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第41卷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目录
    • 目录

      2020, 41(6):0-0.

      摘要 (752) HTML (0) PDF 573.28 K (6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专题报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Ⅲ)
    • 上海地区重型及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特点与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表现

      2020, 41(6):581-587.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6.0581

      摘要 (1741) HTML (75) PDF 3.72 M (12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总结重型及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点与胸部CT表现,探讨病情好转的影响因素,为临床诊治重型及危重型COVID-19提供经验。方法 收集2020年1月23日至2020年3月5日在我院诊治的25例重型及危重型COVID-19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治愈出院患者与未治愈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点,并进一步分析治愈出院患者在进展期和恢复期实验室指标的变化。观察患者胸部CT基本表现,并使用基于CT影像的智能化肺炎病灶定量分析软件定量病灶体积百分比,评估肺部病灶随病程变化的演变特点。结果 25例(3例死亡)COVID-19患者中男19例、女6例,年龄为65(63,75)岁,BMI为25.60(23.51,28.65)kg/m2,22例有明确流行病学史,首发症状以发热(22例)、咳嗽(14例)最常见,18例合并基础疾病。12例治愈出院(中位住院时间为25.5 d)、13例未治愈(死亡3例、住院时间>25 d且病情未缓解者10例)。与未治愈患者相比,治愈出院患者的BMI较低,从发病至进展为重型或危重型的时间较长,CD4+ T淋巴细胞计数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D4+ T淋巴细胞计数高是重型及危重型COVID-19患者治愈出院的独立保护因素(P=0.031)。12例治愈出院患者恢复期淋巴细胞绝对值、CD4+ T淋巴细胞计数均高于进展期,CRP水平、红细胞沉降率(ESR)、降钙素原水平均低于进展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21例患者于进展期行胸部CT检查,均表现为双肺多肺叶以外周带及背侧分布为主的磨玻璃影与实变影,其中胸膜增厚20例,双侧少量胸腔积液9例,纵隔淋巴结肿大8例;12例治愈出院患者恢复期均复查胸部CT,均表现为病灶不同程度吸收好转,部分形成不规则纤维网格影或条索影,胸膜增厚及双侧少量胸腔积液均有不同程度吸收。由定量分析病灶体积随病程变化的曲线图可见,12例治愈出院COVID-19患者病灶体积百分比在进展期明显增高,吸收期降低,呈倒V形;未治愈患者病灶体积百分比在进展期(≥2次CT检查者9例)呈快速上升型。结论 上海地区重型及危重型COVID-19患者多年龄较大、BMI偏高、合并基础疾病。重型及危重型COVID-19患者BMI低、病情进展慢、CD4+ T淋巴细胞计数高有利于其病情恢复。胸部CT主要表现为以肺外周带及背侧分布为主的多发磨玻璃影与实变影,多累及胸膜。淋巴细胞绝对值、CRP、CD4+ T淋巴细胞计数、ESR和降钙素原等实验室指标及胸部CT影像学检查对COVID-19的诊断、病情监测与预后判断有重要作用。

    • 计算机断层扫描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诊断要点及临床意义

      2020, 41(6):588-591.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6.0588

      摘要 (1742) HTML (111) PDF 3.08 M (12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确诊患者的CT特征及临床意义,提高对COVID-19影像学表现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2020年1月25日至2月15日经病毒核酸检测确诊的7例COVID-19患者的胸部CT特征。男6例、女1例,年龄为(51.1±18.8)岁(29~75岁)。7例患者均行胸部CT平扫检查,由2名经验丰富的高年资影像诊断医师阅片,记录COVID-19病灶分布、病灶位置、病灶密度、累及肺叶数量,以及空气支气管征、纵隔淋巴结肿大、胸腔积液等表现。结果 7例COVID-19患者从首次出现临床症状至CT检查时间为1~9 d,平均3.6 d。病灶分布于单肺1例、双肺6例;病灶累及肺野外中带5例、全肺野2例;病灶呈磨玻璃影4例、混合影3例;病灶累及≤2个肺叶4例、累及5个肺叶3例;1例有空气支气管征;7例均无纵隔淋巴结肿大和胸腔积液。结论 COVID-19患者的CT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对COVID-19的诊疗有重要临床意义,但确诊需结合患者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指标。

    •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咽拭子核酸检测法假阴性调查分析

      2020, 41(6):592-595.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6.0592

      摘要 (2129) HTML (88) PDF 2.17 M (10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咽拭子核酸检测法的假阴性率,并分析其原因,为稳固我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防控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对2020年2月19日至3月20日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收治的1 452例COVID-19患者的咽拭子核酸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出院前检测结果为阳性之前的阴性结果判定为假阴性,统计假阴性患者例数。随访出院患者,筛选出院后再次核酸检测阳性(复阳)的患者,分析出院前病毒核酸检测连续阴性次数和核酸复阳的关系。结果 1 452例COVID-19患者中男592例(40.77%)、女860例(59.23%)。212例(14.60%)咽拭子核酸检测结果曾出现假阴性。共随访到28例(1.93%)出院后复阳患者,连续2次核酸检测阴性的918例患者中有24例(2.61%)复阳,高于连续3次及以上核酸检测阴性患者的复阳率(0.75%,4/5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1,P=0.012 7)。结论 SARS-CoV-2咽拭子核酸检测法具有一定比例的假阴性,是患者出院后核酸复阳的原因之一。建议出院前由不同检测者进行多次、连续检测,满足连续3次及以上核酸检测阴性的出院标准可以降低复阳率。

    • 重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合并心肌损伤特点及其对转归的影响

      2020, 41(6):596-603.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6.0596

      摘要 (1619) HTML (75) PDF 3.47 M (10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重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合并心肌损伤的特点、危险因素及其与转归的关系。方法 收集2020年1月至3月于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诊治的重型、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程中是否发生心肌损伤将患者分为非心肌损伤组和心肌损伤组,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和转归情况,分析重型、危重型COVID-19患者发生心肌损伤的危险因素及其对转归的影响。结果 纳入56例重型、危重型COVID-19患者,其中非心肌损伤组22例、心肌损伤组34例。两组患者均以男性多见,性别构成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心肌损伤组相比,心肌损伤组患者年龄更大[78.5(70.8,89.0)岁vs 56.5(50.3,68.3)岁,P<0.01],≥65岁患者占比较高[85.3%(29/34)vs 31.8%(7/22),P<0.01],合并冠心病的患者占比较高[38.2%(13/34)vs 9.1%(2/22),P<0.05]。就诊症状均以发热(87.5%,49/56)、咳嗽(64.3%,36/56)和乏力(46.4%,26/56)等常见,两组间各症状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非心肌损伤组肺部CT表现为片样/斑片样影和磨玻璃影的患者比例高于心肌损伤组[72.7%(16/22)vs 38.2%(13/34),P<0.05],其余征象在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非心肌损伤组相比,心肌损伤组患者氨基末端B型钠尿肽原、D-二聚体、降钙素原和IL-6水平均较高[4 939.5(1 817.0,9 450.3)pg/mL vs 612.5(301.0, 1 029.5)pg/mL、4 386.5(2 309.5,9 635.3)ng/mL vs 850.5(343.5,2 333.8)ng/mL、0.46(0.23,3.79)ng/mL vs 0.18(0.13,0.39)ng/mL、138.6(41.9,464.8)pg/mL vs 65.1(34.7,99.3)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年龄≥65岁(OR=18.62,95% CI 1.61~215.96,P<0.05)和D-二聚体水平≥ 3 000 ng/mL(OR=15.48,95% CI 1.45~164.77,P<0.05)是重型、危重型COVID-19患者并发心肌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在治疗和转归方面,两组患者在抗病毒、抗细菌、糖皮质激素等药物的使用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心肌损伤组患者死亡率与非心肌损伤组相比更高[58.8%(20/34)vs 9.1%(2/22),P<0.01],且接受气管插管、体外膜肺氧合、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等有创生命支持者均为心肌损伤组患者。结论 高龄,男性,合并冠心病和(或)心功能不全,以及D-二聚体、降钙素原和IL-6异常升高是重型、危重型COVID-19患者并发心肌损伤的危险因素;重型、危重型COVID-19患者发生心肌损伤时病情将进一步加重,部分患者甚至需要有创循环呼吸支持,且预后不良,死亡率高,需要更严密、动态地观察上述指标,并针对相关因素积极治疗。

    • 高压氧治疗在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救治中的疗效分析

      2020, 41(6):604-611.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6.0604

      摘要 (1648) HTML (282) PDF 3.85 M (11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高压氧治疗(HBOT)的疗效及潜在机制。方法 选择长江航运总医院收治的5例重型COVID-19患者,年龄为24~69岁,因常规治疗不能控制病情且存在进行性低氧血症而接受HBOT。HBOT方法:每天1次,15 min匀速加压至2.0 ATA(表压0.1 MPa,患者1)或1.6 ATA(表压0.06 MPa,患者2~5),持续停留90 min(首次治疗)或60 min(随后治疗),然后20 min减压至常压;HBOT全程无间歇面罩吸氧;病房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日均值连续2 d超过95%结束HBOT。收集患者症状、呼吸频率、SpO2、动脉血气分析结果、血常规、凝血功能、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胸部CT检查结果等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治疗前后各指标的差异。结果 首次HBOT治疗后所有患者症状、体征均开始好转。开始HBOT 4次后平卧位呼吸急促消失,5次后消化道症状完全消失,仅残存轻微胸痛、静息和活动状态下呼吸急促症状。结束HBOT疗程后,患者呼吸频率较HBOT前下降[(20.80±2.28)min-1 vs (27.20±5.40)min-1P<0.05]。病房监测SpO2均在引入HBOT后逐日回升,5例患者日平均SpO2分别在第1、2、3、3、6次HBOT后恢复至95%以上。首次HBOT减压后SpO2为(93.60±0.07)%,高于加压前的(73.20±6.42)%(P<0.05),第2、3次HBOT加压前SpO2与首次加压前相比均升高(P均<0.05),第3次HBOT前后即刻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OT前,患者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为(31.48±3.40)mmHg(1 mmHg=0.133 kPa),低于正常参考值(35~ 45 mmHg)。HBOT疗程结束后动脉血氧分压[(130.20±18.58)mmHg]、动脉血氧饱和度[(98.40±0.55)%]、淋巴细胞比例[(0.207 8±0.074 2)]和淋巴细胞绝对值[(1.09±0.24)×109/L]均较HBOT前[(61.60±15.24)mmHg、(73.20±6.43)%、0.094 6±0.062 1、(0.61±0.35)×109/L]升高,纤维蛋白原水平[(2.97±0.27)g/L]和hs-CRP水平[(7.76±6.95)mg/L]均较HBOT前[(4.45±0.94)g/L、(30.36±1.27)mg/L]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乳酸和D-二聚体水平均回降[(1.13±0.10)mmol/L vs (2.17±1.71)mmol/L、(0.42±0.13)mg/L vs(1.84±1.29)mg/L],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患者HBOT前均有重型COVID-19典型肺部CT影像学改变,HBOT后均有所改善。结论 持续性低氧血症诱发的全身性系统性缺氧或许是重型COVID-19患者病情恶化的主要原因。COVID-19患者呼吸功能障碍以肺泡换气功能障碍为主,HBOT可能是纠治重型COVID-19患者常压给氧无法控制的进行性低氧血症的最佳手段。HBOT为处于持续缺氧的机体组织提供了充足氧供的有氧代谢间歇,有利于机体免疫功能、循环功能、应激水平的恢复,从而促进病情好转。

    • 硫酸羟氯喹联合阿奇霉素治疗难治性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2020, 41(6):612-615.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6.0612

      摘要 (2806) HTML (1808) PDF 2.25 M (19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初步评价硫酸羟氯喹联合阿奇霉素治疗难治性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3月22日至25日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治疗的11例难治性普通型COVID-19患者资料。联合治疗方案:硫酸羟氯喹200 mg每天3次口服(第1~7天);阿奇霉素500 mg每天1次口服(第1天),250 mg每天1次口服(第2~4天)。在给药后第4~10天连续复查咽拭子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核酸,给药前3 d内及给药后第8天进行血常规等实验室检查。结果 11例COVID-19患者均为普通型,其中7例为SARS-CoV-2核酸检测持续阳性患者,4例为核酸检测复阳患者。联合给药前11例患者的平均病程为50.2 d。治疗过程顺利,给药后第4天咽拭子SARS-CoV-2核酸转阴0例,第5天转阴2例,第6天转阴2例,第7天转阴2例,第8天转阴1例,第9天转阴1例。11例患者均未进展为重型或危重型,未观察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硫酸羟氯喹联合阿奇霉素方案对于接受多种治疗失败、SARS-CoV-2核酸检测持续阳性的难治性普通型COVID-19患者安全有效。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6例临床特征和影像学表现

      2020, 41(6):616-620.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6.0616

      摘要 (2078) HTML (94) PDF 2.77 M (12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总结6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影像学表现,为COVID-19早期确诊和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2月22日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核酸检测阳性的6例COVID-19患者,回顾性分析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6例患者均有明确的武汉旅行或居住史,4例患者有发热,3例有咳嗽,2例有流涕、咽痛等上呼吸道症状,2例有头痛、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6例患者胸部CT检查均可见肺部异常表现,病灶均为双侧分布,下肺病灶多于上肺,主要表现为双侧肺野外带多发磨玻璃影、实变影、“铺路石”征及不同程度纤维化。发病后较晚行胸部CT检查可见肺实变和明显纤维化。结论 COVID-19影像学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结合患者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SARS-CoV-2核酸检测能早期诊断。

    • 高压氧治疗老年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气管插管患者1例临床效果

      2020, 41(6):621-627.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6.0621

      摘要 (1720) HTML (190) PDF 3.70 M (12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报道1例高龄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气管插管患者的高压氧治疗(HBOT)经验,为拓展HBOT在COVID-19治疗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和结果 患者男,87岁,2020年2月3日出现昏迷症状,行胸部CT检查示双肺多发小片状模糊影,2月5日肺泡灌洗液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核酸检测阳性,确诊COVID-19。经对症、支持治疗后患者病情逐渐稳定,于2月22日拔除气管插管,但因患者无咳嗽、排痰能力于2月24日再次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判断病情为危重型。2月29日患者首次接受HBOT,医护人员经专用通道进入高压氧舱全程陪同。HBOT治疗4次后,患者动脉血氧分压(PaO2)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趋向稳定,CO2潴留现象缓解,肝肾功能有所改善,凝血功能恢复,3月6日查SARS-CoV-2 IgM阴性、SARS-CoV-2 IgG阳性,转入普通病房继续治疗。结论 HBOT有利于缓解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CO2潴留现象,对降低机体缺氧损伤、保护重要脏器功能有积极作用。整体HBOT感染控制程序可行,通过合理设计能够保障医务人员安全。

    • 移动式单人空气加压舱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实施高压氧治疗的感染控制对策

      2020, 41(6):628-632.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6.0628

      摘要 (1767) HTML (99) PDF 2.93 M (12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在实施高压氧治疗过程中感染控制工作的开展与落实情况,为今后类似公共卫生事件中实施高压氧治疗提供借鉴。方法 组建病区高压氧治疗护理小组,设立专职感染控制护士岗位,明确感染控制护士职责,开展院内感染监测,对感染控制工作各环节进行精细化管理。在专职感染控制护士针对性监督工作实施前后,观察医师、护士、患者的手卫生依从率(手卫生执行次数/手卫生指征总数×100%)。在病区执行高压氧舱消毒制度后,每周定期对高压氧舱内外和病区多个位点采样进行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核酸检测。采用移动式单人空气加压舱对4例COVID-19患者进行高压氧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在专职感染控制护士针对性监督工作实施后,医师、护士、患者的手卫生依从率均较实施前提高[82.94%(175/211)vs 73.27%(148/202)、94.70%(268/283)vs 89.39%(236/264)、78.41%(69/88)vs 46.64%(24/5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663 5、5.308 4、17.997 2,P均<0.05)。专用病房执行高压氧舱消毒制度后,高压氧舱、专用病房运转第1周、第2周时,病房门把手、高压氧舱内、高压氧舱外、转运床表面、病房物品表面SARS-CoV-2核酸检测均为阴性。与高压氧治疗前相比,高压氧治疗后4例患者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改善[(91.62±3.65)% vs(85.63±4.52)%],6 min步行距离增加[(346.3±43.6)m vs (272.2±61.9)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62 1、1.957 4,P=0.042、0.049),且患者均自述胸闷、气促等症状明显好转,复查CT提示肺部炎性病变均有不同程度消退。结论 建立高压氧护理小组,设立感染控制护士,能促进和督导全科人员正确贯彻感染控制制度、落实感染控制措施,保证了病房内COVID-19患者高压氧治疗的感染监测,确保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

    • 海军驻湖北某部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睡眠质量和心理状况调查

      2020, 41(6):633-636.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6.0633

      摘要 (1977) HTML (93) PDF 2.33 M (12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流行期间驻湖北某海军部队官兵的睡眠质量和心理状况,探讨其影响因素,维护疫情期间官兵身心健康。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调查,应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和事件冲击量表修订版(IES-R)评估驻湖北某海军部队官兵的睡眠和心理状况。结果 发放问卷238份,回收有效问卷232份,有效率为97.5%。PSQI量表得分为2.00(1.00,5.00)分,睡眠质量较差、很差者分别占5.6%(13/232)和0.9%(2/232)。PHQ-9得分为0.00(0.00,2.00)分,存在轻度、中度、重度抑郁者分别占12.1%(28/232)、0.9%(2/232)、0.4%(1/232)。GAD-7得分为0.00(0.00,0.00)分,7.8%(18/232)的官兵存在轻度焦虑状态。IES-R得分为1.00(0.00,5.00)分,存在轻度、中度心理应激者分别占12.5%(29/232)和1.3%(3/232)。结论 海军驻湖北某部队官兵在COVID-19疫情期间的睡眠质量和心理状态总体尚好;少部分人员存在睡眠质量差、抑郁、焦虑或心理应激反应,大多数程度较轻。相关单位可开展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等应对策略,以更好地维护疫区官兵身心健康,保障战斗力。

    • 基于改进传染病动力学易感-暴露-感染-恢复(SEIR)模型预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

      2020, 41(6):637-641.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6.0637

      摘要 (2293) HTML (484) PDF 2.98 M (15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基于传染病动力学易感-暴露-感染-恢复(SEIR)模型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发展情况的预测效果,为有效应对疫情提供指导。方法 利用Python爬虫自动更新功能获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的疫情数据,通过改进传染病动力学SEIR模型,自动修正COVID-19基本再生数(R0),对中国湖北省和韩国的COVID-19疫情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结果 模型预测的湖北省COVID-19疫情顶点在2020年2月21日,现有确诊病例数约为50 000例(2月19日),预计疫情将于3月4日回落至30 000例以下,并在5月10日左右结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的实际数据显示,确诊人数顶点为53 371例。模型预测的韩国疫情峰值在3月7日,将于4月底结束。结论 改进的传染病动力学SEIR模型在COVID-19疫情早期实现了较准确的数据预测,政府相关部门在疫情中及时、有效的强力干预明显影响了疫情的发展进程,东亚其他国家如韩国的疫情在3月仍处于上升期,提示中国需要提防输入性疫情风险。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口腔颌面外科病房防控策略

      2020, 41(6):642-647.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6.0642

      摘要 (1459) HTML (54) PDF 3.23 M (11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已被证实可通过接触和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能通过气溶胶传播。口腔颌面外科医务人员在诊疗操作时需与患者头面部近距离接触,并且操作中可能产生气溶胶,感染暴露风险较大,病房管理面临着严峻考验。COVID-19疫情流行期间,应在全面评估患者病情的前提下合理开展各项口腔颌面外科病房诊疗工作。我们从患者收治、病房感染防控、物资管理、应急预案、医护人员培训等方面提出疫情期间相关防控措施,为做好口腔颌面外科病房管理、防控疫情进一步扩散提供参考。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围手术期处理策略与要点

      2020, 41(6):648-652.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6.0648

      摘要 (1814) HTML (80) PDF 2.64 M (14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已发展成全球大流行,对公共卫生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由于其病原体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可通过飞沫、接触等途径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疑似或确诊COVID-19患者在手术室或ICU接受治疗时,如何在实施全面有效治疗的过程中避免病毒进一步播散成为医务人员关注的重点与难点。本文针对SARS-CoV-2的传播特征、围手术期特殊环境及特定操作下的疾病处理和感染控制措施展开讨论。

    • >论著
    • 微纤维相关蛋白5调控上皮-间质转化相关基因促进膀胱癌细胞迁移和侵袭

      2020, 41(6):653-660.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6.0653

      摘要 (2004) HTML (203) PDF 7.34 M (12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微纤维相关蛋白5(MFAP5)在膀胱癌中的表达水平及其对膀胱癌细胞的生物学作用。方法 收集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确诊的膀胱癌患者手术切除标本,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MFAP5的表达情况。分别从膀胱肿瘤组织和正常膀胱组织分离纯化得到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F)和正常成纤维细胞(NF),通过qRT-PCR检测CAF、NF及人膀胱癌细胞系(T24、5637、UMUC3、J82)中MFAP5 mRNA的相对表达量。通过美国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及基因表达汇编(GEO)数据库GSE13507数据集中的膀胱癌表达谱数据,分析MFAP5表达与膀胱癌进展和恶性程度的相关性。用重组人MFAP5蛋白处理膀胱癌细胞系T24、5637,检测其对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及迁移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MFAP5在膀胱癌组织中主要表达于肿瘤间质,其表达水平与膀胱癌T分期和肿瘤分级有关(P均<0.05),并且CAF中MFAP5 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NF、T24、5637、UMUC3、J82细胞(P均<0.01)。TCGA和GSE13507数据库分析结果均显示,高表达MFAP5的膀胱癌患者总生存期短于低表达患者(P均<0.05)。基因集差异分析结果显示MFAP5表达水平随肿瘤恶性程度的升高而升高(P<0.01),并与上皮-间质转化相关基因钙黏蛋白2、Twist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E盒结合锌指蛋白1(ZEB1)密切相关(P均<0.01)。重组人MFAP5蛋白刺激能促进T24、5637细胞中包括N-钙黏蛋白、MMP9、ZEB1、Twist在内的上皮-间质转化相关蛋白表达(P<0.05,P<0.01),同时增强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P均<0.01)。结论 MFAP5可能是预测膀胱癌发生侵袭进展的潜在分子标志物。

    • 长链非编码RNA MIR210HG促进胶质母细胞瘤生长及侵袭

      2020, 41(6):661-667.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6.0661

      摘要 (1732) HTML (131) PDF 4.82 M (13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筛选胶质母细胞瘤中差异表达的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探讨其在胶质母细胞瘤生长及侵袭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8例配对的胶质母细胞瘤瘤体组织与瘤周正常脑组织进行高通量杂交实验,筛选表达差异最显著的lncRNA,建立该lncRNA过表达和干扰表达的人胶质母细胞瘤细胞模型。利用CCK-8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结果 筛选出在胶质母细胞瘤中高表达的lncRNA MIR210HG,并针对lncRNA MIR210HG成功建立了过表达和干扰表达胶质母细胞瘤细胞株。体外实验发现,过表达lncRNA MIR210HG后胶质母细胞瘤细胞增殖能力增强、凋亡细胞比例下降、侵袭和迁移能力增强,干扰lncRNA MIR210HG表达后胶质母细胞瘤细胞增殖能力下降、凋亡细胞比例升高、侵袭和迁移能力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LncRNA MIR210HG能促进胶质母细胞瘤细胞增殖、抑制凋亡,并增强细胞侵袭和迁移,有望成为胶质母细胞瘤治疗的新靶点。

    • 依那西普和传统合成改善病情抗风湿药物序贯治疗对髋关节受累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疗效评估

      2020, 41(6):668-672.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6.0668

      摘要 (1555) HTML (83) PDF 2.88 M (10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估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TNFi)和传统合成改善病情抗风湿药物(csDMARD)序贯治疗方案在延缓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受累髋关节影像学进展及维持功能方面的疗效。方法 选择存在髋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的活动期AS患者,定期检测炎症反应指标CRP、红细胞沉降率(ESR)并使用基于CRP的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度评分(ASDASCRP)评估其疾病活动度,根据疾病活动度序贯使用TNFi依那西普与csDMARD方案。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3、6、12个月,使用基于视觉模拟量表的患者整体评价评估受试者主观症状, ASDASCRP、巴氏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度指数(BASDAI)评估病情,巴氏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SFI)评估躯体功能,巴氏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影像学指数(BASRI-hip)及最小关节间隙宽度(mJSW)评估髋关节影像学改变。结果 共纳入受试者51例,男38例(74.5%),女13例(25.5%),年龄为10~56岁,发病年龄为9~40岁,均未因髋关节功能受限或关节骨质进一步破坏行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后3、6、12个月, 51例AS患者的国际强直性脊柱炎评价(ASAS)工作组20%缓解标准(ASAS20)缓解率分别为70.59%(36/51)、84.31%(43/51)和96.08%(49/51),ASAS工作组40%缓解标准(ASAS40)缓解率分别为58.82%(30/51)、78.43%(40/51)和86.27%(44/51)。治疗后3、6、12个月,炎症反应指标CRP水平、ESR及患者整体评价评分、ASDASCRP、BASDAI评分、BASFI评分均呈下降趋势(P均<0.05), BASRI评分和mJSW总体趋势无明显变化(P均>0.05)。结论 TNFi和csDMARD序贯治疗方案可以有效抑制AS患者的炎症,阻止髋关节破坏进展,改善髋关节功能,保持髋关节间隙稳定。

    • >综述
    • 军事孤立封闭环境作业人员标准化神经认知测试的探索

      2020, 41(6):673-679.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6.0673

      摘要 (1865) HTML (214) PDF 3.46 M (12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军事孤立封闭环境对作业人员认知功能的影响,首先需要一套合格的神经认知测量工具。目前使用的认知测试存在以下问题:不同研究间使用的不一致性;测量的心理过程不明确;存在练习效应;没有针对性的常模数据;灵敏度、难度、全面性不够。据此提出适用于军事孤立封闭环境的神经认知测试应满足如下要求:(1)方便携带,容易开展测试;(2)测试耗时应尽量短(≤30 min);(3)可重复测量,被试能够较快达到稳定水平;(4)最好是成套测试,检测的认知功能应全面,且必须与完成特定任务密切相关;(5)应有针对军事孤立封闭环境工作人员在一般环境下的常模,以及其随时间变化的测试表现曲线作为对照组数据;(6)认知测试的信效度经过检验;(7)灵敏度较高,测试难度适当;(8)认知测试涉及的心理过程明确且单一,便于解释结果;(9)完成认知测试激活的脑区明确,便于进一步神经心理研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太空飞行认知测试系统Cognition几乎完美契合以上9个要求。未来我军编制神经认知测试时,可在参照Cognition的基础上,着重于提高认知测试装置的便携性、开发计算机自适应认知测验、明确认知测试的纳入标准、开发心理测量学特点一致的平行测验。

    • >海洋军事医学
    • 极地环境下人体功能变化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2020, 41(6):680-685.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6.0680

      摘要 (1826) HTML (210) PDF 3.08 M (16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开发利用极地资源是我国“战略新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地环境中寒冷、低压、低氧、强紫外线辐射等极端条件会导致作业人员心血管系统、自主神经系统、昼夜节律等发生一系列适应性和病理性变化。极地环境下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心血管结构与功能改变是其重要机制,补充膳食硝酸盐及服用抗交感神经药物可能是其潜在预防手段。冷刺激、低氧及紫外线辐射对自主神经系统平衡的影响或许也是极地作业人员身体功能发生改变的关键因素。极地作业人员除面对极端气候和地理条件外,还会因极昼和极夜而发生昼夜节律变化,研究表明褪黑素的分泌与昼夜节律高度相关,提示维持体内褪黑素正常分泌可能是调节昼夜节律的有效途径。此外,极地环境中各种极端条件也可导致作业人员发生呼吸、消化、内分泌系统疾病。因此明确极地环境下人体发生的适应性及病理性变化及其机制,可为极地作业人员适应极地环境及极地医学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 >短篇论著
    • 丙泊酚对未成年肥胖模型大鼠认知功能损害的机制

      2020, 41(6):686-690.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6.0686

      摘要 (1515) HTML (77) PDF 3.20 M (11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丙泊酚对未成年肥胖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与海马组织中血红素加氧酶1(HO-1)、超氧化物歧化酶1(SOD1)蛋白及血浆中S100钙结合蛋白β(S100β)表达的关系。方法 取3周龄雄性SD大鼠140只,随机分为基础饲料组(n=40)和高脂饲料组(n=100)。基础饲料组予基础饲料喂养,高脂饲料组予高脂饲料喂养。喂养4周后,取高脂饲料组体质量≥基础饲料组平均体质量+1.4倍标准差的40只大鼠判定为肥胖建模成功。将基础饲料组大鼠随机分为正常脂肪乳组(NL组)、正常丙泊酚组(NP组),将建模成功的肥胖大鼠随机分为肥胖脂肪乳组(OL组)、肥胖丙泊酚组(OP组),每组均为20只。丙泊酚组腹腔注射丙泊酚100 mg/kg,脂肪乳组(对照)腹腔注射脂肪乳100 mg/kg,每天注射1次,连续7 d。停药后第1天,各组大鼠行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估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ELISA检测大鼠血浆S100β含量,蛋白质印迹法检测海马组织中HO-1、SOD1蛋白表达,H-E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的变化。结果 与OL组比较,OP组第1~5天逃逸潜伏期均延长(P均<0.05),第三象限停留时间缩短(P<0.05),穿越平台次数减少(P<0.05),血浆中S100β蛋白表达升高(P<0.05),海马组织中HO-1和SOD1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降低(P均<0.05),海马CA1区神经元数量减少(P<0.01)。与NL组比较,NP组第1、2天逃逸潜伏期均延长(P均<0.05),上述其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丙泊酚通过下调未成年肥胖大鼠海马组织中抗氧化因子HO-1和SOD1的表达使大鼠S100β表达和氧化应激增加,从而导致其认知功能损害。

    • 原发性肝淋巴瘤误诊肝血管瘤1例及国内文献分析

      2020, 41(6):691-696.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6.0691

      摘要 (1482) HTML (195) PDF 3.51 M (11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淋巴瘤的诊断、治疗、预后特点,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方法 报道1例误诊为肝血管瘤的原发性肝淋巴瘤患者的诊治经过,并回顾分析1975―2019年国内相关文献,探讨原发性肝淋巴瘤诊治和预后特点。结果 本例患者无特异临床表现,在外院误诊为肝血管瘤。我院行MRI检查见肿瘤呈恶性表现并可见血管漂浮征,考虑恶性可能。予肝多发肿瘤切除+肝十二指肠淋巴结清扫+胆囊切除术。手术标本病理组织学表现:肿瘤由大片细胞质少、核具异型性的淋巴样细胞构成,无明显包膜,周边肝组织受淋巴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滤泡区细胞大部CD20(+),生发中心细胞CD10(+)、Bcl-6(+)、Bcl-2(-)、Ki-67(80%)。最终诊断为原发性肝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检索到的91篇国内文献共报道376例原发性肝淋巴瘤患者,平均年龄为(48.8±9.6)岁,男女比例为1.69∶1。影像学检查以单发病灶多见,乏血供肿瘤表现,以血管漂浮征为特点。146例(38.8%)患者出现乳酸脱氢酶升高。132例(35.1%)患者发生误诊,最终确诊依赖病理结果。生存分析结果显示,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预后较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好(中位总生存时间:36.4个月vs 20.7个月,P=0.009);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中,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患者预后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好(52.0个月vs 30.0个月,P=0.049),手术联合术后化学治疗的患者预后较单纯化学治疗和手术患者好(45.6个月vs 23.9和7.7个月,P=0.016)。结论 原发性肝淋巴瘤作为一种少见肿瘤,临床特征不典型,需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一旦确诊应采取手术联合化学治疗或综合化学治疗方案进行积极治疗。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重要通知
友情提醒: 近日发现论文正式见刊或网络首发后,有人冒充我刊编辑部名义给作者发邮件,要求添加微信,此系诈骗行为!可致电编辑部核实:021-81870792。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