较生存组(n=81)和死亡组(n=31)之间上述指标的差异,然后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脓毒症患者入院28 d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在年龄、序贯器官衰竭评分、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Ⅱ)评分、IL-6水平、降钙素原水平、天冬氨酸转氨酶水平、CRRT、深静脉置管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L-6水平升高(OR=1.001,P=0.011)、降钙素原水平降低(OR=0.966,P=0.005)、采用CRRT(OR=6.846,P=0.002)是脓毒症患者入院28 d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IL-6水平升高、降钙素原水平降低、住院期间使用CRRT的脓毒症患者入院28 d内死亡风险较高,密切观察并动态监测这些因素有助于早期识别可能发生不良结局的脓毒症患者;必不可少的机械通气、气管插管、CRRT、深静脉置管等临床有创干预的实施比例在死亡患者中较高,临床医师应认真评估、准确把握其中的平衡点。

    • 长链非编码RNA INK4位点反义非编码RNA与微RNA-125a在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浆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2020, 41(5):540-545.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5.0540

      摘要 (1300) HTML (50) PDF 2.75 M (10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lncRNA INK4位点反义非编码RNA (ANRIL)在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浆中的表达及其与患病风险、疾病严重程度和miRNA-125a的关系。方法 连续纳入急性发作期支气管哮喘患儿、缓解期支气管哮喘患儿和匹配的健康儿童各70例,收集受试者实验室检查及肺通气功能检测结果。采用qRT-PCR检测受试者血浆中lncRNA ANRIL和miRNA-125a表达水平,并用ELISA法检测受试者血浆中炎性因子(TNF-α、IL-1β、IL-6和IL-17)水平。结果 LncRNA ANRIL在急性发作期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浆中的表达水平高于缓解期支气管哮喘患儿和健康儿童(P均<0.001),在缓解期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浆中的表达水平高于健康儿童(P=0.002)。ROC曲线表明lncRNA ANRIL能很好地区分3组受试者。LncRNA ANRIL表达水平与急性发作期支气管哮喘患儿疾病严重程度有关(P=0.001),与TNF-α、IL-1β、IL-6、IL-17表达水平均呈正相关(P均<0.05),而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 Pred)均呈负相关(P均<0.05)。LncRNA ANRIL表达水平与缓解期支气管哮喘患儿TNF-α、IL-1β和IL-17表达水平及健康儿童IL-6表达水平均呈正相关(P均<0.05)。同时,lncRNA ANRIL表达水平还与3组受试者miRNA-125a表达水平均呈负相关(P均<0.05),并且miRNA-125a表达水平与急性发作期支气管哮喘患儿FEV1/FVC、FEV1% Pred均呈正相关(P均<0.001)。结论 LncRNA ANRIL对儿童支气管哮喘及急性发作有诊断价值,对哮喘严重程度和患儿炎症水平有潜在的预测价值;lncRNA ANRIL可能通过靶向调控miRNA-125a参与儿童支气管哮喘的发生、发展。

    • >研究快报
    • 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2020, 41(5):546-550.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5.0546

      摘要 (1963) HTML (104) PDF 2.33 M (16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检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68例初诊AML患者及76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国诊疗指南(2017年版)》对AML患者进行预后危险度分层,将患者分为高危组(20例)和非高危组(48例)。经标准化学治疗方案治疗后对AML患者进行疗效评价。采集AML患者及健康体检者外周血,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水平。结果 AML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CD3+细胞比例、CD4+细胞比例及CD4+/CD8+细胞比值均低于健康对照组(P均<0.05),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细胞)比例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与非高危AML患者比较,高危AML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CD3+细胞比例、CD4+细胞比例及CD4+/CD8+细胞比值均降低(P均<0.05),Treg细胞比例升高(P<0.05)。与未获得完全缓解的AML患者(27例)比较,获得完全缓解的AML患者(41例)外周血T淋巴细胞CD3+细胞比例、CD4+细胞比例及CD4+/CD8+细胞比值均升高(P均<0.05),Treg细胞比例降低(P<0.05)。结论 观察AML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及CD4+/CD8+细胞比值变化有助于监测AML患者的病情。

    • >综述
    • 冲击波致伤时神经-内分泌-炎症系统改变的研究进展

      2020, 41(5):551-557.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5.0551

      摘要 (1269) HTML (76) PDF 2.87 M (11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冲击波可刺激机体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导致自主神经功能改变;也可损伤下丘脑和垂体,激活下丘脑-垂体-靶腺轴和蓝斑-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轴,引起机体内分泌水平改变;此外还可以激活炎症细胞,合成和释放不同的炎症介质,造成机体炎症反应的改变。本文就冲击波致伤时机体自主神经功能、内分泌水平和炎症反应的改变及相互作用进行综述,阐释冲击波的致伤机制,为冲击伤的救治研究提供参考。

    • 新型口服抗凝药的药物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2020, 41(5):558-563.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5.0558

      摘要 (1507) HTML (201) PDF 2.56 M (11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在心脑血管血栓疾病的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参与NOAC体内过程的转运体和代谢酶的基因多态性,不同个体口服相同剂量的NOAC后,其体内药代动力学参数存在差异。相对于药物转运体,药物代谢酶的基因多态性对NOAC的药代动力学性质影响较大,但目前相关研究较少。本文分析总结了基因多态性对NOAC药代动力学性质的影响。

    • >技术方法
    • 一种新的同时定量检测乙型肝炎病毒前基因组RNA和DNA的检测方法

      2020, 41(5):564-569.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5.0564

      摘要 (1472) HTML (226) PDF 3.06 M (13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设计并建立一种新的能够同时测定核酸提取物中乙型肝炎病毒(HBV)前基因组RNA(pgRNA)和DNA的检测方法。方法 建立检测HBV pgRNA和DNA的探针法双重荧光定量PCR体系,通过DNA凝胶电泳、定量PCR等实验考察该检测体系的特异性和灵敏度,验证以该方法测定HepG2.2.15细胞及其培养上清中HBV pgRNA和DNA的可行性及准确度。结果 建立的探针法双重荧光定量PCR体系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灵敏度,测定不同稀释倍数的细胞培养上清时,在稀释倍数和测定结果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但该方法更适用于测定细胞培养上清中的HBV pgRNA和DNA,而不适用于测定细胞样本。结论 本实验建立的方法能够避免核酸提取物中由于HBV DNA污染造成HBV RNA定量不准的问题,并且在一管PCR反应中同时实现了HBV pgRNA和DNA的双重检测,极大提高了检测效率,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 >海洋军事医学
    • 海军潜艇某部艇员膳食营养调查与评价

      2020, 41(5):570-573.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5.0570

      摘要 (2110) HTML (152) PDF 2.07 M (13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海军某部潜艇艇员的膳食营养状况,为指导部队合理膳食及制定新的食物定量标准提供依据。方法 在潜艇停靠码头期间,选取某部潜艇艇员100名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6份,问卷有效率为96.0%。采用称量法进行连续4 d的膳食调查,采用24 h生活观察法计算艇员每日能量消耗情况;检测艇员BMI及体脂率,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官兵常见营养缺乏症状及对伙食供应的建议。结果 被调查潜艇艇员粮食、大豆、蔬菜、禽肉、牛奶、鱼虾等食物摄入不足,畜肉、植物油摄入过量;每人每日摄入能量高于军队标准且能满足能量消耗需要,蛋白质和脂肪供能比过高,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偏低;钠、铁、磷、维生素E等摄入过量,而碘、维生素A和B族维生素等摄入不足;被调查艇员中超重和肥胖者占46.8%(36/77),体脂率偏高和高者占48.1%(37/77);眼睛发干、牙龈出血、口腔和舌溃疡等营养缺乏症状的发生率分别为26.0%(25/96)、22.9%(22/96)、19.8%(19/96);水果、奶制品和牛羊肉为艇员建议增加供应食品的前3位。结论 该潜艇部队艇员膳食结构不合理,三大产能营养素供能比例不恰当,营养素摄入不均衡,建议调整优化膳食结构,改善饮食模式,以保障艇员健康。

    • >短篇论著
    • 新疆绝经后2型糖尿病女性患者脂质代谢与骨密度的关系

      2020, 41(5):574-577.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5.0574

      摘要 (1433) HTML (51) PDF 2.02 M (11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新疆绝经后2型糖尿病(T2DM)女性患者脂质代谢与骨密度(BMD)的关系。方法 纳入136例新疆绝经后女性,并分为糖耐量正常伴骨量正常组(对照组,26例)、糖耐量正常伴骨量异常组(骨量异常组,28例)、T2DM伴骨量正常组(T2DM组,27例)及T2DM伴骨量异常组(55例)。记录各组年龄、身高等基线资料,采用罗氏全自动生物化学分析仪测定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ALP)、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用双能X线测定腰椎L1~L4、股骨颈、髋关节BMD。结果 T2DM伴骨量异常组患者年龄、绝经年限均高于对照组(Z均=-2.54,P均<0.05),骨量异常组、T2DM组各项基线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T2DM组和T2DM伴骨量异常组的空腹血糖(Z=-4.08、-5.87, P均<0.01)和糖化血红蛋白(Z=-4.59、-6.33,P均<0.0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T2DM伴骨量异常组的脂质代谢指标三酰甘油低于对照组(Z=-2.01,P<0.05)。骨量异常组和T2DM伴骨量异常组腰椎L1~L4Z=-6.23、-6.84, P均<0.01)、股骨颈(Z=-5.32、-4.30,P均<0.01)、髋关节(Z=-5.44、-5.00,P均<0.01)BMD均低于对照组。调整年龄、绝经年限混杂因素影响后行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82例绝经后T2DM女性患者的腰椎L1~L4、股骨颈、髋关节BMD与BMI(r=0.209、0.623、0.265,P=0.015、0.002、0.002)、三酰甘油(r=0.298、0.233、0.273,P<0.001、P=0.007、P=0.001)呈正相关,股骨颈、髋关节BMD与HDL-C呈负相关(r=-0.191、-0.200,P=0.027、0.021)。结论 在新疆绝经后T2DM女性患者中,HDL-C升高及三酰甘油降低与BMD下降有关,这可能促进了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 >病例报告
    • 计算机断层扫描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组织检查并发空气栓塞导致死亡1例报告

      2020, 41(5):578-580.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5.0578

      摘要 (1322) HTML (109) PDF 2.14 M (12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患者,男,53岁。因“胸闷不适1月余”入院。患者1月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活动后胸闷,伴咳嗽,无咳痰、胸痛及咯血,无低热、盗汗等结核中毒症状。既往体健,否认结核、心血管病史,曾于钢厂工作数十年。于2019年06月13日至我院查胸部增强CT示:右肺上叶团片病灶,增强部分强化,双肺多发结节;双侧肺门、纵隔淋巴结增多、增大,部分钙化(见图1)。各项常规检查(血常规、凝血、肝肾功能、电解质)、心电图及心脏彩超均未见明显异常;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试验(T-SPOT)阴性。 为明确病变性质,于2019年07月12日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嘱患者仰卧位于CT检查床上,常规平扫,选定在平静呼吸过程中病灶的重叠层面为穿刺层面,穿刺层面与定位栅的交点为穿刺点(右侧锁骨旁线线第3肋间隙),常规消毒铺巾局麻后,垂直穿刺平面进针约10cm,CT证实针尖在病灶内(见图2),用BARD活检枪取1.5cm长组织送病检。术中患者未诉特殊不适。操作结束后,患者有轻微咳嗽,未见咳痰及咳血,随即坐起过程中患者突发意识丧失、呼吸急促、瞳孔扩大、牙关紧闭,心电监护提示室速,立即给予肾上腺素静推、心肺复苏、电除颤、气管插管等处理后,其生命体征未见明显好转,血氧饱和度进行性下降,最终患者颈动脉搏动、瞳孔对光反射消失,心电图呈直线,宣布临床死亡。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重要通知
友情提醒: 近日发现论文正式见刊或网络首发后,有人冒充我刊编辑部名义给作者发邮件,要求添加微信,此系诈骗行为!可致电编辑部核实:021-81870792。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