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第41卷第7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目录
    • 目录

      2020, 41(7):0-0.

      摘要 (949) HTML (0) PDF 443.31 K (7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专家论坛
    •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技术在泌尿外科的临床应用:中国15年数据分析

      2020, 41(7):697-700.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7.0697

      摘要 (1638) HTML (766) PDF 2.26 M (19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达芬奇(da Vinci)手术机器人系统具有3D高清的视觉系统、高自由度的仿真手腕、自动滤除人手抖动和允许术者坐姿操作等独特优势,自2006年引入中国内地以来,在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其中泌尿外科机器人手术量在所有学科中占比46%,是机器人手术量占比最高的学科。本文就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技术在我国泌尿外科临床应用15年的数据进行分析,探讨其临床应用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 >专题报道: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在泌尿外科的应用
    •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肿瘤保留肾单位手术入路:经腰,经腹,还是经腰腹联合?

      2020, 41(7):701-703.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7.0701

      摘要 (1361) HTML (99) PDF 1.73 M (9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肿瘤保留肾单位手术常用的手术入路可分为经腰(经后腹腔)、经腹(经腹腔)2种,2种手术入路各有优势与不足。我们在整合2种入路优势和不足的基础上,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并开展了经腰腹联合入路腹腔镜肾肿瘤保留肾单位手术。本文根据不同类型肾脏肿瘤的特点,比较3种手术入路的优缺点,探讨3种入路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肿瘤保留肾单位手术的适应证。

    • 机器人辅助与传统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早期肾癌合并肥胖患者的疗效对比

      2020, 41(7):704-708.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7.0704

      摘要 (1219) HTML (54) PDF 2.26 M (9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比较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RAPN)与传统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LPN)治疗早期肾癌合并肥胖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71例行RAPN或LPN治疗的早期肾癌(cT1N0M0)合并肥胖(BMI ≥ 28 kg/m2)患者的临床资料。RAPN组34例,男22例、女12例,年龄为(51.2±13.4)岁,BMI为(30.36±2.21)kg/m2,肿瘤最大径为(3.67±1.09)cm,R.E.N.A.L.评分为(7.3±1.7)分,术前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为(92.8±22.0)mL/(min·1.73 m2),手术采用经腹腔途径7例、经后腹腔途径27例;LPN组37例,男26例、女11例,年龄为(56.2±12.6)岁,BMI为(29.74±1.36)kg/m2,肿瘤最大径为(3.37±0.93)cm,R.E.N.A.L.评分为(6.9±1.6)分,术前eGFR为(90.4±22.4)mL/(min·1.73 m2),手术采用经腹腔途径6例、经后腹腔途径31例。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率、肾脏热缺血时间、手术中转率、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切缘阳性率、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肾功能下降百分比等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均未发生术中并发症,无术中转开放手术或根治性肾切除术。RAPN组肾脏热缺血时间[(19.2±5.6)min]短于LPN组[(21.8±4.1)min],术后住院时间[(6.0±1.2)d]短于LPN组[(7.4±2.8)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RAPN组与LPN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53.0±33.3)min和(140.1±32.3)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88.5±49.1)mL和(106.2±72.0)mL,术中输血率分别为2.9%(1/34)和5.4%(2/37),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0和8.1%(3/37),术后肾功能下降百分比分别为2.1%(-4.8%,9.3%)和5.8%(1.5%,15.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病理结果显示所有患者手术切缘均为阴性。结论 RAPN和LPN均为治疗早期肾癌合并肥胖患者的有效术式。与LPN相比,RAPN治疗早期肾癌合并肥胖患者能减少术中肾脏热缺血时间,缩短术后住院时间,更利于保护患者肾功能,加快术后恢复。

    • 肾周脂肪梅奥粘连概率评分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中的初步应用

      2020, 41(7):709-713.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7.0709

      摘要 (1311) HTML (105) PDF 2.24 M (10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肾周脂肪梅奥粘连概率(MAP)评分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RAPN)术前评估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由同一术者行RAPN的229例T1aN0M0期肾肿瘤患者资料。患者年龄为(53.14±11.84)岁;男145例,女84例;左侧肾肿瘤122例,右侧肾肿瘤107例;术前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为(100.24±24.35)mL/(min·1.73 m2)。根据MAP评分将患者分为MAP低分(≤ 3分)组175例和MAP高分(>3分)组54例,比较两组之间临床资料的差异。结果 229例患者RAPN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术中转为根治性肾切除术或开放手术者。手术时间为(140.57±41.05)min,术中出血量为(98.56±65.38)mL,总输血率为7.9%(18/229),术后住院时间为(6.41±2.39)d。4例患者未阻断肾动脉,13例患者为选择性分支动脉阻断,其余患者均为肾动脉主干阻断,肾脏热缺血时间为(17.73±7.91)min。13例Clavien-Dindo分级Ⅱ级的患者围手术期进行输血治疗,4例患者因术后出血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栓塞止血,1例因出血而再次急诊手术行根治性肾切除术,所有患者经治疗后均平稳出院。术后随访1年,均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末次随访时eGFR为(94.40±22.63)mL/(min·1.73 m2),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MAP低分组患者比较,MAP高分组患者手术时间较长[(152.51±39.53)min vs(136.91±41.15)min,P=0.015],术中出血量较多[(123.11±93.15)mL vs(94.75±59.89)mL,P=0.029],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较高[Ⅰ级45例(83.3%)、Ⅱ级8例(14.8%)、Ⅲ级1例(1.9%)vs Ⅰ级165例(94.3%)、Ⅱ级7例(4.0%)、Ⅲ级3例(1.7%),P=0.019],术后住院时间较长[(7.04±3.32)d vs(6.21±2.01)d,P=0.027]。结论 MAP评分能提前评估RAPN术中肾脏和肿瘤游离时间延长、出血量增加的风险,指导临床医师术前做好手术规划。

    •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处理肾门偏上极骑跨肾血管及肾门前后唇部位肾门肿瘤

      2020, 41(7):714-720.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7.0714

      摘要 (1429) HTML (98) PDF 4.02 M (11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估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RAPN)治疗特殊肾门部位(肾门偏上极骑跨肾血管及肾门前后唇,HUS)肿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接受RAPN治疗的患者临床基本资料,筛选出典型HUS部位肾门肿瘤13例(HUS组),并筛选R.E.N.A.L.评分与之相当的13例非HUS部位肾门肿瘤(非HUS组)作为对照。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围手术期结果、并发症、肾功能变化和肿瘤复发转移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肿瘤最大直径、R.E.N.A.L.评分具有较好的可比性,但HUS组中有3例手术中转开放肾部分切除术。与非HUS组相比,HUS组的手术时间[(132.92±22.33)min vs(110.85±20.97)min]和肾脏热缺血时间[(28.08±6.29)min vs(22.15±5.87)min]均较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输血率、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短期肾功能变化、切缘阳性率、并发症发生率、"三连胜"(trifecta)达标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无复发转移、无死亡。结论 HUS部位肾门肿瘤行RAPN需要更长的手术时间和肾脏阻断时间,并且术中更改手术方式的概率也较大,需要根据肿瘤特征和术者经验合理选择手术方式。

    •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与传统腹腔镜治疗复杂肾上腺肿瘤的手术效果比较

      2020, 41(7):721-724.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7.0721

      摘要 (1421) HTML (125) PDF 1.99 M (12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比较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和传统腹腔镜治疗复杂肾上腺肿瘤的手术效果,探讨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切除复杂肾上腺肿瘤的临床应用前景。方法 收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47例复杂肾上腺肿瘤患者资料,其中机器人辅助腹腔镜组25例,传统腹腔镜组22例。比较两组手术中转开放手术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组手术均获成功,传统腹腔镜组有2例手术中转开放手术。机器人辅助腹腔镜组手术时间与传统腹腔镜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9(149,168)min vs 165(155,194)min,P>0.05];机器人辅助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少于传统腹腔镜组[350(250,475)mL vs 550(285,615)mL,P<0.05],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短于传统腹腔镜组[3(3,4)d vs 4(3,4)d,P<0.05;6(6,7)d vs 7(7,8)d,P<0.05],而住院费用高于传统腹腔镜组[72 874.30(72 398.60,73 651.60)元vs 48 933.50(43 978.60,50 254.90)元,P<0.05]。结论 对于复杂性的肾上腺肿瘤,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存在一定的优势,在患者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值得推广。

    • 挽救性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盂成形术治疗复发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

      2020, 41(7):725-730.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7.0725

      摘要 (1672) HTML (86) PDF 3.81 M (11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挽救性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盂成形术治疗复发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UPJO)的临床效果并总结手术经验。方法 2015年8月至2018年7月,27例复发性UPJO患者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泌尿外科接受挽救性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盂成形术治疗。其中男20例,女7例;年龄12~63岁,中位年龄31岁;一次肾盂成形术手术史26例,二次肾盂成形术手术史1例。记录围手术期情况。术后定期复查超声及尿常规,必要时行计算机断层扫描泌尿系造影或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检查。结果 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术中转开放手术者。手术时间为105~360 min,平均(159.7±54.2)min;术中出血量为10~100 mL,平均(36.3±20.2)mL;术后导尿管留置时间为2~10 d,平均(4.2±2.4)d;引流管留置时间为3~7 d,平均(4.7±1.8)d;术后住院时间为3~12 d,平均(4.4±2.9)d。术后8周取出双J管。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21.2±9.8)个月。26例肾积水明显改善或消失,肾功能得到不同程度恢复,达到手术治愈标准;1例肾实质变薄,梗阻未见减轻,输尿管镜检查可见吻合口出现狭窄环,再置入双J管2个月取出后缓解。结论 挽救性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盂成形术对于复发性UPJO是一种安全、成功率高的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改善肾积水和肾功能效果满意。在设备与技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推荐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盂成形术作为复发性UPJO患者的优选治疗方式。

    •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联合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治疗膀胱癌22例

      2020, 41(7):731-736.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7.0731

      摘要 (1346) HTML (127) PDF 3.78 M (11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总结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联合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治疗膀胱癌的临床经验,评估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接受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联合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治疗的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共22例,均为男性,年龄为32~71岁(中位年龄63岁)。统计手术方法、手术时间、术后拔管时间、并发症等围手术期资料,术后病理结果,以及肿瘤控制情况和尿控效果等随访资料。结果 22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术中转开放手术者。其中4例行单孔手术,2例为全腔镜下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手术时间为320~600(420±36)min,术中出血量为100~400(150±17)mL,围手术期均未输血。术后1~2 d(中位数2 d)下床活动,1~3 d(中位数2 d)恢复肠道通气,5~21 d(中位数10 d)拔除负压引流管,10~25 d(中位数14 d)拔除导尿管。本组患者均无术中肠道损伤、术后肠梗阻等肠道并发症,无切口感染。2例发生新膀胱漏尿,经延长留置导尿管后自行愈合。所有患者术后病理结果均为尿路上皮癌。术后随访3~15个月,未出现肿瘤复发,无患者死亡。术后2个月20例(90.1%)患者尿控满意。1例患者术后4个月因内疝而手术,2例患者术后6个月因排尿困难给予间歇自我导尿。结论 机器人辅助根治性膀胱切除联合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在临床上安全可行,短期肿瘤控制和尿控效果满意,远期疗效有待通过病例累积和长期随访进一步评估。

    •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结合扩大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治疗极高危局部进展期前列腺癌疗效分析

      2020, 41(7):737-742.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7.0737

      摘要 (1445) HTML (114) PDF 2.54 M (9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ARP)结合扩大盆腔淋巴结清扫术(ePLND)治疗极高危局部进展期前列腺癌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探讨新辅助内分泌治疗(NHT)及新辅助化学治疗联合内分泌治疗(NCHT)对术后病理特征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156例行RARP+ePLND治疗的极高危局部进展期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并分析患者的初始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初始肿瘤TNM分期、Gleason评分、新辅助治疗方案、手术时间、术后血红蛋白下降幅度、围手术期并发症、住院时间及术后病理结果。结果 156例患者年龄为(67.9±6.9)岁,初始PSA为56.5(8.4~629.0)ng/mL,Gleason评分≥ 8分者占63.5%(99/156),临床分期≥ cT3者占95.5%(149/156),35.3%(55/156)的患者存在盆腔区域淋巴结转移;手术时间为(186.7±35.5)min,术后血红蛋白下降幅度为(18.8±9.9)g/L,住院时间为5(3~66)d;2例(1.3%)出现直肠损伤,3例(1.9%)在扩大淋巴结清扫过程中出现髂血管损伤;64.1%(100/156)的患者术后PSA下降至0.2 ng/mL以下,6.4%(10/156)的患者术后病理完全缓解(pT0),25.6%(40/156)的患者切缘阳性。51.3%(80/156)的患者出现病理降期,15.4%(24/156)的患者出现病理升期。35例确诊后未接受新辅助治疗而直接行RARP+ePLND(non-NT组),54例先接受4~6个周期NHT再行RARP+ePLND(NHT组),67例先接受4~6个周期NCHT再行RARP+ePLND(NCHT组)。NCHT组初始PSA和TNM分期高于NHT组和non-NT组(P均<0.01),但3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HT组与NCHT组术后PSA达到根治水平以下的患者分别为72.2%(39/54)和82.1%(55/67),高于non-NT组的17.1%(6/35),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HT组和NCHT组分别有57.4%(31/54)和68.7%(46/67)的患者出现病理降期,而non-NT组仅8.6%(3/35),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RARP+ePLND治疗极高危局部进展期前列腺癌安全有效。术前新辅助治疗并不增加RARP+ePLND围手术期并发症,且可提高手术根治率、改善术后病理结果。

    • 经膀胱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治疗钬激光前列腺剜除术后前列腺癌的手术技巧与疗效分析

      2020, 41(7):743-746.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7.0743

      摘要 (1257) HTML (154) PDF 3.12 M (7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经膀胱途径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ARP)治疗钬激光前列腺剜除术(HoLEP)后前列腺癌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短期尿控效果。方法 2016年8月至2019年4月,12例HoLEP术后确诊前列腺癌患者在我科行经膀胱途径纵切口RARP。患者年龄为60~69岁,术前前列腺特异抗原(PSA)为1.5~8.7 ng/mL,HoLEP术后Gleason评分均≤ 7分,术前TNM分期T1a~T1b期。所有患者均经HoLEP术后病理确诊为前列腺癌,均未接受内分泌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结果 12例经膀胱途径RARP均顺利完成,无术中转开放手术者。手术时间115~130 min,平均(116.2±15.1)min;术中出血量80~210 mL,平均(125.1±20.3)mL;术后住院时间5~9 d,平均(6.7±1.7)d。术后7 d拔除导尿管。无严重手术并发症。11例(91.7%)获得即时尿控,1例2周后无漏尿。术后病理提示8例患者Gleason评分为6分,2例患者Gleason评分为7分,1例患者Gleason评分为8分,1例术后病理未见癌组织。1例Gleason评分8分的患者前列腺尖部切缘阳性。术后随访3~30个月,所有患者3个月后均获得良好尿控。结论 前期HoLEP手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的难度。经膀胱途径纵切口行筋膜内RARP治疗HoLEP术后前列腺癌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在达到肿瘤根治目的的同时尽量完整保留尿控功能相关的前列腺周围解剖结构,可在术后短期拔除导尿管并早期恢复尿控功能。

    •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三步法解剖性保留膀胱颈技术的应用

      2020, 41(7):747-750.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7.0747

      摘要 (1337) HTML (70) PDF 2.50 M (9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介绍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ARP)中三步法解剖性保留膀胱颈技术及初步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RARP中运用三步法解剖性保留膀胱颈技术的30例前列腺癌患者资料。三步法解剖性保留膀胱颈技术主要步骤:(1)确定膀胱颈前列腺连接部位置,分离表面脂肪组织,直至暴露尿道前壁;(2)从膀胱前列腺三角区的相对疏松组织层面向深面解剖,直至暴露精囊前层面,沿此层面分离暴露尿道侧壁;(3)进一步解剖暴露尿道后壁。观察并记录保留膀胱颈成功率、保留膀胱颈口分段时间、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30例患者均在RARP中运用了三步法解剖性保留膀胱颈技术,保留膀胱颈成功率为93.3%(28/30),2例患者因前列腺中叶不规则突向膀胱而未完整保留膀胱颈。术中保留膀胱颈分段时间为8~10 min,平均(9.2±0.8)min。30例患者术中均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在RARP中运用三步法解剖性保留膀胱颈技术成功率高,值得推广。

    • 保留Retzius间隙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经膀胱入路与后入路的技术比较和临床效果

      2020, 41(7):751-756.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7.0751

      摘要 (1408) HTML (137) PDF 3.12 M (9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比较经膀胱入路与后入路保留Retzius间隙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ARP)两种手术方法的技术特点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35例分别行后入路保留Retzius间隙RARP或经膀胱入路保留Retzius间隙RARP的前列腺癌患者临床资料。后入路RARP组22例,术前总前列腺特异抗原(tPSA)(16.9±7.5)ng/mL,Gleason评分7分(5~8分),前列腺体积(42.3±11.2)mL,国际勃起功能指数-5(IIEF-5)评分14分(9~20分),临床分期cT1c期9例、cT2a期4例、cT2b期3例、cT2c期6例;经膀胱入路RARP组13例,术前tPSA(18.6±8.7)ng/mL,Gleason评分6分(5~7分),前列腺体积(35.4±9.6)mL,IIEF-5评分15分(10~21分),临床分期cT1c期8例、cT2a期2例、cT2b期2例、cT2c期1例。所有患者术前尿控均正常。两组患者均采用经腹腔途径完成手术。分析比较两种手术方法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病理分期、术后Gleason评分、尿控恢复时间、术后IIEF-5评分的差异。结果 35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术中转开放手术者,无输血病例,无严重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后入路RARP组手术时间(123.4±31.7)min、术中出血量(48.2±12.8)mL,经膀胱入路RARP组手术时间(135.3±25.6)min、术中出血量(65.2±19.8)mL,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病理结果提示后入路RARP组病理分期pT2a期6例、pT2b期6例、pT2c期8例、pT3a期2例,术后Gleason评分7分(5~8分),经膀胱入路RARP组病理分期pT2a期8例、pT2b期3例、pT2c期2例,术后Gleason评分6分(5~7分),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后入路RARP组切缘阳性5例(22.7%),经膀胱入路组RARP切缘阳性3例(23.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于术后7 d拔除导尿管,后入路RARP组18例即刻实现尿控(无需使用尿垫),4例术后2周实现尿控;经膀胱入路RARP组患者12例即刻实现尿控,1例术后2周实现尿控,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个月,后入路RARP组IIEF-5评分为11分(4~13分),经膀胱入路RARP组为12分(5~14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IEF-5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随访3~24个月,均未见肿瘤生化复发表现(tPSA均<0.2 ng/mL)。结论 经膀胱入路保留Retzius间隙RARP治疗体积较小的局限性前列腺癌手术效果与后入路保留Retzius间隙RARP技术相当,具有较好的术后即刻尿控效果,但性功能恢复需要进一步随访。经膀胱入路保留Retzius间隙RARP技术可行,未来有望成为治疗局限性低风险前列腺癌手术方式之一。

    • 经腹膜外耻骨上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单纯前列腺切除术15例

      2020, 41(7):757-760.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7.0757

      摘要 (1456) HTML (93) PDF 2.67 M (9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总结经腹膜外耻骨上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单纯前列腺切除术(RASP)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手术经验,探讨该术式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8年11月接受经腹膜外耻骨上RASP的15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资料,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膀胱冲洗时间、术后引流时间、术后导尿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术前与术后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命质量评分(QoL)、残余尿量(PVR)和最大尿流率(Qmax)的差异。结果 15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控制台时间)为(92.0±28.3)min,术中出血量为(105.0±42.5)mL,没有患者需要输血治疗;术后膀胱冲洗时间为(2.2±0.5)d,术后引流时间为(1.8±0.6)d,术后导尿管留置时间为(5.7±1.2)d,术后住院时间为(4.1±1.3)d。术后3例发生Clavien-Dindo分级Ⅰ级并发症,1例发生Ⅱ级并发症。术后3个月随访,患者IPSS、QoL、PVR和Qmax均较术前改善(P均<0.01)。结论 经腹膜外耻骨上RASP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良性前列腺增生治疗方式。

    •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儿童肾脏异物取出1例报告

      2020, 41(7):761-763.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7.0761

      摘要 (1216) HTML (52) PDF 2.07 M (10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报道1例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儿童肾脏异物取出病例的手术过程,为儿童内脏异物取出提供参考。方法和结果 1例2岁女性患儿因"X线平片检查发现右肾异物1个月"入院。曾误诊为消化道异物,保守观察3周余未排出,就诊于我院后进一步完善检查,腹部CT提示右肾异物。应患儿家长要求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探查,术中探查见异物位于右肾下极,完整取出一针形金属异物。术中出血及损伤小,定位准确。术后随访44个月无异常。结论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技术可应用于儿童肾脏异物取出,为儿童内脏异物的取出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

    •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和分段操作理念的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培训体系的建立

      2020, 41(7):764-768.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7.0764

      摘要 (1961) HTML (54) PDF 2.95 M (11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针对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RAPN),建立一种基于虚拟现实技术和分段操作理念的渐进式分段培训体系。方法 选择1名近期取得达芬奇(da Vinci)机器人手术资格的泌尿外科医师,采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基础操作培训和缝合强化培训。随后将RAPN分为6个步骤,受训医师参与实际手术操作,每次手术完成其中的1个步骤,在减少对患者影响的前提下获得实践操作经验。最后受训医师独立开展RAPN。结果 受训医师顺利完成虚拟现实培训。在分段操作阶段共参与手术18例,与同期上级医师独自开展的手术相比,手术时间由(134±41)min延长至(161±51)min,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7)。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住院时间等围手术期指标与同期上级医师独自开展的手术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通过培训后,受训医师能够独立开展RAPN。结论 通过虚拟培训、分段操作的方式,可以在较好地保证手术安全性和效果的前提下培养受训医师的操作技能,使其高效、高质量地完成RAPN。

    • >论著
    • 腺相关病毒介导的腺苷激酶过表达减轻高脂饮食诱导的小鼠葡萄糖耐量异常与肝脏脂肪变性

      2020, 41(7):769-774.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7.0769

      摘要 (1606) HTML (81) PDF 2.89 M (10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特异性上调肝细胞中腺苷激酶(ADK)表达对高脂饮食诱导的小鼠葡萄糖耐量异常与肝脏脂肪变性的影响。方法 20只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10只,其中1组通过尾静脉注射将携带甲状腺素结合球蛋白(TBG)启动子驱动表达ADK的腺相关病毒(AAV8-TBG-ADK)注入小鼠体内(AAV8-TBG-ADK组),另1组注射对照腺相关病毒AAV8-TBG(AAV8-TBG组)。上述2组小鼠接受腺相关病毒注射后,再分别随机分为2个亚组,每亚组5只,分别给予8周普通饮食或高脂饮食。造模过程中检测各组小鼠体质量变化。造模结束后处死小鼠,采用蛋白质印迹法与qRT-PCR检测各组小鼠肝脏ADK表达,葡萄糖耐量试验检测小鼠葡萄糖耐量情况,H-E染色、油红O染色检测肝组织病理改变及脂滴沉积,qRT-PCR检测小鼠肝组织中糖异生相关基因[葡萄糖-6-磷酸酶(G6P)、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和脂肪生成相关基因[胆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SREBP-1)、乙酰辅酶A羧化酶1(ACC-1)、脂肪酸合成酶(FAS)、硬脂酰辅酶A脱氢酶1(SCD-1)]的mRNA水平。结果 与普通饮食饲喂小鼠相比,高脂饮食可导致小鼠体质量增加、葡萄糖代谢紊乱和肝脏脂质沉积。与注射AAV8-TBG的小鼠相比,注射AAV8-TBG-ADK特异性上调小鼠肝脏ADK的表达后,对普通饮食和高脂饮食饲喂的小鼠体质量均无明显影响,但可减轻高脂饮食导致的葡萄糖耐量异常和肝脏脂质沉积(P均<0.05),并可抑制高脂饮食饲喂小鼠肝脏糖异生与脂肪生成相关基因的表达(P均<0.05)。结论 利用腺相关病毒特异性上调肝细胞ADK表达可改善高脂饮食导致的小鼠葡萄糖耐量异常与肝脏脂肪变性。

    • 小剂量右美托咪定缓解大鼠慢性疼痛相关抑郁样行为及对前额叶皮质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2B亚基的影响

      2020, 41(7):775-779.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7.0775

      摘要 (1472) HTML (70) PDF 2.30 M (11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小剂量右美托咪定对慢性疼痛大鼠抑郁样行为及前额叶皮质(PFC)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2B亚基(NR2B)的影响。方法 将22只成年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n=6)、保留性神经损伤组(SNI组,n=6)、保留性神经损伤+生理盐水组(SNI+NS组,n=5)和保留性神经损伤+右美托咪定组(SNI+DEX组,n=5)。SNI+NS组及SNI+DEX组在建模后第8~14天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或小剂量DEX(20 μg/kg)。采用von Frey纤维评估大鼠疼痛缩足阈值(PWT),强迫游泳实验(FST)评估大鼠抑郁样行为,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大鼠PFC中NR2B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Sham组相比,SNI组大鼠术后第1、3、7、14天PWT降低,术后第15天FST中右腿不动时间延长、PFC中NR2B蛋白表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P<0.05)。与SNI+NS组相比,SNI+DEX组大鼠术后第1~14天PWT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第15天FST中右腿不动时间缩短、PFC中NR2B蛋白表达增加(P<0.01、P<0.05)。结论 腹腔内注射小剂量DEX可缓解大鼠慢性疼痛相关的抑郁样行为,其机制可能与PFC中NR2B蛋白的增加有关。

    • 微RNA-200家族对程序性死亡配体1的调控及其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临床意义

      2020, 41(7):780-786.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7.0780

      摘要 (1447) HTML (73) PDF 3.31 M (10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免疫检查点分子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的表达及其与miRNA-200家族之间的调控关系,阐明PD-L1在NSCLC中的临床意义及调控机制。方法 选取138例NSCLC患者癌组织及配对的癌旁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PD-L1表达,qRT-PCR检测miRNA-200家族(miRNA-200a、miRNA-200b、miRNA-200c、miRNA-429、miRNA-141)的表达水平。培养肺癌A549细胞,通过转染miRNA-200家族5个miRNA模拟物使其过表达,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miRNA-200家族过表达对PD-L1表达的影响,CCK-8实验检测miRNA-200家族过表达对A549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NA-200家族对PD-L1的调控作用。结果 138例NSCLC患者癌组织PD-L1总阳性率为58.7%(81/138),高于癌旁组织(3.6%,5/1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L1表达水平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无关,而与淋巴结转移、脉管侵犯、临床TNM分期有关(P均<0.05)。NSCLC癌组织中miRNA-200家族表达水平均低于癌旁组织(P均<0.01),且PD-L1表达阳性的患者具有更低水平的miRNA-200家族表达水平(P均<0.01)。A549细胞过表达miRNA-200家族能下调PD-L1的表达(P均<0.01),且抑制癌细胞增殖活性(P均<0.01)。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实miRNA-200家族直接负调控PD-L1的表达(P均<0.01)。结论 PD-L1高表达预示NSCLC患者预后不良。PD-L1是miRNA-200家族的靶基因,miRNA-200家族表达水平低可能是NSCLC患者高表达PD-L1的重要原因。

    • 2型糖尿病患者角膜神经病变与视网膜病变的关系

      2020, 41(7):787-791.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7.0787

      摘要 (1833) HTML (94) PDF 2.44 M (9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的角膜神经病变与视网膜病变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8月于我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伴或不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58例(58眼)作为研究对象(病例组),其中无明显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DR)患者16例(16眼)、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患者21例(21眼)、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21例(21眼)。以无糖尿病且年龄相仿的健康人15例(15眼)作为对照(健康对照组)。病例组和健康对照组均进行角膜共聚焦显微镜检查,对所得图像进行量化分析,比较各组角膜神经纤维长度(CNFL)、角膜神经纤维主干密度(CNFD)及角膜神经纤维分支密度(CNBD)。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病例组中NDR、NPDR和PDR患者的CNFL、CNFD、CNBD均下降(P均<0.01)。病例组中,随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情进展,CNFL、CNFD逐步降低(P<0.01,P<0.05);CNBD在NDR患者与NPDR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DR患者CNBD低于NDR和NPDR患者(P<0.01,P<0.05)。结论 在角膜共聚焦显微镜下,2型糖尿病患者的角膜神经纤维存在损害,它的出现早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并且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程度存在相关性,可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诊断、治疗提供指导。

    • >综述
    • 中性粒细胞细胞外陷阱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中的作用

      2020, 41(7):792-797.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7.0792

      摘要 (1535) HTML (213) PDF 2.50 M (11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性粒细胞是人体含量最高的免疫细胞,可通过趋化、吞噬及直接杀菌等方式杀灭病原体。近年来,中性粒细胞细胞外陷阱(NET)这一新的中性粒细胞抗菌方式被发现,其不仅能够通过释放核酸物质及颗粒蛋白形成网状结构捕获杀灭病原体,还与人体多个病理生理过程相关,如肿瘤细胞迁移、炎症、缺血/再灌注损伤、自身免疫等。中枢神经系统曾被认为是免疫特权部位,而研究发现在受到外伤、炎症、脑血管病变等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过程中,脑微血管和脑实质内有大量NET形成,这可能加重了脑血管和脑实质损害。本文就中性粒细胞及NET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 富氢水抗炎活性及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2020, 41(7):798-802.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7.0798

      摘要 (1546) HTML (223) PDF 2.39 M (26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炎症与氧化应激是多种疾病病理过程的2个方面,它们互相促进,造成疾病的恶性循环。富氢水是富含氢气的水,研究表明,富氢水可选择性清除过量羟自由基,有效减轻机体氧化损伤,在不同病理状态下减轻组织的炎性损伤。近年来研究发现,富氢水可以改善类风湿关节炎、结肠炎、肝炎、胰腺炎等多种炎性状态,其抗炎作用的发挥与减轻氧化应激损伤和参与p38-MAPK、NF-κB等信号转导通路的调控有关。本文就富氢水的抗炎活性及其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 放射性125I密封籽源瘤内植入治疗局部复发胸腺瘤的近期临床疗效

      2020, 41(7):803-807.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7.0803

      摘要 (1427) HTML (77) PDF 2.47 M (9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放射性125I密封籽源瘤内植入治疗局部复发胸腺瘤的近期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42例局部复发胸腺瘤患者在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接受放射性125I密封籽源瘤内植入治疗,观察手术并发症及术后放射损伤情况。通过CT扫描评估治疗前后肿瘤大小的变化,计算肿瘤体积和客观有效率;采用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RS)评估局部疼痛症状,计算疼痛缓解率。结果 4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2例患者发生低热、1例发生气胸,2例发生局部皮肤1级放射性损伤,无其他不良反应。治疗前肿瘤体积为(37.2±8.4)cm3,治疗后2、4、6个月肿瘤体积分别缩小至(18.6±4.2)、(15.3±4.0)、(14.9±3.7)cm3;治疗后6个月客观缓解率为95.2%(40/42)。24例患者治疗前有局部疼痛症状,中位NRS评分为4(1~9)分,治疗后2、4、6个月时中位NRS评分分别下降至1(0~6)、1(0~5)、1(0~5)分;治疗后6个月疼痛缓解率为87.5%(21/24)。结论 放射性125I密封籽源植入治疗局部复发胸腺瘤近期临床疗效好,并发症少,安全可靠。

    • >短篇论著
    • 上海地区高出生体质量与儿童肥胖关系的横断面研究

      2020, 41(7):808-812. DOI: 10.16781/j.0258-879x.2020.07.0808

      摘要 (1521) HTML (63) PDF 2.23 M (10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高出生体质量与儿童肥胖之间的关系,为预防和减少儿童肥胖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调查方法,选取70 284名3~12岁上海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所有研究对象年龄、性别、体质量、身高、新生儿时期数据(包括出生孕周、出生体质量和喂养方式)等信息,分析高出生体质量与儿童肥胖之间的关系。结果 男孩高出生体质量组和正常出生体质量组超重、肥胖及重度肥胖构成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女孩高出生体质量组和正常出生体质量组超重、肥胖及重度肥胖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经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调整年龄及性别因素后,高出生体质量是引起儿童超重(OR=1.41,95%CI 1.33~1.51,P<0.05)、肥胖(OR=1.45,95%CI 1.31~1.62,P<0.05)、重度肥胖(OR=1.51,95%CI 1.35~1.68,P<0.05)的独立危险因素;调整年龄、性别及新生儿特征因素(包括孕周、喂养模式)后,高出生体质量是引起儿童超重(OR=1.40,95%CI 1.31~1.50,P<0.05)、肥胖(OR=1.44,95%CI 1.28~1.61,P<0.05)、重度肥胖(OR=1.42,95%CI 1.25~1.60,P<0.05)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高出生体质量是儿童超重、肥胖和重度肥胖的重要危险因素。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重要通知
友情提醒: 近日发现论文正式见刊或网络首发后,有人冒充我刊编辑部名义给作者发邮件,要求添加微信,此系诈骗行为!可致电编辑部核实:021-81870792。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