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42(11):1217-1223.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11.1217
摘要:目的 通过观察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L1(UCHL1)点突变蛋白与野生型蛋白过量对小鼠卵母细胞成熟的影响,并分析其在小鼠卵母细胞离体成熟过程中的作用及作用方式。方法 通过原核重组蛋白技术制备UCHL1点突变(C90S和I93M)和野生型蛋白与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的融合蛋白,通过显微注射技术将UCHL1野生型蛋白与GST的融合蛋白、UCHL1点突变蛋白与GST的融合蛋白、GST、PBS分别注射到小鼠未成熟卵母细胞,或在体外培养基中添加UCHL1野生型蛋白与GST的融合蛋白,分析野生型UCHL1过量、UCHL1(I93M)点突变蛋白添加及泛素水解酶活性缺失的UCHL1(C90S)点突变蛋白添加对卵母细胞生发泡破裂(GVBD)率的影响。分离UCHL1(I93M)点突变小鼠与野生型小鼠的生发泡期卵母细胞,体外培养3 h后比较其GVBD率。结果 显微注射UCHL1野生型蛋白及其点突变体与GST的融合蛋白的各组之间、注射GST组、注射PBS组卵母细胞GVBD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培养基中添加UCHL1蛋白与GST的融合蛋白组卵母细胞GVBD率与无注射无添加对照组相比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注射UCHL1(C90S)与GST的融合蛋白组有少量生发泡期卵母细胞体外发育为MⅡ期卵母细胞后呈现极体较对照组偏大的现象。UCHL1(I93M)点突变小鼠生发泡期卵母细胞体外GVBD率与野生型小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小鼠卵母细胞中添加外源性UCHL1、有致病作用的UCHL1(I93M)突变体或泛素水解酶活性丧失的UCHL1(C90S)突变体均不影响卵母细胞成熟的GVBD进程,UCHL1(I93M)点突变小鼠卵母细胞GVBD率亦无异常,但UCHL1(C90S)点突变可能影响极体的形成。
2021, 42(11):1224-1230.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11.1224
摘要:目的 探讨miRNA-455-3p在糖尿病肾病(DKD)大鼠肾小球硬化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厄贝沙坦对这一过程的影响。方法 miRNA-455-3p激动剂干预实验:雄性SD大鼠18只,随机取其中6只作为对照组;其余12只大鼠采用高脂高糖饲料喂养及链脲佐菌素(STZ)30 mg/kg腹腔注射制备DKD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STZ组)和过表达miRNA-455-3p组(STZ+miRNA-455-3p组),每组6只,其中STZ+miRNA-455-3p组在STZ注射后第2周和第5周时以20 mg/kg的剂量腹腔注射miRNA-455-3p激动剂。厄贝沙坦干预实验:雄性SD大鼠1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STZ组)、厄贝沙坦干预组(STZ+厄贝沙坦组),每组6只,其中STZ+厄贝沙坦组予以50 mg/kg的厄贝沙坦悬浊液灌胃。所有大鼠均于12周后记录24 h尿量、24 h尿蛋白水平,采用q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及肾组织中miRNA-455-3p的表达水平,过碘酸希夫染色法观察大鼠肾组织病理改变,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肾组织中胶原蛋白Ⅰ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STZ+miRNA-455-3p组及STZ+厄贝沙坦组大鼠24 h尿量、24 h尿蛋白水平均较STZ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STZ+miRNA-455-3p组及STZ+厄贝沙坦组大鼠血清及肾组织中miRNA-455-3p表达水平均较STZ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STZ+miRNA-455-3p组及STZ+厄贝沙坦组大鼠肾组织中胶原蛋白Ⅰ、PCNA表达均较STZ组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miRNA-455-3p参与DKD进程,可能是DKD治疗的新靶点,而厄贝沙坦能够通过调控miRNA-455-3p表达延缓DKD肾小球硬化进程。
2021, 42(11):1231-1237.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11.1231
摘要:目的 通过挖掘基因表达汇编(GEO)数据库中肾癌干细胞芯片数据,寻找肾癌细胞干性标志物,并联合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中的肾癌临床及转录组数据构建一种评估肾癌预后的模型。方法 从GEO数据库GSE48550数据集中下载芯片数据,筛选肾癌干细胞和正常肾小管上皮细胞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通过基因本体(GO)和基因集富集分析进行功能及通路分析,通过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构建确定肾癌干细胞核心基因。从TCGA数据库下载肾癌患者年龄、临床分期、预后情况及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肾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预测肾癌患者总生存期的列线图模型。结果 通过分析肾癌干细胞和正常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芯片数据,发现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在细胞趋化、细胞外基质形成及受体配体活性等模块,炎症反应通路、P53通路及TNF-α/NF-κB通路在肾癌干细胞中显著激活。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临床分期为肾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趋化因子家族中的C-X3-C基序趋化因子配体1(CX3CL1)是肾癌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通过评估模型区分度,发现基于年龄、临床分期及CX3CL1表达水平的风险模型可准确预测肾癌患者总体生存率,其中C指数为达到0.803。结论 通过GEO和TCGA数据库联合分析筛选肾癌干性相关基因,构建了一种联合患者年龄、临床分期及CX3CL1表达水平的新模型,新模型可用于评估肾癌患者预后。
何永鹏,郑晓东,徐灵莉,雷海科,林昌海,付晓琴,邓浩月,李沁栖,任秋宇,朱娟,甘淋
2021, 42(11):1238-1245.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11.1238
摘要:目的 考察乳腺癌患者与正常体检者血清中氨基酸水平的差异,并探讨其在乳腺癌筛查中的意义。方法 招募2019年4-6月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确诊的女性乳腺癌患者59例作为乳腺癌组,以正常女性体检者53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HPLC-MS)检测招募者血清中20种氨基酸水平,分析乳腺癌组与对照组间、乳腺癌不同分子亚型组间、早期乳腺癌组与晚期乳腺癌组间氨基酸水平的差异。采用ROC曲线对差异血清氨基酸在乳腺癌筛查中的效能进行评估。结果 乳腺癌组血清中丙氨酸(Ala)、天冬酰胺(Asn)、瓜氨酸(Cit)、谷氨酸(Glu)、组氨酸(His)、异亮氨酸(Ile)、亮氨酸(Leu)、赖氨酸(Lys)、鸟氨酸(Orn)、苯丙氨酸(Phe)、脯氨酸(Pro)、苏氨酸(Thr)、酪氨酸(Tyr)、缬氨酸(Val)的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精氨酸(Arg)水平低于对照组(P=0.003)。ROC曲线分析表明,在乳腺癌患者血清中升高的14种氨基酸中,Ala和Pro单独筛查乳腺癌的效能较高,AUC均为0.75;Ile单独筛查乳腺癌时有最高的灵敏度,达0.82;Lys单独筛查乳腺癌时有最高的特异度,达0.94;这14种氨基酸联合检测时能够提高乳腺癌的筛查效能,AUC为0.88,灵敏度为0.69,特异度为0.94。早期乳腺癌(TNM分期Ⅰ期和Ⅱ期)患者血清Val水平高于晚期(TNM分期Ⅲ期和Ⅳ期)患者(P=0.044),其他19种氨基酸水平在早期和晚期乳腺癌患者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0种血清氨基酸水平在Luminal A型、Luminal B型、三阴性型、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型乳腺癌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乳腺癌患者血清中15种氨基酸水平与正常体检者相比存在差异,有助于乳腺癌筛查;14种在乳腺癌患者血清中升高的氨基酸的联合检测有利于提高乳腺癌筛查效能,是有潜力的生物学标志物。
2021, 42(11):1246-1251.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11.1246
摘要:目的 观察个体化家庭肠内营养支持对食管癌根治术后管饲患者的BMI、营养不良发生情况、术后体重下降及营养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择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2018-2019年收治的食管癌根治术后家庭肠内营养管饲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8年1-12月收治的136例接受常规家庭肠内营养宣教的患者为对照组,2019年1-12月收治的146例接受常规家庭肠内营养宣教+个体化营养食谱干预的患者为干预组。比较两组患者在营养干预前后体重、BMI、营养不良发生率、体重丢失情况及营养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 出院时,对照组和干预组体重、BMI和营养不良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干预组营养相关指标中总蛋白、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营养干预3周后,干预组体重、BMI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干预组营养不良发生率(17.8%,26/146)低于对照组(27.9%,38/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体重丢失值和BMI变化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干预组营养相关指标中总蛋白、前白蛋白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个体化全程营养指导方式下的家庭肠内营养支持可预防食管癌根治术后管饲患者的体重丢失,降低术后营养不良发生风险,改善术后营养状况。
2021, 42(11):1252-1259.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11.1252
摘要:目的 评估增强MRI检查对Siewert 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术前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术后病理结果证实为Siewert 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76例患者影像学资料。由2位主治医师通过盲法对增强CT及增强MRI图像进行病灶测量及诊断,采用Kappa检验分析2种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76例患者均在术前1周内行影像学检查,仅行增强CT检查27例,仅行增强MRI检查9例,同时行增强CT及增强MRI检查(间隔1 d)40例,获得术前增强CT检查图像67例,术前增强MRI图像49例。行增强CT检查的67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中Siewert Ⅱ型35例、Siewert Ⅲ型32例,诊断正确56例,与病理结果一致性中等(Kappa值=0.672)。行增强MRI检查的49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中Siewert Ⅱ型27例、Siewert Ⅲ型22例,诊断正确44例,与病理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值=0.791)。术前增强MRI检查提示的阳性转移淋巴结与术后病理结果一致性欠佳(Kappa值=0.115),增强CT检查提示的阳性转移淋巴结与术后病理结果无一致性(Kappa值=-0.129)。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增强MRI检查提示阳性转移淋巴结分组区域的准确率为59.2%(29/49),高于增强CT检查的41.8%(28/67)。结论 术前增强MRI检查对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Siewert分型、阳性转移淋巴结分组区域的诊断准确性高于增强CT检查,可为临床治疗方法、手术路径的选择及淋巴结清扫范围提供有利证据。
2021, 42(11):1260-1266.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11.1260
摘要:目的 基于真实世界数据分析针药复合麻醉对肛门部手术患者发生术后尿潴留(POUR)的影响,为肛门部手术时选择最佳的麻醉方式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病案管理系统中2012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肛肠科实施肛门部手术的病例资料。提取患者性别、年龄、住院天数、麻醉方法、主要手术国际疾病分类第9版临床修订本第3卷(ICD-9-CM3)代码。以开具留置导尿医嘱和收取导尿管费用作为发生POUR的依据。对于术中麻醉方式变更的病例,以最后采用的麻醉方式纳入研究。结果 共11 440例肛门部手术患者入组,年龄为39(32,51)岁,男女比例为1.94:1。其中采用针药复合麻醉6 083例(53.2%)、后会阴神经阻滞麻醉3 392例(29.7%)、静脉麻醉1 420例(12.4%)、局部麻醉408例(3.6%)、椎管内麻醉65例(0.6%)、全身麻醉46例(0.4%)、其他麻醉方式26例(0.2%)。术后留置导尿管395例,POUR发生率为3.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 60岁(OR=1.76,95% CI 1.36~2.27,P<0.001)和女性(OR=1.36,95% CI 1.11~1.67,P=0.003)是肛门部手术患者发生POUR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针药复合麻醉相比,后会阴神经阻滞麻醉、静脉麻醉和椎管内麻醉使POUR风险增高(后会阴神经阻滞麻醉:OR=1.42,95% CI 1.13~1.78,P=0.002;静脉麻醉:OR=1.48,95% CI 1.10~1.99,P=0.009;椎管内麻醉:OR=2.75,95% CI 1.09~6.93,P=0.032)。在校正性别、年龄及疾病诊断后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所得结果类似(后会阴神经阻滞麻醉:校正OR=1.33,95% CI 1.06~1.67,P=0.014;静脉麻醉:校正OR=1.43,95% CI 1.06~1.92,P=0.019;椎管内麻醉:校正OR=4.93,95% CI 1.92~12.67,P=0.001)。亚组分析显示,与后会阴神经阻滞麻醉相比,针药复合麻醉能降低女性患者41%的POUR风险(OR=0.59,95% CI 0.42~0.84,P=0.003)及年龄<60岁患者30%的POUR风险(OR=0.70,95% CI 0.54~0.90,P=0.006)。结论 年龄≥ 60岁和女性是肛门部手术患者发生POUR的危险因素,采用针药复合麻醉有利于降低POUR的风险。
2021, 42(11):1267-1272.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11.1267
摘要: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暴发1年后全封闭管理期间军队人员的心理健康状态。方法 采用自编人员一般资料调查表、7项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事件影响量表修订版(IES-R)、患者健康调查问卷9(PHQ-9)和失眠严重程度指数(ISI)量表对某部294名官兵进行问卷调查,探究疫情暴发1年后长期全封闭隔离管理期间军人的心理健康状态,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回收有效问卷257份,有效回收率为87.4%。有47.5%(122/257)的官兵表现出抑郁症状,29.6%(76/257)表现出焦虑症状,39.7%(102/257)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30.4%(78/257)存在失眠症状。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和自尊是抑郁(β=0.145、-0.544,P均<0.01)和焦虑(β=0.192、-0.515,P均<0.01)的影响因素,年龄、受教育程度和自尊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因素(β=0.233、0.126、-0.484,P均<0.05),性别、受教育程度和自尊是失眠的影响因素(β=0.118、0.135、-0.456,P均<0.05)。结论 在COVID-19疫情暴发1年后的全封闭隔离管理下,部分官兵出现了焦虑、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和失眠症状,提示在疫情暴发1年后封闭管理期间仍应重点关注军队官兵的心理健康,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工作,提高疫情期间的军人心理健康水平。
2021, 42(11):1273-1278.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11.1273
摘要:目的 针对缺血性脑卒中这一发病率高、预后差的疾病,应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从患者出院小结中进行文本数据挖掘,并通过Python编程语言将非结构化的文本数据转换成供后续统计分析的结构化数据库。方法 利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小结资料,构建基于知识增强的语义表示模型(ERNIE)+神经网络+条件随机场的命名实体识别模型,进行疾病、药物、手术、影像学检查、症状5种医疗命名实体的识别,提取实体构建半结构化数据库。为了进一步从半结构化数据库中提取出结构化数据,构建基于ERNIE的孪生文本相似度匹配模型,评价指标为准确率,采用最优模型构建协变量提取器。结果 命名实体识别模型总体F1值为90.27%,其中疾病F1值为88.41%,药物F1值为91.03%,影像学检查F1值为87.71%,手术F1值为87.07%,症状F1值为96.59%。文本相似度匹配模型的总体准确率为99.11%。结论 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了从完全的非结构化数据到半结构化数据再到结构化数据的构建流程,与人工阅读病历并手动提取病历信息相比,极大提高了数据库构建的效率。
2021, 42(11):1279-1283.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11.1279
摘要:近年来,肠道菌群的宏基因组、代谢组学的研究进展迅速,但与肠道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尚不十分清楚。固有淋巴细胞3群(ILC3)是一类富集于肠黏膜的固有免疫细胞,是抵御肠道微生物感染的重要防线。一方面,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直接或间接地影响ILC3的发育、增殖及功能,在不同的微生物信号的作用下,ILC3表型可以发生转变,其作用亦具有两面性;另一方面,ILC3维护了肠道菌群的共生平衡,并调节了其他免疫细胞对共生菌的反应。本文就ILC3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021, 42(11):1284-1289.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11.1284
摘要:器官移植是各种终末期疾病的最终治疗手段,新型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使细胞性排斥反应得到有效控制,而体液性排斥反应即供体特异性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仍是造成移植失败甚至受体死亡的重要因素。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在超急性排斥反应和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但目前医学界对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的认识还很有限。本文就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的发生机制、检测与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
2021, 42(11):1290-1295.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11.1290
摘要:经前期烦躁障碍(PMDD)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5版(DSM-5)中被列为心境障碍的一个类型,除了呈现情绪低落、烦躁等抑郁症状外,还可伴随躯体症状,具有经前期发作的特点。PMD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与其发病可能有关的因素包括雌性激素的波动、神经类固醇激素作用减弱、免疫激活和炎症反应、有关脑区(杏仁核、前额叶等)功能活动异常、心理社会因素等。因发病机制不明,PMDD尚未有根治性治疗方法,目前主要通过药物治疗(如抗抑郁药与口服避孕药)、心理治疗、中医药治疗(如中药、针灸)等方面缓解患者症状。
2021, 42(11):1296-1299.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11.1296
摘要:目的 了解北极特殊环境对科考队员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 应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对参加我国第9次北极科学考察的科考队员(131人)在出行前、北极考察期间、考察结束后的睡眠情况进行调查,并记录队员的入睡时间点、晨起时间点、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结果 共发放问卷131份,回收有效问卷88份。88名队员中男77名、女11名,年龄为22~50(48.1±17.9)岁,包括船员18人、科考队员70人。考察期间队员的中位晨起时间点比出行前早180 min,入睡时间长于出行前及考察结束3个月后[(45.23±25.84) min vs (18.45±14.34) min、(19.50±12.57) min,P均<0.01],夜晚睡眠时间短于出行前及考察结束3个月后[(6.83±2.24) h vs (8.36±1.45) h、(8.14±1.45) h,P均<0.01]。根据PSQI量表评分,考察期间队员的睡眠质量下降、入睡时间延长、睡眠时间缩短、睡眠效率下降、催眠药物使用增加,与出行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极地极昼及低温环境显著影响北极科学考察时科考队员的睡眠节律,导致入睡时间延长、睡眠时间缩短、助眠药物使用增加,这可能影响到队员的工作状态。
2021, 42(11):1300-1302.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11.1300
摘要:卫生专业士兵是基层部队医疗服务工作者,在战地救护、卫生防疫、防病治病、指导康复及心理疏导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军卫生专业士兵定位明晰、分类明确、培训体系完备,值得借鉴。本文系统梳理了美军卫生专业士兵的分类及培养模式,对比分析我军卫生专业士兵培养模式现状,并结合新形势下卫勤改革,对我军的卫生专业士兵培养提出意见和建议。
2021, 42(11):1303-1307.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11.1303
摘要:目的 分析军队人员厌世观念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法,对某部官兵432人进行调查。采用自编一般信息调查问卷收集官兵的年龄、性别、户籍、父母关系、家庭经济状况、婚姻状况等信息,分别采用患者健康问卷(PHQ-9)、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失眠严重指数(ISI)量表、生活满意感量表(SWLS)、简版心理连续体(MHC-SF)量表调查部队官兵的抑郁、焦虑、主观睡眠质量、生活满意感和幸福感状况。采用PHQ-9第9个条目测量厌世观念,分析厌世观念与以上各因素的关系。结果 与厌世观念相关的因素包括抑郁(rs=0.285,P<0.01)、焦虑(rs=0.245,P<0.01)、主观睡眠质量(rs=0.117,P=0.016)、生活满意感(rs=-0.181,P<0.01)、幸福感(rs=-0.241,P<0.01)。logistic回归模型中包含抑郁(P=0.017)、幸福感(P=0.029)2个有效因子;幸福感在主观睡眠质量和厌世观念间存在完全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66.37%。结论 军队人员的抑郁程度越高、幸福感越低,产生厌世观念的可能性越高。主观睡眠质量差可能会降低幸福感,从而增加军队人员的厌世观念。
2021, 42(11):1308-1313.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11.1308
摘要:目的 探究军人心理控制源、心理弹性和疲劳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553名官兵作为调查对象,采用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及机遇(IPC)量表调查心理控制源,Conner-Davidson心理弹性量表(CD-RISC)调查心理弹性,疲劳量表14(FS-14)调查疲劳情况,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变量间的关系。结果 回收有效问卷532份,有效回收率为96.2%。军人心理控制源在是否独生子女、入伍前户籍是农村还是城市、原生家庭结构完整与否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在性别和受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下vs大学及以上)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军人疲劳在性别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其余人口学维度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低内控性(高外控性)军人疲劳程度明显高于高内控性(低外控性)军人(P<0.01);除内控性与躯体疲劳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外,心理控制源3个维度、心理弹性3个维度和疲劳2个维度之间均两两相关(P均<0.01)。心理控制源和心理弹性可解释官兵疲劳变异的22.8%;中介效应模型和Bootstrap检验结果显示,心理控制源通过心理弹性间接影响疲劳(χ2/df=4.888,拟合优度指数=0.983,调整拟合优度指数=0.940,规范拟合指数=0.983,相对拟合指数=0.957,增值拟合指数=0.986,Tucker-Lewis系数=0.966,比较拟合指数=0.986,近似均方根误差=0.086)。心理弹性总的中介效应为22.58%。结论 心理弹性在军人心理控制源与疲劳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应重点关注偏外控性官兵的疲劳程度,提高心理弹性能力,降低疲劳水平,提高作业效能。
2021, 42(11):1314-1318.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11.1314
摘要:目的 采用Dixon上下序贯法测定胸腔镜手术镇痛时竖脊肌平面阻滞中0.5%罗哌卡因的有效容量。方法 选取2020年1-9月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患者31例,均根据手术部位在超声引导下行相应脊神经节段的0.5%罗哌卡因竖脊肌平面阻滞。0.5%罗哌卡因初始容量为35 mL,若第1例患者达到最佳有效镇痛标准则第2例患者的药物容量下降1个阶梯即减少2 mL,相反若第1例患者未达到最佳有效镇痛标准则第2例患者药物容量需增加2 mL,以此类推,直至出现7个无效容量的拐点。同时符合以下3项标准即判断达到最佳有效镇痛标准:(1)手术开始切皮时生命体征无明显波动(平均动脉压及心率上升不超过切皮前的20%);(2)术后患者苏醒拔管时无疼痛相关躁动;(3)术后2 h未使用补救性镇痛药物时,患者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 3分。采用Probit回归分析法计算50%有效容量(EV50)、95%有效容量(EV95)及其95% CI。结果 共30例患者完成试验,男21例、女9例,年龄为(60.0±6.8)岁,BMI为(22.7±3.1) kg/m2,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Ⅱ级9例、Ⅲ级21例。18例(60.0%)患者达到最佳有效镇痛,0.5%罗哌卡因的EV50为23.6 mL (95% CI 21.8~25.0 mL),EV95为26.9 mL (95% CI 25.3~35.2 mL)。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出血、血肿、局部麻醉药中毒、感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 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用于胸腔镜手术镇痛时,0.5%罗哌卡因达到最佳有效镇痛标准的EV50为23.6 mL、EV95为26.9 mL。
2021, 42(11):1319-1323.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11.1319
摘要:目的 探讨颅内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周细胞瘤(SFT/HPC)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 收集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和江西省肿瘤医院2015年6月至2020年12月确诊的7例颅内SFT/HP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组织学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例颅内SFT/HPC中男5例、女2例,年龄为23~60岁,平均年龄为46.1岁。临床表现主要为头晕、头痛、呕吐等神经受压和颅内压增高症状。影像学显示颅内占位性病变伴动脉期强化。5例WHOⅡ级SFT/HPC镜下见肿瘤由短梭形细胞构成,伴瘤组织间"鹿角样"血管及纤维组织增生;2例WHOⅢ级SFT/HPC镜下瘤细胞明显丰富且存在异型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7例患者肿瘤细胞均弥漫表达波形蛋白、CD34和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6(STAT6),不同程度表达Bcl-2(3/7)、P53(3/7)、CD99(2/5)。除1例患者转院后失访外,其余6例随访5~67个月,其中1例患者于术后33个月复发,行二次手术后未见复发和转移。结论 颅内SFT/HPC较为罕见且临床及影像学表现不典型,易与其他颅内肿瘤相混淆,确诊依靠其特征性的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标志物。早期诊断和完全性手术切除及放射治疗能减少SFT/HPC复发。
2021, 42(11):1324-1329.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11.1324
摘要:目的 探讨4种微创手术方式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144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44例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CBDE)(T管引流),35例行LC+LCBDE (一期缝合),27例行LC+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TCBDE),38例行LC+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括约肌切开取石术(EST)。对4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各项指标、术后早期及远期并发症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4组患者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LC+LCBDE (T管引流)组术后不适(腹胀、呕吐等)者比例最高、胃肠道生活质量指数得分最低,LC+LTCBDE组术后住院时间最短,LC+ERCP/EST组术后血清淀粉酶水平最高,上述指标在4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早期,LC+LCBDE (T管引流)组出现2例胆道感染、1例T管脱落、4例高淀粉酶血症,LC+LCBDE (一期缝合)组出现4例胆漏、2例高淀粉酶血症,LC+LTCBDE组出现2例高淀粉酶血症,LC+ERCP/EST组出现8例高淀粉酶血症、2例胰腺炎。术后随访半年以上,LC+LCBDE (T管引流)组出现1例结石残留、1例结石复发、1例胆道狭窄,LC+ERCP/EST组出现4例结石复发、2例胆道狭窄。结论 上述4种微创手术方式均能有效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其中LTCBDE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术者需结合患者自身情况,严格把握手术指征,合理选择手术方式。
张海燕,王洁,尚静,卜欣欣,侯兵,马雨诗,庄海花,王文静,倪海莱
2021, 42(11):1330-1333.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11.1330
摘要:目的 探讨医护人员血源性传播疾病职业暴露的特征及危险因素,为其预防和干预提供有效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2006年4月至2021年1月登记上报的746例医护人员血源性传播疾病职业暴露案例的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职业、工作科室、职业暴露发生时间、暴露源、暴露途径、处理措施等。结果 从性别上看,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职业暴露的女性(540例,72.39%)较男性(206例,27.61%)多;从职业来看,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职业暴露的人员以护士(师)(305例,40.88%)、医师(171例,22.92%)和实习护士(111例,14.88%)为主;从科室分布看,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职业暴露的医护人员所在科室主要为急诊科(105例,14.08%)、普通外科(73例,9.79%)、麻醉科(67例,8.98%)、消化科(55例,7.37%)、胸心外科(54例,7.24%)。暴露源以HBV为主,共有508例(68.10%);暴露途径以皮肤锐器伤为主,共有666例(89.28%)。36例(4.83%)发生暴露后未进行任何紧急处理,但所有暴露者均接受了后续的预防性治疗及随访,且最终无一例发生职业暴露感染。结论 医护人员血源性传播疾病职业暴露不容忽视,应增强对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防范意识、强化职业防护培训、建立合理有效的防护制度、改善诊疗环境,以降低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发生率、保证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
2021, 42(11):1334-1337.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11.1334
摘要:
2021, 42(11):1338-1340.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11.1338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