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42(2):117-121.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2.0117
摘要: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及战争模式的改变,创伤性脑损伤有增无减,已然成为重要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和卫勤保障的重难点。笔者检索并分析了近年国内外创伤性脑损伤的流行病学数据和相关研究进展,对创伤性脑损伤的发病率、病死率、致伤因素及临床诊疗等进行综述,为创伤性脑损伤的研究和平时、战时救治提供参考。
2021, 42(2):122-126.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2.0122
摘要:血管损伤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包含了不同部位与器官、不同病理类型的创伤性与非创伤性、急性与慢性的血管结构损伤或功能障碍。本文以血管损伤概念的提出作为出发点,论述了既往孤立性探讨创伤与非创伤性血管病变,以及分学科对血管损伤性疾病开展研究和诊疗工作的局限性,强调了创伤性与非创伤性血管损伤联合诊疗、多学科合作、基础与临床结合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结合最新技术与设备带来的便利,进一步提出了“平战结合,以平练战”诊疗模式的构想。这对于有效提高平时血管损伤的诊疗效率、显著提升战时血管损伤的救治水平有积极意义。
李翯,刘沛,刘鹏,阳源,花伟龙,张永鑫,张磊,李子付,杨鹏飞,刘建民
2021, 42(2):127-132.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2.0127
摘要:目的 建立并评估能模拟外源性物理损伤的颈总动脉钳夹致颈总动脉钝性创伤模型。方法 取64只健康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颈总动脉钳夹致颈总动脉钝性创伤建模后1、3、7 d组,每组16只。假手术小鼠予颈部切开、缝合,建模小鼠予左侧颈总动脉钳夹30 min。取颈总动脉标本,通过H-E染色观察血管组织结构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n=10)、蛋白质印迹法(n=6)检测血管功能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 H-E染色显示颈总动脉钳夹伤后血管内皮细胞出现不同程度损伤,血管基质的连续性下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颈总动脉钳夹伤后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内皮素1表达上调,炎症细胞标志物髓过氧化物酶(MPO)在血管壁及血管周围表达增加。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颈总动脉钳夹伤后血管功能相关标志物VCAM-1、eNOS、内皮素1,炎症相关蛋白环氧化酶2、基质金属蛋白酶2、基质金属蛋白酶9,以及凋亡相关蛋白B淋巴细胞瘤2相关X蛋白、活化caspase 1的表达均有不同程度上调,其中血管功能相关标志物VCAM-1与eNOS表达均在钳夹后3 d到达高峰,而内皮素1表达则在钳夹后1~7 d呈上升趋势。结论 颈总动脉钳夹致颈总动脉钝性创伤小鼠模型建立成功。颈总动脉钳夹可导致血管组织损伤并发生炎症反应与细胞凋亡,这种损伤可能是创伤性血管狭窄及动脉瘤形成的重要因素。
赵瑞△,路智文△,邓晓东,邹超,左乔,赵开军,戴冬伟,方亦斌,李强,黄清海,洪波,许奕,刘建民
2021, 42(2):133-139.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2.0133
摘要:目的 回顾性分析单中心血管内治疗创伤性颈内动脉颅内段假性动脉瘤(TIICAP)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连续回顾2005年9月至2019年9月我中心收治的经脑血管造影检查的颅内动脉瘤患者资料,根据纳入标准选择TIICAP患者。分析患者的手术策略及围手术期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情况,并总结治疗效果和临床与影像学随访结果。结果 共入组29例TIICAP患者,男19例(65.5%),女10例(34.5%),年龄为14~70岁,中位年龄为47(30,53)岁。29例患者均成功实施血管内治疗,其中采用覆膜支架3例,血流导向装置9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1例,单纯弹簧圈栓塞2例,载瘤动脉闭塞4例。1例行载瘤动脉闭塞患者术前再出血,术后死亡;1例行载瘤动脉闭塞患者术后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最终死亡;余27例患者均无并发症发生,顺利出院。23例患者接受影像学随访,13例治愈,5例好转,2例稳定,3例复发(均再次行血管内治疗治愈)。24例患者接受临床随访,临床预后均稳定或好转。结论 血管内治疗是处理TIICAP的有效手段,其中血流导向装置、覆膜支架等新技术的优势初现,值得进一步研究。
唐海双,左乔,杨文进,李锦,方亦斌,洪波,许奕,杨鹏飞,黄清海,刘建民
2021, 42(2):140-145.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2.0140
摘要:目的 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对创伤性颈内动脉夹层(TICAD)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4年1月至2019年11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收治的经DSA证实为TICAD、采取血管内介入治疗且随访时间≥ 6个月的16例患者,分析患者一般资料、术后即刻结果、围手术期并发症、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结果 16例TICAD患者中男14例,女2例,年龄为16~63岁,中位年龄为37岁。患者致伤原因包括车祸伤(11例)、拳击伤(1例)、摔伤(1例)、颈部扭伤(1例)、高压水枪伤(1例)、高处坠落伤(1例)。术前影像学检查示14例患者表现为颈内动脉夹层动脉瘤,其中1例患者有2枚夹层动脉瘤。该15枚夹层动脉瘤中5枚接受血流导向装置治疗,8枚接受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1枚接受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1枚接受单纯支架植入治疗;术后即刻造影见7枚夹层动脉瘤不显影,1枚瘤颈显影,7枚瘤体少量显影。2例患者表现为单纯颈内动脉夹层,均接受单纯支架植入治疗,术后即刻造影均见夹层血管通畅。16例患者均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16例患者接受临床随访,15例格拉斯哥结局量表评分为5分,1例3分。14例患者接受影像学随访,13例治愈,1例好转。结论 血管内治疗对TICAD安全性高,且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预后,但该结论尚待大规模前瞻性临床试验证实。
邢鹏飞△,沈芳△,李子付,张磊,张永鑫,张小曦,花伟龙,张永巍,杨鹏飞,刘建民
2021, 42(2):146-152.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2.0146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术中及术后常见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发生原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3年9月至2018年5月在我院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13例,根据术中及术后是否发生不良事件分为研究组(发生1种或几种不良事件,230例)和对照组(无不良事件,283例)。分析入组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和原因,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基线资料、血管成功再通率、良好预后率、病死率等,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不良事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 513例患者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44.8%(230/513),包括任何类型颅内出血(22.0%,113例)、症状性颅内出血(9.6%,49例)、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23.4%,120例)、新血管流域栓塞(6.2%,32例)、动脉夹层(1.4%,7例)、支架内血栓形成(1.9%,10例)和血管再闭塞(4.5%,23例)等。导致不良事件的原因有再灌注损伤、无效再灌注、机械损伤(支架、导管、导丝)和药物等。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年龄偏大(t=2.298,P<0.05),男性患者占比低(χ2=9.614,P<0.01),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较高、美国神经介入和治疗神经放射学会/介入放射学会侧支循环分级系统(ASITN/SIRs)评分较低(Z=34.378、13.311,P均<0.01)。研究组取栓次数多于对照组(Z=22.677,P<0.01),但血管成功再通(改良脑梗死溶栓2b/3级)率和术后90 d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为0~2分)率均低于对照组(χ2=19.903、180.191,P均<0.01),术后90 d病死率高于对照组(χ2=52.818,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症状性颅内出血和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1)。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术中及术后不良事件会影响90 d预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和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是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
仇成傑,左乔,张煜辉,于瀛,李翯,方亦斌,李强,赵瑞,王来兴,杨鹏飞,刘建民
2021, 42(2):153-156.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2.0153
摘要:目的 观察脑膜中动脉(MMA)栓塞治疗急性外伤性硬脑膜外血肿(ATEDH)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接受MMA栓塞治疗的40例ATEDH患者资料。患者于发病24 h内行局部麻醉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MMA栓塞术,介入栓塞术后根据患者意识状态、血肿体积予药物保守治疗、钻孔引流术或开颅血肿清除术。随访至术后6个月,观察患者术后病情、血肿吸收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40例ATEDH患者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为16~68岁,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为13~15分者25例,9~12分者15例。40例患者脑血管造影均显示MMA为出血源,均在介入栓塞术后出血立即停止。8例患者采用单纯MMA栓塞治疗,32例MMA栓塞后行钻孔引流术,无患者因病情进展接受开颅血肿清除术。出院时40例ATEDH患者的GCS评分均为15分,头痛、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与入院时相比均明显好转。术后6个月复查时,40例患者均未见血肿进展或复发,扩展的格拉斯哥结局量表评分均为8分。随访过程中,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手术相关的感染、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障碍等并发症。结论 MMA栓塞可以有效控制ATEDH进展,减少再出血风险,能有效避免患者进一步接受创伤较大的外科侵入性干预。
左乔△,唐海双△,殷洪伟,仇成傑,赵瑞,李强,方亦斌,黄清海,许奕,洪波,周晓平,王来兴,杨鹏飞,刘建民
2021, 42(2):157-160.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2.0157
摘要:目的 分析脑膜中动脉(MMA)栓塞治疗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3月至2020年5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接受MMA栓塞治疗的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患者19例,分析MMA栓塞术后3个月血肿复发和进展情况,以及技术成功率和技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19例患者中男17例、女2例,年龄为51~85岁,平均年龄为(67.4±7.9)岁。共21例侧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其中6例侧行单纯MMA栓塞,15例侧行MMA栓塞联合钻孔引流(MMA栓塞后钻孔引流7例侧,钻孔引流后MMA栓塞8例侧)。21例侧血肿MMA栓塞术均获得成功,其中17例侧使用Onyx胶栓塞,4例侧使用Glubran胶栓塞。19例患者均无技术相关并发症。19例患者均接受临床和影像学随访,术后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术后3个月均未见血肿复发和进展。结论 MMA栓塞是慢性硬脑膜下血肿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安全性高,血肿复发率低,但该结论仍需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验证。
2021, 42(2):161-165.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2.0161
摘要:创伤性脑血管损伤(TCVI)是创伤性脑损伤或颈部外伤后的并发症之一。TCVI发病率低,但其一旦发生,如果不加以干预,则有较高的致死、致残率。目前,研究者们明确了包括颅底骨折、颈椎损伤等在内的TCVI危险因素,并根据病理特征对其进行了初步分级。在TCVI的筛查与诊断方面,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仍为金标准,而广受关注的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的诊断效能有待商榷。在治疗方面,药物治疗、开放手术治疗和血管内治疗都被证明对特定类型的TCVI有较好效果。本文从上述角度展开,对TCVI的临床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对该领域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2021, 42(2):166-170.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2.0166
摘要:创伤性颅颈部动脉夹层(TCAD)是在外伤性因素作用下颅颈部动脉内膜撕裂,血液流入血管壁内导致壁间血肿形成或管腔移位。其最常引发的临床病变是缺血性脑卒中,但往往因缺乏首发症状被忽视。影像学检查对TCAD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其中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为首选检查,当CTA无法确诊时可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TCAD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抗栓治疗和手术治疗。近年来,以血管内治疗为主的新型治疗手段不断涌现,相比传统开放手术血管内治疗操作难度小、风险低、并发症少。本文就TCAD诊断和治疗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花伟龙,张磊,李翯,刘鹏,张永鑫,李子付,沈红健,邢鹏飞,张永巍,洪波,杨鹏飞,刘建民
2021, 42(2):171-176.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2.0171
摘要:血管内治疗是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标准治疗方法之一,然而即使血管成功再通,仍有一部分患者预后不良。治疗性低温是目前极具研究价值的神经保护方法,其有显著改善患者预后的潜力,但疗效尚不确切。本文就治疗性低温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冯秀敏,葛海燕,顾文超,杭晶卿,周敏,韩锋锋,钱叶长,金晓燕,李圣青,高蓓兰,包红,余莉,揭志军,王健,张景熙,朱惠莉
2021, 42(2):177-188.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2.0177
摘要:目的 调查并分析上海地区二、三级甲等医院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合并症的分布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多中心、横断面调查设计,通过普查的方法,连续收集2018年10月至2019年8月上海地区14家二、三级甲等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门诊诊治的532例稳定期COPD患者的临床资料及8个类别33种合并症资料,并采用Charlson合并症指数(CCI)对合并症进行评分。根据COPD评估测试(CAT)评分和改良英国医学研究学会呼吸困难指数(mMRC)评分,将患者分为多症状(CAT评分≥ 10分或mMRC评分≥ 2分)与少症状(CAT评分<10分且mMRC评分为0~1分)组;根据过去1年内COPD急性加重次数,将患者分为频繁急性加重(FE,过去1年内急性加重≥ 2次或≥ 1次但导致住院)与非频繁急性加重(NFE,未出现急性加重或1次急性加重但未导致住院)组。比较不同组间的合并症分布特点,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合并症与COPD患者多症状和FE的相关性。以CCI评分4分为界,将研究对象分为CCI高分(≥ 4分)与低分(<4分)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 532例患者平均年龄为(70.44±8.98)岁,男472例(88.7%),吸烟指数为30(20,42)包年;有合并症的患者比例为73.9%(393例),发生率居前4位的合并症依次是肺动脉高压症(182例,34.2%)、高血压(144例,27.1%)、支气管哮喘(135例,25.4%)、代谢综合征(122例,22.9%);按系统分类,居前4位的依次是慢性肺部疾病(221例,41.5%)、过敏性疾病(183例,34.4%)、心血管疾病(172例,32.3%)、代谢性疾病(141例,26.5%)。多症状组与少症状组有合并症的患者比例分别为72.4%(317/438)和80.9%(76/94),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E组与NFE组有合并症的患者比例分别为71.5%(191/267)、76.2%(202/26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E组支气管扩张症发生率高于NFE组[11.6%(31/267) vs 6.0%(16/265),P=0.024],且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支气管扩张症是COPD患者FE的危险因素(OR=2.127,95%CI 1.114~4.060,P=0.022)。CCI高分组患者年龄、吸烟指数、COPD病程和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水平均高于CCI低分组[分别为76(71,82)岁vs 66(61,69)岁、30(20,50)包年vs 30(20,40)包年、8(3,10)年vs 7(3,8)年、39×10-9(22×10-9,50×10-9) vs 28×10-9(19×10-9,45×10-9)],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前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用力肺活量(FVC)均低于CCI低分组[分别为(1.02±0.39) L vs (1.21±0.52) L、(1.97±0.60) L vs (2.33±0.77) 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上海地区稳定期COPD患者合并症发生率高且不受患者症状多少及是否FE影响,并以慢性肺部疾病、过敏性疾病、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为主。CCI高分COPD患者的年龄更大、病程更长、肺功能更差。支气管扩张症可能是导致COPD患者FE的危险因素之一,及早发现并积极干预支气管扩张症将有助于提高COPD管理水平和改善预后。
2021, 42(2):189-196.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2.0189
摘要:目的 探讨氯离子通道蛋白3(ClC-3)基因过表达对异丙肾上腺素(ISO)诱导的小鼠心肌肥厚的预防作用及机制。方法 运用腺相关病毒9(AAV9)感染方法构建ClC-3过表达小鼠模型和原代心肌细胞模型,采用蛋白质印迹法与qRT-PCR检测小鼠心脏组织和原代心肌细胞中ClC-3的表达以确定模型是否建立成功。32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对照组连续7 d腹腔注射生理盐水,ISO组连续7 d腹腔注射ISO 7.5 mg·kg-1·d-1,AAV9-bv+ISO组用空白载体AAV9病毒颗粒感染小鼠4周后连续7 d腹腔注射ISO 7.5 mg·kg-1·d-1,AAV9-ClC-3+ISO组用携带ClC-3基因的AAV9病毒颗粒感染小鼠4周后连续7 d腹腔注射ISO 7.5 mg·kg-1·d-1。采用心脏超声检查小鼠心功能变化,计算心脏体重指数,采用qRT-PCR检测心肌组织中心房钠尿肽(ANP)、脑钠肽(BNP)的mRNA表达水平,H-E染色观察左心室形态学变化,苦味酸-天狼星红(PSR)染色观察心脏组织胶原纤维变化。取乳鼠摘出心脏,体外培养原代心肌细胞并分为4组,对照组未予任何干预,ISO组用0.1 μmol/L ISO干预48 h,AAV9-ClC-3组用携带ClC-3基因的AAV9病毒颗粒感染细胞48 h,AAV9-ClC-3+ISO组用携带ClC-3基因的AAV9病毒颗粒和0.1 μmol/L ISO共同干预48 h。采用芯片膜片钳技术检测小鼠原代心肌细胞的容积激活性氯电流(ICl,vol)。结果 蛋白质印迹法和qRT-PCR检测结果均表明ClC-3过表达小鼠和原代心肌细胞模型成功建立。AAV9介导的ClC-3过表达能缓解ISO诱导的小鼠心脏体重指数、收缩末期室间隔厚度、收缩期左室后壁厚度和舒张期左室后壁厚度的增加,改善心脏组织形态学异常和心脏纤维化,减少心脏组织中ANP、BNP mRNA表达的增加,并能体外抑制ISO导致的心肌细胞ICl,vol降低。结论 ClC-3过表达可预防ISO诱导的小鼠心肌肥厚,其机制可能与心肌细胞ICl,vol激活有关。
2021, 42(2):197-202.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2.0197
摘要:目的 探讨重复经颅直流电刺激与舒尔特方格训练对健康大学生注意力的提升效果。方法 采用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时间×组别),选择60名健康大学生随机分为刺激组(被试接受重复经颅直流电刺激,n=21)、训练组(接受舒尔特方格注意力训练,n=21)、对照组(予假刺激干预,n=18)。3组被试均完成了为期4周共计12次干预,采用简单数字舒尔特方格任务、注意转换任务、色词Stroop任务动态评估被试的注意力提升效果。结果 刺激组与训练组被试在简单数字舒尔特方格任务和注意转换任务中的成绩均较基线水平提升(P均<0.05),其中刺激组成绩于第1周发生显著变化,而训练组则在第2周以后才出现有效注意力提升;3组色词Stroop任务成绩均未发生变化。结论 长期舒尔特方格注意力训练与经颅直流电刺激均能促进健康大学生的注意力提升,而经颅直流电刺激下注意力的提升发生更早。
2021, 42(2):203-208.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2.0203
摘要:慢性胰腺炎继发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PEI)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PEI目前尚无单一的、可广泛应用的诊断方法,需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胰腺外分泌功能、营养状态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做出诊断。PEI的主要治疗方法为胰酶替代治疗(PERT),此外还需配合营养状态改善和生活方式调整。PERT过程中应通过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检测血清营养物质含量等监测疗效,对于PERT疗效欠佳者需仔细分析原因以制订合理的对策。
2021, 42(2):209-213.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2.0209
摘要:新生血管生成在肿瘤的发生与转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关节炎等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血管生成过程涉及多种细胞因子与信号通路。纳米材料是一种新型材料,具有许多独特的理化性质,文献报道纳米材料还具有抗新生血管生成作用。本文介绍了新生血管的生成过程及其分子机制,并重点讨论了金纳米粒子、银纳米粒子、氧化铜纳米颗粒、氧化锌纳米颗粒、碳纳米颗粒等纳米材料抗血管生成活性的研究进展,旨在为临床上抗血管生成治疗提供更多药物选择。
2021, 42(2):214-219.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2.0214
摘要:目的 从样本获取方式、储存条件和DNA提取方法等方面探索快速、有效、低成本、无创伤、适合于大规模流行病学研究的基因组DNA来源样本。方法 对带有分离胶的血细胞、EDTA抗凝全血、分离血清后的凝固血细胞、新鲜唾液、-20℃保存1个月的唾液、2种唾液保护液作用的唾液样本和棉拭子获得的口腔黏膜上皮细胞样本进行DNA提取和检测,验证不同样本获得DNA的稳定性。随机抽取1人的2份质量控制合格的DNA样品,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位点进行分型检测。结果 带有分离胶的血细胞样本中,分离胶对血细胞DNA的提取效果影响明显,DNA样品合格率为37.7%(1 130/3 000)。EDTA抗凝全血样本DNA提取效果良好,DNA浓度为(180.20±20.30) mg/L,D260/D280为1.90±0.10。分离血清后的凝固血细胞样本中DNA降解严重,提取的DNA浓度为28.91~34.53 mg/L。新鲜唾液和-20℃保存1个月的唾液样本经提取后得到的DNA浓度均合格,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种唾液保护液作用下的唾液样本提取得到的DNA浓度均合格,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口腔黏膜上皮细胞样本提取的DNA浓度为(48.41±9.81) mg/L,低于唾液样本来源的DNA浓度。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按照质量控制标准筛选的合格DNA样品可以实现体外目的基因片段的扩增和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位点的分型检测。结论 血液和唾液样本均是人体基因组DNA提取的良好来源,唾液样本成本低、采集无创伤且质量控制合格,是一种更有效的DNA来源样本。
2021, 42(2):220-223.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2.0220
摘要:睡眠障碍是睡眠量不正常和/或睡眠中出现异常行为的表现,也是睡眠和觉醒正常节律性交替紊乱的表现。近年来,随着我国军事实力的不断增强和海洋权益意识的提高,海军舰艇部队执行海上任务越来越频繁,海军舰艇官兵的睡眠问题成为众多专家关注的热点。本文回顾了近年来海军舰艇官兵睡眠情况的现状、影响因素和改善方法的相关研究,发现海军舰艇官兵睡眠障碍发生率高,与文化程度、性格、舱室环境、情绪、航行时长、航行经历存在相关性。睡眠健康管理在官兵中的应用取得了很好效果,未来还需要研发便携式睡眠监测设备,以改善海军舰艇官兵的睡眠问题。
2021, 42(2):224-227.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2.0224
摘要:目的 探究在华外军留学生的焦虑、抑郁水平及两者与领悟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用自编人口学问卷、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某军队院校148名外军留学生进行调查,并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Stepwise法)探讨焦虑、抑郁与领悟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结果 共发放问卷148份,回收有效问卷135份,有效率为91.2%。135名外军留学生的平均PSSS得分为(57.89±14.37)分。SAS平均得分为(48.33±9.21)分,其中47名(34.8%)学生存在轻度及以上的焦虑症状,且女生的SAS得分高于男生(P<0.01)。SDS平均得分为(53.12±9.03)分,其中82名(60.7%)学生存在中度及以上抑郁。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外军留学生的领悟社会支持水平越低其焦虑、抑郁症状越严重(β=-0.211,P=0.016;β=-0.462,P<0.01)。结论 外军留学生的焦虑、抑郁问题较严重,且严重程度与领悟社会支持水平有关。
2021, 42(2):228-230.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2.0228
摘要:
2021, 42(2):231-233.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2.0231
摘要: