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第42卷第10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目录
    • 目录

      2021, 42(10):0-0.

      摘要 (1029) HTML (0) PDF 432.93 K (9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论著
    • 氢气通过减少活性氧生成抑制线粒体凋亡发挥对小鼠精原细胞的电离辐射防护作用

      2021, 42(10):1085-1090.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10.1085

      摘要 (1831) HTML (56) PDF 3.13 M (10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索H2对小鼠精原细胞电离辐射损伤的防护效应及机制。方法 将小鼠精原细胞系GC-1细胞分为4组:对照组、H2组、照射组和照射加H2组。照射组和照射加H2组细胞予单次60Co γ射线照射,累积辐射剂量为8 Gy(剂量率为0.897 Gy/min)。H2组和照射加H2组细胞于照射前使用H2细胞培养系统(75% H2、20% O2和5% CO2)培养1 h。照射后24 h,用CCK-8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照射和H2处理对GC-1细胞活力和凋亡的影响。照射后2 h,用2',7'-二氯二氢荧光素二乙酸酯(DCFH-DA)荧光探针和线粒体膜电位JC-1荧光探针分别检测照射和H2处理对GC-1细胞内活性氧(ROS)和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照射后24 h,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照射和H2处理对GC-1细胞线粒体凋亡通路蛋白B淋巴细胞瘤相关蛋白x(Bax)、细胞色素c(Cyt-c)和cleaved-caspase 3(caspase 3活化产物)表达的影响。结果 CCK-8检测结果显示H2提高了照射后GC-1细胞的活力(P<0.01),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H2降低了照射后GC-1细胞的凋亡率(P<0.01)。特异性荧光探针染色结果显示,H2不仅抑制照射后GC-1细胞内ROS的产生,还抑制照射后GC-1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降低(P<0.01或P<0.05)。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H2抑制照射后GC-1细胞内线粒体凋亡蛋白Bax、Cyt-c和cleaved-caspase 3的表达(P<0.01或P<0.05)。结论 H2通过减少ROS生成保护线粒体膜电位、抑制线粒体凋亡通路,对60Co γ射线导致的小鼠精原细胞电离辐射损伤起防护作用。

    • 微RNA-340-5p靶向分化抑制因子3抑制人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

      2021, 42(10):1091-1097.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10.1091

      摘要 (1515) HTML (66) PDF 3.08 M (10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索miRNA-340-5p对分化抑制因子3(ID3)的调控机制及对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 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qRT-PCR及蛋白质印迹法初步验证人食管鳞状细胞癌Eca109细胞中miRNA-340-5p对ID3表达的影响,并检测12对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miRNA-340-5p和ID3的表达水平。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NA-340-5p对ID3的调控作用。采用CCK-8、平板克隆形成实验及Transwell实验考察miRNA-340-5p对Eca109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 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实验验证筛选出11个最有可能与ID3基因结合的miRNA,其中miRNA-340-5p在转录和翻译水平对ID3表达的下调作用最显著。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结果证实miRNA-340-5p能与ID3基因直接结合。相比癌旁正常组织,miRNA-340-5p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低表达、ID3 mRNA高表达(P均<0.01),且在癌组织中miRNA-340-5p与ID3 mRNA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0.71,P<0.01)。细胞功能学实验表明,miRNA-340-5p能够抑制Eca109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P均<0.01)。结论 miRNA-340-5p靶向ID3基因抑制人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

    • 循环肿瘤细胞药物敏感性指导的化学治疗在晚期胆系肿瘤中的临床疗效

      2021, 42(10):1098-1106.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10.1098

      摘要 (1405) HTML (73) PDF 2.68 M (10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循环肿瘤细胞(CTC)药物敏感性指导的化学治疗在晚期胆系肿瘤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8年7月至2020年4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肿瘤生物治疗科收治的26例晚期胆系肿瘤患者,抽取患者外周血分离和富集CTC,用胆系肿瘤中常用的固定化学治疗方案进行药物敏感性检测,选取最佳方案对患者进行化学治疗(CTC组)。选择同期19例行GEMOX方案(吉西他滨+奥沙利铂)化学治疗的晚期胆系肿瘤患者作为对照(GEMOX组)。观察两组患者化学治疗后的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及安全性。结果 所有患者均可评价疗效与安全性,CTC组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4例,疾病稳定12例,疾病进展9例;GEMOX组部分缓解1例,疾病稳定10例,疾病进展8例。CTC组和GEMOX组患者的ORR分别为19.2%(5/26)和5.3%(1/19),DCR分别为65.4%(17/26)和57.9%(11/19)。CTC组患者的中位PFS为5.8个月(95% CI 4.5~7.2个月),GEMOX组为5.1个月(95% CI 4.6~6.4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3)。CTC组患者的中位OS为13.6个月(95% CI 10.8~16.3个月),GEMOX组为7.9个月(95% CI 5.5~10.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所有患者中,主要不良反应有贫血、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乏力及厌食,均可耐受,且无治疗相关性死亡。结论 CTC药物敏感性指导的化学治疗提高了晚期胆系肿瘤反应率,延长了患者总生存期,且不良反应可耐受。CTC药物敏感性检测可操作性强,对临床准确选择个体化化学治疗方案有一定的指导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

    • 厚朴通闭汤口服联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化学治疗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患者疗效的随机对照研究

      2021, 42(10):1107-1114.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10.1107

      摘要 (1521) HTML (59) PDF 2.43 M (10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厚朴通闭汤口服联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化学治疗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治疗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9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46例),对照组术后采用吡柔比星膀胱灌注化学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辅以厚朴通闭汤口服,总疗程均为1年。所有患者术后均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的膀胱癌复发情况、中医证候改善情况、生活质量、尿常规指标、血常规指标、肝肾功能指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结果 术后经过1年的辅助治疗,观察组患者复发率(18.37%,9/49)低于对照组(36.96%,17/46),整体中医证候改善率(79.59%,39/49)高于对照组(41.30%,19/46),生活质量各项评分中情绪功能、疲倦、疼痛、总健康状况及尿路症状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丙氨酸转氨酶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患者其他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尿白细胞和红细胞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观察组患者尿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总不良事件发生率(36.73%,18/49)低于对照组(60.87%,28/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厚朴通闭汤口服联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化学治疗可预防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术后肿瘤复发,改善由肿瘤带来的中医证候,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减轻化学治疗相关不良反应。

    •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院内结局预测

      2021, 42(10):1115-1123.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10.1115

      摘要 (1665) HTML (139) PDF 2.75 M (12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利用机器学习算法构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临床结局的预测模型,并探索结局相关因子。方法 收集2020年2月5日至4月15日武汉市火神山医院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收治的COVID-19患者的临床指标与结局(院内死亡和院内接受气管插管治疗),利用人工神经网络(ANN)、朴素贝叶斯、logistic回归、随机森林4种机器学习算法构建患者临床结局的预测模型。结果 共纳入4 804例COVID-19患者,其中发生院内死亡100例(2.08%)、接受气管插管治疗87例(1.81%)。与院内死亡相关性最强的变量为白细胞计数、白蛋白、钙离子、血尿素氮、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和年龄,与院内接受气管插管治疗相关性最强的变量为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绝对值、超敏CRP、总胆红素、钙离子和年龄,分别利用以上变量、基于4种机器学习算法构建院内死亡和院内接受气管插管治疗预测模型。4种预测模型中,相较于基于ANN、logistic回归、随机森林算法构建的模型[预测院内死亡的AUC值(95% CI)分别为0.938(0.882~0.993)、0.926(0.865~0.987)、0.867(0.780~0.954),预测院内接受气管插管治疗的AUC值(95% CI)分别为0.932(0.814~0.980)、0.935(0.817~0.981)、0.936(0.921~0.972)],基于朴素贝叶斯算法构建的模型在预测COVID-19患者院内死亡(AUC=0.952,95% CI 0.925~0.979)和接受气管插管治疗(AUC=0.948,95% CI 0.896~0.965)方面性能均最佳。结论 4种机器学习算法在预测COVID-19患者临床结局方面性能良好,其中以基于朴素贝叶斯算法构建的预测模型最佳。白细胞计数、白蛋白、钙离子、血尿素氮、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和年龄可以用来预测COVID-19患者院内死亡,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绝对值、超敏CRP、总胆红素、钙离子和年龄可以用来预测患者院内是否接受气管插管治疗。

    • 1 437例创伤性心脏撕裂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2021, 42(10):1124-1131.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10.1124

      摘要 (1385) HTML (38) PDF 2.43 M (10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创伤性心脏撕裂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美国国家创伤数据库(NTDB)中2012年所有诊断为心脏创伤的成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其中心脏撕裂伤患者与其他心脏创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判断心脏撕裂伤患者院内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 NTDB 2012年收入的全部830 785例创伤患者中心脏创伤患者占0.41%(3 387例),其中心脏撕裂伤患者有1 437例(42.43%),其他心脏创伤患者有1 950例(57.57%)。与其他心脏创伤患者相比,心脏撕裂伤患者表现为年龄较低,白色人种、存在合并症者占比均较低,而男性、无医疗保险者、一级创伤中心及教学医院收治者、火器伤或爆炸伤及切割伤或锐器伤患者、心腔穿透性损伤者、合并胸壁穿透性损伤者、创伤性血气胸或肺挫伤者、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占比均较高,入院时生命体征及创伤评分更危重(P均<0.01)。1 437例患者中467例于院前死亡,507例于院内死亡,463例存活出院。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 50岁、无医疗保险、存在合并症、心脏撕裂伤为交通事故致伤、损伤严重程度评分≥ 25分、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合并肺挫伤、入院时收缩压<90 mmHg(1 mmHg=0.133 kPa)、入院时氧饱和度<90%、入院时体温<36℃和进行开胸探查术是成人心脏撕裂伤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1),心脏撕裂伤为切割或锐器致伤、入院时呼吸频率≥ 20 min-1和进行心脏或心包修补术是成人心脏撕裂伤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保护因素(P均<0.01)。结论 心脏创伤患者中创伤性心脏撕裂发生比例高、患者存活率低,比其他类型心脏损伤更危重,预后影响因素众多,需研究者进一步关注。

    • 中青年脑梗死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及预后模型的建立

      2021, 42(10):1132-1139.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10.1132

      摘要 (1417) HTML (44) PDF 2.45 M (8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影响中青年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并建立临床预后预测模型,为预后判断和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纳入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1日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吴淞医院住院治疗、年龄为18~60岁的中青年脑梗死患者294例。收集患者年龄、性别、既往史、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液学指标等基线资料,检测环指蛋白213(RNF213)基因(rs112735431位点)、组蛋白去乙酰化酶9(HDAC9)基因(rs2107595、rs2240419、rs2389995位点)和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C677T位点)的基因多态性。根据随访1年时的临床结局,294例患者被分为病情未发展组(177例,60.20%)、病情发展组(117例,39.80%),比较两组患者上述指标的差异。将数据样本按7:3的比例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以上述指标为自变量,随访1年时的临床结局为因变量,利用训练集数据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获得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后预测模型,利用训练集和测试集的数据进行ROC曲线分析以评估模型的价值。结果 病情发展组患者的NIHSS评分及血肌酐、总胆红素、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高于病情未发展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病情发展组与病情未发展组的MTHFR(C677T)基因多态性分布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IHSS评分每增加1分,病情发展的风险增加76.8%(OR=1.768,95% CI 1.479~2.112);MTHFR(C677T)基因TT型患者病情发展的风险是CC型的4.128倍(OR=4.128,95% CI 1.497~11.383);患有高血压的患者病情发展的风险是未患有高血压患者的3.421倍(OR=3.421,95% CI 1.353~8.645)。训练集ROC曲线的AUC值为0.856(95% CI 0.806~0.906),测试集ROC曲线的AUC值为0.847(95% CI 0.756~0.937),表明模型的预测能力良好。结论 NIHSS评分、MTHFR(C677T)基因多态性、高血压是中青年脑梗死患者病情发展的危险因素,基于NIHSS评分、MTHFR(C677T)基因多态性、高血压3个自变量建立的预后预测模型有助于判断中青年脑梗死患者的预后。

    • 基于Fine-Gray竞争风险模型的青年胃癌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研究

      2021, 42(10):1140-1147.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10.1140

      摘要 (1595) HTML (103) PDF 2.68 M (9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寻找青年胃癌患者预后影响因素,构建预后预测模型列线图,为患者的个体化预后评估提供更精确的工具。方法 通过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EER)数据库客户端SEER*Stat 8.3.8收集2004-2015年确诊的2 673例年龄为18~44岁的青年胃癌患者信息,使用R 4.0.3软件将2 673例病例按照约7:3的比例随机分成训练集(1 873例)与验证集(800例)。以癌症特异性生存(CSS)率为关注点,在训练集中使用Fine-Gray竞争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寻找青年胃癌患者CSS的影响因素,根据影响因素建立预后预测模型并绘制列线图。使用ROC曲线和校准曲线在训练集与验证集数据中对模型的预测效果进行验证。结果 训练集数据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肿瘤分级、T分期、N分期、M分期、原发灶手术情况、区域淋巴结手术情况、放化疗情况是青年胃癌患者CSS的独立影响因素。训练集中青年胃癌患者的1、3和5年累积CSS率分别为54.56%、29.70%和23.96%。根据独立预后影响因素构建的列线图,在训练集中1、3和5年CSS率的ROC曲线AUC值分别为0.817、0.864和0.887,在验证集中分别为0.820、0.899和0.890;校准曲线显示在训练集与验证集中1、3、5年CSS率预测模型的预测概率与实际概率基本一致。结论 Fine-Gray竞争风险模型能有效识别青年胃癌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以此为依据构建的预后预测模型能有效预测患者的CSS,可为临床医师做出治疗决策提供参考。

    • 血清C反应蛋白/载脂蛋白A1比值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初步探讨

      2021, 42(10):1148-1156.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10.1148

      摘要 (1369) HTML (42) PDF 2.90 M (9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CRP、载脂蛋白A1(ApoA1)及CRP与ApoA1比值(CRP/ApoA1)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因胸痛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904医院住院治疗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533例患者。根据Gensini积分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冠状动脉正常组(Gensini积分为0分,n=118)、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Gensini积分为1~18分但不满足冠心病诊断,n=109)和冠心病组(Gensini积分为1~180分且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n=306)。依据Gensini积分将冠心病患者分为轻度病变组(Gensini评分为1~<30分,n=177)和重度病变组(Gensini评分为30~180分,n=129)。根据血管病变数目将冠心病患者分为冠状动脉单支血管病变组(n=147)、冠状动脉双支血管病变组(n=90)、冠状动脉3支及以上血管病变组(n=69)。记录各组患者的血清CRP、ApoA1、白蛋白等血液学指标,并计算CRP/ApoA1。采用多因素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确定冠心病及重度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ROC曲线分析CRP/ApoA1对冠心病、冠心病重度病变、冠状动脉3支及以上血管病变的预测价值,并与CRP/白蛋白比值(CAR)、CRP和ApoA1的预测价值进行比较。结果 冠心病组患者的CRP/ApoA1高于冠状动脉正常组(P<0.01),冠心病重度病变组患者的CRP/ApoA1高于冠心病轻度病变组(P<0.01)。多因素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提示CRP/ApoA1是冠心病和冠心病重度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OR=2.171,95% CI 1.293~3.647,P<0.01;OR=6.306,95% CI 3.591~11.073,P<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CRP/ApoA1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0.419,P<0.01),且CRP/ApoA1与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支数呈正相关(r=0.431,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CRP/ApoA1对冠心病、冠心病重度病变和冠状动脉3支及以上血管病变有较高的预测价值(AUC值分别为0.704、0.796、0.820),且均优于CAR(AUC值分别为0.684、0.783、0.806)、CRP(AUC值分别为0.682、0.778、0.800)和ApoA1(AUC值分别为0.641、0.669、0.68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CRP/ApoA1与冠心病及其病变严重程度相关,其诊断价值优于CAR、CRP、ApoA1,可用于冠心病的诊断与病情评估。

    • >技术方法
    • 自建两轮PCR法对低载量HBV DNA S区基因的扩增及实验条件优化

      2021, 42(10):1157-1163.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10.1157

      摘要 (1361) HTML (93) PDF 2.44 M (9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低载量HBV DNA S区基因扩增的可行性并对实验条件进行优化,为隐匿性HBV感染(OBI)患者HBV DNA S区基因突变检测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传统巢式PCR和自建两轮PCR方法扩增6例低HBV DNA载量(100~200 IU/mL)和22例更低HBV DNA载量(20~99 IU/mL)的血清样本中HBV DNA S区基因,并对引物序列、引物量、PCR产物模板稀释倍数、退火温度、PCR反应循环数、PCR总反应体系等条件进行优化。PCR扩增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后,切割目的条带凝胶进行克隆测序,然后对克隆测序结果进行核酸序列BLAST比对确认。结果 设计3对巢式PCR引物(P1~P3),扩增产物理论上包含整个HBV DNA S区基因。经过PCR扩增条件优化后,6例低HBV DNA载量的血清样本中仅2例经巢式PCR扩增出HBV DNA S区基因特异性靶序列,22例更低HBV DNA载量样本无一例扩增成功。自建两轮PCR法设计了P4~P15共12对引物,扩增产物理论上包含整个HBV DNA S区基因。经过PCR扩增条件优化并筛选出P13为最佳引物后,6例低HBV DNA载量的血清样本全部扩增出HBV DNA S区基因特异性靶序列;15例(15/22,68.18%)更低HBV DNA载量的样本扩增出HBV DNA S区基因特异性靶序列,经PCR产物克隆测序均证实为HBV DNA S区基因,该15例样本中HBV DNA载量最低为20.1 IU/mL。结论 基于引物P13自建的两轮PCR法更适用于低载量HBV DNA S区基因的扩增,扩增效率和特异性均优于传统巢式PCR;扩增产物可进一步应用于OBI者HBV DNA S区基因序列突变分析。

    • >综述
    • 水下加压治疗的现状

      2021, 42(10):1164-1167.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10.1164

      摘要 (1308) HTML (64) PDF 1.77 M (9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潜水实践中,如果潜水员罹患潜水相关疾病,但现场既无加压舱也没有条件后送至有效救治机构进行治疗时,在设备条件和技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进行水下加压治疗。但是,并不是所有潜水相关疾病都需要进行水下加压治疗,也不是所有的情况下都适合进行水下加压治疗。同时,水下加压治疗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潜水作业现场,患病潜水员选择水下加压治疗时需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后做出选择。本文对选择水下加压治疗的条件及水下加压治疗存在的风险、治疗方案和实施要求进行简要总结。

    • 人工智能在肿瘤病理诊断及临床决策中的展望

      2021, 42(10):1168-1174.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10.1168

      摘要 (1042) HTML (117) PDF 2.59 M (12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癌症管理涉及疾病诊疗的全过程,包括早期检测、肿瘤诊断、测定肿瘤边缘、跟踪肿瘤演变、预测肿瘤复发及评估患者转归等。病理学作为一门探索疾病病因、发病机制、形态结构、功能和代谢等的传统学科,是肿瘤诊断的金标准,参与了癌症管理的整个过程。人工智能在病理学中的应用为癌症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病理人工智能在疾病诊断/辅助诊断、精准医疗和生命探索中都将起到重要作用。

    • >海洋军事医学
    • 某岛礁作业人员航行期间晕船状况调查

      2021, 42(10):1175-1178.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10.1175

      摘要 (1600) HTML (44) PDF 1.70 M (8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调查某岛礁作业人员航行期间运动病的发病情况和治疗效果,为指导部队开展运动病管理与防控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选择某岛礁驻防的相关人员中上岛时间、出海次数、乘坐舰艇、经历海况与居住条件均相同的132名作业人员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基本信息、晕船程度及伴随症状、治疗史、进食和睡眠情况,并分析与晕船相关的因素。结果 共发放问卷132份,收回有效问卷132份。132名调查对象中,女24人、男108人,6人(4.55%)出海前接受过防止晕船的前庭功能训练。航行期间16人(12.12%)无晕船症状,116人(87.88%)有晕船症状,91人(68.94%)伴有呕吐症状,90人(68.18%)伴有行走不稳。晕船期间101人(76.52%)接受过治疗,其中无效38人(28.79%)、部分缓解55人(41.67%)、有效8人(6.06%);31人(23.48%)未接受过治疗。乘船期间34人(25.76%)可以正常进食,98人(74.24%)食量减少或无法进食;72人(54.55%)睡眠正常,60人(45.45%)睡眠减少或失眠。不同进食情况、不同睡眠情况的被调查者之间晕船状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食量减少或无法进食、睡眠减少或失眠的被调查者晕船症状均较多见。结论 岛礁作业人员换防航行期间晕船发生率高,航行前应加强防晕船训练,航行中应给予抗晕、护胃、助眠药物。

    • 海军官兵茶、咖啡饮用情况与睡眠的关系

      2021, 42(10):1179-1182.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10.1179

      摘要 (1782) HTML (62) PDF 1.73 M (9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海军官兵茶、咖啡饮用情况与睡眠状况的关系。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法,使用自编人口学问卷、物质使用情况条目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对海军1 149名官兵进行调查。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研究茶、咖啡饮用情况与睡眠状况的关系,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一般人口学信息和茶、咖啡饮用情况对睡眠的影响。结果 在1 149名海军官兵中,38.8%(446人)的官兵几乎很少喝茶,49.9%(573人)有时喝茶,11.3%(130人)几乎每天喝茶;60.8%(699人)很少或几乎不喝咖啡,36.0%(414人)有时喝咖啡,3.1%(36人)几乎每天喝咖啡。茶的饮用情况与睡眠时间、睡眠障碍及日间功能障碍呈正相关(P<0.05或P<0.01),与催眠药物呈负相关(P<0.01)。咖啡的饮用情况与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及PSQI量表总分呈正相关(P<0.05或P<0.01)。控制一般人口学因素(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及人员类别)后,发现咖啡饮用越频繁睡眠质量越差。结论 长期饮用咖啡会对海军官兵的睡眠产生不良影响。

    • >短篇论著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环境下皖西南农村居民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2021, 42(10):1183-1188.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10.1183

      摘要 (1283) HTML (51) PDF 2.09 M (9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期间皖西南地区农村居民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和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于2020年2月1日至5日对皖西南地区766名农村居民进行网络问卷调查。比较不同人口学信息的居民之间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结果 发放在线问卷887份,回收有效问卷766份,有效率为86.4%。COVID-19疫情期间皖西南地区农村居民的心理问题发生率为23.2%(178/766),主要表现为强迫(15.1%,116/766)、人际关系敏感(9.0%,69/766)和睡眠与饮食问题(8.5%,65/766)。COVID-19疫情期间,农村居民的SCL-90各因子分均低于中国常模,其中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因子分与常模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0.977,95% CI 0.965~0.989)、受教育程度(OR=0.693,95% CI 0.497~0.966)、家庭结构完整与否(OR=1.934,95% CI 1.223~3.059)、对疫情知识的了解程度(OR=0.948,95% CI 0.914~0.983)是COVID-19疫情期间农村居民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P均<0.05)。结论 COVID-19疫情期间,皖西南地区农村居民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好,应加强对易感人群的关注,进一步普及疫情相关知识,维护疫情时期农村居民的心理健康。

    • 经腹胃超声与胃镜对胃癌的诊断准确性对照分析初步报告

      2021, 42(10):1189-1192.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10.1189

      摘要 (1473) HTML (39) PDF 1.84 M (10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经腹胃超声检查在胃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5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分院、上海市杨浦区控江医院和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嘉定区中心医院诊治的129例胃癌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由经腹胃超声检查首诊发现胃部病变,再行胃镜检查并以胃黏膜活检病理组织学结果最终诊断为胃癌。采用McNemar方法比较胃镜和经腹胃超声检查的提示性病灶检出率、总体定性诊断准确率和胃不同部位定性诊断准确率。结果 本组胃癌患者中进展期胃癌占93.0%(120/129),早期胃癌占7.0%(9/129)。以最终病理组织学诊断为金标准,经腹胃超声检查无假阳性病例,病灶检出率为100.0%(129/129);胃镜检出胃部病灶128例,检出率为99.2%(128/129)。1例胃镜未检出病灶的患者,经腹胃超声检查显示胃窦部胃壁显著增厚,而胃镜检查显示胃黏膜充血水肿及粗大皱褶,未发现其他明显异常,但术后病理证实为低分化腺癌。胃癌声像图显示为增厚性、凹陷性和隆起性病变分别占46.5%(60/129)、41.1%(53/129)和12.4%(16/129),病变胃壁的最大厚度和长径分别为(13.5±5.1)mm和(56.8±24.9)mm。经腹胃超声和胃镜检查对胃癌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4.4%(96/129)和82.2%(106/129),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腹胃超声和胃镜检查对胃窦癌、胃体癌、胃角癌、胃底癌、贲门癌、残胃癌的诊断准确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经腹胃超声具有良好的胃壁病变检出能力,积极推广应用可进一步提高胃癌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

    • 自由呼吸条件下不同机型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参数优化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2021, 42(10):1193-1197.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10.1193

      摘要 (1145) HTML (47) PDF 3.86 M (7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在自由呼吸条件下,2种飞利浦CT机型胸部扫描参数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纳入80例在飞利浦256层CT上进行检查(40例采用常规扫描模式,40例采用快速扫描模式)及80例在飞利浦16层CT上进行检查(40例采用常规扫描模式,40例采用快速扫描模式)的患者。256层常规扫描组在深吸气后控制呼吸条件下选择常规螺旋模式,螺距为0.977;256层快速扫描组在自由呼吸条件下选择快速螺旋模式,螺距为1.473;16层常规扫描组在深吸气后控制呼吸条件下选择常规螺旋模式,螺距为1;16层快速扫描组在自由呼吸条件下选择快速螺旋模式,螺距为1.472。对4组图像质量客观评价指标进行比较,并由2名资深胸部诊断医师主观评价图像质量并评分,分析2名医师主观评分的一致性。结果 客观评价图像质量结果显示,密度分辨率比较256层快速扫描组 > 16层快速扫描组 > 16层常规扫描组 > 256层常规扫描组,空间分辨率比较16层常规扫描组 > 16层快速扫描组 > 256层快速扫描组 > 256层常规扫描组,背景噪声比较16层常规扫描组 > 16层快速扫描组 > 256层常规扫描组 > 256层快速扫描组。主观评价图像质量结果显示,2名医师对图像质量评分的一致性较好(Kappa值=0.91)。结论 256层快速CT扫描能有效改善自由呼吸条件下CT图像的呼吸伪影。

    • 左乙拉西坦联合拉莫三嗪治疗妊娠期癫痫的疗效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2021, 42(10):1198-1202.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10.1198

      摘要 (1399) HTML (55) PDF 1.91 M (8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左乙拉西坦联合拉莫三嗪治疗妊娠期癫痫的疗效和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2021年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市立医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76例妊娠期癫痫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左乙拉西坦单药治疗组20例、拉莫三嗪单药治疗组22例、左乙拉西坦联合拉莫三嗪治疗组34例,对3组妊娠期癫痫患者的癫痫发作频率、妊娠相关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进行对比。结果 治疗期间,左乙拉西坦联合拉莫三嗪治疗组妊娠期癫痫无发作、发作频率无变化、发作频率增加、发作频率减少的患者比例分别为82.3%(28/34)、2.9%(1/34)、5.8%(2/34)、8.8%(3/34),左乙拉西坦单药治疗组分别为45.0%(9/20)、25.0%(5/20)、15.0%(3/20)、15.0%(3/20),拉莫三嗪单药治疗组分别为45.5%(10/22)、13.6%(3/22)、18.2%(4/22)、22.7%(5/22),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妊娠相关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左乙拉西坦联合拉莫三嗪治疗控制妊娠期癫痫发作的效果优于单药治疗,在降低妊娠期癫痫发作频率的同时不增加妊娠相关并发症和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

    • >研究简报
    • 甲状腺组织冷冻切片速冻与回暖方法的优化

      2021, 42(10):1203-1206.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10.1203

      摘要 (1090) HTML (50) PDF 2.32 M (6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病例报告
    • 超声引导粗针穿刺活检及微波消融治疗下颌下腺良性结节3例报告

      2021, 42(10):1207-1211.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10.1207

      摘要 (1187) HTML (61) PDF 4.77 M (9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滤泡性淋巴瘤合并副肿瘤性天疱疮和闭塞性细支气管炎1例报告

      2021, 42(10):1212-1216.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10.1212

      摘要 (1066) HTML (56) PDF 2.24 M (7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重要通知
友情提醒: 近日发现论文正式见刊或网络首发后,有人冒充我刊编辑部名义给作者发邮件,要求添加微信,此系诈骗行为!可致电编辑部核实:021-81870792。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